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28510A -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28510A CN113028510A CN202110287050.2A CN202110287050A CN113028510A CN 113028510 A CN113028510 A CN 113028510A CN 202110287050 A CN202110287050 A CN 202110287050A CN 113028510 A CN113028510 A CN 1130285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door unit
- air
- pillar
- fram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框架和至少1个室内单元。上述框架固定于面向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的基础结构物的外周部。所述室内单元内置有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并且可拆卸地支承于所述框架。
Description
本发明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05735,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2月16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780011958.2,名称为“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适用于例如局部式空调的室内单元和具备了该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大规模生产工厂中,使用对分散于工厂的建筑物内的作业区域局部地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装置。这种空调装置具备多个将温度、湿度调整后的空气送到作业区域的室内单元。室内单元以例如包围成为建筑物的架构的柱子的方式设置于柱子的外周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平7-625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设置有各种工作机械、起重机械的工厂中,伴随工作机械、起重机械的工作的振动有时会传递到建筑物的柱子。而且,在发生了地震的情况下,地面的振动传递到柱子,柱子会不可避免地强烈摇晃。
因此,在将室内单元设置于柱子时,需要采取对策使室内单元能承受振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室内单元牢固地固定于基础结构体,并能提高室内单元的抗振强度的空调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实施方式,空调装置包括框架和至少一个室内单元。所述框架固定于与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相临的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所述室内单元内置了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并且该室内单元可拆卸地支承于所述框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配管系统的电路图。
图2是从正面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的方向观察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将室内单元的内部结构分解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室内单元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从室内单元送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经由框架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设置于建筑物的柱子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将框架组装于建筑物柱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将框架的下部结构体组装于建筑物柱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将下部结构体和上部结构体的连结部位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3是利用子框架将四个室内单元一体连结后得到第一室内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子框架和室内单元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5是将框架、外部面板和过滤器彼此的位置关系分解示出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滤波器要素和外框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安装于框架的第一至第四的室内机组件和柱子的位置关系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经由框架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设置于建筑物的柱子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将四个室内单元安装于框架的第一单元支承部的状态的第一室内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室内框架、外部面板、第一装饰面板和第二装饰面板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将灭火器、空压机以及远程控制器配置于离开了室内单元的柱子周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16对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例如生产工厂、车辆工厂等大规模空间的局部的制冷/制热的空调装置1的配管系统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包括室外机2以及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作为主要要素。
室外机2安装于例如工厂的建筑物4的外部,收纳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热交换器以及蓄能器那样的各种制冷循环设备。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设置于建筑物4的内部的要进行空气调节的作业区域A。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分别具备4个室内单元5。
如图1所示,连接至室外机2的液体侧主配管7A经由分支头8A,分支到第一至第四液体侧连接配管9a、9b、9c、9d。连接至室外机2的气体侧主配管7B经由分支头8B,分支到第一至第四气体侧连接配管9e、9f、9g、9h。第一至第四液体侧连接配管9a、9b、9c、9d和第一至第四气体侧连接配管9e、9f、9g、9h引导至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
第一至第四液体侧连接配管9a、9b、9c、9d分别具备液体配管10。第一至第四气体侧连接配管9e、9f、9g、9h分别具备气体配管11。
第一至第四液体侧连接配管9a、9b、9c、9d的液体配管10具有利用三个Y形分支接头12a、12b、12c分支得到四个分支液体配管10a、10b、10c、10d。分支液体配管10a、10b、10c、10d分别连接至室内单元5。
同样,第一至第四气体侧连接配管9e、9f、9g、9h的气体配管11具有利用三个T形分支接头13a、13b、13c分支得到四个分支气体配管11a、11b、11c、11d。分支气体配管11a、11b、11c、11d分别连接至室内单元5。
因此,在室外机2压缩后的制冷剂分配到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室内单元5,并且从室内单元5排出的制冷剂再次流回室外机2。
而且,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分别具备远程控制器15a、15b、15c、15d。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中,能利用远程控制器15a、15b、15c、15d对于每个组件执行室内单元5的运行/停止、温度设定、运行切换等各种操作。
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室内单元5具有彼此共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室内机组件3a的一个室内单元5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至图6所示,室内单元5包括:壳体20、空气热交换器21、送风机22、控制部23以及风管部24作为主要要素。壳体20是具有深度尺寸D、宽度尺寸W以及高度尺寸H的方盒形状要素,例如由薄钢板形成。壳体20的宽度尺寸W和高度尺寸H彼此相同,并且深度尺寸D设定成大大小于宽度尺寸W和高度尺寸H。因而,壳体20具有扁平的形状。
壳体20具有底座26、前盖27、顶盖28以及分隔板29。底座26由竖起的后面板30、固定于后面板30的下端部的碟状的底板31构成。在后面板3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方形的吸入口32。底板31从后面板30的下端部向壳体20的前方水平地突出,在该底板31的后端部形成有排水口33。排水口33向壳体20的背后突出。
前盖27具有前面板34和一对侧板35a、35b。前面板34是构成壳体20的正面的要素。前面板34与后面板30相对,并且在前面板34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6。而且,利用多个螺钉将前面板34的下端部固定在底板31的前端部。
侧面板35a、35b从前面板34侧边缘部向后面板30呈直角地折返。利用多个螺钉将侧面板35a、35b的后端部固定在后面板30的两侧部。
利用多个螺钉将顶盖28固定在前面板34的上端部和侧面板35a、35b的上端部。顶盖28覆盖前盖27的上端部和后面板30的上部之间的间隙。
分隔板29夹在后面板30的上部和前盖27的上端部之间。分隔板29将壳体20的内部分隔成第一收纳室38和第二收纳室39这2个收纳室。
第一收纳室38的容积大于第二收纳室39,并且在该第一收纳室38开有壳体20的吸入口32和通孔36。壳体20的底板31构成第一收纳室38的底部,该底板31兼有作为排水盘(drain pan)的作用。
第二收纳室39位于第一收纳室38的上方,由顶盖28覆盖。换言之,通过松开螺钉仅取下顶盖28,从而能使第二收纳室39露出到壳体20外。
而且,在后面板30的两侧部固定有托座40a、40b。托座40a、40b在壳体2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向壳体20的侧方伸出。
空气热交换器21收纳在第一收纳室38。空气热交换器21呈平坦的板状,具备多个散热片43和供制冷剂流过的多个导热管44。散热片43是在壳体2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方形板,在壳体20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排成一列。导热管44在壳体20的高度方向和深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彼此串联连接形成多个流路(路径)。而且,导热管44与散热片43进行热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热交换器21在第一收纳室38的内部以沿着后面板30的方式竖起。由此,空气热交换器21通过吸入口32在壳体20的背后露出。
如图6最佳地示出,空气热交换器21具有上端面21a和下端面21b。上端面21a在第一收纳室38的内部与分隔板29相对。用作为排水盘的底板31从下方覆盖下端面21b。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上端面21a和下端面21b从后面板30越向前面板34方向前进均越向下方倾斜。
其结果,在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上端面21a由于凝结导致产生水滴的情况下,水滴伴随着上端面21a的倾斜容易朝远离后面板30的方向流动。同样,在空气热交换器21的表面产生的水滴成为排水并到达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下端部的情况下,水滴伴随着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下端面21b的倾斜容易朝远离后面板30的方向流动。
因而,能防止排水从后面板30的吸入口32流出至壳体20外,即防止所谓漏水。
连接至空气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配管45收纳在第一收纳室38。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确保用于在第一收纳室38内部收纳制冷剂配管45的空间,空气热交换器21在前盖27的侧面板35a、35b之间偏向一侧面板35a的一侧。其结果,在空气热交换器21和另一侧面板35b之间产生空间,制冷剂配管45集中地配置在该空间。
如图3所示,室内单元5具有连接至制冷剂配管45的一对连接口46a、46b。连接口46a、46b贯通后面板30并向壳体20的背后突出,在该连接口46a、46b连接有分支液体配管10a和分支气体配管11a。
而且,如图5所示,随着空气热交换器21偏向一侧面板35a的一侧,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偏离前盖27的前面板34的中心C2。在前面板34上开口的通孔36的中心位于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的延长线上。
如图4和图5所示,送风机22支承在壳体20的前面板34的中央部。送风机22具备圆筒状的外壳50和收纳在外壳50的内部的叶轮51作为主要的要素。
外壳50具有第一凸缘部52和第二凸缘部53。第一凸缘部52在外壳50的一端向沿着外壳50的径向的外侧伸出。第二凸缘部53在外壳50的另一端向沿着外壳50的径向的外侧伸出。利用多个螺钉在与通孔36对应的位置将第一凸缘部52固定于前面板34。
叶轮51以同轴状地位于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外壳50。叶轮51的轴套部55内置有使叶轮51旋转的电动机56。
控制部23是用于控制空气热交换器21和送风机22的要素,收纳在壳体20的第二收纳室39。控制部23例如包含控制基板、电抗器和多个端子台那样的各种电气设备58。电气设备58支承在后面板30的上部。
如图4和图6所示,圆筒状的附件60安装于送风机22。附件60的一端具有凸缘部61。利用多个螺钉将凸缘部61固定在送风机22的第二凸缘部53。由此,附件60从送风机22的外壳50向壳体20的前方同轴状地突出。
圆筒状的百叶型通风口62嵌入至附件60。百叶型通风口62是用于对从送风机22送出的空气量进行调节,或者任意地变更送风方向的要素,从附件60向壳体20的前方同轴状地突出。
如图4和图6所示,风管部24具有圆筒状的外筒65。外筒65是连续地覆盖送风机22、附件60以及百叶型通风口62的要素,在沿着其轴向的一端形成有凸缘部66。凸缘部66在外筒65的周向上连续,并且向沿着外筒65的径向的外侧伸出。利用多个螺钉,将凸缘部66可拆卸地支承于前面板34。
外筒65在包围送风机22、附件60以及百叶型通风口62的状态下,从前面板34向壳体20的前方水平地突出。如图6所示,通过65的中心的轴线O1与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相交。
外筒65的突出端与百叶型通风口62相比位于壳体20的前方。在外筒65的突出端形成有引导壁67。引导壁67在外筒65的周向上连续,并且向沿着外筒65的径向的内侧伸出。引导壁67在外筒65的突出端划定圆形的吹出口68。吹出口68经由百叶型通风口62与送风机22相对。
如图6最佳地示出那样,风管部24的外筒65将通风路径70划定在送风机22、附件60和百叶型通风口62之间。通风路径70的一端到达壳体20的前面板34。通风路径70的另一端由外筒65的引导壁67封闭。
在通风路径70的一端所面向的壳体20的前面板34形成有多个回风孔71。回风孔71位于送风机22的周围,并且在壳体20的第一收纳室38开口。因此,通风路径70的一端连通至送风机22的上游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隔热材料72覆盖外筒65的面向通风路径70的内表面和引导壁67的内表面。
如图7至图9所示,具有室内单元5的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使用专用的框架81设置于成为建筑物4的架构的现有的柱子80的外周部。
柱子80作为基础结构物的一个示例从建筑物4的地板面F垂直地竖起。根据本实施方式,柱子80是具有平坦的第一至第四外周面80a、80b、80c、80d的四棱柱。第一至第四外周面80a、80b、80c、80d与建筑物4内的作业区域A面对,指向彼此不同的四个方向。第一至第四外周面80a、80b、80c、80d划定柱子80的外周部。
针对于柱子80的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安装结构彼此共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室内机组件3a的安装结构为代表进行说明,对于第二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b、3c、3d的安装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构成第一室内机组件3a的四个室内单元5使用梯子形的子框架82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一体连结。子框架82包括一对框架要素83a、83b和多个梁84(在图14中仅示出一个)。
各框架要素83a、83b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具有彼此正交的一对平板部85a、85b。框架要素83a、83b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笔直地延伸。
梁84由例如槽钢构成。梁84水平地架设在框架要素83a、83b之间,并且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因此,框架要素83a、83b彼此隔开间隔地平行地排列,框架要素83a、83b的一平板部85a位于相同的面上。而且,框架要素83a、83b之间的间隔设定成与室内单元5的宽度尺寸W等同。
如图13和图14所示,利用多个螺钉将从室内单元5的壳体20的两侧部伸出的托座40a、40b固定于框架要素83a、83b的一平板部85a的正面。由此,四个室内单元5在纵向上排成一列的状态下,可拆卸地支承于子框架82。在本实施方式中,子框架82的梁84位于相邻的室内单元5的边界的背后。
如图9至图12所示,所述框架81由下部结构体90和上部结构体91构成。下部结构体90具备四个竖条92a、92b、92c、92d和一对连结器件93。
各竖条92a、92b、92c、92d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分别具有彼此正交的平板部94a、94b。竖条92a、92b、92c、92d在与柱子80的四个角部相对应的位置沿着柱子80竖起。
如图11和图12所示,连结器件93是连结柱子80和竖条92a、92b、92c、92d之间的要素,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连结器件93包括:一对第一横条95a、95b、一对第二横条96a、96b、第一至第四外梁97a、97b、97c、97d。
第一横条95a、95b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以夹着柱子80的方式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一第一横条95a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相接触。另一第一横条95b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三外周面80c相接触。第一横条95a、95b的两端部在彼此平行的状态下向柱子80的周围伸出。
第二横条96a、96b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以从与第一横条95a、95b正交的方向将柱子80夹持的方式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一第二横条96a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二外周面80b相接触。另一第二横条96b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相接触。第二横条96a、96b的两端部在彼此平行的状态下向柱子80的周围伸出。
而且,第一横条95a、95b的中间部和第二横条96a、96b的中间部在柱子80的周围互相交叉。第一横条95a、95b和第二横条96a、96b交叉的部位分别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进行结合。
其结果,第一横条95a、95b和第二横条96a、96b在包围柱子80的状态下组合成栅格状。换言之,第一横条95a、95b和第二横条96a、96b从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夹着柱子80。
第一至第四外梁97a、97b、97c、97d例如由槽钢构成。第一外梁97a水平地架设在竖条92a的平板部94a和竖条92b的平板部94a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一外梁97a的中间部与第二横条96a、96b的一端结合。
第二外梁97b水平地架设在竖条92b的平板部94b和竖条92c的平板部94b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二外梁97b的中间部与第一横条95a、95b的一端结合。
第三外梁97c水平地架设在竖条92c的平板部94a和竖条92d的平板部94a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三外梁97c的中间部与第二横条96a、96b的另一端结合。
第四外梁97d水平地架设在竖条92d的平板部94b和竖条92a的平板部94b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四外梁97d的中间部与第一横条95a、95b的另一端结合。
因而,第一至第四外梁97a、97b、97c、97d在远离柱子80的第一至第四外周面80a、80b、80c、80d的位置包围柱子80,并且将四个竖条92a、92b、92c、92d之间一体连结。
其结果,四根竖条92a、92b、92c、92d在从柱子80的角部向对角方向远离的位置上保持从建筑物4的地板面F垂直地竖起的姿势。相邻的竖条92a、92b、92c、92d的间隔设定成与所述子框架82的框架要素83a、83b的间隔等同。
如图10和图12所示,框架81的上部结构体91具有基本上与下部结构体90相同的结构。即,上部结构体91具备四个竖条100a、100b、100c、100d和一对连结器件101。各竖条100a、100b、100c、100d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分别具有彼此正交的平板部102a、102b。竖条100a、100b、100c、100d在与柱子80的四个角部相对应的位置沿着柱子80竖起。
如图10所示,连结器件101是连结柱子80和竖条100a、100b、100c、100d之间的要素,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各连结器件101包括:一对第一横条104a、104b、一对第二横条105a、105b、第一至第四外梁106a、106b、106c、106d。
第一横条104a、104b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以夹着柱子80的方式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第一横条104a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相接触。第一横条104b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三外周面80c相接触。第一横条104a、104b的两端部在彼此平行的状态下向柱子80的周围伸出。
第二横条105a、105b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以夹着柱子80的方式从与第一横条104a、104b正交的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第二横条105a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二外周面80b相接触。第二横条105b的中间部与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相接触。第二横条105a、105b的两端部在彼此平行的状态下向柱子80的周围伸出。
而且,第一横条104a、104b的中间部和第二横条105a、105b的中间部在柱子80的周围互相交叉。第一横条104a、104b和第二横条105a、105b交叉的部位分别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进行结合。
其结果,第一横条104a、104b和第二横条105a、105b在包围柱子80的状态下组合成栅格状。换言之,第一横条104a、104b和第二横条105a、105b从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夹着柱子80。
第一至第四外梁106a、106b、106c、106d例如由槽钢构成。第一外梁106a水平地架设在竖条100a的平板部102a和竖条100b的平板部102a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一外梁106a的中间部与第二横条105a、105b的一端结合。
第二外梁106b水平地架设在竖条100b的平板部102b和竖条100c的平板部102b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二外梁106b的中间部与第一横条104a、104b的一端结合。
第三外梁106c水平地架设在竖条100c的平板部102a和竖条100d的平板部102a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三外梁106c的中间部与第二横条105a、105b的另一端结合。
第四外梁106d水平地架设在竖条100d的平板部102b和竖条100a的平板部102b之间。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四外梁106d的中间部与第一横条104a、104b的另一端结合。
因而,第一至第四外梁106a、106b、106c、106d在远离柱子80的第一至第四外周面80a、80b、80c、80d的位置包围柱子80,并且将四个竖条100a、100b、100c、100d之间一体连结。
从而,四根竖条100a、100b、100c、100d在从柱子80的角部向对角方向远离的位置上保持垂直地竖起的姿势。相邻的竖条100a、100b、100c、100d的间隔设定成与所述子框架82的框架要素83a、83b的间隔等同。
如图10和图12所示,上部结构体91的竖条100a、100b、100c、100d的下端部与下部结构体90的竖条92a、92b、92c、92d的上端部重合,并且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结合。由此,下部结构体90和上部结构体91作为一体结构物进行组装。
如图7至图9所示,具有在纵向排成一列的四个室内单元5的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可选择性拆卸地支承于框架81的上部结构体91。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建筑物4的地板面F竖起的下部结构体90的高度是例如2m,高于在作业区域A活动的作业者M的平均身高。因此,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位于作业区域A的正上方。
在第一室内机组件3a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要素83a、83b的平板部85a固定于竖条100a、100b的平板部102a。在将第一室内机组件3a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相对。
在第二室内机组件3b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要素83a、83b的平板部85a固定于竖条100b、100c的平板部102b。在将第二室内机组件3b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二外周面80b相对。
在第三室内机组件3c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要素83a、83b的平板部85a固定于竖条100c、100d的平板部102a。在将第三室内机组件3c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三外周面80c相对。
在第四室内机组件3d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要素83a、83b的平板部85a固定于竖条100d、100a的平板部102b。在将第四室内机组件3d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相对。
如图7至图9所示,在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室内单元5的风管部24朝以柱子80为中心的四个方向水平地突出。
并且,所有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上部结构体91的竖条100a、100b、100c、100d彼此协同地在周向上连续地包围柱子80。因此,在柱子80的外周部和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之间形成有上部空间S1。
如图7、图8、图15和图16所示,在从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离开的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可选择性拆卸地支承有多个外部面板110和多个过滤器111。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是彼此相同大小的方板状的要素,具有互换性。
外部面板110以横跨相邻的竖条92a、92b、92c、92d之间的方式,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安装于下部结构体90。过滤器111包括方形外框112和过滤空气的过滤器要素113。外框112具有四条边,并且以横跨相邻的竖条92a、92b、92c、92d之间的方式,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安装于下部结构体90。过滤器要素113形成为方板状,通过形成在外框112的一条边的槽114,可拆卸地支承于外框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面板110覆盖遮挡了下部结构体90、柱子80的第二外周面80b、第三外周面80c以及第四外周面80d。过滤器111在第一室内机组件3a的下方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排列,覆盖遮挡了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
其结果,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彼此协同地包围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建筑物4的地板面F与外部面板110之间的间隙以及建筑物4的地板面F与过滤器111之间的间隙由多个踢脚板115堵住。
在将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安装于下部结构体90的状态下,在柱子80的外周部和外部面板110以及过滤器111之间形成有下部空间S2。下部空间S2与上部空间S1连通,并且与该上部空间S1协同地划定吸入通路117。吸入通路117包围柱子80。所有的室内单元5的吸入口32在吸入通路117开口。
根据本实施方式,吸入通路117的上端被图8所示的多个密封板118堵住。密封板118安装于上部结构体91的上端。因此,吸入通路117与建筑物4的内部的作业区域A分隔开,并且经由过滤器111通到作业区域A。
如图9所示,吸入通路117兼具作为供连接至所有的室内单元5的第一至第四液体侧连接配管9a、9b、9c、9d以及第一至第四气体侧连接配管9e、9f、9g、9h通过的配管空间的功能。各连接配管9a~9h贯通密封板118并引导至柱子80的上部。并且,所有连接至室内单元5的排水口33的排水管119通过吸入通路117引导至柱子80的上部。
并且,所有电连接至室内单元5的控制部23的布线121也通过吸入通路117引导至柱子80的上部。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室内单元5开始动作时,室内单元5的送风机22通过通孔36吸入壳体20的第一收纳室38内的空气。由此,负压作用于壳体20的吸入口32。吸入口32在柱子80周围的吸入通路117开口,因此建筑物4的内部空气经过过滤器111被吸入到吸入通路117。过滤器111安装在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因此作业区域A的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被吸入到吸入通路117。
从吸入通路117吸入到送风机22的空气通过空气热交换器21。空气热交换器21利用朝向送风机22的空气与流过导热管44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将朝向送风机22的空气变成冷空气或热空气。经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百叶型通风口62后,从风管部24的吹出口68朝作业者M进行活动的作业区域A的上方的区域水平地吹出。
因此,能朝柱子80的四周送出经热交换的空气,能实现位于柱子80的周围的作业区域A的局部的空气调节或利用了柱子80的分层空调。
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四个室内单元5在包围柱子80的外周部的状态下支承于框架81。框架81通过组合多个型钢来进行一体化,因此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因此,能使用框架81将所有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牢固地固定于柱子80的外周部。
其结果,即使例如安装于建筑物4的地板面F的各种工作机械的振动、或者伴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柱子80的情况下,也能将作用于室内单元5的振动抑制得较小,能充分确保室内单元5的抗震强度。
而且,对于每个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4个室内单元5使用子框架82来组装成一体结构物。因此,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组装于框架81时的作业性得到提高,能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容易地设置于现有的柱子80的外周部。
并且,子框架82实现作为一种加强件的功能,在这一点有利于提高室内单元5的耐震强度。
除此以外,支承室内单元5的框架81的上部结构体91使用第一横条104a、104b和第二横条105a、105b从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夹着柱子80,从而组装于柱子80。同样,支承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的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使用第一横条95a、95b和第二横条96a、96b从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夹着柱子80,从而组装于柱子80。
因此,不需要在建筑物4的现有的柱子80开固定用的孔,或者铺设安装用的地脚螺栓等,不需要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特别的施工。其结果,能将框架81容易地组装于现有的柱子80的外周部,相应地能缩短工期并减少空调装置1的施工所需的成本。
根据实施方式1,成为室内单元5的外部轮廓的盒状的壳体20仅仅收纳平坦的空气热交换器21和几台电气设备58,送风机22支承于壳体20的正面,由专用的风管部24覆盖。
因此,能使壳体20成为尽可能薄的紧凑形状,能极力将壳体20的存在感抑制得较少。从而,能自然地将室内单元5设置于现有的柱子80的外周部,即使室内单元5存在于柱子80的周围,也不会产生不协调感。
而且,由于具有吹出口68的风管部24从壳体20的正面突出,因此能提供一种具有独特外观的室内单元5,一眼看到经空气调节后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由此,适宜于提高空调装置1的设计性。
除此以外,通过从壳体20取下风管部24,从而能使送风机22和百叶型通风口62露出至壳体20外。因而,能将壳体20从框架81取下,或者执行送风机22和百叶型通风口62的维护作业而无需分解壳体20,作业性变得良好。
根据本实施方式,室内单元5的风管部24具有包围送风机22、附件60和百叶型通风口62的外筒65。外筒65划定通风路径70,该通风路径70在送风机22、附件60以及百叶型通风口62之间与外部空气分隔开。
根据该结构,通过百叶型通风口62并朝向吹出口68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6中虚线箭头所示,由划定吹出口68的引导壁67引导至通风路径70。通风路径70经由壳体20的正面的回风孔71通到送风机22的上游侧,因此引导至通风路径70的空气从回风孔71经由第一收纳室38吸入送风机22。
由此,通过了百叶型通风口62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通风路径70并朝向壳体20的方向返回。换言之,百叶型通风口62的外周面直接暴露在利用空气热交换器21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流中,百叶型通风口62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的温差变小。
其结果,例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即使伴随制冷运行的冷空气通过百叶型通风口62,在百叶型通风口62的外周面也不易产生凝结。除此以外,利用隔热材料72覆盖与通风路径70面对的外筒65的内表面和引导壁67的内表面,因此能防止在外筒65的外表面产生凝结。
由此,能避免在制冷运行时水滴从吹出口68吹出、即所谓溅水,并且能避免水滴从外筒65滴下的现象。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5,如图5所示,壳体20的内部的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偏离壳体20的前面板34的中心C2。送风机22的叶轮51和风管部24的外筒65同轴状地位于空气热交换器21的的中心C1的延长线上。因此,通过空气热交换器21并朝向送风机22的空气的主流通过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央部。
因而,使空气热交换器21与送风机22的位置关系最优化,能高效地进行空气热交换器21的导热管44中流过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17公开了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本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安装于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第三和第四室内机组件3c、3d隐藏在第一和第二室内机组件3a、3b的背后,因此未图示。
如图17所示,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经由框架81设置于柱子80的外周部。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所具有的四个室内单元5从建筑物4的地板面F在纵向上排成一列。
因此,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位于与作业区域A内的作业者M相对的位置,利用室内单元5进行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从吹出口68与地板面F平行地吹出。
而且,多个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安装于框架81的上部结构体91。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过滤器111在第二室内机组件3b的正上方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排成一列。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设置于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因此能将利用室内单元5进行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从作业区域A的较低位置与地板面F平行地吹出。其结果,能实现将地板面F附近的高温空气朝建筑物4的上方上压的分层空调,能将作业区域A的整体温差抑制得较小。
在实施方式1中,以包围柱子80的方式配置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使空气以柱子80为中心朝四个方向吹出,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不在作业区域A的情况下,可以将室内单元5设置于与柱子80的第一至第三外周面80a、80b、80c对应的部位,用外部面板110或过滤器111中至少一个覆盖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即,也可以使空气以柱子80为中心朝三个方向吹出,空气的吹出方向没有特别限制。
而且,也可以以横跨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和上部结构体91之间的方式,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安装于沿着框架81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在该情况下,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能配置于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上侧或下侧中的至少某一个任意的位置。
换言之,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的数量和位置没有特别限制,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111的数量、位置能根据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的室内单元5的位置或要进行空气调节的作业区域A的环境进行适当变更。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分别具备四个室内单元5,但室内单元5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5个以上,室内单元5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制。
并且,将多个室内单元5一体连结的子框架82并非必须要素,也可以将多个室内单元5逐个单独地安装于框架81。
[实施方式2]
图18至图24公开了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支承于柱子80的框架200的结构。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9至图21所示,框架200包括:四个第一竖条201a、201b、201c、201d、多个第一至第四横条202a、202b、202c、202d以及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以作为主要的要素。
第一竖条201a、201b、201c、201d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具有彼此正交的平板部205a、205b。第一竖条201a、201b、201c、201d在使各个平板部205a、205b的交叉部与柱子80的四个角部抵接的状态下,沿着柱子80竖起。
第一至第四横条202a、202b、202c、202d例如由槽钢构成。如图21所示,第一横条202a水平地架设在第一竖条201a的平板部205a与第二竖条201b的平板部205a之间,并且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第一横条202a与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相接触。
第二横条202b水平地架设在第二竖条201b的平板部205b与第三竖条201c的平板部205b之间,并且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第二横条202b与柱子80的第二外周面80b相接触。
第三横条202c水平地架设在第三竖条201c的平板部205a与第四竖条201d的平板部205a之间,并且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第三横条202c与柱子80的第三外周面80c相接触。
第四横条202d水平地架设在第四竖条201d的平板部205b与第一竖条201a的平板部205b之间,并且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第四横条202d与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相接触。
其结果,第一至第四横条202a、202b、202c、202d在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的多个部位包围柱子80的外周部的状态下组合成框状。换言之,第一至第四横条202a、202b、202c、202d彼此协同地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夹着柱子80。
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是与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相对应的要素,具有彼此共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室内机组件3a对应的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为代表进行说明,对于第二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b、203c、203d,标注与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0至图22所示,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包括一对外条207a、207b、多个横梁208和多个支座209,以作为主要的要素。
外条207a、207b由例如具有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横梁208由例如槽钢构成。横梁208水平地架设在外条207a、207b之间,并且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因此,由横梁208连结的外条207a、207b彼此隔开间隔平行地配置。外条207a、207b之间的间隔设定成与室内单元5的宽度尺寸W等同。
支座209由例如槽钢构成。支座209架设在第一横条202a的两端和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的横条208的两端之间。支座209在远离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的方向上水平地延伸。
由于存在支座209,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经由第一竖条201a、第二竖条201b以及第一横条202a与柱子80连结。其结果,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的外条207a、207b在远离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的位置,以与第一竖条201a和第二竖条201b相对的方式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竖起。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二单元支承部203b的竖条207a、207b在远离柱子80的第二外周面80b的位置,以与第二竖条201b和第三竖条201c相对的方式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竖起。
第三单元支承部203c的竖条207a、207b在远离柱子80的第三外周面80c的位置,以与第三竖条201c和第四竖条201d相对的方式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竖起。
而且,第四单元支承部203d的竖条207a、207b在远离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的位置以与第四竖条201d和第一竖条201a相对的方式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竖起。
如图18和图19所示,具有四个室内单元5的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在高于作业者M的身高的位置可选择性拆卸地支承于框架200的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
在第一室内机组件3a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各室内单元5的托座40a、40b固定于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的外条207a、207b。在将第一室内机组件3a固定于第一单元支承部203a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一外周面80a相对。
在第二室内机组件3b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各室内单元5的托座40a、40b固定于第二单元支承部203b的外条207a、207b。在将第二室内机组件3b固定于第二单元支承部203b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二外周面80b相对。
在第三室内机组件3c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各室内单元5的托座40a、40b固定于第三单元支承部203c的外条207a、207b。在将第三室内机组件3c固定于第三单元支承部203c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三外周面80c相对。
在第四室内机组件3d中,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各室内单元5的托座40a、40b固定于第四单元支承部203d的外条207a、207b。在将第四室内机组件3d固定于第四单元支承部203d的状态下,4个室内单元5沿着柱子80的高度方向排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与柱子80的第四外周面80d相对。
如图18、图19和图21所示,在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设置于柱子80的状态下,在柱子80的周向上相邻的室内单元5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G。间隙G以与柱子80的四个角部相对的方式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间隙G具有作业者能将手或工具伸入室内单元5和柱子80之间左右的大小。
间隙G被多个第一装饰面板212覆盖。第一装饰面板212具有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形状。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一装饰面板212固定于相邻的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条207a、207b。因此,能通过松开紧固件自由地拆下第一装饰面板212。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装饰面板212与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协同地在周向上连续地包围柱子80。因此,在柱子80的外周部和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之间形成有上部空间S1。
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框架200的不设置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区域中,可选择性拆卸地支承有多个外部面板110和未图示的多个过滤器。外部面板110和过滤器位于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下方。
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外部面板110安装于相邻的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条207a、207b。过滤器与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111相同地具备可拆卸地支承过滤器要素的方形外框。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外框安装于相邻的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条207a、207b。
而且,由第二装饰面板213覆盖在柱子80的周向上相邻的外部面板110间的间隙和在柱子80的周向上相邻的外部面板110与过滤器之间的间隙。第二装饰面板213与所述第一装饰面板212相同地具有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形状。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第二装饰面板213固定于相邻的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条207a、207b。因此,外部面板110、过滤器以及第二装饰面板213彼此协同地包围框架200和柱子80。
在将外部面板110、过滤器以及第二装饰面板213安装于第一至第四单元支承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条207a、207b的状态下,在柱子80的外周部和外部面板110、过滤器以及第二装饰面板213之间形成有下部空间S2。下部空间S2与上部空间S1连通,并且与该上部空间S1协同地在柱子80的周围划定吸入通路215。吸入通路215遍及壳体20的全长地进行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吸入通路215的上端被图20所示的多个密封板216堵住。密封板216安装于框架200的上端。因此,吸入通路215与建筑物4的内部的作业区域A分隔开,并且经由过滤器111通到作业区域A。安装于框架200的所有的室内单元5从吸入通路215吸入空气。
如图21所示,吸入通路215兼具作为供所有连接至室内单元5的第一至第四液体侧连接配管9a、9b、9c、9d以及第一至第四气体侧连接配管9e、9f、9g、9h通过的配管空间的功能。各连接配管9a~9h贯通密封板216并引导至柱子80的上部。
并且,所有连接至室内单元5的排水口33的排水管119通过吸入通路215引导至柱子80的上部。并且,所有电连接至室内单元5的布线121通过吸入通路215引导至柱子80的上部。
如图24所示,在不设置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柱子80的周围,配置有例如灭火器220和空压机221那样的附带设备、以及对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进行操作的远程控制器222。
灭火器220例如收纳于第三室内机组件3c下方的下部空间S2。在与灭火器220相对应的位置,能从框架200拆下外部面板110。因此,灭火器220在作业区域A露出而不会被外部面板110覆盖。
空压机221和远程控制器222例如收纳于第一室内机组件3a下方的下部空间S2。空压机221和远程控制器222在柱子80的高度方向上排列,并且被安装于框架200的外部面板110覆盖遮蔽。
由此,能防止空压机221和送风机22被盗。并且,能防止第三者未经空调装置1的管理者或进行空调装置1的保养的作业者的允许而随意地操作远程控制器222。
在下部空间S2收纳灭火器220、空压机221以及远程控制器222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图24所示的多个内盖板223将下部空间S2中空压机221和远程控制器222所面向的区域与吸入通路215分隔开。由此,能避免作业区域A的空气未通过过滤器而吸入到吸入通路215,能防止在室内单元5的空气热交换器21附着灰尘。
根据实施方式2,通过组合多个型钢,使将第一至第四室内机组件3a、3b、3c、3d支承于柱子80的外周部的框架200一体化,因此框架200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因此,能使用框架200将所有的室内单元5的壳体20牢固地固定于柱子80的外周部,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25公开了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不同之处在于室内单元5的排列方向。其他结构基本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如图25所示,实施方式3中,2个方形柱子130a、130b从建筑物4的地板面F竖起。柱子130a、130b例如在作业区域A内彼此隔开间隔地排列。
在柱子130a、130b的外周部分别组装有框架131a、131b。各框架131a、131b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框架131a、131b的各部分标注与实施方式1的下部结构体90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根据实施方式3,一框架131a在从一柱子130a的角部朝远离对角方向的位置从建筑物4的地板面F垂直地竖起。同样,另一框架131b在从另一柱子130a的角部朝远离对角方向的位置从建筑物4的地板面F垂直地竖起。
一个室内机组件132横跨框架131a、131b的上端部水平地架设。室内机组件132具备例如四个室内单元5,该室内单元5使用梯子形的子框架133来一体连结。
子框架133包括一对框架要素134a、134b和多个纵梁135。各框架要素134a、134b由例如型钢构成,沿着与柱子130a、130b正交的水平方向笔直地延伸。
纵梁135由例如型钢构成。纵梁135垂直地架设在框架要素134a、134b之间,并且在框架要素134a、134b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四个室内单元5分别以横跨在框架要素134a、134b之间的方式固定于子框架133。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框架要素134a、134b的一端部固定于一框架131a的上端部。同样,利用多个螺钉或螺栓那样的紧固件将框架要素134a、134b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另一框架131b的上端部。
因此,四个室内单元5在高于作业者M的身高的位置以横穿作业区域A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排成一列。由此,在实施方式3中,在室内单元5进行了空气调节后的空气从吹出口68朝作业区域A的上方区域水平地吹出。
实施方式3中,以横跨在框架131a、131b的上端部之间的方式固定室内单元5的子框架133,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通过横跨在相邻的支柱之间来固定梁的建筑物中,可以以包围梁的外周部的方式来设置框架,将室内机组件的子框架固定于该框架,或将室内单元分别固定于该框架。
因而,基础结构体不限于建筑物的柱子,例如也可以是横跨相邻的柱子之间的梁或斜梁。而且,基础结构体可以是为了支承室内机组件从建筑物的地板面竖起的专用的支柱,而并非确定为作为建筑物的架构的柱子或梁。
并且,柱子也不限于方形柱,也可以是例如H型钢、I型钢,也可以是将多个型钢组合后的结构。
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呈现,不旨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均包含在发明范围和要旨中,并且也包含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范围内。
标号说明
1空调装置
5室内单元
20壳体
21空气热交换器
22送风机
24风管部
68吹出口
80、130a、130b基础结构体(柱子)
81、200框架。
Claims (7)
1.一种空调用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该壳体具有形成有通孔的前面板和形成有吸入口的后面板;
顶盖,该顶盖覆盖所述前面板的上部与所述后面板的上部之间的间隙;
分隔板,该分隔板夹在所述后面板的上部与所述前面板的上部之间;
第一收纳室,该第一收纳室通过利用所述分隔板划分所述壳体的内部而设置得到;
第二收纳室,该第二收纳室位于所述第一收纳室的上部,被所述顶盖覆盖;
风管部,该风管部以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前面板向前方突出的状态支承于所述前面板,在该突出的前端具有吹出口,并且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室,并且在流入所述吸入口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电气设备,该电气设备收纳于所述第二收纳室,支承于所述后面板,并构成控制部;以及
送风机,该送风机以被所述风管部覆盖的状态支承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前面板,并配置为比所述壳体的所述前面板更靠前方侧,将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通过所述通孔吸入并朝所述吹出口进行送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用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在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前面板的中心偏向所述壳体的一侧的位置以纵向放置的姿势进行配置,通过所述风管部的中心的轴线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中心。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用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沿着所述热交换器竖起的所述后面板、支承于所述后面板的下端部并且从下方覆盖所述热交换器的排水盘以及与所述后面板相对并且支承有所述送风机的所述前面板,
所述热交换器的上端和下端从所述后面板越朝所述前面板的方向前进而越向下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用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筒状的附件,该筒状的附件从所述送风机向所述壳体的前方突出;以及筒状的百叶型通风口,该筒状的百叶型通风口同轴状地支承于所述附件,并且从所述附件向所述壳体的前方突出,
所述风管部具有:外筒,该外筒连续地覆盖所述送风机、所述附件以及所述百叶型通风口,并且在所述送风机、所述附件以及所述百叶型通风口之间划定了到达所述壳体的所述前面板的通风路径;以及引导壁,该引导壁从所述外筒的前端向沿着所述外筒的径向的内侧伸出,将通过了所述百叶型通风口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通风路径,
在所述通风路径所面向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前面板开设有在所述送风机的上游侧连通至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回风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用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利用隔热材料覆盖面向所述通风路径的所述外筒的内表面和所述引导壁的内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用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从所述壳体的所述后面板的两侧部向侧方伸出的托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用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经由所述托座固定于设置在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的框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7712 | 2016-02-17 | ||
JP2016-027712 | 2016-02-17 | ||
PCT/JP2017/005735 WO2017142026A1 (ja) | 2016-02-17 | 2017-02-16 |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201780011958.2A CN108700310B (zh) | 2016-02-17 | 2017-02-16 |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1958.2A Division CN108700310B (zh) | 2016-02-17 | 2017-02-16 |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28510A true CN113028510A (zh) | 2021-06-25 |
CN113028510B CN113028510B (zh) | 2023-03-28 |
Family
ID=5962516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1958.2A Active CN108700310B (zh) | 2016-02-17 | 2017-02-16 |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
CN202110287050.2A Active CN113028510B (zh) | 2016-02-17 | 2017-02-16 |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1958.2A Active CN108700310B (zh) | 2016-02-17 | 2017-02-16 |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5) | JP6833802B2 (zh) |
KR (2) | KR102460769B1 (zh) |
CN (2) | CN108700310B (zh) |
WO (1) | WO20171420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38100A1 (ja) * | 2016-08-26 | 2018-03-01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6789205B2 (ja) * | 2017-12-25 | 2020-11-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
US11808476B2 (en) | 2018-09-21 | 2023-11-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lay unit heat exchanger |
JP7323274B2 (ja) * | 2018-09-25 | 2023-08-08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KR102009761B1 (ko) * | 2018-11-28 | 2019-08-12 | 서상호 | 크린룸용 미세먼지 여과용 필터룸 |
CN111714973B (zh) | 2019-03-19 | 2022-04-1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净化系统 |
CN111720907A (zh) | 2019-03-19 | 2020-09-2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净化系统 |
KR20200111899A (ko) * | 2019-03-19 | 2020-10-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청정시스템 |
KR102080733B1 (ko) * | 2019-05-13 | 2020-02-24 | 김도현 | 미세먼지 저감 기능을 갖는 기둥설치용 보호대 |
KR102162769B1 (ko) * | 2020-02-17 | 2020-10-07 | 김도현 | 미세먼지 저감 기능을 갖는 기둥설치용 보호대 |
JP7314402B2 (ja) * | 2020-03-25 | 2023-07-25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CN115298490A (zh) * | 2020-03-25 | 2022-11-04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CN111706989B (zh) * | 2020-06-19 | 2021-02-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接水盘组件及除湿机 |
CN116964383A (zh) * | 2021-01-25 | 2023-10-27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KR102576971B1 (ko) * | 2021-10-27 | 2023-09-08 | 이상현 | 실외기 설치유닛 |
WO2023158144A1 (ko) * | 2022-02-16 | 2023-08-24 | 손수호 | 공기청정 시스템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8964247V0 (it) * | 1989-04-11 | 1989-04-11 | Emmepi Di Manfrenuzzi M | Telaio in due parti identiche accoppiabili per trattenere un setto filtrante per filtraggio aria particolarmente per termoconvettori e condizionatori d'aria. |
JP2004270960A (ja) * | 2003-03-05 | 2004-09-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調機器の取付装置 |
CN101354160A (zh) * | 2007-07-25 | 2009-01-2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JP2010038500A (ja) * | 2008-08-08 | 2010-02-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農事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3170744A (ja) * | 2012-02-20 | 2013-09-02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39138Y1 (zh) * | 1968-01-20 | 1973-11-19 | ||
JPS5426675Y2 (zh) * | 1974-11-12 | 1979-09-03 | ||
JPS5712541U (zh) * | 1980-06-27 | 1982-01-22 | ||
JPS5889725U (ja) * | 1981-12-11 | 1983-06-17 |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 調和空気の吹出口装置 |
JPS58115232A (ja) * | 1981-12-28 | 1983-07-08 | Kimura Koki Kk | 空調システム |
JPS58167819U (ja) * | 1982-04-30 | 1983-11-0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送風装置 |
JPS61203253U (zh) * | 1985-06-10 | 1986-12-20 | ||
JPS6414520A (en) * | 1987-07-03 | 1989-01-18 | Hitachi Ltd | Restriction of vibration of burner tail tube |
JPH0522741Y2 (zh) * | 1988-05-12 | 1993-06-11 | ||
JPH0352524U (zh) * | 1989-09-22 | 1991-05-22 | ||
JPH0450328U (zh) * | 1990-08-31 | 1992-04-28 | ||
JPH0762558B2 (ja) * | 1991-10-04 | 1995-07-05 |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 柱、壁面設置型産業用空気調和機 |
JPH0587423U (ja) * | 1992-04-21 | 1993-11-26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3381867B2 (ja) | 1993-08-27 | 2003-03-04 | インターメタリックス株式会社 | 粉体皮膜形成装置 |
JP2907026B2 (ja) * | 1994-10-18 | 1999-06-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換気空調装置 |
KR0128913Y1 (ko) * | 1996-02-28 | 1999-01-15 | 김광호 |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KR19990006002U (ko) * | 1997-07-23 | 1999-02-18 | 오상수 | 에어컨의 실외기 |
JP4156082B2 (ja) * | 1998-07-03 | 2008-09-24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JP4667560B2 (ja) * | 2000-06-13 | 2011-04-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防雪フード |
JP4560915B2 (ja) * | 2000-08-10 | 2010-10-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599771B2 (ja) * | 2001-07-11 | 2010-12-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KR20040017685A (ko) * | 2002-08-23 | 2004-0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결빙방지구조 |
JP4393779B2 (ja) * | 2003-03-27 | 2010-01-0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KR100602693B1 (ko) * | 2004-07-30 | 2006-07-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JP5199041B2 (ja) * | 2008-11-27 | 2013-05-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WO2010061441A1 (ja) * | 2008-11-27 | 2010-06-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11033248A (ja) * | 2009-07-30 | 2011-02-17 | Seiji Maeda | エアコン取付装置およびエアコン取付方法 |
JP5812572B2 (ja) * | 2010-03-24 | 2015-11-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軸流送風機およびこの軸流送風機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JP5587060B2 (ja) * | 2010-06-30 | 2014-09-1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装置 |
US20110284185A1 (en) * | 2010-11-19 | 2011-11-24 | Fredrick Thomas Cullen | Thermal fluid temperature converter |
JP5181043B2 (ja) * | 2011-05-19 | 2013-04-1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機 |
JP2013221634A (ja) * | 2012-04-13 | 2013-10-28 | Fuji Electric Co Ltd | 冷却システム、その制御装置 |
JP6354279B2 (ja) * | 2014-04-18 | 2018-07-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101499932B1 (ko) * | 2014-06-10 | 2015-03-10 | 제일정보기술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기지국의 통신장비 거치대 |
-
2017
- 2017-02-16 WO PCT/JP2017/005735 patent/WO20171420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2-16 CN CN201780011958.2A patent/CN108700310B/zh active Active
- 2017-02-16 CN CN202110287050.2A patent/CN113028510B/zh active Active
- 2017-02-16 KR KR1020217006934A patent/KR10246076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2-16 JP JP2018500196A patent/JP68338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2-16 KR KR1020187023642A patent/KR10223050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
- 2019-04-26 JP JP2019085813A patent/JP66900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4-26 JP JP2019085812A patent/JP2019163926A/ja active Pending
- 2019-12-10 JP JP2019222836A patent/JP6957585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2-03 JP JP2020200969A patent/JP7087049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8964247V0 (it) * | 1989-04-11 | 1989-04-11 | Emmepi Di Manfrenuzzi M | Telaio in due parti identiche accoppiabili per trattenere un setto filtrante per filtraggio aria particolarmente per termoconvettori e condizionatori d'aria. |
JP2004270960A (ja) * | 2003-03-05 | 2004-09-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調機器の取付装置 |
CN101354160A (zh) * | 2007-07-25 | 2009-01-2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JP2010038500A (ja) * | 2008-08-08 | 2010-02-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農事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2013170744A (ja) * | 2012-02-20 | 2013-09-02 |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空気調和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57585B2 (ja) | 2021-11-02 |
KR102230506B1 (ko) | 2021-03-19 |
JP7087049B2 (ja) | 2022-06-20 |
KR20180100436A (ko) | 2018-09-10 |
JP2020038056A (ja) | 2020-03-12 |
KR20210029838A (ko) | 2021-03-16 |
CN108700310A (zh) | 2018-10-23 |
CN108700310B (zh) | 2021-03-12 |
JP2019163926A (ja) | 2019-09-26 |
JP2021047006A (ja) | 2021-03-25 |
JP6833802B2 (ja) | 2021-02-24 |
JPWO2017142026A1 (ja) | 2018-08-02 |
JP2019163927A (ja) | 2019-09-26 |
JP6690044B2 (ja) | 2020-04-28 |
KR102460769B1 (ko) | 2022-10-28 |
CN113028510B (zh) | 2023-03-28 |
WO2017142026A1 (ja) | 2017-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00310B (zh) | 空调用室内单元和空调装置 | |
CN107091507B (zh) | 空调装置 | |
JP3985834B2 (ja) | 電装品アセンブリ、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3046724A1 (ja) | 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 |
JP6442138B2 (ja) | 発熱機器を収容した室の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11149593A (ja) | 熱交換ユニット | |
JP699211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7204928B2 (ja) |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及びチリングユニットシステム | |
KR100654999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JP2012229901A (ja) | 冷凍空調装置及び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 |
JP542332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2019120447A (ja) |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 |
JPH1073310A (ja) | 多機能カセット型空調ユニット | |
JP2012241938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110966679A (zh) | 模块化空调系统 | |
CN211400032U (zh) | 模块化空调系统 | |
JP258031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5625826B2 (ja) | 熱交換装置 | |
EP4027065A1 (en) |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ion device | |
KR20120121832A (ko) | 냉동 공조 장치 및 냉동 공조 시스템 | |
JP200213073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8009429A (zh) |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 |
JPH10281543A (ja) | 空調用ダンパ装置 | |
KR20070074793A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냉매관 리테이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