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8968B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8968B
CN116568968B CN202180080272.5A CN202180080272A CN116568968B CN 116568968 B CN116568968 B CN 116568968B CN 202180080272 A CN202180080272 A CN 202180080272A CN 116568968 B CN116568968 B CN 1165689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ide plate
heat exchanger
ventilation devi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02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68968A (zh
Inventor
福嶋涉
板东佳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68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8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68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89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气装置,设置于屋外,包括:外壳(2);收纳于外壳(2)的热交换器(41)以及电装品单元(27);用于将与电装品单元(27)连接的电气配线(29a、29b)固定至外壳(2)的固定构件(36),热交换器(41)能够从外壳(2)向侧方取出,电装品单元(27)配置于从外壳(2)取出热交换器(41)的取出方向上的、比热交换器(41)的投影区域(K)靠上侧处,在外壳(2)处,在比投影区域(K)靠下侧处形成有用于将电气配线(29a、29b)向外部引出的引出口(31a、31b),固定构件(36)配置成在电装品单元(27)与引出口(31a、31b)之间避开投影区域(K)的路径将电气配线(29a、29b)固定。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设置于屋外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包括排气风扇、供气风扇、热交换器以及收纳这些的外壳。在外壳的下层部配置有排气风扇,在上层部配置有供气风扇,在中层部配置有热交换器。在外壳的下层部的前表面形成有排气口,在上层部的背面形成有回风开口以及供气开口,在中层部的左右侧面配置有外气口。
在专利文献1的换气装置中,当使供气风扇工作时,屋外的空气从外气口流入外壳内,通过热交换器而从供气开口被导入屋内。当使排气风扇工作时,屋内的空气从回风开口流入外壳内,通过热交换器而从排气口排出至屋外。热交换器使屋外的空气与屋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因供给至屋内的空气引起的屋内的温度变化进行抑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7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换气装置中的热交换器会因空气的通过而产生污染、劣化,因此,需要从外壳将其取出以定期进行维护、更换。另一方面,在换气装置的外壳内,由于铺设有电气配线,因此,需要考虑电气配线不会对取出热交换器造成阻碍。在专利文献1的换气装置中,完全没有考虑过上述这样的热交换器的取出、电气配线的铺设。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能够在外壳内铺设的电气配线不造成阻碍的情况下,从外壳取出热交换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公开是一种设置于屋外的换气装置,包括:
外壳;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收纳于所述外壳内,使从屋外流动至屋内的空气与从屋内向屋外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电装品单元,所述电装品单元收纳于所述外壳内;以及
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与所述电装品单元连接的电气配线固定至所述外壳,
所述热交换器能够从所述外壳向侧方取出,
所述电装品单元配置于从所述外壳取出所述热交换器的取出方向上的、比所述热交换器的投影区域靠上侧处,
在所述外壳处,在比所述投影区域靠下侧处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电气配线向外部引出的引出口,
所述固定构件配置成在所述电装品单元与所述引出口之间避开所述投影区域的路径将所述电气配线固定。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换气装置,能够在外壳内铺设的电气配线不造成阻碍的情况下,从外壳取出热交换器。
另外,热交换器的“投影区域”与从外壳取出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供热交换器通过的空间区域是相同含义。
(2)优选,所述外壳包括能够拆除的第一侧板,
通过从所述外壳拆除所述第一侧板,形成用于从所述外壳取出所述热交换器的开口。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一侧板拆除,能够从外壳取出热交换器。
(3)优选,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邻的第二侧板,
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内表面处,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电气配线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电气配线收纳于凹部内,在取出热交换器时,电气配线更不会造成阻碍。
(4)优选,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邻的第二侧板,
在所述外壳的横截面中,在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由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围成的闭空间。
根据该结构,即使水侵入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的连接部分,也能够使其滞留在闭空间,能够抑制水附着于外壳内的电装品单元、电气配线。另外,外壳的“横截面”是指将外壳沿水平剖切的截面。
(5)优选,在所述外壳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一侧板以及所述第二侧板中的一者的端部朝向所述闭空间内被弯折而与所述第一侧板以及所述第二侧板中的另一者的板面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水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部分向闭空间内侵入。
(6)优选,所述固定构件贯穿所述第二侧板,
所述固定构件的一端配置于所述闭空间,另一端配置于所述外壳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水从贯穿有固定构件的部分进入外壳内。
(7)优选,所述引出口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
所述引出口的周缘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周缘敞开,
所述外壳包括在所述引出口附近支承所述电气配线的支承构件。
根据该结构,当从外壳拆除第一侧板时,能够从引出口的开放部分拔出电气配线,即使在将第一侧板拆除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支承构件将电气配线支承于外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换气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换气装置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B-B线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主外气引入口周围的剖视图。
图7是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换气装置拆除侧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电装品单元引出的配线的路径的外壳的一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10是将图9的C部放大并示出的横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全热交换器拆除时的移动轨迹(投影区域)的横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外壳的下部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另外,在下述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这样的记载按照图1~图3中与这些用语一并示出的箭头。特别地,在图1中,将箭头X所示的第一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箭头Y所示的第二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箭头Z所示的第三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不过,这些记载仅为一例,例如,也可将第一方向X解读为前后方向,将第二方向Y解读为左右方向。
换气装置1通过交换屋外(室外)的空气与屋内(室内)的空气来进行屋内的换气。换气装置1设置在屋外。换气装置1通过管道D与屋内连接。换气装置1具有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箱形的主外壳(第一外壳)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除了包括主外壳2以外,还包括后述副外壳13以作为外壳。
主外壳2具有底板2e、顶板2f、右侧板2a、左侧板2b、前侧板2c以及后侧板2d。底板2e和顶板2f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底板2e以及顶板2f的四边分别通过左右侧板2b、2a以及前后侧板2c、2d连接。
在主外壳2的顶板2f设置有主回风引入口(第二回风引入口)3和主供气口(第二供气口)4。在主回风引入口3和主供气口4分别安装有筒体3a、4a,在筒体3a、4a分别连接有管道D的一端。管道D的另一端与屋内连接。因此,主回风引入口3和主供气口4通过管道D与屋内连通。
在外壳2的底板2e设置有一对腿7。通过将该腿7置于地面并通过螺栓等固定,换气装置1被设置在屋外。换气装置1不限于设置于地面,例如,也可设置在安装于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等的架台上。
在主外壳2的右侧板2a形成有主外气引入口(第二外气引入口)5。在主外壳2的左侧板2b形成有主排气口(第二排气口)6。
在主外壳2内收纳有换气装置主体10。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主体10沿用现有的设置于屋内的天花板背侧或壁面而使用的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通过将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收纳在主外壳2内而构成屋外设置型换气装置1。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由于不像屋外设置型换气装置那样暴露在雨水中,因此,几乎不考虑防水性。因此,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通过将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收纳在防水性优异的主外壳2内而能够在屋外设置。不过,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也可不沿用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而是设计成屋外设置型专用的换气装置。
图2是换气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换气装置10具有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箱形的副外壳(第二外壳)13。副外壳13实质上形成用于收纳后述供气风扇42、排气风扇43以及全热交换器41的收纳空间S(参照图3)。副外壳13具有底板13e、顶板13f、右侧板13a、左侧板13b、前侧板13c以及后侧板13d。底板13e和顶板13f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底板13e以及顶板13f的四边分别通过左右侧板13b、13a以及前后侧板13c、13d连接。
在右侧板13a的上部设置有电装品单元27。电装品单元27具有箱体27a以及收纳于箱体27a的控制基板、端子台等电气部件。电装品单元27还可设置于其他侧板13b、13c、13d。
在副外壳13的顶板13f形成有副回风引入口(第一回风引入口)14和副供气口(第一供气口)17。在副回风引入口14以及副供气口17分别设置有筒体14a、17a。
副外壳13的底板13e构成划分板,所述划分板对用于收纳供气风扇42、排气风扇43以及全热交换器41的收纳空间S的下端进行划分。在副外壳13的底板13e形成有副外气引入口(第一外气引入口)16以及副排气口(第一排气口)15。在副排气口15安装有筒体15a。不过,筒体15a也可省略。
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换气装置的内部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B-B线剖视图。
安装于副外壳13的顶板13f的筒体14a、17a的前端分别与主外壳2的主回风引入口3以及主供气口4连通。在副外壳13的右侧板13a设置有电装品单元27,因此,在该右侧板13a与主外壳2的右侧板2a之间形成有比相互对置的其他侧板彼此之间的间隔大的间隔T。另外,这样的间隔T也可形成在相互对置的其他侧板彼此之间。
在副外壳13的底板13e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水板21。该防水板21例如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施加具有防水性的涂装、表面处理的方式构成,其是为了对底板13e的下表面赋予防水性而设置的。防水板21将底板13e的整个下表面覆盖。在防水板21形成有与副外气引入口16连通的开口21a以及与副排气口15连通的开口21b。防水板21具有从底板13e延伸至主外壳2的右侧板2a且配置于间隔T的延长部21c。延长部21c比底板13e延伸至上方,在比底板13e高的位置处到达右侧板2a。
防水板21具有与主外壳2的前侧板2c和后侧板2d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防水板21具有与主外壳2的右侧板2a和左侧板2b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防水板21沿上下对由左右侧板2b、2a以及前后侧板2c、2d围成的空间进行划分,对水从比防水板21靠下侧的空间向上侧的空间侵入进行抑制。防水板21可以由一个构件形成,也可由多个构件的组合构成。
在主外壳2的内部,在副外壳13的底板(划分板)13e与主外壳2的底板2e之间形成有外气引入室18和排气室19。外气引入室18与主外气引入口5以及副外气引入口16连通。排气室19与主排气口6以及副排气口15连通。外气引入室18的上端也通过防水板21划分,就这点而言,防水板21还构成划分板。防水板21能够抑制从外气引入口5侵入外气引入室18的水施加到副外壳13。
外气引入室18和排气室19通过分隔板22沿左右划分开。分隔板22与主外壳2的底板2e之间隔开些微的间隙而配置,允许底板2e上的水在外气引入室18与排气室19之间的流动。
主外壳2的主回风引入口3以及副外壳13的副回风引入口14用于将来自屋内的空气(回风)RA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主排气口6、排气室19以及副排气口15用于将被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的回风RA作为排气EA排出至屋外。主外气引入口5、外气引入室18以及副外气引入口16用于将来自屋外的空气(外气)OA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主供气口4以及副供气口17用于将被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的外气OA作为供气SA供给至屋内。
主外气引入口5从右侧板2a的比划分板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防水板21从划分板13e的下表面延伸至主外气引入口5的上端部的上侧。与之相对地,主排气口6形成于左侧板2b的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因此,主排气口6的面积小于主外气引入口5的面积。不过,主排气口6也可与主外气引入口5相同地从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相反地,主外气引入口5也可仅形成于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主外气引入口5以及主排气口6分别设置有保护网24、26。在主外气引入口5还设置有过滤器25。
在主外壳2的底板2e形成有排水口2g。该排水口2g配置于排气室19。在底板2e形成有使排水口2g成为最低的坡度。因此,存在于底板2e上的水朝向排水口2g流动,从排水口2g排出至主外壳2的外部。
在副外壳13的内部配置有全热交换器41、供气风扇42以及排气风扇43。在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的内部,从主回风引入口3以及副回风引入口14引入的回风RA通过全热交换器41,作为排气EA从副排气口15、排气室19以及主排气口6向副外壳13外排出。以下,将上述空气的流动也称为“第一空气流F1”。从主外气引入口5、外气引入口18以及副外气引入口16引入的外气OA通过全热交换器41,作为供气SA从副供气口17以及主供气口4向屋内供给。以下,将上述空气的流动也称为“第二空气流F2”。
图7是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器41是构成为第一空气流F1和第二空气流F2几乎正交地通过的正交型全热交换器。该全热交换器41具有分隔板41a和隔壁板41b。分隔板41a和隔壁板41b通过合适的粘接剂交替地层叠。全热交换器41整体上形成为近似四棱柱形状。
分隔板41a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形成为平板状。分隔板41a还具有供制冷剂透过的性质。
隔壁板41b形成为近似三角形形状的截面连续地形成而成的波板状。隔壁板41b在相邻的两块分隔板41a之间形成空气通路。隔壁板41b在分隔板41a和隔壁板41b的层叠方向上每一块改变90度角度而层叠。由此,在夹着一块分隔板41a的两侧,彼此正交地形成用于供第一空气流F1通过的排气侧通路41c和用于供第二空气流F2通过的供气侧通路41d。在排气侧通路41c流动的空气和在供气侧通路41d流动的空气隔着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的分隔板41a进行显热和潜热的交换(全热交换)。
如图3~图5所示,副外壳13的内部通过全热交换器41被划分成屋内侧(副外壳13内的上侧)和屋外侧(副外壳13内的下侧)这两个区域。如图3和图5所示,在副外壳13内,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一空气流F1的上游侧形成有上游侧排气风路46a,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一空气流F1的下游侧形成有下游侧排气风路46b。通过上游侧排气风路46a和下游侧排气风路46b,构成使屋内和屋外经由全热交换器41连通的排气风路46。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副外壳13内,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二空气流F2的上游侧形成有上游侧供气风路47a,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二空气流F2的下游侧形成有下游侧供气风路47b。通过上游侧供气风路47a和下游侧供气风路47b,构成使屋内和屋外经由全热交换器41连通的供气风路47。
如图3所示,在上游侧排气风路46a与下游侧供气风路47b之间设置有划分壁51。在下游侧排气风路46b与上游侧供气风路47a之间设置有划分壁52。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下游侧排气风路46b处,在副排气口15附近配置有排气风扇43。该排气风扇43被驱动而产生第一空气流F1,来自屋内的回风RA穿过排气风路46而作为排气EA被排出至屋外。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下游侧供气风路47b处,在副供气口17附近配置有供气风扇42。该供气风扇42被驱动而产生第二空气流F2,屋外的外气OA穿过供气风路47而作为供气SA被供给至屋内。
换气运转是通过驱动排气风扇43和供气风扇42而进行的。由此,来自屋内的回风RA被排出至屋外,并且,来自屋外的外气OA被供给至屋内,从而进行屋内的换气。此外,来自屋内的回风RA与来自屋外的外气OA通过全热交换器41进行显热和潜热的交换,屋内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得到抑制。
如图2所示,全热交换器41能够从副外壳13向侧方(空心箭头的方向)取出。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器41具有从右侧板13a突出的部分41e,在该部分41e设置有把手41f。此外,作业人员通过手握把手41f并向空心箭头方向即向右拉拽全热交换器41,能够将全热交换器41从副外壳13取出。图2中,以符号K示出了全热交换器41的朝向侧方(取出方向)的投影区域,即将全热交换器41从副外壳13取出时供全热交换器41通过的空间区域。电装品单元27配置于全热交换器41的投影区域K的上侧。
图8是表示从换气装置拆除侧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如图8所示,通过拆除主外壳2的右侧板2a,能够在主外壳2的右侧面形成开口。因此,能够通过该开口从副外壳13以及主外壳2向侧方取出全热交换器41。通过从副外壳13以及主外壳2取出全热交换器41,能够容易地进行全热交换器41的维护、更换。通过拆除主外壳2的右侧板2a,电装品单元27露出至外部,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装品单元27的操作、维护。
图6是主外气引入口周围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6A所示,在主外气引入口5安装有保护网24。保护网24具有矩形形状的框体24a和设置在框体24a内的网体24b。在保护网24还设置有过滤器25。保护网24的框体24a具有能够供过滤器25的前后两端缘沿上下方向插入的引导槽24c。
框体24a的下端部通过支承轴24d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主外壳2。框体24a的上端部通过固定构件24e固定于右侧板2a。如图6B所示,当解除固定构件24e对于框体24a的固定而使框体24a向右摆动时,引导槽24c的上端露出至主外壳2的外侧。框体24a的摆动由于设置于框体24a的止挡件24f碰撞到右侧板2a而受到限制。在该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引导槽24c装拆过滤器25。
图9是表示从电装品单元引出的配线的路径的外壳的一部分的横剖视图(水平剖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在电装品单元27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将与箱体27a内的电气部件连接的电气配线29a、29b取出的开口28a、28b。一方的开口28a例如用于将用于信号传递的弱电用电气配线29a向箱体外取出,另一方的开口28b例如用于将用于电力供给的强电用电气配线29b向箱体27a外取出。
与电装品单元27连接的电气配线29a、29b在主外壳2内向下方排布,如图1所示的那样,从主外壳2的右侧板2a的下端部向外部引出。电装品单元27配置于主外壳2内的上部的原因是为了便于进行将右侧板2a拆除时的电装品单元27的操作、维护。电气配线29a、29b从主外壳2的下端部引出至外部的原因在于,假设将电气配线29a、29b从主外壳2的上部引出,那么,雨水等会顺着电气配线29a、29b进入主外壳2内,可能会对电装品单元27内的电气部件造成不良影响。
如图9所示,各电气配线29a、29b通过设置于主外壳2的固定构件36固定至主外壳2。具体而言,在主外壳2的前侧板2c和后侧板2d处,分别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固定构件36,在该固定构件36处,使用捆扎构件35等固定有电气配线29a、29b。
如图8所示,直到防水板21前,电气配线29a、29b通过固定构件36安装至前侧板2c和后侧板2d,当达到防水板21时,电气配线29a、29b穿过形成于防水板21的开口30a、30b被拉入外气引入室18内。此外,电气配线29a、29b如图1所示的那样从形成于右侧板2a的引出口31a、31b向主外壳2外引出。引出口31a、31b配置于全热交换器41向取出方向的投影区域K(参照图2)的下侧。
如图8所示,引出口31a、31b的周缘在右侧板2a的下缘处向下敞开。因此,当将主外壳2的右侧板2a拆除时,能够从引出口31a、31b抽出电气配线29a、29b。
图12是表示外壳的下部侧的立体图。
主外壳2具有在引出口31a、31b(参照图1)附近对电气配线29a、29b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32。该支承构件32形成为板状,固定于主外壳2的前侧板2c和后侧板2d、或者安装于它们的构件。在支承构件32形成有两个开口32a、32b,在该开口32a、32b穿行有电气配线29a、29b。因此,即使将主外壳2的右侧板2a拆除,电气配线29a、29b通过支承构件32支承的状态也得以维持。
图10是将图9的C部放大并示出的横剖视图。
在主外壳2的右侧板2a与后侧板2d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由右侧板2a和后侧板2d围成的闭空间Sc。具体而言,右侧板2a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第一平板部33a以及形成于第一平板部33a的后端的第一弯曲部33b、第二弯曲部33c。第一弯曲部33b从第一平板部33a的后端部向左弯曲。第二弯曲部33c从第一弯曲部33b的左端部向前方弯曲。
主外壳2的后侧板2d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第二平板部34a以及形成于第二平板部34a的右端的第三弯曲部~第七弯曲部34b~34f。第三弯曲部34b从第二平板部34a的有端部向右斜后方弯曲。第四弯曲部34c从第三弯曲部34b的右端部向右弯曲。第五弯曲部34d从第四弯曲部34c的有端部向前方弯曲。第六弯曲部34e从第五弯曲部34d的前端部向右弯曲。第七弯曲部34f从第六弯曲部34e的右端向后方弯曲。
右侧板2a的第二弯曲部33c与后侧板2d的第五弯曲部34d面接触。相同地,右侧板2a的第一平板部33a与后侧板2d的第七弯曲部34f面接触。由此,形成了由第一平板部33a、第一弯曲部33b、第二弯曲部33c、第五弯曲部34d、第六弯曲部34e以及第七弯曲部34f的围成的、横截面为四边形形状的闭空间Sc。闭空间Sc从右侧板2a以及后侧板2d的上端形成至下端。闭空间Sc的上端被顶板2f封闭。闭空间Sc的下端未被底板2e封闭,是敞开的。由于该闭空间Sc是周围封闭的形状,因此,水的侵入得到抑制。特别地,由于右侧板2a的第二弯曲部33c与后侧板2d的第五弯曲部34d面接触,因此,水不容易从两者的边界进入。即使假设水从第二弯曲部33c与第五弯曲部34d之间侵入闭空间Sc,由于闭空间Sc周围是封闭的,因此,水向主外壳2内的侵入得到抑制。侵入闭空间Sc的水从闭空间Sc的下端排出至外部。
在后侧板2d的右端部的内表面,通过第三弯曲部34b、第四弯曲部34c以及第五弯曲部34d形成有凹部37。在该凹部37内配置有电气配线29a。因此,电气配线29a伸出至比后侧板2d的第二平板部34a的内表面靠内侧(前侧)处。
在后侧板2d的第五弯曲部34d设置有固定构件36。固定构件36的一端设置有能够供捆扎带等捆扎构件35穿过的孔36a,另一端设置有插入并安装至形成于第五弯曲部34d的开口34d1的插入部36b。固定构件36的一端配置在主外壳2内(凹部37内),固定构件36的另一端配置在闭空间Sc内。如上所述,由于水侵入闭空间Sc得到抑制,因此,水从第五弯曲部34d的开口34d1侵入主外壳2内也得到抑制。
如图9所示,在右侧板2a与前侧板2c的连接部分也形成有与上述相同的闭空间Sc。此外,在右侧板2a的前端部和前侧板2c的右端部形成有形状与上述第一平板部33a、第二平板部34a、第一弯曲部~第七弯曲部33b、33c、34b~34f以及凹部37前后对称的第一平板部、第二平板部、第一弯曲部~第七弯曲部以及凹部37。在形成于前侧板2c的凹部37配置有通过固定构件36固定的电气配线29b。
图11是表示将全热交换器拆除时供全热交换器穿过的空间区域(投影区域)的外壳的横剖视图(水平剖视图)。
如前所述,关于全热交换器41,通过将主外壳2的右侧板2a拆除,并且用手握持把手41f向空心箭头方向拉拽,能够从副外壳13以及主外壳2沿侧方取出全热交换器41。从电装品单元27引出的电气配线29a、29b通过固定构件36固定至主外壳2的前侧板2c以及后侧板2d,配置于避开供全热交换器41通过的空间区域K的路径。因此,电气配线29a、29b不会对全热交换器41的取出造成阻碍。
弱电用电气配线29a固定于主外壳2的后侧板2d,强电用电气配线29b固定于主外壳2的前侧板2c,两者沿前后分离地铺设。因此,弱电用电气配线29b不容易受到来自强电用电气配线29a的噪声的影响。
[其他实施方式]
主外气引入口5也可形成于主外壳2的左侧板2b、前侧板2c或后侧板2d。主排气口6也可形成于主外壳2的右侧板2a、前侧板2c或后侧板2d。主外气引入口5和主排气口6只要以外气和排气不会混合的位置关系配置即可。
换气装置1也可不包括副外壳13,可以通过利用划分板对主外壳2的内部进行分隔的方式来形成收纳空间S、外气引入室8以及排气室19等。
主外壳2也可不包括外气引入室18以及排气室1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器41构成为能够向主外壳2的右侧方取出,不过,也可构成为能够向其他侧方(左侧方、前侧方、后侧方)取出。在该情况下,只要构成为能够将位于全热交换器41的取出方向的主外壳2的侧板2b~2d拆除即可。此外,在该情况下,优选,将能够拆除的侧板2b~2d的端板设为与上述右侧板2a的端部相同的结构,将与之相邻的其他侧板的端部设为与上述前侧板2c和后侧板2d的端部相同的结构,由此,在它们之间形成闭空间Sc。用于从主外壳2取出全热交换器41的开口不限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从主外壳2将任一侧板2a~2d整体拆除的方式形成,也可形成于任一侧板2a~2d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设置于屋外。换气装置1包括:外壳2;全热交换器41,所述全热交换器41收纳于外壳2内,使从屋外流动至屋内的空气与从屋内向屋外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电装品单元27,所述电装品单元27收纳于外壳2内;以及固定构件36,所述固定构件36用于将与电装品单元27连接的电气配线29a、29b固定至外壳2。热交换器41能够从外壳2向侧方取出。电装品单元27配置于从外壳2取出全热交换器41的取出方向上的、比全热交换器41的投影区域K靠上侧处。在外壳2处,在比投影区域K靠下侧处形成有用于将电气配线29a、29b向外部引出的引出口31a、31b。固定构件36配置成在电装品单元27与引出口31a、31b之间避开投影区域K的路径将电气配线29a、29b固定。因此,在外壳2内铺设的电气配线29a、29b不会造成阻碍,能够从外壳2取出全热交换器41。
(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外壳2包括能够拆除的第一侧板(右侧板)2a,通过从外壳2拆除第一侧板2a,形成用于从外壳2取出全热交换器41的开口。因此,通过拆除第一侧板2a,能够从外壳2取出全热交换器41。
(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包括与第一侧板2a相邻的第二侧板(前侧板、后侧板)2c、2d,在第二侧板2c、2d的内表面处,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收纳电气配线29a、29b的凹部37。通过在该凹部37内收纳电气配线29a、29b,在取出全热交换器41时,电气配线29a、29b更不会造成阻碍。
(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外壳2包括与第一侧板2a相邻的第二侧板2c、2d,在外壳2的横截面中,在第一侧板2a与第二侧板2c、2d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由第一侧板2a和第二侧板2c、2d围成的闭空间Sc。因此,即使水侵入第一侧板2a与第二侧板2c、2d的连接部分,也能够使其滞留在闭空间Sc,能够抑制水附着于外壳2内的电装品单元27、电气配线29a、29b。
(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在外壳2的横截面中,第一侧板2a以及第二侧板2c、2d中的一者的端部朝向闭空间Sc内被弯折而与所述第一侧板2a以及第二侧板2c、2d中的另一者的板面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水从第一侧板2a以及第二侧板2c、2d的连接部分向闭空间Sc内侵入。
(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固定构件36贯穿第二侧板2c、2d,固定构件36的一端配置于闭空间Sc,另一端配置于外壳2内。因此,能够抑制水从贯穿有固定构件36的部分进入外壳2内。
(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引出口31a、31b形成于第一侧板2a,引出口31a、31b的周缘的一部分在第一侧板2a的外周缘敞开,外壳2包括在引出口31a、31b附近支承电气配线29a、29b的支承构件32。因此,当从外壳2拆除第一侧板2a时,能够从引出口31a、31b的敞开部分拔出电气配线29a、29b,即使在将第一侧板2a拆除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支承构件32将电气配线29a、29b支承于外壳2。
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示例,其是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示出的,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同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符号说明
1:换气装置
2:外壳
2a:右侧板(第一侧板)
2c:前侧板(第二侧板)
2d:后侧板(第二侧板)
27:电装品单元
29a:电气配线
29b:电气配线
31a:引出口
31b:引出口
32:支承构件
36:固定构件
37:凹部
41:全热交换器
K:投影区域
Sc:闭空间

Claims (8)

1.一种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设置于屋外,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2);
热交换器(41),所述热交换器收纳于所述外壳(2)内,使从屋外流动至屋内的空气与从屋内向屋外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电装品单元(27),所述电装品单元具有控制基板,并且收纳于所述外壳(2)内;以及
固定构件(36),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与所述电装品单元(27)连接的电气配线(29a、29b)固定至所述外壳(2),
所述热交换器(41)能够从所述外壳(2)向侧方取出,
所述电装品单元(27)配置于从所述外壳(2)取出所述热交换器(41)的取出方向上的、比所述热交换器(41)的投影区域(K)靠上侧处,
在所述外壳(2)处,在比所述投影区域(K)靠下侧处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电气配线(29a、29b)向外部引出的引出口(31a、31b),
所述固定构件(36)配置成在所述电装品单元(27)与所述引出口(31a、31b)之间避开所述投影区域(K)的路径将所述电气配线(29a、29b)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2)包括能够拆除的第一侧板(2a),
通过从所述外壳(2)拆除所述第一侧板(2a),形成用于从所述外壳(2)取出所述热交换器(41)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2a)相邻的第二侧板(2c、2d),
在所述第二侧板(2c、2d)的内表面处,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电气配线(29a、29b)的凹部(37)。
4.一种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设置于屋外,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2);
热交换器(41),所述热交换器收纳于所述外壳(2)内,使从屋外流动至屋内的空气与从屋内向屋外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电装品单元(27),所述电装品单元收纳于所述外壳(2)内;以及
固定构件(36),所述固定构件用于将与所述电装品单元(27)连接的电气配线(29a、29b)固定至所述外壳(2),
所述热交换器(41)能够从所述外壳(2)向侧方取出,
所述电装品单元(27)配置于从所述外壳(2)取出所述热交换器(41)的取出方向上的、比所述热交换器(41)的投影区域(K)靠上侧处,
在所述外壳(2)处,在比所述投影区域(K)靠下侧处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电气配线(29a、29b)向外部引出的引出口(31a、31b),
所述固定构件(36)配置成在所述电装品单元(27)与所述引出口(31a、31b)之间避开所述投影区域(K)的路径将所述电气配线(29a、29b)固定,
所述外壳(2)包括能够拆除的第一侧板(2a)以及与所述第一侧板(2a)相邻的第二侧板(2c、2d),
通过从所述外壳(2)拆除所述第一侧板(2a),形成用于从所述外壳(2)取出所述热交换器(41)的开口,
在所述外壳(2)的横截面中,在所述第一侧板(2a)与所述第二侧板(2c、2d)的连接部分形成有由所述第一侧板(2a)和所述第二侧板(2d)围成的闭空间(Sc)。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2)的横截面中,所述第一侧板(2a)以及所述第二侧板(2c、2d)中的一者的端部朝向所述闭空间(Sc)内被弯折而与所述第一侧板(2a)以及所述第二侧板(2c、2d)中的另一者的板面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36)贯穿所述第二侧板(2c、2d),
所述固定构件(36)的一端配置于所述闭空间(Sc),另一端配置于所述外壳(2)内。
7.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口(31a、31b)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2a),
所述引出口(31a、31b)的周缘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侧板(2a)的外周缘敞开,
所述外壳(2)包括在所述引出口(31a、31b)附近支承所述电气配线(29a、29b)的支承构件(32)。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口(31a、31b)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2a),
所述引出口(31a、31b)的周缘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侧板(2a)的外周缘敞开,
所述外壳(2)包括在所述引出口(31a、31b)附近支承所述电气配线(29a、29b)的支承构件(32)。
CN202180080272.5A 2020-11-30 2021-11-12 换气装置 Active CN1165689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8314 2020-11-30
JP2020198314A JP7121314B2 (ja) 2020-11-30 2020-11-30 換気装置
PCT/JP2021/041658 WO2022113770A1 (ja) 2020-11-30 2021-11-12 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8968A CN116568968A (zh) 2023-08-08
CN116568968B true CN116568968B (zh) 2023-12-01

Family

ID=81755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0272.5A Active CN116568968B (zh) 2020-11-30 2021-11-12 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52371B2 (zh)
EP (1) EP4253857A4 (zh)
JP (1) JP7121314B2 (zh)
CN (1) CN116568968B (zh)
WO (1) WO2022113770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3529A (ja) * 2004-02-20 2005-09-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003044A (ja) * 2005-06-22 2007-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2418978A (zh) * 2010-09-28 2012-04-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JP2014092305A (ja) * 2012-11-01 2014-05-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14163549A (ja) * 2013-02-22 2014-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09340987A (zh) * 2018-10-17 2019-02-15 张静 通风设备
CN110678700A (zh) * 2017-06-08 2020-01-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换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9589A (en) * 1974-01-11 1975-09-30 Ventrola Mfg Co Modular heating, lighting and ventilating unit
JPS5674233U (zh) * 1979-11-12 1981-06-17
JPS5674234U (zh) * 1979-11-12 1981-06-17
JP3304033B2 (ja) * 1996-01-23 2002-07-22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04191033A (ja) 2002-12-10 2004-07-08 Lg Electronic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5331142A (ja) * 2004-05-19 2005-1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換気装置
WO2013046899A1 (ja) * 2011-09-29 2013-04-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020768A (ja) 2012-07-23 2014-02-03 E's Inc ハウス用の除湿換気装置
JP2015129621A (ja) 2014-01-08 2015-07-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システム
JP6214504B2 (ja) 2014-09-17 2017-10-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WO2018053860A1 (en) * 2016-09-26 2018-03-29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Air handling unit
JP7065264B2 (ja) 2017-09-21 2022-05-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6982724B2 (ja) 2017-10-12 2021-1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US11073301B2 (en) * 2018-04-13 2021-07-2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eat pump with integrated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ERV)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3529A (ja) * 2004-02-20 2005-09-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003044A (ja) * 2005-06-22 2007-0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2418978A (zh) * 2010-09-28 2012-04-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JP2014092305A (ja) * 2012-11-01 2014-05-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2014163549A (ja) * 2013-02-22 2014-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10678700A (zh) * 2017-06-08 2020-01-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换气装置
CN109340987A (zh) * 2018-10-17 2019-02-15 张静 通风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53857A4 (en) 2024-03-27
JP2022086360A (ja) 2022-06-09
US20230304701A1 (en) 2023-09-28
CN116568968A (zh) 2023-08-08
US11852371B2 (en) 2023-12-26
JP7121314B2 (ja) 2022-08-18
WO2022113770A1 (ja) 2022-06-02
EP4253857A1 (en)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3320B1 (ko) 환기장치
JP4736305B2 (ja) 換気装置および換気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10148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6568968B (zh) 换气装置
CN112714846B (zh)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WO2023276602A1 (ja) 換気装置
JP2001165484A (ja) 換気装置
JP636909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747570B2 (ja) 換気装置
CN116583697A (zh) 换气装置
JP7237160B2 (ja)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JP2701665B2 (ja) 空調換気装置
JP4720849B2 (ja) 換気装置
JP7436873B2 (ja) 換気装置
JP2008045794A (ja) 換気装置
CN216620206U (zh)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CN217685621U (zh) 换气装置
JPH0777344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983248B1 (ko) 환기장치
KR20220102964A (ko) 전열교환기
JP2023001542A (ja) 換気装置
JPH08170847A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H0777342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