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67636A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67636A
CN114867636A CN202080088849.2A CN202080088849A CN114867636A CN 114867636 A CN114867636 A CN 114867636A CN 202080088849 A CN202080088849 A CN 202080088849A CN 114867636 A CN114867636 A CN 114867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cloth
vehicle
low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88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边仁一
野中达树
山部笃史
佐藤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67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676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002/5808Seat coverings comprising opening zones for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021/21531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using a strechable wall l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问题】为了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使得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外皮部件的弱化部上。【方案】车辆座椅1具有构成就座表面9的座椅坐垫5和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6。车辆座椅1设置有:座椅靠背框架22,其形成座椅靠背的结构部件;安全气囊组件60,其支承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位于车辆外侧的侧部上;衬垫部件23,其覆盖安全气囊组件;以及外皮部件24,其覆盖衬垫部件的表面,其中外皮部件设置有在座椅靠背的位于车辆外侧的边缘部分上竖直延伸的弱化部88和从弱化部的附近沿与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安全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座椅,其安装在车辆中并设置有从侧面保护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其为气体发生器的充气机、由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引起膨胀的安全气囊、以及容纳安全气囊和充气机的安全气囊外壳。安全气囊装置嵌入在座椅的靠背(座椅靠背)的门侧部中。
覆盖座椅靠背的座椅罩设置有顶板侧部和框架覆盖部。顶板侧部覆盖座椅靠背的前表面的侧部。框架覆盖部位于座椅靠背的一侧上并且覆盖安全气囊外壳的开口。顶板侧部和框架覆盖部在缝合部处彼此缝合,该缝合部安置在座椅外侧上并且倾斜地安置在安全气囊外壳的前方。当从充气机供给气体时,安全气囊朝向缝合部鼓起,并且在缝合部附近的诸如顶板侧部和缝合线之类的部分由于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而破裂并裂开。
框架覆盖部由具有比座椅罩的其它部分低的膨胀和收缩特性的部件构成。因此,当鼓起的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施加到框架覆盖部的内表面时,在缝合部附近的部分可以更迅速地破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H9-202205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完成的任务
当从充气机供给气体时,安全气囊不仅倾斜地向前鼓起,而且也向上和向下鼓起。因此,存在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不太可能集中在缝合部(弱化部)的问题。
鉴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使得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外皮部件的弱化部上。
完成任务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置有构成就座表面(9)的座椅坐垫(5)和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6)的车辆座椅(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包括:形成座椅靠背的结构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22);支承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位于车辆外侧的侧部上的安全气囊组件(60);覆盖安全气囊组件的衬垫部件(23);以及覆盖衬垫部件的表面的外皮部件(24),其中,外皮部件设置有弱化部(88)和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所述弱化部在座椅靠背的位于车辆外侧的边缘部上竖直延伸,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从弱化部的附近沿与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
根据这个构造,当安全气囊膨胀并到达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时,安全气囊的膨胀被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抑制。由此,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被引导朝向弱化部,因此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弱化部上。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外皮部件设置有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连接至与所述弱化部相邻的位置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或下方。
根据这个构造,当由于安全气囊的膨胀而将载荷施加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时,载荷被传递到弱化部。因此,载荷很可能施加到弱化部,这有助于弱化部的撕裂。另外,由于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或下方,因此,抑制了安全气囊沿向上和向下方向远离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膨胀,从而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弱化部上。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和下方。
根据这个构造,安全气囊沿向上和向下方向远离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膨胀被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抑制。由此,安全气囊更可能朝向弱化部膨胀,并且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弱化部上。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在侧视图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至少一部分地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上方或下方穿过。
根据这个构造,适当地设定上和下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之间的竖直间隔是可能的。因此,弱化部容易被撕裂,并且安全气囊能够稳定地展开。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在侧视图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至少部分地重叠。
根据这个构造,能够将上和下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布置成更靠近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从而能够由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更有效地限制安全气囊在竖直方向上的展开,并且能够使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集中在弱化部上。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包括第一布部件(101A、101B),所述第一布部件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内表面。
根据这个构造,能够容易地构造第一低弹性加强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布部件在与所述弱化部间隔开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内表面。
根据这个构造,能够省略过程中的用于连接第一布部件与弱化部的部分。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包括第二布部件(103),所述第二布部件安置在所述第一布部件之间且连接至所述弱化部的附近,并且所述第二布部件在比所述第一布部件更靠近所述弱化部的位置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
根据这个构造,由于第二布部件在比第一布部件更靠近弱化部的位置处连接至外皮部件,因此来自第二布部件的载荷更容易传递到弱化部,从而能够更迅速地撕裂弱化部,并且能够防止来自第一布部件的载荷被传递到弱化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外皮部件包括其为接缝的多个连接部(95A),并且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背衬布(303)。
根据这个构造,由于连接部被背衬布保护,因此防止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外皮部件在不打算被撕裂的部分处被撕裂是可能的。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沿着座椅靠背的位于车辆外侧的侧表面向前延伸以到达座椅靠背的前表面,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与弱化部相交,并且通过在比弱化部靠近座椅靠背的前表面的位置处设置有背衬布的连接部,各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竖直地彼此连接。
根据这个构造,能够由背衬布保护连接部。另外,各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通过在座椅靠背的前表面侧上设置有背衬布的低弹性部彼此连接。由此,使安全气囊朝向弱化部的安置在各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之间的部分有效地膨胀使得弱化部能够更迅速地撕裂是可能的。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外皮部件包括连接两个布部件的线紧固件,并且所述第二布部件横跨所述线紧固件并且在与所述线紧固件间隔开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线紧固件。
根据这个构造,来自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载荷难以传递至线紧固件,因此,防止线紧固件被撕裂是可能的。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有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缝线。
根据这个构造,简化了第一低弹性加强部的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板状的板在座椅靠背的后表面上连接至外皮部件,并且第二布部件连接在所述板的附近中。
根据这个构造,通过板来加强外皮部件与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连接部。由此,防止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外皮部件在不打算被撕裂的部分处被撕裂是可能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左和右侧框架,每个侧框架竖直延伸,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连接至所述侧框架中的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所述衬垫部件包括在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安置的衬垫前部,并且所述衬垫前部设置有鼓起部,所述鼓起部向后鼓起以到达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所述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所述侧表面。
根据这个构造,鼓起部防止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安全气囊侵入在衬垫前部和侧框架之间。作为结果,防止了安全气囊向座椅内侧的展开,并且安全气囊能够有效地朝向座椅外侧膨胀。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左和右侧框架,每个侧框架竖直延伸,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连接至所述侧框架中的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所述车辆座椅包括织带(802),所述织带具有固定到所述侧框架的一端并且在与所述弱化部相邻的部分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内表面,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71)、用于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的充气机(72)、以及容纳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充气机并设置有盖部件(73C)的外壳(73),所述盖部件在所述安全气囊膨胀时朝向所述车辆外侧打开,并且所述织带与所述盖部件的外表面接触。
根据这个构造,当安全气囊膨胀并且外壳的盖朝向车辆外侧打开时,对织带施加载荷。由此,更有效地将载荷传递到弱化部,并且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能够更迅速地撕裂弱化部。
发明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置有构成就座表面的座椅坐垫和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包括: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结构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支承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位于车辆外侧的侧部上的安全气囊组件;覆盖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衬垫部件;以及覆盖所述衬垫部件的表面的外皮部件,其中,所述外皮部件设置有弱化部和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所述弱化部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边缘部上竖直延伸,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从所述弱化部的附近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根据该构造,当安全气囊膨胀并到达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时,安全气囊的膨胀被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抑制。由此,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被引导朝向弱化部,因此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弱化部上。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外皮部件设置有第二低弹性加强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连接至与所述弱化部相邻的位置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或下方的构造,当由于安全气囊的膨胀而将载荷施加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时,载荷被传递到弱化部。因此,载荷很可能施加到弱化部,这有助于弱化部的撕裂。另外,由于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或下方,因此,抑制了安全气囊沿向上或向下方向远离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膨胀,从而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弱化部上。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和下方的构造,安全气囊沿向上或向下方向远离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膨胀被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抑制。由此,安全气囊更可能朝向弱化部膨胀,并且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弱化部上。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在侧视图中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上方和下方中的任一者穿过的构造,适当地设定上和下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之间的竖直间隔是可能的。因此,弱化部容易被撕裂,并且安全气囊能够稳定地展开。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在侧视图中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至少部分地重叠的构造,能够将上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和下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布置成靠近在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从而能够由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更有效地限制安全气囊在竖直方向上的展开,并且能够使来自安全气囊的载荷集中在弱化部上。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包括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内表面的第一布部件的构造,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能够容易地构造。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一布部件在与所述弱化部间隔开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所述内表面的构造,能够省略过程的用于连接第一布部件与弱化部的部分。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包括安置在所述第一布部件之间并且连接至所述弱化部的附近的第二布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布部件在比所述第一布部件更靠近所述弱化部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构造,由于第二布材在比第一布部件更靠近弱化部的位置连接至外皮部件,因此来自第二布部件的载荷更容易传递到弱化部,从而能够更迅速地撕裂弱化部,并且能够防止来自第一布部件的载荷传递到弱化部。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外皮部件包括其为接缝的多个连接部、并且所述多个连接部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背衬布的构造,由于连接部被背衬布保护,所以防止外皮部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在不打算被撕裂的部分处被撕裂是可能的。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向前延伸以到达所述座椅靠背的前表面、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与所述弱化部相交、并且通过在比所述弱化部更靠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表面的位置设置有所述背衬布的所述连接部来使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竖直地彼此连接的构造,能够由背衬布保护连接部。另外,各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通过在座椅靠背的前表面侧上设置有背衬布的低弹性部而彼此连接。由此,使安全气囊朝向弱化部的位于各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之间的部分有效地膨胀使得弱化部能够更迅速地撕裂是可能的。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外皮部件包括连接两个布部件的线紧固件、并且所述第二布部件横跨所述线紧固件并在与所述线紧固件间隔开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线紧固件的构造,来自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载荷难以传递至线紧固件,并且因此,防止线紧固件被撕裂是可能的。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有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的缝线的构造,简化了第一低弹性加强部的构造。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板状的板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后表面上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并且所述第二布部件连接在所述板的附近中的构造,外皮部件与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连接部通过板加强。由此,防止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外皮部件在不打算被撕裂的部分处被撕裂是可能的。
根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左和右侧框架、每个侧框架竖直延伸、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连接至所述侧框架中的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所述衬垫部件包括在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安置的衬垫前部、以及所述衬垫前部设置有鼓起部、所述鼓起部向后鼓起以到达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所述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所述侧表面的构造,鼓起部防止在安全气囊展开时安全气囊侵入在衬垫前部与侧框架之间。作为结果,防止了安全气囊向座椅内侧的展开,并且安全气囊能够有效地朝向座椅外侧膨胀。
根据在上述方面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左和右侧框架、每个侧框架竖直延伸、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连接至所述侧框架中的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所述车辆座椅包括织带、所述织带具有固定到侧框架的一端并且在与所述弱化部相邻的部分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内表面、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用于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的充气机、以及容纳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充气机并设置有的盖部件的外壳、所述盖部件在所述安全气囊膨胀时朝向所述车辆外侧打开、并且所述织带与所述盖部件的外表面接触的构造,当安全气囊膨胀并且外壳的盖朝向车辆外侧打开时,对织带施加载荷。由此,更有效地将载荷传递到弱化部,并且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能够更迅速地撕裂弱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截面图;
图4是图1的IV-IV截面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图7是(A)根据第三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和(B)图7(A)的VIIB-VIIB截面图;
图8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水平截面图;
图10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的水平截面图;
图11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12是根据第八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第九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截面图,其示出了(A)展开前和(B)展开期间的安全气囊;
图15是根据第九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前视图;
图16是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截面图;
图18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一变型;
图19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二变型;
图2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第三变型;
图21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变型;
图22是根据第九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变型;
图23是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变型;以及
图24是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在其中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应用于安装在汽车中的车辆座椅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放置在限定车厢2的底部的地板3上,以便关于车辆面向前(更具体地,使得就座的乘员关于车辆面向前)。车辆座椅1被支承在地板3上以沿前后方向是可平滑地移动的。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座椅1构成与驾驶员的座椅相邻设置的前乘员座椅。在以下的描述中,前后、左右、上下方向是关于从就座于车辆座椅1上的乘员所观察的方向而定义的。此外,在下面,将基于在其中靠背相对于地板3处于大致竖直直立状态的状态进行说明。
车辆座椅1设置有用于支承就座者的臀部的座椅坐垫5、设置在座椅坐垫5的后部上以用作靠背的座椅靠背6、以及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上部上的头枕7。
座椅坐垫5呈具有大致面向竖直方向的表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座椅坐垫5的上表面构成用于一个乘员的就座表面9。就座表面9大致在关于横向方向的中央处向下凹陷,并且朝向后方略微向下倾斜。由此,就座表面9具有与乘员的臀部和大腿相对应的形状。当乘员就座时,乘员的臀部和大腿放置在就座表面9上。
座椅靠背6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座椅靠背中央部6A和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中央部6A的左侧和右侧上的一对垫枕部6B。座椅靠背中央部6A呈具有大致面向前后方向的表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座椅靠背中央部6A的前表面构成用于支承乘员背部的靠背表面10。靠背表面10大致在关于横向方向的中央处向后凹陷,并且朝向顶部稍微向后倾斜。由此,靠背表面10具有与乘员的背部对应的形状,并且乘员的背部被支承在靠背表面10上。每个垫枕部6B在下部更向前突出,并从侧面支承乘员的上身。
头枕7经由两个支柱11连接至座椅靠背6的上端(见图2)。头枕7被布置在就座的乘员的头部后面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座椅坐垫5包括形成骨架的金属框架(座椅坐垫框架12)、支承在座椅坐垫框架12上的衬垫部件13(见图1)和覆盖衬垫部件13的外皮部件14(见图1)。
座椅坐垫框架12是形成座椅坐垫5的形状的结构部件,并且包括每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左和右侧框架15(坐垫侧框架)、在侧框架15的前部之间延伸的前框架16(横撑框架)以及在侧框架15的后部之间延伸的后框架17(横撑框架),使得座椅坐垫框架12具有大致矩形框架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座椅坐垫5的左和右侧框架15每个呈具有面向横向方向的表面的板状。座椅坐垫框架12还可以包括在所述一对左和右侧框架15之间横向延伸的板状的平板框架(图中未示出)和在前框架16和后框架17之间延伸的线部件(图中未示出)。座椅坐垫5的衬垫部件13布置在座椅坐垫框架12的上侧上。如图1所示,衬垫部件13的上表面覆盖外皮部件14。
类似于座椅衬垫5,座椅靠背6包括形成骨架的金属框架(以下,称为座椅靠背框架22)、被支承在座椅靠背框架22上的衬垫部件23(参照图1)、以及覆盖衬垫部件23的外皮部件24(参照图1)。
座椅靠背框架22是形成座椅靠背6的形状的结构部件,并且包括每个竖直延伸的一对左和右侧框架(靠背侧框架25)、在靠背侧框架25的上部之间延伸的上框架26、以及在靠背侧框架25的下部之间延伸的下框架27,使得座椅靠背框架22具有大致矩形框架形状。每个由线状部件构成的多个受压部件28在左和右靠背侧框架25之间延伸。当从乘员施加了向后的载荷时,受压部件28弯曲并从后方支承乘员的背部。衬垫部件23被设置成从座椅靠背框架22的前侧覆盖座椅靠背框架22的前表面以及左和右侧表面。衬垫部件23的前表面以及左和右侧表面被外皮部件24覆盖。
座椅坐垫5的侧框架15(坐垫侧框架)的后部经由两个靠背侧框架25的下部横向地彼此相对。在横向方向(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单个倾斜轴29穿过座椅靠背6的左和右靠背侧框架25的下部和座椅坐垫5的左和右侧框架15的后部。座椅靠背6的左和右靠背侧框架25的下部与座椅坐垫5的对应的侧框架15的后部连接以绕倾斜轴29是可枢转的(参照图1)。更具体地,座椅靠背框架22和座椅坐垫框架12经由倾斜轴29可枢转地彼此联接,使得座椅靠背框架22能够相对于座椅坐垫框架12绕倾斜轴29倾斜(枢转)。
在座椅坐垫框架12和座椅靠背框架22之间可以设置倾斜机构。从而,乘员能够通过操作倾斜机构的操作杆来调节座椅靠背6相对于座椅坐垫5的倾斜角度。
当靠背表面10处于最直立的状态,即,处于靠背表面10最接近竖直方向的状态时(参见图1)时,座椅坐垫5的靠背侧框架25大致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下面,将基于在其中靠背表面10处于最直立状态并且座椅靠背6在侧视图中(当在横向方向上观察时)大致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6的各个靠背侧框架25中的左靠背侧框架(以下,称为左靠背侧框架25A)设置有安全气囊组件60。安全气囊组件6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安全气囊组件60具有面向前、后、左、右、上和下的表面,并且沿着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延伸方向设置。安全气囊组件60大致连接至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左侧表面的关于竖直方向的中央,并且由左靠背侧框架25A支承。
在本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组件60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和左靠背侧框架25A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而且,安全气囊组件60的前边缘在前后方向上与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前边缘大致对齐。
安全气囊组件60是用于使安全气囊71(所谓的侧面安全气囊)向就座于车辆座椅1上的乘员的车辆外侧展开的组件。如图3和4所示,安全气囊组件60包括安全气囊71、用于在安全气囊71内产生气体以使安全气囊71膨胀(展开)的充气机72、以及容纳安全气囊71和充气机72的外壳73。
安全气囊71是袋状部件,并且当由充气机72产生的气体被供给到其内部时,在竖直方向上并且朝向车辆外侧(左侧)倾斜地向前膨胀,以向就座在车辆座椅1上的乘员的上身的车辆外侧展开。在图5中,安全气囊71在展开前的位置G由虚线表示。如图5所示,由于安全气囊71容纳在外壳73内,因此安全气囊71在展开之前在侧视图中与安全气囊组件60重叠。即,安全气囊71在展开前在侧视图中安置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缘与下缘之间。
充气机72具有圆柱形状,并且设置有从其外周表面径向向外突出的外螺纹72A。
外壳73是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部件。外壳73包括具有开口73A的呈有底矩形筒状的外壳主体73B和由树脂制成并覆盖外壳主体73B的开口73A的盖部件73C。外壳主体73B的底壁形成有通孔73D,供充气机72的外螺纹72A穿过该通孔。盖部件73C是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并且形成有在安全气囊71膨胀时破裂的脆弱部73E。在本实施例中,脆弱部73E沿着盖部件73C的一侧的外边缘形成为具有比其它部分小的壁厚的部分。外壳主体73B的开口边缘设置有沿厚度方向穿透其的卡止孔73F,并且盖部件73C设置有与相应的卡止孔73F接合的卡止爪73G。安全气囊71和充气机72容纳在外壳主体73B内,其中安全气囊71被折叠并且充气机72被布置成使得外螺纹72A穿过通孔73D以从外壳主体73B突出。卡止爪73G与卡止孔73F接合,由此将盖部件73C连接至外壳主体73B。盖部件73C关闭外壳主体73B的开口73A。
在充气机72的外螺纹72A紧固到左靠背侧框架25A的情况下,安全气囊组件60连接至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左侧表面。此时,如图2和图3所示,盖部件73C的脆弱部73E安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左前缘处。在本实施例中,盖部件73C还设置有沿左后边缘竖直延伸的铰接轴部73H。铰接轴部73H具有比脆弱部73E的壁厚大但比其它部分的壁厚小的壁厚。在脆弱部73E破裂之后,通过安全气囊71的膨胀使盖部件73C绕铰接轴部73H向左旋转,使得打开外壳主体73B。
如图2所示,衬垫部件23覆盖座椅靠背框架22的前侧、左外侧和右外侧以及上侧。如图3所示,衬垫部件23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2的前侧上在与靠背表面10对应的位置处的前中央部81A、安置于前中央部81A的左侧上并向前鼓起的左侧部81B、以及安置于前中央部81A的右侧上并向前鼓起的右侧部(图中未示出)。前中央部81A构成座椅靠背中央部6A,并且左侧部81B和右侧部别构成垫枕部6B。
安全气囊组件60被左侧部81B从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和车辆外侧(左侧)覆盖。左侧部81B在安置于安全气囊组件60的前边缘的左侧上的部分处设置有沿厚度方向穿透其的狭缝80。注意,设置狭缝80的位置并不限于安全气囊组件60的前边缘的左侧,它也可以设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左侧上或设置到前边缘的左前方。狭缝80设置为在左侧部81B的左侧表面上竖直延伸。狭缝80的上端安置成比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端高,并且下端安置成比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下端低。
衬垫部件23的表面由其为袋状的外皮部件24覆盖。外皮部件24包括覆盖衬垫部件23的前表面的前外皮部件85、覆盖衬垫部件23的左侧表面的左外皮部件86(车辆外侧外皮部件)、覆盖衬垫部件23的右侧表面的右外皮部件(图中未示出)、以及覆盖衬垫部件23的上表面的上外皮部件(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外皮部件24包括将右外皮部件和左外皮部件86横向连接并覆盖座椅靠背框架22的后侧的后外皮部件87。左侧部81B从前侧被前外皮部件85覆盖,从左侧被左外皮部件86覆盖,以及从后侧被后外皮部件87覆盖。
如图3和图4的放大图所示,前外皮部件85和左外皮部件86彼此缝合以形成缝合部88。缝合部88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车辆外侧侧表面(左侧表面)的一部分上或设置在包括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的车辆外侧边缘部(左边缘)的车辆外侧边缘部的一部分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缝合部88沿着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的左边缘设置。缝合部88沿着座椅靠背6的外表面竖直延伸。缝合部88用作弱化部(也称为可撕裂部),当作为安全气囊71的膨胀的结果从座椅靠背6的内侧施加预定载荷或更大的载荷时,该弱化部被撕裂。
如图1和图5所示,缝合部88沿着座椅靠背6的左前边缘竖直延伸。如图5所示,缝合部88的上端安置成高于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上边缘,并且缝合部88的下端安置成低于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下边缘。在本实施例中,缝合部88的上端安置成在侧视图中高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端,并且缝合部88的下端安置成在侧视图中低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下端。缝合部88可以从左侧部81B的车辆外侧侧表面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缝合部88安置在狭缝80的前面和在左侧部81B的前表面的左端附近。
在本实施例中,前外皮部件85通过将多个布部件连接在一起而构成。更具体地说,如图3和4所示,前外皮部件85包括构成其左边缘并设置在垫枕部6B中的左枕垫部的前表面上的左布部件85A、覆盖衬垫部件23的前中央部81A的前表面的中间布部件85B、以及设置在垫枕部6B中的右枕垫部的前表面上的右布部件85C(见图1)。左布部件85A的右边缘缝合到中间布部件85B的左边缘,并且右布部件85C的左边缘缝合到中间布部件85B的左边缘。
如图1所示,在左布部件85A与中间布部件85B之间的缝合部沿垫枕部6B中的左枕垫部的右边缘竖直延伸,而在右布部件85C与中间布部件85B之间的缝合部沿垫枕部6B中的右垫枕部的左边缘竖直延伸。如图3和图4所示,在前外皮部件85的内表面上,在左布部件85A与中间布部件85B之间的缝合部(以下称作左裥部85D)和在右布部件85C与中间布部件85B之间的缝合部(以下称作右裥部85E)每一个设置有多个竖直布置的钩部85F。在衬垫部件23的前中央部81A与左侧部81B之间以及前中央部81A与右侧部之间,分别设置有竖直延伸的线部件90。该多个钩部85F每一个与线部件90接合。
左外皮部件86的后边缘和后外皮部件87的左边缘彼此缝合以构成左后连接部92,其是在座椅靠背6的后表面的左边缘处竖直延伸的接缝。换句话说,左外皮部件86和后外皮部件87在左后连接部92处彼此连接。类似地,右外皮部件的后边缘和后外皮部件87的右边缘彼此缝合以构成右后连接部(图中未示出),其是在座椅靠背6的后表面的右边缘处竖直延伸的接缝。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外皮部件24的组装,分别在后外皮部件87的左边缘和右边缘附近设置竖直延伸的线紧固件94。
左布部件85A和右布部件85C每一个通过将多个布部件连接在一起而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左布部件85A通过将形成其左半部分的第一左布部件85AL和形成其右半部分的第二左布部件85AR连接在一起而构成。如图1所示,左布部件85A形成有左前连接部95A(见图3),其是在第一左布部件85AL和第二左布部件85AR之间的接缝,使得左前连接部95A竖直延伸。右布部件85C也通过将形成其右半部分的第一右布部件和形成其左半部分的第二右布部件连接在一起而构成。右布部件85C设置有右前连接部(图中未示出),该右前连接部是第一右布部件和第二右布部件之间的接缝,使得右前连接部竖直延伸。
如图3所示,一对上和下加强布101(第一布部件)连接至外皮部件24的内表面。每个加强布101是条状布部件并且优选地由比外皮部件24的材料更难以拉伸的材料制成。加强布101具有与左前连接部95A缝合的一端。加强布101从左前连接部95A向左延伸,并穿过缝合部88的后侧(见图4中的放大图)到达衬垫部件23的左前边缘。加强布101进一步沿衬垫部件23的左侧表面向后延伸,并在侧视图(见图5)中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方(或下方)穿过到达衬垫部件23的左后边缘。然后,加强布101向右延伸,并在其另一端处缝合到左后连接部92。如图5所示,两个加强布101设置成在侧视图中间隔开在安全气囊组件60(即,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位置G)的上方和下方,并且构成一个上下对。下面,将安置在上侧上的加强布101称为上加强布101A,以及将安置在下侧上的加强布101称为下加强布101B。
如图1所示,每个加强布101在与缝合部88相交的方向上延伸。除了在缝合部88附近的部分之外,加强布101沿其外周边缘(背衬)缝合到外皮部件24。如图3所示,加强布101在左和右方向上与缝合部88间隔的位置P处被进一步缝合,并穿过缝合部88的背侧。利用这种结构,在将加强布101缝合到外皮部件24的过程中,能够省略将加强布101缝合到外皮部件24的缝合部88的附近的步骤和将加强布101缝合到缝合部88的步骤,从而能够提高车辆座椅1的制造效率。
外皮部件24的设置有加强布101的各个部分每一个用作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与未被布部件支持的部分相比,该第一低弹性加强部难以破裂并且具有低弹性(更具体地,难以拉伸并且具有抗拉伸性)。如图5所示,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形成为构成一个上下对。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从缝合部88的附近在与缝合部88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上侧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在座椅靠背6的左侧表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侧视图中在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位置G的上方穿过。下侧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也在座椅靠背6的左侧表面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侧视图中在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位置G的下方穿过。
此外,条状的织带103(第二布部件)连接至外皮部件24的内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织带103包括两个布部件(在下文中,第一织带103A和第二织带103B)。第一织带103A和第二织带103B每一个由布部件构成,该布部件由与加强布101的材料类似的材料制成。
第一织带103A在其一端(在下文中,内端)处缝合到作为左外皮部件86的内表面的缝合部88的左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织带103A与左外皮部件86一起缝合到前外皮部件85。如图4所示,第一织带103A从内端向左延伸以到达衬垫部件23的左前边缘。第一织带103A进一步沿着衬垫部件23的左侧表面向后延伸,穿过以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关于竖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重叠(参照图5),然后到达衬垫部件23的左后边缘。第一织带103A进一步向右延伸,并且在其另一端(以下,外端)处缝合在左外皮部件86的后端内表面,更具体地,缝合至左后连接部92。
第二织带103B具有缝合到作为前外皮部件85的内表面的缝合部88的右侧的一端(在下文中,内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织带103B与前外皮部件85一起缝合到左外皮部件86以构成缝合部88。如图1所示,第二织带103B的内端和第一织带103A的内端经由缝合部88的竖直中央部(在下文中,中间部)彼此相对。如图4所示,第二织带103B从内端向右延伸,然后沿着左侧部81B的外表面向后延伸,以在其另一端(在下文中,外端)处缝合到在左前连接部95A附近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织带103A的内端和第二织带103B的内端缝合到缝合部88上,所以第一织带103A的内端和缝合部88之间的距离与第二织带103B的内端和缝合部88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第一织带103A和第二织带103B中的每一个沿着外周边缘(背衬)缝合到外皮部件24。由此,外皮部件24的设置有第一织带103A的部分和外皮部件24的设置有第二织带103B的部分每一个用作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与未被布部件支持的部分相比,该第二低弹性加强部难以破裂并且具有低弹性(更具体地,难以拉伸并且具有抗拉伸性)。如图1所示,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在缝合部88的中间部的附近中沿横向方向(即,沿与缝合部88相交的方向)延伸。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由经由缝合部88沿衬垫部件23的外表面布置的两个条构成,并且具有与缝合部88的两侧邻接的两个端部。
上加强布101A和下加强布101B中的每一个在与缝合部88间隔开的位置P处缝合到外皮部件24(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上加强布101A和下加强布101B在距缝合部88相同距离的位置处缝合到外皮部件24。在上加强布101A和外皮部件24缝合的部分和缝合部88之间的距离大于在第一织带103A的内端(第一织带103A缝合的部分)和缝合部88之间的距离。即,上加强布101A(或下加强布101B)处于比第一织带103A(或第二织带103B)距缝合部88更远的位置。作为结果,施加到加强布101(上加强布101A、下加强布101B)的载荷比施加到织带103(第一织带103A、第二织带103B)的载荷更难以传递到缝合部88。
接下来,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1的效果。当气体从充气机72喷出时,安全气囊71膨胀。作为结果,向左的载荷从安全气囊71施加到安全气囊组件60的盖部件73C,并且脆弱部73E破裂。由此,盖部件73C绕设置在后端处的铰接轴部73H向左旋转,并且外壳73被打开。此后,安全气囊71膨胀到外壳73的外部,并且穿过狭缝80到达外皮部件24。此时,载荷从安全气囊71施加到外皮部件24,以使外皮部件24从座椅的内部展开到外部。
此外,安全气囊71在与外皮部件24接触的同时从在侧视图中安全气囊71展开之前的位置G朝向竖直方向膨胀,并且其上端和下端到达相应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
由于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比外皮部件24的不包括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的部分更难以拉伸,所以与外皮部件24的不包括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的其它部分相比,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难以展开到座椅外侧。作为结果,在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处抑制了安全气囊71的膨胀。由此,安全气囊71的展开方向被引导朝向缝合部88,因此来自安全气囊71的载荷趋于集中在缝合部88上。作为结果,缝合部88能够更迅速地被撕裂,并且安全气囊71能够更迅速地展开。
在穿过狭缝80之后,安全气囊71到达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此时,载荷从安全气囊71施加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以使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从座椅的内部展开到外部。由于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比不包括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其它部分更难以拉伸,所以载荷集中在比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更容易拉伸的缝合部88上。作为结果,缝合部88容易被安全气囊71的膨胀撕裂,并且安全气囊71能够更迅速地展开。
另外,由于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设置在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的上方和下方,因此抑制了安全气囊71沿向上或向下方向远离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的膨胀。作为结果,来自安全气囊71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缝合部88上。
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和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每一个能够通过将布部件缝合到外皮部件24而形成,因此,容易地为外皮部件24设置具有低弹性的部分是可能的。
上加强布101A(或下加强布101B)比第一织带103A(或第二织带103B)更远离缝合部88。作为结果,由于安全气囊71的膨胀而施加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载荷与施加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的载荷相比,不太可能传递到缝合部88。由此,能够防止从上端部的附近或下端部的附近撕裂缝合部88。因此,使缝合部88从关于竖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被撕裂使得安全气囊71更迅速且更适当地展开是可能的。
另外,如图5所示,在侧视图中,上侧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安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方,并且下侧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安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下方。因此,通过将各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中的每一个布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方或下方,适当地设定上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和下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之间的间隔是可能的。由此,在外皮部件24上方和下方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之间的部分变得容易被安全气囊71推出到座椅外侧。作为结果,缝合部88容易被撕裂,并且安全气囊71能够更稳定地展开。
(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201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强布101的位置,因此,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它构造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侧视图中上加强布101A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部重叠,并且在侧视图中下加强布101B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下部重叠。注意,上加强布101A安置成在侧视图中比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位置G高,并且下加强布101B安置成在侧视图中比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位置G低。
接下来,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201的效果。由于上加强布101A和下加强布101B设置成在侧视图中与安全气囊组件60重叠,所以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部和下部重叠。由此,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形成在更靠近安全气囊71展开前的位置G的位置处。因此,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能够设置在安全气囊71展开时它们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安全气囊71的向上和向下展开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施加到安全气囊71的载荷集中在缝合部88上。
(第三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301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设置织带103并且左前连接部95A设置有背衬布,但在其它结构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它结构的说明。
如图7(A)所示,如第一实施例一样,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设置成构成一个上下对。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中的每一个在座椅靠背6的左侧表面上向前延伸以到达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然后朝向座椅内侧(右侧)延伸。在本实施例中,上侧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与缝合部88的上端相交成T形并向右延伸,而下侧的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与缝合部88的下端相交成T形并向右延伸。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中的每一个在其右端部处到达左前连接部95A的附近,该左前连接部是在其处第一左布部件85AL和第二左布部件85AR彼此连接的接缝。换句话说,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通过左前连接部95A竖直地连接在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一侧上。
如图7(A)所示,设置在左前连接部95A上的背衬布(在下文中,左前加强布303)具有沿着左前连接部95A延伸的条形形状。如图7(B)所示,左前连接部95A被左前加强布303从内侧覆盖。左前加强布303在左前连接部95A的任一侧上缝合到外皮部件24。左前加强布303与在上端处的上加强布101A一起缝合到外皮部件24的内表面,并与在下端处的下加强布101B一起缝合到外皮部件24的内表面。左前加强布303竖直地连接上加强布101A和下加强布101B。
接下来,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301的效果。左前加强布303设置成覆盖左前连接部95A。由此,在安全气囊71展开时,能够防止施加载荷以撕裂左前连接部95A,并且施加到安全气囊71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缝合部88上。
与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一样,外皮部件24的设置有左前加强布303的部分(在下文中,辅助低弹性加强部304)比外皮部件24的不包括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其它部分更难以拉伸。如图7(A)所示,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座椅内端(右端)通过辅助低弹性加强部304彼此竖直连接。由此,外皮部件24设置有作为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具有低拉伸性的部分以便当从车辆座椅301的左前方倾斜观察时从上方、下方和前方包围安全气囊模块60。因此,在安全气囊71展开时,通过其低弹性部防止安全气囊71的竖直膨胀和向前膨胀,并且施加到安全气囊71的载荷集中在缝合部88上。从而,缝合部88能够被迅速撕裂,并且安全气囊71能够迅速展开到乘员的侧面。
(第四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01的不同之处在于,未设置织带103并且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结构不同,但关于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它结构的说明
如图8所示,外皮部件24设置有一对上和下缝线402,其沿与缝合部88相交的方向从衬垫部件23的左侧表面延伸到前表面。该缝线402是通过在外皮部件24上缝上预定支数(数量)的线而使其难以拉伸的部分,并且每个缝线都用作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在本实施例中,缝线402被构造为在其处线以直线方式被装饰地缝上的部分。构成缝线402的线的支数越大越好,并且线的支数至少大于构成缝合部88的线的支数。
接下来,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401的效果。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外皮部件24的设置有上缝线402的部分抑制安全气囊71的向上膨胀,并且外皮部件24的设置有下缝线402的部分抑制安全气囊71的向下膨胀。由此,施加到安全气囊71的载荷能够集中在缝合部88上,并且安全气囊71能够迅速地展开到乘员的侧面。
另外,通过设置缝线402,容易地在外皮部件24中形成具有低拉伸性的部分是可能的。因此,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构造简单。此外,通过设计缝线402的形状和布置,改变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形状是可能的。由此,施加到安全气囊71的载荷能够集中在缝合部88上。
(第五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501关于安全气囊组件60的尺寸和衬垫部件23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但关于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它结构的说明。
如图9所示,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安全气囊组件60被连接至车座501的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左侧表面。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安全气囊组件60具有面向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和下方的表面,并且呈沿着左靠背侧框架25A竖直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安全气囊组件60的尺寸小于第一实施例的安全气囊组件60的尺寸,并且安全气囊组件60的前后宽度小于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前后宽度。安全气囊组件60的后边缘与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后边缘横向对齐,并且安全气囊组件60的前边缘安置成比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前边缘更靠后。
衬垫部件23的左侧部81B包括与前中央部81A连接且从前中央部81A向左延伸的衬垫左前部81BA(衬垫前部)、与衬垫左前部81BA的左端后表面接触且向后延伸以从左边覆盖安全气囊组件60的衬垫左边缘部81BB、以及与衬垫左边缘部81BB的后边缘连续且向右延伸以从后方覆盖安全气囊组件60的衬垫左后部81BC。衬垫左前部81BA安置在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前侧上。
衬垫左前部81BA的后表面与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前表面接触。衬垫左前部81BA的后表面设置有向后鼓起以与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左侧表面抵接的鼓起部502。在本实施例中,鼓起部502向后鼓起以与左靠背侧框架25A的左侧表面接触,并且具有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前表面的右边缘接触的后端。
接下来,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501的效果。当安全气囊组件60的外壳73打开并且安全气囊71向外壳73的外部膨胀时,安全气囊71的一部分沿着外壳73的前表面向右膨胀。此时,安全气囊71的膨胀被鼓起部502阻碍,并且防止安全气囊71侵入到衬垫左前部81BA和左靠背侧框架25A之间。
以这种方式,防止了安全气囊71的向右(朝向座椅内侧)膨胀,从而有效地使安全气囊71倾斜地朝向左前膨胀是可能的。作为结果,施加到安全气囊71上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缝合部88上。因此,安全气囊71能够更迅速地展开。
(第六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车辆座椅601关于缝合部88的布置和织带602的结构不同,但是关于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它构造的说明。
如图10所示,缝合部88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左侧表面上。织带602由单个条状布部件构成。织带602在其一端处与左靠背侧框架25A连接,并沿安全气囊组件60的后表面向左延伸。然后,织带602在与盖部件73C的左侧表面接触的同时沿着盖部件73C的左侧表面(外表面)向前延伸以到达狭缝80。织带602穿过狭缝80到达衬垫部件23的外表面,沿着衬垫部件23的外表面延伸,并且在靠近缝合部88的位置处缝合到外皮部件24的内表面。
接下来,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601的效果。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当气体从充气机72供给到安全气囊71时,安全气囊71膨胀,并且在打开方向上向盖部件73C施加载荷。由此,脆弱部73E破裂,并且向左的载荷施加到盖部件73C,以使其围绕铰链轴向左旋转。此时,施加到织带602的向左的载荷被传递到缝合部88,并且缝合部88被织带602拉动而撕裂。
以这种方式,由于织带602设置成与盖部件73C的外表面(左侧表面)接触并沿着盖部件73C的外表面延伸,所以安全气囊71的膨胀压力能够迅速地传递到缝合部88。因此,能够更迅速地撕裂缝合部88,并且能够更迅速地展开安全气囊71。
(第七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车辆座椅701关于织带702的布置不同,但是关于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它构造的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车辆座椅701中,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在外皮部件24上设置构成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的织带702。织带702在其一端处缝合到缝合部88,并且沿着衬垫部件23的左侧表面向后延伸以到达衬垫部件23的左后端部。织带702还沿着衬垫部件23的后表面朝向座椅内侧(向右)延伸,在设置在后外皮部件87的左边缘的附近中的线紧固件94的内侧上穿过,并且在线紧固件94的右侧缝合到后外皮部件87的内表面。此时,织带702设置成横跨线紧固件94,并且在线紧固件94的两侧上在与线紧固件94间隔开的位置Q处与外皮部件24连接。
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701的效果。织带702设置成横跨线紧固件94,并且在与线紧固件94间隔开的位置处被缝合。这使得来自织带702的载荷难以传递到线紧固件94,因此,不依赖于线紧固件94的破裂强度的织带702的布置是可能的。
(第八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根据第八实施例的车辆座椅801的不同之处在于,织带802的布置不同,并且后外皮部件87设置有口袋803。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其它构造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板804缝合到后外皮部件87的内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口袋803缝合在与板804的表面重叠的位置处。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织带802在其一端处被缝合到缝合部88,并且沿着衬垫部件23的左侧表面向后延伸,以到达座椅靠背6的左后端部。织带802还沿着衬垫部件23的后表面朝向座椅内侧(向右)延伸,并且被缝合到设置在后外皮部件87上的板804附近。
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801的效果。外皮部件24和织带802之间的连接部由板804加强。由此,提高了织带802和外皮部件24之间的连接的强度,并且在安全气囊71展开时,织带802和外皮部件24不容易分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来自织带802的载荷传递到缝合部88,并且能够更迅速地撕裂缝合部88。
(第九实施例)
在图13所示的根据第九实施例的车辆座椅901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不设置上加强布101A和下加强布101B,并且此外,缝合部902的位置、织带903的结构、以及用于将外皮部件(前外皮部件85)和织带903固定(塞入)到座椅靠背6的衬垫部件23的结构不同。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大致相同,因此,下面将省略对其它构造的说明。
通过比较图1和图13可以理解,缝合部902安置成比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的左边缘稍微更向内。
座椅靠背6的衬垫部件23的前表面上设置有向后凹陷的塞入凹槽904。塞入凹槽904在前视图中呈H形。塞入凹槽904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和右竖直凹槽部905和将左和右竖直凹槽部905的关于竖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横向地彼此连接的横向凹槽部906。如图14(A)所示,在塞入凹槽904的适当位置中设置由树脂制成的卡夹908。
卡夹908埋在塞入凹槽904的底部中并且连接至衬垫部件23。每个卡夹908具有固定到塞入凹槽904底部的板形基部908A和一对从基部908A朝向塞入凹槽904的开口突出的突起片908B。突起片908B分别设有朝向彼此突出的卡止爪908C。
衬垫部件23的前表面设置有一对上和下织带903。每个织带903的一个端部(前视图中的右端部)在缝合部902处缝合到前外皮部件85和左外皮部件86。每个织带903的另一端部(前视图中的左端部)与前外皮部件85一起连接至卡止工具909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A)中由双点划线包围的放大图所示,前外皮部件85通过缝合两个布部件85A、85B而形成,并且两个布部件85A、85B的缝合部和织带903缝合到单个布部件910,并且布部件910缝合到卡止工具909。
每个卡止工具909在横截面中具有箭头形状,并且通过与卡止爪908C接合而固定到相应的卡夹908。由此,每个织带903的另一端和前外皮部件85在朝向塞入凹槽904的底部塞入的状态下连接至衬垫部件23。
如图13所示,一个织带903处于在侧视图中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边缘重叠的位置,而另一个织带903处于在侧视图中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下边缘重叠的位置。
如图15所示,上织带903A安置在横向凹槽部906的上方,而下织带903B安置在横向凹槽部906的下方。上织带903A设置在标准就座者的胸部的高度处,并且下织带903B设置在标准就座者的臀部的高度处。
上织带903A经由两个卡夹908塞入到塞入凹槽904中。另一方面,下织带903B经由三个卡夹908塞入到塞入凹槽904中。上织带903A具有比下织带903B大的面积。
在也没有设置织带903的位置处,座椅靠背6同样设置有由树脂制成的卡夹(在下文中,称为卡夹912)。这些卡夹912用于仅塞入前外皮部件85,并且与用于塞入织带903和前外皮部件85的卡夹908类似地被埋入塞入凹槽904中。用于仅塞入前外皮部件85的卡夹912在尺寸上小于用于塞入前外皮部件85和织带903的卡夹908。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实施例,例如,这些卡夹912的突起片(图中未示出)在厚度上可以小于用于支承织带903的卡夹908的突起片908B。
现在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901的效果。缝合部902设置成比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的左边缘稍微更向内,并且与第一实施例(图1)相比,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一侧。因此,如图14(B)所示,缝合部902对应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914的前端部(顶点P),并且展开时的安全气囊914的顶点P与织带903的端部(左端部)对齐。
由此,能够降低安全气囊914展开时经由织带903施加于外皮部件(前外皮部件85)和织带903被塞入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卡夹908和限定衬垫部件23的塞入凹槽904的壁表面之间的连接部)的载荷。
上织带903A具有比下织带903B更大的面积,并经由更多数量的卡夹908塞入到塞入凹槽904中。由此,在安全气囊914展开时,与在对应于胸部的织带903B中相比,载荷更多地分散在与臀部对应的织带903A中,使得能够更可靠地由卡夹908支承载荷。作为结果,安全气囊914能够在臀部位置处更迅速地展开,从而能够迅速地保护臀部。
由于用于仅塞入前外皮部件85的卡夹912的尺寸小于(或突起片的厚度小于)用于塞入前外皮部件85和织带903的卡夹908,所以与卡夹908、912都具有相同尺寸的情况相比,考虑到要塞入的部件,每个卡夹908、912能够具有适当的尺寸。
(第十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车辆座椅951与第九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在座椅靠背6的安全气囊组件60与衬垫部件23之间设置有背衬布952,但是关于其它构造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它构造的说明。
如图17所示,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衬垫部件23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2的前侧上在与靠背表面10对应的位置处的前中央部81A、安置在前中央部81A的左侧上并向前鼓起的左侧部81B、以及安置在前中央部81A的右侧上并向前鼓起的右侧部(图中未示出)。安全气囊组件60被左侧部81B从前侧、后侧、上侧、下侧和车辆外侧(左侧)覆盖。
背衬布952是设置在衬垫部件23的左侧部81B的内侧上的、由布制成的片状部件,并具有竖直延伸的矩形的条形形状。背衬布952设置在从左前方与安全气囊组件60重叠的位置处。
如图16所示,背衬布952设置有开口953。开口953是穿透背衬布952的孔。开口953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在竖直方向上安置成比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更靠外侧,并且开口953在竖直方向上与安全气囊组件60(或展开前的安全气囊914)重叠。在本实施例中,从水平方向(更具体而言,从左前方)观察时,安全气囊组件60与开口953至少部分地重叠。
接下来,将说明如此构造的车辆座椅951的效果。由于设置有背衬布952,因此能够提高衬垫部件23的设置有背衬布952的部分的刚性。另外,由于在背衬布952的与安全气囊组件60重叠的部分中设置有开口953,因此,在安全气囊914展开时,能够防止衬垫部件23的设置有背衬布952的部分的变形,并且能够将安全气囊914的展开方向引导朝向开口953。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或改变。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侧视图中,上加强布101A和下加强布101B分别设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方和下方,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例如,上加强布101A可以在侧视图中安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方,而下加强布101B可以在侧视图中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下部重叠。此外,上加强布101A可以在侧视图中与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部重叠,而下加强布101B可以在侧视图中安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下方。
外皮部件24不设置织带103而仅设置上加强布101A和下加强布101B中的一个也是可能的。由此,外皮部件24形成有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以便从缝合部88的附近沿着与缝合部88相交的方向延伸。作为形成了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结果,安全气囊71的展开方向被引导朝向缝合部88,由此来自安全气囊71的载荷更可能集中在缝合部88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左前连接部95A、右前连接部、左后连接部92和右后连接部每一个设置为竖直延伸,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如图18(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所示,在连接部956设置在左外皮部件86中以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将座椅靠背6制成预定形状的情况下,连接部956由加强布101从内侧覆盖是优选的。由此,防止连接部956在安全气囊71展开时被撕裂是可能的,并且施加到安全气囊71的载荷能够集中在缝合部88上。
如图19(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所示,将缝合部88和织带957设置成尽可能正交是优选的。由此,与织带957和缝合部88几乎大致平行的情况(参照图14的双点划线)相比,载荷更容易从织带957传递到缝合部88。
如图20(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型)所示,可以构造成使得将织带958的一端固定到头枕7的支柱11。在该实施例中,在织带958的一端中设置圆形的通孔959,并且支柱11穿过通孔959,从而固定织带958的一端。通过这样的构造,能够容易地将织带958的一端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2。
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辅助低弹性加强部304由左前加强布303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仅需要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在座椅靠背6的左侧表面(车辆外侧侧面)上向前延伸以到达座椅靠背6的前表面,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与缝合部88相交,并且,具有低于不包括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的其它部分的拉伸性的辅助低弹性加强部304将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中的比缝合部88更靠延伸端的部分彼此连接。与第四实施例的缝线402类似,辅助低弹性加强部304可以通过在外皮部件24上缝上线而而构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车辆座椅1放置在地板3上,使得其左侧与车辆外侧重合,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例如,车辆座椅1可以放置在地板3上,使得其右侧与车辆外侧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安全气囊组件60、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2以及第二低弹性加强部104每一个应当设置在车辆座椅1的其为车辆外侧的右侧上。
在上述第五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替代于设置鼓起部502,可以设置板部件503,其支承在左靠背侧框架25A与安全气囊组件60之间,并向前延伸以在其前端处与衬垫左前部81BA的后表面接触。优选地,板部件503的前端朝向衬垫左前部81BA(向前)推入。由此,如在第五实施例中一样,在安全气囊71膨胀展开时,板部件503能够防止安全气囊71朝向座椅内侧(右方)侵入。优选地,衬垫左前部81BA设置有用于接收板部件503的前端的凹部504。
在上述第九实施例中,在横向凹槽部906的上方和下方设置了织带903,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如图22(A)至22(C)所示,两个织带903可以设置在横向凹槽部906的下侧上。
此外,织带903可以在其右边缘处缝合到前外皮部件85,并且在其左边缘处缝合到缝合部90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2(A)所示,用于将前外皮部件85塞入到塞入凹槽904中的卡夹960优选地设置于在正视图中至少部分地与织带903重叠的位置处。由此,在安全气囊914展开时顺利地进行从织带903到卡夹960的载荷传递,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持织带903。
如图22(B)所示,用于将前外皮部件85塞入到塞入凹槽904中的卡夹960可以设置在与织带903间隔开的位置处。由此,卡夹960布置成彼此间隔开,由此能够减少所使用的卡夹962的数量。
如图22(C)所示,用于将前外皮部件85塞入到塞入凹槽904中的卡夹960可以设置为在正视图中至少部分地与织带903重叠,并且不与织带903重叠的辅助卡夹964可以另外设置在至少部分地重叠的卡夹960之间的织带903之间。辅助卡夹964抵抗在安全气囊914展开时施加到织带903的载荷,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至少部分地与织带903重叠并因此容易被施加来自织带903的载荷的卡夹960从塞入凹槽904释放。
在上述第十实施例中,背衬布95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在竖直方向上安置成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外侧,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布置成使得安全气囊组件60(或展开前的安全气囊914)在竖直方向上不与背衬布952至少部分地重叠,并且例如,如图23所示,背衬布982可以呈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条形形状,并且其下边缘可以大致安置在安全气囊组件60的关于竖直方向的中央处,以便从左前侧覆盖安全气囊组件60(或展开前的安全气囊914)的上部。由此,安全气囊914更迅速地展开到就座者的臀部的附近,并且因此,能够更迅速且更可靠地保护就座者的臀部。
在上述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没有设置背衬布95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也在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中,与第十实施例类似地,背衬布952可以设置在衬垫部件23的内侧上。
此外,在上述第十实施例中,背衬布952的一些部分可以优选地在与卡夹960对齐的位置或高度处被切除,如图24所示。例如,背衬布952可以优选地在正视图中与卡夹960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通孔999。由此,衬垫部件23的刚性在与卡夹960对齐的位置处减小,以与设置有背衬布952的部分相比变得更软。
由于卡夹960由树脂制成,所以与利用通常使用的金属插入线的塞入相比,需要进行设计以确保保持力。如图24所示,通过在前视图中与背衬布952的卡夹960重叠的位置处设置通孔999,衬垫部件23在安全气囊914展开时变得不那么刚硬。由此,能够减弱向卡夹960的载荷传递力,并且这能够减少为了加强保持力而增加卡夹960的板厚和/或增加卡夹960的尺寸的需要。
此外,由于衬垫部件23在设置有通孔999的部分处变得较软,所以与没有设置通孔999的情况相比,能够改善在车辆的后部碰撞时就座者沉入座椅靠背6中。
参考号码列表
1: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5:座椅坐垫
6:座椅靠背
9:就座表面
13:衬垫部件
14:外皮部件
15:侧框架
22:座椅靠背框架
23:衬垫部件
24:外皮部件
60:安全气囊组件
71:安全气囊
72:充气机
73:外壳
73C:盖部件
94:线紧固件95A:左前连接部(连接部)
101:加强布(第一布部件)
102:第一低弹性加强部103:织带(第二布部件)
104:第二低弹性加强部201: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301: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303:左前加强布(背衬布)
401: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02:缝线501: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车辆座椅502:鼓起部
601: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701:根据第七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801:根据第八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802:织带
901:根据第九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903:织带
951:根据第十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Claims (15)

1.一种车辆座椅,其设置有构成就座表面的座椅坐垫和构成靠背的座椅靠背,所述车辆座椅包括:
座椅靠背框架,其形成所述座椅靠背的结构部件;
安全气囊组件,其支承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位于车辆外侧的侧部上;
衬垫部件,其覆盖所述安全气囊组件;以及
外皮部件,其覆盖所述衬垫部件的表面,
其中,所述外皮部件设置有弱化部和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所述弱化部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边缘部上竖直延伸,以及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从所述弱化部的附近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外皮部件设置有第二低弹性加强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所述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连接至与所述弱化部相邻的位置的端部,并且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或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的上方和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在侧视图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至少部分地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上方和下方中的任一者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在侧视图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至少部分地与所述安全气囊组件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包括第一布部件,所述第一布部件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所述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布部件在与所述弱化部间隔开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所述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二低弹性加强部包括第二布部件,所述第二布部件安置在所述第一布部件之间并且连接至所述弱化部的附近,并且
所述第二布部件在比所述第一布部件更靠近所述弱化部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外皮部件包括其为接缝的多个连接部,并且
所述多个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背衬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向前延伸以到达所述座椅靠背的前表面,
每个第一低弹性加强部与所述弱化部相交,并且
通过在比所述弱化部更靠近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前表面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背衬布的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竖直地彼此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外皮部件包括连接所述两个布部件的线紧固件,并且
所述第二布部件横跨所述线紧固件并在与所述线紧固件间隔开的位置处连接至所述线紧固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低弹性加强部设置有沿与所述弱化部相交的所述方向延伸的缝线。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板状的板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后表面上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并且
所述第二布部件连接在所述板的附近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左和右侧框架,每个侧框架竖直延伸,
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连接至所述侧框架中的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
所述衬垫部件包括在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安置的衬垫前部,以及
所述衬垫前部设置有鼓起部,所述鼓起部向后鼓起以到达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所述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所述侧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左和右侧框架,每个侧框架竖直延伸,
所述安全气囊组件连接至所述侧框架中的安置在所述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的位于所述车辆外侧的侧表面,
所述车辆座椅包括织带,所述织带具有固定到侧框架的一端并且在与所述弱化部相邻的部分处连接至所述外皮部件的内表面,
所述安全气囊组件包括安全气囊、使所述安全气囊膨胀的充气机、以及容纳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充气机并设置有盖部件的外壳,所述盖部件在所述安全气囊膨胀时朝向所述车辆外侧打开,并且
所述织带与所述盖部件的外表面接触。
CN202080088849.2A 2019-12-24 2020-12-24 车辆座椅 Pending CN1148676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3546 2019-12-24
JP2019-233546 2019-12-24
PCT/JP2020/048461 WO2021132466A1 (ja) 2019-12-24 2020-12-24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67636A true CN114867636A (zh) 2022-08-05

Family

ID=76575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8849.2A Pending CN114867636A (zh) 2019-12-24 2020-12-24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851022B2 (zh)
EP (1) EP4082843A4 (zh)
JP (1) JP7401796B2 (zh)
CN (1) CN114867636A (zh)
WO (1) WO2021132466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1810B2 (ja) * 1997-10-31 2006-10-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ー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る車輌用シート
CN102616201A (zh) * 2011-01-26 2012-08-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447016B2 (ja) * 2010-03-09 2014-03-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付き乗物用シート
CN104718106A (zh) * 2012-10-01 2015-06-1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靠背
US20160009248A1 (en) * 2014-07-14 2016-01-14 Ts Tech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20160167611A1 (en) * 2014-12-11 2016-06-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equipped with side airbag device
CN105992716A (zh) * 2013-11-27 2016-10-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6364382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靠背侧部和用于座椅靠背侧部的基材
JP6147581B2 (ja) * 2013-06-20 2017-06-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8172067A (ja) * 2017-03-31 2018-11-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475692A (zh) * 2017-03-31 2019-11-1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5059B2 (ja) 1996-01-30 2002-10-15 高島屋日発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輛用シート
JP4225308B2 (ja) * 1996-09-27 2009-02-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のエネルギ吸収装置
JP3738561B2 (ja) * 1998-07-06 2006-01-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497390B2 (ja) * 1998-09-18 2004-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578911B2 (en) * 2000-11-30 2003-06-17 Ts Tech Co., Ltd. Seat provided with air bag module
KR101552292B1 (ko) * 2011-05-18 2015-09-10 도요타 지도샤(주) 시트 구성 부재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차량용 시트
US9598040B2 (en) * 2012-12-28 2017-03-21 Ts Tech Co., Ltd. Airbag module-equipped seat,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same
DE112014003079T5 (de) * 2013-08-02 2016-04-0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Konzentratorriemen für im Sitz montierten Airbag
JP6234877B2 (ja) * 2014-04-25 2017-11-2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209081A (ja) 2014-04-25 2015-11-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7071298A (ja) * 2015-10-07 2017-04-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DE102016001585A1 (de) * 2016-02-11 2017-08-17 Trw Automotive Gmbh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vorrichtung
JP6634324B2 (ja) 2016-03-29 2020-01-22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トリムカバー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6010530A1 (de) * 2016-09-01 2018-03-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mit der Rückenlehne
DE102018217629A1 (de) * 2018-10-15 2020-04-16 Lear Corporation Bezug für einen sitz mit airbagmodul
JP7293558B2 (ja) * 2019-10-15 2023-06-2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1810B2 (ja) * 1997-10-31 2006-10-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ー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る車輌用シート
JP5447016B2 (ja) * 2010-03-09 2014-03-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付き乗物用シート
CN102616201A (zh) * 2011-01-26 2012-08-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718106A (zh) * 2012-10-01 2015-06-1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靠背
JP6147581B2 (ja) * 2013-06-20 2017-06-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5992716A (zh) * 2013-11-27 2016-10-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US20160009248A1 (en) * 2014-07-14 2016-01-14 Ts Tech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20160167611A1 (en) * 2014-12-11 2016-06-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equipped with side airbag device
CN106364382A (zh) * 2015-07-21 2017-02-0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座椅靠背侧部和用于座椅靠背侧部的基材
JP2018172067A (ja) * 2017-03-31 2018-11-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475692A (zh) * 2017-03-31 2019-11-1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2466A1 (ja) 2021-07-01
EP4082843A4 (en) 2024-02-07
JP7401796B2 (ja) 2023-12-20
EP4082843A1 (en) 2022-11-02
US20240067119A1 (en) 2024-02-29
US20230038122A1 (en) 2023-02-09
JPWO2021132466A1 (zh) 2021-07-01
US11851022B2 (en)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9348B2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JP691938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US8720940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9751488B1 (en) Vehicle seat
JP5958129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107718A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KR102363546B1 (ko) 에어백 장치
CN112009418A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1491830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JP2007055501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10116263A (ko)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에어백 장치
JP738177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6938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14074632B (zh) 远侧气囊装置
US11549375B2 (en) Airbag device
CN114867636A (zh) 车辆座椅
CN109795440B (zh)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JP7089754B2 (ja) シートカバー
JP202005933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WO2022176561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2009757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4030069A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201903113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