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7711C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7711C
CN1207711C CNB021078416A CN02107841A CN1207711C CN 1207711 C CN1207711 C CN 1207711C CN B021078416 A CNB021078416 A CN B021078416A CN 02107841 A CN02107841 A CN 02107841A CN 1207711 C CN1207711 C CN 120771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s
sides
seizing
mentioned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078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7038A (zh
Inventor
加藤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ine Electronics Inc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ine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Alpine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377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7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771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771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盘装置中,支承挟持器(18)的挟持部件(13),被保持弹性部件(26)推压在支承部(20a)上,在另一方侧部,在驱动底板(20)与挟持部件(13)之间,设有挟持弹性部件(27)。从支承支点(51)到挟持弹性部件(27)的弹力作用部(52)的距离(Lb),比从支承支点(51)到挟持力(Fx)作用部(53)的距离(La)长,所以,用于设定挟持力(Fx)的挟持弹性部件(27)的弹力(F2)可以小。因此,从挟持弹性部件(27)对挟持部件(13),不作用局部大的力。

Description

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旋转地保持CD、DVD、CD-ROM等盘的盘装置,特别涉及能减低机构负荷、并且能切实挟持住盘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图14是表示已往车载用的盘装置主要部的侧面图,(A)表示挟持解除状态,(B)表示挟持状态。
该盘装置,在框体1前面的前缘部,设有缝隙状的插入口2,盘D从该插入口2插入到框体1内。在插入口2的内侧,设有运送辊4和支承该运送辊4的辊支承部件3。在运送辊4的上方,设有导引部件5。
在框体1内,设有由减振机构等弹性支承着的上浮支承基板6,在该支承基板6上,设有主轴马达M和被该主轴马达M驱动旋转的转台T,另外,还搭载着光头等(图未示)。在支承基板6上,通过支承轴9支承着可转动的挟持部件7,在挟持部件7的前端,支承着可旋转的挟持器8,该挟持器8推压并挟住设在转台T上的盘D。在支承轴9的附近,设有螺旋弹簧10,该螺旋弹簧10将挟持部件7往转台T的方向推压。
图14(A)中,挟持部件7被图未示的挟持解除机构往上抬起,在转台T与挟持器8之间产生空隙。当盘D从插入口2插入时,被运送辊4和导引部件5挟住的盘,被送入转台T与挟持器8的间隙内。盘D的中心对准了转台T的中心时,上述挟持解除机构对挟持部件7的抬起力解除。这时,借助上述螺旋弹簧10的弹力,挟持部件7以支承轴9为支点朝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4(B)所示,盘D的中心部被挟持器8推压在转台T上,并被挟住。
然后,主轴马达M旋转,盘D被转台T驱动旋转,由图未示的光头读取记录在盘D上的信号。
图14所示的已往盘装置中,由螺旋弹簧10对挟持部件7付与顺时针方向的力矩Mc,由该力矩Mc对挟持器8付与挟住盘的挟持力Fc。这里,设螺旋弹簧10付与挟持部件7的弹性力f的作用点是10a,设从支承轴9中心到作用点10a的距离是L1,则上述力矩Mc是L1×f。另外,在图14(B)所示的挟持状态,设挟持部件7对挟持器8付与挟持力Fc的作用点是7a,设从支承轴9中心到作用点7a的距离为L2,则Fc=(L1/L2)×f。
因此,相对于挟持器8挟持盘D所需的挟持力Fc,上述螺旋弹簧10的弹力f,要有(L2/L1)的大小。
例如,为了挟持盘D,挟持器8需要3N(约306gf)的挟持力Fc时,如果L2/L1=4,则螺旋弹簧10的弹力f,需要12N(约1.22kgf)。
这样,采用弹性力f大的螺旋弹簧10时,从螺旋弹簧10对挟持部件7的基部作用着大的力,因此,在挟持部件7的基部容易产生变形,另外,对支承轴9的转动支承也部作用大的负荷。
另外,已往的构造中,移到图14所示的挟持解除状态时,挟持部件7被挟持解除机构抬起。已往,从上述挟持解除机构对挟持部件7作用上抬力Fu的作用点,设定在挟持部件7的基端部侧。这样,当挟持部件7是以支承轴9为中心朝上方斜向抬起的构造时,通过抬起挟持部件7的基端部,可以缩短挟持解除机构对挟持部件7的抬起量。
但是,当上述抬起力Fu作用在挟持部件7基端部的构造时,由于抬起力Fu的作用点与支承轴9中心的距离短,所以,上述抬起力Fu需要非常大的力。通常,上述挟持解除机构由朝图中左右方向移动的凸轮板构成,用设在该凸轮板上的倾斜槽将挟持部件7抬起。但是,由于上述抬起力Fu需要很大的力,所以,为了使凸轮板动作,需要很大的驱动力。因此,在凸轮板与挟持部件7之间,作用大的摩擦力,在凸轮板与挟持部件7之间,容易产生滑动部的磨耗和晃动。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装置,该盘装置中,即使采用弱弹性力的部件作为对挟持部件付与挟持力的推压部件,也能切实挟住盘,另外,借助上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不容易产生机构部件的变形和驱动磨耗,另外,挟持解除所需要的力也比较弱。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有:转台,在其上设置盘的中心孔;挟持器,与上述转台一起夹持上述盘;以及挟持部件,其具有位于上述挟持器的中心部且对上述挟持器付与盘挟持力的挟持力作用部;
在距上述转台规定距离的位置,设有支承上述挟持部件的端部的支承部;在远离上述支承部的、与上述支承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挟持弹性部件,上述挟持弹性部件隔着转台与上述支承部相对置;上述挟持弹性部件与上述挟持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并弹压上述挟持部件,对上述挟持部件产生以上述支承部为支点的盘挟持力矩;
上述挟持器被设置在上述挟持部件上,并与上述转台相对着;
从上述支承部到该挟持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作用部的距离,大于从上述支承部到该挟持力作用部的距离。
本发明中,如上述那样地设定在支承部支承挟持部件的支点、挟持力作用部、推压力作用部的位置关系,所以可用弱弹力部件作为挟持弹性部件,可防止对挟持部件等局部作用大的力。
例如,上述支承部和挟持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作用部,最好分别位于设在转台上的盘外周的外侧。把上述支承部和作用部设置在盘外周外侧时,可以加长支承部与作用部的距离,更加减小挟持弹性部件的弹力。
另外,也可以从上述挟持弹性部件,直接对挟持部件作用盘挟持力矩。也可以设置接受挟持弹性部件的弹力的中间部件,通过该中间部件,对挟持部件作用盘挟持力矩。
另外,设有挟持解除机构,该挟持解除机构抵抗盘挟持力矩,使挟持部件朝离开转台的方向移动。
这时,上述挟持部件,借助挟持解除机构,可以以平行于设有转台的底板的姿势,朝着离开转台的方向往上方抬起,或者以上述支承部为支点转动地抬起。
另外,在上述支承部侧,最好设有将挟持部件往转台方向推压的保持弹性部件。
设置了上述保持弹性部件时,可以使作为挟持部件支点的支承部的位置稳定。
例如,上述支承部,设在支承转台的底板上,上述挟持部件被保持弹性部件的弹力推压而压接在上述支承部上。
或者,上述支承部从挟持部件突出,在挟持解除机构,设有使上述支承部抵抗盘挟持力矩朝离开转台的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上述支承部和驱动部件的接合部,成为盘挟持力矩的支点。
这时,也可以设置推压上述驱动部件、将上述支承部往转台方向推压的保持弹性部件。
另外,在上述挟持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作用侧,设有对挟持部件付与离开转台方向的挟持解除力的挟持解除机构,从该挟持解除机构对挟持部件付与挟持解除作用力的作用部到上述支承部的距离,比支承部到挟持力作用部的距离长。
这样,可以减小使挟持部件朝离开转台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的驱动力,可减低驱动负荷,也防止机构部件之间的过度磨耗。
另外,搭载着转台的底板,弹性上浮地支承着,在上述挟持解除机构上,设有使挟持部件朝离开转台方向移动时,将底板成为锁定状态的锁定部。
或者,设有把盘运入转台与挟持器之间的运送辊,在上述挟持解除机构上,设有使挟持部件朝转台方向移动时,使运送辊远离盘运送位置的辊位置控制部。
采用上述的挟持解除机构,可进行底板的锁定和锁定解除,以及进行运送辊的位置控制,这样,可共用驱动机构,使机构简单化。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之盘装置的正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盘装置的挟持部件和驱动底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局部立体图,是表示保持弹性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4表示挟持解除状态,是图2的IV-IV线断面图。
图5表示挟持状态,是图2的IV-IV线断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之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VII所示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6中VIII向侧面图。
图9是图8中IX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盘导入待机状态的VIII向侧面图。
图11是表示往盘挟持动作移行途中状态的VIII向侧面图。
图12是表示盘挟持结束状态的VIII向侧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之盘装置主要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已往盘装置的侧面图,(A)是挟持解除状态,(B)是挟持状态。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之盘装置的正面图。图2是表示上述盘装置的挟持部件和驱动底板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局部立体图,是表示保持弹性部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图。图4表示挟持解除状态,是图2的IV-IV线断面图。图5表示挟持状态,是上述IV-IV线断面图。
图1表示车载用的盘装置11。该盘装置11,在1DIN或1/2DIN或1/3DIN尺寸的框体12的内部,设有挟持部件13和驱动底板20。驱动底板20,被设在框体12内若干部位的弹性支承部件22,以相对于框体12弹性浮起的状态支承着。上述弹性支承部件22,可以是螺旋弹簧、或者是在橡胶袋内封入了油或空气的减振部件。
如图2、图4、图5所示,挟持部件13是用板金材料冲压成形的,在其中央部,形成朝底板20凹陷的环状凹陷部14。在该凹陷部14的中心部分,形成朝上方隆起的圆形隆起部14a。从凹陷部14到上述隆起部14a,形成缺口部14b。在挟持部件13上,安装着作为推压机构15的板簧。
在上述推压机构15上,设有沿着凹陷部14形状的扇形基部15a,在该基部15a上形成接合孔15c。在凹陷部14的上面,用内缘翻边加工一体地形成凸部14c,上述基部15a的接合孔15c,凿紧在凸部14c上,这样,基部15a固定在凹陷部14的上面。从推压机构15的基部15a伸出的部分,从缺口14b朝隆起部14a内部延伸,在延伸到隆起部14a内的上述推压机构15的前部,形成推压部15b。该推压部15b位于圆形隆起部14a的中心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挟持部件13的下面,固设着由板金材料形成的支架16。在该支架16的中心,形成圆形的中心孔16a,在该中心孔16a内,设有旋转支承部件17。旋转支承部件17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形成,在其上面,形成朝图中上方(Z1方向)突出的被推压部(枢轴)17a。被推压部17a与推压机构15的推压部15b相接,常时地被推压机构15的推压力F1往接近盘D的图示下方向(Z2方向)推压。
在旋转支承部件17的上端,形成朝半径方向延伸的法兰部17b,在该法兰部17b的下部,一体地形成朝下方向开口的圆筒部17c。法兰部17b的外径尺寸,大于支架16的中心孔16a的内径尺寸,推压机构15的推压力F1把法兰部17b在中心孔16a周围压接在支架16的上面。另外,圆筒部17c从上述中心孔16a朝支架16的下方延伸。
在支架16的中心孔16a的周围部分与挟持部件13的隆起部14a的下面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隔比法兰部17b的厚度大,旋转支承部件17可在该间隙内朝上下移动。
在旋转支承部件17的下部,设有挟持器18。该挟持器18由塑料或板金材料形成为圆盘状,其中心部压入旋转支承部件17的圆筒部17c内,并凿紧,用粘接等措施牢固地固定着。这样,挟持器18可与旋转支承部件17一体旋转并且一体地上下移动。在挟持器18的外周侧形成环形的、朝下方凸出的盘推压部18a,在其内周侧,形成朝转台方向呈圆锥状延伸的对中心用嵌合凸部18b。
在驱动底板20上设有主轴马达23,其旋转轴23a朝驱动底板20上方延伸,在其前端部固定着转台24。转台24由塑料形成,在其周部形成支承盘D的盘承接部24a,在中心侧形成插入盘D的中心孔D1的定位凸部24b。另外,在定位凸部24b的内部,形成供挟持器18的嵌合凸部18b嵌合的对中心用嵌合凹部24c。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挟持部件13的宽度(X1-X2)方向的一方端部(X1方向的端部),形成朝靠近驱动底板20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3a。在驱动底板20上,在上述弯折部13a的稍内侧,形成朝着靠近挟持部件13的方向弯折的支承部20a。支承部20a的高度方向尺寸比弯折部13a的大,如图1所示,支承部20a的前部25与挟持部件13的下面相接。上述前部25与挟持部件13的接触点,成为挟持部件13的支承支点51。
如图2所示,上述弯折部13a和支承部20a,形成在沿Y方向隔开间隔的2个部位,所以,上述支承支点51也设在2个部位。两支承支点51位于设置在转台24上的盘D的外周外侧。更具体地说,2个部位的上述支承支点51、51,与转台24的旋转中心O-O的侧方(X1方向)的距离La,大于盘D的半径。这样,朝图1的纸面里侧(Y1方向)供给盘D时,不会碰到支承部20a。
如图2所示,在挟持部件13的X1侧侧部,形成在上述弯折部13a与弯折部13a之间延伸的接合片13b。在驱动底板20上,形成与该接合片13b相向的接合片20b,在上述接合片13b与接合片20b之间设有保持弹性部件26。该保持弹性部件26是螺旋弹簧,以从自由长度伸长预定量的状态与接合片13b、接合片20b接合着。这样,借助保持弹性部件26的收缩弹力F0,上挟持部件13的X1侧的端部在支承支点51处,压接在支承部20a的前部25上。或者,如图2所示,也可以在挟持部件13的下面安装板簧28,用其推压力F0把接合片13b往图中Z2方向推压。
如图1所示,上述保持弹性部件26可以位于支承支点51的外侧,也可以设在支承支点51的内侧(靠近转盘24侧)。另外,保持弹性部件26的收缩弹力F0的作用点和上述支承支点51,也可以在Y方向并排配置成一排。
在挟持部件13和驱动底板20的另一方端部(X2方向的端部),设有挟持弹性部件27。该挟持弹性部件27是螺旋弹簧,以从自由长度伸长预定量的状态,在上述端部设在挟持部件13与驱动底板20之间。该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弹力F2,把挟持部件13和驱动底板20拉近。另外,该挟持弹性部件27位于设在转台24上的盘D的外周外侧。具体地说,在图1中,转台24的旋转中心O-O与从挟持弹性部件27对挟持部件13付与挟持弹力(收缩弹力F2)的作用部52的距离,大于盘D的半径。因此,往Y1方向供给盘D时,不会碰到该挟持弹性部件27。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挟持部件13和驱动底板20的两侧部(X1和X2),设有起挟持解除机构作用的可动部件30、40。该可动部件30、40被马达等的动力相互同步地朝Y1-Y2方向驱动。
在一方可动部件30上,形成挟持解除用的凸轮槽31、32和锁定用的凸轮槽33。固定在挟持部件13的弯折部13a上的解除销13c、13d,分别穿过上述凸轮槽31、32。固定在驱动底板20的支承部20a上的支承销20c,穿过凸轮槽33。
在另一方可动部件40上,也形成挟持解除用的凸轮槽41和锁定用的凸轮槽42。固定在挟持部件13上的解除销13e,穿过上述凸轮槽41。固定在驱动底板20上的支承销(图未示),穿过凸轮槽42。
在各挟持解除用的凸轮槽31、32和41上,形成朝着Y2方向往斜上方延伸的挟持解除导引部31a、32a、41a。在Y1侧,形成开口尺寸比解除销13c、13d、13e的直径大很多的自由孔31b、32b、41b。另外,在上述锁定用的凸轮槽33、42上,形成朝Y2方向延伸的锁定导引部33a、42a和位于Y1侧的自由孔33b、42b。
另外,在框体12的图示Y2方向前方,设有装饰板(图未示),在该装饰板上,形成将盘D插入盘装置11内的出入口。在上述装饰板的内侧,在上述出入口与转台24之间,设有运送盘D的盘运送机构。在驱动底板20上,搭载着装有物镜的拾波机构50和使拾波机构50朝盘D的半径方向移动的运送(スレツト)机构。
下面,说明盘装置的动作。
在盘D被导入前的状态,用图未示的驱动机构,使可动部件30、40朝图示Y1方向移动。这时,从挟持部件13延伸的解除销13c、13d和解除销13e,被凸轮槽31、32的挟持解除导引部31a、32a及凸轮槽41的挟持解除导引部41a导引。这样,挟持部件13在X1侧和X2侧的两侧部,朝着离开驱动底板20的方向抬起。在该抬起的状态,挟持部件13离开支承部20a的前部25,挟持部件13以约平行于驱动底板20的状态被抬起。
挟持部件13从驱动底板20被抬起时,如图4所示,挟持器18离开转台24移动到上方,成为盘挟持解除状态,在挟持器18与转台24之间,形成导入盘D的间隙S。
这时,借助设在挟持部件13上的推压机构15的推压部15b,旋转支承部件17的被推压部17a,被推压力F1朝下方推压,法兰部17b在中心孔16a的周围压接在支架16的上面,将旋转支承部件17约束住,使其不能上下动。因此,即使有车身振动等的外部振动时,旋转支承部件17也不上下晃动,可防止产生震动(急响)噪音。
另外,设在驱动底板20上的支承销20c,保持在可动部件30、40的凸轮槽33和凸轮槽42的锁定导引部33a、42a内,将驱动底板20约束住,使其不能动。即,由弹性支承部件22支承着的驱动底板20,被锁定住而不能动,从出入口插入的盘D,可切实地被导向转台24与挟持器18的间隙S内。
当盘D从设在装饰板上的出入口插入时,图未示的盘D运送机构开始动作,盘被该盘运送机构运送到框体12内,并被送入转台24与挟持器18之间的间隙S内。当盘D的中心孔D1对准转台24的旋转中心O-O时,盘运送机构的运送停止。然后,盘运送机构对盘D的约束力解除,盘D在自重作用下下降,中心孔D1嵌合在转台24的定位凸部24b的外周,盘D的上面载置在盘承接部24a上。
这时,可动部件30、40被图未示的马达等的驱动力朝图中Y2方向移动。这时,对挟持部件13的解除销13c、13d和13e的、来自挟持解除导引部31a、32a、41a的上抬力被解除,上述解除销13c、13d和13e,朝着凸轮槽31、32和凸轮槽41的自由孔31b、32b、41b内移动,对于各解除销13c、13d、13e的约束解除。
因此,挟持部件13被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力F2和保持弹性部件26的收缩力F0,拉到驱动底板20侧,挟持部件13的下面与支承部20a的前部25相接。然后,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弹力F2,对挟持部件13作用绕支承支点51的盘挟持力矩Mc,该力矩Mc对挟持器18产生向下的挟持力Fx,盘D被挟持器18推压在转台24上。
这时,挟持器18的嵌合凸部18b与转台24的嵌合凹部24c嵌合,转台24和挟持器18对中心,盘D被挟持在挟持器18的盘推压部18a与转台24的盘承接部24a之间。
如图5所示,在盘的挟持状态,推压机构15的推压部15b,密接在挟持部件13的隆起部14a的下面。旋转支承部件17的上面的被推压部(枢轴)17a,密接在该推压部15b的下面。推压机构15的推压部15b的下面与被推压部17a的相接点,成为挟持力作用部53,在该挟持力作用部53,从挟持部件13对挟持器18作用朝下的挟持力Fx。
借助上述挟持力Fx,挟持器18把盘D推压在转台24上,在该状态,旋转支承部件17的法兰部17b,离开支架16的上面,挟持器18以挟持力作用部53为支点旋转。
另外,设在驱动底板20上的支承销20c,移动到可动部件30、40上的凸轮槽33、42的自由孔33b、42b,可动部件30、40对驱动底板20的约束力解除。因此,驱动底板20在框体12内,成为由弹性支承部件22弹性支承着的上浮状态。另外,设在挟持部件13上的解除销13c、13d、13e,也位于凸轮槽31、32、41的自由孔31b、32b、41b内,在该状态,挟持部件13和驱动底板20被挟持弹性部件27和保持弹性部件26的收缩弹力拉近成一体化。
因此,在驱动底板20与挟持器18相互为一体的状态,是由弹性支承部件22弹性支承着的上浮状态,在该状态,车身振动等的外部振动,不会直接影响到驱动底板20。
在图1所示的盘挟持状态,设从支承支点51到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弹力F2(推压力)的作用部52的距离为Lb时,上述盘挟持力矩Mc为F2×Lb。另外,设从支承支点51到挟持器18的挟持力作用部53距离为La时,作用在挟持器18上的挟持力Fx为F2×(Lb/La)。
因此,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弹力F2,可以比挟持器18把盘D推压在转台24上所需的挟持力Fx弱。另外,支承支点51和收缩弹力F2的作用部52,都位于设在转台24上的盘D的外周外侧,上述La比盘D的半径大,上述Lb比盘的直径大,所以,Lb/La约等于2。因此,把作用在挟持力作用部53上的挟持力Fx设定为3N时,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弹力F2,只要1.5N即可。
另一方面,保持弹性部件26,在盘挟持状态,只要在支承支点51发挥使挟持部件13与驱动底板20不分离的收缩弹力F0即可,所以,该收缩弹力F0可以比较弱,也可以在1.5N以下。这样,挟持弹性部件27和保持弹性部件26可以用比较弱的弹簧构成,对挟持部件13不作用局部大的弹性力。
盘的挟持解除时,挟持部件13的解除3销13c、13d和13e,被可动部件30、40抬起,可动部件30与解除销13c、13d的相接部,成为挟持解除力的作用部54。可动部件40与解除销13e的相接部,成为挟持解除力的作用部55。当解除盘的挟持时,作用在上述作用部54上的朝上方向的挟持解除力和作用在作用部55上的挟持解除力的总和,只要是超过F0+F2的值即可。
例如,在图1所示的盘挟持状态,把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弹力F2设定为1.5N,把保持弹性部件26的收缩弹力设定为1.5N时,为了解除盘的挟持,作用在上述作用部54、55上的抬起力,分别为1.5N以上即可。
因此,在盘的挟持解除时,可动部件30、40朝Y1方向移动时的负荷大大减弱,可削减动力。另外,可动部件30、40移动时,解除销13c、13d、13e在凸轮槽31、32、41内滑动时的滑动负荷减小,可减小滑动部的摩擦力,这样减少滑动时的磨耗。
在图5所示的挟持状态,从挟持部件13对旋转支承部件17作用挟持力Fx,设在挟持部件13上的板簧推压机构15,在图1的挟持解除状态中,仅用于防止旋转支承部件17与挟持器18的晃动。因此,从推压机构15作用到旋转支承部件17上的推压力F1,只要设定在不用振动产生晃动的范围内即可,即使推压机构15发挥弱的弹力也没有问题。
本发明的变形例中,在图5所示的盘挟持状态时,挟持器18,也可以被板簧推压机构15的推压力F1朝着转台24的方向推压。这时,在盘挟持状态,从推压机构15作用到旋转支承部件17上的推压力F1,作为挟持器18的挟持力FX。这时,F2=Fx×(La/Lb)。
作为其它的变形例,也可以在只在X2侧设置作为挟持解除机构的可动部件40,解除盘的挟持时,不将挟持部件13的X1侧侧部抬起,而用可动部件40或其它的抬起机构,只将挟持部件13的X2侧侧部抬起。这时,在盘挟持解除状态,挟持部件13,在支承支点51处与支承部20a相接,在该状态,成为挟持部件13以支承支点51为支点朝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斜姿势。这时也同样地,对挟持部件13的作用在挟持解除力作用部55的抬起力,只要1.5N以上即可。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在盘的挟持解除状态,挟持部件13以支承支点51为中心朝顺时针方向斜地转动,在支承支点51,挟持部件13借助支承轴可转动地支承在驱动底板20上。
但是,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在盘的挟持解除状态,如果做成为挟持部件13以平行于或约平行于驱动底盘20的状态被抬起的构造,则在挟持解除状态时,在框体12内抬起挟持部件13所需的空间即使狭窄,也没有问题,因此,可以实现盘装置的薄型化。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之盘装置主要部的立体图。图7是图6中VII所示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6中VIII向侧面图。图9是图8中IX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0、图11、图12是表示各种动作状态时的上述VIII向侧面图。
第2实施例的盘装置中采用的驱动底板120,是用板金材料弯折形成的。与图1所示第1实施例同样地,上述驱动底板120在框体12的内部,由螺旋弹簧或减振部件等的弹性支承部件22以弹性上浮状态支承着。图10、图11和图12的侧面图中,示出了框体12。
在驱动底板120上,设有与图4和图5所示相同构造的转台24和驱动该转台24旋转的主轴马达23。在驱动底板120的上方,设有由板金材料形成的挟持部件113。在该挟持部件113上,也与图2至图4所示实施例同样地,形成凹陷部114和在其中央部隆起的隆起部114a,板簧推压机构15固定在该凹陷部114上。在凹陷部114的下侧,设有与图4和图5所示相同构造的支架16、旋转支承部件17和挟持器18。
如图7所示,在驱动底板120的图示左侧侧部,设有朝上方弯折的弯折部120a,在该弯折部120a的外面,固定着导引销120b。在挟持部件113的左侧侧部,设有朝下弯折的弯折部113a,在该弯折部113a上,形成上下垂直的导引槽113b。如图9所示,在驱动底板120的图示右侧侧部,形成朝上方延伸的弯折部120c,在该弯折部120c上,形成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导引槽120d。在挟持部件113的右侧侧部,形成朝下的弯折部113c,在该弯折部113c的内侧,固定着导引销113d。
在图7中,导引销120b穿过挟持部件113的导引槽113b,在图9中,挟持部件113的导引销113d穿过导引槽120d,这样,挟持部件113以平行于驱动底板120的姿势,可朝着接近或离开驱动底板120的方向上下移动。
该第2实施例中,与图1及图2所示第1实施例同样地,图8和图9所示侧部,是作为作用于挟持部件113的盘挟持力矩支点的支承侧。
如图9所示,在挟持部件113的右侧侧部,除了弯折部113c外,还形成一体地朝下弯折的弯折部113e,在弯折部113c和弯折部13e上,固定着形成销的支承部113f和113g。在驱动底板120的图示右侧,设有弯折部120e和120f,在各弯折部120e和120f上,固定着导引销120g和120h。
如图9和图10至图12所示,在弯折部120e和120f的外面,设有驱动部件125。在该驱动部件125上,形成沿Y1-Y2方向延伸的长孔125a、125b,导引销120g、120h穿过该长孔125a、125b,驱动部件125在驱动底板120的侧部可朝Y1-Y2方向直线移动地支承着。在设在驱动底板120上的弯折部120e与设在驱动部件125上的弯折部125c之间,设有作为保持弹性部件126的拉伸弹簧,由该保持弹性部件126将驱动部件125常时地往Y2方向推压。
在驱动部件125上,形成凸轮槽131和132,设在挟持部件113上的支承部113f和113g,插入凸轮槽131和132内。在凸轮槽131和132上,形成朝Y2方向往斜上方延伸的挟持解除导引部131a、132a、和在挟持解除导引部131a、132a的Y1侧终端,形成朝Y1方向短短延伸的支点孔部131b、132b。
如图9和图10至图12所示,在框体12的内部,设有可朝Y1-Y2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130,该可动部件130被图未示的驱动机构往Y1方向及Y2方向驱动。在可动部件130的内面,设有解除突起134,该解除突起134与在驱动部件125上弯折的被推压部125d相向。
该第2实施例中,在驱动底板120和挟持部件113的右侧部分,由可动部件130和驱动部件125构成挟持解除机构。
如图7所示,在驱动底板120和挟持部件113的图示左侧部,在驱动底板120的弯折部120a的内面,固定着支承销120i。在弯折部120a的内侧设有中间部件128,在该中间部件128的基端部设有孔128a,上述支承销120i可转动地支承在该孔128a内。在中间部件128的前部,固定着挟持推压销128b,该挟持推压销128b插入形成在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上的推压长孔113h内。
在支承销120i上,安装着由扭转弹簧构成的挟持弹性部件127,挟持弹性部件127的一方臂127a,接合在驱动底板120的缺口部120j,另一方臂127b接合在在中间部件128上弯折形成的接合片128c上。挟持弹性部件127的推压力,将中间部件128在图7中朝顺时针方向CW推压,借助该推压力,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的部分常时地被朝着驱动底板120的方向(转台24的方向)推压。该弹性力F2发挥与图1所示收缩弹性力F2同样的作用,作用在弯的部113a的作用部52上。借助该作用在作用部52上的弹性力F2,对挟持部件113付与盘挟持力矩Mc。
在框体12的内部,支承着可朝Y1-Y2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140,可动部件140与可动部件130同步地被朝着Y1-Y2方向驱动。
在可动部件140的内面,设有解除突起141,该解除突起141具有从Y1侧朝着Y2侧渐渐上升的倾斜面。该解除突起141与固定在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上的被推压销(被推压部)113i相向。
在第2实施例中,借助构成挟持解除机构的可动部件130和140,进行驱动底板120的锁定和锁定解除、以及盘运送机构的位置控制。
如图9所示,在驱动底板120的右侧部,形成朝下的弯折部120k,在该弯折部120k上,形成朝Y2方向呈V字形开口的锁定槽120m。在可动部件130的内面,设有与该锁定槽120m嵌合的锁定销(锁定突起)135。
如图7所示,在驱动底板120的左侧部,设在驱动底板120的弯折部120a上的导引销120b,起到锁定销的作用。在可动部件140上,形成锁定槽140a,导引销120b与锁定槽140a可嵌合。
图9中,当可动部件130朝Y1方向移动时,锁定销135嵌合到锁定槽120m内,图7中,当可动部件140朝Y1方向移动时,导引销120b嵌合到锁定槽140a内,这样,驱动底板120在框体12内成为锁定状态。反之,当可动部件130和可动部件140都朝Y2方向移动时,上述的嵌合脱开,在框体12内,驱动底板120被弹性支承部件22支承着,成为上浮状态。
如图6和图10至图12所示,在转台24与设在装饰板上的出入口之间,设有盘运送机构200。该盘运送机构200具有运送辊201和位于其上的、由合成树脂等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形成的滑动部件202。
滑动部件202被设在驱动底板120等上的图未示导引机构朝上下方向移动导引。如图8和图10至图12所示,在滑动部件202上,在右侧部固定着突起203a、203b,分别可滑动地插入设在可动部件130上的控制长孔137、137的内部。
同样地,如图6所示,在滑动部件202的左侧部,一体地形成突起204a、204b,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形成在可动部件140上的控制长孔147、147内。
形成在可动部件130上的控制长孔137、137和形成在可动部件140上的控制长孔147、147,都具有先朝着Y1方向、朝驱动底板侧下降的下降倾斜部137a、147a、和然后朝Y1方向渐渐上升的上升倾斜部137b、147b。
运送辊201设在辊轴205的外周。如图10至图12所示,辊轴205由转动臂206支承着,转动臂206以支承轴207为支点转动,这样,运送辊201朝上下方向移动。另外,螺旋弹簧208的反时针方向推压力作用在转动臂206上,运送辊201常时地被朝着上方推压。
在辊轴205上设有驱动齿轮,来自图未示运送马达的旋转动力被减速后传递给辊轴。
如图8和图10至图12所示,在可动部件130上,形成将辊轴205往上下导引的辊控制长孔138。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可动部件140上,形成将辊轴205往上下导引的辊控制长孔148。上述辊控制长孔138和辊控制长孔148都具有朝着Y1方向渐渐下降的下降倾斜部138a、148a。
下面,说明第2实施例盘装置的动作。
图6和图8和图10,表示等待盘D导入的待机状态。
在待机状态,可动部件130和可动部件140都朝Y1方向移动。因此,在图9所示右侧部,设在可动部件130上的解除突起134,把设在驱动部件125上的被推压部125d往Y1方向推压,驱动部件125抵抗保持弹性部件126的弹力朝Y1方向移动。这时,设在驱动部件125上的凸轮槽131和132的挟持解除导引部131a、132a,把设在挟持部件113上的支承部113f、113g抬起。
在图7所示的左侧部,挟持弹性部件127的推压力,通过中间部件128作用在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上,对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作用部52)常时作用朝下的弹性力F2。但是,当可动部件140朝1方向移动时,设在该可动部件140上的解除突起141的倾斜面,将设在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上的被推压销113i往上方抬起。
结果,挟持部件113以平行于驱动底板120的姿势,离开驱动底板120上升,与图4所示同样地,设在挟持部件113上的挟持器18离开设在驱动底板120上的转台24。
另外,图9所示的可动部件130的锁定销135,嵌合在驱动底板120的锁定槽120m内,图7所示的可动部件140的锁定槽140a与驱动底板120的导引销120b嵌合,驱动底板120在框体12内成为锁定状态。
如图6和图8和图10所示,盘运送机构200的滑动部件202,被设在可动部件130上的控制长孔137、137和设在可动部件140上的控制长孔147、147抬起。另外,辊轴205位于辊控制长孔138的Y2侧端部和辊控制长孔148的Y2侧端部,成为不受辊控制长孔138、148约束的状态。这时,辊轴205被螺旋弹簧208往上方推压,运送辊201被滑动部件202的下面弹压。
从形成在装饰板上的出入口插入盘时,运送马达开始动作,运送辊201旋转,盘被运送辊201和滑动部件202挟住,借助运送辊201的旋转力,被送到驱动底板120与挟持部件113之间。这时,滑动部件202和运送辊201,被控制长孔137、147和辊控制长孔138、148设定在高位置,所以被运送的盘D不与转台24的定位凸部246相碰,被导入转台24与挟持器18之间。
盘D的中心孔D1的中心位于转台24的旋转中心时,可动部件130和可动部件140被图未示的驱动机构朝Y2方向驱动。
在可动部件130和可动部件140朝Y2方向移动的最初阶段,如图11所示,辊控制长孔138、148的下降倾斜部138a、148a,使辊轴205和运送辊201下降。同时,控制长孔137、137的下降倾斜部137a、137a和控制长孔147、147的下降倾斜部147a、147a,使滑动部件202下降。这样,盘D被滑动部件202往下推压,使盘D的中心孔D1切实嵌合在转台24的定位凸部24b上。
当可动部件130和140朝Y2方向移动时,如图12所示,滑动部件202被控制长孔137、137的上升倾斜部137b、137b和控制长孔147、147的上升倾斜部147b、147b抬起,滑动部件202离开设置在转台24上的盘D朝上方移动。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运送辊201被辊控制长孔138、138的下降倾斜部138a、148a往下方推压,运送辊201离开盘D。
当可动部件130朝Y2方向移动时,图9所示的解除突起134离开驱动部件125的被推压部125d,驱动部件125被保持弹性部件126的弹力朝Y2方向移动。因此,驱动部件125的凸轮槽131、132使挟持部件113的支承部113f、113g下降,该支承部113f、113g由凸轮槽131、132的Y1侧支承孔部131b、132b保持着。
当可动部件140朝Y2方向移动时,图7所示的解除突起141离开设在挟持部件113上的被推压销113i,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成为不被可动部件140约束的自由状态。因此,挟持弹性部件127的弹力,通过中间部件128和挟持推压销128b传递到推压长孔113h,对挟持部件113的弯折部113a(作用部52)作用向下的弹力F2。
结果,在右侧部,图9所示的挟持部件113的支承部113f、113g的上面、和支承孔部131b、132b的上缘部的相接点,成为支承支点51、51,弹性力F2对挟持部件113作用以支承点51,51为支承支点的盘挟持力矩Mc。该盘挟持力矩Mc,与图1所示同样地,对挟持器18作用朝下的乒持力矩Fx,由挟持器18将盘D推压在转台24上。
这时,支承支点51、挟持弹性部件127的弹力F2的作用部52、和挟持器18的挟持力作用部53的位置关系,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即,从支承支点51到弹力F2的作用部52的距离是Lb,从支承支点51到挟持器18的挟持作用部53的距离是La,盘挟持力Fx是F2×(Lb/La)。
在盘D的挟持完成状态,可动部件130朝Y2方向移动,这样,图9所示的锁定销135离开锁定槽120m。另一方面,图7所示的锁定槽140a与导引销120b的嵌合也解除,驱动底板120的锁定被解除,驱动底板120在框体12内成为弹性上浮的支承状态。在该弹性上浮支承状态,转台24被驱动旋转,盘D被驱动旋转,进行播放动作或记录动作。
盘D的驱动结束后,可动部件130和140朝Y1方向移动时,图9所示的驱动部件125朝Y1方向移动,挟持部件113被朝上方抬起,图7所示的解除突起141将被推压销113i抬起,这样,挟持部件113被抬起,盘D的挟持解除。这时,图7所示解除突起141对被推压销113i付与向上挟持解除力的作用位置,与弹力F2同样地,是位于盘D的外周外侧,所以,抬起被推压销113i所需的力比已往例小得多。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之盘装置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所示实施例,对挟持部件13的支承支点51、挟持弹性部件127的弹力(推压力)作用部52,与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位置,相差90度。
图13所示实施例中,盘D从Y1方向或Y2方向,供给到驱动底板20与挟持部件13之间。在Y2侧,销状的一对支承部61、61朝向上方地固定在驱动底板20上,挟持部件13的下面与该支承部61、61的上端相接,形成一对支承支点51、51。在Y2侧,设有将驱动底板20和挟持部件13往接近方向拉的保持弹性部件26、26。
在Y1侧,在驱动底板20与挟持部件13之间,设有一对挟持弹性部件27、27,该挟持弹性部件27、27的弹力作用部52、52,成对地配置在左右两侧。支承支点51与支承支点51的X方向距离大于盘的直径,挟持弹性部件27、27的弹力作用部52与作用部52的距离也大于盘的直径。因此,供给到驱动底板20与挟持部件13之间的盘,不会碰到支承部61、61、保持弹性部件26、26和挟持弹性部件27、27。
从挟持解除机构(图未示)对挟持部件13付与挟持解除力(抬起力)的作用部55、55,设在在Y1侧端部的2个部位。这里,设付与挟持器18的挟持力FX的作用部53与支承支点51的Y方向距离为La,设支承支点51与弹力作用部52的Y方向距离为Lb。当把挟持力FX设定为3N时,如果Lb/La=2,则盘挟持状态的、挟持弹性部件27、27的收缩弹力的总和为1.5N即可。因此,一个挟持弹性部件27的收缩弹力为0.75N即可。这样,设置若干个挟持弹性部件27时,每个挟持弹性部件27可用弱的弹簧构成。这一点在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中也同样适用,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中,也最好设置若干个挟持弹性部件27。
另外,解除盘挟持时,只要对作用部55、55作用总和为1.5N以上的力即可,对于一个作用部55,只要作用超过0.75N的抬起力即可。
图13中,可以使挟持部件13以支承支点51为中心朝斜上方转动,进行挟持解除,也可以使挟持部件13以平行于驱动底板20的姿势,从驱动底板20往上方抬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不采用产生强弹力(推压力)的挟持弹性部件,也能把盘切实挟持在转台与挟持器之间。由于可用弱弹簧形成挟持弹性部件,所以,对机构部分不作用局部大的作用力,可防止部件过度变形。
另外,用挟持解除机构将挟持部件离开底板,设定挟持解除状态时,也只要对挟持部件作用比较弱的抬起力,可减低挟持解除机构的负荷,防止部件的磨耗。

Claims (20)

1.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台,在其上设置盘的中心孔;挟持器,与上述转台一起夹持上述盘;以及挟持部件,其具有位于上述挟持器的中心部且对上述挟持器付与盘挟持力的挟持力作用部;
在距上述转台规定距离的位置,设置有支承上述挟持部件的端部的支承部;
在远离上述支承部的、与上述支承部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挟持弹性部件,上述挟持弹性部件隔着转台与上述支承部相对置;
上述挟持弹性部件与上述挟持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并弹压上述挟持部件,对上述挟持部件产生以上述支承部为支点的盘挟持力矩;
上述挟持器被设置在上述挟持部件上,并与上述转台相对着;
从上述支承部到该挟持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作用部的距离,大于从上述支承部到该挟持力作用部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和挟持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作用部,分别位于设在上述转台上的盘外周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挟持弹性部件,直接对该挟持部件作用该盘挟持力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接受来自上述挟持弹性部件的弹力的中间部件,通过该中间部件,对上述挟持部件作用盘挟持力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挟持解除机构,该挟持解除机构抵抗该盘挟持力矩,使该挟持部件朝离开转台的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部侧,设有将该挟持部件往转台方向推压的保持弹性部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设在支承转台的底板上,上述挟持部件被上述保持弹性部件的弹力推压,而压接在上述支承部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从该挟持部件突出,在挟持解除机构,设有使上述支承部抵抗盘挟持力矩朝离开转台的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上述支承部和上述驱动部件的接合部,成为盘挟持力矩的支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推压上述驱动部件、将上述支承部往转台方向推压的保持弹性部件。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挟持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作用侧,设有对上述挟持部件付与离开转台方向的挟持解除力的挟持解除机构,从该挟持解除机构对挟持部件付与该挟持解除作用力的作用部与上述支承部的距离,比该支承部与挟持力作用部的距离长。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搭载着该转台的底板,弹性上浮地支承着,在上述挟持解除机构上,设有使挟持部件朝离开转台方向移动时,将底板成为锁定状态的锁定部。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把盘运入转台与挟持器之间的运送辊,在上述挟持解除机构上,设有使挟持部件朝转台方向移动时,使运送辊远离盘运送位置的辊位置控制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挟持解除机构,该挟持解除机构抵抗盘挟持力矩,使挟持部件朝离开转台的方向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部侧,设有将该挟持部件往转台方向推压的保持弹性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设在支承转台的底板上,上述挟持部件被保持弹性部件的弹力推压而与支承部相接。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从挟持部件突出,在挟持解除机构,设有使上述支承部抵抗盘挟持力矩朝离开转台的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上述支承部和驱动部件的接合部,成为盘挟持力矩的支点。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推压上述驱动部件、将上述支承部往转台方向推压的保持弹性部件。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挟持弹性部件的推压力作用侧,设有对挟持部件付与离开转台方向的挟持解除力的挟持解除机构,从该挟持解除机构对挟持部件付与挟持解除作用力的作用部与上述支承部的距离,比支承部与挟持力作用部的距离长。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搭载着转台的底板,弹性上浮地支承着,在上述挟持解除机构上,设有使挟持部件朝离开转台方向移动时,将底板成为锁定状态的锁定部。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把盘运入转台与挟持器之间的运送辊,在上述挟持解除机构上,设有使挟持部件朝转台方向移动时,使运送辊远离盘运送位置的辊位置控制部。
CNB021078416A 2001-03-22 2002-03-22 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71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2146/2001 2001-03-22
JP2001082146 2001-03-22
JP2001231004A JP3913499B2 (ja) 2001-03-22 2001-07-31 ディスク装置
JP231004/2001 2001-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7038A CN1377038A (zh) 2002-10-30
CN1207711C true CN1207711C (zh) 2005-06-22

Family

ID=26611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784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711C (zh) 2001-03-22 2002-03-22 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754903B2 (zh)
JP (1) JP3913499B2 (zh)
CN (1) CN1207711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7522A (zh) * 2011-07-08 2013-01-09 日立-Lg数据存储韩国公司 用于夹持光盘的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2322U (en) * 2003-04-02 2004-01-11 Lite On It Corp Disk fixing device for optical disk drive
JP3685408B2 (ja) * 2003-04-16 2005-08-1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EP1486968A3 (en) * 2003-06-09 2007-01-10 Sony Corporation Disc chucking mechanism and disc driv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05024817A1 (ja) * 2003-09-08 2005-03-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JP4216850B2 (ja) * 2003-10-20 2009-0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クランパ
JP4165418B2 (ja) * 2004-03-08 2008-10-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フレーム、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セット、電子機器
JP3822614B2 (ja) * 2004-03-25 2006-09-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KR20060013162A (ko) * 2004-08-06 2006-0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플레이어의 디스크 척킹장치
JP3835480B1 (ja) * 2005-06-01 2006-10-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機構
JP2007058897A (ja) * 2005-08-22 2007-03-08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装置
JP2007265521A (ja) * 2006-03-28 2007-10-11 Orion Denki Kk 記録再生装置
KR20090094038A (ko) * 2006-12-22 2009-09-02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데이터 매체용 드라이브 유니트
JP2008276861A (ja) * 2007-04-27 2008-11-13 Nhk Spring Co Ltd ディスク回転駆動装置のクランプ
TWI372386B (en) * 2008-09-23 2012-09-11 Quanta Storage Inc Lift device of slot-in disk drive
KR100971302B1 (ko) * 2008-12-15 2010-07-2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디스크 척킹 장치
US20110145845A1 (en) * 2008-12-18 2011-06-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k device
KR101047475B1 (ko) * 2009-05-08 2011-07-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스핀들 모터
JP4683347B2 (ja) * 2009-06-08 2011-05-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ターンテーブルおよびターンテ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TW201112230A (en) * 2009-09-24 2011-04-01 Quanta Storage Inc Device for adjusting height of guiding bar in slot-in optical disk drive
KR101077297B1 (ko) * 2009-11-30 2011-10-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디스크 척킹장치
JP2012009104A (ja) * 2010-06-24 2012-01-12 Jvc Kenwood Corp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機構及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KR20140100622A (ko) * 2013-02-05 2014-08-18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스핀들 유닛, 이를 채용한 척킹 구조체 및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CN104036792A (zh) * 2013-03-08 2014-09-10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夹持装置
JP6116509B2 (ja) * 2014-03-20 2017-04-19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0106A (en) * 1976-06-04 1977-08-02 Shugart Associates, Inc. Flexible magnetic disc drive apparatus
US4339778A (en) * 1980-04-11 1982-07-13 Atari, Inc. Dual floppy disc machine
JPH0664821B2 (ja) * 1984-12-30 1994-08-22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装着装置
US4669076A (en) * 1985-10-30 1987-05-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drive 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accurate disk positioning
US5226028A (en) * 1989-02-16 1993-07-0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Centering mechanism for automotive disk player
JPH0646475B2 (ja) * 1989-08-02 1994-06-15 ティアツク株式会社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H03185671A (ja) * 1989-12-13 1991-08-13 Zero Eng:Kk ディスクプレイヤ
US5241530A (en) * 1990-02-09 1993-08-3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Polycarbonate turntable for a compact disk player
JPH10312628A (ja) * 1997-05-12 1998-11-24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280297B2 (ja) 1997-11-29 2002-04-30 タナシン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67522A (zh) * 2011-07-08 2013-01-09 日立-Lg数据存储韩国公司 用于夹持光盘的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754903B2 (en) 2004-06-22
JP2002352495A (ja) 2002-12-06
JP3913499B2 (ja) 2007-05-09
US20020150027A1 (en) 2002-10-17
CN1377038A (zh) 2002-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07711C (zh) 盘装置
CN1384498A (zh) 盘装置
CN1111857C (zh) 一种用于盘形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
CN1910681A (zh) 光盘装置
CN1658309A (zh) 记录介质安装装置
CN1285075C (zh) 盘装置
US20070083881A1 (en) Clamping structure for optical disc drive
CN1296926C (zh) 盘装置
CN1992019A (zh) 盘驱动器
CN1143295C (zh) 盘盒装置
CN1855265A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855267A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313593A (zh) 光盘机
CN1085375C (zh)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926619A (zh) 夹持装置
CN1707656A (zh) 盘记录和/或复制设备
CN1282196C (zh) 光盘驱动器
CN1283301A (zh) 盘装置
CN101051494A (zh) 盘装置
CN1577562A (zh) 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11326465A (zh) 固持装置
CN1179360C (zh) 装配盒式磁带的方法和设备
CN101080773A (zh) 盘装载装置
CN1319844A (zh) 光盘机
CN1860541A (zh) 盘片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