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7952A - 热交换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97952A
CN1697952A CNA2004800002529A CN200480000252A CN1697952A CN 1697952 A CN1697952 A CN 1697952A CN A2004800002529 A CNA2004800002529 A CN A2004800002529A CN 200480000252 A CN200480000252 A CN 200480000252A CN 1697952 A CN1697952 A CN 16979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entioned
impeller
stream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02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25847C (zh
Inventor
松木义孝
藤本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697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97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58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584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F04D17/105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with double s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70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 F04D29/701Suction grids; Strainers; Dust separation; Clean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705Adding liq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65/00Heat exchange
    • Y10S165/909Regeneration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单元(1),用从外部空间(SO)流到室内空间(SI)的供气流路(A)与从室内空间(SI)流到外部空间(SO)的排气流路(B)进行热交换换气,具备光除臭部(U1)及第1送风部(4)。光除臭部(U1)至少与室内空间(SI)相通,通过循环流路(C)进行空气调节。循环流路(C)设置于供气流路(A)与排气流路(B)中任一个的附近。第1送风部(4)具有设置了第1吸入口及第2吸入口的双吸入型第1叶轮(5)。供气流路(A)与排气流路(B)中设于循环流路(C)附近的流路设于第1叶轮(5)的第1吸入口侧。循环流路(C)设于第1叶轮(5)的第2吸入口侧。采用本发明,即使在换气之外还要调节空气,也可节省空间。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单元,尤其涉及用从外部空间流到室内空间的供气流路与从室内空间流到外部空间的排气流路进行热交换换气的热交换器单元。
背景技术
在办公大楼等建筑中,为使室内空间达到舒适状态,有时将室外新鲜空气取入室内进行换气。然而,如果是有冷暖空调的室内,一旦打开窗户进行换气时,会使已调节了温度的室内空气的热量散失。因此,要再度对室内空间进行调温,必须再次运行冷暖气等空调机,造成能源浪费。
因此,为了在尽可能保持空调状态的同时进行室内换气,有一种方法是在向室内供给的供气(外气)与从室内排出的调节空气(回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可减少空调机运行造成的能源浪费。
作为用上述方法进行热交换换气的装置,有热交换器单元。热交换器单元与空调机连动或单独运行,用于对大楼及各种施设进行换气。该热交换器单元如图7所示,设置于进行换气的室内空间SI的天花板里侧等处。此处表示与空调机82连动地工作的例子。图7的热交换器单元80采用供气流路G及排气流路H,通过热交换部件81使从室内空间SI流出的回气H1与从外部空间SO流入的外气G1之间发生热交换,将回气H1向外部空间SO排放(排气H2),将热交换后的外气G1作为供气G2送入室内空间SI(参照特开2000-130720号公报)。
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关心日益增强,对室内环境中包括空气的清洁度、湿度、有害物质含有量等要素的综合性的舒适程度已提出要求。因此,当今不仅要用上述的热交换器单元进行换气,还要另设除臭单元及加湿单元等空调设备,即通过配置多台空调设备,且使它们同时工作来实现室内环境的舒适化。
然而,如果要添加新的空调设备,必须确保设置该空调设备所需的空间。这对于添置更多空调设备以期进行多功能空气调节的场合而言,存在的问题更为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除换气之外还需进行空气调节的场合可节省空间的热交换器单元。
技术方案1的热交换器单元利用从外部空间向室内空间流动的供气流路与从室内空间向外部空间流动的排气流路进行热交换换气,具备第1附加功能部和第1送风部,第1附加功能部利用至少与室内空间相通的第1附加功能流路进行空气调节,第1附加功能流路设于供气流路与排气流路二者中的一个附近。第1送风部具有双吸入型的第1叶轮,该第1叶轮具有第1吸入口与第2吸入口,供气流路与排气流路二者中配置在第1附加功能流路附近的流路设于第1叶轮的第1吸入口侧。第1附加功能流路设于第1叶轮的与第1吸入口侧在轴向相反的第2吸入口侧。
热交换器单元通过使室内空间的空气与外部空间的空气相互进行热交换且互相替换而对室内空间进行换气。然而有时不仅要用热交换器单元进行热交换换气,还希望设置其他的空调设备进行空气调节,以使室内环境更好。而在需另行添置新的空调设备的场合,必须另行确保设置所需的空间。
在技术方案1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1送风部具有设置了第1吸入口与第2吸入口的双吸入型的第1叶轮。因此可用1个第1叶轮确保从第1吸入口侧及从第2吸入口侧吸入空气的2个流路。并且,供气流路与排气流路中设于第1附加功能流路附近的流路设置于第1叶轮的第1吸入口侧,第1附加功能流路设于第1叶轮的第2吸入口侧。由此,用第1叶轮确保的2个流路可用于供气流路及设于其附近的第1附加功能流路。另外,同样地,也可用于排气流路及设于其附近的第1附加功能流路。
因此,即使是那种不仅要用2个流路进行热交换换气而且还设有1个通过第1附加功能部进行空气调节的流路的热交换器单元,也不须另行添设新的风扇,而借助1个第1叶轮,即可在供气流路与排气流路中设于第1附加功能流路附近的那个流路与第1附加功能流路这2个流路中形成空气流。因此,即使是具备第1附加功能的热交换器单元,也能节省空间。
此处,第1附加功能部既可用与室内空间及外部空间相通的第1附加功能流路进行空气调节,也可用从室内空间再次返回室内空间的第1附加功能流路进行空气调节。
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1送风部还具有将第1叶轮收纳于其内部的第1壳体。此处,第1壳体内部被分隔成第1空间与第2空间。第1空间为第1叶轮的第1吸入口侧的空间。第2空间为第1叶轮的位于第1吸入口侧的轴向相反侧的第2吸入口侧的空间。
此处,虽用1个第1叶轮确保了第1吸入口侧及第2吸入口侧这2个流路,但通过上述2个流路的空气可能相互混合。
然而,技术方案2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第1壳体的内部被分隔成第1空间及第2空间。由此,可用第1送风部抑制从第1空间侧吸入的空气与从第2空间侧吸入的空气发生混合。因而,即使通过第1叶轮的第1空间侧的空气与通过第2空间侧的空气的状态及性质等不同,也一边进行热交换换气,一边抑制两股空气的混合,实现有效的空调效果。
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2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1叶轮具有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该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可在双吸入型的第1叶轮的内部对从第1空间与从第2空间这2个空间吸入的空气进行分隔。并且,第1壳体具有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该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从第1壳体的内周延伸到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的外周附近,由此将第1壳体内部分隔成第1空间与第2空间。该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及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由可阻止2个空间之间通气的材质、例如合成树脂或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
由于第1送风部的包括第1叶轮内部在内的第1壳体内部并非由1个分隔部件进行分隔,而是通过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与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这2个分隔部件的配合被分隔成第1空间与第2空间。因此,可通过改变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与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的相互接近部分的形状而将2空间分隔。例如,可做成一方分隔部件的前端凹陷、另一方分隔部件的前端收纳于该凹陷中的构造。因而能更为有效地防止两股空气流相混合。
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3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及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可向第1叶轮的旋转轴方向的自由位置移动。
由于可将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及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的位置设定于旋转轴方向的自由位置,因而可变更第1送风部的2个空间中的风量。因此,在设定第1附加功能部的风量时,可增加设定的自由度。
例如,在将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及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的位置设定在旋转轴方向的靠近第1空间的场合,由于该第1空间侧的流路相对第2空间侧的流路变窄,因而,可减少流动于第1空间侧的流量、增加第2空间侧的流量。
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1叶轮具有一对环状部件及连接该2个环状部件的、排列于圆周上的多枚叶片。
此处,第1叶轮由一对环状部件以及连接该2个环状部件、排列在圆周上的多枚叶片构成,通过使该第1叶轮旋转,使从一对环状部件的开口处吸入的空气从排列于圆周上的多枚叶片向径方向外方吹出。
不过,排列于圆周上的多枚叶片既可相对一对环状部件垂直,亦可设置于扭曲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1附加功能流路为取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并在经过空气调节后使之返回室内空间的流路。
由于可用设于该种第1附加功能流路的第1附加功能部使从室内取入的空气经空调后再次返回室内,因此不仅能通过换气来改善室内环境,还能通过室内空气调节获得更为良好的室内环境。
不过,当把将室外空间的湿气取入室内空间的加湿部作为第1附加功能部时,就会将未经温度调节的加湿空气送入经过温度调节的室内空间,这样即使可使室内空间的湿度达到要求,也难以保持所需的温度。然而,即使在这种场合,由于该流路是将室内空间的空气经调节后再次返回室内空间,因而可减少室内空间的降温或升温的空气的热损失。
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1附加功能部至少具有在室内空间中减少臭气成分的除臭部、减少有害成分的空气净化部及增加水分的加湿部中的一个。
此处是在用热交换器单元进行热交换换气的同时,使用设于第1附加功能流路的除臭部、空气净化部及加湿部中的至少一个,可进一步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因而可使室内空间达到更舒适的状态。
不过,此处的第1附加功能流路也可通过诸如除臭部加空气净化部、除臭部加加湿部等的组合而实现2个以上的功能。
另外,作为减少臭气成分的除臭部,例如也可采用光除臭催化剂进行除臭。在该场合,可利用光除臭催化剂的性质来抑制分解能力的劣化。因此,与采用臭氧或活性炭等进行除臭的方式相比较,可较长时间维持高度除臭性能,减少对除臭催化剂进行保养、维护的劳力及次数。
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还具备第2送风部。该第2送风部具有旋转轴与第1叶轮的旋转轴为同一物的第2叶轮。
为了通过热交换进行换气,需要供气流路与排气流路这2个流路,且供气流路与排气流路两者分别需要有具备叶轮的送风部及使该叶轮旋转的马达等动力部。因而,有必要设置2个马达等动力部。
然而,采用技术方案8的热交换器单元,第1叶轮与第2叶轮共用一个旋转轴,因此可共用使这些叶轮旋转的马达等动力部,可用1个动力部使2个叶轮旋转。由此可减少部件数。
此外还可进一步使热交换器单元小型化。
技术方案9是在技术方案8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2叶轮为设置有第1吸入口及第2吸入口的双吸入型,还具备第2附加功能部。第2附加功能部使用第2附加功能流路进行空气调节。该第2附加功能流路至少与室内空间相通,设有第2叶轮的第1吸入口侧或第2叶轮的与第1吸入口侧在轴向相反的第2吸入口侧。
此处的第2送风部的第2叶轮与第1叶轮同样,也为双吸入型,具有第1吸入口及第2吸入口。因此用1个第2叶轮,可在从第1吸入口侧吸入的空气的流路与从第2吸入口侧吸入的空气的流路这2个流路中形成气流。由此,在第2送风部中也可设置2个流路,并且可将该2个流路中的一个用作第2附加功能部进行空气调节所需的第2附加功能流路。即,连同上述的第1叶轮,1个热交换器单元可确保4个流路。因此,使用该4个流路,不仅可实现热交换换气及第1附加功能部的空气调节,还可进一步地实现第2附加功能部的空气调节,可使室内环境进一步舒适化。
此处,第2附加功能部既可通过与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相通的第2附加功能流路进行空气调节,也可通过从室内空间再次返回室内空间的那种第2附加功能流路进行空气调节。
技术方案10是在技术方案9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2送风部还具有将第2叶轮收纳于内部的第2壳体。此处,第2壳体的内部被分隔成第3空间及第4空间。第3空间为第2叶轮的第1吸入口侧的空间。第4空间为第2叶轮的与第1吸入口侧在轴向相反的第2吸入口侧的空间。
此处,虽然用1个第2叶轮可确保第1吸入口侧的流路和第2吸入口侧的流路这2个流路,但通过上述2个流路的空气可能相互混合。
然而,权利要求10记述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第2壳体的内部被分隔成第3空间与第4空间。由此可在1个第2送风部中抑制从该第3空间侧吸入的空气与从第4空间侧吸入的空气发生混合。因而,即使通过第2叶轮的第3空间侧的空气与通过第4空间侧的空气在状态或性质等方面不一致,也可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同时阻止两股空气间的混合,达到有效的空调效果。
技术方案11的热交换器单元通过从外部空间流到室内空间的供气流路及从室内空间流到外部空间的排气流路进行热交换换气,其特征在于,具备供气用送风部及附加功能部。供气用送风部将外部空间的空气取入供气流路并向室内空间送出。附加功能部利用供气用送风部进行不同于热交换换气的其他的空气调节。
热交换器单元通过使室内空间的空气与外部空间的空气间发生热交换、同时相互替换,对室内空间换气。有时,不仅要用热交换器单元进行热交换换气,还要设置其他的空调设备进行空气调节,以期获得更为良好的室内环境。而在要另行添置新的空调设备的场合,必须另行确保设置所需的空间。
在技术方案11的热交换器单元中,附加功能部是利用由供气用送风部形成的空气流来进行不同于热交换换气的其他空气调节。因此,虽然是用附加功能部进行其他空气调节的热交换换气单元,也可利用由供气用送风部形成的空气流,即使不另外形成附加功能部用的空气流,也能实现附加功能部的空气调节。因此在热交换换气单元不仅要进行热交换换气运行、还要用附加功能进行空气调节的场合,也可实现省空间化。
不过,作为用附加功能部进行的其他空气调节,包括例如除尘、冷气、暖气、除湿、加湿、除菌、除臭、施加香气等。另外,用附加功能部进行的空气调节,既可以对热交换前的空气进行调节,也可以对热交换后的空气进行调节。
技术方案12是在技术方案11的热交换器单元中,供气用送风部具有双吸入型的叶轮。
此处,供气用送风部具有双吸入型的叶轮,用1个叶轮形成两股空气流。因而,可利用由供气用送风部形成的一方空气流供气,而利用另一方空气流进行附加功能部的空气调节。因此,即使热交换单元不仅要进行热交换换气,还要用附加功能部作空气调节,也无须另设新的送风机构,用1个叶轮就实现供气与附加功能部的空气调节这2个功能。
不过,此处也可利用双吸入型叶轮中一方吸入口侧的空气流进行附加功能部的空气调节,而利用另一方吸入口侧的空气流进行供气。另外,也可利用此处的供气侧空气流作其他空气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热交换器单元的构成概念图。
图2表示由热交换器单元进行的热交换运行动作。
图3为第1送风部的截面主视图。
图4为第1送风部的截面侧视图。
图5为热交换器单元的变形构成概念图。
图6为两隔板间的放大图。
图7为热交换器单元的一般配置图。
图8为实施例2中的热交换器单元的截面构成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热交换器单元的概略构成>
本发明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单元1示于图1。图1为热交换器单元1的构成概念图。为简明易懂地表明概念,以管道的形式表示各流路。不过,也可以不用这样的管道构成流路,而是通过在各部设置隔板来构成流路。
该热交换器单元1设于要进行换气的室内空间SI的天花板里侧等。热交换器单元1具备热交换器外壳3、供气流路A、排气流路B、第1送风部4、第2送风部7、热交换部件2、循环流路C、光除臭部U1及风扇马达11。
热交换器外壳3上设有使外部空间SO与室内空间SI连通的开口、即供气吸入口A1及供气吹出口A2,以及同为开口的排气吸入口B1及排气吹出口B2。另外,热交换器外壳3上还设有构成后述循环流路C用的循环吸入口C1及循环吹出口C2。并且利用将从供气吸入口A1取入的外气从供气吹出口A2送出的供气流路A以及将从排气吸入口B1取入的外气从排气吹出口B2送出的排气流路B来对室内空间SI进行换气。
第1送风部4跨设于供气流路A及循环流路C的两条流路,制造出上述供气流路A及循环流路C的空气流。该第1送风部4由第1叶轮5、第1壳体6、第1叶轮侧隔板53、第1壳体侧隔板65等构成。如图3所示,第1叶轮5为由相互平行的一对环状板51a与在其圆周上排列、连接该环状板51a之间的多枚叶片52构成的风扇(即所谓西洛克风扇(sirocco fan)),使外气从供气吸入口A1流入,并使室内空间SI的空气从循环吸入口C1流入。第1壳体6可将第1叶轮5的运转产生的风向目的方向引导。在该第1送风部4上设有第1叶轮侧隔板53及第1壳体侧隔板65。由此构成2个流路。如图3所示,流经其中一方空间O1的流路、即右方流路A42(后述)用于供气流路A,而流经另一方空间O2的流路、即左方流路C41(后述)用于循环流路C。
风扇马达11用于使该第1叶轮5与第2叶轮8双方的风扇同时旋转。并且,这些风扇都设置于旋转轴13的同一线上。
第2送风部7设于排气流路B,形成上述的排气空气流。第2送风部7由第2叶轮8和第2壳体9等构成。第2叶轮8除未设隔板之外与第1叶轮5同样,为西洛克风扇(sirocco fan),设于排气流路B,使作为换气对象的室内空间SI的空气(回气)从排气吸入口B1流入。第2壳体9可将第1叶轮5旋转而产生的风向目的方向引导。
热交换部件2具备可在不使供气流路A的空气与排气流路B的空气相互混合的情况下进行热交换的构造。此处是在从室内空间SI通过排气流路B而来的回气与从外部空间SO通过供气流路A而来的外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回气向外部空间排放(排气),热交换后的外气作为供气被送入室内空间SI。
另外,循环流路C成为使从循环吸入口C1取入的室内空气经循环吹出口C2再次返回室内空间SI的流路。并且,在该循环流路C中设有具备光除臭过滤器及变频灯(inverter lamp)等的光除臭部U1。该光除臭部U1使通过该光除臭过滤器取入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臭气减低后再次返回室内空间SI。
<热交换部件的构成>
热交换部件2为可对显热及潜热双方进行处理的全热交换型,具有相互正交的供气流路A与排气流路B交替层叠的构造。外部空间SO的空气被设于供气流路A中途的热交换部件2进行热交换后成为接近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度而流入室内空间SI。相反,室内空间SI的空气被与供气流路A交错地设于排气流路B途中的热交换部件2进行热交换后向外部空间SO排放。
[换气动作]
上述热交换器单元1利用供气流路A与排气流路B而将室内空间SI与建筑外的外部空间SO相连。并且通过风扇马达11工作使第1叶轮5及第2叶轮8旋转,从而使热交换器单元1开始运行。
该热交换器单元1在作夏季的冷气运行、冬季的暖气运行、外部空间SO的温度比室内空间SI更低时的冷气运行、外部空间SO的温度比室内空间SI更高时的暖气运行等各种运行时采取不同动作,以下参照图2说明该动作的一个例子。
当在夏季用空调机(未作图示)将室内空间SI调节成26℃时,热交换器单元1将26℃的回气从排气吸入口B1取入排气流路B,并将32℃的外气从供气吸入口A1取入供气流路A后,用热交换部件2进行热交换。此时,将27.4℃的供气从供气吹出口A2送入室内空间SI,同时,将30.6℃的排气从排气吹出口B2向大气中排出。由此减小空调机进行温度调节的运行负荷,抑制能源消耗。
<光除臭部的概略构成>
如图1所示,循环型的光除臭部U1设置于循环流路C中。光除臭部U1由光除臭过滤器及变频灯(inverter lamp)等构成,将空气从循环吸入口C1取入室内空间SI以除去臭气成分,然后从循环吹出口C2再次返回室内空间SI。光除臭过滤器是除去从室内空间SI吸入的空气中臭气的过滤器,具有光除臭催化剂,通过后述的光除臭动作进行除臭。
此外,如第1送风部4的截面图、即图3所示,形成循环流路C的空气流F1的是上述第1送风部4的第1叶轮5中的左方流路C41部分。在不使光除臭循环流路C的空气与热交换换气的供气流路A的空气相互混合的情况下送风。
[光除臭动作]
以下说明用设于光除臭部U1的光除臭过滤器及变频灯等进行除臭的动作。
此处的除臭动作中,利用了光催化剂在紫外线作用下可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无害化的性质。作为该种光催化剂而在目前使用的有氧化钛。氧化钛在紫外线能量作用下生成活性氧(羟基、超氧化物阴离子),利用该活性氧的作用将有机物及无机物分解。该活性氧产生的氧化分解作用极强,将恶臭成分及有害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另外,还可将病菌及病毒等转化成蛋白质凝固物,将之灭活而除去。另外,为产生该种活性氧,用变频灯(inverter lamp)向光催化剂进行光照射。即,通过由变频灯(inverter lamp)发出的含有紫外线等的光对光催化剂进行照射,使空气中的细菌及臭气成分等分解。其后,空气如图3中箭头F1所示,经第1送风部4的左方流路C41被送至室内空间SI。
<第1送风部的概略构成>
参照图3及图4对第1送风部4进行说明。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第1送风部4及对之进行驱动的风扇马达11的截面主视图。图4为与图3的第1送风部4对应的截面侧视图。第1送风部4,风扇马达11一起构成离心式送风机,具有受到支承而可旋转的第1叶轮5及收纳该第1叶轮5的第1壳体6。第1叶轮5通过与排列在其旋转轴的延伸方向的风扇马达11的旋转轴13连接而受到驱动。
以下,将第1叶轮5旋转轴的延伸旋转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图3中箭头L方向设为左,箭头R方向设为右),对方向进行说明。
第1壳体6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状的圆周壁61及与圆周壁61连接而设置于轴方向两端部的一对侧壁63。如图4所示,圆周壁61具有截面大致呈圆弧状的圆周面部61a、从圆周面部61a的圆周方向一端沿切线方向延伸的长平面部61b、从圆周面部61a的圆周方向另一端与长平面部61b互为相对地延伸的短平面部61c。
第1叶轮5大致呈圆筒形状,该圆筒的轴与旋转轴13一致。如图3所示,第1叶轮5为左右双吸入型叶轮,由排列成圆形的多枚叶片52将相互间大致平行的一对环状板51a、51b与将该环状板51a与环状板51b间分隔成左右两部分的圆形的第1叶轮侧隔板53相连而成。环状板51a、51b各自的中央部分别设有使空气通过的开口。第1叶轮侧隔板53,设置于轴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处。并且,在第1叶轮侧隔板53的中心设有与用于旋转驱动的旋转轴13嵌合的轮毂部12。叶片52在以旋转轴13为中心的圆周上设置了多片。各叶片52呈相同形状,例如为西洛克型。
在第1壳体6上,在上述第1叶轮5的外周55与第1壳体6的内周62之间,设有配合第1叶轮侧隔板53而将第1壳体6内沿轴向左右分隔的第1壳体侧隔板65。由于将第1壳体6内分隔成左侧空间O2与右侧空间O1,因而可在抑制两股空气流F1与F2混合的情况下使两股空气通过。由此,即使热交换器单元1除了附加功能部U1外还另设进行空气调节的循环流路C,也可抑制流入该供气流路A的空气与流入该循环流路C的空气发生混合。因此,通常情况下,如果在热交换器单元1中添加了附加功能部U1,还须设置风扇,而采用上述第1送风部4的构造,如上所述,仅需1个送风部便可形成不会混合的两股空气流。因而,不必另设该种风扇,可使热交换器单元小型化。
在第1壳体6内,在左侧空间O2与右侧空间O1内分别地设置有左方吸入口41a及右方吸入口42a、左方吹出口41b及右方吹出口42b、左方流路C41及右方流路A42。左方吸入口41a及右方吸入口42a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环状板51a、51b上。左方吹出口41b及右方吹出口42b分别与左方吸入口41a及右方吸入口42a连通。左方流路C41使左方吸入口41a与左方吹出口41b连通,右方流路A42使右方吸入口42a与右方吹出口42b连通,左方流路C41与右方流路A42由于第1叶轮侧隔板53与第1壳体侧隔板65的配合而相互隔离。左方吸入口41a及右方吸入口42a分别与第1叶轮5的环状板51a、51b互相面对,形成将空气导向环状板51a、51b的开口的喇叭口。另外,左方吹出口41b及右方吹出口42b沿轴向相邻设置,被一对侧壁63、一对平面部61b、61c及第1壳体侧隔板65中的吹出口侧隔板65b分隔。左方吹出口41b及右方吹出口42b的吹出方向相互平行且同向。
第1壳体侧隔板65包括环状突起65a与吹出口侧隔板65b。该环状突起65a设于第1壳体6的内周62上,向着旋转中心方向延伸至与第1叶轮5的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接近。吹出口侧隔板65b将长平面部61b与短平面部61c连接,并在第1壳体6内部与环状突起65a相连。
吹出口侧隔板65b、环状突起65a及第1叶轮侧隔板53由可阻止通气的材质构成,例如由合成树脂、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吹出口侧隔板65b是板材,将被周壁61及侧壁63隔成框状的第1壳体6的吹出口附近部分分隔成左方吹出口41b与右方吹出口42b。吹出口侧隔板65b的吹出口侧内周部62b与第1叶轮5的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接近,沿该外周缘部56呈圆弧形状。
环状突起65a从第1壳体6的周壁61向径方向内方突出延伸,成为该突出部分前端的环状突起内周部62a呈圆弧形状。环状突起65a与吹出口侧隔板65b设置于轴向上的大致同一位置上,在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附近顺滑地相互连接。由此,环状突起65a与吹出口侧隔板65b配合而对第1壳体6内部进行分隔。第1壳体6的周壁61的内周62包括环状突起65a的环状突起内周部62a及吹出口侧隔板65b的吹出口侧内周部62b。第1壳体6的内周62,在轴方向截面上大致呈圆形截面。该圆形成为以第1叶轮5的旋转轴13为中心的所定直径的圆形,与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接近。
第1叶轮侧隔板53为与旋转轴13同心的圆板,向叶片52的径向外方以所定长度突出。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与第1壳体侧隔板65中的环状突起65a的环状突起内周部62a及吹出口侧隔板65b的吹出口侧内周部62b接近。
另外,利用在轴向上处于同一位置、且边缘部之间相互面对设置的第1叶轮侧隔板53、环状突起65a及吹出口侧隔板65b,对第1送风部4进行分隔。环状突起65a的环状突起内周部62a及吹出口侧隔板65b的吹出口侧内周部62b与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之间的间隙沿轴方向延伸。风扇马达11按预定的方向、例如反时针方向驱动。随之,第1叶轮5及第1叶轮侧隔板53沿相同方向旋转。
<关于两股空气流路>
一旦在风扇马达11驱动下第1叶轮5旋转,第1送风部4内部的空气就被叶片52推出到第1送风部4外部。由此,空气从分别设于一对环状板51a、51b的开口处被取入。
在环状板51a的开口取入室内空间SI的空气。该空气是从循环吸入口C1吸入并通过循环流路C、被设于循环流路C的光除臭部U1减少了臭气的空气。如图3中箭头F1所示,减少了臭气后的空气通过第1送风部4的左方吸入口41a后通过环状板51a的开口,并经左方流路C41从左方吹出口41b向室内空间SI吹出。
同时,在环状板51b的开口处取入外部空间SO的空气。该空气是从吸气吸入口A1吸入并被供气流路A的热交换部件2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如图3中箭头F2所示,该经过热交换的空气通过第1送风部4的右方吸入口42a后通过环状板51b的开口,且经右方流路A42从右方吹出口42b向室内空间SI吹出。
此时,可抑制流经各流路C41、A42的空气流F1与F2混合。
此外,第1叶轮侧隔板53及第1壳体侧隔板65可分别设置于轴方向的自由位置上。由此,既可增加通过循环流路C的空气流量,也可增加通过供气流路A的空气流量。此处,例如,通过全热交换部件2的供气流路A及排气流路B的空气流量设定为250m3/h,而利用光除臭的循环流路C为了确保一定的除臭效率,以350m3/h的流量使室内空气循环。另外,通过调整用于防止泄漏的第1叶轮5与第1壳体6间的各间隙的大小而使静压变化,以进行风量调整。
<本发明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特征>
[1]采用本实施例,即使热交换器单元1除了光除臭部U1个还具各进行热交换换气的供气流路A及进行光除臭的循环流路C中之一,也能抑制流经这些流路的空气的混合。
而且,通常情况下,当在热交换器单元1中添加光除臭部U1时,须另设风扇,然而,由于采用了将第1送风部4内部分隔成2个空间的构造,可不必另设风扇。因此,即使增添了新的附加功能,也可抑制热交换器单元1的大型化,可实现小型化。另外,由于可抑制部件增加,因而可使构造简约化。
[2]本实施例为了减少室内空气中的臭气成分,不仅进行换气,而且还与光除臭部U1的除臭作用相组合。因此,可减少为使臭气成分降至一定水平而必须换气的空气量。由此可更好地抑制室内已被制冷或制热后的热量损失。
另外,与仅通过换气来减少室内臭气成分的办法相比,通过与该种光除臭部U1一起降低臭气成分,可更为有效地使室内臭气成分降低。即,增加了诸如光除臭部U1一类附加空调功能的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单元1,对于室内空气中存在较多臭气成分或病毒、仅靠排气难以改善室内环境的场合,或者,仅靠排气难以阻止室内环境劣化的场合尤为有效。
[3]此处,可将第1叶轮侧隔板53及第1壳体侧隔板65的位置设定在旋转轴13方向的自由位置处。由此,可自由地调整第1送风部4的左侧的左方流路C41的流量以及右侧的右方流路A42的流量。因而,可获得用户所需的送风量,并且,可调节到与光除臭部U1的功能对应的送风量。
[4]本实施例采用光除臭部U1的光催化剂来分解室内空气中的臭气成分,因此分解能力不易劣化。因而,与采用臭氧或活性炭的其他除臭方式相比,能长时间地维持较高除臭性能。可减少对除臭催化剂进行维护所需的人力及次数。
[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循环流路C后返回室内空间SI的空气是通过第1送风部4中的左方流路C41,而该左方流路C41中有经过热交换换气后的空气正在通过。并且,即使有一些热量隔着第1叶轮侧隔板53及第1壳体侧隔板65而被交换,得到或失去热量的空气也不会向外部空间SO逃逸,而是向室内空间SI送出。因此,与在热交换前的空气通过的场所设置第1送风部4、且在该处使空气通过循环流路C的场合相比,本实施例可抑制室内温度的变化。
[6]本实施例的第1送风部4、第2送风部7、及风扇马达11具有共同的旋转轴13。因此,可用1个风扇马达11使第1送风部4与第2送风部7这2个送风部旋转。因此,不须在每个送风部设置动力部,可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可使构造简约化。并且,可实现热交换器单元1的小型化。
<本发明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变形例>
[A]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循环流路C中具备光除臭部U1,用光催化剂减少室内空气的臭气。然而,也可在该循环流路C中设置具有吸脱水分的水分吸脱剂的加湿部,通过该加湿部对室内空气加湿。在该场合,可从换气与加湿两方面使室内空间达到舒适状态。
另外,也可在循环流路C中设置可减少室内空气中所含有害成分的空气净化部,用该空气净化部将室内空气净化。在该场合,可从换气与空气净化两方面使室内空间达到舒适状态。
[B]上述实施例中,仅第1送风部4具有第1叶轮5的第1叶轮侧隔板53及第1壳体6的第1壳体侧隔板65。然而,也可如图5所示,第2送风部7也在第2叶轮8设置第2叶轮侧隔板71、在第2壳体9设置第2壳体侧隔板72。这样,通过将第2送风部7内部分隔成旋转轴方向一方的空间、即第3空间O3和相反侧的空间、即第4空间O4,可再增设1个新的循环流路D,在增设的该循环流路D中增设光除臭部U2。不过,在该变形例中,该循环流路D用循环吸入口D1和循环流路D2形成空气流动的通路,循环吸入口D1将来自室内空间SI的空气取入,循环流路D2使由另外的附加功能部U2进行空调后的空气返回室内空间SI。
并且,即使热交换器单元1在进行上述热交换换气的2个流路中增设循环流路C及循环流路D,也可采用第1送风部4及第2送风部7而在抑制两股空气混合的同时将两股空气送风。由此,第1送风部4可抑制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供气流路A与排气流路B中的一方流路中流动的空气与在设于该一方流路附近而进行空气调节的循环流路C中流动的空气发生混合,第2送风部7可抑制在进行热交换换气的供气流路A与排气流路B中的另一方流路中流动的空气与在设于该另一方流路附近而进行空气调节的循环流路C中流动的空气发生混合。另外,如果在热交换器单元1中增设附加功能,则通常须另设用于使该附加功能工作的送风用风扇,但如采用上述的可抑制2股空气相互混合、同时进行送风的送风部,则不必另设该种风扇。因此,即使在添加2个附加功能的场合,也可与添加1个附加功能的场合同样地实现热交换器单元1的小型化。
另外,也可如图5所示,将上述变形例(A)中的加湿部或空气净化部等其他附加功能有选择地分别附加到上述循环流路C或循环流路D。例如,作为循环流路C中的附加功能U1而设置光除臭部,作为循环流路D中的附加功能U2而设置加湿部。由此,可同时进行换气、除臭及加湿等多方面的空气调节。因而,可获得更为舒适的室内环境。
另外,图5为热交换器单元1的变形例的构成概念图。为使概念简明易懂,将各流路表示成管道状。然而,也可不是通过设置这样的管道构成流路,而是通过在各部设置隔板构成流路。
[C]上述实施例中,第1叶轮侧隔板53与第1壳体侧隔板65各自的前端相互接近,但也可如图6所示,在第1壳体侧隔板65上设置将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包围的槽型部件66。由此使第1叶轮侧隔板53的外周缘部56与该槽型部件66之间的间隙成为在轴方向及径方向的曲折形状,可形成空气不易通过的构造。因而,可更为有效地抑制左方流路C41与右方流路A42之间的空气来往。
不过,即使将该种槽型部件设置于第1叶轮侧隔板53一侧,也可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进而,即使将该种槽型部件设置于上述变形例(B)中的第2送风部7或第2壳体侧隔板72,也可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D]上述实施例的第1送风部4设置于供气流路A中经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的位置上,但也可将设置于供气流路A中热交换前的空气通过的位置上。另外,第2送风部7也可设置于排气流路B中经热交换后的空气通过的位置上。
[E]上述实施例中,循环吹出口C2与供气吹出口A2是由吹出口侧隔板65b相互间隔离,但也可不将该循环吹出口C2与供气吹出口A2隔离。因为无论如何,进入室内空间SI的空气是在室内空间SI相混合,因而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F]上述实施例中,第1叶轮5与第2叶轮8通过同一个轴而被风扇马达11驱动而同时旋转。此处,1叶轮5与第2叶轮8也可例如改变用于各叶轮的齿轮的齿数等,使单位时间的转数不同,以使各叶轮能力不同。
此外,也可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由1个风扇马达11对2个叶轮进行旋转驱动的办法,而是例如分别设置使第1叶轮5旋转的风扇马达和使第2叶轮8旋转的风扇马达,由2个风扇马达分别地对各叶轮进行控制。如果这样分别对各叶轮进行独立的运转·停止控制,就可只进行排气,或只进行供气与室内空气循环等。这样,即使在不进行排气时,通过进行供气与室内空气的循环运行,也可将新鲜、洁净的空气取入室内。
另外,如果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将第1送风部4设置于供气流路A,而将第2送风部7设置成跨架于排气流路B与循环流路C两个流路,则通过对各个叶轮进行运转·停止控制,也可只进行供气,或只进行排气与室内空气的循环等。这样,即使在不进行排气与室内空气的循环时,也可通过供气运行将新鲜的空气取入室内。
另外,如果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将第1送风部4设置于循环流路C,而将第2送风部7设置成跨架于供气流路A与排气流路B两个流路,则通过对各个叶轮进行运转·停止控制,也可只进行室内空气的循环,或只进行排气与供气。这样,即使在不进行排气或供气时,也可通过室内空气的循环一边抑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化一边进行空气净化。
如上所述,通过对各叶轮分别进行运转·停止控制,可使热交换器单元1具有多种规格。
不过,如上所述,在以不同的叶轮分别对供气及排气进行运转控制的场合,通过使供气量大于排气量,以使室内空间不易发生负压,可更为有效地防止空调病及实现其他方面的室内环境的改善。
[G]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单元1在供气流路A中未设置任何空调设备。但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也可在供气流路A中设置具有不同于光除臭部U1的光除臭功能的空调功能的空调部。也可设置与光除臭功能相同功能的空调部。例如,除上述的加湿·除湿功能、除臭功能及除菌功能等外,还可具有发生负离子的功能、或具有向空调空气中添加香气的功能等。而即使是具备热交换换气功能、光除臭功能(也可为其他功能)及其他空调功能的热交换器单元,也可通过采用上述双吸入型的第1叶轮5来形成两股空气流而节省空间。
另外,本变形例G中,也可如上述变形例F中所述那样,将使第1叶轮5的风扇马达旋转与使第2叶轮8旋转的风扇马达分开设置,并由2个风扇马达分别对各叶轮进行旋转控制。该场合下,即使对供气流路A中增设的空调部也能分别地进行运转·停止控制。
此场合时,可依据所需的规格将通过供气与排气进行的热交换换气功能、供气流路A的空调部功能以及循环流路C中的光除臭部U1功能这3个空调功能分配给第1叶轮5与第2叶轮8,这样形成流路,且通过使叶轮中的一方或双方运行来实现所需的运转控制。
[H]不过,也可通过将水分的吸脱性优异的沸石等构成的干燥剂跨架于排气流路B与供气流路A两个流路,以便能通过除湿·加湿进行湿度调节。在采用该种构成的场合,不仅可在供气流路A的空气与排气流路B的空气间进行热交换,还可通过除湿·加湿进行湿度调节,可使室内环境更为舒适。例如,要将干燥空气送入室内时,使圆盘形状的沸石吸湿滚筒等的一部分吸附在供气流路A中流动的空气中的水分,通过使该滚筒旋转而使吸湿部分向排气流路B内移动,对在排气流路B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使之通过该吸湿部分。由此使湿度高的空气向室外排放,湿度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另外,也可进行与之相反的操作。这样,可随着热交换换气进行湿度控制,可使室内环境更为舒适。不过,即使将上述干燥剂跨架于排气流路B与循环流路C两个流路,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I]此外,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单元1,还可作为将供气吹出口A2与排气吸入口B1设置于室内天花板的天花板埋入型设备。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单元1既可与空调装置等一起设置而被连动地驱动,也可与空调装置分别受驱动。另外,也适合于单独设置在未设空调装置的房间等的热交换装置。
[实施例2]
以下说明图8所示的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单元100。该热交换器单元100与上述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单元1有以下不同。图8为将热交换器单元100安装于室内天花板等处时与天花板等平行的面的截面概念图。为简明易懂地表明概念,用管道表示各流路。然而,也可以不通过设置管道来构成流路,而是在各部设置隔板以构成流路。该热交换器单元100例如设置成当仰视室内天花板时可见到面板部102与设于面板部102的4个开口A2、B1、C1、C2的状态。此实施例中,将外部空间SO的空气从供气吸入口A1取入后,通过热交换部件2进行热交换,然后从供气吹出口A2向室内空间SI放出。并且,将室内空间SI的空气从排气吸入口B1取入后通过热交换部件2进行热交换,再从排气吹出口B2向外部空间SO排放。进而,将室内空间SI的空气从循环吸入口C1取入,通过光除臭部U1减少臭气,再从循环吹出口C2再次向室内空间SI排出。另外,在实施例2中,作为附加功能部U1,也同样可自由地选择设置光除臭部、加湿部及空气净化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供气流路A、排气流路B及循环流路C中未设置去除空气中灰尘的空气过滤器。然而,在本实施例2中,在供气流路A、排气流路B及循环流路C中设置有这种空气过滤器104、105、106。由此,可通过供气流路A的空气过滤器104减少取入室内空间SI的外气中的污物。另外,可通过排气流路B的空气过滤器105减少向外部空间SO排放的空气中的污物。进而,可通过循环流路C的空气过滤器106减少从室内空间SI取入和空气中的污物,由此减轻光除臭部U1的负担。
上述实施例中,第1送风部4设置成跨架于供气流路A与循环流路C两个流路,但也可如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单元100那样,将第1送风部4设置成跨架于排气流路B与循环流路C两个流路。在该热交换器单元100的第1送风部4内被分隔成两部分的空间O1与空间O2中,空间O1被包括在排气流路B中、空间O2则被包括在循环流路C中。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于循环流路C的作为附加功能部的光除臭部U1设于循环吸入口C1与第1送风部4之间,但也可如图8的热交换器单元100那样,将附加功能部U1设置于第1送风部4与循环吹出口C2之间。即,不是采用室内空间SI的空气在从循环吸入口C1取入之后且通过第1送风部4之前用附加功能部U1进行空气调节的构造,而是采用室内空间SI的空气在通过第1送风部4之后且即将再次从循环吹出口C2向室内空间SI放出之前用附加功能部U1进行空气调节的构造。此场合下,可使通过第1送风部4等设备附近的空气状态接近循环吹出口C2附近的室内空间SI的空气状态。由此,即使在由于附加功能部U1的性质而使被附加功能部U1调节后的空气可能导致第1送风部4等设备劣化的场合,用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单元100也可减少该种劣化的可能性。
例如,在采用作为附加功能U1的加湿部的场合,若将加湿部设置于循环吸入口C1与第1送风部4之间,则加湿后含有水分的空气会通过第1送风部4等设备附近,从而可能使第1送风部4等设备劣化。然而,用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单元100,附加功能部设置于第1送风部4与循环吹出口C2之间,因此可阻止加湿后含有水分的空气通过第1送风部4等设备附近,从而可减少第1送风部4等设备产生劣化的可能性。
另外,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单元1,如图1所示,通过热交换部件2的2个流路的流动方向不是相互交叉。但也可如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单元100那样,使通过热交换部件2的2个流路的流动方向相互间大致正交。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单元1中,如图1所示,热交换部件2的各边分别与大致呈四方形的热交换器外壳3的对角线大致平行。然而,也可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单元100那样,使热交换部件2的各边分别与大致呈四方形的热交换器外壳103大致平行。由此可容易地将热交换部件2收纳入热交换器外壳103内,并且,可进一步节省空间。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单元1,不仅第1送风部4为双吸入型构造,第2送风部7也为双吸入型构造,然而,也可如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单元100那样,将第2送风部7做成单吸入型。即使这样,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不过,热交换器单元100除了以上构成外,其余均与上述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单元1的构成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2的变形例>
[A]上述实施例2的第1叶轮5与第2叶轮8通过同一轴被风扇马达11驱动而同时旋转。而此处的第1叶轮5与第2叶轮8也可改变各叶轮所采用的齿轮的齿数等,使单位时间的转数各不相同。
此外,也可不用上述实施例中由1个风扇马达11对2个叶轮进行旋转驱动的办法,而是分别设置用于转动第1叶轮5的风扇马达与用于转动第2叶轮8的风扇马达,由2个风扇马达分别地对各叶轮进行控制。由此,可对各叶轮进行分别、独立的运转·停止控制。其他方面可实施与上述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单元变形例(F)同样的样态。
不过,在以不同的叶轮分别地对供气及排气进行运转·停止的场合,可以通过运行控制使供气量大于排气量,使室内空间不易发生负压,从而更为有效地防止空调病及实现其他方面的室内环境的改善。
[B]上述实施例2的热交换器单元100中,作为供气流路A中的空调功能,设有空气过滤器104,用于减少取入室内空间SI的外气中的污物。然而,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此,也可在供气流路A中设置具备不同于光除臭部U1的光除臭功能的另外的空调功能的空调部。另外,也可设置与光除臭功能相同功能的空调部。例如,除上述的加湿·除湿功能、除臭功能及除菌功能等之外,也可具备可发生负离子的功能或向受调节的空气添加香气等功能。这样,即使热交换器单元具备热交换换气功能、光除臭功能(也可为其他功能)以外的其他空调功能,也可用上述双吸入型的第1叶轮5来形成两股空气流,可节省空间。
另外,本变形例B中,也可如上述变形例A中所述的那样分别设置使第1叶轮5旋转的风扇马达与使第2叶轮8旋转的风扇马达,由2个风扇马达分别对各叶轮进行旋转控制。该场合下,对供气流路A中增设的空调部也可分别进行运转·停止控制。
另外,通过对每个叶轮分别进行运转·停止的控制,可只进行供气或只进行排气与室内空气循环等。该场合时,即使在不进行排气与室内空气的循环时,也能一边通过供气向室内取入新鲜空气一边使设于供气流路A的空调部发挥功能,由此可取入经调节后的新鲜空气。
此外,上述实施例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各变形例也适合于本实施例2。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利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单元,可借助1个叶轮而在2个流路、即从一方吸入口侧吸入的空气流路及从另一方吸入口侧吸入的空气流路中形成空气流,因而即使是具备附加功能的热交换器单元,也可节省空间。

Claims (12)

1.一种热交换器单元(1),利用从外部空间(SO)向室内空间(SI)流动的供气流路(A)与从室内空间(SI)向外部空间(SO)流动的排气流路(B)进行热交换换气,
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附加功能部(U1)和第1送风部(4),
所述第1附加功能部(U1)利用至少与上述室内空间(SI)相通、设于上述供气流路(A)与上述排气流路(B)二者中的一个附近的第1附加功能流路(C)进行空气调节,
所述第1送风部(4)具有双吸入型的第1叶轮(5),该第1叶轮(5)具有第1吸入口与第2吸入口,
配置在上述第1附加功能流路(C)附近的上述供气流路(A)与上述排气流路(B)二者中的一个设于上述第1叶轮(5)的上述第1吸入口侧,上述第1附加功能流路(C)设于上述第1叶轮(5)的上述第2吸入口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送风部(4)还具有将上述第1叶轮(5)收纳于其内部的第1壳体(6),
上述第1壳体(6)的内部被分隔成上述第1叶轮(5)的上述第1吸入口侧的第1空间(O1)、以及上述第1叶轮(5)的上述第2吸入口侧的第2空间(O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叶轮(5)具有将上述第1叶轮(5)的内部分隔成上述第1空间(O1)与上述第2空间(O2)的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53),
上述第1壳体(6)具有从上述第1壳体(6)的内周延伸到上述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53)的外周附近的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6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叶轮侧分隔部件(53)及上述第1壳体侧分隔部件(65),可移动到上述第1叶轮(5)的旋转轴(13)方向的自由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叶轮(5)具有一对环状部件(51a、51b)及连接上述环状部件而排列在圆周上的多枚叶片(52)。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附加功能流路(C)是将上述室内空间(SI)的空气取入、并在经过空气调节后使之返回上述室内空间(SI)的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附加功能部(U1)至少具有在室内空间(SI)中减少臭气成分的除臭部、减少有害成分的空气净化部以及增加水分的加湿部三者中的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送风部(7),该第2送风部(7)具有与上述第1叶轮(5)共用一根旋转轴(13)的第2叶轮(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叶轮(8)为双吸入型,具有第1吸入口及第2吸入口,
还具备第2附加功能部(U2),该第2附加功能部(U2)利用至少与上述室内空间(SI)相通、设于上述第2叶轮(8)的上述第1吸入口侧或上述第2叶轮(8)的上述第2吸入口侧的第2附加功能流路(D)进行空气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送风部(7)还具有将上述第2叶轮(8)收纳于内部的第2壳体(9),
上述第2壳体(9)的内部被分隔成上述第2叶轮(8)的上述第1吸入口侧的第3空间(O3)、以及上述第2叶轮(8)的上述第2吸入口侧的第4空间(O4)。
11.一种热交换器单元(1),利用从外部空间(SO)向室内空间(SI)流动的供气流路(A)与从室内空间(SI)向外部空间(SO)流动的排气流路(B)进行热交换换气,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上述外部空间(SO)的空气取入上述供气流路(A)后向上述室内空间(SI)送出的供气用送风部(4),
以及利用上述供气用送风部(4)进行不同于上述热交换换气的另外的空气调节的附加功能部(U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1),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气用送风部(4)具有双吸入型的叶轮(5)。
CNB2004800002529A 2003-01-23 2004-01-19 热交换器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58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14216 2003-01-23
JP014216/2003 2003-01-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97952A true CN1697952A (zh) 2005-11-16
CN1325847C CN1325847C (zh) 2007-07-11

Family

ID=32767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0025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5847C (zh) 2003-01-23 2004-01-19 热交换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441588B2 (zh)
EP (1) EP1586825B1 (zh)
JP (1) JP3928655B2 (zh)
KR (1) KR100569556B1 (zh)
CN (1) CN1325847C (zh)
AU (1) AU2004205811B2 (zh)
WO (1) WO2004065859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338B (zh) * 2008-12-25 2013-03-20 横田技术有限公司 回流软钎焊装置
CN105465942A (zh) * 2014-09-29 2016-04-0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CN108302686A (zh) * 2016-08-12 2018-07-20 图内迪马可·扎纳塔有限公司 用于对内部环境或第一环境的通风进行分析和控制的组件
CN112714846A (zh) * 2018-09-18 2021-04-27 阿莫绿色技术有限公司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CN115183377A (zh) * 2022-07-06 2022-10-14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带制氧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0111B2 (ja) * 2005-05-17 2011-06-01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KR100651879B1 (ko) * 2005-08-16 2006-1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시스템
JP4609260B2 (ja) * 2005-09-21 2011-0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冷却装置
CA2625198C (en) * 2005-11-02 2013-08-20 Air Tech Equipment Ltd. Energy recovery and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WO2007058418A2 (en) * 2005-11-21 2007-05-24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8100746B2 (en) * 2006-01-04 2012-01-24 Broan-Nutone Llc Indoor air quality systems and methods
DE102007002138A1 (de) * 2007-01-15 2008-07-17 Liebherr-Aerospace Lindenberg Gmbh Mischvorrichtung für Flugzeugklimaanlage
US20090156115A1 (en) * 2007-12-13 2009-06-18 Rr Advanced Energy System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Ventilating A Space
KR100919861B1 (ko) * 2007-12-27 2009-10-13 박덕만 실내온도 보상형 공기청정 열회수 환기장치
DE102011015153A1 (de) * 2011-03-25 2012-09-27 Sortech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sführen eines alternierenden Verdampfungs- und Kondensationsprozesses eines Arbeitsmediums
US20130095744A1 (en) * 2011-10-17 2013-04-18 Lennox Industries Inc. Sensor mounting panel for an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unit
US8894478B1 (en) 2012-01-06 2014-11-25 Woodrow Stillwago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system
US20140041830A1 (en) * 2012-08-11 2014-02-13 Architectural Applications P.C.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apparatus integrated into an exterior partition
WO2014083482A1 (en) * 2012-11-27 2014-06-0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ir purification apparatus
ITVI20130040A1 (it) * 2013-02-25 2014-08-26 Alessia Boaro Unita¿ di trattamento dell¿aria
CN103115215A (zh) * 2013-03-14 2013-05-22 吴静 一种降噪式排烟管
WO2014190383A1 (en) * 2013-05-28 2014-12-04 Fusion Hvac Pty Ltd Packaged heatpump with integrated smokespill
KR101655815B1 (ko) * 2015-01-12 2016-09-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장치
DE102016005552A1 (de) * 2016-05-09 2017-11-09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Heizlüfter
FI129583B (fi) * 2021-04-29 2022-05-13 Napalmi Tietotekniikka Oy Puhall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31651A1 (de) * 1978-07-19 1980-01-31 Andreas Gemeinhardt Fa Geraet zum be- und entlueften von raeumen o.dgl.
DE3017431C2 (de) * 1980-05-07 1982-02-18 Siegenia-Frank Kg, 5900 Siegen Lüftungsvorrichtung für Räume mit zwei getrennten Strömungswegen zur Be- und Entlüftung
DE3112394A1 (de) * 1980-07-22 1982-07-08 Eltreva AG, 4147 Aesch "einrichtung zur luftregulierung einer energiefassade"
JPS59145431A (ja) * 1983-02-07 1984-08-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ユニツト
NL8502381A (nl) * 1985-08-30 1987-03-16 Jan Willem Van Drie Montagesamenstel, in het bijzonder voor een kruisstroomwarmtewisselaar in een verwarmingseenheid.
DE58905108D1 (de) * 1988-05-30 1993-09-09 Siegenia Frank Kg Lueftungsvorrichtung zum gleichzeitigen be- und entlueften von raeumen.
JPH0758133B2 (ja) * 1989-10-20 1995-06-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2595846B2 (ja) * 1991-10-18 1997-04-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給気量可変式空気清浄システム
JPH05223307A (ja) * 1992-02-07 1993-08-31 Hitachi Chem Co Ltd 換気装置
CN2180926Y (zh) * 1993-11-02 1994-10-26 齐文峰 室内外双向换气机
JPH07332727A (ja) * 1994-06-06 1995-12-22 Daikin Ind Ltd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H08178333A (ja) * 1994-12-27 1996-07-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US5548970A (en) * 1995-03-24 1996-08-27 Nrg Industries Inc. Air handling system
JP3165013B2 (ja) * 1995-09-28 2001-05-14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形換気扇
CN2248959Y (zh) 1996-05-24 1997-03-05 美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定位构造的桌上型麦克风
JP3115543B2 (ja) * 1997-01-28 2000-12-11 国際技術開発株式会社 熱交換装置
JP4092786B2 (ja) * 1998-08-03 2008-05-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装置および光触媒ユニット
JP2000130720A (ja) 1998-10-21 2000-05-12 Tsutomu Matsuzaki 微粉可燃物燃焼バーナーおよび微粉可燃物の製造用加 熱溶融処理装置
CN2344696Y (zh) 1998-10-22 1999-10-20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八达薄膜电子技术研究所 多功能高效节能换气机
CN2448959Y (zh) * 1999-09-25 2001-09-19 吴超斌 与风冷式螺杆压缩机同轴高速旋转的离心风机
JP3707340B2 (ja) * 2000-03-21 2005-10-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扇
JP3978984B2 (ja) * 2000-07-06 2007-09-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4346224B2 (ja) * 2000-08-25 2009-10-21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パイプファン
US6345510B1 (en) * 2000-11-22 2002-02-12 Joackim Shiua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4656357B2 (ja) * 2001-01-12 2011-03-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021375A (ja) * 2001-07-03 2003-01-24 Sekisui Chem Co Ltd 多機能給気扇および住宅用換気システム
JP3719409B2 (ja) * 2001-11-15 2005-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DE20209031U1 (de) * 2002-06-11 2002-08-29 Trox Gmbh Geb Belüftungssystem zur Raumbe- und -entlüftung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338B (zh) * 2008-12-25 2013-03-20 横田技术有限公司 回流软钎焊装置
CN105465942A (zh) * 2014-09-29 2016-04-0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CN105465942B (zh) * 2014-09-29 2020-05-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CN108302686A (zh) * 2016-08-12 2018-07-20 图内迪马可·扎纳塔有限公司 用于对内部环境或第一环境的通风进行分析和控制的组件
CN108302686B (zh) * 2016-08-12 2021-05-04 图内迪马可·扎纳塔有限公司 用于对内部环境或第一环境的通风进行分析和控制的组件
CN112714846A (zh) * 2018-09-18 2021-04-27 阿莫绿色技术有限公司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CN112714846B (zh) * 2018-09-18 2023-04-04 阿莫绿色技术有限公司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CN115183377A (zh) * 2022-07-06 2022-10-14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带制氧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86825A1 (en) 2005-10-19
CN1325847C (zh) 2007-07-11
AU2004205811B2 (en) 2006-02-16
EP1586825B1 (en) 2017-06-21
KR20040107521A (ko) 2004-12-20
JP3928655B2 (ja) 2007-06-13
US7441588B2 (en) 2008-10-28
WO2004065859A1 (ja) 2004-08-05
AU2004205811A1 (en) 2004-08-05
AU2004205811A8 (en) 2004-08-05
EP1586825A4 (en) 2009-12-02
KR100569556B1 (ko) 2006-04-10
JPWO2004065859A1 (ja) 2006-05-18
US20050167077A1 (en) 2005-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97952A (zh) 热交换器单元
US7591867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US7591720B2 (en) Ventilating system
CN1727786A (zh) 通风系统
CN2869653Y (zh) 空气净化单元、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1752622A (zh) 送风装置及使用这种送风装置的空调机
CN1712830A (zh) 通风系统
CN1707170A (zh) 空调器
CN1763448A (zh) 换气装置与空调机
KR102402298B1 (ko) 에어 통로의 선택적 개폐 정도의 조정을 통한 실내 냉난방의 에너지 효율성을 구축한 공조 시스템
CN2762002Y (zh) 空调机、加湿空气输送通道部件和连接单元
CN2692556Y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装在其内的通风装置
CN1727784A (zh) 空气净化装置一体型通风系统
CN215260130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230057625A (ko) 공기의 영역별 흡입과 배기의 선택적 연동 개폐 기능이 구비된 공조 시스템
CN110894988A (zh) 柜式空调器的射流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柜式空调器
CN217979029U (zh) 一种新风智能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967058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553102A (zh) 整体式空气调节器室内一侧的空气流动引导结构
CN2692552Y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5540061A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693770A (zh) 一体型空调器
CN1693792A (zh) 窗式空气调节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667376Y (zh) 分体型空调器通风装置
CN2667374Y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