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1427A - 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1427A
CN1751427A CN200480004526.1A CN200480004526A CN1751427A CN 1751427 A CN1751427 A CN 1751427A CN 200480004526 A CN200480004526 A CN 200480004526A CN 1751427 A CN1751427 A CN 1751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il
frame
anchor clamps
mono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045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13185C (zh
Inventor
桥本伸吾
畔柳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51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1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31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318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1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winding or coi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2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 Y10T29/49073Electromagnet, transformer or inductor by assembling coil and co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2Conductor
    • Y10T29/53209Terminal or connector
    • Y10T29/53213Assembled to wire-type conduc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线圈形成插入装置(5)具有卷绕夹具(2)和嵌入夹具(6),卷绕夹具(2)具备多个线圈绕架(3)并形成连极线圈(9),嵌入夹具(6),具备多个线圈接受部(62)并将连极线圈(9)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81)的槽(810)中。线圈形成插入装置(5),使各线圈接受部(62)面向各线圈绕架(3),并将连极线圈(9)从卷绕夹具(2)移载到嵌入夹具(6),连极线圈(9)将已卷绕在各线圈绕架(3)上的各单极线圈(90)相连而成。

Description

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形成用于马达(电动机)等的线圈,然后将其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中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当制造具有将多个单极线圈插入到定子铁心的槽中形成的定子的马达的时候,形成连接有多个上述单极线圈的连极线圈。
在以往的线圈形成方法中,使用一边围绕固定了的绕架旋转一边导出电线(wire)的绕线器,在上述绕架的周围卷绕电线而形成单极线圈。还有,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变更进行电线的卷绕的绕架的外径,使作为上述绕线器的飞轮(flyer)围绕此绕架旋转,将进行了卷绕的单极线圈依次卷下至叶片上,而形成用于上述马达的连极线圈。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5363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将进行了上述卷绕后的单极线圈卷下至上述叶片之际,使单极线圈从上述绕架落下至上述叶片的针之间的间隙。为此,根据不同场合,有可能无法使单极线圈落下至上述间隙,故不足于进行可靠移载。还有,根据不同场合,在将单极线圈落下至叶片上之际,此单极线圈中的各电线的卷绕顺序有可能与进行了上述卷绕的卷绕顺序不同。
还有,在专利文献1中,在一个绕架上形成了一个单极线圈之后,为了依次将此单极线圈卷下至叶片,连接各单极线圈之间的跨线(转接线)的长度有可能产生偏差。还有,在叶片上形成各单极线圈通过跨线排列成的连极线圈,有可能使形成的连极线圈的形成状态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鉴于这些以往的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连接各单极线圈之间的跨线的长度稳定、并通过大致同时而且可靠地将各单极线圈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能够几乎不改变连极线圈的形成状态进行移载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具有卷绕夹具和嵌入夹具,该卷绕夹具,具有连接多个单极线圈而成的连极线圈,该单极线圈将电线呈环状卷绕而成,上述嵌入夹具,与该卷绕夹具相对地接受上述连极线圈并将该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绕夹具具有多个线圈绕架,上述嵌入夹具具有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接受部,
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与上述各线圈绕架相对向,将上述连极线圈从上述卷绕夹具移载到上述嵌入夹具,其中上述连极线圈是将卷绕在上述各线圈绕架上的上述各单极线圈相连而成的。
本发明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能够在上述卷绕夹具中形成连极线圈,能够将各单极线圈大致同时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作成连极线圈移载到嵌入夹具。
即,上述卷绕夹具配置有多个线圈绕架,在此卷绕夹具中能够在各线圈绕架上形成单极线圈以形成连极线圈。为此,能够在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已固定了的各线圈绕架上形成各单极线圈,并能使在卷绕在各线圈绕架上的单极线圈之间形成的跨线的长度稳定。
还有,上述嵌入夹具具有多个线圈接受部,在使支持单极线圈的各线圈绕架面向各线圈接受部之际,能够大致同时而且可靠地将各单极线圈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为此,在进行此移转之际,各单极线圈中的各电线卷绕顺序与进行了上述卷绕的卷绕顺序几乎完全相同。
故此,能够几乎不改变连极线圈的形成状态,将此连极线圈从卷绕夹具向嵌入夹具移载。
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具有卷绕夹具和嵌入夹具,该卷绕夹具,具有连接多个单极线圈而成的连极线圈,该单极线圈将电线呈环状卷绕而成,上述嵌入夹具,与该卷绕夹具相对地接受上述连极线圈并将该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绕夹具在距该卷绕夹具的中心点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上配置用于卷绕上述电线形成上述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绕架的同时,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各线圈绕架中的卷绕上述电线的各卷绕轴,
另一方面,上述嵌入夹具具有:用于向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槽挤压插入上述连极线圈的挤压插入芯、与配设在该挤压插入芯的外周面并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接受部,
在从上述卷绕夹具向上述嵌入夹具移载上述连极线圈时,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与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卷绕轴的方向上的前端面相对向,连接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同时,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分别形成用于移载上述各单极线圈的移载路线。
本发明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能够在上述卷绕夹具中形成连极线圈,能够将各单极线圈大致同时而且可靠地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然后将其作为连极线圈移载到嵌入夹具。
即,上述卷绕夹具相互间大致平行地配置有多个线圈绕架,在此卷绕夹具中能够在各线圈绕架上形成单极线圈而形成连极线圈。为此,能够在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已固定了的各线圈绕架上形成各单极线圈,能使形成在卷绕于各线圈绕架上的单极线圈之间的跨线的长度稳定。
还有,上述嵌入夹具具有分别相对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前端面的各线圈接受部,在连接各线圈绕架与各线圈接受部之际,能够在各线圈绕架与各线圈接受部之间形成上述各移载路线。为此,当从各线圈绕架向各线圈接受部移转各单极线圈时,各单极线圈能够将各移载路线就这样维持在其圈内、能够沿着各移载路线可靠地进行移转。
并且,能够将各单极线圈几乎同时移转给线圈接受部。为此,各单极线圈中的各电线卷绕顺序与进行了上述卷绕的卷绕顺序几乎完全相同
故此,能够几乎不改变连极线圈的形成状态,将此连极线圈从卷绕夹具向嵌入夹具移载。
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用于形成连极线圈的卷绕夹具、和用于将上述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的嵌入夹具,
将电线分别卷绕在配设于上述卷绕夹具上的多个线圈绕架上,形成多个单极线圈的同时,形成将该多个单极线圈相连而成的连极线圈,
分别同时将保持在上述各线圈绕架上的各单极线圈移转到配设在上述嵌入夹具上的多个线圈接受部上,将上述连极线圈移载到上述嵌入夹具。
在本发明的形成插入方法中,在上述卷绕夹具上形成连极线圈,能够将各单极线圈大致同时地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作成连极线圈移载到嵌入夹具。
为此,与上述发明相同,能够使连接各单极线圈之间的跨线的长度稳定,并通过将各单极线圈大致同时且可靠地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能够几乎不改变连极线圈的形成状态进行上述移载。
本发明的第4方案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包含:
在卷绕夹具上形成连极线圈的线圈形成工序,该连极线圈是将多个呈环状卷绕了电线的单极线圈相连而成的,
将上述连极线圈从上述卷绕夹具向嵌入夹具移载的线圈移载工序,以及
将上述连极线圈从上述嵌入夹具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的插入工序,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形成工序中,使用在大致圆周状地配置用于卷绕上述电线而形成上述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绕架的同时、将各线圈绕架中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的各卷绕轴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上述卷绕夹具来形成上述连极线圈,
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使用具有用于将上述连极线圈挤压插入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槽中的挤压插入芯、和配设在该挤压插入芯的外周面并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嵌入夹具,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与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卷绕轴的方向上的前端面相对向,在连接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同时,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分别形成用于移载上述各单极线圈的移载路线,将该各移载路线维持在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圈内,在此状态下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向上述线圈接受部移转上述各单极线圈。
在本发明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中,在上述线圈形成工序中使用上述卷绕夹具形成连极线圈,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能够将各单极线圈可靠地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能将其作为连极线圈移载到嵌入夹具。
为此,与上述发明相同,能够使连接各单极线圈之间的跨线的长度稳定,通过将各单极线圈大致同时且可靠地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能够几乎不改变连极线圈的形成状态进行上述移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在各线圈绕架上形成各单极线圈而形成连极线圈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外侧绕架部处于卷绕位置的状态下的各绕架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外侧绕架部处于脱离位置的状态下的各绕架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将第1线圈绕架的卷绕轴与旋转臂的旋转中心轴大致重合并使其比剩余的全部绕架更突出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将电线卷绕在第1线圈绕架上而形成单极线圈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在将第1线圈绕架的卷绕轴与旋转臂的旋转中心轴大致重合的同时使其比剩余的全部绕架更突出、并将电线卷绕在该第1跨线绕架上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将第2线圈绕架的卷绕轴与旋转臂的旋转中心轴大致重合并使其比剩余的全部绕架更突出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将电线卷绕在第2线圈绕架上而形成单极线圈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将电线卷绕在全部绕架上而形成连极线圈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装置的斜视图图。
图11是模式化表示第1实施例中的将电线卷绕在全部绕架上而形成连极线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从卷绕夹具向嵌入夹具移载连极线圈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平面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使保持连极线圈的卷绕夹具向嵌入夹具前进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将嵌入夹具的线圈接受部的前端面嵌入到卷绕夹具的线圈绕架的嵌入凹部中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使卷绕夹具的各线圈绕架的各外侧绕架部向脱离位置移动,从而使各单极线圈从各线圈绕架脱离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使卷绕夹具的排出芯前进,从而将连极线圈挤压至嵌入夹具中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使卷绕夹具从嵌入夹具后退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使嵌入夹具的各线圈接受部面向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使嵌入夹具的各线圈接受部及引导部面向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平面说明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将连极线圈从嵌入夹具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的各槽中的状态下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的平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上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第2方案中,最好:上述各线圈绕架具有用于在上述前端面嵌入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前端部的嵌入凹部,在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嵌入凹部内嵌入了上述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前端部的状态下进行从上述卷绕夹具向上述嵌入夹具的上述连极线圈的移载。
此时,通过上述嵌入,能够简单而可靠地连接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线圈接受部,使上述移载路线的形成轻而易举。
还有,上述嵌入凹部最好形成能够将上述线圈接受部整体插入配置到已卷绕在上述线圈绕架上的单极线圈的圈内的深度。
此时,在进行上述嵌入时,必然将各线圈接受部的前端部插入配置到各线圈绕架中各单极线圈的圈内。为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各单极线圈从各线圈绕架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
还有,上述卷绕夹具最好具有为了将上述连极线圈向上述嵌入夹具排出而能够进退地配设在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内周面上的排出芯。
此时,通过上述排出芯,能够挤压从各线圈绕架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的各单极线圈、并使其移动至上述嵌入夹具的规定位置。
还有,优选:上述各线圈绕架具有配设在上述卷绕夹具的上述中心点侧即内周侧的内侧绕架部、和相对该内侧绕架部的外周侧配设的外侧绕架部,上述外侧绕架部能够在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之际的卷绕位置与在进行了上述卷绕之后的使上述单极线圈从该线圈绕架脱离之际的脱离位置之间移动,以变更与上述内侧绕架部之间的距离。
此时,上述各线圈绕架在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之际,将上述外侧绕架部移到上述卷绕位置,并能形成由外侧绕架部与上述内侧绕架部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卷绕直径的单极线圈。
还有,在将上述各线圈绕架连接到上述各线圈接受部时,各线圈绕架将各外侧绕架部移到上述脱离位置,并能使各外侧绕架部与各内侧绕架部之间的距离缩小、以脱离各单极线圈。并且,能够更简单地将各单极线圈从各线圈绕架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
还有,上述外侧绕架部最好向相对上述嵌入夹具的一侧即前进方向阶段性地扩大直径。
此时,在将上述外侧绕架部移到上述卷绕位置时,形成使该线圈绕架的外径向上述前进方向阶段性扩大的状态,并能形成向上述前进方向使上述电线的卷绕直径变大的单极线圈。为此,在将由此单极线圈构成的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或转子铁心的槽中之际,此连极线圈能够使进行插入配置的槽的开口侧处于上述卷绕直径较大的一侧,以易于连贯进行插入配置。
还有,在将上述外侧绕架部移到上述脱离位置时,形成使该线圈绕架的外径向上述前进方向变小的状态,并能简单地进行上述各单极线圈的脱离。
还有,优选:上述卷绕夹具具有能够以连接在旋转装置上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地配设的旋转臂、与相对该旋转臂能够以在与上述旋转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偏移了的位置上形成的转动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地配设的分度保持架,上述多个线圈绕架在从上述转动中心轴起的大致相同距离上圆弧状配设上述分度保持架,各线圈绕架中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的各卷绕轴在相互间大致平行的同时相对上述旋转中心轴也大致平行,而且,上述各线圈绕架相对上述分度保持架能够进退地配设在上述旋转中心轴的方向上,使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的线圈绕架对于剩余的线圈绕架向相对上述嵌入夹具的一侧即前进方向前进,并使其比该剩余的线圈绕架更突出。
此时,在形成上述连极线圈之际,在使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的线圈绕架比剩余的线圈绕架更向上述前进方向突出的状态下,使上述分度保持架以及上述多个线圈绕架整体通过上述旋转臂进行旋转,并对上述突出了的线圈绕架进行电线的卷绕。为此,不象以往那样边从固定了的绕架的外周旋转绕线器边卷绕电线,能够几乎不发生电线的扭曲地在各线圈绕架上形成各单极线圈。
还有,通过上述分度保持架的旋转,能够使上述各线圈绕架从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处起依次接近上述旋转中心轴。为此,上述线圈形成装置一面具有多个为形成上述连极线圈的上述线圈绕架,一面能够在进行卷绕的线圈绕架不太偏离上述旋转中心轴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
并且,在一个线圈绕架中形成了单极线圈之后,移动上述分度保持架,使相邻上述那个线圈绕架的下一个线圈绕架接近上述旋转中心轴,并能形成与上述相同的单极线圈。
为此,为了在各线圈绕架上进行电线的卷绕,能够使向各线圈绕架的电线的供给方向不太发生变化,以稳定地进行电线的卷绕。故此,对任意的线圈绕架均可稳定地形成几乎不发生上述扭曲的单极线圈,并能稳定地形成几乎不发生扭曲的连极线圈。
还有,通过突出进行卷绕的线圈绕架,能够对此突出了的线圈绕架从与此卷绕轴正交的方向简单地供给电线。为此,在容易进行供给电线的同时,也容易向线圈绕架卷绕电线,故能更容易地形成几乎不发生上述扭曲的连极线圈。
还有,上述本发明的第3、4方案的上述移载工序,优选:在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前端面上形成的上述嵌入凹部内嵌入了上述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前端部的状态下,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向上述线圈接受部移转上述各单极线圈。
此时,通过上述嵌入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连接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并能简单地形成上述移载路线以进行上述移转。
还有,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最好:使配设在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内周侧的排出芯向相对上述嵌入夹具的一侧即前进方向前进,并将已接受到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各单极线圈挤压至上述嵌入夹具中的规定位置。
此时,通过上述排出芯挤压从各线圈绕架接受到各接受部的各单极线圈,并能使其可靠地移动至上述嵌入夹具中的规定位置。并且,通过将上述规定位置作为将上述连极线圈从上述嵌入夹具插入配置到上述定子铁心的槽中之际的规定位置,在将连极线圈移载到嵌入夹具之后,能够将就这样进行移载的状态下的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的槽中。
还有,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最好使上述线圈绕架的外径缩小、并将上述各单极线圈从该各线圈绕架脱离,然后从上述线圈绕架向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移转上述各单极线圈。
此时,在上述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将各线圈绕架的外径作为正规外径的正规尺寸的单极线圈,然后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使各线圈绕架的外径缩小,从而使上述连极线圈能够简单地从各线圈绕架脱离。并且,能够将各单极线圈从各线圈绕架更简单地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
还有,优选:在上述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使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的线圈绕架的外径向相对上述嵌入夹具的一侧即前进方向阶段性扩大的状态,并形成向上述前进方向使上述电线的卷绕直径变大的单极线圈,然后在上述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使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外径向上述前进方向变小的状态,并将上述各单极线圈从上述各线圈绕架脱离。
此时,能够简单地形成由从一侧向其它侧电线的卷绕直径变大的单极线圈构成的连极线圈,还有,也能够简单地进行此连极线圈的脱离。
实施例
在以下的实施例1中,使用图1~图11就用于形成连极线圈的线圈形成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方法进行说明,然后就由电线形成连极线圈的线圈形成工序进行说明。
还有,在以下的实施例2中,使用图12~图20就具有卷绕夹具与嵌入夹具的线圈形成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方法进行说明,然后就将已保持在卷绕夹具上的连极线圈暂时移载到嵌入夹具的线圈移载工序、与将连极线圈从嵌入夹具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的各槽中的线圈插入工序进行说明。
还有,在实施例2中使用的卷绕夹具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卷绕夹具相同,在实施例2中也使用图1~图11中的任意一项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例的线圈形成装置1如图1、图2所示,形成连极线圈9,该连极线圈9是连接多个单极线圈90而成的马达用线圈,单极线圈90是将多个电线99环状卷绕而成的。线圈形成装置1具有支架(图示省略)、以连接到旋转装置(图示省略)的旋转中心轴C2为中心旋转地配设在此支架上的旋转臂21、以及卷绕夹具2。还有,卷绕夹具2具有相对旋转臂21移动自如地配设的分度保持架22、与配设在此分度保持架22的外周面上的多个线圈绕架3。
还有,在各线圈绕架3中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的各卷绕轴C1在相互间大致平行的同时相对上述旋转中心轴C2也大致平行。并且,线圈形成装置1能够使上述分度保持架22移动,并能使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的线圈绕架3依次接近上述旋转中心轴C2。
以下,就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上述分度保持架22以在相对上述旋转中心轴C2大致平行地偏移了的位置形成的转动中心轴C3为中心,旋转自如地配设在上述旋转臂21上。还有,在从上述转动中心轴C3起的大致相同距离上将上述线圈绕架3圆弧状配设在上述分度保持架22上。
还有,从上述转动中心轴C3到各线圈绕架3中的卷绕轴C1的绕架距离L1与从上述旋转臂21的旋转中心轴C2到上述分度保持架22的转动中心轴C3的偏移距离L2大致相同。
并且,通过使上述分度保持架22相对旋转臂21旋转规定的角度,能够将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的线圈绕架3的卷绕轴C1依次与上述旋转中心轴C2大致重合,并能在此状态下进行电线99的卷绕。
还有,通过上述圆弧状配设的各线圈绕架3,能够形成圆弧状排列的连极线圈9(参照图11)。
还有,如图3所示,上述各线圈绕架3相对上述分度保持架22进退自如地配设在上述旋转中心轴C2的方向上。并且,通过使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的线圈绕架3相对剩余的线圈绕架3向从上述旋转臂21分离的前进方向前进,能够使其比剩余的线圈绕架3更突出。为此,对上述突出了的线圈绕架3,能够从与此卷绕轴C1正交的方向简单地供给电线99,在容易进行电线99的供给的同时,也容易向线圈绕架3卷绕电线99。
还有,如图2所示,上述各线圈绕架3圆周状配设在上述分度保持架22的外周面上。在本例中,各线圈绕架3大致等间隔地放射状配设在分度保持架22的外周面上。还有,在本例中,为了形成4个单极线圈90连成的连极线圈9,而配设4个线圈绕架3。
还有,如图3、图4所示,各线圈绕架3具有组装在分度保持架22上的内侧绕架部31、与相对此内侧绕架部31配设的外侧绕架部32。外侧绕架部32能够在如图3所示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之际的卷绕位置301、与如图4所示使进行了上述卷绕后的单极线圈90从该线圈绕架3脱离之际的脱离位置之间移动,以变更与内侧绕架部31之间的距离。还有,外侧绕架部32向从上述旋转臂21分离的前进方向阶段性地扩大直径。
并且,如图3所示,在将外侧绕架部32移到卷绕位置301时,能够形成使该线圈绕架3的外径向上述前进方向阶段性扩大的状态。并且,能够形成电线99的卷绕直径向前进方向变大的单极线圈90,并能形成具有由外侧绕架部32与内侧绕架部31之间的距离决定的正规尺寸的卷绕直径的单极线圈90。
还有,在将由上述各单极线圈90构成的连极线圈9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81的槽810中之际,此连极线圈9能够使进行插入配置的槽810的开口侧处于上述卷绕直径较大的一侧,以进行插入配置。并且,通过使从定子铁心81的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突出各单极线圈90所形成的尾线圈部从位于上述开口侧的部分向定子铁心81的外部移动变形,能够使其变小。即,通过形成从一侧向其它侧卷绕直径变大的各单极线圈90,能够使各单极线圈90的长度近似于最小限度需要的长度,从而将尾线圈部变小。
还有,如图4所示,在将外侧绕架部32移到脱离位置302时,能够形成使该线圈绕架3的外侧向上述前进方向变小的状态。并且,能使各外侧绕架部32与各内侧绕架部31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简单地脱离各单极线圈90。
还有,如图3、图4所示,在本例中,上述线圈绕架3在其上设置手柄35以手动使其前进后退,并以定位销34固定进退位置。除此以外,各线圈绕架3的进退亦可使用汽缸或马达等进行。
还有,在本例中,在上述各线圈绕架3中将凸轮33旋转自如地配设在各内侧绕架部31上,如图3所示,在使凸轮33向各外侧绕架部32立起之际形成上述卷绕位置301,如图4所示,在使凸轮33向各内侧绕架部31倒下之际形成上述脱离位置302。除此以外,外侧绕架部32的卷绕位置301与脱离位置302之间的移动亦可使用汽缸或马达等进行。
还有,如图1、图2所示,在上述分度保持架22中,在上述各线圈绕架3之间配设用于卷绕连接各单极线圈90之间的跨线995的跨线绕架41。在本例中,在上述各线圈绕架3之间配设3个跨线绕架41。并且,通过在跨线绕架中进行电线99的卷绕,能够在各线圈绕架3上形成的单极线圈之间形成规定长度的跨线995(参照图11)。
还有,如图1、图2所示,在本例中,在第1线圈绕架3a上进行卷绕之前,在最先进行电线99的卷绕的第1线圈绕架3a与最后进行电线99的卷绕的第4线圈绕架3d之间配设为了卷绕上述电线99并预先确保规定长度的引线996的引线绕架42。此引线996是连接至第1线圈绕架3a上形成的第1单极线圈90a的卷绕端部上的电线99(参照图11)。
还有,在本例中,引线绕架42的剖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电线99上不发生弯折等情形,故能稳定地将规定长度的引线996保持在第1单极线圈90a的卷绕端部。
还有,上述跨线绕架41及引线绕架42也与上述线圈绕架3相同,相对上述分度保持架22在上述旋转中心轴C2的方向上进退自如,相对剩余的线圈绕架3以及跨线绕架41向从上述旋转臂21分离的前进方向前进,并能够比剩余的线圈绕架3以及跨线绕架41更突出。
如图1、图2所示,上述旋转臂21能够以上述旋转中心轴C2为中心向正反两个旋转方向旋转。还有,在本例中,形成向同一卷绕方向卷绕的4个单极线圈90排列成的连极线圈9。为此,在上述线圈绕架3上进行卷绕时的旋转臂21的旋转方向与在上述跨线绕架41上进行卷绕时的旋转臂21的旋转方向相反,上述线圈形成装置1形成有在正反两个旋转方向上交替转动的上述连极线圈9。
以下,将在线圈绕架3上进行卷绕时的旋转臂21的旋转方向称为正旋转方向,在跨线绕架41及引线绕架42上进行卷绕时的旋转臂21的旋转方向称为反旋转方向。
还有,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上述支架上配设用于使上述旋转臂21以其旋转中心轴C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装置。并且,将旋转中心轴C2连接到旋转装置。另外,在本例中,作为旋转装置、由在旋转臂21上设置手柄并能手动使其旋转构成。除此以外,作为旋转装置、亦可使用电动、液压、空压等进行工作的各种马达或分度汽缸等。
以下,就使用上述线圈形成装置1形成连极线圈9的线圈形成工序进行说明。
在此线圈形成工序中,使用上述线圈形成装置1形成在上述各线圈绕架3上依次进行以下的分度工序、突出工序以及卷绕工序的单极线圈90,然后形成此单极线圈90排列成的连极线圈9。
如图1所示,上述线圈形成装置1在上述分度保持架22的原位置上使上述引线绕架42处于最接近上述旋转臂21的旋转中心轴C2的位置。在此原位置上,使引线绕架42的卷绕轴C1与旋转臂21的旋转中心轴C2大致重合。
并且,作为前期处理工序,使引线绕架42前进,并使其比各线圈绕架3及各跨线绕架41更突出。还有,在向上述引线绕架42供给电线99的同时使旋转臂21向反旋转方向旋转,并将电线99卷绕在引线绕架42上,然后形成规定长度的引线996。
从上述线圈形成装置1的横向、即与进行各线圈绕架3、各跨线绕架41以及引线绕架42的电线99的卷绕的卷绕面正交的方向进行上述电线99的供给。
接着,如图5所示,作为上述分度工序,使分度保持架22旋转规定角度,并使第1线圈绕架3a与上述旋转中心轴C2大致重合。
还有,作为上述突出工序,使第1线圈绕架3a前进,并在使第1线圈绕架3a突出的同时使引线绕架42后退。
并且,如图6所示,作为上述卷绕工序,在向第1线圈绕架3a供给电线99的同时使旋转臂21向正旋转方向旋转,并在第1线圈绕架3a上多次卷绕电线99以形成第1单极线圈90a。还有,第1线圈绕架3a中的外侧绕架部32处于上述卷绕位置301,并形成此第1线圈绕架3a的外径向上述前进方向阶段性扩大的状态。还有,能够形成电线99的卷绕直径向前进方向变大的单极线圈90。
接着,如图7所示再次进行上述分度工序,使分度保持架22旋转规定角度,并使第1跨线绕架41a的卷绕轴C1与上述旋转中心轴C2大致重合。还有,作为突出工序,在使第1跨线绕架41a突出的同时使第1线圈绕架3a后退。
接着,作为跨线形成工序,在向第1跨线绕架41a供给电线99的同时使旋转臂21向反旋转方向旋转,并在第1跨线绕架41a上卷绕电线99以形成上述跨线995。
接着,如图8所示再次进行上述分度工序,使分度保持架22旋转规定角度,并使第2线圈绕架3b的卷绕轴C1与上述旋转中心轴C2大致重合。还有,作为突出工序,使第2线圈绕架3b前进,并在使第2线圈绕架3b突出的同时使第1跨线绕架41a后退。
还有,如图9所示再次进行上述卷绕工序,在向第2线圈绕架3b供给电线99的同时使旋转臂21向正旋转方向旋转,并在第2线圈绕架3b上多次卷绕电线99以形成第2单极线圈90b。
以下,如图10所示与上述相同,在第3线圈绕架3c及第4线圈绕架3d上进行上述分度工序、突出工序以及跨线形成工序形成各跨线995,然后在第2跨线绕架41b及第3跨线绕架41c上进行上述分度工序、突出工序以及跨线形成工序形成第3单极线圈90c及第4单极线圈90d。
并且,如图11所示,形成通过各跨线995连接第1~第4单极线圈90a~d的连极线圈9。图11是在上述第1~第4线圈绕架3a~d上形成各单极线圈90a~d,然后模式化表示在全部的各线圈绕架3a~d、41a-d、42上形成连极线圈9的状态的说明图。
上述线圈形成装置1通过由上述旋转臂21使上述多个线圈绕架3整体进行旋转,对最接近上述旋转中心轴C2的线圈绕架3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而形成上述单极线圈90。
并且,通过使上述旋转臂21旋转,使配设在此旋转臂21上的分度保持架22以及多个线圈绕架3整体旋转,进行电线99的卷绕。为此,不象以往那样一边从固定了的绕架的外周旋转绕线器一边卷绕电线99,能够几乎不发生电线99的扭曲地在各线圈绕架3中形成各单极线圈90。
还有,通过使上述分度保持架22转动,能够将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的线圈绕架3的卷绕轴C1依次与上述旋转臂21的旋转中心轴C2重合。为此,上述线圈形成装置1一面具有多个用于形成上述连极线圈9的上述线圈绕架3,一面能够在使进行卷绕的线圈绕架3不太偏离旋转中心轴C2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
并且,在任意一个线圈绕架3中形成了单极线圈90之后,使上述分度保持架22旋转,并使相邻上述那个任意线圈绕架3的下一个线圈绕架3的卷绕轴C1与上述旋转中心轴C2大致重合,并能形成与上述相同的单极线圈90。
为此,能够从与进行卷绕的线圈绕架3的卷绕轴C1正交的大致一定方向进行上述电线99的供给,并能稳定地在各线圈绕架3上进行电线99的卷绕。故此,相对任意的线圈绕架3均可稳定地形成几乎不发生上述扭曲的单极线圈90,并能稳定地形成几乎不发生扭曲的连极线圈9。
实施例2
本例中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5,如图13所示,具有卷绕夹具2和嵌入夹具6,卷绕夹具2形成有连极线圈9,连极线圈9将环状卷绕多个电线99而成的单极线圈90连接起来,嵌入夹具6,与相对此卷绕夹具2接受上述连极线圈9,并将此连极线圈9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81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多个槽810中。
如图12所示,上述卷绕夹具2具有多个线圈绕架3,上述嵌入夹具6具有从上述各线圈绕架3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90的多个线圈接受部62。
并且,如图16所示,线圈形成插入装置5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62面向上述各线圈绕架3,并将已卷绕在各线圈绕架3上的上述各单极线圈90连成的连极线圈9从卷绕夹具2移载到上述嵌入夹具6。
以下,就此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上述卷绕夹具2在从卷绕夹具2的中心点起的大致相同距离上配置用于卷绕上述电线99形成上述单极线圈90的多个线圈绕架3。还有,在上述卷绕夹具2上,相互间大致平行地配置各线圈绕架3中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的各卷绕轴C1。
另一方面,如图12、图13所示,上述嵌入夹具6具有用于向上述定子铁心91的上述槽810挤压插入上述连极线圈9的挤压插入芯61。还有,上述多个线圈接受部62配设在挤压插入芯61的外周面,然后从上述各线圈绕架3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90。
并且,如图12、图14所示,线圈形成插入装置5在从上述卷绕夹具2向上述嵌入夹具6移载上述连极线圈9之际,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62面向上述各线圈绕架3的上述卷绕轴C1的方向上的前端面311,并在连接上述各线圈绕架3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62的同时,在上述各线圈绕架3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62之间分别形成用于移载上述各单极线圈90的移载路线60。
还有,如图3、图12所示,上述各线圈绕架3具有用于在此上述前端面311嵌入上述嵌入夹具6的各线圈接受部62的前端部621的嵌入凹部312。在本例中,在各线圈绕架3的各内侧绕架部31的前端面311上形成此嵌入凹部312。
还有,如图14所示,此嵌入凹部312形成为能够将线圈接受部62插入配置到已卷绕在线圈绕架3上的单极线圈90的整个圈内的深度。即,形成从各线圈绕架3的前端面311到嵌入凹部312的深度比从各线圈绕架3的前端面311到进行上述电线99的卷绕的位置的卷绕深度更深。
并且,如图12、图14所示,能够通过将各线圈接受部62的前端部621嵌入到各线圈绕架3的嵌入凹部312中来进行各线圈绕架3与各线圈接受部62之间的连接。还有,能够在进行了此嵌入的状态下进行从卷绕夹具2向嵌入夹具6的连极线圈9的移载。
还有,在进行此嵌入时,必然将各线圈接受部62的前端部621插入配置到各线圈绕架3中的各单极线圈90的圈内。
还有,如图12、图13所示,上述卷绕夹具2具有为了将上述连极线圈9向上述嵌入夹具6排出而进退自如地配设在上述各线圈绕架3的内周侧的排出芯23。通过使此排出芯23向相对上述嵌入夹具6的一侧即前进方向(从上述旋转臂21分离的前进方向)前进,如图16所示,能够将已转接到各线圈接受部62的各单极线圈90挤压至上述嵌入夹具6中的规定位置。
在本例中,如图18所示,上述规定位置是将连极线圈9从嵌入夹具6插入配置到上述定子铁心81的槽810中时的规定位置。为此,在将连极线圈9移载到嵌入夹具6之后,能够将就这样进行移载的状态下的连极线圈9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81的槽810中。
还有,如图12所示,上述嵌入夹具6在各线圈接受部62之间具有向与线圈接受部62的形成方向大致相同方向配设的多个引导部63。此引导部63如图19所示,面向位于上述定子铁心81的各槽810之间的T形齿811,对上述连极线圈9向各槽810的插入配置进行引导。
还有,如图12所示,在各引导部63与相邻在其两端的各线圈接受部62之间分别形成能够插入单极线圈90的电线99的插入间隙64。在将各单极线圈90中的电线99插入到上述插入间隙64、并插入配置到各线圈接受部62时,各单极线圈90不会与相邻的单极线圈90中的电线99混杂。据此,能够将各单极线圈90中的电线99可靠地插入配置到各定子铁心81的槽810中。
还有,如图20所示,上述挤压插入芯61能够相对上述线圈接受部62进退自如。并且,在使各线圈接受部62与各引导部63面向定子铁心81的内周侧时,通过使挤压插入芯61向定子铁心81前进,能够将保持在各线圈接受部62上的单极线圈90插入配置到各槽810中。
以下,就进行将进行上述实施例1所示的线圈形成工序形成的连极线圈9暂时移载到嵌入夹具6的线圈移载工序、与将此连极线圈9从嵌入夹具6插入配置到定子铁心81的各槽810中的线圈插入工序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例中的线圈形成工序也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
其次,就将进行线圈形成工序形成的连极线圈9从上述卷绕夹具2向上述嵌入夹具6移载的线圈移载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此线圈移载工序中,使用具有上述卷绕夹具2与上述嵌入夹具6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5将上述连极线圈9从卷绕夹具2移载到嵌入夹具6。
即,如图13所示,在线圈移载工序中,首先使进行上述连极线圈9的形成的卷绕夹具2全部向上述嵌入夹具6前进。此时,使卷绕夹具2中的各线圈绕架3的各外侧绕架部32处于上述卷绕位置301,并向各单极线圈90施加张力。并且,各单极线圈90维持进行了上述卷绕后的状态不崩溃。
还有,如图14所示,将嵌入夹具6的各线圈接受部62中的前端部621嵌入到卷绕夹具2的各线圈绕架3中的嵌入凹部312。并且,通过此嵌入连接各线圈绕架3与各线圈接受部62,并通过各线圈绕架3与各线圈接受部62形成用于移载各单极线圈90的各移载路线60。
还有,在进行上述嵌入时,各线圈接受部62中的前端部621插入配置到各线圈绕架3中的各单极线圈90整体的圈内。
接着,如图15所示,作为脱离工序,使各线圈绕架3中的各外侧绕架部32向上述脱离位置302移动。此时,各线圈绕架的外径形成向上述前进方向变小的状态而缩小。为此,将各单极线圈90从各线圈绕架3脱离。
接着,如图16所示,使卷绕夹具2的排出芯23向嵌入夹具6的方向前进。此时,将卷绕在各线圈绕架3的外周上的各单极线圈90挤压至与嵌入夹具6的挤压插入芯61相接触的上述规定位置。
还有,此时,将各移载路线60就这样维持在各单极线圈90的圈内,并能从各线圈绕架3向各线圈接受部移转各单极线圈90。
此后,如图17所示,使卷绕夹具2向从嵌入夹具6分离的后退方向后退,完成各单极线圈90排列成的连极线圈9向嵌入夹具6的移载。
其次,就线圈插入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18~图20所示,在此线圈插入工序中,将已保持在上述嵌入夹具6上的连极线圈9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81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多个槽810中。
即,如图18、图19所示,在线圈插入工序中,首先相对定子铁心81的内周面侧配置嵌入夹具6的各线圈接受部62。此时,相对定子铁心81的内周面上的各槽810之间的各T形齿811配置上述引导部63。
接着,如图20所示,使上述挤压插入芯61向上述定子铁心81前进。此时,将已保持在各线圈接受部62上的各单极线圈90中的电线99插入配置到各槽810中,并能将连极线圈9组装至定子铁心81中。
这样,进行上述实施例1、2,制作了由U相、V相、以及W相构成的3相马达中的定子。还有,在本例中,卷绕夹具2在具有4个线圈绕架3的同时具有3个跨线绕架41,嵌入夹具6分别具有8个线圈接受部62和8个引导部63。
并且,在卷绕夹具2中形成作为4个单极线圈90排列成的连极线圈9的4极线圈,然后将此4极线圈向嵌入夹具6移载2次。并且,将2个4极线圈从嵌入夹具6组装到定子线圈81上,形成由2个4极线圈排列成的8极线圈构成的U相。还有,有关V相及W相也一样,形成由进行上述组装的2个4极线圈排列成的8极线圈构成的V相及W相。
上述线圈形成插入装置5,在上述卷绕夹具2中形成连极线圈9,然后将各单极线圈90可靠地移转到各线圈接受部62,然后能够将其作为连极线圈9移载到嵌入夹具6。
即,上述卷绕夹具2配置有多个线圈绕架3,在此卷绕夹具2中能够在各线圈绕架3上形成单极线圈90并形成连极线圈9。为此,能够在相互间位置关系固定了的各线圈绕架3上形成各单极线圈90,并能使卷绕在各线圈绕架3上的单极线圈90之间形成的跨线995的长度稳定。
还有,上述嵌入夹具6具有前端部621分别嵌入到各线圈绕架3的嵌入凹部312中的各线圈接受部62,并在连接各线圈绕架3与各线圈接受部62之际,能够使各线圈绕架3与各线圈接受部62形成上述各移载路线60。为此,在从各线圈绕架3向各线圈接受部62移转各单极线圈90时,各单极线圈90能够将各移载路线60直接维持在其圈内、能够沿着各移载路线60可靠地进行移转。
并且,各单极线圈90能够大致同时地移转到线圈接受部62。为此,在进行此移转之际,使各单极线圈90中的各电线99的卷绕顺序与进行上述卷绕的卷绕顺序几乎完全相同。即,由从一侧向其它侧卷绕直径变大的单极线圈90在向上述嵌入夹具6移载之际,其卷绕顺序不发生改变,并能在各电线99整齐排列的状态下进行移载。
故此,能够几乎不改变连极线圈9的形成状态,将此连极线圈从卷绕夹具2向嵌入夹具6移载。

Claims (13)

1.一种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具有卷绕夹具和嵌入夹具,该卷绕夹具,具有连接多个单极线圈而成的连极线圈,该单极线圈将电线呈环状卷绕而成,上述嵌入夹具,与该卷绕夹具相对地接受上述连极线圈并将该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绕夹具具有多个线圈绕架,上述嵌入夹具具有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接受部,
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与上述各线圈绕架相对向,将上述连极线圈从上述卷绕夹具移载到上述嵌入夹具,其中上述连极线圈是将卷绕在上述各线圈绕架上的上述各单极线圈相连而成的。
2.一种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具有卷绕夹具和嵌入夹具,该卷绕夹具,具有连接多个单极线圈而成的连极线圈,该单极线圈将电线呈环状卷绕而成,上述嵌入夹具,与该卷绕夹具相对地接受上述连极线圈并将该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绕夹具在距该卷绕夹具的中心点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上配置用于卷绕上述电线形成上述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绕架的同时,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各线圈绕架中的卷绕上述电线的各卷绕轴,
另一方面,上述嵌入夹具具有:用于向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槽挤压插入上述连极线圈的挤压插入芯、与配设在该挤压插入芯的外周面并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接受部,
在从上述卷绕夹具向上述嵌入夹具移载上述连极线圈时,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与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卷绕轴的方向上的前端面相对向,连接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同时,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分别形成用于移载上述各单极线圈的移载路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线圈绕架具有用于将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前端部嵌入上述前端面的嵌入凹部,
在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嵌入凹部内嵌入了上述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前端部的状态下,从上述卷绕夹具向上述嵌入夹具移载上述连极线圈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绕夹具具有为了将上述连极线圈排出至上述嵌入夹具而能够进退地配设在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内周侧的排出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绕架具有配设在上述卷绕夹具的上述中心点侧即内周侧的内侧绕架部、和与该内侧绕架部的外周侧对向配设的外侧绕架部,
上述外侧绕架部能够在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时的卷绕位置与使进行了上述卷绕之后的上述单极线圈从该线圈绕架脱离的脱离位置之间移动,以变更该外侧绕架部与上述内侧绕架部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侧绕架部向与上述嵌入夹具相对向的一侧即前进方向阶段性地扩大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绕夹具具有:能够以连接在旋转装置上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地配设的旋转臂、和能够以形成在与上述旋转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偏移的位置的转动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地配设在该旋转臂上的分度保持架,
上述多个线圈绕架以距上述转动中心轴大致相同距离呈圆弧状配设在上述分度保持架上,各线圈绕架中卷绕上述电线的各卷绕轴相互大致平行,并且,相对上述旋转中心轴也大致平行,
而且,上述各线圈绕架能够相对于上述分度保持架在上述旋转中心轴的方向上进退地配设,将卷绕上述电线的线圈绕架相对于剩余的线圈绕架向与上述嵌入夹具相对向的一侧即前进方向前进,而使卷绕上述电线的线圈绕架比该剩余的线圈绕架更突出。
8.一种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用于形成连极线圈的卷绕夹具、和用于将上述连极线圈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的嵌入夹具,
将电线分别卷绕在配设于上述卷绕夹具上的多个线圈绕架上,形成多个单极线圈的同时,形成将该多个单极线圈相连而成的连极线圈,
分别同时将保持在上述各线圈绕架上的各单极线圈移转到配设在上述嵌入夹具上的多个线圈接受部上,将上述连极线圈移载到上述嵌入夹具。
9.一种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包含:
在卷绕夹具上形成连极线圈的线圈形成工序,该连极线圈是将多个呈环状卷绕了电线的单极线圈相连而成的,
将上述连极线圈从上述卷绕夹具向嵌入夹具移载的线圈移载工序,以及
将上述连极线圈从上述嵌入夹具插入配置到在定子铁心的内周面上形成的槽中的插入工序,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形成工序中,使用大致圆周状地配置用于卷绕上述电线而形成上述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绕架的同时、将各线圈绕架中进行上述电线的卷绕的各卷绕轴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上述卷绕夹具来形成上述连极线圈,
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使用具有用于将上述连极线圈挤压插入上述定子铁心的上述槽中的挤压插入芯、和配设在该挤压插入芯的外周面并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分别接受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多个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嵌入夹具,使上述各线圈接受部与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卷绕轴的方向上的前端面相对向,在连接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同时,上述各线圈绕架与上述各线圈接受部分别形成用于移载上述各单极线圈的移载路线,将该各移载路线维持在上述各单极线圈的圈内,在此状态下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向上述线圈接受部移转上述各单极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移载工序中,在将上述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前端部嵌入上述各线圈绕架的上述前端面上形成的上述嵌入凹部内的状态下,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向上述线圈接受部移转上述各单极线圈。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使配设在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内周侧的排出芯向与上述嵌入夹具对向的一侧即前进方向前进,将移转到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的上述各单极线圈挤压到上述嵌入夹具的规定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使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外径缩小,将上述各单极线圈从该各线圈绕架上脱离,从上述各线圈绕架向上述各线圈接受部移转上述各单极线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形成插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线圈形成工序中,形成卷绕上述电线的线圈绕架的外径向与上述嵌入夹具对向的一侧即前进方向阶段性扩大的状态,形成上述电线的卷绕直径向上述前进方向变大的单极线圈,
在上述线圈移载工序中,形成上述各线圈绕架的外径向上述前进方向变小的状态,将上述各单极线圈从上述各线圈绕架脱离。
CNB2004800045261A 2003-04-21 2004-04-20 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31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16222A JP4403714B2 (ja) 2003-04-21 2003-04-21 コイル形成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形成挿入方法
JP116222/2003 2003-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1427A true CN1751427A (zh) 2006-03-22
CN100413185C CN100413185C (zh) 2008-08-20

Family

ID=33307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452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3185C (zh) 2003-04-21 2004-04-20 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67648B2 (zh)
JP (1) JP4403714B2 (zh)
CN (1) CN100413185C (zh)
DE (1) DE112004000031T5 (zh)
WO (1) WO200409567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8874A (zh) * 2015-03-02 2017-11-28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54893A (zh) * 2019-05-09 2021-09-28 日特有限公司 线圈插入装置以及线圈插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30735B2 (en) * 2013-03-11 2016-01-05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Electrical coil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electrical coils
WO2015186838A1 (ja) 2014-06-05 2015-12-1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CN108028580B (zh) * 2015-09-30 2020-06-16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线圈的成型方法和线圈的成型装置
US10224573B2 (en) * 2016-03-28 2019-03-05 Bosch Battery Systems, Llc 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e of same
JP7357427B2 (ja) * 2019-05-23 2023-10-06 Nittoku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及びコイル製造方法
CN111564306B (zh) * 2020-05-22 2021-09-07 潍坊万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电机定子用类正弦式线圈压制成型设备
CN113245841B (zh) * 2021-07-08 2022-03-29 苏州市全力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新能源汽车线圈装配线及其生产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6735A (en) * 1966-12-13 1972-08-29 Ind Products Inc Coil transfer tool
GB1300215A (en) * 1969-04-02 1972-12-20 Gen Electric Improvements i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ying coils
JPS5364701A (en) * 1976-11-24 1978-06-09 Toshiba Corp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coil for revolving electric
DE19549397C2 (de) * 1994-09-20 1997-12-11 Statomat Spezialmaschinen Vorrichtung zum Wickeln von Spulen für elektrische Maschinen
JPH08163837A (ja) * 1994-12-02 1996-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巻線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US5881778A (en) * 1997-03-18 1999-03-16 Polytool S.R.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multi-lobed winding for the stator of an alternator, and winding obtained thereby
IT1303173B1 (it) * 1998-07-15 2000-10-30 Mario Bo Macchina per la formatura di avvolgimenti per statori di macchinedinamo-elettriche e procedimento di formatura realizzato mediante
JP4040784B2 (ja) 1999-02-26 2008-01-30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巻線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8874A (zh) * 2015-03-02 2017-11-28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08874B (zh) * 2015-03-02 2019-08-16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定子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54893A (zh) * 2019-05-09 2021-09-28 日特有限公司 线圈插入装置以及线圈插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03714B2 (ja) 2010-01-27
US20060230604A1 (en) 2006-10-19
CN100413185C (zh) 2008-08-20
JP2004328817A (ja) 2004-11-18
US7467648B2 (en) 2008-12-23
DE112004000031T5 (de) 2006-06-29
WO2004095678A1 (ja) 2004-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02575A (zh) 线圈形成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方法
CN1335630A (zh) 绕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897412A (zh) 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定子单元的马达
CN1751427A (zh) 线圈形成插入装置以及线圈形成插入方法
CN1788402A (zh) 线圈的组装夹具、组装方法及组装装置
CN1934768A (zh) 将线圈插入到多相旋转电机定子中的方法及其相关的定子
CN1491176A (zh) 卷轴构件及薄膜卷绕方法
CN1389011A (zh) 层叠定子铁心和其制造方法及旋转电动机和其制造方法
CN1601670A (zh) 泄漏式变压器
CN1710753A (zh) 连接一中间连接器和一个或多个电子组件的结构及方法
CN1848630A (zh) 步进电机
CN1403823A (zh) 轮速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端子及焊接端子和电线的方法
CN1691437A (zh) 旋转连接器
CN1193215A (zh) 插入线圈条和槽型绝缘子组件的转子生产方法和装置
CN1682581A (zh) 元件供给系统和元件供给方法
CN1839272A (zh) 滚珠螺杆装置
CN1296538C (zh) 单锭驱动型多重捻线机
CN1576203A (zh) 半导体晶片的运输方法和运输装置
CN1747082A (zh) 漏磁变压器
CN1848603A (zh) 驱动装置
CN1839011A (zh) 用于搅拌摩擦焊的方法及其夹具、具有搅拌摩擦焊部分的部件、以及用于搅拌摩擦焊的工具
CN1293322C (zh) 用于电磁离合器的盘套组件
CN1260095C (zh) 电子元件安装用薄膜载体带的检查编辑装置及其方法
CN1706087A (zh) 在带有分层髻端的定子中插入绕组的方法和装置
CN1469515A (zh) 回转电机及电刷单元向刷握上的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