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4846B -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 Google Patents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14846B CN112714846B CN201980060964.6A CN201980060964A CN112714846B CN 112714846 B CN112714846 B CN 112714846B CN 201980060964 A CN201980060964 A CN 201980060964A CN 112714846 B CN112714846 B CN 1127148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s
- suction port
- housing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14—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waste air or from vap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25—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corrugated, plate-like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unted in or close to a wind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24F7/013—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using wall or window fans, displacing air through the wall or window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包括:外壳,在前部面形成用于吸入第一空气的第一吸入口及用于排出第二空气的第二排出口,在后部面形成用于排出第一空气的第一排出口和用于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吸入口;以及多个热交换器,形成有使上述第一空气通过的第一空气通道及使第二空气通过的第二空气通道,上述多个热交换器沿着上述外壳的水平方向排列,在上述外壳的前部面沿着高度方向设置用于分离第一吸入口和第二排出口的第一分离板,在上述外壳的另一侧沿着高度方向设置用于分离上述第二吸入口和第一排出口的第二分离板,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的空气通道可由单一通道形成,可使管道连接结构变得简单方便,降低热交换单元的高度来使窗户的设置空间最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通风装置为向室外排出受污染的室内空气且向室内供给新鲜的室外空气的装置,在通风装置设置:过滤器,过滤室外空气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害物质;以及热交换器,在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当进行通风时,使室内温度的变化最小化。
如上所述的通风装置可根据设置场所分为设置于窗户的窗户型通风装置及设置于建筑物的风筒型通风装置。
窗户型通风装置在打开现有的窗户后设置于窗框,风筒型通风装置设置于天花板,通过风筒与外部相连。
以往的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器包括:电热板,以规定间隔层叠;第一电热部件,层叠在多个电热板之间,以形成使室外空气通过的第一空气通道的方式呈褶皱形态;以及第二电热部件,与第一电热部件交叉地层叠在多个电热板之间,以形成使室内空气通过的第二空气通道的方式呈褶皱形态。
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需要充足的面积,以使得用于通风的空气通过,因此增加了热交换器的高度。
若热交换器的高度变高,则在风筒型通风装置的情况下,在天花板设置的高度增加,在设置时,通风装置可能暴露在室内,在窗户型通风装置的情况下,在窗户所占的面积增加,由此,具有使窗户的视野及阳光透射减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多个热交换器,降低热交换器的高度,由此,可使设置空间最小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可将与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及第二空气通道相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形成为一个通道,由此,可简化管道连接结构。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外壳的前部面形成用于吸入第一空气的第一吸入口及用于排出第二空气的第二排出口,在外壳的后部面形成用于排出第一空气的第一排出口和用于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吸入口,在上述外壳的内部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多个热交换器,第一吸入口和第二排出口在外壳的前部面沿着上下方向划分而成,第二吸入口和第一排出口在外壳的后部面沿着上下方向划分而成。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可沿着对角线方向排列在上述外壳。
在上述外壳的前部面,可沿着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一分离板来分离第一吸入口和第二排出口,在外壳的后部面,可沿着热交换器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二分离板来分离第二吸入口和第一排出口。
上述外壳的后部面沿着高度方向被第二分离板划分,在外壳的后部面的上部形成一个第二吸入口,在上述外壳的后部面的下部可形成一个第一排出口。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一吸入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一吸入口之间可被第一隔板阻隔。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一排出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一排出口之间可被第四隔板阻隔。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二排出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排出口之间可被第二隔板阻隔。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二吸入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吸入口之间可被第三隔板阻隔。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可包括:第一热交换部,包括第一波形板及平板,上述第一波形板以形成第一空气通道的方式呈褶皱形态,上述平板以包围第一波形板的下部面、两侧侧面及上部面的方式配置,用于划分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之间;以及第二热交换部,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交替层叠,包括以形成第二空气通道的方式呈褶皱形态的第二波形板。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沿着水平方向排列多个热交换器,由此,降低热交换器的高度,并且,竖直地配置在窗户的垂直框架,由此,可使在窗户所占的空间最小化。
并且,将在热交换单元的外壳的前部面形成的第一吸入口及第二排出口沿着上下方向划分来形成一个通道,将在外壳的后部面形成的第二吸入口及第一排出口沿着上下方向划分来形成一个通道,由此,可简化管道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设置于窗框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设置于窗框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一部分被切开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的俯视图。
图7为沿着图6中的A-A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8为沿着图6中的B-B线切开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被切开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此过程中,为了说明的明确性和便利,可夸张示出附图中的结构要素的大小或形状等。
参照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风装置可包括:热交换单元10,固定于窗框100的垂直框架120,起到使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通过的通道作用,对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本体单元20,配置于室内,与热交换单元10相连接,净化第一空气后向室内供给,并向室外排出第二空气。
第一空气可以为室外空气,第二空气可以为室内空气。
窗框100为安装于建筑物的开口部的方框形态,以使窗户150通过滑动方式打开或关闭的方式安装,上述窗框100可包括:水平框架110,设置有轨道,使得窗户150的上部面和下部面可分别进行滑动移动;以及垂直框架120,与水平框架110的左右侧面相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本体单元20可包括:外罩24,与热交换单元10相连接,在前部面分别形成向室内供给净化的第一空气的第一空气供给口32及用于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空气吸入口34;过滤器26,设置于外罩24的内部,对第一空气进行过滤;第一送风单元28,设置于外罩24的内部,用于强制送风第一空气;以及第二送风单元30,用于强制送风第二空气。
本体单元20以直角与热交换单元10相连接,配置于靠近窗框100的室内的墙面,可防止窗户150被遮挡。即,热交换单元10与本体单元20以直角相连接,因此,若热交换单元10设置于窗框100,则本体单元20配置于靠近窗框的室内的墙面,可防止窗户150被本体单元20遮挡。
热交换单元10垂直配置于窗框100,热交换单元10的高度方向配置在窗框100的水平方向上,热交换单元10的宽度方向可配置在窗框100的垂直方向上。
因此,可使热交换单元10的高度最小化且增加宽度,可减少沿着窗框100的宽度方向所占面积,由此,可防止窗户的视野确保功能及阳光透射功能降低。
在窗框100的垂直框架120固定固定用支架,上述热交换单元10能够以滑动方式设置于上述固定用支架,还可直接固定于窗框100。
为了使遮挡窗户的面积最小化且维持热交换面积,使热交换单元10的高度最小化且增加其宽度。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水平排列多个热交换器,来在维持热交换面积的同时使热交换单元10的高度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单元10设置于风筒型的情况下,水平排列多个热交换器,来降低热交换单元的高度,由此,整个通风装置的高度降低,从而,能够以不向室内暴露的方式设置于天花板。
如图5至图8所示,热交换单元10可包括:外壳12,与本体单元20的外罩24相连接,固定于窗框100的垂直框架120,打开前方及后方,以吸入及排出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以及多个热交换器14、16,水平排列在外壳12的内部,对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12沿着外壳的宽度方向排列多个热交换器14、16,由此,可在降低热交换单元10的高度的同时维持热交换面积。
如图9所示,热交换器14、16可包括:第一热交换部40,形成有使第一空气通过的第一空气通道44;以及第二热交换部42,与第一热交换部40交替层叠,形成有使第二空气通过的第二空气通道46,第一空气通道44和第二空气通道46以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由此,对通过第一空气通道44的第一空气与通过第二空气通道46的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
如图10所示,第一热交换部40可包括:第一波形板40a,以形成第一空气通道44的方式呈褶皱形态;以及平板40b,以包围第一波形板40a的下部面、两侧侧面及上部面的方式配置,用于划分第一空气通道44与第二空气通道46之间。
第二热交换部42与第一热交换部40交替层叠,可包括以形成第二空气通道46的方式呈褶皱形态的第二波形板。
在第一热交换部40中,平板以包围第一波形板40a的下部面、两侧侧面及上部面的方式配置,通过划分第一空气通道44与第二空气通道46之间来防止通过第一空气通道44的第一空气与通过第二空气通道46的第二空气混合。
如上所述,热交换器14、16可通过降低高度L、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多个,来使设置空间最小化,可根据通风装置的容量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热交换器,并沿着对角线方向排列。
如一例,在多个热交换器14、16中,当热交换器为两个时,可在外壳12的内部形成第一空间部50及第二空间部52,在上述第一空间部50中沿着水平方向设置第一热交换器14,上述第二空间部52通过隔板54与第一空间部50划分且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16。
可在外壳12的前部面形成用于吸入第一空气的第一吸入口60及用于排出第二空气的第二排出口62,在外壳12的后部面分别形成用于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吸入口64及用于排出第一空气的第一排出口66。
可在外壳12的前部面设置用于沿着热交换器的高度L方向分离外壳12前部面的第一分离板72,在外壳12的后部面设置将外壳12的后部面上下分离的第二分离板74。
外壳12的前部面沿着高度方向被第一分离板72分离,可在其上部形成吸入第一空气的第一吸入口60,可在其下部形成排出第二空气的第二排出口62。
并且,外壳12的后部面沿着高度方向被第二分离板74分离,可在其上部形成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吸入口64,在其下部形成排出第一空气的第一排出口66。
第一吸入口60与多个热交换器14、16的第一空气通道44相连通,第二排出口62可与多个热交换器14、16的第二空气通道46相连通。
可在第一吸入口60设置第一隔板80,上述第一隔板80阻隔多个热交换器14、16的第二空气通道46与第一吸入口60之间,由此,防止被第一吸入口60吸入的第一空气向第二空气通道46流入。
可在第二排出口62设置第二隔板82,上述第二隔板82阻隔多个热交换器14、16的第一空气通道44与第二排出口62之间,由此,防止通过第二排出口62排出的第二空气向第一空气通道44流入。
可在第二吸入口64设置第三隔板84,上述第三隔板84阻隔多个热交换器14、16的第一空气通道44与第二吸入口64之间,由此,防止被第二吸入口64吸入的第二空气向第一空气通道44流入。
可在第一排出口66设置第四隔板86,上述第四隔板86阻隔多个热交换器14、16的第二空气通道46与第一排出口66之间,由此,防止通过第二空气通道的第二空气向第一排出口66排出。
可在外壳12前部面的内部设置倾斜的第一引导板90,上述第一引导板90可引导被在外壳12的前部面的上部形成的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第一空气向热交换器14、16的第一空气通道44流入,可在外壳12后部面的内部设置倾斜的第二引导板92,上述第二引导板92可引导通过热交换器14、16的第一空气通道44的第一空气向在外壳12的后部面的下部形成的第一排出口66排出。
并且,可在外壳12前部面的内部设置倾斜的第三引导板94,上述第三引导板94引导通过热交换器14、16的第二空气通道46的第二空气向在外壳12的前部面的下部形成的第二排出口62排出,可在外壳12后部面的内部设置倾斜的第四引导板96,上述第四引导板96引导被在外壳12的后部面的上部形成的第二吸入口64吸入的第二空气向热交换器14、16的第二空气通道46流入。
在一个外壳12的内部排列多个热交换器14、16的情况下,以使多个热交换器的对角线在外壳12的内部形成一条直线的方式排列,因此,只能在外壳12的前部面沿着外壳12的宽度方向分别交替形成第一吸入口及第二排出口,在外壳的后部面分别交替形成第二吸入口及第一排出口。在此情况下,形成多个空气通道,由此,具有如下的问题,即,难以连接管道且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互相混合。
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12的前部面沿着上下方向划分第一吸入口60和第二排出口62,在外壳12的后部面沿着上下方向划分第二吸入口64及第一排出口66,由此,形成一个通道,从而,使管道容易分别连接,并可防止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互相混合。
如图7所示,若观察通过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的第一空气的流动,则如箭头C,第一空气被在外壳12的前部面的上部形成的第一吸入口60吸入,在通过热交换器14、16的第一空气通道44的同时与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通过在外壳12的后部面的下部形成的第一排出口66排出。
在此情况下,在第一吸入口60设置第一隔板80来防止被第一吸入口60吸入的第一空气向第二空气通道46流入,在第一排出口66设置第四隔板86来防止第一空气向第二吸入口64方向流入。
并且,如图8所示,若观察第二空气的流动,则如箭头D,第二空气被在外壳12的后部面的上部形成的第二吸入口64吸入,在通过热交换器14、16的第二空气通道46的同时与第一空气进行热交换,通过在外壳12的前部面的下部形成的第二排出口62排出。
在此情况下,在第二吸入口64设置第三隔板84来防止被第二吸入口64吸入的第二空气向第一空气通道44流入,在第二排出口62设置第二隔板82来防止第二空气向第一吸入口60方向流入。
以上,例举特定优选实施例来示出并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进行多种变更和修改。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为向室外排出受污染的室内空气且向室内供给新鲜的室外空气的通风装置,在通风装置设置:过滤器,过滤室外空气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害物质;以及热交换器,在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本发明的热交换器降低高度、扩大水平方向面积,当设置在窗框时,使遮挡窗框的面积最小化。
Claims (11)
1.一种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热交换单元,垂直配置于窗框;
本体单元,以直角与上述热交换单元相连接,配置于靠近上述窗框的室内的墙面,
上述本体单元包括:
外罩,在前部面形成向室内供给净化的第一空气的第一空气供给口及用于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空气吸入口;
过滤器,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对上述第一空气进行过滤;
第一送风单元,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用于强制送风上述第一空气;以及
第二送风单元,用于强制送风上述第二空气,
上述热交换单元包括:
外壳,在前部面形成用于吸入上述第一空气的第一吸入口及用于排出上述第二空气的第二排出口,在后部面形成用于排出上述第一空气的第一排出口和用于吸入上述第二空气的第二吸入口;以及
多个热交换器,形成有使上述第一空气通过的第一空气通道及使第二空气通过的第二空气通道,上述多个热交换器沿着上述外壳的水平方向排列来对第一空气和第二空气进行热交换,
上述第一吸入口和第二排出口在外壳的前部面沿着上下方向划分而成,上述第二吸入口和第一排出口在上述外壳的后部面沿着上下方向划分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热交换器沿着对角线方向排列在上述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的内部形成分别配置有多个热交换器的多个空间部,多个空间部之间被划分板划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的前部面沿着高度方向被第一分离板划分,在外壳的前部面的上部形成一个第一吸入口,在上述外壳的前部面的下部形成一个第二排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的后部面沿着高度方向被第二分离板划分,在外壳的后部面的上部形成一个第二吸入口,在上述外壳的后部面的下部形成一个第一排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一吸入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一吸入口之间被第一隔板阻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一排出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一排出口之间被第四隔板阻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二排出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排出口之间被第二隔板阻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二吸入口之间相连通,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吸入口之间被第三隔板阻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热交换器包括:
第一热交换部,包括第一波形板及平板,上述第一波形板以形成第一空气通道的方式呈褶皱形态,上述平板以包围第一波形板的下部面、两侧侧面及上部面的方式配置,用于划分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二空气通道之间;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与上述第一热交换部交替层叠,包括以形成第二空气通道的方式呈褶皱形态的第二波形板。
11.一种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热交换单元,垂直配置于窗框;
本体单元,以直角与上述热交换单元相连接,配置于靠近上述窗框的室内的墙面,
上述本体单元包括:
外罩,在前部面形成向室内供给净化的第一空气的第一空气供给口及用于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空气吸入口;
过滤器,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对上述第一空气进行过滤;
第一送风单元,设置于上述外罩的内部,用于强制送风上述第一空气;以及
第二送风单元,用于强制送风上述第二空气,
上述热交换单元包括:
外壳,前部面及后部面开放,使得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通过;以及
多个热交换器,形成有使上述第一空气通过的第一空气通道及使第二空气通过的第二空气通道,上述多个热交换器在上述外壳沿着水平方向排列,
上述外壳的前部面被第一分离板上下分离,在其上部中,在前部面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吸入第一空气的第一吸入口,在下部形成有用于排出第二空气的第二排出口,
上述外壳的后部面被第二分离板上下分离,在其上部形成有用于吸入第二空气的第二吸入口,在其下部形成有用于排出第一空气的第一排出口,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一空气通道与第一吸入口及第一排出口相连通,通过第三隔板及第二隔板与第二吸入口及第二排出口阻隔,
上述多个热交换器的第二空气通道与第二吸入口及第二排出口相连通,通过第一隔板及第四隔板与第一吸入口及第一排出口阻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80111653A KR102265397B1 (ko) | 2018-09-18 | 2018-09-18 | 환기장치용 열교환 유닛 |
KR10-2018-0111653 | 2018-09-18 | ||
PCT/KR2019/011791 WO2020060102A1 (ko) | 2018-09-18 | 2019-09-11 | 환기장치용 열교환 유닛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14846A CN112714846A (zh) | 2021-04-27 |
CN112714846B true CN112714846B (zh) | 2023-04-04 |
Family
ID=69887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60964.6A Active CN112714846B (zh) | 2018-09-18 | 2019-09-11 |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82465B2 (zh) |
KR (1) | KR102265397B1 (zh) |
CN (1) | CN112714846B (zh) |
WO (1) | WO20200601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30040547A (ko) | 2021-09-16 | 2023-03-23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환기장치 |
DE102022113854A1 (de) | 2022-06-01 | 2023-12-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Wärmeübertrager für ein Fahrzeug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810022A (fr) * | 1935-07-16 | 1937-03-13 | American Radiator Co | Perfectionnements aux dispositifs de circulation de l'air |
CN1573007A (zh) * | 2003-06-12 | 2005-02-02 | 利达泰克有限公司 | 具有通风装置的窗户 |
CN1697952A (zh) * | 2003-01-23 | 2005-11-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单元 |
CN1702392A (zh) * | 2004-05-27 | 2005-11-3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通风机 |
CN1967081A (zh) * | 2005-11-18 | 2007-05-2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电热交换器及利用电热交换器的换气系统 |
CN102859289A (zh) * | 2010-04-23 | 2013-01-02 | 乐金华奥斯株式会社 | 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80656A (ja) * | 2000-03-29 | 2001-10-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調換気扇 |
SE520099C2 (sv) * | 2000-04-14 | 2003-05-27 | Emerson Energy Systems Ab | Anordning för kylning av värmealstrande enheter |
JP3680149B2 (ja) * | 2001-11-09 | 2005-08-1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CN1707184A (zh) * | 2004-06-09 | 2005-12-14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换气装置 |
KR100662343B1 (ko) * | 2004-07-28 | 2007-01-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환기 시스템 |
KR100898926B1 (ko) | 2005-05-18 | 2009-05-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환기 장치용 열교환기 |
JP4978303B2 (ja) * | 2007-05-15 | 2012-07-1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KR100912453B1 (ko) * | 2007-11-30 | 2009-08-17 | 주식회사 케이엔월덱스 | 창호 부착형 자동 자연환기 및 열교환 겸용 환기 시스템 |
CN102007346B (zh) * | 2008-04-16 | 2014-02-26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换气装置 |
CN201348331Y (zh) * | 2008-12-25 | 2009-11-18 |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
KR101307645B1 (ko) * | 2010-04-05 | 2013-09-12 | (주)엘지하우시스 | 창호용 환기 장치의 창호틀 공기유로 차단부재 |
KR101263656B1 (ko) * | 2012-01-05 | 2013-05-22 | 대림산업 주식회사 | 열교환기의 병렬배치와 댐퍼부재의 전환을 통한 바이패스 기능을 가지는 열교환기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실내외 공기의 급배기방법 |
KR101440723B1 (ko) * | 2013-03-14 | 2014-09-17 | 정인숙 | 현열교환기, 이를 포함하는 열회수 환기장치, 및 그 해빙운전과 점검운전 방법 |
US9901760B2 (en) * | 2013-03-14 | 2018-02-27 |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 Air delivery system having adjustable flame-blocking filters |
US20140262125A1 (en) * | 2013-03-14 | 2014-09-18 | Venmar Ces, Inc. | Energy exchange assembly with microporous membrane |
US20220113042A1 (en) * | 2019-03-05 | 2022-04-1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
-
2018
- 2018-09-18 KR KR1020180111653A patent/KR10226539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9
- 2019-09-11 US US17/276,738 patent/US11982465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11 WO PCT/KR2019/011791 patent/WO2020060102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9-11 CN CN201980060964.6A patent/CN11271484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810022A (fr) * | 1935-07-16 | 1937-03-13 | American Radiator Co | Perfectionnements aux dispositifs de circulation de l'air |
CN1697952A (zh) * | 2003-01-23 | 2005-11-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热交换器单元 |
CN1573007A (zh) * | 2003-06-12 | 2005-02-02 | 利达泰克有限公司 | 具有通风装置的窗户 |
CN1702392A (zh) * | 2004-05-27 | 2005-11-30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通风机 |
CN1967081A (zh) * | 2005-11-18 | 2007-05-23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电热交换器及利用电热交换器的换气系统 |
CN102859289A (zh) * | 2010-04-23 | 2013-01-02 | 乐金华奥斯株式会社 | 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060102A1 (ko) | 2020-03-26 |
US11982465B2 (en) | 2024-05-14 |
CN112714846A (zh) | 2021-04-27 |
KR20200032522A (ko) | 2020-03-26 |
KR102265397B1 (ko) | 2021-06-15 |
US20220042690A1 (en) | 2022-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21875B1 (ko) | 실내외 공기를 혼합하여 열교환 환기하는 열교환 환기장치 | |
US9410716B2 (en) | Ventilation apparatus | |
EP2023048A1 (en) | Air conditioner having electrical equipment box cooling mechanism | |
CN112714846B (zh) |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 |
KR101970319B1 (ko) | 전열교환기 | |
KR101070648B1 (ko) | 공기식 열교환기 | |
KR100826020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JP2001165484A (ja) | 換気装置 | |
JP3747570B2 (ja) | 換気装置 | |
KR100748138B1 (ko) | 모듈형 공기조화시스템 | |
JP7237160B2 (ja) |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 |
JP7348481B2 (ja) | 天井埋込型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0451455Y1 (ko) | 전열교환기의 흡입유도구조 | |
JPH10148370A (ja)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
JP5247610B2 (ja)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
JPWO2019234871A1 (ja)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
JP2857584B2 (ja) | 熱交換器 | |
KR101834347B1 (ko) | 환기장치 | |
KR102548326B1 (ko) | 전열교환기 | |
KR102505742B1 (ko) | 전열교환기 | |
CN116568968B (zh) | 换气装置 | |
KR101193998B1 (ko) | 환기장치 | |
KR102541475B1 (ko) | 전열교환기 | |
KR20210129877A (ko) | 스마트월 | |
WO2010119604A1 (ja) | 冷却ユニ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