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73707A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373707A CN116373707A CN202310521560.0A CN202310521560A CN116373707A CN 116373707 A CN116373707 A CN 116373707A CN 202310521560 A CN202310521560 A CN 202310521560A CN 116373707 A CN116373707 A CN 1163737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support member
- inclined portion
- main body
- vehicle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改善了向支承部件的倾斜部安装卡子的安装作业性。座椅垫具有:框形的框架;以及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其以位于框架内的方式支承于框架,框架具有横梁以及左右一对侧梁,横梁对侧梁的对应的端部之间进行连接,在左右的侧梁设置有覆盖彼此相对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罩部件,支承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其与框架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倾斜部,其从主体的左右侧缘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左右的倾斜部与对应的左右的罩部件抵接,在主体与倾斜部的连结部分设置有连结加强部,该连结加强部具有凹设于表面侧的连结凹部和配置在连结凹部内的连结肋。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01月31日、申请号为:202010077670.9、发明名称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设置在框架的内侧以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公知有以下这样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由板状的树脂部件形成设置在座椅垫框架的内侧来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支承部件具有从主体的后部的左右侧缘朝上方倾斜地向外侧延伸的倾斜部。由于倾斜部从斜侧方支承乘员的臀部,因此对乘员的臀部的支承力被分散。此外,支承部件在其前端及后端具有多个钩,在各钩处勾挂于构成座椅垫框架的前横梁及后横梁。此外,公知有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表皮材料与衬垫之间设置有座椅加热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0913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0524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在车辆等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伴随着电装部件的增加,线束增加,而且,伴随着座椅的位置调整的多样化,线缆等增加。由于这些部件使用卡子等固定于座椅的支承部件,因此要求在支承部件设置许多固定部位。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那样具有倾斜部的座椅中,在倾斜部的背面侧设置有这样的固定部位。但是,若在倾斜的面上设置固定部,则卡子的安装作业很是繁杂。
本发明鉴于以上背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了向支承部件的倾斜部安装卡子的作业性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1,其具有座椅垫2和座椅靠背3,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框形的框架7,其设置于所述座椅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8,其设置在所述框架内,具有与所述框架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主体20和从所述主体的左右侧缘的至少一部分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的倾斜部21;衬垫9,其配置在所述框架及所述支承部件的表面侧;表皮材料10,其覆盖所述衬垫;以及卡子37,其将其他部件固定于所述倾斜部,在所述倾斜部形成有与所述主体垂直地朝背面侧突出的筒状部34,通过所述筒状部的中空构成供所述卡子贯插的安装孔35。
根据该结构,由于筒状部设置在倾斜部的背面侧,因此卡子向倾斜部的安装作业性佳。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安装孔贯通所述倾斜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内表面形成有朝向表面侧的肩面38,所述卡子以所述其他部件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背面侧的方式,从所述支承部件的背面侧贯插至所述安装孔中并卡定于所述肩面。
根据该结构,由设置了安装孔而引起的刚性的下降通过肩面而被弥补,并且卡子的末端以不从倾斜面的表面突出的方式卡定于肩面,因此能够防止就座感下降。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其他部件是线状部件,所述线状部件沿纵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线束等线状部件安装于倾斜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在各个所述倾斜部形成有多个所述安装孔。
根据该结构,通过多个安装孔,能够将多个线状部件安装于倾斜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形成于各个所述倾斜部的多个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在横向上彼此错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沿纵向延伸的线状部件沿横向排列配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形成于各个所述倾斜部的多个所述安装孔的位置在纵向上彼此错开。
根据该结构,由于安装孔间的间隔扩大,因此作业性提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有纵端部加强部(后部加强部)42,所述纵端部加强部具有:立壁43,其从所述倾斜部中的沿着所述倾斜部的表面的纵向的一侧的端缘以与所述倾斜部的所述表面垂直的方式向背面侧延伸;底壁44,其从所述立壁的下缘向所述纵向的所述一侧或向相对于该一侧朝所述表面的延长面倾斜的方向延伸;以及加强壁45,其被固定成与所述立壁及所述底壁垂直。
根据该结构,能够调整倾斜部的挠曲,同时提高倾斜部的刚性。
此外,现有技术的支承部件由于是在其前端及后端钩挂于座椅垫框架的结构,因此需要相对于座椅垫框架进行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因此,存在在将支承部件向座椅垫框架组装时需要时间的问题。此外,在组装后,支承部件有可能意外地相对于座椅垫框架左右错位。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部件相对于框架的定位变得容易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1,其具有座椅垫2和座椅靠背3,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框形的框架7,其设置于所述座椅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8,其以位于所述框架内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左右一对侧梁14;以及横梁15、16,其对所述侧梁的对应的端部之间进行连接,在左右的所述侧梁设置有覆盖彼此相对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罩部件60,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20,其与所述框架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倾斜部21,其从所述主体的左右侧缘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左右的所述倾斜部与对应的左右的所述罩部件抵接,在所述倾斜部的背面设置有加强所述倾斜部的刚性的第一加强部(格子状加强部)39。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倾斜部与罩部件抵接,能够进行支承部件相对于框架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由此,能够使得支承部件向框架的组装作业容易。此外,在组装后,能够使支承部件相对于框架难以左右错位。而且,通过第一加强部使倾斜部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倾斜部的变形。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的位置相对于框架固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罩部件支承于所述侧梁。
根据该结构,罩部件通过支承于侧梁而稳定,因此支承部件的位置固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罩部件设置有加强所述罩部件的刚性的第二加强部(罩加强部)64,所述第二加强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加强部的沿着所述倾斜部的表面的横向的延长线上。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二加强部使罩部件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罩部件的变形。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的位置相对于框架固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呈直线状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肋41,所述第二加强部包括呈直线状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肋(罩加强部)64,彼此对应的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配置在共同的直线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承部件的刚性通过第一肋而提高的部分和罩部件的刚性通过第二肋而提高的部分排列,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件及罩部件的变形。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的位置相对于框架固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倾斜部在所述第一肋的延长线上具有第一安装孔35,该第一安装孔35能够安装把持了线状部件的卡子。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第一肋抑制第一安装孔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卡子的脱落。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具有第一肋的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肋,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肋交叉的多个第三肋(纵肋)40。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倾斜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抑制倾斜部的变形。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的位置相对于框架固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罩部件支承于侧梁的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罩部件具有凸起63,该凸起63从与所述倾斜部抵接的侧壁的背面突出,在末端处与所述侧梁抵接,所述侧梁在所述凸起的所述末端的附近具有能够安装所述卡子的第二安装孔14a。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凸起抑制罩部件的变形,因此与罩部件抵接的支承部件固定,并且确保了收容由卡子所把持的线状部件等其他部件的空间,罩部件与其他部件碰撞而使其他部件落下的情况被抑制。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罩部件抵接的纵向范围内,所述罩部件的下端与轨道罩抵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轨道罩抑制罩部件的变形,因此与罩部件抵接的支承部件固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罩部件支承于侧梁的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在所述倾斜部的表面的延长面上配置有所述侧梁。
根据该结构,安装刚性得以提高。
本发明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倾斜部由以金属制的线材24作为嵌件而成形出的树脂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倾斜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抑制倾斜部的变形。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的位置相对于框架固定。
此外,在现有技术的左右具有倾斜部的支承部件中,存在因坐姿而应力集中于倾斜部的可能性,要求加强倾斜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了倾斜部的强度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1,其具有座椅垫2和座椅靠背3,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框形的框架7,其设置于所述座椅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8,其以位于所述框架内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左右一对侧梁14;以及横梁15、16,其对所述侧梁的对应的端部之间进行连接,在左右的所述侧梁设置有覆盖彼此相对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罩部件60,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20,其与所述框架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倾斜部21,其从所述主体的左右侧缘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左右的所述倾斜部与对应的左右的所述罩部件抵接,在所述主体与所述倾斜部的连结部分设置有连结加强部46,该连结加强部46具有凹设于表面侧的连结凹部47和配置在所述连结凹部内的连结肋48。
根据该结构,通过连结加强部,能够加强倾斜部与主体的连结部分的强度。此外,通过调整连结凹部的大小或连结肋的朝向、厚度、片数等,能够将支承部件设计成使倾斜部相对于主体的挠曲容易度成为期望的程度。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倾斜部具有安装有卡子的安装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卡子将线束等部件安装于倾斜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至少一部分所述连结肋配置在所述安装孔的横向的侧方。“横向”是指左右方向或以沿着支承部件的表面的方式向上下或前后倾斜的左右方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连结肋来补偿强度因安装孔而受损的部位的强度。
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具有安装孔的上述结构中的任一个结构中,所述连结凹部的纵向长度比所述安装孔的纵向长度长。“纵向”是指与横向垂直且沿着支承部件的表面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在纵向上,能够在比安装孔宽的范围内加强倾斜部与主体的连结部分。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有纵端部加强部(后部加强部)42,所述纵端部加强部具有:立壁43,其从所述倾斜部中的纵向的一侧的端缘以与所述倾斜部的所述表面垂直的方式向背面侧延伸;底壁44,其从所述立壁的下缘向所述纵向的所述一侧或向相对于该一侧朝所述表面的延长面倾斜的方向延伸;以及加强壁45,其被固定成与所述立壁及所述底壁垂直。
根据该结构,通过纵端部加强部加强倾斜部的强度,并且调整加强壁的厚度、片数等,能够将支承部件设计成使倾斜部的挠曲容易度成为期望的程度。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安装孔位于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加强壁的所述纵向的延长线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加强壁来补偿强度因安装孔而受损的部位的强度。
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具有纵端部加强部的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加强壁位于比所述连结肋靠横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纵端部加强部位于比连结肋靠横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过度地加强连结部与主体的连结部而支承部件无法充分挠曲的情况,并且能够利用纵端部加强部来加强比连结部靠横向外侧的位置。
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具有纵端部加强部的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纵端部加强部位于比所述连结加强部靠所述纵向的所述一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纵端部加强部相对于连结加强部在纵向上错开地配置,因此能够防止局部加强过大以及应力集中在其他部分的情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具有纵端部加强部的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连结肋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加强壁形成角度。
根据该结构,由于连结肋相对于加强壁形成角度,因此连结肋及加强壁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上加强倾斜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连结肋沿横向延伸,所述加强壁沿所述纵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纵向及横向上加强倾斜部。
此外,对以下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种情况是在具备左右具有倾斜部的板状的支承部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设置座椅加热器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具备具有左右弯曲着前后延伸的多个线状的金属制弹簧的支承部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设置座椅加热器的情况,通过比较可知,施加到座椅加热器的应力彼此不同。因此,在两者中,为了避免因从支承部件受到的应力而损伤座椅加热器内的电热丝,需要彼此不同的考虑。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在具有板状的支承部件(具有倾斜部)和座椅加热器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抑制电热丝的损伤。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101,其具有座椅垫102和座椅靠背103,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框形的框架106,其设置于所述座椅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107,其以位于所述框架内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框架;衬垫108,其配置在所述框架及所述支承部件的表面侧;表皮材料109,其覆盖所述衬垫;以及座椅加热器110,其具有配置在所述衬垫与所述表皮材料之间的底布133和固定于所述底布133的电热丝134,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115,其相对于所述框架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倾斜部116,其从所述主体的左右侧缘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所述底布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所述倾斜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缘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底布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倾斜部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缘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与底布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倾斜部的左右两侧缘靠左右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座椅加热器受到的弯曲负荷被抑制。通过抑制座椅加热器的弯曲负荷,抑制了座椅加热器所包含的电热丝的损伤。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支承部件由以金属制的线材119作为嵌件而成形出的树脂形成,所述线材包括侧部纵线材119c,该侧部纵线材119c配置在所述倾斜部中的比所述底布的左右两侧缘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且沿纵向延伸。在此,纵向是指沿着支承部件的前后或上下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侧部纵线材比底布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由此座椅加热器受到的弯曲负荷被抑制,由此,抑制了座椅加热器所包含的电热丝的损伤。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线材包括被配置成至少局部地被所述底布覆盖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线材119d~119g。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横线材抑制底布的变形,从而抑制了施加到电热丝的负荷。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存在多列所述横线材。
根据该结构,通过多列横线材抑制底布的变形,由此抑制了施加到电热丝的负荷。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线材具有被所述底布覆盖的环状部,多列所述横线材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所述环状部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通过形成为环状的线材抑制底布的变形,从而抑制了施加到电热丝的负荷。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底布具有连结部36,该连结部36在与所述表皮材料的挂装部138重叠的位置朝向所述支承部件挠曲。
根据该结构,即使乘员向座椅就座从而连结部被前后拉伸,挠曲的连结部也会伸长,从而施加到连结部的向前后方向的拉伸力减少,因此,施加到配置在连结部的电热丝的负荷被抑制。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还具有压力传感器120,该压力传感器120以从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主体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表皮材料的所述挂装部重叠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承部件的表面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压力传感器配置成与容易挠曲的挂装部重叠,因此压力传感器容易测知压力。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安装卡子127的卡子安装孔125、126,所述底布没有覆盖所述卡子安装孔。
根据该结构,由于底布不易受到来自从支承部件的背面侧安装并向表面侧突出的卡子的末端的应力的影响,因此座椅加热器受到的弯曲负荷被抑制。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主体具有卡定所述表皮材料的端部的多个卡定孔122、123,从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主体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底布配置成从所述卡定孔错开。
根据该结构,由于底布配置成从卡定孔错开,因此作业人员容易目视确认卡定孔,表皮材料的端部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所述底布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所述支承部件的左右两侧缘靠左右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底布中的被支承部件支承的范围变大,因此座椅加热器受到的弯曲负荷被抑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通过设置筒状部而改善了向支承部件的倾斜部安装卡子的安装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通过设为具有肩面的结构,因设置了安装孔而引起的刚性的下降被肩面弥补,并且卡子的末端以不会从倾斜面的表面突出的方式卡定于肩面,因此能够防止就座感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其他部件是线状部件,所述线状部件沿纵向延伸,由此能够将线束等线状部件安装于倾斜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中,在各个倾斜部形成有多个安装孔,由此能够将多个线状部件安装于倾斜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中,多个安装孔的位置在横向上彼此错开,由此能够在横向上排列配置沿纵向延伸的线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中,多个安装孔的在纵向上彼此错开,由此安装孔之间的间隔扩大,因此作业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上述结构中的任意一个结构中,通过形成为具有纵端部加强部的结构,能够调整倾斜部的挠曲,同时能够提高倾斜部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及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倾斜部及罩部件周边的从通过筒状部的背面观察到的纵剖视图(省略衬垫的图示)。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侧部及侧框架的放大俯视图。
图5A至图5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表皮材料相对于支承部件的卡合的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横剖视图,图5C是变形例的横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倾斜部的放大立体图(省略罩部件的图示)。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倾斜部的周边的后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及支承部件的右后方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倾斜部及罩部件周边的包括从正面观察到的衬垫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中的衬垫的后视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从前方内侧观察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及座椅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挂装部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座椅;
2:座椅垫;
7:框架;
8:支承部件;
9:衬垫;
10:表皮材料;
20:主体;
21:倾斜部;
22:前部安装部;
23:后部安装部;
34:筒状部;
35:安装孔;
36:线装部件;
37:卡子;
38:肩面;
42:后部加强部(纵端部加强部);
43:立壁;
44:底壁;
45:加强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是按照车辆V的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座椅1用作车辆V的驾驶座或副驾驶座,具有座椅垫2、座椅靠背3及头枕4。座椅垫2以能够前后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在车厢地板5的左右一对滑轨6、6。此外,座椅1具有配置在框架7及支承部件8(参照图2)上的由聚氨酯泡沫等构成的挠性的衬垫9和覆盖衬垫9的表皮材料10。滑轨6具有:下轨道11,其与地板5结合;上轨道12,其以能够前后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下轨道11;以及轨道罩13(参照图3),其覆盖上轨道12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2所示,座椅垫2具有:框形的框架7;以及支承部件8,其以位于框架7内的方式支承于框架7,借助表皮材料10及衬垫9(参照图1)弹性地支承座椅1的乘员的负荷。
框架7具有:左右一对侧梁14、14;前部横梁15,其将左右一对侧梁14、14的前端部彼此连接;后部横梁16,其将左右一对侧梁14、14的后端部彼此连接;以及摇架17,其与左右一对侧梁14、14的前端部连结且左右的中间部位于比前部横梁15靠前方的位置。左右一对的侧梁14、14是由金属板构成的前后较长的长条材料,在上下形成有凸缘。侧梁14借助基座部件65支承于上轨道12(参照图3)。前部横梁15及后部横梁16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管构成。摇架17由金属板构成,具有大致沿着座面的前部的表面。如图4所示,在右侧的侧梁14安装有检测座椅1相对于地板5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位置传感器19。
如图2所示,支承部件8以位于框架7内的方式支承于框架7。支承部件8具有:板状的主体20,其相对于框架7大致平行地延伸;倾斜部21,其从主体20的后部的左右侧缘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前部安装部22,其从主体20的前缘向前方延伸并与前部横梁15卡合;以及后部安装部23,其从主体20的后缘向斜上后方延伸并与后部横梁16卡合。主体20也可以以其后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为界,以其前侧相对于其后侧随着靠向前方而靠上方的方式稍微倾斜。支承部件8由以金属制的线材24作为嵌件而成形出的树脂形成,承受乘员的负荷而挠曲,弹性地支承乘员。
在主体20的前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表面侧形成有载置压力传感器25的传感器载置部26。压力传感器25检测施加于座椅垫2的压力,以判断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1。在主体20的后部,乘员的负荷被倾斜部21分散,因此就座时的压力变小。因此,压力传感器25配置在相对于倾斜部21向前方错开的位置,以避免受倾斜部21分散压力的影响。因此,从压力传感器25接收到信号的ECU等就座判定单元(未图示)对就座判定的正确性提高。
在座椅1(参照图1)中,采用对座椅1的表面抽吸或吹送空气来调整湿度的空气通风系统,在主体20上的传感器载置部26的左右,以成为空气通路的方式设置有上下贯通的一对空气用开口27、27。各个空气用开口27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在形成由一对空气用开口27、27夹着的传感器载置部26的树脂部分,埋设有沿纵向通过的用于加强的中央纵线材24a。
此外,在主体20的后部设置有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中央卡定孔29和位于中央卡定孔29的左右的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它们是将安装于表皮材料10的端部的多个钩28(参照图5A至图5C)卡定并且调整支承部件8的挠曲的贯通孔。中央卡定孔29及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分别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关于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中央卡定孔29和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它们前后方向的宽度彼此相等,但在左右方向的长度上,中央卡定孔29比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长。因此,支承部件8的中央部的挠性变高,成为柔软的入座舒适感。这样,通过使中央卡定孔29的长度与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的长度彼此不同,支承部件8的挠曲被设定成提高了就座感。此外,中央纵线材24a纵贯中央卡定孔29内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由此中央卡定孔29的周边的强度被加强。如图5A所示,卡定于中央卡定孔29的钩28具有收纳中央纵线材24a的槽31,因此钩28相对于中央卡定孔29的卡合变得牢固。此外,由于具有槽31,因此卡定于中央卡定孔29的钩28相对于卡定于侧部卡定孔30的钩28形状不同且宽度变宽。这样,通过根据要卡定的卡定孔的形状或大小来改变钩28的形状或大小,能够防止作业者将钩28组装到错误的卡定孔。由于中央卡定孔29及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与后部安装部23分离,因此作业性佳。由于能够将表皮材料10卡定于支承部件8,因此不需要将用于形成卡定部的突片等设定在框架7,能够使框架7小型化及轻量化。
如图2及图5A至图5C所示,在主体20的表面侧上的中央卡定孔29及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的后方的缘部设置有朝向背面侧凹陷的钩用凹部32。钩28从背面侧向表面侧通过对应的中央卡定孔29或侧部卡定孔30,钩28的末端被容纳在钩用凹部32中。钩28的末端容纳于钩用凹部32中,由此能够将钩28相对于中央卡定孔29及侧部卡定孔30定位。另外,如图5C所示,也可以代替钩用凹部32,在中央卡定孔29的表面侧的后方的缘部设置有向表面侧突出的钩用缘壁33,使钩28的末端卡定(对于侧部卡定孔30的表面侧缘部也同样如此)。钩28的末端与钩用缘壁33卡合,由此防止了钩28从中央卡定孔29及侧部卡定孔30脱落。此外,由于中央卡定孔29及侧部卡定孔30设置在主体20的与左右一对倾斜部21、21排列的位置、即刚性比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中央卡定孔29及侧部卡定孔30的变形,能够防止钩28从中央卡定孔29及侧部卡定孔30脱落。
如图2、图3及图6~图8所示,在倾斜部21形成有朝向下方(与主体20垂直的方向的背面方向)突出的筒状部34。卡子37贯插由筒状部34的筒的中空构成的安装孔35,该卡子37用于将线束或线缆等线状部件36等其他部件安装于支承部件8。为了使线状部件36难以变形,线状部件36配置成与倾斜部21的后部加强部42及背面面接触。此外,为了提高作业性,线状部件36从中央卡定孔29及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错开配置。此外,线状部件36优选沿前后方向延伸,或者配置成从安装孔35向横向内侧靠近。在筒状部34的内周面形成有肩面38,该肩面38用于提高筒状部34的刚性,并且卡定卡子37的末端。例如,筒状部34构成为包括:底壁34a,其具有供卡子37贯插的贯通孔,并且在俯视观察时形成矩形;以及侧壁34b,其从底壁34a的边部朝向上方立起设置。底壁34a的上表面构成肩面38。筒状部34的下端位于与主体20的背面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安装孔35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主体20垂直,因此,卡子37从背面侧的相对于倾斜部21的安装作业能够与相对于主体20的安装作业同等地进行。即,与使卡子37倾斜地安装的情况相比,卡子37向筒状部34的安装作业性提高。另外,通过具有肩面38,卡子37的末端不会从倾斜部21的表面突出,能够防止卡子37影响就座感。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中央卡定孔29及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对于设置于衬垫9的表皮材料10的挂装位置是错开的。此外,在将表皮材料10还固定于侧梁14的情况下,其固定位置相对于倾斜部21前后错开。为了安装多个线状部件36,也可以在各个倾斜部21设置多个安装孔35。在该情况下,多个安装孔35通过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彼此错开位置,能够安装多个沿前后方向或横向延伸的线状部件36,且安装作业性提高。
在倾斜部21的背面设置有格子状加强部39。格子状加强部39具有向下方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纵肋40和向下方突出并在沿着倾斜部21的横向上延伸的多个横肋41。由于通过格子状加强部39提高了倾斜部21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倾斜部21的变形,而且,支承部件8相对于框架7的位置固定。筒状部34配置在格子状加强部39内,为了弥补因设置安装孔35而导致的刚性下降,优选一部分纵肋40及/或横肋41与筒状部34连结。
在倾斜部21的后缘设置有后部加强部42,该后部加强部42用于加强倾斜部21并且调整倾斜部21的挠曲。后部加强部42具有:立壁43,其从倾斜部21的后缘以与倾斜部21的表面垂直的方式向背面侧延伸;底壁44,其从立壁43的下缘向后方或斜上后方延伸;以及多个加强壁45(肋),其被固定成与立壁43及底壁44垂直的。为了补偿因设置安装孔35而导致的刚性下降,加强壁45的一部分优选位于安装孔35的纵向延长线上,而且位于与安装孔35相同的高度。此外,优选为格子状加强部39的纵肋40与立壁43以交叉的方式连结,纵肋40及立壁43针对彼此不同方向的负荷的输入使倾斜部21的刚性提高。
在比后部加强部42靠前方处的主体20与倾斜部21的连结部分,设置有用于加强两者的连结的连结加强部46。连结加强部46具有:连结凹部47,其在支承部件8的表面侧的主体20与倾斜部21之间的边界部分处沿纵向延伸;以及多个连结肋48,其设置在连结凹部47内,由主面与纵向垂直的壁构成。通过调整连结凹部47的长度和深度以及连结肋48的数量和厚度等,可调整倾斜部21的挠曲容易度以及主体20与倾斜部21之间的刚性。连结凹部47形成在安装孔35的横向的侧方,其前后方向的长度优选比安装孔35的前后方向长度大,通过这样构成,连结肋48在较大范围内加强强度因安装孔35而受损的部分。连结肋48位于比后部加强部42的加强壁45靠横向内侧的位置。此外,沿着主体20与倾斜部21之间,侧部纵线材24b被埋设于支承部件8,从而主体20与倾斜部21之间被加强。另外,为了提高倾斜部21的刚性,也可以变更线材24的配置以包围筒状部34或连结加强部46。在该情况下,优选将线材24配置成与纵肋40及横肋41交叉,为了提高刚性,优选为线状部件36沿着线材24的一部分区间(未图示)。
如图4所示,在支承部件8的左右侧缘,在主体20和设置于后部的倾斜部21之间形成有侧部切口49。安装于侧梁14的位置传感器19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位于侧部切口49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内。通过设置侧部切口49,能够使支承部件8小型化及轻量化,并且容易确认位置传感器19的安装状态。侧部切口49也可以仅设置在支承部件8的左右侧缘中的设置有位置传感器19的一侧。另外,除了位置传感器19仅设置在左右的一方,框架7及支承部件8关于与其左右方向垂直的中央的平面呈大致镜像对称形。
由于在侧部切口49的前方没有设置倾斜部21,因此在支承部件8的前部,主体20的侧缘成为支承部件8的侧缘。主体20的前部的侧部50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前方比后方低的曲柄形状,补偿了通过侧部切口49而下降的刚性。此外,在曲柄形状中变低的部分的背面侧安装线状部件36的情况下,从表面侧突出的卡子(未图示)的末端产生的影响通过曲柄形状中变高的部分而被缓和,抑制了就座感下降。此外,由于即使前侧变低也会在后侧支承乘员的臀部,因此曲柄形状给臀部的支承带来的影响小,抑制了就座感下降。此外,主体20中的左右一对空气用开口27、27各自的左右外侧的附近部分具有弯曲部51,该弯曲部51在正面观察时弯曲以便与主体20的前部的侧部50中的因曲柄形状而变低的部分连结。弯曲部51从空气用开口27的附近延伸到主体20的前缘附近。通过弯曲部51弥补了因左右一对空气用开口27、27而下降的刚性。
如图3及图4所示,为了提高支承部件8的左右侧缘的刚性,在主体20的前部的侧缘设置有向表面侧突出的凸缘53,在倾斜部21的侧缘设置有向背面侧突出的凸缘54。若在设置于主体20的前部侧缘附近的孔55处设置卡子(未图示),则卡子的末端向主体20的表面侧突出。向表面侧突出的凸缘53会缓和该卡子的末端的突出对就座感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在倾斜部21的安装孔35中设置有肩面38,因此安装在安装孔35中的卡子37的末端不会向倾斜部21的表面侧突出。因此,倾斜部21的凸缘54向背面侧突出而不会对就座感造成影响。
如图2所示,埋设于构成支承部件8的树脂中的线材24也有的沿左右方向(横向)延伸,分别提高了支承部件8中其周围的刚性。在左右一对空气用开口27、27的前方的大致沿着主体20的前缘的位置配置有前部横线材24c,在左右一对空气用开口27、27与中央卡定孔29及左右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之间配置有中央横线材24d,在中央卡定孔29及左右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的后方的大致沿着主体20的后缘的位置配置有后部横线材24e。中央横线材24d的一部分沿着中央卡定孔29及左右一对侧部卡定孔30、30的前缘配置。中央横线材24d可以布置成多列,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横线材24d可以由呈环状配置的线材24的一部分构成。
前部安装部22从上方与前部横梁15卡合,具有为了容易安装而彼此分离的三个前部安装片56。同样,后部安装部23从上方与后部横梁16卡合,具有为了容易安装而彼此分离的三个后部安装片57。中央纵线材24a及侧部纵线材24b的两端部分别埋设于对应的前部安装片56及后部安装片57中,来加强前部安装部22及后部安装部23。
在主体20的前缘的未与前部安装片56连结的部分设置有前部切口58。前部切口58的左右方向宽度比与主体20的前缘连结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前部安装片56、56之间的距离小。因此,由主体20的前缘及彼此相邻的两个前部安装片56、56划分出的空间的轮廓在俯视观察时成为凸字状。通过设置前部切口58,能够使从主体20的前缘附近到前部安装片56的部位大幅地挠曲,前部安装片56向前部横梁15的安装变得容易。此外,前部切口58的宽度比彼此相邻的两个前部安装片56之间的距离小,由此抑制了因设置前部切口58而导致的就座感的下降。此外,从传感器载置部26到中央的前部安装片56之间成为埋设中央纵线材24a的连结部59。通过设置空气用开口27或前部切口58,主体20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刚性下降,但通过连结部59确保了必要的刚性。前部安装片56呈从主体20大致向前方延伸的钩状,后部安装片57呈从主体20的后缘向斜上后方延伸的钩状。
由于前部横线材24c以沿着主体20的前缘且避开前部切口58的方式配置,因此前部横线材24c弯曲。此外,前部横线材24c的左右的两端部向前方延伸,比弯曲部51更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且沿着凸缘53延伸,由此不会使支承部件8大型化而加强了主体20的前侧的角部。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框架7的侧梁14安装有罩部件60。罩部件60在侧梁14的后部覆盖左右方向的内侧和上部。罩部件60由树脂形成。构成罩部件60的左右的内侧的侧壁61以下侧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倾斜。倾斜部21的侧缘与侧壁61的表面抵接。为了可靠地抵接,构成为倾斜部21的侧缘与侧壁61的表面线接触。为了减少倾斜部21的侧缘与侧壁61的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使组装容易,侧壁61的表面上的与倾斜部21的侧缘抵接的部位的附近成为平面部62,而且,倾斜部21的侧缘在纵剖视观察时带有圆角。侧壁61的前端及后端优选为分别位于比倾斜部21的侧缘的前端及后端靠前方及后方的位置。为了降低倾斜部21与侧壁61之间的摩擦,侧壁61的厚度优选为比倾斜部21的厚度薄。通过使倾斜部21的侧缘与罩部件60的侧壁61的表面抵接,能够进行支承部件8相对于框架7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并且在组装后,难以使支承部件8相对于框架7左右错位。由于左侧的倾斜部21及罩部件60与右侧的倾斜部21及罩部件60彼此呈镜像对称形,因此支承部件8向框架7的组装作业容易。
在侧壁61设置有凸起63,该凸起63从背面突出,在末端与侧梁14抵接。侧梁14在凸起63的所述末端的附近具有能够安装把持了线状部件36的卡子(未图示)的安装孔14a。即使从倾斜部21对罩部件60施加负荷,通过凸起63也抑制了罩部件60的侧壁61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从侧壁61对线状部件36施加负荷从而线状部件36脱落的情况。此外,为了以避开后部横梁16的方式配置线状部件36,优选在侧梁14设置支承线状部件36的支架。罩加强部64由与侧壁61的内表面及凸起63连结的肋构成。构成罩加强部64的肋具有与纵向垂直的主面,在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处与侧梁14抵接。通过凸起63及罩加强部64,罩部件60的刚性提高,抑制了罩部件60的变形。此外,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8相对于框架7的位置固定。倾斜部21的横肋41的一部分与构成罩加强部64的肋优选配置在共同的直线上。在该情况下,由于刚性通过肋41而提高的部分和刚性通过构成罩加强部64的肋而提高的部分排列,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件8及罩部件60的变形。此外,为了提高刚性,优选筒状部34与凸起63的纵向位置(纵向的坐标)一致。另外,也可以将倾斜部21的横肋41和构成罩加强部64的肋变更为彼此不呈直线状排列,在这种情况下,倾斜部21和罩部件60容易挠曲,就座感提高。
在倾斜部21与罩部件60抵接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罩部件60的下端与轨道罩1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抵接而被支承。轨道罩13支承于上轨道12,侧梁14借助基座部件65支承于上轨道12上。由此,抑制了罩部件60的变形,支承部件8相对于框架7的位置固定。此外,关于罩部件60的上下方向位置,倾斜部21的侧缘抵接的部分位于与侧梁14抵接的凸起63和支承于轨道罩13的下端之间。此外,在倾斜部21的表面的延长面上配置有侧梁14,以使得安装刚性提高。
如图9所示,倾斜部21的表面与衬垫9抵接,衬垫9的一部分进入罩部件60与倾斜部21之间。因此,倾斜部21的侧缘借助衬垫9而与罩部件60抵接。通过进入罩部件60与倾斜部21之间的衬垫9,能够避免倾斜部21与罩部件60之间的摩擦,能够抑制摩擦声。衬垫9的左右的侧端位于罩部件60上,即位于比倾斜部21的侧缘靠左右的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支承部件8的左右宽度。另外,在希望增大倾斜部21的挠曲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使衬垫9的与倾斜部21的表面相对的面形成为相对于倾斜部21翘曲的形状等,使倾斜部21的侧缘从罩部件60分离,使得衬垫9不会进入罩部件60与倾斜部21之间。
优选衬垫9还配置在支承部件8的前部安装片56(参照图2)上。在该情况下,由于乘员的负荷经由衬垫9施加到前部安装片56,因此从上方与前部横梁15(参照图2)卡合的前部安装片56的卡合强度提高。
如图5B及图5C所示,在衬垫9中的与钩28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钩容纳部66。通过钩容纳部66能够避免衬垫9与钩28的干涉,使钩28向中央卡定孔29及侧部卡定孔30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为了抑制钩28的脱落,也可以取代钩容纳部66而将衬垫9中的与钩28相对的部分压接于钩28。
图10是座椅靠背3(参照图1)中的衬垫71的后视图,图11是从前方内侧观察座椅靠背3的侧框架72的立体图。为了提高作业性,优选为,在用于固定表皮材料10(参照图1)的表皮固定材料73中,设置在表皮材料10的上端侧的表皮固定材料73固定于比安装在侧框架72的气囊74靠上方的位置,而且,线状部件36的安装位置75从气囊74的加固衬布夹安装位置76分离。在线状部件36配置在侧框架72的表面侧的情况下,优选在线状部件36与表皮固定材料73之间配置有衬垫71,以使得表皮固定材料73不会脱落。为了提高刚性,表皮固定材料73优选设置在侧框架72与下框架(未图示)彼此重叠的位置或被焊接的位置。在将线状部件36固定于侧框架72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刚性,线状部件36的安装位置75优选为与气囊74相对的加强筋77的附近、且避开模块保持器78的位置。此外,为了提高刚性,优选将气囊74的安装位置设在加强筋77的延长线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作业性,模块保持器78的安装位置优选在侧面观察时避开侧框架72的凸缘79。
衬垫71具有:主部71a,其配置在表面侧;以及端部71b,其以与主部71a的上部及左右侧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背面侧,与主部71a协作来包围上框架(未图示)及侧框架72。在主部71a设置有用于挂装表皮材料10(参照图1)的挂装孔80。在端部71b,在上部与左右侧部的连结部设置有从内侧朝向外侧的切痕81。设置在主部71a的侧部的贯通孔82设置成与安装于侧框架72的模块保持器78呈同一平面状。贯通孔82设置在避开保持支承部件83的线材84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图1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座椅101作为车辆V(参照图1)的驾驶座或副驾驶座使用,具有座椅垫102、座椅靠背103及头枕104,由固定于车厢的地板并被轨道罩105覆盖的左右一对滑轨6(参照图1)支承。如图13~图15所示,座椅垫102具有:框形的框架106,其支承于滑轨6;支承部件107,其以位于框架106内的方式支承于框架106;挠性的衬垫108,其由配置在框架106及支承部件107上的聚氨酯泡沫等构成;表皮材料109,其覆盖衬垫108;以及座椅加热器110,其配置在衬垫108与表皮材料109之间。支承部件107借助表皮材料109、座椅加热器110以及衬垫108弹性地支承坐在座椅101上的乘员的负荷,并将该负荷传递到框架106。框架106、支承部件107、衬垫108、表皮材料109及座椅加热器110相对于与其左右方向垂直的中央的平面呈大致镜像对称形。
框架106具有:左右一对侧梁111、111;前部横梁112,其将左右一对侧梁111、111的前端部彼此连接;后部横梁113,其将左右一对侧梁111、111的后端部彼此连接;以及摇架114,其与左右一对侧梁111、111的前端部连结,且左右的中间部位于比前部横梁112靠前方的位置。左右一对的侧梁111、111是由金属板构成的前后较长的长条部件,在上下形成有凸缘。前部横梁112及后部横梁113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管构成。摇架114由金属板构成,具有大致沿着座面的前部的表面。
如图13所示,支承部件107具有:板状的主体115,其相对于框架106大致平行地延伸;倾斜部116,其从主体115的后部115a的左右侧缘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前部安装部117,其从主体115的前缘向前方延伸并与前部横梁112卡合;以及后部安装部118,其从主体115的后缘向斜上后方延伸并与后部横梁113卡合。主体115也可以以其后部115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为界,以其前侧相对于其后侧随着靠向前方而靠上方的方式稍微倾斜。支承部件107由以金属制的线材119作为嵌件而成形出的树脂形成,借助表皮材料109及衬垫108承受乘员的负荷而挠曲,从而弹性地支承乘员。前部安装部117从上方与前部横梁112卡合,具有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安装片和位于左右的端部附近的一对安装片。后部安装部118从上方与后部横梁113卡合,具有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安装片和位于左右的端部附近的一对安装片。这样,前部安装部117及后部安装部118分别分离为三个,因此容易安装于前部横梁112及后部横梁113。
在座椅101(参照图12)中采用了座椅安全带提醒(SBR)系统,该座椅安全带提醒(SBR)系统在尽管乘员就座但未佩戴安全带的情况下发出警报,为此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20。压力传感器120载置在主体115的前部115b与后部115a的边界附近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表面侧。压力传感器120检测施加于座椅垫102的压力,以判断乘员是否就座于座椅101。在主体115的后部115a,乘员的负荷被倾斜部116分散,因此就座时所施加的压力变小。因此,压力传感器120优选配置在相对于倾斜部116向前方错开的位置,或者配置在与倾斜部116的前端排列的位置,以免受倾斜部116的压力分散的影响。由此,从压力传感器120接收到信号的ECU等就座判定单元(未图示)进行的就座判定的正确性提高。
此外,在主体115的后部115a设置有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中央卡定孔122和位于中央卡定孔122的左右的一对侧部卡定孔123、123,它们是对安装于表皮材料109的后端侧的端部的多个钩121(参照图15)进行卡定并且调整支承部件107的挠曲的贯通孔。中央卡定孔122及一对侧部卡定孔123、123分别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中央卡定孔122和一对侧部卡定孔123、123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彼此相等,但在左右方向的长度上,中央卡定孔122比一对侧部卡定孔123、123长。因此,支承部件107的中央部的挠性变高,成为柔软的乘坐舒适感。通过这样使中央卡定孔122的长度与一对侧部卡定孔123、123的长度彼此不同,支承部件107的挠曲被设定成提高了就座感。此外,第一纵线材119a纵贯中央卡定孔122内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由此中央卡定孔122的周边的强度被加强。由于能够将表皮材料109的后端侧卡定于支承部件107,因此不需要将用于形成卡定部的突片等设置在框架106,能够使框架106小型化及轻量化。
在主体115的表面侧的中央卡定孔122及一对侧部卡定孔123、123的后侧的缘部设置有朝向背面侧凹陷的钩用凹部124。钩121从背面侧向表面侧通过对应的中央卡定孔122或侧部卡定孔123,钩121的末端被容纳在钩用凹部124中。钩121的末端容纳于钩用凹部124中,由此能够将钩121相对于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定位。此外,由于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设置在主体115的与左右一对倾斜部116、116排列的位置、即刚性比较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的变形,能够防止钩121从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脱落。
在倾斜部116形成有沿上下贯通的第一卡子安装孔125。此外,在主体115的前部115b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沿上下贯通主体115的第二卡子安装孔126。在第一卡子安装孔125及第二卡子安装孔126中,能够从背面侧安装把持其他部件的卡子127。若卡子127的末端向支承部件107的表面突出,则有可能对乘坐舒适感觉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第一卡子安装孔125形成在凹部128内,该凹部128设置在倾斜部116上并向背面侧凹陷。此外,设置在前部115b的左右两侧部的后方的第二卡子安装孔126通过在前部115b的左右两侧缘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缘129、以及位于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116的附近,减轻了向表面突出的卡子127的末端的影响。此外,由于设置在前部115b的左右两侧部的前方的第二卡子安装孔126形成在向背面侧较浅地凹陷的凹部130内,因此减轻了向表面突出的卡子127的末端的影响。
在支承部件107的左右侧缘,在倾斜部116的前方且主体115的前部115b的后端部形成有侧部切口131。通过设置侧部切口131,能够使支承部件107小型化及轻量化。
通过设置侧部切口131,且前部115b的左右两端缘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于比前部安装部117的左右两端缘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由此,在前部115b形成有向左右两侧方延伸的翼部132。与倾斜部116不同,翼部132相对于前部115b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不倾斜。
埋设于构成支承部件107的树脂中的线材119分别沿纵向(沿着支承部件107的前后方向)和横向(沿着支承部件107的左右方向)延伸多根,从而提高了支承部件107的刚性。在图示例子中,线材119包括:第一纵线材119a,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沿纵向延伸;第二纵线材119b,其在左右方向的侧部沿纵向延伸;第三纵线材119c,其在第一卡子安装孔125的左右外方沿纵向延伸;第一横线材119d,其在前部115b的前侧沿横向延伸;第二横线材119e,其以通过后部115a的前侧的方式沿横向延伸;第三横线材119f,其以通过后部115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方式沿横向延伸;第四横线材119g,其以通过后部115a的后侧的方式沿横向延伸;以及第五横线材119h,其在第一卡子安装孔125的前后沿横向延伸。第二横线材119b部分地通过倾斜部116,第二~第四横线材119e~f的两端部位于倾斜部116内。利用第一及第二纵线材119a、119b中的任意两根线材和第一~第四横线材119d~g中的任意两根线材,线材119成为环状。此外,由第二纵线材119b的一部分、第三纵线材119c、第五横线材119h包围第一卡子安装孔125。
如图14所示,座椅加热器110具有:底布144,将衬垫108(参照图15)夹在中间,局部覆盖支承部件107及摇架114的上方;以及电热丝134,其固定于底布133。底布133具有大致沿着座面延伸的前后两个主部135、135和连结前后两个主部135、135的左右一对连结部136、136。通过前后两个主部135、135及左右一对连结部136、136,在底布133的中央划分出开口137。电热丝134以在底布133的前端侧折返的方式左右弯曲着前后延伸,位于底布133的后端侧的电热丝134的两端部与车辆V的电气系统电连接。
底布133的前缘位于比摇架114的前缘靠后方的位置,底布133的后缘位于比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靠前方的位置。由于底布133未覆盖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的上方,因此作业人员容易目视确认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从而将安装于表皮材料109的后端部的钩121安装至中央卡定孔122及侧部卡定孔123的作业性提高。底布133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支承部件107及摇架114的左右两侧缘靠左右内侧的位置。这样,由于底布133的端缘位于比支承部件107的左右两侧缘和后缘及摇架114的前缘靠内侧的位置,因此与底布133的整体借助衬垫108支承于支承部件107及摇架114且底布133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支承部件107及摇架114的左右两侧缘靠左右外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座椅加热器110受到的弯曲负荷被抑制。
此外,底布133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第一及第二卡子安装孔125、126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不覆盖第一及第二卡子安装孔125、126的底布133不易受到来自因卡子127的末端、第一及第二卡子安装孔125、126的周围的凹部128、130产生的凹凸的应力,座椅加热器110受到的弯曲负荷减轻。
底布133的左右两侧缘位于比第二纵线材119b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底布133的前缘位于比第一横线材119d靠前方的位置,底布133的后缘位于比第三横线材119f、优选是比第四横线材119g靠后方的位置。此外,若将第一纵线材119a及一对第二纵线材119b、119b中的任意两根线材与第一~第四横线材119d~119g中的任意两根线材组合,则成为环状。通过将底布133配置成覆盖配置在主体115或倾斜部116中的接近主体115的位置的第一及第二纵线材119a、119b以及第一~第三或第四横线材119d~119g,或者这些线材119配置成环状,抑制了底布133的变形,从而抑制了施加到电热丝134的负荷。配置于倾斜部116的第三纵线材119c位于比底布133的左右两侧缘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由此,座椅加热器110受到的弯曲负荷被抑制。
如图15所示,连结部136在表皮材料109的挂装部138处挠曲,并突入座椅垫102的内部。因此,即使乘员向座椅101就座从而连结部136被前后拉伸,挠曲的连结部136也会伸长从而施加到连结部136的向前后方向的拉伸力减少。因此,对位于连结部136的电热丝134的负荷被抑制。
此外,在表皮材料109的挂装部138的下端部设置有钩121。钩121与安装于框架106或支承部件107的线状的卡定部件139卡定。挂装部138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压力传感器120重叠。由于挂装部138在乘员就座时比较容易挠曲,因此传递到配置在挂装部138的下方的压力传感器120的应力变大,压力传感器120容易测知压力。此外,为了抑制从电热丝134产生的热对压力传感器120的影响,底布133的开口137配置成俯视观察时与压力传感器120重叠。
如上所述,由于抑制了座椅加热器110的弯曲负荷以及对电热丝134的负荷,因此抑制了电热丝134的损伤。
以上结束了对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大幅度地变形进行实施。表皮材料的端部也可以取代钩而作为卡子等其他结构的卡定部。也可以省略一部分肋而增大部件的挠曲。线状部件的一部分也可以固定于倾斜部以外的部位,例如刚性高的侧梁等。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座椅靠背,也可以应用于车辆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飞机等的座椅。也可以将底布的主部设为三个以上,而且,也可以将前后相邻的两个主部用一个或三个以上的连结部连结。
Claims (10)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座椅垫和座椅靠背,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具有:
框形的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座椅垫及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以及
支承乘员的支承部件,其以位于所述框架内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框架,
所述框架具有横梁以及左右一对侧梁,所述横梁对所述侧梁的对应的端部之间进行连接,
在左右的所述侧梁设置有覆盖彼此相对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罩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板状的主体,其与所述框架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倾斜部,其从所述主体的左右侧缘朝表面侧倾斜地向外侧延伸,
左右的所述倾斜部与对应的左右的所述罩部件抵接,
在所述主体与所述倾斜部的连结部分设置有连结加强部,该连结加强部具有凹设于表面侧的连结凹部和配置在所述连结凹部内的连结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倾斜部具有安装卡子的安装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至少一部分所述连结肋配置在所述安装孔的横向的侧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连结凹部的纵向长度比所述安装孔的纵向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有纵端部加强部,所述纵端部加强部具有:立壁,其从所述倾斜部中的纵向的一侧的端缘以与所述倾斜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式向背面侧延伸;底壁,其从所述立壁的下缘向所述纵向的所述一侧或向相对于该一侧朝所述表面的延长面倾斜的方向延伸;以及加强壁,其被固定成与所述立壁及所述底壁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安装孔位于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加强壁的所述纵向的延长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加强壁位于比所述连结肋靠横向外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纵端部加强部位于比所述连结加强部靠所述纵向的所述一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连结肋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加强壁形成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连结肋沿横向延伸,所述加强壁沿所述纵向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17507 | 2019-02-01 | ||
JP2019017505A JP7202203B2 (ja) | 2019-02-01 | 2019-02-01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9017503A JP7222735B2 (ja) | 2019-02-01 | 2019-02-01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9-017505 | 2019-02-01 | ||
JP2019017501A JP7274878B2 (ja) | 2019-02-01 | 2019-02-01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9-017503 | 2019-02-01 | ||
JP2019017507A JP7274879B2 (ja) | 2019-02-01 | 2019-02-01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9-017501 | 2019-02-01 | ||
CN202010077670.9A CN111516568B (zh) | 2019-02-01 | 2020-01-31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77670.9A Division CN111516568B (zh) | 2019-02-01 | 2020-01-31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373707A true CN116373707A (zh) | 2023-07-04 |
Family
ID=7183592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77670.9A Active CN111516568B (zh) | 2019-02-01 | 2020-01-31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N202310521560.0A Pending CN116373707A (zh) | 2019-02-01 | 2020-01-31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N202310526308.9A Pending CN116394812A (zh) | 2019-02-01 | 2020-01-31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77670.9A Active CN111516568B (zh) | 2019-02-01 | 2020-01-31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526308.9A Pending CN116394812A (zh) | 2019-02-01 | 2020-01-31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84405B2 (zh) |
CN (3) | CN11151656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90425B2 (ja) * | 2019-02-01 | 2023-06-1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CN111516568B (zh) | 2019-02-01 | 2023-05-26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WO2020158855A1 (ja) * | 2019-02-01 | 2020-08-06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11097637B2 (en) | 2019-02-01 | 2021-08-24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having internal support member |
US11312273B1 (en) | 2021-03-25 | 2022-04-26 |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t retention in a seat assembly |
US20240042909A1 (en) * | 2022-08-02 | 2024-02-08 |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seat compon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366680A (en) | 1943-04-20 | 1945-01-02 | Oxzyn Company | Pa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DE4118396C1 (en) * | 1991-06-05 | 1992-09-17 |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 Car seat cover fastener with holding loops - has anchor plate tongue extending beyond plate aperture and deflecting under pressure |
DE4313813B4 (de) * | 1993-04-27 | 2005-04-2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Befestigung eines Teils eines Sitzaufbaus wie Polsterbezug oder dergleichen an einem Sitz- oder Lehnenrahmen, insbesondere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
US5984419A (en) * | 1995-11-27 | 1999-11-16 | Lear Corporation | Automotive seat back |
US5799970A (en) * | 1996-10-01 | 1998-09-01 | Autoliv Asp, Inc. | Externally mounted side airbag module with decorative outer cover |
FR2810594B1 (fr) * | 2000-06-27 | 2002-10-11 | Cera | Structure de support pour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notamment automobile |
US7405370B2 (en) | 2004-10-27 | 2008-07-29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occupant sensing system having enclosed sensor assembly |
JP4728670B2 (ja) * | 2005-03-11 | 2011-07-20 | レカ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レストフレーム |
JP2007326511A (ja) * | 2006-06-09 | 2007-12-20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
JP2008049920A (ja) * | 2006-08-25 | 2008-03-06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可動フロア装置 |
JP5253910B2 (ja) * | 2008-07-25 | 2013-07-31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クリップおよび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取付構造 |
JP5365167B2 (ja) | 2008-11-28 | 2013-12-11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
DE102009039153A1 (de) * | 2009-08-27 | 2011-03-17 | Lear Corp., Southfield | Sitzanordnung mit einem Bezug |
EP2374652B1 (en) | 2010-04-09 | 2016-06-08 | Fico Cables, Lda. | Seat cushion mat with pressure sensor |
FR2985467B1 (fr) * | 2012-01-06 | 2014-03-07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Armature de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
US20150291072A1 (en) | 2012-11-16 | 2015-10-15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LU92100B1 (en) | 2012-11-19 | 2014-05-20 | Iee Sarl | B-surface seat occupancy sensor unit |
US9884574B2 (en) | 2012-11-28 | 2018-02-06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JP5587477B1 (ja) | 2013-09-10 | 2014-09-10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座席装置 |
CN108177569B (zh) | 2013-09-18 | 2021-02-05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座椅 |
JP6142827B2 (ja) * | 2014-03-07 | 2017-06-0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WO2015156218A1 (ja) | 2014-04-11 | 2015-10-15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169525B2 (ja) * | 2014-04-25 | 2017-07-26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のクリップ取付構造 |
JP5951682B2 (ja) | 2014-06-02 | 2016-07-13 | 株式会社シンダイ |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
JP6225845B2 (ja) * | 2014-07-01 | 2017-11-08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DE102014222085A1 (de) * | 2014-10-29 | 2016-05-04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eitenairbagmodul |
JP6446284B2 (ja) | 2015-02-06 | 2018-12-26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433022B2 (ja) * | 2015-02-23 | 2018-12-05 |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 車両用シートの表皮固定構造、車両用シートの操作レバー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JP6299704B2 (ja) * | 2015-08-06 | 2018-03-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9981580B2 (en) * | 2015-10-26 | 2018-05-29 | Tachi-S Co., Ltd. | Seat for vehicle |
US10011204B2 (en) * | 2016-08-05 | 2018-07-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olded soft back panel |
JP6482587B2 (ja) | 2017-03-24 | 2019-03-1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583325B2 (ja) | 2017-03-24 | 2019-10-0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475278B2 (ja) * | 2017-03-24 | 2019-02-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11148565B2 (en) | 2017-03-24 | 2021-10-19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JP6309130B1 (ja) | 2017-03-24 | 2018-04-1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9018744A (ja) * | 2017-07-19 | 2019-02-07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
JP6356882B1 (ja) | 2017-07-31 | 2018-07-11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シートへのセンサーの配置構造 |
JP6974136B2 (ja) * | 2017-11-27 | 2021-12-01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8052498A (ja) | 2018-01-10 | 2018-04-05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US10800300B2 (en) * | 2018-03-20 | 2020-10-13 | Lear Corporation | Fastener and fastened seat assembly |
JP7290425B2 (ja) | 2019-02-01 | 2023-06-1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11097637B2 (en) | 2019-02-01 | 2021-08-24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having internal support member |
CN111516568B (zh) | 2019-02-01 | 2023-05-26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US10857920B2 (en) * | 2019-03-19 | 2020-12-08 |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 Backrest for a vehicle seat |
-
2020
- 2020-01-31 CN CN202010077670.9A patent/CN111516568B/zh active Active
- 2020-01-31 CN CN202310521560.0A patent/CN116373707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1-31 US US16/778,401 patent/US11084405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1-31 CN CN202310526308.9A patent/CN116394812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16568B (zh) | 2023-05-26 |
US20200247292A1 (en) | 2020-08-06 |
CN116394812A (zh) | 2023-07-07 |
US11084405B2 (en) | 2021-08-10 |
CN111516568A (zh) | 2020-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16568B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CN111516558B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CN111516566B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US10093212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07539179B (zh) | 车辆座椅 | |
US20220169160A1 (en) | Cover for an upholstered part of a vehicle seat, upholstered part for a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 |
US10442319B2 (en) | Vehicle seat | |
US20220134918A1 (en) | Cover for an upholstered part of a vehicle seat, upholstered part for a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 |
JP727487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20220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13365532B (zh) | 交通工具座椅 | |
JP7222735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328494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23761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43677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27487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0124979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14056208B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7237620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車両 | |
JP690791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3004321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3086636A (ja) | 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19107044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9104371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