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6134A - 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6134A
CN1976134A CNA2006101629641A CN200610162964A CN1976134A CN 1976134 A CN1976134 A CN 1976134A CN A2006101629641 A CNA2006101629641 A CN A2006101629641A CN 200610162964 A CN200610162964 A CN 200610162964A CN 1976134 A CN1976134 A CN 1976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nector
peristome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629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6134B (zh
Inventor
西尾敦
浅野信一
石川贵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76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6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76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61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涉及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即使是结合在光波导等的传输部件上并借助于传输部件进行光等的信号的收发处理的模块等的电子器件,其安装空间也小,而且能够拆装自如地牢固地连接。从模块(210)的一侧面(210a)伸出光波导(200)。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连接器主体(130)具有从开口一侧插入并收放模块的开口部(110)。在开口部上设有与模块的连接端子部(215)接触的插孔触点部(120)。导出通道(130c)与开口部连通且槽状地形成于连接器主体(130)上并将光波导向连接器主体的外部导出。罩部件(160)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连接器主体上,并固定开口部内的模块。

Description

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光波导结合的模块等电子器件连接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历来,在移动电话或便携型笔记本电脑等的折叠式的便携式电子仪器中,有在相对于具有装置控制部的主筐体折叠自如地安装有的子筐体上设置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的仪器。
在这种折叠式的电子仪器中,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特开2005-117604号公报)所示那样,在主筐体和子筐体的连接部分配置具有挠性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挠性印制电路板)。该FPC将安装在主筐体和子筐体的各自的衬底上的半导体元件等的电子器件(模块)之间连接,并通过电信号将对LCD的显示信息从主筐体一侧的装置控制部向子筐体一侧传输。
这种电子仪器上的LCD,期望通过高像素化等能够显示大型且高精细化(高解析度化)的彩色图像。
由于在具有上述FPC的电子器件上,伴随LCD的大型化及高精细化,应该通过传输部分由铜构成的FPC传输的信息量也加大,因此,在传输过程中存在噪音加大、并发生串扰的问题。
对此,可考虑用光信号代替电信号传输应该显示在LCD上的信息的方法。
如此地通过光来传输显示信息时,与代替FPC引导光的光波导一起,需要有收发该光波导的光的光电二极管等模块。
这些光电二极管等的模块,例如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特开2000-216412号公报)上作为光器件公开那样,通过直接贴合的方法将模块(光器件)的电极安装在规定衬底上的电极上。
在现有的折叠式的便携式电子器件上,在使用光波导从主筐体向子筐体的LCD传输显示信息时,从便携式电子仪器的结构来看,光波导或光电二极管等模块的安装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为宜。
然而,作为实现这一课题的方法,尚无将光波导和进行用于将受光用光电二极管等的光波导的光显示在LCD上的处理的模块直接连接的事例,尚无为了维护使该模块可从子筐体一侧的衬底拆卸的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是结合在光波导等的传输部件上并借助于传输部件进行光等信号的收发处理的模块等电子器件,其安装空间也小,而且能够拆装自如地牢固连接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还有,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伴随安装空间的缩小化而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进行其拆装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是将在信号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状态下连接的电子器件连接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采用的结构具备:连接器主体,具有在上方开口并从开口一侧插入并收放上述电子器件的开口部和设置于上述开口部内并在上述开口部内插入有上述电子器件时与上述电子器件的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端子;导出部,具有与上述开口部连通而形成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将从收放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伸出的上述传输材料向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部导出的导出通道;以及固定部,从上述开口一侧安装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将插入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而固定。
根据该结构,当将在信号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状态下连接的电子器件连接时,将电子器件插入到开口部内并借助于导出部的导出通道使传输部件导出到连接器主体的外部,将电子器件固定在连接器主体上。因此,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不会接触传输部件也不会保持传输部件,而可在接触部分以电连接的状态可靠地固定电子器件。
因此,不会发生因安装有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安装衬底所受振动等的冲击引起与电子器件之间的接触位置偏移或者脱离而产生微滑动的情况。
此外,由于连接了在信号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状态下连接的电子器件,因此,无需通过分别对传输部件和电子器件进行安装并由配线连接,能够在连接器主体内连接传输部件和电子器件且能够缩小安装空间。还有,由于装拆自如,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
因此,即使是结合在光波导等的信号传输部件上并借助于传输部件进行光等的信号的收发处理的模块等电子器件,也能缩小其安装空间,而且能够拆装自如地牢固连接。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传输材料是光波导。
根据该结构,由于电子器件连接光波导,因而不会接触光波导或保持光波导,且相对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不会发生偏移地固定电子器件,且能够进行电信号的顺畅传输。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连接器主体,具有夹着上述开口部及上述导出通道相对配置,并在上述开口部中的彼此相对面的一部分上具有分别设置上述连接端子的一对侧壁部,并在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部,在上述侧壁部中的除了设有上述连接端子的部位的上部以外的部位形成有切口部,在上述切口部上配置有形成上述固定部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器主体的上部,在侧壁部中的除了设有连接端子的部位的上部以外的部位形成的切口部上,配置有形成上述固定部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因此,能够将固定插入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的固定部的高度做成与侧壁部上的设有接触端子的部位的高度,也就是说,与接触端子的高度相等。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自身的高度,以实现低高度化。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上表面部包括架设在上述开口部上的架设板部和在上述开口部的上部从上述架设板部沿着上述侧壁部伸出,且其自由端部与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抵接并将该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的按压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架设板部能够抑制插入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的向开口部的开口一侧的移动。还有,按压部在开口部上从架设板部沿着上述侧壁部伸出,且按压部的自由端部与插入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抵接并将该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因此,在维持架设板部的高度水平的状态下,将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并使连接端子及接触端子之间的连接更牢靠,以此能够进行顺畅的信号传输。还有,不会发生因安装有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安装衬底所受振动等的冲击引起与电子器件之间的接触位置偏移且能够防止微滑动发生。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按压部的自由端部抵接在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的大致中央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从向上方露出的部分的大致中央部按压电子器件,因此,该按压力传递到电子器件的连接端子和连接器主体的接触端子之间的接触部分的整体上。
因此,使电子器件不会接触传输部件也不会保持传输部件,而在接触部分以电连接的状态可靠地固定。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按压部由从上述架设板部向下方倾斜并伸出的片簧部件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按压部由片簧部件构成,因此,结构简易,且在维持架设板部的高度水平的状态下,将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并使连接端子及接触端子之间的连接更牢靠,以此能够进行信号的流畅传输,与此同时,能够可靠地进行连接端子及接触端子之间的连接。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固定部由树脂成型而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固定部由树脂成型而成,因此,能够实现制作成本的削减。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电子器件具有在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的同时,从上方覆盖上述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电子器件主体的护套部,且上述连接器主体具备以电连接的状态固定在所安装的衬底的接地部上的固定端子部,上述固定部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在固定上述电子器件时,与上述电子器件的上述护套部抵接,与此同时,连接于上述固定端子部上。
根据该结构,当电子器件连接时,由导电部件形成的固定部与电子器件的护套部抵接且电连接在固定端子部上。也就是说,电子器件,通过具备其具有导电性的护套部,而电连接在固定部及固定端子部上并处于与固定端子部接通的状态。由此,在安装于衬底上的连接器主体的开口部上,收放并固定电子器件时,电子器件本身借助于电连接在衬底的接地部上的固定端子部,而与衬底的接地部电连接,并处于与接地部之间接通的状态。
因此,当使连接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的电子器件工作时,具体来讲,使电子器件主体工作时,其工作所产生的噪音由护套部所吸收,并借助于固定部及固定端子部传输到衬底的接地部。即,仅将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安装在衬底上就能实现防止连接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的电子器件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漏泄。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连接器具备具有上述开口部、上述接触端子及上述导出通道的壳体部和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并在具有上述固定端子部的同时设置成从侧方包围上述壳体部并屏蔽收放在上述壳体部的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的屏蔽部,上述固定部理想的是具备配置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部且与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的上述护套部抵接并将该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的按压部和与上述按压部连续形成并与上述屏蔽部的卡定部结合而以由上述按压部所按压的状态将收放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固定的被卡定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由导电部件形成的固定部的被卡定部与由导电部件形成的屏蔽部的卡定部结合,固定部与屏蔽部电连接。也就是说,壳体部的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通过被卡定部与卡定部结合,并借助于与护套部抵接的固定部的按压部、被卡定部、卡定部,而与屏蔽部的固定端子部电连接,并处于接通状态。由此,电子器件的护套部在将连接器主体安装在衬底上时,与衬底的接地部接通。
因此,当使连接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的电子器件工作时,其工作所产生的噪音由护套部所吸收,并借助于固定部、屏蔽部传输到衬底的接地部上,以此能够防止电子器件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漏泄。此时,不必为了防止电子器件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泄漏而另外配置用于防止噪音的配线,而且通过在将屏蔽部的固定端子部连接在接地部上的状态下固定,仅将连接器主体安装在衬底上就能防止噪音泄漏。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固定部包括:架设在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述开口部上的架设板部;从上述架设板部伸出而设置,且成为自由端部的前端部抵接上述电子器件并将该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的按压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架设板部能够抑制插入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向开口部的开口一侧移动。还有,按压部的前端部将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并使连接端子及接触端子之间的连接更牢靠,以此能够进行信号的顺畅传输。还有,不会发生因安装有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安装衬底所受振动等的冲击引起与模块之间的接触位置偏移且能够防止微滑动发生。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按压部由从上述架设板部向下方倾斜并伸出的片簧部件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按压部由片簧部件构成,因此,结构简易,且在维持架设板部的高度水平的状态下,将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并使连接端子及接触端子之间的连接更牢靠,以此能够进行信号的顺畅传输,与此同时,能够可靠地进行连接端子及接触端子之间的连接。
还有,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连接在信号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状态下连接的电子器件,采用的构成具备:连接器主体,具有在上方开口并从开口一侧插入并收放上述电子器件的开口部和设置于上述开口部内并在上述开口部内插入有上述电子器件时与上述电子器件的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端子;导出部,具有与上述开口部连通而形成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将从收放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伸出的上述传输材料向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部导出的导出通道;盖体,开闭自如地枢轴支撑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从开口一侧包覆上述开口部,而将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并固定;以及挤出部,与上述盖体向脱离上述开口部的打开方向的转动联动而向上述开口部内突出,并将插入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从上述开口部内向上述开口一侧挤出。
根据该结构,当连接在信号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状态下连接的电子器件时,将电子器件插入到开口部内并借助于导出部的导出通道使传输部件导出到连接器主体的外部,将电子器件固定在连接器主体上。因此,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不会接触传输部件也不会保持传输部件,而在接触部分以电连接的状态可靠地固定电子器件。
还有,具备与上述盖体向脱离开口部的打开方向的转动联动而向开口部内突出,并将插入在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从开口部内向开口一侧挤出的挤出部。因此,插入在连接器主体的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仅通过使盖体向打开方向转动,就由挤出部从开口部内挤出到开口一侧,并解除与开口部内的接触端子的连接状态且能够容易地拆卸。
以此,即使在伴随安装空间的缩小化而小型化的情况下,也无需实施用来在电子器件或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自身上进行拆装的加工,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电子器件的拆装。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上述盖部在一个端部借助轴部而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上,上述挤出部,以从该一个端部向与上述盖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同时伴随上述盖部向打开方向的转动以上述轴部为中心移动来使自由端部以从下方向上述开口部内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盖部的一个端部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挤出部与盖部形成为一体,即使所收放并连接的电子器件被小型化也能实现其拆装较容易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制作成本的低廉化。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在上述电子器件上形成有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并当上述盖部向打开方向转动时,上述按压部从下方抵接并卡定的卡定部。
根据该结构,在连接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的电子器件整体上,能够防止拆装时所附加的压力。
还有,在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理想的是,具有限制上述盖部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向打开方向移动的停止部。
根据该结构,相对连接器主体向打开方向移动的盖部,不会倒伏在安装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衬底上,由此,能够防止因盖部倒伏而引起的盖部与衬底上的其他电子器件接触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使是结合在光波导等的传输部件上并借助于传输部件进行光等信号的收发处理的模块等电子器件,其安装空间也小,而且能够拆装自如地牢固连接。还有,即使在伴随安装空间的缩小化而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进行其拆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结构的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图。
图3是从底面一侧观察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图。
图4是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在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连接器主体中配置于壳体部内的插孔触点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壳体部内嵌合有模块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嵌合有模块时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嵌合有模块时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嵌合有模块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嵌合有模块时的状态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从涉及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拆卸模块的方法的图。
图13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结构的图。
图14是从底面一侧观察图13所示的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图。
图15是表示使模块插入并嵌合在涉及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开口部内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使模块插入并嵌合在涉及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开口部内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在涉及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闭合罩部件而收放模块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涉及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闭合罩部件而收放模块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图17所示状态下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涉及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完全敞开罩部件460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1是图20所示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2是图20所示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
100、400-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10、410-开口部、120-插孔触点部、120a-接触部、120b-触点导线部、130、430-连接器主体、130c、430c-导出通道、130d、430d-基端部、132、432-壳体部、134、434-屏蔽盒、134a、434c-导线部、134b-侧壁包覆部、134c、134d-上边部、134e-凸起部(卡定部)、136、436-底面部、138、140、438、440-侧壁部、138a、140a、440a-相对面、138b、140b、438b、440b-上表面部分、142-基端侧壁部、144-切口部、160-罩部件(固定部)、163-架设板部(上表面部)、165-加强架设板部(上表面部)、166-结合孔(被卡定部)、167-杆部(操作部)、169-按压部件(按压板部、固定部)、169a-自由端部、200-光波导、201-一端部、210、250-模块(电子器件)、212-衬底、215-连接端子部、216-凹部、256-卡定片部、443-停止部、460-罩部件(盖部)、463-上表面部、464-前端一侧上表面部(上表面部)、465-基端一侧上表面部(上表面部)、480-挤出扁尾部(挤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的结构的图。在这里,作为连接到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的电子器件,使用安装有光波导的模块进行说明。还有,在本实施例中,将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安装到衬底的面作为底面,并将光波导向模块安装的方向作为前端部方向。
图1所示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拆卸自如地连接接合有引导光信号的光波导200且接受来自光波导200的光并转换成电压而输出的模块210,并屏蔽来自外部的电场或磁场而保护所连接着的模块210。
首先,对安装有光波导200的模块210进行说明。
模块210,在这里构成为长方体,且光波导200从一端面210a向2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被安装。
具体来讲,模块210具有:接合有光波导200的一端部201的衬底212;借助安装于衬底212上的光波导200的进行光信号处理的光信号处理部(未图示);以及包覆这些光信号处理部(电子器件主体)的模块盒(护套部)214。光波导200,通过进行双向光传输时两个芯被金属包层包覆、且进行单向光传输时一个芯被金属包层包覆而形成为薄膜状,并具有挠性。
光信号处理部,当光波导200为双向时,由借助于波导进行光的入射、出射的受光元件、发光元件以及处理并放大这些元件的信号的聚光器或放大器等光处理器件构成,当光波导为单向时,由光电二极管等的受光元件或发光元件、聚光器、放大器等的光处理器件构成。该光信号处理部虽然在这里做成具有当光信号输入到模块上时具有作为电压(电信号)输出的功能的光转换功能,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当模块上输入电信号时,具有作为光信号输出的光转换功能。
模块210的衬底212,与安装面(省略图示)相邻,且在向光波导200的伸出方向延伸的两侧面212a上,配置有将由光信号处理部转换的电压(电信号)输出的连接端子部(电极部)215。这些连接端子部215,露出并设置于两侧面212a上,在这里将衬底212的安装面作为背面时,配置于侧面212a中的向模块210的正面一侧及侧面一侧开口而形成的凹部216内。这些凹部216,相对薄膜状的光波导200的面部分正交并形成于模块210的正面一侧,图1中的下方,且使之对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电接触时,通过从正面一侧插入而连接。
模块盒214,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在这里经加工金属板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箱形。该模块盒214从上方包覆光波导200从一个侧面上伸出的光信号处理部,并吸收光信号处理部工作时所发生的噪音。
另外,在该模块盒214上设有用于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连接模块210后拆卸模块210的拆卸部217。作为该拆卸部217,在这里通过在模块盒214的背面部分形成凹陷部218,并在该凹陷部218内架设轴部219而成。
如此构成的模块210,通过嵌合在向上方开口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开口部110内,其连接端子部215连接到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插孔触点部(接触端子)120上。
图2是从上方观察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图,图3是从底面一侧观察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图,图4是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侧视图。
如图2~4所示,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具有包括通过插入模块210(参见图1)而嵌合的开口部110的连接器主体130和作为将通过插入连接器主体130的开口部110内而嵌合的模块210(参见图1)固定在连接器主体130上的固定部的罩部件160。
连接器主体130,具有包括开口部110的壳体(壳体部)132;以及配置于壳体132的周围并屏蔽嵌合到开口部110内的模块210(参照图1)的屏蔽盒(屏蔽部)134。
壳体132,在与所安装的衬底相对的矩形平板状的底面部136的上面,竖立设有在隔着规定的间距彼此相对的同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部138、140和在这一对侧壁部138、140的一方的端部(这里称之为基端部)上与两个侧壁部138、140的基端面结合的基端侧壁部142。壳体132由具有绝缘性的绝缘部件形成,在这里是由具有绝缘性的塑料等合成树脂成型。
向上方开口的槽状的开口部110通过该壳体132中的底面部136、一对侧壁部138、140及基端侧壁部142而形成。
在该壳体132上,在侧壁部138、140的各个相对面138a、140a,也就是说,在开口部110的相对的各个内壁面上,设有当模块210(参见图1)嵌合开口部110内时与模块210的连接端子部215(参见图1)接触的插孔触点部(接触端子)120。
图5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连接器主体130中配置于壳体132内的插孔触点部120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连接器主体130中的插孔触点部120由具有导电性的细长板状的部件构成。插孔触点部120,将一端部作为彼此从与开口部110相对的内壁面(相对面138a、140a)突出设置的接触部120a,并将另一端部作为借助于形成在壳体132的侧壁部138、140的下面的多个孔部与连接器主体130的底面即底面部136大致平行地从接触部120a向连接器主体130的外部伸出的触点导线部120b。而且插孔触点部120,通过中央部120c埋设在侧壁部138、140内,而安装于侧壁部138、140上。
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当模块210从上方插入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开口部110内时,被引导到模块210上的衬底212的凹部216(参见图1)上,并与模块210的连接端子部215(参见图1)接触。触点导线部120b在配置到安装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衬底上时连接于衬底上。
还有,如图1~图4所示,在壳体132的侧壁部138、140的上表面中,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上表面部分138b、140b最高,且在其他上表面部分(前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138c、140c上形成有切口部144。还有,基端侧壁部142的上表面,与侧壁部138、140的前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138c、140c形成大致同一面地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水平,通过该基端侧壁部142,连接器主体130的基端部一侧与形成于前端部上的切口部144同样地构成切口形状。
在壳体132中,在形成切口部144的侧壁部138、140及基端侧壁部142上未设有插孔触点部120。因而无需确保将插孔触点部120设置在壳体132上时所需的高度或强度,因此,能够降低该部分的高度水平。
这里,在壳体132中,将由切口部144和基端侧壁部142构成的夹住设有侧壁部138、140的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的上表面高度水平做成比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上表面低。
形成有切口部144的其他上表面部分的高度水平,在模块210(参见图1)插入并配置于开口部110内时,形成为与模块210(参见图1)的上表面(背面)大致同一面的高度水平。也就是说,嵌合于开口部110内的模块210在侧壁部138、140中比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高度低。
还有,如图2及图3所示,在连接器主体130的长度方向上相隔着的两个端部中,在一方的端部(前端部)130a之间,也就是说,在侧壁部138、140的一方的端部之间,形成有使所嵌合的模块210(参见图1)的光波导200(参见图1)从连接器主体130的一方的端面(前端面)130b向长度方向伸出的导出部的导出通道130c。通过该结构,当模块210(参见图1)嵌合到开口部110内时,安装于模块210(参照图1)上的光波导200不会保持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而向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外部导出。
屏蔽盒134(参见图1)形成为矩形框状,并设置于除了形成导出通道130c的壳体132的导出通道以外的外周部分。即,该屏蔽盒134设置成从侧方包围壳体132,并屏蔽收放在屏蔽盒134的开口部110内的模块210。
还有,屏蔽盒134具备从其下边部与连接器主体130的底面部136平行地伸出并安装到安装衬底上的导线部(固定端子部)134a。
该屏蔽盒134,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在这里经加工金属板而形成,且通过将导线部134a固定在衬底上而固定于衬底上。
导线部134a形成为连接壳体132中的覆盖左右侧面部分的外面的侧壁包覆部134b,并从侧壁包覆部134b的下边部伸出。
导线部134a以电连接的状态固定于安装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衬底的接地部上。也就是说,导线部134a,通过软钎焊等以电连接的状态固定在衬底的GND焊盘部上。
由此,由导电部件形成的屏蔽盒134,在将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安装到衬底上时,通过导线部134a电连接在衬底的GND线上。换句话说,在将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安装到衬底上时,屏蔽盒134在与衬底一侧的GND接通的状态下固定在衬底上。
如图4所示,屏蔽盒134,具有与配置于其内部的壳体132的外周面形状对应的形状,且将壳体132的侧壁部138、140及基端侧壁部142的侧面部分的外面覆盖的侧壁包覆部134b的上边部的高度水平中触点导线部120b的上方的部位最高。也就是说,在侧壁包覆部134b中,在其下方未配置有触点导线部120b的在长度方向上相隔着的前端部和基端部的上边部134c做成其高度水平比在其下方配置有触点导线部120b的部位的上边部134d的高度水平低。
嵌合到如此地构成的连接器主体130的开口部110内的模块210(参见图1),通过从开口部110的开口方向,也就是说,从连接器主体130的上方由罩部件160所覆盖,而以电连接于连接器主体130上的状态被固定。
罩部件160,具有:在连接器主体130的基端部130d的两侧面部分,借助于与长度方向正交的轴部161而转动自如地安装有一端部162a的一对臂部162;架设在一对臂部162之间并配置在连接器主体的前端一侧切口部144上的架设板部163;以及架设在一对臂部162之间并配置在连接器主体130的基端侧壁部142上的加强架设板部165。
罩部件160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且一对臂部162、架设板部163、加强架设板部165及设置于架设板部163上的按压部件(按压板部)169互相接通。在这里,罩部件160经加工金属板而形成,且与具有一对臂部162、架设板部163、加强架设板部165及设置于架设板部163上的按压板部169连接而设置。
臂部162,在这里形成为平板状,通过使之以一端部162a为中心转动,当架设板部163配置于切口部144上时,分别配置于覆盖连接器主体130的侧面,也就是侧壁包覆部134b外面的位置上。
在该臂部162上设有被卡定部166,被卡定部166在闭合罩部件160而位于覆盖侧壁包覆部134b的外面的位置上时,与形成于侧壁包覆部134b上的卡定部134e结合而将罩部件160固定在连接器主体130上。这里,卡定部134e及被卡定部166由从外面突出于侧壁包覆部134b的前端部分的凸起部134e和在臂部162上穿孔并经凸起部134e插入而结合的结合孔166构成。另外,卡定部及被卡定部的结构,不限定于此,只要闭合罩部件160后通过架设板部163将嵌合在开口部110内的壳体132内的模块210(参见图1)固定到连接器主体130上,则无论采用怎样的结构也都可以。例如,也可以做成将凸起部设置在罩部件上并将结合孔设置在壳体132的侧壁包覆部上的结构。
这里,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做成,通过臂部162的被卡定部166及屏蔽盒134的侧壁包覆部134b结合,连接并接通臂部162及屏蔽盒134的结构。另外,臂部162及屏蔽盒134的接通,也可以做成在将罩部件160对连接器主体130闭合时不是用彼此的一部分结合而是通过接触来接通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做成在将罩部件160对连接器主体130闭合时,使臂部162的内面和屏蔽盒134的外面之间面接触的结构。
还有,在臂部162上,设有便于进行罩部件160的开闭操作的操作部167(参见图3)。这里,操作部167由使一方的臂部的前端向臂部的轴方向延伸的杆部167形成。在该操作部167上形成有与罩部件160的轴部161平行地贯通的贯通孔168,通过在该贯通孔168内插入工具并转动罩部件160,使得罩部件160对连接器主体130可开闭。
架设板部163在安装于切口部144(参照图2)上且模块210(参见图1)嵌合在开口部110内而与连接器主体130电连接的状态下,抑制模块210(参见图1)向表面一侧,也就是说,向连接器主体130的上方的移动。
还有,在该架设板部163上,设有将嵌合在开口部110内的模块210(参见图1)从其上表面(背面)向下方(插孔触点部一侧)按压的按压板部169。
按压板部169,为片簧等的板状且具有挠性,从架设板部163的基端部一侧的边部朝向罩部件160的基端部一侧边向下方倾斜边伸出,其自由端部169a配置成位于嵌合到开口部110内的模块的大致中央部。
在该自由端部169a的下面,形成有向下方半球状地突出的抵接凸部169b(参见图11)。该抵接凸部169b抵接插入开口部110内的模块210的上表面并按压模块210。另外,在这里抵接凸部169b通过对由细长的金属片构成的按压板部169的自由端部169a部分进行压花加工而形成。
另外,在这里虽然将罩部件160作为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的部件作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由包括塑料等的树脂在内的树脂形成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罩部件160上,一对臂部162、架设板部163、加强架设板部165及设置于架设板部163上的按压板部169分别由树脂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成型为一体等,能够用树脂容易地形成具有一对臂部162、架设板部163、加强架设板部165及按压板部169等构成因素的复杂结构的罩部件160,并能够实现制作成本的削减。
下面对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和附带光波导模块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打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罩部件160,将连接有光波导200的模块210从连接器主体130的上方、从模块210的正面一侧,也就是说,从衬底一侧插入到向上方露出的连接器主体130的槽状的开口部110内。
于是,连接器主体130的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被引导到在模块210中的衬底212的两个侧面上向两个侧方及下方开口形成的凹部216内,且衬底212的连接端子部215和与其对应的接触部120a接触,使得模块210嵌合在开口部110内。
图6是表示在壳体132内嵌合了模块210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此时,如图6所示那样,接触部120a,由于从槽状的开口部110的两侧壁部138、140朝向内部突出,因此,当被引导到凹部216中向下方(插入方向)开口的两侧壁内面部分而与模块210的衬底212的连接端子部215接触时,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基端一侧接触,并以加力的状态与连接端子部215接触。由此,处于连接端子部215和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可靠地接触的状态。
通过在连接器主体130的开口部110内嵌合模块后闭合罩部件160,并使架设板部163配置在切口部144上,与此同时,使屏蔽盒134的凸起部134e和罩部件160的结合孔166结合,将架设板部163固定在连接器主体130上。
图7~图9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嵌合了模块210时的状态的图,图7是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仰视图,图9是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侧视图。
如图7~图9所示,由于将嵌合在连接器主体130内的模块210通过由罩部件160所覆盖而收放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内,因此,架设板部163配置于模块210的前端一侧的背面上,与此同时,从架设板部163向罩部件160的基端部一侧(臂部162的基端部162一侧)延伸的按压板部169的自由端部169a按压在模块210的背面的大致中央部。
这样一来,通过架设板部163配置于模块210的前端一侧的上部,模块210的向从开口部110也就是连接器主体130脱离方向的移动被抑制。
还有,按压部件169,由于从架设板部163朝向罩部件160的基端部一侧边向下方倾斜边伸出,因此,在将模块210嵌合在开口部110内,并闭合罩部件160时,从背面的大致中央部分按压模块210(参见图9)。该按压力传递到模块210的连接端子部215和插孔触点部120之间的接触部分(参见图6)整体上。
因此,模块210,通过架设板部163及按压部件169而不会与光波导200接触或保持光波导200,而以在接触部分电连接的状态可靠地固定在连接器主体130上。因此,不会发生因安装有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安装衬底所受振动等的冲击引起与模块210之间的接触位置偏移或者脱离而产生微滑动的情况。即,根据连接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和模块210的结构,模块210相对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不会发生偏移且能够顺利地进行电信号传输。
还有,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中,由于对除了配置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以外的连接器主体130的上部实施了切口,并在该切开了的切口部分配置了构成罩部件160的上表面部的架设板部163和加强架设板部165,因此,能够将由分别配置于切口部144及基端侧壁部142上的架设板部163、加强架设板部165构成的罩部件160的上表面的高度做成与插孔触点部120的高度(具体来讲,是侧壁部138、140中的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高度)相等的高度。这样,可使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自身的高度尽可能小,并可实现低高度化。
这样一来,嵌合在连接器主体130内的模块210,通过由罩部件160所覆盖而嵌合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内,形成模块210和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之间的连接结构。
这里,关于在收放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壳体132内的同时,由罩部件160所固定并可工作的模块210,换句话说,安装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的模块210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嵌合有模块时的状态的重要部分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模块210,在模块盒214的上表面与构成罩部件160的上表面部的按压部件169中的自由端部169a的抵接凸部169b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
此时,如图9所示那样,在罩部件160上,设置于臂部162上的结合孔166与屏蔽盒134的凸起部134e结合。也就是说,由导电部件形成的罩部件160及屏蔽盒134,通过结合孔166及凸起部134e之间的结合而互相接触,并处于电连接的状态。
即,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安装有模块210的状态下,由导电部件形成的罩部件160,借助于按压部件169的抵接凸部169b而抵接模块210的模块盒214(参见图10及图11)。由此,罩部件160与模块盒214之间接通。
再有,在罩部件160上,如图9所示那样,形成于连接按压部件169的臂部162上的结合孔166,与由导电部件形成的屏蔽盒134的凸起部134e结合。因此,罩部件160与屏蔽盒134电连接。
也就是说,模块210,通过结合孔166和凸起部134e结合,借助于与模块盒214抵接的罩部件160的按压部件169、结合孔166、凸起部134e而与屏蔽盒134的导线部134a电连接并处于接通状态。由此,模块210的模块盒214,在将连接器主体安装到衬底上时,将与衬底的接地部接通。
因此,使连接于模块210连接用连接器上的模块210工作时,因其工作而发生的噪音由模块盒214吸收,并通过罩部件160、屏蔽盒134传导到接地部。由此,能够防止模块210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泄漏。此时,不必为了防止模块210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泄漏而另外配置用于防止噪音的配线,而且通过在连接在接地部上的状态下固定屏蔽盒134的导线部134a,仅将连接器主体安装在衬底上就能防止噪音泄漏。
另外,从电连接有模块210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拆卸模块210时,解除凸起部134e和结合孔166的结合状态并向上方操作杆部167,而打开罩部件160。而且,借助于形成在模块盒214上的拆卸部217使模块210脱离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这里,表示在模块210中,拆卸部217由凹陷部218和轴部219形成时的拆卸方法的一个实例。
图12是表示从涉及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拆卸模块210的方法的图。
在图12中,使用具有插入凹陷部218内并可卡定在轴部上的前端部301的提拉工具300拆卸通过嵌合安装有模块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具体来讲,前端部301与凹陷部218对应而形成为能够插入凹陷部218内的形状,并使前端部301的前端越靠近前端越细且向下方弯曲,在这里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状。
将这种提拉工具300的前端部301插入到凹陷部分的内部,并使提拉工具300卡定在设置于凹陷部218内的轴部219上后,使之以卡定了前端部301的轴部219为中心沿着箭头M1方向(上方)转动。由此,模块210向脱离开口部110的方向,也就是说,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从开口部110容易地取下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结构的图,图14是从底面一侧观察图13所示的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图。
这里,作为连接到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的电子器件,使用安装有光波导200的模块250进行说明。还有,电子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模块210相同地、不限于附带光波导模块,也可以是具备电线、电缆、挠性电缆或光纤的模块等。
图13所示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拆卸自如地连接并收放接合有引导光信号的光波导200且接受来自光波导200的光并转换成电压而输出的模块250。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屏蔽来自外部的电场或磁场而保护所收放的模块250。
安装有该光波导200的模块250,只有模块盒的结构相异而其他结构与模块210相同。因此,只对相异部位进行说明,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模块250上,与模块210相同地具备安装有接合了光波导200的一端部201的光信号处理部(未图示)的衬底212和包覆衬底212上的光信号处理部(电子器件主体)的模块罩(护套部)254。
模块250的衬底212,与安装面(省略图示)相邻,且在向光波导200的伸出方向延伸的两侧面212a上,配置有将由光信号处理部转换的电压(电信号)输出的连接端子部(电极部)215。这些连接端子部215,露出并设置于两侧面212a上,在这里将衬底212的安装面作为背面(上表面)时,配置于侧面212a中的向模块250的正面一侧及侧面一侧开口而形成的多个凹部内。另外,这些凹部,相对薄膜状的光波导200的面部分正交而形成,当使之对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电接触时,通过将模块250从模块250的正面一侧插入而连接。换句话说,模块250通过从上方沿着大致垂直方向插入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而被连接。
模块罩254,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在这里经加工铜板等金属板而形成为从上方包覆从一侧面伸出光波导200的光信号处理部的盖状。由此,模块罩254吸收光信号处理部工作时所发生的噪音。
还有,模块罩254具有从衬底212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卡定片部256。该卡定片部256在这里形成从模块罩254的上表面部254a水平地向后方伸出的板状,并相对衬底212向外挑出。
另外,该卡定片部256,通过罩部件460的转动,从下到上地,也就是说,在下一侧由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的挤出扁尾部480卡定(参见图16)。
还有,在模块罩254的上表面部254a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上方突出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顶部254b。另外,该顶部254b是在将模块250插入开口部410内并闭合罩部件460时,被罩部件460的挤出扁尾部480按压的部位。
如此构成的模块250与模块210相同地通过嵌合在向上方开口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开口部410内,而使其连接端子部215连接到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插孔触点部(接触端子)120上。
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具有:包括通过插入模块250而嵌合的开口部410的连接器主体430;包覆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于连接器主体430上并嵌合到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参见图13)的罩部件460。另外,罩部件460与罩部件160同样,也具有作为将通过插入到连接器主体430的开口部410内而嵌合的模块250固定在连接器主体430上的固定部的功能。
连接器主体430具有:包括开口部410的壳体(壳体部)432和配置于壳体432的周围并屏蔽嵌合到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参照图13)的屏蔽盒(屏蔽部)434。还有,在连接器主体430中的壳体432及屏蔽盒434的基本结构及功能与上述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中的连接器主体130中的壳体132及屏蔽盒134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相同。
即,在壳体432上,如图13及图14所示那样,在与所安装的衬底相对的矩形平板状的底面部436的上表面,形成有在隔着规定的间距彼此相对的同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部438、440。
在这一对侧壁部438、440中的一方的端部(这里称之为前端部)之间设有形成有导出通道430c的前壁部441,在另一方的端部(这里称之为基端部)上架设有停止部443。
通过该壳体432中的底面部436、一对侧壁部438、440及前壁部441,开口部410被限定成槽状且向上方开口。
还有,壳体432与壳体132同样地由具有绝缘性的绝缘部件形成,在这里由具有绝缘性的塑料等合成树脂成型。在该壳体432上,在与开口部410相对的各个内壁面(图13中只表示440a)上,配设有与嵌合在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的连接端子部215(参见图13)接触的插孔触点部(接触端子)120。
该插孔触点部120对两个侧壁部438、440的配设结构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壳体132对两个侧壁部138、140的配设结构相同。即,连接器主体430中的插孔触点部120由具有导电性的细长板状的部件构成,而且从与开口部410相对的内壁面(图13中只表示相对面440a)彼此突出并配置有一端部的接触部120a。
另一端部即触点导线部120b,与接触部120a连续,并借助于壳体432的侧壁部438、440下面的多个孔部与连接器主体430的底面,也就是说底面部436大致平行地从向连接器主体430的外部伸出。
连接接触部120a和触点导线部120b的未图示的中央部,埋设在侧壁部438、440内,由此,插孔触点部120安装于侧壁部438、440上。
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连接到模块210上的方式相同地连接于模块250上。也就是说,当模块250从上方插入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开口部410内时,被引导到模块250上的衬底212的凹部中,并与模块250的连接端子部215(参见图13)接触。触点导线部120b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安装到衬底上时连接于衬底上。
还有,在壳体432的侧壁部438、440的上表面中,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上表面部分438b、440b最高。也就是说,在侧壁部438、440中,在除了上表面部分438b、440b以外的其他上表面部分(前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438c、440c及基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438d、440d)上与壳体132相同地形成有切口部144、145。
这些前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438c、440c及基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438d、440d具有大致构成同一面的高度水平,并具有与嵌合在配置于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参见图13)的上表面(背面)大致同一面的高度水平。
图15是表示使模块250插入并嵌合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开口部410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剖视图。
如图15、图16所示,嵌合在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在侧壁部438、440中,比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高度低。
与壳体132的侧壁部138、140同样,在壳体432的侧壁部438、440中,在形成有切口部144、145的部分的正下方未设有插孔触点部120。因而无需确保将插孔触点部120设置在壳体432上时所需的高度或强度,因此,能够降低该部分的高度水平。
还有,在前壁部441上形成有连通到连接器主体430的连通槽,通过该连通槽部,形成有将模块250(参见图13)的光波导200(参见图13)向外部导出的导出部的导出通道430c。
通过该结构,当模块250(参见图13)嵌合到开口部410内时,安装于模块250(参照图13)上的光波导200不会保持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而被向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外部导出。
屏蔽盒434(参见图13)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在这里经加工金属板而形成,且设置成覆盖壳体432,并屏蔽收放在屏蔽盒434的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
具体来讲,屏蔽盒434在除了前壁部441中导出通道430c的周边部的壳体432的外周部分,具有设置成从侧方包围壳体432的矩形框状的盒主体434a。
在该盒主体434a上设有从其上边部的中央部分伸出,并分别覆盖壳体432的侧壁部438、440中的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上表面整个部分438b、440b的触点包覆部434b(参照图13及图15)。
触点包覆部434b,在这里具有导电性并呈板状,且连接具有导电性的盒主体434a而形成,同时与盒主体434a接通。
该盒主体434a借助于从其下边向侧方伸出而形成的导线部434c固定于安装衬底上。
导线部434c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导线部134a相同地以电连接的状态固定在安装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衬底的接地部上。也就是说,导线部434c,通过软钎焊等以电连接在衬底的GND焊盘部上的状态被固定。
由此,由导电部件形成的屏蔽盒434,在将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安装到衬底上时,通过导线部434c以电连接在衬底的GND线上的状态被固定。
嵌合在如此构成的连接器主体430的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参见图13),从开口部410的开口方向(连接器主体430的上方)插入后,通过由罩部件460所覆盖,以电连接在连接器主体430上的状态被固定。
如图14及图16所示,停止部443架设在壳体432的侧壁部438、440的基端面一侧且在比轴部461更靠后方的与罩部件460的转动范围交叉的方向上。在这里,停止部443具有导电性,并通过弯折加工板状材料而形成。
如此形成的停止部443,在屏蔽盒434的基端部中,配置于由轴部461枢轴支撑的罩部件460的转动范围内,并限制罩部件460的转动范围。而且,停止部443,如图14所示那样,当罩部件460相对连接器主体430按规定角度张开时,在罩部件460的基端部一侧与该罩部件460抵接并在以规定角度张开的状态下保持罩部件460。
将如此地构成的连接器主体430覆盖的罩部件460,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在这里通过加工金属板而形成。
如图13所示,罩部件460,具有:借助于轴部461而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连接器主体430上的一对臂部462;架设于一对臂部462之间的罩上表面部463;形成于罩上表面部463上的按压板部(按压部)169;以及形成于臂部462上的侧缘部470。
另外,臂部462构成为与臂部162大致相同。即,臂部462通过使之以一端部462a为中心转动,当罩上表面部463配置于切口部144、145之上时,也就是说,闭合罩部件460时配置于覆盖连接器主体430的两侧面的位置上。
在该臂部462上与臂部162相同地设有当闭合罩部件460而位于覆盖连接器主体430的两侧面的位置上时,与形成于连接器主体430的屏蔽盒434上的卡定部134e结合的被卡定部166。
卡定部134e及被卡定部166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相同,通过这些卡定部134e及被卡定部166的接合,在将罩部件460固定在连接器主体430上的同时,连接并接通臂部462及屏蔽盒434。
臂部462及屏蔽盒434的接通,也可以做成在将罩部件46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430闭合时,不是用彼此的一部分结合而是通过接触接通的结构。例如,理所当然也可以做成在将罩部件460对连接器主体430闭合时,臂部462的内面和屏蔽盒434的外面之间面接触的结构。
还有,在臂部462上,与臂部162相同地设有便于进行罩部件460的开闭操作的操作部167(参见图13~图15)。
该罩部件460不同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的罩部件160之处在于,在臂部462上形成有在将罩部件460对连接器主体430闭合时,从上方覆盖触点导线部120b的侧缘部470。
图17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闭合罩部件460而收放模块250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同一状态的俯视图。
侧缘部470构成从一对臂部462中的各自的下边部大致水平地向两个侧方(左右方向)伸出的板状,并在将罩部件460对连接器主体430闭合时,相对触点导线部120b靠近并配置于其正上方。例如,当罩部件460处于闭合状态时,侧缘部470以配置于离触点导线部120b有0.2、0.25mm左右的上方的方式分别形成在臂部462上。
这里,侧缘部470比连接器主体430所具有的触点导线部120b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还长,并在闭合了罩部件460时,如图18所示那样,看不到触点导线部120b,呈完全覆盖触点导线部120b的形状。
另外,虽然将侧缘部470形成为相对各个臂部462正交的大致水平板状,但不限定于此,只要在闭合了罩部件460时从上方包覆触点导线部120b,则无论怎样形成也都可以。
例如,可以将侧缘部470做成由从臂部462的下边部大致水平地伸出的水平板部和从水平板部的前端一侧与之正交并向下方伸出的垂直板部构成的结构。具体来讲,做成将水平板部从前端部弯折而形成垂直板部,并在将罩部件460相对于连接器主体430闭合时用水平板部从上部覆盖触点导线部120b,且用水平板部覆盖触点导线部120b的前端部。此时,水平板部及垂直板部均以对触点导线部120b靠近的状态配置但不接触。
在借助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将小型化的模块250安装在电子仪器等上使用时,若流动在模块250之间的信号的工作频率较高,则因该信号电流,容易发生引起电磁噪音从而成为对其他器件或电子仪器附近的其他仪器的电磁干扰(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
侧缘部470防止来自触点导线部120b的引起EMI的电磁噪音。
如图13所示,罩上表面部463具有架设在一对臂部462的前端部一侧上的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和架设在一对臂部462的基端部一侧上的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另外,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具有与架设板部163基本相同的功能,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具有与加强架设板部165基本相同的功能。
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在闭合罩部件460时,配置于连接器主体430中的切口部144上,即,配置于前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438c、440c上。
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在闭合罩部件460时,配置于连接器主体430中的切口部145上,即,配置于基端一侧的上表面部分438d、440d上。
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及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在模块250(参见图13)嵌合在开口部410内而与连接器主体430电连接的状态下,抑制模块250(参见图13)向表面一侧,也就是说,连接器主体430上方的移动。
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及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在其各个反面上突出设有凸缘468a、468b(参照图13)。
凸缘468a、468b以相同的突出程度分别形成于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及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上,且在闭合罩部件460时抵接嵌合在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的背面并使模块250大致水平地配置。
还有,在该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上,设有将嵌合在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参见图13)从其上表面(背面)向下方(插孔触点部一侧)按压的按压板部169。
按压板部169与罩部件160中的按压板部169相同地在形成于罩部件460上的同时具有与之相同的功能,并呈片簧等的板状且具有挠性。还有,按压板部169从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的基端部一侧的边部朝向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边向下方倾斜边伸出。其自由端部169a配置成位于嵌合到开口部410内的模块的大致中央部。
在该自由端部169a的下面,形成有向下方半球状地突出的抵接凸部169b(参见图11)。该抵接凸部169b抵接插入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的顶部254b并按压模块250。
一方面,在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上,作为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罩部件160上同样地形成的加强架设板部165的相异之处,设有挤出扁尾部(挤出部)480。
如图15及图16所示,挤出扁尾部480,从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的基端一侧边部向连接器主体430的基端一侧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并向下方弯折,且前端的自由端部480a通过轴部461配置于连接器主体430的基端一侧而成。
该挤出扁尾部480,伴随罩部件460的开闭工作以轴部461为中心位移,且其前端的自由端部480a在从轴部461的后方(基端部一侧)到前端一侧的开口部410内出入自如。
也就是说,当罩部件460通过向打开方向的转动相对连接器主体430张开规定角度以上时,挤出扁尾部480向开口部410内突出,并将嵌合在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向开口一侧挤出。
在这里,挤出扁尾部480,以与罩部件460相对于开口部410向打开方向的转动动作联动并向开口部410内侧突出的方式位移,而抵接在配置到开口部410的基端部一侧的模块250的卡定片部256的反面上。而且,通过进一步将罩部件460向打开方向转动,挤出扁尾部480的前端的自由端部将卡定片部从反面一侧向上方一侧挤压。
另外,挤出扁尾部480,在由停止部所限制的罩部件460处于相对连接器主体430的张角为90°或以上的位置上,不位于开口部410之内。因此,挤出扁尾部480,在模块250的连接器主体430向开口部410插入时,不妨碍模块250的插入动作。
下面对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和附带光波导模块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打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罩部件460,将连接有光波导200的模块250从连接器主体430的上方、从模块250的正面一侧,也就是说,从衬底一侧插入到向上方露出的连接器主体430的槽状的开口部410内。另外,在打开罩部件460的状态下,罩部件460被停止部以相对连接器主体430张开90°以上的状态限制转动位置。因此,将模块250插入开口部410内时,不会发生因罩部件460过于打开以至反面朝上翻开导致与其他电子器件接触的现象。
将模块250插入开口部410内时,连接器主体430的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分别对应地被引导到模块250中的衬底212两个侧面上的凹状的连接端子部(电极部)215上并接触。通过这些连接端子部215和接触部120a接触,使得模块250嵌合在开口部410内。
另外,由于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嵌合了模块250时的状态与如图6所示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上嵌合了模块210时的状态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通过在连接器主体430的开口部410内嵌合模块后闭合罩部件460,并使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配置在切口部144上,与此同时,使屏蔽盒434的凸起部134e和罩部件460的结合孔166结合,将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固定在连接器主体430上。
另外,模块250也可以使其连接端子部215位于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上或者通过连接端子部215的凹部使接触部120a处于可引导的临时插入状态后闭合罩部件460。
如此地通过使罩部件460相对连接器主体430处于闭合状态即倒伏状态后覆盖开口部410,将模块250收放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内(参照图17)。此时,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配置于模块250的前端一侧的背面上,与此同时,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配置于模块250的基端一侧的背面上。
还有,按压板部169,由于从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朝向罩部件460的基端部一侧边向下方倾斜边伸出,因此,在将模块250嵌合在开口部410内并闭合罩部件460时,从背面的大致中央部分按压模块250(参见图9)。该按压力传递到模块250的连接端子部215和插孔触点部120之间的连接部分(参见图6)整体上。
这样一来,通过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配置在模块250的前端一侧的上部,模块250向从开口部410,也就是说,连接器主体430脱离的方向的移动被抑制。
还有,在模块250的背面上,夹住由按压板部169所按压的中央部位,且前端部一侧及基端部一侧的背面部分分别由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及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的反面中突出程度相同的凸缘468a、468b所按压。
因此,该模块250,在上表面部254a中的前端一侧及基端一侧不会因同时向下方被按压而向长度方向倾斜,并大致水平地收放在开口部410内。
因此,仅凭闭合罩部件460,模块250不会与光波导200接触或保持光波导200,而以在接触部分电连接的状态可靠地固定在连接器主体430上。
因此,不会发生因安装有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安装衬底所受振动等的冲击引起与模块250之间的接触位置偏移或者脱离而产生微滑动的情况。即,根据连接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和模块250的结构,模块250不会相对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发生偏移且能够顺利地进行电信号传输。
还有,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中,对除了配置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以外的连接器主体430的上部实施了切口,并在该切口部144、145上配置罩部件460的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及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因此,能够将由分别配置于切口部144、145上的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及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构成的罩部件460的上表面463的高度做成与插孔触点部120的高度(具体来讲,是连接器主体430中的设有插孔触点部120的部位的高度)相等的高度。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自身的高度,以实现低高度化。
这样一来,嵌合在连接器主体430内的模块250,通过由罩部件460所覆盖而嵌合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内,形成与模块250和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连接结构。
再有,开口部410内的模块250,在具有导电性的模块罩254的上表面与具有导电性的按压板部169中的自由端部169a的反面的抵接凸部169b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
在具有按压板部169的罩部件460上,设置于臂部462上的结合孔166与屏蔽盒434的凸起部134e结合。由此,罩部件460及屏蔽盒434,通过结合孔166及凸起部134e之间的结合而互相接触,并处于电连接的状态。
即,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安装有模块250的状态下,模块罩254借助于罩部件460而与连接器主体430的屏蔽盒434接通。另外,连接器主体430,通过与借助于屏蔽盒434的导线部434c安装的GND焊盘部接合,安装于衬底上。
如此地、模块250,通过闭合罩部件460且结合孔166与凸起部134e结合,借助于模块罩254、按压板部169及包括结合孔166的罩部件460和包括凸起部134e及导线部434c的屏蔽盒434,电连接在衬底的接地部上而处于接通状态。
由此,模块250的模块罩254,在将连接器主体安装到衬底上时,连接于衬底的GND焊盘部上而与衬底的接地部接通。
因此,使连接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上的模块250工作时,因其工作而发生的噪音由模块罩254吸收,并借助于罩部件460、屏蔽盒434传输到衬底的接地部上。由此,能够防止模块250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泄漏。此时,不必为了防止模块250的工作过程中的噪音泄漏而另外实施用于防止噪音的配线,而且通过在连接于接地部上的状态下固定屏蔽盒434的导线部434c,仅将连接器主体安装在衬底上就能防止噪音泄漏。
还有,如图17所示,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当开口部410内插入模块250并使罩部件460倒伏而处于闭合状态时,侧缘部470靠近配置于连接器主体430的触点导线部120b的正上方。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模块250的工作过程中触点导线部120b在模块250的工作过程中上传输高速信号,并在从触点导线部120b放射噪音的情况下,噪音也被靠近配置于其正上方的侧缘部470所吸收。此时,触点导线部120b,如图18所示那样在俯视状态下由侧缘部470所覆盖而看不到,且从上方完全被覆盖。
也就是说,由于侧缘部470设置于罩部件460上,因此,罩部件460处于通过连接器主体430的屏蔽盒434的导线部而接地在安装衬底的GND焊盘上的状态。由此,侧缘部470能够防止从触点导线部120b漏泄的电磁杂音(电磁波)的放射、由传输引起的电磁干扰(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
下面关于从电器地连接有模块250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拆卸模块250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9是图17所示状态下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侧剖视图,图20是表示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完全敞开罩部件460时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拆卸安装于图19所示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的模块250时,首先解除凸起部134e和结合孔166之间的结合状态并向上方操作杆部167打开罩部460,也就是说,使罩部件460以轴部461为中心向打开方向转动。
伴随罩部件460向打开方向的转动动作而从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伸出的挤出扁尾部480,沿着轴部461的外周从轴部461的后端一侧向下方位移。
若罩部件460相对连接器主体430按规定角度张开,则如图16所示那样,罩部件460的挤出扁尾部480,从下方向开口部410内突出并与模块250的基端部一侧的卡定片部256抵接。也就是说,若转动罩部件460使臂部462的前端部从连接器主体430离开规定距离,则形成于罩部件460的基端一侧的挤出扁尾部480卡定在模块250的卡定片部256上。
此时,使罩部件460和连接器主体430的上表面所形成的角度从侧面观察时为90°或以上。
而且,通过罩部件460进一步向打开方向转动,如图20所示那样,挤出扁尾部480将卡定片部256向上方,也就是说,向与模块25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按压并将模块250向开口部410的上方挤出。
由此,配置于模块250的衬底212的侧面上的连接端子部(电极部)215,被解除与插孔触点部120的接触部120a之间的接触状态,且模块250本身脱离连接器主体430。
这里,挤出扁尾部480相对卡定片部256,在从侧面观察时,以对罩部件460的连接器主体的上表面的大致角度410°被卡定,且以大致440°提升到最上方地形成于罩部件460上。
而且,脱离了连接器主体430的模块250上,其连接端子部215处于安装在接触部120a上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收放了模块250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中,当拆卸模块250时,仅将罩部件460向打开方向转动,就能使模块250脱离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
因此,无需如图12所示那样的提拉工具300,而且在模块250及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上即使在与低高度化一起实现了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容易地取出模块250。
还有,通过罩部件460的相对连接器主体430的打开方向的工作,能够从连接器主体430上拆卸模块250。因此,无需在模块250的背面上形成用于插入提拉工具300并卡定的凹陷部218及轴部219或凸起部等。因此,无需在模块250的背面上实施用于取出的加工,而且能够促进模块250自身的低高度化。
还有,与使用工具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取出模块250的结构相比,压力不易施加在模块250自身上。
还有,模块250在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拆卸时,直到脱离开口部410为止,模块罩254的卡定片部256抵接在罩部件460的挤出扁尾部480上。因此,能够使模块250,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被挤出直到就要完全脱离为止借助于罩部件460的屏蔽盒434接地在衬底的GND焊盘上。由此,即使在拆卸模块250时发生静电,也能够将静电流到衬底的接地部上。
若使罩部件460进一步向打开罩部件460的方向,也就是说,向臂部462的前端部脱离连接器主体430的方向转动,则通过停止部443,其移动被限制。
在这里,停止部443,以连接器主体430与相对该连接器主体430向打开方向转动的罩部件460之间构成的角度为440°或以上且未满480°地设置于连接器主体430上。
图21是图20所示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侧视图,图22是同一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仰视图。
如图21及图22所示那样,罩部件460的基端一侧上表面部465抵接停止部443,以防止罩部件460自身向上仰,也就是说,防止反面一侧朝向上方翻倒。具体来讲,如图21及图22所示那样,在停止部443中的避开挤出扁尾部480的转动区域并从中央部分向后方突出的コ字形的两端部443a、443b上,抵接罩部件460的基端一侧片部(具体来讲,是连接挤出扁尾部480的两侧部分)。
如此地、通过罩部件460朝向上方翻倒,能够防止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在其所安装的衬底上与其他电子器件接触。
还有,由于挤出扁尾部480与罩部件460形成为一体,即使被小型化也能实现便于拆装模块250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的制作成本低廉化。
另外,具备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一侧的挤出扁尾部,虽然做成为与罩部件460形成一体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
挤出扁尾部480,只要是在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中,与罩部件460向打开方向的转动联动,并将通过从上方插入开口部410内而嵌合的模块250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挤出的结构,则无论怎样形成也都可以。
例如,作为挤出扁尾部的变形例,将在上述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中的壳体部的两个侧壁部上分别设置的轴部461做成一根轴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且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轴部的两个侧壁部之间部分。如此地安装于轴部上的挤出扁尾部,做成具有与模块250的卡定片部抵接的抵接部和借助于轴部在与抵接部相反一侧被不具有挤出扁尾部的罩部件的基端一侧上表面部的基端一侧边部按压的被按压部。也就是说,做成通过罩部件向打开方向的转动工作而使被按压部向下方被按压,并通过该按压,使得抵接部以轴部为中心向上方移动并将卡定片部向上方按压的结构。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400中的罩部件460中,虽然做成了在前端一侧上表面部464上形成有按压板部169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未形成有按压板部169。
还有,在本各个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连接于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100、400上的模块作为附带光波导的模块作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在不具有光波导的将光信号变换处理为电信号的模块(电子器件)上,还有,也可以作为连接光波导以外的传输电信号的传输媒体例如进行电线、电缆、挠性电缆的信号处理的模块(电子器件)等即借助于传输电信号的传输部件进行信号处理的模块等的连接器。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叙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技术要点可进行种种变更,理所当然,本发明涉及这些变更。
涉及本发明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即使是结合在光波导等的传输部件上并借助于传输部件进行光等的信号的收发处理的模块等的电子器件,其安装空间也小,而且具有能够拆装自如地牢固地连接的效果,并作为用于安装光波导的衬底上的连接器非常有用。

Claims (15)

1.一种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连接在信号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状态下连接的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器主体,具有在上方开口并从开口一侧插入并收放上述电子器件的开口部和设置于上述开口部内并在上述开口部内插入有上述电子器件时与上述电子器件的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端子;
导出部,具有与上述开口部连通而形成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将从收放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伸出的上述传输材料向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部导出的导出通道;以及
固定部,从上述开口一侧安装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将插入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输材料是光波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主体具有夹着上述开口部及上述通道相对配置,并在上述开口部中的彼此的相对面的一部分上分别设有上述连接端子的一对侧壁部,
在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部,在上述侧壁部中的除了设有上述连接端子的部位的上部以外的部位形成有切口部,
在上述切口部上配置有形成上述固定部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上表面部包括:架设在上述开口部上的架设板部、以及在上述开口部上从上述架设板部沿着上述侧壁部伸出,且自由端部与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抵接并将该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的按压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压部的自由端部抵接在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电子器件的大致中央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压部由从上述架设板部向下方倾斜并伸出的片簧部件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由树脂成型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器件具有护套部,上述护套部在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的同时,从上方覆盖上述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电子器件主体,
上述连接器主体具备以电连接的状态固定在所安装的衬底的接地部上的固定端子部,
上述固定部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在固定上述电子器件时,与上述电子器件的上述护套部抵接,与此同时,连接于上述固定端子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具备:具有上述开口部、上述接触端子及上述导出通道的壳体部,
和由具有导电性的导电部件形成并在具有上述固定端子部的同时,设置成从侧方包围上述壳体部并屏蔽收放在上述壳体部的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的屏蔽部,
上述固定部具备:配置于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部且与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的上述护套部抵接并将该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的按压部,
和与上述按压部连续形成并与上述屏蔽部的卡定部结合,而以由上述按压部所按压的状态固定收放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的被卡定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包括:架设在上述连接器主体的上述开口部上的架设板部,
和从上述架设板部伸出而设置,且成为自由端部的前端部抵接上述电子器件并将该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的按压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按压部由从上述架设板部向下方倾斜并伸出的片簧部件构成。
12.一种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连接在信号传输部件从一侧面伸出的状态下连接的电子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器主体,具有在上方开口并从开口一侧插入并收放上述电子器件的开口部和设置于上述开口部内并在上述开口部内插入有上述电子器件时与上述电子器件的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端子;
导出部,具有与上述开口部连通而形成在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将从收放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伸出的上述传输材料向上述连接器主体的外部导出的导出通道;
盖体,开闭自如地枢轴支撑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上,并从开口一侧包覆上述开口部,而将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向插入方向按压并固定;以及
挤出部,与上述盖体向脱离上述开口部的打开方向的转动联动而向上述开口部内突出,并将插入在上述开口部内的上述电子器件从上述开口部内向上述开口一侧挤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以一个端部借助于轴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连接器主体上,
上述挤出部,以从该一个端部向与上述盖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同时伴随上述盖部向打开方向的转动以上述轴部为中心移动以使自由端部从下方向上述开口部内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盖部的一个端部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子器件上形成有当上述盖部插入到上述开口部内并向打开方向转动时,上述按压部从下方抵接并卡定的卡定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限制上述盖部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向打开方向的移动的停止部。
CN2006101629641A 2005-11-30 2006-11-30 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6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7124 2005-11-30
JP2005347124 2005-11-30
JP2005-347124 2005-11-30
JP2006-051337 2006-02-27
JP2006051337 2006-02-27
JP2006051337 2006-02-27
JP2006209181A JP4882578B2 (ja) 2005-11-30 2006-07-31 電子部品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6-209181 2006-07-31
JP2006209181 2006-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6134A true CN1976134A (zh) 2007-06-06
CN1976134B CN1976134B (zh) 2011-05-18

Family

ID=3808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6296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6134B (zh) 2005-11-30 2006-11-30 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331812B2 (zh)
JP (1) JP4882578B2 (zh)
KR (1) KR20070056941A (zh)
CN (1) CN1976134B (zh)
TW (1) TW20074219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0455A (zh) * 2009-02-27 2010-09-01 株式会社泛泰 无线通信终端及其导向单元
CN104638426A (zh) * 2013-11-06 2015-05-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系统
CN107251442A (zh) * 2015-02-27 2017-10-13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连接器装置、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4141086A (zh) * 2021-12-13 2022-03-04 湖南文理学院 一种内置模拟物理力学实验场景的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6930B2 (ja) * 2005-05-24 2010-04-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光電気複合型コネクタ
JP4882578B2 (ja) * 2005-11-30 2012-02-2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接続用コネクタ
WO2008015817A1 (fr) * 2006-07-31 2008-02-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Connecteur pour connecter un composant électronique
JP2009181769A (ja) * 2008-01-30 2009-08-13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携帯端末
JP2009199809A (ja) * 2008-02-20 2009-09-03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コネクタ、光伝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電気伝送モジュール
KR100956510B1 (ko) * 2008-03-24 2010-05-06 이상호 접촉단자용 압착공구
JP2009253117A (ja) * 2008-04-09 2009-10-2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光通信モジュール
WO2009128413A1 (ja) 2008-04-14 2009-10-2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取付ユニット及び光モジュール
CN101764307B (zh) * 2008-12-23 2012-05-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0170862A (ja) * 2009-01-23 2010-08-05 Hosiden Corp 光配線用コネクタ
JP5411803B2 (ja) * 2010-05-18 2014-02-1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JP2012003874A (ja) * 2010-06-15 2012-01-05 Fujitsu Ltd 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CA2819238A1 (en) * 2010-11-30 2012-06-07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Field-installable fiber optic connectors and related cable assemblies
US9039300B2 (en) 2010-12-14 2015-05-2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ptical transceiver with finger tightly fastened to housing
JP5703983B2 (ja) * 2011-06-08 2015-04-2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TWI523351B (zh) * 2011-11-25 2016-02-2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連接器
US9257802B2 (en) * 2012-07-03 2016-02-09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Ltd. Slidable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39794B2 (en) * 2012-07-30 2015-01-2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axial cable assembly
JP6005575B2 (ja) * 2013-04-11 2016-10-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322035B2 (en) * 2013-04-30 2019-06-18 Essity Hygiene And Health Aktiebolag Connector receptacle with contact supports for moisture sensor
JP6249676B2 (ja) * 2013-08-21 2017-12-20 宏致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Aces Electronics Co.,Ltd. 電気コネクタ
US9306325B2 (en) * 2014-03-18 2016-04-05 Cho-Yao Cheng Plug, socket and their combined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086384B (zh) * 2017-05-12 2019-12-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电源组件及移动终端
JP7185450B2 (ja) * 2018-09-06 2022-12-0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付き基板
JP6947195B2 (ja) * 2019-02-20 2021-10-13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10804628B1 (en) * 2019-08-21 2020-10-13 Jao Ching Lin Connector for clothing
JP2024035997A (ja) * 2022-09-05 2024-03-15 I-Pex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構造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756B2 (ja) * 1978-11-24 1983-02-22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被覆シ−トおよび銅張積層板の製造方法
JPS5895587A (ja) * 1981-11-30 1983-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沈澱槽内蔵型浄化槽
US4554505A (en) * 1983-06-10 1985-11-19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est socket for a leadless chip carrier
JPS6195078A (ja) * 1984-10-15 1986-05-13 Kansai Paint Co Ltd 着氷防止有機樹脂塗料組成物
US4820190A (en) * 1987-09-18 1989-04-11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Electrical component mounting and connection assembly
JPH082926Y2 (ja) * 1991-03-29 1996-01-29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コネクタ
US5468996A (en) * 1994-03-25 1995-11-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lectronic package assembly and connector for use therewith
JPH07282915A (ja) * 1994-04-07 1995-10-27 Amp Japan Ltd 可撓性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097819B2 (ja) * 1995-07-04 2000-10-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組立て方法
JP2000082826A (ja) * 1998-09-04 2000-03-21 Hitachi Ltd ソケットを用いた光伝送ソケット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的接続方法
JP2000216412A (ja) 1999-01-25 2000-08-04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チップデバイスモジュ―ル
JP2000340281A (ja) * 1999-05-31 2000-12-0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2004327298A (ja) * 2003-04-25 2004-11-18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実装構造
TWI244302B (en) 2003-10-09 2005-11-2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Structure of folder-style mobile phone
JP2005116447A (ja) * 2003-10-10 2005-04-28 Sony Corp コネクタ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446930B2 (ja) * 2005-05-24 2010-04-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光電気複合型コネクタ
JP4882578B2 (ja) * 2005-11-30 2012-02-2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接続用コネク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0455A (zh) * 2009-02-27 2010-09-01 株式会社泛泰 无线通信终端及其导向单元
CN101820455B (zh) * 2009-02-27 2013-11-20 株式会社泛泰 无线通信终端
CN104638426A (zh) * 2013-11-06 2015-05-2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系统
CN104638426B (zh) * 2013-11-06 2018-05-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系统
CN107251442A (zh) * 2015-02-27 2017-10-13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连接器装置、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4141086A (zh) * 2021-12-13 2022-03-04 湖南文理学院 一种内置模拟物理力学实验场景的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31812B2 (en) 2008-02-19
JP4882578B2 (ja) 2012-02-22
TW200742192A (en) 2007-11-01
CN1976134B (zh) 2011-05-18
KR20070056941A (ko) 2007-06-04
US20070123089A1 (en) 2007-05-31
JP2007258144A (ja) 2007-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6134A (zh) 电子器件连接用连接器
CN101060549A (zh) 便携式电话机及电子设备
CN1163058C (zh) 摄像装置
CN1100280C (zh) 液晶显示器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501696A (zh) 摄像装置以及便携式终端设备
CN1185515C (zh) 光传输-接收模块和使用该模块的光耦合器和系统
CN1191489C (zh) 电光学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143407C (zh) 高频滤波器
CN1268956C (zh) 光学发送接收器模块以及使用该模块的电子器件
CN1841592A (zh) 叠层电容器
CN171604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574710A (zh) 光通信系统、光通信设备和光缆
CN101060761A (zh) 用于支架和电子装置的枢转机构
CN1896836A (zh) 背光组件、显示设备、显示设备的显示衬底及制造方法
CN1334489A (zh) 便携式摄像机及附件
CN1400854A (zh) 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设计方法、电路基板以及电子装置
CN1238757C (zh) 电子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236490C (zh) 电子部件装设方法和电子部件装设工具
CN1873530A (zh) 显示装置、制造其的方法以及用于制造其的掩模
CN1251096C (zh) 数据传送控制装置及电子机器
CN1759489A (zh) 双向光学模块及光传输装置
CN100338822C (zh) 连接器
CN1613158A (zh) 电路部件连接器、其连接结构和垫圈
CN1714454A (zh) 背面入射型光电二极管阵列、其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
CN1783261A (zh) 发光模块、光学头和光盘记录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