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1778A -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1778A
CN1661778A CN2005100656280A CN200510065628A CN1661778A CN 1661778 A CN1661778 A CN 1661778A CN 2005100656280 A CN2005100656280 A CN 2005100656280A CN 200510065628 A CN200510065628 A CN 200510065628A CN 1661778 A CN1661778 A CN 1661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mentioned
nitride film
silicon nitride
ir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656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3497C (zh
Inventor
伊藤贵之
须黑恭一
富家甘奈
大内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61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1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349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349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50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 H01L21/2651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of electrically active spec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8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laser radiation
    • H01L21/268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laser radiation using incoherent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14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e.g. specific source or drain implants or silicid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or rais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568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575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where the source and drain or source and drain extensions are self-aligned to the sides of the gate
    • H01L29/6659Lateral single gate silicon transistors where the source and drain or source and drain extensions are self-aligned to the sides of the gate with both lightly doped source and drain extensions and source and drain self-aligned to the sides of the gate, e.g. lightly doped drain [LDD] MOSFET, double diffused drain [DDD] MOSFET

Abstract

以效率高的工序相互结合良好的方式提供具有浅的杂质区域的精细化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对于p阱层(2)、n阱层(3)进行杂质离子的注入的工序;以及对于p阱层(2)、n阱层(3)照射从上升开始到达峰值能量值的时间大于等于0.3毫秒的脉冲光的工序。此外,该方法包括在小于等于600℃的成膜温度下在形成了栅电极(6)的硅衬底(1)上形成氮化硅膜(10)的工序;对于氮化硅膜(10)边实施辅助加热边照射闪光灯光的工序;以及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使照射了闪光灯光的氮化硅膜(10)仅残留配置在栅侧壁上的工序。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对于离子注入层和氮化硅膜层的热处理工序。
背景技术
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性能的提高也将提高集成度。在制造精细化的半导体器件时,构成该半导体器件的各个半导体层、电介质层或各导体层必须各自具有所期望的特性,或必须按照设计进行精密的加工、形成。
但是,由于是精细元件的集成体,所以对于近年来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要求设计更加良好的周密的、要素相互结合性高的制造方法。从这样的观点来看,特别是以往的MOS晶体管中的源·漏区域的形成以及作为栅电极的侧壁等使用的氮化硅膜(Si3N4)的形成工序就出现了问题。
在元件的精细化中,伴随着元件尺寸的缩小就增加了MOS晶体管等中的寄生电阻和短沟道效应。为此,能够使源·漏区域电阻低且变浅的技术变得重要。
在氧化硅膜之上形成栅电极,进而对于离子注入后的半导体衬底,在10毫秒的照射时间、照射能量35J/cm2的条件下从其上部照射氙(Xe)闪光灯光而形成源漏扩散层的技术是公知的(专利文献1)。
但是,使用现有的闪光灯或激光器的退火方法,处理窗口(processwindow)窄,对晶片不造成损伤而形成低电阻且浅的杂质区域是困难的。
另一方面,对于氮化硅膜的形成来说,在制造近年来的具有浅的杂质区域的半导体器件时,现有的方法也存在问题。
在精细化的MOSFET的制造工序中,在形成源漏扩散层时,氮化硅膜作为栅电极的侧壁绝缘膜起重要作用。目前,通常在700~780℃左右的高温下形成该栅侧壁氮化硅膜。
但是,在这样的热聚集之下,由于一次活化的扩散层变得钝化(非活化)而使扩散层的电阻升高或者杂质再扩散而引起短沟道效应等使元件特性劣化,所以难以制造高集成精细化的下一代半导体器件。
通过以六氯乙硅烷(Si2Cl6)为原料的LPCVD方法来形成氮化硅膜(HCD-SiN膜)的方法也是公知的。在此方法中,由于比DCS-SiN膜的成膜速度快,因此能够在更低的温度下(小于等于550℃)成膜。另外,虽然DCS-SiN膜能够在低温下形成,但由于成膜速度慢而导致生产率非常差。
但是,由于在低温下形成的氮化硅膜,杂质(氯、氢)浓度高而密度低,所以存在对于含HF的液体的蚀刻速率快的问题。
对于作为连接衬底和布线的接触和硅化物层或作为栅电极的侧壁而形成的氮化硅膜等,通过使用具有能量10~100J/cm2的白色光在小于等于10毫秒的时间内进行照射而实现氮化硅膜等的膜质改善的技术是公知的(专利文献2)。
但是,由于对于光的短时间照射而产生的应力和由此引起的被照射体的各种缺陷、损伤等没有进行任何研究,因而仍然存在各种问题。
总的来说,在近年来的精细化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中,与MOS结构中的源漏杂质扩散层的形成和作为栅电极的侧壁等使用的氮化硅膜的形成相关联地具有彼此相反的要求,这两种要求的兼顾是困难的。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09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1180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供在维持杂质区域的浅的杂质分布及充分的低电阻化的同时能够防止在半导体衬底中产生损伤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1特征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硅层中离子注入杂质离子的工序;以及对于注入离子的硅层照射具有小于等于100毫秒的脉冲宽度且从上升开始到达到峰值能量值的上升时间大于等于0.3毫秒的脉冲光,使注入的离子活化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2特征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不超过2×1021个/cm3的浓度在硅层中离子注入杂质离子的工序;以及对于硅层照射具有小于等于100毫秒的脉冲宽度的脉冲光使注入的杂质离子活化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3特征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形成了栅电极的半导体衬底上以小于等于600℃的成膜温度形成氮化硅膜的工序;对形成的氮化硅膜照射脉冲光的工序;以及在照射脉冲光之后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使氮化硅膜残留配置在栅电极的侧壁上的工序。
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在维持杂质区域的浅的杂质分布及充分的低电阻化的同时能够防止在半导体衬底中产生损伤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其1)。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其2)。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其3)。
图4是表示用于源漏扩散层的离子注入后的结晶性的恢复和再扩散的抑制的使用卤素灯的RTA处理的温度和时间的适用范围的图。
图5是表示用实施例1和比较例1制造的半导体器件的nMOSFET的结漏电流的晶片面内分布的累积概率的图。
图6是表示用实施例1和比较例1制造的半导体器件的pMOSFET的结漏电流的晶片面内分布的累积概率的图。
图7是表示用于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活化的杂质活化率和光源的半值宽度(半幅值)的适用范围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活化的衬底辅助加热温度和照射能量密度的适用范围的图。
图9是表示用于脉冲宽度窄的情况下的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活化的衬底辅助加热温度和照射能量密度的适用范围的图。
图10是表示从闪光灯发射的光的脉冲波形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活化的退火时的半导体衬底的深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图。
图12是表示用于脉冲宽度窄的情况下的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活化的退火时的半导体衬底的深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图。
图13是表示用于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活化的、杂质扩散深度和光源的半值宽度的适用范围的图。
图14是表示用于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活化的、杂质活化率和光源的脉冲上升时间的适用范围的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其1)。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其2)。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其3)。
图18是表示以550℃形成的HCD-SiN膜在闪光灯退火前后相对于稀氢氟酸溶液的蚀刻速率的图。
图1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2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21(a)是表示按各离子注入条件注入砷离子后、进行活化处理之后的薄层电阻的测量结果的图;图21(b)是表示按各离子注入条件注入硼离子后、进行活化处理之后的薄层电阻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22是表示进行离子注入和活化处理后,进一步作为后续加热工序进行炉退火后的薄层电阻的测量结果(相对值)的图,(a)是注入砷离子的情况的图,(b)是注入硼离子的情况的图。
图23(a)是表示在B+离子注入样品的活化之后和后续加热工序的炉退火后的薄层电阻的图,(b)是与表示薄层电阻升高率的Ge离子注入条件的依赖关系的图。
图24是表示注入砷离子的半导体衬底的活化之后和后续加热工序的炉退火后的pn结深度的图。
图25是表示注入硼离子的半导体衬底的活化之后和后续加热工序的炉退火后的pn结深度的图。
图26是表示为了形成小于等于20nm的浅的延伸区域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浓度与进一步经过退火处理而形成的延伸区域的薄层电阻值的关系的图。
图27是表示以从100℃到600℃不同的辅助加热温度实行退火处理而形成的小于等于20nm的浅的延伸区域的薄层电阻的图。
图28是表示注入的离子的加速能量与处理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29是表示按照第4实施方式形成延伸区域时杂质离子的加速能量和剂量的允许范围的图。
标号说明
1-硅衬底,2-p阱层,3-n阱层,4-元件隔离区域,5-栅绝缘膜,6-栅电极,7-浅的n型延伸区域,8-浅的p型延伸区域,9-氧化硅膜,10-氮化硅膜,11、12-源·漏区域,100-光刻胶膜,101-光刻胶膜,102-光刻胶膜,103-光刻胶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作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元件的CMOS晶体管的制造工序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另外,在没有特别地说明的情况下,脉冲宽度等照射光的特定用以真空中的光速度为基准的值来进行。
(第1实施方式)
(一)首先,在第1导电型的硅衬底1上形成第1导电型的阱层2和第2导电型的阱层3。其中,“第1导电型”、“第2导电型”是互为相反的导电型,若第1导电型为n型,则第2导电型为p型,若第1导电型为p型,则第2导电型为n型。在下面的说明中,虽然设第1导电型为p型、第2导电型为n型来进行说明,也可将p型和n型加以交换。在第1导电型的阱层2的周围和第2导电型的阱层3的周围形成元件隔离区域4。然后,如图1(a)所示,在硅衬底1的表面上形成成为栅绝缘膜5的氧化硅(SiO2)膜。
(二)接下来,在栅绝缘膜5上形成成为栅电极6的多晶硅膜。如图1(b)所示,利用反应性离子蚀刻(RIE)方法有选择地蚀刻多晶硅膜而形成栅电极6。
(三)用光刻胶膜100掩蔽第2导电型阱层3的表面,并且如图1(c)所示,将栅电极6作为掩膜将第2导电型的杂质离子、例如砷离子(As+)注入到第1导电型阱层2的表面。调整加速能量、剂量等离子注入条件以通过随后进行的活化退火处理形成与栅电极6邻接的浅的第2导电型延伸区域7。
在去除光刻胶膜100后,同样地用光刻胶膜101掩蔽第1导电型阱层2的表面,并且如图2(a)所示,将栅电极6作为掩膜将第1导电型的杂质离子、例如硼离子(B+)注入到第2导电型阱层3的表面。也适当地设定第1导电型的杂质离子的离子注入条件以通过随后进行的活化退火处理形成浅的第1导电型延伸区域8。
(四)接下来,如图2(b)所示,进行活化退火处理。优选地退火处理通过闪光灯光照射的开始到结束,使用热板等其它辅助加热装置一边将硅衬底1整体保持在一定的高温一边进行。例如,将硅衬底1装载在热板上,在从背面侧加热硅衬底1的状态下,利用从闪光灯光源发射出的光从表面侧加热硅衬底1。优选在该情况下的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大约在300℃到600℃的范围内。当加热温度过低时,由于需要高的光强度,就会增大在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所以不是优选的。相反,当加热温度过高时,就会产生杂质离子的扩散,会有在中途进行固相生长而容易残留离子注入缺陷的倾向,同样也不是优选的。
另外,通过辅助加热可减少在硅衬底内部产生滑动(スリツプ)、位错等损伤的可能性,优选地当辅助加热时使升温速度尽量慢、例如小于等于20℃/秒以不会导致硅衬底的变形。这是因为当升温速度快时,在硅衬底中会产生翘曲,通过对翘曲状态的硅衬底照射闪光灯光就容易产生硅衬底的破损。此外,作为辅助加热装置,也可使用作为红外线灯之一的卤素灯等的其它加热装置来替代热板。
例如,使用氙闪光灯通过典型的一次发光(1个脉冲)来进行闪光灯光的照射。虽然1个脉冲所具有的光的能量也依赖于闪光灯光的脉冲宽度和辅助加热的温度,但例如在脉冲宽度(半值宽度)为10毫秒、辅助加热温度为450℃的情况下,优选能量是在50J/cm2到105J/cm2的范围内。由于当照射能量低时活化不充分,所以不是优选的。此外,当照射能量过大时就会增大在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所以也不是优选的。此外,就脉冲的持续时间而言,优选半值宽度(保持至少峰值的1/2的强度的时间)为1毫秒到100毫秒左右,更优选为3毫秒到10毫秒。如果脉冲宽度比此更短时就会增大在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所以不是优选的。此外,如果脉冲宽度过长时,由于会产生杂质离子的扩散,所以同样也不是优选的。
(五)在上述的退火处理(以下也称为“第1退火处理”)之后,利用LPCVD方法顺序沉积(淀积)氧化硅膜9和氮化硅膜10。此后,如图2(c)所示,利用RIE方法蚀刻氮化硅膜10和氧化硅膜9,在栅电极6的侧面形成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结构的侧壁衬垫9、10。
(六)接下来,用光刻胶膜102掩蔽第2导电型阱层3的表面,并且如图3(a)所示,将栅电极6和侧壁衬垫9、10作为掩膜,将第2导电型的杂质离子注入到第1导电型阱层2的表面。同样地,用光刻胶膜103掩蔽第1导电型阱层2的表面,并且如图3(b)所示,将栅电极6和侧壁衬垫9、10作为掩膜,将第1导电型的杂质离子注入到第2导电型阱层3的表面。此外,利用这些离子注入,也在栅电极6中注入对应的杂质离子。
(七)接下来,将闪光灯作为热源,进行注入的离子的活化退火处理(以下也称为第2退火处理)。与第1退火处理一样,优选地使用辅助加热装置预加热半导体衬底。优选加热温度与第1退火处理时一样,设为300℃到600℃的范围。如果此辅助加热温度过低时则活化不充分,所以不是优选的,如果此辅助加热温度过高时,则会产生杂质离子的扩散,会有在中途进行固相生长而容易残留离子注入缺陷的倾向,同样也是不优选的。
例如,如图3(c)所示,在硅衬底1的表面的上方使氙闪光灯发光,从硅衬底1的表面的上方对硅衬底1的整个表面照射氙闪光灯光。
照射的氙闪光灯光透过由氮化硅膜10、氧化硅膜9构成的侧壁衬垫,被栅电极6和硅衬底1内的延伸区域7、8和源·漏区域11、12吸收。吸收了氙闪光灯光的栅电极6和延伸区域7、8以及源·漏区域11、12升温。认为栅电极6和延伸区域7、8以及源·漏区域11、12的温度会超过1100℃,利用此温度就会使注入到栅电极6和延伸区域7、8以及源·漏区域11、12中的杂质活化。利用此活化会使栅电极6和延伸区域7、8以及源·漏区域11、12低电阻化,由此,就完成了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结构。
通过典型的一次发光来进行氙闪光灯光的照射。此时,表示闪光灯光的脉冲波形特征的重要参数包括从波形的上升开始到达到峰值能量值的上升时间和半值宽度。
在该闪光灯活化工序中,上升时间设定为大于等于0.3毫秒。这是因为当上升时间比此时间更短时就会增大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从防止杂质离子的扩散的观点来看,更优选上升时间为大于等于0.3毫秒而小于等于30毫秒。
此外,优选脉冲宽度(半值宽度)为小于等于100毫秒。由此,不会使硅衬底1过度升温。更优选为大于等于1毫秒而小于等于100毫秒,进一步优选为大于等于3毫秒而小于等于10毫秒。由此,就能够避免栅电极6和延伸区域7、8以及源·漏区域11、12的表面的局部加热。
虽然照射能量也依赖于脉冲宽度,但优选在10毫秒的情况下为小于等于110J/cm2。典型的情况下在大约45J/cm2到110J/cm2左右的范围内进行照射。如果是这样的光强度,就不会使硅衬底1过度升温。将衬底辅助加热温度设为小于等于600℃也能够避免使硅衬底1过度升温。
就利用闪光灯的活化处理而言,如图7所示,针对闪光灯光源的脉冲宽度,可考虑在衬底上能够形成无损伤、低电阻且浅的延伸区域的处理窗口。当光源的脉冲宽度过短时,由于杂质扩散层电阻降低,即使调整衬底的辅助加热温度和照射能量强度,也会在杂质未充分地活化时在硅衬底上产生滑动和位错。
当为了不在衬底上产生损伤使衬底辅助加热温度和照射能量密度变小时,对于注入硅衬底的杂质无法进行充分的活化。但是,当使光源的脉冲宽度变长时,对衬底不会造成损伤,能够使注入硅衬底的杂质充分活化。可以理解这是因为当脉冲宽度变长时,虽然增加杂质的活化所需要的照射能量密度,但同时也增大了在衬底上产生滑动和位错的照射能量密度从而扩大了处理窗口。另外,在下面说明的实施例1的情况下,制造半导体器件时的处理条件可理解为与图8的点13附近相当、位于处理窗口之中的条件。
另一方面,下面说明的比较例的情况(脉冲宽度非常短的情况),如图9所示,可理解为具有比图8所示的处理窗口窄的窗口形状。例如,按比较例制造半导体器件时的处理条件可理解为与点14相当,位于处理窗口之外。
当脉冲宽度窄时,关于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处理窗口变窄的理由,可按如下进行考虑。
图10中分别示意地表示适合于第1实施方式的闪光灯光的波形、如比较例1情况那样的脉冲宽度非常短的情况下的脉冲波形。此外,图11、图12分别表示模拟研究在脉冲宽度为10毫秒(下面说明的实施例1的情形)、0.5毫秒(下面说明的比较例1的情形)时的闪光灯照射后的各个时间下的硅衬底的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结果的图。
在脉冲宽度为10毫秒的情况下,进行闪光灯照射后,硅衬底的表面温度随时间上升,约10毫秒后达到最大1100℃。此时,虽然硅衬底的背面温度由热板的衬底辅助加热温度来支配,但硅衬底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产生的温度差与比较例相比小。在脉冲宽度为0.5毫秒的情况下,进行闪光灯照射后,硅衬底的表面温度急剧上升,约0.5毫秒后达到最大1100℃。此时,硅衬底的表面侧和背面侧产生接近600℃的温度差。与脉冲宽度10毫秒的情况相比可以看出,脉冲宽度0.5毫秒的情况下更集中在硅衬底表面侧加热。在脉冲宽度为10毫秒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使光源的脉冲宽度变长可以用更小的脉冲获得杂质的活化所需要的照射能量,所以认为硅衬底的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倾斜与比较例相比较缓和。其结果,认为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在脉冲宽度10毫秒的情况下变小,从而能够抑制衬底损伤。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通过将闪光灯光源的脉冲宽度设定得长来对硅衬底整体进行加热,可以减少硅衬底内部所产生的热应力量。其结果,不会在硅衬底内部产生滑动或位错等衬底损伤,而能够使注入硅衬底中的杂质离子以高的活化率进行活化。即,根据第1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处理窗口宽的杂质区域的处理。
另一方面,光源的脉冲宽度的上限受到杂质的扩散深度限制。如图13所示,由于光源的脉冲宽度越宽杂质扩散就越深,因而为了形成浅的扩散层脉冲宽度窄是有利的。基于到目前为止的发明人的经验,例如,杂质离子为硼的情况下,在1100℃下进行2秒钟退火时扩散约为20nm、20毫秒时扩散约为2nm。例如,在下面说明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将硼离子注入到硅衬底之后的注入深度为大约为10nm。为此,如果光源的脉冲宽度为小于等于100毫秒时能够将扩散层抑制为小于等于5nm左右。可以推定能够形成具有小于等于20nm的浅的扩散层。
本发明人还对闪光灯光的所谓上升时间对处理基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验证。图14是表示源漏扩散层的活化率和光源的发光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的适用范围的图。
当上升时间过快时,在没能获得足够的杂质的活化时在硅衬底上就会产生滑动或位错等的损伤。要使衬底不发生损伤就需要降低基本辅助加热温度和照射能量密度,但不能获得充分的活化。
但是,当上升时间慢时,可以看出不会对衬底造成损伤而能够使注入的杂质充分地活化。这是因为,通过使上升时间变慢,可以使硅衬底的厚度方向的温度梯度也就变缓,避免仅在衬底表面的局部加热,从而能够抑制因构成图形的多晶硅、氧化硅膜、氮化硅膜等的不同材质的加热效率的不同而产生的温度不均匀,能够在衬底的深度方向进行均匀的热扩散(分散)(减小了衬底表面侧和内部的温度差)。
其结果,认为能够使硅衬底表面和内部产生的热应力变小,不会使衬底内发生滑动或位错等损伤而能够使注入的杂质离子高浓度地活化。
另外,根据闪光灯的发光原理,通过使构成闪光灯放电电路的电容器容量和/或线圈的电感容量能够容易地进行发光脉冲的上升时间和半值宽度的控制。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浅的延伸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退火处理(第1退火处理)和用于形成深的源·漏区域的离子注入后的退火处理都是通过闪光灯光的照射来进行的。但是,第1退火处理也能够通过使用现有的卤素灯的RTA处理来进行。图4表示该情况下的RTA处理的条件。
如图4所示,按进入斜线的处理窗口内来设定RTA处理时的硅衬底1的衬底温度和RTA处理的加热时间。由此,能够使杂质的扩散深度维持为小于等于10nm,能够使晶体管形成后的延伸区域的结深度维持为小于等于20nm。另外,能够用下式1表示此处理窗口的边界线。
t=6×10-13exp{3.74×10+4/(T+275)}…(1)
其中,“T”代表衬底温度(℃),“t”代表加热时间(秒)。
此情况下,优选地将衬底温度设定为小于等于900℃,将加热时间设定为小于等于30秒。由此,能够使杂质扩散深度小于等于5nm。在该RTA处理中,不会深地将杂质扩散到硅衬底1中。此外,利用离子注入能够消除在硅衬底1产生的晶格缺陷。通过该晶格缺陷的消除可以在后续的制造工序抑制硅衬底1升温时杂质的扩散。但是,由于衬底温度降低了,因此就不能使杂质充分地活化。
虽然没有特别地图示出图3(c)以后的制造工序,但此后还在栅电极6和源·漏区域11、12之上沉积成为层间绝缘膜的氧化硅膜并开口形成接触孔。通过接触孔将布线连接到栅电极6和源·漏区域11、12。如上所述,完成包含具有小于等于15nm的浅的延伸杂质区域的MOS结构的半导体器件。
根据第1实施方式,可以在硅衬底1中不使滑动或位错等晶格缺陷乃至损伤发生而容易地形成低电阻且浅的优良的第2导电型延伸区域7、第1导电型延伸区域8。
在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制造半导体器件,并与比较例1和比较例2进行比较。
实施例1.
(1)延伸区域的形成
将砷(As)离子化,在加速能量1keV、剂量1×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p阱层2表面。此外,将硼离子化,在加速能量0.2keV、剂量1×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表面。
接下来,在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450℃、脉冲照射1次、照射能量80J/cm2、脉冲的半值宽度10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5毫秒的条件下,通过照射闪光灯光进行注入的各杂质离子的活化。
如上所述,分别在p阱层2、n阱层3内形成n型、p型的小于等于15nm的延伸区域7、8。
(2)源·漏区域的形成
将磷(P)离子化,在加速能量10keV、剂量3×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p阱层2表面。此外,将硼离子化,在加速能量4keV、剂量3×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内。
接下来,在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450℃、脉冲照射1次、照射能量80J/cm2、脉冲的半值宽度10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5毫秒的条件下,照射闪光灯光进行注入的各杂质离子的活化。
如上所述,形成与栅电极6隔离且与预先形成的浅的延伸区域7、8相接触的源·漏区域11、12。
比较例1.
除了在形成源·漏区域11、12时使用脉冲半值宽度0.5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0.2毫秒的闪光灯光之外,经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半导体器件。
实施例2.
除了在形成源·漏区域11、12时使用脉冲半值宽度3.0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0.80毫秒的闪光灯光之外,经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半导体器件。
比较例2.
除了在形成源·漏区域11、12时使用脉冲半值宽度3.0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0.08毫秒的闪光灯光之外,经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半导体器件。
评价.
用下面的方法来评价用上述的实施例1、2、比较例1、2制造的半导体器件。
(结漏电流)
计算配置在硅衬底1的晶片上的多个元件中的p阱层2和延伸区域7、源·漏区域11的pn结以及n阱层3和延伸区域8、源·漏区域12的pn结的结漏电流的晶片面内的面内分布的累积概率。图5、图6分别表示其结果。
根据图5和图6可知,按实施例1制造的半导体器件与按比较例1制造的半导体器件进行比较,不论是p阱层2内、还是n阱层3内都能够大幅度地抑制结漏电流(横轴的对数)而能够形成良好的pn结。在实施例2、比较例2中可知,相对于在比较例2的半导体器件中观察到比较大的漏泄电流,在实施例2的半导体器件中,能够将结漏电流抑制为小于等于10-15A/μm2。其结果,表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充分恢复了源漏杂质扩散层的离子注入缺陷,在退火处理后也没有硅衬底的损伤。
(试料的性状观察)
以退火处理后的试料为样品观察其性状。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主要以退火处理前后的衬底的损伤有无、晶格缺陷、位错产生等的试料表面的损伤的有无为中心来进行观察。
其结果,相对于在实施例1、2中没有观察到退火处理后的晶格缺陷等损伤、衬底的损伤等,在比较例1、2中可以观察到,比较例1、2都产生了因部分熔融的变形、或在衬底内部因滑动、叠层缺陷、位错等的晶格缺陷而产生的衬底损伤。
(杂质区域的薄层电阻)
对于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退火处理之后充分地进行了杂质区域的活化,用栅电极6/延伸区域7、8以及源·漏区域11、12间的薄层电阻值进行了确认。在实施例1、2中,这些薄层电阻值足够低,特别是在实施例1中,在硅衬底1的晶片上配置的多个元件中的该薄层电阻的面内偏差σ也被抑制为小于1%。
(第2实施方式)
(一)按照通常的p型(第1导电型)MOS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硅衬底1上形成浅沟槽隔离(STI)等的元件隔离区域4后,在p沟道型MOSFET的预定形成区域(pMOS区域)上形成n型的阱层3。并且,将成为栅绝缘膜5的氧化硅膜、成为栅电极6的多晶硅按照顺序沉积,将抗蚀剂(未图示)作为掩膜,利用RIE法有选择地蚀刻多晶硅和氧化硅膜,如图15(a)所示,形成由栅绝缘膜5和栅电极6构成的栅电极。
(二)接下来,如图15(b)所示,将栅电极6和抗蚀剂(未图示)作为掩膜,将第1导电型的杂质离子、例如硼离子(B+)注入到第2导电型阱层3的表面。此时的注入条件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没有不同,可以采用相同的注入条件。
(三)接下来,如图15(c)所示,在将衬底在300℃到600℃的范围内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对衬底的整个表面照射闪光灯光。例如使用氙(Xe)闪光灯通过典型的一次发光(1个脉冲)来进行闪光灯光的照射。最佳的处理条件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第1退火处理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变化。通过该灯的加热,使注入的杂质活化,并且注入杂质离子的区域的晶格缺陷恢复,从而获得与栅电极6邻接的浅的第1导电型延伸区域8。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在此阶段的活化工序也可以不使用闪光灯退火而通过使用卤素灯的RTA处理来实行。优选此时的退火条件为衬底温度小于等于900℃、加热时间小于等于10秒。通过该退火处理,也可以不使杂质离子深地扩散到衬底中而使杂质元素活化并且使杂质区域的晶格缺陷恢复,从而可以形成浅的延伸区域8。
(四)在第2实施方式中,特别是此后,如图16(a)所示,利用LPCVD方法形成氧化硅膜9,进而通过以六氯乙硅烷(Si2Cl6)为原料的低温处理来形成氮化硅膜(HCD-SiN膜)10。
优选地在成膜温度450℃到600℃的范围内来形成氮化硅膜10。成膜温度比该范围低时,由于生产率差,所以不是优选的。此外,当是超过该范围的高温成膜时,由于会发生杂质离子的再扩散和钝化,所以也不是优选的。基于此观点,更优选小于等于550℃的成膜温度。各膜的膜厚为,氧化硅膜9约为5nm~20nm,氮化硅膜10约为30nm~60nm。
另外,作为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氮化硅膜10的方法,除了形成以六氯乙硅烷为原料的HCD-SiN膜的方法之外,还有形成以二氯硅烷(SiH2Cl2)为原料的DCS-SiN膜的方法。在使用DCS-SiN膜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对于HF溶液的耐蚀刻性。但是,由于为了提高生产率而通常成膜温度为700~780℃,因而延伸区域8的杂质钝化而扩散层电阻升高、或杂质再扩散诱发短沟道效应等使元件特性劣化,所以就无法形成精细的晶体管。因此,第2实施方式的成膜方法在制作精细的晶体管时是非常有效的。
(五)接下来,如图16(b)所示,在对衬底在优选的300℃到600℃的范围内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对衬底照射闪光灯光。例如,闪光灯可以使用氙(Xe)闪光灯。
典型地利用一次发光的1个脉冲的灯光照射来进行照射。照射时间是脉冲的半值宽度、为1毫秒到100毫秒,虽然照射能量也依赖于脉冲的半值宽度,但例如在半值宽度为10毫秒的情况下,优选从45J/cm2到110J/cm2。当脉冲的半值宽度小于该范围时,会增大在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此外,当超过该范围时,会产生杂质离子的再扩散,所以都不是优选的。对于照射能量来说也是一样,当小于该范围时活化就不充分,此外,当超过该范围时会增大在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所以都不是优选的。
此外,优选脉冲的上升时间为0.3毫秒~30毫秒。当脉冲上升时间短时,就会增大在硅衬底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所以不是优选的。相反,当脉冲上升时间长时,可能会产生杂质离子的再扩散和钝化,当然也不是优选的。
另外,对于由氮化硅膜10形成侧壁衬垫而言,作为其工序顺序,由于不是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氮化硅膜10形成之后进行利用闪光灯光的加热处理,而是利用RIE蚀刻氮化硅膜10有选择地使其残留在栅电极6的侧壁上后,进行利用闪光灯的热处理工序,所以也可考虑使用稀氢氟酸溶液去除氧化硅膜9的程序。但是,如果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以相同的膜覆盖整个表面的状态下进行闪光灯照射,特别是若考虑进行高速灯加热处理,不仅能实现面内的温度均匀化而且还能够缓和由于不同材料间的热膨胀系数的不同而产生的应力,从而能够抑制滑动或缺陷的产生等,对于处理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六)照射闪光灯光后,利用RIE蚀刻氮化硅膜10而有选择地使其残留在栅电极6的侧壁上,并且利用稀氢氟酸溶液蚀刻氧化硅膜9,如图16(c)所示,形成多层结构的侧壁衬垫。没有利用RIE蚀刻氧化硅膜9是为了防止因产生衬底的硅衬底1的衬底坑而削薄浅的延伸区域8。
(七)接下来,如图17(a)所示,将栅电极6和由氧化硅膜9及氮化硅膜10构成的侧壁衬垫作为掩膜,注入第1导电型的杂质离子。此时,考虑利用接下来进行的活化退火处理在该注入区域形成的脱离栅电极5的端部的源·漏区域12来设定剂量、加速能量等注入条件。另外,利用该离子注入,也向栅电极6中注入对应的杂质离子。
(八)接下来,如图17(b)所示,对衬底整个面照射闪光灯光进行注入的杂质的活化。优选照射条件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3(c)所示的活化退火处理工序的情况相同。利用该闪光灯光的照射,使注入的杂质离子活化,并且恢复了注入杂质离子的区域的晶格缺陷,形成脱离栅电极6的端部的源·漏区域12。
另外,作为使氮化硅膜10致密化的方法,此外也可考虑使用现有的卤素灯的RTA处理。但是,如第2实施方式,进行致密性直到能看到耐蚀刻性的提高为止需要大于等于1000℃的热工序。在卤素灯的情况下,为了使最高到达温度大于等于1000℃,即使假设到达所期望的温度后立即停止发光,也至少有2~3秒左右经过大于等于900℃的高温区域。在此期间,由于在衬底的硅衬底1中形成的第1导电型延伸区域8的杂质再扩散而诱发短沟道效应,使元件特性发生恶化。对此,在闪光灯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例如小于等于100毫秒等的短时间的加热处理,从而不会担心对扩散层的杂质分布和钝化造成影响。
虽然形成源·漏区域12后的工序没有图示,但其是利用稀氢氟酸溶液蚀刻硅衬底1的自然氧化膜,利用溅射法在栅电极6和硅衬底1上沉积用于形成硅化物的金属膜、例如镍(Ni)膜并进行RTA处理,从而在硅衬底1和栅电极6上有选择地形成镍硅化物(NiSi)层。此后,利用CVD法形成约500nm左右的氧化硅膜以形成层间绝缘膜,在层间绝缘膜上开口形成接触孔,埋入作为布线的金属膜而形成对源漏电极和栅电极的布线等。这样,就完成了具有小于等于15nm的浅的第1导电型延伸区域8的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结构。
根据第2实施方式,可以不对衬底的杂质扩散层、即浅的第1导电型延伸区域8的杂质分布实质地造成影响,此外在维持足够的活化率的同时,在避免衬底损伤的产生的情况下形成具有良好的耐氢氟酸性的氮化硅膜10。因此,即使经过氢氟酸处理,也可以避免不需要的氮化硅膜10的蚀刻,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栅电极6的侧壁衬垫。因此,可以进一步合格率良好地制造对应精细化的高性能的半导体器件。
在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制造半导体器件,并与比较例3进行比较。
实施例3.
(1)延伸区域的形成
将硼(B)离子化,在加速能量0.2keV、剂量1×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的表面。接下来,在半导体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450℃、脉冲照射1次、照射能量80J/cm2、脉冲的半值宽度10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5毫秒的条件下,使用氙闪光灯进行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活化。
如上所述,形成小于等于15nm的浅的p型延伸区域8。
(2)氮化硅膜的形成
在利用LPCVD法沉积15nm的氧化硅膜9后,利用以六氯乙硅烷为原料的LPCVD法在成膜温度550℃下沉积50nm的氮化硅膜10。此后,在将衬底加热到450℃的状态下,从氮化硅膜10之上对整个面照射1个脉冲的氙闪光灯光。脉冲的半值宽度是10毫秒,脉冲的峰值到达时间是5毫秒,照射能量是80J/cm2
(3)源·漏区域的形成
将硼(B)离子化,在加速能量4keV、剂量3×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注入离子。接下来,使用氙闪光灯在半导体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450℃、脉冲照射1次、照射能量80J/cm2、脉冲的半值宽度10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为5毫秒的条件下照射闪光灯光,进行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活化。
如上所述,形成与栅电极6脱离且与预先形成的浅的延伸区域8相接触的深的源·漏区域12。
比较例3.
除了在氮化硅膜10的形成中完全没有进行氙闪光灯光的照射这一点外,经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工序制造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
实施例4.
除了在氮化硅膜10的形成中照射能量为25J/cm2这一点外,经过与实施例3相同的工序制造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
评价.
用下面的方法来评价由上述的实施例3、实施例4及比较例3制造的半导体器件。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栅电极)
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对按照实施例3和比较例3制造的半导体器件的由栅绝缘膜5和栅电极6构成的栅电极的剖面状态进行了观察。
其结果,相对于在实施例3的情况下没有发现作为栅侧壁的氮化硅膜10的消退而维持了栅电极6的形状,在比较例3的情况下,却由于蚀刻使作为栅侧壁的氮化硅膜10大幅地消退而露出了构成栅电极6的多晶硅的侧面。
对此认为获得实施例3那样的结果与下列因素有关,即、由于通过在氮化硅膜10形成后利用Xe闪光灯光进行加热处理,去除了氮化硅膜10中所含有的氯和氢使Si-N结合强化而实现了致密化,从而提高了对于HF溶液的耐蚀刻性。而比较例3是没有这种效果时的结果。这样,如果是这种大幅地消退的侧壁的氮化硅膜10,则在后续工序中形成硅化物时,作为硅化物材料的金属原子会一直侵入到构成栅电极6的多晶硅的深处,从而造成栅绝缘膜5的可靠性劣化,或者难以自身匹配地形成硅化物层,从而会出现由多晶硅构成的栅电极6和源·漏区域12短路等而诱发电气不良。
(氮化硅膜的耐氢氟酸性)
对于按照实施例4制造的半导体器件的氮化硅膜10进行了相对于闪光灯照射前后的稀氢氟酸溶液的蚀刻速率的比较。使用的稀氢氟酸溶液的氢氟酸浓度为0.25Wt%。结果如图18所示(“未掺杂”的数据)。
可以看出,通过利用闪光灯光的照射处理能够大幅度地改善对于氟化氢的耐蚀刻性(将蚀刻速率降低到1/4或1/4以下)。
(第3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利用低温处理沉积氮化硅膜10的工序(图16(a))后,在向氮化硅膜10的闪光灯光照射工序(图16(b))之前,以间隔氮化硅膜10的方式进行用于形成源·漏区域12的离子注入(图17(a))。采用这样的工序顺序而省略了与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17(a)对应的离子注入工序及与图17(b)对应的由闪光灯进行的源·漏区域12的活化工序。
氮化硅膜10是具有透光性的膜。但是,如果采用这样的工序顺序,通过使其含有离子注入的杂质,使其具有光吸收性而能够增进照射闪光灯光时的加热效率,从而能够进一步增进氮化硅膜10的致密性。
此外,由于经过氮化硅膜10照射闪光灯光,如果是这样的工序顺序,就能够使氮化硅膜10致密化,同时能够进行源·漏区域12的形成(活化),从而刻可以减少工序数量,在这一点上同样也非常有利。
另外,在栅侧壁加工之前,能够经过氮化硅膜10预先注入IV族元素。由于IV族元素是对电气特性不产生影响的非导电型元素,不论是第1导电型的沟道还是第2导电型的沟道,可以注入半导体器件的任意类型的MOSFET的预定区域。
在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实施例5中制造半导体器件。
实施例5.
在利用低温处理进行氮化硅膜10的沉积的工序之后,在向氮化硅膜10的闪光灯光照射的工序之前,在加速能量25keV、剂量6×1015cm-2的条件下,从氮化硅膜10之上将硼离子注入到它的整个面上。除了追加以上工序这一点之外,与实施例4相同,一直进行到用于氮化硅膜10的形成的照射闪光灯光的工序(与图16(a)对应的)为止,由此获得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评价用试料5a。
同样地,代替硼离子,在加速能量60keV、剂量6×1015cm-2的条件下从氮化硅10之上整个面地注入磷离子,或者在加速能量20keV、剂量1×1015cm-2的条件下从氮化硅10之上整个面地注入锗离子,将它们分别作为评价用试料5b、试料5c。
评价.
(氮化硅膜的耐氢氟酸性)
对于按照实施例5制造的评价用试料5a、5b、5c的氮化硅膜10,进行其闪光灯照射前后的相对于稀氢氟酸溶液的蚀刻速率的比较。氢氟酸浓度与在实施例4中使用的稀氢氟酸溶液相同。结果如图18(分别是“磷”、“硼”、“锗”)所示。
可以看出,通过对闪光灯光照射前的氮化膜中的离子注入,能够进一步提高(将速率降低到1/10左右)氮化硅膜10的对于氟化氢的耐蚀刻性。
(第4实施方式)
(一)首先,如图19(a)所示,在第1导电型(在此为p型)硅衬底1的nMOS区域内形成p阱层2,在pMOS区域内形成n阱层3。在p阱层2和n阱层3的周围形成元件隔离区域4。并且在硅衬底1的表面进一步形成构成栅绝缘膜5的氧化硅膜。
(二)接下来,如图19(b)所示,在栅绝缘膜5上形成作为栅电极6的多晶硅膜。利用RIE有选择地蚀刻多晶硅膜而形成栅电极6。
(三)接下来,用光刻胶膜(未图示)掩蔽pMOS区域,在nMOS区域中将栅电极6作为掩膜,将作为n型杂质的V族原子、例如砷(As)离子化并注入到硅衬底1的表面的nMOS区域中。调整加速能量、剂量等的离子注入条件以利用后续进行的活化退火处理形成与栅电极6邻接的浅的n型延伸区域7。此时,使在p阱层2中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浓度即使高时也不会超过2×1021个/cm3。但是,由于为了形成延伸区域7而使电阻足够低,所以至少需要2×1020个/cm3左右的浓度。
在去除光刻胶膜之后,同样地,用光刻胶膜掩蔽nMOS区域,将作为p型杂质的III族原子、例如硼(B)离子化并注入到硅衬底1的pMOS区域中。同样也适当地设定p型的杂质离子的离子注入条件以利用后续进行的活化退火处理形成浅的p型延伸区域8的。但是,与向nMOS区域的离子注入的情况一样,使得在n阱层3中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浓度即使高时也不会超过2×1021个/cm3。但是,由于为了形成延伸区域8而使电阻足够低,所以至少需要2×1020个/cm3左右的浓度。
利用离子注入(以下也称为“第1离子注入”)分别在p型阱层2和n型阱层3中形成将2×1021个/cm3设为注入离子的上限浓度的图19(c)中用虚线表示的杂质区域。
(四)接下来,如图19(d)所示,将具有小于等于100毫秒的脉冲宽度的脉冲光、例如闪光灯光作为热源进行杂质注入区域的活化退火处理。退火处理是将硅衬底1装载在热板上,在从背面侧加热硅衬底1(辅助加热)的状态下,利用从闪光灯光源发射出的光从表面侧加热硅衬底1。作为辅助加热装置也可使用作为红外线灯之一的卤素灯等的其它加热装置来替代热板。
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过高时,会由于注入的杂质离子扩散或在中途进行固相生长而导致容易残留离子注入缺陷。为避免这样的问题,优选辅助加热温度为500℃或500℃以下。但是,辅助加热温度过低也不好。当辅助加热温度降低时,为了补偿而需要用于从硅衬底1的表面加热的闪光灯光具有高的光强度。当用高强度的闪光灯光加热硅衬底1时,就会增大在硅衬底1内部产生的热应力,从而导致硅衬底1的损伤。基于这样的观点,在不超过500℃且在200℃或20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辅助加热。
辅助加热硅衬底1的时间优选为小于等于3分钟。辅助加热时间长时,不仅生产率降低而且由于在中途进行固相生长而容易残留离子注入缺陷,所以不是优选的。
仅仅由于辅助加热的原因在硅衬底1内部产生滑动、位错等的损伤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实行辅助加热时,为了不使硅衬底变形最好尽可能地减慢升温速度。优选升温速度为小于等于20℃/秒。这是因为当升温速度超过20℃/秒时,特别是在有图形的硅衬底1中就容易产生翘曲,在翘曲状态下照射闪光灯光时,硅衬底1就容易产生破损。
例如使用氙闪光灯通过典型的1次发光(1个脉冲)来进行闪光灯光的照射。1个脉冲所具有的优选的光能量也依赖于脉冲宽度和衬底辅助加热温度。例如,在脉冲宽度为3毫秒、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为350℃的情况下,优选为从40J/cm2到60J/cm2的范围。当照射能量低时则活化就不充分,所以不是优选的。此外,当照射的能量过大时,就会增大在硅衬底1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所以也不是优选的。
就脉冲的持续时间而言,优选半值宽度(保持至少峰值的1/2的强度的时间)为1毫秒到100毫秒左右。更优选为3毫秒到10毫秒。如果脉冲宽度比此短时,就会增大在硅衬底1内部产生的热应力,所以不是优选的。此外,如果过长时,杂质会扩散,所以也不是优选的。
利用活化退火处理(以下也称为“第1退火处理”)如图19(d)所示,分别在p型阱层2和n型阱层3中形成与栅电极6邻接的浅的n型延伸区域7和p型延伸区域8。
(五)接下来,如图20(a)所示,在栅电极6和栅绝缘膜5的侧面形成由氧化硅膜9和氮化硅膜10构成的多层结构的侧壁衬垫。为了达到该目的,以将形成的栅电极6、露出的p型阱层2和n型阱层3全部覆盖的方式,在半导体衬底1的整个表面上在小于等于600℃的成膜温度下沉积氧化硅膜9,并且在其上在小于等于600℃的成膜温度下沉积氮化硅膜10。优选地利用减压气相生长(LPCVD)法沉积氧化硅膜9和氮化硅膜10。
此后,利用RIE蚀刻氮化硅膜10和氧化硅膜9,有选择地使氮化硅膜10和氧化硅膜9残留在栅电极6和栅绝缘膜5的侧面上。由此,就形成了由氧化硅膜9和氮化硅膜10构成的多层结构的侧壁衬垫。
(六)接下来,再次进行杂质离子注入(以下也称为“第2离子注入工序”),在比延伸区域7、8还要深的p阱层2和n阱层3内形成如图20(b)中波状线所示的杂质区域。因此,用光刻胶膜(未图示)掩蔽n型阱层3的表面,并且将在p型阱层2上形成的栅电极6和由氧化硅膜9及氮化硅膜10构成的侧壁衬垫作为掩膜,将n型杂质离子注入到p型阱层2的表面中。调整加速能量、剂量等的离子注入条件以利用后续进行的活化退火处理形成比脱离栅电极6的延伸区域7更深的源·漏区域11。结果,优选存在于p阱层2中的杂质离子的浓度即使高时也不会超过2×1021个/cm3。但是,由于为了形成源·漏区域11而使电阻足够低,因此至少需要2×1020个/cm3左右的浓度。
同样地,用光刻胶膜(未图示)掩蔽p型阱层2的表面,并且将在n型阱层3上形成的栅电极6和由氧化硅膜9及氮化硅膜10构成的侧壁衬垫作为掩膜,将p型杂质离子注入到n型阱层3的表面中。调整加速能量、剂量等的离子注入条件以利用后续进行的活化退火处理形成比脱离栅电极6的延伸区域8还要深的源·漏区域12。结果,优选存在于n阱层3中的杂质离子的浓度即使高时也不会超过2×1021个/cm3。但是,由于为了形成源·漏区域12而使电阻足够低,因此至少需要2×1020个/cm3左右的浓度。另外,利用第2离子注入也向栅电极6中注入对应的杂质离子
(七)接下来,如图20(c)所示,将具有小于等于100毫秒的脉冲宽度的脉冲光、例如闪光灯光作为热源,进行注入的离子的活化退火处理(以下也称为“第2退火处理”)。与第1退火处理一样,使用辅助加热装置预先加热硅衬底1。加热温度与第1退火处理时一样,优选地设为200℃到500℃的范围。如果辅助加热温度过低,由于活化不充分,所以不是优选的。如果过高,由于杂质会扩散或在中途进行固相生长而容易残留离子注入缺陷,所以不是优选的。辅助加热时间优选为小于等于3分钟。比3分钟长时,除生产率降低外,杂质还会扩散,或者会进行固相生长。因此,会容易残留离子注入缺陷,所以不是优选的。
第2退火处理,例如,如图20(c)所示,在硅衬底1的表面的上方使氙闪光灯发光,从硅衬底1的表面的上方对硅衬底1的整个表面照射氙闪光灯光。
照射的氙闪光灯光透过由氮化硅膜10和氧化硅膜9构成的侧壁衬垫,被栅电极6、硅衬底1内的延伸区域7、8及图20(b)中波状线所示的杂质区域所吸收。可以考虑到吸收了氙闪光灯光的区域升温,到达温度超过1100℃。利用这样的高温,使注入到栅电极6、延伸区域7、8及图20(b)中波浪所示的深的杂质区域的杂质离子活化。利用第2退火处理,使用虚线表示的深的杂质区域与栅电极6和延伸区域7、8一起实现低电阻化,而成为源·漏区域11、12。经过上述说明的工序就完成了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结构。
另外,在第1离子注入和第2离子注入的工序中,只要注入As+、B+等并使其活化,不只是进行具有生成载流子能力的导电型离子的注入,除此之外,还可进行不具有产生任何载流子能力的非导电型原子的离子注入(PAI)。受到来自非导电型离子的冲击的硅衬底1的部分,由于该能量而部分地成为非晶态,而成为相对于闪光灯光等可见区域的光具有高的光吸收率。因此,如果利用闪光灯光等进行此后的退火处理,能够提高活化的效率。
作为非导电型的离子,优选在硅晶格中容易置换硅原子而容易形成为晶格的一部分并且冲击时的转移能量大的质量数大的原子的离子。这样的非导电型原子,典型的为锗。在使用B+作为导电型离子的情况下,由于B+自身质量数小,所以附加锗离子的注入工序,特别是对于实现硅衬底1的非晶化,效果是显著的。
对于图20(C)以后的制造工序没有特别地进行图示。此后,还在栅电极6和源·漏区域11、12上沉积成为层间绝缘膜的氧化硅膜并开口形成接触孔。通过接触孔将布线连接到栅电极6和源·漏区域11、12。如上所述,就完成了包含具有小于等于20nm的浅的延伸区域7、8的MOS结构的半导体器件。
(薄层电阻的研究)
以可获得约10~15nm深度的浅的结的如下所示的10个离子注入条件进行杂质的离子注入,并且对经过第1退火处理而形成的试料1~10的延伸区域7、8的薄层电阻值进行了检测。结果如图21所示。
表1  离子注入条件
  离子种类 加速电压(keV) 剂量(×1014/cm2)
  试料1试料2试料3试料4试料5试料6试料7试料8试料9试料10     As+As+As+As+As+B+B+B+B+B+     1.01.02.03.04.00.20.20.30.50.7     2010105320101075
并且,在结束第1退火处理后,假设作为后续加热工序实行参照图20(a)说明的侧壁衬垫的形成工序,将试料装整体放入加热炉进行升温,保持550℃、600℃或650℃的固定温度180分钟,对薄层电阻值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其结果如图22所示。在图22中,对于每一试料将放入加热炉前的薄层电阻值设为1,将经炉加热处理(后续加热工序)后的薄层电阻值用相对于加热处理前的值的相对值来表示。
由这些结果可见,在要得到深度相同程度的浅的结的情况下,在进行离子注入时,选择杂质离子的加速能量较高、剂量较少的离子注入条件,可以不仅使利用第1退火处理进行活化之后的薄层电阻变小,而且还可以使由后续加热工序产生的薄层电阻的上升率变小。而且,后续加热温度越高后续加热工序的薄层电阻的升高效果就越大。此外,当对超过300℃到350℃这样的辅助加热温度的范围进行研究时,发现具有退火处理时的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越高退火处理之后的杂质区域的薄层电阻就越高并且由后续加热工序产生的薄层电阻的升高量也就越大的趋势。
在图23中表示来自以加速能量0.7keV、剂量1×1015/cm2注入B+后,进而注入锗离子所得到的试料的同样的数据。
(结深度的研究)
进而,利用二次离子质量分析法(SIMS)对用试料1~10形成的延伸区域7、8的杂质分布进行了测定。图24和图25是将该结果作为结深度的数据绘制的图。横轴代表后续加热工序的温度,表示未进行后续加热工序的第1退火处理之后的各试料的结深度的数据、以及在各温度下进行后续加热工序后的结深度的数据。另外,根据各个SIMS对杂质分布的分布图进行研究,并以杂质离子密度为5×1018/cm3的深度为基准来决定各试料的结深度。
由图25和图26可知,为了获得深度相同程度的浅的pn结,当离子注入条件为杂质离子的加速能量较高、而剂量较小时,可以使由后续加热工序产生的杂质分布的扩展变小。此外,在相同的离子注入条件下,后续加热温度越高由后续加热工序产生的杂质分布的扩展就越大。而且,在300℃到350℃左右或300℃到350℃左右以上的辅助加热温度的范围进行研究后,发现具有退火处理时的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越高、结束退火处理后的杂质分布就越向硅衬底1的更深部分扩展而且由后续加热工序产生的杂质分布的扩展量也越大的趋势。另外,图25和图26所示的数据虽然是将As+作为杂质离子掺入时的数据,但在B+的情况下也可得到表示相同趋势的结果。
(分析)
在向硅衬底1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活化过程中,在含有杂质离子的硅晶格的固态生长过程中,杂质离子取代了硅原子的晶格位置。此情况下,如果赋予的时间是极短的时间,那么固相生长后的深度方向的杂质分布就与杂质离子注入时的分布没有什么不同,维持大致相同的分布。这是由于退火温度下的杂质扩散速度与固相生长速度相比明显小而引起的。
例如,在通过使用现有的卤素灯的RTA进行活化过程的情况下,固相生长后也会增强退火的持续的状态。因此,由基于生长结晶中的浓度分布的扩散引起注入的杂质离子的再分布,从而难以形成低电阻且浅的杂质扩散层。另一方面,在使用闪光灯光进行活化过程的情况下,能够在高温且极短时间内进行退火处理。因此,抑制了杂质扩散,能够使超过热平衡固溶界限的杂质离子增加。
但是,由于为了在硅衬底1中形成约数十毫微米左右的浅的杂质活化区域,只是在使用闪光灯光等的极短时间的高温退火处理中是不充分的。实际上,以往在结束退火处理后的硅衬底1中产生滑动、图形异常、破损等损伤而生产合格率很低。换言之,即所谓的“处理窗口”非常狭窄,难以形成避免损伤而且良好地活化的杂质注入区域。
极短时间的退火处理能够促进不使注入的杂质离子实质性地扩散而进行活化,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有利的活化处理的方法。但是,如下面的由电子显微镜进行的观察结果所示,由于是极短时间的处理,所以杂质离子的完全活化和离子注入缺陷的完全恢复就存在困难。在退火处理后,未完全活化的杂质离子和恢复不充分的注入缺陷就会残留于杂质注入区域内。
在研究的范围内,当杂质离子的剂量增多时杂质区域的活化浓度反而会降低。这一点与已经将薄层电阻值作为指标来表示的情况是一致的。发明人认为,这种活化浓度的降低是因为,在向硅衬底1中以一定的密度或一定密度以上的密度注入杂质离子的情况下,在离子注入区域内就会增加未完全活化的残留的杂质离子或恢复不充分而残留的注入缺陷,而该增加的非活性杂质离子或离子注入缺陷又会阻碍其它缺陷的恢复。并认为由于残留的非活性杂质离子或离子注入缺陷在后续加热工序中导致杂质离子的再扩散和再排列,因此就更加助长了杂质的钝化(薄层电阻升高)和扩散(结深度加深)。
如果维持极短时间的处理时间不变,例如通过闪光灯光等的加热装置的能量和由此时的辅助加热装置来提高辅助加热温度,使未活化的杂质离子或注入缺陷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硅衬底1必须承受的热应力量也增加因此就容易产生各种损伤,结果,就难以构成合格率高的实用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在图26中,横轴不是代表离子注入的剂量而是离子注入后的硅衬底1中的每单位体积的杂质离子的数量(杂质离子的注入浓度、个/cm3),纵轴代表高温短时间的退火处理后的薄层电阻值,图26是概括杂质的注入浓度对活化浓度的影响的图。由该图可知,当杂质离子的数量超过约2×1021个/cm3时薄层电阻值就急剧升高。因此,根据其附近的杂质离子的浓度等级,能够推定出未活化的剩余的杂质离子或注入缺陷会急剧增加。
根据第4实施方式,将通过在注入浓度最大也不超过2×1021/cm3的条件下进行的离子注入工序、及其后的极短时间的退火工序、还有由其后进行的侧壁衬垫形成工序、使用钴和镍的电极硅化物的形成工序、以及层间绝缘膜的形成工序所例示出的后续加热工序组合而构成了一系列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序。因此,可以抑制未活化的杂质离子和恢复不充分的离子注入缺陷的残留,可避免阻碍其它缺陷的恢复。因此,通过投入最小限度的能量并进行极短时间的退火处理,能够在抑制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扩散的同时有效地使杂质离子活化。由于抑制了未活化的杂质离子或恢复不充分的离子注入缺陷的残留,所以在退火处理之后,即使实行后续加热工序也不会存在实质性的问题。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小于等于500℃的辅助加热温度下实行第1退火处理和第2退火处理。虽然一方面可能认为将辅助加热温度设定得高,在闪光灯光的相同照射能量下硅衬底1接收的热能量也大。但是,如果在一定温度或一定温度以上的温度范围进行考虑的话,则当辅助加热温度低时,不仅能够抑制杂质扩散的进行而且还能够抑制由离子注入形成的非晶层的固态生长的进行,在维持非晶层的状态下,就可以选取闪光灯光。
非晶层与通常的硅衬底相比,熔点低且在闪光灯光的波长区域的光吸收率较大。因此,就能够大大提高闪光灯光自身的加热效率。即,即使照射能量相同,通过保持低的辅助加热温度,如果在维持非晶层的状态下照射闪光灯光,就能够获得将辅助加热温度设定得高的效果或在此之上的有效的退火效果。
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限制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每单位体积的数量进行退火处理也可以避免未活化的杂质离子的残留和恢复不充分的注入缺陷的残留。因此,为了该目的,实际上不需要增加退火处理中的脉冲光的照射能量和将辅助加热温度设定得高。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能够更加自由地设定退火处理时的照射能量和辅助加热温度,可以在低的辅助加热温度下有效地运用非晶状态的硅材料的高的光吸收率的效果。
而且,如果附加锗离子等质量数大且容易与硅原子置换的非导电型原子的离子注入,可以进一步促进离子注入区域的非晶化,从而可以利用低能量的退火处理有效地进行杂质离子的活化。但是,非导电型离子的过量注入会导致相反的效果。例如,在典型的B+和Ge+组合的情况下,优选Ge+的浓度约为5×1019/cm3~5×1020个/cm3左右的范围。当浓度高于此范围时,缺陷的恢复反而不充分,并且会成为后续加热工序中的钝化和再扩散的原因。当浓度低于此范围时,则不能充分地进行非晶化,就不能获得Ge+注入的实质性效果。
此外,由于将辅助加热温度设定得低也可以维持衬底强度,所以也可以提高由极短时间退火而产生的热应力的耐性并确保稳定的处理。但是,即使是低温化也有限度,若将辅助加热温度设定为低于200℃,那么对于杂质的活化来说就需要过多的光能量,由于增大了灯、电容器耐压等的硬件的负载,因而是不实用的。
图27是表示通过对于试料1~10之中的以优选的高能量、低剂量的离子注入条件、即3keV、5×1014/cm2注入As+的试料4以及以0.7keV、5×1014/cm2注入B+的试料10在100℃到600℃的范围的不同辅助加热温度下实施第1退火处理而形成小于等于20nm的浅的延伸区域7、8时的延伸区域7、8的薄层电阻的测量结果的图。可以看出,如果是约200℃~500℃左右的范围的辅助加热温度,就能够获得小于等于1000Ω/sq的延伸区域7、8。
上面以浅的延伸区域7、8的形成为中心进行了数据的研究及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分析的适用对象并不限于浅的延伸区域7、8的形成的情况。虽然最佳的离子注入条件等具体的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想法是相同的,即使对于包括深的源·漏区域的形成的其它的活化的杂质区域的形成也都是相同的。特别是对于低电阻且区域的形成精度要求越严格的杂质区域的形成,第4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就越能发挥显著效果。
按照在优选的试料4和试料10中采用的延伸区域7、8的形成条件,来完成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如以下所示的实施例6。此外,按照采用表1中揭示的离子注入条件之中的优选的条件的试料1和试料6的延伸区域7、8的形成条件,实施作为第4实施方式所示的一系列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序,如以下具体所示的比较例1。
实施例6.
使砷(As)离子化,在加速能量3keV、剂量5×1014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p阱层2的表面。此外,使锗(Ge)离子化,在加速能量5keV、剂量1×1014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的表面后,使硼(B)离子化,在加速能量0.7keV、剂量5×1014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的表面。
接下来,在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350℃、照射能量50J/cm2、脉冲的半值宽度3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1毫秒的条件下,通过照射闪光灯光,进行了注入的各自的杂质离子的活化。如上所述,分别在p阱层2、n阱层3内形成了n型、p型的小于等于20nm的浅的延伸区域7、8。
接下来,使磷(P)离子化,在加速能量10keV、剂量3×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p阱层2的表面。此外,使锗(Ge)离子化,在加速能量5keV、剂量1×1014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的表面后,使硼离子化,在加速能量4keV、剂量3×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内。
接下来,在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350℃、照射能量50J/cm2、脉冲的半值宽度3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1毫秒的条件下照射闪光灯光,进行了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活化。
如上所述,形成与栅电极6脱离并且与事先形成的浅的延伸区域7、8相接触的深的源·漏区域11、12。
用硅衬底1的杂质离子注入表面的薄层电阻值对充分进行了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活化进行了验证。其结果,如图21~图22所示的那样,由在硅衬底1上形成的多个薄层电阻测量用的元件所获得的薄层电阻值足够低,而其面内偏差σ抑制到不足1%。
比较例4.
使砷(As)离子化,在加速能量1keV、剂量2×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p阱层2的表面。此外,使锗(Ge)离子化,在加速能量2keV、剂量2×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的表面后,使硼(B)离子化,在加速能量0.2keV、剂量2×1015cm-2的注入条件下将离子注入到n阱层3的表面。
接下来,在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350℃、照射能量50J/cm2、脉冲的半值宽度3毫秒、脉冲峰值到达时间1毫秒的条件下,通过照射闪光灯光,进行了注入的各自的杂质离子的活化。如上所述,分别在p阱层2、n阱层3内形成了n型、p型的小于等于20nm的浅的延伸区域7、8。
接下来,经过与实施例6相同的工序,形成与栅电极6脱离并且与事先形成的浅的延伸区域7、8相接触的深的源·漏区域11、12。
比较例5.
在形成浅的延伸区域7、8和深的源·漏区域11、12时,除了将硅衬底1的辅助加热温度设为650℃之外,经过与实施例6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半导体器件。
(缺陷的检验)
在实施例6和比较例4、5制造的半导体器件中,对缺陷的产生进行了检验。检验是使用透过型电子显微镜(TEM)主要以第1退火处理后及第2退火处理后的晶格缺陷、位错的有无为中心进行的。
结果发现,相对于在实施例6的样品中完全没有观察到晶格缺陷、位错等,在比较例4和比较例5的样品中,杂质离子的注入区域的缺陷恢复不充分,由于离子注入而产生的缺陷残留。特别是,在注入As+进行第1退火处理后的p阱层2内的延伸区域内的EOR(结束区域)缺陷的密度,在相对于在硅衬底1内的深度10~15nm的位置存在的与硅衬底1的表面平行的面内,在比较例4的情况下为2×1012个/cm2,在比较例5的情况下为5×1011个/cm2
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将加速能量设定得大且将离子剂量设定得小来形成活化的杂质区域。因此,是对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所需要的材料费和工序时间的削减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图28是表示以按剂量1×1015cm-2对硼离子进行离子注入的情况为例的加速能量与离子注入工序所需时间的关系的一例的图。由该图可见,如果按剂量1×1015cm-2对硼离子进行离子注入,设加速能量大于等于0.3keV,则能够充分抑制所需要的工序时间。在第4实施方式的方法中,在假设相等的pn结深度的情况下,以更高加速能量且低的剂量进行离子注入,这种制造方法的特征在生产率提高方面也是有效的。
图29是表示经过包括第1退火处理后的后续加热工序的一系列的晶体管形成工序,可获得pn结深度小于等于20nm且薄层电阻值小于等于1kΩ/sq的结果的第1离子注入工序的处理窗口(用斜线表示的区域)的图。图29(a)是注入As+的情况,图29(b)是注入B+的情况,第1退火处理都是作为一例对于辅助加热到350℃的硅衬底1照射脉冲宽度3毫秒、脉冲能量50J/cm2的氙闪光灯光。此外,设后续加热工序为持续180分钟600℃的温度的工序。
由图29(a)、图29(b)所示的例子可知,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用于形成数十毫微米(nm)级的精细化的活化的杂质区域的处理窗口比较宽。因此,可以预想第4实施方式的方法作为用于批量生产的实用阶段的技术是毫无问题的。
如上所述,按照第4实施方式,通过控制向硅衬底1注入的杂质浓度和退火时的辅助加热温度,就不会产生由对于硅衬底1的热应力所引起的损伤而能够形成低电阻且浅的杂质扩散层。并且,能够使成为钝化及漏泄电流的主要原因的注入缺陷充分地恢复。
(其它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1至第4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其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也可以将以照射上升时间大于等于一定值的脉冲光而进行注入的杂质离子的活化为特征之一的第1实施方式和以限制注入的杂质离子浓度小于等于一定值而进行杂质离子的活化为特征之一的第4实施方式加以组合。
此外,通过各实施例说明了使用氙闪光灯作为照射光的光源的退火装置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使用激光那样的高亮度发光且可进行极短时间退火的脉冲光源。具体地,除Xe灯以外的光源,可以使用准分子激光器或YAG激光器、金属卤化物灯、kr灯、水银灯、氢灯等。优选照射时间小于等于100毫秒,更优选大于等于1毫秒而小于等于10毫秒,进一步优选大于等于3毫秒而小于等于10毫秒以下。
此外,虽然任一实施方式都例示了作为半导体器件的MOS晶体管,但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没有将氧化硅膜作为栅绝缘膜的其它的栅绝缘晶体管(MIS晶体管)等。另外,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20)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硅层中离子注入杂质离子;以及
对上述硅层照射具有小于等于100毫秒的脉冲宽度且从上升开始到达到峰值能量值的时间大于等于0.3毫秒的脉冲光,使上述注入的杂质离子活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照射上述脉冲光时,将上述硅层辅助加热到300~600℃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脉冲宽度为1~100毫秒。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杂质离子是与上述硅层不同的导电型,利用上述脉冲光的照射形成源·漏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以不超过2×1021个/cm3的浓度离子注入上述杂质离子。
6、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以不超过2×1021个/cm3的浓度在硅层中离子注入杂质离子;
对上述硅层照射具有小于等于100毫秒的脉冲宽度的脉冲光,使注入的上述杂质离子活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当照射上述脉冲光时,将上述硅层辅助加热到200~500℃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进行上述杂质离子的活化后,进行伴随上述硅层的加热的其它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其它处理从由形成由氮化硅膜构成的栅电极侧壁衬垫、形成电极硅化物、形成层间绝缘膜以及这些处理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杂质离子是与上述硅层不同的导电型,通过以大于等于2×1020个/cm3的浓度离子注入上述杂质离子而形成具有小于等于20nm的深度的源·漏区域的延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脉冲光是氙闪光灯光。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照射上述脉冲光之前,在上述硅层中离子注入锗离子。
13、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形成了栅电极的硅衬底上以小于等于600℃的成膜温度形成氮化硅膜;
对上述氮化硅膜照射脉冲光;以及
在照射上述脉冲光之后进行各向异性蚀刻使得上述氮化硅膜残留配置在上述栅电极的侧壁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将六氯乙硅烷作为原料气体的LPCVD来进行上述氮化硅膜的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当照射上述脉冲光时,将上述氮化硅膜辅助加热到300~600℃的温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脉冲光具有1~100毫秒的脉冲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脉冲光是氙闪光灯光。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上述氮化硅膜的形成之前,在上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具有小于等于15nm的深度的源·漏区域的延伸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上述氮化硅膜的形成之后并在上述脉冲光的照射之前,对于上述氮化硅膜进行离子注入。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上述氮化硅膜的形成之后并在上述脉冲光的照射之前,通过以上述氮化硅膜介于中间离子注入杂质离子,在上述硅衬底中形成源·漏区域。
CNB2005100656280A 2004-02-09 2005-02-08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349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2498/2004 2004-02-09
JP2004032498 2004-02-09
JP2004351583A JP4342429B2 (ja) 2004-02-09 2004-12-03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51583/2004 2004-1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1778A true CN1661778A (zh) 2005-08-31
CN100353497C CN100353497C (zh) 2007-12-05

Family

ID=34921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562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3497C (zh) 2004-02-09 2005-02-08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157340B2 (zh)
JP (1) JP4342429B2 (zh)
CN (1) CN100353497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9453A (zh) * 2008-06-04 2009-12-0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制造半导体衬底的方法
CN102365749A (zh) * 2009-03-27 2012-02-29 国家半导体公司 使用空阱及满阱来组态及制造的半导体结构
CN102891225A (zh) * 2011-07-20 2013-01-23 超科技公司 GaN LED的快速退火
CN102956451A (zh) * 2011-08-17 2013-03-06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6816378A (zh) * 2015-11-30 2017-06-09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重图案化工艺的临界尺寸控制
CN111162008A (zh) * 2018-11-07 2020-05-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37857B (en) * 2004-10-21 2005-08-11 Nanya Technology Corp Method of fabricating MOS transistor by millisecond anneal
JP2006278532A (ja) * 2005-03-28 2006-10-12 Toshiba Corp 熱処理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858458B2 (en) * 2005-06-14 2010-12-28 Micron Technology, Inc. CMOS fabrication
JP2008108891A (ja) * 2006-10-25 2008-05-08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294260A (ja) * 2007-05-25 2008-12-04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積層絶縁膜とその形成方法
US7923373B2 (en) 2007-06-04 2011-04-12 Micron Technology, Inc. Pitch multiplication using self-assembling materials
US8613813B2 (en) * 2008-03-21 2013-12-2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 by rapid capacitor discharge
US8613814B2 (en) 2008-03-21 2013-12-2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 by rapid capacitor discharge forging
US8613816B2 (en) * 2008-03-21 2013-12-2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ming of ferromagnetic metallic glass by rapid capacitor discharge
JP2009272402A (ja) * 2008-05-02 2009-11-19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基板処理方法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US20100084583A1 (en) * 2008-10-06 2010-04-08 Hatem Christopher R Reduced implant voltage during ion implantation
JP5828998B2 (ja) * 2009-02-18 2015-12-09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半導体素子の製造方法
US8461033B2 (en) 2009-01-13 2013-06-11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eating substrate by light-irradiation
EP2556178A4 (en) 2010-04-08 2017-11-29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lectromagnetic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es using a capacitive discharge and magnetic field
JP5559656B2 (ja) * 2010-10-14 2014-07-23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熱処理装置および熱処理方法
WO2012092208A1 (en) 2010-12-23 2012-07-0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et forming of mettalic glass by rapid capacitor discharge
CN103443321B (zh) 2011-02-16 2015-09-30 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 通过快速电容器放电进行的金属玻璃的注射成型
JP5944152B2 (ja) * 2011-12-07 2016-07-05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熱処理方法および熱処理装置
TWI566300B (zh) 2011-03-23 2017-01-11 斯克林集團公司 熱處理方法及熱處理裝置
JP5975617B2 (ja) 2011-10-06 2016-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カメラ
JP2013251361A (ja) * 2012-05-31 2013-12-12 Tokyo Electron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アニール方法
US20140273328A1 (en) * 2012-08-28 2014-09-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element producing method
JP5819913B2 (ja) 2012-11-15 2015-11-24 グラッシメタル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金属ガラスの自動急速放電形成
WO2014145747A1 (en) 2013-03-15 2014-09-18 Glassimetal Technology, Inc. Methods for shaping high aspect ratio articles from metallic glass alloys using rapid capacitive discharge and metallic glass feedstock for use in such methods
US9054041B2 (en) * 2013-07-18 2015-06-09 GlobalFoundries, Inc. Methods for etch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in the fabric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US10273568B2 (en) 2013-09-30 2019-04-30 Glassimetal Technology, Inc. Cellulosic and synthetic polymeric feedstock barrel for use in rapid discharge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es
CN204356391U (zh) 2013-10-03 2015-05-27 格拉斯金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电容放电形成装置
US9637823B2 (en) * 2014-03-31 2017-05-02 Asm Ip Holding B.V. Plasma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US10029304B2 (en) 2014-06-18 2018-07-24 Glassimetal Technology, Inc. Rapid discharge heating and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es using separate heating and forming feedstock chambers
US10022779B2 (en) 2014-07-08 2018-07-17 Glassimetal Technology, Inc. Mechanically tuned rapid discharge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es
US10682694B2 (en) 2016-01-14 2020-06-16 Glassimetal Technology, Inc. Feedback-assisted rapid discharge heating and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es
US10632529B2 (en) 2016-09-06 2020-04-28 Glassimetal Technology, Inc. Durable electrodes for rapid discharge heating and forming of metallic glass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3542A (en) * 1985-08-02 1998-05-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crystallizing semiconductor material without exposing it to air
JPH06124913A (ja) * 1992-06-26 1994-05-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レーザー処理方法
TW403972B (en) * 1993-01-18 2000-09-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Method of fabricating mis semiconductor device
JP3197707B2 (ja) 1993-10-06 2001-08-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薄膜の結晶化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JP3518122B2 (ja) * 1996-01-12 2004-04-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022795A (en) * 1998-05-07 2000-02-0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Salicide formation process
JP2002118078A (ja) * 2000-10-12 2002-04-19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JP3746246B2 (ja) * 2002-04-16 2006-02-1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3309097A (ja) 2002-04-18 2003-10-31 Tokyo Seimitsu Co Ltd スクラブブラシの洗浄方法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洗浄用ダミーウェーハ
JP3699946B2 (ja) * 2002-07-25 2005-09-28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9453A (zh) * 2008-06-04 2009-12-0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制造半导体衬底的方法
CN101599453B (zh) * 2008-06-04 2013-10-16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制造半导体衬底的方法
CN102365749A (zh) * 2009-03-27 2012-02-29 国家半导体公司 使用空阱及满阱来组态及制造的半导体结构
CN102891225A (zh) * 2011-07-20 2013-01-23 超科技公司 GaN LED的快速退火
CN102956451A (zh) * 2011-08-17 2013-03-06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2956451B (zh) * 2011-08-17 2017-02-0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6816378A (zh) * 2015-11-30 2017-06-09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重图案化工艺的临界尺寸控制
CN106816378B (zh) * 2015-11-30 2021-04-16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重图案化工艺的临界尺寸控制
CN111162008A (zh) * 2018-11-07 2020-05-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62008B (zh) * 2018-11-07 2023-04-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53497C (zh) 2007-12-05
US7157340B2 (en) 2007-01-02
US20050202656A1 (en) 2005-09-15
JP4342429B2 (ja) 2009-10-14
JP2005260203A (ja) 2005-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1778A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291500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213480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36228C (zh) 半导体器件
CN1788354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46955C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870271A (zh) 具有凹沟道结构单元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295763C (zh)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479374A (zh) 外部放电保护电路
CN1881548A (zh) 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
CN1933158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795547A (zh) P-沟道功率mis场效应晶体管和开关电路
CN101075577A (zh)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95879A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617353A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303698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794451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92051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8554A (zh) 半导体、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7629275B2 (en) Multiple-time flash anneal process
CN1388591A (zh)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218399C (zh)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CN1581439A (zh) 半导体器件以及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CN1421914A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23508A (ko) 반도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어닐링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05

Termination date: 2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