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1507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91507B
CN107091507B CN201710082512.0A CN201710082512A CN107091507B CN 107091507 B CN107091507 B CN 107091507B CN 201710082512 A CN201710082512 A CN 201710082512A CN 107091507 B CN107091507 B CN 1070915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lumn
indoor unit
air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25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91507A (zh
Inventor
奥山航辉
尾崎健
田辺厚
寺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91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1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91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1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包括:框架,组装至位于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内的基础结构体,围绕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多个室内单元,以与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相向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框架,具有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并且形成有将空气导向所述热交换器的吸入口;以及多个面板,安装于所述框架,协同所述室内单元而包围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在将所述室内单元及所述面板安装于所述框架的状态下,在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周围规定有从所述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划分的吸入通路,所述室内单元的所述吸入口连通于所述吸入通路。本发明的空调装置,能抑制室内单元的存在感,并且能提高室内单元与基础结构体的一体感。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在柱体之类的基础结构体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室内单元(unit)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大规模的生产工厂中,使用对分散在厂区建筑内的作业区域(area)进行局部制冷/制暖的空调装置。
此种空调装置具备将温度或湿度经调整的空气朝向作业区域吹出的多个室内单元。室内单元例如以围绕成为建筑骨架的柱体的方式而设置于柱体的外周部。
当绕柱体设置有多个室内单元时,将空气导向室内单元的热交换器的导管(duet)及将制冷剂导向热交换器的配管类有时会露出于作业区域。由于导管或配管类要引绕在柱体周围,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作业区域内的室内单元的存在感会被加强。
与此同时,容易造成将室内单元从后方安装于现有柱体般的不自然形态,很难获得室内单元与柱体的一体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空调装置,能抑制室内单元的存在感,并且能提高室内单元与基础结构体的一体感。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其包括:
框架,组装至位于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内的基础结构体,围绕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
多个室内单元,以与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相向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框架,具有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并且形成有将空气导向所述热交换器的吸入口;以及
多个面板,安装于所述框架,协同所述室内单元而包围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
在将所述室内单元及所述面板安装于所述框架的状态下,在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周围规定有从所述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划分的吸入通路,所述室内单元的所述吸入口连通于所述吸入通路。
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能抑制室内单元的存在感,并且能提高室内单元与基础结构体的一体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配管系统的电路图。
图2是从正面方向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方向观察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将室内单元的内部结构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室内单元的正面图。
图6是表示从室内单元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室内单元的剖面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侧面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第1室内机组件(assembly)至第4室内机组件经由框架而设置于建筑的柱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将框架组装至建筑的柱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框架的下部结构体组装至建筑的柱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将下部结构体与上部结构体的连结部位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3是将四台室内单元以子框架(sub frame)一体连结而成的第1室内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子框架与室内单元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5是将框架、外装面板及过滤器的相互位置关系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过滤器元件与外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侧面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侧面图。
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安装于框架的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与柱体的位置关系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将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经由框架而设置于建筑的柱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2是表示在框架的第1单元支撑部上安装有四台室内单元的状态的第1室内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室内单元、外装面板、第1装饰面板及第2装饰面板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远离室内单元的柱体周围配置有灭火器、空气压缩机(aircompressor)及遥控器(remote controller)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机
3a~3d: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
4:建筑
5:室内单元
7A:液侧主配管
7B:气侧主配管
8A、8B:分支头
9a~9d: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
9e~9h: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
10:液管
10a~10d:分支液管
11:气管
11a~11d:分支气管
12a~12c:Y形分支接头
13a~13c:T形分支接头
15a~15d:遥控器
20:框体
21:空气热交换器
21a:上端面
21b:下端面
22:送风机
23:控制部
24:导管部
26:底座
27:前罩
28:顶罩
29:分隔板
30:后面板
31:底板
32:吸入口
33:排水口
34:前面板
35a、35b:侧面板
36:通孔
38:第1收容室38
39:第2收容室39
40a、40b:托架
43:冷却鳍片
44:导热管
45:制冷剂管
46a、46b:连接口
50:壳体
51:叶轮
52:第1凸缘部
53:第2凸缘部
55:轮毂部
56:马达
58:电子零件
60:附件
61:凸缘
62:通气调风器
65:外筒
66:凸缘部
67:引导壁
68:吹出口
70:通风路
71:空气返回孔
72:隔热材
80:基础结构体(柱体)
80a~80d:第1外周面至第4外周面
81、200:框架
82:子框架
83a、83b:框架元件
84:梁
85a、85b、94a、94b、102a、102b、205a、205b:平板部
90:下部结构体
91:上部结构体
92a~92d、100a~100d:纵棂
93、101:连结件
95a、95b、104a、104b:第1横棂
96a、96b、105a、105b:第2横棂
97a~97d、106a~106d:第1外梁至第4外梁
110、212、213:面板(外装面板、第1装饰面板、第2装饰面板)
111:过滤器
112:外框
113:过滤器元件
114:狭缝
115:壁脚板
117、215:吸入通路
118、216:封闭板
119:排水管
121:配线
201a~201d:第1纵棂
202a~202d:第1横棂至第4横棂
203a~203d: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
207a、207b:外棂
208:横梁
209:支撑撑条
220:灭火器
221:空气压缩机
222:遥控器
223:内罩
A:空间(作业区域)
C1、C2:中心
D:纵深尺寸
F:地板面
G:间隙
H:高度尺寸
M:作业者
S1:上部空间
S2:下部空间
W:宽度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6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空调装置1的配管系统的电路图,空调装置1例如用于生产工厂、车辆工厂等之类的大规模空间的局部制冷/制暖。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具备室外机2以及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作为主要元件。
室外机2例如被固定于工厂的建筑4之外,收容有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热交换器及储液器(accumulator)之类的各种冷冻循环设备。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被设置于建筑4内部的要进行空气调节的作业区域A内。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分别具备四台室内单元5。
连接于室外机2的液侧主配管7A经由分支头(header)8A而分支为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连接于室外机2的气侧主配管7B经由分支头8B而分支为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以及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被导至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
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分别具备液管10。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分别具备气管11。
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的液管10具有以三个Y形分支接头(joint)12a、12b、12c而分支的四根分支液管10a、10b、10c、10d。分支液管10a、10b、10c、10d分别连接于室内单元5。
同样,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的气管11具有以三个T形分支接头13a、13b、13c而分支的四根分支气管11a、11b、11c、11d。分支气管11a、11b、11c、11d分别连接于室内单元5。
因此,经室外机2压缩的制冷剂被分配给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室内单元5,并且从室内单元5喷出的制冷剂再次返回室外机2。
进而,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分别具备遥控器15a、15b、15c、15d。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中,对于每个组件,能够利用遥控器15a、15b、15c、15d来执行室内单元5的运转/停止、温度设定、运转切换等各种操作。
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室内单元5具有彼此相同的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以第1室内机组件3a的一个室内单元5为代表来进行说明。
如图2至图6所示,室内单元5具备框体20、空气热交换器21、送风机22、控制部23及导管部24作为主要元件。框体20是具有纵深尺寸D、宽度尺寸W及高度尺寸H的四方箱形的元件,例如由薄的钢板所形成。框体20的宽度尺寸W及高度尺寸H彼此等同,并且纵深尺寸D被设定得显著小于宽度尺寸W及高度尺寸H。因此,框体20具有扁平的形状。
框体20具有底座(base)26、前罩(front cover)27、顶罩(top cover)28及分隔板29。底座26包含竖立的后面板(back panel)30、以及固定于后面板30的下端部的盘状的底板31。在后面板3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四方的吸入口32。底板31是从后面板30的下端部朝向框体20的前方而水平地突出,在该底板31的后端部形成有排水(drain)口33。排水口33突出至框体20的背后。
前罩27具有前面板34以及一对侧面板(side panel)35a、35b。前面板34是构成框体20的前表面的元件。前面板34与后面板30相向,并且在前面板34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通孔36。进而,前面板34的下端部利用多个螺丝而固定于底板31的前端部。
侧面板35a、35b是从前面板34的侧缘部朝向后面板30而翻折成直角。侧面板35a、35b的后端部利用多个螺丝而固定于后面板30的两侧部。
顶罩28利用多个螺丝而固定于前面板34的上端部及侧面板35a、35b的上端部。顶罩28覆盖前罩27的上端部与后面板30的上部之间的间隙。
分隔板29介隔存在于后面板30的上部与前罩27的上端部之间。分隔板29将框体20的内部划分为第1收容室38与第2收容室39这两室。
第1收容室38的容积大于第2收容室39,并且在该第1收容室38开设有框体20的吸入口32及通孔36。框体20的底板31构成第1收容室38的底,该底板31兼具作为排水盘(drainpan)的功能。第2收容室39位于第1收容室38的上方,由顶罩28所覆盖。换言之,通过松开螺丝而仅拆卸顶罩28,从而能够使第2收容室39露出于框体20之外。
进而,在后面板30的两侧部,分别固定有托架(bracket)40a、40b。托架40a、40b沿框体20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朝框体20的侧方伸出。
空气热交换器21被收容在第1收容室38中。空气热交换器21为平坦(flat)的板状,具备多个冷却鳍片(fin)43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导热管44。冷却鳍片43是沿框体2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四方板,且沿框体20的宽度方向彼此隔开间隔地排列成一列。导热管44沿框体20的高度方向及纵深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彼此串联连接而形成多条流路(路径(path))。进而,导热管44热连接于冷却鳍片43。
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热交换器21是在第1收容室38的内部以沿着后面板30的方式而竖立。由此,空气热交换器21通过吸入口32而露出至框体20的背后。
如图6中最佳表示,空气热交换器21具有上端面21a及下端面21b。上端面21a在第1收容室38的内部面向分隔板29。下端面21b由作为排水盘的底板31从下方予以覆盖。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上端面21a及下端面21b分别随着从后面板30朝前面板34的方向前进而朝下倾斜。
其结果,当在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上端面21a产生因结露造成的水滴时,水滴容易伴随上端面21a的倾斜而朝远离后面板30的方向流动。同样,当在空气热交换器21的表面产生的水滴成为排出水而在空气热交换器21中到达下端部时,排出水容易伴随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下端面21b的倾斜而朝远离后面板30的方向流动。
因此,能够防止排出水从后面板30的吸入口32流出至框体20之外的所谓漏水。
连接于空气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管45被收容在第1收容室38中。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第1收容室38的内部确保收纳制冷剂管45的空间,空气热交换器21在前罩27的侧面板35a、35b之间偏靠至其中一个侧面板35a侧。其结果,在空气热交换器21与另一个侧面板35b之间产生空间,制冷剂管45被集中配置在该空间内。
如图3所示,室内单元5具有连接于制冷剂管45的一对连接口46a、46b。连接口46a、46b贯穿后面板30而突出至框体20的背后,在该连接口46a、46b连接有分支液管10a及分支气管11a。
进而,如图5所示,伴随空气热交换器21偏靠至其中一个侧面板35a侧,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偏离前罩27的前面板34的中心C2。开设于前面板34的通孔36的中心位于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的延长线上。
如图4及图5所示,送风机22被支撑于框体20的前面板34的中央部。送风机22具备圆筒状的壳体(casing)50以及收容在壳体50内部的叶轮51作为主要元件。
壳体50具有第1凸缘部52及第2凸缘部53。第1凸缘部52在壳体50的一端朝沿着壳体50的径向的外侧伸出。第2凸缘部53在壳体50的另一端朝沿着壳体50的径向的外侧伸出。第1凸缘部52在对应于通孔36的位置利用多个螺丝而固定于前面板34。
叶轮51是以呈同轴状地位于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的延长线上的方式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壳体50。叶轮51的轮毂(boss)部55内置有使叶轮51旋转的马达(motor)56。
控制部23是用于控制空气热交换器21及送风机22的元件,被收容在框体20的第2收容室39中。控制部23例如包含控制基板、电抗器(reactor)及多个接线板之类的各种电子零件58。电子零件58被支撑于后面板30的上部。
如图4及图6所示,在送风机22上安装有圆筒状的附件(attachment)60。附件60在一端具有凸缘(flange)部61。凸缘部61利用多个螺丝而固定于送风机22的第2凸缘部53。由此,附件60从送风机22的壳体50朝向框体20的前方呈同轴状地突出。
在附件60中嵌入有圆筒状的通气调风器62。通气调风器62是用于调整从送风机22送风的空气量,或者任意变更送风方向的元件,从附件60朝向框体20的前方呈同轴状地突出。
如图4及图6所示,导管部24具有圆筒状的外筒65。外筒65是连续覆盖送风机22、附件60及通气调风器62的元件,在沿着其轴向的一端形成有凸缘部66。凸缘部66沿外筒65的周方向连续,并且朝沿着外筒65的径向的外侧伸出。凸缘部66利用多个螺丝可拆卸地支撑于前面板34。
外筒65以围绕送风机22、附件60及通气调风器62的状态而从前面板34朝向框体20的前方水平地突出。如图6所示,通过外筒65的中心的轴线O1贯穿空气热交换器21的中心C1。
外筒65的突出端位于较通气调风器62更靠框体20的前方处。在外筒65的突出端形成有引导壁67。引导壁67沿外筒65的周方向连续,并且朝向沿着外筒65的径向的内侧伸出。引导壁67在外筒65的突出端规定了圆形的吹出口68。吹出口68经由通气调风器62而与送风机22相向。
如图6最佳表示,导管部24的外筒65在与送风机22、附件60及通气调风器62之间规定有通风路70。通风路70的一端到达框体20的前面板34,并且通风路70的另一端由引导壁67所封闭。
在通风路70的一端所面向的框体20的前面板34上形成有多个空气返回孔71。空气返回孔71位于送风机22的周围,并且开设于框体20的第1收容室38。因此,通风路70的一端连通于送风机22的上游侧。进而,本实施方式中,面向通风路70的外筒65的内面及引导壁67的内面由隔热材72予以覆盖。
如图7至图9所示,具有室内单元5的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是使用专用的框架81而设置于成为建筑4的骨架的现有的柱体80的外周部。
柱体80为基础结构体的一例,是从建筑4的地板面F垂直地竖立。根据本实施方式,柱体80是具有平坦的第1外周面至第4外周面80a、80b、80c、80d的四方柱。第1外周面至第4外周面80a、80b、80c、80d面向建筑4内的作业区域A,并且指向彼此不同的四方向。第1外周面至第4外周面80a、80b、80c、80d规定了柱体80的外周部。
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相对于柱体80的安装结构彼此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以第1室内机组件3a的安装结构为代表来进行说明,对于第2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b、3c、3d的安装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及图14所示,构成第1室内机组件3a的四台室内单元5使用梯子状的子框架82而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一体地连结。子框架82具备一对框架元件83a、83b以及多根梁84(图14中仅图示一根)。
各框架元件83a、83b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且具有彼此正交的一对平板部85a、85b。框架元件83a、83b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笔直地延伸。
梁84例如包含槽型钢。梁84是水平地架设在框架元件83a、83b之间,并且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
因此,框架元件83a、83b彼此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框架元件83a、83b的其中一个平板部85a位于同一面上。进而,框架元件83a、83b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与室内单元5的宽度尺寸W等同。
如图13及图14所示,从室内单元5的框体20的两侧部伸出的托架40a、40b利用多个螺丝而固定于框架元件83a、83b的其中一个平板部85a的前表面。由此,四台室内单元5以纵向地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而可拆卸地支撑于子框架82。本实施方式中,子框架82的梁84位于相邻的室内单元5的边界的背后。
如图9至图12所示,所述框架81包含下部结构体90与上部结构体91。下部结构体90具备四根纵棂92a、92b、92c、92d以及一对连结件93。
各纵棂92a、92b、92c、92d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且分别具有彼此正交的平板部94a、94b。纵棂92a、92b、92c、92d是在与柱体80的四个角部对应的位置沿着柱体80而竖立。
如图11及图12所示,连结件93是将柱体80与纵棂92a、92b、92c、92d之间予以连结的元件,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各连结件93具备一对第1横棂95a、95b、一对第2横棂96a、96b以及第1外梁至第4外梁97a、97b、97c、97d。
第1横棂95a、95b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且以包夹柱体80的方式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其中一个第1横棂95a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另一个第1横棂95b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3外周面80c。第1横棂95a、95b的两端部以彼此平行的状态朝柱体80的周围伸出。
第2横棂96a、96b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且以从与第1横棂95a、95b正交的方向包夹柱体80的方式而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其中一个第2横棂96a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2外周面80b。另一个第2横棂96b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d。第2横棂96a、96b的两端部以彼此平行的状态朝柱体80的周围伸出。
进而,第1横棂95a、95b的中间部与第2横棂96a、96b的中间部在柱体80的周围彼此交叉。第1横棂95a、95b与第2横棂96a、96b交叉的部位分别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bolt)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
其结果,第1横棂95a、95b及第2横棂96a、96b以围绕柱体80的状态呈格子状地组合。换言之,第1横棂95a、95b及第2横棂96a、96b从彼此正交的两方向包夹柱体80。
第1外梁至第4外梁97a、97b、97c、97d例如包含槽型钢。第1外梁97a水平地架设在纵棂92a的平板部94a与纵棂92b的平板部94a之间。第1外梁97a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2横棂96a、96b的一端。
第2外梁97b水平地架设在纵棂92b的平板部94b与纵棂92c的平板部94b之间。第2外梁97b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1横棂95a、95b的一端。
第3外梁97c水平地架设在纵棂92c的平板部94a与纵棂92d的平板部94a之间。第3外梁97c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2横棂96a、96b的另一端。
第4外梁97d水平地架设在纵棂92d的平板部94b与纵棂92a的平板部94b之间。第4外梁97d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1横棂95a、95b的另一端。
因此,第1外梁至第4外梁97a、97b、97c、97d在远离柱体80的第1外周面至第4外周面80a、80b、80c、80d的位置围绕柱体80,并且将四根纵棂92a、92b、92c、92d之间一体地连结。
其结果,四根纵棂92a、92b、92c、92d在从柱体80的角部朝对角方向远离的位置,保持为从建筑4的地板面F垂直地竖立的姿势。相邻的纵棂92a、92b、92c、92d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所述子框架82的框架元件83a、83b的间隔等同。
框架81的上部结构体91具有基本上与下部结构体90同样的构成。即,上部结构体91具备四根纵棂100a、100b、100c、100d以及一对连结件101。各纵棂100a、100b、100c、100d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且分别具有彼此正交的平板部102a、102b。纵棂100a、100b、100c、100d在与柱体80的四个角部对应的位置,沿着柱体80而竖立。
如图10所示,连结件101是将柱体80与纵棂100a、100b、100c、100d之间予以连结的元件,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各连结件101具备一对第1横棂104a、104b、一对第2横棂105a、105b以及第1外梁至第4外梁106a、106b、106c、106d。
第1横棂104a、104b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且以包夹柱体80的方式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第1横棂104a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第1横棂104b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3外周面80c。第1横棂104a、104b的两端部以彼此平行的状态朝柱体80的周围伸出。
第2横棂105a、105b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且以从与第1横棂104a、104b正交的方向包夹柱体80的方式而彼此隔开间隔地水平配置。第2横棂105a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2外周面80b。第2横棂105b的中间部接触至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d。第2横棂105a、105b的两端部以彼此平行的状态朝柱体80的周围伸出。
进而,第1横棂104a、104b的中间部与第2横棂105a、105b的中间部在柱体80的周围彼此交叉。第1横棂104a、104b与第2横棂105a、105b交叉的部位分别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
其结果,第1横棂104a、104b及第2横棂105a、105b以围绕柱体80的状态呈格子状地组合。换言之,第1横棂104a、104b及第2横棂105a、105b从彼此正交的两方向包夹柱体80。
第1外梁至第4外梁106a、106b、106c、106d例如包含槽型钢。第1外梁106a水平地架设在纵棂100a的平板部102a与纵棂100b的平板部102a之间。第1外梁106a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2横棂105a、105b的一端。
第2外梁106b水平地架设在纵棂100b的平板部102b与纵棂100c的平板部102b之间。第2外梁106b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1横棂104a、104b的一端。
第3外梁106c水平地架设在纵棂100c的平板部102a与纵棂100d的平板部102a之间。第3外梁106c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2横棂105a、105b的另一端。
第4外梁106d水平地架设在纵棂100d的平板部102b与纵棂100a的平板部102b之间。第4外梁106d的中间部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于第1横棂104a、104b的另一端。
因此,第1外梁至第4外梁106a、106b、106c、106d在远离柱体80的第1外周面至第4外周面80a、80b、80c、80d的位置围绕柱体80,并且将四根纵棂100a、100b、100c、100d之间一体地连结。
因此,四根纵棂100a、100b、100c、100d在从柱体80的角部朝对角方向远离的位置,保持为垂直竖立的姿势。相邻的纵棂100a、100b、100c、100d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所述子框架82的框架元件83a、83b的间隔等同。
如图10及图12所示,上部结构体91的纵棂100a、100b、100c、100d的下端部重合于下部结构体90的纵棂92a、92b、92c、92d的上端部,并且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结合。由此,下部结构体90与上部结构体91装配为一体结构物。
如图7至图9所示,具有纵向地排列成一列的四台室内单元5的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选择性且可拆卸地支撑于框架81的上部结构体91。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建筑4的地板面F竖立的下部结构体90的高度例如为2m,高于在作业区域A内活动的作业者M的平均身高。因此,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位于作业区域A的正上方。
在第1室内机组件3a中,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元件83a、83b的平板部85a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纵棂100a、100b的平板部102a。在将第1室内机组件3a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相向。
在第2室内机组件3b中,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元件83a、83b的平板部85a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纵棂100b、100c的平板部102b。在将第2室内机组件3b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2外周面80b相向。
在第3室内机组件3c中,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元件83a、83b的平板部85a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纵棂100c、100d的平板部102a。在将第3室内机组件3c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3外周面80c相向。
在第4室内机组件3d中,构成子框架82的框架元件83a、83b的平板部85a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纵棂100d、100a的平板部102b。在将第4室内机组件3d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d相向。
如图7至图9所示,在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被固定于上部结构体91的状态下,室内单元5的导管部24朝向以柱体80为中心的四方向而水平地突出。
与此同时,所有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上部结构体91的纵棂100a、100b、100c、100d彼此协同地沿周方向连续地围绕柱体80。因此,在柱体80的外周部与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之间,形成有上部空间S1。
如图7、图8、图15及图16所示,在远离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上,选择性且可拆卸地支撑有多个外装面板110及多个过滤器111。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是彼此相同大小的四方板状的元件,且具有兼容性。
外装面板110以跨及相邻的纵棂92a、92b、92c、92d之间的方式,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安装于下部结构体90。过滤器111具备四方外框112以及对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元件113。外框112具有四个边,并且以跨及相邻的纵棂92a、92b、92c、92d之间的方式,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安装于下部结构体90。过滤器元件113形成为四方板状,且通过形成在外框112的一边的狭缝(slit)114而可拆卸地支撑于外框112。
本实施方式中,外装面板110遮掩下部结构体90、柱体80的第2外周面80b、第3外周面80c及第4外周面80d。过滤器111在第1室内机组件3a的下方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排列,遮掩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
其结果,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彼此协同地包围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建筑4的地板面F与外装面板110之间的间隙以及建筑4的地板面F与过滤器111之间的间隙由多个壁脚板115予以封闭。
在将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安装于下部结构体90的状态下,在柱体80的外周部与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之间形成有下部空间S2。下部空间s2连通于上部空间S1,并且协同该上部空间S1而规定有吸入通路117。吸入通路117围绕柱体80,在该吸入通路117中开设有所有的室内单元5的吸入口32。
本实施方式中,吸入通路117的上端由图8所示的多个封闭板118予以封闭。封闭板118被安装于上部结构体91的上端。因此,吸入通路117是从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即作业区域A划分,并且经由过滤器111而通向作业区域A。
如图9所示,吸入通路117兼具作为配管空间的功能,该配管空间供连接于所有室内单元5的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以及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通过。各连接配管9a~9h贯穿封闭板118而导向柱体80的上部。与此同时,连接于所有室内单元5的排水口33的排水管(drain pipe)119通过吸入通路117而导向柱体80的上部。
进而,对于电性连接于所有室内单元5的控制部23的配线121,也通过吸入通路117而导向柱体80的上部。
此种第1实施方式中,当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室内单元5开始工作时,室内单元5的送风机22通过通孔36吸入框体20的第1收容室38内的空气。由此,负压作用于框体20的吸入口32。由于吸入口32是开设于柱体80周围的吸入通路117,因此建筑4的内部空气经过过滤器111被吸入至吸入通路117。由于过滤器111被安装于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因此作业区域A的地板面F附近的空气被吸入至吸入通路117。
从吸入通路117吸入至送风机22的空气通过空气热交换器21。空气热交换器21通过朝向送风机22的空气与流经导热管44的制冷剂的热交换,使朝向送风机22的空气变为冷气或暖气。经热交换的空气在通过通气调风器62后,从导管部24的吹出口68朝向作业者M活动的作业区域A的上方区域水平地吹出。
因此,能够朝向柱体80的四方送出经热交换的空气,从而能够实现位于柱体80周围的作业区域A的局部性的空气调节或者利用柱体80的分层空气调节。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通气调风器62而朝向吹出口68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6中的虚线的箭头所示,由规定吹出口68的引导壁67引导至通风路70。通风路70经由框体20前表面的空气返回孔71而通向送风机22的上游侧,因此引导至通风路70的空气从空气返回孔71经由第1收容室38而被吸入至送风机22。
由此,通过通气调风器62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通风路70而返回框体20的方向。换言之,通气调风器62的外周面会直接暴露于在空气热交换器21中经热交换的空气的气流中,通气调风器62的外周面与内周面之间的温差变少。
其结果,例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即使伴随制冷运转的冷气通过通气调风器62,也难以在通气调风器62的外周面产生结露。除此以外,面向通风路70的外筒65的内面及引导壁67的内面由隔热材72予以覆盖,因此能够防止在外筒65的外周面产生结露。
因而,能够防止在制冷运转时水滴从吹出口68吹出的所谓溅水,并且能够避免水滴从外筒65滴下的现象。
根据第1实施方式,框架81以围绕柱体80的状态而从建筑4的地板面F竖立,下部结构体90的第1外梁至第4外梁97a、97b、97c、97d以及上部结构体91的第1外梁至第4外梁106a、106b、106c、106d远离柱体80的外周部。
因此,在将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外装面板110以及过滤器111安装于框架81的状态下,柱体80由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外装面板110以及过滤器111所包围,并且在柱体80的周围形成有从建筑4内的作业区域A划分的吸入通路117。
支撑于框架81的所有室内单元5的吸入口32从吸入通路117吸入空气,因此将空气导向室内单元5的空气热交换器21的路径不会露出于作业区域A。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于室内单元5的连接口46a、46b的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连接于室内单元5的排水口33的排水管119以及连接于室内单元5的控制部23的配线121统一通过吸入通路117而引绕。
因此,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排水管119以及配线121不会裸露于作业区域A,能够良好地维持作业区域A的整洁。
结果,尽管将多个室内单元5设置于柱体80的外周部,但室内单元5的周围整齐划一,从而能够将室内单元5的存在感抑制得小。
与此同时,通过设置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柱体80与室内单元5的一体感提高,不会产生不协调感。因而,能够避免室内单元5从后方安装于现有的柱体80般的不自然的形态,从而能够提供具有独创外观的空调装置1。
除此以外,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排水管119以及配线121利用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而从作业区域A予以遮蔽。因此,能够使用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来保护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排水管119以及配线121,从而能够防止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排水管119以及配线121的损伤于未然。
根据第1实施方式,成为室内单元5的外廓的箱状框体20只是收容平坦的空气热交换器21及若干个电子零件58,送风机22被支撑于框体20的前表面且由专用的导管部24予以覆盖。通过采用该构成,能够使框体20成为尽可能薄而紧凑(compact)的形状,该方面在抑制室内单元5的存在感方面也有利。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7揭示了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安装于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除此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图17所示的示例中,第3室内机组件3c及第4室内机组件3d被隐藏在第1室内机组件3a及第2室内机组件3b的背后,因此未图示。
如图17所示,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经由框架81而设置于柱体80的外周部。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所具有的四台室内单元5从建筑4的地板面F纵向地排列成一列。
因此,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位于作业区域A内的与作业者M相向的位置,在室内单元5中经空气调节的空气从吹出口68与地板面F平行地吹出。
进而,多个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被安装于框架81的上部结构体9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过滤器111在第2室内机组件3b的正上方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排列成一列。
根据此种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被设置于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因此能够将在室内单元5中经空气调节的空气从作业区域A的低的位置与地板面F平行地吹出。其结果,能够实现将地板面F附近的高温空气朝向建筑4的上方而上推的分层空气调节,从而能够将作业区域A整体的温差抑制得少。
第1实施方式中,以围绕柱体80的方式配置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从而以柱体80为中心地朝四方向吹出空气,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d远离作业区域A的情况下,也可将室内单元5设置于与柱体80的第1外周面至第3外周面80a、80b、80c对应的部位,并利用外装面板110或过滤器111中的至少任一者来覆盖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d。即,也可以柱体80为中心而朝三方向吹出空气,空气的吹出方向并无特别制约。
进而,也可将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以跨及框架81的下部结构体90与上部结构体91之间的方式而安装于框架81的沿着高度方向的中间部。此时,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可配置在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上侧或下侧中的至少任一处任意位置。
换言之,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111的数量及位置并无特别制约,可根据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的室内单元5的位置或者要进行空气调节的作业区域A的环境来适当变更。
第1实施方式中,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各自具备四台室内单元5,但室内单元5的台数也可为一台、二台、三台或五台以上,室内单元5的台数并无特别制约。
与此同时,将多个室内单元5一体连结的子框架82并非必要的元件,也可将多个室内单元5逐台地独立安装于框架81。
第2实施方式
图18至图24揭示了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将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支撑于支柱体80的框架200的构成。除此以外的构成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9至图21所示,框架200具备四根第1纵棂201a、201b、201c、201d、多根第1横棂至第4横棂202a、202b、202c、202d以及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作为主要元件。
第1纵棂201a、201b、201c、201d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具有彼此正交的平板部205a、205b。第1纵棂201a、201b、201c、201d分别在将平板部205a、205b的交叉部顶住柱体80的四个角部的状态下,沿着柱体80而竖立。
第1横棂至第4横棂202a、202b、202c、202d例如包含槽型钢。如图21所示,第1横棂202a水平地架设在第1纵棂201a的平板部205a与第2纵棂201b的平板部205a之间,并且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第1横棂202a接触至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
第2横棂202b水平地架设在第2纵棂201b的平板部205b与第3纵棂201c的平板部205b之间,并且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第2横棂202b接触至柱体80的第2外周面80b。
第3横棂202c水平地架设在第3纵棂201c的平板部205a与第4纵棂201d的平板部205a之间,并且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第3横棂202c接触至柱体80的第3外周面80c。
第4横棂202d水平地架设在第4纵棂201d的平板部205b与第1纵棂201a的平板部205b之间,并且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第4横棂202d接触至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c。
其结果,第1横棂至第4横棂202a、202b、202c、202d在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的多处部位,以围绕柱体80的外周部的状态呈框状地组合。换言之,第1横棂至第4横棂202a、202b、202c、202d彼此协同地从彼此正交的两方向包夹柱体80。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是与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对应的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以与第1室内机组件3a对应的第1单元支撑部203a为代表来进行说明,关于第2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b、203c、203d,标注与第1单元支撑部203a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0至图22所示,第1单元支撑部203a具备一对外棂207a、207b、多根横梁208及多个支撑撑条(stay)209作为主要元件。
外棂207a、207b例如包含具有L形剖面形状的角钢。横梁208例如包含槽型钢。横梁208水平地架设在外棂207a、207b之间,并且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因此,以横梁208连结的外棂207a、207b彼此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外棂207a、207b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与室内单元5的宽度尺寸W等同。
支撑撑条209例如包含槽型钢。支撑撑条209架设在第1横棂202a的两端与第1单元支撑部203a的横棂208的两端之间。支撑撑条209朝远离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的方向水平地延伸。
通过支撑撑条209的存在,第1单元支撑部203a经由第1纵棂201a、第2纵棂201b及第1横棂202a而连结于柱体80。其结果,第1单元支撑部203a的外棂207a、207b在远离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的位置,以与第1纵棂201a及第2纵棂201b相向的方式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竖立。
如图20及图21所示,第2单元支撑部203b的纵棂207a、207b在远离柱体80的第2外周面80b的位置,以与第2纵棂201b及第3纵棂201c相向的方式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竖立。
第3单元支撑部203c的纵棂207a、207b在远离柱体80的第3外周面80c的位置,以与第3纵棂201c及第4纵棂201d相向的方式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竖立。
进而,第4单元支撑部203d的纵棂207a、207b在远离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d的位置,以与第4纵棂201d及第1纵棂201a相向的方式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竖立。
如图18及图19所示,具有四台室内单元5的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在高于作业者M的身高的位置,选择性且可拆卸地支撑于框架200的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
在第1室内机组件3a中,各室内单元5的托架40a、40b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第1单元支撑部203a的外棂207a、207b。在将第1室内机组件3a固定于第1单元支撑部203a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1外周面80a相向。
在第2室内机组件3b中,各室内单元5的托架40a、40b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第2单元支撑部203b的外棂207a、207b。在将第2室内机组件3b固定于第2单元支撑部203b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2外周面80b相向。
在第3室内机组件3c中,各室内单元5的托架40a、40b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第3单元支撑部203c的外棂207a、207b。在将第3室内机组件3c固定于第3单元支撑部203c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3外周面80c相向。
在第4室内机组件3d中,各室内单元5的托架40a、40b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第4单元支撑部203d的外棂207a、207b。在将第4室内机组件3d固定于第4单元支撑部203d的状态下,四台室内单元5沿着柱体80的高度方向而排列成一列,并且各室内单元5的框体20与柱体80的第4外周面80d相向。
如图18、图19及图21所示,在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被设置于柱体80的状态下,在沿柱体80的周方向相邻的室内单元5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G。间隙G以与柱体80的四个角部相向的方式,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延伸。间隙G具有作业者能够将手或工具插入至室内单元5与柱体80之间的程度的大小。
间隙G是由多个第1装饰面板212予以覆盖。第1装饰面板212具有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第1装饰面板212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相邻的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棂207a、207b。因此,第1装饰面板212通过松缓紧固件,从而能够自由拆卸。
如图20及图21所示,第1装饰面板212协同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而沿周方向连续地围绕柱体80。因此,在柱体80的外周部与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之间,形成有上部空间S1。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框架200中的远离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区域,选择性且可拆卸地支撑有多个外装面板110及未图示的多个过滤器。外装面板110及过滤器位于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下方。
外装面板110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安装于相邻的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棂207a、207b。过滤器与第1实施方式的过滤器111同样,具备可拆卸地支撑过滤器元件的四方外框。外框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安装于相邻的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棂207a、207b。
进而,沿柱体80的周方向相邻的外装面板110之间的间隙、以及沿柱体80的周方向相邻的外装面板110与过滤器之间的间隙是由第2装饰面板213予以覆盖。第2装饰面板213与所述第1装饰面板212同样地具有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形状。第2装饰面板213利用多个螺丝或螺栓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于相邻的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棂207a、207b。因此,外装面板110、过滤器及第2装饰面板213彼此协同地包围框架200及柱体80。
在将外装面板110、过滤器及第2装饰面板213安装于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的外棂207a、207b的状态下,在柱体80的外周部与外装面板110、过滤器及第2装饰面板213之间形成有下部空间S2。下部空间S2连通于上部空间S1,并且协同该上部空间S1而在柱体80的周围规定有吸入通路215。吸入通路215遍及框架200的全长而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吸入通路215的上端由图20所示的多个封闭板216予以封闭。封闭板216被安装于框架200的上端。因此,吸入通路215是从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即作业区域A划分,并且经由过滤器而通向作业区域A。安装于框架200的所有室内单元5从吸入通路215吸入空气。
如图21所示,吸入通路215兼具作为配管空间的功能,该配管空间供连接于所有室内单元5的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以及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通过。各连接配管9a~9h贯穿封闭板216而导向柱体80的上部。
与此同时,连接于所有室内单元5的排水口33的排水管119通过吸入通路215而导向柱体80的上部。进而,电性连接于所有室内单元5的配线121通过吸入通路215而导向柱体80的上部。
如图24所示,在远离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的柱体80的周围,例如配置有灭火器220、空气压缩机221及对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进行操作的遥控器222之类的附属设备。
灭火器220例如在第3室内机组件3c的下方被收容在成为吸入通路215的一部分的下部空间S2内。在对应于灭火器220的位置,从框架200拆除外装面板110。因此,灭火器220未被外装面板110覆盖而露出于作业区域A。
空气压缩机221及遥控器222例如在第1室内机组件3a的下方,被收容在成为吸入通路215的一部分的下部空间S2内。空气压缩机221及遥控器222沿柱体80的高度方向排列,并且被安装于框架200的外装面板110遮掩。
由此,能够防止空气压缩机221及遥控器222被盗。与此同时,能够防止未经空调装置1的管理者或者进行空调装置1的维护的作业员许可而第三者任意操作遥控器222的情况。
在下部空间S2内收纳灭火器220、空气压缩机221及遥控器222的情况下,对于下部空间S2中的空气压缩机221及遥控器222所面向的区域,可利用图24所示般的多个内罩(inner cover)223来从吸入通路215进行划分。由此,能够避免作业区域A的空气不通过过滤器便被吸入至吸入通路215,从而能够防止尘埃附着于室内单元5的空气热交换器21。
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将第1室内机组件至第4室内机组件3a、3b、3c、3d、外装面板110、第1装饰面板212、第2装饰面板213以及过滤器安装于框架200的状态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柱体80的周围形成有从建筑4内的作业区域A划分的吸入通路215。
支撑于框架200的所有室内单元5的吸入口32从吸入通路215吸入空气,因此将空气导向室内单元5的空气热交换器21的路径不会露出于作业区域A。
与此同时,连接于室内单元5的连接口46a、46b的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连接于室内单元5的排水口33的排水管119以及连接于室内单元5的控制部23的配线121统一通过吸入通路215而引绕。因此,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排水管119及配线121不会裸露于作业区域A,能够良好地维持作业区域A的整洁。
因此,尽管将多个室内单元5设置于柱体80的外周部,但室内单元5的周围整齐划一,从而能够将室内单元5的存在感抑制得小。
除此以外,通过设置外装面板110、第1装饰面板212、第2装饰面板213及过滤器111,从而柱体80与室内单元5的一体感提高,能够获得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第1单元支撑部至第4单元支撑部203a、203b、203c、203d拆除第1装饰面板212的状态下,沿柱体80的周方向相邻的室内单元5之间的间隙G开放。间隙G通向作为吸入通路215的一部分的上部空间S1,并且具有足以供作业者将手或工具插入的大小。
因此,例如在执行连接于室内单元5的第1液侧连接配管至第4液侧连接配管9a、9b、9c、9d、第1气侧连接配管至第4气侧连接配管9e、9f、9g、9h、排水管119及配线121的维护时,只要单独拆卸第1装饰面板212即可。
换言之,数量众多的室内单元5能够直接在固定于框架200的状态下通过间隙G来进行各种维护作业,从而作业性变得良好。
进而,通过将灭火器220、空气压缩机221及遥控器222之类的各种附属设备收纳至下部空间S2中,从而能够扩张可有效地用作作业区域A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作业区域A的开放感。
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外装面板110来覆盖收纳在下部空间S2内的空气压缩机221及遥控器222之类的附属设备,但例如也可在外装面板110中的面向下部空间S2的内面安装附属设备。
进而,基础结构体并不限于建筑的柱体,例如也可为跨及相邻的柱体之间的梁或者斜柱。因此,室内单元并不制约于沿纵向排列配置成一列,也可在沿着梁的水平方向或者沿着斜柱的斜方向上排列配置成一列。
与此同时,基础结构体并不特定于成为建筑骨架的柱体或梁,也可以是为了支撑室内机组件而从建筑的地板面竖立的专用支柱。
除此以外,对于柱体,也不限于四方柱,例如也可包含H型钢、I型钢,还可采用将多个型钢组合而成的构成。
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形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组装至位于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内的基础结构体,围绕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
多个室内单元,以与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相向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框架,具有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并且形成有将空气导向所述热交换器的吸入口;以及
多个面板,安装于所述框架,协同所述室内单元而包围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外周部,
在将所述室内单元及所述面板安装于所述框架的状态下,在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周围规定有从所述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划分的吸入通路,所述室内单元的所述吸入口连通于所述吸入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以面向所述吸入通路的方式而安装于所述框架的过滤器,所述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的空气经由所述过滤器而被吸入至所述吸入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通路是沿着所述基础结构体而形成,并且在所述吸入通路的一部分收容有附属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属设备被所述面板遮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于所述室内单元的配管、配线及排水管被配置在所述吸入通路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础结构体是成为建筑骨架的柱体,
所述室内单元具有收容所述热交换器并且开设有所述吸入口的扁平的箱状框体,多个所述室内单元的所述框体以沿着所述柱体的高度方向排列成一列的状态而安装于所述框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包含:多根纵棂,沿所述柱体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柱体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根外梁,架设在相邻的所述纵棂之间,安装所述框体;以及多根横棂,将所述外梁连结于所述柱体,且所述横棂是以围绕所述柱体的方式呈格子状地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包含:多根纵棂,沿所述柱体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柱体的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根横棂,架设在相邻的所述纵棂之间,将所述纵棂连结于所述柱体;以及多个单元支撑部,跨及相邻的所述纵棂之间而安装,固定所述室内单元的所述框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室内单元在所述基础结构体的周方向上相邻,并且在相邻的所述室内单元之间形成有与所述吸入通路相连的间隙,所述间隙由所述面板可拆卸地予以覆盖。
CN201710082512.0A 2016-02-17 2017-02-15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7091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7713 2016-02-17
JP2016027713A JP6664985B2 (ja) 2016-02-17 2016-02-17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1507A CN107091507A (zh) 2017-08-25
CN107091507B true CN107091507B (zh) 2020-09-01

Family

ID=59648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2512.0A Active CN107091507B (zh) 2016-02-17 2017-02-15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64985B2 (zh)
CN (1) CN107091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0203B (zh) * 2016-08-26 2020-12-0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6789205B2 (ja) 2017-12-25 2020-1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11742182A (zh) * 2018-02-23 2020-10-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室内系统
JP7224936B2 (ja) * 2019-01-29 2023-02-20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529369B1 (ko) * 2021-06-22 2023-05-04 박세철 전열교환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169A (zh) * 2004-08-09 2006-02-15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的室内机
JP4194547B2 (ja) * 2004-10-29 2008-12-10 昭和電線デバイス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吸音材および耐火性吸音材
CN201621834U (zh) * 2009-12-25 2010-11-03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空调机组框架
JP2013217644A (ja) * 2013-06-28 2013-10-24 Hirose & Co Ltd 地中熱交換器の構築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6218Y2 (zh) * 1981-05-06 1990-05-02
JPH0450328U (zh) * 1990-08-31 1992-04-28
JPH04194547A (ja) * 1990-11-27 1992-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住宅用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169A (zh) * 2004-08-09 2006-02-15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的室内机
JP4194547B2 (ja) * 2004-10-29 2008-12-10 昭和電線デバイス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吸音材および耐火性吸音材
CN201621834U (zh) * 2009-12-25 2010-11-03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空调机组框架
JP2013217644A (ja) * 2013-06-28 2013-10-24 Hirose & Co Ltd 地中熱交換器の構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46011A (ja) 2017-08-24
CN107091507A (zh) 2017-08-25
JP6664985B2 (ja) 2020-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90044B2 (ja)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
CN107091507B (zh) 空调装置
KR100629342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20038056A5 (zh)
CN101297163A (zh) 电气安装件组件、具有该组件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RU2560344C2 (ru) Наружный блок охлажд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6442138B2 (ja) 発熱機器を収容した室の空調システム
JP699211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437206B1 (ko) 냉기 통로를 공기 조화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1320483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2088009A (ja) 多層階建物の空調設備
JP201521002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S62186147A (ja) クリーンルーム装置
CN112714846B (zh)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JP2011094879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758665B2 (ja) ユニット式建物の空調設置構造
CN116583697B (zh) 换气装置
JPH11125443A (ja) 建物の小屋裏換気装置の設置構造
KR20230114416A (ko) 양축모터 듀얼팬을 적용한 에너지절감형 스탠드 공기순환기
JPH10281543A (ja) 空調用ダンパ装置
TH21171A (th) เครื่องปรับอากาศ
TH12819B (th) เครื่องปรับอากา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