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3301A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3301A
CN1283301A CN98812647A CN98812647A CN1283301A CN 1283301 A CN1283301 A CN 1283301A CN 98812647 A CN98812647 A CN 98812647A CN 98812647 A CN98812647 A CN 98812647A CN 1283301 A CN1283301 A CN 1283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allet
movable base
motor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12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40072C (zh
Inventor
小川敏弘
桂昌豪
桐野江美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a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c Corp filed Critical Tea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83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3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00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00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4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Drawers Of Furniture (AREA)

Abstract

盘装置,在盘装置中设有可动基座检测开关(169),该可动基座检测开关(169)在可动基座(13)朝向退避位置移动时,在压紧构件(16)从转台(20)被拉离后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设有系统控制器(190、191、S12-S20),该系统控制器以如下的方式控制马达,即,自可动基座检测开关成为了OFF状态时起,仅以第1待机时间继续地使马达(91)向退避动作方向旋转,在经过第1待机时间后仅以第2待机时间给马达施加逆电压,在经过第2待机时间后仅以第3待机时间使马达的驱动停止,在经过第3待机时间后使马达向退避动作方向旋转、并使托盘向排出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盘装置,特别涉及具有托盘方式的盘装载机构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盘装置(例如CD-ROM装置)中的盘装载动作由大致分为(1)将载置了盘的托盘拉入盘装置本体内的动作和(2)将拉入盘装置本体内的盘成为保持在转台上的状态的动作(具体说是夹持在转台和夹紧部件之间的动作)形成。该各动作由马达进行,但是,为了响应近来的关于盘装置小型化的要求,提出了各种将(1)和(2)的动作由单一的马达进行的构造的方案。作为这种盘装置的一例,有例如特开平7-282512号所开示的装置。
由该特开平7-282512号所开示的盘装置,它是由单一的马达进行上述的将托盘拉出盘装置本体内的动作和将盘夹持在转台和夹紧部件之间的动作的构造。另外,该盘装置的使盘转动的主轴马达及转台配设在马达基座上,该可动基座是由驱动机构使其相对托盘进行升降动作的构造。
即.在载置盘的托盘被拉入到盘装置内的规定安装位置时,可动基座进行上升动作,与此相伴,转台也进行上升动作,盘被载置在转台上而成为从托盘离开的状态。可动基座再进一步上升时,载置在转台上的盘朝向夹紧部件移动,由此,成为盘被保持在转台和夹紧部件之间的状态(将这一连串的动作称为装载动作)。
另一方面,在排出盘时,可动基座借助驱动机构进行下降动作,与此相伴,转台也进行下降。由此,转台上的盘离开转台,通过可动基座进一步下降,盘再次载置在托盘上,接着,托盘被从装置本体中拉出,成为盘可从托盘上取出的状态(这一连串的动作称为排出动作)。
可是,在上述地设有转台的可动基座进行升降动作的构造中,在盘的再生处理结束后,在进行排出盘动作时,可动基座若下降速度过快,有可能发生以将盘未载置在托盘的正确位置的状态托盘被拉出的情况。
在盘未载置在托盘正确规定位置上的状态下拉出托盘时,有盘在托盘内游动、例如盘与前盖板(设在盘装置本体的正面上的前盖板)顶接而被损伤的问题,该问题特别容易发生在使用8cm的小型CD-ROM时。
另一方面,在进行装载动作时,例如在装载于托盘上的状态中,在盘上附着了异物的情况下,即使装载动作完成了,由于在转台和夹紧部件之间与盘一起还夹着异物,所以,不能获得充分的保持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进行盘的正确的旋转,而且发生可动基座下降等的异常的状态。另外,在加速托盘的移动速度时,盘会在托盘中游动。
另外,如上所述,在设有转台的可动基座进行升降动作的构造中,在将盘从托盘重新载置在转台上时,若托盘和转台未精度良好地被定位,就不能将盘正确地载置在转台上。
因此,原来,做出了如下的构造,该构造中,在托盘上设有突起,并且在驱动机构上(例如,使可动基座进行升降动作的滑块)设有在托盘到达到规定载置位置时与突起结合的结合部,通过结合部与突起的接触来进行托盘与转台的定位。
然而,上述结合部和突起是以进行托盘和转台的定位作为目的而设置的,但是,由于驱动机构是运转部件,可以说不一定处于被设定的位置,由于许多的零件夹在进一步进行定位的物体彼此间,所以有难以取得定位精度的问题。
发明的开示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解决了上述问题的盘装置。
更详细地说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以进行盘的可靠的装载动作和排出动作的盘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能在装载状态中进行精度良好的托盘和转台的定位的盘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盘装置具备马达、托盘,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排出位置和装置本体内的收容位置之间移送作为记录媒体的盘;可动基座,它为相对上述托盘进行升降动作的构造,配设着用于使上述盘旋转的转台,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上述转台与夹紧部件结合并移动到保持上述盘的保持位置;驱动机构,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将上述可动基座移到上述保持位置,而且,在上述托盘朝向排出位置移动时,将上述可动基座从上述保持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其特征是,它备有: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该检测开关在上述可动基座朝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时,在上述夹紧部件被从上述转台拉离后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是如下方式控制上述马达的,即从上述可动基座位检测开关变为OFF状态时起仅第1待机时间继续使上述马达向退避动作方向旋转,在第1待机时间经过后仅以第2待机时间给上述马达施加逆电压,在该第2待机时间经过后仅以第3待机时间使上述马达的驱动停止,在该第3待机时间经过后使上述马达向退避动作方向旋转、并使上述托盘朝向排出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盘装置,在进行可动基座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排出动作时,在夹紧部件被从转台拉离后,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打开,因此,可以确实地检测出夹紧部件从转台拉离了的情况。
另外,通过从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打开时起仅以第1待机时间使上述马达向退避动作方向旋转,可动基座向从托盘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载置在转台上的盘朝向托盘移动。
另外,通过在该第1待机时间经过后,仅以第2待机时间给马达施加逆压,在可动基座上作用朝向装载方向的力,该力起到使从托盘离开的可动基座的速度减速的作用,而且,在第2待机时间经过后,通过仅以第3待机时间使马达驱动停止,马达产生限制可动基座的移动的制动作用。
这样,在每各待机时间在可动基座上阶段性地作用减速其速度的制动力,因此,可以将载置在转台上的盘缓慢地载置到托盘上。由此,可防止在进行排出动作中盘在托盘中游动,可以确实地进行可靠性高的排出动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盘装置,它具备马达、托盘,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排出位置和装置本体内的收容位置之间移送作为记录媒体的盘;可动基座,它为相对上述托盘进行升降动作的构造,配设着用于使上述盘旋转的转台,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上述转台与夹紧部件结合并移动到保持上述盘的保持位置;驱动机构,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将上述可动基座移到上述保持位置,而且,在上述托盘朝向排出位置移动时,将上述可动基座从上述保持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其特征是,它备有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和控制装置;上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在上述可动基座朝向上述保持位置移动时,在上述可动基座移动到了规定位置的时刻从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上述控制装置是以如下方式控制电机的:在上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成为ON状态后,仅以第1待机时间使上述马达继续及向上述保持位置方向旋转,在该第1待机时间经过后,仅以第2待机时间给上述马达施加逆电压,在上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切换为OFF状态时,将上述托盘朝向上述排出位置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盘装置,在托盘和可动基座从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闭合着的状态,将可动基座朝向退避位置移动规定量时,在托盘上存在异物时,由控制装置容易地解除转台与夹紧部件的结合。
因此,通过使可动基座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在夹有异物时,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从开关闭合位置变化为打开位置。因此,借助使可动基座朝向退避位置移动时的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的状态的变化,可以检测出是否有异物的存在。
另外,在控制装置在使可动基座朝向退避位置移动时,检测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从关闭位置变化到了打开位置时,借助驱动机构使托盘朝向排出位置移动,由此,可防止盘以外的异物进入盘装置内。
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的盘装置,在装载动作中,在盘乘上具有对中心机构的转台上后到转台和压紧部件由磁铁完全结合的动作之间,由于给装载马达施加正转方向的电压和逆转方向的电压,由此,即使发生微小的振动,转台与盘两者的中心地容易变为一致。另外,根据上述的实施例的盘装置,由于盘乘上转台上之后到转台与压紧部件完全结合的时间比原来的长,所以,盘与转台的中心容易变为一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另一技术方案的盘装置,它具备:托盘,它载置作为记录媒体的盘,将该盘在排出位置和装置本体内的收容位置之间移动;可动基座,它为可进行相对上述托盘升降动作的构造,并且配设着用于使上述盘转动的主轴马达和转台,在该托盘位于上述收容位置时,上述转台移动到与上述盘结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它备有形成在上述可动基座上的第1定位部和形成在上述托盘上的第2定位部,上述第2定位部在上述托盘位于上述收容位置、并且上述可动基座定位于上述结合位置时与上述第1定位部结合,借助上述第1定位部和第2定位部的结合,上述托盘相对上述可动基座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盘装置,由于在托盘上设有第1定位部,在可动基座上设有第2定位部,在托盘定位于规定收纳位置并且可动基座定位于规定结合位置时,第 1定位部和第2定位部结合而进行可动基座 与托盘的定位,又因为在可动基座上配设着用于使盘旋转的主轴马达及转台,所以,在进行了上述定位的状态中,完成了转台与托盘的定位,因此可以精度良好地进行托盘相对于转台的定位。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以省略了托盘的状态表示第1实施例的CD-ROM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以卸掉了前盖板的状态表示图1的CD-ROM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图1中的Ⅲ-Ⅲ线的CD-ROM装置的断面图。
图4A是图1中的Ⅳ-Ⅳ线的CD-ROM装置的断面图;图4B是表示图4A的CD-ROM装置的凸轮槽的图;图4C是表示原来的装置的凸轮槽的图。
图5是以省略了CD-ROM装载驱动机构组合体的状态地表示图1的CD-ROM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取出地表示图1的CD-ROM装载驱动机构组合体的俯视图。
图7是从箭头Ⅶ看地表示图6的CD-ROM装载机构组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A、图8B、图8C及图8D是说明图1的CD-ROM装置中的装载动作的图。
图9表示将图1的CD-ROM装置的托盘表里反转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说明进行装载动作和排出动作时的、图1的CD-ROM装置的各部分动作的时间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CD-ROM装置的CD-ROM装载驱动机构的装载动作开始前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托盘移动到了收容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在托盘移动到了收容位置后转动基座进行转动了的状态的图。
图14是可动基座转动到水平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CD-ROM的排出动作刚刚开始后的状态的图。
图16是CD-ROM装载驱动机构组合体的仰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CD-ROM装置的系统构成的方块图。
图18A、图18B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装载动作(正常时)的时间图。
图19A及图19B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装载动作(异常时)的时间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的装载动作处理的程序方块图。
图2A、图21B、图21C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的排出动作的时间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排出动作处理的程序方框图。
图23A、图23B及图23C是由于说明原来的装置的排出动作的时间图。
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下面与附图一起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至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首先,使用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盘装置的概略构成及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盘装置举CD-ROM装置10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CD-ROM装置10包括:机壳11、安装在机壳11上的基座12、安装在基座12上的可动基座13、支承在基座12上的托盘14、安装在基座12上的装载驱动机构15、支承在基座12上的压紧部件16、安装在机壳11的前面上的前盖板17、覆盖上侧的罩构件(图中未示)。
可动基座13的构造为:在可动基座本体19上安装着转台20、使转台旋转的转台马达21、光学再生头22及使光学再生头22移动的光学再生头移动机构23。
在安装CD-ROM26时,CD-ROM装置10成为图8A所示的状态,即,托盘14向图中箭头Y2方向移动,成为比CD-ROM装置本体25更往外突出的状态。另外,可动基座13成为向下倾斜的状态。
为了自该状态将CD-ROM26安装到CD-ROM装置10上,操作者将CD-ROM26载置在托盘14、并且操作操作钮143(参照图5)、或进行将托盘14朝向CD-ROM装置10按压的操作。由此,装载驱动机构15开始动作,首先,(1)托盘14沿图中箭头Y1方向移动,接着,(2)可动基座13向变为水平的方向转动。
通过进行上记(1)的动作,如图8B所示,CD-ROM26被拉入到CD-ROM装置25内。另外,通过进行上述(2)的动作,如图8C所示,CD-ROM26由转台20支承,从托盘14浮上,并由压紧部件16压紧,成为可以进行再生处理的状态。
下面,对使用于CD-ROM26的装载动作及再生处理的构造进行说明。首先对基座12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基座12具有大致四方的框形状,具有由基本矩形状开口构成的可动基座安装部30,在图中箭头Y2方向端侧具有由缺口构成的装载驱动安装机构安装部31。该基座12,在图中箭头X1、X2方向端侧具有立起壁部32、33,在图中的箭头Y1方向端侧具有立起肋34。
另外,基座12将其由切起形成的4个支脚部35通过绝缘体36以鼓出的状态安装在大致箱形状的机壳11的底板11a上,并收纳在机壳11内。在基座12上,在图中的箭头X2、X1端侧安装着托盘导向构件37、38、并且在图中箭头X2端侧沿图中箭头Y1、Y2方向可移动地设有托盘推出板39。该托盘推出板39由弹簧40向图中箭头Y2方向推压着。
下面,对可动基座13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可动基座13具有大致四方框形状的可动基座本体19。在该可动基座本体19的图中箭头Y2方向端侧安装着转台用马达21,转台20固定在该转台用马达21的主轴上。
而且,转台20位于可动基座本体19的上方,并且组入着用于与后述的压紧构件16结合来保持CD-ROM26的永久磁铁20a。另外,在可动基座本体19的上面规定位置上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定位突起180(参照图5)。另一方面,在可动基座本体19的下面侧平行地安装着一对导向轴50、51,该一对导向轴50、51由保持部52、53保持两端、并沿图中箭头Y1、Y2方向延伸。光学再生头22将其两侧支承在上述导向轴50、51上,沿图中箭头Y1、Y2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可动基座本体19的开口54内。在可动基座19上设有光学再生头移动机构23,光学再生头移动机构23由马达55和由马达55驱动的齿轮机构56组成。
形成为上述构造的可动基座13将其可动基座本体19的图中箭头Y1方向端侧通过板弹簧构件56安装在基座12的Y1方向端侧,并安装在安装部30内,通过板弹簧56的挠曲,可向图3中的A、B方向转动。另外,在可动基座本体19的图中箭头Y2方向端的X1、X2方向上的中间向Y2方向突出地设有销57(从动销)。该销57如后述地压接在板弹簧42上,该板弹簧42安装在基座12的Y2方向端近旁的梁部4上。
下面,对托盘14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托盘14为具有盘状的CD-ROM载置部60、臂部61、62、梁部62、开口64、定位孔181等的构造,该CD-ROM载置部60用于载置CD-ROM26,该臂61、62从两侧部向图中箭头Y1方向延伸出,该梁部63连接上述臂部61、62间,该开口64嵌合转台20和光学再生头22、该定位孔181用于进行托盘14相对转台20的定位。
另外,在托盘14的图中箭头X1、X2侧端形成着分别下落一台阶的细长的凸缘部65、66,在该凸缘部65、66上如图9所示地形成着导向槽67和突部68。另外,在托盘14的背面的X2方向侧形成着导向槽69、作为齿轮面的齿条70、凸部71、接触面71a、71b、结合部73等。而且,在上述臂部62的结合部73的附近形成着孔74。
形成为上述构造的托盘14如图1及图2所示地,将导向槽67嵌合在托盘导向构件38的三个串联的突部75-1~75-3上,将导向槽68嵌合到托盘导向构件37的三个串联的突部76-1~76-3上,并且,凸缘部65由托盘导向构件38的三个串联的推压臂部77-1~77-3推压着,凸缘部66由托盘导向构件37的三个串联的推压臂部78-1~78-3推压着,托盘可沿图中的箭头Y1、Y2方向滑动。
即,托盘14在装卸CD-ROM26的排出位置P1(图8A所示)和将CD-ROM26收纳入CD-ROM装置本体25内的收纳位置P2(图8B、图8C、图1及图2所示)之间滑动。另外,齿条70与后述的齿轮96啮合着,通过旋转齿轮96移动推压托盘14。
下面对装载驱动机构15(以下称为驱动机构组合体15)进行说明。
如图6、图7及图1、图2所示,驱动机构组合体15具有支承各零件的基板90。在该基板90上,在其图中靠箭头X1方向侧安装着作为驱动装置的装载马达91,另外在靠图中箭头X2方向侧安装着齿轮92~96和转动基座97,在箭头Y1方向端侧安装着作为可动基座移动装置的滑动组件100。
齿轮92~96是构成减速齿轮机构的零件,其中的齿轮93、95是二层齿轮。而且,减速齿轮机构的最终段的齿轮96与上述齿条70啮合。另外,齿轮93和齿轮96支承在基板90上的销101上。
另外,轴环104可转动地嵌合在固定于皮带轮102上的轴103上,而且,齿轮92固定在轴103的上部。该轴环104位于形成在基板90上的细长开口105内。另外,细长开口105沿相对销101离开的方向延伸着。在该细长开口105的端上形成着圆形的开口105a。
106是应急臂,并可以销107为中心进行转动地安装在基板90的下面上。该应急臂106由弹簧108(参照图2)向逆时针方向推压。另外,应急臂106的U字状缺口部106a的缘嵌合在轴环104的外周的环状的槽104a的下侧的部分上。
该轴环104平常由臂106压着,并位于细长开口105的里方的位置(定位置)Q1,槽104a与细长开口105的缘结合。由此,齿轮92与齿轮93啮合。
转动基座97的孔97a与销101嵌合,并且,止挡爪部97b与基板的切起耳部110结合,由此,转动基座97一边被限制浮动一边可转动地设置在基板90上。该转动基座97具有沿以孔97a为中心的圆弧的齿轮部97d。另外,在转动基座97上嵌合在销111上地支承着齿轮94并且嵌合在销112上地支承着齿轮95。
该齿轮95与齿轮94和齿轮96啮合着,齿轮94与齿轮93啮合着。在由转动基座97的一对立起片构成的臂导向安装部97e上安装着臂导向件113。
滑动组件100如图7所示地,将一对止挡爪部100a、100b与基板100的窄缝114、115结合,由此该滑动组件100可沿图中箭头X1、X2方向地安装在基板90上。另外,滑动组件100设有齿条部100C,该齿条部100C与上述齿轮部97d啮合。滑动组件100具有立起壁部100d,在该立起壁部100d上形成着凸轮槽182。
该凸轮槽182如图4A,图4B所示地由起点部182a、终点部182b、第1倾斜槽部182c和第2倾斜槽部182d构成;该起点部182a沿水平方向延伸地形成在下端,该终点部182b沿水平方向延伸地形成在上端,该第一倾斜槽部182c及第2倾斜部182d形成在起点部182a和终点部182b之间,其倾斜角度Q1、Q2不同。
与此相对,在原来的装置中,如图4C所示。凸轮槽200的形状是形成着从起点部200a到终点部200b具有单一倾斜角Q0的倾斜槽部200C的构造。
在此,比较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和原来的凸轮槽200。从本实施例中的凸轮槽182的起点部182a到终点部182b的水平方向长度L1(图中的箭头X1、X2方向的长度)比原来的凸轮槽200的水平方向长度L0长(L1>L0)。另外在比较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的倾斜角度θ1、θ2和原来的倾斜槽部200c的倾斜角θ0时,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的倾斜角度θ1、θ2都比原来的倾斜槽部200c的倾斜角θ0小(θ1<θ0,θ2<θ0)。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基板90的下面侧,皮带117跨挂在电机91的皮带轮116和上述皮带轮102之间,另外,在基板90的图中箭头X2方向端部近旁配设着托盘锁定臂118。
该托盘锁定臂118具有一对止挡部118a、118b及止挡突部118c,通过将孔118d嵌合在销119上,该托盘锁定臂118安装在基板90上。另外,该托盘锁定臂118由扭簧12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赋能。
构成上述构造的驱动机构组合体15如图1及图2所示地,通过将基板90的两端侧螺丝固定在基座12上而收纳在图5中的装载驱动机构安装部31中,在该安装状态中,齿轮96与齿条70啮合,而且销57与凸轮槽182结合。
压紧构件16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在其上面固定着圆形铁板130,并由压紧构件止挡133保持在压紧构件座131的中央的开口部分132的部分上。另外,压紧构件止挡133固定在压紧构件座131上。该压紧构件座131为长方形状,横跨基座12的两侧的立起壁部32之间地被安装着。
另外,前盖板17固定在机壳11上,如图5所示,它具有开口140、封塞该开口140的摆动件141、应急孔142及操作钮143。另外,托盘锁定臂118的止挡突部118和臂导向件113构成将转动基座97锁定在位置V1上的转动基座锁定机构150,转盘锁定臂118的二个止挡突部118a、118b及托盘14的突部71构成将托盘14锁定在位置P2上的机构160。
下面对具有上述构造的CD-ROM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CD-ROM装置10通过进行装载动作而将CD-ROM26收纳在CD-ROM装置本体25内,而且,通过进行排出动作将CD-ROM26从CD-ROM装置本体25中排出。首先,对CD-ROM装置10的装载动作进行说明。
图8A表示CD-ROM装置10的排出状态。在该排出状态中,滑动组件100处于沿图中箭头X2方向滑动的位置,另外,转动基座97位于图7所示的作为第1位置的转动位置U1
另外,如图11所示,止挡突部118c止挡着臂导向件113。因此,转动基座锁动机构150处于ON状态(参照图10(E)),转动基座97被锁定在转动位置U1而限制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另外,托盘14位于排出位置P1,因此,CD-ROM载置部60露出到装置本体25外。由此,操作者可以进行对CD-ROM载置部60的CD-ROM26的装卸。
另外,托盘锁定机构160成为OFF状态,因此,托盘14成为可沿图中箭头Y1方向移动的状态。可动基座13位于向斜下方倾斜的位置V1
在上述排出状态中,操作者通过推压操作操作扭143或朝向装置本体25推压操作托盘14,装载动作开始。在装载动作开始时,马达91首先起动进行正转。马达的旋转通过皮带117→皮带轮102→齿轮93→齿轮94→齿轮95一边被减速一边被传递,齿轮9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转动基座97成为被锁定了的状态,因此被保持在位置U1
如上所述,通过齿轮96转动,齿条70被驱动,由此,托盘14如图10(D)所示地开始从排出位置P1向图中箭头Y1方向的移动。而且,通过使齿轮96旋转约1.3转,托盘14移动到收纳位置P2,CD-ROM26被收纳在装置本体25内。
如上所述,在托盘14从收纳位置P2的跟前的位置向位置P2进行移动的过程中,下面的二个动作被进行。
首先,如图12所示,作为第1动作,托盘14的凸部71的抵接面72与托盘锁定臂118的止挡臂部118b接触,通过推压它,托盘锁定臂118反抗弹簧120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凸部118c从臂导向件113上脱开,如图10(E)所示地,转动基座锁定机构150成为OFF。
另外,作为第2动作,通托盘锁定臂11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2所示地,止挡突部118a与抵接面71b相对,止挡突部118a、118b在托盘14的凸部71的Y1、Y2方向上与端相对地夹持凸部71。由此,如图10(E)所示,托盘锁定机构160成为ON。
如上所述,在转动基座锁定机构150成为OFF时,转动基座97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另外,由于托盘锁定机构160成为ON,托盘14的Y1方向及Y2方向的移动被限制,齿轮96不进行其以上的转动。
然而,马达91在进行了上述动作后还继续正转。由此,齿轮95开始绕齿轮96转动,如图13所示,转动基座97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转动基座97在圆弧状狭缝109的范围内如图10C所示地转动到作为第2位置的位置U2
由于转动基座97如上述地进行转动,齿轮部97d驱动齿条部100c。因此,滑动组件100如图13及图10(B)所示地向图中箭头X1方向滑动。
在滑动组件100向X1方向滑动时,凸轮槽182推上销57,可动基座13如图10(G)所示地向A方向(接近齿条14的方向)转动。对于该动作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在滑动组件100向X1方向滑动,与此相伴,凸轮槽182也进行位移时,与凸轮槽182结合着的销57沿凸轮槽182的形状开始移动,在凸轮槽182内从起点部182a朝向终点部182b移动。这时,如使图4A及图B进行说明了的那样,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为其倾斜阶段性地变化的构造。即,凸轮槽182为具有倾斜角度θ1、θ2不同的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的构造。
另外,凸轮槽182的从起点部182a到终点部182b的水平方向长度L1比原来的凸轮槽200的水平方向长度L0长,而且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的倾斜角度θ1、θ2比原来的倾斜槽部200c的倾斜角度θ0小(θ1<θ0,θ2<θ0)。
由于成为上述的构造,通过采用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与原来相比,可以使可动基座13的移动速度缓慢,对此用图10(G)进行说明。
在图10(G)中,用箭头A1表示的是采用了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的情况下的可动基座13的移动特性,用箭头B1表示的是采用了原来的凸轮槽200(参照图4C)情况下的可动基座13的移动特性。可以看到在采用原来的凸轮槽200情况下,可动基座13急剧地向上运动(即,移动速度快)。
与此相反,在采用了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的情况下,由于如上所述地水平方向长度L1长、而且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的倾斜角度θ1、θ2小,可动基座13缓慢地向上运动(即,移动速度慢)。
因此,配设在可动基座13上的转台20慢慢地与载置在托盘14上的CD-ROM26结合,可以将CD-ROM26确实地载置在转台20上。
上述的可动基座13的移动,虽然可动基座13转动到图3所示的水平的位置V2(即,销57直到到达终点部182b),但在该可动基座13到达位置V2的最终的过程中,转台20如上述地与CD-ROM26结合,将CD-ROM26自托盘14的CD-ROM载置部60若干举上。
另外,与此相随,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接近,借助设在转台20上的永久磁铁20a,压紧构件16被磁性地吸附在转台20上。由此,CD-ROM26由压紧构件16压紧在转台20上,成为被保持的状态。
图1所示的位置检测开关169为在CD-ROM26被压紧在转台20上时关闭(ON)的构造。因此,由于位置检测开关169被ON,马达91如图10(A)所示地停止。由此,CD-ROM26的一连串的装载动作完了。接着马达21开始转动,CD-ROM26进行旋转,由光学再生头22进行再生。
可是,如图5所示,在构成上述可动基座13的可动基座本体19上面的规定位置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定位突起180,而且,在托盘14上设有定位孔181。在托盘14定位在上述收纳位置、可动基座13定位在转台20与压紧构件16结合的规定结合位置时,上述定位突起180与定位孔181结合。
因此,由于定位突起180与定位孔181结合,可以定位可动基座13与托盘14。如前所述,由于在可动基座13上配设着用于使CD-ROM26旋转的转台20,在进行了上述定位的状态下,完成了转台20与托盘14的定位。
因此,可以高精度地进行转台20与托盘14的定位。而且,可以高精度地将CD-ROM26位于规定收纳位置上,可以进行良好的再生处理。
另一方面,可动基座13,在转动到水平的位置V2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销57压接在板簧42上,用箭头170所示地将前端弹性地压下到下方,不产生相对销57的终点部182b的晃动,因此,可动基座13成为在无晃动的状态下固定在基座12上的状态,可以使CD-ROM26的再生处理稳定化。
接着,说明取出CD-ROM26的排出动作。该排出动作基本上是下述地进行,即,通过使装载马达91逆转,与装载动作相反地使上述的各构成要素逆动作。
具体地说,进行如下的排出动作。
(1)转动基座97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滑动组件100向X2方向滑动,可动基座13向位置V2转动,由此,CD-ROM26通过解除压紧而载置在托盘14上。
(2)在转动基座97转动到位置U1时,如图15所示,托盘锁定臂118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转动基座锁定机构150成为ON,托盘锁定机构160成为OFF。
(3)托盘14沿Y2方向移动到位置P1
由此,CD-ROM26伴随着托盘14的移动而排出到CD-ROM装置本体25的外部。另外,在托盘14移动到排出位置P1时,突部68推压开关171,由此,装载马达91停止。再如图11所示,托盘14的结合部73止挡于止挡突部118b上,由此,托盘14的脱出被限制。
在此,对于该排出动作的特别是可动基座13的动作进行如下说明。
如前所述,在对CD-ROM26进行再生处理时,CD-ROM26被载置在转台20上,成为从托盘14浮起的状态。因此,在排出中,进行将CD-ROM26从转台20向托盘14移动的处理。
将CD-ROM26从转台20移到托盘14的移动处理被如下地进行。
首先,通过装载马达91进行逆旋转,滑动组件100向图中箭头X2方向滑动,由此,凸轮槽182推下销57,可动基座13如图10(G)所示地向B方向(从齿条14离开的方向)转动。这样,在滑动组件100向图中箭头X2方向滑动时,随此,凸轮槽182也进行位移,与凸轮槽182结合着的销57沿凸轮槽182的形状在凸轮槽182内从终点部182b朝向起点部182a移动。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具有倾斜角度θ1、θ2不同的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因此,其倾斜阶段性地进行变化。另外,相对原来的构造,凸轮槽182的从起点部182a到终点部182b的水平向长度L1长,而且,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的倾斜角度θ1、θ2小。
因此,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可使排出动作的开始紧接着之后的可动基座13的移动速度缓慢。对此用图10(G)进行说明。
在图10(G)中,由箭头A2表示的是采用了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时的可动基座13的移动特性,由箭头B2表示的是采用了原来的凸轮槽200(参照图4C)时的可动基座13的移动特性。由此可知,在采用了原来的凸轮槽200的情况下,可动基座13急剧地向下移动(即,移动速度快)。
与此相反,在采用了本实施例的凸轮槽182的情况下,由于如上述地,水平方向长度L1长、而且第1及第2倾斜槽部182c、182d的倾斜角度θ1、θ2小,所以,可动基座13缓慢地向下移动(即移动速度慢)。
由此,反抗磁铁20a的吸附力,可圆滑地推进压紧构件16和转台20的压紧解除动作。另外,被解除了压紧后,CD-ROM26也从转台20缓慢地载置到转盘14上。因此可将CD-ROM26确定地载置在齿条14的正确位置上。并且,可以防止CD-ROM26在齿条14上移动。因此,在排出动作时,可以确实地防止CD-ROM26及进行排出动作的各构成要素的发生损伤。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为了将CD-ROM26缓慢地载置到转台20上,在驱动可动基座13的凸轮槽182上设有阶段性的倾斜的第1、第2倾斜部182c、182d,机械性地使转台20的移动速度降低,由此实现可靠的排出动作。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通过将装载马达91的旋转由系统控制器190(CPU)控制(以下将此控制称为马达控制),可以实现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用第1实施例说明了的构造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另外,虽然未特别图示,如上述的第1实施例说明了的那样的、可动基座上形成的第1定位部180与形成在托盘上的第2定位部181也可构成为在以下说明的第2实施例的盘装置中也能实现相同的效果的构造。
图17是本实施例的CD-ROM装置的系统方块图(仅表示要部),如同图所示,位置检测开关169对系统控制器190供给可动基座13的位置信息(即,转台20的位置信息),另外,系统控制器190与储存器191连接着,在该储存器191中存储着后述的装载动作处理及排出动作处理的程序。系统控制器190通过驱动器192控制装载马达91的旋转。
可是,本实施例设有的位置检测开关169,在可动基座13朝向不妨碍托盘14的移动的位置进行移动时,在自压紧构件16从转台20被拉开的位置(压紧解除位置)进一步移动规定距离后,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地被选定配设位置。
图21A、图21B及图21C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的马达电压、转台高度及位置检测开关的169的各状态的时间图。与此相对,图23A、图23B、图23C是表示原来的装置的马达电压、转台高度及位置检测开关的各状态的时间图。
如图21A、图21B、图21C所示,设在本实施例中的位置检测开关169做成在转台高度(它与可动基座13的位置等价)比压紧解除位置低规定置后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的构造。这样,不是在转台高度在到达了压紧解除位置时刻立刻进行ON-OFF切换、而是在转台高度比压紧解除位置低规定量时刻进行ON-OFF切换地设定位置检测开关169的配设位置,由此,可以通过位置检测开关169的输出信号确实地检测出转台20从压紧构件16离开的情况。
与此相对,如图23A、图23B、图23C所示,原来的位置检测开关为在转台高度到达压紧解除位置前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的构造。因此,在位置检测开关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的时刻,实际上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依然是压紧着的状态。因此,用该原来的构成,不能确实地检测出转台20从压紧构件16离开的情况。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CD-ROM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CD-ROM装置的装载动作进行说明。图18A、图18B是正确地进行了装载动作的情况下的时间图。图19A、图19B是装载了CD-ROM26以外的异物的情况下的时间图。
在CD-ROM26载置在托盘17上了后,操作者推压操作操作钮143、或将托盘14朝向装置本体25推压操作时,系统控制器190起动存储在存储器191中的图20所示的装载动作。
装载动作一起动,首先,系统控制器190在步骤30(在图中将步骤简称为S)中,通过启动装载马达91,由与在第1实施例中说明了的同样的动作进行托盘14的向装置本体25的拉入处理。
在托盘14移动到装置本体25内的规定位置时,实施步骤32的处理,进行可动基座13的上升处理。该可动基座13的上升处理借助步骤34的处理一直实施到位置检测开关169从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
然而,在不是CD-ROM26而是夹着异物装载在托盘14时,成为异物顶上状态,可能发生可动基座13不移动到规定位置的事态。
因此,在步骤36中,计测上升处理可动基座13的时间(上升处理时间),在该上升处理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T0时,系统控制器190判断为夹杂着异物地进行了装载,于是将处理前进到步骤50而进行排出动作。由此,可防止压紧构件16、转台20、或光学再生头22等因异物而受到坏响应、或损失。
另一方面,在步骤34进行了肯定判定时,系统控制器190由时间控制进行以后的装载马达91的控制。
系统控制器190在步骤34中进行肯定判断时,前进到步骤38,仅以延迟时间Ta(第1待机时间)维持装载马达91的旋转。由此,可动基座13继续上升动作。因此,可以将可动基座13确定地移动到成为完全水平的位置。
在延迟时期Ta经过了时,处理前进到步骤40,仅以时间Tb(第2待机时间)给装载马达91施加逆电压,以便施加排出方向(逆向)的驱动力。这样,通过使装载马达91施加排出方向的驱动力地施加逆电压,可动基座13减速,在接着的步骤42中仅时间Tc(第3的待机时间)地使装载马达91停止。
该步骤40、42的处理在步骤34中在位置检测开关169成为了ON的状态下被实施。即,步骤40、42的处理在压紧构件16和转台20由磁铁20a的吸附力结合了的状态下被实施。可是,在夹有异物的情况下,有时压紧构件16和转台20也成为结合状态。
这时,夹有异物情况中的压紧构件16和转台20的磁铁20a的吸附力比正确地装着CD-ROM26时的磁铁20a的吸附力小。其可认为是,在夹有异物时,压紧构件16和转台20的结合状态不稳定,在压紧构件16和转台20之间的随处产生间离部分,由此,磁铁20a的附着力变小。
在本实施例中,关注到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间的磁铁20a的吸附力在正常时和夹有异物时不同的情况,基于此,做成了检测出装载CD-ROM26时的夹有异物的构成。
即,如上所述,在步骤40中为了使装载马达91施加沿排出方向的驱动力而加逆电压,减速可动基座13,由此,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的磁铁20a的吸附力大,不会发生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的压紧解除。
与此相反,当夹有异物时,由于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的磁铁20a的吸附力小,通过可动基座13向排出方向移动,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被解除压紧。由上述的位置检测开关169的输出结果可以检测出该压紧构件16与转台20的压紧解除是否进行了。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步骤40及步骤42的处理后,在步骤44中进行位置检测开关169是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的判断处理。而且,在步骤44中形成了否定判断的情况下,即图18b所示的位置检测开关169维持着ON状态时,系统控制器190判断为是CD-ROM26正确地装载的状态,进行以后的处理。
在步骤46中,使由步骤40的处理而下动的可动基座13再进行上升,在经过了规定时间Td(该时间Td设定为可动基座13移动到水平位置的时间)后结束装载动作。
另一方面,在步骤44中形成了肯定判断时,即,图19所示地在时间Tb或时间Tc的期间位置检测开关169从ON状态切换到了OFF状态时,系统控制器190判断为夹有了异物的装载动作。然后将处理前进到步骤50,进行将托盘14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排出动作。
由此,可以防止CD-ROM26以外的异物进入装置本体25内。因此,可以防止光学压紧构件16、转台20或光学再生头22等因异物而受到坏影响或被损失。
接着,用图21~图23说明本实施例的CD-ROM装置的排出动作。
在上述的装载动作结束并且对CD-ROM26的再生处理结束了时,操作者按压操作钮143。由此,系统控制器190起动图22所示的排出动作。
在起动图22的排出动作时,首先,在步骤10中,通过将装载马达91沿排出方向逆旋转,使可动基座13向离开托盘14的方向移动(下降)。该可动基座13的下降处理一直实施到由步骤12的处理使位置检测开关169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
在步骤12中进行了肯定判断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90由时间控制进行以后的装载马达91的控制。即,系统控制器190,在步骤12中进行肯定判断时前进到步骤14进行处理,仅时间T1(第1待机时间)地维持装载马达91的旋转(参照图21)。由此,可动基座13在时间T1期间,以与其以前相同的速度使可动基座13下降。
在经过时间T1时,处理前进到步骤16,仅时间T2(第2待机时间)地使装载马达91向装载方向旋转。由此,在可动基座13上作用着朝向装载方向的力;该力起着使从托盘14离开的可动基座13的下降速度减速的作用。
在接续的步骤18中,仅以时间T3(第3待机时间)使装载马达91停止。这样,通过使装载马达91停止,装载马达91起着限制可动基座13的移动的制动(短制动)的作用,可动基座13的下降速度被更加减速。
在经过了上述时间T3的时刻,可动基座13移动到规定的退避位置。然后,在步骤18的处理结束时,接着,在步骤20中,装载马达91开始进行排出方向的旋转,因此,托盘14被进行排出动作。
通过进行上述排出动作的构造,在每各待机时间(T1~T3)在可动基座13上阶段性地作用使其下降速度减速的制动力。因此,在再生时,可以将载置在转台20上的CD-ROM26缓慢地载置在托盘14上。
具体地说,如图21(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CD-ROM装置中,上述的减速可动基座13的下降度的制动力阶段性进行作用,因此,转台高度缓冲地下降。与此相反,在图23(B)所示原来构造的CD-ROM装置中,由于不对可动基座13作用制动力,所以,转台高度急剧地下降。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构造,可以将CD-ROM26从转台20缓慢地移到托盘14上。可防止在排出动作时CD-ROM26在托盘14内游动。由此,可实现可靠性高的排出动作。
另外,根据备有上述实施例的马达控制的本发明的盘装置,在装载动作中,在盘乘上具备对中心机构的转台上后到由磁铁将转台和压紧构件完全结合之间,由于给装载马达施加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的电压,即使由此发生微小的振动,转台与盘两者的中心也容易变为一致。另外,根据具备上述实施例的马达控制的本发明的盘装置,盘乘上转台后到转台与压紧构件完全地结合的时间比原来的长,因此,盘与转台的中心容易成为一致。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旨意的情况下实施各种各样的变更例或修正例。

Claims (7)

1.盘装置,它具备马达、托盘,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排出位置和装置本体内的收容位置之间移送作为记录媒体的盘;可动基座,它为相对上述托盘进行升降动作的构造,配设着用于使上述盘旋转的转台,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上述转台与夹紧部件结合并移动到保持上述盘的保持位置;驱动机构,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将上述可动基座移到上述保持位置,而且,在上述托盘朝向排出位置移动时,将上述可动基座从上述保持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其特征在于,它备有: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169),该检测开关在上述可动基座朝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时,在上述夹紧部件被从上述转台拉离后从ON状态切换为OFF状态;控制装置(190、191、512-520),该控制装置是如下方式控制上述马达的,即从上述可动基座位检测开关变为OFF状态时起仅第1待机时间使上述马达继续退避动作方向旋转,在第1待机时间经过后仅以第2待机时间给上述马达施加逆电压,在该第2待机时间经过后仅以第3待机时间使上述马达的驱动停止,在该第3待机时间经过后使上述马达向退避动作方向旋转、并使上述托盘朝向排出位置移动。
2.盘装置,它具备马达、托盘,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排出位置和装置本体内的收容位置之间移送作为记录媒体的盘;可动基座,它为相对上述托盘进行升降动作的构造,配设着用于使上述盘旋转的转台,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上述转台与夹紧部件结合并移动到保持上述盘的保持位置;驱动机构,它以上述马达作为驱动源,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容位置时将上述可动基座移到上述保持位置,而且,在上述托盘朝向排出位置移动时,将上述可动基座从上述保持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其特征在于,它备有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和控制装置;上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在上述可动基座朝向上述保持位置移动时,在上述可动基座移动到了规定位置的时刻从OFF状态切换为ON状态;上述控制装置是以如下方式控制电机的:在上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成为ON状态后,仅以第1待机时间使上述马达继续及向上述保持位置方向旋转,在该第1待机时间经过后,仅以第2待机时间给上述马达施加逆电压,在上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切换为OFF状态时,将上述托盘朝向上述排出位置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它还备有连接上述马达和上述控制装置的驱动器,该控制装置通过驱动器控制上述马达的旋转。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控制装置以在经过上述第2待机时间后仅以第3待机时间使上述马达驱动停止的方式控制上述马达。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仅以第2待机时间给上述马达加逆电压后,上述可动基座位置检测开关不切换为OFF状态地维持着ON状态时,将上述可动基座朝向上述保持位置移动地仅以第4待机时间继续地控制上述电机。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压紧构件上配设着磁铁(20a),在上述托盘处于上述收纳位置时,上述转台与上述压紧构件由该磁铁产生的吸附力进行结合,借助该结合,上述盘保持在保持位置。
7.盘装置,它具备:托盘,它载置作为记录媒体的盘,将该盘在排出位置和装置本体内的收容位置之间移动;可动基座,它为可进行相对上述托盘升降动作的构造,并且配设着用于使上述盘转动的主轴马达和转台,在该托盘位于上述收容位置时,上述转台移动到与上述盘结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它备有形成在上述可动基座上的第1定位部和形成在上述托盘上的第2定位部,上述第2定位部在上述托盘位于上述收容位置、并且上述可动基座定位于上述结合位置时与上述第1定位部结合,借助上述第1定位部和第2定位部的结合,上述托盘相对上述可动基座定位。
CNB988126478A 1997-12-24 1998-12-16 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00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568097 1997-12-24
JP355680/97 1997-12-24
JP355681/1997 1997-12-24
JP35568197 1997-12-24
JP355681/97 1997-12-24
JP355680/1997 1997-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3301A true CN1283301A (zh) 2001-02-07
CN1240072C CN1240072C (zh) 2006-02-01

Family

ID=26580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81264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0072C (zh) 1997-12-24 1998-12-16 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496463B1 (zh)
EP (1) EP1041564B1 (zh)
JP (1) JP3644384B2 (zh)
KR (1) KR100383132B1 (zh)
CN (1) CN1240072C (zh)
DE (1) DE69825481T2 (zh)
HK (1) HK1031025A1 (zh)
TW (1) TW394935B (zh)
WO (1) WO19990343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37119A (ja) * 2001-02-13 2002-08-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US7111308B2 (en) * 2001-05-17 2006-09-19 Lite-On It Corporation Protection method for manual ejection operation of optical disk drive
JP3889666B2 (ja) * 2002-05-16 2007-03-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2004348852A (ja) * 2003-05-22 2004-12-09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JP4179962B2 (ja) * 2003-10-20 2008-11-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KR20050066279A (ko) * 2003-12-26 2005-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 및 광디스크 인출 제어방법
KR100712335B1 (ko) * 2006-02-09 2007-05-02 주식회사 히타치엘지 데이터 스토리지 코리아 광디스크 장치
JP2010040130A (ja) * 2008-08-07 2010-02-18 Teac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426893B2 (ja) * 2009-02-09 2014-02-2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4923Y2 (zh) * 1988-10-26 1993-11-16
JP2599015B2 (ja) * 1990-03-30 1997-04-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H06243568A (ja) * 1993-02-22 1994-09-02 Tanashin Denki Co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531200B2 (ja) * 1993-03-05 2004-05-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装置
JPH07141743A (ja) * 1993-11-12 1995-06-02 Nakamichi Corp ディスクプレ−ヤのトレイ駆動装置
US5691969A (en) 1994-04-07 1997-11-25 Teac Corporation Compact disk apparatus having enhanced disk handling capabilities
JP2861798B2 (ja) 1994-04-07 1999-02-24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装置
JP2864983B2 (ja) * 1994-04-07 1999-03-08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トレイロック機構
GB2293041B (en) * 1994-09-06 1998-08-19 Alco Electronics Ltd Compact disc drive
KR0165478B1 (ko) * 1995-11-20 1999-03-20 김광호 편심보정장치를 갖는 디스크 드라이브
JP3550958B2 (ja) * 1997-07-18 2004-08-04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041564B1 (en) 2004-08-04
US6496463B1 (en) 2002-12-17
WO1999034367A1 (fr) 1999-07-08
EP1041564A4 (en) 2001-10-10
KR100383132B1 (ko) 2003-05-12
EP1041564A1 (en) 2000-10-04
DE69825481T2 (de) 2005-07-28
HK1031025A1 (en) 2001-05-25
TW394935B (en) 2000-06-21
CN1240072C (zh) 2006-02-01
KR20010033567A (ko) 2001-04-25
JP3644384B2 (ja) 2005-04-27
DE69825481D1 (de) 2004-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267C (zh) 磁盘驱动器
CN1207711C (zh) 盘装置
CN2819373Y (zh) 盘片搬送装置
CN1394336A (zh) 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盘装置
CN1240072C (zh) 盘装置
CN120341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2802652Y (zh) 盘片播放装置
CN1061453C (zh) 光盘设备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157984A (zh) 磁盘再生装置
CN1221181A (zh) 盘设备
CN1992019A (zh) 盘驱动器
CN1282196C (zh) 光盘驱动器
CN1542807A (zh) 槽式记录再现装置
CN1085375C (zh)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313593A (zh) 光盘机
CN1534653A (zh) 槽式记录再现装置
JP3568124B2 (ja)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CN1300065A (zh) 盘转接器
CN1319844A (zh) 光盘机
CN1178220C (zh) 记录媒体用驱动装置
CN1140307A (zh) 光盘驱动设备
CN1095161C (zh) 双卡磁记录再生装置
CN1591641A (zh) 盘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CN1577561A (zh) 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750167A (zh) 存储介质安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