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7457A -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7457A
CN1477457A CNA031460720A CN03146072A CN1477457A CN 1477457 A CN1477457 A CN 1477457A CN A031460720 A CNA031460720 A CN A031460720A CN 03146072 A CN03146072 A CN 03146072A CN 1477457 A CN1477457 A CN 14774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image
mentioned
housing bod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60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8987C (zh
Inventor
阿部信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181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06172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181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06172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77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7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89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89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09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for space saving, e.g.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slant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2Paper handling
    • G03G2221/1675Paper handling jam treat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7Frame structures using opening shell type machines, e.g. pivoting assembl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载像体(20)的周围沿转印带(16)对各色分别设置配置有充电部件(22)及显影部件(24)的图像形成站(Y、M、C、K),其中,包括将上述各图像形成站及转印带配设在内部的壳体主体(2)、支持张设上述转印带的辊(14)的支持框架(9a)、以及与上述转印带对置来配设的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可在壳体主体上转动自如地装卸上述支持框架,并且具有将上述支持框架止动在壳体主体上的止动部件(9c),在上述止动部件的近旁配置上述图像浓度检测部件,从而防止图像浓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精度降低。

Description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在载像体的周围沿转印带对各色分别设置配置有充电部件及显影部件的图像形成站,使转印带通过各站,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11-95520号公报上公开了下述技术:用多个辊沿斜向张设转印带(输纸带),在沿转印带的张设方向排列的多个图像形成站上重叠地配置多个激光扫描部件的一部分来使整个装置小型化,而且将张设的转印带的斜下方的空间用作用于双面打印的翻纸路径、或者用于进行搭载送纸盒或记录媒体被卡住的情况下的处理的空间。
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249522上,公开了下述技术:因为用多个辊沿水平方向张设转印带(中间转印带),与转印带的下方张设面对置来排列多个图像形成站,再在各图像形成站的下方配置阵列状写入头,从而缩短记录媒体的传输路径,减小用于在记录媒体被卡住的情况下取出记录媒体的开口,使图像形成装置小型化。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方式中,虽然通过斜着配置转印带或采用阵列状写入头而使整个图像形成装置小型化,但是在进一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上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动作的电路的配置成为重要的课题。
特别是,在上述各现有方式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中有下述问题:为了使多个图像形成站同时动作,充电部件、显影部件、转印部件等的高压电源基板、用于使图像形成过程进行机械动作的动力电源基板、以及用于将从主计算机等发送的图像数据分离为每种颜色来进行图像处理的接口基板大型化,如果将它们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侧面或背面的上方或下方,则其结果是装置不能小型化。
再者,在上述各现有方式中,装置的维护有如下课题。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平11-95520号公报的方式中,在记录媒体被卡住的情况下,需要将各图像形成站沿载像体的轴向拔去后除去记录媒体,除去卡住的记录媒体很费事,而且在除去时有可能损伤载像体或转印带的表面而发生图像缺陷。此外,也可以使转印带转动退出后除去记录媒体,但是需要用于使转印带转动退出的空间,不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再者,需要设置用于在正确地定位支持装置各部的框架上沿载像体的轴向插拔各图像形成站、或者除去卡住的记录媒体的开口部,有可能使框架的刚性降低,图像质量恶化。
此外,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2001-249522的方式中有下述问题:因为用于更换各图像形成站的开口部和用于除去卡住的记录媒体的开口部的设置方向不同,所以操作者要操作哪一个开口部来进行维护是不明确的。此外,有下述问题:由于在更换各图像形成站时使转印带脱离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所以操作者在更换图像形成站时需要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周边保留临时放置转印带的空间,所以更换很费事,并且在临时放置时会损伤转印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在(日本专利)特愿2002-209615(已向美国申请)中提出了下述图像形成装置:在载像体的周围沿转印带对各色分别设置配置有充电部件及显影部件的图像形成站,其中,斜着配置上述转印带,并且包括将上述各图像形成站及转印带配设在内部的壳体主体、和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壳体主体上的框架,在该框架上配设有转印带。由此,能够提供极小型、而且维护性优良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上述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保持有用于进行转印带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的定位、并且检测各色调色剂图像的浓度、校正各色图像的色偏差或图像浓度的图像浓度检测部件,在保持部上设有用螺钉机构或杠杆机构来调整中间转印带和传感器的位置的机构。
然而,上述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有下述问题:因为在每次维护时将转印带从壳体主体上拆下,所以在使转印带转动而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图像浓度检测部件的位置会偏移,其结果是图像浓度检测部件和转印带之间的距离变动,检测精度降低。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及课题,其目的在于,在可在壳体主体上转动自如地装卸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防止图像浓度检测部件的检测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载像体的周围沿转印带对各色分别设置配置有充电部件及显影部件的图像形成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上述各图像形成站及转印带配设在内部的壳体主体、支持张设上述转印带的辊的支持框架、以及与上述转印带对置来配设的图像浓度检测部件,可在壳体主体上转动自如地装卸上述支持框架,并且具有将上述支持框架止动在壳体主体上的止动部件,在上述止动部件的近旁配置上述图像浓度检测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载像体的周围沿转印带对各色分别设置配置有充电部件及显影部件的图像形成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上述各图像形成站及转印带配设在内部的壳体主体、支持张设上述转印带的辊的支持框架、以及与上述转印带对置来配设的图像浓度检测部件,可在壳体主体上转动自如地装卸上述支持框架,并且在离上述支持框架的转动支点最近的上述辊近旁配置上述图像浓度检测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是从图1的右向看到的平面图。
图3是图1的转印带单元及图像形成单元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转印带及载像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消耗品的更换的说明图。
图6是接着图5的消耗品的更换的说明图。
图7是接着图6的消耗品的更换的说明图。
图8是接着图7的消耗品的更换的说明图。
图9是图8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接着图9的消耗品的更换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将中间转印带用作转印带的例子。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剖面图,图2是从图1的右向看到的平面图,图3是图1的转印带单元及图像形成单元的放大图,图4是图2的转印带及载像体的立体图。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对各附图间相同的结构附以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壳体主体2、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主体2的正面的第1开闭部件3、以及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主体2的顶面的第2开闭部件(兼作出纸托盘)4,在第1开闭部件3上还包括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主体2的正面的开闭盖3’,开闭盖3’可与第1开闭部件3联动、或者独立地开闭。
在壳体主体2内配设有内置电源电路板及控制电路板的电路封装盒(電装品ボツクス)5、图像形成单元6、风扇7、转印带单元9、送纸单元10,在第1开闭部件3内配设有二次转印单元11、定影单元12、记录媒体传输部件13。图像形成单元6及送纸单元10内的消耗品可在主体上装卸,在此情况下,可与转印带单元9一起拆下进行修理或更换。
如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2的正面下部的两侧突设有一对撑条2a,在第1开闭部件3的下部两侧形成有一对转动部3a,向撑条2a和转动部3a中插入轴3b,将第1开闭部件3开闭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主体2上。在第1开闭部件3的正面上部配设有操作面板3c,而在第1开闭部件3的下部形成有送纸盒35的装卸开口3d。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可只从装置正面来装卸各单元,能够将装置紧凑地设置在室内。
在图1中,转印带单元9包括配设在壳体主体2的下方并由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的驱动辊14、配设在驱动辊12的斜上方的从动辊15、张设在这2个辊14、15间并沿图示箭头方向循环驱动的中间转印带16、以及与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接触的清洁部件17,从动辊15及中间转印带16相对于驱动辊14沿图中向左侧倾斜的方向来配设。由此,使驱动中间转印带16时的带传输方向向下的带面16a位于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带面16a是带驱动时的带张紧面(由驱动辊14拉紧的面)。
上述驱动辊14及从动辊15由支持框架9a旋转自如地支持,在支持框架9a的下端形成转动部9b,该转动部9b与壳体主体2上所设的转动轴(转动支点)2b配合,由此,支持框架9a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主体2上。此外,在支持框架9a的上端转动自如地设有锁定杠杆(止动部件)9c,锁定杠杆9c可由壳体主体2上所设的止动轴2c止动。
驱动辊14兼作构成二次转印单元11的二次转印辊19的支承辊。如图3所示,在驱动辊14的周面上形成有厚度为3mm左右、体积电阻率在105Ω·cm以下的橡胶层14a,通过经金属制的轴接地,而成为经二次转印辊19供给的二次转印偏压的导电路径。通过这样在驱动辊14上设置高摩擦而且具有冲击吸收性的橡胶层14a,记录媒体进入二次转印部时的冲击难以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6,能够防止画质的恶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驱动辊14的直径小于从动辊15的直径。由此,能够使二次转印后的记录媒体容易靠记录媒体自身的弹力来剥离。此外,使从动辊15兼作清洁部件17的支承辊。
清洁部件17被设在传输方向向下的带面16a一侧。如图3所示,包括在二次转印后除去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刮板17a、和传输回收的调色剂的调色剂传输部件17b,清洁刮板17a在中间转印带16缠绕到从动辊15的部位与中间转印带16接触。
此外,由板簧电极构成的一次转印部件21与后述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载像体20对置,靠其弹力与中间转印带16的传输方向向下的带面16a背面接触,向一次转印部件21施加转印偏压。
在中间转印带16的支持框架9a上,在锁定杠杆9c的近旁与中间转印带16对置来设置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该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是用于向中间转印带上转印测试图案(对准标记、补丁图像)、进行中间转印带16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的定位、并且检测各色调色剂图像的浓度、校正各色图像的色偏差或图像浓度的传感器。在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的保持部上,最好附加未图示的用螺钉机构或杠杆机构来调整中间转印带和传感器的位置的机构。
因此,在可在壳体主体2上以支持中间转印带16的支持框架9a的转动支点2b为中心来转动自如地装卸中间转印带16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配置在锁定杠杆9c的近旁,所以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由锁定杠杆9c的止动来可靠地定位,能够防止其检测精度降低。
不将中间转印带16上形成的上述测试图案转印到记录媒体上、而用中间转印带16的清洁部件17来除去的方法被广泛采用。此时,为了避免调色剂附着到二次转印辊19表面上,采用使二次转印辊19离开中间转印带16的方法。如果只在测试图案通过二次转印辊19和中间转印带16的夹持部期间进行二次转印辊19的离开动作,则能够避免调色剂的附着,但是如果图像形成速度(带移动速度)加快,则需要高速而且频繁地进行二次转印辊19的离开及接触动作,有可能使中间转印带16产生伴有异常噪声的激烈的冲击或带的张力变动,在中间转印带16和张设带的辊之间发生微小的滑动。
该滑动例如产生下述问题:即使检测对准标记来进行各图像形成站的图像形成时间的校正,也会发生色偏差。此外,产生下述问题:对准标记或补丁图像的形成有时重复进行,直至各色的图像位置关系或各色的调色剂图像浓度收敛到期望的范围内,二次转印辊19重复地离开和接触中间转印带16,导致二次转印辊19的离开接触驱动机构的故障,损害图像形成装置的可靠性。
因此,为了消除这种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始形成一系列测试图案前,使二次转印辊19离开中间转印带16,在重复形成的一系列测试图案通过与二次转印辊19对置的位置后,以中间转印带16和张设带并驱动的辊之间不发生微小滑动的缓慢的速度使二次转印辊19接触中间转印带16。
图像形成单元6包括形成多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种)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站Y(黄用)、M(品红用)、C(青用)、K(黑用),如图3详细示出的那样,在各图像形成站Y、M、C、K上分别具有由感光鼓构成的载像体20、和配设在载像体20周围的充电部件22、像写入部件23及显影部件24。其中,只对图像形成站Y的充电部件22、像写入部件23及显影部件24附以标号,其他图像形成站的机构相同,所以省略标号。此外,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配置顺序是任意的。
使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载像体20与中间转印带16的传输方向向下的带面16a接触,其结果是,各图像形成站Y、M、C、K也相对于驱动辊14沿图中向左侧倾斜的方向来配设。如图示箭头所示,载像体20沿中间转印带16的传输方向被旋转驱动。
充电部件22由连接在高压产生源上的导电性刷辊构成,刷子外周与作为感光体的载像体20反向,而且以2~3倍的圆周速度接触旋转,使载像体20的表面均匀带电。导电性刷辊是将每平方英寸植绒15万~43万根粗度为2~6登尼尔、原丝电阻为107~109Ω的半导电性纤维所得的绒头织物以螺旋状缠绕到直径为5~8mm的良导电性轴部件(例如金属轴)的表面而构成的,与载像体20的接触深度为0.3~0.5mm,保持可旋转。
在将负带电性的感光体用作载像体20的情况下,向刷辊施加的电压最好采用在直流分量-300~-500V上叠加频率为1KHz左右的交流分量800~1300V所得的电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用于无清洁器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最好在非图像形成时通过向刷辊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偏压,使刷辊上附着的转印残余调色剂排出到载像体20上,由一次转印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由中间转印带16的清洁部件17回收。
通过使用这种充电部件22,能够用极少的电流使载像体表面带电,所以不会像电晕充电方式那样用大量的臭氧污染装置内外。此外,与载像体20的接触是“软”的,所以使用辊充电方式时发生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粘连到充电辊或载像体上的情况也难以发生,能够确保稳定的画质和装置的可靠性。
像写入部件23采用将发光二极管或包括背光的液晶光闸等元件沿载像体20的轴向排列为列状的阵列状写入头。阵列状写入头具有下述优点:比激光扫描光学系统的光路长度短,紧凑,可接近载像体20来配置,能够使整个装置小型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载像体20、充电部件22及像写入部件23作为载像体单元25(图3)单元化,来保持阵列状写入头的定位,在更换载像体单元25时与阵列状写入头一起来更换,对新的载像体单元进行光量调整和定位来进行重新使用。
接着,以图3的图像形成站K为代表来详细说明显影部件24。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图像站Y、M、C、K沿斜向来配设,而且载像体20与中间转印带16的传输方向向下的带面16a接触,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将调色剂贮留容器26向斜下方倾斜来配置。因此,显影部件24采用了特别的结构。
即,显影部件24包括贮留调色剂(图4的阴影部分)的调色剂贮留容器26、在该调色剂贮留容器26内形成的调色剂贮留部27、在调色剂贮留部27内配设的调色剂搅拌部件29、在调色剂贮留部27的上部划分形成的分隔部件30、在分隔部件30的上方配设的调色剂供给辊31、与分隔部件30上所设的调色剂供给辊31接触的刮板32、与调色剂供给辊31及载像体17接触来配设的显影辊33、以及与显影辊33接触的限制刮板34。
载像体20沿中间转印带16的传输方向来旋转,如图示箭头所示,显影辊33及供给辊31沿与载像体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旋转驱动,而搅拌部件29沿与供给辊3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旋转驱动。在调色剂贮留部27中由搅拌部件29搅拌、运上来的调色剂沿分隔部件30的顶面被供给到调色剂供给辊31,供给的调色剂与刮板32滑擦,通过向供给辊31的表面凹凸部的机械附着力和摩擦带电力所形成的附着力,供给到显影辊33的表面。供给到显影辊33的调色剂由限制刮板34限制为规定厚度的层厚,薄层化的调色剂层被传输到载像体20,在显影辊33和载像体20接触而构成的夹持部及其近旁对载像体20的潜像部分进行显影。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载像体20对置一侧的显影辊33、调色剂供给辊31及显影辊33和限制刮板34的接触部分未埋没在调色剂贮留部27的调色剂中。通过该结构,能够防止贮留调色剂的减少使限制刮板34对显影辊33的接触压力变动,并且限制刮板34从显影辊33刮掉的剩余调色剂掉落到调色剂贮留部27中,所以能够防止显影辊33形成薄膜。
此外,使显影辊33和限制刮板34的接触部分位于供给辊31和显影辊33的接触位置下方,设置使供给辊31向显影辊33供给而未转移到显影辊33的剩余调色剂、和限制刮板34从显影辊33上限制除去的剩余调色剂返回到显影部件下部的调色剂贮留部27的路径,返回到调色剂贮留部27的调色剂由搅拌部件29与调色剂贮留部27内的调色剂进行搅拌,由搅拌部件29再次供给到供给辊31近旁的调色剂导入部。因此,使剩余调色剂不滞留在供给辊31和显影辊33的滑擦部分或显影辊33和限制刮板34的接触部分而掉落到下部与调色剂贮留部27的调色剂进行搅拌,所以显影部件内的调色剂的恶化进行得很慢,能够防止更换显影部件后发生急剧的画质变化。
进而,以图3的图像形成站M为例来进行详细说明。在显影部件24上,在显影辊33近旁形成有显影辊露出部33a,而在像写入部件23上与载像体20对置形成有向上开口部23a。如果此时像写入部件23的向上开口部23a位于显影辊露出部33a的下方,则产生调色剂由于重力而从显影辊露出部33a洒落、进入像写入部件32的向上开口部23a内、污染像写入部件23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向上开口部23a偏移到中间转印带16一侧,使得像写入部件23的向上开口部23a与显影部件24的显影辊露出部33a不重叠。由此,能够消除调色剂由于重力而从显影辊露出部33a洒落、从向上开口部23a进入像写入部件32内、污染像写入部件23的问题。
返回到图1,送纸单元10包括由叠层保持有记录媒体p的送纸盒35、和从送纸盒35逐页传送记录媒体P的拾取辊36构成的送纸部。
在第1开闭部件3内,包括规定向二次转印部传送记录媒体P的供纸时间的速度辊对37、与驱动辊14及中间转印带16压接的二次转印部件——二次转印单元11、定影单元12、记录媒体传输部件13、出纸辊对39、以及双面打印传输路径40。
二次转印单元11包括由固定轴41转动自如地轴支持的转动杠杆42、转动自如地设在转动杠杆42的一端的二次转印辊19、配设在转动杠杆42的另一端和第1开闭部件3间的弹簧43,二次转印辊19始终可通过弹簧43的施加的势能向图示箭头方向移动,按压中间转印带16及驱动辊14。在转动杠杆42的弹簧43一侧设有偏心凸轮44,转动杠杆42、弹簧43及偏心凸轮44构成二次转印辊19的离开接触部件。通过偏心凸轮44的转动,转动杠杆42抵抗弹簧43来转动,使二次转印辊19离开中间转印带16。
定影单元12具有内置卤素加热器等发热体并且旋转自如的加热辊45、按压该加热辊45以施加势能的加压辊46、可摇动地配设在加压辊46上的带张设部件47、以及张设在加压辊45和带张设部件47间的耐热带49,二次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彩色图像由加热辊45和耐热带49形成的夹持部以规定的温度定影到记录媒体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中间转印带16的斜上方形成的空间,换言之,可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6与图像形成单元6相反一侧的空间配设定影单元12,能够减少向电路封装盒5、图像形成单元6及中间转印带16的热传递,能够减少进行各色的色偏差校正动作的频度。
图4示出图1中说明过的转印带单元9、中间转印带16、清洁部件17、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载像体20。在转印带单元9上设有左右一对框架9a,在框架9a上安装有驱动辊14及从动辊15,在驱动辊14及从动辊15间张设有中间转印带16。在驱动辊14的一个端部连接有带驱动齿轮51,而在各载像体20的一个端部连接有载像体驱动齿轮52,在各驱动齿轮52间啮合有中继齿轮53。此外,在传输方向向下的带面16a的最上流一侧配设有驱动电机54,在固定在驱动电机54的旋转轴上的小齿轮54a、和最上流一侧的载像体20的驱动齿轮52间啮合有由2级齿轮构成的传动齿轮55。其中,56是配设框架9a的侧面的调色剂回收容器,用于回收来自清洁部件17的废调色剂。调色剂回收容器56做成沿框架9a的侧面的形状,有利于整个装置的紧凑化。
在上述结构中,用一对框架(未图示)同时轴支持各色的载像体20,从配设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的一个驱动电机54通过配置为一列的传动齿轮55、载像体驱动齿轮52、中继齿轮53依次驱动各载像体20,再通过最下级的载像体驱动齿轮52经带驱动齿轮51驱动中间转印带16的驱动辊14。此外,使中继齿轮53和带驱动齿轮51的齿数相同,调整旋转周期不匀,使驱动辊14的1周和各色图像形成部件的一次转印部的间隔大致相同。由此,可在制造阶段调整各载像体20、齿轮的旋转相位,即使更换载像体20,也能够将各色载像体20的旋转不匀造成的色偏差抑制到最小限度。
在此情况下,通过使中间转印带16的传输速度比载像体20的圆周速度快大致1~3%,能够防止中间转印带16松弛,实现稳定的带驱动,能够防止色偏差,实现高画质化,并且通过附加速度差,转印效率提高,无需载像体的清洁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2内斜着配置有中间转印带16及各图像形成站Y、M、C、K,将电路封装盒5配置在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铅直下方。将来自电路封装盒5内的电源电路、或驱动电路、控制电路等电路的配线(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经连接器57装卸自如地连接在一次转印部件21、充电部件22、像写入部件23、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上。其中,可以经连接器57配线到第1开闭部件3内的二次转印单元11、定影单元12等,也可以通过第1开闭部件3的转动轴3b的附近来配线。
上述电路是指将从外部的主控制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图像形成站可记录的数据的接口电路、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电路、向充电部件、显影部件、转印部件供给高压的高压电源、使驱动阵列状写入头23的驱动电路、装置的驱动电机、离合器、控制电路等动作的电压电源。
通过将这些电路配置在图像形成站的铅直下方、送纸盒35的上方,无需为了搭载电路而扩大整个装置的宽度或深度、高度,能够提供小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通过如上配置接口电路和控制电路,从与电路板上的各连接处接近的位置经连接器57向像写入部件23和图像浓度检测部件18连接配线,能够缩短到像写入部件23的配线长度,削减配线成本,而且能够降低将例如几百MHz的高频图像信号传递到像写入部件23时的噪声。此外,通过如上配置高压电源和低压电源,从与电路板上的各连接处接近的位置经连接器57连接到充电部件和转印部件,能够缩短配线长度,削减配线成本,而且能够防止例如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所得的偏压的波形钝化和功率损耗。
再者,无需经机构复杂的开闭部件3的转动轴附近来进行上述多数配线,所以在为了维护装置而转动载置有转印带和载像体的框架9a时,能够避免夹住配线而断线。
如上所述的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的概要如下所述。
(1)来自未图示的主计算机等(个人计算机等)的打印命令信号(图像形成信号)被输入到电路封装盒5内的控制电路后,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载像体20、显影部件24的各辊、及中间转印带1 6被旋转驱动。
(2)载像体20的表面由充电部件22均匀充电。
(3)在各图像形成站Y、M、C、K中均匀带电的载像体20的表面,用像写入部件23进行与各色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选择性曝光,形成各色用的静电潜像。
(4)各个载像体20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显影部件24对调色剂图像进行显影。
(5)向中间转印带16的一次转印部件21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一次转印电压,载像体20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中随着中间转印带16的移动,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6)与一次转印了该一次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6的移动同步,送纸盒35中收纳的记录媒体P经速度辊对37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19。
(7)一次转印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位与记录媒体同步合流,由按压机构向中间转印带16的驱动辊14按压的二次转印辊19施加与一次转印图像相反极性的偏压,中间转印带16上形成的一次转印图像被二次转印到同步传送的记录媒体上。
(8)二次转印中的转印残余的调色剂被传输到从动辊15方向,由与该辊15对置配置的清洁部件17刮取,然后中间转印带16被刷新,可再次重复上述循环。
(9)使记录媒体通过定影部件12来对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然后记录媒体被传输到规定的位置(在不是双面打印的情况下被传输到出纸托盘4,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被传输到双面打印传输路径40)。
接着,用图5~图10来说明记录媒体卡住处理及消耗品的更换。图5示出只将第1开闭部件3的开闭盖3’向下方转动而露出双面打印传输路径4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除去双面打印传输路径40中卡住的记录媒体。
图6示出将第1开闭部件3与开闭盖3’一起向下方转动而露出定影单元12及二次转印单元11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除去定影单元12及二次转印单元1 1中卡住的记录媒体,并且能够容易地修理或更换定影单元12及二次转印单元11。此外,能够将第2开闭部件4向上方转动,使转印带单元9露出,能够除去转印带单元9中卡住的记录媒体。
图7示出转动设在转印带单元9的框架9a的上部的锁定杠杆9c来解除与止动轴2c的配合、使框架9a以转动轴2b为支点向右方转动、使图像形成单元6露出的状态。此时,解除了通过连接器57进行的配线连接。
然后,如图8所示,可以从框架9a上拆下构成图像形成单元6的各色的显影部件24及载像体单元25以及转印带单元9,进行修理或更换。在本例中,容易确保显影部件24、载像体20及中间转印带16的相对位置关系,更换作业很容易。
图9及图10示出图8的变形例。在本例中,使框架9a支持转印带单元9及载像体单元25,使壳体主体2一侧支持显影部件24。由此,能够独立地选择性地更换载像体单元25和显影部件24。其中,也可以使壳体主体2一侧还支持载像体单元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补给记录媒体时插拔送纸盒35的空间,使作为装置外壳的第1开闭部件3、定影单元12及二次转印单元11一体开放,所以定影单元12的维护作业性和记录媒体被卡住的情况下的可视性和操作性优良。此外,在一体开放它们时的上部空间,可使转印带单元9、载像体单元25及显影部件24中的至少一个开放来进行载像体20或显影部件的更换,所以更换消耗品时的作业性良好。
此外,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在支持图像形成部件的框架上设置用于更换消耗品的大的检修开口,框架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得到稳定的良好的图像。
此外,能够防止在开放框架9a时操作者碰到转印带而在带表面上附着指纹等而造成图像缺陷。再者,还能够用框架9a来阻挡更换消耗品时掉落的调色剂,所以能够防止记录媒体传输部件13、定影单元12及二次转印单元11污染。
此外,通过开放第1开闭部件3来使二次转印辊19避开中间转印带16,所以能够容易地除去多页打印等时转印带16周围的卡纸。
图1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剖面图。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机构附以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将输纸带用作转印带的例子,用传输带59来取代图1的中间转印带1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开闭部件3内配设有转印带单元9和定影单元12。转印带单元9包括配设在壳体主体2的上方并由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的驱动辊14、配设在驱动辊14的斜下方的从动辊15及支承辊60、由该3个辊张设并向图示箭头方向循环驱动的传输带59、以及与支承辊60对置并与传输带59的表面接触的清洁部件17,驱动辊14及传输带59相对于从动辊15沿向图中左侧倾斜的方向来配设。由此,使驱动输纸带59时的带张紧侧59a位于下方,带松弛侧位于上方。
此外,由板簧电极构成的转印部件61与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载像体20对置,靠其弹力与传输带59的背面接触,向转印部件61施加转印偏压。使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载像体20与传输带59的带张紧侧59a接触,其结果是,各图像形成站Y、M、C、K也相对于从动辊15沿向图中左侧倾斜的方向来配设。
图12~图15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2的实施方式在中间转印带16的铅直上方配置有电路封装盒5,在铅直下方配置有图像形成站Y、M、C、K。图13的实施方式在传输带59的铅直上方配置有图像形成站Y、M、C、K,在输纸带59的铅直下方配置有电路封装盒5。图14的实施方式在输纸带59的铅直上方配设有图像形成站Y、M、C、K和电路封装盒5。图15的实施方式与图1的实施方式相比,将图像形成站Y、M、C、K的调色剂贮留容器26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铅直上方。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可按照需要来置换或附加现有公知或周知的技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阵列状写入头用作像写入部件23,但是也可以采用激光曝光装置。在此情况下,将电路封装盒5设置在激光曝光装置的侧方(图1的纸面纵深方向或面前方向)即可。
此外,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将驱动辊14配置在下方,将从动辊15配置在上方,但是也可以将从动辊配置在下方,将驱动辊14配置在上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开闭部件3及框架9a的转动支点设在壳体主体2的两侧面上,使其沿上下方向转动自如,但是也可以将转动支点设在壳体主体2的一个侧面上,使其沿水平方向转动自如。
在本发明中,将中间转印带及传输带统称定义为转印带。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载像体的周围沿转印带对各色分别设置配置有充电部件及显影部件的图像形成站,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上述各图像形成站及转印带配设在内部的壳体主体、支持张设上述转印带的辊的支持框架、以及与上述转印带对置来配设的图像浓度检测部件,可在壳体主体上转动自如地装卸上述支持框架,并且具有将上述支持框架止动在壳体主体上的止动部件,在上述止动部件的近旁配置上述图像浓度检测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带是输纸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带是中间转印带。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载像体的周围沿转印带对各色分别设置配置有充电部件及显影部件的图像形成站,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上述各图像形成站及转印带配设在内部的壳体主体、支持张设上述转印带的辊的支持框架、以及与上述转印带对置来配设的图像浓度检测部件,可在壳体主体上转动自如地装卸上述支持框架,并且在离上述支持框架的转动支点最近的上述辊近旁配置上述图像浓度检测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带是输纸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带是中间转印带。
CNB031460720A 2002-07-26 2003-07-21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89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18119A JP2004061725A (ja) 2002-07-26 2002-07-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18118/2002 2002-07-26
JP2002218118A JP2004061724A (ja) 2002-07-26 2002-07-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18119/2002 2002-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7457A true CN1477457A (zh) 2004-02-25
CN1268987C CN1268987C (zh) 2006-08-09

Family

ID=301174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60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8987C (zh) 2002-07-26 2003-07-21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U032757670U Expired - Lifetime CN2682454Y (zh) 2002-07-26 2003-07-21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032757670U Expired - Lifetime CN2682454Y (zh) 2002-07-26 2003-07-21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20415B2 (zh)
EP (1) EP1387226B1 (zh)
CN (2) CN1268987C (zh)
DE (1) DE60308773T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23860B2 (en) 2007-01-16 2011-09-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eloping-transferring modul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2566389A (zh) * 2005-06-24 2012-07-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64958B1 (ko) * 2002-09-12 2006-03-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컬러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193545B2 (ja) * 2003-03-31 2008-1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016629B2 (en) 2003-04-17 2006-03-2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ischarging unit of increased capacity
JP4550401B2 (ja) * 2003-11-18 2010-09-22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の画質制御方法
JP4490790B2 (ja) * 2003-12-24 2010-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664A (ja) * 2003-12-26 2005-07-14 Ricoh Co Ltd 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17455B2 (ja) 2004-02-27 2011-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41399B2 (ja) * 2004-06-30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302209B2 (en) * 2004-06-30 2007-1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cilitating removal of recording material from opening/closing portion
JP4763998B2 (ja) * 2004-11-11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379687B2 (en) * 2004-11-12 2008-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opening and closing units
EP1657602B1 (en) * 2004-11-12 2012-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pen-close doors
EP1674948B1 (en) * 2004-12-27 2018-08-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15203A (ja) * 2005-02-02 2006-08-1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1535A (ja) * 2005-03-11 2006-09-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77105B2 (ja) * 2005-06-13 2010-11-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67180B2 (ja) * 2005-09-09 2011-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3742A (ja) * 2005-12-13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3484B2 (ja) * 2005-12-13 2012-09-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1584A (ja) * 2005-12-22 2007-07-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1103B2 (ja) * 2006-04-27 2011-11-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37917B2 (ja) * 2006-12-04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KR100795160B1 (ko) * 2007-03-22 2008-01-16 주식회사 아트닉스 얼굴영역검출장치 및 검출방법
US8045885B2 (en) * 2007-09-13 2011-10-2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rocessing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75409A (ja) * 2007-09-21 2009-04-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5396B2 (ja) * 2007-12-14 201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7946B2 (ja) * 2009-04-22 2013-08-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205B2 (ja) 2011-06-24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電源制御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転写方法及び転写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37181A (ja) 1994-11-11 1996-05-31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374057B2 (ja) 1997-09-24 2003-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53893A (ja) 1997-11-20 1999-06-08 Fujitsu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011826B2 (ja) * 1999-05-10 2007-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66839A (ja) * 1999-08-30 2001-03-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8642B2 (ja) * 1999-08-31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7389B2 (ja) 1999-11-02 2005-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9522A (ja) 2000-03-06 2001-09-14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070939B2 (ja) 2000-06-13 2008-04-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487387B2 (en) * 2000-10-24 2002-1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ull-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shaped transfer member
US6799011B2 (en) * 2001-11-05 2004-09-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ndem-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6389A (zh) * 2005-06-24 2012-07-1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8023860B2 (en) 2007-01-16 2011-09-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eloping-transferring modul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8099019B2 (en) 2007-01-16 2012-01-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eloping-transferring modul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87226B1 (en) 2006-10-04
US7020415B2 (en) 2006-03-28
US20040208670A1 (en) 2004-10-21
DE60308773D1 (de) 2006-11-16
EP1387226A1 (en) 2004-02-04
CN1268987C (zh) 2006-08-09
DE60308773T2 (de) 2007-08-02
CN2682454Y (zh) 2005-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8987C (zh)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278192C (zh)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91266C (zh) 充电装置和处理暗盒
CN1214299C (zh) 处理盒、成像设备和使显影元件与感光鼓分离的分离机构
CN1248069C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648789A (zh) 可拆卸地装在电摄影成像设备上的装置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208698C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677261A (zh) 电摄影感光鼓、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928733A (zh) 成像设备
CN1218229C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991625A (zh) 成像装置
CN1526619A (zh) 成像设备
CN2736812Y (zh) 图像成形设备
CN2762189Y (zh)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577177A (zh) 处理盒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8641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310100C (zh) 成像装置
CN2718625Y (zh) 成像设备
JP20040617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17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1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15787A (ja) 記録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54064B1 (ko) 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의 클리닝장치 및 이 클리닝장치를가지는 인쇄기
CN1959552A (zh) 成像方法及其打印方法
JP20031598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09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