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73287U -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 Google Patents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73287U
CN202573287U CN2012200193960U CN201220019396U CN202573287U CN 202573287 U CN202573287 U CN 202573287U CN 2012200193960 U CN2012200193960 U CN 2012200193960U CN 201220019396 U CN201220019396 U CN 201220019396U CN 202573287 U CN202573287 U CN 202573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cess
container unit
ink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1939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田侑希
清水芳明
石泽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73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7328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提供了在包括液体注入口的容器单元中减小液体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的技术。一种容器单元,容器单元被设置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外部,并使液体经由流通管向液体喷射装置流动,容器单元包括:液体容纳容器,用于在其内部容纳液体,并包括液体注入口;以及底面盖部件,被安装在液体容纳容器上,并在液体被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时的液体供应姿势下构成与设置面相接的底面,底面盖部件具有液体保持部,液体保持部用于保持向与液体容纳容器相对的相对面侧流入的液体,相对面是与底面相反的面。

Description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单元以及包括容器单元的液体喷射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从记录头向记录对象物(例如,印刷纸张)喷出墨水而进行印刷。作为向记录头供应墨水的技术,已知有从配置在打印机外侧的容器单元经由管部向记录头供应墨水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这种容器单元包括用于向内部注入墨水的液体注入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1948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当从液体注入口向容器单元内部注入墨水而使用墨罐时,有时墨水会附着在容器单元表面上。附着的墨水有时会滴落到桌子等设置面上使得设置面被墨水污染。例如,在墨水注入时,墨水从液体注入口溢出而附着在容器单元表面,附着的墨水有时滴落到设置面上。另外,例如,在墨水注入时,墨水下滴到液体注入口以外的部分上而附着在容器单元表面,附着的墨水有时滴落到设置面上。
上述的问题不限于使墨水在打印机中流动的容器单元,而是容纳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液体并包括用于向内部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口的容器单元共同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在包括液体注入口的容器单元中能够减小液体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本实用新型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实现。
[应用例1]一种容器单元,所述容器单元被设置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外部,并使液体经由流通管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流动,所述容器单元包括:
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用于在其内部容纳所述液体,并包括用于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内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口;以及
底面盖部件,所述底面盖部件被安装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上,并在所述液体被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时的液体供应姿势下构成与设置面相接的底面,
所述底面盖部件具有液体保持部,所述液体保持部用于保持向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相对的相对面侧流入的液体,所述相对面是与所述底面相反的面。
根据应用例1所述的容器单元,底面盖部件具有液体保持部,由此能够减小滴落在底面盖部件上的液体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2]如应用例1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液体保持部是在所述相对面侧形成的凹部。
根据应用例2所述的容器单元,底面盖部件具有凹部,由此能够通过凹部保持液体。因此,能够减小液体向底面盖部件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3]如应用例2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在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时的所述容器单元的液体注入姿势下,所述底面盖部件相对于所述设置面处于竖立状态,
所述凹部包括在所述液体注入姿势下沿具有水平方向成分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槽状的第一凹部。
根据应用例3所述的容器单元,凹部包括在液体注入姿势下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槽状的第一凹部。由此,能够抑制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存在于底面盖部件的第一凹部中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铅垂向下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减小液体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4]如应用例3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凹部包括在所述液体注入姿势下沿具有铅垂方向成分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凹部交叉的槽状的第二凹部。
根据应用例4所述的容器单元,凹部包括与第一凹部交叉的槽状的第二凹部。由此,能够将第一凹部的液体的一部分移动到第二凹部。即,能够减小液体大量地滞留在底面盖部件的特定部分中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促进存在于底面盖部件中的液体的蒸发,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液体向容器单元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5]如应用例4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分别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被配置成格子状。
根据应用例5所述的容器单元,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被配置成格子状,由此液体能够向第一和第二凹部扩散。由此,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被凹部保持的液体的扩散。即,进一步促进存在于底面盖部件中的液体的蒸发,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减小液体向容器单元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6]如应用例4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分别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凹部被配置成交错状。
根据应用例6所述的容器单元,第二凹部被配置成交错状,由此液体能够经由第二凹部向第一凹部更进一步地扩散。由此,能够更进一步促进被凹部保持的液体的扩散。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减小液体向容器单元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7]如应用例1至应用例6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底面盖部件还包括:
开口或缺口,所述开口或缺口贯穿所述底面和所述相对面而形成;以及
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是配置在所述相对面侧并且包围所述开口或所述缺口的周围的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比所述相对面更突出。
根据应用例7所述的容器单元,在开口或缺口的周围具有周缘部。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从开口或缺口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8]如应用例2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底面盖部件还具有贯穿所述底面和所述相对面而形成的多个开口或缺口,
所述凹部包括槽状的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与相互连结相邻的所述多个开口或缺口的假想线不相交,并在沿所述假想线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应用例8所述的容器单元,该容器单元具有沿开口或缺口的假想线延伸的槽状的第三凹部,由此能够通过第三凹部阻碍液体朝向开口或缺口的流动。由此,能够减小液体到达开口或缺口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从开口或缺口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9]如应用例8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底面盖部件还具有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是配置在所述相对面侧并且包围所述开口或所述缺口的周围的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比所述相对面更突出。
根据应用例9所述的容器单元,在开口或缺口的周围具有周缘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液体从开口或缺口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10]如应用例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底面盖部件还具有从周缘向配置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那侧突出的盖壁部。
根据应用例10所述的容器单元,底面盖部件具有盖壁部,由此,即使在底面盖部件的周缘附近存在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盖壁部拦截朝向外侧的液体。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液体向容器单元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应用例11]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包括:
容器单元,所述容器单元是如应用例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单元;
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用于向对象物喷射所述液体的喷射头;
流通管,所述流通管连接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和所述容器单元,并使容纳在所述容器单元中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流动。
根据应用例11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使用减小液体向外侧流出的可能性的容器单元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各种方式实现,除了上述的容器单元、包括容器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系统以外,还可以上述的容器单元的制造方法、使用上述的液体喷射系统的液体喷射方法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墨水供应的原理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喷射系统1的第二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容器单元50的全体构成的图;
图5是容器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取下底面盖部件57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底面盖部件57的详细构成的图;
图8是用于对第一和第二侧面盖部件56、58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连结盖部件55和上表面盖部件54的图;
图10是阀单元70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和第二部件77、78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阀单元70的安装方式的图;
图13是示出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的概念图;
图14是墨罐30的第一外观立体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一流路310的图;
图16是墨罐30的第二外观立体图;
图17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察到的图16的墨罐30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二、第三实施例的底面盖部件57a、57b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图。
符号说明
1      液体喷射系统
10     壳体
12     喷墨打印机(打印机)
13     纸张供纸部
14     纸张排出部
15     压板
16     滑架
16a    墨水供应针
17     记录头
18     轨道
19     软管固定机构
20     副罐
23     软管
30,30c,30Y,30Z    墨罐
32     罐主体
34     薄膜
50,50a,50b         容器单元
51     盖部件
53     尺子
54     上表面盖部件
55     连结盖部件
56     第一侧面盖部件
57,57a,57b         底面盖部件
58     第二侧面盖部件
60     容器单元
70     阀单元
71     手柄
76     开闭部
77     第一部件
78     第二部件
120    固定部
121    开口
152    孔
154    贯通孔
182    第一轨道固定部
183    孔
184    第二轨道固定部
186    嵌合部
202    液体接收部
204    墨水贮存室
206    过滤器
208    墨水流路
300    大气开放流路
302    塞部件
304    液体注入口
306    液体导出部
310    大气连通路(第一流路)
312    气液分离室
313    凸台
314    连通流路
316    薄膜
317    大气导入口
318    空气室开口
320    连通流路
322    薄膜
324    突起部
325a   缺口
328    定位单元
330    空气容纳室
330Z   突出部
330c   空气容纳室
330Va  第一空气室上表面
330Vb  第三空气室底面
330Vc  第二空气室底面
330Vd  第三空气室上表面
330Za  顶端面
330Ve  第二空气室上表面
330Vf  第一空气室底面
331,331c   开口侧容纳室
332,332c   连通路侧容纳室
334,334c   隔壁
334V        第一抑制壁
334Y        第二抑制壁
335,335c   隔壁开口
340         液体容纳室
349         液体出口部
350         液体连通路(第二流路)
351         一端侧开口
352         另一端侧开口
366         第一安装孔
367         第二安装孔
368         第三安装孔
369         部件安装部
370         开口侧面(开口壁部)
370b        相对壁部(侧面壁部)
370c1       第一壁部
370c2       第二壁部
370c4       侧面壁部(相对侧面壁部)
380         肋
399         孔
542            凹部
550            连结盖部件
552            固定部
554            爪部
561            安装部
562            孔
563            贯通口
564            嵌合部
570,570Ya,570Yb    相对面
570W           底面
570Y           相对面
571,571U      开口
572,573       底面盖壁部
575            周缘部
578            底面盖主体
579W,579Wa    第一凹部
579Z,570Za,570Zb    凹部
579V,Va       第二凹部
579Wb          第三凹部
581            安装部
582            孔
584            突起部
761            开口
762            壳主体
764            凸轮
768            滑动部
772,772a,772c 开口
782a            开口
782b            开口
782c   开口
786    突起部
G      气泡
d1     水头差
LB     上限部
ML     假想线
LM     上限线
LY     箭头
Yb     相对面
Sf     水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按照下面的顺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A、B.各实施例:
C.变形例
A.第一实施例:
A-1.液体喷射系统的全体构成: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图1的(A)是液体喷射系统1的第一外观立体图。图1的(B)是液体喷射系统1的第二外观立体图。图1的(B)是从图1的(A)所示的容器单元50中取下了盖部件51的图。另外,图1的(B)中示出了用于说明软管固定机构19的细节的局部放大图。图1的(B)的局部放大图省略了软管23的图示。此外,在图1中,为了指定方向,图示了相互正交的XYZ轴。此外,对于图1以后的图也根据需要图示了相互正交的XYZ轴。
如图1的(A)所示,液体喷射系统1包括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也简称“打印机12”)以及容器单元50。打印机12包括纸张供纸部13、纸张排出部14、滑架(副罐安装部)16、以及四个副罐20。四个副罐容纳有颜色不同的墨水。具体地,四个副罐20是容纳黑色墨水的副罐20Bk、容纳青色墨水的副罐20Cn、容纳品红色墨水的副罐20Ma、以及容纳黄色墨水的副罐20Yw。四个副罐20被安装在滑架16上。
放置在纸张供纸部13上的印刷纸张被运送到打印机12的内部,印刷后的印刷纸张被从纸张排出部14中排出。
滑架16能够沿主扫描方向(纸宽方向、X轴方向)移动。这种移动是通过步进马达(未图示)的驱动经由正时带(未图示)进行的。滑架16的下表面上安装有记录头(未图示)。从该记录头的多个喷嘴向印刷纸张上喷射墨水而进行印刷。此外,正时带或滑架16等构成打印机12的各种部件被容纳在壳体10的内部而受到保护。
如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容器单元50包括盖部件51、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罐30、以及阀单元(图1的(A)、图1的(B)中未示出)。如图1的(A)所示,盖部件51包括上表面盖部件54、第一侧面盖部件56、第二侧面盖部件58、底面盖部件57、以及连结盖部件(图1的(A)、图1的(B)中未示出)。墨罐30、各盖部件54、56、57、58、连结盖部件可由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等合成树脂成形。另外,连结盖部件和各盖部件54、56、57、58被着色成预定的颜色(例如,黑色),从而是非透明的。另一方面,墨罐30是半透明的,能够从外部确认墨水的状态(水位)。墨罐30的周围的一部分被盖部件51包围而受到保护。另外,由于底面盖部件57被安装在墨罐30上,因此容器单元50被更稳定地设置在预定的设置面(例如,桌子或支架等的水平面)上。
四个墨罐30容纳有与四个副罐20所容纳的颜色相对应的墨水。即,四个墨罐30分别容纳黑色墨水、青色墨水、品红色墨水、黄色墨水。能够根据预定部分从外部确认各墨罐30的墨水状态。另外,墨罐30能够容纳比副罐20更多量的墨水。
液体喷射系统1还包括作为流通管的四根软管(管)23。软管23连接容纳各色墨水的墨罐30和用于容纳相应颜色的墨水的副罐20。软管23由合成橡胶等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当从记录头喷射墨水而消耗副罐20的墨水时,墨罐30的墨水经由软管23被供应给副罐20。由此,液体喷射系统1能够长时间地连续地持续印刷而不中断动作。在此,也可以从墨罐30经由软管23向记录头直接供应墨水,而不设置副罐20。此外,通过旋转作为阀单元的一部分的手柄71能够打开和关闭软管23内部的流路,下面将详细地描述。
另外,如图1的(B)所示,打印机12包括用于固定软管23的一部分的软管固定机构19。软管固定机构19包括在主扫描方向(纸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轨道18和安装在轨道18上的压板15。轨道18载置软管23的一部分。压板15和轨道18一起夹持载置在轨道18上的软管23。
如图1的(B)的两个局部放大图的右图所示的,轨道18包括第一轨道固定部182和第二轨道固定部184。第一轨道固定部182具有从载置软管23的载置面上突出的圆筒形状,并形成有螺孔183。第二轨道固定部184从轨道18的载置面上突出,并在其顶端具有与压板15嵌合的嵌合部186。压板15是沿轨道18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平板状。压板15具有形成在一端侧的螺孔152和形成在另一端侧的用于与第二轨道固定部184嵌合的贯通孔154。当将压板15安装在轨道18上时,将嵌合部186插入到贯通孔154中,并将螺栓(未图示)固定到螺孔中。另外,被配置在轨道18上的软管23的一部分通过压板15和轨道18被夹持而固定到打印机12内。此外,在压板15中,也可以取代压板15的另一端侧的贯通孔154而与压板154的一端侧同样地形成螺孔,并在轨道18中也形成螺孔,将螺栓固定在这些螺孔中,由此使用压板15和轨道18夹持软管23的一部分。
图2是用于说明从墨罐30向副罐20供应墨水的原理的图。图2中示出了从Y轴正方向侧观察墨罐30时的墨罐30。此外,图2示意性示出了软管23和打印机12的内部的情况。
液体喷射系统1被设置在预定的水平面(设置面)sf上。墨罐30的液体导出部306和副罐20的液体接收部202由软管23连接。副罐20由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成形。副罐20包括墨水贮存室204、墨水流路208、以及过滤器206。滑架16的墨水供应针16a被插入到墨水流路208中。当墨水中混入了异物等杂质时,过滤器206通过捕捉这些杂质来防止杂质流入记录头17。由于记录头17的吸引,墨水贮存室204的墨水流经墨水流路208、墨水供应针16a而被供应给记录头17。被供应给记录头17的墨水经由喷嘴向外部(印刷纸张)喷射。
墨罐30包括用于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340、用于容纳空气的空气容纳室330、以及使液体容纳室340和空气容纳室330连通的液体连通路(也称作“第二流路”)350。在向打印机12供应墨水时的墨罐30的液体供应姿势下,液体连通路350具有形成弯月面的程度的流路截面。由此,在液体供应姿势下,墨水被保持在液体连通路350中。
液体容纳室340具有安装了塞部件302的液体注入口304。当向打印机12供应墨水时,液体注入口304被塞部件302密封。另外,液体容纳室340在液体供应时处于负压。另一方面,由于空气容纳室330经由空气室开口318与大气(外部)连通,因此空气容纳室330被维持为大气压。空气室开口318与朝向外部开口的大气导入口317连通。在此,在液体供应姿势下,液体连通路350被配置为位于比记录头17更低的位置处。由此,产生水头差d1。此外,在液体供应姿势下,液体连通路350形成为弯月面的状态下的水头差d1也称作“稳定时水头差d1”。
由于墨水贮存室204内的墨水被记录头17吸引,因此墨水贮存室204处于预定的负压以上。当墨水贮存室204处于预定的负压以上时,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经由软管23向墨水贮存室204供应。即,从液体容纳室340向墨水贮存室204自动地补充向记录头17流出的量的墨水。换言之,通过打印机12侧的吸引力(负压)比水头差d1大某种程度,由此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04被供应给墨水贮存室204,所述水头差d1是由与墨罐30内的空气容纳室330(即,大气)相接的墨水液面(大气接触液面)LA和记录头(详细地,喷嘴)在铅垂方向上的高度差产生的。
当液体容纳室340的墨水被消耗时,空气容纳室330的空气G(也称作“气泡G”)经由液体连通路350被导入到液体容纳室340中。由此,液体容纳室340的液面下降。当液面下降并且液体容纳室340内的墨水量小于等于预定量时,使用者从液体注入口304向墨罐30的内部注入墨水。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喷射系统1的第二图。图3的(A)是示出墨罐30处于液体供应姿势时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图3的(B)是示出墨罐30处于液体注入姿势时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图,液体注入姿势是墨水被注入时的姿势。
如图3的(A)所示,在液体供应姿势下,墨罐30被设置为能够从外部视觉确认一部分壁部(第一壁部)370c1的状态。在液体供应姿势下,第一壁部370c1是相对于设置面处于竖立状态的壁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壁部370c1是大体垂直于设置面的壁部。
液体喷射系统1包括用于测量墨罐30的墨水量的作为测量工具的尺子53。在尺子53上每隔预定间隔标注有刻度。如图3的(B)所示,打印机12的侧面上具有用于安装容器单元50的固定部120。尺子53被容纳在固定部120中。具体地,尺子53插入设置在固定部120的一个侧面(在本实施例中,上表面)上的开口121中而被收存。
在此,如图3的(A)所示,当测量墨罐30的墨水的水位时,使用者从开口121中取出尺子53,并将尺子53置于第一壁部370c1侧,从而测量墨罐30内的墨水水位。当墨水水位达到预定的阈值时,使用者向墨罐30的内部补充墨水。具体地,如图3的(B)所示,使墨罐30的姿势从液体供应姿势变化到液体注入口304朝向铅垂上方(Z轴正方向)开口的液体注入姿势。然后,打开上表面盖部件54。然后,使用者从液体注入口304取下塞部件302,并将墨水从液体注入口304注入到墨罐30的内部。
这里,通过打开上表面盖部件54,能够从外部视觉确认与第一壁部370c1不同的第二壁部370c2。第二壁部370c2是在墨罐30的液体注入姿势下相对于设置面处于竖立状态的壁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壁部370c2是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大体垂直于设置面的壁部。
第二壁部370c2上设置有用于表示墨水被充分地容纳于墨罐30的内部的上限部LB。上限部LB具有在容器单元50的液体注入姿势下处于水平的上限线LM以及用于表示上限线LM的位置的三角形箭头LY。上限线LM是为了识别墨罐30的内部的墨水达到第二阈值而设置的。
使用者向墨罐30的内部注入(补充)墨水直到墨水液面达到上限线LM附近。在进行完墨水的补充之后,使用者使墨罐30的姿势变化到图3的(A)所示的液体供应姿势。另外,将尺子53插入到开口121中而被收存。这样,液体喷射系统1包括尺子53和上限部LB,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在各种姿势下墨罐30内部的墨水的量。
A-2.容器单元50的全体构成:
图4是用于说明容器单元50的全体构成的图。图4的(A)是容器单元50的第一外观立体图。图4的(B)是容器单元50的第二外观立体图。如图4的(A)和图4的(B)所示,容器单元50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容器单元50的液体供应姿势下底面盖部件57的外表面构成与设置面相接的底面570W。四个墨罐30包括定位单元328,定位单元328包括缺口325a和突起部324。以在一个墨罐30的缺口325a中收进相邻的其它的墨罐30的突起部324的方式配置,由此四个墨罐30被高精度地配置(层叠)。容器单元50还包括用于连结多个墨罐30的连结盖部件55。多个墨罐30被连结盖部件55连结成一体。在此,通过取下连结盖部件55,能够容易地分解成为一体的多个墨罐30。由此,根据用于打印机12的墨水颜色的数量和规格,容器单元50能够容易地改变墨罐30的配置数。此外,下面描述连结盖部件55的细节。
接下来,使用图5和图6进一步说明容器单元50的构成。图5是容器单元50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从容器单元50取下底面盖部件57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墨罐30为柱体状。多个墨罐30被配置(层叠)成一列。多个墨罐30被配置为一个墨罐30中的被不透流体的薄膜34阻塞的开口壁部370被相邻的墨罐30覆盖。另外,容器单元50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软管23内部的流路的阀单元70。通过多个螺栓42将阀单元70组装为容器单元50的构成部件。此外,下面描述阀单元70的详细构成。
如图6所示,底面盖部件57具有插入多个螺栓400的多个开口571。多个螺栓400被插入相应的开口571中。另外,多个螺栓400被分别安装在设于墨罐30和侧面盖部件56、58上的多个螺孔399、562、582中。由此,将底面盖部件57组装为容器单元50的构成部件。即,开口571在将底面盖部件57组装为容器单元50的构成部件时利用。另外,底面盖部件57被组装为覆盖多个(四个)墨罐30的液体供应姿势下的底面侧。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六个螺栓400将底面盖部件57安装到墨罐30和侧面盖部件56、58上。在此,也可以取代开口571,在底面盖部件57上形成缺口,并将螺栓400插入到缺口中。
A-3.底面盖部件的详细构成:
图7是用于说明底面盖部件57的详细构成的图。图7的(A)是底面盖部件57的立体图。图7的(B)是用于说明底面盖部件57的周缘部575的局部截面图。图7的(C)是用于对底面盖部件57的相对面570Y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7的(A)所示,底面盖部件57包括平板状的底面盖主体578以及相对于底面盖主体578竖立的底面盖壁部572、573。底面盖壁部572、573从底面盖主体578的周缘向配置墨罐30的一侧(Z轴正方向侧、底面盖主体578的上侧)突出。多个墨罐30被安装在底面盖主体578上。底面盖主体578中的与墨罐30相对的相对面570Y具有作为液体保持部的凹部(槽)579Z。凹部579Z形成在相对面570Y的整个区域上。在此,凹部579Z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分别形成多个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
另外,底面盖部件57具有多个开口571,开口571是贯穿底面570W和相对面570Y而形成的多个(六个)开口571,并用于将底面盖部件57安装到墨罐上。具体地,多个开口571分别贯穿底面盖主体578。多个开口571以弓状配置在底面盖主体578的周缘附近。
另外,底面盖部件57具有配置在相对面570Y侧上并包围开口571的周缘部575。如图7(B)所示,周缘部575是从相对面570Y侧(详细地,凹部579Z底面)突出的大体圆柱形状的部件。周缘部575比相对面570Y更突出。开口571形成在周缘部575的内部。
如图7的(C)所示,在容器单元50的液体注入姿势下,X轴方向为铅垂方向,X轴负方向为铅垂向下方向。即,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底面盖部件57相对于容器单元50的设置面处于竖立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底面盖部件57的底面盖主体578处于大体垂直于设置面的状态。第一凹部579W为在液体注入姿势下沿水平方向(Y轴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槽状。另外,多个第一凹部579W分别遍及底面盖主体578的纵向方向(Y轴方向、长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延伸。另外,多个第一凹部579W每隔固定间隔在横向方向(X轴方向、宽度方向)上形成,并且遍及横向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形成。在此,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多个第一凹部579W的一个以上的凹部被配置在比多个开口571中的位于铅垂最下方的开口571U更靠铅垂上方的位置。另外,第一凹部579W的大小未作特别地限定,但可以设定为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墨水的程度的大小。
第二凹部579V为在液体注入姿势下沿铅垂方向(X轴方向、第二方向)延伸的槽状。第二凹部579V形成在相对面570Y中的、一个墨罐30与相邻的其它墨罐30重合的边界部分附近。另外,多个第二凹部579V分别遍及底面盖主体578的横向方向(X轴方向、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延伸。即,在液体注入姿势下的铅垂方向(X轴方向)上,各第二凹部579V在第一凹部579W的形成范围内不中断地配置成直线状。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相互正交,并且在整体上配置为格子状。另外,第二凹部579V的大小未作特别地限定,但可以设定为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墨水的程度的大小。
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墨水可能存在(流入)底面盖部件57的相对面570Y中。例如,当使用者等向墨罐30注入墨水时墨水有时会被误滴到液体注入口304以外的场所。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在墨水附着于墨罐30的表面的状态下使容器单元50的姿势从液体注入姿势变化到液体供应姿势,则附着的墨水有时由于重力流入底面盖部件57中。另外,例如,液体供应时墨罐30发生不良情况,使得墨水也可能向墨罐30的外侧漏出。在此种情况下,漏出的墨水有时会沿着墨罐30的表面而流入到底面盖部件57中。
然而,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底面盖部件57在相对面570Y中包括凹部579Z(图7的(A)、图7的(C))。由此,即使在底面盖部件57上存在有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凹部579Z保持墨水。由此,能够减小墨水流出到容器单元50的外侧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小容器单元50的配置面(例如,桌子)被墨水污染的可能性。
另外,凹部579Z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凹部579W(图7的(A)、图7的(C))。由此,即使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底面盖部件57的相对面570Y上存在有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墨水铅垂向下移动。由此,能够减小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墨水向容器单元50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另外,凹部579Z具有在液体注入姿势下沿铅垂方向延伸并且与第一凹部579W正交的第二凹部579V(图7的(A)、图7的(C))。由此,即使底面盖部件57上存在有墨水,也能够防止墨水残留在凹部579Z的特定部分中。即,存在于凹部579Z的特定部分中的墨水能够向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顺畅地扩散。由此,增大保持在凹部579Z中的墨水的表面面积,从而能够促进墨水的蒸发。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墨水向容器单元50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另外,底面盖部件57具有设置在相对面570Y侧上、包围开口571的周围、并且比相对面570Y更突出的周缘部575(图7的(A)、图7的(B))。由此,即使在相对面570Y上存在有墨水的情况下,由于周缘部575构成障碍壁,因此也能够减小墨水流入开口571中的可能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墨水向底面盖部件57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另外,底面盖部件57具有从底面盖主体578的周缘向配置墨罐30的一侧延伸的底面盖壁部572、573(图7的(A)、图7的(C))。由此,例如,即使在相对面570Y上存在有不能通过凹部579Z保持的程度的大量的墨水的情况下,由于底面盖壁部572、573构成障碍壁,因此能够减小墨水向底面盖部件57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即,通过底面盖壁部572、573能够拦截朝向底面盖部件57的外侧的墨水。
A-4.容器单元的其它构成部件的详细构成:
接下来,对容器单元50的其它构成部件进行说明。图8是用于对第一侧面盖部件56和第二侧面盖部件58进行说明的图。图8的(A)是第一侧面盖部件56的外观立体图。图8的(B)是第二侧面盖部件58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8的(A)所示,第一侧面盖部件56具有用于将容器单元50挂在打印机12的固定部120(图3的(B))上的安装部561。另外,第一侧面盖部件56具有用于使手柄71(图6)通过的贯通口563以及用于通过螺栓400(图5)固定底面盖部件57的螺孔562。另外,第一侧面盖部件56中的与墨罐30相对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嵌合部564,嵌合部564与墨罐30的突起部324(图4的(B))嵌合。
如图8(B)所示,第二侧面盖部件58具有用于将容器单元50挂在打印机12的固定部120(图3的(B))上的安装部581。另外,第二侧面盖部件58具有用于通过螺栓400(图5)固定底面盖部件57的螺孔582。另外,第二侧面盖部件58中的与墨罐30相对的内表面上形成有突起部584,突起部584与墨罐30的缺口325a(图4的(B))嵌合。
图9是用于说明连结盖部件55和上表面盖部件54的图。图9的(A)是连结盖部件55的外观立体图。图9的(B)是上表面盖部件54的外观立体图。
连结盖部件55防止在相邻的墨罐30彼此之间通过定位单元328相互层叠时被层叠的墨罐30彼此之间很容易变散的情况。连结盖部件55遍及容器单元50所包括的多个墨罐30配置。如图9的(A)所示,连结盖部件55在一端侧具有用于固定到墨罐30的固定部552。固定部552的顶端侧的爪部554挂在配置于多个墨罐30的端部的墨罐30上。另外,连结盖部件55被墨罐30和盖部件54、56、58(详细地,上表面盖部件54、第一侧面盖部件56、第二侧面盖部件58)夹持。
如图9的(B)所示,上表面盖部件54的两侧部分具有用于接受连结盖部件55的凹部542。
接下来,利用图10至图12对阀单元70进行说明。图10是阀单元70的分解图。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的图。图11的(A)是第一部件77的外观立体图。图11的(B)是第二部件78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用于说明阀单元70安装到墨罐30的安装方式的图。图12的(A)是阀单元70被安装到墨罐30的外观立体图。图12的(B)是从图12的(A)中移除了第二部件78的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图10示出了四根软管23中的一根软管被配置于阀单元70的情况。图10还抽出开闭部76的内部的构成并图示于圆形圈出的区域中。另外,图12省略了软管23的图示。
如图10所示,阀单元70包括手柄71、开闭部76、以及第一和第二部件77、78。开闭部76包括:壳主体762;凸轮764,凸轮764的一端与手柄71连结;以及滑动部768。凸轮764的一端部分向壳主体762的外侧突出,凸轮764的剩余部分被容纳在壳主体762内。滑动部768被容纳在壳主体762的内部。滑动部768与凸轮764的旋转动作连动地变位,并按压软管23中的穿过壳主体762内部的部分。即,通过使滑动部768变位来打开和关闭软管23的流路。
软管23穿过壳主体762的开口761而与打印机12连接。另外,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夹持并固定穿过开口761的软管23的一部分。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分别设置有用于将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安装到预定的部件上的多个开口772、782。将螺栓420分别穿过多个开口772、782,从而将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组装为容器单元50的构成部分。此外,当区分多个开口772、782的各开口进行使用时,使用图中的括号中书写的符号称呼。同样地,当区分多个螺栓420进行使用时,使用图中的括号中书写的符号称呼。
如图11的(B)所示,第二部件78中的与第一部件77相对的一侧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786。此外,当分别区分多个突起部786使用时,使用图中的括号中书写的符号称呼。
如图10所示,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在将软管23夹在它们之间的状态下组装在一起。具体地,使开口782a和开口772a重合,将螺栓420a插入开口782a、772a中。另外,使开口782c和开口772c重合,将螺栓420c插入开口782c、772c中。另外,将图11的(B)所示的突起786b1、786b2分别插入到第一部件77的开口772b1、772b2中。由此,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成为一体。
此外,如图12的(A)所示,成为一体的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被安装在多个(两个)墨罐30上。具体地,在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被安装到相邻的两个墨罐30上的状态下,将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安装到两个墨罐30上使得两个墨罐30能够容易地分解。以下,详细地说明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安装到墨罐30的安装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安装了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的两个墨罐30中的一个墨罐30也称作“墨罐30Y”,另一个墨罐30也称作“墨罐30Z”。
墨罐30具有用于将第一部件77和第二部件78安装到外表面的部件安装部369。部件安装部369是在墨罐30的表面上形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突起。部件安装部369上形成有第一至第三安装孔366、367、368。第一和第二安装孔366、367向与第二部件78相对的第一侧开口。第三安装孔368在与第二部件78相对的第一侧以及位于墨罐30的配置方向(Y轴方向)、安装有阀单元70的另一墨罐30Y被配置在其上的第二侧(Y轴正方向侧)开口。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368为U字形。
如图12的(A)和图12的(B)所示,将螺栓420b穿过第二部件78的开口782b和墨罐30Y的第二安装孔367,并将第二部件78螺栓固定到墨罐30Y上。另外,将第二部件78的突起部786b4(图11的(B))插入墨罐30Y的第二安装孔367中。另外,将第二部件78的突起部786b3(图11的(B))插入墨罐30Z的第三安装孔368中。如上所述,在阀单元70中,第二部件78仅被螺栓固定到两个墨罐30Y、30Z中的一个墨罐30Y。由此,能够容易地分解两个墨罐30Y、30Z,而不需要取下将阀单元70固定到墨罐30Y上的螺栓420b。
A-5.墨罐的概略构成:
在说明墨罐30的详细构成之前,为了容易理解,参照图13,对从向外部开口的大气导入口317至向外部导出墨水的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流路)进行概念性的说明。图13是示出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的概念图。此外,从大气导出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也称作“形成流路”。
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液体导出部306的路径大致分为大气开放流路300和液体容纳室340。大气开放流路300从上游依次包括第一流路310(也称作“大气连通路310”)、空气容纳室330、以及第二流路350(也称作“液体连通路350”)。
在第一流路310中,作为第一流路310的一端的空气室开口318在空气容纳室330内开口,作为第一流路310的另一端的大气导入口317向外部开口。由此,第一流路310使空气容纳室330和外部连通。第一流路310具有连通流路320、气液分离室312、以及连通流路314。连通流路320的一端与大气导入口317连通,连通流路320的另一端与气液分离室312连通。连通流路320的一部分是细长的流路,并抑制贮留在液体容纳室340中的墨水的水分通过扩散从大气开放流路300中蒸发。气液分离室312的从上游向下游之间配置有薄膜(薄片316)。该薄膜316具有气体能透过而液体不能透过的性质。在大气开放流路300的中途位置上配置这种薄膜316,由此可抑制从液体容纳室340倒流的墨水经由薄膜316流入上游侧。此外,该薄膜316一旦被墨水浸润,则有时会破坏其作为气液分离膜的本来的功能,使得空气不能透过。
连通流路314使气液分离室312和空气容纳室330连通。在此,连通流路314的一端形成空气室开口318。
空气容纳室330容纳空气。空气容纳室330具有流路截面面积比下述的第二流路350更大的预定的容积。由此,从液体容纳室340倒流的墨水被暂时滞留,从而能够抑制墨水流入比空气容纳室330更靠上游侧的位置。
另外,空气容纳室330在从第二流路350至空气室开口318的路径(流路)的中途位置上具有作为抑制部的隔壁334。通过隔壁334,将空气容纳室330划分为空气室开口318所在的开口侧容纳室331和一端侧开口351所在的连通路侧容纳室332。在此,连通路侧容纳室332位于开口侧容纳室331和第二流路350之间。
在第二流路350中,作为第二流路350的一端的一端侧开口351位于空气容纳室330内,作为第二流路350的另一端的另一端侧开口352位于液体容纳室340内。由此,第二流路350使空气容纳室330和液体容纳室340连通。另外,第二流路350构成流路截面面积小至能够形成弯月面(液面架桥)的程度的流路。
液体容纳室340容纳墨水,并且使墨水从液体导出部306的液体出口部349经由软管23向副罐20(图1)流动。另外,液体容纳室340上还设置有液体注入口304。
A-6.墨罐的详细构成:
接下来,使用图14至图17对墨罐3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14是墨罐30的第一外观立体图。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一流路310的图。图16是墨罐30的第二外观立体图。图17是从Y轴正方向侧观察到的图16的墨罐30的图。另外,图14示出了墨罐30所包括的薄膜316、322与罐主体32分离的图。另外,图14、图16、图17省略了安装到液体注入口304上的塞部件302的图示。另外,图15中通过箭头的方向表示了空气从大气导入口317至空气室开口318的流动。
如图14、图16、图17所示,墨罐30为大致柱体形状(详细地,大致直角柱形状)。如图14所示,墨罐30包括罐主体32、薄膜34、316、322。罐主体32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成形。另外,罐主体32是半透明的。由此,使用者能够从外部确认内部的墨水的状态(墨水的水位)。
如图16所示,罐主体32的形状为一侧面开口的凹状形状。罐主体32的凹部中形成有各种各样形状的肋(壁部)380。在此,敞开的一侧面(包括形成开口的罐主体32的外框的一侧面)称作开口壁部370(开口侧面370)。另外,如图14所示,与开口壁部370相对的壁部也称作相对壁部370b。另外,连接开口壁部的各边和相对壁部370b的各边的侧面部称作侧面壁部370c。此外,当区分未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不同的侧面壁部370c使用时,使用不同的符号。
如图16所示,薄膜34通过热熔敷等以覆盖开口壁部370的开口的方式被贴附到罐主体32上。具体地,薄膜34被紧密地贴附使得与预定的肋380的端面与罐主体32的外框的端面不产生间隙。由此,形成多个小空间。具体地,主要形成空气容纳室330、液体容纳室340以及第二流路350。即,由罐主体32和薄膜34形成空气容纳室330、液体容纳室340、以及第二流路350。
在说明主要的小空间330、340、350之前,使用图15对第一流路31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侧面壁部370c4(也称作“相对侧面壁部370c4”)上形成有第一流路310。侧面壁部370c4是在液体供应姿势下与打印机相对的壁部。连通流路320的上游侧部分形成在侧面壁部370c4的背面侧(罐主体32的内部)上。
气液分离室312的形状为凹状形状,并且在凹状底面上形成有开口。气液分离室312和连通流路314经由底面的开口连通。连通流路314的末端为空气室开口318。
在包围气液分离室312的底面的内壁的整周上形成有凸台313。薄膜316(图14)被粘着到凸台313上。另外,薄膜322被粘附到侧面壁部370c4使得覆盖第一流路310中的形成在侧面壁部370c4的外表面上的流路。由此,形成连通流路320,同时防止墨罐30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为了延长从大气导入口317至气液分离室312的距离,连通流路320的一部分沿气液分离室312的外周形成。由此,能够抑制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中的水分从大气导入口317向外部蒸发。此外,从抑制水分蒸发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为了延长连通流路的距离,而将连通流路320形成为弯曲状的流路。
流经第一流路310的空气将在第一流路310的中途位置通过被粘附在凸台313上的薄膜316。由此,能够更加抑制容纳在罐主体32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漏出。
接下来,对小空间330、340、350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液体容纳室340在液体供应姿势下形成纵长的空间。另外,在液体供应姿势下,液体容纳室340的最下端附近配置有液体出口部349。由此,能够减小在从容器单元50向打印机12供应墨水时空气向打印机12侧流动的可能性。
如图16所示,空气容纳室330被作为抑制部的隔壁334划分为连通路侧容纳室332和开口侧容纳室331。隔壁334从相对壁部370b延伸至开口壁部370。隔壁334包括第一抑制壁334V和第二抑制壁334Y。第一抑制壁334V在液体供应姿势(Z轴方向处于铅垂方向的姿势)下与铅垂方向交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抑制壁334V在液体供应姿势下处于水平。另外,第一抑制壁334V在液体供应姿势下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一端侧开口351和空气室开口318之间。第二抑制壁334Y与第一抑制壁334V连接。第二抑制壁334Y在液体注入姿势(Y轴方向处于铅垂方向的姿势)下与铅垂方向交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抑制壁334Y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处于水平。另外,第二抑制壁334Y在液体注入姿势下的铅垂方向(X轴方向)上位于一端侧开口351和空气室开口318之间。第二抑制壁334Y上形成有使开口侧容纳室331和连通路侧容纳室332连通的隔壁开口335。本实施例的隔壁开口335通过切去第二抑制壁334Y中的与薄膜34相接的部分而形成。如此,能够容易地形成隔壁开口335。
空气容纳室330为大体直角柱形状。划分空气容纳室330而形成的壁部的内表面中的在液体供应姿势下成为最低部分的面(第一部分)为第一空气底面330Vf,并且在液体供应姿势下成为最高部分的面(第二部分)为第一空气室上表面330Va。另外,区分空气容纳室330而形成的壁部的内表面中的在液体注入姿势下成为最低部分的面(第三部分)为第二空气室底面330Vc。并且在液体注入姿势下成为最高部分的面(第四部分)为第二空气室上表面330Ve。另外,排列有四个墨罐30的容器单元50的一端侧(在此,第一侧面盖部件56,图5)在容器单元50的部件中处于最低的姿势(层叠姿势)下,成为最低部分的面(第五部分)为第三空气室底面330Vb。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空气室底面330Vb相当于薄膜34面。另外,在层叠姿势下,成为最高部分的面(第六部分)为第三空气室上表面330Vd。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空气室上表面330Vd相当于相对壁部370b的内表面。
空气容纳室330的开口侧容纳室331中具有从侧面壁部370c4向开口侧容纳室331内突出的突出部330Z。作为突出部330Z的一端侧端面的顶端面330Za位于空气容纳室330内,而与划分空气容纳室330形成的壁部不相接。第一流路310(图13)的一部分形成在突出部330Z的内部。另外,突出部330Z的顶端面330Za开口而形成有空气室开口318。
在Z轴负方向为铅垂向下的液体供应姿势下,空气室开口318在铅垂方向上被配置为分别与第一空气室底面330Vf和第一空气室上表面330Va空出预定的间隔。即,空气室开口318被配置为与第一空气室底面330Vf和第一空气室上表面330Va分离。由此,即使在墨罐30可采取的多个姿势中的采取的可能性高的液体供应姿势以及液体供应姿势的颠倒姿势下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流入空气容纳室330中,也能够减小墨水从空气室开口318流入第一流路310内的可能性。
在X轴负方向为铅垂向下的液体注入姿势下,空气室开口318被配置为在铅垂方向上分别与第二空气室底面330Vc和第二空气室上表面330Ve空出预定的间隔。即,空气室开口318被配置为与第二空气室底面330Vc和第二空气室上表面330Ve分离。由此,即使在墨罐30可采取的多个姿势中的采取的可能性高的液体注入姿势以及液体注入姿势的颠倒姿势下、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流入空气容纳室330中,也能够减小墨水从空气室开口318流入第一流路310内的可能性。
另外,空气室开口318被配置为与形成空气收容室330的全部的内壁面分别空出预定的间隔,空气收容室330的内壁面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空气室底面330Vf、330Vc、330Vb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空气室上表面330Va、330Ve、330Vd。即,空气室开口318被配置为与划分空气容纳室330的内壁面分离。由此,即使在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流入空气容纳室330时容器单元50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姿势,也能够减小墨水从空气室开口318流入第一流路310内的可能性。
另外,本实施例的墨罐30设置从侧面壁部370c4向空气容纳室330内突出的突出部330Z,并在突出部330Z内形成了第一流路310(图13)的包括空气室开口318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空气室开口318配置在与形成空气容纳室330的全部的壁部内表面(例如,第三空气室底面330Vb)分离的位置上。
另外,墨罐30在从第二流路(液体连通路)350至空气室开口318的路径的中途位置具有隔壁334。由此,即使在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流入空气容纳室33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流入的墨水朝向空气室开口318的流动。由此,能够减小墨水到达空气室开口318的可能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墨水从空气室开口318流入第一流路310内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容器单元50包括在液体注入姿势下构成底面570W的底面盖部件57(图6)。由此,容器单元60能够稳定地设置在设置面上从而向打印机12供应墨水。另外,底面盖部件57在相对面570Y上包括作为液体保持部的凹部579Z(图7的(A)、图7的(C))。由此,即使在底面盖部件57中存在有墨水,也能够通过凹部579Z保持墨水。由此,能够减小墨水向容器单元50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即,能够减小容器单元50的设置面被墨水污染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罐30中,作为第一流路310的一端的空气室开口318形成为与形成空气容纳室330的壁部分离(图16)。由此,即使在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流入空气容纳室330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墨水从空气室开口318流入第一流路310内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小被配置在第一流路310的中途位置上的作为气液分离膜的薄膜316被墨水浸润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防止薄膜316的本来的功能被破坏,能够经由第一流路310向墨罐30的内部导入空气。
B.第二和第三实施例:
图18是用于说明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底面盖部件57a、57b的图。图18的(A)是示意性示出形成在第二实施例的底面盖部件57a的相对面570Ya上的作为液体保持部的凹部579Za的图。图18的(B)是示意性示出形成在第三实施例的底面盖部件57b的相对面570Yb上的作为液体保持部的凹部579Zb的图。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第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凹部579Za、579Zb的构成。由于容器单元50a、50b的其它构成和液体喷射系统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为相同的构成,因此对相同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如图18的(A)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底面盖部件57a在相对面570Ya上具有作为液体保持部的凹部579Za。凹部579Za包括相互交叉的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a。分别形成多个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a。
多个第一凹部579W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在容器单元50a的液体注入姿势下分别遍及底面盖主体578的纵向方向上的整个区域沿水平方向(Y轴方向、第一方向)延伸。另外,多个第二凹部579Va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分别沿铅垂方向(X轴方向、第二方向)延伸。另外,第二凹部579Va被配置成交错状(锯齿形)。即,在液体注入姿势下的铅垂方向(X轴方向)上第一凹部579W的形成范围内的多个第二凹部579Va被配置成细切条状而非直线状。在此,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a的大小未作特别地限定,但可以设定为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墨水的程度的大小。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容器单元50a在底面盖部件57a的相对面570Ya上包括凹部579Za。由此,通过凹部579Za保持墨水。因此,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能够减小墨水向容器单元50a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此外,容器单元50a的第二凹部579Va配置成交错状。由此,存在于凹部579Za的特定部分中的墨水能够通过多个第一凹部579W和第二凹部579Va更顺畅地扩散。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保持在凹部579Za中的墨水的表面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墨水的蒸发。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墨水向容器单元50a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如图18的(B)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底面盖部件57b在相对面570Yb上具有作为液体保持部的凹部579Zb(也称作“第三凹部579Zb”)。凹部579Zb为槽状,与连结相邻的多个开口571的假想线ML不相交,并在沿着假想线ML的方向上延伸。详细地,各凹部579Zb被配置为与多个开口571不相交。在此,凹部579Zb的大小未作特别地限定,但可以设定为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墨水的程度的大小。
如上所述,第三实施例的容器单元50b在底面盖部件57b的相对面570Yb上包括凹部579Zb。由此,通过凹部579Zb保持墨水。因此,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能够减小墨水向容器单元50b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此外,容器单元50b的凹部579Zb在沿着假想线ML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即使在墨水在凹部579Zb内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移动的墨水到达开口571。由此,能够减小墨水从开口571向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C.变形例:
此外,上述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的权利要求书的独立权项所记载的要素以外的要素是附加要素,可适当省略。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例如可进行如下的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图19是用于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图。图19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墨罐30c的空气容纳室330c的图。第一变形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作为抑制部的隔壁334c的构成。包括容器单元50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其它构成是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成,因此对相同的构成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隔壁334c将空气容纳室330c划分为空气室开口318所在的开口侧容纳室331c和一端侧开口351所在的连通路侧容纳室332c。隔壁334c为圆弧状。另外,通过切去隔壁334c与薄膜34相接的部分,形成使开口侧容纳室331c和连通路侧容纳室332c连通的隔壁开口335c。
如此,即使隔壁334c形成为圆弧状,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能够在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向空气容纳室330流入的情况下抑制墨水向空气室开口318的流动。
此外,上述实施例和上述第一变形例使用划分空气容纳室330、330c的隔壁334、334c(图17、图19)作为抑制部,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即,只要在从第二流路350(液体连通路350)至空气室开口318的路径(也简称为“路径”)的中途位置具有用于抑制墨水从第二流路350朝向空气室开口318的流动的构成即可。即,抑制部可以采用路径的一部分的流路阻力比其余部分的流路阻力高的构成。
例如,可以在空气容纳室330中的从第二流路350至空气室开口318的路径的中途部分设置止回阀。该止回阀被构成为允许流体从空气室开口318朝向第二流路350的流动但阻止流体从第二流路350朝向空气室开口318的流动。另外,也可以将路径的中途部分形成为细长的弯曲流路。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从第二流路350至空气室开口318的路径的中途位置上仅设置在容器单元50的液体供应姿势下与铅垂方向交叉的壁(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抑制壁334V,图17)。此外,与铅垂方向交叉的壁不一定必须是水平壁。例如,在容器单元50的液体供应姿势下,第一抑制壁334V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预定角度(例如,大于等于0度小于等于45度)。如此,墨罐具有与铅垂方向交叉的壁,由此能够抑制墨水从第二流路350朝向空气室开口318的流动。尤其是,即使在液体供应姿势和液体供应姿势颠倒的姿势下、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向空气容纳室330流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流入的墨水到达空气室开口318的可能性。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从第二流路350至空气室开口318的路径的中途位置上仅设置在容器单元50的液体注入姿势下与铅垂方向交叉的壁(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抑制壁334Y,图17)。此外,与铅垂方向交叉的壁不一定必须是水平壁。例如,在容器单元50的液体注入姿势下,第二抑制壁334Y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预定角度(例如,大于等于0度小于等于45度)。如此,墨罐具有与铅垂方向交叉的壁,由此能够抑制墨水从第二流路350朝向空气室开口318的流动。尤其是,即使在液体注入姿势和液体注入姿势颠倒的姿势下、墨水从液体容纳室340向空气容纳室330流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流入的墨水到达空气室开口318的可能性。
C-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在底面盖部件57、57a上的第一凹部579W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图7的(A)、图7的(B)、图18的(A)),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凹部579W只要在具有水平方向成分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即可。例如,在液体注入姿势下,第一凹部579W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在预定角度范围(例如,大于0度小于等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如此,能够抑制在容器单元50、50a的液体注入姿势下、存在于第一凹部579W中的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铅垂向下的方向移动。
C-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在底面盖部件57、57a上的第二凹部579V、579Va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图7的(A)、图7的(B)、图18的(A)),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第二凹部579V、579Va与第一凹部579W交叉的限度内,第二凹部579V、579Va只要在液体注入姿势下在具有铅垂方向成分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即可。例如,在液体注入姿势下,第二凹部579V、579Va可以相对于铅垂方向在预定角度范围(例如,大于0度小于等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如此,在容器单元50、50a的液体注入姿势下,通过第二凹部579V、579Va能够抑制墨水滞留在多个第一凹部579W中的一个凹部内。即,墨水经由第二凹部579V、579Va向其他的第一凹部579W扩散。由此,能够促进存在于底面盖部件57、57a中的墨水的蒸发。
C-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底面盖部件57、57a、57b在相对面570Y、570Ya、570Yb上具有作为液体保持部的凹部579Z、579Za、579Zb,但可以采用能够保持液体的其它的构成。例如,也可以取代在相对面570Y、57a、57b上形成凹部579Z、579Za、579Zb的构成,而在相对面570Y、570Ya、570Yb上配置具有可通过毛细管力将墨水保持在内部的性质(吸水性)的多孔质部件(例如,海绵)。如此,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能够减小墨水向容器单元50、50a、50b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另外,凹部579Z、579Za、579Zb和多孔质部件可以组合使用。
C-5.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在相对面570Y、570Ya、570Yb上的凹部579Z、579Za、579Zb为槽状,但不限于此。例如,凹部可以为半球状或长方体状等的凹陷。具体地,可以将预定形状的多个凹部设置在相对面570Y、570Ya、570Yb的整个区域上。此外,凹部的大小未作特别地限定,但可以设定为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墨水的程度的大小。即使如上地将凹部形成为半球状或长方体状等的凹陷,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能够通过凹部减小墨水向容器单元50、50a、50b的外侧流出的可能性。
C-6.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空气室开口318被配置为与划分空气容纳室330的内表面分别空出预定的间隔,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至少空气室开口318被配置为与液体供应姿势下成为最低部分的第一部分、液体供应姿势下成为最高部分的第二部分、液体供应姿势下成为最低部分的第三部分、液体供应姿势下成为最高部分的第四部分分别空出预定的间隔即可。如此,能够减小在墨罐30可采取的姿势中的采取的可能性较高的姿势(液体供应姿势及其颠倒的姿势以及液体注入姿势及其颠倒的姿势)下、墨水向空气室开口318流入的可能性。
C-7.第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液体容纳容器以用于打印机12的墨罐3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例如能够向下面的装置供应液体并包括液体注入口的液体容纳容器,所述装置包括具有液晶显示器等的色材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浆体)喷射头的装置;具有在生物芯片的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的具有试料喷射头的装置;以及印染装置和微分配器等的液体喷射装置。在上述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液体容纳容器时,将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所喷射的液体种类相应的液体(色材、导电浆体、生物有机物等)容纳在液体容纳容器内部即可。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应用于包括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和用于各种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的液体喷射系统。

Claims (11)

1.一种容器单元,所述容器单元被设置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外部,并使液体经由流通管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流动,所述容器单元包括:
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用于在其内部容纳所述液体,并包括用于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内部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口;以及
底面盖部件,所述底面盖部件被安装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上,并在所述液体被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时的液体供应姿势下构成与设置面相接的底面,
所述底面盖部件具有液体保持部,所述液体保持部用于保持向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相对的相对面侧流入的液体,所述相对面是与所述底面相反的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所述液体保持部是在所述相对面侧形成的凹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在向所述液体容纳容器注入所述液体时的所述容器单元的液体注入姿势下,所述底面盖部件相对于所述设置面处于竖立状态,
所述凹部包括在所述液体注入姿势下沿具有水平方向成分的第一方向延伸的槽状的第一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凹部包括在所述液体注入姿势下沿具有铅垂方向成分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凹部交叉的槽状的第二凹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分别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被配置成格子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分别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凹部被配置成交错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底面盖部件还包括:
开口或缺口,所述开口或缺口贯穿所述底面和所述相对面而形成;以及
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是配置在所述相对面侧并且包围所述开口或所述缺口的周围的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比所述相对面更突出。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底面盖部件还具有贯穿所述底面和所述相对面而形成的多个开口或缺口,
所述凹部包括槽状的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与相互连结相邻的所述多个开口或缺口的假想线不相交,并在沿所述假想线的方向上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所述底面盖部件还具有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是配置在所述相对面侧并且包围所述开口或所述缺口的周围的周缘部,所述周缘部比所述相对面更突出。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单元,其中,
底面盖部件还具有从周缘向配置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那侧突出的盖壁部。
11.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包括:
容器单元,所述容器单元是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单元;
液体喷射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用于向对象物喷射所述液体的喷射头;
流通管,所述流通管连接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和所述容器单元,并使容纳在所述容器单元中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流动。
CN2012200193960U 2011-01-14 2012-01-13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732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5856 2011-01-14
JP2011005856A JP5724398B2 (ja) 2011-01-14 2011-01-14 容器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73287U true CN202573287U (zh) 2012-12-05

Family

ID=455819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3407.9A Active CN102582258B (zh) 2011-01-14 2012-01-13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201220019396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573287U (zh) 2011-01-14 2012-01-13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3407.9A Active CN102582258B (zh) 2011-01-14 2012-01-13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491109B2 (zh)
EP (2) EP2845737A3 (zh)
JP (1) JP5724398B2 (zh)
KR (1) KR101443548B1 (zh)
CN (2) CN102582258B (zh)
BR (1) BR112013004580A2 (zh)
RU (2) RU2564618C2 (zh)
TW (2) TWI616353B (zh)
WO (1) WO201209618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2258A (zh) * 2011-01-14 2012-07-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3568581A (zh) * 2012-08-10 2014-02-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消耗装置、供给系统和容纳体单元
CN107972362A (zh) * 2016-10-21 2018-05-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供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20975A (ja) * 1998-07-01 2000-01-21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998471B2 (ja) * 2011-12-20 2016-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ダプター
JP6136148B2 (ja) * 2012-08-31 2017-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036018B2 (ja) * 2012-08-31 2016-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036019B2 (ja) * 2012-08-31 2016-1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9421781B2 (en) * 2012-10-15 2016-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5987625B2 (ja) * 2012-10-16 2016-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WO2014112344A1 (ja) * 2013-01-18 2014-07-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タンク
US9481180B2 (en) 2013-03-01 2016-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5061748A (ja) * 2013-08-19 2015-04-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容器
EP2840121B1 (en) * 2013-08-19 2020-05-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omposition, set of ink composition and ink container, ink container,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4419258A (zh) * 2013-08-19 2015-03-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组合物、油墨组合物与油墨容器的组合、油墨容器、记录装置
JP6260196B2 (ja) * 2013-10-23 2018-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D761352S1 (en) * 2013-10-31 2016-07-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se for printer
USD761905S1 (en) * 2013-10-31 2016-07-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ses for printer
JP6303520B2 (ja) 2014-01-16 2018-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ならびに収容ユニット
JP2015134486A (ja) * 2014-01-20 2015-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CN104842647B (zh) * 2014-02-13 2017-05-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6350070B2 (ja) * 2014-07-24 2018-07-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US10183512B2 (en) * 2014-08-29 2019-0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365241B2 (ja) * 2014-10-31 2018-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JP6358106B2 (ja) * 2015-01-19 2018-07-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
JP6554835B2 (ja) 2015-03-12 2019-08-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2018001528A (ja) * 2016-06-30 2018-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6961947B2 (ja) 2017-01-31 2021-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WO2018199885A1 (en) * 2017-04-24 2018-11-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losure devices
JP6759150B2 (ja) * 2017-04-28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379831B2 (ja) * 2019-02-28 2023-11-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JP7423319B2 (ja) * 2020-01-20 2024-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0073339A (ja) * 2020-01-28 2020-05-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WO2021188110A1 (en) * 2020-03-19 2021-09-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fluid reservoirs fluidically coupled to bottle seats and charging ports
JP2021187030A (ja) * 2020-05-28 2021-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7471941B2 (ja) 2020-07-09 2024-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7192846B2 (ja) * 2020-12-25 2022-12-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供給装置
JP7251561B2 (ja) * 2021-01-06 2023-04-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ク
CN113221898B (zh) * 2021-04-16 2022-02-15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自动水位尺读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7191A (en) * 1993-08-19 1999-12-28 Fuji Xerox Co., Ltd. Ink supply unit
US5680164A (en) * 1994-11-29 1997-10-2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fil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 cartridge units
CN1153709A (zh) * 1995-11-24 1997-07-09 史密斯-科罗纳公司 墨盒的重新装墨装置、墨盒台和重力给墨瓶
JPH1142795A (ja) * 1997-07-28 1999-02-1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製造装置
JP2000238283A (ja) * 1998-12-22 2000-09-05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CN2367456Y (zh) * 1999-04-05 2000-03-08 刘文荧 喷墨打印机墨盒简易夹固及墨水补充装置
JP2002001993A (ja) * 2000-06-21 2002-01-08 Copy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US20020075366A1 (en) * 2000-12-20 2002-06-20 Xerox Corporation. Liquid ink tank with integral capillary
KR200278474Y1 (ko) * 2002-03-18 2002-06-14 이용수 잉크 프린터용 카트리지의 잉크 재충전구조
US6942326B2 (en) * 2002-09-30 2005-09-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US6971740B2 (en) * 2003-05-13 2005-12-06 Kenneth Yuen Ink cartridge refill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JP2005001284A (ja) * 2003-06-13 2005-01-06 Taeil System Co Ltd インクの自動供給装置
ES2268261T7 (es) * 2003-11-19 2009-06-18 3T Supplies Ag Cartucho de tinta, grupo del cartucho de tinta y cabezal de impresion por chorro de tinta.
US7448734B2 (en) * 2004-01-21 2008-11-1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pagewidth printhead
CN2691854Y (zh) 2004-02-06 2005-04-1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恒压连续供墨器
JP2006168117A (ja) * 2004-12-15 2006-06-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188256A (ja) * 2005-01-06 2006-07-20 Canon Inc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吐出カートリッジ
GB2449034A (en) * 2006-01-26 2008-11-05 Edgard J Hermes Apparatus for refilling ink cartridges
JP2007245655A (ja) * 2006-03-17 2007-09-27 Fujifilm Corp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7268894A (ja) * 2006-03-31 2007-10-1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
DE602006019098D1 (de) * 2006-09-27 2011-02-03 Ninestar Man Co Ltd Tintenkassettehalterung für Druckgeräthaltevorrichtung
CN200954714Y (zh) * 2006-09-30 2007-10-03 聂瑞权 一种头盒分体式打印头墨盒
JP2008162214A (ja) * 2006-12-29 2008-07-17 Brother Ind Ltd 液体吐出装置
GB2460862A (en) * 2008-06-12 2009-12-16 Mccue Plc Ink cartidges
JP2010023423A (ja) * 2008-07-23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546349B2 (ja) 2009-05-25 2014-07-09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半芳香族ポリアミド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た半芳香族ポリアミド延伸フィルム
JP5724398B2 (ja) * 2011-01-14 2015-05-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容器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2258A (zh) * 2011-01-14 2012-07-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2582258B (zh) * 2011-01-14 2014-1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3568581A (zh) * 2012-08-10 2014-02-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消耗装置、供给系统和容纳体单元
CN107972362A (zh) * 2016-10-21 2018-05-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供给装置
CN107972362B (zh) * 2016-10-21 2020-12-2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3004580A2 (pt) 2016-09-06
KR101443548B1 (ko) 2014-11-03
TWI500524B (zh) 2015-09-21
WO2012096180A1 (en) 2012-07-19
JP2012144016A (ja) 2012-08-02
EP2663455A1 (en) 2013-11-20
RU2013111538A (ru) 2015-02-20
EP2845737A3 (en) 2016-07-20
RU2015137358A3 (zh) 2019-04-02
CN102582258A (zh) 2012-07-18
CN102582258B (zh) 2014-11-26
JP5724398B2 (ja) 2015-05-27
TWI616353B (zh) 2018-03-01
EP2663455B1 (en) 2015-05-13
TW201540545A (zh) 2015-11-01
KR20130041967A (ko) 2013-04-25
RU2015137358A (ru) 2018-12-25
US8491109B2 (en) 2013-07-23
RU2692826C2 (ru) 2019-06-28
EP2845737A2 (en) 2015-03-11
TW201236882A (en) 2012-09-16
RU2564618C2 (ru) 2015-10-10
US20120182364A1 (en) 201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73287U (zh) 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202283816U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202826730U (zh)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应系统
CN102381040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202144145U (zh) 液体收纳容器和液体喷射系统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203063281U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233606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202138070U (zh) 液体补充容器
RU2533107C2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и система выталкивания жидкости
CN203567360U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
CN202192854U (zh) 液体收纳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5966080A (zh) 液体收容体、液体收容体单元以及液体供给装置
CN202782177U (zh) 盖、液体容纳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11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1126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