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20206U -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20206U
CN216620206U CN202123211655.8U CN202123211655U CN216620206U CN 216620206 U CN216620206 U CN 216620206U CN 202123211655 U CN202123211655 U CN 202123211655U CN 216620206 U CN216620206 U CN 2166202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wire
air
air conditioner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116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子健
何忠桦
曾辉
刘志强
陈镇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1165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202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202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202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空调结构板包括上装板、中横板和下装板,上装板上设有电控安装位,中横板从上装板的下端朝向一侧延伸设置,下装板从中横板的远离上装板的一侧向下延伸设置。空调结构板上形成有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二走线通道,第一走线通道包括第一竖通道,第二走线通道包括第二竖通道,第二竖通道与第一竖通道位于下装板的前后两侧,第二走线通道还包括设在中横板和/或下装板上的过线孔。强电线和弱电线分别通过第一竖通道和第二竖通道进行走线,实现强电线和弱电线分隔的同时,强电线和弱电线的走线路径位于间隔较远的不同位置,由此减轻强电线和弱电线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内部设置的电控盒是外机的控制中心,多个部件的连线需连接至电控盒内。连线包括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例如环境温度传感器和排气温度传感器等部件的电源线及信号线属于弱电线束,例如压缩机和电机的电源线等属于强电线束。空调内部强电线束与弱电线束安装过近,可能影响信号传输,也容易装错导致损坏。
现有技术中通过分隔板结构对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进行分离,区分开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但只是用卡扣结构做了简单的分隔,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的走线方向还是一致,依然存在缠绕和干扰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能够有效分离空调内部的线束走向,减少线束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结构板,包括上装板、中横板和下装板,所述上装板竖向设置,所述上装板上设有电控安装位,所述中横板从所述上装板的下端向前或向后延伸设置,所述下装板从所述中横板的远离所述上装板的一侧向下延伸设置;其中,所述空调结构板上形成有延伸至所述电控安装位的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二走线通道,以分别安装强电线和弱电线;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包括第一竖通道,所述下装板上沿所述第一竖通道设有走线卡扣;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包括第二竖通道,所述第二竖通道位于所述中横板的下方,所述第二竖通道与所述第一竖通道位于所述下装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还包括设在所述中横板和/或所述下装板上的过线孔,所述过线孔连通所述第二竖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结构板,通过将第一竖通道和第二竖通道位于下装板的前后两侧,第一竖通道处的线束受走线卡扣约束并保护,第一竖通道处的线束受中横板和下装板形成的腔室约束和保护。这里强电线和弱电线在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二走线通道分装(安装位置可以对换),强电线和弱电线分别通过第一竖通道和第二竖通道进行走线,实现强电线和弱电线分隔,使空调器内的线束走线规范整洁,减少走错线或线束缠绕的情况。同时,强电线和弱电线的走线路径位于间隔较远的不同位置,由此减轻强电线和弱电线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竖通道位于所述下装板的水平一侧,所述下装板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进线口;所述第一走线通道还包括第一横通道,所述第一横通道横向设置,且从所述进线口延伸至所述第一竖通道的下端。进线口用于引入强电线和弱电线,设置的第一横通道用于将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中的一种从进线口引导到第一竖通道,使得从进线口到第一竖通道上端的电控安装位之间的线束都具有专门的走线通道,降低了线束走线的紊乱程度,减少线束走错线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第一横通道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下装板,所述空调结构板在所述第一横通道的底部形成挡边。第一横通道在下装板的底部与设置在下装板底部的进线口接通,将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中的一种从进线口引导到第一竖通道,设置的挡边可以对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起到承接和限位的作用,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搭在挡边上并在第一横通道内走线,减少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从第一横通道内脱离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进线口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下装板,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进线口的上方。第二竖通道位于进线口和过线孔之间,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中的另一种从进线口穿过下装板底部并进入第二竖通道,再从过线孔穿出,此时强电线和弱电线引入后被分成两个专门的通道路径进行走线,大大降低了强电线和弱电线之间的相互影响。
可选的,所述走线卡扣为竖向排布的多个,多个所述走线卡扣交替连接所述第一竖通道的两边。第一竖通道竖向设置,其内的走线线束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一竖通道内脱离,设置的走线卡扣用于对第一通道内的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进行压挡,走线卡扣在第一竖通道的两边交替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压挡效果,减少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从第一竖通道内脱离的情况,保证走线的规范。
可选的,所述第一走线通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上装板上的第一边道,所述第一边道由所述第一竖通道的上端向上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边道位于所述电控安装位的水平一侧。第一便道用于将第一走线通道上端的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引导到电控安装位,保障第一走线通道从进线口到第一走线通道对应的电控安装位均具有专门的引导通道,进一步提高了走线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上装板上的第二边道,所述第二边道与所述第一边道位于所述电控安装位的相对两侧。第二边道用于将第二走线通道内的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继续引导到与第一走线通道相对一侧的电控安装位,保障第二走线通道从进线口到第二走线通道对应的电控安装位之间均具有专门的引导通道,使第二走线通道内走线的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走线规范,并且与第一走线通道内走线的强电线束或弱电线束中的另一种分隔为两个不同方向的走线路径,分离走线的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还包括第二横通道,所述第二横通道位于所述电控安装位和所述中横板之间,所述第二横通道一端连通所述过线孔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边道。第二横通道用于将强电线或弱电线从电控安装位的下方引导到第二边道,再经过第二边道将其引导至电控安装位相对第一走线通道的另外一侧,使得第二走线通道内的走线一直具有专门的引导通道,进一步提高了走线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上装板上位于所述第二横通道上方设有托钩,以托住电控盒,电控盒可以通过托钩简单方便的固定在上装板上。
可选的,所述空调结构板为空调出风框或空调面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包括空调结构板、电控盒以及线束:空调结构板为上述的空调结构板;所述电控盒安装在所述电控安装位上;线束包括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分别沿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和所述第二走线通道铺设,且连接所述电控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立式空调器内的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通过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二走线通道实现分离走线并且走线路径相反,同时线束走线更容易区分,线束走线更加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结构板及电控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结构板及电控盒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在空调结构板走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结构板的后视结构局部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立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立式空调器,
100-空调结构板,
10-上装板,101-电控安装位,102-电控盒,
20-中横板,
30-下装板,
40-第一走线通道,
401-第一竖通道,4011-走线卡扣,
402-第一横通道,4021-挡边,
403-第一边道,
50-第二走线通道,
501-第二竖通道,5011-进线口,5012-过线孔,
502-第二横通道,
503-第二边道,
60-托钩,
70-强电线束,
80-弱电线束,
出风框9a,出风口91a,前面板9b,风门9c,底盘9d,新风部件9e,室内换热部件9f,风道部件9g,下面板9h,外箱板9i,进风口91i,顶盖9j。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竖”、“横”、“厚度”、“上”、“下”、“左”、“右”、“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空调结构板100为用于安装电控盒102的板件,电控盒102不仅需要与电源线相连,电控盒102还需要与空调器内部各种电器件、控制元件相连,例如与风机、电机、阀门、传感器等相连。为避免电控盒102连接的线束晃动,通常会将与电控盒102相连的线束进行约束,因此在安装电控盒102后就需要在空调结构板100上布置走线。空调结构板100不仅有承托的作用,还有布线作用。
现有的空调结构板100在空调器内部设置电控盒102,电控盒102与各种电控部件引来的线束连接,线束中包括强电线束70,也包括弱电线束80。其中,强电与弱电是相对的概念,从概念上讲二者主要区别是用途的不同。一般区分原则是:强电的处理对象是能源(电力),其特点是电压高、电流大、功率大、频率低,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弱电的处理对象主要是信息,即信息的传送和控制,其特点是电压低、电流小、功率小、频率高,主要考虑的是信息传送的效果问题,如信息传送的保真度、速度、广度、可靠性。有的时候在处理对象不明时,人们通常以电压来区别强电和弱电,例如将36V(人体安全电压)以上划定为强电,将36V(人体安全电压)以下为划定为弱电。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弱电线束80主要用于信息的传送和控制,不仅电压低,而且对信息传递准确度要求较高。而强电线束70与弱电线束80走线不合理时,不仅容易缠绕,而且弱电线束80会受强电线束70干扰影响,另外还存在短路或接错线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的空调结构板100包括上装板10、中横板20和下装板30,上装板10竖向设置,上装板10上设有电控安装位101,中横板20从上装板10的下端向前或向后延伸设置,下装板30从中横板20的远离上装板10的一侧向下延伸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中横板20从上装板10的下端向前延伸时,在中横板20下方及下装板30后方形成一个小腔室;当中横板20从上装板10的下端向后延伸时,在中横板20下方及下装板30前方形成一个小腔室。
此时上装板10、中横板20和下装板30之间构成阶梯型面板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结构板100在安装后,下装板30相对位于上装板10的前方,也就是中横板20和下装板30相对上装板10向前凸出并构成前凸的罩状结构。
进一步的,空调结构板100上形成有延伸至电控安装位101的第一走线通道40和第二走线通道50,以分别安装强电线和弱电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走线通道40用于强电线走线,第二走线通道50用于弱电线走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走线通道40用于弱电线走线,第二走线通道50用于强电线走线。本文为简化说明,下文以第一走线通道40用于强电线走线,第二走线通道50用于弱电线走线进行描述。
其中,第一走线通道40包括第一竖通道401,下装板30上沿第一竖通道401设有走线卡扣4011;第二走线通道50包括第二竖通道501,第二竖通道501位于中横板20的下方,第二竖通道501与第一竖通道401位于下装板30的相对两侧,第二走线通道50还包括设在中横板20和/或下装板30上的过线孔5012。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竖通道401设置在下装板30的左侧,第二竖通道501设置在下装板30的中部,过线孔5012设置在中横板20和下装板30对接处,其中第二竖通道501为从下装板30背面底部到过线孔5012的区域空间。即弱电线从下装板30的底部引入并从下装板30的背面沿着第二竖通道501走线,然后从过线孔5012引出;强电线从下装板30的底部引入并从下装板30的前面沿着第一竖通道401走线。由此,强电线和弱电线不仅分别从第一竖通道401和第二竖通道501分别走线,而且强电线从下装板30的前面走线,弱电线从下装板30的背面走线,在分离走线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下装板30的物质隔离,使得强电线和弱电线之间隔离的效果更好。
本申请空调器内的第一竖通道401和第二竖通道501位于下装板30前后两侧设置,强电线和弱电线分别通过第一竖通道401和第二竖通道501进行走线,实现强电线和弱电线分隔,使空调器内的线束走线规范整洁,减少走错线或线束缠绕的情况,同时,强电线和弱电线的走线路径位于间隔较远的不同位置,由此减轻强电线和弱电线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竖通道501也可以设置在下装板30的前面,此时下装板30为竖直设置在下装板30上的通槽,弱电线从第二竖通道501内走线,同样能够与第一竖通道401内的强电线之间形成分离走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走线通道40和第二走线通道50用于对强电线和弱电线实施分离走线,因此,第一走线通道40也可以用于弱电线走线,此时第二走线通道50用于强电线走线。第一竖通道401和第二竖通道501的设置方式可以与前述的方式不变;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比如,第一竖通道401位于前面板的左侧,第二竖通道501位于前面板的右侧。或者,第一竖通道401位于前面板的右侧,第二竖通道501位于前面板的左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对第一走线通道40内走强电线还是弱电线不做具体限定,但为了便于描述,在后面的实施例中均以第一走线通道40用于强电线的走线,第二走线通道50用于弱电线的走线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竖通道401位于下装板30的左侧,下装板30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进线口5011,进线口5011用于引入强电线束70和弱电线束80。
第一走线通道40还包括第一横通道402,第一横通道402横向设置,且从进线口5011延伸至第一竖通道401的下端,设置的第一横通道402用于将强电线或弱电线中的一种从进线口5011引导到第一竖通道401,本实施例中第一横通道402用于将强电线从进线口5011引导到第一竖通道401,使得从进线口5011到第一竖通道401上端的电控安装位101之间的强电线都具有专门的走线通道,降低了强电线走线的紊乱程度,减少线束走错线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横通道402沿前后方向贯通下装板30,第一横通道402在下装板30的底部与设置在下装板30底部的进线口5011接通,将强电线从进线口5011引导到第一竖通道401,设置的挡边4021可以对强电线起到承接和限位的作用,强电线搭在挡边4021上并在第一横通道402内走线,减少强电线从第一横通道402内脱离的情况,其中,挡边4021可以为由下装板30底部形成的台面,也可以为额外增设的挡板,并且作为优选的,挡边4021可以为边缘向上弯折的L型挡板,可以更好的将强电线阻挡在第一横通道40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线口5011沿前后方向贯通下装板30,过线孔5012位于进线口5011的上方,如图2所示,第二竖通道501为进线口5011和过线孔5012之间的虚线框区域,弱电线从进线口5011穿过下装板30底部并进入第二竖通道501,再从过线孔5012穿出。此时在强电线和弱电线引入后,强电线从横向的第一横通道402向左走线,弱电线从竖向的第二竖通道501向上走线,被分成两个专门的通道路径进行走线,大大降低了强电线和弱电线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中,进线口5011可以为开设在下装板30底部并贯通到下装板30背面的条形开口,过线孔5012可以为设置在中横板20和下装板30对接处的豁口。引入的弱电线从条形开口进入到下装板30的背面,从下装板30的背面走线然后从过线孔5012引出,引入的强电线则从下装板30的前面走线,二者的走线路径不仅不同而且分别位于下装板30的前后两侧,在操作人员进行布线时,可以明确的将强电线和弱电线进行区别,非常便于操作,而且分隔走线的效果更好,强电线和弱电线之间相互干扰可以进一步得到降低。
进一步的,进线口5011也可以为开设在下装板30底部的圆孔,并且可以设置多个,用于引导多个不同部件的弱电线进行走线,使走线分类更规则,也便于后续检查维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竖通道401竖向设置,其内的走线线束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一竖通道401内脱离,为使第一竖通道401内的线束走线更加稳定,设置多个走线卡扣4011可以对第一通道内的强电线进行压挡,走线卡扣4011在第一竖通道401的两边交替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压挡效果,减少强电线或弱电线从第一竖通道401内脱离的情况,保证走线的规范。
需要说明的是,走线卡扣4011的结构可以呈L型或C型,具有向第一竖通道401弯折的弯折部,并具有一定的豁口,本实施例中的走线卡扣4011设置为L型,设置的弯折部可以阻挡强电线使其保持在第一竖通道401内,同时也便于人工取出和放入强电线。并且多个走线卡扣4011在第一竖通道401两边交替设置时,相邻两个走线卡扣4011的弯折部朝向相反,并且弯折部均朝向第一竖通道401延伸,强电线在左右晃动时均有走线卡扣4011进行阻挡,进一步加强对强电线的阻挡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走线通道40还包括位于上装板10上的第一边道403,第一边道403由第一竖通道401的上端向上延伸而成,第一边道403可以位于电控安装位101的左侧。第一便道用于将第一走线通道40上端的强电线引导到电控安装位101,保障第一走线通道40从进线口5011到第一走线通道40对应的电控安装位101均具有专门的引导通道,进一步提高了走线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其中,第一边道403主要作用为引导第一竖通道401内的强电线继续向电控安装位101走线,可以为与第一竖通道401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为设置在上装板10左侧的走线槽、定位卡扣、走线管等结构,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走线通道50还包括位于上装板10上的第二边道503,第二边道503可以位于电控安装位101相对第一边道403的右侧。第二边道503用于将第二走线通道50内的弱电线继续引导到电控安装位101的右侧,保障第二走线通道50从进线口5011到第二走线通道50对应的电控安装位101之间均具有专门的引导通道,使第二走线通道50内走线的弱电线走线规范,并且与第一走线通道40内走线的强电线分隔为两个不同方向的走线路径,分离走线的效果更好。其中,第二边道503的结构可以为设置在上装板10右侧的走线槽、定位卡扣、走线管等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走线通道50还包括第二横通道502,第二横通道502位于电控安装位101和中横板20之间,第二横通道502一端连通过线孔5012且另一端连通第二边道503。第二横通道502用于将弱电线从电控安装位101的下方引导到第二边道503,再经过第二边道503将其引导至电控安装位101相对第一走线通道40的另外一侧,其中,第二横通道502可以为与第一横通道402相似的结构,也可以为设置在电控安装位101于中横板20之间的走线槽、定位卡扣、走线管等结构。
进一步的,上装板10上位于第二横通道502上方设有托钩60,以托住电控盒102,电控盒102可以通过托钩60简单方便的固定在上装板10上。其中,托钩60的结构可以为具有弯折部的L型弯钩,弯折部的弯折方向朝上,托钩60可以设置至少两个,电控盒102通过底部卡在托钩60的弯折部内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调结构板100为空调的出风框9a或空调面板,如空调的前面板9b。当空调器为立式空调器1000时,多数的控制部件和电源部件等均设置在空调器底部,空调的出风框9a和空调面板一般位于空调器的中部,在空调的出风框9a或空调面板上设置线束走线结构,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其结构的位置优势,强电线和弱电线可以直接从空调器底部引到空调器中部,减少布线长度,另一方面将出风框9a或空调面板空闲的区域用于放置电控盒102,并完成线束的连接,合理利用空调器内的空间,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减少浪费空间。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0的结构。
立式空调器1000,包括空调结构板100、电控盒102以及线束,空调结构板100为上述的空调结构板100,这里对空调结构板100的结构不作赘述。电控盒102安装在电控安装位101上,线束包括强电线束70和弱电线束80,分别沿第一走线通道40和第二走线通道50铺设,且连接电控盒102。立式空调器1000内的强电线束70和弱电线束80通过第一走线通道40和第二走线通道50实现分离走线并且走线路径相反,大大减弱了强电线束70和弱电线束80之间的干扰,同时线束走线更容易区分,线束走线更加合理。
如图5所示,立式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新风部件9e、室内换热部件9f,室内换热部件9f位于新风部件9e的上方。其中,新风部件9e实现对室内空气的新风功能,通过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增加室内新风量。室内换热部件9f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制冷,调节室内空气温度。
具体地,立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底盘9d、出风框9a、前面板9b、下面板9h、外箱板9i和顶盖9j,这些部件大体构成立式空调器1000的外壳。
其中,底盘9d位于立式空调器1000的底部,下面板9h连接在底盘9d的上方且位于前侧,出风框9a连接在下面板9h上方,外箱板9i连接在底盘9d的上方且位于后侧,顶盖9j位于在底盘9d的正上方。其中,出风框9a和下面板9h的两侧分别向后延伸设置,外箱板9i的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设置,外箱板9i的两侧连接外箱板9i的两侧,且外箱板9i的两侧连接下面板9h的两侧,顶盖9j连接在出风框9a和外箱板9i的顶部。出风框9a、下面板9h、外箱板9i、顶盖9j和底盘9d包围形成一安装腔,新风部件9e和室内换热部件9f安装在该安装腔内。
具体地,立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前面板9b,前面板9b安装在出风框9a的前侧,达到装饰及遮盖出风框9a内部结构的作用。
具体地,出风框9a在前面板9b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出风口91a,立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两个风门9c,两个风门9c可以向两侧滑动,从而打开出风口91a。当两个风门9c向中间滑动,连接在前面板9b的左右两侧,从而关闭两个出风口91a。
具体地,外箱板9i上设有进风口91i,室内空气从后吸入安装腔后,可以从前侧的出风口91a吹入室内。
进一步地,立式空调器1000还包括风道部件9g,风道部件9g设置在安装腔内,风道部件9g对应室内换热部件9f设置,用于驱动气流流经室内换热部件9f换热后,再导向室内。其中,风道部件9g包括驱动风机和风道件,驱动风机安装在风道件上。可选地,风道部件9g安装在室内换热部件9f的前侧,风道部件9g包在室内换热部件9f和出风框9a之间。
具体地,新风部件9e可以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内可以设置有风机腔室。新风部件9e可以包括风机组件,风机腔室用于设置风机组件。在风机组件工作时,风机腔室外的空气可以通过风机腔室的入口进入风机腔室,进入风机腔室的空气可以由风机腔室的入口流向风机腔室的出口,然后通过风机腔室的出口排出风机腔室。
壳体组件上设置有室内回风口,室内回风口适于与风机腔室连通。在室内回风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室内回风口与风机腔室呈现连通状态、且风机组件工作时,如果风机腔室内的气压小于室内环境的气压,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回风口进入风机腔室。
壳体组件内还可以设置有新风腔室,壳体组件上可以设置有室外新风口,室外新风口适于与新风腔室连通,在室外新风口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室外新风口与新风腔室呈现连通状态、且风机组件工作时,如果新风腔室内的气压小于室外环境的气压,室外空气可以通过室外新风口进入新风腔室。如果新风腔室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环境的气压,新风腔室的空气可以通过室外新风口排出室外。
壳体组件内还可以设置有排风腔室,壳体组件上可以设置有室内出风口,室内出风口适于与排风腔室连通,在室内出风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室内出风口与排风腔室呈现连通状态、且风机组件工作时,如果排风腔室内的气压大于室内环境的气压,排风腔室可以通过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气。
新风部件9e包括第一阀组件,第一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可通过排风腔室从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气。在第一阀组件呈现关闭状态,风机腔室不可通过排风腔室从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工作,风机腔室无法向排风腔室排出空气,或者,风机腔室虽然可以向排风腔室排出空气、但排风腔室无法通过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出空气,或者,风机腔室既无法向排风腔室排出空气,排风腔室又无法通过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出空气。
新风部件9e包括第二阀组件,第二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可向新风腔室排气。新风部件9e包括第三阀组件,第三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可从新风腔室吸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9e,至少可以具有下述三种工作模式。
在第一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第三阀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如果新风腔室可通过室外新风口与室外连通,且风机组件工作,室外新风会通过室外新风口进入新风腔室,然后通过新风腔室进入风机腔室,然后由风机腔室排向排风腔室,之后通过室内出风口排向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外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功能。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第三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风机腔室可通过室内回风口从室内吸气,且风机组件工作,室内空气通过室内回风口进入风机腔室,然后由风机腔室排向排风腔室,之后通过室内出风口排向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再向室内排出空气的内循环功能。
在第三工作模式下,第一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阀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第三阀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风机腔室可通过室内回风口从室内吸气、新风腔室可通过室外新风口与室外连通,且风机组件工作,室内空气会通过室内回风口进入风机腔室,然后由风机腔室排向新风腔室,新风腔室通过室外新风口将空气排出到室外。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再向室外排出空气的排风功能,从而可以达到向室外排污风的效果。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室内回风口可以作为内循环功能的进风口和排风功能的进风口,室外新风口可以作为新风功能的进风口和排风功能的出风口,室内出风口可以作为新风功能的出风口和内循环功能的出风口。在新风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内的路径称为新风通道,在内循环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内的路径称为内循环通道,在排风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内的路径称为排风通道。
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组件内的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内、或壳体组件外且与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连通的路径上,设置空气处理组件,可以实现对空气的先处理,后排入室内,因此,可将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定义为空气处理通道。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9e,通过设置第一阀组件、第二阀组件以及第三阀组件这三组阀组件,匹配这三组阀组件的开关不同状态,可以实现打开空气处理通道的同时,关闭排风通道,打开排风通道的同时、关闭空气处理通道。也就是说,通过对上述三组阀组件的开关状态切换,可以改变壳体组件内部的气流流向,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而且,当将风机组件设置为包括离心风机时,可以实现大新风量,当新风部件9e包括净化装置时,可以实现大净化量。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风机组件除了包括离心风机之外,还可以包括用于驱动离心风机转动的驱动电机等,这里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风机组件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贯流风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等等。另外,空气换热部件可以包括换热器和/或电辅热等。
具体地,空调结构板100可以为出风框9a,电控盒102安装在出风框9a的前侧,被前面板9b遮盖保护。新风部件9e、室内换热部件9f、风道部件9g均与电控盒102有线束连接,线束通过出风框9a上的走线结构约束。其中的强电线束70和弱电线束80可以在空调结构板100处集合并分别进行分离走线,由此减少强电线束70和弱电线束80之间的干扰,并充分利用立式空调器1000的结构空间,使立式空调器100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提高立式空调器1000的产品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电控盒以及辅热件等,其结构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装板,所述上装板竖向设置,所述上装板上设有电控安装位;
中横板,所述中横板从所述上装板的下端向前或向后延伸设置;
下装板,所述下装板从所述中横板的远离所述上装板的一侧向下延伸设置;其中,
所述空调结构板上形成有延伸至所述电控安装位的第一走线通道和第二走线通道,以分别安装强电线和弱电线;
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包括第一竖通道,所述下装板上沿所述第一竖通道设有走线卡扣;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包括第二竖通道,所述第二竖通道位于所述中横板的下方,所述第二竖通道与所述第一竖通道位于所述下装板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还包括设在所述中横板和/或所述下装板上的过线孔,所述过线孔连通所述第二竖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通道位于所述下装板的水平一侧,所述下装板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进线口;
所述第一走线通道还包括:第一横通道,所述第一横通道横向设置,且从所述进线口延伸至所述第一竖通道的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通道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下装板,所述空调结构板在所述第一横通道的底部形成挡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口沿前后方向贯通所述下装板,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进线口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卡扣为竖向排布的多个,多个所述走线卡扣交替连接所述第一竖通道的左右两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通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上装板上的第一边道,所述第一边道由所述第一竖通道的上端向上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边道位于所述电控安装位的水平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上装板上的第二边道,所述第二边道与所述第一边道位于所述电控安装位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线通道还包括:第二横通道,所述第二横通道位于所述电控安装位和所述中横板之间,所述第二横通道一端连通所述过线孔且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边道;
所述上装板上位于所述第二横通道上方设有托钩,以托住电控盒。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结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结构板为空调出风框或空调面板。
10.一种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结构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结构板;
电控盒,所述电控盒安装在所述电控安装位上;
线束,包括强电线束和弱电线束,分别沿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和所述第二走线通道铺设,且连接所述电控盒。
CN202123211655.8U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Active CN2166202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1655.8U CN216620206U (zh)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11655.8U CN216620206U (zh)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20206U true CN216620206U (zh) 2022-05-27

Family

ID=81705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11655.8U Active CN216620206U (zh) 2021-12-17 2021-12-17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202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61471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06839162B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AU747235B2 (en) Air conditioner
KR20040017497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102675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620206U (zh) 空调结构板及立式空调器
WO2001016531A1 (fr) Climatiseur
JP2004301424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1165484A (ja) 換気装置
JP3747570B2 (ja) 換気装置
JP5660968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鉄道車両
KR100284146B1 (ko) 레크레이션어블 비이클용 공기 조화기의 스크롤하우징
JPH1111820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59642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H03117828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180044650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9390043U (zh) 壳体结构和具有其的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CN215553170U (zh) 地铁空调
CN210050976U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218915141U (zh) 空调器
CN213713270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876398U (zh) 用于新风机的电控箱和新风机
CN220185436U (zh) 用于新风机的风扇、新风机
CN211345546U (zh) 空调器
JP7121314B2 (ja) 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