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95998B - 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95998B
CN112895998B CN202110190175.3A CN202110190175A CN112895998B CN 112895998 B CN112895998 B CN 112895998B CN 202110190175 A CN202110190175 A CN 202110190175A CN 112895998 B CN112895998 B CN 1128959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oundary portion
cushion
receiving member
pressure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01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95998A (zh
Inventor
北条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95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95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959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959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23Coach-like constructions
    • B60N2/7035Cushions
    • B60N2/7047Springs
    • B60N2/7058Metallic springs
    • B60N2/7064Metallic springs helicoid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提高部分硬度不同的座椅中乘客的就座感。车用座椅(S)具备座椅框架(Sa)、S弹簧(23a)及座椅靠背缓冲垫(2a),该S弹簧(23a)架设于座椅框架(Sa)并承受乘客的荷重;该座椅靠背缓冲垫(2a)具有分别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且配置于座椅的表皮材料与S弹簧(23a)之间。在与座椅靠背缓冲垫(2a)具备的、分别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的边界部(41)相对的位置,配置有S弹簧(23a)。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80010478.4(PCT/JP2017/008264)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部分硬度不同的座椅缓冲垫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座椅缓冲垫的硬度根据支持乘客的部分而不同的车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用座椅,在该车用座椅的侧边支撑部的内外以不同的硬度泡沫形成。
专利文献1:专利第4300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座椅缓冲垫中不同泡沫的边界部分中硬度的变化比较大,因此有可能在边界部分产生不舒服感,影响座椅的就座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部分硬度不同的座椅中的乘客的就座感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具备座椅框架、受压部件及座椅缓冲垫,该受压部件架设于所述座椅框架并承受乘客的荷重;该座椅缓冲垫具有分别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且配置于座椅的表皮材料与所述受压部件之间,在与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受压部件。
根据上述车用座椅,通过受压部件来支持座椅缓冲垫中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区域的边界部,能够减轻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据此,能够提高部分改变硬度的座椅中乘客的就座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座椅框架为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构成靠背面,所述受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架设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所述表皮材料覆盖所述座椅靠背,所述座椅缓冲垫为配置于所述表皮材料与所述受压部件之间的座椅靠背缓冲垫,所述边界部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边界部与所述受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
如此,在配置于作为乘客的靠背面的座椅靠背内部的座椅靠背缓冲垫中,即使设置了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也能够减轻区域的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边界部在座椅前方侧的前方端部与所述边界部在座椅后方侧的后方端部在所述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如此,能够减小座椅靠背缓冲垫中分别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区域的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变化。据此,能够减轻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前方端部与所述后方端部的连接面构成阶梯状高低不平构造。
如此,能够使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呈阶梯状。据此,能够抑制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急剧变化,能够减轻边界部中的不舒服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前方端部与所述后方端部的连接面构成倾斜构造。
如此,能够使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呈渐变趋势。据此,能够使边界部及边界部与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平滑,能够减轻边界部中的不舒服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以所述受压部件为第1受压部件,具备第2受压部件,该第2受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并设置于所述第1受压部件的下方,所述前方端部与所述后方端部的一方位于所述第1受压部件与所述第2受压部件之间,另一方位于与所述第1受压部件重叠的高度。
如此,相较于边界部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受压部件更牢固地支撑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因此能够使边界部中的硬度变化平滑,减轻不舒服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中比所述边界部更靠下方的区域的硬度比上方区域的硬度更高。
如此,能够稳定地保持乘客上身的下部,容易维持乘客的姿势。另外,通过柔软地保持乘客上身的上部,乘坐舒适性变得良好。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座椅框架为构成座椅衬垫的骨架的座椅衬垫框架,该座椅衬垫构成就座面,所述受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框架架设于座椅宽度方向上,所述表皮材料覆盖所述座椅衬垫,所述座椅缓冲垫为配置于所述表皮材料与所述受压部件之间的座椅衬垫缓冲垫,所述边界部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设置,所述边界部与所述受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如此,在配置于作为乘客的就座面的座椅衬垫内部的座椅衬垫缓冲垫中,即使设置了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也能够减轻区域的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在形成于所述边界部的槽安装有表皮材料的悬挂部。
能够在边界部的位置悬挂表皮材料。据此,能够防止边界部中表皮材料的松弛,减轻边界部中的不舒服感。
另外,在上述车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边界部为所述多个区域各自的材料兼容的兼容部。
如此,能够扩展边界部中被输入荷重的面。据此,能够减轻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分别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区域的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座椅靠背缓冲垫中,即使设置了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时,也能够减轻区域的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减小分别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区域的边界部与其周围的硬度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边界部与其周围的硬度急剧变化,减轻边界部中的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使边界部及边界部与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平滑,能够减轻边界部中的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使边界部中的硬度变化平滑,并且能够减轻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容易维持乘客的姿势,同时能够使乘坐舒适性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座椅衬垫缓冲垫中,即使设置了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时,也能够减轻区域的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防止边界部中表皮材料的松弛,减轻边界部中的不舒服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能够扩展边界部中被输入荷重的面,减轻边界部中乘客的不舒服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座椅靠背缓冲垫的正面图。
图4为座椅靠背缓冲垫的IV-IV截面图。
图5为座椅靠背缓冲垫的V-V截面图。
图6为座椅衬垫缓冲垫的上面图。
图7为座椅衬垫缓冲垫的VII-VII截面图。
图8为座椅衬垫缓冲垫的VIII-VIII截面图。
图9为第1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的V-V截面图。
图10为第2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的V-V截面图。
图11为第3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的V-V截面图。
图12为第4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的V-V截面图。
图13为第5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的V-V截面图。
图14为第6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的V-V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4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比较容易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就各图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立体图,图2为构成车用座椅S的骨架的座椅框架Sa的立体图。
图3为作为座椅靠背2的缓冲材料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正面图,图4为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IV-IV截面图,图5为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
图6为作为座椅衬垫1的缓冲材料的座椅衬垫缓冲垫1a的上面图,图7为座椅衬垫缓冲垫1a的VII-VII截面图,图8为座椅衬垫缓冲垫1a的VIII-VIII截面图。
并且,图9至图14分别为第1至第6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
车用座椅S及座椅框架Sa的构成。
首先,基于图1及图2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及座椅框架Sa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主要由座椅衬垫1、载置于座椅衬垫1的上面侧的座椅靠背2、载置于座椅靠背2的上面侧的头枕3构成。在车用座椅S的内部配置有作为图2所示的骨架的座椅框架Sa。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从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看时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表示车用座椅S的横宽方向,与从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看时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上下方向”表示车用座椅S的高度方向,与从正面看车用座椅S时的上下方向一致。
座椅衬垫1为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座椅衬垫1通过在作为图2所示的骨架的衬垫框架10载置座椅衬垫缓冲垫1a,并以表皮1b覆盖座椅衬垫缓冲垫1a而构成。
座椅靠背2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背部的靠背部。座椅靠背2通过在作为图2所示的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0载置座椅靠背缓冲垫2a,并以表皮2b覆盖座椅靠背缓冲垫2a而构成。
头枕3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头的头部。头枕3通过在作为芯材的未图示的支柱载置头枕缓冲垫3a,并以表皮3b覆盖头枕缓冲垫3a而构成。
衬垫框架10由作为座椅衬垫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如图2所示,衬垫框架10具备配置于左右侧方的衬垫侧边框架11、架设于各衬垫侧边框架11的前方侧的上面并作为板状框架的盘式框架12、架设于各衬垫侧边框架11的后方侧端部附近并作为连结部件的框架连结管13、连结各衬垫侧边框架1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的S弹簧14a、S弹簧14b。
S弹簧14a及S弹簧14b为从下方支持就座于座椅衬垫1的乘客的受压部件。S弹簧14a及位于比S弹簧14a更靠座椅前方的S弹簧14b分别架设并被保持于两侧边的衬垫侧边框架11。
衬垫侧边框架11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左侧的衬垫侧边框架11与右侧的衬垫侧边框架11以相互平行的状态在左右方向分离。
如图2所示,在衬垫侧边框架11与座椅靠背框架20之间设置有相对于座椅衬垫1可旋转地连结座椅靠背2的倾斜机构15。
倾斜机构15具备作为倾斜机构15的旋转轴的连结轴16、将座椅靠背框架20向起立状态施力的螺旋弹簧17及卡止于螺旋弹簧17的延伸端部的弹簧卡止部件18。
连结轴16由连结衬垫侧边框架11及座椅靠背框架20的左右两端部的、截面大致圆形的管部件构成。
连结轴16嵌入穿过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左右两端侧的下方端部的未图示的轴贯穿孔及设置于衬垫侧边框架11的左右两端侧的后方端部的未图示的轴插通孔并被连结。
螺旋弹簧17由螺旋形状的线状部件构成,设置于衬垫侧边框架11的左右外侧面的后方端部。螺旋弹簧17的一端部通过被弹簧卡止部件18钩住,从而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0的左右外侧的下方端部。螺旋弹簧17的另一端部钩住并被固定于设置在衬垫侧边框架11的左右外侧面的未图示的弹簧卡止部。
弹簧卡止部件18由将板金部件弯折的大致L字形状构成,弹簧卡止部件18的上方端部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0,在下方端部设置有向左右外侧弯折的弯折部18a,螺旋弹簧17的一端钩住弯折部18a而构成。
此外,在衬垫侧边框架11的外侧安装有未图示的操作杆。通过操作此操作杆,构成连结轴16旋转,并且座椅靠背2相对于座椅衬垫1旋转的构造。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20形成大致矩形的框体。座椅靠背框架20具备上侧形成大致倒U字形状的中空圆筒的上部框架21、在左右侧方与上部框架21相连配置的左右的侧边框架22、架设于各侧边框架22的内侧面的大致中央的S弹簧23a及S弹簧23b、架设于各侧边框架22的内侧面的下端部的下部框架30。此外,侧边框架22与下部框架30也可以一体构成。
左右的侧边框架22由将板金部件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大致コ字形状构成。左右侧边框架22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以相互平行的状态在左右方向分离。左右侧边框架22以从上侧向下侧连续并逐渐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具备从前方端部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前方弯折部22a及从后方端部向左右内侧弯折的后方弯折部22b。
在左右侧边框架22的左右内侧面设置有向左右内侧凹陷的凹部22c,在凹部22c形成有向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
S弹簧23a及S弹簧23b分别为从后方支持乘客的背部及腰部的受压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部件由金属的弹性部件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受压部件也可以由树脂、织物等构成,也可不必弹性变形。另外,S弹簧23a及位于比S弹簧23a更靠座椅下方的S弹簧23b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被插入并钩住凹部22c的贯穿孔,从而与左右侧边框架22相连。
下部框架30由将板金部件向前方侧弯折的大致コ字形状构成。如图2所示,下部框架30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31及通过将左右两端弯折形成的框架弯折部32构成。
框架弯折部32以抵接于侧边框架22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框架弯折部32的上方端部与侧边框架22的下方端部22的下方端部通过焊接固定。
在框架弯折部32设置有贯穿了左右方向的未图示的轴贯穿孔,连结轴16嵌入穿过轴贯穿孔而被连结。在框架弯折部32的外侧面,弹簧卡止部件18通过紧固螺栓38而被固定。
如图2所示,框架主体部31具备向前方侧突出的上端法兰部33a及下端法兰部33b。上端法兰部33a及下端法兰部33b分别设置于座椅主体部31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并向左右方向延伸。
接下来,基于图3至图8就座椅靠背缓冲垫2a及座椅衬垫缓冲垫1a的构成进行说明。
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构成。
首先,基于图3至图5就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缓冲垫2a具备支持乘客的上身下部的下部缓冲区域40、支持乘客的上身上部的上部缓冲区域42、支持乘客的上身右侧部的右侧部缓冲区域44以及支持乘客的上身左侧部的左侧部缓冲区域46。上述各区域通过槽部48被分区。另外,在上部缓冲区域42的上面形成有插通头枕3的支柱的头枕用贯穿孔52。并且,在座椅靠背缓冲垫2a埋设有用于悬挂座椅前面侧的表皮2b的悬挂线缆54。
下部缓冲区域40具备分别通过不同的材料成形的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及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边界为边界部41。在此,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位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之上。例如,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为支持乘客的腰椎的腰椎支持区域,此时,边界部41位于比腰椎支持区域更靠上。
另外,上述的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及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可以是以发泡成形时的硬度、密度、回弹率等性能不同的方式成形的、由相同原料构成的部件,可以是以发泡成形时的硬度、密度、回弹率等性能不同的原料分别成形的部件,也可以是构造不同的三维网状弹性体。例如,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及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也可以由聚氨酯(PUR)、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之中各不相同的合成树脂原料成形。
另外,也可以以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硬度比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硬度更高的方式来选择两者的材料。作为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可以通过PP(聚丙烯)珠粒发泡成形,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可以通过聚氨酯泡沫成形。这样,通过使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硬度比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硬度更高,能够使支持乘客腰椎的区域硬,使支持比乘客的腰椎更靠上侧的上身的区域柔软。据此,能够稳定地支持乘客的姿势,同时乘客的肩部周边等上身上部向座椅下沉,能够减轻负担,提高就座感。
此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边界部41在座椅正面看为波浪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曲线形状、直线形状或者由两个以上的不同的曲线、直线的组合构成的复合形状(例如折线等)。
进一步地,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边界部41也可以作为分别将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成形后粘合构成的接合部。另外,边界部41也可以是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成形时通过一方的层渗透另一方的层而形成的浸透层。另外,进一步地,边界部41也可以是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成形材料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成形材料混合并硬化的兼容部。
另外,如图3至图5所示,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及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里面(座椅后方侧的面)层压有压毡50。压毡50配置于与边界部41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据此,能够提高边界部41周边的强度。
此外,上部缓冲区域42、右侧部缓冲区域44及左侧部缓冲区域46可以通过与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或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相同的材料成形,也可以通过与两者不同的材料成形。
在此,基于图5就边界部41与作为受压部件的S弹簧23a及S弹簧23b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边界部41与S弹簧23a在座椅上下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重叠的位置。在此,前方端部41a为边界部41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后方端部41b为边界部41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均配置于与S弹簧23a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边界部41配置于与S弹簧23a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边界部41也可以配置于与S弹簧23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此外,关于边界部41与S弹簧23a及S弹簧23b配置的其他的构成例,在后面进行描述。
如图5所示,由于边界部41与S弹簧23a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相对的位置,能够通过S弹簧23a支持承受了乘客的荷重的边界部41。并且,边界部41为从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硬度变化为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硬度的部位,因此,通过如上方式被S弹簧23a支持,能够缓和边界部41周边的硬度变化。
座椅衬垫缓冲垫1a的构成。
接下来,基于图6至图8就座椅衬垫缓冲垫1a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如图6及图7所示,座椅衬垫缓冲垫1a具备支持乘客的大腿部的前方缓冲区域60、支持乘客臀部的后方缓冲区域62、支持乘客的右腿部的右侧部缓冲区域64以及支持乘客的左腿部的左侧部缓冲区域66,各区域通过槽部68被分区。
前方缓冲区域60具备分别通过不同的材料成形的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及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与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的边界为边界部61。在此,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位于比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更靠前方。例如,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为支持乘客的坐骨结节的坐骨结节支持区域,此时,边界部61位于比坐骨结节区域更靠前方。
另外,上述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及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可以是以发泡成形时的硬度、密度、回弹率等性能不同的方式成形的、由相同原料构成的部件,可以是以发泡成形时的硬度、密度、回弹率等性能不同的原料分别成形的部件,也可以是构造不同的三维网状弹性体等。例如,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与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也可以由聚氨酯(PUR)、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之中各不相同的合成树脂原料成形。
另外,也可以以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的硬度比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的硬度更高的方式来选择两者的材料。作为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可以通过PP(聚丙烯)珠粒发泡成形,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可以通过聚氨酯泡沫成形。这样,通过使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的硬度比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的硬度更高,能够使支持乘客坐骨结节的区域硬,使支持比乘客的坐骨结节更靠前方的区域柔软。据此,能够稳定地支持乘客的姿势,同时乘客的大腿部的前方向座椅下沉,能够减轻负担,提高就座感。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与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的边界部61在座椅上面看为波浪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曲线形状、直线形状或者由两个以上的不同的曲线、直线的组合构成的复合形状(例如折线等)。
进一步地,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与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的边界部61也可以作为分别将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与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成形后粘合构成的接合部。另外,边界部61也可以是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与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成形时通过一方的层渗透另一方的层而形成的浸透层。另外,进一步地,边界部61也可以是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的成形材料与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的成形材料混合并硬化的兼容部。
此外,后方缓冲区域62、右侧部缓冲区域64及左侧部缓冲区域66可以通过与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或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相同的材料成形,也可以通过与两者不同的材料成形。
在此,基于图8就边界部61与作为受压部件的S弹簧14a及S弹簧14b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边界部61与S弹簧14b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重叠的位置。在此,上方端部61a为边界部41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下方端部61b为边界部61的座椅下方侧的端部。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上方端部61a与下方端部61b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方端部61a与下方端部61b均配置于与S弹簧14b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边界部61配置于与S弹簧14b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边界部61也可以配置于与S弹簧14a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如图8所示,由于边界部61与S弹簧14b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重叠的位置,能够通过S弹簧14bb支持承受了乘客的荷重的边界部61。并且,边界部61为从前方第1缓冲区域60a的硬度变化为前方第2缓冲区域60b的硬度的部位,因此,通过如上方式被S弹簧14b支持,能够缓和边界部61周边的硬度变化。
变形例。
接下来,基于图9至图14就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图9至图14所示的例子中,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边界部41的构成与上述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不同,其他内容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省略对共同点的说明。
图9表示第1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如图9所示,在第1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边界部41的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高度,同时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的连接面形成阶梯状高低不平构造。换言之,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以阶梯状高低不平构造(楼梯形状)被连接。此外,前方端部41a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S弹簧23a与S弹簧23b之间,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与S弹簧23a重叠的位置。另外,图9所示的边界部41也可以作为浸透层或接合层构成。
这样,以边界部41作为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高度不同的阶梯状高低不平构造,使一方的端部(在该例子中为后方端部41b)与S弹簧23a相对。据此,通过使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的边界部41与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呈阶梯状,能够抑制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急剧变化。据此,能够缓和边界部41的周边硬度的变化。
图10表示第2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如图10所示,在第2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边界部41的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同时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的连接面形成倾斜构造。换言之,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以倾斜构造连接。此外,前方端部41a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S弹簧23a与S弹簧23b之间,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位于与S弹簧23a重叠的位置。另外,图10所示的边界部41也可以作为浸透层或接合层构成。
这样,以边界部41作为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高度不同的倾斜构造,使一方的端部(在该例子中为后方端部41b)与S弹簧23a相对。据此,能够使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的边界部41与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平滑,抑制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急剧变化。据此,能够缓和边界部41的周边硬度的变化。
图11表示第3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如图11所示,在第3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边界部41为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的倾斜构造,以下的内容与第2变形例不同。即,在第3变形例中,在边界部41的前方端部41a的部分设置有槽部58,进一步在槽部58设置用于悬挂表皮材料的线缆等悬挂部59的内容与第2变形例不同。
这样,在第3变形例中,也与第2变形例相同,以边界部41为前方端部41a与后方端部41b在座椅上下方向上高度不同的倾斜构造,使一方的端部(在该例子中为后方端部41b)与S弹簧23a相对。据此,使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的边界部41与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平滑,能够抑制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急剧变化。据此,能够缓和边界部41的周边硬度的变化。进一步地,在第3变形例中,在边界部41的前方设置有槽部58,乘客与边界部41不会抵接,因此能够减轻乘客在边界部41上的不舒服感。
此外,在上述的第1至第3变形例中,将前方端部41a配置于S弹簧23a及S弹簧23b之间,将后方端部41b配置于与S弹簧23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也可以将前方端部41a配置于与S弹簧23a或S弹簧23b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将后方端部41b配置于S弹簧23a与S弹簧23b之间。
图12表示第4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如图12所示,在第4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边界部41为设置了与上述第3变形例相同的槽部58的构造,以下的内容与第3变形例不同。即,在第4变形例中,边界部41为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材料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材料兼容的兼容部这一点与第3变形例不同。
这样,在第4变形例中,通过使边界部41与S弹簧23a相对,能够使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的边界部41及其周围的硬度变化平滑,抑制边界部及其周围的硬度急剧变化。另外,以边界部41作为兼容部,通过扩大边界部41的荷重输入区域,能够减轻边界部41中乘客的不舒服感。另外,在第4变形例中,能够将表皮材料悬挂在悬挂部59,该悬挂部59设置于在边界部41设置的槽部58。据此,防止边界部41中表皮材料的松弛,能够减轻边界部41上的不舒服感。
图13表示第5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如图13所示,在第5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除了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后面(座椅后方的面)之外,其他各面均被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覆盖。并且,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边界部41没有到达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前面。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边界部41的后方端部41b中至少一方被设置于与S弹簧23a相对的位置。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边界部41的下侧的后方端部41b位于比S弹簧23b更靠下侧,但是也可以将后方端部41b设置于与S弹簧23b相对的位置。
另外,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除了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后面之外,各面均被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覆盖,也可以是除了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的前面之外,各面均被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覆盖,边界部41并未到达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后面。
图14表示第6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的V-V截面图。如图14所示,在第6变形例涉及的座椅靠背缓冲垫2a中,将下部第1缓冲区域40a与下部第2缓冲区域40b的边界部41中的前方端部41a设置于与S弹簧23b相对的位置,将后方端部设置于与S弹簧23a相对的位置。另外,并不限定于图14所示的例子,也可以将边界部41的前方端部41a设置于与S弹簧23a相对的位置,将后方端部41b设置于与S弹簧23b相对的位置。
此外,同样也可以将上述第1至第6变形例的构成适用于座椅衬垫缓冲垫1a的边界部61。
符号说明
S 车用座椅
Sa 座椅框架
1 座椅衬垫
1a 座椅衬垫缓冲垫
1b 表皮
2 座椅靠背
2a 座椅靠背缓冲垫
2b 表皮
3 头枕
3a 头枕缓冲垫
3b 表皮
10 衬垫框架
11 衬垫侧边框架
12 盘式框架
13 框架连结管
14a、14b S 弹簧(受压部件)
15 倾斜机构
16 连结轴
17 螺旋弹簧
18 弹簧卡止部件
18a 弯折部
20 座椅靠背框架
21 上部框架
22 侧边框架
22a 前方弯折部
22b 后方弯折部
22c 凹部
23a、23b S 弹簧(受压部件)
30 下部框架
31 框架主体部
32 框架弯折部
33a 上端法兰部
33b 下端法兰部
38 紧固螺栓
40 下部缓冲区域
40a 下部第1缓冲区域
40b 下部第2缓冲区域
41 边界部
41a 前方端部
41b 后方端部
42 上部缓冲区域
44 右侧部缓冲区域
46 左侧部缓冲区域
48 槽部
50 压毡
52 头枕用贯穿孔
54、56 悬挂线缆
58 槽部
59 悬挂部
60 前方缓冲区域
60a 前方第1缓冲区域
60b 前方第2缓冲区域
61 边界部
61a 上方端部
61b 下方端部
62 后方缓冲区域
64 右侧部缓冲区域
66 左侧部缓冲区域
68 槽部

Claims (12)

1.一种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座椅靠背框架、第1受压部件、第2受压部件及座椅靠背缓冲垫;
该座椅靠背框架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该座椅靠背构成靠背面;
该第1受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座椅宽度方向上并承受乘客的荷重;
该第2受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架设于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并设置于所述第1受压部件的下方;
该座椅靠背缓冲垫具有分别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且配置于覆盖所述座椅靠背的表皮材料与所述第1及第2受压部件之间;
在与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第1受压部件;
所述边界部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设置,与所述第1受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
所述边界部具有作为座椅前方侧或座椅后方侧的端部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的任意一方设置于与所述第1受压部件相对的位置,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的另一方设置于与所述第2受压部件相对的位置或所述第2受压部件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为后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所述第2端部为前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为第1后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所述第2端部为第2后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后方侧的端部,位于所述第1后方端部的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为第1前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所述第2端部为第2前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前方侧的端部,位于所述第1前方端部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的连接面构成倾斜构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中比所述边界部更靠下方的区域的硬度比上方区域的硬度更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边界部的槽安装有表皮材料的悬挂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所述座椅靠背;
通过在座椅衬垫框架载置座椅衬垫缓冲垫并以表皮覆盖所述座椅衬垫缓冲垫而构成的座椅衬垫;
通过在作为芯材的支柱载置头枕缓冲垫并以表皮覆盖所述头枕缓冲垫而构成的头枕;
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可旋转地连结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机构。
9.一种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座椅衬垫框架、第1受压部件、第2受压部件及座椅衬垫缓冲垫;
该座椅衬垫框架构成座椅衬垫的骨架,该座椅衬垫构成就座面;
该第1受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框架架设于座椅宽度方向上并承受乘客的荷重;
该第2受压部件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框架架设于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并设置于所述第1受压部件的后方;
该座椅衬垫缓冲垫具有分别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多个区域且配置于覆盖所述座椅衬垫的表皮材料与所述第1及第2受压部件之间;
在与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所述第1受压部件;
所述边界部沿所述座椅宽度方向设置,与所述第1受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的位置重叠;
所述边界部具有作为座椅上方侧或座椅下方侧的端部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的任意一方设置于与所述第1受压部件相对的位置,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的另一方设置于与所述第2受压部件相对的位置或所述第2受压部件的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为下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下方侧的端部,所述第2端部为上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上方侧的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界部的所述第1端部为第1下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下方侧的端部,所述第2端部为第2下方端部,是所述边界部的座椅下方侧的端部,位于所述第1下方端部的后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所述座椅衬垫;
通过在座椅靠背框架载置座椅靠背缓冲垫并以表皮覆盖所述座椅靠背缓冲垫而构成的座椅靠背;
通过在作为芯材的支柱载置头枕缓冲垫并以表皮覆盖所述头枕缓冲垫而构成的头枕;
相对于所述座椅衬垫可旋转地连结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机构。
CN202110190175.3A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Active CN1128959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1301A JP6572801B2 (ja) 2016-03-03 2016-03-03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6-041301 2016-03-03
PCT/JP2017/008264 WO2017150660A1 (ja) 2016-03-03 2017-03-02 車両用シート
CN201780010478.4A CN108883716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0478.4A Division CN108883716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95998A CN112895998A (zh) 2021-06-04
CN112895998B true CN112895998B (zh) 2022-11-18

Family

ID=5974420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0175.3A Active CN112895998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CN202110190113.2A Active CN112895997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CN202110190192.7A Active CN112848990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CN201780010478.4A Active CN108883716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0113.2A Active CN112895997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CN202110190192.7A Active CN112848990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CN201780010478.4A Active CN108883716B (zh) 2016-03-03 2017-03-02 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5) US10632885B2 (zh)
JP (1) JP6572801B2 (zh)
CN (4) CN112895998B (zh)
WO (1) WO20171506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65752B2 (en) * 2020-10-12 2022-10-11 B/E Aerospace, Inc. Seat assembly with hybrid spring-based cushion support
US11780523B2 (en) * 2021-12-03 2023-10-10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Inc. Multi-material support pa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0083A (ja) * 1999-09-01 2001-03-21 Inoac Corp シート用パッド
WO2004089687A1 (ja) * 2003-04-10 2004-10-21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7585030B2 (en) * 2006-07-20 2009-09-08 Galbreath Ashford A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ayered seating assembly
WO2009120738A1 (en) * 2008-03-25 2009-10-0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Vehicular trim applications using film adhesive in lieu of stitching
CN104029619A (zh) * 2013-03-06 2014-09-1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04853954A (zh) * 2012-11-30 2015-08-1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7411Y2 (zh) * 1978-02-18 1981-09-02
JPS54124707A (en) 1978-03-20 1979-09-27 Hitachi Maxell Magnetic record medium
JPS58183151U (ja) * 1982-06-01 1983-12-06 井上エムテ−ピ−株式会社 異硬度クツシヨン体
JPS5970548U (ja) * 1982-11-02 1984-05-14 株式会社東洋クオリティワン クツシヨン体
SE445818B (sv) * 1984-02-23 1986-07-21 Tachikawa Spring Co Fordonssete
JPH0252607A (ja) * 1988-08-16 1990-02-2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48860U (zh) 1990-08-31 1992-04-24
JPH11113688A (ja) 1997-10-14 1999-04-27 Achilles Corp 寝具用マットレス
DE19858209C1 (de) * 1998-12-17 2000-04-13 Faure Bertrand Sitztech Gmbh Sitz,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JP2000189281A (ja) * 1998-12-28 2000-07-11 Toyota Motor Corp ヒ―タ―内蔵車両用シ―ト
DE102004048787A1 (de) * 2004-10-07 2006-04-1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itz für ein Fahrzeug
KR101018394B1 (ko) 2005-12-28 2011-02-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데루타 쓰-링 탑승물용 시트 및 탑승물용 시트의 평가 방법
JP2008284275A (ja) * 2007-05-21 2008-11-27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バックのシートパッド構造
US8141957B2 (en) * 2008-12-15 2012-03-27 La-Z-Boy Incorporated Cushion with plural zones of foam
CN102791169B (zh) * 2009-11-16 2016-07-1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座椅衬垫结构
WO2012043807A1 (ja) * 2010-10-01 2012-04-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の剛性設定方法
JP5678783B2 (ja) 2011-04-14 2015-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ヘッドレスト搭載シート
BR112013027943B1 (pt) * 2011-05-02 2021-01-1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ssento de veículo
JP5985411B2 (ja) * 2012-02-22 2016-09-0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JP5884638B2 (ja) * 2012-05-28 2016-03-1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4031820A1 (en) * 2012-08-23 2014-02-27 Lear Corporation Thoracic region comfort seating system
CN202820417U (zh) * 2012-09-24 2013-03-27 安维车件(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座椅靠背垫
JP6336910B2 (ja) 2012-10-01 2018-06-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バックレスト
JP5959081B2 (ja) * 2013-02-22 2016-08-02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のトリムカバーの固定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6089871B2 (ja) * 2013-03-28 2017-03-0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5865886B2 (ja) 2013-09-30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材の製造方法
JP6675822B2 (ja) * 2014-07-24 2020-04-08 株式会社東洋クオリティワン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488109B2 (ja) * 2014-11-05 2019-03-20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及び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70083A (ja) * 1999-09-01 2001-03-21 Inoac Corp シート用パッド
WO2004089687A1 (ja) * 2003-04-10 2004-10-21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7585030B2 (en) * 2006-07-20 2009-09-08 Galbreath Ashford A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ayered seating assembly
WO2009120738A1 (en) * 2008-03-25 2009-10-0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Vehicular trim applications using film adhesive in lieu of stitching
CN104853954A (zh) * 2012-11-30 2015-08-1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工具座椅
CN104029619A (zh) * 2013-03-06 2014-09-1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25320A1 (en) 2024-01-25
CN112895997A (zh) 2021-06-04
US11807135B2 (en) 2023-11-07
US20210284053A1 (en) 2021-09-16
US11491901B2 (en) 2022-11-08
US11027637B2 (en) 2021-06-08
JP6572801B2 (ja) 2019-09-11
CN112895997B (zh) 2022-11-04
US10632885B2 (en) 2020-04-28
CN108883716B (zh) 2021-03-12
US20190009700A1 (en) 2019-01-10
US20200254913A1 (en) 2020-08-13
WO2017150660A1 (ja) 2017-09-08
CN112848990A (zh) 2021-05-28
CN108883716A (zh) 2018-11-23
CN112848990B (zh) 2022-11-04
JP2017154668A (ja) 2017-09-07
CN112895998A (zh) 2021-06-04
US20230064863A1 (en)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7527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10290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09861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40025320A1 (en) Vehicle seat
JP7381945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4087870A1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
JP6669973B2 (ja) シート
WO2020255754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71813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29952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00194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405300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364877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及び該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を備える乗物用シート
JP7289511B2 (ja) シート
JP4713162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
JP202218738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0078645A (ja) 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