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4525A -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4525A
CN115214525A CN202110860504.0A CN202110860504A CN115214525A CN 115214525 A CN115214525 A CN 115214525A CN 202110860504 A CN202110860504 A CN 202110860504A CN 115214525 A CN115214525 A CN 115214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air
bag
chamber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05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孔福
孙丽
付康妹
谢文风
刘宗华
张爱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6050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145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14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45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1/36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air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汽车。其中汽车气囊组件包括:导气袋、用于向所述导气袋内充气的气源,以及至少三个沿车头高度方向连接的气囊;所述至少三个气囊呈沿车头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导气袋分别与所述至少三个气囊相连通。本申请可同时对各个气囊进行充气,使充气过程中各气囊的膨胀展开速度一致,保证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以及各个气囊到位的一致性;同时,本申请的至少三个气囊可对应保护行人的头部、胸部及腿部,起到对行人全面保护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车辆事故中,危险系数最高以及死亡率最高的则是车辆的前部与行人发生碰撞。
为了减小这种车辆事故对行人造成的损害,厂商会使用可充气行人保护气囊,其收纳在发动机盖的内部,并且在展开时部分覆盖到发动机盖和前格栅的表面,以使在发生车辆事故时,行人会撞上气囊上,起到对行人保护的作用。如文献CN201910480956.9公开了一种碰撞物保护装置,其在检测或预测到碰撞物的碰撞时使气囊膨胀展开,该碰撞物保护装置在于,所述气囊具有沿车辆的前格栅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膨胀展开的前部袋体,所述前部袋体的内部空间由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隔壁划分为多个膨胀室,在所述膨胀室的内部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所述膨胀室的通气机构打开。
上述专利虽然可以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常常会因为车速过高,但用于其采用层级充气方式,导致气囊未及时膨胀展开或者只膨胀展开一部分时行人就撞上气囊,另外,还存在气囊展开后无法定位,导致气囊无法完全覆盖对应的位置,导致无法充分保护行人的腿部、胸部和头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其能够保证流入各腔室的气流的均衡性,使各个气囊到位时间一致,使避免以往在行人碰撞后部分气囊还没展开的情况,以起到对行人全面保护的作用。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其包括:导气袋、用于向所述导气袋内充气的气源,以及至少三个沿车头高度方向连接的气囊;所述至少三个气囊呈沿车头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导气袋分别与所述至少三个气囊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至少三个气囊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所述导气袋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以及所述第三气囊相连通;所述导气袋呈沿车头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依次沿所述导气袋的延伸方向布设。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和所述第三气囊处于膨胀展开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气囊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气囊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导气袋相对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气囊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导气袋相对两侧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三气囊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导气袋相对两侧的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
可选的,在所述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左侧孔和第一右侧孔,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一左侧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一右侧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在所述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左侧孔和第二右侧孔,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二左侧孔与所述第四腔室连通,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二右侧孔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左侧孔和第三右侧孔,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三左侧孔与所述第六腔室连通,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三右侧孔与所述第五腔室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左侧孔、所述第二左侧孔和所述第三左侧孔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四腔室和所述第六腔室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成正比;所述第一右侧孔、所述第二右侧孔和所述第三右侧孔的面积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五腔室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成正比。
一种汽车,其包括车头、收纳盒、设置在所述车头上的发动机盖、设置在所述车头上并与所述发动机盖邻接的前格栅,以及如上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所述发动机盖覆盖在所述收纳盒上;在所述发动机盖上开设有第一释放口;所述收纳盒具有用于收纳充气前的所述第一气囊、充气前的所述第二气囊、充气前的所述第三气囊,以及充气前的所述导气袋的收纳腔;所述收纳盒具有用于释放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所述第三气囊、所述导气袋的第二释放口;所述第二释放口朝向所述第一释放口。
可选的,所述收纳腔呈长条状,所述收纳腔沿所述发动机盖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导气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收纳腔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第一气囊保持在所述发动机盖上的第一保持结构、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第二气囊保持在所述前格栅上部上的第二保持结构,以及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第三气囊保持在所述前格栅上表面上的第三保持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持机构为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连接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收纳盒;所述第二保持机构为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连接所述第二气囊和所述收纳盒;所述第三保持机构为第三拉绳,所述第三拉绳连接所述第三气囊和所述收纳盒。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检测车前的行人信息的感知模块、及用于根据所述行人信息控制所示气源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感知模块和气源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感知模块包括摄像设备、雷达探测器、红外线传感器以及信息处理模块;
所述摄像设备用于获取车前的环境参数;
所述雷达探测器用于获取车前的障碍物参数;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用于获取车前的行人参数;
所述信息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摄像设备、所述雷达探测器以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参数、所述障碍物参数以及所述行人参数生成所述行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汽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将气源充入的气体先充入导气袋内,然后导气袋再通过通孔分别输送至各个气囊内,由于本申请是同时对各个气囊进行充气,因此在充气的过程中,各气囊的膨胀展开速度一致,保证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以及各个气囊到位的一致性。同时,本申请的至少三个气囊能够分别对应车头的发动机盖的上表面、前格栅的上部、前格栅的前表面膨胀展开,保护行人的头部、胸部以及腿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气囊组件处于膨胀展开状态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收纳盒与车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为了方便示意将隐藏在发动机盖内的收纳盒视出);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感知模块与车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汽车气囊组件处于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为了方便示意将隐藏在发动机盖内的收纳盒、第一拉绳、第二拉绳和第三拉绳视出);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收纳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汽车气囊组件;11、导气袋;111、第一右侧孔;112、第二右侧孔;113、第三右侧孔;114、第一左侧孔;115、第二左侧孔;116、第三左侧孔;12、第一气囊;121、第一腔室;122、第二腔室;13、第二气囊;131、第三腔室;132、第四腔室;14、第三气囊;141、第五腔室;142、第六腔室;2、气源;3、感知模块;4、收纳盒;5、第一拉绳;6、第二拉绳;7、第三拉绳;8、车头;81、发动机盖;82、前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气囊组件1,其包括:导气袋11、用于向导气袋内充气的气源2,以及至少三个沿车头高度方向连接的气囊;至少三个气囊呈沿车头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导气袋11分别与至少三个气囊相连通。
其中,本申请的汽车气囊组件1具有一体化设置的导气袋11和至少三个气囊,气源2充入的气体先充入导气袋11内,然后导气袋11再通过通孔分别输送至各个气囊内,由于本申请是同时对各个气囊进行充气,因此在充气的过程中,各气囊的膨胀展开速度一致,保证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以及各个气囊到位的一致性。在具体应用中,汽车气囊组件1从发动机盖81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弹出车前,至少三个沿车头高度方向连接的气囊能够分别朝向发动机盖81和前格栅82延伸,从而使对应的至少三个气囊能够分别朝向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前格栅82的上部、前格栅82的前表面膨胀展开,保护行人的头部、胸部以及腿部。相较于以前的行人碰撞气囊,本申请采用导气袋11的方式对各个气囊进行充气,保证流入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使各个气囊到位时间一致,使避免以往在行人碰撞后气囊的部分气囊还没展开的情况,以起到对行人全面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地设置,参见图1,本申请的至少三个气囊包括: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所述导气袋11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12、所述第二气囊13,以及所述第三气囊14相连通;所述导气袋11呈沿车头8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所述第一气囊12、所述第二气囊13、所述第三气囊14依次沿所述导气袋11的延伸方向布设。第一气囊对应的为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而第二气囊对应的为前格栅82的上部,第三气囊对应的为前格栅82的前表面。
其中,本申请的汽车气囊组件1具有导气袋11、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导气袋11、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一体化设置,气源2充入的气体先充入导气袋11内,然后导气袋11再分别输送至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内,由于本申请是同时对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进行充气,因此在充气的过程中,各气囊的膨胀展开速度一致,保证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以及各个气囊到位的一致性。在具体应用中,汽车气囊组件1从发动机盖81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弹出车前,由于导气袋11呈沿车头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其三气囊14沿车头高度方向连接且分别朝向发动机盖81和前格栅82延伸,从而使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能够覆盖导气袋11延伸经过的地方,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三气囊依次沿导气袋11的延伸方向布设,而在导气袋11弹出车前后,导气袋11延伸方向的一端为向上,一端为向下,使对应的第一气囊12能够朝向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膨胀展开,而第二气囊13朝前格栅82的上部膨胀展开,第三气囊14朝前格栅82的前表面膨胀展开。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气囊12朝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头部,也即是行人被撞后头部会落在第一气囊12上以起到对头部的缓冲作用,第二气囊13朝前格栅82的上部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胸部,也即是被撞行人的胸部会对第二气囊13进行碰撞,而第二气囊13对行人的胸部起到缓冲作用,第三气囊14朝前格栅82的前表面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腿部,也即是被撞行人的腿部会对第三气囊14进行碰撞,而第三气囊14对行人的腿部起到缓冲作用。相较于以前的行人碰撞气囊,本申请采用导气袋11的方式对各个气囊进行充气,保证流入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使各个气囊到位时间一致,使避免以往在行人碰撞后部分气囊还没展开的情况,以起到对行人全面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地设置,参见图1,本申请中的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依次连接,并且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之间相互依靠,避免出现气囊之间具有缝隙导致无法起到缓冲作用的情况。
进一步地设置,参见图1,在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处于膨胀展开的情况下,第一气囊1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由于第一气囊12保护的是行人头部,需要保护的强度大于第二气囊13保护的行人胸部以及第三气囊14保护的行人腿部,且行人头部撞击车头位置的不确定性更大,因而通过设置第一气囊1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可加强第一气囊12对行人头部的保护。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第一气囊12包括分设在导气袋11相对两侧的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第二气囊13包括分设在导气袋11相对两侧的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4,第三气囊14包括分设在导气袋11相对两侧的第五腔室141和第六腔室142。
在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左侧孔114和第一右侧孔111,导气袋11通过第一左侧孔114与第二腔室122连通,导气袋11通过第一右侧孔111与第一腔室121连通;在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左侧孔115和第二右侧孔112,导气袋11通过第二左侧孔115与第四腔室132连通,导气袋11通过第二右侧孔112与第三腔室131连通;在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左侧孔116和第三右侧孔113,导气袋11通过第三左侧孔116与第六腔室142连通,导气袋11通过第三右侧孔113与所述第五腔室141连通。
进一步地设置,参见图1,第一左侧孔114、所述第二左侧孔115和所述第三左侧孔116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腔室122、所述第四腔室132和所述第六腔室142沿车头8高度方向上的宽度成正比;所述第一右侧孔111、所述第二右侧孔112和所述第三右侧孔113的面积与所述第一腔室121、所述第三腔室131和所述第五腔室141沿车头8高度方向上的宽度成正比。由于第二腔室122、第四腔室132和第六腔室142的体积不同,以同一速率进行充气时,三个腔室的展开速度难以保证同步,因而通过设置第一左侧孔114、所述第二左侧孔115和所述第三左侧孔116的面积与第一腔室121、所述第三腔室131和所述第五腔室141沿车头8高度方向上的宽度成正比,使体积更大的第一气囊12具有进入气体面积更大的通孔,协调三个气囊快速、同步充气展开。另外,第一右侧孔111、所述第二右侧孔112和所述第三右侧孔113的面积同理,在此不作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左侧孔114、第二左侧孔115和第三左侧孔116的大小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测量具体的第二腔室122、第四腔室132和第六腔室142的体积,只需要实现第二腔室122、第四腔室132和第六腔室142同时膨胀展开到位即可。
其中,在膨胀展开的过程中,导气袋11位于车头宽度方向中心位置,而第一腔室121、第三腔室131和第五腔室141则朝向车头的右侧膨胀展开,第二腔室122、第四腔室132和第六腔室142则朝向车头的左侧膨胀展开。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的作用均是用于保护行人的头部,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2的作用均是保护行人的胸部,第五腔室141和第六腔室142的作用均是保护行人的腿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参见图3、图5和图6,其包括车头8、收纳盒4、设置在车头8上的发动机盖81、设置在车头8上并与发动机盖81邻接的前格栅82,以及如上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1;在发动机盖81上开设有第一释放口,其中,该第一释放口为弱化结构被冲破后形成的释放口,该释放口在未冲破前为发动机盖81上的一个弱化结构。收纳盒4具有用于收纳充气前的第一气囊12、充气前的第二气囊13、充气前的第三气囊14,以及充气前的导气袋11的收纳腔;收纳盒4具有用于释放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第三气囊14、导气袋11的第二释放口;第二释放口朝向第一释放口。
收纳盒4设置在车头8的发动机盖81和发动机之间,在汽车气囊组件1未膨胀展开时纳置在收纳盒4内。优选地,收纳盒4设置在车头8的车宽方向的中心处。
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对发动机盖81作相对应的弱化结构,以使汽车气囊组件1顶破该弱化结构从而弹出车前。
进一步地设置,收纳盒4内的收纳腔呈长条状,收纳腔在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收纳盒4的第二释放口朝向第一释放口,导气袋11的延伸方向与收纳腔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也即是充气前的第一气囊12的第一腔室121、第二腔室122,充气前的第二气囊13的第三腔室131、第四腔室132,充气前的第三气囊14的第五腔室141、第六腔室142,以及充气前的导气袋11收纳在收纳盒4内,同时,为了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能够膨胀展开至发动机盖81上,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2能够膨胀展开至前格栅82的上部,第五腔室141和第六腔室142膨胀展开至前格栅82的前表面,在收纳盒4内的导气袋11的延伸方向与收纳腔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并且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位于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2的上方,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2位于第五腔室141和第六腔室142的上方,使充气时能够膨胀展开至预定位置。
进一步地设置,参见图5,本申请还包括用于将充气后的第一气囊12保持在发动机盖81上的第一保持结构,该充气后的第一气囊12先从第二释放口释放出收纳盒4,然后再从第一释放口释放至发动机罩81的外部;本申请还包括用于将充气后的第二气囊13保持在发动机盖81上的第二保持结构,该充气后的第二气囊13先从第二释放口释放出收纳盒4,然后再从第一释放口释放至发动机罩81的外部;本申请还包括用于将充气后的的第三气囊14保持在发动机盖81上的第三保持结构,该充气后的第三气囊14先从第二释放口释放出收纳盒4,然后再从第一释放口释放至发动机罩81的外部。
进一步地设置,参见图5,第一保持机构为第一拉绳5,第二保持机构为第二拉绳6,第三保持机构为第三拉绳7。第一拉绳5的一端与收纳盒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气囊12固定连接。第二拉绳6的一端与收纳盒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气囊13固定连接。第三拉绳7的一端与收纳盒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气囊14固定连接。同理,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拉绳5还可以固定连接导气袋11上与第一气囊12相对应的位置,第二拉绳6还可以固定连接导气袋11上与第二气囊13相对应的位置,第三拉绳7还可以固定连接导气袋11上与第三气囊14相对应的位置。
在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处于膨胀展开、且第一拉绳5、第二拉绳6和第三拉绳7处于绷紧的情况下,第一气囊12与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相贴合,第二气囊13与前格栅82的上部相贴合,第三气囊14与前格栅82的前表面相贴合。也即是,在汽车气囊组件1膨胀展开的过程中,会存在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无法完全展开到相对应的发动机盖81上表面、前格栅82上部和前格栅82前表面的情况,从而使汽车气囊组件1无法起到保护作用,而本申请的第一拉绳5、第二拉绳6和第三拉绳7的设置使第一气囊12朝上膨胀展开到位、第二气囊13朝前膨胀展开到位、和第三气囊14朝下膨胀展开到位。当第一气囊12展开到一定程度后第一拉绳5绷紧并对第一气囊12产生拉力,使第一气囊12无法继续朝上位移,并且用于此时第二气囊13已经膨胀展开使第一气囊12无法受到拉力朝下移动,而是使第一气囊12受到拉力的情况下平铺在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当第二气囊13展开到一定程度后第二拉绳6绷紧并对第二气囊13产生拉力,使第二气囊13无法继续朝前位移,而是使第二气囊13受到拉力的情况下将第二气囊13贴合前格栅82的上部。当第三气囊14展开到一定程度后第三拉绳7绷紧并对第三气囊14产生拉力,使第三气囊14无法继续朝下位移,并且用于此时第二气囊13已经膨胀展开使第三气囊14无法受到拉力朝上移动,而是使第三气囊14受到拉力的情况下贴合在前格栅82的前表面。据此,本申请通过第一拉绳5、第二拉绳6和第三拉绳7的设置有效的使各个气囊能够膨胀展开到预定的位置,避免了汽车气囊组件1不到位的情况。
另外,针对第一气囊12分为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第二气囊13分为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2、第三气囊分14为第五腔室141和第六腔室142的设计,为了对行人的头部进行更有效的保护,本申请在第一腔室121、第二腔室122、第三腔室131、第四腔室132、第五腔室141、第六腔室142处于膨胀展开的情况下,将第一腔室121、第二腔室12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设置得大于第三腔室131、第四腔室132、第五腔室141和第六气囊14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覆盖的发动机盖81的面积更大,从而使能够应对头部碰撞后的头部落位的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碰撞的强度。而对于行人的胸部和腿部碰撞位置集中在车头8的正前方,因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体积从而减少完全膨胀的充气时间,将第一121腔室、第二腔室12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设置得大于第三腔室131、第四腔室132、第五腔室141和第六气囊14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
进一步地设置,为了使各个腔室的膨胀展开到位的速度一致,而又由于第一腔室121、第二腔室12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三腔室131、第四腔室132、第五腔室141和第六气囊142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因此本申请第一左侧孔114的孔径大于第二左侧孔115和第三左侧孔116的孔径,第一右侧孔111的孔径大于第二右侧孔112和第三右侧孔113的孔径,使第一左侧孔114的通气量相较第二左侧孔115和第三左侧孔116更高,使第一右侧孔111的通气量相较第二右侧孔112和第三右侧孔113更高,从而使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的膨胀展开效率相较第三腔室131、第四腔室132、第五腔室141和第六腔室142更高。
进一步地设置,如图1、图2、图3所示,本申请还包括:用于检测车前的行人信息的感知模块3、及用于根据行人信息控制所示气源2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感知模块3和气源2电连接。
其中,通过感知模块3感知并判断出车前预设距离内是否存在行人,若感知模块3判断为预设距离内存在行人则向控制模块发出指令,并且控制模块根据该指令控制气源2点火产生气体以将气体输入导气袋11内。在气源2点火产生的气体输送至导气袋11内后,导气袋11通过第一左侧孔114、所述第二左侧孔115、所述第三左侧孔116、所述第一右侧孔111、所述第二右侧孔112和所述第三右侧孔113输送至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内,由于本申请是同时对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和第三气囊14进行充气,因此在充气的过程中,各气囊的膨胀展开速度一致,保证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以及各个气囊到位的一致性。汽车行驶中感知模块3感知到汽车前方预设的距离内存在行人适,汽车气囊组件1膨胀展开,汽车气囊组件1从发动机盖81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弹出车前,然后第一气囊12朝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头部,也即是行人被撞后头部会落在第一气囊12上以起到对头部的缓冲作用,第二气囊13朝前格栅82的上部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胸部,第第三气囊14朝前格栅82的前表面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胸部。本申请的行人碰撞保护装置通过感知模块3的设置,使可以根据行人信息预测是否会碰撞上,然后再通过控制模块控制气源2对汽车气囊组件1进行充气。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控制模块采用的是ECU,通过ECU控制气源2。
在一可选的感知模块3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感知模块3包括摄像设备、雷达探测器、红外线传感器以及信息处理模块。摄像设备用于获取车前的环境参数,雷达探测器用于获取车前的障碍物参数,红外线传感器用于获取车前的行人参数。信息处理模块,分别与摄像设备、雷达探测器以及红外线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根据环境参数、障碍物参数以及行人参数生成行人信息,也即是通过雷达探测器和摄像设备判断出预设距离内是否存在障碍物,然后再通过红外线传感器判断该障碍物是否为行人,若是行人则向控制模块发送指令,控制模块根据该指令控制气源2工作。信息处理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中的雷达探测器和红外线传感器会设置数个在车头8的前表面中,也即是车灯下方的位置,而摄像设备会设置在车头8的车窗下方,并且位于中间位置,以使对行人的检测更加全面。当然,雷达探测器、红外线传感器和摄像设备还可以设置在车头8的其他位置上,只要实现检测行人效果即可。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为:在通过摄像设备、雷达探测器或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车前在预设距离内存在行人的时候,控制模块控制气源2工作,气源2将气体冲入导气袋11内,导气袋11通过通孔输送到对应的腔室内,使整体的汽车气囊组件1充气后从发动机盖81和发动机之间的间隙弹出车前,然后第一气囊12的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22朝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头部,第二气囊13的第三腔室131和第四腔室132朝前格栅82的上部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胸部,第三气囊14的第五腔室141和第六腔室142朝前格栅82的前表面膨胀展开以保护行人的腿部。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气囊组件1及汽车,相较于以前的行人碰撞气囊,本申请采用导气袋11的方式对各个气囊进行充气,保证流入各气囊的气流的均衡性,使各个气囊到位时间一致,使避免以往在行人碰撞后部分气囊还没展开的情况,以起到对行人全面保护的作用。并且,采用对应头部、胸部和腿部的腔室以全面覆盖汽车前部可与行人接触的位置。另外,本申请分别对应发动机盖81的上表面设置第一气囊12,前格栅82的上部设置第二气囊13,前格栅82的前表面设置第三气囊14,以起到降低对行人的头部、胸部和腿部的碰撞伤害。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气袋、用于向所述导气袋内充气的气源,以及至少三个沿车头高度方向连接的气囊;所述至少三个气囊呈沿车头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所述导气袋分别与所述至少三个气囊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个气囊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所述导气袋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以及所述第三气囊相连通;所述导气袋呈沿车头高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且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依次沿所述导气袋的延伸方向布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和所述第三气囊处于膨胀展开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气囊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导气袋相对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气囊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导气袋相对两侧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三气囊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导气袋相对两侧的第五腔室和第六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左侧孔和第一右侧孔,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一左侧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一右侧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在所述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左侧孔和第二右侧孔,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二左侧孔与所述第四腔室连通,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二右侧孔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在所述导气袋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左侧孔和第三右侧孔,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三左侧孔与所述第六腔室连通,所述导气袋通过所述第三右侧孔与所述第五腔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孔、所述第二左侧孔和所述第三左侧孔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四腔室和所述第六腔室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成正比;所述第一右侧孔、所述第二右侧孔和所述第三右侧孔的面积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五腔室沿车头高度方向上的宽度成正比。
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头、收纳盒、设置在所述车头上的发动机盖、设置在所述车头上并与所述发动机盖邻接的前格栅,以及如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气囊组件;所述发动机盖覆盖在所述收纳盒上;在所述发动机盖上开设有第一释放口;所述收纳盒具有用于收纳充气前的所述第一气囊、充气前的所述第二气囊、充气前的所述第三气囊,以及充气前的所述导气袋的收纳腔;所述收纳盒具有用于释放所述第一气囊、所述第二气囊、所述第三气囊、所述导气袋的第二释放口;所述第二释放口朝向所述第一释放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腔呈长条状,所述收纳腔沿所述发动机盖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导气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收纳腔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第一气囊保持在所述发动机盖上的第一保持结构、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第二气囊保持在所述前格栅上部上的第二保持结构,以及用于将充气后的所述第三气囊保持在所述前格栅上表面上的第三保持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持机构为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连接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收纳盒;所述第二保持机构为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连接所述第二气囊和所述收纳盒;所述第三保持机构为第三拉绳,所述第三拉绳连接所述第三气囊和所述收纳盒。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车前的行人信息的感知模块、及用于根据所述行人信息控制所示气源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感知模块和气源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模块包括摄像设备、雷达探测器、红外线传感器以及信息处理模块;
所述摄像设备用于获取车前的环境参数;
所述雷达探测器用于获取车前的障碍物参数;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用于获取车前的行人参数;
所述信息处理模块,分别与所述摄像设备、所述雷达探测器以及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参数、所述障碍物参数以及所述行人参数生成所述行人信息。
CN202110860504.0A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Pending CN1152145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0504.0A CN115214525A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0504.0A CN115214525A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4525A true CN115214525A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06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0504.0A Pending CN115214525A (zh) 2021-07-28 2021-07-28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14525A (zh)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9198A (ja) * 1993-02-17 1994-08-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両のエアバック装置
GB2336572A (en) * 1998-04-25 1999-10-27 Rover Group A vehicle bumper with an air bag
DE10059203A1 (de) * 2000-11-29 2002-07-11 Rach Barbara Sicherheitseinrichtung an einem Fahrzeug, insbesondere einem Kraftfahrzeug, zum Schutz von Fußgängern
US20020093180A1 (en) * 1994-05-23 2002-07-18 Breed David S. Externally deployed airbag system
US20040074688A1 (en) * 2002-08-30 2004-04-22 Masakazu Hashimoto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system
JP2004299516A (ja) * 2003-03-31 2004-10-2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に搭載された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JP2005096548A (ja) * 2003-09-24 2005-04-14 Fuji Heavy Ind Ltd 歩行者保護装置
US20080119993A1 (en) * 1994-05-23 2008-05-22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Exterior Airbag Deployment Techniques
DE102006057655A1 (de) * 2006-12-07 2008-06-12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Betrieb
JP2008143301A (ja) * 2006-12-08 2008-06-26 Toyota Motor Corp 歩行者保護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12587A (ja) * 2007-07-04 2009-01-22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670818A (zh) * 2008-09-09 2010-03-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外部气囊
WO2011102075A1 (ja) * 2010-02-17 2011-08-25 株式会社Humanix 輸送体の衝撃吸収軽量ボディー構造
KR20130048866A (ko) * 2011-11-03 2013-05-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보행자 보호용 에어백 쿠션
DE202013006317U1 (de) * 2012-10-27 2013-08-12 Tatjana Smirnov Das Auto mit den äußerlichen Airbags.
KR20140072368A (ko) * 2012-12-03 2014-06-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외장에어백용 에어백쿠션의 벤트커버
US20140318881A1 (en) * 2013-04-26 2014-10-30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unit and airbag folding method
CN109204220A (zh) * 2017-06-29 2019-01-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行人保护的外部安全气囊系统
CN110549971A (zh) * 2018-06-04 2019-12-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物保护装置
CN111976639A (zh) * 2019-05-23 2020-11-2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9198A (ja) * 1993-02-17 1994-08-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両のエアバック装置
US20020093180A1 (en) * 1994-05-23 2002-07-18 Breed David S. Externally deployed airbag system
US20080119993A1 (en) * 1994-05-23 2008-05-22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Exterior Airbag Deployment Techniques
GB2336572A (en) * 1998-04-25 1999-10-27 Rover Group A vehicle bumper with an air bag
DE10059203A1 (de) * 2000-11-29 2002-07-11 Rach Barbara Sicherheitseinrichtung an einem Fahrzeug, insbesondere einem Kraftfahrzeug, zum Schutz von Fußgängern
US20040074688A1 (en) * 2002-08-30 2004-04-22 Masakazu Hashimoto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system
JP2004299516A (ja) * 2003-03-31 2004-10-2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前部に搭載された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JP2005096548A (ja) * 2003-09-24 2005-04-14 Fuji Heavy Ind Ltd 歩行者保護装置
DE102006057655A1 (de) * 2006-12-07 2008-06-12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Betrieb
JP2008143301A (ja) * 2006-12-08 2008-06-26 Toyota Motor Corp 歩行者保護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12587A (ja) * 2007-07-04 2009-01-22 Toyoda Gosei Co Ltd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670818A (zh) * 2008-09-09 2010-03-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外部气囊
WO2011102075A1 (ja) * 2010-02-17 2011-08-25 株式会社Humanix 輸送体の衝撃吸収軽量ボディー構造
KR20130048866A (ko) * 2011-11-03 2013-05-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보행자 보호용 에어백 쿠션
DE202013006317U1 (de) * 2012-10-27 2013-08-12 Tatjana Smirnov Das Auto mit den äußerlichen Airbags.
KR20140072368A (ko) * 2012-12-03 2014-06-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외장에어백용 에어백쿠션의 벤트커버
US20140318881A1 (en) * 2013-04-26 2014-10-30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unit and airbag folding method
CN109204220A (zh) * 2017-06-29 2019-01-15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用于行人保护的外部安全气囊系统
CN110549971A (zh) * 2018-06-04 2019-12-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物保护装置
CN111976639A (zh) * 2019-05-23 2020-11-2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建勋;闫宏涛;: "汽车车外安全气囊技术探讨", 汽车工程师, no. 09, pages 19 - 22 *
徐志强;: "安全气囊的改进", 化工管理, no. 14, 11 May 2016 (2016-05-11), pages 91 *
贾广辉;齐伟;: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 科学之友(B版), no. 05, pages 18 - 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18179B1 (ko) 차량용 헤드레스트 에어백
JP6219491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ためのトップテザー
US9428138B2 (en) Rollover passenger protection
EP1693256A1 (en) Airbag cushion
EP2617607B1 (en) Airbag arrangement
JP2005138749A (ja) 歩行者等の保護装置
JP6176207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987200B2 (en)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apparatus
JP2020152206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330576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627499B1 (ko) 차량의 에어백
KR100736464B1 (ko) 자동차용 사이드 에어백
JP4175245B2 (ja) 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KR20150078934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JP2006044569A (ja)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CN115214525A (zh) 一种汽车气囊组件及车辆
WO2018173514A1 (ja) 車両用保護装置及び車両
JP2003306098A (ja) 車両外置きエアバック装置
JP667364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101081701B1 (ko) 자동차용 커튼 에어백
JP2006182255A (ja) 車両の横転対応保護装置
JP2010137752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5615791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2011183882A (ja) 歩行者保護装置
KR100938328B1 (ko) 자동차용 커튼 에어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