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0065A - 盘转接器 - Google Patents

盘转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0065A
CN1300065A CN00128512A CN00128512A CN1300065A CN 1300065 A CN1300065 A CN 1300065A CN 00128512 A CN00128512 A CN 00128512A CN 00128512 A CN00128512 A CN 00128512A CN 1300065 A CN1300065 A CN 1300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over device
recording medium
change
disc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285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子孝幸
吉村春俊
铃木昭臣
三枝繁
须藤政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00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00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3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11B17/0565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adapted for discs of different siz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014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 G11B23/0021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iscs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其内圆周侧面上接收盘式记录介质用的盘转接器,包括:一主板部分,该主板部分基本成弓形,其圆心角为180°或更大;以及一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形成于所述主板部分的内圆周的一个半圆侧面上,以便支撑安装在所述盘转接器上的盘式记录介质。因此,将盘式记录介质安装在盘转接器上的安装操作和从盘转接器上取下的取出操作都非常简单。

Description

盘转接器
本发明涉及盘转接器。更准确地说,本发明涉及其中装有盘式记录介质的盘转接器技术领域,信息信号能够记录在该盘式记录介质上和从该盘式记录介质中再现。
盘式记录介质,例如光盘(CD),可以分成直径为12cm的大直径型和直径为8cm的小直径型。为了在盘回放装置上使用小直径型的CD,有时小直径型的CD与盘转接器一起安装和使用。
普通的盘转接器的结构是这样,它基本成圆形,并在其内圆周边有多个彼此等距离分布的夹持片,这样,该夹持片可以向盘转接器的中心施加偏压。盘式记录介质通过朝向夹持片中心的偏压力固定,该夹持片与盘式记录介质的外圆周边缘连接。
不过,在普通的盘状转接器中,为了将盘式记录介质安装在盘转接器上,需要将盘式记录介质布置到盘转接器的内圆周上,然后使在周向上间距分布的多个夹持片与盘式记录介质的外圆周边缘连接。另一方面,为了将盘式记录介质从盘转接器中取出,需要解除盘式记录介质的外圆周边缘与多个夹持片之间的连接,并从盘转接器中取出盘式记录介质。因此,将盘式记录介质装入盘转接器和从盘转接器中取出都很费时间,并很麻烦。
因此,本发明的盘转接器的一个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并使将盘式记录介质装入盘转接器和从盘转接器中取出的操作很容易完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在其内圆周侧面上接收盘式记录介质用的盘转接器,其包括:一主板体部分,该主板体部分基本成弓形,且其中心角为180°或更大;以及一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形成于主板体部分内圆周的半个内圆周侧面上,以便支撑装在盘转接器上的盘式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和/或回放装置,其包括:输送装置,用于将其内圆周侧面上接收盘式记录介质的盘转接器从插入位置输送到夹紧位置;安装装置,用于安装输送到夹紧位置的盘式记录介质;以及控制装置,用于这样控制该输送装置,使当盘式记录介质安装在安装装置上时,该输送装置可以将该盘转接器输送到与盘式记录介质分开的位置。
图1与图2至24一起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而图1是在CD插入外壳中之前的盘式回放装置的前视图;
图2表示CD插入外壳中时该盘式回放装置的前视图;
图3是表示基座单元、支撑座和滑杆之间关系的局部剖侧视图;
图4是表示不同部件结构关系的垂直截面图;
图5是第一提升件的前视图;
图6是凸轮件的前视图;
图7与图8一起表示其上支撑有一操作件的凸轮件,图7是后视图,表示其中的操作件没有被按下;
图8是表示操作件被按下时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提升件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一盖体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侧板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一支架的透视图;
图13与图14至19一起表示该盘式回放装置的操作过程,而且图13是其初始状态的前视图;
图14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15是表示CD位于盘台和盘支架持器之间时的前视图;
图16是表示CD位于盘台和盘支架之间时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17是表示CD处于夹紧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18是表示CD处于夹紧状态下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支架降低到其从CD吸引开的位置时的前视图;
图20是表示经过一段预定时间后使插槽自动关闭的流程结构方框图;
图21表示经过一段预定时间后使插槽自动关闭的工作过程的流程图;
图22是一盘转接器的前视图;
图23是一盘转接器的透视图;以及
图24是改进的盘转接器的前视图。
下面将参见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
应当知道,下面所述的实施例针对的是一种盘回放装置。
该盘回放装置1包括主体部分2和与该主体部分2相邻布置但未表示出来的扬声器部分。该主体部分2包括在外壳3内的所需部件和机构。
外壳3包括:一壳体件4,该壳体件4形成向前开口的盒子;顶板5,该顶板5装在壳体件4前部的顶端部分;以及一前板6,该前板6装在顶板5的前面(参见图1和2)。在顶板5上形成有向左右延伸的插槽5a。
前板6包括位于底部的操作面板部分6a和由透明材料制成并装在操作面板部分6a上端的透明面板部分6b(参见图1和2)。操作面板部分6a上布置有液晶显示部分8,供用户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按钮7、7…和各种显示图像都显示在该液晶显示部分8上。盘支架9基本固定在透明面板部分6b后面的中心部分处(参见图1和图14)。
盘支架9包括一稳定器11,该稳定器11可旋转和可沿旋转轴方向,即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地支撑在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上(参见图1和图14)。该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包括固定在前板6上的盘状部分10a、从该盘状部分10a的周边向后伸出的筒状部分10b和从筒状部分10b的后边缘向内伸出的内凸缘部分10c,并且在其后部形成有作为支撑孔10d的开口。副磁体12作为吸引装置固定在盘状部分10a的背面的中心处。
稳定器11具有一基本成盘状的夹持部分11a、一从夹持部分11a的内圆周边缘向前伸出的筒状部分11b和从该筒状部分11b的前端边缘向外伸出并彼此周向隔开的支撑突起11c、11c、11c。铁片13作为被吸引部分安装在该筒状部分11b内部。稳定器11的筒状部分11b的外径稍微小于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的支撑孔10d的内径。
稳定器11通过其插入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内部的支撑突起11c、11c、11c可旋转和可沿轴向,即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地支撑在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上。盘支架9固定在前板6的基本为中心部分的位置,并处于这样的状态,即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的盘状部分10a与前板6的透明面板部分6b的背面接触。下面将介绍的、作为盘式记录介质的光盘(CD)被夹紧的情况还没有发生,该稳定器处于这样的状态,即该铁片13被副磁体12吸引,夹持部分11a与内侧凸缘部分10c接触(参见图14和16)。
基座单元14可向上、向下、向前、向后运动地支撑在外壳3的前面,后部件16装在基座单元14的前部件15上。
从前后方向看时,前部件15基本成矩形的平板状,并在其中心部位形成有一圆形安装孔(arrangement hole)15a(参见图1)。左右延伸的通孔15b与前部件15的安装孔15a的左侧连通(参见图1)。
盘台17布置于前部件15的安装孔15a中。该盘台17由未示出的主轴马达驱动旋转。该盘台17作为安装盘式记录介质的安装装置,包括一盘状的夹持部分17a和从该夹持部分17a的中心部分向前伸出的安装部分17b。磁体18埋入该安装部分17b中。该磁体的磁力强于前述盘支架9中的副磁体12的磁力。
该盘台17布置于安装孔15a中并处于这样的状态,即该夹持部分17a的前表面位于稍微比前部件15的前表面更靠前的位置(参见图3)。
一光学拾取器19可左右移动地支撑在前部件15上(参见图1)。该光学拾取器作为再现装置,对记录在CD内的信息信号进行再现。
光学拾取器19有双轴传动器20。当光学拾取器19向左或向右移动时,双轴传动器20的物镜20a也以同样方式在前部件15的通孔15b中运动。
后部件16基本成矩形,并装在前部件15的后面,以便从后部覆盖盘台17和光学拾取器19。一对支撑销16a、16a彼此上下间隔并从后部件16的左面延伸到右面。
支撑座21布置在基座单元14的后面(参见图3和4)。该支撑座21包括指向前后方向的支撑面部分22和与支撑面部分22的周围边缘成一体的框架状部分23。支撑面部分22的前表面形成前侧支撑部分24,支撑面部分22的后表面形成后侧支撑部分25。
一对导引销23a、23a彼此上下间隔并从框架状部分23的左面延伸到右面,在导引销23a、23a之间形成有一对开口朝前的凹口23b、23b。
一对支撑突起24a、24a彼此上下间隔并从前侧支撑部分2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向前伸出。支撑轴25a从后侧支撑部分25的中心部分向后伸出。而且,在支撑面部分22内形成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插入孔22a刚好在支撑轴25a的下面。
操作开关26布置在后侧支撑部分25的底端部分。该操作开关26被操作在第二检测位置和第三检测位置之间作枢轴运动,该第二检测位置和第三检测位置处于中心的第一检测位置的相对侧。当操作开关26的任何操作被取消时,不管操作开关26在第二检测位置和第三检测位置中的哪一个位置工作,该操作开关26都自动返回到第一检测位置。
第一提升件27可上下滑动地支撑在前侧支撑部分24上(参见图4和5)。一对彼此上下间隔且上下延伸的支撑孔27a、27a形成于第一提升件27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一对向外伸出的插入突起27b、27b形成于该第一提升件27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的左右两侧端。而且,向后突出的连接销27c大致形成于该第一提升件27的中部。
第一提升件27通过其支撑孔27a、27a支撑在支撑面部分22的支撑突起24a、24a上,该支撑突起24a、24a插入该支撑孔27a、27a中。这时,插入突起27b、27b从框架状部分23的凹口23b、23b处向外突出。同时,连接销27c从支撑面部分22的插入孔22a向外突出。
一凸轮件28成盘状,有形成于其整个外周的齿轮部分28a,而支撑孔28b在其中心部分(参见图4和6至8)。第一凸轮槽29形成于凸轮件28的前面。第一凸轮槽29由非驱动部分29a、驱动部分29b和锁定部分29c构成,该非驱动部分29a环绕支撑孔28b并成弓形,该驱动部分29b邻接非驱动部分29a并成曲线形,该锁定部分29c邻接驱动部分29b(参见图6)。
一第二凸轮槽30形成于凸轮件28的背面。该第二凸轮槽30由始端部分30a、邻接该始端部分30a的操作部分30b、邻接该操作部分30b的非操作部分30c以及邻接该非操作部分30c的末端部分30d构成(参见图7和8)。
始端部分30a位于相当靠近凸轮件28外周的位置,并形成很短一段弧。操作部分30b形成一段曲线,该曲线随着离始端30a的距离的增加而朝着凸轮件28的中心移动。该非操作部分30c环绕支撑孔28b并形成一段弧。末端部分30d也环绕支撑孔28d,并形成一普通的曲线,该曲线朝着凸轮件28的中心突出。而且,该始端部分30a比第二凸轮槽30的其它部分宽。
弹簧安装孔28c成细长孔的形状形成于凸轮件28中,安装孔28d和弹簧锚固孔28e形成于凸轮件28中靠近弹簧安装孔28c的不同位置处。另外,一对支撑孔28f、28f成大致以同样方向延伸的细长孔形式形成于凸轮件28的预定位置(参见图6)。而且,在凸轮件28的靠近第二凸轮槽30的始端部分30a的位置处形成有凸台形式的控制部分28g(参见图7和8)。
操作件31可运动地支撑在凸轮件28的背面(参见图7和8)。操作件31大致成J形的平板形式,其末端部分形成宽度增加的按压部分31a。操作部分31c成向前伸出的轴的形式,形成在比按压部分31a更靠近操作件31的另一部分31b的端头处。
操作件31通过其按压部分31a和另一部分31b可运动地支撑在凸轮件28的支撑孔28f、28f中,这样,该按压部分31a可以向着和远离该凸轮件28的中心运动。
在操作件31被支撑在凸轮件28上的状态下,操作部分31c从凸轮件28的安装孔28d处向前突出。而且,在操作件31被支撑在凸轮件28上的状态下,作为偏压件而布置于弹簧安装孔28c中的张紧螺旋弹簧32在另一部分31b的末端与凸轮件28的弹簧锚固孔28e之间伸长。使按压部分31a离开凸轮件28中心的偏压力由张紧螺旋弹簧32作用到操作件31上。受到离开凸轮件28中心方向的偏压力的操作件的按压部分31a通过形成于凸轮件28上的控制部分28g而防止以偏压方向运动。
当操作件31受到张紧螺旋弹簧32的偏压但通过控制部分28g防止运动时,操作件31的按压部分31a覆盖第二凸轮槽30的始端部分30a的内圆周面部分(参见图7)。
在操作件31支撑在凸轮件28上的同时,凸轮件28通过使其支撑孔28b装在支撑面部分22的支撑轴25a上而可旋转地支撑在后侧支撑部分25上。当凸轮件28支撑在后侧支撑部分25上时,未示出的驱动齿轮与齿轮部分28a啮合。该驱动磁力通过由未示出的驱动马达输送的驱动力旋转,该驱动马达既可以正转,也可以反转。而且,第一提升件27的连接销27c可滑动地与凸轮件28的第一凸轮槽29连接。
第二提升件33有基座部分34和在该基座部分34上整体形成的突出部分35,并且该第二提升件33安装成可上下运动(参见图4和9)。
基座部分34成垂直方向的细长矩形形状,并在其上端部分有一向前伸出的连接突起34a。另外,在基座部分34的外周上形成有向后突出的外周壁34b,在外周壁34b的与基座部分34的顶边和底边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一对狭缝34c、34c。
突起部分35、35从基座部分34的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侧向伸出,并都有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接孔35a、35a。
第二提升件33有连接突起34a,该连接突起34a可滑动地插入凸轮件28的第二凸轮槽30中,该第二提升件33根据凸轮件28的旋转上下运动。
盖体36从后侧安装在支撑座21的框架状部分23上(参见图4和10)。因此,凸轮件28和第二提升件33在支撑座21的支撑面部分22与盖体36之间间隔分布。
从前面或后面看,盖体36成基本方形的平板形状,大致在盖体36的中心部分有一对彼此左右间隔并向后伸出的支撑轴36a、36a。在相对于盖体36中心部分的左右侧的位置处形成有一对突起的弓形孔36b、36b。而且,在盖体36前表面的左右向中心部分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导引突起36c,第二提升件33的狭缝34c、34c与导引突起36c连接,这样,该第二提升件33根据凸轮件28的旋转在导引突起36c的引导下上下运动。
单向延伸的枢轴件37、37一端支撑在盖体36的支撑轴36a、36a上,以便在盖体36上绕支撑轴36a、36a枢轴运动(参见图10)。向后伸出的第一连接轴37a、37a形成于该枢轴件37、37的另一端,而向前伸出的第二连接轴37b、37b形成于该枢轴件37、37的中部。
当枢轴件37、37支撑在盖体36上时,第二连接轴37b、37b从盖体36的弓形孔36b、36b中向前伸出,该枢轴件37、37在这样的枢轴运动,即该范围内,第二连接轴37b、37b在弓形孔36b、36b中运动。
一对滑杆38、38形成这样,它们基本成上下方向的细长形,并在其上下相对端处形成有凸轮孔39、39(参见图3)。各凸轮孔39、39由上端垂直部分39a、倾斜部分39b和下端垂直部分39c构成,该上端垂直部分39a位于凸轮孔的顶部并上下延伸,该倾斜部分39b邻接上端垂直部分39a形成并朝着底端向后偏移,该下端垂直部分39c邻接倾斜部分39b并上下延伸。
导引孔40、40在滑杆38、38上的凸轮孔39、39之间彼此上下隔开形成,该导引孔40、40基本成上下方向的细长形。而且,支撑孔41、41大致形成于滑杆38、38在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分。
在基座单元14的后部件16上形成的支撑销16a、16a可滑动地插入滑杆38、38的凸轮孔39、39中,在支撑座21的框架状部分23上形成的导引销23a、23a可滑动地插入导引孔40、40中,从而使基座单元14和支撑座21相互连接(参见图3)。
支撑在支撑座21的前侧支撑部分24上的第一提升件27的插入突起27b、27b插入滑杆38、38的支撑孔41、41中,因此,当第一提升件27上下运动时,滑杆38、38也运动。
一对侧板42、42以覆盖滑杆38、38的方式装在支撑座21的框架状部分23的侧面。各自上下延伸的导引槽42a、42a形成于侧板42、42的外侧(参见图11)。
支架43由彼此前后连接的盘支架持件44和支撑件45构成。该盘支架持件44由透明材料形成(参见图12)。该支架43作为输送CD的输送装置。
盘支架持件44由一对前板部分46、46,一对侧板部分47、47和夹持部分48形成一个单件。
前板部分46、46在左右方向延伸,并彼此左右间隔分布。侧板部分47、47形成这样,即它们分别从前板部分46、46的外端向后延伸。夹持部分48形成这样,即它与前板部分46、46相互连接,并有一对彼此左右间隔分布的夹持槽48a、48a,每个夹持槽都成弓形,该弓形朝着外侧向上偏移。在夹持槽48a、48a之间确定了一个凹口48b。
支撑件45由一对侧部49、49,连接部分50,一对突起51、51和一对安装部分52、52形成一个单件。
侧部49、49的后边缘彼此通过左右延伸的连接部分50相连,在连接部分50的左右两相对端头部分形成有左右延伸的连接孔50a、50a。突起51、51形成这样,即它们从侧部49向下伸出,并且分别在其底部向内延伸的导引槽51a、51a。安装部分52、52形成这样,它们从侧部49、49的前边缘处向外伸出,并且盘支架持件44的侧部47、47的后端装在安装部分52、52的末端上。
支架43的支撑件45的导引槽51a、51a可滑动的插入侧板42、42的导引槽42a、42a中。枢轴件37、37的第一连接轴37a、37a可滑动地插入支撑件45的连接孔50a、50a中。因此,当导引槽51a、51a由导引槽42a、42a引导时,支架43根据枢轴件37、37的枢轴运动而上下运动。
下面介绍盘回放装置1的装载操作和排出操作。应当知道,在所述操作中,所用光盘(CD)100的直径大约是12cm。
首先介绍执行装载操作之前的状态(初始状态)(参见图13和14)。
基座单元14的支撑销16a、16a…分别插入滑杆38、38的凸轮孔39、39…的下部垂直部分39c、39c…。支撑座21的导引销23a、23a…分别与滑杆38、38的导引孔40、40…的底端连接。因此,基座单元14位于后侧的运动端。
因为基座单元14位于后侧的运动端,因此它不会刚好处于顶板5的插槽5a的下面。因此,该插槽5a处于打开状态,用户能够将CD100插入该插槽5a中。
因为基座单元14位于后侧运动端,盘支架9的铁片13不会被盘台17的磁体18吸引,但是该铁片13被副磁体12吸引,稳定器11与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接触。因此,在稳定器11和盘台17之间形成足够能插入CD100的空隙。
凸轮件28的第二凸轮槽30的始端部分30a刚好位于凸轮件28的旋转中心上面。因此,第一凸轮槽29的非驱动部分29a的始端刚好位于凸轮件28的旋转中心的下面。
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与第二凸轮槽30的始端部分30a连接,并位于上侧的运动端。然后,该连接突起34a与操作件31的按压部分31a接触(参见图7)。因此,当第二提升件向下运动时,操作件31被连接突起34a向下推。而且,这时操作件31的操作部分31c操纵操作开关26到第二检测位置(参见图7)。
第一提升件27的连接销27c与第一凸轮槽29的非驱动部分29a的始端连接。因此,该第一提升件27位于上侧的运动端。
枢轴件37、37的第二连接轴37b、37b与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孔35a、35a的里端连接,第一连接轴37a、37a与支架43的连接孔50a、50a的里端连接。枢轴件37、37布置成开口向上的V形。支架43位于上侧的运动端。
在上述的初始状态中,当CD100以主表面朝前或朝后的方式插入该插槽5a中时,它置于支架43的夹持槽48a、48a中,并由盘支架持件44夹持(参见图1、13和14)。然后,当手动按下前板6上的装载操作按钮7时,驱动马达旋转,以便开始装载夹持的CD100。
当驱动马达以某一方向旋转时,从前方看,凸轮件28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当凸轮件28旋转时,连接突起34a相对于第二凸轮槽30的位置改变,第二提升件33向下运动。同时,第一提升件27的连接销27c在第一凸轮槽29的弓形非驱动部分29a中运动,因此,该第一提升件27并不运动。
当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在第二凸轮槽30的始端部分30a后面的操作部分30b中运动时,该第二提升件33向下运动。当第二提升件33向下运动时,因为第二连接轴37b、37b在连接孔35a、35a中滑动连接,因此枢轴件37、37以其末端向下运动的方向枢轴转动。然后,因为枢轴件37、37的第一连接轴37a、37a在支架43的连接孔中滑动连接,夹持有CD100的支架通过枢轴件37、37的枢轴转动而向下运动。
当第二提升件33向下运动且连接突起34a到达第二凸轮槽30的操作部分30b的末端时,夹持件43的向下运动停止。这时,CD100的中心孔100a位于盘支架9和盘台之间,这样,可以建立夹紧CD100的状态(参见图16)。
驱动马达继续旋转以驱动凸轮件28旋转,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在第二凸轮槽30的非操作部分30c中运动(参见图15)。因为该非操作部分30c形成中心在凸轮件28的旋转中心的弓形,该第二提升件33不运动,因此,该支架43也不向上或向下运动。
当凸轮件旋转时,第一提升件27的连接销27c从第一凸轮槽29的非驱动部分29a运动到驱动部分29b中。当连接销27c在驱动部分29b中运动时,该第一提升件27向下运动。
当第一提升件27向下运动时,因为插入突起27b、27b插入滑杆38、38的支撑孔41、41中,因此滑杆38、38向下运动。因为形成于基座单元14上的支撑销16a、16a在滑杆38、38的凸轮孔39、39中滑动连接,通过滑杆38、38的向下运动,支撑销16a、16a相对于滑杆38、38向上运动。
当支撑销16a、16a在凸轮孔39、39的倾斜部分39b、39b中向上运动时,基座单元14向前运动。当基座单元14向前运动时,盘台17靠近盘支架9,连接部分17b插入CD100的中心孔100a中。
因为盘台17的磁体18的磁力强于盘支架9的副磁体12的磁力,所以当基座单元14向前运动并到达预定位置时,稳定器11的铁片13被磁体18吸引,且该稳定器11离开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因此,CD100被盘台17的夹持部分17a和稳定器11的夹持部分11a夹持住,从而完成CD100的夹紧(参见图18)。
因此,在CD100从盘支架9和盘台17之间插入以前,因为稳定器11的铁片13被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的副磁体12吸引,该稳定器11与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接触,因此,当稳定器输送CD100时,该CD100并不与该稳定器接触。而且,因为在夹紧时,铁片13被盘台17的磁体18吸引,因此能够使CD100的装载操作、排出操作和夹紧操作最优化。
特别是,当在盘回放装置1中提供有上下移动CD100的垂直型装载装置时,稳定器11更容易处于相对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倾斜的状态。不过,在夹紧还没有进行时使稳定器11与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接触,能够更有效的对装载操作、排出操作和夹紧操作优化。
而且,在盘回放装置1中,为了在夹紧还没有进行时使稳定器相对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处于最佳状态,稳定器11上的铁片13被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上的副磁体12吸引,因此,并不需要在盘支架9周围有特别的、使稳定器11相对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处于最佳状态的机构。
因此,用户能够很好地通过前板6的透明面板部分6b观察,也可以考虑增加设计性能。
在盘支架9中,因为副磁体12的磁力弱于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的盘台17的磁体18的磁力,当CD100被夹紧时,铁片13确实被磁体18吸引,该夹紧操作的确能够进行。而且,装载操作等的优化可以仅通过适当设定盘支架9和盘台17之间的距离来完成,该盘台17可向着盘支架9运动或远离盘支架9,并且这样更利于设计,同时可以增加设计的自由度。
应当知道,在前述说明中,铁片13在稳定器11上并被副磁体12或磁体18吸引,但是也可以使稳定器11上有磁体,而将磁性金属材料如铁片布置在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和盘台17上。
不过,在盘回放装置1中,将副磁体12和磁体18布置于铁片13的两侧,则仅通过改变两个磁体的磁力就可以对CD100的装载操作、排出操作和夹紧操作进行优化,并能简化设计。
而且,副磁体12、磁体18和铁片13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设定,通过适当设定,可以实现这样的最优设置,即当进行夹紧时,优化该稳定器11向盘台17一侧的运动,而CD100插入它们之间,当不进行夹紧时,优化该稳定器11向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一侧的运动。
如上所述,当执行CD100的夹紧操作时,基座单元14向前运动。然后,因为基座单元14向前运动,顶板5的插槽通过基座单元14的上表面部分14a从底侧关闭(参见图18)。因此,基座单元14的上表面部分14a作为打开和关闭插槽5a的活门。
CD100的夹紧完成后,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与第二凸轮槽30的非操作部分30c的末端连接,第一提升件27的连接销27c与第一凸轮槽29的驱动部分29b的末端连接(参见图17)。
驱动马达继续旋转以驱动凸轮件28旋转,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在第二凸轮槽30的末端部分30d中运动,第二提升件33向下运动。同时,因为第一提升件27的连接销27c在第一凸轮槽29的锁定部分29c中运动,因此第一提升件27不运动,基座单元14也不前后运动。
当连接突起34a在末端部分30d内运动且第二提升件33向下运动时,支架43再次向下运动。这时,因为CD100被盘支架9和盘台17夹紧,通过支架43的向后运动,该支架43从CD100处向后缩回(参见图19)。因此,该CD100处于这样的状态,即它能够旋转而不与支架43干扰。
当凸轮件28旋转而连接突起34a在末端部分30d内运动直到预定位置时,操作开关26由操作件31的操作部分操纵到达第三检测位置,这时向驱动马达发出一停止信号,驱动马达的旋转停止。
当前板6的再现操作按钮7被按下时,主轴马达旋转并驱动盘台17旋转,这样,被夹紧的CD100旋转,同时驱动光学拾取器19进行CD100的再现操作。
当前板6的再现停止操作按钮7被按下时,CD100的旋转停止,光学拾取器19的驱动也停止,从而终止该CD100的再现操作。
CD100的排出操作是通过使驱动马达以与前述方向反向旋转来进行的。当前板6上的排出操作按钮7被按下时,驱动马达旋转并执行CD100的排出。
当驱动马达反向旋转时,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从第二凸轮槽30的末端部分30d向非操作部分30c运动(参见图17),第二提升件33和支架43向上运动,以建立这样的状态,即夹紧的CD100可以被支架43夹持(参见图18)。
而且,当凸轮件28旋转时,第一提升件27的连接销27c在第一凸轮槽29的驱动部分29b内朝着非驱动部分29a运动,基座单元14向后运动(参见图16)。由于基座单元14的向后运动,通过盘台17的磁体18而使稳定器11与铁片13之间的吸引力消失,铁片13被主体侧向支撑部分10的副磁体12吸引,从而解除了CD100的夹紧。
当基座单元14向后运动时,被上表面部分14a关闭的顶板5的插槽5a打开,从而使CD100可以从插槽5a中退出(参见图16)。
而且,当凸轮件28旋转时,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在第二凸轮槽30的操作部分30b中朝着始端部分30a运动,第二提升件33和支架43再次向上运动。然后,通过基座部分34的向上运动,CD100从插槽5a中退出(参见图14)。当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到达始端部分30a的预定位置时,操作开关26由操作件31的操作部分31c操纵到达第二检测位置,并向驱动马达发出停止信号,以停止驱动马达的旋转,从而结束排出操作。
在盘回放装置1中,当前板6上的装载操作按钮7被按下时,驱动马达旋转并执行所夹持的CD100的装载操作。装载操作也可以通过按下置于支架43的夹持槽48a、48a上并插入插槽5a中的CD100来执行。
在前述的起始状态时,也就是在执行CD100的装载操作之前,CD100插入该插槽5a且将置于支架43的夹持槽48a、48a中CD100向下压,然后,该第二提升件33通过支架43和枢轴件37、37稍微向下运动。当第二提升件33稍微向下运动时,与在第二凸轮槽30的始端部分30a处的操作件31的按压部分31a相接触的连接突起34a稍微向下压迫该按压部分31a(参见图8)。然后,操作件31相对于凸轮件28稍微向下运动,该操作开关通过操作部分31c到第二检测位置的操作被取消,操作开关26到达第一检测位置(参见图8)。
当操作开关26到达第一检测位置时,向驱动马达发出驱动信号,并执行上述的装载操作。
然后,当压CD100的力消失后,操作件31通过张紧螺旋弹簧32的偏压力而向上运动,该张紧螺旋弹簧32在凸轮件28和操作件31之间延伸,因此,按压部分31a与凸轮件28的控制部分28g啮合,从而限制该操作件31的向上运动。
因为操作件31必定返回到其按压部分31a能被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压迫的位置,因此通过按压CD100也必定能很好地开始执行装载操作。
如上所述,在盘回放装置1中,当按压CD100时,构成凸轮件28的第二凸轮槽30的壁面部分不会被连接突起34a压迫,但是通过按压操作件31,使该操作件31以CD100被按压的方向运动,可以自动开始装载操作。
因此,用户用很小的力按压CD100就可以执行装载操作,这在使用盘回放装置1时很方便。而且,按压CD100根本不会损坏CD100或该盘回放装置1中的任何部件,如支架43。
而且,因为操作件31可运动地支撑在凸轮件28上,操作件31的布置空间可以很小,同样可以使得该盘回放装置1最小化。
而且,在盘回放装置1中,因为当凸轮件28以上述方式旋转时,CD100的装载操作和CD100的夹紧操作连续执行,因此不需要分别执行该操作的部件或机构,同样可以减少零件的数目和简化机械结构。
还有,如前述,插槽5a的打开和关闭的操作是在经过预定时间后通过活门,即基座单元14的上表面部分14a进行的。
在盘回放装置1中,当插槽5a打开时,经过预定时间后,它由基座单元14的上表面部分14a自动关闭。
图20是表示经过预定时间后使该插槽5a自动关闭的电路结构的方框图。
当驱动马达202响应控制器200的指令而通过马达驱动器201旋转时,盘回放装置1的支架43向上或向下运动。该控制器200根据操作按钮7、7…和操作开关26的操作发出不同信号。
图21是表示经过预定时间后该插槽5a自动关闭所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应当知道,在该流程图中,在起始点时,该插槽5a处于关闭状态。
步骤S1:当排出的操作按钮7被按下时,控制器200通过马达驱动器201向驱动马达202发出排出命令。随后,驱动马达202旋转,以使支架43向上运动,从而执行排出操作。
步骤S2:当排出操作完成后,由于基座单元14位于后侧的运动端,可以插槽5a打开,并处于CD100能够插入的状态。
步骤S3:当操作开关26被操纵到达第二检测位置时,驱动马达202的旋转停止以完成排出操作时,控制器200开始预定时间的计时。例如,该预定时间设置为1分钟。
步骤S4:如果在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出使插槽5a关闭的命令,那么预定时间的计时继续。如果发出了该关闭命令,那么执行步骤S6的关闭操作,也就是,通过基座单元14的上表面部分14a关闭该插槽5a的操作。例如,当用户按下装载的操作按钮7时,控制器200发出关闭命令,并且前述的装载操作将响应该关闭命令而开始执行。
步骤S5:如果控制器200的预定时间计时到达0,那么执行关闭操作。如果预定时间的计时值不是0,那么检测是否发出关闭命令并继续该预定时间的计时。
步骤S6:执行关闭操作。具体是,从控制器200发出操作信号,驱动马达202旋转以使支架43向下运动。而且,基座单元14从后侧的运动端向前侧的运动端运动,插槽5a由上表面部分14a关闭。
步骤S7:通过凸轮件28的旋转,操作开关26由操作件31的操作部分31c操纵到达第三检测位置,驱动马达202的旋转停止,从而完成关闭操纵。
应当知道,在盘回放装置1中,不管CD100是否插入到插槽5a中,插槽5a都将在经过预定时间后关闭。因此,当CD100插入该插槽5a中时,经过预定时间后,支架43向下运动,基座单元14向前运动,从而执行CD100的装载操作和关闭该插槽5a。不过,当CD100没有插入该插槽5a中时,经过预定时间后,支架43向下运动,基座单元14向前运动,从而关闭该插槽5a。
这时,在盘回放装置1中,因为插槽5a经过预定时间后关闭,因此能够减少灰尘等通过插槽5a的进入和粘在CD100上,从而有利于保持该盘回放装置1的性能。
而且,因为基座单元14的一部分作为打开和关闭该插槽5a的活门,因此不需要单独的活门,从而减少该盘回放装置1的零件数,并减少该盘回放装置1的制造成本。
而且,因为当基座单元14运动而进行CD100的夹紧操作时该插槽5a关闭,当基座单元14运动而解除CD的夹紧操作时该插槽5a打开,因此该插槽5a可根据需要打开和关闭,使得该盘回放装置1的使用很方便,并有效防止灰尘等通过插槽5a的进入。
下面将介绍盘转接器300。该盘转接器300接受直径小于CD100的盘式记录介质,例如8cm的小直径CD400,该盘转接器300用于该盘回放装置1中。
盘转接器300包括主板件301和防脱出件302,它们形成一单件,例如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参见图22和23)。
主板件301成基本环形的盘状,而防脱出件302形成于主板件301的内周边的一个半圆部分上。定位突起301a、301a、301a在主板件301的外周边的一个半圆部分上彼此等周向间距形成。
防脱出件302由基座部分302a和支撑件302b、302b…构成,该基座部分302a与主板件301的内圆周边缘相连,该支撑件302b、302b…从基座部分302a上向内伸出。该防脱出件302形成这样,它在周向延伸并且其厚度稍微大于主板件301的厚度。
五个支撑件302b、302b…彼此周向间隔形成,并轮流从基座部分302a的厚度方向的两相对端伸出。中心定位的支撑件302b的位置与中心定位的定位突起301a一致。该支撑件302b、302b…形成这样,相邻支撑件302b、302b之间在厚度方向的间距稍微大于CD400的厚度。
CD400是这样安装和支撑在盘转接器300上的,该CD的外周边在厚度方向的相对侧由支撑件302b、302b…夹持。当CD400以这种方式支撑时,在主板件301内圆周边缘的另一侧和CD400的外圆周边缘之间形成一固定大小的间距,该主板件301内圆周边缘的另一侧与形成有防脱出件302的一侧相对,该间距的作用是作为手指插入的空间303(参见图22)。
因为手指插入的空间303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用户可以将手指插入该手指插入空间303中,从而很容易将CD400安装到盘转接器300上和将CD400从盘转接器300上取下。
而且,在盘转接器300中,因为从厚度方向的相对侧支撑CD400的支撑件302b、302b…形成于主板件301的内圆周边缘,因此,可以通过将CD400插入支撑件302b、302b…之间以安装该CD400或通过将CD400从支撑件302b、302b…之间取出以取下该CD400,将该CD400安装到盘转接器300的操作和将该CD400从盘转接器300上取下的操作都非常简单。
而且,因为支撑件302b、302b…的结构简单,可以降低盘转接器300的制造成本。
支撑有CD400的盘转接器300以这种方式插入盘回放装置1的插槽5a中,即中心定位的定位突起301a可以定位在底部。这样,插入该插槽5a中的盘转接器300相对于支架43这样定位,即中心定位的定位突起301a位于支架43的夹持部分48的凹口48b内,而位于相对侧的定位突起301a、301a则置于夹持部分48的上边缘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参见图22)。
这时,装载操作以与前述CD100类似的方式进行。然后,与前述类似,当CD400的夹紧完成后,第二提升件33的连接突起34a与第二凸轮槽30的非操作部分30c的末端啮合。因此,当驱动马达继续旋转时,连接突起34a在末端部分30d内运动,使得第二提升件33向下运动,从而使得支架43向下运动。这时,因为CD400由盘支架9和盘台17保持夹紧,通过支架43的向下运动,处于夹持槽48a、48a中的盘转接器300从CD400处向下缩回,并到达非干扰位置,在该位置处,盘转接器300不会与CD400干扰。因此,CD400可以不受盘转接器300干扰的旋转,从而进行再现操作。
这时,在盘转接器300中,因为CD400运动到非干扰位置,在该位置处,CD400不会与盘转接器300干扰,因此CD400在不装于盘转接器300上的情况下旋转。与其它CD装于盘转接器上并与盘转接器一起旋转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CD离开旋转平面而发生侧向运动,从而能够提高通过光学拾取器19阅读记录在CD400上的信号的能力。
如上所述,在盘转接器300中,因为防脱出件302处在主板件301的一个半圆部分上,因此不需要使内圆周上的大量夹持片与CD的外圆周边缘连接,从而省去了普通盘转接器在进行安装和取下操作时所需的这些连接。因此能很快将CD400安装到该盘转接器300上和就CD400从该盘转接器300上取下,从而提高可操作性。
而且,当盘转接器300用于垂直装载型的盘回放装置1时,为了将CD400安装到盘转接器300上或将CD400从盘转接器300上取下,只需要将CD400相对于盘转接器300向下或向上滑移。而且,为了将盘转接器300插入该插槽5a中或将盘转接器300从插槽5a中取出,只需要抓住该装有CD400的盘转接器300并向上或向下移动即可。因此能方便使用。
图24所示为盘转接器300的一种变化形式。该盘转接器300A包括主板部分301A,该主板部分301A基本成弓形,其中心角大于180度。而且,在主板部分301A的周向两端头之间形成有一缺口,该缺口作为手指的插入空间303A。
在本盘转接器300A中,因为手指插入空间303A形成较大空间,CD400的安装和取下将更方便。
应当知道,上述联系实施例介绍的元件的特定形状和结构仅仅是作为实现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由此进行限制和解释。
显然,根据前述说明书,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转接器与安装在其内圆周侧的盘式记录介质一起使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主板部分,该主板部分基本成弓形,且其中心角为180°或更大;以及一防脱出部分,该防脱出部分形成于主板部分的半个圆周侧面的内圆周边缘上,以便支撑盘式记录介质和防止该盘式记录介质脱出。
因此,不需要进行这样的安装和取下操作,以使内圆周上的大量夹持片与盘式记录介质的外圆周边缘啮合,并省略了普通盘转接器中所需的这种啮合。这样,将盘式记录介质安装到盘转接器上和将盘式记录介质从盘转接器中取下都不需要多少时间,因此提高了可操作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转接器中,当安装在盘台上的盘式记录介质旋转时,盘转接器缩回到非干扰位置,在该位置处,该盘转接器不会与盘式记录介质发生干扰。因此,与盘式记录介质装在盘转接器上并与盘转接器一起旋转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该盘式记录介质发生侧向运动而偏离旋转平面,并能以优化将信息信号记录到盘式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操作和从盘式记录介质上读出信息信号的读出操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转接器中,当盘式记录介质支撑在防脱出部分上时,沿该盘式记录介质径向的外周边缘的外部形成有手指插入空间,以便能抓住该盘式记录介质。因此,通过将手指插入该手指插入空间,能够很容易将盘式记录介质装在该盘转接器上和从该盘转接器上取下。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转接器中,该盘转接器与插入型的盘记录和/或回放装置一起使用,其中,信息信号的记录和/或再现是对盘式记录介质进行的,该盘式记录介质的运动和输送是以这样的方向进行的,即其主表面基本指向水平方向。因此,在将盘式记录介质安装到盘转接器上的安装操作和从盘转接器上取下的取出操作中,仅需要相对于盘转接器向上和向下滑移该盘式记录介质。而且,为了将装有盘式记录介质的盘转接器插入盘记录和/或回放装置和从盘记录和/或回放装置中取出,仅仅需要抓住该盘转接器并向上和向下移动。因此能有利于使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盘转接器中,多个支撑件在主板部分的周向上延伸,以便以这样的方式支撑该盘式记录介质,即从支撑件和盘式记录介质之间的相对侧面夹持住该盘式记录介质的主表面,该多个支撑件形成防脱出的部分。因此,将盘式记录介质安装到盘转接器上的安装操作和从盘转接器上取下的取出操作都非常简单。
而且,因为支撑件结构简单,故可以降低盘转接器的制造成本。

Claims (12)

1.一种在其内圆周侧面上接收盘式记录介质用的盘转接器,包括:
一主板部分,该主板部分基本成弓形,且其中心角为180°或更大;以及
一支撑部分,该支撑部分形成于所述主板部分的半个圆周侧面的内圆周边缘上,以便支撑安装在所述盘转接器上的盘式记录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转接器,其中:当安装在盘台上的盘式记录介质旋转时,所述盘转接器缩回到非干扰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盘转接器不会干扰旋转的所述盘台和盘式记录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转接器,其中:所述盘转接器由记录和/或回放装置的支架输送到夹紧位置,该记录和/或回放装置将信息信号记录到安装在所述盘转接器上的盘式记录介质上和/或将信息信号从安装在所述盘转接器上的盘式记录介质中再现,且在该夹紧位置,盘式记录介质被安装到所述盘台上,所述盘转接器与所述支架一起缩回到非干扰位置,在该位置处,所述盘转接器不会干扰旋转的所述盘台和盘式记录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转接器,其中:当盘式记录介质支撑在所述盘转接器的所述支撑部分上时,由所述盘转接器和盘式记录介质的外周边形成一手指插入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转接器,其中:所述盘转接器的所述主板部分的开口端形成在所述手指插入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转接器,其中:所述主板部分基本成环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转接器,其中:由所述支架输送的盘式记录介质的主表面处于基本平行于垂直方向的平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转接器,其中:所述支撑部分包括在所述主板部分的内圆周的半圆周侧面上的多个支撑件,用于以这样一种方式支撑该盘式记录介质,以便从支撑件之间的相对两侧夹持该盘式记录介质的主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转接器,还包括:在所述盘转接器的外圆周部分上的定位突起,其中所述定位突起与所述支架上形成的凹口部分连接,以便定位所述支架输送的盘转接器。
10.一种记录和/或回放装置,包括:
输送装置,用于将在其内圆周侧面上接收盘式记录介质的盘转接器从插入位置输送到夹紧位置;
安装装置,用于安装输送到夹紧位置的盘式记录介质;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这样控制所述输送装置,使当盘式记录介质安装在安装装置上时,该输送装置可以将所述盘转接器输送到与盘式记录介质分开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和/或回放装置,其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在其上形成的凹口部分,且在所述盘转接器的外周边上形成的定位突起与所述凹口部分连接,以便定位待输送的所述盘转接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和/或回放装置,其中:由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的盘式记录介质的主表面位于基本平行于垂直方向的平面内。
CN00128512A 1999-09-29 2000-09-29 盘转接器 Pending CN13000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7448/1999 1999-09-29
JP27744899A JP2001101821A (ja) 1999-09-29 1999-09-29 ディスクアダプタ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0065A true CN1300065A (zh) 2001-06-20

Family

ID=17583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28512A Pending CN1300065A (zh) 1999-09-29 2000-09-29 盘转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574179B2 (zh)
JP (1) JP2001101821A (zh)
KR (1) KR20010050681A (zh)
CN (1) CN130006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18600B2 (ja) * 2000-07-27 2003-06-23 オリエント測器コンピュータ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用アダプタ−
TWI223238B (en) * 2001-02-13 2004-11-01 Orient Instr Comp Co Ltd Disk adaptor for use in a printer for printing a label on an optical disk
JP3832286B2 (ja) * 2001-08-03 2006-10-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3884644B2 (ja) * 2001-11-22 2007-02-21 株式会社ディーアンドエム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および再生方法
KR100595513B1 (ko) * 2003-12-11 2006-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디스크 재생장치
JP2005222600A (ja) * 2004-02-05 2005-08-1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ディスク挿入排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280A (ja) * 1993-07-07 1995-01-31 Tanashin Denki Co ディスクマガジン内蔵型プレーヤ用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で用いられるディスクアダプター
US5844874A (en) * 1995-02-24 1998-12-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isc tray having a disc holding member
JP3045223B2 (ja) * 1996-10-04 2000-05-29 タナシン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001048B2 (ja) * 1997-04-30 2000-01-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TW464041U (en) * 1998-03-20 2001-11-11 Benq Corp Mechanism for limiting removeable disk for optical disk drive
KR100318011B1 (ko) * 1998-08-03 2002-04-22 구자홍 광재생기기트레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1101821A (ja) 2001-04-13
KR20010050681A (ko) 2001-06-15
US20020114255A1 (en) 2002-08-22
US6574179B2 (en) 2003-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7730A (zh)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CN1139065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175767A (zh) 盘形记录载体的放/录设备、容纳设备以及放/录头机架
CN1096677C (zh) 盘盒
CN1209900A (zh) 电子设备及记录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N1661702A (zh) 光盘装置
CN1300065A (zh) 盘转接器
CN1855267A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1992019A (zh) 盘驱动器
CN1085375C (zh)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CN1198830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143295C (zh) 盘盒装置
CN1240072C (zh) 盘装置
CN1154993C (zh) 使用盘片盒的记录及/或再现装置
CN1577562A (zh) 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122992C (zh) 光盘驱动设备
CN1292549A (zh) 盘夹持器,记录和/或回放装置以及装载插入式记录介质的方法
CN1233829A (zh) 盘片装载装置
CN1630345A (zh) 摄像装置
CN1551140A (zh) 盘装置
CN1233049A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278328C (zh)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移送方法及交换控制装置
CN1534653A (zh) 槽式记录再现装置
CN1115683C (zh) 磁记录/再现装置
CN1707686A (zh) 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