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8757C - 电子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38757C
CN1238757C CNB031593119A CN03159311A CN1238757C CN 1238757 C CN1238757 C CN 1238757C CN B031593119 A CNB031593119 A CN B031593119A CN 03159311 A CN03159311 A CN 03159311A CN 1238757 C CN1238757 C CN 123875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rive circuit
circuit substrate
terminal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593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0656A (zh
Inventor
榊阳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90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0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3875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875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6Cell terminal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display onl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2Arrangements of plana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 the same plane, e.g. auxiliary printed circuit insert mounted in a main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09Shape and layout
    • H05K2201/09209Shape and layout details of conductors
    • H05K2201/09218Conductive traces
    • H05K2201/09263Meand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1Assembl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电子组件及其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在采用无基板方式的电子组件中,提供能够抑制电阻值增大、同时抑制端子区增大的电子组件及其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本发明的电子组件(100)具有电子电路基板(71)、以及在电子电路基板(71)的端子区(78)沿x方向相互相邻安装的多个驱动电路基板(73)。多个驱动电路基板(73)相互电气连接,相邻的驱动电路基板相互之间的电气连接全部在电子电路基板设置的基板端子上形成,它们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以下。

Description

电子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组件及包含该电子组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与驱动它的驱动电路(驱动器)的连接主要是采用用TCP(Tape Carrier Package,带载带封装)方式进行的。
图1所示为以往的TCP方式液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组件结构中,多个栅极TCP12及多个源极TCP14利用各向异性导电膜(AnisotropicConductive Film,下面表示为ACF)分别与显示面板11的栅极侧端子区及源极侧端子区连接。另外,栅极PWB(Printed Wire Board,印刷线路板)13及源极PWB15利用ACF分别与栅极TCP12及源极TCP14连接。栅极PWB13及源极PWB15分别与和外部电路基板连接的FPC16连接。
该TCP方式的组件结构,虽然有长期批量生产的实绩,但存在的问题是,所需要的零部件数量多,材料费及安装加工费高。因此,正在研究图2所示的无基板方式。
无基板方式的组件结构没有上述的PWB。在图2所示的无基板方式中,多个栅极TCP22及源极TCP23分别与显示面板21的栅极侧端子区及源极侧端子区连接,同时FPC24与源极侧端子区连接。FPC24与外部电路基板连接,从外部电路基板供给栅极侧驱动电源/信号及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
栅极侧驱动电源/信号从FPC24经由显示面板21上设置的面板布线27,依次传递给相邻的栅极TCP22。与此相同,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也从FPC24经由显示面板21上设置的面板布线27,依次传递给相邻的源极TCP23。
下面参照图4及图5说明以往的无基板方式的连接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安装在显示面板21的源极端子区的多个TCP的排列方向为x方向,将与它交差(典型的是垂直)的方向为y方向,来进行说明的。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一般如图3所示,将相对于侧面3的法线方向称为端子引出方向4,该侧面3为包括形成设在布线6的端部的端子1的基板2的端边在内的侧面3。再有,在有多个端子1排列时,将端子1的相邻方向称为端子排列方向5。
图4为图2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表示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液晶组件结构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在源极TCP23上装有驱动电路(IC)35,该驱动电路35中设置输入端54及输出端55。在TCP23上还设置第一端子31,第2端子32,第3端子33,以及TCP布线34。TCP布线34将第1端子31与第3端子33连接。
在TCP23中,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从第1端子31供给布线34,从第3端子33输出。从第3端子33输出的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经由显示面板上形成的面板布线27a及面板端子27b,输入至相邻的TCP23的第1端子31。这样,相邻的TCP23之间的电气连接是通过显示面板上形成的面板布线27a及面板端子27b来进行。
另外,供给布线34的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通过输入端54输入至驱动电路35。从驱动电路35输出的信号从输出端55输出,经由TCP23的第2端子32,供给显示面板上的布线(例如是源极线或栅极线图中不示出)。
下面更详细说明第1端子31及第3端子33。如上所述,相邻TCP23之间的电气连接是通过显示面板上形成的面板布线27a及面板端子27b进行的,面板布线27a及面板端子27b将TCP23的第1端子31与第3端子33电气连接。
如图4所示,多个第1端子31中的一部分端子31a沿y方向排列,其端子的引出方向为-x方向。另外,多个第3端子33中的一部分端子33a沿y方向排列,其端子的引出方向为x方向。端子31a与端子33a互相对向,由于其间隔小,因此用显示面板上形成的面板端子27b连接。第1端子31中剩下的端子31b及第3端子33中剩下的端子33b沿x方向排列,其端子的引出方向为y方向。端子31b与第3端子33互相不对向,它们的间隔大于端子31a与端子33a的间隔。因而。端子31b与第3端子33b的连接是采用在显示面板21上走线的面板布线27a进行的。
在图4所示的连接结构中,由于第1端子31及第3端子33中的一部分端子31a及33a沿y方向排列,而且其端子的引出方向设为-x或x方向,因此与将第1端子31及第3端子33的全部端子像端子31b及33b那样沿x方向排列,与引出方向为y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端子区的宽度(y方向)。
图5所示为专利文献2所揭示TCP图。在TCP41上装有驱动电路44。另外,在TCP41上形成布线34,这些布线34与驱动IC44连接。如图5所示,沿x方向相邻排列的多个TCP41安装在显示面板(图4中未图示)的沿x方向延伸的端边。相邻的TCP41分别形成的沿x方向延伸的TCP布线42,其连接部分43相互之间利用焊接的方法相互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07-349657号公报(图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06-3684号公报(图4)
参照图4及图5说明的无基板方式与TCP方式相比,由于能够大幅度减少零部件数量,因此能够减少安装材料费及安装加工费,但存在下述的问题。
在图4的布线结构中,虽然TCP上形成的第1及第3端中的一部分端子31a及33a沿y方向排列,其引出方向为x方向或-x方向,但剩下的端子31b及33b沿x方向排列,其引出方向为y方向或-y方向。通常,所需要的连接端子的数量为30-60左右。但像端子31a及33a那样能够沿y方向排列的端子的极限是5个左右(连接端子长为1mm的情况),剩下的端子要像端子31b及33b那样,全部沿x方向排列。如上所述,沿x方向排列的端子31b与端子33b之间要经由显示面板上形成的面板布线27a进行连接。
但是,由于显示面板上形成的导电膜的厚度为1μm不到,一般为几百μm左右,因此薄膜电阻高。因而,由于用面板上的导电膜形成的布线的薄膜电阻高,若用显示面板上走线很长的面板布线27a来连接端子31b与端子33b之间,则存在的问题是,连接电阻非常高,供给TCP的驱动电路的信号恶化,驱动电路不能正常动作。特别是液晶面板的源极用驱动电路,由于对信号的恶化很敏感,因此用无基板方式安装有源极用驱动电路的液晶组件还未上市销售。
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在相邻的TCP41上分别形成的布线42,在连接部分43上互相直接连接,因而不需要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走线的面板布线将相邻的TCP41上分别形成的布线42相互之间连接,所以不会像图4的连接结构那样增大电阻值。但是,由于相邻的TCP41上分别形成的布线42之间的连接是通过焊接进行的,因此该连接工序必须采用与将TCP配置及固定在显示面板上的工序完全不同的别的工序进行。因而产生的问题是,操作工序增加,导致成本上升。另外,焊接与ACF连接相比,很难在微细间距中进行连接,在以0.3mm的间距进行60条布线的连接时,需要18mm的连接区。因而导致由于显示面板的端子区增大,及TCP面积的增大而引起的成本上升。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采用无基板方式的电子组件中,提供能够抑制电阻值增大,同时抑制端子区增大的电子组件及其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电子组件包含具有多个电路元件,与所述多个电路元件的各电路元件连接的多条信号线,及在端子区设置的多个基板端子的电子电路基板,以及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端子区沿x方向相互相邻安装的第1及第2驱动电路基板,在所述电子组件中,所述第1及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包含基板,在所述基板上配置的具有多个输入端子及多个输出端子的驱动电路,第1端子部及第2端子部及第3端子部,以及将所述第1端子部与所述第3端子部相互连接而且与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连接的多条布线,所述第1端子部与所述第2端子部与所述第3端子部沿x方向顺次排列,所述第1端子部及所述第2端子部及所述第3端子部分别具有多个第1端子及多个第2端子及多个第3端子,所述多个第1端子及所述多个第2端子及所述多个第3端子分别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2个及2个以上的端子,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具有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的多个输出端子,通过所述多个第2端子与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条信号线电气连接,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3端子与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1端子的电气连接全部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基板端子上形成。
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3端子与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1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通过这样来解决上述问题。
在某实施形态中,所述多个第1端子的所有端子及所述多个第2端子的所有端子及所述多个第3端子的所有端子都沿x方向排列。
另外,在某实施形态中,在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2端子部的引出方向是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3端子部的一个引出方向是y方向,另一个引出方向是-y方向。
在某实施形态中,在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1端子部的引出方向及所述第2端子部的引出方向及所述第3端子部的引出方向都是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
在某实施形态中,在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1端子部及第2端子部及第3端子部的各引出方向的端边分别规定第1基准线及第2基准线及第3基准线,从所述第2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1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1与从所述第2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3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2互相不同。
在某实施形态中,在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2端子部的引出方向是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所述第1端子部及所述第3端子部引出方向都是-y方向,在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2端子部的引出方向是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所述第1端子部及所述第3端子部的引出方向都是y方向。
在某实施形态中,在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1端子部及第2端子部及第3端子部的各引出方向的端边分别规定第1基准线及第2基准线及第3基准线,从所述第2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1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1与从所述第2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3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2互相相同。
在某实施形态中,在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1端子部及所述第3端子部相对于与y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具有线对称的结构。
在某实施形态中,在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基板在设置所述第1端子部及第3端子部的端边形成具有平行于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的边的凹进部分及凸出部分,所述多个第1端子及所述多个第3端子分别具有沿所述凹进部分及所述凸出部分的平行于y方向的边排列的多个端子,所述第1端子部及所述第3端子部的引出方向都是x方向及-x方向,所述第2端子部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
在某实施形态中,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中设置所述第3端子部的端边的所述凹出部分配置成,使其嵌入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中设置所述第1端子部的端边的所述凹进部分。
最好是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3端子与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1端子利用所述多个基板端子上配置的各向异性导电膜(ACF),各向异性导电糊(ACP)或不导电树脂糊(NCP)进行电气连接。
最好是所述基板端子上的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3端子与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1端子之间的距离为4mm及4mm以下。
最好是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3端子与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1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5Ω及5Ω以下。
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电子组件包含具有多个电路元件,与所述多个电路元件的各电路元件连接的多条信号线,及在端子区设置的多个基板端子的电子电路基板,以及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端子区沿x方向安装的第1及第2驱动电路基板和第1及第2布线基板,在所述电子组件中,所述第1及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包含第1基板,在所述第1基板上配置的具有多个输入端子及多个输出端子的驱动电路,以及输出布线端子部,所述第1及第布线基板的各布线基板包含第2基板,在所述第2基板上配置的上流侧端子部及下流侧端子部,以及将所述上流侧端子部与所述下流侧端子部互相连接的多条传送布线,所述上流侧端子部及所述输出布线端子部及所述下流侧端子部分别具有多个上流侧端子及多个输出布线端子及多个下流侧端子,所述上流侧端子部与所述输出布线端子部与所述下流侧端子部沿x方向顺次排列,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具有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出端子,通过所述多个输出布线端子与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条信号线电气连接,所述第1布线基板具有的所述多条传送布线与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电气连接,所述第1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与所述第2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的电气连接全部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基板端子上形成,所述第1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的所有端子与所述第2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的所有端子互相对向,通过这样来解决上述问题。
也可以是所述第1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与所述第2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
也可以是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及所述多个输出布线端子及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各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
也可以是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1布线基板的所述第2基板在物理上是分开的,而且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布线基板的所述第2基板在物理上是分开的。
也可以是所述电子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多个基板端子电气连接的多条基板布线,所述第1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通过所述多条基板布线与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电气连接。
也可以是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1布线基板的所述第2基板形成一体,而且所述第2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布线基板的所述第2基板形成一体。
也可以是所述第1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与所述第1布线基板具有的所述多条传送布线在所述上流侧端子部与所述下流侧端子部之间连接。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所述的电子组件。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作用。
本发明的电子组件具有电子电路基板、以及在电子电路基板的端子区沿x方向相互相邻安装的多个驱动电路基板。上述多个驱动电路基板相互电气连接。在本发明的电子组件中,相邻的驱动电路基板相互之间的电气连接全部在电子电路基板设置的基板端子上形成,它们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因而能够抑制在多个驱动电路基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恶化。
上述电子组件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具有基板、在基板上配置的驱动电路、第1端子部、第2端子部、第3端子部、以及多条布线。驱动电路具有多个输入端子及多个输出端子。另外,多条布线将第1端子部与第3端子部相互连接,而且与驱动电路的多个输入端子连接。第1端子部与第2端子部与第3端子部沿x方向按这个顺序排列。该第1端子部及第2端子部及第3端子部分别具有多个第1端子及多个第2端子及多个第3端子。多个第1端子及多个第2端子及多个第3端子分别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端子。通过该第2端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电子电路基板的信号线电气连接。另外,相邻的两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电气连接是通过将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3端子与另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1端子电气连接来进行的。
如上所述,驱动电路基板上设置的多个第1及第2及第3端子部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它们的排列方向与在电子电路基板的端子区中安装的多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相邻方向相同。因而,与将驱动电路基板上设置的全部端子沿y方向排列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减小电子电路基板的端子区在y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使电子组件的外框变窄。
根据本发明,在采用无基板方式的电子组件中,能够提供抑制电阻值增大、同时抑制端子区增大的电子组件及其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以往的TCP方式液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以往的无基板方式液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说明″端子的引出方向″及端子的排列方向″用的说明图。
图4为图2的虚线部分的放大图。
图5所示的以往技术的TCP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组件示意图。
图7为说明实施形态1的源极COF的说明图,(a)为图6的用虚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b)为沿(a)的7A-7A`线的剖面图。
图8为说明实施形态1的改变例的源极COF的说明图。
图9所示为实施形态1的改变例的液晶组件示意图。
图10为说明实施形态2的源极COF的说明图。
图11为沿图10的10A-10A`线的剖面图。
图12为说明实施形态3的源极COF的说明图。
图13为说明实施形态2的源极COF的说明图。
图14为说明实施形态3的源极COF的说明图。
图15为说明实施形态4的源极COF的说明图。
图16为说明实施形态4的源极COF改变例的说明图。
图17为说明仅采用2块源极COF的液晶组件的说明图。
图18所示为本发明第2方面有关的作为电子组件的液晶组件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用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所示为图18及图19中的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的传送路径图。
图21所示为实施形态1(图7(a))的传送路径。
标号说明
1     端子
2     基板
3     侧面
4     端子的引出方向
6     端子的排列方向
11    显示面版
12    栅极TCP
13    栅极PWB
14    源极TCP
15    源极PWB
16    FPC
21    显示面版
22    栅极TCP
23    源极TCP
24    FPC
27    面板布线
27a   面板布线
27b   面板端子
31    第1端子部
32    第2端子部
33    第3端子部
34    TCP布线
35    驱动电路
41    TCP
43    连接部分
44    驱动电路
54    输入端子
55    输出端子
57    面板布线走线区
71    显示面板
72    栅极TCP
73    源极COF
74    FPC
75    栅极侧驱动电源/信号
76    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
77    栅极侧端子区
78    源极侧端子区
81    驱动电路
82    基板
83    输入端子
84    输出端子
85    第1端子部
86    第2端子部
87    第3端子部
88    COF布线
90    面板端子
92    面板端子
98    ACF
100   液晶组件
102   源极COF
104   凹进部分
106   凸出部分
110   第1基准线
110p  第1基准线的中点
112   第2基准线
112p  第2基准线的中点
114   第3基准线
114p  第3基准线的中点
122a  源极COF
122b  源极COF
122c  源极COF
122d  源极COF
130   液晶组件
131   传送FPC
132   源极COF
134   面板布线
140   液晶组件
144   输入布线端子部
144a  输入布线端子部
146   上流侧端子部
146a  上流侧端子
148   下流侧端子部
148a  下流侧端子部
150   传送布线
152   布线
154   布线
160   间隙
bx1   第3端子
bx2   第3端子
by    第3端子
cx1   第1端子
cx2   第1端子
cy    第1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子组件具有电子电路基板、以及在电子电路基板的端子区沿x方向安装的多个驱动电路基板及多个布线基板。驱动电路基板至少具有基板及驱动电路。布线基板具有基板、上流侧端子部及下流侧端子部、以及将这些端子部互相连接的传送布线。布线基板具有的传送布线与驱动电路基板的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子电气连接。
在本发明的电子组件中,作为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多个布线基板间的电气连接全部在电子电路基板的基板端子上形成(即多个布线基板间的电气连接只在设在电子电路基板的基板端子上形成),其相邻的布线基板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即,由于相邻的布线基板间的连接电阻低,因此能够抑制在多个布线基板上传输的信号的恶化,能够抑制对驱动电路基板供给恶化的信号。
[第1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1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在第1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中,,构成上述驱动电路基板的基板与构成布线基板的基板形成一体,构成1个驱动电路基板。即,在单一的驱动电路基板上形成驱动电路及传送布线。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该驱动电路基板。
驱动电路基板具有基板、在基板上配置的驱动电路、第1端子部、第2端子部、第3端子部、以及多条布线。驱动电路具有多个输入端子及多个输出端子。另外,多条布线将第1端子部与第3端子部互相连接,而且与驱动电路的多个输入端子连接。
第1端子部与第2端子部与第3端子部沿x方向按这个顺序排列。该第1端子部及第2端子部及第3端子部分别具有多个第1端子及多个第2端子及多个第3端子。多个第1端子及多个第2端子及多个第3端子分别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
通过第2端子,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电子电路基板的信号线电气连接。另外,相邻的两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电气连接,是通过将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3端子与另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1端子电气连接来进行的。如上所述,上述第3端子与第1端子的电气连接全部在电子电路基板设置的基板端子上形成(即第3端子部和第1端子部的连接只在设置在电子电路基板的基板端子上形成)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3端子与另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1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另外,所谓端子间的连接电阻指的是从1个端子到另1个端子的全部路径的电阻,不仅是基板端子的电阻,还包含电气连接材料(例如ACF)的电阻及接触电阻。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子组件中,驱动电路基板上设置的多个第1及第2及第3端子都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排列方向与在电子电路基板的端子区内安装的多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相邻方向相同。因而,与将驱动电路基板上设置的全部端子沿y方向排列的情况相比,由于能够减小电子电路基板的端子区在y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使电子组件的外框变窄。这里,所谓端子区,指的是为了安装驱动电路基板而在电子电路基板上所需要的区域。端子区例如包含电子电路基板与驱动电路基板重叠(粘按)的区域及形成后述的基板端子的区域。
再有,在上述的本发明的电子组件中,在相邻的两块驱动电路基板上,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3端子与另1个驱动电路基板的第1端子的电气连接全部在电子电路基板的基板端子上形成,上述第3端子与第1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这样,由于相邻驱动电路基板的端子间的连接电阻非常小,因此能够抑制在多个驱动电路基板上传输的信号的劣化。因而,即使用于安装液晶面板的源极驱动电路,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动作。
这里,所谓基板端子是指基板上形成的导电膜中与驱动电路基板的端子连接的部分。本发明的电子组件是这样构成,使得在该基板端子上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基板端子典型的具有4mm及4mm以下的长度,最好具有1mm及1mm以下的长度,比图4所示的以往的面板布线要短。
即,即使将比驱动电路基板的导电层(例如厚度为5μm至35μm)要薄的薄膜电阻高的基板上的导电膜用于电气连接,也由于如上所述通过缩短基板端子的长度(连接的端子间的距离),能够将连接电阻抑制为10Ω及10Ω以下,最好为5Ω及5Ω以下。
另外,在实施形态中如后所述,基板端子(面板端子)典型的是直线形。连接一对驱动电路基板的第3端子与第1端子用的多个基板端子实际上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
另外,驱动电路基板安装在显示面板上,由于能够采用例如ACF来进行,因此制造工序也不复杂。
本发明的电子组件能够适用于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或图象传感器等各种电子设备。
(实施形态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电子组件。在下面说明的实施形态中,作为电子组件是以液晶组件作为例子说明的。因而,上述的电子电路基板与液晶组件具有的显示面板相对应。显示面板具有例如驱动像素的TFT作为电路元件,具有与TFT连接的源极线或栅极线作为信号线。在显示面板上安装有对源极线供给信号的驱动电路的源极侧驱动电路基板、以及装有对栅极线供给信号的驱动电路的栅极侧驱动电路基板。对驱动电路基板采用例如TCP或COF(Chip on Film,薄膜上芯片)。在以下的说明中,举例说明的是将本发明的驱动电路基板用于采用COF的源极侧驱动电路基板的情况。
另外,在液晶组件100中,对于源极侧驱动电路基板,与采用TCP相比,最好采用COF。TCP对于驱动电路的下部走线的布线条数有限制,而COF没有那样的限制。在无基板方式中,若传送的信号线条数增加,则为了对驱动电路输入驱动电源/信号,而且为了对相邻的驱动电路基板传送驱动电源/信号,在驱动电路的下部必须走过较多的布线。在液晶组件100的源极侧端子区,传送的信号线条数多(例如40条及40条以上)。因而,对于源极侧驱动电路基板,与采用TCP相比,最好采用COF。另外,由于栅极侧端子区与源极侧端子区相比,传送的信号线条数少(例如10条左右),因此采用TCP。
图6所示为本实施形态的液晶组件1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液晶组件100具有显示面板71。在该显示面板71上设置多个TFT(未图示)、与多个TFT的各TFT连接的多条源极线(未图示)及栅极线(未图示)、以及在源极侧端子区78设置的多个面板端子(在图6中未图示)。
液晶组件100还具有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安装的多个源极COF73及FPC74、以及在栅极侧端子区77安装的多个栅极TCP72。FPC74与未图示的外部电路基板连接。
在液晶组件100中,显示面板71与源极COF73之间的连接及显示面板71与栅极TCP72之间的连接是采用无基板方式。供给FPC74的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沿相邻的源极COF73依次传递下去,供给FPC74的栅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5,沿相邻的栅极TCP72依次传递下去。另外,FPC74也可以安装在栅极侧端子区77,或者在多个源极COF73及多个栅极TCP72中,也可以至少具有一个是兼有FPC74的功能。
以往采用的连接方式是如图1所示,将PWB15与TCP14等驱动电路基板连接,再将FPC16与PWB15连接,从FPC16通过PWB15向各驱动电路基板14供给驱动电源/信号,而在本实施形态采用的无基板方式中,不需要上述的PWB,与图1的以往的连接方式相比,有以下的优点。
首先,由于不需要采用PWB,因此有可能使组件的外框变窄、厚度减薄。另外,由于不要PWB,因此能够减少这部分的材料成本。再有,由于不需要为了将PWB连接COF、TPC等驱动电路基板在驱动电路基板上必须确保的连接面积,因此能够缩小驱动电路基板的尺寸,能够减少材料成本,同时也能够使组件的外框变窄。另外,由于不需要PWB与驱动电路基板连接用的连接材料(例如ACF),因此能够减少这部分的材料成本。另外,由于不需要PWB与驱动电路基板连接所必须的连接工序,因此能够减少安装设备及简化制造工序。另外,由于这样将减少所产生的不合格品,提高合格率。由于提高了合格率,因此还能够抑制因修理而产生的二次不合格品。由于不容易产生二次不合格,零部件数也能够减少,因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组件。另外,由于不要PWB,因此在组件的厚度中COF的大小不受影响,所以COF也可以实现公用。
液晶组件100采用具有上述说明过的各种优点的无基板方式。
在本实施形态的液晶组件100中,相邻的源极COF73之间的电气连接全部在显示面板71设置的多个面板端子上进行。在液晶组件100中,在相邻的COF73上分别设置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的间隔与以往相比是非常小的,这用图7将在后面叙述。因而,相邻的COF73之间能够在面板端子(基板端子)上以非常窄的连接间隔进行电气连接,不需要利用在显示面板上走线的长的面板布线进行连接。
在相邻的COF73之间的电气连接采用显示面板上走线很长的面板布线进行时,相邻的COF73之间的电阻值升高。例如,若设COF形成的布线膜厚为10μm(Cu的体积电阻率为0.0169μΩ·m),即使取面板布线的膜厚为200nm(Al的体积电阻率为0.0262μΩ·m),薄膜电阻也高76倍,例如若宽度为50μm的布线长度超过4mm,则仅仅相邻的COF7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布线电阻有时也要超过10Ω。
但是,在液晶组件100中,如上所述,通过在面板端子上以非常窄的连接间隔进行连接,能够使上述电阻值达到10Ω及10Ω以下,比较好的能够达到5Ω及5Ω以下,最好的能够达到2~3Ω及2~3Ω以下。因而,能够抑制从FPC74开始在多个源极COF73中依次传送的信号的产生恶化。另外,由于用一个FPC能够驱动很多数量的源极COF73,因此能够减少FPC的安装数量。
下面参照图7说明液晶组件100中使用的源极COF73。图7(a)为图6中用虚线包围的区域A的放大图。在液晶组件100中,如图7(a)所示,左右不对称形状的COF73沿x方向相邻安装在显示面板上。
如图7(a)所示,源极COF73具有薄膜状基板82、在基板82上配置的驱动电路81(例如IC芯片)、第一端子部85、第二端子部86、第三端子部87、以及多条COF布线88。驱动电路81具有多个输入83及多个输出端子84。多条COF布线88将第一端子部85与第三端子部87互相连接,而且与驱动电路81的多个输入端子83连接。
如参照图6说明过的那样,在液晶组件100中,从外部电路输入至FPC74的驱动电源/信号依次在多个COF73中传递。如图7(a)所示,驱动电源/信号在各COF73中,从第一端子部85输入至COF布线88,从第三端子部87输出,从第三端子部87输出的信号经由在显示面板上设置的面板端子90,输入至相邻的COF73的第一端子部85。
图7(b)为沿图7(a)的7A-7A’线的剖面图。如图7(b)所示,第三端子部87与相邻的COF73的第一端子部85的电气连接,是通过在第三端子部87与面板端子90之间配置的ACF98、面板端子90、以及在面板端子90与第一端子85之间配置的ACF98来进行的。另外,端子之间电气连接用的材料不限于ACF,也可以使用NCP(Non Conductive Resin Paste,无导电粒子糊)或ACP(Anisotropic Conductive Paste,各向异性导电糊膏)等。另外,从生产操作的角度来看,最好采用ACF。
如上所述,驱动电源/信号依次在多个COF73中传递。
另外,上述驱动电源/信号从COF布线88通过输入端子83输入至驱动电路81。驱动电路81通过驱动电路81的输出端子84,将规定的信号输出。从输出端子84输出的信号,通过第二端子部86从COF73输出。经由显示面板上形成的面板端子92,供给源极布线。由于源极布线的电阻比COF布线的要高,因此对第二端子部86与源极布线的连接电阻的限制比对第一端子部85与第三端子部87之间的连接电阻的限制要松。因而,第二端子部86与源极布线也可以用例如与以往相同的连接结构来连接。
下面说明COF73的第一端子部85及第二端子部86及第三端子部87。另外,如用图3说明过的那样,在本说明书中,侧面3包含设置端子1的基板2的端边,一般将相对于该侧面3的法线方向称为端子的引出方向,在多个端子1排列时,将端子1的相邻方向称为端子的排列方向5。
如图7(a)所示,第一端子部85与第二端子部86与第三端子部87沿x方向按这个顺序排列。第一端子部85及第二端子部86及第三端子部87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端子85a及多个第二端子86a及多个第三端子87a。多个第一端子85a及多个第二端子86a及多个第三端子87a的所有端子沿x方向排列。第二端子部86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排列。第二端子部86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与此相反,第一端子部85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相邻的两个驱动电路基板中,一个驱动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一端子85a的所有端子与另一个驱动电路基板的多个第三端子87a的所有端子互相对向。
在COF73中,第一端子部85与第三端子部87相对于与y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具有不对称的结构。下面作这样假定进行说明,即第一端子部85的引出方向的端边规定第一基准线110,第二端子部86的引出方向的端边规定第二基准线112,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的端边规定第三基准线114。
取第一基准线110及第二基准线112及第三基准线114的各中点为110p及112p及114p。在图7(a)的COF73中,从第二基准线112的中点112p至第一基准线110的中点110p的在y方向的距离d1与从第二基准线112的中点112p至第三基准线114的中点114p在y方向的距离d2互相不同,|d1|<|d2|。距离d1与距离d2之差Δd(Δd=|d1-d2|)的绝对值约为0.5mm及0.5mm以下。该距离之差Δd受到基板(带)的加工精度(典型的是带的冲裁精度)的限制,但能够很容易实现0.5mm及0.5mm以下。当然,由于该距离Δd实际了规定了便于电气连接的面板端子的长度,因此为了减小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最好Δd要小,这虽也取决于液晶组件的规格,但最好是取0.3mm及0.3mm以下。
在COF73中,将用于向相邻的COF传递驱动电源/信号的端子部中的一个端子部(在图7(a)中为第一端子部85)的引出方向作为-y方向,而且为了尽可能减小所需要的基板82的面积,COF布线88的一部分也从第二基准线112沿y方向走线,因而,COF73的一个端边93配置在比第二基准线112更偏向y方向。在端边93与第二基准线112的间隔为d3时,与图4所示的以往的TCP相比,y方向的宽度虽然反增大了距离d3这部分大小,因而,若将该COF73装在显示面板71上,则由于端子区在y方向的宽度仅增大了距离d3而带来不利。
但是,随着COF布线88实现微细化,使布线间距减小,而能够消除上述的不利。出于要减少ACF所产生的连接电阻的理由,第一端子85a及面板端子90的宽度及间距必须设定为某种程度以上(例如100μm及100μm以上),而COF布线88的宽度及间距能够设定为比它要小(例如30μm及30μm以下)。因而,在到达第一端子85a的附近之前,能够通过以窄的间距将COF布线88进行走线,来缩短距离d3。另外,如图7(a)所示,对第一端子85a是将COF布线88从斜的方向来连接,通过这样也能够减小d3。因而,例如在COF布线88的布线间距为30μm、布线数为60条时,端子区的宽度的增大(d3)不超过1.8mm。
下面说明液晶组件100的制造方法。
首先,准备好具有用非晶态硅形成的TFT的TFT基板、彩色滤色片玻璃、以及具有液晶材料的显示面板71。在该显示面板71的栅极侧端子区77及源极侧端子区78的规定区域粘贴ACF。然后,将栅极TCP72、源极COF73及FPC74相对于显示面板71上形成的对应端子进行定位,在ACF上预压紧。
然后,用直线形状的热压工具将栅极TCP72、源极COF73及FPC74进行热压,这时的热压条件为200℃、2Mpa及10秒钟。另外,将三个栅极TCP一起压紧,将5个源极COF及FPC一起压紧。因而,在图6所示的液晶组件100的情况下,压紧次数一共为2次。
利用以上的工序制成液晶组件100。再将外部电路基板与FPC74连接,将液晶组件100装入背光源单元,最终得到液晶显示装置。
如上所述,在液晶组件100的制造方法中,由于不需要以往的TCP方式中所必须的源极PWB连接工序,因此与以往的TCP方式液晶组件相比,能够减少连接工序数。另外,由于FPC74能够与源极COF73在同一工序中与显示面板连接,因此能够减少连接次数。
在图7(a)中所示的是在各COF73上安装一个驱动电路81的情况,但各COF73上安装的驱动电路81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COF73上安装两个驱动电路81。
在COF73上安装两个驱动电路81的情况下,在相邻的两个驱动电路81之间可以用COF布线88连接。因而,在液晶组件100中采用图8所示的COF73时,与采用图7(a)所示的COF73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相邻COF73之间连接所需要的面板端子90的数量减少一半。面板端子90与COF布线88相比,由于膜厚薄,因此电阻高。因而,若采用图8所示的COF73,只要能更进一步减少面板端子90的数量,则与采用图7所示的COF73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减小布线电阻。通过这样,能够更抑制从FPC74输入的信号的恶化,能够更增多用一个FPC74可驱动的驱动电路81的数量。
另外,在图8中所示的例子是在COF73上安装两个驱动电路81的情况,但在一个COF73上安装的驱动电路数量也可以是三个及三个以上。
另外,在图6所示的液晶组件100中,所举的例子是在液晶组件中设置一个FPC74并用该FPC74对五个源极COF73供给信号的情况,但使用的FPC74的数量不限定于此。图9所示为例如连接了两个FPC74的液晶组件。
图9所示的液晶组件具有8个源极COF73,而每一个源极COF73安装一个驱动电路81,用一个FPC74对四个源极COF73供给信号。通常,在一个源极COF73上安装一个驱动电路的情况下,用一个FPC74能够驱动的源极COF73为6个及6个以下。因而,与显示面板连接的FPC74的数量要考虑到所需要的源极COF及驱动电路的数量适当决定。
(实施形态2)
实施形态2的液晶组件是在显示面板71上安装多个图10所示的源极COF91。多个源极COF91是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沿x方向相互相邻安装。下面参照图10及图11说明源极COF91。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形态1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0所示,源极COF91具有第一端子部85及第二端子部86及第三端子部87,这些端子部沿x方向按这个顺序排列。第一端子部85的引出方向及第二端子部86的引出方向及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都是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第一端子部85及第二端子部86及第三端子部87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端子85a及多个第二端子86a及多个第三端子87a,这些端子的所有端子都沿x方向排列。
另外,从第二基准线112的中点112p至第一基准线110的中点110p在y方向的距离d1与从第二基准线112的中点112p至第三基准线114的中点114p在y方向的距离d2互相不同。第一基准线110与第二基准线112由于形成沿x方向延伸的连续的直线,因此d1为0。第三基准线114与第二基准线112相比,存在于-y一侧,因此d2为负值。如上所述,源极COF91的第一端子部85与第三端子部87相对于与y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具有不对称的结构。
源极COF91由于将第一端子部85及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都设为+y方向,因此不需要像实施形态1的源极COF73那样将COF布线88绕过显示面板71一侧。因而,与实施形态1的液晶组件相比,能够使端子区变窄。
在源极COF91中与源极COF73不同,必须在基板82上使COF布线88交叉。在源极COF91的驱动电路81的左侧,由于COF布线88中靠近第二基准线112的布线(用88a表示最靠近第二基准线112的布线)是从多个第一端子85a中靠近驱动电路81一侧(用85a’表示最靠近驱动电路81的第一端子)起依次连接,因此不需要使COF布线88交叉。与此相反的是,在驱动电路81的右侧,由于布线88中远离第二基准线52的布线(用86b表示最远离第二基准线52的布线)是从多个第三端子87a中靠近驱动电路81一侧(用87a’表示最靠近驱动电路81的第三端子)起依次连接,因此需要使COF布线88交叉。COF布线88的交叉9c能够通过例如使COF布线88形成两层(采用双面铜箔COF)来实现。另外,该交叉9c也可以使用跳线芯片等来进行。
上述的源极COF91如图10所示,源极COF91的一部分与相邻的源极COF91的一部分重叠,采用这样方法排列并安装在显示面板71上,制成实施形态2的液晶面板。
图11所示为相邻的两个源极COF91在相互连接部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是沿图10的10A-10A’线的剖面图。
在显示面板71上安装多个源极COF91时,配置另一个COF91的第一端子部85,使其与一个COF91的第三端子部87重叠。因而,如图11所示,第一端子部85与面板端子90的间隔比第三端子部87与面板端子90的间隔仅大基板82的厚度这样的大小。在将配置在上侧的COF91与显示面板71压紧时,由于形成相当于配置在下侧的COF91的基板厚度的厚度差,因此若用具有刚性高的平面的压紧工具,则常常第一端子部85与面板端子90不能得到完全的电气连接。但是,若例如在压紧工具的下面敷设一层0.2mm的缓冲材料(硅橡胶),通过这样做使得显示面板71或COF91产生足够的变形,则能够得到很好的连接。
本实施形态2的液晶组件与实施形态1相同,由于将相邻的COF的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能够在面板端子上以非常小的连接电阻连接,因此能够将上述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抑制得很小。通过这样,能够将FPC输入的驱动电源/信号的恶化抑制得很低,能够不与外部电路基板直接连接而正常驱动多个COF。
(实施形态3)
实施形态3的液晶组件是在显示面板71上安装多个图12所示的源极COF102。多个源极COF102是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沿x方向相互相邻安装。下面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源极COF102。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形态1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源极COF102具有的基板82在设置第一端子部85及第三端子部87的端边具有凹进部分104及凸出部分106,该凹进部分104及凸出部分106具有平行于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的边108a~108f。第一端子部85及第二端子部86及第三端子部87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及多个第三端子。在图12中,用参照标号a11、a12、a13……a33表示多个第一端子的各端子。与此相同,用b11、b12、b13……b33表示多个第三端子的各端子。
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三端子分别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在图12中,例如多个第一端子中的端子a11、a12及a13沿x方向排列,多个第三端子中的端子b11、b12及b13沿x方向排列。这样,通过沿x方向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在x方向的多个位置沿y方向排列的端子),能够抑制COF102在y方向的宽度的增加。另外,多个第二端子的所有端子沿x方向排列。
再有,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三端子包含在凹进部分104及凸出部分106的沿平行于y方向的边108a~108f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在图12中,沿平行于y方向的一个边108a排列第一端子a11、a21及a31,沿一个边108b排列第一端子a12及a22,沿一个边108c排列第一端子a13、a23及a33。与此相同,沿平行于y方向的一个边108d排列第三端子b11、b21及b31,沿一个边108e排列第三端子b12及b22,沿一个边108f排列第三端子b13、b23及b33。
第二端子部86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与上不同的是第一端子部85及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都是x方向及-x方向。在图12中,第一端子部85的第一端子a12及a22的引出方向是x方向,其它的第一端子a11、a21、a31、a13、a23及a33的引出方向是-x方向。同样,第三端子部87的第三端子b12及b22的引出方向是-x方向,其它的第三端子b11、b21、b31、b13、b23及b33的引出方向是x方向。
另外,设置第一端子部85的端边的凸出部分106具有能够嵌入设置第三端子部87的端边的凹进部分104的形状,而且设置第三端子部87的端边的凸出部分106具有能够嵌入设置第一端子部85的端边的凹进部分104的形状。
上述的源极COF102如图13所示,使得相邻的COF91的第三端子部87与第一端子部85相互连接,安装在显示面板71上。第一端子部85的各端子与相邻的COF的第三端子部87的各端子在面板端子90上进行电气连接。具体来说,第一端子a11、a21、a31、a12、a22、a13、a23及a33分别与相邻的COF的第三端子b11、b21、b31、b12、b22、b13、b23及b33连接。
本实施形态3的液晶组件与实施形态1相同,由于将相邻的COF的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能够在面板端子上以非常小的连接电阻连接,因此能够将上述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抑制得很小。通过这样,能够将FPC输入的驱动电源/信号的恶化抑制得很低,能够不与外部电路基板直接连接而正常驱动多个COF。
另外,源极COF102与实施形态2的源极COF91相同,在基板82上必须使COF布线88交叉。COF布线88的交叉9c与实施形态2相同,能够通过例如使COF布线88形成两层(采用双面铜箔COF)来实现,或者可以使用跳线芯片等来进行。
(实施形态4)
实施形态4的液晶组件130是在显示面板71上安装图14所示的源极COF122a及122b。COF122a及122b是用该2个COF形成一对,COF122a及COF122b相互相邻地沿x方向安装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图15)。
下面参照图14说明源极COF122a及122b。另外,对于具有与实施形态1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参照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源极COF122a及122b都具有第一端子部85及第二端子部86及第三端子部87,这些端子部都沿x方向按这个顺序排列。
源极COF122a及122b从第二基准线112的中点112p至第一基准线110的中点110p在y方向的距离d1与从第二基准线112的中点112p至第三基准线114的中点114p在y方向距离d2都彼此相同,第一端子部85与第三端子部87相对于与y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具有线对称的结构。
源极COF122a与源极COF122b的第一端子部85与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相互不同。即在源极COF122a中,第一端子部85及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都是-y方向。与此不同的是,在源极COF122b中,第一端子部85及第三端子部87的引出方向都是y方向。
上述的COF122a及COF122b沿x方向安装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使得COF122a与COF122b相互相邻。COF122a的第三端子部87与COF122b的第一端子部85的电气连接与实施形态1相同,在面板端子90上以非常窄的间隔进行。因而,与实施形态1相同,能够将相邻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抑制得很小。通过这样,能够将FPC输入的驱动电源/信号的恶化抑制得很低,能够不与外部电路基板直接连接而正常驱动多个COF。
在本实施形态的液晶组件中,不需要像实施形态2及3的液晶组件那样,使相邻的源极COF互相重叠安装在显示面板71上。因而,在将多个源极COF安装在显示面板71上之后,在一个源极COF产生缺陷时,能够很容易对该源极COF进行更换。
下面说明实施形态4的液晶组件130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的改变例。图16所示为液晶组件130所用的源极COF122c及122d。COF122c及122d是用该2个COF形成一对,COF122c及COF122d相互相邻沿x方向安装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
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源极COF122a及122b中,相互电气连接的源极COF122a的输出端子(第三端子87)与源极COF122b的输入端子(第一端子85)仅在y方向相对,而与此不同的是,在源极COF122c及122d中,互相电气连接的源极COF122c的输出端子(第三端子87)与源极COF122d的输入端子(第一端子85)在x方向及y方向的两个方向相向对置。
下面更详细说明源极COF122c及122d。
源极COF122c具有的第三端子部87,具有端子的引出方向是x方向的bx1及bx2、和端子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的by。源极COF122d具有的第一端子部85,具有端子的引出方向是-x方向的cx1及cx2、和端子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的cy。源极COF122c的端子bx1及bx2与COF122d的cx1及cx2,分别通过显示面板71上形成的面板端子90进行电气连接。另外,源极COF122c的端子by与COF122d的cy,通过显示面板71上形成的面板端子90进行电气连接。
因而,在源极COF122c及122d中,源极COF122c的第三端子87与源极COF122d的第一端子85在x方向及y方向的两个方面相对。
在源极COF122c及122d的各COF中,第一端子部85及第三端子部87相对于与y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具有线对称的结构。源极COF122c的第一端子部85及源极COF122d的第三端子部87的说明省略。
在以上的说明中,所示的例子是在液晶组件中安装了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驱动电路基板(例如源极COF)的情况,但驱动电路基板最低只要是二个即可。具体来说,例如可以用图17所示的二个源极COF。
图17所示的二个源极COF中,左侧的源极COF配置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的上流侧(更靠近输入FPC74一侧)。两个源极COF中的左侧的源极COF,与参照图7(a)说明的实施形态1的源极COF相同。右侧的源极COF的COF布线88只延伸到驱动电路81的输入端子83为止,没有对其它源极COF传递驱动电源/信号用的布线及端子(第三端子87a),这一点与左侧的源极COF不同。
在本发明中,由于具有能够将恶化程度减少的驱动电源/信号依次传递给多个驱动电路基板的优点,因此驱动电路基板的数量越多就越有效果,但若驱动电路基板最少是两个,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第二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在第二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中,其特征之一在于,驱动电路与传送布线设置在物理上分开的不同的基板上。在第二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中,与传送布线设置在单一基板上的驱动电路基板的第一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相比,即使需要形成更高精细的图形,也能够使驱动电路基板小型化,因此具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优点。
下面说明第二方面有关的电子组件的一实施形态。
图18所示为本发明第二方面有关的作为电子组件的液晶组件140的示意图。在液晶组件140中,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中安装具有驱动电路的源极COF(驱动电路基板)132及具有传送布线的传送FPC(布线基板)131,驱动电路与传送布线分别设置在物理上分开的基板上,这一点与上述的实施形态1至4有很大的不同。
图19为图18的用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下面参照图18及图19更详细地说液晶组件140。
在液晶组件140具有的显示面板71上设置多个TFT(未图示)、与多个TFT的各TFT连接的多条源极线(未图示)及栅极线(未图示)、在源极侧端子区78设置的多个面板端子90、以及与多个面板端子90电气连接的多个面板布线134。
液晶组件140还具有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安装的输入FPC74、多个源极COF(驱动电路基板)132、多个传送FPC(布线基板)131、以及在显示面板71的栅极侧端子区77安装的多个栅极TCP72。输入FPC74与未图示的外部电路基板连接。各基板74、131、132及72对显示面板71的安装,例如可以用ACF进行。
在液晶组件140中,源极侧端子区78的显示面板71与源极COF132之间的连接、以及栅极侧端子区77的显示面板71与栅极TCP72之间的连接是采用无基板方式,特别是源极侧端子区78是采用具有本发明特征的电气连接方式。
供给输入FPC74的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通过多个传送FPC131供给多个源极COF132(驱动电路81)的各COF。另外,供给输入FPC的栅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5依次在相邻的栅极TCP72中传递。另外,输入FPC74也可以安装在栅极侧端子区77,或者在多个传送FPC131及多个栅极TCP72中,也可以至少具有一个是兼有输入FPC74的功能。
源极COF132具有薄膜状的基板82、在基板82上配置的驱动电路81、输入布线端子部144、以及输出布线端子部86。输入布线端子部144由多个输入布线端子144a构成,输出布线端子部86由多个输出布线端子86a构成。多个输入布线端子144a及多个输出布线端子86a都沿x方向排列,它们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驱动电路81具有多个输入端子83及多个输出端子84。驱动电路81的输入端子83与输入布线端子144a通过布线152电气连接。另外,驱动电路81的输出端子84与输出布线端子86a通过布线154电气连接。驱动电路81的输出端子84通过输出布线端子86a与液晶面板71的信号线(例如源极布线,未图示)电气连接。
传送FPC131具有上流侧端子部146及下流侧端子部148和传送布线150。上流侧端子部146由多个上流侧端子146a构成,下流侧端子部148由多个下流侧端子148a构成。多个上流侧端子146a及多个下流侧端子148a都沿x方向排列。上流侧端子的146a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下流侧端子148a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如图19所示,在相互相邻的二个布线基板中,一个布线基板的多个下流侧端子148a的所有端子与另一个布线基板的多个上流侧端子146a的所有端子相互对向。传送布线150将上流侧端子146a与下流侧端子148a相互连接。
上流侧端子部146与输入布线端子部144与输出布线端子部86与下流侧端子部148沿x方向按这个顺序排列。
传送FPC131上设置的传送布线150通过下流侧端子148a,与显示面板71上的面板端子90电气连接。该传送布线150在面板端子90中与面板布线134电气连接,同时与相邻的传送FPC131的上流侧端子部146电气连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的液晶组件140中,驱动电路81、与向多个源极COF132(驱动电路81)传送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用的传送布线150,分别设置在物理上分开的不同基板即源极COF132及传送FPC131上。与此不同的是,在实施形态1至4的液晶组件中,驱动电路81、与向相邻的源极COF(驱动电路81)依次传送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用的COF布线(传送布线)88形成在同一个源极COF上。
在源极COF上设置驱动电路(IC等),由于与驱动电路连接的输出信号用布线的布线数大大多于输入信号用布线,因此布线间距非常小(例如50μm及50μm以下),价格非常高。另外,设置与输入信号用布线相同数量的传送布线的FPC与上述源极COF相比,布线间距大,因此便宜。在实施形态1至4中所用的源极COF,除了驱动电路以外,还具有传送布线88,但与此不同的是,在本实施形态中所用的源极COF132却没有传送布线。因而,本实施形态中所用的源极COF132与实施形态1至4的源极COF相比,由于能够以小尺寸形成,因此与实施形态1至4中所用的源极COF相比要便宜。另外,如上所述,传送FPC与源极COF要便宜。因而,如本实施形态那样将源极COF与FPC组合使用的方法与实施形态1至4相比,从整体上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还有的优点是,源极COF132的布线间距虽然非常小,但本实施形态中所用的源极COF132与实施形态1至4的源极COF相比,由于能够以小尺寸形成,因此也有与显示面板71容易对准位置的优点。
在实施形态1至4的液晶组件中,由于是利用显示面板上的面板端子将多个源极COF电气连接而依次传送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因此多个源极COF集中配置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的一部分。若多个源极COF集中配置在端子区78的一部分,则产生的问题是,设置在显示面板71上的和各输出配线端子(第2端子)86a电气连接的TFT与各输出布线端子86a连接的信号线的距离要延长。与此不同的是,在本实施形态的液晶组件140中,传送布线150设置在与源极COF分开的另外的FPC上,而由于FPC比COF要便宜,因此通过最佳设定该传送FPC131的尺寸,就能够以比较自由的配置安装源极COF。因而,能够既避免制造成本上升,又能够例如缩短上述源极布线的距离来安装源极COF。
下面更详细说明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的传送情况。
如图19所示,在显示面板71的源极侧端子区78中形成面板端子90及与面板端子90电气连接的面板布线134。面板端子90与面板布线134用同一导电材料形成一体。在形成上述导电材料的区域中,ACF附加在规定区域。这里,将表面附加ACF的区域作为面板端子90,将不附加ACF的区域作为面板布线134。
面板端子90通过ACF与布线基板131的上流侧端子146a电气连接。面板端子90还通过ACF及面板布线134与相邻的源极COF132的输入布线端子144a电气连接。
图20所示为本实施形态(图18及图19)的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的传送路径图。
在本实施形态的结构中,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的传送路径在面板端子90处分路成为与面板布线134相连的传送路径及与传送FPC131的上流侧端子146a相连的传送路径。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源极COF132中,设从上流侧(靠近输入FPC74一侧)向下流侧配置第一源极COF132、第二源极COF132、第三源极COF132、……。另外,在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传送FPC131中,设从上流侧向下流侧配置第一传送FPC131、第二传送131、第三传送FPC131、……。将向第一源极COF132及第一传送FPC131传送信号用的面板端子设为第一面板端子90,将向第二源极COF132及第二传送FPC131传送信号用的面板端子设为第二面板端子90。将向第一源极COF132传送信号用的面板布线设为第一面板布线134,将向第二源极COF132传送信号用的面板布线设为第二面板布线134。
从第一面板端子90向第一面板布线134分支的传送路径(A),如图20所示,1)第一源极COF132的输入配线端子144a、2)第一源极COF132的布线152、3)第一源极COF132的驱动电路81的输入端子83、4)第一源极COF132的驱动电路81的输出端子84、5)第一源极COF132的布线154、6)第一源极COF132的输出布线端子86a、7)显示面板71的信号线,沿着上述顺序连接。
另外,从第一面板端子90向第一传送FPC131的上流侧端子146a分支的传送路径(B),如图20所示,1)第一面板布线150、2)第一传送FPC131的下流侧端子148a、3)比第一面板端子90设置在上流侧的第二面板端子90,沿着上述顺序连接,在该第二面板端子90处分支成4与第二面板布线134相连的传送路径(A’)及4)与第一传送FPC131相邻的第二传送FPC131的上流侧端子146a相连的传送路径(B’)。
在传送路径(B)中,第一传送FPC131的下流侧端子148a(2)与第二传送FPC131的上流侧端子146a(4)的电气连接,全部在显示面板71设置的第二面板端子90(3)上形成。即,相邻的二个传送FPC131的下流侧端子148a与上流侧端子146a以非常小的连接电阻电气连接。因而,在从第一传送FPC131至第二传送FPC131相连的传送路径中很难产生信号恶化。
在传送路径(A)中,采用了比面板端子90容易产生信号恶化的面板布线134。但是,传送路径(A)是通过一个源极COF132的驱动电路81,而没有通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源极COF132的驱动电路81。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源极COF及第二COF中,到达第二源极COF的驱动电路81的传送路径不通过第一面板布线134。
与此不同的是,如图4的以往例的结构那样,若将多个COF(驱动电路)的各COF依次利用面板布线连接,则越趋向下流侧(越远离输入侧),驱动电源/信号的恶化越加累积,恶化的程度越严重。
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抑制了从输入FPC74输入的驱动电源/信号76的恶化的累积,因此在对多个源极COF132的各COF供给时,不会对下流侧的源极COF132供给恶化累积后的驱动电源/信号76。
在上述所示的例子是,传送路径在面板端子90处分支成为两个传送路径(A)及(B)的情况。但传送路径的分支地点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下流端子148a分支成为两个传送路径(A)及(B)。
下面比较本实施形态与实施形态1的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的传送路径。图21所示为实施形态1(图7(a))的传送路径。
如图21所示,实施形态1的传送路径在驱动电路81的输入端子83处分支成为与驱动电路81的输出端子84相连的传送路径(C)及与COF布线88(下流侧)相连的传送路径(D)。与COF布线88(下流侧)相连的传送路径,是与源极COF73的第三端子87a、面板端子90、及和第一源极COF73相邻的第二源极COF73的第一端子85a连接。在实施形态1的传送路径中,第一源极COF73的第三端子87a与第二源极COF73的第一端子85a是通过面板端子电气连接,而不通过面板布线。
在本实施形态及实施形态1中,为了对多个驱动电路81供给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在从上流侧向下流侧传送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时所需要的端子之间的电气连接,是全部利用面板端子90进行的,这一点是共同的,在任何一种实施形态中,都能够抑制源极侧驱动电源/信号76的恶化累积。
下面说明液晶组件140的制造方法。
首先,准备好显示面板71。在该显示面板71的栅极侧端子区77及源极侧端子区78的规定区域,粘贴例如ACF。然后,将栅极TCP72、FPC74、源极COF132及传递FPC131相对于显示面板71上形成的对应端子进行定位,在ACF上预压紧后,进行热压。另外,FPC74、源极COF132及传送FPC131一起进行热压。
利用以上的工序,制成液晶组件140。
在图19中所示的例子是,从液晶组件140的显示面来看,源极COF132及传送FPC131安装在显示面板71上,使得在源极COF132与传送FPC131之间形成间隙160的情况,但源极COF132及传送FPC131的配置不限定于此。在从液晶组件140的显示面来看时,只要将源极COF132及传送FPC131重叠配置,则其优点是能够使组件尺寸更紧凑。
另外,液晶组件140所具有的各端子146a、144a、86a及148a的排列方向及引出方向不限定上述的情况。另外,源极COF132及传送FPC131的形状也不限定于上述的情况。
本发明涉及电子组件及其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能够适用于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或图像传感器等各种电子设备。

Claims (32)

1.一种电子组件,包括:
多个电路元件、与所述多个电路元件的各电路元件连接的多条信号线、及在端子区设置的多个基板端子的电子电路基板,以及
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端子区沿x方向相互相邻安装的第一及第二驱动电路基板,
所述第一及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包含基板、在所述基板上配置的具有多个输入端子及多个输出端子的驱动电路、第一端子部及第二端子部及第三端子部、以及将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三端子部相互连接而且与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连接的多条布线,
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与所述第三端子部沿x方向顺次排列,
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分别具有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及多个第三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三端子分别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具有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出端子,通过所述多个第二端子与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条信号线电气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电气连接,全部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基板端子上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所有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所有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三端子的所有端子都沿x方向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
所述第二端子部的引出方向是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
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的一个引出方向是y方向,另一个引出方向是-y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的引出方向及所述第二端子部的引出方向及所述第三端子部的引出方向都是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的各引出方向的端边分别规定第一基准线及第二基准线及第三基准线,
从所述第二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一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1与从所述第二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三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2互相不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二端子部的引出方向是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的引出方向都是-y方向,
在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中,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的引出方向都是y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及第二端子部及第三端子部的各引出方向的端边分别规定第一基准线及第二基准线及第三基准线,
从所述第二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一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1与从所述第二基准线的中点至所述第三基准线的中点在y方向上的距离d2互相相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
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相对于与y方向平行的中心线具有线对称的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中,
所述基板在设置所述第一端子部及第三端子部的端边形成具有平行于与x方向相交的y方向的边的凹进部分及凸出部分,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三端子分别具有沿所述凹进部分及所述凸出部分的平行于y方向的边排列的多个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部及所述第三端子部的引出方向都是x方向及-x方向,
所述第二端子部的引出方向是y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中设置所述第三端子部的端边的所述凸出部分配置成,使其嵌入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中设置所述第一端子部的端边的所述凹进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利用所述多个基板端子上配置的各向异性导电膜、各向异性导电糊或不导电树脂糊进行电气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端子上的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距离为4mm及4mm以下。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一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5Ω及5Ω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三端子都包括沿x方向排列的端子和沿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排列的端子。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个基板至少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驱动电路。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为薄膜上芯片或带载封装。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个基板都为源极薄膜上芯片。
19.一种电子组件,包括:
具有多个电路元件,与所述多个电路元件的各电路元件连接的多条信号线,在端子区设置的多个基板端子的电子电路基板,以及
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端子区沿x方向安装的第一及第二驱动电路基板和第一及第二布线基板,
所述第一及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包含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配置的具有多个输入端子及多个输出端子的驱动电路、以及输出布线端子部,
所述第一及第二布线基板的各布线基板包含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基板上配置的上流侧端子部及下流侧端子部、以及将所述上流侧端子部与所述下流侧端子部互相连接的多条传送布线,
所述上流侧端子部及所述输出布线端子部及所述下流侧端子部分别具有多个上流侧端子及多个输出布线端子及多个下流侧端子,
所述上流侧端子部与所述输出布线端子部与所述下流侧端子部沿x方向按顺次排列,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驱动电路基板具有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出端子,通过所述多个输出布线端子与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条信号线电气连接,
所述第一布线基板具有的所述多条传送布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电气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的电气连接全部在所述电子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基板端子上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的所有端子与所述第二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的所有端子互相相向对置。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之间的连接电阻为10Ω及10Ω以下。
22.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上流侧端子及所述多个输出布线端子及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各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端子。
23.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布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基板在物理上是分开的,而且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布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基板在物理上是分开的。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基板具有与所述多个基板端子电气连接的多条基板布线,
所述第一布线基板的所述多个下流侧端子,通过所述多条基板布线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电气连接。
25.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布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基板形成一体,而且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布线基板的所述第二基板形成一体。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的所述驱动电路的所述多个输入端子与所述第一布线基板具有的所述多条传送布线在所述上流侧端子部与所述下流侧端子部之间连接。
27.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的全部、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全部、所述多个第三端子的全部都沿x方向排列。
28.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三端子都包含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和沿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排列的多个端子。
29.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个基板至少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驱动电路。
30.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为薄膜上芯片或带载封装。
3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基板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基板的各个基板为源极薄膜上芯片。
3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9、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组件。
CNB031593119A 2002-09-03 2003-09-03 电子组件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875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58123 2002-09-03
JP2002258123 2002-09-03
JP2003301623 2003-08-26
JP2003301623A JP3938367B2 (ja) 2002-09-03 2003-08-26 電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駆動回路基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0656A CN1490656A (zh) 2004-04-21
CN1238757C true CN1238757C (zh) 2006-01-25

Family

ID=32301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931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8757C (zh) 2002-09-03 2003-09-03 电子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20821B2 (zh)
JP (1) JP3938367B2 (zh)
KR (1) KR100514278B1 (zh)
CN (1) CN123875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2650B2 (ja) 2000-07-25 2007-03-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US7130498B2 (en) * 2003-10-16 2006-10-3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ulti-layer optica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king
WO2006022371A1 (ja) * 2004-08-26 2006-03-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モジュール
JP4736614B2 (ja) * 2005-08-12 2011-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回路及び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KR101191445B1 (ko) * 2005-09-30 2012-10-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5090663B2 (ja) * 2006-05-11 2012-12-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表示装置
KR100713227B1 (ko) 2006-06-30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477626B2 (ja) * 2009-10-30 2014-04-23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有機elモジュール
JP5443271B2 (ja) * 2010-05-28 2014-03-19 京セラ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2026927B1 (ko) * 2012-12-24 2019-10-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구동부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US9226408B2 (en) 2013-02-27 2015-12-29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20140354934A1 (en) * 2013-05-28 2014-12-04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CN103293808B (zh) * 2013-05-28 2016-03-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589521B2 (en) * 2014-11-20 2017-03-07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wire-on-array structure
CN105632382B (zh) * 2016-01-04 2018-05-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检测绑定区域绑定情况的方法
JP6801437B2 (ja) * 2016-12-22 2020-1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回路基板
KR20190083014A (ko) * 2018-01-02 2019-07-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859461A (zh) * 2021-02-26 2021-05-2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具有该显示模组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0034A (ja) 1991-07-09 1993-01-29 Nec Corp シスアウトアクセス制御方式
JP2837027B2 (ja) 1992-06-17 1998-12-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テープキャリアパッケージ
TW232065B (zh) 1992-04-16 1994-10-11 Sharp Kk
JP3285168B2 (ja) 1993-08-06 2002-05-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実装構造及び実装方法
US5592199A (en) 1993-01-27 1997-01-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ssembly structure of a flat type device including a panel having electrode terminals disposed on a peripheral portion thereof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US5640216A (en) * 1994-04-13 1997-06-17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video signal driving circuit mounted on one side and housing
JPH10319876A (ja) 1997-05-15 1998-12-04 Citizen Watc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3890782B2 (ja) 1998-10-23 2007-03-0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00137445A (ja) 1998-11-02 2000-05-16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
JP2000236148A (ja) 1999-02-15 2000-08-29 Sony Corp 基板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3892650B2 (ja) * 2000-07-25 2007-03-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GB0316481D0 (en) * 2003-07-15 2003-08-20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ctive matrix display
JP4512976B2 (ja) * 2003-12-10 2010-07-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171178B1 (ko) * 2005-01-04 2012-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팅 패턴이 형성된 가요성 인쇄회로기판용 원판 및 이를커팅한 가요성 인쇄회로기판을 구비한 평판표시장치
KR101191445B1 (ko) * 2005-09-30 2012-10-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169645A1 (en) 2004-09-02
KR20040020848A (ko) 2004-03-09
CN1490656A (zh) 2004-04-21
KR100514278B1 (ko) 2005-09-13
JP2004119967A (ja) 2004-04-15
US7420821B2 (en) 2008-09-02
JP3938367B2 (ja) 2007-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38757C (zh) 电子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57633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缺陷修正方法
CN1208671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93253C (zh) 平台与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和光传输装置
CN1181383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检查方法
CN1100280C (zh) 液晶显示器和数据处理装置
CN1310065C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407373A (zh) 显示装置
CN1237386C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273859C (zh)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287207C (zh) 平面内开关模式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66532C (zh) 液晶显示设备
CN1210795C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58246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469333A (zh) 显示器用基板、电光装置、电子仪器
CN1571621A (zh) 布线电路基板、布线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和电路模块
CN1591466A (zh) 触摸面板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CN1530711A (zh) 背光组件、液晶显示装置及形成微粒阻挡器的设备
CN1551312A (zh) 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方法、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半导体芯片及半导体装置
CN1648748A (zh) 显示装置
CN1831925A (zh) 半导体电路、电光装置的驱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400854A (zh) 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设计方法、电路基板以及电子装置
CN1815889A (zh) 电平移位电路、使用其的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310313C (zh) 半导体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半导体装置
CN1648744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125

Termination date: 2015090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