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69625A -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69625A
CN1469625A CNA031454518A CN03145451A CN1469625A CN 1469625 A CN1469625 A CN 1469625A CN A031454518 A CNA031454518 A CN A031454518A CN 03145451 A CN03145451 A CN 03145451A CN 1469625 A CN1469625 A CN 1469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ument
stacked
cis
reading
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54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3590C (zh
Inventor
中村一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648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9905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648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01023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649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983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69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9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359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359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88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to the scann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65H1/1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positively-acting mechanic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99Using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N1/00602Feed roll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2Removing sheets from a stack or inputting med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04N1/2032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of two pictures corresponding to two sides of a single med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65H2404/61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and shaped for curvilinear transport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2Front portion pivotable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读取器,包括:其上叠置文档的文档叠置盘;输送辊,一次一页地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盘上的文档;弯曲的输送路径,通过它输送文档;和用于从文档上读图像的CCD读取单元和CIS读取单元。文档叠置盘包括:电动托盘,用于在弯曲的输送路径的高度范围内升降文档,以将文档送到输送辊。利用这种配置,所提供的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和有效地读文档中的图像,即使文档很厚。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将叠置在文档叠置盘上的文档叠置页一次一页地分开和输送,以便阅读文档中的图像。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用有扫描功能的图像读取器读取和打印文档的图像信息,例如复印机的某些图像形成设备用有顺序传送文档的ADF(自动文档供给器)的读取装置,在打印图像信息的同时读取图像信息。
以下说明有ADF的现有图像读取器的基本配置。
例如,如图9所示,图像读取器100包括:文档叠置盘101,输送辊102,弯曲的输送路径103,CCD(电荷耦合器件)读取单元104,CIS(接触图像传感器)105,文档送出盘106。图像读取器100还包括传送文档的多对辊子。
设置文档叠置盘101以叠置多页文档(没示出)。输送辊102从文档叠置盘101上叠置的文档垛拾取文档,一次一页,并将拾取的一页文档输送到弯曲的输送路径103。弯曲的输送路径103设置成将文档从文档叠置盘101输送到文档送出盘106的路径可以变得紧凑。弯曲的输送路径103有多对文档输送辊。
CCD读取单元104和CIS 105从文档读取图像。
CCD读取单元104包括光学单元107和CCD 108。在读取位置C1,CCD读取单元104用光学单元107按比例缩小输送的文档上的图像,并聚焦CCD108上生成的图像,以读取输送的文档一面上的图像。
在读取位置D,CIS 105用其宽度大致等于文档输送路径的宽度(比文档可能的最宽宽度稍微宽一点)的线性CCD(没示出)读取输送的文档另一面上的图像。
CCD读取单元104通过移动光学单元107到读取位置C1至C3,也能读取静止状态的文档上的图像。
设置文档送出盘106,以送出和叠置已经输送和读完图像的文档。
有上述配置的图像读取器100的操作如下。
首先,输送辊102从文档叠置盘101上叠置的文档垛拾取文档,一次一页,并将拾取的一页文档输送到弯曲的输送路径103。在弯曲的输送路径103中,CCD读取单元104和/或CIS 105从成对辊子输送的文档上读取图像。只有在进行双面打印时,才用CCD读取单元104和CIS 105读取文档。读取文档上的图像后,文档输送到文档送出点109并叠置在文档送出盘106上。
下面参见公开的文献,描述有与上述的图像读取器100的配置类似的基本配置的现有的图像读取器。
首先,现有的图像读取器的更具体的实例,例如,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第46472/1997(平9-46472,公开日:1997年2月14日)公开的用于读取文档的自动文档供给器。
如图10所示,文档自动供给器200包括:文档叠置盘(叠置盘)201,输送辊202,弯曲的输送路径(反向输送路径)203,第一读取单元204,第二读取单元205,透明板206,文档送出盘207,透明文档台208和滑杆209。
在以下的配置中与以上图示的配置中有相同功能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而且不再描述。
分别在上述的配置中提供第一读取单元204和第二读取单元205,以读取输送的每篇文档的两面。在透明板206上,第一读取单元204读输送的文档P。
透明文档台208不是用来读输送的文档P,而是读静止的文档,例如静止状态的翻开的书。滑杆209使第一读取单元204沿着滑杆移动,以读在透明文档台208上的静止文档。
按此配置,文档自动供给器200用输送辊202输送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01上的文档P到弯曲的输送路径203,一次一页。在弯曲的输送路径203中,这样供给的文档P沿路径输送。然后,设置在弯曲的输送路径203上的第二读取单元205读文档P的一面。
然后,在透明板206上,第一读取单元204读已经从弯曲的输送路径203送来的文档P的另一面。这里,读文档P的过程中,第一读取单元204不动而是处于静止状态,读完图像后,文档P送出到文档送出盘207。
通过上述操作在输送文档时不停止地依次读多页文档P。
按此配置,第一读取单元204可用滑杆209移动。因此,通过沿滑杆209移动第一读取单元204,可以读放在透明文档台208上的文档P。结果,可以手工设置和读例如不能输送的书页。
按该配置,第二读取单元205设置在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203的中间,第一读取单元204读第二读取单元205没有被第二读取单元读的文档的那一面,这将可以只输送文档一次而读每个文档的两面。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32164/1999(平11-32164,公开日:1999年2月2日)公开了现有的图像读取器的另一具体例。
如图11所示,图像读取器300包括:文档叠置盘(文档盘)301,输送辊(拾取辊)302,弯曲的输送路径(引导板)303,第一读取单元304,第二读取单元305,送出盘(文档送出盘)306。
按该配置,设置第一读取单元304和第二读取单元305分别读输送的文档的两面。
第一读取单元304在读取点E用CCD 308通过光学单元307读输送的文档中的图像。
按该配置,图像读取器300用输送辊302输送叠置在文档叠置盘301上的文档到弯曲的输送路径303,一次一页。在弯曲的输送路径303中文档P沿预定路径输送。
然后,第一读取单元304在读取点E读用输送辊309从弯曲的输送路径303输送来的文档P的一面。这样做,第一读取单元304读输送的文档P,而光学单元307不从读取点E移动。
然后,第二读取单元305读输送的文档P的另一面,并将文档P送出到送出盘306。
按此方式,可以不停地连续读输送的文档P的多页。而且,用第一读取单元304和第二读取单元305读文档P的双面。
按此配置,当文档放在玻璃文档台310上时,光学单元307相对放在玻璃文档台310上的文档(没示出)移动,读图像。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27444/1999(平11-27444,公开日:1999年1月29日)公开的文档读取装置是现有的图像读取器的另一具体例。以下参见图12描述有文档读取装置410的复印机400的配置。
如图12所示,图像读取器410有:文档叠置盘(文档叠置台)401,分开装置402,书扫描装置405,CIS(接触图像传感器)406和送出盘(文档送出盘)407。
复印机400有打印用文档读取装置410读取的信息的记录装置408。
分开装置402包括:分开盘403和分开辊404。在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输送辊时,分开盘403和分开辊404可以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盘401上的文档P,一次一页。按该配置,用分开辊404输送文档P代替在前述的现有例中用的弯曲的输送路径。
用书扫描装置405和CIS(接触图像传感器)406读已经输送的文档P。在书扫描装置405处读文档P的一面,在CIS 406处读文档P的另一面。然后,已经读完图像的文档P送出到送出盘407。
按该方式,可以不停地连续读输送的文档P的多页。而且,可以用书扫描装置405和CIS406读文档P的双面。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第34542/1996(平8-34542,公开日:1996年2月6日)公开的图像读取器的文档输送装置是现有的图像读取器的另一具体例。
如图13所示,文档输送装置500包括:文档叠置盘(文档盘)501,输送辊(拾取辊)502,弯曲的输送路径(文档输送路径)503,对准辊装置504,压平辊505,平板506,扫描装置507,CCD508,和送出盘509。
这里对准辊装置504调节输送的文档P的前端的位置,并在预定时刻输送文档P到读取位置。在读位置压平辊505和平板506输送文档P。
按此配置,文档输送装置500用输送辊502输送叠置在文档叠置盘501上的文档P到弯曲的输送路径503,一次一页。在弯曲的输送路径503中文档P沿路径输送。然后,用对准辊装置504调节文档P的前端位置,文档P送入压平辊505和平板506之间,按此方式可以调节文档读取时序。如果按角度输送文档,也可以调节例如文档的角度。
压平辊505和平板506之间,通过表示为扫描装置507的平面镜等并利用CCD508读输送的文档P。读完图像后,文档P送出到送出盘509。
如上述的,文档输送装置500有这样的配置,其中,用对准辊装置504调节文档P的前端位置,并在预定时刻将文档P输送到读位置。结果,如果按角度输送文档,也可以通过调节读取时序来调节文档的角度。
但是,用前述现有的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有不能处理大量的文档和不能适当地读文档的厚页等问题。
近来,有图像读取器的打印机等比以前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不像现有的装置那样需要处理文档的厚页。而且,要求在更短的时间读大量的文档,以提供比以前更大量的信息。
但是,上述的配置与下述的一些潜在的问题相关。
首先,如图10所示,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9-46472公开的自动文档输送装置配置成用输送辊202输送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01上的文档P。
按该配置,处理大量的文档P时,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01上的文档P的高度随着文档P的连续输送而逐渐减小。这就会在用输送辊202拾取文档P时出问题。
文档叠置盘201设置在送出盘207的正上方,基本上完全覆盖送出盘207。因而,在处理大量文档P时,必须在文档叠置盘201与输送辊202之间和送出盘207与文档送出点210之间设置足够大的空间,以能放置大量的文档P或文档P的厚页。这就增大了自动文档输送装置200的高度。
如图11所示,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11-32164公开的图像读取器300中,没有描述在处理大量文档P或文档P的厚页时保证文档P稳定供给到文档叠置盘301的配置。
如图12所示,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11-27444公开的图像读取器400中,文档叠置盘401设置在送出盘407的正上方,基本上完全覆盖送出盘407。因而,在处理大量文档P时,必须在文档叠置盘401与分开盘403之间和送出盘407与文档送出点409之间设置足够大的空间,以能放置大量的文档P或文档P的厚页。这就增大了文档读取装置410的高度。
如图12所示,文档叠置盘401与送出盘407之间的距离与分开辊404的直径相关。而且,要处理大量的文档P就必须增大分开辊404的直径。因而造成分开辊404的生产成本、维修费用和运行功耗(其中转动消耗功率)的巨大增加。
如图13所示,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8-34542公开的文档输送装置500中,叠置在文档叠置盘501上的文档P的高度随着文档P的连续输送而逐渐减小。这就会在用输送辊502拾取文档P时出问题。
如图13所示,文档叠置盘501设置在送出盘509上方。因此,在处理大量文档P时,由于文档输送装置500的高度必须增加,所以,文档P叠置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它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即使是厚文档也能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包括:文档叠置装置,用于叠置文档;文档输送装置,用于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一次一页;弯曲的输送路径,通过它输送用文档输送装置拾取的文档;和图像读取装置,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文档叠置装置包括文档升降装置,在弯曲的输送路径的高度范围内用于升降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并将文档输送到文档输送装置。
按本发明,文档叠置装置包括:能升降文档的文档升降装置,当文档输送到文档输送装置时能升降文档。即使大量文档或厚文档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通过适当地升降文档升降装置也能将文档适当地输送到文档输送装置。
按本发明,文档升降装置在弯曲的输送路径的高度范围内升降文档。因此,有文档升降装置存在不会增加图像读取器的主体高度。
而且,例如,即使增加图像读取器主体的高度而使弯曲的输送路径中的文档的曲率减小,由于文档升降装置能升高或降低文档而不增加图像读取器的主体高度,所以,可以保持图像读取器主体的高度紧凑不变。因而,例如,在弯曲的输送路径的高度范围内减小文档的曲率,可以稳定输送厚的文档。
结果,能提供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和有效读取厚文档中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器。
而且,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包括:文档叠置装置,用于叠置文档;文档输送装置,用于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一次一页;弯曲的输送路径,通过它输送用文档输送装置拾取的文档;和图像读取装置,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图像读取器还包括;设置在弯曲的输送路径与图像读取装置之间的平面校正区,在校正区校正文档,以调节文档的输送状态。
按本发明,图像读取器在已经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输送的文档通过校正区后引导文档进入图像读取装置。
按此方法,在读文档之前使文档通过校正区,可以使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变得不稳定的文档的输送状态变得稳定。在读图像时通过稳定文档的输送状态来保证图像读取。
由于校正区是平面,所以,可以在平面内校正文档的输送状态。
结果,能提供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和有效读取即使厚文档中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器。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包括:文档叠置装置,用于叠置文档;文档输送装置,用于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一次一页;弯曲的输送路径,通过它输送用文档输送装置拾取的文档;和图像读取装置,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和对准装置,用于对准已经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输送的文档,图像读取装置还包括: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读通过对准装置输送的文档的一面;和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读已经用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读过一面的文档的另一面,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有聚焦深度,它的补偿区的宽度比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的补偿区宽度宽。
按本发明,图像读取装置包括:CCD读取装置,用于读已经通过对准装置输送的文档的一面,和CIS读取装置,用于读已经用CCD读取装置读过一面的文档的另一面。图像读取器将通过对准装置从弯曲的输送路径送来的文档引导到图像读取装置。然后,图像读取装置依次用CCD读取装置和CIS读取装置读文档。
这里,设置对准装置对输送的文档进行歪斜校正,并调节文档前端的输送时间。因此,通过对准装置的前端调节和歪斜校正使文档的输送状态稳定后,可以读文档两面上的图像。
按本发明,CCD读取装置有聚焦深度,它的补偿区的宽度比CIS读取装置的补偿区宽度宽。因此,要读图像,CCD读取装置位于CIS读取装置之前,CCD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的宽度比CIS读取装置的补偿区宽度宽。这里用的技术术语“聚焦深度”是指焦点平面前后能获得清晰图像的区域。
文档送到图像读取装置的读位置时,达到该位置的输送的文档将根据其厚度变弯。具体地说,在与对准装置分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处由于没有文档,所以文档不变弯。另一方面,距离对准位置一半距离处,达到该位置的文档将根据其厚度变弯。
更具体的说,当文档从上述的例如位于对角线的对准装置送到水平面上的读位置时,文档将在与对准装置有一定距离的位置接触水平面,而且不弯曲。另一方面,距离对准位置一半距离处,即,对准装置与读位置之间,文档的弯曲程度将由文档的厚度确定,在文档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间隔,文档越厚,在一半点的间隔越大。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按本发明,其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CIS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宽的CCD读取装置位于更接近文档弯曲到更大程度的对准装置的位置,其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CCD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窄的CIS读取装置位于更远离文档弯曲到更小程度的对准装置的位置。结果,能在两个读位置没有故障地读文档。
这就保证文档稳定输送和无故障地读文档。即使需要顺序读大量文档或读厚文档也能保证读文档。
结果,可以提供图像读取器,它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厚文档中的图像。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读取器。
因此,可以读并打印各种类型的大量文档。
结果,可以提供图像形成设备,它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厚文档中的图像。
通过结合附图所做的详细描述将能更充分理解本发明的本质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2是显示没有文档叠置在文档叠置盘上的图像读取器的状态的框图;
图3是显示有文档叠置在文档叠置盘上和用文档的重量降低电动托盘的图像读取器的状态的框图;
图4是显示用叠置在文档叠置盘上的文档重量降低的电动托盘用控制杆升高的图像读取器的状态的框图;
图5是在读位置A1上通过厚文档的图像读取器的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在读位置A1上通过标准文档的图像读取器的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在读位置A1上通过薄文档的图像读取器的状态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显示有文档送到送出盘上的图像读取器的状态的框图;
图9是显示现有图像读取器的基本配置的框图:
图10是显示另一现有图像读取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11是显示另一现有图像读取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12是显示另一现有图像读取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13是显示另一现有图像读取器的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见图1-8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例如数字式复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设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以分开和输送多页文档,一次一页,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器1有:文档叠置盘(文档叠置装置)2,输送辊(文档输送装置)6,文档分开装置7,弯曲的输送路径8,玻璃文档台9,CCD(电荷耦合器件)读取单元(图像读取装置)10,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对准辊(对准装置)14,CIS(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单元(图像读取装置)15,送出辊(送出装置)16和送出盘(送出文档叠置装置)18。
设置文档叠置盘2以叠置文档P。文档叠置盘包括:固定在从图像读取器1伸出的悬臂上的叠置盘固定件2a,和设置成叠置盘固定件2a的扩展部分并能上下自由移动的电动托盘3。本实施例中,特别设置电动托盘3用于平稳地将文档P输送到输送辊6。图1中所示的电动托盘3是垂直设置在图像读取器1的后边上的电动托盘3的两端上的横向引导壁3a。
电动托盘3可旋转的设置在叠置盘固定件2a端部的铰链件3b上。电动托盘3的空端下是控制杆4,可旋转的设置在控制杆轴4a上,用于支承电动托盘3的空端的底部。控制杆轴4a伸向图像读取器1的后边,并通过例如齿轮的传动装置可旋转的连接到设置在图像读取器1后边上的马达(没示出)上。按此方式,驱动马达转动控制杆轴4a,使连接到控制杆轴4a的控制杆4在控制杆轴4a上旋转,使控制杆4的端部与电动托盘3接触,使电动托盘3从下面上升。结果,电动托盘3通过在铰链3b上旋转而向上移动。控制杆4按反方向旋转时电动托盘3向下移动。
而且,电动托盘3还有摆动件5和传感器S1。当文档P放在文档叠置盘2上时,摆动件5和传感器S1使控制杆升高电动托盘3输送文档P,使文档P平稳的送到输送辊6。因此,本发明中电动托盘3和控制杆4有文档升高装置的功能。以下描述包括摆动件5的操作的电动托盘3的升高操作。
设置输送辊6拾取放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文档,一次一页,并将文档P送到弯曲的输送路径8。文档分开装置7保证从输送辊6送来的文档P适当的送到弯曲的输送路径8,一次一页。
设置弯曲的输送路径8使文档P从文档叠置盘2到送出盘18的输送路径紧凑。弯曲的输送路径8有输送文档P的输送辊R1-R3。
本实施例的弯曲的输送路径8形成为从输送辊R1到输送辊R3的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部分有均匀的曲率。如图1所示,在图像读取器1的装置宽度范围内向内设置本实施例的弯曲的输送路径8。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在图像读取器1的外部设置文档叠置盘2,弯曲的输送路径8向图像读取器1的中心弯曲。按该方案,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与结合现有技术描述的图9-11所示的图像读取器100、文档自动输送装置200或图像读取器300不同。
输送辊R1和R2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携带文档P。输送辊R3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传送文档P到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以与对准辊14合作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
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是输送辊R3与对准辊14之间对文档P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的区域。抓住从输送辊R3通过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送出的文档P的前端使对准辊14停止文档P,并在预定时间送出文档P到读位置A1和B。
用玻璃文档台9,用CCD读取单元10读例如放在玻璃文档台9上的书的文档P中的图像。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有读文档P的图像读取器的功能。
用光学单元(曝光扫描装置)11和CCD(电荷耦合器件)12构成CCD读取单元10。CCD读取单元10用光学单元11按比例缩小在读位置A1的文档P,并在CCD 12上聚焦生成的图像,读取在文档P一面上的图像。这种情况下,CCD读取单元10读输送的文档P,而光学单元11不从读位置A1移动。
CCD读取单元10还可以通过光学单元11从读位置A1移动到读位置A2和A3,读放在玻璃文档台9上的文档P。注意,读位置A2只是光学单元11的暂时读点,读位置A1用作备用状态的主位置,而且,在曝光和扫描放在玻璃文档台9上的文档P时在读位置A1和A3之间的范围内进行扫描。而且,扫描范围不必限制在读位置A1和A3之间的整个范围内,但是,扫描范围必然与文档大小、记录大小、和放大倍率相关。
而且,CIS读取单元15用线性CCD(没示出)读输送的文档P的另一面上的图像,线性CCD的宽度基本上等于输送文档P的输送路径的宽度(比文档P可能的最大宽度稍微大一点)。
本实施例中,CIS读取单元15的读位置B位于设置的CCD读取单元10的读位置A1到A3的区域外。与例如位于设置的CCD读取单元10的读位置A1到A3的区域内的CIS读取单元15的读位置B情况相比,用该配置,可以缩短读放在玻璃文档台9上的文档(没示出)中光学单元11的移动距离。
送出辊16将文档P送到送出盘18上。设置送出盘18,以叠置已输送并读完了图像的文档P。
以下将描述有所述的读文档P的配置的图像读取器1的操作。
首先,参见图2到4,以文档P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情况为基础描述操作。
如图2所示,没有文档P放在文档叠置盘2上时,摆动件5的端部出现在其上要叠置文档的电动托盘3的表面上方。摆动件5用旋转轴5a上的电动托盘3可旋转的支承,使其能按类似锯齿形的路径自由摆动。摆动件5的一个臂(旋转轴5a一边上的一部分)的长度和摆动件5的另一个臂(旋转轴5a另一边上的一部分)的长度不同。因此,没有文档P放在电动托盘3上时,摆动件5较短的端部出现在其上要叠置文档P的电动托盘3的表面上。文档P放在电动托盘3上时,如图3所示,已经出现在电动托盘3的表面上的摆动件5的臂向下推电动托盘3的表面。与此相应,摆动件5在旋转轴5a上旋转,摆动件5的另一臂接触传感器S1,以检测摆动件5的旋转。按此方式判断文档P是否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
结果,如图4所示,控制杆4在预定时间、在控制杆轴4a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旋转控制杆4的端部升高电动托盘3的底部,使电动托盘旋转向上移动。电动托盘3停止在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文档P垛中最上面一页的表面接触输送辊6的位置,使文档P能平稳的送到输送辊6。具体的说,当设置在输送辊6上的传感器S2检测最上面的文档P的表面加到输送辊6的预定压力时,电动托盘3停止。电动托盘3按该方式升高,带动文档P与输送辊6接触。结果,文档P始终保持与输送辊6平行。
再回头看图1,当从开关(没示出)供给开始读文档P的信号时,输送辊6开始旋转,并顺序输送文档P到弯曲的输送路径8,一次一页。
电动托盘3已经升高并移动停止在预定位置后,在预定的时间周期没有加开始读文档P的信号时,电动托盘3向下移动预定的高度。
文档分开装置7保证从输送辊6送出的文档P已经分成单页,并将文档P送到弯曲的输送路径8。设置文档分开装置7,即使在输送辊6输送多页文档时,也能保证只送出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文档中最上面的一页。
用传感器S3检测已经达到的已用文档分开装置7分开的文档P。然后,文档P送到弯曲的输送路径8。
弯曲的输送路径8设计成,使输送的文档P的曲率落入预定范围内,以稳定输送通常放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并经图像读取器制造商认可的各种文档P。而且,即使文档P例如又厚又硬,弯曲的输送路径8也能输送文档P,而不会因为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小曲率而出现麻烦。
而且,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中,用作为从动辊的输送辊R2输送文档P。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出口附近传感器S4检测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文档P的状态,以确定文档P是否适当地输送。然后,文档P用输送辊R3输送到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
文档P的前端通过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并用位于对准辊14上游的传感器S5检测前端时,输送辊R3推动文档P,而对准辊14仍然保持静止。按此方式,在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进行预定时间周期的对准和歪斜校正。
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设计成在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时在输送辊R3与对准辊14之间的文档P基本上放正。具体的说,分别在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的上下设置引导板。上引导板13a的横截面是倒V字形,以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上面形成间隔。
因此,即使输送例如又厚又硬的文档P,文档P也能在间隔中弯曲。这就能使文档P对准后保持在备用期间的校正状态,而无故障地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
具体的说,利用达到停止旋转的输送辊14的辊隙部分的文档P的前端,使设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出口处的对准辊14的上游方向的输送辊R3继续携带文档P。输送辊R3是一对辊子,它的从动辊对着驱动辊加压。通过向文档P推,用对准辊14限制文档P的前端,对准辊R3校正文档P的任何歪斜以放正文档P。更具体的说,输送辊R3的从动辊用适当输送文档P时推文档P的压力对着驱动辊加压,当文档P按歪斜方式输送时,需要校正文档P滑动。本实施例中,进行文档P的歪斜校正后,在备用状态中,文档P在对准辊14和输送辊R3之间弯曲(即,在对准和歪斜校正区中弯曲),使文档P保持校正过的状态。换句话说,文档P的前端与对准辊14的辊隙部分接触,直到文档P再开始输送为止,一旦调节了文档P的前端并校正了歪斜文档P就能保持适当的对准。
确定文档P行进方向的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的长度(即,输送辊R3与对准辊14之间的距离)显然要计及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用的文档P可能的最小尺寸。因此,输送辊R3与对准辊14之间的距离比文档P的最小长度短。这就保证能没有故障的平稳输送最小尺寸的文档P,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配置。输送辊R3与对准辊14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成尽可能的长,以在进行对准时使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中的文档P的面积增加到尽可能的大。按该方式,使保持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中的文档的读端面积变得更小,使文档P后端部分引起的摩擦对校正的影响更小。
按所述的方式完成文档P的对准和歪斜校正后,对准辊14在预定时间旋转,将文档P送到读位置A1。
在读位置A1,CCD读取单元10读输送的文档P的一面。在CCD读取单元10上面设置引导装置G1。用引导装置G1引导文档P输送。
CCD读取单元10的聚焦深度有较宽的补偿区。设置引导装置G1保证输送的文档P落入CCD读取单元10的聚焦深度的范围内。这就有可能没有故障的在读位置A1读文档P,甚至当坚硬的文档P的读位置A1升高时,如图5所示,或者薄文档P的读位置A1下降时,如图7所示,也能没有故障的在读位置A1读文档P。
对准辊14进而传送文档P通过读位置B。在读位置B读文档P的另一面。如图1所示,在读位置B下面设置引导装置G2,用引导装置G2引导文档P沿路径输送。如图2,3,4和8所示,按作为CCD读取单元10的玻璃文档台9的扩展部分的单个玻璃台的形式设置引导装置G2和CCD读取点的玻璃台。或者,引导装置G2和CCD读取点的玻璃台作为后者的扩展部分一起设置(没示出)。
CIS读取单元15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较窄。但是,由于CIS读取单元15的读位置B与对准辊14隔开,所以,在CIS读取单元15的读位置B从对准辊14送来的文档P只弯曲有限的程度。这就保证能在读位置B无故障地读文档P。
引导装置G2设计成与CIS读取单元15的文档读表面大致平行,文档P落入CIS读取单元15的聚焦深度范围内。这就能在读位置B无故障地读文档P。也能保证读文档P时不折叠文档P。
以下参见图5到7描述作为上述内容的补充部分的引导装置G1和G2的功能。
如图5所示,文档P厚时,由于文档页硬,所以,从对准辊14送来的文档P较直。这种情况下,靠近对准辊14的文档P的读位置A1与玻璃文档台9隔开。但是,本实施例中,聚焦深度有宽补偿区的CCD读取单元10的读位置A1靠近对准辊14,以保证读这种厚的文档P。而且,被引导装置G1覆盖的文档P的面积限定在CCD读取单元10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内。这也保证能适当读文档P。
另一方面,图6和7分别显示出文档P有正常厚度和文档P薄的情况。注意,这里的CCD读取单元10与CIS读取单元15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引导装置G1和G2的功能与适当读文档P时相同。
再回头看图1,读完图像的文档P用送出辊16送到放在比文档送出点17低的位置处,并形成在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的侧表面上的送出盘18。在该阶段,传感器S6确定文档P是否已经送出。
用上述的操作,图像读取器1引导文档P从文档叠置盘2通过弯曲的路径8到读位置A1和B,并将文档P送到送出盘18。
按相同的方式,如图8所示,图像读取器1通过输出所述的操作,顺序读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其他文档P。
这里,一旦送入文档P,电动托盘3就按从传感器S2输出的信号升高,作为文档P的输出结果,补偿放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文档垛的高度降低。按此方式,输送辊6和文档P垛的最上面的文档页的表面保持预定的接触状态。而且,电动托盘3下降到预定位置,以能容纳厚文档P或大量的文档P。
在本实施例中,用弯曲的路径8的高度实现文档P的紧凑输送路径,电动托盘3可以在弯曲的路径8的高度内上升或下降,从在弯曲的路径8的出口处的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的高度变到在弯曲的路径8的入口处的输送辊6的高度。注意,如在本实施例中,弯曲的文档P的输送中,文档P越厚,弯曲的路径8的曲率应该越小。这种情况下,弯曲的路径8从它的进口到它的出口的高度增加。
为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能在高度内上升或下降的电动托盘3,可以容纳大量的文档P,弯曲的输送路径8从它的进口到它的出口的高度必须能传送文档P的厚页。
重复上述的操作,直到没有文档P留在文档叠置盘2上为止。已经读完的全部文档P顺序送到送出盘18。
如上述的,送出盘18设置在图像读取器1的侧表面上。而且,如图8所示,送出盘18形成为侧边伸出得比文档叠置盘2的侧边伸出多。因此,已经送到送出盘18的文档P容易用肉眼观察而不会受到文档叠置盘2的妨碍。而且,在完成了图像读取器1的全部操作后,容易从送出盘18拾取文档P。
用所述结构,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有比在背景技术中描述的已公开的现有结构优异的以下优点。
有图10所示配置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成-9-46472公开的自动文档输送装置有以下缺点。
该公开文档公开的配置中,文档叠置盘201和送出盘207相互重叠设置。这就很难观看送出盘207上送出的文档P。导致没有看见的文档P留下。
况且,由于文档叠置盘201设置在送出盘207的正上方,所以基本上完全覆盖了送出盘207,不利于拾取文档P。
用这种设计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假设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01上的文档P的数量是50左右而不是大量的文档P。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成-9-46472公开的自动文档输送装置200,使用薄的结构设计,只要在该条件下使用就不会有问题。但是,要处理大量的文档P而增大文档叠置盘201与送出盘207之间的距离时,自动文档输送装置将变得更厚,设计损坏。
所述公开文档中公开的配置中,文档P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34后立即用第一读取单元204读文档P页,并送出到设置在比第一读取单元204高的位置处的送出盘207。为此,在第一读取单元204的读点附近的弯曲的输送路径34有极大的曲率。因此,很难稳定地输送文档P,特别是当文档P厚时更难稳定的输送文档P。用第一读取单元204读图像时会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使图像变模糊,或者不能适当输送文档P。
为了克服该缺点,例如通过简单的增大自动文档输送装置200的尺寸,并由此降低读位置附近的弯曲的输送路径34的大曲率部分,这会导致其他问题。即增加了自动文档输送装置200安装所需的面积,或者增加了自动文档输送装置200安装所需的高度。
所述结构的其他问题是,增加能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01上的文档P的最大数量,会导致用输送辊202一次一页地稳定输送文档P的问题。其原因是,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01上的文档P的高度随着顺序拾取和输送文档P而逐渐降低,如上述的,当装置适合输送大量的文档P时,文档P的高度会降低得太低。
简而言之,自动文档输送装置200有不能连续处理大量文档P和不能稳定输送厚文档P的问题。
有图11所示配置的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成-11-32164公开的文档读取装置300有以下缺点。
该公开文档公开的配置中,文档P用输送辊309从预定曲率的弯曲的输送路径303输送到读位置E。按该操作,用引导装置等固定输送到读位置E的文档P。结果,若文档P硬,由于文档P与引导装置之间的摩擦会产生负荷(应力),因而造成在读位置E的文档P的输送状态出问题。
公开文档所述的配置中,通过输送路径从文档送出点311送出已在读位置F读过的文档P。这就在读位置F与文档送出点311的平面之间建立了大曲率的过渡区域。结果,在过渡区域会产生负荷(阻力),由此对文档P的输送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在处理大量的文档P时文档P输送问题更严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升高文档送出点311。
此外,所述的公开文档中所述的配置中,第二读取装置305的读点F设置在读输送文档P的第一读取装置304的读位置E与读放在玻璃文档盘310上的文档(没示出)的第一读取装置304的读位置之间。因此,例如,要读输送的文档P,然后,以不同的读模式读放在玻璃文档盘310上的文档P(没示出),那么,光学单元307需要在光学单元307与第二读取装置305之间移动附加的距离。这就造成需要额外时间来转换读取模式的问题。
有图12所示配置的有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11-27444公开的文档读取装置410的复印机有以下缺点。
该公开文档中公开的配置中,文档叠置盘401和送出盘407设置成相互重叠。因而,很难观看送出的文档P。导致留下没看见的文档P的问题。
而且,由于文档叠置盘401设置在送出盘407的正上方,所以,基本上完全覆盖了送出盘407,造成不能方便的拾取文档P。此外,还有在处理大量文档P时造成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尺寸增大的问题。
上述的配置中,分开辊404将文档P直接输送到弯曲的文档输送路径并输送到读位置。结果,文档P硬时,例如,厚的文档页,则不能适当的输送文档P,文档P会歪斜,或者,文档P的前端对不直。
而且,按该配置,用书扫描器405和CIS 406对过文档P中的图像后,输送到送出盘407上的文档P不是水平的而是歪斜的。结果,文档P通过文档送出点附近的大曲率区域时会折叠,对用书扫描器405和CIS 406读的操作造成负面影响。
有图13所示配置的有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特开平成-8-34542公开的文档输送装置500有以下缺点。
按该配置,对准辊装置输送文档P到压平辊505与平板506之间的间隙。结果,出现送到压平辊505与平板506之间的间隙的文档P厚度受到限制的问题。
而且,由于文档叠置盘501的位置靠近覆盖送出盘509造成拾取文档P不方便。而且,要处理大量文档P时,会产生文档输送装置500的安装面积增大的问题,或者,文档输送装置500的高度增加的问题。
所述的公开文档中的配置中,简单地增加能叠置在文档叠置盘501上的文档P的最大数量,会引起用输送辊502不能一次一页稳定地输送文档P。其原因是,叠置在文档叠置盘501上的文档P垛的高度随着文档P的顺序拾取和输送而逐渐降低,如上述的,当图像读取器输送大量文档P时,叠置在文档叠置盘501上的文档P垛的高度会降低得太多。
按所述的配置,用压平辊505从弯曲的输送路径503输送文档P,并送出到放在比读点高的位置处的送出盘509。结果,出现了在压平辊505附近的弯曲的输送路径503中的大曲率部分。而且输送硬文档P中由于弯曲的输送路径503的该部分中的摩擦会产生负荷(阻力),由此在读位置引起文档P的输送状态问题。
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1按以下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如图1所示,送出盘18设置成从图像读取器1的侧边凸出得比文档叠置盘2凸出得更多。结果,由于送出盘18更容易观看,所以使送出的文档P容易观看。以防止没有看见的文档P留下。
也容易拾取文档P。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增大图像读取器1的尺寸,即使用图像读取器1处理大量文档P时也是如此。
本实施例的配置中,设置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并按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输送和送出文档P。因而,弯曲的输送路径8有适当的曲率。结果,如页厚的硬文档P能无故障地稳定输送,因此,能保证读取的图像不模糊,并能适当的输送文档P。
本实施例的配置中,如上述的,随着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文档P一次一页地送出,电动托盘3升高。甚至在用大量文档P时,也可以无故障地输送文档P到输送辊6。
CIS读单元15的读位置B在放置CCD读单元10的读位置A1到A3的区域外边。因此,它可以不像常规例一样,不需要光学单元11移动附加的距离而能迅速的转换读模式。
此外,如图1所示,文档P送到CCD读单元10的读表面与引导装置G1之间的间隔,和CIS读单元15与引导装置G2之间的间隔。这些间隔设计成一足够大的空间,以使文档P能自由移动。结果,对送到读位置A1和B的文档P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
如上述的,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能无故障地输送厚文档和处理大量文档。
本实施例中,图像读取器1设置在例如数字复印机中作为图像形成设备。更具体的说,数字复印机包括:在复印机主体上部中的图像读取器1,和在复印机主体下部中的形成图像的打印部件。打印部件从最初设置打印页的文档盘向文档输送路径供给打印页,一次一页。然后,打印部件用打印页在图像形成部件(没示出)打印出已读取的文档P上的图像。最后,打印部件送出打印页到文档页送出盘。
尽管上述的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数字复印机包括图像读取器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它可以用网络上的图像读取器1将从文档P读取的图像送到作为另外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打印机(图像记录装置),打印出图像。在后一种情况下,图像读取器1有网络扫描器的功能。
如上述的,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中,文档叠置盘2包括能上升或下降的电动托盘3,并通过升高或降低文档P而将文档P送到输送辊6。因此,即使大量的文档P或厚的文档P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升高电动托盘3将文档P适当的送到输送辊6。
本实施例中,电动托盘3上的文档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入口到出口的高度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因此,电动托盘3的存在不会增加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的高度。
由于设置不会增加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高度的电动托盘3,因此,通过增加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的高度,例如可以补偿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中的文档P曲率下降,而不会因电动托盘3引入而增加高度。这就有可能使图像读取器1小型化。而且,例如通过降低弯曲的输送路径8中的文档P曲率,即使文档P厚时也能保证文档P稳定输送。
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1,即使文档P厚时,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P,并有效读文档P中的图像。
此外,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在送文档P到输送辊6中,文档叠置盘2的电动托盘3升高或降低文档P,使文档P与输送辊6拾取文档P的方向平行。结果,无论文档P的厚度(厚或薄)或类型如何,都能平稳输送文档P。
同时,例如当弯曲的输送路径8需要扩展的情况下,使路径的曲率达到能平稳输送又厚又硬的文档P。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弯曲的输送路径8相对读位置向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外边弯曲(在图1中向左),除非弯曲的输送路径8形成为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的伸出部分,否则,它不能伸出。在这种情况下,图像读取器1变成以功能和设计为特征。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在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的安装宽度内,弯曲的输送路径8相对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另一端上的读位置,向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端部弯曲。按此方式,弯曲的输送路径8可以向图像读取器1内部伸出,达到这样的曲率,以允许例如又厚又硬的文档P平稳的输送。
结果,在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的安装宽度内,可以安装图像读取器1的空间,比当弯曲的输送路径8从该位置到图像读取器1对面向外弯曲时所需的安装空间小,这样设置弯曲的输送路径8中的文档P的曲率,以允许文档P平稳的输送。具体的说,通过这样形成相对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另一端上的读位置向图像读取器1的主体的一端弯曲的弯曲的输送路径8,使其他元件也可以设置在安装宽度内,以减小安装这些元件所需的空间。而且,可以更自由的设置这些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使设计更容易。
按此方式,可以更容易设计弯曲的输送路径8,以设置平稳输送文档P的文档P的曲率,由此保证平稳的供应和输送文档P。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送出辊16设置成使送出辊16的文档送出位置和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的文档读点在相同高度。这就可以读和送出不弯曲的输送文档P。结果,保证读取的图像没有例如模糊的缺点。
按本发明,放在送出的文档叠置盘18上的文档叠置位置低于送出辊16文档送出位置。因此,即使读大量文档P时,可以保证读后的文档P叠置在送出盘18上。而且容易拾取叠置在送出盘18上的文档P。
通过提供图像读取器1,作为本发明图像形成设备的复印机能够读和打印各种类型的大量文档。
按此方式,能提供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复印机,即使是厚文档P,它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已经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文档P穿过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后,图像读取器1引导文档P到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
因此,在读文档P之前使文档P穿过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可以使按此方式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而可能变得不稳定的文档P的输送状态稳定。在读图像时通过稳定文档P的输送状态保证图像读取。
由于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有平表面,它可以在平面内校正文档P的输送状态。
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1,即使是厚文档P,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P,并有效读文档P中的图像。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输送辊R3和对准辊14对通过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的文档P执行文档P的对准和歪斜校正,然后,送文档P到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
输送辊R3和对准辊14对不在弯曲状态但在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的平面上的平状态的文档P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这就可能通过接触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弯曲表面对弯曲的和经受额外摩擦阻力的文档P执行更稳定的对准和歪斜校正。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输送辊R3传送文档P通过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 3到对准辊14。文档P的前端达到对准辊14时,输送辊R3对暂时停止在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的文档P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然后对准辊14送文档P到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
因此,由于对暂时停止在对准和歪斜校正区13的文档P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因此,可以更确切的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文档P所占据的文档叠置盘2的、位于送出的文档P在送出盘18上所占据的送出盘18的区域的上方的区域,进行投影而在水平面上所得到的区域不大于文档P的尺寸的一半。
由于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文档与叠置在送出盘18上的文档P重叠面积小于文档P的尺寸的一半,例如,从上面看时,用户至少可以看到文档P的一半。结果,容易观看叠置在文档叠置盘2上的和叠置在送出盘18上的文档P。
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通过设置图像读取器1,能保证读取和打印各种类型的大量文档P。
按此方式,能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即使是厚文档P,它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图像读取器包括:读已经用对准辊14输送的文档P的一面的CCD读取单元10,和读已经用CCD读取单元10读过一面的文档P的另一面的CIS读取单元15。因此,图像读取器1引导文档P从弯曲的输送路径8通过对准辊14到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然后,按此顺序图像读取器1用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读文档P。
这里,设置对准辊14和输送辊R3对文档P执行歪斜校正,并调节文档P前端的送出时间。因此,经过用对准辊14和输送辊R3对文档P进行前端调节和歪斜校正使文档P输送稳定后,可以适当读文档P两面上的图像。
本实施例中,CCD读取单元10的CCD 12有其补偿区域比CIS读取单元15的补偿区域宽的聚焦深度。因此,为了读文档P两面的图像,有其补偿区域比CIS读取单元15的补偿区域宽的聚焦深度的CCD读取单元10的CCD 12位于CIS读取单元15前。这里的术语“聚焦深度”是指可以在聚焦平面前后获得清晰图像的区域。
文档P送到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的各个读位置时,输送的文档P的弯曲程度与文档P的厚度相关。具体的说,由于文档P是自由的,所以在离开对准辊14的位置文档P不弯曲。另一方面,在距离对准辊14一半的位置,文档P的弯曲程度与文档P的厚度相关。
更具体的说,当文档P从位于对角线上的对准辊14送到水平面上的读位置时,例如,文档P在离开准辊14的位置将接触水平面而且不弯曲。另一方面,在距对准辊14一半的点,也就是说,在对准辊14与读位置B之间,文档P的弯曲程度(卷曲程度)由文档P的厚度确定,并在文档P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间隔。文档P越厚,在中间点的间隔越大。
为了克服该缺点,在本实施例中,聚焦深度越宽的CCD读取单元10的CCD 12的读位置A1,越靠近对准辊14,这里文档P的弯曲程度越大,聚焦深度越窄的CIS读取单元15离对准辊14越远,此处文档P的弯曲程度越小。结果,可以在读位置A1和读位置B无故障地读文档P。
这就保证文档P平稳的输送和无故障地读文档P。即使要连续地读大量的文档P,或者文档P厚时,也能保证读文档P。
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1,即使对厚文档P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的文档P,并有效读取文档P中的图像。
常规的图像读取器的配置中,由于没有设置对准辊14和输送辊R3,所以,不能平稳输送文档P,文档P从弯曲的输送路径8输送到包括CCD读取单元10和CIS读取单元15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输送过程中会产生歪斜。
甚至在其中的图像读取器设置有包括例如CCD读取单元10的图像读取装置和输送辊14的配置中,读点对通过的文档P有厚度上的限制。从而造成不能读厚文档P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如上述的,甚至能读厚的大量文档P。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弯曲的输送路径8整个路径有一致的曲率。
如果例如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的曲率不同,则在弯曲状态政输送的文档P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中不能按一致的状态(条件)输送。造成文档P的前端对不准或歪斜。
要克服该缺点,本实施例中,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整个路径有一致的曲率。结果,即使较厚的文档P也能在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整个长度输送文档P,而不会有文档P输送的麻烦。
在例如光学单元11移动区域中设置CIS读取单元15,以读文档P,为了转换读输送的文档P的读模式和读静止的文档P的读模式,读位置必须在光学单元11和CIS读单元15之间移动附加的距离。
按本实施例,CCD读取单元10包括光学单元11,通过它的读位置在预定的范围内相对固定在文档叠置少数台9上的位置中的文档P移动来读文档P,同时,CIS读取单元15位于光学单元11的预定区域外。
结果,通过光学单元11相对文档P页的移动,可以迅速转换读输送的文档P的读模式,和读固定的文档P的读模式。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设置引导装置G1,用于引导已经从对准辊14输送的文档P。引导装置G1设置成与CCD读单元10的读位置A1相对,可在CCD读单元10的CCD12的聚焦深度范围内引导文档P。
按此方式,即使厚文档P输送到例如读位置A1,文档P也能在CCD读单元10的CCD12的聚焦深度范围内平稳引导。以保证文档P平稳输送和正确读取。
该配置中,最好设置引导装置G1以建立一个朝向进入文档P的较宽的开口。
本实施例的图像读取器1中,设置引导装置G2,以引导已经用CCD读单元10读过的文档P。引导装置G2设置在CIS读单元15的读位置B,并平行于CIS读单元15的文档读表面。
结果,能没有弯曲地送出已经用CIS读单元15读过的文档P。换句话说,在读文档P后,不改变文档P的状态将文档P从CIS读单元15的读位置送出。因此,能输送文档P而没有由弯曲的路径8的结构引起的不正常状态。而且,从文档P读取的图像不会模糊或变形。
本实施例的数字复印机,设置有图像读取器1,能读取和打印各种类型的大量文档P。
结果,能提供一种数字复印机,即使是厚文档P,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P,和有效读文档P中的图像。
如上述的,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包括:用于叠置文档的文档叠置装置;文档输送装置,拾取叠置其上的文档,一次一页;弯曲的输送路径,通过它输送用文档输送装置拾取的文档;图像读取装置,用于从文档读图像。文档叠置装置,包括文档升高和降低装置,用于在弯曲的输送路径的高度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将文档输送到文档输送装置。
按本发明,文档叠置装置包括:文档升高和降低装置,能升高或降低文档P,当文档输送到文档输送装置时能升高或降低文档。通过适当地升高文档升高和降低装置能适当输送文档到文档输送装置,即使大量的文档或厚的文档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也能适当输送文档。
按本发明,文档升高和降低装置能在弯曲的输送路径的高度范围内升高或降低文档。结果,不会另外增加图像读取器的主体高度。而且,即使例如通过增大图像读取器的主体高度而使弯曲的输送路径中的文档的曲率降低,也能保持图像读取器的主体紧凑,因为,文档升高或降低装置能升高或降低文档,但不增大图像读取器的主体高度。因此,通过例如降弯曲的输送路径中的文档的曲率,甚至可以平稳输送厚文档。
结果,能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甚至是厚文档。
而且,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中,文档叠置装置的文档升高或降低装置能升高或降低文档,以按与文档输送装置拾取文档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输送文档到文档输送装置。
按本发明,文档叠置装置的文档升高或降低装置能升高或降低文档,以按与文档输送装置拾取文档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输送文档到文档输送装置。结果,能平稳输送各种厚度(厚的或薄的)或各种类型的文档。
此外,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中,弯曲的输送装置向外弯曲进入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并且在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安装宽度内,即,在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安装宽度内,弯曲的输送路径相对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另一端上的读位置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的一端弯曲。
例如,在弯曲的输送装置需要扩展的情况下,可以使曲率达到能平稳输送又厚又硬的文档。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在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安装宽度内,弯曲的输送装置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外边弯曲,即,相对读位置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的外边弯曲,弯曲的输送路径不能扩展,除非它形成为图像读取器的主体伸出部分。该情况下,图像读取器变成以功能和设计为特征。
另一方面,按本发明,在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安装宽度内,弯曲的输送路径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中心弯曲。即在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安装宽度内,弯曲的输送路径相对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另一端上的读位置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的一端弯曲。
因此,弯曲的输送路径可以设计成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中心弯扩展,达到这样的曲率以允许例如又厚又硬的文档穿过弯曲的输送路径平稳的输送。
结果,图像读取器可以安装在比弯曲的输送路径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外边弯曲所需的空间小的空间内,并在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安装宽度内,以设置这样的文档曲率:允许文档在弯曲的输送路径中平稳输送。具体的说,通过形成向图像读取器的主体中心弯曲的弯曲的输送路径,并在图像读取器的主体安装宽度内,其他元件也可以设置在安装宽度内,由此减小安装这些元件所需的空间。因而,能更自由的设置这些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允许更容易设计。
按此方式,能更容易的设计弯曲的输送路径,设置这样的文档曲率:允许文档平稳输送,以保证文档的稳定传送和输送。
而且,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还包括:送出装置,用于送出已经用图像读取部分读过的文档;送出文档叠置装置,用于叠置用送出装置送出的文档,其中,送出装置的位置设置成使送出装置的文档送出位置和图像读取部分的文档读位置不在同一高度,其中,送出文档叠置装置的位置设置成使送出文档叠置装置的文档叠置位置低于送出装置的文档送出位置。
按本发明,送出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位于相同高度。这就有可能在文档不弯曲的情况下读和送出输送的文档。以保证读取的文档不模糊。
而且,按本发明,送出文档叠置装置的位置比送出装置的位置低。因而,即使读大量的文档,也能保证在图像读取后文档叠置在送出文档叠置装置上。并容易拾取叠置在送出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
为了解决上述的这些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设置有图像读取器。
按本发明,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读取器。因而,能读和打印各种类型的大量文档。
结果,能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即使是厚文档,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包括:用于叠置文档的文档叠置装置;文档传送装置,用于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一次一页;弯曲的输送路径,通过它输送用文档传送装置拾取的文档;图像读取装置,用于从文档读图像。所述的图像读取器还包括:平面校正区,设置在弯曲的输送路径与图像读取装置之间,在此处对文档执行校正,调节文档的输送状态。
按本发明,文档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穿过校正区输送后,图像读取器引导文档到图像读取装置。
按此方式,通过在读文档之前使文档通过校正区,可以使文档因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而变成不稳定的输送状态变得稳定。通过稳定读图像时的输送状态来保证图像读取。
结果,能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甚至是厚文档,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还包括:校正装置,对通过校正区的文档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送文档到图像读取装置。
按本发明,校正装置对通过校正区的文档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送文档到图像读取装置。
校正装置对文档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此时的文档不处于弯曲状态而处于校正区的平面上的平状态中。与例如文档是弯曲的并通过接触弯曲的输送路径的弯曲表面经受额外的摩擦阻力的情况相比,能更加平稳地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
而且,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中,校正装置包括:送出装置,用于将文档从弯曲的输送路径送到校正区;对准装置,用于使从从弯曲的输送路径送出的文档在校正区暂时停止,当用输送装置送出的文档从弯曲的输送区达到对准装置时,通过使文档在校正区暂停,校正装置对文档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
按本发明,校正装置的送出装置送文档通过校正区到对准装置。文档的前端达到对准装置时,通过文档在校正区的暂停,对文档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然后校正装置的对准装置送文档到图像读取装置。
由于用文档在校正区的暂停对文档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因而,能更确切的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还包括:送出文档叠置装置,用于叠置用图像读取装置从文档中读取图像后的文档,其中叠置在文档叠置盘上的文档所占据的文档叠置盘的、位于送出的文档在送出盘上所占据的送出盘区域的上方的区域,进行投影而在水平面上所得到的区域,不大于文档P的尺寸的一半。
按本发明,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所占据的文档叠置装置的、在送出装置上送出的文档所占据的送出装置的区域的上方的区域,进行投影而在水平面上得到的区域不大于文档尺寸的一半。
因此,文档叠置装置上叠置的文档和文档送出装置上送出的文档的重叠面积不大于文档尺寸的一半,例如,用户从上面看文档时,用户至少可以看见文档的一半。结果,容易看到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和在文档送出装置上送出的文档。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设置有图像读取器。
用本发明,通过设置图像读取器,图像形成设备能读和打印各种大量的文档。
结果,能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即使是厚文档,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包括:用于叠置文档的文档叠置装置;文档传送装置,用于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上的文档,一次一页;弯曲的输送路径,通过它输送用文档传送装置拾取的文档;图像读取装置,用于从文档读图像;和对准装置,对已经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输送的文档进行对准。图像读取装置包括: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用于读取已经通过对准装置输送的文档的一面;和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用于读已经用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读过一面的文档的另一面。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宽。
按本发明,图像读取装置包括:CCD读取装置,用它读已经通过对准装置输送的文档的一面;和CIS读取装置,用它读已经用CCD读取装置读过的文档的另一面。图像读取器引导文档通过对准装置从弯曲的输送路径到图像读取装置。然后,图像读取装置依次用CCD读取装置和CIS读取装置读文档。
这里。设置对准装置,对输送的文档进行歪斜校正,并调节文档前端的输送时间。因此,通过文档的前端调节和对准装置的歪斜校正使文档的输送状态稳定后,能读文档两面上的图像。
按本发明,CCD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CIS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宽。因此,为了读图像,其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CIS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宽的CCD读取装置位于CIS读取装置的前面。这里的术语“聚焦深度”是指在聚焦平面前后的能获得清晰图像的区域。
文档送到图像读取装置的读位置时,输送文档的弯曲程度与文档的厚度有关。具体的说,在离开对准装置的位置处由于文档是自由的,所以,文档不弯曲。另一方面,在距离对准装置一半的点,文档的弯曲程度与文档的厚度有关。
更具体的说,文档例如从位于对角线上的对准装置送到水平面上的读位置时,文档将在离开对准装置的位置接触水平面,而且,不弯曲。另一方面,在距离对准装置一半的点,即,在对准装置与读位置之间的点,文档弯曲(卷曲),其弯曲的程度由文档的厚度确定,并在文档与水平面之间建立间隔,文档越厚,在一半点的间隔越大。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按本发明,其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CIS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宽的CCD读取装置更靠近对准装置,在此处的文档的弯曲程度更大,有较窄的聚焦深度CIS读取装置离对准装置更远,在此处的文档的弯曲程度更小。结果,能在两个读位置无故障地读文档。
这就保证文档的平稳输送和无故障地读文档。即使要连续地读大量的文档,或者文档厚时,也能保证读文档。
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图像读取器,即使对厚文档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的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而且,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弯曲的输送路径在其整个路径上有一致的曲率。
如果例如弯曲的输送路径曲率一个区与另一个区不同,那么弯曲状态输送的文档就不能在弯曲的输送路径中在一致的状态(条件)下输送。这会引起文档的前端对不准或文档歪斜的问题。
为了克服该缺点,按照本发明,弯曲的输送路径在其整个路径上有一致的曲率。结果,在大致一致的条件下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能稳定输送较厚的文档,文档的输送不会遇到麻烦。
此外按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包括:可移动的读取装置,通过在预定的范围内,相对于固定在文档叠置透明板上的位置中的文档移动读位置来读文档;和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它位于可移动的读取装置的预定读取区域的外边。
例如CIS读取装置设置在可移动的读取装置移动以读取文档的区域中的情况下,为了转换读移动文档的读取模式和读静止文档的读取模式,读位置必须在可移动的读取装置与CIS读取装置之间移动附加的距离。
按本发明,CCD读取装置包括:可移动的读取装置,用于在预定的范围内,相对于固定在文档叠置透明板上的位置中的文档移动读位置来读文档;同时,CIS读取装置设置在可移动的读取装置的预定区域外边。
结果,通过可移动的读取装置相对文档移动,可以迅速转换读移动文档的读取模式和读固定文档的读取模式。
此外,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还包括:第一引导装置,用于引导从对准装置送出的文档,第一引导装置位于与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的读位置相对的位置,并在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内引导文档。
按本发明,设置第一引导装置,用于引导从对准装置送出的文档。第一引导装置位于与CCD读取装置的读位置相对的位置,并在CCD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内引导文档。
结果,即使例如厚文档送到读位置,也能在CCD读取装置的聚焦深度区内平稳引导文档。这就保证文档能平稳输送和无故障读取。
按该配置,最好设置第一引导装置,以建立朝向送入文档的更宽的开口。
而且,本发明的图像读取器还包括:第二引导装置,用于引导已经用CCD读取装置读过的文档。第二引导装置设置在CIS读取装置的读位置并与CIS读取装置的文档读取平面平行。
按本发明,设置第二引导装置,用于引导已经用CCD读取装置读过的文档。第二引导装置设置在CIS读取装置的读位置并与CIS读取装置的文档读取平面平行。
结果,CIS读取装置读过的文档能无弯曲的送出。换言之,可以在文档读过后状态不变的从CIS读取装置的读位置送出文档。因此,可以在没有任何由弯曲的输送路径结构引起的异常状态下输送文档。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读取器。
因此,可以读取和打印各种类型的大量文档。
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即使是厚文档也能分开和输送大量文档,并有效读取文档中的图像。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显然,本发明还有许多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均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这些改型均落入后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图像读取器(1),包括:文档叠置装置(2),用于叠置文档;文档输送装置(6),用于一次一页地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弯曲的输送路径(8),通过它输送文档输送装置(6)所拾取的文档;和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其特征是:
文档叠置装置(2)包括:文档升降装置(3),用于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高度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以将文档输送到文档输送装置(6)。
2.按权利要求1的图像读取器(1),其中,文档叠置装置(2)的文档升降装置(3)升高或降低文档,使文档按平行于文档输送装置(6)拾取文档的方向被输送到文档输送装置(6)。
3.按权利要求1的图像读取器(1),其中,在图像读取器(1)本体的安装宽度内,相对于图像读取器(1)主体的一端上的读位置,弯曲的输送路径(8)向图像读取器(1)主体的另一端弯曲。
4.按权利要求1的图像读取器(1),还包括:
送出装置(16),用于送出已经由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读过图像的文档;和
送出文档叠置装置(18),用于叠置由送出装置(16)送出的文档,
其中,送出装置(16)定位成使送出装置(16)的文档送出位置和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的文档读取位置在相同高度,和
其中,送出文档叠置装置(18)定位成使送出文档叠置装置(18)的文档叠置位置低于送出装置(16)的文档送出位置。
5.一种图像读取器(1),包括:文档叠置装置(2),用于叠置文档;文档输送装置(6),用于一次一页地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弯曲的输送路径(8),通过它输送由文档输送装置(6)拾取的文档;和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其特征是:
所述的图像读取器(1)还包括:
平面校正区(13),设置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和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之间,在该区域进行文档校正,调节文档的输送状态。
6.按权利要求5的图像读取器(1),还包括:校正装置(R3和14),对通过校正区(13)的文档执行对准和歪斜校正,并将文档送到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
7.按权利要求5的图像读取器(1),其中,校正装置(R3和14)包括:
送出装置(R3),用于将文档从弯曲的输送路径(8)送到校正区(13);和
对准装置(14),用于使从弯曲的输送路径(8)送来的文档在校正区(13)暂停,
当送出装置(R3)从弯曲的输送路径(8)向校正区(13)送去的文档达到对准装置时,校正装置(R3和14)通过在校正区(13)暂停文档,对文档进行对准和歪斜校正。
8.按权利要求5的图像读取器(1),还包括:
送出文档叠置装置(18),用于叠置由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从文档读过图像后的文档,
其中,文档叠置装置(2)上叠置的文档所占据的、位于送出文档叠置装置(18)上送出的文档所占据的区域的上方的区域,通过进行投影而在水平面上形成的区域,不大于文档尺寸的一半。
9.一种图像读取器(1),包括:文档叠置装置(2),用于叠置文档;文档输送装置(6),用于一次一页地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弯曲的输送路径(8),通过它输送文档输送装置(6)所拾取的文档;和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和校正装置(14),对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送来的文档进行校正,其特征是:
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包括:
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用于读取经对准装置(14)输送来的文档的一面;和
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15),用于读取已经用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读过的文档的另一面,和
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15)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宽。
10.按权利要求9的图像读取器(1),其中,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整个路径有一致的曲率。
11.按权利要求9的图像读取器(1),其中,
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包括:可移动读取装置(11),通过在预定的读取区域内,相对于固定在透明文档叠置板(9)上的位置中的文档移动读位置来读文档,和
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15)位于可移动读取装置(11)的预定读取区域外边。
12.按权利要求9的图像读取器(1),还包括:
第一引导件(G1),用于引导从对准装置(14)送来的文档,
第一引导件(G1)的位置与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的读位置相对,并在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域内引导文档。
1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图像读取器(1),
图像读取器(1)包括:
文档叠置装置(2),用于叠置文档;
文档输送装置(6),用于一次一页地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
弯曲的输送路径(8),通过它输送文档输送装置(6)所拾取的文档;和
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
文档叠置装置(2)包括文档升降装置(3),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的高度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将文档送到文档输送装置(6)。
1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图像读取器(1),
图像读取器(1)包括:
文档叠置装置(2),用于叠置文档;
文档输送装置(6),用于一次一页地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
弯曲的输送路径(8),通过它输送文档输送装置(6)所拾取的文档;和
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
所述的图像读取器(1)还包括:
平面校正区(13),设置在弯曲的输送路径(8)和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之间,在该区域进行文档校正,调节文档的输送状态。
15.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图像读取器(1),
图像读取器(1)包括:
文档叠置装置(2),用于叠置文档;
文档输送装置(6),用于一次一页地拾取叠置在文档叠置装置(2)上的文档;
弯曲的输送路径(8),通过它输送文档输送装置(6)所拾取的文档;
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用于读文档中的图像;
对准装置(14),对通过弯曲的输送路径(8)送来的文档进行校正,
图像读取装置(10和15)还包括:
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用于读取经对准装置(14)输送的文档的一面;和
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15),用于读已经用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读过的文档的另一面,
电荷耦合器件读取装置(10)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比接触图像传感器读取装置(15)的聚焦深度的补偿区宽。
CNB031454518A 2002-06-05 2003-06-05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359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4900/2002 2002-06-05
JP2002164891A JP3999053B2 (ja) 2002-06-05 2002-06-05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4895A JP2004010234A (ja) 2002-06-05 2002-06-05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4900A JP4198393B2 (ja) 2002-06-05 2002-06-05 画像読取装置
JP164891/2002 2002-06-05
JP164895/2002 2002-06-0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46785A Division CN100399786C (zh) 2002-06-05 2003-06-05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9625A true CN1469625A (zh) 2004-01-21
CN1213590C CN1213590C (zh) 2005-08-03

Family

ID=29715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545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3590C (zh) 2002-06-05 2003-06-05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6901237B2 (zh)
CN (1) CN1213590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76126A (zh) * 2011-09-06 2013-03-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原稿输送方法
CN105645149A (zh) * 2014-11-28 2016-06-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4192A (ja) * 2001-05-22 2002-12-06 Canon Inc 情報読み取り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870901B2 (ja) * 2003-01-07 2007-0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複写装置及び複写方法
JP4101128B2 (ja) * 2003-06-30 2008-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03987A (ja) * 2004-01-14 2005-07-28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装置
KR100635269B1 (ko) * 2004-10-01 2006-10-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7143014A (ja) * 2005-11-22 2007-06-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画像読み取り方法
JP2007180844A (ja) * 2005-12-27 2007-07-12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11613B2 (ja) * 2006-03-06 2010-0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4618309B2 (ja) * 2008-03-14 2011-0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11746B2 (ja) * 2011-09-30 2015-1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9253366B2 (en) * 2014-03-26 2016-02-02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JP7251313B2 (ja) * 2019-05-24 2023-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2182034A (ja) * 2021-05-27 2022-12-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4741A (en) * 1989-03-31 1992-01-2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Recirculating document handl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5442431A (en) * 1992-04-22 1995-08-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omatic original feeding apparatus of original side-by-side mount type
JP3554984B2 (ja) * 1992-07-14 2004-08-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US5610731A (en) * 1994-04-18 1997-03-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scanner having contact-type image sensor movable under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JPH0834542A (ja) 1994-07-22 1996-02-0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読取り装置の原稿搬送装置
US5463451A (en) * 1994-11-15 1995-10-31 Xerox Corporation Document reproduction system including a duplex document handler with natural inversion
US5791645A (en) * 1995-03-10 1998-08-11 Ricoh Company, Ltd. Simple inverting path for an auto document feed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08023B2 (ja) 1995-07-28 2003-05-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用の原稿自動送り装置
DE69627767T2 (de) * 1995-08-28 2004-04-08 Canon K.K. Blattzuführvorrichtung
JP3342255B2 (ja) 1995-08-28 2002-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04986A (ja) * 1996-05-13 1997-1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読取り等複合装置
JPH10120198A (ja) 1996-08-30 1998-05-12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US6059285A (en) * 1996-12-18 2000-05-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H1127444A (ja) 1997-07-01 1999-01-29 Canon Inc 原稿読取り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複写装置、ファクシミリ装置、複合装置
JP3568368B2 (ja) 1997-07-09 2004-09-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0069242A (ja) * 1998-04-30 2000-03-03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3501662B2 (ja) * 1998-10-20 2004-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21074B1 (en) * 1999-05-13 2004-04-13 Mustek Systems Inc. Double side scanner module
JP2001348142A (ja) * 2000-06-07 2001-12-1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76126A (zh) * 2011-09-06 2013-03-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原稿输送方法
CN105645149A (zh) * 2014-11-28 2016-06-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45149B (zh) * 2014-11-28 2017-11-0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3590C (zh) 2005-08-03
US20030227125A1 (en) 2003-12-11
US20050201787A1 (en) 2005-09-15
US7860446B2 (en) 2010-12-28
US6901237B2 (en) 2005-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3590C (zh)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214294C (zh) 图像成形装置和片材进给器
CN1165816C (zh) 送纸设备、具有该送纸设备的成像设备和图像读取设备
CN1265227C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应用此系统的图像读出装置
CN1253363C (zh) 纸材供给方法及其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01208C (zh) 成像设备
CN101063844A (zh) 自动原稿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946130A (zh) 自动文件进给器
CN1190750A (zh) 图像输入装置以及图像输入方法
CN157714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31671A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585454A (zh) 照明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46757C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装置
CN1783273A (zh) 盘片装置
CN1659036A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608857A (zh) 片材处理系统
CN1967314A (zh) 相机抖动补偿单元、图像拍摄设备、图像拍摄系统、和补偿图像形成位置的方法
CN1890624A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主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0351712C (zh)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1822159A (zh) 光盘装置
CN1799009A (zh) 纸张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周边装置的安装方法和装置连接方法
CN1689946A (zh) 送纸装置
CN1792086A (zh) 图像位置校正方法、图像位置校正用夹具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25122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81537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