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5267A -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5267A
CN1855267A CNA2006100774027A CN200610077402A CN1855267A CN 1855267 A CN1855267 A CN 1855267A CN A2006100774027 A CNA2006100774027 A CN A2006100774027A CN 200610077402 A CN200610077402 A CN 200610077402A CN 1855267 A CN1855267 A CN 1855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groove
pivot arm
dish
driv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774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76971C (zh
Inventor
山本一幸
间宫敏夫
山田孝
熊谷秀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55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5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97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97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15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adapted for discs of different siz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11B17/028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 G11B17/028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of discs rotating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by means provided on the turntable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盘驱动设备,其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槽,通过该槽具有记录表面的盘状记录介质被插入并退出;托台,其被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且通过所述槽插入的所述记录介质被安装在其上;以及运送机构,其包括臂单元以及限制单元,该臂单元沿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伸出并缩回,以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同时将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槽与所述托台之间运送,该限制单元限制所述臂单元的运动。

Description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记录和/或重放光盘上的信号的盘驱动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可接收不同直径的盘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大体上,已经知道了例如压缩光盘(CD)及数字多用盘(DVD)的光盘,以及例如迷你盘(MD)的磁光(MO)盘,而且已经出现了用于处理这些盘或盘盒的多种盘驱动设备。
在盘驱动设备的一种类型中,设置在外壳的盖或门被打开,由此盘通过盖或门直接放在面对外侧的转台上。在盘驱动设备的另一种类型中,盘放置在水平移入或移出外壳的盘架上,且当盘架被向内拉时,盘被自动安装在布置在外壳中的转台上。这另一种类型的盘驱动设备中,盘被直接安装在设置在盘架上的转台上。但是,在这些类型中,操作者必须进行如下的操作,打开/关闭盖或门,将盘架向内及向外移动,或者将盘安装在转台上。
相较而言,有一种所谓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其中,只要通过设置在外壳前侧的槽来插入盘时,盘就自动安装在转台上。在这种盘驱动设备中,当盘插入到槽中时,通过在相反的方向上转动一对彼此相对、盘保持在两者之间的引导辊,进行经由槽将盘拉入外壳的载入操作,或经由槽将盘退出外壳的退出操作。
另一方面,需要更小、更薄及更轻的其中安装有盘驱动设备的例如笔记本个人电脑的移动装置,由此需要更小、更薄及更轻的盘驱动设备以用在该移动装置中。此外,近来对吸入式盘驱动设备的需求比曾经主要用于个人电脑等的托盘式盘驱动设备的需求大,因为吸入式盘驱动设备提供比托盘式盘驱动设备更好的操作感受。
但是,在典型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中,由于引导辊对的长度比盘直径长,所以整个设备的宽度就相对较大。此外,因为盘夹在引导辊对间,所以设备的厚度也较大。结果,难以提供小且薄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
在装在笔记本个人电脑等中的超薄盘驱动设备的标准厚度为12.7mm,而该盘驱动设备的厚度可降低至9.5mm,其等于硬盘驱动(HDD)单元的厚度。在此情况下,由于其尺寸的原因就难以使用上述引导辊。
由此,为了满足对小且薄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的需求,例如已经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2-117604(参考其第[0018]至[0028]段及图1)公开了一种吸入式盘驱动设备,其包括多个转臂,设置在经由槽被插入的盘与用于接收盘的转台附装至其的基座之间。在该盘驱动设备中,通过在平行于盘的平面内转动这些转臂,进行经由槽将盘拉入外壳的载入操作,以及经由槽将盘退到外壳的退出操作。
但是,在根据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02-117604的上述盘驱动设备中,难以在退出操作中使用旋转臂来任意地设置多种盘从槽被推出的距离。
这是因为两个旋转臂被构造使得在退出操作中例如12cm直径的大直径盘的退出将在旋转臂到达原始位置(待命位置)时完成,且大直径盘被推出的距离由两个旋转臂的原始位置所确定。盘被推出的距离是用户希望任意设置的一个因素,且优选地不决定于设备的结构。
此外,基于两个旋转臂的原始位置所确定的盘被推出的距离对某些低摩擦盘而言过大,这会有例如在退出操作中盘跳出驱动设备并掉落的危险。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状态,希望提供一种盘驱动设备及电子装置,其可调整盘状记录介质从槽被推出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盘驱动设备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槽,通过该槽具有记录表面的盘状记录介质被插入并退出;托台,其被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且通过所述槽插入的所述记录介质被安装在其上;以及运送机构,其包括臂单元以及限制单元,该臂单元沿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伸出并缩回,以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同时将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槽与所述托台之间运送,该限制单元限制所述臂单元的运动。
因为盘驱动设备包括可限制臂单元的运动的运送机构,例如当记录介质通过槽被退出时,臂单元的运动可被限制,由此以调整(减小)由臂单元施加至记录介质的推动力。由此,可以调整记录介质从槽被推出的距离。例如当记录介质从槽被推出的距离被设置为记录介质的直径的大约一半时,可以容易地从槽取出记录介质且可以防止记录介质从槽掉落。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中,运送机构还可包括:附装至所述臂单元的制动器以及旋转力施加单元,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包括配合部,在所述臂单元缩回时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制动器配合,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施加旋转力用于缩回所述臂单元。由此,当臂单元缩回且配合部与制动器配合时,可以减小由臂单元施加至记录介质的推动力,该臂单元由配合部推动,其中制动器夹在其间。由此,可以调整记录介质从槽被推出的距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中,当所述臂单元的移动被限制时,通过所述臂单元施加至所述记录介质的推动力被优选地设置为小于当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所述槽被退出时施加至所述记录介质的摩擦力。由此,当臂单元的运动被限制时,通过施加在槽与记录介质之间的摩擦力,被退出的记录介质可被保持在槽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中,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可施加所述旋转力至所述臂单元,由此在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槽被拉出时,所述制动器与所述配合部之间的配合被解除。在此情况下,当记录介质从槽被拉出时,槽与记录介质之间的摩擦力被消除,且制动器与配合部之间的配合被解除。由此,不使用用于解除所述配合的机构,臂单元例如就可以返回至待命状态。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中,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还可包括:弹性体;以及杆,其由通过所述弹性体施加的激励力旋转,且销作为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杆上,且所述制动器可以具有接触表面,其在所述杆的旋转方向上面对所述销并与其接触。在此情况下,设置在由弹性体施加的激励力旋转的杆上的销与制动器的接触表面接触,以在臂单元缩回时限制臂单元的运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中,所述制动器可以具有锁止部,其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以锁止所述配合部。此外,所述盘驱动设备还可包括:检测器,其检测所述记录介质是否插入所述槽中;及释放机构,在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记录介质没有插入所述槽中时,该释放机构从所述制动器释放所述配合部。在此情况下,在臂单元缩回时配合部可由锁止部锁止,且由此可以可靠地将臂单元的运动限制在希望的位置。此外,在检测器检测到记录介质没有插入槽中时,可以通过释放机构从制动器释放配合部,且臂单元可返回至待命状态。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中,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还可包括:弹性体;以及杆,其由通过所述弹性体施加的激励力旋转,且销作为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杆上,且所述制动器的所述锁止部可以是所述销装配在其中的凹入。由此,因为制动器的锁止部是其中装配有销的凹入,故在具有简单结构的销装配进入凹入时可以限制臂单元的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可以接收作为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一盘及第二盘,所述第一盘具有第一直径,而所述第二盘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由此,在第一盘或第二盘被退出时,可以调整第一盘或第二盘从槽被推出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盘驱动设备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盘驱动设备的操作的控制单元。该盘驱动设备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槽,通过该槽具有记录表面的盘状记录介质被插入并退出;托台,其被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且通过所述槽插入的所述记录介质被安装在其上;以及运送机构,其包括臂单元以及限制单元,该臂单元沿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伸出并缩回,以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同时将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槽与所述托台之间运送,该限制单元限制所述臂单元的运动。
因为盘驱动设备包括可限制臂单元的运动的运送机构,故例如当记录介质从槽被退出时,臂单元的运动可被限制,由此以调整(减小)由臂单元施加至记录介质的推动力。由此,可以调整记录介质从槽被推出的距离。例如当记录介质从槽被推出的距离被设置为记录介质的直径的大约一半时,可以容易地从槽取出记录介质且可以防止记录介质从槽掉落。控制单元例如是CPU,其基于来自用户的操作输入产生并传输信号至少至盘驱动设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调整记录介质从槽被推出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从其内部观察的盘驱动设备的顶盖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盘驱动设备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了盘驱动设备的基座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将一些组件去除后盘驱动设备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了将更多组件去除后盘驱动设备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了盘驱动设备的驱动杆与检测开关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视图;
图8A是从一侧观察的驱动杆的侧视图,图8B是驱动杆的顶视图,图8C是从另一侧观察的驱动杆的侧视图,且图8D是驱动杆的底视图;
图9A是示出凸轮杆的结构的平面图,且图9B是示出凸轮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A是在载入操作中的驱动杆的底视图,且图10B是在载入操作中的驱动杆的顶视图;
图11A是在退出操作中的驱动杆的底视图,且图11B是在退出操作中的驱动杆的顶视图;
图12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基座单元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处于释放位置;
图13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基座单元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处于卡盘位置;
图14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基座单元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处于中间位置;
图15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开始大直径盘的插入;
图16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开始向内拉入大直径盘的处理;
图17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大直径盘被向内拉入;
图18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大直径盘被定位在中心;
图19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完成用于记录和/或重放的大直径盘的卡盘(进行记录/重放);
图20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大直径盘被退出;
图21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当大直径盘被退出时接触销与制动器配合;
图22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开始小直径盘的插入;
图23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检测小直径盘的插入的检测开关被压下;
图24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开始向内拉入小直径盘的处理;
图25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小直径盘被向内拉入;
图26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小直径盘被定位在中心且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开始退出操作;
图27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完成用于记录和/或重放的小直径盘的卡盘;
图28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小直径盘被退出;
图2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的平面图;
图30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在图29示出的盘驱动设备的操作中当大直径盘被退出时接触销与制动器配合;及
图31是示出了一种状态的平面图,其中图30示出的装配至制动器的接触销通过驱动杆被释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了从其内部观察的盘驱动设备的顶盖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盘驱动设备的结构的平面图。
参考图1,盘驱动设备1包括外壳3,其作为壳体。外壳3包括基本上为扁盒形式的、作为下部外壳部分的底壳4以及覆盖底壳4的上部开口的顶盖5。
如图1及2所示,顶盖5由薄金属板形成,并且包括覆盖底壳4的上部开口的顶板5a,以及通过折弯顶板5a的侧部、沿着底壳4的相对侧形成的一对侧板5b。在顶板部分5a的大体中间部分形成有近似为圆形的孔6。如下所述当进行卡盘操作时,转台23a的例如与形成在光盘2中的中心孔2a配合的配合突起28a通过孔6被暴露至外部。此外,顶板5a沿孔6的外周具有朝向外壳3的内侧略微突起的接触突起7。在光盘2安装在转台23a上时,该接触突起7与光盘2的中间孔2a的外周部分相接触。
如图2所示,顶板5a在其内周表面上具有引导元件8。如下所述,该引导元件8引导第一旋转臂35的端部以及第二旋转臂36的端部朝向彼此或远离彼此,同时限制其竖直位置。引导元件8由大体弧形金属板形成,其沿顶板5a在侧板5b之间延伸,并在靠近前侧的位置通过点焊或填隙(calking)被附装至顶板5a。此外,引导元件8具有邻近前侧的附装部分以及高于附装部分并邻近后侧的保持部分8a。由此,与第一旋转臂35的端部及第二旋转臂36的端部相配合的引导槽9形成在引导元件8的邻近后侧的保持部分8a与顶板5a之间。此外,顶板5a具有窗口10,用于将第一旋转臂35的端部及第二旋转臂36的端部与引导槽9相配合。
如图3所示,底壳4由大体扁盒形金属板形成。底壳4具有大体矩形底板以及翼部4a,该翼部4a在高于底板的位置处在底壳4的一侧上向外延伸。
电路板用螺丝等附装至底壳4的底板,该电路板上布置有电子组件,诸如形成驱动控制电路(未示出)用于控制盘驱动设备1的操作的IC芯片,用于提供电连接的连接器,以及将在以下描述的用于检测各种运动的检测开关。此外,底盘11用螺丝附装至底壳4的底板。底盘11位于电路板之上,以在与上述翼部4a的高度大体相同的高度处划分底壳4的内部。
如图1所示,顶盖5用螺丝12附装至底壳4。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用于接收如图1所示的螺丝12的多个通孔13沿顶板5a的边缘部分形成。此外,侧板5b具有以大体直角向内折弯的多个引导片14。如图3所示,底壳4具有在其边缘上以大体直角折弯的装配片15。装配片15具有与形成在顶盖5中的通孔13相对应的螺丝孔16。此外,用于保持顶盖5的引导片14的多个引导切口17形成在底壳4的相对侧中。
当顶盖5附装至底壳4时,在顶盖5上的引导片14与形成在底壳4中的引导切口17相配合的同时,使得顶盖5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由此,底壳4的上部开口被顶盖5的顶板5a所覆盖。然后,螺丝12插入顶盖5中的通孔13并附装至底壳4中的螺丝孔16。由此获得了图1所示的外壳3。
在装配后,标签密封(未示出)被粘附至顶盖5的顶板5a以堵住上述孔6及窗口10。由此,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外壳3并避免激光漏出至外部。
如图1所示,大体矩形板状的前面板18被附装至外壳3的前侧。前面板18具有槽19,通过其光盘2被水平地插入并退出。盘驱动设备1可接收12cm直径的大直径盘以及8cm直径的小直径盘两者。例如,大直径盘可通过槽19插入或退出外壳3。此外,前面板18具有显示元件20,其照明以指示光盘2进入的状态;退出按钮21,当光盘2将被退出时将其按压;以及幕帘32,其防止灰尘进入并在光盘2被退出时以摩擦力保持光盘2。
图4是说明包含在盘驱动设备1中的基座单元的立体图。
如图3及4所示,盘驱动设备1具有基座单元22,其在底壳4的底板上形成了盘驱动设备1的主体。
基座单元22具有:盘托台23,其上安装有通过槽19插入外壳3的光盘2;盘旋转机构24,用于旋转安装在盘托台23上的光盘2;光学拾取25,用于在由盘旋转机构24旋转的光盘上读或写信号;以及拾取运送机构26,用于在光盘2的径向方向上运送光学拾取25。基座单元22具有其中上述组件被集成在基座27上的超薄结构。
基座单元22在比底盘11更接近前侧的位置处被布置在底壳4的底板上,使得盘托台23大体位于底壳4的中心。此外,如下所述,基座单元22可由基座抬起机构55竖直移动,并在初始状态被定位成低于通过槽19插入外壳3的光盘2。
基座27通过以预定形状冲压金属板并向下折弯其外周部分来形成。在基座27的主要表面中,形成有盘托台23的转台23a通过其面向上的大体半圆形台开口27a,以及从台开口27a连续且包含在光学拾取25中的物镜25a通过其面向上的大体矩形拾取开口27b。具有相应于开口27a及27b的开口的装饰面板(未示出)被附装至基座27的顶板。
如图4所示,基座27包括:于邻近盘托台23的位置、在面对驱动杆52的侧面上突出的第一支撑杆59(将在以下描述);于邻近盘托台23的位置、在面对图9A及9B所示的凸轮杆56的侧面上突出的第二支撑杆60(将在以下描述);于邻近前侧的位置、在与面对驱动杆52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突出的第三支撑杆62;以及于邻近前侧的位置、设置在与面对凸轮杆56的侧表面相对的一侧上的装配支撑部65。
盘托台23具有由盘旋转机构24旋转的转台23a,且用于附装光盘2至转台23a的卡盘机构28被设置在转台23a的中心。卡盘机构28包括与光盘2的中心孔2a相配合的配合突起28a,以及多个保持凸缘28b,用于在与配合突起28a配合的中心孔2a的外周处保持光盘2。由此,卡盘机构28将光盘2保持在转台23a上。
盘旋转机构24具有扁平心轴马达24a,其使得光盘2与转台23a一同旋转。通过螺丝,心轴马达24a被附装至基座27的底板,同时支撑板24b以以下方式布置在其间,即位于心轴马达24a上的转台23a略微从形成在基座27中的台开口27a突出。
光学拾取25具有光学模组,其以物镜25a汇聚从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以汇聚的光束照射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使得光束被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反射,并以包括光接收元件等的光电探测器接收所反射的光。由此,光学拾取25在光盘2上读或写信号。
光学拾取25包括物镜驱动机构,诸如用于在光轴方向(聚焦方向)及垂直于光盘2的记录轨道的方向(跟踪方向)上移动物镜25a的两轴致动器。基于从光盘2获得的检测信号,通过两轴致动器在聚焦方向及跟踪方向上移动物镜25a,光学拾取25进行驱动控制操作,其包括聚焦伺服操作,用于在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定位物镜25a的焦点;以及跟踪伺服操作,用于使由物镜25a汇聚的光束的点跟踪记录轨道。物镜驱动机构还可包括三轴致动器,其不仅进行聚焦控制及跟踪控制,还调整物镜25a相对于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的倾斜(偏斜),使得由物镜25a所汇聚的光束可以直角入射在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上。
拾取运送机构26包括光学拾取25安装于其上的拾取基座29;支撑拾取基座29使得拾取基座29可在光盘2的径向方向上滑动的一对引导杆30a及30b;以及拾取基座驱动机构31,其在光盘2的径向方向上移动由引导杆30a及30b所支撑的拾取基座29。
拾取基座29包括一对引导片32a及32b,其具有引导杆30a通过其延伸的引导孔,以及引导片33,其具有引导杆30b装配至其中的引导槽。引导片33以及引导片32a及32b从拾取基座29的相对侧突出。由此,拾取基座29由该对引导杆30a及30b可滑动地支撑。
引导杆30a及30b在基座27的底板上平行于光盘2的径向方向布置,并在拾取基座29支撑通过形成在基座27中的拾取开口27b面向外部的光学拾取25的同时,从光盘2的内周至其外周引导拾取基座29。
拾取基座驱动机构31包括驱动马达31a,其附装至基座27并利用齿轮及齿条(未示出)将驱动马达31a的旋转转化为线性运动,由此沿引导杆30a及30b,即在光盘2的径向方向上移动拾取基座29。
参考图3,盘驱动设备1包括盘运送机构34,其在光盘2通过槽19插入或退出的盘插入/退出位置与光盘2被安装在盘托台23的转台23a上的盘安装位置之间运送光盘2。
盘运送机构34包括:臂机构135,其沿大体平行于光盘2的记录表面的平面伸出并缩回以在槽19与盘托台23之间运送光盘2,同时保持光盘2的外周部分;以及限制机构120,如下所述其限制臂机构135的移动。
臂机构135包括:旋转以在光盘2的外周部将光盘2保持在其间的第一旋转臂35以及第二旋转臂36;协助光盘2的插入的第三旋转臂46;以及协助光盘2的退出的第四旋转臂49。
第一旋转臂35以及第二旋转臂36由长金属板制成并布置在盘托台23的左右两侧。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定位为比盘托台23更接近后侧并由设置在底盘11上的第一支撑杆37支撑的基座部分,以及定位为比盘托台23更接近前侧的端部。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可以以图3中的箭头a1、a2、b1及b2所示的方向旋转,由此其端部沿大体平行于通过槽19插入的光盘2的记录表面的平面彼此朝向或彼此远离地移动。
在其中光盘2还没有插入槽19的初始状态(原始状态),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被定位使得其端部以预定的角度彼此分离。
设置端部之间的角度使得至少凸缘138及140之间的距离L1小于小直径盘的直径,即8cm,由此当小直径盘被插入槽19时可以保持小直径盘。优选的是,设置端部之间的角度使得第一前接触元件38的旋转辊73a与第二前接触元件40的旋转辊73c之间的最小距离L2小于小直径盘的直径。
如图3所示,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在其高度方向上限制光盘2的运动的凸缘138被设置在第一旋转臂35的端部上。第一前接触元件38具有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一对旋转辊73a及73b。
第一旋转臂35还包括第一后接触元件39,其在靠近第一旋转臂35的基座部分的位置向下突出并在光盘2定位在盘安装位置时与第一前接触元件38一起与光盘2的外周部分相接触。
第一前接触元件38、凸缘138以及第一后接触元件39由比光盘2软的树脂制成。
如图3所示,扭转卷簧71d被附装于第一旋转臂35。由于旋转元件71的齿轮部分71a以及内齿轮94,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通过扭转卷簧71d被朝向彼此激励。
如图3所示,旋转元件71具有齿轮部分71a,其沿旋转元件71的外周在预定部分上延伸,并且齿轮部分71a与布置在底盘11上的内齿轮94相啮合。由此,旋转元件71关联于第一旋转臂35的旋转而旋转。
与通过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部分相接触的第二前接触元件40以及在其高度方向上限制光盘2的运动的凸缘140被设置在第二旋转臂36的端部。第二前接触元件40具有旋转辊73c及73d。第二前接触元件40及凸缘140由比光盘2软的树脂制成。
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相对于盘托台23的转台23a布置在不对称的位置,且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旋转中心位于在大体中心部分中比盘托台23更接近后侧的相同的点上。此外,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端部被可滑动支撑同时与形成在顶板5a中的引导槽9相配合。
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通过连杆机构41在相反方向上旋转。
更具体地,连杆机构41包括将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杆臂42及第二连杆臂43。第一连杆臂42及第二连杆臂43由长金属板制成,并于其一个纵向端分别连接至第一旋转臂35的基座部分及第二旋转臂36的基座部分。此外,于另一纵向端第一连杆臂42与第二连杆臂43通过第二支撑杆44彼此连接,由此设置了所谓缩放结构。第二支撑杆44与引导切口45配合,该切口定位为比底盘11上的第一支撑杆37更接近前侧并在光盘2的插入方向上线性延伸。
第一支撑杆37具有激励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的第一扭转卷簧75。第一扭转卷簧75在一端附装至第一旋转臂35的基座部分,并在另一端附装至第二旋转臂36的基座部分,同时第一支撑杆37延伸通过第一扭转卷簧75的缠绕部分。
由此,当第二支撑杆44沿引导切口45滑动时,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在相反方向上由第一连杆臂42及第二连杆臂43旋转。由此,通过连杆机构41,第一旋转臂35的端部与第二旋转臂36的端部被彼此朝向或彼此远离旋转。
第三旋转臂46在与通过槽19插入的光盘2的记录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中旋转,以协助用于将光盘2通过槽19拉入外壳3中的载入操作。
第三旋转臂46由长金属板制成,并于比第二旋转臂36更接近前侧的位置布置在盘托台23的转台23a的左侧或右侧(图3中位于左侧)。第三旋转臂46由设置在翼部4a上的支撑杆47可旋转地支撑,由此第三旋转臂46可在箭头c1及c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
图5是示出从其去除了一些组件的盘驱动设备1的平面图。
第三旋转臂46具有:示于图5中的大体L形的杆孔46a,支撑杆47通过其延伸;与示于图8A至8D的驱动杆52的顶板中形成的凸轮槽80相配合的凸轮销46b;以及布置在第三旋转臂46的端部处的第三接触元件48。
如图3及5所示,第三旋转臂46由布置在翼部4a上的扭转卷簧79激励。扭转卷簧79在其一端附装至设置在翼部4a上的保持销79a,在其另一端附装至设置在第三旋转臂46的底表面上的保持销79b。
凸轮销46b关联于驱动杆52的滑动运动在图5所示的形成在驱动杆52中的凸轮槽80中移动,并由此旋转第三旋转臂46。基于支撑杆47在杆孔46a中的位置,第三旋转臂46的旋转中心可以被改变。
第三接触元件48从第三旋转臂46在其端部向上突起,以与通过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部分相接触。第三接触元件48是具有较小直径的旋转辊,其可旋转地附装至第三旋转臂46的面对顶板5a的主要表面,并由比光盘2软的树脂制成。
图6是示出了从其去除了更多组件的盘驱动设备1的平面图。图7是示出了包含在盘驱动设备中的驱动杆52与检测开关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臂机构135包括用于将旋转臂35、36、46以及49等彼此关联地驱动的驱动杆52。驱动杆52由大体棱形的树脂体制成,并被布置在底壳4的一侧与底壳4的底板上的基座单元22之间。此外,驱动杆52位于通过槽19插入外壳3的光盘2之下,且驱动杆52的顶表面与翼部4a的底表面大体处于同一高度。
图8A是从一侧观察的驱动杆52的侧视图,图8B是驱动杆52的顶视图,图8C是从另一侧观察的驱动杆52的侧视图,而图8D是驱动杆52的底视图。
如图8C所示,驱动杆52具有在面对基座27的一侧中用于竖直地移动基座单元22的第一凸轮切口95。第一凸轮切口95包括用于将基座27定位在释放位置的第一水平部95a,用于将基座27定位在卡盘位置的顶部95b,以及用于将基座27定位在中间位置的第二水平部95c。如图8D所示,驱动杆52具有在其底侧中的引导切口100。
如图10A、10B、11A及11B所示,可相对于驱动杆52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行程滑动的齿条元件101在邻近前侧的一端被附装至驱动杆52。齿条元件10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齿条齿101a。此外,如图6所示,在底壳4的底板上布置有驱动机构,其包括:驱动马达102、附装至驱动马达102的转轴的蜗轮103、以及将驱动马达102的能量从蜗轮103传输至齿条齿101a的齿轮系104。
由此,如图10A及10B所示,驱动机构在一个方向上旋转驱动马达102以利用蜗轮103、齿轮系104以及齿条齿101a将驱动杆52与齿条元件101一起朝向后侧移动,同时齿条元件101被布置使得齿条元件101不从驱动杆52突出。此外,如图11A及11B所示,驱动机构在另一个方向上旋转驱动马达102以利用蜗轮103、齿轮系104以及齿条齿101a将驱动杆52与齿条元件101一起朝向前侧移动,同时齿条元件101从驱动杆52向前突出。
第四旋转臂49由长金属板制成并位于盘托台23的转台23a的左侧或右侧(图3中位于左侧)。第四旋转臂49沿第二旋转臂36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中间位置,由此第四旋转臂49可在大体平行于光盘2的记录表面的平面中在箭头d1及d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以协助退出操作。第四旋转臂49具有第四接触元件50,其在第四旋转臂49的端部向上突起并与光盘2的后外周部相接触。
第四接触元件50由比光盘2更软的树脂制成,并是具有较小直径的辊,其可旋转地附装至第四旋转臂49的面对顶板5a的主要表面。
此外,第二旋转臂36具有限制片(未示出),在第四旋转臂49朝后,即在箭头d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时,限制片限制第四旋转臂49向后的旋转。限制片例如通过折弯第二旋转臂36的边缘成支架状而形成。
关联于图5所示的驱动杆52的滑动运动,第四旋转臂49由图3所示的连接机构81旋转。
更具体地,连接机构81具有曲柄机构,其包括由第一支撑杆37可旋转地支撑的曲柄臂82a以及将曲柄臂82a连接至第四旋转臂49的连接臂82b。连接臂82b具有其中设置在第二旋转臂36上的引导销83a插入的长孔83b。由此,曲柄机构关联于第四旋转臂49的旋转而旋转曲柄臂82a。
如图6所示,连接机构81还包括由上述曲柄臂82a旋转的第一齿轮84、与第一齿轮84啮合的第二齿轮85、以及旋转操作元件87,其具有与底壳4的底板上的第二齿轮85相啮合的第三齿轮86。
旋转操作元件87用于关联于驱动杆52的滑动运动而旋转第四旋转臂49。旋转操作元件87包括配合销88以及定位销89,配合销88与可相对于驱动杆5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滑动元件92相配合,而定位销89用于在记录/重放操作中通过与驱动杆52的后侧接触来定位并固定驱动杆52。
旋转操作元件87由牵引簧90在一个旋转方向(在此情况下为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激励。牵引簧90在其一端附装至设置在底壳4的底板上的保持销90a,而在其另一端附装至设置在旋转操作元件87上的保持销90b。由此,旋转操作元件87在一个旋转方向上被激励。旋转操作元件87具有用于接收保持销90a的大体弧形的切口91。
可相对于驱动杆5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滑动元件92被附装至驱动杆52的后侧。滑动元件92由第一及第二牵引簧93a及93b向前激励,并在其后端与旋转操作元件87的配合销88相配合。由此,滑动元件92关联于驱动杆52的滑动操作而旋转旋转操作元件87。
第一及第二牵引簧93a及93b在其前端附装至驱动杆52并在其后端附装至滑动元件92,由此相对于驱动杆52将滑动元件92向前激励。在正常操作中第一牵引簧93a将驱动杆52与滑动元件92一起移动并施加约200gf至300gf的弹力。当光盘2没有被正常退出时,利用第二牵引簧93b来保护该机构,其施加约400gf至600gf的弹力。
此外,如图7所示,其上安装有用于控制组件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板105被设置在底壳4的底板上。电路板105以螺丝于邻近后侧的位置附装至底壳4的底板。电子组件(未示出),诸如形成驱动控制电路的IC芯片、用于提供电连接的连接器106、以及用于检测各种运动的检测开关SW1、SW2、SW3及SW4布置在底壳4的底板上及电路板105上。
驱动控制电路控制用于驱动驱动杆52的驱动机构,同时基于检测开关SW1、SW2、SW3及SW4所获得的检测信号来检测驱动杆52的位置。
检测开关SW1邻近底壳4的前边缘定位,并由驱动杆52的前端打开并关闭。沿电路板105的面对驱动杆52的侧边缘,检测开关SW2、SW3及SW4以其间预定的间隔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如图8B及8C所示,检测开关SW2、SW3及SW4由设置在驱动杆52的侧表面上的凸轮部107打开并关闭。
限制机构120用于在光盘2通过槽19被退出时限制臂机构135的运动。如图3所示,限制机构120包括推动杆76、在光盘2被退出时与推动杆76配合的制动器110、以及按压推动杆76的第二扭转卷簧77。制动器110例如设置在第二旋转臂36上并具有在光盘2通过槽19退出时与接触销76a相接触的台阶状部分。制动器110具有在推动杆76的旋转方向上面对并与接触销76a相接触的接触表面。
如图5所示,第二扭转卷簧77在其一端附装至底盘11,并在其另一端附装至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c,同时第二扭转卷簧77的缠绕部分由底盘11支撑。由此,接触销76a在使得接触销76a与制动器110相接触的方向上被激励。推动杆76绕图5所示的点P可旋转。在光盘2的退出操作中,当接触销76a与制动器110配合时,由臂机构135施加至光盘2的推动力被设置为小于在槽19处施加至光盘2的摩擦力。第一扭转卷簧75例如施加旋转力至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使得在光盘2被从槽19拉出时,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与制动器110之间的配合被解除。
由此,在限制机构120中,推动杆76上的凸轮销76b关联于驱动杆52的向后滑动运动沿驱动杆52中形成的凸轮槽78滑动,且在驱动杆52到达后端时推动杆76抵抗由第二扭转卷簧77施加的激励力而旋转。由此,其中推动杆76按压第二旋转臂36以将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激励的状态转变为其中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没有朝向彼此激励的状态。
通过使第一旋转臂35、第二旋转臂36、第三旋转臂46以及第四旋转臂49彼此配合操作,臂机构135进行用于将光盘2通过槽19拉入外壳3内的载入操作,用于将光盘2定位在盘安装位置的对中操作,以及用于将光盘2通过槽19从外壳3退出的退出操作。
如图3所示,盘驱动设备1包括基座抬起机构55,其关联于驱动杆52的滑动运动竖直地移动基座27。
基座抬起机构55向上移动基座27至图13所示的卡盘位置,在该位置定位在盘安装位置的光盘2被布置在盘托台23的转台23a上,向下移动基座27至图12所示的释放位置,在该位置光盘2从盘托台23的转台23a释放,并移动基座27至图14所示的卡盘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该位置信号被记录在光盘2上或从光盘2上被重放。
更具体地,如图8C所示,驱动杆52具有第一凸轮切口95,其具有相应于卡盘位置、释放位置、以及中间位置的部分,并在面对基座27的一侧中在驱动杆52的纵向方向上延伸。
此外,如图5所示,沿基座27的后侧延伸的凸轮杆56被布置在底壳4的底板上。如图9A及9B所示,凸轮杆56由长的平板元件制成,并在驱动杆5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时在大体垂直于驱动杆52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滑动。凸轮杆56具有凸轮片57,其沿凸轮杆56的面对基座27的一侧在其中间位置处向上折弯。如图5所示,凸轮片57的水平部57a具有相应于12cm直径的大直径盘的第一凸轮部74a以及相应于8cm直径的小直径盘的第二凸轮部74b,且其在比第一凸轮部74a更接近前侧的位置形成为切口状槽口。如图9B所示,凸轮片57具有包括相应于卡盘位置、释放位置、以及中间位置的部分的第二凸轮切口96,且其在凸轮片57的纵向方向上延伸。
第二凸轮切口96包括用于定位基座27在释放位置的第一水平部96a、用于定位基座27在卡盘位置的顶部96b、以及用于定位基座27在中间位置的第二水平部96c。
凸轮杆56具有一对在凸轮杆56的主要平面上彼此对准的引导切口97a及97b,且如图6所示,一对从底壳4的底板突起的有头引导销98a及98b分别与引导切口97a及97b相配合。由此,凸轮杆56被支撑使得凸轮杆56可以在大体垂直于驱动杆52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即在沿基座27的后侧的左右方向上滑动。
凸轮杆56具有图6所示的引导销99,其在凸轮杆56与驱动杆52的交点处向上突起。如图6所示,引导销99关联于驱动杆52的滑动运动沿引导切口100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且由此凸轮杆56在垂直于驱动杆52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活动。
在连杆机构41中,基于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支撑杆44与第一凸轮部74a或第二凸轮部74b相配合,该位置关系在其中大直径盘通过槽19被插入外壳3中的情况与在其中小直径盘通过槽19被插入外壳3中的情况不相同。
更具体地,当大直径盘插入时,第二支撑杆44与第一凸轮部74a配合并关联于凸轮杆56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运动沿引导切口45滑动。由此,根据大直径盘的外径,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彼此朝向或彼此远离旋转。
当小直径盘插入时,第二支撑杆44与第二凸轮部74b配合并关联于凸轮杆56在左右方向上的滑动运动沿引导切口45滑动。由此,根据小直径盘的外径,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彼此朝向或彼此远离旋转。
此外,如图6所示,沿基座27的后侧折弯的折弯元件58被设置在底壳4的底板上。该折弯元件58具有用于竖直移动基座27的竖直切口(未示出)。
如图8C所示,示于图4中的形成在基座27上的第一支撑杆59通过与形成在驱动杆52中的第一凸轮切口95相配合而被支撑。第二支撑杆60通过与形成在凸轮片57中的第二凸轮切口96及形成在折弯元件58中的竖直切口相配合而被支撑。第三支撑杆62由形成在底壳4的侧板中的杆孔61可旋转地支撑。固定支撑部65以螺丝64被固定并支撑在底壳4的底板上,其中由诸如橡胶的粘弹性元件形成的绝缘体63被插入在固定支撑部65与底壳4的底板之间。
由此,在基座抬起机构55中,关联于驱动杆52及凸轮杆56的滑动运动,第一支撑杆59在形成在驱动杆52中的第一凸轮切口95中滑动,而第二支撑杆60在形成在凸轮杆56中的第二凸轮切口96及形成在折弯元件58中的竖直切口中滑动。由此,基座27的其中安装有盘托台23的部分相对于基座27的邻近前侧的部分在卡盘位置、释放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竖直移动。
参考图3,在底壳4的底板上设置推起销66,其用于在基座27由基座抬起机构55向下移动时,从转台23a移除安装在盘托台23的转台23a上的光盘2。推起销66在靠近基座单元22的盘托台23的位置,更具体地,在沿基座27的后侧最接近盘托台23的位置处从底壳4的底板向上突起。
下面,将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盘驱动设备1的操作进行描述。
如图15所示,在其中大直径盘2A还未插入的初始状态(原始状态),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端部在盘驱动设备1中以预定角度彼此分开。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前接触元件38的旋转辊73a与第二前接触元件40的旋转辊73c之间的最小距离L2小于小直径盘2B的直径。
在原始状态,第三旋转臂46被定位使得相较于其基座端,其前端在左右方向上距中心更远并离前侧更近,且第四旋转臂49被定位在底壳4的前部分中,使得相较于其基座端,其前端在左右方向上距中心更近并离前侧更近。
不论是大直径盘2A或是小直径盘2B通过槽19插入外壳3中,盘驱动设备1都可以进行载入操作。
更具体地,如图15所示,当大直径盘2A通过槽19插入外壳3中时,通过槽19插入外壳3中的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与第一旋转臂35的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旋转臂36的第二前接触元件40相接触。
然后,如图16所示,当通过槽19插入的大直径盘2A被进一步推入外壳3中时,在其外周部,大直径盘2A被分别保持在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第一前接触元件38与第二前接触元件40之间。此时,克服由扭转卷簧71d及第二扭转卷簧77所施加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彼此远离,即在图16中的箭头a2及b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同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与第二前接触元件40与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相接触。
然后,当第三旋转臂46旋转预定量并到达图16所示的位置时,设置在电路板105上的检测开关SW2被压下,使得驱动机构开始将驱动杆52向后滑动。
由此,第三旋转臂46进一步在图16中箭头c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此外,第三旋转臂46的第三接触元件48与大直径盘2A的前外周部相接触并推动大直径盘2A的前外周部使得将大直径盘2A移入外壳3。
然后,如图17所示,在移入外壳3的大直径盘2A到达大直径盘2A的中心孔2a比连接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的线更接近后侧的位置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从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移动至其前外周部。由此,通过扭转卷簧71d及第二扭转卷簧77所施加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即在图18中的箭头a1及b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同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与大直径盘2A的前外周部相接触。
此外,第四旋转臂49的第四接触元件50由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推动,且由此第四旋转臂49在图18中的箭头d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然后,当大直径盘2A到达图18所示的盘安装位置时,第四旋转臂49与第二旋转臂36的限制片(未示出)相接触且第四旋转臂49的旋转被限制。
由此,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将大直径盘2A向内运送至图18中所示的盘安装位置同时推动大直径盘2A的前外周部。
当小直径盘2B通过槽19插入外壳3时,如图22所示,通过槽19插入外壳3中的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与第一旋转臂35的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旋转臂36的第二前接触元件40相接触。
然后,当通过槽19插入的小直径盘2B被进一步推入外壳3中时,如图23所示,于其外周部,小直径盘2B分别被保持在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第一前接触元件38与第二前接触元件40之间。此时,克服由扭转卷簧71d及第二扭转卷簧77所施加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彼此远离,即在图23中的箭头a2及b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同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与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相接触。
然后,当第四旋转臂49旋转预定量并到达图23所示的位置时,设置在电路板105上的检测开关SW2被压下,使得驱动机构开始将驱动杆52向后滑动。
由此,第三旋转臂46在图23中的箭头c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第三旋转臂46的第三接触元件48与小直径盘2B的前外周部接触,并推动小直径盘2B的前外周部,由此将小直径盘2B通过槽19移动进入外壳3。
然后,如图24所示,在移入外壳3的小直径盘2B到达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比连接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的线更接近后侧的位置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从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移动至其前外周部。由此,通过扭转卷簧71d及第二扭转卷簧77所施加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即在图25中的箭头a1及b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同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与小直径盘2B的前外周部相接触。
此外,第四旋转臂49的第四接触元件50由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推动,且由此第四旋转臂49在图25中的箭头d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然后,当小直径盘2B到达图26所示的盘安装位置时,第四旋转臂49与第二旋转臂36的限制片(未示出)相接触且第四旋转臂49的旋转被限制。
由此,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将小直径盘2B向内运送至图26中的盘安装位置(卡盘位置)同时推动小直径盘2B的前外周部。
如图18及26所示,在具有不同直径的大直径盘2A及小直径盘2B的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被运送至盘安装位置后,盘驱动设备1通过以第一前接触元件38、第一后接触元件39、第二前接触元件40及第四接触元件50保持盘2A或2B,来进行用于将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定位至盘安装位置的对中操作。更具体地,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与转台23a的配合突起28a在垂直于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记录表面的方向上彼此对准。
然后,在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对中操作之后,盘驱动设备1通过使基座抬起机构55向上移动基座27,进行用于将定位在盘安装位置的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布置在盘托台23的转台23a上的卡盘操作。
更具体地,当基座抬起机构55将基座27从图12所示的释放位置向上移动至图13所示的卡盘位置时,配合突起28a进入定位在盘安装位置的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此外,围绕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的外周部被推动抵靠设置在顶板5a上的接触突起7。由此,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被设置在转台23a上,使得配合突起28a与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相配合,且围绕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的外周部由保持凸缘28b所保持。然后,在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被设置在转台23a上时,基座27被基座抬起机构55向下移动至图14所示的中间位置。
如图19及27所示,在卡盘操作后,盘驱动设备1被操作使得关联于驱动杆52的向后滑动运动,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彼此远离,即在图19及27中的箭头a2及b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此时,第四旋转臂49与第二旋转臂36一起旋转,同时与限制片(未示出)相接触。此外,第三旋转臂46关联于驱动杆52的向后运动在图19及27中的箭头c2所示的方向上轻微旋转。
由此,第一前接触元件38、第一后接触元件39、第二前接触元件40、第三接触元件48、以及第四接触元件50从放置在转台23a上的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外周部分离。
在盘驱动设备1中,当在图19及27的状态下从驱动控制电路传输记录或重放命令时,基于该命令,信号被记录在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上或从其上重放。更具体地,心轴马达24a将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与转台23a一起旋转,且拾取运送机构26从外周朝向内周移动光学拾取25。然后,基于聚焦伺服控制及跟踪伺服控制,记录在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读入区域中的TOC数据被读出。然后,当信号被记录时,基于获得的TOC数据,光学拾取25移动至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程序区域中的指定地址。当信号被重放时,光学拾取25移动至指定数据被记录的程序区域中的地址。然后,光学拾取25在所需的记录轨道处在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上进行读或写信号的操作。
在此盘驱动设备1中,当设置在显示元件20上的退出按钮21被压下或退出命令从个人电脑传输至盘驱动设备1时,首先,驱动机构开始将驱动杆52向前滑动。
然后,如图18及26所示,关联于驱动杆52的向前滑动运动,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即在图18及26中箭头a1及b1所示的方向上略微旋转。此时,在与限制片接触的同时,第四旋转臂49与第二旋转臂36一起旋转。
由此,第一前接触元件38、第一后接触元件39、第二前接触元件40及第四接触元件50与放置在转台23a上的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外周部相接触。
然后,通过使基座抬起机构55将基座27向下移动至释放位置,盘驱动设备1进行释放操作,用于将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从盘托台23的转台23a分开。
更具体地,当基座27向下移动至释放位置时,推起销66的端部与放置在转台23a上的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在信号记录区域外部的内周部相接触。由此,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被推起并从转台23a释放。
然后,盘驱动设备1进行退出操作,用于将盘托台23上的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通过槽19从外壳3退出。
当大直径盘2A通过槽19从外壳3退出时,首先,如图20所示,关联于驱动杆52的向前滑动运动,第四旋转臂49在图20中箭头d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因为第四旋转臂49的第四接触元件50与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相接触,故第四旋转臂49推动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以将大直径盘2A从外壳3退出。
然后,如图21所示,当大直径盘2A进一步朝向外壳3的外部移动并到达大直径盘2A的中心孔2a比连接第一前接触元件38与第二前接触元件40的线更接近前侧的位置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从其前外周部移动至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由此,通过扭转卷簧71d及第二扭转卷簧77所施加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即在图21中箭头a1及b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同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与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相接触。
当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移动同时大直径盘2A被退出时,在箭头e1所示的方向上,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从图20中所示的位置移动并如图21所示与制动器110的台阶部分相配合。由此,不会传输从接触销76a施加至制动器110的推动力,且试图将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移动的扭矩也相较于未设置制动器110的情况大大减小。
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试图通过其向外推动大直径盘2A的力比大直径盘2A与幕帘32之间的摩擦力小的多。由此,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推动大直径盘2A的后外周部以运送大直径盘2A至盘插入/退出位置,即大直径盘2A的中心孔2a通过槽19暴露至外壳3的外部的位置。
当用户从槽19移动大直径盘2A时,限制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旋转的力被消除。由此,通过扭转卷簧71d及第二扭转卷簧77所施加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移动至原始位置。由此,退出操作完成。
当小直径盘2B通过槽19从外壳3退出时,首先,如图28所示,关联于驱动杆52的向前运动,第四旋转臂49在图28中的箭头d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因为第四旋转臂49的第四接触元件50与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相接触,故第四旋转臂49推动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以将小直径盘2B从外壳3退出。
然后,如图23所示,当小直径盘2B进一步朝向外壳3的外部移动并到达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比连接第一前接触元件38与第二前接触元件40的线更接近前侧的位置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从其前外周部移动至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由此,通过扭转卷簧71d及第二扭转卷簧77所施加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即在图23中箭头a1及b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同时第一前接触元件38及第二前接触元件40与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相接触。
由此,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推动小直径盘2B的后外周部直到小直径盘2B到达盘插入/退出位置。类似于大直径盘2A,小直径盘2B的盘插入/退出位置被设置为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位于槽19外部的位置。
尽管幕帘32被用于施加摩擦载荷至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但也可在接近槽19的位置设置其他摩擦元件。
如上所述,包含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1中的盘运送机构34具有限制臂机构135的运动的限制机构120。由此,例如在大直径盘2A通过槽19被退出时可以限制臂机构135的运动,且由此可以调整(减小)通过臂机构135施加至大直径盘2A的推动力。由此,可以调整大直径盘2A从槽19被推出的距离。例如,当将大直径盘2A从槽19被推出的距离设置为大直径盘2A的直径的大约一半时,可以方便地从槽19取出大直径盘2A且可以防止大直径盘2A从槽19掉落。具体地,如果调整使得在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的中心孔2a完全处于槽19外部时退出操作结束,则用户可以方便地从槽19取出大直径盘2A或小直径盘2B。
此外,盘运送机构34包括附装至第二旋转臂36的制动器110以及当第二旋转臂36向内旋转时与制动器110接触的接触销76a。接触销76a施加沿记录表面向内旋转第二旋转臂36的旋转力。由此,当第二旋转臂36向内旋转且接触销76a与制动器110接触时,通过第二旋转臂36施加至大直径盘2A的推动力被减小,第二旋转臂36由接触销76a经由制动器110推动。由此,可以调整大直径盘2A从槽19推出的距离。
此外,在光盘2被退出且接触销76a与制动器110相接触时,通过臂机构135施加至光盘2的推动力被设置为小于从槽19(从槽19上的幕帘32)施加至光盘2的摩擦力。由此,当制动器110限制臂机构135的运动时,被退出的大直径盘2A可通过施加在槽19(槽19上的幕帘32)与大直径盘2A之间的摩擦力被保持在槽19中。
此外,当光盘2从槽19被拉出时,例如第一扭转卷簧75施加旋转力至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使得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从制动器110脱离。由此,当大直径盘2A从槽19被拉出时,槽19(槽19上的幕帘32)与大直径盘2A之间的摩擦力被消除且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从制动器110脱离。由此,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可返回至例如原始状态而不使用用于解除配合的机构。
盘运送机构34包括第二扭转卷簧77以及具有接触销76a的推动杆76,并且制动器110在推动杆76的旋转方向上具有与接触销76a面对并接触的接触表面。由此,由第二扭转卷簧77的激励力所旋转的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可与制动器110的接触表面相接触,以在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旋转时限制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旋转。
第二实施例
以下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组件以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从而省去对其的说明。
图29是说明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200的结构的平面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制动器110具有与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相配合的台阶状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具有锁止部112的制动器160,该锁止部112为凹入,用于锁止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例如当大直径盘2A被退出时,推动杆76的接触销76a与制动器160的锁止部112相装配,由此限制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旋转。
例如用于检测大直径盘2A是否被插入槽19中的检测器111被布置靠近盘驱动设备200的槽19。光敏传感器被用作检测器111。
根据本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200的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但是,因为制动器160具有凹入锁止部112,故例如当大直径盘2A被退出时,如图30所示接触销76a在箭头e1所示的方向上被旋转并与锁止部112装配。因为第二旋转臂36的旋转被限制(锁止)使得接触销76a装配在锁止部112中,故可以限制第一旋转臂35与第二旋转臂36朝向彼此的旋转。
当用户从槽19拉出大直径盘2A时,检测器111检测大直径盘2A已被拉出,且驱动控制电路(未示出)在箭头f所示的方向上略微移动驱动杆52。
驱动杆52具有用于旋转推动杆76的凸轮槽78,且凸轮槽78推动推动杆76的凸轮销76b使得推动杆76在箭头e2所示的方向上旋转。由此,推动杆76的凸轮销76b从制动器160的锁止部112释放,且通过第一扭转卷簧75的激励力,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返回至原始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的盘驱动设备200包括例如检测大直径盘2A是否插入槽19的检测器111以及用于在检测器111检测到大直径盘2A没有插入槽19时用于从锁止部112释放凸轮销76b的驱动杆52。此外,推动杆76具有接触销76a,且制动器160具有例如在大直径盘2A被退出时与接触销76a相配合的锁止部112。由此,在大直径盘2A被退出时,接触销76a可被装配至锁止部112,且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的旋转可以被可靠地限制。此外,在检测器111检测大直径盘2A没有被插入槽19中时,驱动杆52从锁止部112释放接触销76a且第一旋转臂35及第二旋转臂36例如可返回至原始状态。
此外,通过调整锁止部112的凹入形状,可以调整大直径盘2A从槽19被推出的距离而不依赖于大直径盘2A与槽19上的幕帘32之间的摩擦力。
包含上述盘驱动设备1的电子装置可以是包括膝上及桌上个人电脑的电脑、个人数位助理(PDA)、电子词典、照相机、显示装置、影/音装置、游戏装置、汽车导航装置以及其他各种电子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二旋转臂36上设置了制动器110或制动器160。但是,例如也可在第一旋转臂35上设置类似的制动器。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更可靠地调整大直径盘2A从槽19被推出的距离。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基于设计要求或其他因素,可能存在各种变更、结合、次结合及改变,但其均落入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本发明包括涉及2005年4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5-121743的内容,这里通过将其引用而将其全部内容包括在此。

Claims (9)

1.一种盘驱动设备,包括:
外壳,其具有槽,通过该槽具有记录表面的盘状记录介质被插入并退出;
托台,其被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且通过所述槽插入的所述记录介质被安装在其上;
运送机构,其包括臂单元以及限制单元,该臂单元沿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伸出并缩回,以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同时将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槽与所述托台之间运送,该限制单元限制所述臂单元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所述运送机构还包括:
附装至所述臂单元的制动器;以及
旋转力施加单元,其包括配合部,在所述臂单元缩回时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制动器配合,并且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施加旋转力用于缩回所述臂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当所述臂单元的移动被限制时,通过所述臂单元施加至所述记录介质的推动力被设置为小于当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所述槽被退出时施加至所述记录介质的摩擦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施加所述旋转力至所述臂单元,由此在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槽被拉出时,所述制动器与所述配合部之间的配合被解除。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还包括:
弹性体;以及
杆,其由通过所述弹性体施加的激励力旋转,且销作为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杆上,
其中所述制动器具有接触表面,其在所述杆的旋转方向上面对所述销并与其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所述制动器具有锁止部,其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以锁止所述配合部,且
其中所述盘驱动设备还包括:
检测器,其检测所述记录介质是否插入所述槽中;及
释放机构,在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记录介质没有插入所述槽中时,该释放机构从所述制动器释放所述配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所述旋转力施加单元还包括:
弹性体;以及
杆,其由通过所述弹性体施加的激励力旋转,且销作为所述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杆上,
其中所述制动器的所述锁止部是所述销装配在其中的凹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所述盘驱动设备可以接收作为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一盘及第二盘,所述第一盘具有第一直径,而所述第二盘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
9.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盘驱动设备,其包括外壳,该外壳具有槽,通过该槽具有记录表面的盘状记录介质被插入并退出;托台,其被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且通过所述槽插入的所述记录介质被安装在其上;以及运送机构,其包括臂单元以及限制单元,该臂单元沿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记录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伸出并缩回,以在保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外周部的同时将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槽与所述托台之间运送,该限制单元限制所述臂单元的运动;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盘驱动设备的操作。
CNB2006100774027A 2005-04-19 2006-04-19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97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21743A JP4281704B2 (ja) 2005-04-19 2005-04-19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5121743 2005-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5267A true CN1855267A (zh) 2006-11-01
CN100476971C CN100476971C (zh) 2009-04-08

Family

ID=37195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7740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971C (zh) 2005-04-19 2006-04-19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93314B2 (zh)
JP (1) JP4281704B2 (zh)
KR (1) KR20060110207A (zh)
CN (1) CN100476971C (zh)
MY (1) MY145739A (zh)
TW (1) TWI3308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9902A (zh) * 2019-07-19 2021-01-19 铜陵松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粗纱自动停喂和复喂的驱动机构、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53129B2 (ja) * 2005-04-19 2009-10-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090125922A1 (en) * 2007-10-09 2009-05-14 Yokoe Hiroyuki Disc drive apparatus
TWI372386B (en) * 2008-09-23 2012-09-11 Quanta Storage Inc Lift device of slot-in disk drive
CN101751955B (zh) * 2008-12-05 2011-07-20 谷林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能监视光盘状态的光盘播放器
JP2011060343A (ja) * 2009-09-07 2011-03-24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423254B (zh) * 2011-05-13 2014-01-11 Wistron Corp 固定機構及電腦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024U (ja) 1982-06-29 1984-0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式ピツクアツプの遮蔽装置
NL8903114A (nl) * 1989-12-20 1991-07-16 Philips Nv Platenspeler, alsmede detectie-eenheid ten gebruike in de platenspeler.
JP2784971B2 (ja) * 1992-02-25 1998-08-13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光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JP2939125B2 (ja) 1994-06-30 1999-08-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918790B2 (ja) 1994-11-30 1999-07-12 タナシン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CN100397518C (zh) * 2001-04-27 2008-06-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装置
JP3522235B2 (ja) 2001-05-25 2004-04-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TW549521U (en) * 2001-12-04 2003-08-21 Lite On It Corp Link rod type of compact disk positioning device for CD-ROM drive
JP4285164B2 (ja) 2003-09-11 2009-06-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325568B2 (ja) 2005-02-18 2009-09-02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353129B2 (ja) 2005-04-19 2009-10-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9902A (zh) * 2019-07-19 2021-01-19 铜陵松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粗纱自动停喂和复喂的驱动机构、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110207A (ko) 2006-10-24
TWI330829B (en) 2010-09-21
JP4281704B2 (ja) 2009-06-17
MY145739A (en) 2012-03-30
TW200641800A (en) 2006-12-01
US20060250715A1 (en) 2006-11-09
JP2006302399A (ja) 2006-11-02
US7793314B2 (en) 2010-09-07
CN100476971C (zh) 2009-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55267A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137478C (zh) 信息记录方法与信息录放装置及信息记录媒体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855265A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384498A (zh) 盘装置
CN1447317A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061453C (zh) 光盘设备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263343A (zh) 光盘驱动器
CN1661702A (zh) 光盘装置
CN1096677C (zh) 盘盒
CN1595515A (zh) 盘驱动器
CN1085375C (zh)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992019A (zh) 盘驱动器
CN1783280A (zh) 盘驱动设备
CN1685415A (zh) 光驱装置
CN1649000A (zh) 盘驱动器
CN197589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103100C (zh) 光学式录放装置
CN1313593A (zh) 光盘机
CN101034576A (zh) 光盘装置及控制光盘装置的方法
CN1174411C (zh) 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以及盘记录介质的更换装置
CN1860532A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US20090320053A1 (en) Disc drive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s
CN1627408A (zh) 盘驱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