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8192C -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8192C
CN1278192C CN03149596.6A CN03149596A CN1278192C CN 1278192 C CN1278192 C CN 1278192C CN 03149596 A CN03149596 A CN 03149596A CN 1278192 C CN1278192 C CN 127819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image
photosensitive drums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495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84107A (zh
Inventor
阿部信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096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05381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18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06172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84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4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819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819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09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for space saving, e.g.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slant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7Frame structures using opening shell type machines, e.g. pivoting assembl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沿着转印带(16)按各色设有在感光鼓(20)周围配置了充电装置(22)和显影装置(24)的图像形成站Y、M、C、K,其中,倾斜配置所述转印带(16),同时在所述转印带的垂直下方或垂直上方配置内置电源·控制电路的电路封装盒(5)。并且,在转印带的垂直下方或垂直上方配置阵列式写入头(23)的驱动电路。从而提供一种超小型,且维护性能卓越的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沿着转印带按各色设置在感光鼓周围配置了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站,并且使转印带通过各站,形成彩色图像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所述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1-95520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用多个辊在倾斜方向张紧、支撑转印带(纸传送带),并且配置多个激光扫描装置,使其一部分对于在转印带的张紧、支撑方向排列的多个图像形成站,呈重合的状态,从而使得装置整体趋于小型化,并且,将张紧、支撑的转印带的斜下方空间用作用于双面转印的纸翻转路径、或搭载供纸盒的空间、或在记录媒体发生堵塞时进行处理的空间。
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24952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用多个辊在水平方向张紧、支撑转印带(中间转印带),正对转印带下方的张紧、支撑面,排列多个图像形成站,并在各图像形成站的下方配置阵列式写入头,从而缩短记录媒体的传送路径,使在记录媒体产生堵塞时用于取出记录媒体的开口小,进而使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小型化。
然而,在所述现有的方式中,通过倾斜配置转印带、或采用阵列式写入头来使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小型化,但是,在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中,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动作的电路的配置成为重要的问题。
特别是,如上述各种现有方式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即,为了使多个图像形成站同时动作,对充电装置、显影装置、转印部件等的高压电源基板、使图像形成过程机械动作的动力电源基板、以及将来自主计算机等的图像数据按颜色分离并进行图像处理的接口基板都很大,若将这些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侧面或背面的上方或下方,则其结果不能小型化装置。
此外,在所述各种现有方式中,装置的维护也有下述问题。在上述日本专利特开平11-95520号公报的方式中,发生记录媒体的堵塞时,需要将各图像形成站沿着感光鼓的轴方向取出之后除去记录媒体,因此,去除被堵塞的记录媒体不仅花费工夫,而且在去除时,会弄伤感光鼓和转印带的表面,从而会产生图像缺陷。此外,也可以在转动避开转印带后去除记录媒体,但这时需要转动避开转印带的空间,因此,无法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而且,对于正确定位、支撑装置各部分的框架,需要设置开口部分,以便沿感光鼓的轴方向插拔各图像形成站,或去除堵塞的记录媒体,然而,这样会降低框架的刚性,从而会恶化图像质量。
此外,上述的日本专利特开2001-249522的方式中,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用来更换各图像形成站的开口部分和用于排除记录媒体堵塞的开口部分的设置方向不同,因此,进行维护时,操作员不太清楚该对哪个开口部分进行操作。此外,由于在更换各图像形成站时,需要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卸下转印带,因此,需要保证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周边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在操作员更换图像形成站时放置转印带,因此,进行更换不仅需要工夫,而且放置时还会弄伤转印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小型、且维护性能卓越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一种沿着转印带,按各色设有在感光鼓周围配置了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站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倾斜配置所述转印带,同时,在所述转印带的垂直下方或垂直上方配置内置电源·控制电路的电路封装盒(電装品ボツクス)。
此外,其特征在于,在各感光鼓周围设置阵列式写入头,利用该阵列式写入头在感光鼓上形成潜像。
此外,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其内部设置了所述各图像形成站和转印带的壳体和、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该壳体上的框架,在该框架上设有转印带单元和载像体单元,或转印带单元和载像体单元及显影单元。
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转动支点设置在壳体的两个侧面上。
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转动支点设置在壳体的一个侧面上。
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是纸传送带。
此外,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带是中间转印带。
此外,其特征在于,设置各图像形成站的感光鼓,使得所述感光鼓与中间转印带的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对于沿着转印带按各色设置了在感光鼓周围配有充电装置和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站的图像形成装置来说,因为倾斜配置所述转印带,同时,在所述转印带的垂直下方或垂直上方配置内置电源·控制电路的电路封装盒,所以,能够提供一种超小型,且维护性能卓越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是整体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在图1中从右方向看过去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转印带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转印带和感光鼓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的更换消耗品的说明图。
图6是续图5说明更换消耗品的说明图。
图7是续图6说明更换消耗品的说明图。
图8是续图7说明更换消耗品的说明图。
图9是图8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续图9说明更换消耗品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实施例,是整体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是表示整体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图2是在图1中从右方向看过去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转印带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的放大图,图4是图2的转印带和感光鼓的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各附图间相同的结构,有时附上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本实施例是作为转印带,使用中间转印带的例子。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壳体2、自由开闭地安装在壳体2前面的第一开闭部件3、以及自由开闭地安装在壳体2上面的第二开闭部件(兼用排纸盘)4,而且,第一开闭部件3还具有自由开闭地安装在壳体2前面的开闭盖3’,开闭盖3’可以与第一开闭部件3联动开闭,也可以独立开闭。
在壳体2内设有内置电源电路基板和控制电路基板的电路封装盒5、图像形成单元6、送风风扇7、转印带单元9、供纸单元10,而在第一开闭部件3内则设有二次转印单元11、定影单元12、记录媒体传送装置13。图像形成单元6和供纸单元10内的消耗品可从主体拆卸,此时,可以连带转印带单元9一起取出并进行修理或更换。
如图2所示,在壳体2前面的下部两侧突出设有一对拉线(stay)2a,而在第一开闭部件3的下部两侧形成有一对转动部分3a,在拉线2a和转动部分3a上插入轴3b,从而将第一开闭部件3自由开闭地安装在壳体2上。在第一开闭部件3的前表面上部设有操作面板3c,此外,在第一开闭部件3的下部形成有供纸盒35的装卸开口3d。在本实施例中,如后述,只从装置前面进入就可以装卸各单元,于是可以将装置紧凑设置在室内。
在图1中,转印带单元9具有:驱动辊14,设在壳体2的下方,由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源转动驱动;从动辊15,配置在驱动辊12的斜上方;中间转印带16,被支撑在所述2根辊14、15间,向图示的箭头方向循环驱动;清洁装置17,与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接触;其中,从动辊15和中间转印带16相对于驱动辊14配置在图中向左侧倾斜的方向上。这样,就会使中间转印带16驱动时的带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16a位于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带表面16a是带驱动时的带拉紧面(由驱动辊14拉紧的面)。
支持框架9a自由旋转地支撑所述驱动辊14和从动辊15,且在支持框架9a的下端形成有转动部分9b,该转动部分9b安装在设置于壳体2上的转动轴(转动支点)2b上,这样,支持框架9a被安装成对于壳体2可自由转动。此外,在支持框架9a的上端自由转动地设有锁杆9c,锁杆9c可以由设在壳体2上的锁紧轴2c锁紧。
驱动辊14兼作构成二次转印单元11的二次转印辊19的加压辊。如图3所示,在驱动辊14周围的表面形成有厚度为3mm左右、体积阻抗率为105Ω·cm以下的橡胶层14a,并通过经金属轴接地,形成经二次转印辊19供给的二次转印偏压的导电路径。这样,通过在驱动辊14设置高摩擦且具有冲击吸收性的橡胶层14a,使得记录媒体进入二次转印部分时的冲击难以传达到中间转印带16上,从而能够防止图像质量恶化。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驱动辊14的直径小于冲动辊15的直径。这样,二次转印后的记录媒体可以由记录媒体自身的弹力容易剥离。此外,从动辊15兼作清洁装置17的加压辊。
清洁装置17设置在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16a一侧。如图3所示,它具有去除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6表面上的调色剂的清洁刀片17a和、对回收的调色剂进行传送的调色剂传送部件17b,清洁刀片17a在中间转印带16卷绕从动辊15的卷绕部分,与中间转印带16接触。
此外,与后述的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感光鼓20正对,由板弹簧电极构成的一次转印部件21借助其弹力与中间转印带16的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16a的背面接触,而且,在一次转印部件21上施加有转印偏压。
在转印带单元9的支持框架9a上,与驱动辊14邻接设有测试图传感器(test pattern sensor)18。该测试图传感器18是通过对中间转印带16上的各色调色剂进行定位,同时,检测各色调色剂图像的浓度,来补正各色图像的色偏差和图像浓度的传感器。在测试图传感器18的保持部分中,最好附加用没有图示的螺钉结构或杆结构调整中间转印带位置和传感器位置的结构。
现在,正广泛采用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所述测试图用中间转印带16的清洁装置17去除而不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方法。而且,此时,还采用使二次转印辊19从中间转印带16脱离的方法来避免调色剂附着到二次转印辊19表面。如果只在测试图通过二次转印辊19和中间转印辊16的夹持部分之间进行二次转印辊19的脱离动作,则虽然可以避免调色剂的附着,但是,如果图像形成速度(带移动速度)变快,则需要高速且频繁地进行二次转印辊19的离开和接触动作,因此,中间转印带16会产生伴随异常声音的激烈的冲击和带张力变化,从而,会在中间转印带16和支撑带的辊之间产生微小的滑动。
由于该滑动,会导致既便通过检测对准记号(register mark)来对各图像形成站的图像形成时间进行补正,也会产生色偏差的问题。此外,还会发送如下问题:即,有时会重复进行对准记号和补丁(patch)图像的形成,直到各色图像的位置关系和各色的调色剂图像浓度进入期望范围内为止,因此,会使二次转印辊19对中间转印带16重复进行离开和接触动作,从而会导致二次转印辊19的离合驱动机构发生故障,降低图像形成装置的可靠性。
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实施例具有如下结构:即,在开始形成一系列测试图之前,将二次转印辊19从中间转印带16挪开,并在重复形成的一系列测试图通过与二次转印辊19相对的位置后,以在中间转印带16和张紧驱动带的辊之间不至于产生微小滑动的、缓慢的速度,使二次转印辊19与中间转印带16接触。
图像形成单元6具有形成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4个)不同颜色图像的图像形成站Y(黄)、M(品红)、C(青)、K(黑),并且,如在图3中详细说明的那样,各图像形成站Y、M、C、K分别具有由感光鼓构成的感光鼓20和设置在感光鼓20周围的充电装置22、图像写入装置23以及显影装置24。当然,充电装置22、图像写入装置23以及显影装置24只在图像形成站Y中记有标号,而对于其它图像形成站,因为结构相同,所以省略标号。此外,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配置顺序是任意的。
接着,使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感光鼓20与中间转印带16的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16a接触,其结果,各图像形成站Y、M、C、K相对驱动辊14也被配置在图中的向左侧倾斜的方向上。如图中箭头所示,感光鼓20向中间转印带16的传送方向旋转驱动。
充电装置22由与高电压产生源连接的导电性电刷辊构成,电刷相对感光体的感光鼓20以2~3倍的转速逆向旋转,同时其外周与所述感光鼓20接触,从而,使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充电。导电性电刷辊是在直径为5~8mm的良导电性轴部件(例如金属轴)的表面,螺旋状地卷绕每平方英寸具有15万~43万根的毛织质地的、粗为2~6但尼尔、原丝阻抗为107~109Ω的半导电性纤维而构成,其中,对感光鼓20的接触深度保持在0.3~0.5mm内,从而使其能够旋转。
作为感光鼓20采用带负电的感光体时,施加给电刷辊的电压最好使用在直流分量-300~-500V上叠加了频率为1KHz左右的交流分量800~1300V的电压。此外,如本实施例,在用于无清洁器(cleanerless)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时,最好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不形成图像时,将附着在电刷辊上的转印剩余调色剂释放到感光鼓20上,在一次转印部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并用中间转印带16的清洁装置17回收,其中,所述转印剩余调色剂是在向电刷辊施加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的偏压时附着到所述电刷辊上的。
因为通过采用这种充电装置22,能够利用极小的电流使感光鼓表面充电,所以,不会如电晕充电方式那样,装置内外被大量臭氧污染。此外,由于与感光鼓20的接触为软接触,因此,比较难发生在采用辊充电方式时常发生的转印剩余调色剂粘到充电辊和感光鼓上的情况,从而,可以保证稳定的图像质量和装置的可靠性。
图像写入装置23采用在感光鼓20的轴方向一列一列地排列具有发光二极管和背光源的液晶快门等元件的阵列式写入头。阵列式写入头因为比激光扫描光学系统光路长度短且结构紧凑,因此,具有能够邻接感光鼓20配置,从而能使装置整体小型化的优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感光鼓20、充电装置22、以及图像写入装置23作为载像体单元25(图3)而单元化,来保证阵列式写入头的定位,而且,在更换载像体单元25时,连带阵列式写入头一起进行更换,并且,对新的载像体单元进行光量调整和定位后再投入使用。
下面,以图3的图像形成站K为代表具体说明显影装置24。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各图像形成站Y、M、C、K在倾斜方向设置,且感光鼓20与中间转印带26的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26a接触的关系,调色剂储存容器26被倾斜配置在斜下方的位置上。因此,作为显影装置24采用特别的结构。
即,显影装置24由储存调色剂(图的阴影部分)的储存容器26、形成在该调色剂储存容器26内的调色剂储存部分27、配置在调色剂储存部分27内的调色剂搅拌部件29、分割调色剂储存部分27上部的隔板部件30、配置在隔板部件30上方的调色剂供给辊31、设在隔板部件30上并与调色剂供给辊31接触的刀片32、被配置成与调色剂供给辊31和感光鼓20接触的显影辊33、以及与显影辊33接触的限制刀片34构成。
感光鼓20向中间转印带16的传送方向旋转,而显影辊33和供给辊31如图中箭头所示,向与感光鼓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驱动。另一方面,搅拌部件29向供给辊31的旋转方向的逆方向转动驱动。在调色剂储存部分27中,被搅拌部件29搅拌、运上来的调色剂沿着隔板部件30的上表面被供应到调色剂供给辊31上,供给的调色剂与刀片32摩擦,通过对供给辊31表面凹凸部分的机械附着力和由摩擦充电所产生的附着力,被供应到显影辊33的表面上。供应到显影辊33上的调色剂被限制刀片34控制在规定厚度的层厚上,而变薄的调色剂层被传送到感光鼓20上,并在由显影辊33和感光鼓20接触形成的夹持部分和其附近,对感光鼓20的潜像部分进行显影。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感光鼓20相对侧的显影辊33、调色剂供给辊31、以及显影辊33和限制刀片34的接触部分没有被埋入调色剂储存部分27内的调色剂中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因储存的调色剂的减少而导致的限制刀片34对显影辊33的接触压力的变动,同时因为用限制刀片34从显影辊33刮下的剩余调色剂落到调色剂储存部分27中,所以,还能够防止在显影辊33上形成膜。
此外,使显影辊33和限制刀片34的接触部分位于供给辊31和显影辊33的接触位置下方,并设置将由供给辊31供应到显影辊33上、但没有被转移到显影辊33上的剩余调色剂和、从显影辊33被限制刀片34刮下来的剩余调色剂返送到显影装置下方的调色剂储存部分27内的路径,而返回到调色剂储存部分27中的调色剂,与调色剂储存部分27内的调色剂一起被调色剂搅拌部件29搅拌,并通过搅拌部件29被再次供应到供给辊31附近的调色剂导入部中。从而,由于剩余调色剂不被滞留在供给辊31和显影辊33的摩擦部分、或显影辊33和限制刀片34的接触部分,而是落到下方,并与调色剂储存部分27内的调色剂一起被搅拌,所以,减缓了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恶化,并且能够防止更换显影装置之后图像质量马上发生急剧的变化。
此外,以图3的图像形成站M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显影装置24中,在显影辊33附近形成有显影辊露出部分33a,另一方面,在图像写入装置23中,正对感光鼓20,形成有朝上的开口部分23a。此时,如果使图像写入装置23的朝上的开口部分23a位于显影辊露出部分33a的下方,则会有调色剂因重力从显影辊露出部分33a洒落,进入图像写入装置23的朝上的开口部分23a内,从而污染图像写入装置23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中,将朝上的开口部分23a向中间转印带16一侧偏移,使得图像写入装置23的朝上的开口部分23a和显影装置24的显影辊露出部分33a不重合。这样,就可以解决调色剂因重力从显影辊露出部分33a洒落,进入图像写入装置23的朝上的开口部分23a内,从而污染图像写入装置23的问题。
返回到图1,供给单元10具有层叠存储记录媒体P的供纸盒35和、由从供纸盒35一张一张供应记录媒体P的拾纸辊36构成的供纸部。
在第一开闭部件3中,具有规定记录媒体P向二次转印部分的供纸时间的速度辊对37、作为二次转印部件压接到驱动辊14和中间辊16的二次转印部件11、定影单元12、记录媒体传送单元13、出纸辊对39、以及用于双面打印的传送路径40。
二次转印单元11具有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固定轴41上的转动杆42、自由转动地设于转动杆42一端的二次转印辊19、配置在转动辊42的另一端和第一开闭部件3之间的弹簧43,其中,一般情况下,二次转印辊19可以通过弹簧43的弹力向图示箭头方向移动,并按压中间转印带16和驱动辊14。在转动杆42的弹簧43一侧设有偏心轮44,转动杆42、弹簧43以及偏心轮44构成二次转印辊19的离合装置。而且,通过偏心轮44的转动,转动杆42克服弹簧43而转动,从而使二次转印辊19从中间转印带16脱离。
定影单元12具有内置卤素加热器等发热体并能够自由旋转的加热辊45、押压该加热辊45的加压辊46、可摆动地设置在加压辊46上的带支撑部件47、以及张紧在加压辊45和带支撑部件47之间的耐热带49,而二次转印到该记录媒体上的彩色图像,在规定温度下,在加热辊45和耐热带49形成的夹持部分中被定影。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中间转印带16的斜上方形成的空间,换句话说,即可以在相对中间转印带16位于图像形成单元6相反侧的空间,配置定影单元12,这样可以降低向电路封装盒5、图像形成单元6、以及中间转印带16的热传递,还可以减少对各种颜色的色偏差进行补正的动作频率。
图4表示在图1中说明的转印带单元9、中间转印带16、清洁装置17、以及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感光鼓20。在转印带单元9的左右设有一对框架9a,在框架9a安装有驱动辊14和从动辊15,而在驱动辊14和从动辊15之间张紧、支撑着中间转印带16。在驱动辊14一端连结着带驱动齿轮51,并且,在各感光鼓20一端连结着感光鼓驱动齿轮52,而在各驱动齿轮52间咬合着继动齿轮53。此外,在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16a的最上游侧设有驱动马达54,并且在固定于驱动马达54的旋转轴上的小齿轮54a和、最上游侧的感光鼓20的驱动齿轮52之间,咬合着由2级齿轮构成的传达齿轮55。此外,56是设在框架9a侧面的调色剂回收容器,用于从清洁装置17回收废调色剂。调色剂回收容器56的形状沿框架9a的侧面形成,这样对装置整体的紧凑化有利。
在上述结构中,由一对框架(图中没有表示)可旋转地支撑各色的感光鼓20,并通过从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6上方的1个驱动马达54开始排列成1列的传达齿轮54、感光鼓驱动齿轮52、继动齿轮53,依次驱动各感光鼓20,再通过最下级的感光鼓驱动齿轮52经带驱动齿轮51驱动中间转印带16的驱动辊14。此外,使继动齿轮53和带驱动齿轮51的齿数相同,调整不均匀的旋转周期,使驱动辊14的一周和各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一次转印部分的间隔大致相同。这样,可以在制造阶段调整各感光鼓20、齿轮的旋转相位,从而,即使更换感光鼓20,也能够将因各色感光鼓20的旋转不均匀所引起的色偏差抑制在最小程度上。
此时,可以通过使中间转印带16的传送速度比感光鼓20的转速略快1~3%,来防止中间转印带16的松弛,实现稳定的带驱动,从而防止色偏差,获得高图像质量,同时,通过使具有速度差,来提高转印效率,省略感光鼓的清洁装置。
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1所示,在壳体2内倾斜配置中间转印带16和各图像形成站Y、M、C、K,将电路封装盒5配置在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垂直下方。接着,将来自电路封装盒5内的电源电路和控制电路等电路的接线(在图1中,用两点划线表示)经连接器57连接到一次转印部件21、充电装置22、图像写入装置23、测试图传感器18上。此外,第一开闭部件3内的二次转印单元11、定影单元12等也可以经连接器57接线,或者也可以通过第一开闭部件3的转动轴3b附近接线。
所述电路是指将来自外部主控制装置的图像数据转换为能够在图像形成站中记录的数据的接口电路、对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向充电装置、显影装置、转印部件供应高电压的高压电源、以及使装置的驱动马达、离合器、控制电路等动作的低压电源。
通过将这些电路配置在图像形成站的垂直下方、且供纸盒35的上方,使得不用再为了搭载电路,而放大装置整体的宽度、深度、高度,从而能够提供小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通过对接口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所述配置,并从电路基板上的各连接端的邻接位置经连接器57将接线连接到图像写入装置23和测试图传感器18上,能够缩短接至图像写入装置23的接线长度,削减接线成本,同时,还能降低例如将100MHz的高频图像信号传递给图像写入装置23时的噪声。此外,通过对高压电源和低压电源进行所述配置,并从电路基板上的各连接端的邻接位置经连接器57将接线连接到充电装置和转印装置上,能够缩短接线长度,削减布线成本,同时,还可以防止例如在直流电压上重叠交流电压构成的偏压的波形变弱和功率损失。
此外,由于不需要经结构复杂的开闭部件3的转动轴附近布置所述多个接线,因此,能够避免为了维护装置而转动搭载了转印带和感光鼓的框架9a时,因布线被夹住而导致的断线。
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动作概要如下。
(1)当从没有图示的主计算机等(个人计算机等)发来的打印指令信号(图像形成信号)被输入到电路封装盒5内的控制电路中时,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感光鼓20、显影装置24的各辊、以及中间转印带16被旋转驱动。
(2)感光鼓20表面被充电装置22均匀充电。
(3)在各图像形成站Y、M、C、K中,图像写入装置23对应各色图像信息对均匀充电的感光鼓20表面进行选择性曝光,从而在感光鼓20表面形成用于各种颜色的静电潜像。
(4)形成在各感光鼓20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装置24显影成调色剂图像。
(5)向中间转印带16的一次转印部件21施加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的一次转印电压,形成在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随着中间转印带16的移动,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6)与一次转印一次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6的移动同步,存储在供纸盒35中的记录媒体P,经速度辊对37被供应到二次转印辊19上。
(7)一次转印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位与记录媒体同步结合,而且在被按压机构向中间转印带16的驱动辊14按压的二次转印辊19中,受极性与一次转印图像相反的偏压,因此,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一次转印图像,被二次转印到同步供应的记录媒体上。
(8)在二次转印中转印剩余的调色剂,向从动辊15方向传送,并由正对该辊15配置的清洁装置17刮取,于是,中间转印带16被刷新并可以再次重复所述循环。
(9)通过记录媒体在定影单元12中经过,使得记录媒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之后,向规定位置(不进行双面印刷时向排纸盘4,进行双面印刷时向用于双面印刷的传送路径40)传送记录媒体。
接着,根据图5~图10,说明记录媒体的堵塞处理和消耗品的更换。图5表示只将第一开闭部件3的开闭盖3’向下方转动而露出用于双面印刷的传送路径4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以除去堵塞在双面打印的传送路径40中的记录媒体。
图6表示将第一开闭部件3与开闭盖3’一起向下方转动而露出定影单元12和二次转印单元11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以除去堵塞在定影单元12和二次转印单元11中的记录媒体,同时,还能够比较容易地修理或更换定影单元12和二次转印单元11。此外,可以将第二开闭部件4向上方转动而露出转印带单元9,此时可以除去堵塞在转印带单元9中的记录媒体。
图7表示转动位于转印带单元9的框架9a上部的锁杆9c,解除与锁紧轴2c的锁紧,并以转动轴2b为支点向右方转动框架9a,从而露出图像形成单元6的状态。此时,可以解除通过连接器57的接线连接。
此外,如图8所示,可以从框架9a取下构成图像形成单元6的各色显影装置24、载像体单元25以及转印带单元9,来进行修理或更换。在本例中,由于容易保证显影装置24、感光鼓20、以及中间转印带1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作业。
图9和图10表示图8的变形例。在本例中,将转印带单元9和载像体单元25支撑在框架9a上,而显影装置24支撑在壳体2侧。这样,可以对载像体25与显影装置24独立进行选择性更换。此外,也可以将载像体单元25支撑在壳体2侧。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装置罩的第一开闭部件3、定影单元12以及二次转印单元11被整个地开放在添加记录媒体时插拔供纸盒35的空间中,因此,记录媒体发生卡纸时能够很方便地观察卡纸情况,此外,定影单元12的维护作业和卡纸时的操作也变得很容易。此外,由于在一体开放这些时的上部空间至少开放转印带单元9、载像体单元25以及显影单元24中的一个来进行感光鼓20和显影装置24的更换,因此,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消耗品更换作业。
此外,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在支持图像形成部件的框架设置用于更换消耗品的较大的操作开口,从而提高了框架的刚性,因此,能够得到稳定、良好的图像。
此外,能够防止在开放了框架9a时,因操作员接触转印带,从而在带表面附着指纹等而导致图像欠缺的情况。此外,由于还可以用框架9a接收更换消耗品时落下的调色剂,因此,能够防止记录媒体传送装置13、定影单元12、以及二次转印单元11的污染。
此外,通过开放第一开闭部件3,使二次转印辊19从中间转印辊16避开,因此,能够容易地除去进行多张转印时卡在转印带16周围的纸。
图11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实施例,是整体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与图1的实施例结构相同的部分标上同一标号而省略说明。本实施例是作为转印带使用纸传送带的例子,代替图1的中间转印带16而采用纸传送带59。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开闭部件3内设有转印带单元9和定影单元12。转印带单元9具有:驱动辊14,设在壳体2的上方,由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从动辊15和加压辊16,配置在驱动辊14的斜下方;纸传送带59,张紧、支撑在所述3根辊上,向图中箭头方向循环驱动;清洁装置17,正对加压辊60与纸传送带59表面接触;其中,驱动辊14和纸传送带59相对于从动辊59被配置在图中向左侧倾斜的方向上。这样,纸传送带59被驱动时,带拉紧侧59a位于下方,带松弛侧位于上方。
此外,与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感光鼓20正对,由板弹簧电极构成的转印部件61借助其弹力与纸传送带59的背面接触,而且,向转印部件61施加转印偏压。此外,为了使各图像形成站Y、M、C、K的感光鼓20与纸传送带59的带拉紧侧59a接触,其结果,各图像形成站Y、M、C、K相对于从动辊15也被配置在图中向左侧倾斜的方向上。
图12~图15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在图12的实施例中,在中间转印带16的垂直上方配置电路封装盒5,在垂直下方配置图像形成站Y、M、C、K。在图13的实施例中,在纸传送带59的垂直上方配置图像形成站Y、M、C、K,在纸传送带59的垂直下方配置电路封装盒5。在图14的实施例中,在纸传送带59的垂直上方配置图像形成站Y、M、C、K和电路封装盒5。与图1的实施例相比,在图15的实施例中,图像形成站Y、M、C、K的调色剂储存容器26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垂直上方。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更换或添加现有公知或周知的技术。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图像写入装置23采用了阵列式写入头,但是也可以采用激光曝光装置。此时,将电路封装盒5设置在激光曝光装置的侧面(在图1中,向纸面深入的方向或纸面的前方)即可。
此外,在图1的实施例中,虽然将驱动辊14配置在下方,而将从动辊15配置在上方,但也可以将从动辊15配置在下方,将驱动辊14配置在上方。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开闭部件3和框架9a的转动支点设置在壳体2的两个侧面上,使得在上下方向自由转动,但也可以将转动支点设置在壳体2的一个侧面上,使得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此外,在本发明中,将中间转印带和纸传送带统称为转印带。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该装置沿着转印带(16)按各色设有在感光鼓(20)周围配置了充电装置(22)和显影装置(24)的图像形成站,
其特征在于,
倾斜配置所述转印带(16),同时,在所述转印带(16)的垂直下方或垂直上方配置内置电源控制电路的电路封装盒(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感光鼓(20)周围设置阵列式写入头(23),利用该阵列式写入头(23)在感光鼓(20)上形成潜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其内部设置了所述各图像形成站和转印带的壳体(2)和、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该壳体上的框架(9a),在该框架(9a)上设有转印带单元(9)和载像体单元(25),或转印带单元(9)和载像体单元(25)及显影单元(2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9a)的转动支点设置在壳体(2)的两个侧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9a)的转动支点设置在壳体(2)的一个侧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带为纸传送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带为中间转印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各图像形成站的感光鼓(20),使得所述感光鼓(20)与中间转印带的传送方向朝下的带表面(16a)接触。
CN03149596.6A 2002-07-18 2003-07-17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819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9615/2002 2002-07-18
JP2002209615A JP2004053818A (ja) 2002-07-18 2002-07-18 画像形成装置
JP218117/2002 2002-07-26
JP2002218117A JP2004061723A (ja) 2002-07-26 2002-07-2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4107A CN1484107A (zh) 2004-03-24
CN1278192C true CN1278192C (zh) 2006-10-04

Family

ID=29782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4959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8192C (zh) 2002-07-18 2003-07-17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07209B2 (zh)
EP (1) EP1383012B1 (zh)
CN (1) CN1278192C (zh)
AT (1) ATE390648T1 (zh)
DE (1) DE60319917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0638A (ja) * 2003-08-27 2005-03-17 Ricoh Co Ltd 記録媒体搬送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31647B2 (en) * 2004-04-14 2006-04-18 Xerox Corporation Imageable seamed belts with lignin sulfonic acid doped polyaniline
JP2006085085A (ja) * 2004-09-17 2006-03-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18325B1 (ko) * 2004-10-11 2006-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칼라 화상형성장치
JP4134984B2 (ja) 2004-12-27 2008-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65534B2 (ja) * 2004-12-27 2009-05-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4985B2 (ja) 2004-12-27 2008-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JP4860245B2 (ja) * 2005-01-31 2012-01-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51791B2 (ja) * 2005-02-25 2010-09-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回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023484B2 (ja) * 2005-12-13 2012-09-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3742A (ja) * 2005-12-13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42689B2 (ja) * 2006-12-21 2013-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090828B1 (ko) * 2009-10-26 2011-1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캐리어의 보조판장치
JP5782901B2 (ja) * 2011-07-28 2015-09-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587314B1 (en) * 2011-10-26 2020-09-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48269B2 (ja) * 2013-03-27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7027741B2 (ja) * 2017-09-11 2022-03-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555177B2 (ja) 2018-09-28 2024-09-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21080865A1 (en) 2019-10-22 2021-04-29 Hologic, Inc. Transvaginal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5195A (en) * 1989-07-05 1991-11-12 Konica Corporatio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reely installable and detachable process cartridge
US5160946A (en) * 1991-07-19 1992-11-03 Xerox Corporation Image registration system
JPH05323690A (ja) * 1992-05-18 1993-12-07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887228A (en) * 1995-10-16 1999-03-23 Ricoh Company,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rocess cartridge
JP3301306B2 (ja) * 1996-04-15 2002-07-15 カシオ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3374057B2 (ja) 1997-09-24 2003-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33694A (ja) * 1997-10-30 1999-05-21 Nec Niigata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49522A (ja) 2000-03-06 2001-09-14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2887A (ja) * 2000-11-28 2002-06-07 Fuji Xerox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51A (ja) * 2001-09-25 2003-06-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83012A2 (en) 2004-01-21
DE60319917D1 (de) 2008-05-08
US6907209B2 (en) 2005-06-14
ATE390648T1 (de) 2008-04-15
EP1383012B1 (en) 2008-03-26
US20040109704A1 (en) 2004-06-10
DE60319917T2 (de) 2009-04-16
CN1484107A (zh) 2004-03-24
EP1383012A3 (en) 2006-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8192C (zh)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682454Y (zh)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222836C (zh) 处理盒、电子照相感光鼓、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和彩色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648789A (zh) 可拆卸地装在电摄影成像设备上的装置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JP20091571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265249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CN2762189Y (zh) 具有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439937A (zh) 图像成形设备
JP20061195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オゾン排気構造
JP20040617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0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74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1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17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957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73129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813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2020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19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8740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16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070048462A (ko)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의 인쇄 방법
JPH0876542A (ja) 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JP2004109617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598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