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2533A - 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2533A
CN1652533A CNA2005100073573A CN200510007357A CN1652533A CN 1652533 A CN1652533 A CN 1652533A CN A2005100073573 A CNA2005100073573 A CN A2005100073573A CN 200510007357 A CN200510007357 A CN 200510007357A CN 1652533 A CN1652533 A CN 1652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mentioned
switching
tuner
rece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0073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52533B (zh
Inventor
栗冈伸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Ten Ltd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280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682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746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1566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0779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6005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652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2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652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25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4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subgroups of receiv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接收装置,特别是提供最佳地接收由OFDM方式调制的电波等的数字信号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是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包括:具有由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的第1天线组、以及输出由上述第1天线组的1个指向性天线接收的信号或由上述第1天线组中的至少2个或2个以上的指向性天线接收的信号的合成信号的第1切换合成部的第1接收部;具有由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的第2天线组、以及输出由上述第2天线组的1个指向性天线接收的信号或由上述第2天线组中的至少2个或2个以上的指向性天线接收的信号的合成信号的第2切换合成部的第2接收部;以及根据上述第1接收部和上述第2接收部的接收状态对上述第1切换合成部和/或上述第2切换合成部的接收信号的切换合成进行控制的切换合成控制部。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特别是涉及接收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方式调制的电波等的数字信号的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地面波数字电视广播使用OFDM方式。OFDM方式是多路载波传送方式的一种,例如,在以1KHz的间隔配置的5300条的副载波上进行分别进行了振幅相位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调幅)的信号的传送。
多路载波方式一般作为对于频率选择性衰减耐性优良的方式为人们所知。频率选择性衰减的问题在于使宽带无线通信的线路质量劣化。在地面波数字电视广播中,由于需要传送高质量的图像,所以在500MHz~800MHz左右的频带中采用OFDM方式。
在OFDM方式中,虽然相邻的副载波彼此间调制波的频带重叠,但利用调制波波段信号的相关成为0的正交性进行使用高速傅立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的一并调制解调。进而,通过在发送侧附加引导间隔信号消除由多径延迟波产生的符号间干扰(ISI:Inter-SymbolInterference)。
图1是表示现有的装配在车辆上的OFDM接收装置的一种结构例的图。此外,图2表示图1的指向性天线(定向天线)切换步骤的一个例子。在图1中,OFDM接收装置11接收以OFDM方式调制后的电波(无线电波)。天线由具有对于车辆在朝向前方的方向上增益升高的指向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12A、具有在其相反的朝向后方的方向上增益升高的指向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12B和选择这些指向性的任意一者的切换开关13构成。
解调部由RF/IF部14、OFDM解调部15、等级检测部16、错误修正部17和AGC部18构成。其中,RE/IF部14将所接收的RF信号放大,并将其变换成中频后进一步地进行放大。对中频的信号进行解调的OFDM解调部15包括等级检测部16和错误修正部17,将有效符号(TS)解调并输出。等级检测部16输出接收功率信息,通过AGC部18调整RF/IF部14的增益。
错误修正部17输出利用含于解调后的信号内的错误修正信息进行了错误的检测和在可能的范围内的修正的错误率的信息(误码率,BER:BitError Rate)。天线选择电路19根据这些接收功率信息和错误率信息等控制切换开关13选择适当的指向性天线12A或12B。
图2表示图1的OFDM接收装置10的天线选择电路19的指向性天线的切换步骤的一个例子。在步骤S11中,对接收错误率变得大于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进行监视。在此,把错误率变得比规定的基准值大作为对于切换开关13的天线切换控制的开始条件。
在接收错误率比规定的基准值小的情况下,由于可以修正错误或者错误的影响小的范围,所以没有必要切换天线的指向性。当接收错误率变得比规定的基准值大时(S11的“是”),首先,按规定期间(数百毫秒)切换到前方波束定向天线12A侧,求其平均接收等级(reception level)(S12)。
其次,按规定期间(数百毫秒)切换到后方波束定向天线12B侧,求其平均接收等级(S13)。接着,对这些平均接收等级进行比较(S14),选择接收等级较高的一侧的天线并在一定期间内(数秒到数十秒)保持该状态(S15)。在经过了一定时间后,重复进行上述的动作(S11到15)。
这样,在现有技术中,每隔规定期间依次地切换多个具有不同的指向性的天线来检测各自的平均接收等级,对它们进行比较而选择适当的指向性天线。由此,降低了行驶中的车辆接收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时的多径衰减或多普勒频移所产生的影响(参看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2)。
特别是由于多普勒频移,在以高速行驶中的车辆接收用OFDM方式调制的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时,若在多径中存在频率选择性则接收特性就会因载波间干扰(ICI: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而劣化。为此,通过把指向性不同的多个指向性天线装配在车辆上并切换天线指向性,减少了多径环境中的载波间干扰的影响(参看专利文献2)。
另外,即使采用与图1不同的结构,在OFDM接收装置中具备2个系统的天线装置和OFDM解调装置进行频分分集方式的接收的情况下,用与图2同样的切换步骤进行的应对也是可能的(参看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愿2002-231611号。
专利文献2:特愿2001-278292号。
但是,如上述的现有例,如果按照按每个规定的期间依次切换多个指向性天线检测各自的平均接收等级并对它们进行比较而选择具有最好的指向性的天线这样的步骤,例如在高层建筑林立的市区街道上高速行驶中的车辆根据该比较结果切换到所期望的指向性天线时,电波的接收环境已经变化,从而存在车辆的接收状态没有被改善或者反而劣化的问题。
特别是在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情况下,不只是模拟电视信号的接收劣化也会产生因同步偏离而陷入突然不能接收的状态这样的问题。而且,按照图2的例子(S15),也会出现不得不在一定时间(数秒到数十秒)内忍受这样的恶劣的接收状态的问题。
此外,如上所述的现有的例子,如果按照按每个规定的期间依次地切换多个指向性天线检测各自的平均接收等级并对它们进行比较而选择具有最好的指向性的天线的接收天线的切换方式,则也会出现选择了具有过大的接收等级的指向性天线侧的情况。其结果是存在反而会产生接收劣化或不能接收的问题。
图3表示现有的指向性天线切换设定的一个例子。在本例中,从电波塔201发送数字电视广播信号(OFDM信号)的广播电波。此外,车辆202具备朝向其行进方向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203和朝向其相反方向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204。在本例中,车辆202已进入从电波塔201发送的电波的强电场区域内,按照上述的现有的指向性天线的切换方法则选择朝向电波的来的方向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203。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电波的强电场区域和朝向该电波的来的方向的指向性天线203的组合而电波的接收等级会变得过大。该过大的接收等级超过装配在车辆202上的接收调谐器的放大器或衰减器等的允许动作范围而产生波形失真或高次谐波噪声等,因而存在反而会导致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接收特性的劣化的问题。
而且,如上述的现有的例子,只是按每个规定的期间依次地切换多个指向性天线检测各自的平均接收等级并对它们进行比较而切换到具有最好的指向性的天线,会出现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等级发生很大变化这样的问题。
图4A和图4B表示现有的开关13的一种结构的例子。图4A表示开关13的电路结构的例子,此外,图4B表示其动作定时的一个例子。在图4A中,通过由控制电路354选择的开关351或352向RF/IF部14输入来自前方波束定向天线12A(天线A)和后方波束定向天线12B(天线B)的接收信号的一方。如图4B所示,开关351和352可以由控制部354同时地切换,在本例中,可以同时地进行天线A从ON(连接)向OFF(切断)的切换和天线B从OFF(切断)向ON(连接)的切换。
在这样的现有的结构中,AGC电路18无法跟踪开关切换前后的等级变化,此外,由于后级的RF/IF部14的滤波器过渡响应特性而产生脉冲性噪声。而且,由于在接收等级缓定化之前会产生延迟,所以产生接收信号的陡峻的等级变化而超过次级的A/D转换器等的采样允许差分值,从而接收状态恶化,因而存在由于这些因素而产生位错误(误码Bit Error)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并地同时地检测和比较多个指向性天线的各个接收状态,并根据其比较结果立即切换为所期望的指向性天线的接收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当检测出接收状态的劣化时,取得在该时刻的接收功率,并相对于过大的接收功率切换到接收等级比较小的指向性天线侧的接收装置。
进而,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在接收装置内设置抑制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等级变化的装置而降低了对于接收装置的天线切换的影响的接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1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接收装置,是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包括:具有输入多个接收信号的、输出1个接收信号或多个接收信号的2个或2个以上的合成信号的第1切换合成部的第1接收部;具有输入与上述多个接收信号不同的多个接收信号的、输出1个接收信号或多个接收信号的2个或2个以上的合成信号的第2切换合成部的第2接收部;根据上述第1接收部和上述第2接收部的接收状态,对上述第1切换合成部和/或第2切换合成部的接收信号的切换合成进行控制的切换合成控制部。
按照本发明,由于一并地同时地检测和比较多个指向性天线的接收状态,因而不会产生从电波的检测到天线切换期间的时间延迟,所以总是选择在检测时刻的最佳的指向性天线。其结果,在天线切换时,不会发生数字电视信号突然不能接收这样的情况,因此即使在高速行驶中也可以维持良好的接收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接收装置,是具有选择多个接收信号中的至少1个接收信号的选择部以及根据通过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状态对该选择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的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在接收状态恶化的情况下选择接收信号的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接收信号。
按照本发明,当由于过大的接收功率产生接收劣化时,可以把指向性天线向改善接收性能的方向切换。这样,可以通过在天线输入阶段适当地控制电波的接收功率,并仅使用在强电场区域内的接收调谐器等的电气电路的良好的特性范围,提供改善的接收性能。
进而,为了实现上述第3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接收装置,是用于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包括:输入多个接收信号的、选择至少1个接收信号的选择部;以及调整上述接收信号的选择切换定时的调整部。
按照本发明,由于可以抑制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等级的变化,所以可以防止由天线切换所产生的接收状态的恶化,而可以维持良好的接收状态。
附图说明
参看以下的说明和附图将更为清楚地了解本发明。
图1是表示现有的OFDM接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开关切换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现有的指向性天线切换动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A是表示现有的开关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B是表示现有的开关的一个动作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OFDM接收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具体的结构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基本的开关切换合成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OFDM接收装置的另一种基本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图。
图22是表示图21的一个动作例(1)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图21的一个动作例(2)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图21的另一动作例(1)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图21的另一动作例(2)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图。
图27是表示图26的一个动作例(1)的示意图。
图28是表示图26的一个动作例(2)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图。
图30A是表示图29的开关动作的一个例子(1)的图。
图30B是表示图29的开关动作的一个例子(2)的图。
图31是表示图30A和30B的开关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2是表示图30A和30B的开关控制流程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图。
图34A是表示图33的动作的一个例子(1)的图。
图34B是表示图33的动作的一个例子(2)的图。
图34C是表示图33的动作的一个例子(3)的图。
图35A是表示图34A的动作的一个例子(1)的图。
图35B是表示图34A的动作的一个例子(2)的图。
图36是表示图35B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7是表示切换波形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8是表示图37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1)的图。
图39是表示图37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对与本发明的第1目的对应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OFDM接收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图。
图5的OFDM接收装置20由相互独立地进行动作的2个系统的天线装置和OFDM解调装置、这些装置所共用的分集合成部、以及控制上述天线的切换合成的天线切换合成控制部构成。以下,主要对系统1进行说明,而系统2也是同样的。
系统1的天线装置由装配在车辆的右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用来切换并输出天线21A或21B的接收信号中的任意一者或输出其合成信号的切换合成部23-1构成。通过这样的天线的组合可以实现适合于“无指向性(前方和后方的合成)”或“指向性(前方或后方的选择)”等的车辆状况的天线特性。
调谐器1(24-1)将来自切换合成部23-1的无线信号(RF信号)放大并变换成中频信号(IF信号)。在这里,可以包括输出接收功率信息的等级检测部或调整RF/IF的增益的AGC部。OFDM解调部25-1将从中频信号中解调并输出每一个副载波的有效符号(TS)。在这里,可以包括输出接收功率信息的等级检测部或调整RF/IF的增益的AGC部来取代调谐器1侧。分集合成部26对于来自系统1和2的各个OFDM解调部25-1和25-2的副载波执行频分分集而减小载波间干扰(ICI)。在这里,可以包括输出含于解调后的信号内的错误的检测和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了修正的错误率的信息的错误修正部。
天线切换合成控制部27以从调谐器24-1和24-2、OFDM解调部25-1、25-2和/或分集合成部26得到的接收功率信息、错误率信息和/或多普勒频移所产生的频移信息等为依据判定接收劣化的状态,对切换合成部23-1和23-2进行天线的切换合成的指示。
系统2也采用与上述同样的结构。这样,例如可以进行如下的指向性天线与调谐器的组合。
(1)把FL和/或RL连接起来的调谐器1
(2)把FR和/或RR连接起来的调谐器2
(3)使用FR、FL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的分集调谐器
(4)使用RR、RL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的分集调谐器
(5)使用由FR与RR的合成和FL与RL的合成所得到的无指向性
天线的分集调谐器
为了易于理解图5,在图6中表示其具体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在图6中,装配在车辆上的OFDM接收装置30具备2个系统的切换合成部、调谐器和OFDM解调部,进行使用频分分集方式的接收。一方的系统1包括由前方波束定向天线32A、后方波束定向天线32B以及进行它们的切换合成连接的开关33构成的切换合成部;由RF/IF部34以及AGC部38构成的调谐器1;具有等级检测器36的OFDM解调部35。另外,等级检测器36也可以包括在调谐器1侧。
另一方的系统2同样也包括由前方波束定向天线42A、后方波束定向天线42B以及用来进行它们的切换合成连接的开关43构成的切换合成部;由RF/IF部44以及AGC部48构成的调谐器2;具有等级检测器46的OFDM解调部45。其中,等级检测器46也可以包括在调谐器2侧。
上述的各个部的动作,除去在OFDM解调部35和45内不包含错误修正部以及开关33和43进行切换连接以外的合成连接之外,基本上与在图1的现有例中说明的动作是同样的。
来自2个OFDM解调部35和45的输出,对由分集合成部51解调的每一个副载波进行合成,其合成输出输入错误修正部52。在错误修正部52中,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错误修正后输出错误率的信息。
天线切换合成部59以来自等级检测部36和46的接收功率信息、来自错误修正部52的错误率信息和/或由用OFDM解调部35和45检测的多普勒频移所产生的频移信息等为依据判定接收劣化的状态,对开关33和43进行天线的切换合成的指示。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基本的开关切换合成控制处理的图。该处理在OFDM接收装置的动作中执行。在这里,省略对于OFDM接收装置所进行的其它的处理的说明。
在图7中,在步骤S21中,在接收错误率或接收功率水平(power level,功率级)等不满足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就判定为“接收劣化”(是)。除此之外,则维持现有的接收状态。其次的步骤S22是进行本发明的特征的处理动作的部分。在这里,对多个不同的指向性的天线21A、21B、22A和22B一并地同时进行现在时刻的接收状态的检测及其判定,并根据该判定结果立即对各个切换合成部23-1和23-2进行最佳的开关结构的指示。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同时地以1个步骤执行现在时刻的接收状态的检测和判定及其基于该判定结果的最佳的开关的切换合成。其结果,即使在车辆高速行驶中也可以总是进行最佳的开关的切换或合成。
在最后的步骤S23中,考虑到防止烦杂的开关的切换合成、减轻处理本流程的CPU的负荷以及车辆的行驶速度等,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暂时设定的开关的状态。当经过了该时间后重复执行上述的各个步骤。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在这里,表示图7的步骤S22的具体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后面的各个实施例2~12也是同样。
在图8中,在调谐器1侧(系统1侧)将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进行合成而形成无指向性天线(S0101)。在另一方的调谐器2侧(系统2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104)。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进行各自的接收状态(接收功率水平等)进行检测(S0102和0105)。在接收来自前方和后方的合成信号的调谐器1侧进一步进行偏移调整(S0103)。在本例中,把所接收的合成信号的1/2的等级作为调谐器1侧的接收等级。
例如,当把来自车辆前方的数字电视信号(以下称为“电波”)的接收等级设为“1”,把来自车辆后方的接收等级设为“0”时,则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就成为“1/2”(等于(1+0)/2),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成为“1”。相反,当把来自车辆后方的接收等级设为“1”,把来自车辆前方的接收等级设为“0”时,则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成为“1/2”,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成为“0”。
由调谐器1和调谐器2检测的各自的接收等级立即被比较,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小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1/2”<调谐器2=“1”),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则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调谐器2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106和0107)。
相反,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大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1/2”>调谐器2=“0”),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后方接收电波,则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106和0107)。
通过上述的检测时刻的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立即确保最佳的天线指向性。就图6的具体例子来说,等级检测器36和46进行接收等级的检测,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根据它们的比较结果对开关33和43进行切换合成的指示。
本例对于为了进行正常动作至少一方的系统1或2需要总是检测规定或规定以上的接收等级的接收电路的结构是有效的。此外,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的例子,也可以在检测开始时把调谐器2侧的天线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或者把调谐器2侧变成为合成天线并切换调谐器1侧的天线。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图。
在本例中,首先,把调谐器1侧(系统1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然后,把调谐器2侧(系统2侧)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202和0203)。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S0202和0204),对各自的接收状态进行比较(S0205)。并且,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大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调谐器2),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则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调谐器2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206)。
相反,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小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调谐器2),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后方接收电波,则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207)。
本例对于为了进行正常动作而只要使得任意一方的系统1或2可以确保规定或规定以上的接收等级即可的接收电路的结构的情况是有效的。此外,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前方的接收和来自后方的接收完全地分离,所以与将它们合成的情况比较具有即使在高速行驶中也难于受到多普勒频移的影响的优点。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也可以使得在检测开始时把调谐器1侧的天线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而把调谐器2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图。
在本例中,首先,把调谐器1侧(系统1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同样,把调谐器2侧(系统2侧)也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301)。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S0302)。在本例中,当来自车辆前方的电波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值时则维持该接收状态(S0303和0304),相反,在小于等于基准值的情况下,则把调谐器1侧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把调谐器2侧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305)。
在本例中,由于系统1和2双方都使用相同朝向的指向性天线检测接收状态,所以具有即使在高速行驶中也可以使用频分分集的优点。由此,可以使接收灵敏度得以提高。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也可以把检测开始时的调谐器1侧和调谐器2侧的天线都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RL(22B)。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图。
虽然本例相当于图8所示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但在接收状态的比较对象一方例如是电波的接收开始时等的接收等级这一点上不同。这是因为在接收开始时,一般地说,为了检测电波的接收可能性要把天线设定为无指向性。除此之外本例也可以应用于不产生多普勒频移的行驶开始前或低速行驶中的车辆等。
以开始进行本实施例的动作为前提,首先把调谐器1侧(系统1侧)和2侧(系统2侧)双方的天线合成并设定为无指向性(S0401),取得在该状态下所接收的电波的接收状态(S0402)。在该状态下,可以利用频分分集。
其次,例如当接收状态因高速行驶等而劣化时(S0403),开始进行与前面所说明的实施例1同样的控制(S0404)。在此,把由调谐器1和调谐器2检测的全部的接收等级(S0405)与本控制开始前的接收状态(S0402)进行比较(S0406)。其结果,当两者的接收等级差小于规定基准值时就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调谐器2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407)。
相反,当两者的接收等级差大于规定基准值时就判定正从车辆后方接收电波,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408)。
本例也与实施例1同样,对于为了进行正常动作而需要使得至少一方的系统1或2总是检测规定以上的接收等级的接收电路的结构的情况是有效的。此外,由于可以利用频分分集,所以可以使上述的环境中的接收灵敏度得以提高。另外,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把调谐器2侧的天线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或者把调谐器2侧变成合成天线并切换调谐器1侧的天线。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图。
本例相当于图10所示的实施例3的变形例,此外,也以图11的接收环境为前提。因此,本例的步骤S0501~0503与图9的S0401~0403是同样的,在这里不再说明。
在本例中,当检测到接收劣化时(S0503),把调谐器1侧(系统1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同样把调谐器2侧(系统2侧)也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504)。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S0505)。在此,对由调谐器1和调谐器2检测的全部的接收等级(S0505)和本控制开始前的接收状态(S0502)进行比较(S0506)。其结果,当两者的接收等级差小于规定基准值时就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并立即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调谐器2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507)。
相反,当两者的接收等级差大于规定基准值时就判定为从车辆后方接收电波,并立即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508)。
在本例中,由于检测开始后的系统1和2双方都使用相同朝向的指向性天线检测接收状态,所以可以不管检测开始的前后而使用频分分集(S0502和0505)。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把调谐器1侧和调谐器2侧的检测出劣化后的天线都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RL(22B)。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OFDM接收装置的另一基本结构的图。本例的OFDM接收装置40除去增加了用斜线表示的右方向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左方向波束定向天线SL(22C)之外与图5具有同样的结构,在各个系统1和2中进行包括它们在内的合成切换控制。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图。
本例相当于图8所示的实施例1的变形例,并增加了右方向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左方向波束定向天线SL(22C)的选择步骤。
在本例中,当检测到接收劣化时,在调谐器1侧(系统1侧)把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右方向波束定向天线SR(21C)以及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这3个天线全部进行合成而形成无指向性天线(S0601)。另一方的调谐器2侧(系统2侧)则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604)。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接收功率水平等)(S0602和S0605),在接收3个合成信号的调谐器1侧进一步进行偏移调整(S0603)。在此,把所接收的合成信号的1/3的等级作为调谐器1侧的接收等级。例如,当设来自车辆前方的电波接收等级为“0”,设来自车辆侧方的电波接收等级为“1”,而设来自车辆后方的电波接收等级为“0”时,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成为“1/3”(等于(0+1+0)/3),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成为“0”。
在本例中,由调谐器1和调谐器2检测的各个接收信号等级(level,电平)原样地被比较,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大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1/3”>调谐器2=“0”),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后方或侧方接收电波而进入下一步骤(S0608和0611)。
另一方面,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小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调谐器2),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而与实施例1同样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调谐器2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0606和0607)。在步骤S0608和0611中,不改变调谐器1侧的设定而仅把调谐器2侧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检测其接收状态(S0612)。另外,对于步骤S0608~0610来说,也可以原样地使用前面的步骤S0601~0603的检测值或者重新检测接收状态。
通过次级的接收状态的比较(S0613),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大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1/3”>调谐器2=“0”),则可以排除来自车辆后方的电波接收的可能性,判定为来自剩下的侧方的电波接收而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调谐器2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S0614)。另外,对于来自两侧方向的电波接收来说,不需要考虑由多普勒频移产生的相互干扰。
另一方面,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小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调谐器2),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后方接收电波而与实施例1同样立即切换为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615)。
由于本例与实施例1相比增加了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SL(22C),从而可以使无指向性天线设定时的接收灵敏度进一步地提高。此外,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把调谐器2侧设定为无指向性天线,或者也可以使前方波束定向天线与后方波束定向天线的切换顺序颠倒。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图。
本例相当于图14所示的实施例6的变形例。当检测到接收劣化后,调谐器1侧(系统1侧)进行与图14同样的天线设定(S0701),另一方的调谐器2侧(系统2侧)则被设定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和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A)的合成(S0703)。由此,调谐器2侧接收来自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电波。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接收功率水平等)(S0702和0704),比较相互的接收状态(S0705)。在此,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远远大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调谐器2),则判定为正从车辆侧方接收电波,并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调谐器2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S0706)。
另一方面,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约等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时(调谐器1约等于调谐器2),则通过与图8的实施例1或图14的实施例6同样的方法判定从车辆前后的哪一个方向接收电波(S0705~0712),并根据其结果进行相应的天线的切换(S0713或0714)。
本例除了使侧方向的天线接收设定先进行之外,与实施例14是同样的,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代替向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切换(S0710)而向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切换。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图。
本例相当于图9所示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右方向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左方向波束定向天线SL(22C)的选择步骤。
在本例中,当检测到接收劣化时,首先把调谐器1侧(系统1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然后把调谐器2侧(系统2侧)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0801和0803)。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接收状态(S0802和0804),比较各个接收状态(S0805)。在此,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的差小于一定值时,即由于来自侧方向的电波接收而来自前后方向的电波都小时(大致相等时),则判定为正从车辆侧方向接收电波,并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调谐器2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步骤S0806)。
另一方面,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的差大时,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接收电波,并通过与图9的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S0807)切换为相应的前方向或后方向的天线(S0808或0809)。
由于本例与实施例2相比增加了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SL(22C),因而可以使无指向性天线设定时的接收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此外,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在检测开始时把调谐器1侧的天线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此外,把调谐器2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图。
本例相当于图10所示的实施例3的变形例。在此,当检测到接收劣化时,把调谐器1侧(系统1侧)设定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与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的合成(S0901),并把调谐器2侧(系统2侧)也设定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与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的合成(S0903)。在该状态下,可以利用频分分集。在后面的实施例10~12中也是同样的。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S0902和0904),比较各自的接收状态(S0905)。在此,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的差大于一定值时,即接收来自左右侧方向的任意一方的电波时(这时,来自前后方向的电波都小而且彼此大致相等),则判定为正从车辆侧方向接收电波而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调谐器2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S0906)。
另一方面,当调谐器1的接收等级与调谐器2的接收等级的差小时,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接收电波,并通过与图10的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S0907)进行相应的前方向或后方向的天线设定(S0908或0909)。
由于本例与实施例3相比增加了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SL(22C),因而可以使无指向性天线设定时的接收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此外,频分分集的利用也是可能的。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在检测开始时把调谐器1以及2侧设定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与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的合成、以及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与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的合成(S0901和0903)。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图。
本例相当于实施例9的变形例。在此,当检测到接收劣化时,首先把调谐器1和2侧(系统1侧和系统2侧)都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1001)。当在该状态下所取得的各个接收等级(S1002)大于等于规定的基准等级时,则判定为正从前方向接收电波并维持该天线设定(S1003和1004)。
相反,当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等级时,为了识别后方向或侧方向的电波接收,接着把调谐器1和2侧(系统1侧和系统2侧)都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1005)。此外,当其接收状态超过了规定的基准等级时,则判定为正从后方向接收电波并维持该天线设定(S1007和1008)。
相反,当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等级时,则判定为不是从后方向而是正从侧方向接收电波并把调谐器1和2侧都切换为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SL(22C)(S1007和1009)。
本例具有仅使用前后方向的波束定向天线的选择步骤,其结果是侧方向的波束定向天线的选择也是可能的优点。因此,不会产生用于选择侧方波束定向天线的特别的处理。此外,在此可以利用频分分集。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把步骤S1001~1004和S1005~1008的处理顺序颠倒。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图。
本例相当于图12所示的实施例5的变形例。在此,在开始本发明的处理之前的接收环境中,首先分别合成调谐器1和2侧双方的3个天线并设定为无指向性(S1101)。在该状态下取得电波的接收状态(S1102)。这时,可以利用使用3个天线的频分分集使无指向性设定时的接收灵敏度进一步提高。
当检测到接收劣化时(S1103),接着把调谐器1侧(系统1侧)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同样把调谐器2侧(系统2侧)也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1104)。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24-1和24-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S1105),对由调谐器1和调谐器2检测到的全部的接收等级(S1105)和本控制开始前的接收状态(S1102)进行比较(S1106)。
例如,当设来自车辆前方的电波接收等级为“1”,设来自车辆后方和侧方的接收等级为“0”时,则检测前的调谐器1和2的接收等级的总和成为“2”,而检测后的调谐器1和2的接收等级的总和也成为“2”。此外,当设来自车辆后方的接收等级为“1”,设来自车辆前方和侧方的接收等级为“0”时,则前者成为“2”,而后者成为“0”。进而,当设来自车辆右侧方向的接收等级为“1”,设来自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左侧方向的接收等级为“0”时,则前者成为“1”,而后者成为“0”。
其结果,当两者的接收等级差大时(前者为“2”而后者为“0”),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后方接收电波并立即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1107)。此外,当它们为彼此基本相等的等级(前者为“2”后者为“2”)时,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并维持现在的天线设定(S1109)。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前者为“1”而后者为“0”),则判定为正从侧方向接收电波并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调谐器2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S1108)。
在本例中,由于不管检测开始前后而可以使用频分分集,所以可以使无指向性天线设定时和检测时的接收灵敏度进一步提高。作为本例的另外的方式例,也可以把检测时的天线、调谐器1侧和调谐器2侧这两方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RL(22B)。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图。
本例相当于实施例11的变形例。开始本发明处理前的接收环境中的天线的设定等与图19是相同的(S1201~1202)。在本例中也利用使用3个天线的频分分集使无指向性设定时的接收灵敏度得以提高。
当检测到接收劣化时(S1203),在调谐器1侧合成除了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之外的侧方和后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RR(21B),同样,在调谐器2侧也合成除了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之外的侧方和后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和RL(22B)(S1204)。
在该状态下,各个调谐器1和2检测各自的接收状态,对由调谐器1和调谐器2检测到的全部的接收等级(S1205)与本控制开始前的接收状态(S1202)进行比较(S1206)。
其结果,当两者的接收等级差大时,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并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R(21A)和调谐器2侧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FL(22A)(S1207)。在来自不满足该条件的侧方向或后方向的电波接收的情况下,接着把调谐器1侧和2侧的各方只切换为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RL(22B)(S1208)。
在该状态下,对由调谐器1和调谐器2检测到的全部的接收等级(S1205)和本控制开始前的接收状态(S1202)进行比较(S1206),其结果,当差小于等于一定值时(大致相等),则判定为正从车辆前方接收电波并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R(21B)和调谐器2侧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RL(22B)(S1212)。
相反,当差大于等于一定值时,则判定为正从车辆侧方向接收电波并切换为调谐器1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R(21C)和调谐器2侧的侧方波束定向天线SL(22C)(1211)。
在本例中,由于可以在检测开始前后利用频分分集,所以也可以使接收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此外,也可以在步骤S1204中合成侧方向和前方向的波束定向天线,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1208中切换为前方波束定向天线。
下面,对与本发明的第2目的对应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与本发明的第2目的对应的天线切换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2和23是表示图2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另外,图22和23的车辆202具有包括无指向性天线205和前方与后方的波束定向天线203以及204这两方的车载用天线的结构。
在图21中,行驶中的车辆202在设定了无指向性天线205的状态下(S2001),进入电波塔201的附近等的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强电场区域内(图22)。车辆202例如以数秒间隔这样的一定周期监视电波的接收状态(S2002),判定在每一个该周期内所取得的电波的接收状态的劣化(S2003)。该接收状态的劣化的判定,例如可以使用上述的错误率信息。
当判定为接收状态未劣化时(S2003的“否”),则保持原状地继续进行上述的监视(S2002)。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接收状态已劣化时(S2003的“是”),为了判定该劣化的原因是否是由强电场区域内的电波接收所引起的(S2005),接着对接收功率进行测量(S2004)。
当电波的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判定为接收功率没有过大(在允许范围内)(S2005的“否”),  而不进行无指向性天线205的切换并继续进行上述的监视(S2001和2002)。另一方面,当在如电波塔201的附近等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接收功率变大而其接收等级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则判定为接收状态的劣化是由过大的接收等级引起的(S2005的“是”),接着为了确定应设定的指向性天线203或204开始进行电波输入方向的搜寻(S2006)。
根据该搜寻结果选定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在允许范围内)的指向性天线(S2007)。在图23的例子中,向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后方指向性天线204切换。
在图24和图25中是表示上述的天线切换控制流程的另外的方式例的示意图。在本例中,代替图22和23的无指向性天线205,使用由多个波束定向天线203和204的合成构成的无指向性天线。用图6的具体的结构例对本例进行说明。
首先,图24的行驶车辆202的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把开关33和43设定为合成(S2001),通过分别将前方和后方的各个波束定向天线32A-32B和42A-42B(相当于本例的波束定向天线203和204)合成的无指向性天线搜寻电波的输入方向。
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通过以一定周期取得例如来自错误修正部52的错误率信息(S2002)判定接收劣化的状态(S2003)。当所取得的错误率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保持原状地以一定周期重复进行错误率信息的取得(S2003的“否”)。当行驶车辆202进入强电场区域内而错误率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值时(S2003的“是”),接着根据来自等级检测部36和/或46的接收功率信息判定该时刻的接收功率(S2004)。当接收功率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判定为接收状态的劣化的原因是由本例的控制对象外的因素引起的,在此将返回初始的状态(S2005的“否”和S2001)。
另一方面,当接收功率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值时,则判定为接收劣化的原因是由过大的电波输入造成的(S2005的“是”),为了搜寻该电波输入方向,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对开关33和43进行指示以依次地切换各个波束定向天线32A-32B和42A-42B(S2006)。
根据电波输入方向的搜寻结果,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选定接收等级为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在允许范围内)的波束定向天线对开关33和/或34进行其设定的指示(S2007)。在图25的例子中,设定接收等级为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后方指向性天线部204。这样,本例具有不需要图22和23的无指向性天线205的优点。
图2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与本发明的第2目的对应的另外的天线切换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图27和28是表示图26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本例中,只进行波束定向天线203和204的切换控制。在此,也用图6的具体的结构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图27的行驶车辆202的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控制开关33和43依次地切换各个波束定向天线32A-32B和42A-42B而进行电波的输入方向的搜寻(S2011)。然后,选定与现有技术同样具有最大的接收等级的波束定向天线(在图27的例子中是前方波束定向天线203)(S2012)。在该状态下,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取得例如来自错误修正部52的错误率信息在每一个一定周期判定接收劣化的状态(S2013和2014)。当所取得的错误率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时,保持原状地以一定周期重复进行错误率信息的取得(S2014的“否”)。
当行驶车辆202进入强电场区域内而接收错误率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值时(S2014的“是”),接着根据来自等级检测部36和/或46的接收功率信息判定该时刻的接收功率(S2015和2016)。当接收功率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判定为接收劣化的原因是由本例的控制对象外的因素引起的,在此将返回初始的状态(S2016的“否”和S2011)。另一方面,当接收功率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值时,则判定为接收劣化的原因是由过大的电波输入造成的(S2016的“是”),在本例中立即选择与现在的设定(图26的前方波束定向天线203)相反方向的波束定向天线(图28的后方波束定向天线204),并对开关33和34进行其设定的指示(S2017)。
这样,按照本例,则可以从检测出由于过大的输入引起的接收劣化时刻开始立即选择相反方向的指向性天线而使得接收状态恢复。
下面,对与本发明的第3目的对应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中,虽然以图6的开关33为例说明本发明的结构,但显然对于开关43也同样可以应用本发明。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图。此外,图30A和30B表示图29的基本的开关动作的一个例子。本例除了在控制器354增加了延迟器361,通过合成器353输出来自天线A(前方波束定向天线32A)和/或天线B(后方波束定向天线32B)的接收信号以外,与图4的现有例是同样的。
在此,首先边参看图30A和30B边说明延迟器361的动作。通过来自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的天线切换请求信号(在本例中进行从天线A(32A)向天线B(32B)的切换)在控制器354的内部生成图4B所示的开关351和352的ON/OFF控制信号。
在本例的图30A的情况下,通过延迟器361使天线A从ON切换为OFF的一侧的控制信号恰好延迟一个规定时间t。由此,在延迟时间t的期间内向合成器353输入天线21A和21B这两方的接收信号并输出它们的合成信号。这样的处理对于接收来自后方的电波的天线B的接收功率这一方大于接收来自前方的电波的天线A的接收功率的情况是有利的。
这时,通过只在延迟时间t期间生成合成信号进行控制使得AGC电路的接收功率向大的方向变化的控制以及后级的RF/IF滤波器的上升过渡响应特性达到稳定化的时间变得更短而且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等级差向小的方向变化。其结果,在经过了延迟时间t之后,可以实现从天线A的小的接收功率向天线B的大的接收功率的平缓的转变。
另一方面,在图30B的情况下,通过延迟器361使天线B进行从OFF向ON的切换一侧的控制信号恰好延迟规定时间t。由此,在延迟时间t期间内天线A和B的接收信号这两方都可以切断向合成器53的输入。这样的处理对于接收来自后方的电波的天线B的接收功率这一方大于接收来自前方的电波的天线A的接收功率的情况是有利的。
在该情况下,通过只在延迟时间t期间内使来自合成器353的输出为无信号进行控制使得AGC电路的接收功率向小的方向变化的控制以及后级的RF/IF滤波器的上升过渡响应特性达到稳定化的时间变得更短而且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等级差向小的方向变化。其结果,在经过延迟时间t之后,可以实现从天线A的大的接收功率向天线B的小的接收功率的平缓的转变。
图31表示图30A和30B的开关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
在本例中,根据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等级差的大小切换上述的合成时的延迟时间量。在此,虽然对从天线A向天线B的切换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对于其相反方向的切换也是同样的。
在本例中在从天线A向天线B切换时(S3001),求出天线切换前的天线A的接收等级(α)与切换后的天线B的接收等级(β)之间的等级差|α-β|(S3002)。当该等级差小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把上述延迟器361的延迟时间设定得短(S3003),相反,当大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把上述延迟器361的延迟时间设定得大(S3004)。在经过了该设定的延迟时间后,就切断天线A(S3005)。
按照本例,根据天线切换前后的等级差,进一步地缩短AGC电路的接收功率向大的方向变化的控制以及后级的RF/IF滤波器的上升过渡响应特性达到稳定化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当超过需要地把延迟时间t设定得长时,则反之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等级差会变大。因此,通过当等级差小于规定的基准值时把延迟时间设定得短,而反之当等级差大时把延迟时间设定得长来进行适当的时间的调整。
另外,在本例和下一个例子(图32)中仅对合成进行说明。这是因为在实际的使用中进行使得天线切换后的接收等级向大的一方变化的天线切换合成控制。但是,也可以例如对天线A和B的每个都预先进行接收等级的搜寻,并根据该接收等级差(预测值)与本例同样地设定切断(图30)的延迟时间。
图32表示图30A和30B的开关控制流程的另一个例子。在本例中,从含于接收电波中的广播参数中识别其信号调制方式,设定与该信号调制方式对应的延迟时间。
首先,在从天线A向天线B切换时(S3011),进行天线切换后的信号调制方式的识别(S3012)。当该信号调制方式是抗噪声强而且可在短时间内进行同步检测的DQPSK时,则把延迟器361的延迟时间设定得短(S3013),相反,当是抗噪声弱而且在同步检测上要花费时间的64QAM信号时,则把延迟时间设定得大(S3014)。并且,在经过了所设定的延迟时间后切断天线A(S3015)。在本例中,也可以与图31的例子组合起来使用。由于在本例中可以设定与信号调制方式对应的延迟时间,所以可以实现更为适当的天线切换时间的短缩。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图。此外,图34A到34C表示图33的基本的动作例。
在图33中,在天线A的通信路径内插入了放大器A(371A)和衰减器A(372A)。此外,在天线B的通信路径内插入了放大器B(371B)和衰减器B(372B)。另外,在控制部354中设置有控制放大器A和B的放大率的放大控制器362、控制衰减器A和B的衰减率的衰减控制器363以及控制合成器353的合成比率的合成控制器364。
在本例中,代替实施例15中的开关351和352以及控制开关切换时间的延迟器361,使用在各个通信路径内设置的放大器、衰减器和合成器中的至少一者实现各个通信路径上的接收信号的平缓的等级变化(平缓的接收信号的切换)。
图34A表示同时地平缓地切换天线A和天线B这两方的例子。如果以图33的结构进行该动作的说明,则可以通过放大控制器362一边使天线A侧的放大器A的放大率逐渐变小,与此同时并行地一边使天线B侧的放大器B的放大率逐渐增大来实现平缓的开关切换。
此外,也可以通过衰减控制器363一边使天线A侧的衰减器A的衰减率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并行地一边使天线B侧的衰减器B的衰减率逐渐变小,或者通过合成控制器364一边使天线A侧的接收信号的合成比率逐渐变小,与此同时并行地一边使天线B侧的接收信号的合成比率逐渐增大来实现平缓的开关切换。
上述的动作,虽然可以通过放大率、衰减率和合成比率中的任意一者的控制来实现,但是,为了获得最佳的S/N等也可以使它们适当地组合。此外,放大控制器362、衰减控制器363和合成控制器364也可以由使用控制部354的CPU电路等的软件来实现。
图34B所示的合成和图34C所示的切断的例子,可以通过给上述的各个通信路径上的放大率、衰减率和合成比率的控制赋予时间差来实现。在图34B的合成的例子中,使天线A侧的控制延迟规定时间,在图34C的切断的例子中,则使天线B侧的控制延迟规定时间。
在本例中,使得包括天线切换前后的附近(过渡区域)在内接收功率的等级平缓地变化。由此,可以提高AGC电路的跟踪性,此外,可以显著地降低RF/IF滤波器的过渡响应时的脉冲性噪声的发生。进而,通过将接收功率的平缓的变化量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其改变,可以可靠地进行天线切换前后的接收功率的平缓的转变。
图35A和35B表示图34A的另外的方式例。
在图35A中,通过使用控制部354的CPU电路等的软件控制或从外部的天线切换合成电路59提供的一定周期的阶梯式控制数据等使放大率、衰减率和/或合成比率台阶式地变化。在本例中,可以使用通过设定数据而能够阶梯式地控制增益或衰减量的数字放大器或数字衰减器更为精密地进行接收等级的控制。另外,在图35A的例子中,虽然在每个步骤以相同的定时对天线A和B进行步骤控制,但是,为了减轻步骤控制的处理负荷,也可以在每个步骤对天线A和B交替地进行控制。
图35B表示图35A的另外的方式例,图36表示其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在本例中,一边对平缓地变化的接收等级进行实时的监视,一边适当地执行天线切换控制。
在图36中,通过规定周期(Δt)的监视取得天线A的接收等级(α)和天线B的接收等级(β)(S3021)。当接收等级的变化量(Δα、Δβ或Δ|α-β|)大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判定为由噪声等产生的异常信号,并保持原状地继续接收等级的监视(S3022和3021)。另一方面,当接收等级差小于规定的基准值时,则判定为正常的信号接收,并执行图34A~34C所示的各种的天线控制(S3023~3024)。另外,在步骤3024中,通过当所取得的天线A和天线B之间的接收等级差(Δ|α-β|)变得比规定的基准值小的时刻执行天线切换,可以使接收功率可靠且平缓地进行转变。
这样,由于在本例中一边对平缓地或台阶式地变化的接收等级进行实时的监视一边适当地进行天线切换控制,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天线切换时的接收状态的恶化。
图37表示使用图34B(合成)或图34C(切断)中的哪一方的波形的判定流程的一个例子。如上所述,只要当天线切换后的接收等级这一方大时使用合成,而当天线切换后的接收等级这一方小时使用切断的这一方就可以实现平缓的天线切换。
在本例中,利用这一点对天线A的接收等级(α)和天线B的接收等级(β)进行比较(S3031和3032),当天线切换后的接收等级这一方大时(α<β)则选择合成。因此,使用图34B的切换波形(切换波形(b))(S3033)。另一方面,当天线切换后的接收等级这一方小时(α>β)则选择切断。因此,使用图34C的切换波形(切换波形(c))(S3034)。
图38和图39表示应用于图37的切换波形(b)或(c)的延迟时间(切换时间)的控制流程的一个例子。
图38和图39分别与涉及上述的实施例15的图31和图32对应,在图38和39确定的延迟时间(切换时间)在图37的切换波形(b)或(c)中在单侧波形的接收等级控制的时间延迟上使用。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5说明的同样。因而,在此对其不做进一步的说明。

Claims (18)

1.一种接收装置,是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输入多个接收信号并且输出1个接收信号或多个接收信号的2个或2个以上的合成信号的第1切换合成部的第1接收部;
具有输入与上述多个接收信号不同的多个接收信号并且输出1个接收信号或多个接收信号的2个或2个以上的合成信号的第2切换合成部的第2接收部;
根据上述第1接收部和上述第2接收部的接收状态,对上述第1切换合成部和/或第2切换合成部的接收信号的切换和/或合成进行控制的切换合成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接收部包括由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的第1天线组;
上述第2接收部包括由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的第2天线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来自上述第1切换合成部和上述第2切换合成部的输出信号进行分集处理的分集处理部;
其中,上述切换合成控制部,根据分集处理的接收状态对上述第1切换合成部和/或上述第2切换合成部的接收信号的切换和/或合成进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天线组由第1前方指向性天线和第1后方指向性天线构成;
上述第2天线组由第2前方指向性天线和第2后方指向性天线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天线组由第1前方指向性天线、第1侧方指向性天线和第1后方指向性天线构成;
上述第2天线组由第2前方指向性天线、第2侧方指向性天线和第2后方指向性天线构成。
6.一种接收装置,是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选择多个接收信号中的至少1个接收信号的选择部;以及
根据由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状态对该选择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其中,上述控制部,在接收状态恶化的情况下选择接收信号的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接收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多个天线构成的天线组;
其中,上述选择部,通过选择上述天线组中的至少一个天线来选择上述至少1个接收信号;
上述控制部,在接收状态恶化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接收信号的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天线来选择上述接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当判定由通过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天线接收的信号为接收状态恶化时,取得由该被选择的天线接收的信号的接收等级,当该所取得的接收等级大于规定的基准值时,选择上述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天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组由无指向性天线和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
上述控制部,当在上述无指向性天线选择时判定为接收恶化时,取得由该无指向性天线接收的信号的接收等级,当该所取得的接收等级大于规定的基准值时,选择上述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指向性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组由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并且通过该多个指向性天线的合成构成无指向性天线;
上述控制部,当在上述无指向性天线选择时判定为接收恶化时,取得由该无指向性天线接收的信号的接收等级,当该所取得的接收等级大于规定的基准值时,选择上述接收等级小于等于规定的基准值的指向性天线。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当判定由通过上述选择部所选择的天线接收的信号为接收状态恶化时,取得由上述被选择的天线接收的信号的接收等级,当该所取得的接收等级大于规定的基准值时,选择与该被选择的天线相反方向的指向性的天线。
12.一种接收装置,是用于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多个接收信号并且选择至少1个接收信号的选择部;以及
调整上述接收信号的选择切换定时的调整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的天线组;
其中,上述选择部,通过选择上述天线组中的至少1个天线来选择上述至少1个接收信号;
上述调整部,通过调整上述天线的选择切换定时来调整上述接收信号的选择切换定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部,使从非选择向选择进行切换的连接定时与从选择向非选择进行切换的切断定时错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调整部,根据接收电波中所包含的广播参数调整使上述连接定时与上述切断定时错开的量。
16.一种接收装置,是接收由数字信号调制的电波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多个接收信号并且选择至少1个接收信号的选择部;
控制上述接收信号的选择切换的过渡状态中的接收信号的等级的控制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多个指向性天线构成的天线组;
其中,上述选择部,通过选择上述天线组中的至少一个天线来选择上述至少1个接收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使从非选择向选择进行切换的天线的接收信号的等级和从选择向非选择进行切换的天线的接收信号的等级平缓地或台阶式地变化。
CN2005100073573A 2004-02-04 2005-02-04 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52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8005/2004 2004-02-04
JP2004028005A JP4368213B2 (ja) 2004-02-04 2004-02-04 受信装置
JP074695/2004 2004-03-16
JP2004074695A JP4215666B2 (ja) 2004-03-16 2004-03-16 車載デジタル通信受信装置及びその受信方法
JP2004077962A JP4260051B2 (ja) 2004-03-18 2004-03-18 車載デジタル通信受信装置
JP077962/2004 2004-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2533A true CN1652533A (zh) 2005-08-10
CN1652533B CN1652533B (zh) 2010-09-29

Family

ID=34681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00735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652533B (zh) 2004-02-04 2005-02-04 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36593B2 (zh)
EP (1) EP1562309B1 (zh)
KR (1) KR100753073B1 (zh)
CN (1) CN1652533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5517A (zh) * 2010-06-29 201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天线设备、多输入多输出传输定向天线设备及移动中继设备
CN101626106B (zh) * 2009-08-05 2013-08-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Fm接收机的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的切换方法及终端
CN103368587A (zh) * 2012-03-20 2013-10-23 英特尔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发射器和方法
CN104641507A (zh) * 2012-07-13 2015-05-20 泰纳股份公司 包括可控制以输出或不输出信号的两个天线的组件
KR20180137992A (ko) * 2017-06-20 2018-12-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V2x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v2x 안테나 시스템
CN111525265A (zh) * 2020-05-22 2020-08-11 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调谐系统、电子设备以及天线调谐方法
CN115441919A (zh) * 2022-11-08 2022-12-06 成都方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通信抗干扰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0610B2 (ja) * 2004-06-28 2010-06-02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テレビジョン放送受信装置
JP2006287845A (ja) * 2005-04-05 2006-10-19 Fujitsu Ten Ltd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機及び信号処理回路
US7570949B1 (en) * 2005-04-15 2009-08-0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Automatic antenna selector switch
JP4682684B2 (ja) * 2005-04-28 2011-05-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信号受信装置
JP4696917B2 (ja) * 2006-01-10 2011-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WO2008074343A2 (en) * 2006-12-19 2008-06-26 Akg Acoustics Gmbh Selection diversity receiving device
JP4079194B1 (ja) * 2007-01-15 2008-04-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8199453A (ja) * 2007-02-15 2008-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
JP5006097B2 (ja) * 2007-04-24 2012-08-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受信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4712892B2 (ja) * 2007-05-29 2011-06-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US20100310005A1 (en) * 2008-02-05 2010-12-09 Yuhsuke Takagi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radio control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88257B2 (ja) * 2008-04-30 2013-04-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0114961A (ja) * 2008-11-04 2010-05-20 Sony Corp 電力通信装置、電力通信システム、電力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231399B1 (ko) * 2008-12-19 2013-02-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안테나 무선채널측정장치의 적응적 수신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그 운용 방법
JPWO2011001575A1 (ja) 2009-07-02 2012-12-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回路及び通信機器
US9136937B1 (en) * 2010-02-16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ntenna diversity in multiple sub-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13135270A (ja) * 2011-12-26 2013-07-08 Sony Corp 受信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機器
US8811522B2 (en) 2012-05-29 2014-08-19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itigating interferences for a multi-layer MIMO system augmented by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
US8885757B2 (en) 2012-05-29 2014-11-1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Calibration of MIMO systems with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s
US8861635B2 (en) 2012-05-29 2014-10-1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etting radio frequency (RF) beamformer antenna weights per data-stream in a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
US8649458B2 (en) 2012-05-29 2014-02-1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Using antenna pooling to enhance a MIMO receiver augmented by RF beamforming
US8971452B2 (en) 2012-05-29 2015-03-0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Using 3G/4G baseband signals for tuning beamformers in hybrid MIMO RDN systems
US8654883B2 (en) 2012-05-29 2014-02-18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RF MIMO system performance
US8619927B2 (en) * 2012-05-29 2013-12-3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rete gain control in hybrid MIMO/RF beamforming
US8599955B1 (en) 2012-05-29 2013-12-0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antennas in hybrid MIMO RDN systems
US8837650B2 (en) 2012-05-29 2014-09-1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rete gain control in hybrid MIMO RF beamforming for multi layer MIMO base station
US8842765B2 (en) 2012-05-29 2014-09-2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Beamformer configurable for connecting a variable number of antennas and radio circuits
US8644413B2 (en) 2012-05-29 2014-02-0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Implementing blind tuning in hybrid MIMO RF beamforming systems
US8767862B2 (en) 2012-05-29 2014-07-0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Beamformer phase optimization for a multi-layer MIMO system augmented by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
US9154204B2 (en) 2012-06-11 2015-10-0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Implementing transmit RDN architectures in uplink MIMO systems
KR20140006304A (ko) * 2012-07-03 2014-01-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하향링크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사물통신 디바이스
US8797969B1 (en) 2013-02-08 2014-08-05 Magnolia Broadband Inc. Implementing multi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 MIMO) base station using single-user (SU) MIMO co-located base stations
US9343808B2 (en) 2013-02-08 2016-05-17 Magnotod Llc Multi-beam MIMO time division duplex base station using subset of radios
US8989103B2 (en) 2013-02-13 2015-03-2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 attenuation of preamble reception in co-located WI FI access points
US8774150B1 (en) 2013-02-13 2014-07-08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ide-lobe contamination effects in Wi-Fi access points
US9155110B2 (en) 2013-03-27 2015-10-0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ocated and co-channel Wi-Fi access points
US20140226740A1 (en) 2013-02-13 2014-08-1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ulti-beam co-channel wi-fi access point
US9100968B2 (en) 2013-05-09 2015-08-0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gital cancellation scheme with multi-beam
WO2014199701A1 (ja) * 2013-06-13 2014-12-1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アンテナ方向調整方法及びofdm受信装置
US9425882B2 (en) 2013-06-28 2016-08-2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Wi-Fi radio distribution network station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Wi-Fi RDN stations
US8995416B2 (en) 2013-07-10 2015-03-3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co-channel access of neighboring access points
US8824596B1 (en) 2013-07-31 2014-09-02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time division MIMO RDN architecture
US9497781B2 (en) 2013-08-13 2016-11-15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ocated and co-channel Wi-Fi access points
US9088898B2 (en) 2013-09-12 2015-07-2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perative scheduling for co-located access points
US9060362B2 (en) 2013-09-12 2015-06-1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cessing an occupied Wi-Fi channel by a client using a nulling scheme
US9172454B2 (en) 2013-11-01 2015-10-27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librating a transceiver array
US9590661B2 (en) 2013-11-18 2017-03-07 Netge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WLAN range
US8891598B1 (en) 2013-11-19 2014-11-18 Magnolia Broadband Inc.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calibration for obtaining the channel reciprocity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MIMO systems
US8929322B1 (en) 2013-11-20 2015-01-0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de lobe suppression using controlled signal cancellation
US8942134B1 (en) 2013-11-20 2015-01-27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 registration in a multi-beam system
US9294177B2 (en) 2013-11-26 2016-03-22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 patterns calibrat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ystems
US9014066B1 (en) 2013-11-26 2015-04-21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 patterns calibrat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ystems
US9042276B1 (en) 2013-12-05 2015-05-26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ultiple co-located multi-user-MIMO access points
US9172446B2 (en) 2014-03-19 2015-10-27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sparse explicit sounding by implicit data
US9100154B1 (en) 2014-03-19 2015-08-04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plicit AP-to-AP sounding in an 802.11 network
US9271176B2 (en) 2014-03-28 2016-02-23 Magnolia Broadband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ckhaul based sounding feedback
JP6481292B2 (ja) * 2014-09-03 2019-03-13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受信回路及び受信方法
JP6438927B2 (ja) * 2016-10-11 2018-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4708A (ja) 1982-10-20 1984-04-2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移動体塔載用のテレビ受信アンテナ装置
JPS59181732A (ja) * 1983-03-31 1984-10-16 Toshiba Corp 携帯用無線機におけるダイバ−シチ−受信方式
JPS61230503A (ja) 1985-04-05 1986-10-14 Hitachi Ltd マルチビ−ムアンテナの切替え方式
JPH0680966B2 (ja) 1987-11-02 1994-10-12 国際電気株式会社 指向性アンテナの切替回路
JPH0591003A (ja) 1991-09-25 1993-04-0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アンテナ装置
JP2901165B2 (ja) 1992-03-13 1999-06-0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用一周波数交互通信方式におけるダイバーシチ方式
JPH06315022A (ja) 1993-04-30 1994-11-08 Sharp Corp アンテナの切り替え方法
JPH0884104A (ja) * 1994-09-09 1996-03-26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US5903826A (en) * 1996-12-06 1999-05-11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multipoint fixed-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H11122152A (ja) 1997-10-20 1999-04-30 Nec Corp 受信ダイバーシチ方式
JP2000101495A (ja) * 1998-09-18 2000-04-07 Sony Corp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伝送装置
US6400318B1 (en) * 1999-04-30 2002-06-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daptive array antenna
JP3910349B2 (ja) * 2000-09-19 2007-04-25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指向性アンテナ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DE10109359C2 (de) * 2001-02-27 2003-01-16 Bosch Gmbh Robert Diversity-Antennenanordnung
CN1161907C (zh) * 2001-07-20 2004-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下行反馈多天线发射方法与装置
JP3782330B2 (ja) 2001-09-14 2006-06-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Ofdm受信方法及びofdm受信装置
US7155192B2 (en) * 2001-09-25 2006-12-26 At&T Corp. Multi-antenna/multi-receiver array diversity system
JP4167464B2 (ja) 2002-01-17 2008-10-15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車載デジタル通信受信装置
JP2003283399A (ja) 2002-03-22 2003-10-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装置
CA2485165A1 (en) * 2002-05-07 2003-11-20 Ipr Licensing, Inc. Antenna adaptat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system
JP2006033056A (ja) * 2004-07-12 2006-02-02 Fujitsu Ten Ltd 受信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6106B (zh) * 2009-08-05 2013-08-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Fm接收机的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的切换方法及终端
CN102315517A (zh) * 2010-06-29 201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天线设备、多输入多输出传输定向天线设备及移动中继设备
CN103368587A (zh) * 2012-03-20 2013-10-23 英特尔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发射器和方法
CN103368587B (zh) * 2012-03-20 2015-08-19 英特尔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发射器和用于提供矢量和极性调制输出信号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641507A (zh) * 2012-07-13 2015-05-20 泰纳股份公司 包括可控制以输出或不输出信号的两个天线的组件
KR20180137992A (ko) * 2017-06-20 2018-12-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V2x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v2x 안테나 시스템
CN109103571A (zh) * 2017-06-20 2018-12-2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V2x天线和具有该v2x天线的v2x天线系统
KR102368601B1 (ko) * 2017-06-20 2022-03-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V2x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v2x 안테나 시스템
CN111525265A (zh) * 2020-05-22 2020-08-11 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调谐系统、电子设备以及天线调谐方法
CN115441919A (zh) * 2022-11-08 2022-12-06 成都方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通信抗干扰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5441919B (zh) * 2022-11-08 2023-03-24 成都方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通信抗干扰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62309A3 (en) 2007-02-07
KR20060041647A (ko) 2006-05-12
US7636593B2 (en) 2009-12-22
EP1562309A2 (en) 2005-08-10
KR100753073B1 (ko) 2007-08-31
US20050245224A1 (en) 2005-11-03
EP1562309B1 (en) 2015-12-02
CN1652533B (zh) 201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52533A (zh) 接收装置
CN1310486C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120595C (zh) 相干检波方法,移动通信接收机及干扰消除装置
CN1951048A (zh) 正交频分复用接收装置及正交频分复用接收方法
CN1714525A (zh)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发送装置、接收装置以及控制程序
CN1200522C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支持传输分集的过区切换方法
CN1550080A (zh) 无线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方法
CN1830158A (zh) 在使用多入多出自适应天线阵列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CN1198414C (zh) 信息传送系统与方法以及发送装置与接收装置
CN1448039A (zh) 无线通信基站系统、方法、程序及其记录媒体
CN1841980A (zh) 移动站
CN1593018A (zh) 数字通信方法与系统
CN1248362A (zh) 直接扩展码分多址传输方式中的瑞克接收机
CN1452425A (zh) 利用指向性波束的通道检索电路、无线接收装置及无线发射装置
CN1667976A (zh) 通信系统和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235498A (zh)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CN1830157A (zh) 在利用多输入多输出自适应天线阵列方案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56130A (zh) 在无线接收机中进行信号处理的方法和系统
CN1262083C (zh) Cdma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0340122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播路径推断方法
CN1263660A (zh) 干扰消除设备和干扰消除方法
CN1969497A (zh) 脉冲无线通信装置
CN1500359A (zh) 无线基地装置、通信信道分配方法及分配程序
CN1976506A (zh) 无线基站、无线终端、移动通信系统及接收操作控制程序
CN1364360A (zh) 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