TW200902363A -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02363A
TW200902363A TW097110577A TW97110577A TW200902363A TW 200902363 A TW200902363 A TW 200902363A TW 097110577 A TW097110577 A TW 097110577A TW 97110577 A TW97110577 A TW 97110577A TW 200902363 A TW200902363 A TW 20090236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loor
vehicle
side frame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0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asuhisa Egawa
Shigeto Yasuhar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115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336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115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120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902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236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200902363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車輛用之底板構造。 【先前技術】 車輛用之底板構造中,為提高剛性,有在底板嵌板之幾 乎整個面設置有以侧架與橫向構件交叉部位為中心之凸狀 或凹狀之突出緣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 藉由該突出緣可抑制車體重量並顯著提高底板嵌板之剛 性。即,在如此設置有突出緣之底板嵌板,因施加於底板 嵌板之負載沿突出緣之延伸方向傳遞,故利用此,在車輛 前面衝撞或車輛後面衝撞時可將衝撞負載經由底板嵌板向 側架傳遞。藉此謀求分散負載,其結果可減輕各構 载負擔。 '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98〇76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且說在上述先前技術中,r 在車輛前面衝撞時或在車輛後 面衝撞時,衝撞負載被傳遞 <王底板肷板時’有相對於負載 犬出緣不能支撐住而折斷彎曲 、 變形時,㈣載向側架之傳遞帶如此,在底板嵌板 分散負载之問題。傳遞帶來阻礙,其結果存在不能 此外,在上述先前技術中, ψ ^ ,, ,θ _ 了精由設置於底板嵌板之突 出緣以棱咼底板嵌板自身之 "0 /日1 t U ,但在車輛側面衝撞時, 從側面作用之衝擊負载不合 专 刀作用於底板丧板,即存在 130024.doc 200902363 !能有效地以整體底板嵌板承受衝擊負載之問題。而且, 右欲僅以底板嵌板承受上述衝擊 板嵌板之剛性強度。因此,車體重:二進-步提高底 與提高耗油率相悖之問題。 果存在 L此’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種在車輛前面衝撞時或在 車輛後面衝撞時底板嵌板不易變 之車輛用之底板構造。可有效分散衝撞負載 再者’本發明之課題係提供—種在車輛側面衝撞時可使 =用之衝擊負载有效地傳遞至底板嵌板,且使底板嵌板 負擔之負載減少之車輛用之底板構造。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採用以τ手段。即,本發明之 車輛用之底板構造包括:底板通道框架,其係配置在車寬 方向中央’於車體前後方向延伸;側架,其係配置在車體 左右’於車體前後方向延伸;複數橫向骨架構件,其係在 車寬方向連結前述底板通道框架與前述左右之側架;底板 嵌板’其係架設於前述底板通道框架與前述側帛’·傾斜延 伸部,其係設置在前述複數橫向骨架構件中之至少一者, 俯視為以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之方式延伸並連接於前述側 架;及同心圓弧狀之複數突出緣’其係設置在由前述底板 通道框架、前述側架及前述橫向骨架構件所包圍之前述底 板嵌板之各區域,以前述側架與前述傾斜延伸部之交點為 中心;且前述突出緣之至少一部分在其一端係以正交於前 述側架之方式延伸,且在其另一端係以相對於前述車寬方 130024.doc 200902363 向正父之方式延伸。 根據上述車輛用之皮 輛後面衝撞時作用史=,在車輛前面衝撞時或在車 架構件之傾斜二==構件之衝撞負载經由橫向骨 遞至側架。因底板n,至側架,並經由底板嵌板傳 u底板肷板突出緣之至少一 於侧架之方式、另山 。刀之一知以正交 另—舳以相對於橫向骨架構件正交之方+ 緣不易折斷,庙缸a 舆取向叉撐住,突出 ,^ _板肷板不易變形。其結果可有效地谁 氏板嵌板向側架之負載分。 仃、,坐 柘i盖、止tb 、 。再者,在先前車輛用之庇 板構造中,可省略底板框架,其係固定於在車輛^之底 時或在車輛後面衝撞時, 輛則面衝揸 ’ 擔作用於橫向骨架播放a 負載之底板嵌板面,且在車柄 、’、之衝撞 可使車輛輕量化。 ° 14伸者。因此, 連結前述底板通道框架前端 =骨架構件包含連結於前述側架之前述 底板通道框架之延伸部;前 装,於所述 前後方向延伸之前側框架.前、卜43在其則端於車體 亦可在前述前側框芊寬产内出緣在其前述另-端, 方式延伸。寬度内以相對於前述車寬方向正交之 此時,車輛前面衝撞時之衝擊負載經由外伸 至側架’並經由底板嵌板傳遞至側架 接傳遞 遞至底板通道框架。因此,可八 A由延伸部傳 底板通道框架及底板嵌板 :述衝&負栽’減輕在 底板通道框架之加強程度而使其輕量化對於 匕因亦減輕對於底 I30024.doc -10- 200902363 板嵌板之負截 於突出緣之另」:=亦可使底板嵌板輕量化。此外,由 交之方式延伸广在前側框架寬度内以相對於該寬方向正 之衝撞負载而支^該突出緣可從正面接受車輛前面衝撞時 形。其結突出緣不易折斷,底板嵌板不易變 載。 °放地進仃經由底板嵌板向側架分散衝撞負 橫部與前述侧架後端部之前述 方向正交而延伸之延伸部並相對於車體前後 之連接部包含加強構件;前二
Cl iB #4. ^-Λ . 虬犬出緣在其刖述另一端亦可 以相對於前述直線部正交之方式延伸。 傾级♦車辆後面衝撞時之衝撞負載經由橫向骨架構件之 加/ ^接傳遞至側架’並經由底板後板傳遞至側 卞…’〇果可減輕向底板嵌板之負載負擔。此外,因在橫 向骨架構件,傾斜延伸部與直線部之連接部藉由加強構件 強故在車輛後面衝撞時横向骨架構件不易變形。其 結果可有效地進行向側架之負載分散。再者,突出緣之另 一端以相對於橫向骨架構件直線部正交之方式延伸,故該 突出緣可k正面接文車輛後面衝撞時之衝撞負載而支撐 住因此,穴出緣不易折斷,底板嵌板不易變形。其結果 可有效地進行經由底板嵌板向側架之負載分散。 連結前述底板通道框架前端部與前述側架前端部之前述 橫向骨架構件包含俯視為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延伸、連接 於前述底板通道框架之延伸部’前述延伸部與前述突出緣 130024.doc -11 - 200902363 之前述另一端亦可近接。 此時’車辅所面衝撞時之作用於車體尤其是前室之負载 、.’工由底板嵌板之突出緣傳遞至側架,並且前述負载亦經由 延伸π更有效率地傳遞至底板通道框架。其結果可更有效 率地分散作用於車體前室部分之負載。 上述其他車翻用之底板構造包括:底板通道框帛,其係 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部,於車體前後方向延伸;側架,其 係配置在車體左右,於車體前後方向延伸;複數橫向骨架 構件,、係在車寬方向連結前述底板通道框架與前述左右 [J架底板瓜板,其係架設於前述底板通道框架與前述 側架;及同心圓5瓜壯夕#去λ # , 、、 圓狐狀之複數突出緣,其係設置在由前述底 板通道框架、前述側举$ # ]朱及則述橫向骨架構件所包圍之前述 底板敌板之各區域,與前述側架之内側壁成直角地H 以前述側架與前述橫向骨架構件之交點部為中心、;且前述 側架包含:側架内側,其係在車體前後方向直線狀延伸, 接合㈣述底Μ板之外側緣’具有對前述車體之外側開 放的υ子』面形狀,側架加強部,其係於前述側架内側之 前述車體外側經由上下之接合凸緣部接合,具有對前 體内側開放的U字剖面形壯,血^丄 j囟形狀,與前述側架内側一起形成封 閉剖面構造部;前傾斜壁,其係設置於前述側架加強部之 =壁,且隨著從其前端向車體前後方向中央部前進而向 卜:之突出置逐漸增大;及後傾斜部,其係設置於前述側 :加強部之外側壁’隨著從其後端向車體前後方向 月,J進而向外側之突出量逐漸增大。 、。丨 130024.doc 200902363 根據上述其他車輛用之底板構造,在車輛側面衝撞時從 側架作用之衝擊負載從側架向底板敌板傳遞,同時亦從側 架加強部之前傾斜壁與後傾斜壁向橫向骨架構件分散傳 遞。其結果可減輕施加於底板嵌板之負擔。此外,因具有 突出緣而底板嵌板之剛性提高。因此,可使底板嵌板輕量 化、’α果可有助於提咼耗油率。再者,傳遞至側架之負 載經由底板嵌板作用於底板通道框架,㈣亦藉由與側架 内壁垂直地發端之同心圓弧狀突出緣朝向橫向骨架構件方
i 向分散傳遞。其結果可減輕施加於底板嵌板之負擔,可使 底板嵌板輕量化,藉此可有助於提高耗油率。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月’由於可有效率地分散車輛前面衝撞時、車 輛後面衝撞時或車輛側面衝撞時之衝撞負$,故可減輕向 底板欲板之負載負冑。而且,由於可使底板嵌板輕量化, 故可有助於提高車輛之耗油率。 【實施方式】 以卜 〆’、、、圖1至圖1〇之圖式—面說明本發明之車 輛用之底板構造的第1實施形態。另外,在以下之說明 中上下方向、則後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別是指車體之上 下方向、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 如圖1、圖2所矛,—志± 、在車輛底板1,於車寬方向中央部形 成有在車體前後方南 万向延伸之底板通道框架2。在該底板通 道框架2之兩側緣接八 σ有左右之底板喪板3、4之内緣側。 在左右底板嵌板3、4 之外側緣分別安裝有沿車體前後方向 130024.doc -13- 200902363 延伸之車體骨架構件即左右側架5、6。亦即,左右之底板 嵌板3、4架設於底板通道框架2與左右之側架5、6。左右 側架5、6之後部彼此由車體骨架構件即中間橫向構件(橫 向骨架構件)7所連結。中間橫向構件7之前緣部接合於左 右之底板嵌板3、4之後緣。此外,底板通道框架2前後方 向大致中央部與左右之側架5、6分別由左右之前橫向構件 (橫向骨架構件)9、1 〇所連結。 另一方面,在底板通道框架2前端部之兩側壁分別接合 有延伸1、1 2之-端部。左右側架5、6之前端部分別接 合有外伸架13、14之-端部。此等左右之延伸部u、叫 結於外伸架13、14之内側壁。在本實施形態中,主要係以 底板嵌板3、4與底板通道框架2構成底板1。 士圖3所示,底板通道框架2包含隧道本體μ及翼部u、 21。隧道本體19藉由上壁17與傾斜之兩側壁18、18,形成 為在底板嵌板3、4之上方成為凸起。此外,翼部21、職 比左右底板嵌板3、4面向下側伸出之隧道本體19之兩側壁 18、18之下端分別向水平方向外側伸出,並在凸緣部_ 接於底板嵌板3、4之下面。在左右之底板嵌板3、4之内側 緣立起形成有凸緣部22。該凸緣部22銲接於底板通道框架 2之隧道本體19之兩側壁18、18。 P在底板通道框架2之兩側壁1 8、1 8外側且底板嵌板 3 4之下,形成有由底板通道框架2之翼部21、21與底板 瓜板3 4所形成之向車體前後方向伸出之封閉剖面構造部 H1。 130024.doc -14» 200902363 側架5、6包含在車室内側形成凸形狀之側架内側&力 強部25、及側架外側8。加強部25與側架内側u—起以2 下接合凸緣部24、24接合而形成㈣剖面構造部。此外 側架外側8接合於接合凸緣部24後,在加強部25外側 封閉剖面構造部。側架内侧23幾乎遍及全長而形成為同樣 之剖面形狀。與此相對,如圖!、圖2所示,加強部Μ形成 為隨著從前端及後端向前後方向中央前進而向外側之突出 尺寸逐漸增大’藉此形成有傾斜封閉剖面形狀部肥' HR2。加強部25向外側之突出尺寸成為最大之最大突出封 閉剖面構造部H2係遍及車體前後方向特定長度而形成。該 最大突出封閉剖面構造部把配置於中間橫向構件7與前橫 向構件9、10之間。在側架内側23之内側壁%接合有凸緣 部27,其係在左右底板嵌板3、4之外側緣立起形成者。 如圖4所示,中間橫向構件7係相對配置具有大致l字形 剖面形狀之2個構件,藉由銲接各自之後部上緣凸緣部μ 彼此及前部下緣凸緣部29彼此而形成。該中間橫向構件7 在底板嵌板3、4上面形成有成為車體骨架部之大致矩形的 封閉剖面構造部H3。前部下緣凸緣部29銲接於左右底板嵌 板3、4之後緣。此外,中間橫向構件7如圖丨、圖2所示, 包含與車體前後方向正交而延伸之直線部71,及從直線部 71之左右兩端向俯視為斜前方彎曲所形成之前傾部(傾斜 延伸部)72、72。在封閉剖面構造部H3之内部,加強構件 即隔板73以使直線部7丨與前傾部72隔開之方式接合。 在中間橫向構件7之前傾部72、72之後壁及左右側架5、 130024.doc -15- 200902363 6之後°卩内壁連結有左右後側架15、16之前端部。隔板 73 73與後侧架15、16内壁之相對位置關係大致匹配。 刖^向構件9、10係對下側開放的帽型剖面形狀之構 件ϋ向構件9、1〇之前後凸緣部31、3 i接合在左右之 底板队板3、4上面,藉此在底板嵌板3、4上面形成有沿車 寬方向之成為車體骨架部之封閉剖面構造部。前橫向構 件9、10之外側端接合於包含側架内側上壁之側壁%。 另方面,在刖橫向構件9、1〇之内側端,如圖丨、圖2所 不,此等之别凸緣部32與後凸緣部33接合在底板通道框架 2之側』18外面’且此等之上壁34之端緣接合在底板通道 框架2之上壁17。 此處如®3所示’在底板通道框架〕之随道本體【9之背 面’於連結左右前橫向構件9、H)之位置接合有接合框架 35 °該接合框架35係與前橫向構件9、10相反對上側開放 的箱型剖面形狀之構件,下壁36與底板嵌板3、4面匹配。 接合框架35之前側凸緣37與後側凸緣38(參照⑴、圖職 合於隧道本體19之背面,下壁36之兩端緣39、39接合於底 板通道㈣2域道本體19之f面。再者,圖3中省略了左 右之前橫向構件9、1〇。 藉此在接口框架35與底板通道框架2之間形成有封閉 剖面構造部H5。該㈣剖面構造細與在左右之前橫向 構件9、1 G與底板嵌板3、4間所形成之封閉剖面構造部則 相連’藉此’ 車寬方向形成連結側架5、6之實質上連續 的車體骨架構件。 ' 130024.doc -16- 200902363 如圖5所示,左右之延伸部U、12之一端側係以從下方 覆蓋底板通道框架2之翼部21整個面之方式形成為對上方 開放之形狀。其内側壁40之上端與底板嵌板3、4之凸緣部 22之上端大致一致,其上端部接合於底板通道框架2之隧 道本體19之側壁18背面。延伸部u、 12之另—端側之外側 凸緣部41接合於翼部21之凸緣部2〇。 外伸架13、14具備接合於側架内側23、23之下壁之下 壁43 ’及接合於底板嵌板3、4下面之立起凸緣部料。藉 此’外伸架U、14在側架5、6與底板嵌板3、4之間形㈣ 封閉剖面構造部H6。 a外:架13、】4隨著從與側架内側23、23之接合部向車體 前方前進而向車寬方向内側延伸’其前端在車寬方向上位 於底板通道框架2與側架5、6間之大致中央。即,外伸架 13、14俯視料相對於前後方向傾斜後延伸而 内側23、23。 朱 _邛11 12與外伸架13、14之前端部如圖4鏈線 示’係以沿接合於底板嵌板3、4前緣上面之儀表板Μ之背 :,逐漸向前側升起之方式形成。如圖6'及圖7所示,在 别側形成為帽型剖面形狀之外伸㈣、Μ 伸部u、12之下壁46,兩者 接口延 之前端部與左右側架5 。 P ’氏通道框架2 之別糕4错由延伸部11、12與外 寬方向被連結。亦即,延伸部"、12與 骨竿構件之I 骨架構件,外伸架13、14構成橫向 月木構件之傾斜延伸部。 130024.doc 17 200902363 在外伸架1 3之刚端連接有前側框架74(參照圖2)之後 端。再者,在圖6、圖7用鏈線所表示者係儀表板45,其係 在與外伸架13、14之間形成封閉剖面構造部H6,在與外伸 架13、14及延伸部11、12之間形成封閉剖面構造部H丨者。
如圖1 '圖2所示,在底板嵌板3、4其幾乎整個面上規則 地設置有波紋狀之多數突出緣50,並設置有多數排液孔51 與複數定位孔52。底板嵌板3、4以底板通道框架2為中心 而左右對稱地形成。此外,形成於底板嵌板3、4之突出緣 5〇、排液孔5 1及定位孔52分別以底板通道框架2為中心而 左右對稱地排列。以下,僅對左側底板嵌板3進行詳述, 而省略對右側底板嵌板4之說明。 再者,在圖3〜圖5之剖面圖中,正確係複雜形狀之突出 緣50之剖面形狀,為方便於圖示而顯示為單純之形狀。 底板嵌板3中,以前橫向構件9為邊界,在前方與後方突 出緣50之排列圖案互不相同。 底板嵌板3中,在比前橫向構件9前方之大致矩形區域 (以下稱為前方區域)S1,以外伸架13之一端部之剖面中心 與側架内側23之内側壁26之交點χι為中心,以一定間隔同 心圓弧狀地設置有複數突出緣5〇。突出緣5〇之一端側正交 於側架内側23之内側壁26,突出緣5()之另_端側近接於外 伸架13或延伸部μ。此處,突出緣5〇另一端側之一部分在 連結料伸架13之前側框架74之寬度内1相料該寬方 向正交之方式延伸,位於延伸部11#外伸架此連接部q 之附近。 130024.doc -18- 200902363 另一方面,底板錢板3中,在比前橫向構件9後方之大致 矩形區域(以下稱為後方區域)S2,以中間橫向構件7左側 之前傾部72之剖面中心與側架内側23之内側壁%之交點 為中心’以-定間隔同心圓弧狀地設置有複數突出緣5〇。 突出緣50之一端側正交於側架内側23之内側壁%,突出緣 50之另-端侧近接於令間橫向構件7。突出緣㈣一端側 之一部分以相對於中間橫向構件7之直線部”正交之方 延伸。 突出緣50係藉由沖麼加工而形成為比一般面突出於上方 之梯形狀,在鄰接之突出緣5〇、5〇之間形成有谷部53。 藉由如此設置多數突出緣50以提高底板欲板3、4之剛 性。此外,突出緣50之高度可兼顧底板歲板3、情需剛性 及車室内空間而適當地設定。 此外,如圖1及圖2所示,在前方區域S1,於連接外伸架 13與側架内側23之結合部和底板通道框架2與前橫向構件9 之結合部之對角線附近且正交於突出緣5〇之直線上,配置 有排液孔51及定位孔52。另一方面’在後方區⑽,於連 接底板通道框架2與前橫向構件9之結合部和中間橫向構件 7與側架内側23之結合部的對角線附近且正交於突出緣% 之直線上’配置有排液孔51及定位孔52。 排液孔51在鄰接之突出緣5〇、5〇間之谷部53之中央各設 置1個。該排液孔5丨係在底板嵌板3之電沉積塗裝步驟中, 在從電沉積液取出底板欲板3時,用於從底板嵌板_ 沉積液者。 130024.doc 19 200902363 定位孔52在底板嵌板3之前方區域S1與後方區域S2分別 各設置1個。各定位孔52設置在連結鄰接之2個突出緣50、 50之部位。該定位孔52係在組裝底板1時,用於將定位夾 具插入定位孔52以定位底板嵌板3、4者。 參照圖8及圖9,以底板1之左側為例,說明在如上述構 成之車輛用之底板構造中,在經由前側框架74因車輛前面 衝撞而衝撞負載產生作用時,以及在經由後側架丨5因車輛 後面衝撞而衝撞負載產生作用時之負載傳遞。再者,圖8 及圖9係將底板構造簡化顯示之模式圖。圖8中為方便說明 而省略底板嵌板3。 如圖8所示,車輛前面衝撞時從前側框架74輸入至外伸 架13之衝撞負載!^經由在側架5斜向連結之外伸架η而直 接傳遞至側架5 ’同時經由底板嵌板3傳遞至側架5。而 且衝揎負載FF經由延伸部11亦被傳遞至底板通道框架 2。因如此分散衝撞負載FF,故可減輕對底板通道框架2或 底板甘入板3之負載負擔。因此,可降低對於底板通道框架2 之加強’ ϋ此可使底板通道框架2輕量化。此外,因為亦 可減輕對於底板嵌板3之負#,故亦可使底板嵌板3輕量 化。即,因可減輕車體重量,故其結果可有助於提高耗油 冉者,在負載經由底板嵌板3向 :出緣5〇之長度方向傳遞。此處,關於突出緣50之:部 、端側正又於側架5,另一端側在前側框架74之 度内以相對於該寬度方向 丨J北之方式延伸。因此,該突出 130024.doc -20. 200902363 緣50可從正面接受從外伸架㈣遞之負載而支撐住,突出 緣5〇不易折斷。其結果因底板嵌板3不易變形,故可有效 地將:遞至底板嵌板3之負载傳遞至側架5。 另方面,如圖9所示,車輛後面衝撞時輸入至後側架 15之衝撞負載RF經由斜向連結在側架5之後側㈣而直接 專遞至側* 5 ’同時傳遞至中間橫向構件7。而且,傳遞至 中1橫向構件7之負餘由斜向連結於側架^ 直接傳遞至側架5,同時經由底板嵌板增 =側架5。因如此分散衝撞負載RF,故可減輕對底板板 =3之曰負載負擔,可使底板嵌板3輕量化。即,因可減輕車 重里,故其結果可有助於提高耗油率。 ^其是本實施形態t ’在中間橫向構件7之直線部Μ 之連接部設置有隔板73,且隔板73與後側架以 構件m匹配配置。因此,在衝撞負載RF作用於中間橫向 =7進時,隔板73阻止中間橫向構件7之變形,其結果可有 :地進行經由前傾部72向側架5之負載傳 嵌板3向側架5之負載傳遞。 >.由底板 板3向側架5傳遞時,負载係沿突出緣 方向傳遞。此處,關於突出緣5。之一部分,1一 _正交相對於中間橫向構件7之直 父之方式I伸。因此’該突 從中間橫向構件7之直線部71所傳 正面接焚 ψ c„ 、貝載而支#住,窣 ::50不易折斷。其結果因底板嵌板3不易㈣,故二 效地進行經由底板嵌板3而向側架5之 y 有 、傳遞。 130024.doc -21 - 200902363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以突出緣之剖面形狀為梯 形’但突出緣之剖面形狀亦可為半圓形或三角形等。 接著,依據圖式就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0、圖11所示,在車輛底板1〇1,於車寬度方向中 央部形成有沿車體前後方向延伸之底板通道框架丨〇2。在 該底板通道框架102之兩側緣接合有左右之底板嵌板1〇3、 104之内側緣。在左右底板嵌板103、1〇4之外側緣分別安 裝有沿車體前後方向延伸之車體骨架構件即左右側架 105、106。亦即’左右之底板嵌板1〇3、104架設於底板通 道框架102與左右之側架105、106。左右側架105、1〇6之 後部彼此藉由配置於車寬度方向之車體骨架構件即中間橫 向構件1 07所連結。中間橫向構件1 〇7之前緣部接合於左右 之底板搬板103、104之後緣。此外,底板通道框架之 前後方向大致中央部與左右側架1 05、1 06分別藉由配置於 車寬度方向之左右前橫向構件109、110所連結。 另一方面’在底板通道框架102前端部之兩側壁分別接 合有延伸部1 Π、112之一端部。左右側架1〇5、106之前端 部分別接合有外伸架113、114之一端部。此等左右之延伸 部111、112連結於外伸架113、114之内側壁。中間橫向構 件107之左右端部147、147向斜前方彎曲。在該左右端部 147、1 47之後壁及左右側架1 〇5、1 06之後部内壁連結有左 右後側架11 5、11 6之前端部。主要係以底板嵌板103、104 與底板通道框架102構成底板1〇1。 130024.doc -22- 200902363 如此構成之左右延伸部HI、112與外伸架113、114在車 寬方向連結側架105、1〇6與底板通道框架1〇2之方面,亦 作為橫向骨架構件發揮作用。 如圖12所不,底板通道框架102包含隧道本體119及翼部 121、121。隧道本體119藉由上壁ιΐ7與傾斜之兩側壁 118、118膨出形成為在底板嵌板1〇3、1〇4之上方成為凸 起。此外,翼部1 21、121從比左右之底板嵌板103、1 〇4面 向下側伸出之隧道本體11 9之兩側壁11 8、11 8之下端分別 向水平方向外側伸出,並在凸緣部12〇銲接於底板嵌板 下面。在左右之底板嵌板1〇3、104之内側緣立起 形成有凸緣部122。該凸緣部122銲接於底板通道框架1〇2 之隧道本體119之兩側壁118、118。 即’在底板通道框架1〇2之兩側壁118、118外側且底板 嵌板103、104之下’形成有由底板通道框架ι〇2之翼部 121、121與底板嵌板103、1〇4所形成之向車體前後方向伸 出之封閉剖面構造部Η1 01。 … 側架1 05、1 06包含在車室内側凸形狀’即對外側開放的 ϋ字剖面形狀之側架内側123、加強部125、及側架外側 108 ^加強部125具有對内側開放的υ字剖面形狀,與側架 内側123—起以上下接合凸緣部124、124接合而形成封閉 剖面構造部。此外’側架外側1 〇8接合於接合凸緣部1 24 後’在加強部125之外側形成有封閉剖面構造部。側架内 側123幾乎遍及全長而以同一剖面形狀形成直線狀。對 此’如圖1 0、圖11所示,加強部125包含隨著從前端及後 130024.doc -23- 200902363 端向前後方向中央前進而向外側之突出尺寸逐漸增大之前 傾斜壁125F與後傾斜壁125R。藉由此等前傾斜壁丨25F與後 傾斜壁125R,形成傾斜封閉剖面形狀部HF1〇2、HR1()2。 加強部125向外侧之突出尺寸成為最大之最大突出封閉剖 面構造部H102係遍及車體前後方向特定長度而形成。該最 大突出封閉剖面構造部^02配置於中間橫向構件1〇7與前 橫向構件109、110之間。在側架内側123之内側壁126接合 有凸緣部127,其係在左右之底板嵌板103 ' 1〇4之外緣側 立起形成者。 如圖13所示,中間橫向構件107係相對配置具有大致L字 形剖面形狀之2個構件,藉由銲接各自後部上緣凸緣部128 彼此及前部下緣凸緣部129彼此而形成。該中間橫向構件 107在底板嵌板1〇3、1〇4上面形成成為車體骨架部之大致 矩形的封閉剖面構造部H103。前部下緣凸緣部129銲接於 左右底板嵌板103、104之後緣。此外,在後壁13〇接合有 後側架11 5、11 6之前端部。 前橫向構件109、110係對下側開放的帽型剖面形狀之構 件。前橫向構件109、11〇之前後凸緣部13〗、丨31接合在左 右之底板嵌板103、104上面,藉此在底板嵌板1〇3、1〇4上 面形成沿車寬方向之成為車體骨架部之封閉剖面構造部 Η104。前橫向構件1〇9、110之外側端接合於包含側架内側 123上壁之側壁126。另一方面,在前橫向構件1〇9、u〇之 内側端,如圖1 0、圖11所示,該等之前凸緣部j 32與後凸 緣部133接合在底板通道框架1〇2之側壁118外面,而且此 130024.doc -24- 200902363 等之上壁134之端緣接合在底板通道框架之上壁ιΐ7。 此處,如圖12所不,在底板通道框架1〇2之隧道本體丨19 背面,於連結左右前橫向構件1〇9、11〇之位置接合有接合 框架135。該接合框架135係與前橫向構件1〇9、ιι〇相反對 上側開放的帽型剖面形狀之構件,下壁136與底板嵌板 103、104面匹配。接合框架135之前側凸緣137與後側凸緣 138(參照圖10、圖11}接合於隧道本體119之背面,下壁丨36 之兩端緣139、139接合於底板通道框架1〇2之隧道本體119 背面。此外,在圖12省略了左右之前橫向構件1〇9、11〇。 藉此,在接合框架135與底板通道框架1〇2之間形成有封 閉剖面構造部H1 05。該封閉剖面構造部m〇5和在左右之 前橫向構件109、11〇與底板嵌板1〇3、1〇4間所形成之封閉 剖面構造部H104相連接,藉此沿車寬度方向形成連結側架 105、106之實質上連續的車體骨架構件。 如圖14所示,左右之延伸部丨丨丨、112之一端側係以從下 方覆蓋底板通道框架102之翼部121整個面之方式形成為對 上方開放之形狀。其内側壁140之上端與底板嵌板1〇3、 104之凸緣部122之上端大致一致,其上端部接合於底板通 道框架102之隧道本體Π9之側壁118背面。延伸部m、 112之另一端側之外側之凸緣部141接合於翼部ι21之凸緣 部 120。 外伸架11 3、114具備接合於側架内側1 23、123之下辟 142之下壁143 ’及接合於底板嵌板103、ι〇4下面之立起凸 緣部144。藉此’外伸架113、114在側架1 〇5、1 〇6與底板 130024.doc -25- 200902363 嵌板1 03、1 04之間形成有封閉剖面構造部H丨〇6。 延伸部111、112與外伸架113 ' 114之前端部如圖13鏈線 所不,係以沿接合於底板嵌板1〇3、1〇4前緣上面之儀表板 145背面逐漸向前側升起之方式形成。如圖15、圖16所 示’在别側形成為帽型剖面形狀之外伸架丨丨3、1丨4之下壁 143接合延伸部111、112之下壁146,兩者被連結。 在外伸架11 3之前端連接有前側框架(未圖示)之後端。再 者,在圖15、圖16中用鏈線所表示者係儀表板145,其係 在與外伸架113、114之間形成封閉剖面構造部η丨〇6,在與 外伸架113、114及延伸部m、112之間形成封閉剖面構造 部H101者。 如圖10、圖11所示,在底板嵌板1〇3、1〇4其幾乎整個面 上規則地設置有波紋狀之多數突出緣〗5〇,並設置有多數 排液孔1 5 1與複數定位孔丨52。底板嵌板i 〇3、1 〇4以底板通 道框架102為中心而左右對稱地形成。此外,形成於底板 嵌板103、104之突出緣15〇、排液孔151及定位孔152以底 板通道框架1 02為中心而左右對稱地排列。以下,僅對左 側之底板嵌板1 03進行詳述,對右側底板欲板,於同一部 分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再者,在圖12〜圖14之剖 面圖中,正確係複雜形狀之突出緣丨5〇之剖面形狀,為方 便於圖示而顯示為單純之形狀。 底板嵌板103中’以前橫向構件1〇9為邊界,在前方與後 方突出緣1 5 〇之排列圖案互不相同。 底板嵌板1 03中,在藉由底板通道框架丨〇2、前橫向構件 130024.doc -26- 200902363 、延伸部⑴及外伸架113所包圍之區域siqi,以外伸 ,113之-端部之剖面中心與側架内侧123之内側壁⑶之 交’ 為中〜,以一定間隔同心圓弧狀地設置有複數突 出緣150。突出緣15〇在其—端側,與側架内側⑵之内側 壁126成垂直地發端延伸,在其另-端側之-部分,以相 對於連結於外伸架1】3Α , , , Λ . 永u之刖述别側框架之寬方向成為垂直 之方式延伸。 另一方面,底板嵌板丨03中,在由底板通道框架1〇2、前 橫向構件⑽及中間橫向構件1〇7所包圍之區域議,以中 間橫向構件107左側之端部147之剖面中心與側架内側123 之内側壁126之交點X102為中心,以一定間隔同心圓弧狀 地設置有複數突出緣150。突出緣15〇在其一端側,與側架 内側123之内側壁126成垂直地發端延伸,在其另一端側, 相對於中間橫向構件107,以與其長度方向成為垂直之方 式延伸。且突出緣150係藉由沖壓加工而形成為比一般面 突出於上方之梯形狀,在鄰接之突出緣15〇、15〇之間形成 有谷部1 5 3。 藉由如此設置之多數突出緣150,底板嵌板1〇3、1〇4之 剛性得到提高。 此外,在比前橫向構件109前方之區域S1〇1,在連接外 伸.11 3與側架内側12 3之結合部與底板通道框架1 〇 2與前 才κ向構件1 〇 9之結合部之對角線上’配置有排液孔1 $ 1及定 位孔152。另一方面,在比前橫向構件丨〇9後方之區域 S 1 0 2 ’在連接底板通道框架1 〇 2與前橫向構件1 〇 9之結合部 130024.doc •27· 200902363 與中間橫向構件107與側架内侧123之結合部的對角線上, 配置有排液孔1 5 1及定位孔1 52。 排液孔1 5 1在鄰接之突出緣〗5〇間之谷部〗53中央各設置j 個。該排液孔1 5 1係在底板嵌板1 03之電沉積塗裝步驟中, 在從電沉積液取出底板嵌板1 〇3時,用於從底板嵌板1 〇3排 出電沉積液者。 定位孔152在底板嵌板103中,在前橫向構件1〇9之前後 各區域S101、S102分別各設置1個。定位孔152設置在連結 鄰接之突出緣1 5 0、1 5 0頂部彼此之部位。 根據上述實施形態,以左側之底板嵌板丨〇3為例,如圖 17所示,在車輛側面衝撞時,若衝擊負載(箭頭F1〇〇)從側 架105產生作用’則該衝擊負載F1〇〇作為負載卩^、負載 F1I2分別向底板嵌板1〇3之區域sl〇1、sl〇2傳遞。與此同 時,衝擊負載F100在向側架105之加強部125的前傾斜壁 125F與後傾斜壁125R傳遞後,亦進一步作為負載η〇2分別 向延伸部111及外伸架113、中間橫向構件1〇7分散傳遞。 而且,衝擊負載F100亦向接合於外伸架!丨3之前側框架、 或接合於側架105之後側架115傳遞。 在不具有前傾斜壁125F與後傾斜壁125尺之底板構造中,
於底板嵌板103之負擔。 卜擔衝擊承重Fl〇〇,故可減輕施加 因此’可使底板嵌板1〇3輕量化。 130024.doc •28- 200902363 即’因可減輕車體重量’故其結果可有助於提高耗油率。 此處,作用於側架1〇5之衝擊負載F1〇〇之一部分經由形 成於前橫向構件109與底板嵌板1〇3間之封閉剖面構造部 H1〇4形成於接合框架135與底板通道框架1〇2間之封閉剖 面構造部HU)5、㈣成於前橫向構件m與底板欲板1〇4間 之封閉剖面構造部H1 04 ’亦向側架1〇6側傳遞,此亦是本 發明之特有效果。 此外,作用於底板嵌板103之衝擊負載F1U、Fn2各自 可藉由用突出緣150提高了剛性之底板嵌板1〇3來接受。此 點亦可減輕施予底板嵌板1 〇3之負載。 作用於底板嵌板103之衝擊負載Flll、及FU2在未形成 有突出緣150之底板構造中,該底板嵌板1〇3自身必須全部 負擔。另一方面,在本發明之底板構造中,負載F111、 F 112被为散為沿突出緣1 5〇作用於底板通道框架1 〇2之負載 F 1 03、沿與側架105成直角地發端之複數同心圓弧狀之突 出緣150朝向延伸部11;1及外伸架U3之負載F14i、及朝向 中間橫向構件107之負載下142而傳遞。因此,在此等底板 通道框架1 02、延伸部111、外伸架1丨3及中間橫向構件 1 07 ’因可確實地接受被分散之各負載,故可大幅度減輕 施加於底板嵌板1 〇3之負擔。即,可使底板嵌板1 〇3輕量 化’其結果可有助於提高耗油率。 如上所述,由於能夠以底板構造全體來接受施加於側架 105之衝擊負载,不僅可使底板嵌板103、1〇4而且可使各 構件輕量化,謀求提高耗油率,且可充分對抗衝擊負載。 130024.doc -29- 200902363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 緣之剖面形狀為梯形, 或三角形等。 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雖以突出 但突出緣之剖面形狀亦可為半圓形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可提供一種在車细前 面衝撞時或車輛後面衝撞時底板嵌 、不易變形’可有效分散衝撞負載之車輛用之底板構造。 ' i 種可在車輛側面衝撞時有效地使作用之衝 擊負載傳遞至底板嵌板’且減少底板嵌板負擔之負載之車 輛用之底板構造。 【圖式簡單說明】 圖
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車輛用之底板外觀立體 圖2係同實施形態之車輛用之底板之平面圖。 圖3係圖2之D-D剖面圖。 圖4係圖2之E-E剖面圖。 圖5係圖2之C-C剖面圖。
圖6係圖2之B-B剖面圖。 圖7係圖2之A-A剖面圖。 圖8係用於說明在同實施形態之車輛用之底板中,車車兩 前面衝撞時之負載傳遞之模式圖。 圖9係用於說明在同實施形態之車輛用之底板中,車輛 後面衝撞時之負載傳遞之模式圖。 圖10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車輛用之底板之立體圖。 圖11係同時實形態之車輛用之底板之平面圖。 130024.doc • 30· 200902363 圖12係沿圖iii1D_1D線之剖面圖£ 圖13係沿圖iii1E_1E線之剖面圖。 圖14係沿圖n21C-1C線之剖面圖。 圖15係沿圖iii1B_1B線之剖面圖。 圖16係沿圖11之1 a -1 a線之剖面圖。 圖17係圖11之要部放大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底板 , 2 底板通道框牟 3、4 底板嵌板 5、6 側架 7 中間橫向構件(橫㈣ 9、10 前橫向構件(橫向骨架構件) 11、12 延伸部(橫向骨架構件) 13、14 外伸架(橫向骨架構件、傾斜延 部) ‘ 50 突出緣 72 前傾部(傾斜延伸部) • 73 隔板(加強構件) 74 前側框架 S1 前方區域(大致矩形區域) S2 後方區域(大致矩形區域) 102 底板通道框架(底板嵌板) 103 、 104 底板嵌板 130024.doc -31 · 200902363 105 、 106 側架 107 中間橫向構件(橫向骨架構件) 111 延伸部(橫向骨架構件) 113 外伸架(橫向骨架構件) 123 側架内側 124 接合凸緣部 125 加強部(側架加強部) 125F 前傾斜壁 125R 後傾斜壁 150 突出緣 H102、 HF102 、 封閉剖面構造部 HR102 S101、 S102 區域 X101、 X102 交點 130024.doc -32-

Claims (1)

  1. 200902363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種車輛用之底板構造’其特徵在於包括: ,底板通道框架,其係配置在車寬方向中央,於車體前 後方向延伸; =,其係配置在車體左右’於車體前後方向延伸; :松:月架構件’其係在車寬方向連結前述底板通道 框架與前述左右之側架; 底板嵌板’其係架設於前述底板通道框架與前述側 i 朱, 4 傾斜延伸部,苴係 、一 你置在則述钹數橫向骨架構件中之 至 >、一者’俯視為以相對 、表垃— 巧"言於則後方向傾斜之方式延伸並 連接於前述側架;及 . 同心圓弧狀之複數突出緣,盆係# w > + 道框牟…+,… -係叹置在由刖述底板通 • 、孔·木則述側架及前述橫向骨牟播丛^ ^㈤ ^ ^ ^ , 構件所包圍之前述底 為中心; 側木與珂述傾斜延伸部之交點 月9述突出緣之至少_ Αβ八A # 架之方1 〇刀、—端係以正交於前述側 、 权伸,且在其另-端係以相對於前述車寬方白 正交之方式延伸。 引乩皁寬方向 2. 如請求項1之車輛用之底板構造 道框架前端 1 /、中連結則述底板通 月J喁4與刚述侧架前端部 合捸6士认义 丨 < 則述k向骨架構件包 3連、、,。於則述側架之外伸架與 午。 之延伸部; 逆、。於則述底板通運框架 前述外伸架包含在其前端於車 早體則後方向延伸之前側 130024.doc 200902363 框架; 前述突出緣在其前i成> v 内以相tf π & 另一端,在前述前側框架寬度 相對於前述車寬方向正交之方式延伸。 3·如凊求項1之車輛用 其巾連結前述底板通 含連接… 側架後端部之前述橫向骨架構件包 妾,述傾斜延伸部並相對於車體前 延伸之直線部; 又叫 月^述傾斜延伸部盘前 件; 〃攻直線°卩之連接部包含加強構 以相對於前述直線部正 前述突出緣在其前述另—端 父之方式延伸。 I =::1 二車輛2之底板構造,其中連結前述底板通 端邛與則述侧架前端部之前述橫向骨架構件包 3俯視為相對於前接古A 、 β傾斜後延伸,連接於前述底板 通道框架之延伸部; 5. 前述延伸部與前述突出緣之前述另一端近接。 -種車輛用之底板構造,其包括: 底板通道框架,並俜西罢 义 /、,、_置在車寬方向中央部,於車體 月1J後方向延伸; 係配置在車體左右,於車體前後方向延伸丨 、f AH月架構件,其係在車寬方向連結前述底板通 k框架與前述左右之側架; 架底:队板,其係架設於前述底板通道框架與前述側 I30024.doc 200902363 同心圓弧狀之複數突出緣,其 道框架前述側架、及前述橫向骨架構件所包圍之前述底 板嵌板之各區域,與前述側架之内側壁成直角地發端, 以前述侧架與前述橫向骨架構件之交點部為中心; 前述側架包含: 側架内側’其係在車體前後方向直線狀延伸,接合 於前述底板嵌板之外側緣,並具有對前述車體外側開 放的u字剖面形狀; 側架加強部,其係經由上下之接合凸緣部接合於前 述側架内側之前述車體外側,具有對前述車體内側門 放的u字剖面形狀’與前述側架内側一起形成封閉: 面構造部; 錢斜壁,其係設置於前述側架加強部之外側壁, 隨著從其前端向車體前後方 突出量逐漸增大;及 中央一而向外側之 :頃斜部’其係設置於前述側架加強部之外側辟, 隨者從其後端向車體前後方向中央部 " 突出量逐漸增大。 、,進而向外側之 130024.doc
TW097110577A 2007-04-20 2008-03-25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TW20090236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11557A JP4733666B2 (ja) 2007-04-20 2007-04-20 車両用フロア構造
JP2007111555A JP4612014B2 (ja) 2007-04-20 2007-04-20 車体フロア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2363A true TW200902363A (en) 2009-01-16

Family

ID=39925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0577A TW200902363A (en) 2007-04-20 2008-03-25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128154B2 (zh)
EP (1) EP2141064B1 (zh)
AT (1) ATE501020T1 (zh)
BR (1) BRPI0810527A2 (zh)
DE (1) DE602008005431D1 (zh)
TW (1) TW200902363A (zh)
WO (1) WO20081329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2704B2 (ja) * 2007-04-20 2010-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アパネル
EP2196382B1 (en) * 2007-12-19 2011-10-1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20100207428A1 (en) * 2009-02-16 2010-08-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DE102009042187A1 (de) * 2009-09-18 2011-03-24 Audi Ag Fahrzeugkarosserieaufbau im Bodenbereich der Insassenkabine und zugeordnetes Fertigungsverfahren
JP5003746B2 (ja) * 2009-11-06 2012-08-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バッテリ式トーイングトラクタのフレーム構造
DE102009059827A1 (de) * 2009-12-21 2011-06-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 Mich.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Kraftfahrzeuge
US8439430B2 (en) * 2010-03-31 2013-05-1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DE102010054693A1 (de) 2010-12-16 2012-06-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Heckseitiges Kraftfahrzeug-Bodenmodul
DE102010054685A1 (de) * 2010-12-16 2012-06-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Heckseitiges Kraftfahrzeug-Bodenmodul
GB2490392A (en) * 2011-04-29 2012-10-31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Diagonally reinforced motor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DE102011018951A1 (de) 2011-04-29 2012-10-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Diagonalverstärk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Bodenstruktur
JP5375886B2 (ja) * 2011-07-26 2013-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電池保護構造
CN103097231B (zh) 2011-09-05 2015-03-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下边梁的端部结构
KR101356155B1 (ko) 2011-12-09 2014-01-29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외장에어백 장착장치
DE102012008025A1 (de) * 2012-04-21 2013-10-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Unterbau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4583062A (zh) * 2012-06-08 2015-04-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frp制舱室
FR3016328B1 (fr) * 2014-01-14 2017-08-25 Renault Sas Tunnel multi-pieces pour partie centrale de soubassement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telle partie centrale de soubassement
CN106103250B (zh) * 2014-03-14 2019-04-05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US9937960B2 (en) * 2015-08-03 2018-04-10 Valeda Company Vehicle flooring system
JP6101768B1 (ja) * 2015-09-30 2017-03-22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衝突荷重緩和構造体
JP6236428B2 (ja) * 2015-10-22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575015B2 (ja) * 2017-07-07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KR102610746B1 (ko) * 2018-12-05 2023-12-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터널구조
JP7256445B2 (ja) * 2019-03-06 2023-04-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327011B2 (ja) 2019-09-03 2023-08-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EP3988430A1 (en) * 2020-10-20 2022-04-27 GMP Investments Holdings Limited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panel for its realiz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5180A (ja) * 1982-07-13 1984-01-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ドア車におけるガイドレ−ルの支持構造
US5370438A (en) * 1991-10-31 1994-12-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al member of automobile
JP3514033B2 (ja) 1996-04-25 2004-03-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シル補強構造
JP2000108930A (ja) 1998-10-05 2000-04-18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側面下部構造
JP2002154458A (ja) * 2000-11-24 2002-05-28 Fuji Heavy Ind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4259095B2 (ja) 2002-11-20 2009-04-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4346317B2 (ja) * 2003-01-16 2009-10-2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4019421B2 (ja) * 2003-08-20 2007-12-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JP3962003B2 (ja) 2003-10-16 2007-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272626B2 (ja) 2005-01-20 2009-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側部構造
JP4283781B2 (ja) 2005-04-19 2009-06-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DE602006000068T2 (de) * 2005-04-15 2007-12-13 Honda Motor Co., Ltd. Bodenstruktur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66125A1 (en) 2010-03-18
ATE501020T1 (de) 2011-03-15
DE602008005431D1 (de) 2011-04-21
EP2141064B1 (en) 2011-03-09
US8128154B2 (en) 2012-03-06
BRPI0810527A2 (pt) 2014-10-21
EP2141064A4 (en) 2010-05-26
WO2008132909A1 (ja) 2008-11-06
EP2141064A1 (en) 2010-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902363A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JP6222122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187487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EP1712454B1 (en) 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0389040C (zh) 车体地板结构
US9802648B2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JP4612014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20050264042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US8366184B2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upper portion
TW200426061A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7083909A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10836436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JP2003220979A (ja) 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EP3527466B1 (en) Upper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9286331A (ja) 車体骨格構造
CN110077469A (zh) 车身构造
JP2006282106A (ja) 車体骨格の補強構造
JP2006069268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0076476A (ja) 車両のバンパー構造
JP2008307919A (ja) 建設機械キャブ
JP2011183893A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TW200424079A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8058441A (ja) 鉄道車両の骨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側構体
JP2003026049A (ja) 車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JP548032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