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94312Y -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 Google Patents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94312Y
CN2694312Y CNU2003201295093U CN200320129509U CN2694312Y CN 2694312 Y CN2694312 Y CN 2694312Y CN U2003201295093 U CNU2003201295093 U CN U2003201295093U CN 200320129509 U CN200320129509 U CN 200320129509U CN 2694312 Y CN2694312 Y CN 269431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
optical device
mounting shell
pla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3201295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藤广美
宫下智明
小岛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9431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9431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02F1/133385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with cooling means, e.g. f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6Airflow channels, e.g. 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facilitating the flow of air

Abstract

一种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具备有:在图像显示区域上从光源入射有投射光的电光装置;以及由与该电光装置的一面相对地配置的板、和覆盖上述电光装置并具有与上述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的盖构成,并以上述板及上述盖的至少一方保持上述电光装置中的位于上述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收容该电光装置的安装壳。并且,构成有从上述电光装置经由上述板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及从上述电光装置不经由上述板而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同时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板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

Description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安装作为光阀而被使用在液晶投影机等投射型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等电光装置的安装壳,还涉及该电光装置被安装或收容在该安装壳内而成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以及具备这种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而成的投射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说来,在将液晶面板作为液晶投影机中的光阀而使用的情况下,该液晶面板并非以例如裸露的状态设置在构成液晶投影机的框体等中,而是采用在将该液晶面板安装或收容在适当的安装壳内之后,再将该置于安装壳内的液晶面板设置在上述框体等中的方式。
这是因为通过在该安装壳上预先设置适当的螺孔等,可以较容易地实施液晶面板对上述框体等的固定、安装。
在这样的液晶投影机中,从光源发出的光源光以被聚光后的状态向该置于安装壳内的液晶面板投射。而且,透过液晶面板的光被放大投射在屏幕上以进行图像显示。这样在液晶投影机中,因为一般预先设定为放大投射,所以作为上述光源光,就需要使用例如从金属卤化物灯等光源发出的较强的光。
因此,首先置于安装壳内的液晶面板、尤其是液晶面板的温度上升成为问题。即,一旦产生这种温度上升,在液晶面板内被夹持在一对透明基板之间的液晶的温度也会上升,导致该液晶的特性劣化。另外特别是在光源光出现不均匀的情况下,液晶面板会被局部加热而发生所谓过热点,引起液晶的透射率的不均,使投射图像的画质劣化。
作为防止这样的液晶面板的温度上升的技术,有在由液晶面板及收容保持该液晶面板并同时具备散热板的壳体构成的液晶显示模块中,通过在上述液晶面板及上述散热板之间设置散热片,以防止液晶面板的升温的技术。
另外,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此外还知道有在位于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的基板上设置遮光膜、由光反射材料构成安装或收容液晶面板的安装壳等的技术。
可是,在现有的液晶面板的升温防止对策中,存在有如下问题。即,只要有来自光源光的强光投射,就有可能会经常显现出液晶面板的温度上升的问题,因此为了谋求进一步的高画质化等,要求代替上述各种对策或在此之上,提出更有效的防止温度上升的对策。
例如,在利用散热片的对策中,虽然可以认为确实能够使在液晶面板上蓄积下来的热有效地发散到外部,但若以散热板或散热片被覆盖整个基板面地设置为前提,则虽然能够在反射型的液晶面板中利用,但对于透射型的液晶面板来说却是无能为力的。
另外,在采用遮光膜及安装壳的光反射对策中,虽然可以认为若使它们的面积增大则反射光量也增大、因此确实能够相应地实现液晶面板的温度上升的防止,但若使反射光量过分地增大,则会使收容该置于安装壳内的液晶面板的外壳内的杂散光增加,可想而知会对图像的品质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对于遮光膜,其面积越是增大,本来应入射·透过液晶面板的光源光的量就越少,因此,可想而知会导致图像变暗。因此,这一点与为显示更明亮的图像而使用较强的光源光的宗旨相违背。这样,上述的对策存在有还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抑制入射有较强的投射光的电光装置的温度上升的置于安装壳内电光装置及具备有它的投射型显示装置。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这样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所使用的较佳的安装壳。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具备有:在图像显示区域上从光源入射有投射光的电光装置;以及由与该电光装置的一面相对地配置的板、和覆盖上述电光装置并具有与上述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的盖构成,并以上述板及上述盖的至少一方保持上述电光装置中的位于上述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收容该电光装置的安装壳。并且,构成有从上述电光装置经由上述板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及从上述电光装置不经由上述板而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同时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板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在图像显示区域上从光源入射有投射光的电光装置被安装在由盖及板构成的安装壳内。作为这样的电光装置,可列举有例如投射型显示装置中的作为光阀而被安装的液晶装置或液晶面板。另外,在这样的安装壳中,通过至少部分地覆盖电光装置的周边区域,还可以具有防止该周边区域的漏光或防止杂散光从周边区域进入图像显示区域内的遮光功能。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特别地构成有从上述电光装置经由上述板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及从上述电光装置不经由上述板而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并且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与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板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另外,这里所说的“热传导路径”既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的“第一接触部分”。
根据该结构,则由于构成有电光装置、板及盖、或直接通向盖的热传导路径,所以在电光装置受光照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热最后跑到盖上,或者进行热传导。即,在此情况下,能够使板、或盖具有作为电光装置的散热器的功能。其结果,能有效地实现电光装置的冷却。
另外,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电光装置及板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即从电光装置向板的热的传导可经由该面接触的部分在较大的范围进行,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电光装置的冷却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防止电光装置的温度上升,例如能防止作为电光物质之一例的液晶的特性劣化、或在该液晶内产生所谓的过热点等,能显示高品质的图像。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面接触”是与“点接触”相对的概念。在此情况下,什么样的状态是“面接触”、什么样的状态是“点接触”,具体地可以以该电光装置的大小、更具体地为以构成该电光装置的基板的大小、或上述周边区域的大小、或板的大小、以及该板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或板的平面度如何等为主要因素来适当地决定。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直接”地面接触,意味着在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介质而呈互相接触的情况。但是,显然不意味着不存在制造工序中不可避免地进入的细微的灰尘等其他物质。另一方面,所谓“间接”地面接触,如后面所述,意味着例如使双面带介设于两者之间、或使模制材料介设于两者之间的情况等有意识地设置某种介质的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在上述板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作为电光装置的散热器的作用,可以采取在该板上设置所谓的鳍片的形态。这里所谓“鳍片”,典型的是作为该板或作为与该板的分离体而形成的突起物,是指使该板整体的面积增大的构造物而言。根据该结构,则能促进板本身的散热,因此能够更好地发挥作为上述散热器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一种形态中,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盖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
根据该形态,由于上述的热传导路径包括在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盖之间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因此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从电光装置向盖的热传导,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上述电光装置的冷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盖由热传导系数比上述板高的材料构成,同时上述板将上述电光装置固定。
根据该形态,则通过谋求板及盖之间的功能分担,能够在一个安装壳中更加良好地实现电光装置的固定及冷却两种功能的协调。即,在本形态中,板被“与电光装置的一面相对地配置”,更加适合的是通过采用适当的固定方法,即,粘接、嵌合、螺钉紧固、或对该板赋予与电光装置的外形形状的全部或一部分大致一致的框架式的立体形状等,而主要承担防止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的功能。另一方面,盖通过由热传导系数比上述板高的材料构成,从而主要承担有效地使电光装置冷却的功能,以便能够促进在上述热传导路径中由盖对板的热的吸收,结果,促进由板对电光装置的热的吸收。
这一点是因为,若假设使板或盖一并具有防止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的功能、以及该电光装置的冷却功能,即,使板具有本形态的盖的特征,或者采用与其相反的构成,则由于热传导系数大的材料通常是热胀系数大的材料,所以该板或盖受本身吸收的热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形,不能充分地发挥电光装置的固定功能的可能性非常大。就是说,由于板或盖发生热膨胀或热收缩,所以就很有可能导致固定在其上的电光装置的安装壳内的设置位置发生偏移。
在本形态中,如上所述,通过在板及盖之间谋求功能分担,就不会发生上述的不良现象。就是说,由于盖不主要承担使电光装置固定的功能,所以允许比较自由的热变形,由于板不主要承担使电光装置冷却的功能,所以可使其承担更稳定地固定电光装置的功能。
另外,在本形态中,盖并非完全不能承担固定电光装置的功能。即,只要不发生上述的不良现象,盖也可以分担固定电光装置的功能。另外同样地,板也并非完全不能承担冷却电光装置的功能。事实上,在上述中已经说明,对于电光装置的冷却,板也分担一定的功能。在本形态中,盖由热传导系数高的材料构成,因此只不过是在电光装置的冷却方面具有比板更主导的作用。
另外,本形态中所说的“热传导系数高的材料”,具体地说,优选地可列举有例如铝、镁、铜或它们各自的合金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在上述板及上述电光装置之间介入模制材料,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模制材料。
根据该形态,则由于在板及电光装置之间介入有由适当的粘接剂等构成的模制材料,所以能够实现由板进行电光装置的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板及上述电光装置利用光固化性树脂互相粘接。
根据该形态,则由于板及电光装置利用光固化性树脂互相粘接,所以能够实现由板进行电光装置的固定。
另外,在本形态中,对于板的哪个部分和电光装置的哪个部分粘接、即将光固化性树脂被设置在哪个地方,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采用在“电光装置的侧面和板中的与上述电光装置的一面相对的面之间”设置本形态的粘接剂的形式。另外,在这样的形态中,为了进一步使由光固化性树脂进行的在板上的电光装置的束缚均等,或为了节约光固化性树脂的用量,优选采用将该光固化性树脂对应于电光装置的四个角而设置的形态。进而言之,在对应于该四个角而设置光固化性树脂的形态中,在上述电光装置的一面和与其相对的板的面之间,也可以设置散热片等热传导促进部件。根据最后的形态,则能够很好地实现在板上的电光装置的束缚和从电光装置吸热两者。另外,当然也可以设置后面所述的双面带、或模制材料,以代替上述的热传导促进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面接触的部分包括将上述板和上述电光装置之间粘接起来的双面带及模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形态,则首先由于利用双面带及模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所具有的粘接性,可更可靠地进行板及电光装置之间的固定,所以能有效地防止在安装壳内引起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的后果。特别是在将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安装到液晶投影机等投射型显示装置内时,虽然要考虑有较大的拉伸力作用在从电光装置延伸出的挠性连接器上,但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存在上述的双面带或模制材料,所以能够获得即使对于上述的较大的拉伸力来说,也不会轻易引起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这样的优点。
另外,由于上述面接触的部分包括本形态的双面带及模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所以只要该双面带或模制材料具有适当的热传导性,则能够无阻滞地实现从电光装置向板、或向盖的热传导。因此,在该电光装置受到来自光源的光入射而温度上升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热经由双面带或模制材料有效地逃逸到板上。
这样,根据本形态,则能够同时获得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固定、以及该电光装置的有效的冷却这样的两种作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双面带及模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由具有0.6[W/m·K]或其以上的热传导系数的材料构成。
根据该形态,则由于双面带及模制材料的至少一方由具有0.6[W/m·K]或其以上的热传导系数的材料构成,所以从电光装置传导到双面带或模制材料的热能够迅速地再次传导给板。因此,根据本形态,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电光装置的冷却。
另外,作为满足这样的条件的“双面带”,例如有包含热传导性硅酮橡胶的双面带、采用包含该导热性硅酮橡胶且在粘接层和被粘接层又变更了其材质的多层结构的双面带等。或者还可以采用包含丙烯酸橡胶作为主体,同时具备有可包含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氮化物等构成的所谓丙烯酸系热传导性双面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板由板状部件构成,同时包括自该板状部件向上述盖侧竖起,且包含与上述电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分的竖起部,上述面接触的部分包括上述竖起部。
根据该形态,由于竖起部中包含与电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分,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该电光装置在安装壳内的设置位置。因此,能够将电光装置偏离投射光的聚光点等事态防止于未然,所以能进行高品质的图像显示。
另外,由于上述面接触的部分中包括本形态的竖起部,且该竖起部中包括第二接触部分,所以在电光装置受光照射而温度上升的情况下,能使该热经由竖起部逃逸到板上,或者进行热传导。
另外,关于本形态中所说的“第二接触部分”,所谓电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和竖起部的该第二接触部分“直接”接触,意味着在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介质、互相进行接触的情况。但是,显然不意味着不存在制造工序中不可避免地进入的细微的灰尘等其他物质。另一方面,所谓“间接”接触,意味着使例如模制材料介设于两者之间等有意识地设置某种介质的情况。
另外,作为本形态中所说的“竖起部”的具体形态,例如如后面所述,除了包括通过将构成板的板状部件的一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形态等以外,可以设想有包括在上述板状部件上进行粘接、嵌合、或螺钉紧固等而形成的柱状或壁状部件的形态等。
另外,在形状上可以考虑包括与构成电光装置的基板的四个角对应设置的四个角部的形态、或包括与电光装置的三边或四边对应设置的三个或四个板状部的形态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竖起部包括弯折上述板状部件的一部分而成的弯折部。
根据该形态,竖起部包括作为板状部件的一部分的弯折部。因此,首先第一,与板中不存在弯折部的情况、例如该板不进行任何加工的平板等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该板的强度。这是因为由于存在该弯折部,所以该板至少受到加工硬化的影响,另外,该板在所能取得的形状变形形式上受到制约(例如,如果是平板,则能简单地变形,但如果存在弯折部,则不会这样等)。换句话说,弯折部的存在能够增大对板作用的任何外力的抵抗力。
因此,根据本形态,利用机械性的因素,能将产生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或产生收容电光装置的安装壳、乃至构成它的板本身的位置偏移等防止于未然。
另外第二,根据本形态,则不需要为了形成上述的竖起部,准备与构成板的板状部件不同的材料或部件等,所以能更简单地实现上述竖起部的构造。
在该形态中,上述板状部件平面看包括具有四边形状的部分,上述弯折部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将构成上述四边形状的各边中相对的两边各自的一部分向该四边形状的内侧弯折而成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则如果上述电光装置被设置在上述板状部件上且上述相对的两边之间,那么上述弯折部的朝向上述四边形状的内侧的侧面就能够与电光装置的两侧面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这就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二接触部分”的更具体的表现形态。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能够与上述边的长度相对应地,相对增大板及电光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从后者向前者的热传导效率,能够更好地发挥该板作为上述散热器的功能。因此,能更好地实现电光装置的冷却。另外,根据同样的理由,即板及电光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可相对增大,所以能够使电光装置在板上的配置比较稳定,由板进行的电光装置的定位的作用效果也比上述情况大。
另外,在本结构中,虽然是至少对“构成四边形状的各边中相对的两边”形成弯折部,但除此以外,即使对于剩余的两边中的一边、或该剩余的两边来说,也可以形成弯折部。
另外,本结构中所说的“包括具有四边形状的部分”,是意味着对于构成板的板状部件的形状来说,呈严格意义上的四边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情况当然不用说,此外还包括略微走样的、或偏离原形的形状等的意思。作为这样的形状,可列举有例如可以看作是在长方形的一边上重叠上具有比该一边的长度短的边的长方形的情况的形状等。另外,该板状部件也包括通过冲压加工等而附带适当的立体形状的情况等。在这些情况下,作为该形状整体,在严格的意义上虽然不能说是四边形,但与本结构中所说的“板状部件”“包括具有四边形的部分”完全符合。除了上述的以外,也可以考虑无限地变形形态,不管怎样,本结构将其所有可能都包含在范围内。重要的是,板状部件只要在观念上包含平面看包括“相对的两边”的“四边形状”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盖包括与上述电光装置的侧面相对的壁部分,上述第一接触部分包括上述竖起部的第一相对面及上述壁部分的至少一部之间的接触部分。
根据该形态,则盖上包括与电光装置的侧面相对的壁部分,作为上述第一接触部分的至少一部,上述竖起部的第一相对面接触在该壁部分上。就是说,板及盖之间的接触至少能通过前者的竖起部和后者的壁部分来实现。
根据该方法,则由于能够相对地增大板及盖之间的接触面积,所以能有效地进行从前者向后者的热传导,能更好地实现该盖的作为上述散热器的功能的发挥。因此,能更好地实现电光装置的冷却。
在该形态中,上述第二接触部分也可以构成为包括作为上述第一相对面的背面的上述竖起部的第二相对面及上述电光装置的侧面的至少一部之间的接触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则除了上述的壁部分及竖起部的第一相对面的接触以外,构成该第一相对面的背面的竖起部的第二相对面,作为上述第二接触部分的至少一部,与电光装置的侧面的至少一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
由此,则在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某一截面内,可以看到从内侧开始依次为电光装置的侧面、竖起部的第一相对面、竖起部的第二相对面、以及盖的壁部分这样的结构。因此,来自电光装置的热流能够以该电光装置的侧面、作为板的一部分的竖起部及盖这样的顺序更直接地传导,所以能更好地实现该电光装置的冷却。
另外,根据本结构,则由于电光装置因竖起部及盖的壁部分双方而受到位置束缚,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该电光装置在安装壳内引起位置偏移的可能性。
另外,为了更有效地获得上述的热传导的作用效果,优选使竖起部的第一相对面和第二相对面的距离、换句话说使该竖起部的厚度比较小。在此情况下,该竖起部在由上述弯折部构成的情况下,由于该弯折部的厚度与板状部件的厚度大致一致、以及根据安装壳的轻量化·小型化等要求而优选为使该板状部件形成得薄一些,所以能较容易地满足上述的条件。即,采用本形态的结构时,作为竖起部最好采用包括弯折部的形态。
另外,从本形态的记载反推可知,虽然在以上的说明中,对于在上述的“某截面内”可以看到从内侧开始依次为电光装置的侧面、竖起部及盖的壁部分这样的结构这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样的形态。例如,在该截面内,也可以采用从内侧开始依次为电光装置的侧面、盖的壁部分及竖起部这样的结构。在此情况下也同样,由于竖起部的第一相对面和壁部分接触,所以也能够满足之前所述的形态的条件,但竖起部的第二相对面呈譬如向外侧露出的状态,不满足本形态的条件。取而代之,在这样的形态中,壁部分的表面及背面分别在热传导中承担较大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也包括这样的形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竖起部从上述板状部件呈直角地竖起。
根据该形态,则例如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具备有正方体形状的基板的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这是因为该竖起部能够更有效地把持上述长方体状的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板以上述基板的线膨胀系数为基准,具有处于规定范围内的线膨胀系数。
根据该形态,则上述板以上述基板的线膨胀系数为基准,具有处于规定范围内的线膨胀系数。例如,作为上述基板,具体地说,可以考虑由例如石英玻璃、或微晶玻璃(ネオセラム)等构成,但在此情况下,在假想设定了作为电光装置的保存温度范围的-30~8O[℃]的情况下,各自的线膨胀系数为约0.3~0.6×10-6[/℃](石英玻璃)、约-0.85~-0.65×10-6[/℃](微晶玻璃)。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构成板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处于与其相应的规定的范围内。这里所谓“处于规定范围内”,意味着不至于引起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的线膨胀系数的范围,更具体地优选为,意味着基板和板具有大致相同的线膨胀系数。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则板及可与该板的至少一部分接触的电光装置只要处于相同的热环境下,就会同样地膨胀或收缩。因此,第一,可以避免如在假设板的线膨胀系数相对于基板的该系数来说较大、且周围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那样,较大地收缩后的板压缩电光装置这样的事态的发生。另外第二,能够避免如在假设周围温度高的情况下那样,电光装置相对于该板的设置位置偏移这样的事态的发生。
特别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板,如上所述预先设定为构成“热传导路径”的一部分,具有作为电光装置的散热器的作用,所以该板的温度上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为这样会使板较大地产生热膨胀,所以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引起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等事态的发生。
这一点,在本形态中,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极大地降低导致该事态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在本形态中,能够抑制由于在低温环境中特别担心的对电光装置的压缩力的作用而在图像上发生颜色不均的事态,另外,还能够抑制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担心的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规定范围为±5×10-6[/℃]。
根据该形态,则由于板的线膨胀系数和基板的线膨胀系数的关系被设定得较好,所以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即,在超过它的范围内,由于相对于基板来说板更容易收缩或更容易膨胀,所以易于在图像上发生颜色不均或易于发生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例如,根据本申请的发明者的研究结果,在作为构成板的材料、选择其线膨胀系数为约20~25×10-6[/℃]左右的铝合金,而且作为构成上述基板的材料、选择了具有既已说明的线膨胀系数的石英玻璃的情况下,可以确认上述的不良现象会被显著地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如果以后者的线膨胀系数为基准,则前者的线膨胀系数就会大出约15~20×10-6[/℃]左右。
另外,作为满足本形态的条件的材料,除了后面所述的“至少包括铁及镍的合金”以外,还可列举出铜和钨的合金(Cu-W合金)、由氧化铝(Al2O3)及氧化硅(SiO2)构成的陶瓷材料等。
另外,根据上述的各种合金所具有的线膨胀系数,进一步进行本形态的限定,上述规定范围优选为±2.5×10-6[/℃]。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板由至少含有铁及镍的合金构成。
根据该形态,板由至少含有铁及镍的合金构成,具体地说,例如由所谓的因瓦合金、例如36Ni-Fe合金、42Ni-Fe合金等、或所谓的科瓦合金(注册商标。例如32Ni-5Co-Fe合金、29Ni-17Co-Fe合金等)等构成。其中,36Ni-Fe合金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2×10-6[/℃],另外,32Ni-5Co-Fe合金的线膨胀系数约为0.1×10-6[/℃],同样29Ni-17Co-Fe合金约为5.0×10-6[/℃]。如上所述,如果由线膨胀系数较小的材料构成板,则能更有效地获得上述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基板包括夹持电光物质的一对基板、以及设置在该一对基板中的不与上述电光物质相对的一侧上的防尘用基板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该形态,则特别地,该电光装置除了具备有夹持液晶层等电光物质的一对基板、例如呈矩阵状地具备有作为开关元件的TFT等的TFT阵列基板及相对基板以外,还可以具备有防尘用基板。如果具备有该防尘用基板,则能防止漂浮于电光装置周围的灰尘等直接附着在该电光装置的表面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消除这些灰尘在放大投射的图像成像这样的不良现象。由于防尘用基板具有规定的厚度,所以其能够起到因使光源光的焦点及其附近从该灰尘存在的位置、即防尘用基板表面离开而产生的散焦作用。
而且在本形态中,特别地,上述基板是上述一对基板及上述防尘用基板中的至少一者。因此,在例如防尘用基板与上述板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可以说该防尘用基板所具有的线膨胀系数如何,成了是否会产生上述的不良现象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板发生热膨胀或收缩等变形时,上述的防尘用基板首先直接受到影响。仍然,在本形态中,作为上述基板还包括上述防尘用基板。因此,即使在以上设想的情况下,由于防尘用基板的线膨胀系数和板的线膨胀系数被预先调整在规定范围内,所以能极大地防止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盖具备有使其表面积增大的表面积增大部。
根据该形态,则由于可通过利用表面积增大部来增大盖的表面积,所以能够提高该盖的散热能力或冷却能力。因此,盖几乎始终能够维持在被适当地冷却后的状态,所以还能极其有效地实施电光装置的冷却。
尤其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由于构成有热传导路径,而且该热传导路径中的热的流动典型地能够以从电光装置、至板及盖的方式实现,所以盖成为最终蓄积热的部分。以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前提,在本形态中,在盖上设置有表面积增大部。据此,则如上所述,盖能够维持在被适当地冷却后的状态,所以能充分地发挥作为“热传导路径”的最终地点的功能、即作为电光装置的散热器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表面积增大部包括在上述盖的表面上突出形成的鳍片及在上述盖的表面上附加凹陷那样地形成的凹纹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形态,则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大盖的表面积。
另外,本形态中所说的“鳍片”可以在形成盖本体时一并或在其后,通过例如切削加工、锻造加工、冲压加工、注射成型或铸造等形成。
另外,本形态中所说的“凹纹”和上述的“鳍片”的不同点在于是以“盖的表面”为基准面突出、还是凹陷。
或者,根据情况不同,本形态中所说的“凹纹”也可认为具有“完全不会阻碍对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输送来的冷却风的流动”的属性。如果从该观点出发,则上述的鳍片可理解为具有不能说完全不会阻碍上述冷却风的流动的属性,结果,也可以采用根据这一点设定凹纹及鳍片之间的不同点的思考方法。
另外,本形态中所说的“附加凹陷那样地”,并不意味着在将该凹纹实际地形成在盖的表面上的情况下,必须实际地实施“附加凹陷”的加工。作为该凹纹的形成方法,与上述的鳍片相同,可以在形成盖本体时一并或在其后,通过例如切削加工、锻造加工、冲压加工、注射成型或铸造等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鳍片沿着向上述电光装置输送的冷却风的流向而形成。
根据该形态,则由于鳍片被沿着对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输送的冷却风的流向而形成,所以能够有效地获取由该鳍片产生的盖的冷却效果。
即假如若设鳍片以阻碍冷却风的流动的方式被形成,则由于该冷却风难以流到其以后的部分,所以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盖的冷却。可是,如果该鳍片沿冷却风的流向而形成,则该鳍片不会阻挡冷却风的流动,能使冷却风传遍整个盖。因此,如果采用该形态,则能有效地进行盖的冷却。
另外,本形态的所谓“鳍片沿着冷却风而形成”,具体地讲包括以下各种情况。例如第一,在冷却风呈直线地流经盖周围的情况下,包括鳍片与该方向一致地被形成的情况。第二,在冷却风呈涡旋地流经盖周围的情况下,包括该鳍片根据该鳍片在盖上的设置位置改变其方向而形成等的情况。此外,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为中心,在冷却风呈现为略不规则的流向的情况下,还包括该鳍片根据该鳍片在盖上的设置位置改变其方向而形成、以使得与上述不规则的流动的方向全部或部分地一致等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鳍片包括第一列鳍片、以及与其平行延伸的第二列鳍片,上述第一列鳍片和上述第二列鳍片之间的间隔被设为1mm或其以上。
根据该形态,上述鳍片由第一列鳍片和第二列鳍片构成。这里,作为所述的“第一列鳍片”及“第二列鳍片”,具体地说可以认为与其相当的有例如比较长的呈直线状延伸的鳍片等。
而且,在本形态中,这样的两列鳍片的间隔被设定为1mm或其以上。因此能够使送往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冷却风不勉强地通到甚至上述两列鳍片之间。
特别是若假定将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装设在投射型显示装置内的情况,则另外设置在该投射型显示装置中的冷却风扇和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由于通常必须配置其他构成要素等关系,所以必须离开相当程度的距离地设置等,可以想象得到使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完全相对地配置是很困难的。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在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上仅有静压低、风量小的冷却风被送来。
这里在本形态中,由于如上所述两列鳍片之间的距离设定得比较大,为1mm或其以上,所以甚至在这两列鳍片之间也能够使上述那样的静压低、风量小的冷却风吹过。而且,由此,因为暴露在冷却风下的鳍片的表面积增大,所以该鳍片的散热性可进一步提高。
因此,根据本形态,能够进一步提高盖整体的散热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盖包括收容上述电光装置的盖本体部、以及自该盖本体部延伸设置或在该盖本体部上追加设置的冷却风导入部,上述冷却风导入部具有用于使朝向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输送来的冷却风流向上述盖本体部的冷却风散逸防止部。
根据该形态,则上述盖包括盖本体部及冷却风导入部,上述冷却风导入部具有用于使朝向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输送来的冷却风流向上述盖本体部的冷却风散逸防止部。因此,能提高盖的散热能力,另外,能实现电光装置的有效的冷却。其原因在于,由于该冷却风散逸防止部的存在,向该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输送来的冷却风能够有效地流向收容电光装置的盖本体部。另外,上述的事实同时意味着能够有效地进行盖的冷却,所以归结为该盖更好地发挥作为上述散热器的功能。
尤其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由于构成有热传导路径,而且该热传导路径中的热流典型地以从电光装置、至板及盖的方式实现,所以盖成为最终蓄积热的部分。以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前提,在本形态中,在盖上设置有冷却风散逸部等。据此,则如上所述,盖能够维持在被适当地冷却后的状态,所以能够充分地发挥作为“热传导路径”的最终地点的功能、即作为对电光装置的散热器的功能。
另外,所谓冷却风导入部从盖本体部“延伸设置”而成,典型的是与两者被一体地构成、且冷却风导入部作为盖本体部的延长而被形成等的情况相当。另外,所谓冷却风导入部在盖本体部上“追加设置”而成,典型的是与两者作为单独个体而被构成、且冷却风导入部被另外安装在盖本体部上的情况相当。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冷却风散逸防止部包括导风板。
根据该形态,冷却风散逸防止部包括导风板。这里所谓导风板,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向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输送来的冷却风的流动,同时具有通过该阻碍而使冷却风向盖本体部流动的功能的板。
由于具备这样的导风板,所以在本形态中,能够更有效地将冷却风向盖本体部输送,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电光装置本身的冷却、或盖的冷却。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形态中,上述冷却风导入部包含具有其前端部与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相对的尖锐形状的倾斜部;上述冷却风散逸防止部包括上述倾斜部。
根据该形态,冷却风散逸防止部包括倾斜部。这里所谓倾斜部,如上所述是具有其前端部与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相对的尖锐形状的部分。若根据该倾斜部的存在,则典型地可想到的是,冷却风在首先到达前端部后,会沿构成该倾斜部的面上行、或下行从而流过该倾斜部。
这里若假设在不存在上述的前端部乃至倾斜部的情况下,例如在假定代替上述倾斜部等而存在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块状的部件的情况下,则冷却风的流动,会因该块状部件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受到阻碍后的冷却风的流动可以认为是沿着该块状部件的面行进,所以该冷却风难以吹向盖本体部。
这样,如果具备本形态中所说的“倾斜部”,则能进一步提高冷却风散逸防止部的性能,因此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电光装置本身的冷却或盖的冷却。
另外,本形态中所说的“尖锐形状”,是包含锥形、楔形、流线形等等形状的概念。
在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另一种形态中,上述导风板被形成为将构成上述倾斜部的面包围。
根据该形态,上述导风板以将构成上述倾斜部的面包围的方式而被形成。这里,作为“构成倾斜部的面”,可以典型地设想到的是在如上所述冷却风上行或下行的情况下、成为该上行或下行的对象的面。而且,在本形态中,导风板是包围着这样的面而被形成的。
就是说,如果采用本形态,则能够促使如上所述到达前端部的冷却风沿上述面上行或下行的现象更频繁地发生。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向盖本体部的冷却风的输送。
另外,所谓本形态中所说的“包围”,受导风板的具体形状如何、或倾斜部的具体形状如何的组合等影响,包含各种具体形态。例如,在倾斜部具有三角形状、即锥形形状的一种的情况下,则可以考虑贴设在该三角柱形状的两底面上的四边形状的板相当于“导风板”这样的形态。在此情况下,如果上述四边形状的面积比上述底面的面积大,则可知该四边形状的剩余部分呈现出宛如与上述三角柱的侧面正交地竖直设立的状态。由此,上述三角柱的侧面、即上述“构成倾斜部的面”,成为被上述四边形状的剩余部分从两侧包围的形态。另外,如果在该形态基础上,以跨越贴设在两底面上的四边形状的板之间的方式设置其他的板(导风板),则该板和上述四边形状的板呈现出恰好包围上述三角柱的侧面的形态。本形态的“包围”包含这些形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壳,是由与在图像显示区域上从光源入射有投射光的电光装置的一面相对地配置的板、和覆盖上述电光装置并具有与上述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的盖构成,以上述板及上述盖中的至少一方保持上述电光装置中的位于上述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收容该电光装置的安装壳;其中至少构成有从上述电光装置经由上述板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同时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板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壳,则能够提供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适合使用的安装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壳的一种形态中,上述盖由热传导系数比上述板高的材料构成,同时上述板将上述电光装置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壳,则能提供具有上述的同样特征的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适合使用的安装壳。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投射型显示装置具备有: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上述光源、将上述投射光导向上述电光装置的光学系统、以及投射从上述电光装置出射的投射光的投射光学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投射型显示装置,则由于具备有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从而具备有包括板及电光装置之间的面接触的部分等的热传导路径等,因此能够实现电光装置的有效的冷却,从而能够显示品质更高的图像。
本实用新型的这样的作用及其他优点根据以下说明的实施形态加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投射型液晶装置的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光装置的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2中的H-H’线的剖面图。
图4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安装壳与电光装置一起示出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X1-X1’线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5中的Y1-Y1’线的剖面图。
图8是从图5中的Z1方向看到的后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构成安装壳的板部的正视图。
图10是从图9中的Z2方向看到的后视图。
图11是从图9中的Z3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构成安装壳的盖部的正视图。
图13是从图12中的Z4方向看到的后视图。
图14是从图12中的Z5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立体图,是表示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从电光装置至盖部的热流(热传导路径)的图。
图16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通过弯折部的热传导的形态的说明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立体图,是表示相当于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风的流向的图。
图18是图17的比较例的图。
图19是与图12旨意相同的图,是表示盖部中形成的鳍片的形态有所不同的盖部的正视图。
图20是与图14旨意相同的图,是表示盖部中形成的鳍片的形态有所不同的盖部的侧视图。
图21是与图9旨意相同的图,是表示用光固化性树脂固定电光装置的形态的图。
图22是与图6旨意相同的图,是表示用光固化性树脂固定电光装置的形态的图。但是,该图不是沿图5中的X1-X1’线的剖面图,而是与图21中的X2-X2线的剖面图相对应的。
标号说明
1、2    双面带          1’    模制材料
630              模制材料           10       TFT阵列基板
20               相对基板           400      防尘用基板
50               液晶层             500      电光装置
601              安装壳             610      板部
613              弯折部             613F1    第一相对面
613F2            第二相对面         620      盖部
622              冷却风导入部       622T     锥形部
622T2            前端部             622TF    锥形部的侧面
622P             导风板             623      盖本体部
62W              侧壁部             627      侧面鳍片部
624              冷却风排出部       624F     后鳍片部
g1、g2           鳍片间的间隔       625      窗部
HR1、HR2、HR3    热传导路径         UV       光固化性树脂
100R、100G、100B 光阀               1100     液晶投影机
1102             灯单元             1300     西洛科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
投射型液晶装置的实施形态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投射型液晶装置的实施形态,以组装在其光学单元中的光学系统为中心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投射型显示装置是作为使用有三片作为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一例的液晶光阀而成的多片式彩色投影机而被构筑的。
在图1中,作为本实施形态的多片式彩色投影机的一例的液晶投影机1100,是作为准备有三个包括在TFT阵列基板上安装有驱动电路的电光装置的液晶光阀、并将其分别作为RGB用的光阀100R、100G及100B而使用的投影机而构筑的。
在液晶投影机1100中,当从金属卤化物灯等白色光源的灯单元1102发出投射光时,通过三个反射镜1106及两个分色镜1108,分成与RGB三原色相对应的光分量R、G、B,并分别导引至与各色相对应的光阀100R、100G及100B。此时,B光为了防止因长光路引起的光损失,通过由入射透镜1122、中继透镜1123及出射透镜1124构成的中继透镜系统1121加以引导。然后,分别经由光阀100R、100G及100B调制后的与三原色相对应的光分量经由分色棱镜1112再次合成之后,通过投射透镜1114作为彩色图像投射到屏幕1120上。
作为本实施形态的光阀100R、100G及100B,例如,使用如后面所述的使用TFT作为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驱动方式的液晶装置。另外,该光阀100R、100G及100B如后面所详细说明的那样作为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而被构成。
另外,如图1所示,在该液晶投影机1100中设有用于向光阀100R、100G及100B输送冷却风的西洛科风扇1300。该西洛科风扇1300包含在其侧面具备多个叶片1301的大致呈圆筒形状的部件,该圆筒形状的部件以其轴为中心旋转,使得上述叶片1301产生风。另外,由于这样的原理,由西洛科风扇1300产生的风,如图1所示,呈螺旋状涡旋风。
这样的风通过在图1中未图示的风路而被送给各光阀100R、100G及100B,从设置在各光阀100R、100G及100B附近的吹风口100RW、100GW及100BW,对所述光阀100R、100G及100B送出。
顺便说一下,如果使用上述这样的西洛科风扇1300,则能获得静压高、容易使风输送到甚至光阀100R、100G及100B周围的狭窄的空间内的优点。
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在各光阀100R、100G及100B上因为来自作为强光源的灯单元1102的投射光而温度上升。这时,若温度过度上升,则会使构成各光阀100R、100G及100B的液晶劣化、或由于因光源光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液晶面板的局部加热而引起的过热点的出现,而使得透射率出现不均等。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各光阀100R、100G及100B,如后面所述具备具有使电光装置冷却的能力的安装壳。因此,能够如后面所述地有效地抑制各光阀100R、100G及100B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优选地在液晶投影机1100的外壳内具备由使冷却介质在各光阀100R、100G及100B的周边空间流动的循环装置等构成的冷却装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基于具有如后所述的散热作用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而进行的散热。
电光装置的实施形态
其次,参照图2及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光装置的实施形态的整体结构。这里,以作为电光装置的一例的驱动电路内置型的TFT有源矩阵驱动方式的液晶装置为例。本实施形态的电光装置是作为上述的液晶投影机1100中的液晶光阀100R、100G及100B而被使用的。这里,图2是将TFT阵列基板和形成于其上的各构成要素一起从相对基板一侧看所得到的电光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的H-H’线的剖面图。
在图2及图3中,在本实施形态的电光装置中,TFT阵列基板10和相对基板20相对地配置。液晶层50被封入在TFT阵列基板10和相对基板20之间,TFT阵列基板10和相对基板20利用设置在位于图像显示区域10a周围的密封区域中的密封材料52互相粘接。
密封材料52是用于使两个基板贴合的,由例如紫外线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等构成,且可于制造过程中在被涂敷到TFT阵列基板10上之后,通过紫外线照射、加热等使其固化的材料。另外,在密封材料52中散布有用于使TFT阵列基板10和相对基板20的间隔(基板之间的间隙)为规定值的玻璃纤维或玻璃珠等间隔材料。即,本实施形态的电光装置是适合于用作投影机的光阀以进行小型放大显示的。
与配置有密封材料52的密封区域的内侧并行地、在相对基板20一侧设置有规定图像显示区域10a的边缘区域的遮光性的边缘遮光膜53。但是,这样的边缘遮光膜53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作为内置遮光膜设置在TFT阵列基板10一侧。
向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扩展的区域中,在位于配置有密封材料52的密封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中,沿着TFT阵列基板10的一边设置有数据线驱动电路101及外部电路连接端子102,沿着与该一边相邻的两边设置有扫描线驱动电路104。另外在TFT阵列基板10的剩余的一边上设置有用于将设置在图像显示区域10a两侧的扫描线驱动电路104之间连接起来的多条布线105。另外如图2所示,在相对基板20的四个角部上配置有具有作为两个基板之间的上下导通端子功能的上下导通材料106。另一方面,在TFT阵列基板10上在与这些角部相对的区域中设有上下导通端子。由此,TFT阵列基板10和相对基板20之间能够取得电气导通。
在图3中,在TFT阵列基板10上,在形成有像素开关用的TFT及扫描线、数据线等布线之后的像素电极9a上,形成取向膜。另一方面,在相对基板20上,除了相对电极21以外,还形成有格子状或条状的遮光膜23,进而在最上层部分形成取向膜。另外,液晶层50由例如一种或将多种向列液晶混合而成的液晶构成,它们在一对取向膜之间取得规定的取向状态。
另外,在图2及图3所示的TFT阵列基板10上,除了这些数据线驱动电路101、扫描线驱动电路104等以外,还可以形成对图像信号线上的图像信号进行取样以提供给数据线的取样电路、先于图像信号将规定电压电平的预充电信号分别提供给多条数据线的预充电电路、用于检查制造过程中或出厂时的该电光装置的品质、缺陷等的检查电路等。
在这样构成的电光装置的情况下,在其动作时,从图3的上侧照射有强投射光。于是,由于因相对基板20、液晶层50、TFT阵列基板10等的光吸收而产生的发热,该电光装置的温度上升。这样的温度上升,在加速了液晶层50等的劣化的同时,还使显示图像的品质劣化。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利用以下说明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可有效地抑制这种温度上升。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
其次,参照图4至图1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
这里首先参照图4至图14,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安装壳的基本结构。这里,图4是将本实施形态的安装壳与上述的电光装置一起示出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正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X1-X1’的剖面图,图7是沿图5中的Y1-Y1’的剖面图,图8是从图5中的Z1方向看到的后视图。另外,图4至图8分别表示内部收容有电光装置的状态下的安装壳。另外,图9是构成该安装壳的板部的正视图,图10是从图9中的Z2方向看到的后视图,图11是从图9中的Z3方向看到的侧视图。另外,图12是构成该安装壳的盖部的正视图,图13是从图12中的Z4方向看到的后视图,图14是从图12中的Z5方向看到的侧视图。
如图4至图8所示,安装壳601具备有板部610和盖部620。被收容在安装壳601内的电光装置500除了图2及图3所示的电光装置以外,还具备有重叠在其表面上的反射防止板等其他光学要素,另外挠性连接器501连接在其外部电路连接端子上。另外,偏振片和相位差板既可以具备于液晶投影机1100的光学系统中,也可以重叠在电光装置500的表面上。
另外,在TFT阵列基板10及相对基板20各自的与液晶层50不相对的一侧上,设有防尘用基板400(参照图4及图6)。该防尘用基板400被构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因此,能防止漂浮在电光装置500周围的灰尘等直接附着在该电光装置的表面上。因此,能有效地消除这些灰尘等在放大投射的图像上成像这样的不良现象。由于防尘用基板400具有规定的厚度,所以其可起到使光源光的焦点及其附近自存在有该灰尘的位置、即防尘用基板400的表面离开这样的散焦作用。
这样具备有TFT阵列基板10、相对基板20以及防尘用基板400等的电光装置500,如图4等所示,被收容在由板部610及盖部620构成的安装壳601内,但如图6及图7所示,在所述电光装置500及安装壳601之间填充有模制材料630。利用该模制材料630,能够在可靠地进行电光装置500及安装壳601之间的粘接的同时,极力防止前者的在后者内部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以光从盖部620一侧入射、透过电光装置500、从板部610一侧出射为前提。就是说,拿图1来说,与分色棱镜1112相对的不是盖部620,而是板部610。
其次,以下进行对构成安装壳601的板部610及盖部620的结构的更详细的说明。
首先,第一,如图4至图11所示,板部610是平面看具有大致四边形状的板状的部件,被与电光装置500的一面相对地配置。在本实施形态中,采用板部610和电光装置500相互直接接触、如同后者被载置在前者上的状态。
更详细地说,板部610具有窗部615、强度补强部614、弯折部613、盖部固定孔612、以及安装孔611a至611d及611e。
窗部615是具有大致四边形状的部件的一部分被形成为开口形状、能够使例如图6中从上方向下方的光透射的部分。透过电光装置500的光的出射,可通过该窗口615进行。另外,因此在将电光装置500载置于板部610上的情况下,则形成了如同该电光装置500中的位于图像显示区域10a的周边的周边区域与窗部615的边缘接触那样的状态。板部610即如此而实现电光装置500的保持。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如图9或图4所示,在窗部615的边缘、即在载置电光装置500的部分上设有双面带1。在图7中特别示出了在剖面图的情况下双面带1的配置关系。参照图中圆内部分。电光装置500中的位于图像显示区域10a的周边的周边区域由于与该窗部615的边缘接触,所以该电光装置500和板部610通过该双面带1而被粘接。另外,隔着这样的双面带1而实现的电光装置500和板部610的接触部分,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面接触的部分”的一例。
强度补强部614是通过对具有大致四边形状的部件的一部分施以从其他部分的平面看如同隆起那样的加工而形成,是具有立体形状的部分。因此,该板部614的强度得以加强。另外,该强度补强部614也可以形成在如同与电光装置500的一边大致接触的位置上。参照图7。但是在图7中,两者并非紧密接触。
如图9至图11所示,弯折部613是将构成为板部610的外形的具有大致四边形形状的部件的相对的两边各自的一部分向该四边形的内侧弯折而成。特别地,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9至图11所示,弯折部613从上述四边形形状的板状部件向上竖起而弯折成直角。由于本实施形态的弯折部613以这样的方法而形成,所以使其一个侧面朝向板部610的外侧,使另一侧面朝向其内侧。以下,将前者的外侧面称为第一相对面613F1,将后者的内侧面称为第二相对面613F2(参照图6)。
其中,首先,弯折部613的第二相对面613F2,在板部610及盖部620的组装时,如图6所示,经由模制材料630而与电光装置500的外侧面接合。在此情况下,如图7所示,电光装置500沿图中左右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另外,如图11所示,弯折部613也在图11中沿左右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在板部610及盖部620的组装时,因为可以设想恰好使所述图7及图11重叠那样的图,所以如图6所示,在弯折部613的第二相对面613F2和电光装置500的外侧面接触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获得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但,由于图7的沿图5中的Y-Y’线的剖面图,所以严格地说并不相同。另外,本实施形态的这样的第二相对面613F2和电光装置500的侧面的接触部分,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二接触部分”的一例,同时也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面接触的部分”的一例。
另一方面,弯折部613的第一相对面613F1,在板部610及盖部620的组装时,如图6所示,与该盖部620的内侧面相接合。
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形态中,盖部620、尤其是盖本体部623,如图5至图8或图12至图14所示具有“无盖箱体形状”。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该盖部620具备有在该“无盖箱体形状”中的可称为“底”的底部分62F、以及如同被竖直设立在所述该底部分62F上的可称为“壁”的壁部分62W。
在此情况下,“无盖”意味着不存在可称为“顶壁”的部分。
如图6等所示,具有这样的形状的盖部620覆盖着该电光装置500而配置,使得上述底部分62F与构成该电光装置500的相对基板20侧的防尘用基板400的面相对(即,底部分62F位于图中上方),而且上述壁部分62W与该电光装置500的侧面相对。顺便说一下,由于本实施形态的盖部620以这样将电光装置500大致完全覆盖的形式配置,所以板部610对于这样的具有无盖箱体形状的盖部620来说,可以承担作为其“盖”的作用而进行定位(参照图5至图8)。
而且,由于盖部620以如上所述的方式配置,所以,如图6所清楚地表示的那样,上述第一相对面613F1与上述壁部分62W的内方一侧的面相接触,即与和由该壁部分62W及底部分62F所包围的空间、或收容电光装置500的空间相对的该壁部分62W的面相接触。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壁部分62W的内侧面和板部610中的弯折部613的第一相对面613F1接触,所以板部610及盖部620之间就会以较大的面积互相接触。另外,在采取这样的接触形态的本实施形态中,弯折部613位于构成盖部620的无盖箱体形状的内侧。
另外,本实施形态中,这样的第一相对面613F1和壁部分62W的接触部分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一接触部分”的一例。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板部610及盖部620可通过盖部固定孔612及凸部621互相固定。在此情况下,板部610及盖部620在形成有该盖部固定孔612的规定的区域(参照图9),和形成有凸部621的锥形部622T的一个侧面上、即为了说明该锥形部622T而导入的上述的三角柱的一个侧面上相互接触。参照图7中的标号622F。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一接触部分”是也包含这样的接触部分的概念。
盖部固定孔612是用于与在盖部620中形成于对应的位置上的凸部621相嵌合的孔部。板部610及盖部620,通过该盖部固定孔612及凸部621的相互嵌合而被相互固定。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各图所示,该盖部固定孔612由两个孔部构成。以下,在需要区分它们的情况下,有时称为盖部固定孔612a及612b。另外,与其对应地,上述凸部621也由两个凸部构成。以下,在需要区分它们的情况下,有时称为凸部621a及621b。
安装孔611a至611d,是在将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安装在如图1所示的液晶投影机1100内时加以利用的。在本实施形态中,该安装孔611a至611d被设置在具有大致四边形状的部件的四个角处。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除了安装孔611a至611d以外,还设有安装孔611e。该安装孔611e以与上述的安装孔611a至611d中安装孔611c及611d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方式配置。即,安装孔611e、611c及611d如被配置在三角形的“各顶点”处那样地被形成。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能够采用实施利用了四角处的安装孔611a至611d的四点固定、以及实施利用了安装孔611e、611c及611d的三点固定这样的两种固定方式。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对于该板部610,具有如下的特征。即,本实施形态的板部610由以构成电光装置的相对基板20或TFT阵列基板10的线膨胀系数为基准具有处于规定范围内、优选为±5×10-6[/℃]内、更优选为±2.5×10-6[/℃]内的线膨胀系数的材料构成。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形态中,相对基板20及TFT阵列基板10、或进而上述的防尘用基板400(以下称“TFT阵列基板10等”)由例如石英玻璃构成,板部610由例如所谓的因瓦合金(例如,36Ni-Fe合金)构成。如此,则前者的线膨胀系数约为0.3~0.6×10-6[/℃],后者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2×10-6[/℃]。因此,后者相对于前者,仅大出约0.6~0.9×10-6[/℃],所以即使上述的最严格的条件也能够满足。
其次第二,如图4至图8及图12至图14所示,盖部620是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的部件,与电光装置500中的与板部610相对的面相反的面相对地配置。
该盖部620最好由遮光性的树脂、金属等构成,以便防止电光装置500的周边区域的漏光,同时防止杂散光从周边区域进入图像显示区域10a内。另外,由于该盖部620优选为具有作为板部610、或电光装置500的散热器的作用,所以该盖部620最好由热传导系数较大的材料、更具体地说最好由铝、镁、铜或其各自的合金等构成。
在盖部620上还形成有凸部621。已经说明过,该凸部621在与板部610的固定时使用,在与上述盖部固定孔612a及612b分别对应的位置上,作为包括两个凸部621a及621b的凸部而被形成。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形态的凸部621,以构成接下来所述的冷却风导入部622、或后面所述的锥形部622T的一部分那样地被形成。从图5的视角看,虽然本来凸部621不能被图示出来,但在图5中特别地将其示出。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盖部620更详细地说具有冷却风导入部622、盖本体部623及冷却风排出部624。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所述三个部分(622、623及624)全部呈一体地被构成。
第一,冷却风导入部622,如图4、图5、图7、图12、或图14等所清楚地显示的那样,全都由构成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冷却风散逸防止部”或“冷却风导引部”的一例的锥形部622T及导风板622P构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构成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倾斜部”的一例的锥形部622T大致具有如同其底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柱那样的外形。而且,锥形部622T呈现出上述三角柱的一个侧面被附着在盖本体部623的一个侧面上那样的外形。在此情况下,该三角柱的一个侧面,包含被夹持在该三角柱的底面的直角部和与其相邻的角部之间的边。因此,锥形部622T形成为具有在盖本体部623的侧面上构成最大高度的根基部622T1、并具有自此开始高度逐渐减小的前端部622T2这样的形状。但是,这里所说的“高度”,是指图7中上下方向的距离。在图7中作为基准,示出了沿该方向延伸的虚线。呈这种形态的锥形部622T可以说具有“尖锐形状”。而且,包括具有这样的尖锐形状的锥形部622T的盖部620,被配置为构成上述尖锐形状的一部分的上述前端部622T2与冷却风的流向相对。参照后面所述的图15及与其有关的说明。
另一方面,导风板622P呈现出如同在上述三角柱的底面上沿着除了直角部以外的两个角所夹持的一边竖直设立的壁那样的外形。若利用上述“高度”来进行说明,则虽然锥形部622T的高度从上述根基部622T1向上述前端部622T2减小,但该导风板622P的高度在所述根基部622T1及前端部622T2之间的任意部分都是一定的。
以这样的形态设置的导风板622P,可以说是以从两侧将上述锥形部622T中的一个侧面622TF包围的方式形成的(参照图4)。另外,该侧面622TF是作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构成倾斜部的面”所能典型地设想到的一例。
继而第二,如图4至图8及图12至图14所示,盖本体部623是大致具有正方体形状的部件,被夹持存在于上述冷却风导入部622及后面所述的冷却风排出部624之间。
但是,为了收容电光装置500,上述正方体形状的内侧呈宛如被挖空的状态。即,若更准确地说,盖本体部623是具有如同无盖的箱体那样的形状的部件。另外,根据这样的表现,则作为这里所说的“盖”,可以认为上述板部610比较相当。
更详细地说,该盖本体部623具有窗部625及侧面鳍片部627。另外,侧面鳍片部627与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二表面积增大部”、或“鳍片”的一例相当。
其中首先,窗部625是使上述箱体形状的底面、在图4或图6等中为“上面”形成为开口形状,能够使图6中从上方向下方的光透过的部分。从图1所示的液晶投影机1100内的灯单元1102发出的光可通过该窗部625入射到电光装置500中。另外,该窗部625的边缘,如图7所清楚地显示的那样,具有锥形形状。因此,上述的锥形部622T的侧面622TF和电光装置500的图7中上方的面500F就变得“连续”。即,第一,上述侧面622TF以非直角的角度与形成有窗部625的盖本体部623的图7中的上方的面623F相交,第二,该面623F以非直角的角度与构成上述窗部625的边缘的锥形形状的面625F相交,第三,该面625F仍然以非直角的角度与上述面500F相交。因此,各面622TF、623F、625F及500F之间不会形成阶差等,该各面可以说呈平缓地连接。
另外,在具有这样的窗部625的盖本体部623中,与对板部610上的窗部615的说明同样地,也可以以使电光装置500的位于图像显示区域10a的周边的周边区域与窗部625的边缘接触的方式构成(参照图7)。由此,则通过盖本体部623、特别是其窗部625的边缘,就能够实现电光装置500的保持。
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如图5或图4所示,在盖部620的窗部625的边缘上也同样设有双面带2。参照图7中的上述圆内部分。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盖部620及电光装置500之间也通过双面带2进行粘接。另外,在所述盖部620及电光装置500分别存在该双面带2的区域中,具有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面接触的部分”。
该双面带2、以及在上述板部610的窗部615的边缘上设置的双面带1,无论对哪一个,都具有包围着窗部615及625的全部边缘、换句话说、包围着该窗部615及625的开口部分的口字形状。
若将其从电光装置500一侧看,双面带1及2可以说被设置得与该电光装置500的全部周边区域相对应。
另外,这样的本实施形态的双面带1及2特别地具备有如下特征。即第一,双面带1及2由具有0.6[W/m·K]或其以上、优选1.0[W/m·K]或其以上的热传导系数的材料构成。作为满足这样的条件的双面带,具体地说,例如可列举出包含热传导性硅橡胶的双面带、采用包含该热传导性硅酮橡胶且在粘接层和被粘接层变更了其材质的多层结构的双面带等。另外,还可以列举出作为主体包含丙烯酸橡胶、此外还可包含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氮化物等的、所谓丙烯酸系导热性双面带。另外,作为这样的双面带,也可以利用市场上销售的エフコ株式会社(公司名)制的“Ehuco TM sheet”、或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式会社(公司名)制的“TCATT热传导性黏合剂转印带(产品编号9882、9885、9890)”等。
其次,侧面鳍片部627被形成在盖本体部623的两个侧面上。但是,这里所说的两个侧面,是指存在上述的冷却风导入部622及后面所述的冷却风排出部624的侧面以外的侧面而言。另外,从例如图6等可知,该两个侧面(以下将这两个侧面称为“侧壁部62W”)的每一个分别与电光装置500的一个侧面及与该一个侧面相对的另一个侧面相对。另外,在盖部620及板部610的组装时,板部610中的弯折部613的外侧面接触在侧壁部62W的内侧面上(参照图6)。根据以上描述,可以说本实施形态的侧壁部62W特别地隔着上述弯折部613而与电光装置500的上述一个侧面及另一个侧面相对。
更详细地说,如图4或图6及图13等所清楚地表示的那样,该侧面鳍片部627包含着并列有多个自冷却风导入部622向冷却风排出部624、从上述侧面呈直线状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并列地形成两列直线状的鳍片。通过这样的侧面鳍片部627的存在,能够使盖本体部623乃至盖部620的表面积增大。尤其是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侧面鳍片部627被形成于在盖部620整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的侧壁部62W上,所以能更有效地获得上述的表面积增大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构成该侧面鳍片部627的两列直线状的鳍片之间的间隔g(参照图14)最好预先设为1mm或以上。
顺便说一下,具有上述那样的形状的侧面鳍片部627可以在形成盖部620时一并或在其后,通过例如切削加工、锻造加工、压制加工、注射成型或铸造等形成。如果采用这样的方法,则能比较容易地形成该侧面鳍片部627。
接着第三,如图4、图5、图8、图12、或图13等所清楚地表示的那样,冷却风排出部624由挠性连接器导出部624C及后鳍片部624F构成。其中挠性连接器导出部624C被形成在与形成有上述锥形部622T的盖本体部623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更具体地说,如图8或图13所示,呈现出将截面呈コ字状的部件以使该コ字状截面的开口部朝向图8或图13中下方的方式安装在该侧面上那样的形状。连接在电光装置500上的挠性连接器501从被该コ字所包围的空间引出到外部。
另一方面,与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一表面积增大部”、或“鳍片”的一例相当的后鳍片部624F被设置在挠性连接器导出部624C中的上述コ字状截面的譬如顶板上。更详细地说,如图4、图5、图8、图12、或图13等所清楚地表示的那样,该后鳍片部624F包含与作为上述的侧面鳍片部627的直线状的鳍片延伸的方向相一致地并列有多个从上述顶板呈直线状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后鳍片部624F如上述的各图所示并列地构成有“四个”直线状的鳍片。顺便说一下,这四个鳍片沿着冷却风的流向而形成。参照后面的图17及与其相关的说明。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上述四个直线状的鳍片之间的间隔g2(参照图8及图13)分别被设为1mm或其以上。通过这样的后鳍片部624F,可增大冷却风排出部624乃至盖部620的表面积。
顺便说一下,具有上述形状的后鳍片部624F可以在形成盖部620时一并或在其后,通过例如切削加工、锻造加工、压制加工、注射成型或铸造等形成。如果采用这样的方法,则能比较容易地形成该后鳍片部624F。
另外,构成后鳍片部624F的四个直线状的鳍片之间的间隔g2,全部如上所述被设为1mm或其以上。即,例如位于图15的最左边的直线状的鳍片和位于其右侧相邻位置的鳍片空出1mm或其以上的间隔,该右侧相邻的鳍片和位于其更右侧相邻位置的鳍片空出1mm或其以上的间隔,以下相同。在此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一列鳍片”和“第二列鳍片”意味着例如上述位于最左边的鳍片和其右侧相邻的鳍片,或该右侧相邻的鳍片和其更右侧相邻的鳍片等等。这样,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一列鳍片”和“第二列鳍片”与实际上所形成的鳍片的列数无关,是能普遍适用的概念。顺便说一下,该“第一列鳍片”和“第二列鳍片”是即使对于构成侧面鳍片部627的直线状的两列鳍片而言也适用的概念。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代替上述鳍片或在此基础上,也可以通过在盖部620的表面附加凹陷那样地形成凹纹,使其表面积增大。
本实施形态的安装壳产生的电光装置的冷却作用及效果
以下,参照以上所参照的各图、以及图15及图16,说明在成为如上那样的构成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被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液晶投影机1100内的情况下,安装壳601是如何使电光装置500冷却、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该冷却的。这里,图15是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立体图,是表示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代表性的“热传导路径”的图,图16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通过弯折部的热传导的形态的说明图。另外,在图15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热传导路径”,适当地省略窗部及其以外的要素的图示。
首先,在液晶投影机1100内,电光装置500由于受到灯单元1102产生的强光照射,其温度逐渐上升。这里,在本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由于构成有从电光装置500经由板部610至盖部620的“热传导路径”,所以能够实现该电光装置500的冷却。
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上述“热传导路径”的典型例,可实现有图15所示的各种热传导路径。即,第一,从电光装置500经由板部610的弯折部613至盖部620的热传导路径HR1,第二,从电光装置500经由双面带1至冷却风导入部622的锥形部622T的热传导路径HR2,第三,从电光装置500经由双面带2(但图15中未示出。参照图4、图7等)直接至盖部620的热传导路径HR3。另外,图15所示的热传导路径HR1及HR2的路径上用粗线表示的部分,表示在该部分中热在板部610内传导的情况。
首先第一,对热传导路径HR1进行说明。在该热传导路径HR1中,由于存在弯折部613,所以能够极其有效地实现电光装置500的冷却。这是因为电光装置500的外侧面经由模制材料630而与弯折部613的第二相对面613F2接触,成为该第二相对面的背面的第一相对面613F1与盖部620的壁部62W的内侧面接触。如图15或作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的图16中的箭头所示,在电光装置500中产生的热依次传导给弯折部613、以及盖部620,即,板部610及盖部620具有作为电光装置500的散热器的功能,所以该电光装置500能够有效地被冷却。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是对于通过了这样的弯折部613的热传导、或热传导路径HR1,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1、弯折部613和电光装置500及壁部62W的接触面积,如上所述能够获取得比较大,所以在它们之间传导的热量相对地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光装置500的冷却。另外,与此相关联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第一接触部分”,如上所述,除了弯折部613及壁部62F以外,还包括盖部固定孔612及凸部621的形成区域。即,在该区域中也会产生从板部610向盖部620的热传导。在图15中,能够实现使到达热传导路径HR1的路径中途的热传导和从热传导路径HR2的路径中途开始的热传导合并起来的热传导。即,通过弯折部613传导给壁部62W的热从盖本体部623到达冷却风导入部622。即使就这一点来说,也能够有效地进行从电光装置500向板部610及盖部620的热的传导,极大地促进该电光装置500的冷却。
第2、因为弯折部613是弯折板部610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所以其厚度、即第一相对面613F1及第二相对面613F2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参照图13或图6)。因此,从电光装置500开始,经由弯折部613到达壁部62W的热的流动会无阻碍地进行,所以能极大地促进该电光装置500的冷却。顺便说一下,从这样的观点、或从该板部610应具有的强度等观点来看,作为板部610及弯折部613的厚度,最好设为例如0.2~0.8mm左右。
其次第二,对热传导路径HR2及HR3进行说明。在这些热传导路径HR2及HR3中,由于存在双面带1及2,所以能极其有效地实现电光装置500的冷却。其原因在于,由于双面带1及2由上述的具有高热传导系数的材料构成,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从电光装置500至板部610的热传导、或从该装置500至盖部620的热传导。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双面带1及2具有口字形状并具有较大的面积,即,由于电光装置500和板部610及盖部620具有面接触的部分,所以能够进一步促进上述的热传导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热传导路径HR3中,不通过板部610而进行从电光装置500向盖部620的热传导。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热传导路径”包括这样的热传导路径HR3。另外,图15所示的热传导路径HR1、HR2及HR3只不过示出了各自典型的热流的实现例子。在本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除了图15所示的热传导路径以外,显然还能实现以电光装置500为起点的各种热传导路径。例如,如图16中一并所示,还可以知道有从电光装置500经由双面带1至弯折部613、进而再从这里至壁部62W这样的热传导路径。顺便说一下,在这样的热传导路径中,由于在该路径中不存在模制材料630,所以即使在未利用该模制材料630而实现由板部610进行的电光装置500的固定的形态(例如参照后面所述的图22)中,也能够有效地实现从电光装置500经由板部610至盖部620的热传导。
总之,在本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通过图15所示的热传导路径HR1、HR2及HR3等,能够有效地实现从电光装置500吸热、即该电光装置500的冷却。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则能够有效地防止电光装置500的温度上升,例如能够防止液晶层50的特性劣化、或在该液晶层50内产生所谓的过热点等,所以能够显示高品质的图像。
除此以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还能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即,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可有效地进行电光装置500的冷却,但如上述的热传导路径HR1及HR2所示,由于经由板部610传导的热不少,所以该板部610的温度会随着时间而上升。因此,该板部610就会发生热膨胀。如果是这样,则由于该板部610具有作为固定电光装置500的部件的功能(参照后面的说明),所以就有可能会发生安装壳601内的电光装置500的位置偏移。
另外,板部610的热容量、或盖部620的热容量有极限,如果连续吸收来自电光装置500的热,则在理论上不久就会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是这样,则板部610及盖部620很有可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为散热器的功能。
可是,在本实施形态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还能发挥有效地消除以上的两个问题的作用及效果。下面,对这些问题依次说明。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本实施形态的板部610以构成电光装置500的TFT阵列基板10等的线膨胀系数为基准,由具有处于规定范围内的线膨胀系数的材料构成。如果采用上述的例子,则板部610由例如因瓦合金等构成,TFT阵列基板10等由石英玻璃等构成。因此,能有效地消除。
即,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由于TFT阵列基板10等和板部610可以说具有大致相同的线膨胀系数,所以只要它们在相同的热环境下,两者就会同样地膨胀或收缩。因此,第一,可以避免如在假设板部610的线膨胀系数相对于TFT阵列基板10等的该系数来说较大、且周围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那样,较大地收缩的板部610压缩电光装置500这样的事态的发生。另外第二,能够避免如在假设周围温度高的情况下那样,由于板部610发生较大的热膨胀而使电光装置500相对于该板部610的设置位置发生偏移的事态。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能抑制由于在低温环境中特别担心的对电光装置的压缩力的作用而在图像上发生颜色不均的事态,另外,还能抑制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担心的电光装置的位置偏移的发生。
另外,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本实施形态的盖部620具备有冷却风导入部622、侧面鳍片部627、冷却风排出部624、或后鳍片部624F等,所以能有效地消除。以下,参照图17对其进行详细说明。这里图17是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立体图,是表示对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典型的风的流动方向的图。另外,在图1所示的液晶投影机1100中,为了实现图17所示的冷却风的流动,有必要以使参照图1说明的吹风口100RW、100GW及100BW与构成盖部620的冷却风导入部622相对的方式来设置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即光阀100R、100G及100B。
其次,由于盖部620采取如上那样的配置,所以从如图1所示的液晶投影机1100中所具备的西洛科风扇1300输送来的风,在安装壳601、或盖部620的周围如图17所示那样地流动。
首先,冷却风如同在冷却风导入部622的锥形部622T上向上跑那样地,吹向露出电光装置500的面500F的盖本体部623(参照标号W1)。这里,若假设在不存在锥形部622T或作为构成它的一部分的前端部622T2的情况下,如例如作为相对于图17的比较例的图18所示,假定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块状部件622X代替上述锥形部622T而存在的情况下,可知冷却风W1X的流向因该块状部件622X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后,受到了阻碍的冷却风W1X的流向会沿该块状部件622X的面流动。因此,该冷却风W1X就难以吹向盖本体部623。
如从这样的对比可知的那样,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盖部620具备有锥形部622T,所以能将冷却风有效地朝向盖本体部623输送。
另外,在冷却风导入部622中,由于设有导风板622P,所以不管冷却风来自哪个方向,都能将其大部分导向锥形部622T上、进而导向盖本体部623(参照图17中的标号W2)。
这样,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则通过导风板622P对冷却风有效地聚拢,能将风有效地朝向盖本体部623输送。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已经说明过,作为液晶投影机1100中所备有的冷却风输出部的一例的西洛科风扇1300,输送出螺旋状的涡旋风(参照图1)。因此,在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中,有可能较多地看到沿如图17所示的不规则方向吹出的冷却风W2。然而,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形成有导风板622P,所以这样的不规则地吹出的冷却风W2等也能够被有效地向盖本体部623输送。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该导风板622P,以将使冷却风在锥形部622T中上行的侧面622TF包围的方式被形成,所以能更有效地进行冷却风向盖本体部的输送。
如上那样地通过冷却风导入部622后的冷却风,接着到达盖本体部623。该盖本体部623收容有电光装置500,另外,由于该电光装置500的面500F经由窗部625露出到外部,所以如上所述地输送来的冷却风可有效地将该电光装置500本身冷却。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是由于窗部625的边缘被作成锥形形状,所以电光装置500的面500F和锥形部622T的侧面622TF相连续,因此上述的电光装置500的冷却更有效果。即,如图17中的标号W1’所示,经锥形部622的侧面622TF上行后的冷却风,其行进几乎没有受到妨碍,吹过形成有窗部625的盖本体部623的面623F及构成窗部625的边缘的面625F(全部参照图7),因此能吹到电光装置500的面500F上(参照图17中的标号W1’)。
另外,通过了冷却风导入部622的冷却风,显然不仅如上所述地使电光装置500本身冷却,而且还使盖本体部623、乃至盖部620冷却。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特别地,由于在盖本体部623中具备有侧面鳍片部627,所以利用其表面积增大的效果,能够实现该盖本体部623乃至盖部620、或电光装置500的更有效的冷却。
其次,通过了盖本体部623的冷却风,接着到达冷却风排出部624。如上所述,在该冷却风排出部624上形成有后鳍片部624F。在该后鳍片部624F中,如上所述具备有直线状的鳍片,使冷却风排出部624的表面积增大,所以能实现该冷却风排出部624乃至盖部620的有效的冷却。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上述直线状的鳍片沿着冷却风的流向而被形成,另外,该直线状的鳍片之间的间隔g2被设为1mm或其以上,所以能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
首先,由于后鳍片部624F沿着冷却风的流向而被形成,所以该后鳍片部624F不会过度地阻碍冷却风的流动,能自然地将该冷却风导向后段再后段(参照图17中的标号W1’)。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则能有效地获取由该后鳍片部624F产生的盖部620的冷却效果。
另外,从图17中的冷却风W2可知,显然有时冷却风会沿着未必与上述直线状的鳍片的延伸方向相一致的方向流动。另外,已经说明过,液晶投影机1100中所具备的西洛科风扇1300输送出螺旋状的涡旋风(参照图1)。因此,若严格地说,则冷却风可以说未必会相对于作为光阀100R、100G或100B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沿直线方向流动。但是,本实施形态的后鳍片部624F,即使考虑到这些情况,也仍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沿冷却风的流向”而形成的情况中。这是因为虽然存在上述事实,但图17所示的冷却风的流向的大部分可以视为依次沿着冷却风导入部622、盖本体部623及冷却风排出部624的顺序流动。
这样,本实用新型的所谓“鳍片沿着冷却风而被形成”,并非只是意味着与冷却风的流向严格地或完全一致地被形成的情况。如上所述,也包括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为中心,与冷却风的流向的大部分的方向相一致地形成鳍片的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构成后鳍片部624F的直线状的鳍片之间的间隔g2被设为1mm或其以上,所以即使是在图17所示的冷却风W1’的静压低、风量小的情况下,也能使该冷却风W1’不勉强地到达上述直线状的鳍片之间。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被作为图1所示的液晶投影机1100的光阀100R、100G或100B而装设,因此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即光阀100R、100G及100B,和西洛科风扇1300,由于必须配置其他构成要素、例如入射透镜1122或中继透镜1123等的关系,所以必须离开相当程度的距离地设置等,使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完全相对地配置是较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只有静压低、风量小的冷却风被送给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
这里,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由于直线状的鳍片之间的间隔g2被设定得较大,为1mm或其以上,所以甚至该间隔g2也能够使如前述那样的静压低、风量小的冷却风吹过。而且,如果采用该结构,由于暴露于冷却风下的鳍片的表面积增大,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鳍片的散热性。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则能够进一步提高盖部620整体的散热能力。
顺便说一下,这种作用效果,在构成侧面鳍片部627的直线状的两列鳍片之间的间隔g1为1mm或其以上的情况下,显然也能够大致同样地获得。
如上所述,总之,在本实施形态的盖部620中,能够实现该盖部620整体的有效的冷却。而且,如果采用该方法,则意味着能够始终有效地维持从参照图15说明的电光装置500经由弯折部613至板部610或盖部620的热流。其原因在于,由于盖部620在常态下处于被适当地冷却后状态,所以能够始终有效地维持作为散热器的功能,因此从该盖部620来看,能够始终有效地进行从板部610的热的吸收、进而从电光装置500的热的吸收。另外,除此以外,如果将本实施形态的盖部620构成为如上所述地由铝、镁、铜或其各自的合金等热传导系数高的材料构成,则显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在盖部620的侧壁部62W中并列地形成有两排直线状的鳍片,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样的形态。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19及图20所示的形态。这里图19及图20分别是与图12及图14具有相同旨意的图,是表示在侧壁部62W中形成的鳍片的形态有所不同的图。
在所述图19及图20中,在盖本体部623的侧壁部62W上,形成有以相互交错地排列的方式形成的由多个小鳍片构成的侧面鳍片部628。更详细地说,该侧面鳍片部628由盖本体部623的每一个侧面上的6个、即对于盖本体部620整体来说合计12个小鳍片构成。如果仅从其中的一个侧面来看,则例如如图20所清楚地显示的那样,侧面鳍片部628包括分别呈趋向于图中左右方向的第一列鳍片及第二列鳍片。而且,第一列鳍片包括小鳍片1(1)、1(2)及1(3)这样三个小鳍片,第二列鳍片包括小鳍片2(1)、2(2)及2(3)这样三个小鳍片。
即使在具备有构成这种形态的侧面鳍片部628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实现盖部620的冷却、进而电光装置500的冷却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板部对电光装置的固定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存在连接电光装置500及盖部620之间的热传导路径HR1、HR2及HR3等,或者盖部620能有效地被冷却等,所以能够实现电光装置500的有效的冷却。可是,根据情况的不同,尽管如此盖部620也有可能蓄积相对过多的热。而且,在为了进一步提高盖部620本身的热传导效率、而采用如上所述由铝等热传导系数高的材料构成该盖部620的形态的情况下,该材料又是线膨胀系数比较大的材料的情况也不少,因此可以认为该盖部620热膨胀比较大。
然而,在本实施形态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必特别地担心发生不良现象。这是因为能够谋求本实施形态的盖部620及板部610之间的任务分担。即,盖部620主要分担使电光装置500冷却的功能,另一方面,板部610主要分担防止安装壳601内的电光装置500的位置偏移的功能。关于前者,如同参照图17等已经说明过一样。关于后者,说明如下。
首先,在板部610上,作为固定电光装置500的装置,具有弯折部613、强度补强部614、以及双面带1。即,第一,根据弯折部613,通过该弯折部613的第二相对面613F2和电光装置500的外侧面相接触,能在某种程度上束缚该电光装置500的设置位置。尤其是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弯折部613是通过将构成作为板部610的概略形状的大致四边形形状的各边中相对的两边各自的一部分向该四边形状的内侧弯折而形成的,所以能够使板部610及电光装置500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增大,进而还能实现板部610上的电光装置500的比较稳定的配置,因此能够显著地获得由前者对后者的定位作用和效果。第二,根据强度补强部614,则通过使该强度补强部614如同与电光装置500的一边大致接触那样地形成,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电光装置500的设置位置。第三,对于双面带1,利用该双面带1所具有的粘接性,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电光装置500的设置位置。
与此相对,在盖部620上,作为固定电光装置500的装置,基本上只存在双面带2。
这样,在本实施形态中,防止安装壳601内的电光装置500的位置偏移的功能由板部610承担。
这一点,若假设采用使本实施形态的盖部620一并具有防止电光装置500的位置偏移的功能的形态,则由于在该盖部620热膨胀较大的情况下,电光装置500会受其牵连而移动,所以,引起安装壳601内的电光装置500的位置偏移的可能性较大。
然而,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通过在板部610及盖部620之间谋求功能分担,从而不会产生上述的不良现象。就是说,由于盖部620不主要承担使电光装置500固定的功能,所以允许比较自由地热变形,由于板部610不主要承担使电光装置冷却的功能,所以能承担更可靠地使电光装置500固定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由板部610进行的电光装置500的固定形态,也可以采用上述以外的形态。具体地说,例如可以采用如图21及图22所示的固定形态。这里图21是表示与图9旨意相同的板部610的正视图,是表示用光固化性树脂使设置在该板部610上的电光装置500及所述板部610及电光装置之间固定的情况的图。另外,图22是与图6旨意相同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的剖面图,是表示用光固化性树脂使板部610及电光装置500之间固定的情况的图。但是,为了在图中表示光固化性树脂,图22是以与图5中的X1-X1’线不同的断面(沿X2-X2’线,参照图21)截断的剖面图。
在所述图中,首先不同点在于在此前设置有双面带1的地方代替该双面带1而设置有模制材料1’。即,涂敷该模制材料1’以将电光装置500的全部周边区域埋没,由此,能够实现由板部610进行的电光装置500的固定(另外,在图21中,也可以认为模制材料1’的轮廓相当于电光装置500的轮廓)。这样,在本实用新型中,双面带1及模制材料1’可以互相置换。顺便说一下,这样的情况,对于双面带2(参照图5、图7等)也适用,也可以设置图中未示出的模制材料来代替该双面带2。
而且,在图21及图22中,特别地,在电光装置500的侧面、和板部610中的与电光装置500的一面相对的面之间设置光固化性树脂。更详细地说,该光固化性树脂5以与电光装置500的四个角相对应的方式设置。另外,在这四个角各自的地方,光固化性树脂5以位于电光装置500和板部610中的上述的面及弯折部613的内侧面、即与第二相对面613F2之间的方式设置。
在以上这样的固定形态中,电光装置500除了受上述的弯折部613、强度补强部614等束缚以外,还可通过模制材料1’、进而通过能够发挥较强的固定作用的光固化性树脂5进行固定。因此,如果采用该形态,则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固定形态同等程度、或比其更大的固定作用。而且,在图21中,由于特别地仅对应于电光装置500的四个角设置光固化性树脂5,所以既能节约其用量,又能均等地固定该电光装置500。
另外,在这样的形态中,如上所述,通过设置能够发挥相对较强的固定作用的光固化性树脂5,则并非必须设置此前所设置的模制材料630。因此,如图22所示,可以省去该模制材料630的设置。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可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及从说明书整体中可理解的发明的要旨、或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伴随这样的变更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也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作为电光装置,除了液晶面板以外,还可适用于电泳装置、电致发光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以及使用了FieldEmission Display及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等电子释放元件的装置等。

Claims (29)

1.一种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在图像显示区域上从光源入射有投射光的电光装置;以及
由与该电光装置的一面相对地配置的板、以及覆盖上述电光装置并具有与上述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的盖构成,并以上述板及上述盖的至少一方保持上述电光装置中的位于上述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收容该电光装置的安装壳;
并且,构成有从上述电光装置经由上述板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及从上述电光装置不经由上述板而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中的至少一方;同时
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板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盖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由热传导系数比上述板高的材料构成,同时上述板将上述电光装置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板及上述电光装置之间介入有模制材料;
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模制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板及上述电光装置利用光固化性树脂相互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面接触的部分经由双面带及模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进行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双面带及模制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由具有0.6[W/m·K]或其以上的热传导系数的材料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由板状部件构成,同时
包括自该板状部件向上述盖侧竖起,且包含与上述电光装置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分的竖起部;
上述面接触的部分包括上述竖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竖起部包括弯折上述板状部件的一部分而成的弯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状部件平面看包括具有四边形状的部分;
上述弯折部包括构成上述四边形的各边中相对的两边各自的一部分被向该四边形状的内侧弯折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包括与上述电光装置的侧面相对的壁部分,上述第一接触部分包括上述竖起部的第一相对面及上述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间的接触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接触部分包括作为上述第一相对面的背面的上述竖起部的第二相对面及上述电光装置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间的接触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竖起部自上述板状部件呈直角地竖起。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板以构成上述电光装置的基板的线膨胀系数为基准具有处于规定范围内的线膨胀系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范围为±5×10-6[/℃]。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由至少含有铁及镍的合金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板包括夹持电光物质的一对基板以及设置在该一对基板中的不与上述电光物质相对的一侧上的防尘用基板中的至少一者。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具有使其表面积增大的表面积增大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积增大部包括在上述盖的表面上突出地形成的鳍片及在上述盖的表面上附加凹陷那样地形成的凹纹的至少一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鳍片沿着向上述电光装置输送的冷却风的流向而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鳍片包括第一列鳍片、以及与其平行地延伸的第二列鳍片;
上述第一列鳍片和上述第二列鳍片之间的间隔被设为1mm或其以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包括收容上述电光装置的盖本体部、以及自该盖本体部延伸设置或在该盖本体部上追加设置的冷却风导入部;
上述冷却风导入部具有用于使朝向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送来的冷却风流向上述盖本体部的冷却风散逸防止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风散逸防止部包括导风板。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风导入部包括具有其前端部与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相对的尖锐形状的倾斜部;
上述冷却风散逸防止部包括上述倾斜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冷却风导入部包括具有其前端部与上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相对的尖锐形状的倾斜部;
上述导风板被形成为将构成上述倾斜部的面包围。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包括冷却风导入部;
上述冷却风导入部具有用于使向该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送来的冷却风流向上述盖本体部的冷却风导引部。
27.一种安装壳,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在图像显示区域上从光源入射有投射光的电光装置的一面相对地配置的板、以及覆盖上述电光装置并具有与上述板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的盖;
以上述板及上述盖中的至少一方保持上述电光装置中的位于上述图像显示区域的周边的周边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收容该电光装置;
至少构成有从上述电光装置经由上述板至上述盖的热传导路径;同时
上述热传导路径包括上述电光装置及上述板直接或间接地面接触的部分。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安装壳,其特征在于:上述盖由热传导系数比上述板高的材料构成,同时上述板将上述电光装置固定。
29.一种投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有:
权利要求1至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
上述光源;
将上述投射光导向上述电光装置的光学系统;以及
投射从上述电光装置出射的投射光的投射光学系统。
CNU2003201295093U 2002-12-20 2003-12-19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Expired - Lifetime CN2694312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70068A JP3736522B2 (ja) 2002-12-20 2002-12-20 実装ケース入り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実装ケース
JP370068/2002 2002-12-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94312Y true CN2694312Y (zh) 2005-04-20

Family

ID=324634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1552XA Expired - Lifetime CN1287196C (zh) 2002-12-20 2003-12-18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CNU2003201295093U Expired - Lifetime CN2694312Y (zh) 2002-12-20 2003-12-19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1552XA Expired - Lifetime CN1287196C (zh) 2002-12-20 2003-12-18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950308B2 (zh)
EP (1) EP1434081A3 (zh)
JP (1) JP3736522B2 (zh)
KR (2) KR100625760B1 (zh)
CN (2) CN1287196C (zh)
TW (1) TWI2575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2141B2 (ja) * 2002-12-20 2005-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実装ケース入り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実装ケース
JP3698139B2 (ja) * 2002-12-20 2005-09-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実装ケース入り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実装ケース
JP3707470B2 (ja) * 2002-12-20 2005-10-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実装ケース入り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3707480B2 (ja) * 2003-04-22 2005-10-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実装ケース入り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実装ケース
JP3698147B2 (ja) * 2003-04-22 2005-09-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実装ケース入り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実装ケース
US7397067B2 (en) 2003-12-31 2008-07-08 Intel Corporation Microdisplay packaging system
JP2006171566A (ja) * 2004-12-17 2006-06-2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用実装ケ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6258883A (ja) * 2005-03-15 2006-09-28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060107150A (ko) * 2005-04-07 2006-10-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냉각수단을 구비한 영상표시장치
KR20080033000A (ko) * 2006-10-12 2008-04-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과액정표시장치
KR101303892B1 (ko) * 2006-11-03 2013-09-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373962A (zh) * 2007-08-21 2009-02-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KR200450690Y1 (ko) 2008-09-22 2010-10-22 광성전기산업(주) 조명 방향 변경 가능한 ac led 내장형 매입등
JP5487704B2 (ja) * 2009-04-27 2014-05-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533001B2 (ja) * 2010-02-16 2014-06-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10199328A1 (en) * 2010-02-18 2011-08-18 Flextronics Ap, Llc Touch screen system with acoustic and capacitive sensing
JP5651984B2 (ja) * 2010-04-01 2015-01-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20071751A (ko) * 2010-12-23 2012-07-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664979B2 (ja) 2011-11-04 2015-0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投影装置
JP5306511B1 (ja) * 2012-04-27 2013-10-02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JP6263992B2 (ja) 2013-11-29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US9684197B2 (en) * 2013-12-10 2017-06-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6604745B2 (ja) * 2015-05-15 2019-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変調素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JP6361939B2 (ja) * 2016-03-08 2018-07-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4798B2 (ja) 1989-11-07 1998-12-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反射型投影装置
JPH04125538A (ja) 1990-09-17 1992-04-27 Pioneer Electron Corp 偏光板及び液晶パネル用冷却装置
DE4207383A1 (de) 1992-03-09 1993-09-16 Herberts Gmbh Verfahren zur rueckgewinnung des oversprays von waessrigen ueberzugsmitteln beim spritzauftrag in spritzkabinen
JPH0667143A (ja) 1992-08-17 1994-03-11 Sony Corp 液晶式プロジェクタ
JPH06194650A (ja) * 1992-12-25 1994-07-15 Citizen Watch Co Ltd 表示装置
JPH06265855A (ja) 1993-03-11 1994-09-22 Nec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表示パネルユニット
JP2002258241A (ja) 1993-10-27 2002-09-11 Seiko Epson Corp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H07248480A (ja) 1994-03-09 1995-09-2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の冷却装置
JP3606649B2 (ja) * 1995-10-13 2005-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5880795A (en) * 1996-05-10 1999-03-09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projection-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H10123964A (ja) * 1996-08-30 1998-05-15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US6056407A (en) * 1996-12-18 2000-05-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WO1998036313A1 (fr) 1997-02-12 1998-08-20 Hitachi, Ltd. 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JPH10232629A (ja) 1997-02-20 1998-09-02 Sony Corp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H10254336A (ja) 1997-03-07 1998-09-25 Asahi Glass Co Ltd ホログラフィック表示装置
JPH10319379A (ja) 1997-05-22 1998-12-04 Hitachi Ltd 表示装置
JPH1184350A (ja) 1997-09-08 1999-03-26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3454152B2 (ja) * 1998-06-22 2003-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3448492B2 (ja) 1998-11-17 2003-09-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パネル及び該液晶パネルを用いた投写装置
JP2000180958A (ja) 1998-12-16 2000-06-30 Sony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6414781B1 (en) * 1999-03-30 2002-07-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1195006A (ja) 2000-01-13 2001-07-19 Hitachi Ltd パネル、パネル組み込み構体、光学ユニット、表示装置及び固定方法
US6307603B1 (en) * 2000-01-18 2001-10-23 Aurora Systems, Inc. Low stress packaging for a display device
JP2001215614A (ja) * 2000-02-04 2001-08-10 Nec Corp 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264882A (ja) 2000-03-21 2001-09-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JP3490953B2 (ja) 2000-03-22 2004-01-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2001318361A (ja) 2000-05-11 2001-11-16 Seiko Epson Corp 光変調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JP3583062B2 (ja) 2000-09-29 2004-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244214A (ja) 2001-02-20 2002-08-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2296568A (ja) 2001-03-29 2002-10-09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反射型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45680A (ja) 2002-07-11 2004-02-12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198933A (ja) 2004-07-15
TWI257594B (en) 2006-07-01
EP1434081A2 (en) 2004-06-30
JP3736522B2 (ja) 2006-01-18
CN1510470A (zh) 2004-07-07
KR20040055656A (ko) 2004-06-26
US20040136146A1 (en) 2004-07-15
KR100625760B1 (ko) 2006-09-20
KR200350806Y1 (ko) 2004-05-17
EP1434081A3 (en) 2004-10-06
CN1287196C (zh) 2006-11-29
US6950308B2 (en) 2005-09-27
TW200414102A (en) 2004-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694312Y (zh)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CN2684234Y (zh) 光学装置、光学单元和投影仪
CN1216318C (zh) 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CN1673854A (zh)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CN1289962C (zh) 背投投影机
CN1251007C (zh) 散热部件、照明装置、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91489C (zh) 电光学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267774C (zh) 光调制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CN1313868C (zh)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CN1627127A (zh)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仪
CN1648706A (zh)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CN171604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05929A (zh) 光学装置及背面投影机
CN1658063A (zh) 光调制元件、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CN1698009A (zh)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CN1232862C (zh) 带封装壳体电光装置、投射显示装置、封装壳体及制造方法
CN1637469A (zh) 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CN1296754C (zh)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CN1667497A (zh)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
CN1673805A (zh) 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CN1795416A (zh)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CN1296755C (zh)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以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CN1745336A (zh)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CN1301439C (zh) 装入安装壳的电光装置与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CN1892413A (zh) 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3121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31219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CU03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The date of abandonment of the patent right

Correct: 20061129

False: 20031219

Number: 14

Page: 553

Volume: 23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EFFECTIVE DATE FOR ABANDONING PATENT RIGHT; FROM: 2003.12.19 TO: 200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