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3954A - 交通工具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53954A
CN104853954A CN201380062870.5A CN201380062870A CN104853954A CN 104853954 A CN104853954 A CN 104853954A CN 201380062870 A CN201380062870 A CN 201380062870A CN 104853954 A CN104853954 A CN 104853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side frame
thread
sea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28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53954B (zh
Inventor
渡边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623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27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91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3940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79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394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66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394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72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53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72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217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53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3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53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3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6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transversally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b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8Particular seat belt attachment and gu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02/948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the actuation of the positioning or locking mechanism for one seat part being dependent on the position of another seat part, e.g. the seats floor lock being unlocked when the back-rest is inclined or the backrest can be tilted only when the seat is in its rear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02/952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the locking system
    • B60N2002/957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the locking system the locking system prevents an abnormal or wrong mounting situation, i.e. deployment or functioning of a seat part being prevented if the seat or seat part is not properly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18Belt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构造如下:当椅座移向限制座椅靠背向下摆动的位置时,座椅靠背无法向下摆动。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基部架;椅座架(3),其可相对于所述基部架在第一位置和区别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水平移动;座椅靠背架(4),其可相对于所述椅座架(3)旋转;锁止部件(5),其用于限制所述座椅靠背架(4)向后摆动;以及解锁机构(6),其用于在所述椅座架(3)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解除由所述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止。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椅座,椅座具有乘坐部。该椅座的框架为椅座架。该椅座架在水平方向上可相对于交通工具主体移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本领域存在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座椅(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椅座,椅座具有乘坐部。该椅座通过滑动机构安装在交通工具主体上。在这种交通工具座椅中,椅座可与座椅靠背一起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交通工具主体移动。
在本领域中还存在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座椅(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该交通工具座椅具有安装在其内的线状物(类似刹车线的结构)。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夹具,线状物护套被保持在该夹具中,进而使线状物护套不会因与座椅框架的边缘接触而损坏。
在本领域中还存在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座椅(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该交通工具座椅带有从座椅靠背肩部的上端拉出的座椅安全带。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椅安全带牵引器,能够使该牵引器固定在该交通工具座椅的适当位置上。
在本领域中还存在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座椅(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左、右侧架及左、右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用于支承上述侧架,以使上述侧架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在本领域中还存在这样一种交通工具座椅(例如,参见专利文献5),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用于支承椅座的可移动部件。该可移动部件由侧架通过连杆实施支承,从而能够改变椅座的倾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9-262796 A
专利文献2:JP 3498177 B2
专利文献3:JP H04-135949 A
专利文献4:JP 5087991 B2
专利文献5:JPH07-257242 A
发明内容
实际上,如前述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椅座在水平方向上可相对于交通工具主体移动,因椅座的移动位置的不同,当座椅靠背向后摆动(放倒)时,座椅靠背有可能会与交通工具座椅后方的交通工具主体的一部分发生干涉。
由此需要(最好是)设置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在该交通工具座椅中,当椅座移动到座椅靠背不可以被放倒(倾倒)的位置时,限制座椅靠背被放倒。
由此需要进一步设置用于限制座椅靠背被放倒的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能够以与椅座的运动连动的方式释放。
由此还需要进一步设置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在该交通工具座椅中,即便在用于限制座椅靠背被放倒的锁止部件被卡住而不能发挥作用时,椅座也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如前述专利文献2中介绍的技术,当座椅框架被移动时,如果护套会卡在夹具上,处于被夹具拉拽的状态时,座椅框架就很难移动。此外,被夹具拉拽的护套有可能会变形。
因此,对于铺设有线状物交通工具座椅而言,最好是座椅框架移动方便,而且能够抑制线状物护套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如前述专利文献3中介绍的带有从座椅靠背肩部的上端拉出的座椅安全带的交通工具座椅,例如在交通工具受到碰撞时,较大牵拉载荷作用于该安全带上,座椅靠背肩部上端的安全带牵引器受到向前及向后的较大载荷作用。这一载荷会传递到通过靠背倾角调节装置等支承座椅靠背的椅座上,有可能引起椅座的变形。
因此,最好是能够抑制安全带有从座椅靠背肩部的上端拉出的座椅安全带的交通工具座椅中的椅座的变形。
因为交通工具座椅以能够相对于交通工具滑动的方式安装,这样在交通工具座椅滑动或座椅安全带拉出或缩回时,座椅安全带及滑轨机构彼此间有可能会产生干涉。由此可能会妨碍座椅安全带及滑轨机构的顺畅运转,并可能损坏座椅安全带。
为此,最好是能够抑制座椅安全带与滑轨机构之间的干涉,以便使座椅安全带及滑轨机构动作顺畅,并延长座椅安全带的使用寿命。
为了使座椅安全带及滑轨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并延长座椅安全带的使用寿命,但是最好是能够限制为了实现该目的,而导致的部件数量增加。
当如前述专利文献4所介绍的交通工具座椅在左右方向上滑动时,如果交通工具座椅与某一物体产生干涉,则侧架与横向滑动机构之间的接合部上有可能受到较大的载荷作用。由此需要增加侧架的刚性,以通过横向滑动机构稳定地支承侧架。
如果如前述专利文献5所介绍的交通工具座椅设置有支承乘坐者双脚的搁脚板机构,而且从左右方向上观察连接搁脚板操纵杆与侧架的杆架与前述连杆重叠,则会产生增加交工工具座椅横向尺寸的缺点。
为此,最好是能够缩小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横向尺寸。
更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基部架和设置在基部架上方的座椅框架;所述座椅框架包括:椅座架,其可相对于所述基部架在第一位置和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水平移动;座椅靠背架,其可相对于所述椅座架转动;锁止部件,其用于限制所述座椅靠背架向后摆动;以及解锁机构,其与所述椅座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相连动,解除由所述锁止部件施加的锁止。
凭借这种结构,椅座架在第一位置,可限制座椅靠背架向下摆动(放倒),而在第二位置,可允许座椅靠背架向下摆动(放倒)。
上述交通工具座椅还可被构造如下:所述锁止部件能够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锁止位置,所述座椅靠背架被限制向后摆动;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座椅靠背架被允许向后摆动;其中,所述解锁机构包括:与所述锁止部件连接的牵拉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架上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卡合;并且其中,当所述椅座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向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实现卡合,由此使所述牵拉部件被拉动,进而使所述牵拉部件将所述锁止部件从所述锁止位置移向所述解锁位置。
凭借这种结构,座椅底部(椅座)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锁止部件能够与之连动,解除锁止部件对座椅靠背架的锁止。
在这种结构中,优选地,所述卡合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架移动,在所述牵拉部件所施加的作用力在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一起移动。
当强制座椅靠背架向后移动的力作用在由锁止部件锁止的座椅靠背架上时,锁止部件可能会被卡住而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水平移动椅座架,牵拉部件便会绷紧并限制椅座架移动。然而,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允许卡合部移动,由此可缓解牵拉部件的紧绷,使椅座架可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地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向某一方向对所述卡合部施力,其中所述某一方向与所述卡合部承受的来自于所述牵拉部件的力的方向相反;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大于移动所述锁止部件所需要的力。
凭借这种结构,在牵拉部件的紧绷状态被解除时,可使卡合部返回至其起始位置。
上述包括牵拉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设置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锁止部件施加从所述解锁位置朝向所述锁止位置的作用力。
凭借这种结构,当椅座架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牵拉部件与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时,锁止部件可从解锁位置返回锁止位置,
包括牵拉锁止部件的牵拉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优选被构造如下:在所述椅座架即将到达所述第二位置之前,所述牵拉部件与所述接合部实现接合。
凭借这种结构,可缩短牵拉部件牵拉锁止部件的距离。
上述的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上的线状物,所述线状物包括内部线和护套,所述护套以使所述内部线在所述护套内部能够移动的方式覆盖并保持所述金属线;引导器,其用于托持所述护套;其中,所述引导器具有一对开口;所述开口设置两个不同位置;这两个位置在所述引导器所托持的所述护套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分开;所述护套穿过一对所述开口;所述引导器引导所述护套沿连接着一对所述开口的路径移动。
凭借这种结构,护套并未被引导器固定,可相对于引导器移动。因此,在座椅框架移动时,护套不会被引导器牵拉。这样,座椅框架可以轻松移动。此外,因为护套未被引导器牵拉,所以可抑制护套的不良变形。
交通工具座椅椅座,其包括所述椅座架;座椅靠背,其包括所述座椅靠背架;以及座椅安全带;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包括安全带引导器,所述安全带引导器用于在对应于肩部上端的位置支承所述座椅安全带,并允许所述座椅安全带被拉出;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一对侧架、以及内架;其中,所述一对侧架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两个分开的位置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而所述内架设置在这对侧架中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的内侧;所述内架与这对侧架中的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安全带引导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设置一对侧架中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以及所述内架位置范围内。
凭借这种结构,首先,由于内架设置在一对侧架中的至少一个侧架上,且该内架与这一侧架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可提高侧架的刚性。此外,即便在较大张拉载荷作用在安全带时,例如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而且来自前后方向上的较大的力施加于安全带引导器并传递至椅座,椅座的侧架和内架也可承受住这种载荷。特别是凭借上述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安全带引导器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该位置使安全带引导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涵盖了一个侧架和内架的左右宽度范围,凭借这一结构可将来自座椅安全带的载荷传导至侧架与内架之间的位置,由此使座椅靠背和椅座几乎不会扭曲,从而使侧架和内架能够稳定地承受该载荷。相应地,也可抑制椅座(具体来说你,包含在椅座内的框架)的变形。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地,内架的后侧向内侧弯曲。
凭借这种结构,可提高内架的刚性,并可更加有效地抑制椅座的变形。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在左、右侧架上均可设置内架,并可在其内架之间设置连接两个内架的连接部件。
凭借这种结构,可抑制内架向左或向右变形,并提高了内架的刚性,从而可更加有效地抑制椅座的变形。
另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椅座,其包括上述椅座架;座椅靠背,其包括上述座椅靠背架;以及座椅安全带;所述座椅安全带在所述椅座下方沿所述椅座延伸;其中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包括:滑轨机构,其用于以能够使所述椅座沿所述滑轨机构滑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椅座;以及遮罩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滑轨机构和位于所述座椅下方的所述座椅安全带部分之间。
凭借遮罩部件设置在滑轨机构和位于所述椅座下方的所述座椅安全带部分之间的这种结构,可避免座椅安全带与滑轨机构之间发生干涉。相应地,当滑轨机构被致动时,座椅安全带与滑轨机构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此外,在座椅安全带被抽出或收回时,滑轨机构和座椅安全带之间也不会发生干涉。相应地,对于座椅安全带和滑轨机构之间干涉的抑制能够实现座椅安全带和滑轨机构的平顺操作,并能够延长座椅安全带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所述遮罩部件优选具有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遮罩部件的面向所述滑轨机构的表面上。
凭借这种结构,即便在遮罩部件与滑轨机构之间发生干涉时,滑轨机构与遮罩部件之间的接触也仅限于该突起的顶部,从而可使滑轨机构的致动相对平顺。
上述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支承在所述侧架的后端部上的杆状部件;所述杆状部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其中,位于所述椅座下方的所述座椅安全带部分和所述遮罩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遮罩部件包括后端部;所述后端部具有向后开放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杆状部件卡合。
凭借这种结构,遮罩部件的后端部可获得稳定的支承。
这种交通工具座椅被构造如下:所述座椅安全带绕过杆状部件,从椅座下方向上弯折。
凭借遮罩部件由座椅安全带走向引导部件来支承的这种结构,可减少部件的数量。
上述椅座架包括:左、右侧架,其构成椅座的左、右框架;以及横向滑动机构,其用于以使所述侧架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承所述侧架;其中,所述横向滑动机构与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弯曲侧架的后部而形成的延伸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侧架的后部向内侧延伸。
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弯曲侧架的后部来提高侧架后部的刚性。此外,由于横向滑动机构与通过弯曲而提高刚性的延伸部连接,因此侧架可由横向滑动机构稳定支承。
另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椅座,其包括上述椅座架;座椅靠背,其包括上述座椅靠背架;搁脚板,其在支承位置和位于所述支承位置下方的收回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所述支承位置,所述搁脚板向前突出于所述椅座以支承乘坐者双脚;以及操纵杆,其用于操纵所述搁脚板;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左、右侧架,其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框架;可移动部件,其通过多个连杆支承在所述侧架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侧架移动;以及操纵杆支架,其用于将所述操纵杆安装在所述侧架上;其中,所述操纵杆支架设置在多个所述连杆中的一个连杆的下方,并安装在所述侧架上。
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同从左右方向观察操纵杆支架与连杆彼此重叠的结构相比,可在左右方向上缩小交通工具座椅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整个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2为锁止位置上的锁止部件和座椅靠背架的侧视图;
图3为锁止部件和座椅靠背架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架处于通过向下倾斜从图2所示状态移出的状态;
图4包括:(a)处于第一位置中的锁止部件和解锁机构的俯视图;以及(b)从图4(a)中的箭头AA方向观察到的固定板和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5为处于第二位置中的锁止部件和解锁机构的俯视图;
图6为处于解锁位置中的锁止部件和座椅靠背架的侧视图;
图7为锁止部件和座椅靠背架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架处于通过向下倾斜从图6所示状态移出的状态;
图8包括:(a)非可旋转状态下的锁止部件和座椅缓冲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解锁机构的俯视图;以及(b)从图8(a)中的箭头AB方向观察到的固定板和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9为依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10为基部架、第一滑轨机构以及整个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11为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12包括:(a)沿某一平面截取的引导器的剖视图,其中该平面在线状物延伸方向上延伸;(b)沿某一平面截取的引导器的剖视图,其中该平面与线状物延伸方向相交;以及(c)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13包括:(a)锁止部件和处于第一位置中的解锁机构的俯视图;以及(b)从图13(a)的箭头AA方向观察到的固定板和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14为锁止部件和和处于第二位置中的解锁机构的俯视图;
图15包括:(a)非可旋转状态下的锁止部件和座椅底部架处于第二位置时的解锁机构的俯视图;以及(b)从图15(a)中的箭头AB方向观察到的固定板和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16包括:(a)第一改进实例中的引导器的立体图;以及(b)第二改进实例中的引导器的立体图;
图17为作为依据第三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18为座椅靠背向下倾斜状态下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19为座椅缓冲架右侧部的平面图;
图20包括:(a)沿图19中I-I线截取的剖视图;以及(b)沿图19中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1为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22为基准位置中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和可移动部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23为座椅靠背相对于竖直平面向后摆动81度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和可移动部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24为座椅靠背从基准位置向前倾斜33度(与竖直平面成-10度)时的传动机构、各连杆和可移动部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25为从斜前上方观察到的座椅框架的示意图;
图26为从左前方观察到的座椅缓冲架的立体图;
图27为从右前方观察到的座椅缓冲架的立体图;
图28包括:(a)下侧引导器及其周围结构的分解立体图;以及(b)下侧引导器及其周围结构的剖视图;
图29为从斜前上方观察到的依据某一修改实例的座椅框架的示意图;
图30为作为依据第四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31为座椅靠背倾斜状态下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2为座椅缓冲架右侧部的平面图;
图33为用于解释缺口凹部和滑轨机构的平面图;
图34为作为依据第五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35包括:(a)处于第一位置中的车辆座椅的平面图;以及(b)处于第二位置中的车辆座椅的平面图;
图36为从左右方向外侧观察到的座椅缓冲架的侧视图;
图37为座椅缓冲架后侧部的平面图;
图38为接合部和杆架的剖视图;
图39为杆架的立体图;
图40为第一操纵杆和线状物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必要时参照附图,详细介绍阐明本发明多个方面的一些实施例。在下文说明中,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均以坐在交通工具座椅上的乘坐者的视角为准。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作为依据第一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包括:固定在作为交通工具实例的车辆主体上的基部架BF,以及设置在该基部架BF上且位于其上方的座椅框架F。座椅框架F的外侧布置有聚氨酯泡沫制成的椅垫。
基部架BF包括轨道滑块总成(第一滑轨机构SL1和第二滑轨机构SL2)。第一滑轨机构SL1主要包括多条横轨13和多个横向滑块14。而第二滑轨机构SL2主要包括多条竖轨11和多个纵向滑块12。
竖轨1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形状。两条结构相同的竖轨11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的位置上,且彼此平行延伸。各竖轨11通过前架15和后架16固定在车辆主体的地板上。纵向滑块1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形状,且可沿竖轨11滑动。
横轨13具有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两条结构相同的横轨13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的位置上,且彼此平行。各横轨13固定在纵向滑块12的上表面上。
座椅框架F包括椅座架F1以及座椅靠背架F2。其中椅座架F1构成椅座,椅座具有乘坐部。
椅座架F1是包括了一对左、右侧壁31的框架,且大致呈矩形框架的形状。该椅座架F1固定在可沿横轨13滑动的横向滑块14的上表面,椅座架F1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基部架BF水平移动。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是最右侧位置和最左侧位置。由于纵向滑块12在前后方向上可相对于竖轨11滑动,因此椅座架F1还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基部架BF水平移动。
座椅靠背架F2是大致呈矩形框架形状的框架,且可相对于椅座架F1转动,也就是说,可借助公知机构实现摆动。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架F2包括设置在其左下端上的突起,即,肋状物41。该肋状物41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于座椅靠背架F2的侧表面,并在上下方向上沿后端缘延伸。当座椅靠背架F2处在相对于椅座架F1的竖起姿态时,该肋状物41的下端位于座椅靠背架F2旋转轴42的正下方位置的后侧,且该肋状物41的下端在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的作用下以旋转轴42为中心向斜前下方转动。
车辆座椅S包括用于限制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放倒)的锁止部件5、以及解锁机构6。该解锁机构6凭借与椅座架F1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的运动相连动的方式解除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定。
锁止部件5是一种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椅座架F1左侧壁31后部上的部件。锁止部件5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侧壁31外侧的操作部5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侧壁31内侧的锁止部52。隔着侧壁31配置的操作部51和锁止部52通过旋转轴53连接在一起(参见图4(a))。
操作部51包括:其上固定着旋转轴53且大致形成为圆形的的中心部51A、从中心部51A向下延伸的线状物固定部51B以及从中心部51A向上延伸的弹簧固定部51C。
锁止部52形成为近端部(基端部)上固定着旋转轴53且从旋转轴53向后延伸的板状。锁止部52的远端面(头端面)52A的构造如下:当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的远端(头端)41A与该远端面52A接触时,肋状物41远端41A对锁止部52施加朝向转轴53一侧推力,以防止(抑制)锁止部件5旋转。
上述锁止部件5可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锁止位置,当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时,锁止部52的远端能够与座椅靠背架F2肋状物41的远端41A相接触(如图2所示的位置),在解锁位置,当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时,锁止部52不会与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发生干涉(如图6所示的位置),解锁位置时的锁止部52相对于锁止位置时的锁止部52处于顺时针转动的方向上。换句话说,处于锁止位置中的锁止部件5可限制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而处于解锁位置中的锁止部件5允许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
锁止部件5被第一拉簧(拉伸弹簧)R1施加由解锁位置朝向锁止位置的作用力。第一拉簧R1是施力部件的实例。第一拉簧R1的一端被支承部31A卡止,而其另一端被锁止部件5的弹簧固定部51C卡止。其中,支承部31A在锁止部件5的前方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于椅座架F1的侧壁31。第一拉簧R1用于向前牵拉弹簧固定部51C,由此能够使锁止部件5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
解锁机构6包括线状物7、固定板8和卡合部件9。其中,线状物7是由椅座架F1支承的牵拉部件的实例,而固定板8和卡合部件9则由图4(b)所示的前侧横轨13支承(安装)。
如图4(a)所示,线状物7在前后方向上沿椅座架F1侧壁31的外表面延伸。线状物7包括后端71和前端72,。其中,后端71与锁止部件5的线状物固定部51B连接,而前端72进入椅座架F1的框架内侧,且延伸至椅座架F1一对侧壁31之间的大致左右方向中央位置。直径大于上述线状物7的环形卡止部73设置在线状物7的前端72上。
如图4(b)所示,固定板8是普通的L-形板,并且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沿横轨13后表面13A延伸的第一板部81和从第一板部81的左端向后延伸的第二板部82。第一板部81具有设置在横向(左右方向)中央位置上的两个横向排列的通孔(未示出)。第二板部82具有设置在其后端的向前凹陷的槽82A。
卡合部件9是板状部件,且可与线状物7的远端(头端)卡合。卡合部件9包括:与固定板8的第一板部81重叠的被支承部91、从被支承部91的下端向后延伸的连接部92、从连接部92的左端向上延伸的卡合部93以及设置在连接部92右端的弹簧支撑部94。
被支承部91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沿着固定部8第一板部81延伸,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长条横长孔91A。
连接部92与被支承部91具有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尺寸,而且连接部92的后端向后延伸至大致与固定板8第二板部82的后端位置相同的位置上。
卡合部93设置在连接部92的后部,且具有面对固定板8的槽82A设置的槽93A。其中,槽93A从卡合部93的上端向下(即:与槽82A的凹陷方向不同的方向)凹陷。槽93A的宽度小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的宽度。
弹簧支承部94从连接部92的右端向右突出,而且其远端部(头端部)向上弯曲(弯折)。弹簧支承部9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穿透远端部的通孔。
上述固定板8和卡合部件9的配置方式如下:固定板8的第一板部81以及卡合部件9的被支承部91顺序叠放在横轨13的后表面13A上。
卡合部件9的构造如下:卡合部93设置在线状物7的卡止部73的左侧。更具体而言,卡合部93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在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的椅座架F1即将到达第二位置之前,卡合部93能够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产生卡合的位置。卡合部93的槽93A从前后两侧夹持线状物7的前端72,即,线状物7的前端72设置在卡合部93的槽93A内,由此可使线状物7的前端72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得以保持。固定板8的构造如下:第二板部82设置在卡合部93左侧,与卡合部93之间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该一定距离为椅座架F1从线状物7卡止部73与卡合部件9卡合部93相卡合的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移动距离。第二板部82的槽82A从上下两侧夹持线状物7的前端72,即,线状物7的前端72设置在第二板部82的槽82A内,由此可使线状物7的前端72保持在上下方向上。
固定板8由两个带凸缘的销子B固定在横轨13上。其中该销子插入在形成于第一板部81上的通孔内。卡合部件9具有长孔91A。该长孔91A形成在卡合部件9的被支承部91上,且与上述两个带凸缘的销子B卡合,由此使卡合部件9在左右方向上可相对于横轨13(基部架BF)和固定板8移动。
卡合部件9在作为弹性部件实例的第二拉簧R2的作用下朝向某一方向被施力。该方向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与卡合部件9卡合部93卡合时由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从线状物7卡止部73处受到的力的方向相反。
第二拉簧R2的左端钩(卡止)在卡合部件9的弹簧支承部94上,而其右端钩在图4(a)所示的右侧竖轨11上。第二拉簧R2向右牵拉卡合部件9。
第二拉簧R2的作用力小于足以使椅座架F1左右移动的力,且大于将锁止部件5从锁止位置移向解锁位置所必需的力。从而,当未通过线状物7向卡合部件9施加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力时,卡合部件9到达最右侧位置,带凸缘的销子B与长孔91A的左端抵接;而当从线状物7向卡合部件9施加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力时,卡合部件9克服第二拉簧R2的作用力与线状物7一起向左移动。
下面将介绍上述车辆座椅的操作及优点。
如图4(a)所示,当车辆座椅位于最右侧位置时,椅座架F1位于第一位置,而锁止部件5位于图2所示的锁止位置上。在这种状态下,当操作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时,如图3所示,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的远端41A与锁止部件5的锁止部52的远端面52A相接触,从而限制了座椅靠背架F2的向后摆动。
如此,当椅座架F1位于第一位置时,座椅靠背架F2的向后摆动受到限制。因此,即便在车辆座椅的后侧存在车辆主体的一部分(例如轮胎罩等)时,能够限制座椅靠背架F2与车辆主体的这一部分发生干涉。
当椅座架F1在座椅靠背架F2处于竖起状态时向左移动时,如图5所示,在将要到达第二位置之前,线状物7的卡止部73卡住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槽93A的边缘)。换句话说,在椅座架F1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卡合部93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之间发生卡合。
在这种状态下,当椅座架F1朝向第二位置进一步向左移动时,虽然卡合部93受到线状物7卡止部73施加的朝向左侧方的作用力,然而,该作用力小于向右牵拉卡合部件9的第二拉簧R2的作用力,因此卡合部件9并不相对于固定板8移动。这样,卡合部93牵拉线状物7,如图6所示,线状物7使锁止部件5转动使其从锁止位置移向解锁位置,从而解除由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定。
当椅座架F1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7所示,即便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也不会与锁止部件5发生干涉,从而使座椅靠背架F2能够充分实现倾倒。
由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与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之间的卡合在椅座架F1到达第二位置之前便已发生,因此可缩短拉动线状物7的距离。
为了将车辆座椅从第二位置移回至第一位置,首先提起座椅靠背架F2,然后移动车辆座椅。当椅座架F1从第二位置移向第一位置时,线状物7的卡止部73向右移动,由此解除了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与线状物7之间的卡合。这样,线状物7不再由卡合部93牵拉,锁止部件5在第一拉簧R1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解锁位置移向锁止位置。
如果位于第一位置的椅座架F1上的座椅靠背架F2被强制向后摆动,锁止部件5可卡在肋状物41上并无法旋转。如果这一状态下的椅座架F1向第二位置移动,则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与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之间的卡合无法使锁止部件5旋转,由此使卡合部93无法拉动线状物7,导致线状物7处于紧绷的伸展状态,进而由线状物7向卡合部93施加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预定大小的力)的力。这样,如图8(a)和(b)所示,线状物7凭借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力拉动卡合部件9,使卡合部件9向左移动。
在锁止部件5无法移动时,由于卡合部件9不再牵拉线状物7,但是与线状物7一起相对于固定板8移动,由此可抑制线状物7的伸展。
当椅座架F1返回第一位置时,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与卡合部93分开,由此使卡合部件9在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作用下返回初始位置(位于右侧的位置)。
在上文中已完成了对于第一实施例的介绍,但不难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前提下,可对具体结构进行适当的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解锁机构6用于在椅座架F1从第一位置向左移向第二位置时解除由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定。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解锁机构可在椅座架F1向右移动时解除由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定,或在椅座架F1向前或向后移动时解除由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有将锁止部件5从解锁位置向锁定位置施力的第一拉簧R1,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锁止部件依靠自重可形成有这样一种重量分布:除非施加外力,否则该重量分布会使锁止部件在其自身重量的作用下一直位于锁止位置。
第二实施例
下面,主要参照附图9至16详细介绍第二实施例。因为同座椅靠背架F2位置相关的锁止部件5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该位置相似,因此下文将参照图2、图3、图7和图7,其中图2示出了位于锁止位置的锁止部件5和座椅靠背架F2,图3示出了锁止部件5和通过向下倾斜而从图2所示状态移出的座椅靠背架F2,图6示出了位于解锁位置的锁止部件5和座椅靠背架F2,而图7示出了锁止部件5和通过向下倾斜而从图5所示状态移出的座椅靠背架F2。
如图9所示,作为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S是一种可相对于交通工具地板倾斜并可相对于交通工具地板在前、后、左或右方向上滑动的座椅。车辆座椅S主要包括椅座S1、座椅靠背S2、头枕S3、搁脚板S4和侧盖S5。
椅座S1和座椅靠背S2包括座椅框架F。其中,该座椅框架F由基部架BF利用图10所示的第一滑轨机构SL1支承,且布置有缓冲垫和外罩。该缓冲垫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而该外罩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
再如图9所示,搁脚板S4是用于支承乘坐者双脚的垫子,其包括布置有缓冲垫和外罩的公知框架(未示出)。搁脚板S4可借助公知的搁脚板驱动机构(未示出)在支承位置(参见图中的双点划线)和位于该支承位置下方的收回位置(参见图中的实线)之间移动。在该支承位置中,搁脚板向前突出于椅座S1以支承乘坐者的双脚。
侧盖S5包括:用于操纵搁脚板S4的第一操纵杆(操作柄)L1、用于左右滑动车辆座椅S的第二操纵杆L2、用于调整车辆座椅S高度的第三操纵杆L3以及用于使座椅靠背S2倾斜(摆动)的第四操纵杆L4。这些操纵杆L1,L2,L3,L4均由座椅框架F支承,而在座椅框架F沿着基部架BF滑动时,侧盖S5与座椅框架F一起移动。
如图10所示,基部架BF包括第二滑轨机构SL2。第二滑轨机构SL2主要包括:作为第二轨道实例的多条竖轨11以及作为第二滑块实例的多个纵向滑块12。
竖轨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两条结构相同的竖轨11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彼此间隔的位置上,且彼此平行延伸。各竖轨11通过前架15和后架16固定在车辆主体的地板上。
纵向滑块1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形状,且与竖轨11卡合并可沿竖轨11滑动。如图11所示,纵向滑块12包括窄部12A及宽度大于窄部12A的宽部12B,从而使纵向滑块12后半部的厚度大于纵向滑块12前半部的厚度。宽部12B具有形成于其中的通孔12C。下文将要介绍的引导器100的夹子122固定在通孔12C内。
再如10所示,第一滑轨SL1主要包括作为第一轨道实例的横轨13和作为第一滑块实例的横向滑块14。
横轨13具有横向延伸的长条形状,在与竖轨11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两条结构相同的横轨13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的位置上,且彼此平行。各横轨13固定在纵向滑块12的上表面上,即固定在基部架BF上。
横向滑块14具有横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且与横轨13卡合并可沿着横轨13滑动。
如图13(a)所示,横向滑块14包括用于将横向滑块14锁定在横轨13上的滑动锁止部件17。滑动锁止部件17具有公知结构,从而可使设置在滑动锁止部件17上的卡合突起与横向滑轨13上设置的多个卡槽卡合,由此将横向滑块14锁定在横轨13上。
滑动锁止部件17通过线状物C(动作线)与侧盖S5的第二操纵杆L2连接,并通过第二操纵杆L2的操纵解除对于横向滑块14的锁定。更具体而言,线状物C包括内部线C1和护套C2。护套C2以使内部线C1可以在护套C2内移动的方式覆盖并包裹着内部线C1(参见图12)。内部线C1的一端与滑动锁止部件17连接,而内部线C1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杆L2连接。当第二操纵杆L2被操纵时,内部线C1牵拉滑动锁止部件17,从而使卡合突起脱离横轨13的卡槽。
线状物C由设置在右侧纵向滑块12上的引导器100固定,且布置在不会使护套C2接触到座椅框架F边缘的位置上。下面将详细介绍引导器100的结构。
如图10所示,座椅框架F包括:构成椅座S1的椅座架F1,以及构成座椅靠背S2的座椅靠背架F2。
椅座架F1是包括一对作为侧架实例的侧壁31的框架。其中侧壁3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设置,且具有矩形框架形状。椅座架F1包括连接管32和外罩连接部件33。连接管32和外罩连接部件33均为连接一对侧壁31的连接部件的实例。连接管32为圆管,并连接一对侧壁31的后部。外罩连接部件33是由金属制成的柱状部件,并连接一对侧壁3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部。设置在椅座S1外罩一端的多个钩子(未示出)卡合在外罩连接部件33上。
第二操纵杆L2安装椅座架F1的右侧侧壁31(参见图13(a))。
同第一实施例中的座椅缓冲架一样,该椅座架F1固定在多个横向滑块14的上表面,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基部架BF水平移动。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为最右侧位置和最左侧位置。通过纵向滑块1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竖轨11移动,使椅座架F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基部架BF水平移动。
座椅靠背架F2是具有矩形框架形状且可相对于椅座架F1转动的框架。也就是说,座椅靠背架F2可借助公知机构通过设置在侧盖S5上的第四操纵杆的操纵实现摆动。
与第一实施例的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架结构一样,座椅靠背架F2包括设置在其左下端上的突起(具体而言,肋状物41)。该肋状物41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于座椅靠背架F2的侧表面,并在上下方向上沿后端缘延伸。当座椅靠背架F2处在相对于椅座架F1的竖起姿态时,该肋状物41的下端在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的作用下以旋转轴42为中心向斜前下方摆动。其中该肋状物41的下端位于座椅靠背架F2旋转轴42的正下方位置的后侧。
车辆座椅S包括用于限制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的锁止部件5、以及解锁机构6。该解锁机构6凭借与椅座架F1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的运动相连动的方式解除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定。
锁止部件5是一种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椅座架F1左侧壁31后部上的部件。锁止部件5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侧壁31外侧的操作部51、和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侧壁31内侧的锁止部52。隔着侧壁31配置的操作部51和锁止部52通过旋转轴53连接在一起(参见图13(a))。
操作部51包括:其上固定着旋转轴53的中心部51A、从中心部51A向下延伸的线状物固定部51B以及从中心部51A向上延伸的弹簧固定部51C。
锁止部52形成为近端部(基端部)固定着旋转轴53且从旋转轴53向后延伸的板状。锁止部52的远端面52A的构造如下:当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的远端41A与该远端面52A接触时,肋状物41远端41A对锁止部52施加朝向转轴53方向的力,从而能够防止锁止部件5旋转。
上述锁止部件5可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锁止位置,锁止部件5的远端处于在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时能够与座椅靠背架F2肋状物41的远端41A相接触的位置(如图2所示的位置)。在解锁位置,锁止部52相对于锁止位置在图2顺时针方向上发生转动,锁止部52处于在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时其不会与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发生干涉的位置(如图6所示的位置),。换句话说,处于锁止位置中的锁止部件5可限制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而处于解锁位置中的锁止部件5可允许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
锁止部件5通过第一拉簧R1施加由解锁位置朝向锁止位置的作用力。第一拉簧R1的一端被支承部31A卡止,而其另一端被锁止部件5的弹簧固定部51C卡止。其中,支承部31A在锁止部件5的前方朝向横向外侧突出于椅座架F1的侧壁31。第一拉簧R1用于向前牵拉弹簧固定部51C,由此对锁止部件5施力,进而使锁止部件5在图2中逆时针旋转。
解锁机构6包括线状物7、固定板8和卡合部件9。其中,线状物7由椅座架F1支承,而固定板8和卡合部件9则由图13(b)所示的前侧横轨13支承。
如图13(a)所示,线状物7在前后方向上沿椅座架F1侧壁31的外表面延伸。线状物7包括后端71和前端72,。其中,后端71与锁止部件5的线状物固定部51B连接,而前端72进入椅座架F1的框架内侧,且延伸至椅座架F1一对侧壁31之间的横向中央位置。直径大于上述线状物的环形卡止部73设置在线状物7的前端72上。设置有这种结构的线状物7由第三拉簧R3施力。该第三拉簧R3在与设置有后端71的那一侧相反的方向上牵拉前端72。更具体而言,第三拉簧R3的左端钩在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上,而其右端则钩在弹簧支承板13B上。该弹簧支承板13B固定在横轨13后表面13A上的位于卡合部件9右侧的位置上。下文将详细介绍卡合部件9。第三拉簧R3向右牵拉线状物7的卡止部73。这样,线状物7的前端72不易向上、向下、向前或向后移动(晃动)。
如图13(b)所示,环状卡止部73与线状物7前端72的连接部73A呈球形(扩大部)。该球形部的尺寸大于线状物7前端72及卡止部73的厚度。这样,即便在卡止部73发生旋转时,由于连接部73A会被卡合部93的槽93A的边缘卡住,因此可使卡止部73难以脱离槽93A。下文将介绍卡合部93。
固定板8是普通的L-形板,并且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沿横轨13后表面13A延伸的第一板部81和从第一板部81的左端向后延伸的第二板部82。第一板部81具有设置在横向中央位置上的两个横向排列的通孔(未示出)。第二板部82具有设置在其后端的向前凹陷的槽82A。
卡合部件9是板状部件,且可与线状物7的远端(更具体而言,卡止部73或接合部73A)卡合。卡合部件9包括:与固定板8的第一板部81重叠的被支承部91、从被支承部91的下端向后延伸的连接部92、从连接部92的左端向上延伸的卡合部93以及设置在连接部92右端的弹簧支撑部94。
被支承部91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沿固定板8的第一板部81延伸,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长条横长孔91A。
连接部92与被支承部91具有大致相同的横向(左右方向)尺寸,而且连接部92的后端向后延伸至大致与固定板8第二板部82的后端位置相同的位置上。
卡合部93设置在连接部92的后侧,且具有面对固定板8的槽82A设置的槽93A。其中,槽93A从卡合部93的上端向下(即:与槽82A的凹陷方向不同的方向)凹陷。槽93A的横向宽度小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及接合部73A的横向宽度。
弹簧支承部94向右突出于连接部92的右端,而且其远端部向上弯曲。弹簧支承部9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穿透远端部的通孔(略去了附图标记)。
上述固定板8和卡合部件9的配置方式如下:固定板8的第一板部81以及卡合部件9的被支承部91顺序叠放在横轨13的后表面13A上。
卡合部件9的构造如下:卡合部93设置在线状物7的卡止部73的左侧。更具体而言,卡合部93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在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的椅座架F1即将到达第二位置之前,卡合部93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实现卡合的位置。线状物7的前端72设置在卡合部93的槽93A内,由此可使线状物7的前端72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得到保持。固定板8的构造如下:第二板部82设置在卡合部93左侧的与卡合部93相隔一定距离以上的位置上。该距离为椅座架F1从线状物7卡止部73与卡合部件9卡合部93相接合的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移动距离。线状物7的前端72设置在第二板部82的槽82A内,由此可使线状物7的前端72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得到保持。
固定板8由两个带凸缘的销子B固定在横轨13上。其中该销子插入在形成于第一板部81上的通孔内。卡合部件9具有长孔91A。该长孔91A形成在卡合部件9的被支承部91上,且与上述两个带凸缘的销子B卡合,由此使卡合部件9在左右方向上可相对于横轨13(基部架BF)和固定板8移动。
卡合部件9在第二拉簧R2的作用下朝向某一方向被施力。该方向与线状物7卡止部73与卡合部件9卡合部93接合时由卡合部件9卡合部93从线状物7卡止部73处受到的力的方向相反。
第二拉簧R2的左端钩在卡合部件9的弹簧支承部94上,而其右端钩在图13(a)所示的弹簧支承板13B上。第二拉簧R2向右牵拉卡合部件9。
第二拉簧R2的作用力力小于足以使椅座架F1左右移动的力,且大于将锁止部件5从锁止位置移向解锁位置所必需的力。采用这种设置,当未从线状物7向卡合部件9施加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力时,卡合部件9到达最右侧位置,在最右侧位置上,带凸缘的销子B与长孔91A左端相接触。而当从线状物7向卡合部件9施加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力时,卡合部件9克服第二拉簧R2的作用力与线状物7一起向左移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用于保持线状物C护套C2的引导器100。
如图12所示,引导器100包括:其内插入护套C2的引导体110和用于支承引导体110的支承部件120。
引导体110是具有两个开口端的圆筒体。更具体而言,引导体110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开口111。而连接这对开口111的通道112形成在这对开口111之间。引导体110的内径大于护套C2的外径,从而使护套C2可在引导体110内沿着通道112移动。
引导体110的构造如下:开口111,即通道112的出口,呈现出外端向外扩宽的形状。这样不容易使护套C2卡在引导体110的边缘上,由此可方便护套C2移动,并可降低因护套C2与引导体110边缘接触而损坏护套C2的风险。
支承部件120包括:缠绕在引导体110周围的条带121,以及夹子122。支承部件121优选由塑料(树脂)制成,以使夹子122的钩子124具有弹性(挠性)。夹子122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条带121是与夹子122一体成型的束缚带,且缠绕在内部有护套C2穿过的引导体110的周围,由此将引导体110固定在夹子122上。
夹子122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颈部123、设置在颈部123下端的一对钩子124、以及设置在颈部123上端的凸缘125。
颈部123形成得比设置在纵向滑块12上的通孔12C要细。
这一对钩子124分别设置在颈部123的对边上,隔着颈部123配置,且分别具有从颈部123下端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向斜上方延伸的形状。这对钩子124具有弹性(能够变形),该弹性足以使夹子122的远端(头端)在引导器100与纵向滑块12连接时能够变形,穿过纵向滑块12通孔12C。
凸缘125从颈部123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其尺寸大于纵向滑块12的通孔12C的尺寸。凸缘125与设置在其上表面的条带121一体成型。上述那对钩子124的上端与凸缘125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与纵向滑块12的厚度相同。
如图11和图12(a)所示,上述引导器100设置在纵向滑块12上,护套C2穿过引导体110的一对开口111并由此设置在引导体110的内部,从而使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与由引导器110保持的护套C2的延伸方向一致。
更具体而言,如图12(a)所示,引导器100以夹子122穿过纵向滑块12通孔12C的方式支承在纵向滑块12上。保持在纵向滑块12上的引导器100通过凸缘和钩子124的上端夹住纵向滑块12,凭借这一结构引导器100很难脱离纵向滑块12。引导器100的颈部123与纵向滑块12的通孔12C之间的游隙使引导器100可相对于纵向滑块12围绕轴线旋转。该轴线垂直于引导体110的通道112的延伸方向。更具体而言,该游隙可使引导器100相对于纵向滑块12以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如图10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引导器100最好是错开连接管32与椅座架F1的外罩连接部件33配置。如此,在将引导器100安装在纵向滑块12上时,连接管32和外罩连接部件33不会成为障碍,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
下面将介绍依据本实施例的上述车辆座椅S实现的操作和优点。
如图13(a)所示,当车辆座椅S位于最右侧位置时,椅座架F1位于第一位置,而锁止部件5位于如图2所示的锁止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当操纵第四操纵杆L4以向后摆动座椅靠背架F2时,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的远端41A与如图3所示的锁止部件5的锁止部52远端面52A接触,由此限制了座椅靠背架F2的向后摆动。
如上所述,当椅座架F1位于第一位置时,座椅靠背架F2的向后摆动被限制。因此,即便在诸如驾驶室的交通工具主体的一部分存在于车辆座椅S的后侧,也可以限制座椅靠背S2与交通工具主体的这一部分发生干涉。
当操纵第二操纵杆L2使带着处于竖起状态的座椅靠背架F2的椅座架F1向左移动时,如图14所示,线状物7的卡止部73卡住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槽93A的边缘)。换句话说,在椅座架F1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卡合部93与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之间发生卡合。
在这种状态下,当椅座架F1朝向第二位置进一步向左移动时,虽然来自线状物7卡止部73的左侧方的力作用在卡合部93上,然而,由于向右牵拉卡合部件9的第二拉簧R2的偏压力大于这个力,因此卡合部件9无法相对于固定板8移动。这样,卡合部93牵拉线状物7,而如图14所示,线状物7使锁止部件5旋转并从锁止位置移向解锁位置,从而解除由锁止部件5施加的锁定。
当椅座架F1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7所示,通过第四操纵杆L4的操纵而向后摆动的座椅靠背架F2的肋状物41不会与锁止部件5发生干涉,从而使座椅靠背架F2能够充分地被倾倒。
如图14所示,当椅座架F1从第一位置移向第二位置时,线状物C整体与椅座架F1一起移动。之后,线状物C的护套可穿过引导器100的通道112,相对于引导器100产生移动,从而使线状物C不会被引导器100卡住。这样,可实现椅座架F1的顺畅滑动。由于移动的护套C2不会被引导器100拉拽,因此可抑制护套C2的变形。
即便当引导器100位置上的线状物C的弯曲状态根据椅座架F1相对于纵向滑块12(引导器100)的移动而变化时,由于引导器可相对于纵向滑块12旋转,因此引导器100的开口111方向可根据线状物C的弯曲状态而变化。由此扩大了护套C2的可移动范围,并可更加有效地抑制护套C2的变形。
由于引导器100设置在宽部12B上,即设置在纵向滑块12的具有较大刚性的部位上,因此即便引导器100受到来自护套C2的力,引导器100也可被稳定支承。
为了使车辆座椅S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首先操纵操纵杆L4以提起座椅靠背架F2。然后操纵操纵杆L2以移动车辆座椅S。当椅座架F1从第二位置移向第一位置时,线状物7的卡止部73向右移动,由此解除了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与线状物7之间的卡合。这样,线状物7不被卡合部93牵拉,而锁止部件5在第一拉簧R1的作用下从解锁位置移向锁定位置。
在将椅座架F1从第二位置移向第一位置的操作中,线状物C的护套C2在由引导器100引导的同时也可以移动,由此使护套C2不会被引导器100卡住。这样,可实现椅座架F1的平顺滑动。由于移动的护套C2不会被引导器100卡住,因此可抑制护套C2的变形。
如果位于第一位置的椅座架F1上的座椅靠背架F2被强制向后摆动,锁止部件5可卡在肋状物41上并无法旋转。如果这一状态下的椅座架F1向第二位置移动,则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与卡合部件9的卡合部93之间的卡合时锁止部件5不会旋转,因而使卡合部93无法拉动线状物7,导致线状物7处于紧绷的伸展状态,进而由线状物7向卡合部93施加了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预定大小的力)的力。这样,如图15(a)和(b)所示,线状物7凭借大于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力牵拉卡合部件9,并使卡合部件9向左移动。
在锁止部件5无法移动时,由于卡合部件9不牵拉线状物7,但是与线状物7一起相对于固定板8移动,由此可抑制线状物7的伸展。
当椅座架F1返回至第一位置时,线状物7的卡止部73与卡合部93分开,由此使卡合部件9在第二拉簧R2作用力的作用下返回初始位置(位于右侧的位置)。
当椅座架F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即在不同于引导器110通道11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移动时,纵向滑块12沿竖轨11移动,而椅座架F1和引导器100与纵向滑块12一起移动。换句话说,引导器100顺着护套C2移动。因此,护套C2不受引导器100拉拽(卡住)。这样,可实现椅座架F1的平顺滑动。由于移动的护套C2不被引导器100卡住,因此可抑制护套C2的变形。
尽管上文已介绍了第二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可对具体结构进行适当的修改。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器100的引导体110为圆筒体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引导体可以是具有多边形截面的管子形状。此外如图16(a)所示,引导体130可以形成有部分缺口的圆形侧壁,其截面呈字母‘C’的形状。在这种结构中,如果引导体130与支承部件120一体成型,即:引导体130与支承部件120由塑料一体成型,则该侧壁的缺口部可充分的展开,以托持护套C2。这样,在引导器100与纵向滑块12连接之后,护套C2可由引导器100托持。同护套C2与引导体的连接操作在引导器100与纵向滑块12的连接操作之前实施的这种结构相比,上述结构可辅助引导器100的连接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器100的引导体110为管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如图16(b)所示,引导体140为一对固定在支承部件120的凸缘125上表面的套圈141。这对套圈141设置在于护套C2延伸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上,而且各套圈141具有护套C2穿过的开口。在护套C2穿过这对套圈141开口的情况下,引导体140可以沿着连接这对套圈141的开口的路径引导护套C2。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器100可相对于纵向滑块12以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引导器100可配置有球形接头或类似部件,以围绕既垂直于引导体110的通道112延伸方向又垂直于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换句话说,引导体110的旋转能够使其端部上下来回摇动。
像这样配置引导器100能够增加护套C2的可移动范围,由此可更加显著地降低护套C2的变形风险。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夹子122的颈部123制造成可在纵向滑块12的通孔12C内旋转的方式,使引导器100可相对于纵向滑块12旋转,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引导器可设置有能够相对于夹子旋转的引导体,由此可通过使引导体相对于夹子旋转,实现引导器相对于纵向滑块12的旋转。
凭借这种结构,可降低与纵向滑块12通孔12C边缘接触的夹子颈部的磨损风险。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器100设置在纵向滑块12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引导器100可设置在构成基部架BF的其它部件上,或设置在横轨13上。更具体而言,引导器100可设置在竖轨11的侧面或横轨13的底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器100用于固定连接第二操纵杆L2和滑动锁止部件17的线状物C的护套C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引导器100可以应用于设置在座椅框架F上的线状物,例如,供电线束、信号传输线束等类似线束。
第三实施例
下面,主要参照图17至图29,详细介绍第三实施例。如图17所示,车辆座椅S是作为汽车后排座椅使用的座椅,并主要包括椅座S1、座椅靠背S2和头枕S3。
在座椅靠背S2右肩部的上端,设置有支承座椅安全带SB的安全带引导部件210。该安全带引导部件210使座椅安全带SB通过引导孔211拉出。
如图8所示,椅座S1和座椅靠背S2内置有座椅框架F。座椅框架F主要包括:构成了椅座S1框架的椅座架F1、以及构成了座椅靠背S2框架的椅背架F2。椅座S1的构造如下:椅座架F1布置有座椅缓冲垫和外罩。该座椅缓冲垫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而该外罩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座椅靠背S2的构造如下:座椅靠背架F2布置有座椅靠背垫和外罩。该座椅靠背垫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而该外罩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
如图25所示,座椅靠背架F2包括:左、右侧架381,382和上侧连接部件383。该上侧连接部件383连接这些侧架381,382的上端。如图18所示,通过座椅靠背架F2的下端通过靠背倾角调节机构RL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椅座架F1的后部。凭借这种结构,座椅靠背S2可相对于椅座S1前后摆动。
图18示出了座椅靠背架F2摆动至椅座架F1最后侧位置(下文中将要介绍的后摆动位置)的状态。在本文中,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用于表示以坐在车辆座椅S上的乘坐者视角为准的方向,其中,此时的车辆座椅S处于座椅靠背S2并未通过靠背倾角调节机构RL被放倒的状态(下文中将要介绍的基准位置)。
下面,详细介绍椅座架F1。
如图18至图20所示,椅座架F1包括:左、右侧架310、可移动部件320以及传动机构330。其中,该可移动部件320能够相对于左、右侧架310前后移动及摆动。而该传动机构330连接可移动部件320和座椅靠背架F2,并用于将座椅靠背架F2的摆动传递给可移动部件320。
左、右侧架310是前后延伸的金属架,并设置在左右分开的位置上。侧架310包括:形成侧架310侧表面的第一侧壁部31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侧壁部311的外周边缘朝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凸缘部312。作为侧架310前端侧部的前端部31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作为前端部313的后侧部位的后部314从前端部313的后端向左右方向外侧弯折,之后向后方延伸。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左、右侧架的内侧分别设有1个沿着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架340(在附图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内架)。其中,该内架340分别与各自对应的侧架310连接。
内架340包括:形成内架侧表面的第二侧壁部34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二侧壁部341的外周边缘朝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凸缘部342。作为内架340前端侧的前端部34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通过焊接直接与侧架310的前端部313连接。
内架340包括三个弯曲部344,也就是说,内架340存在三处弯曲,各弯曲部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前端部343向内偏移。更具体而言,除前述的前端部343之外,内架340还包括:三个弯曲部344、第一中间部345、第二中间部346以及后端部347。这些部位345,346和347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前端部343的内侧。第一中间部345通过弯曲部344与前端部343的后端连接,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前端部343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而第二中间部346通过弯曲部344与第一中间部345的后端连接,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第一中间部345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
后端部347通过弯曲部344与第二中间部346的后端连接,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第二中间部346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凭借这种结构,内架340的后端部347与侧架310的后部31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彼此间隔的位置上。
相应地,内架340的后端348在左右方向上于侧架310的内侧与侧架310相隔设置。这一后端348与作为连接部件实例的连接梁351连接。连接梁351是一种具有矩形截面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管状部件,其两端与左、右侧架310的后端314连接。
多个内架340在其位于最后侧弯曲部344后方的后端部347上的某一位置上由连接管(连接部件)353连接在一起。其中,该位置在连接梁351的前方与连接梁351相隔,而该连接管具有连接左、右内架340的圆形形状。
如上所述,内架340与侧架310连接,从而由内架340来强化侧架310,由此可提高侧架310的刚性。此外,举例来说,同加强部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外侧的结构相比,由于强化侧架310的内架34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310的内侧,因此可缩小车辆座椅S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内架340具有多个弯曲部344,由此呈现出具有较高刚性的三维形状。左、右侧架340不仅由连接梁351连接其间距较短的后端348,还由连接管353连接在刚性大且间距短的后端部347上。因此,可抑制扭曲,实现了具有极高刚性的结构。
举例来说,同侧架的后端部与内架的后端部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结构相比,由于侧架310的前端部313和内架340的前端部343直接连接在一起,因此可抑制侧架310与内架340之间的连接部J对于传动机构330运动的妨碍,进而可实现传动机构330的平顺运转。
从平面上看(俯视时),侧架310、内架340和连接梁351构成三角形状,由此使这些部件具有较大的刚性,在水平面上不容易变形。这些部件还被构造成大致竖直延伸的板状,由此使这些部件具有较大的刚性,进而也不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变形。
如图20(a)所示,侧架310前端部313和内架340前端部343直接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连接部J具有封闭的截面结构。更具体而言,连接部J由上述侧架310的第一侧壁部311和第一凸缘部312的前端侧部以及上述内架340的第二侧壁部341和第二凸缘部342的前端侧部形成,使第一凸缘部312的前端侧部与第二凸缘部342的前端侧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封闭的截面结构。
如此,通过将连接部J设置成封闭截面结构,可以提高连接部J的刚性,并由此提高侧架310的刚性。
如图19所示,这种封闭截面结构还可应用于座椅靠背架F2。更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架F2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外侧的外侧靠背架F3、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内侧的内侧靠背架F4。外侧靠背架F3包括第三侧壁部F31和第三凸缘部F32,其中第三侧壁部形成了外侧靠背架F3的侧表面,而第三凸缘部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三侧壁部F31的外周边缘朝向内侧延伸。内侧靠背架F4包括第四侧壁部F41和第四凸缘部F42,其中第四侧壁部形成了外侧靠背架F4的侧表面,而第四凸缘部在左右方向上从第四侧壁部F41的外周边缘朝向外侧延伸。这些凸缘部F32,F42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
具有这种封闭截面结构的座椅靠背架F2设置在侧架310与第一传动杆331之间。
左、右连接部J分别为左、右侧架310、左、右内架340设置而成,左、右连接部J由连接管352连接。该连接管352呈圆筒状,并作为左右延伸的连接部件的实例。这种结构可以抑制内架340的扭曲,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左、右连接部J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侧架310的刚性。
支架360通过焊接与侧架310和内架340的下侧连接,具体是在邻近连接部J后端的位置上与侧架310和内架340的焊接在一起。其中该支架在左右方向上将侧架310与内架340夹入并保持在中间。支架360为一体成型部件,其包括基部361、第一保持部362和第二保持部363。其中,基部361具有板状结构,该结构在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方向上于侧架310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位置延伸至内架34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位置。第一保持部362从基部361的前端向上延伸以保持连接部J,而第二保持部363从基部361的后端向上延伸以保持除连接部J之外的其它部位。
如图20(a)所示,第一保持部362具有宽度大致与连接部J的左右宽度相同的槽362A,由此可将连接部J保持在槽362A内。而槽362A的左、右侧边焊接在连接部J上。如图20(b)所示,第二保持部363具有槽363A。槽363A的宽度大致与某一长度相同,该长度是位于侧架310后部314的横向外侧上的外表面距离位于内架340第一中间部345的横向内侧的内表面的长度,由此可将侧架310的后部314和内架340的第一中间部345保持在槽363A内,而槽363A的左、右侧边焊接在侧架310或内架340上。
上述支架36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侧架310的刚性。此外,举例来说,同分别单独设置用于保持连接部的支架和用于保持除连接部之外的其它部位的支架的结构相比,由于支架36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保持部362和第二保持部363,因此可减少部件数量并简化支架360的安装操作。
如图20所示,可移动部件320的平面形状大致呈字母‘U’形,且其上设置有盘架(未示出)。如图21所示,可移动部件320由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左、右侧架310上的左、右前连杆371和左、右后连杆372支承,由此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可相对于侧架310摆动。前连杆371在左右方向上从侧架310前端部313的外侧延伸至侧架310前端部313的内侧,其一端在左右方向上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侧架310前端部313的外侧连接,其另一端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可移动部件20的前侧端连接(还可参见图19)。
更具体而言,前连杆371沿侧架310于左右方向外侧的外表面从前侧固定轴371A大致向后延伸,随后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并延伸至于左右方向上位于侧架310内侧的位置,随后大致向后延伸,而前连杆371的后端通过前侧可移动轴371B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可移动部件320连接。举例来说,同前连杆的一个端部与内架内侧连接的结构相比,由于前连杆371的一端在左右方向上与侧架310的外侧连接,因此可抑制前连杆371与连接管352之间的干涉,并可实现可移动部件320的平顺运转。
后连杆372设置在某一位置上。该位置位于前连杆371的后方,并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侧架310的内侧。后连杆372的一端通过后侧固定轴372A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侧架310连接,其另一端通过后侧可移动轴372B与可移动部件320的后部连接。更具体而言,后连杆372从后侧固定轴372A向下延伸,随后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内侧弯曲,并延伸至可移动部件320的侧面,在此之后沿着该侧面向下延伸。
更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的构造如下:当座椅靠背S2位于基准位置时,即座椅靠背S以预设角度(规定角度)竖立时,前侧可移动轴371B所在位置的高度大于前侧固定轴371A所在位置的高度,而后侧可移动轴372B所在位置的高度小于后侧固定轴372A所在位置的高度。此处使用的该预设角度为座椅靠背S2与竖直平面所成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该预设角度为23度。在图22至图24中,为方便起见,在座椅靠背S2摆动时位置相对于侧架310不会产生变化的固定轴由空心圆表示,而在座椅靠背S2摆动时位置相对于侧架310产生变化的可移动轴则由圆点表示。
凭借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的这种设置,当座椅靠背S2从基准位置摆向位于最后侧的向后倾倒位置(图23所示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在初始阶段,移动部件320的移动方式为移动部件320的前端相对于移动部件320的后端向上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式。换句话说,在初期阶段,可移动部件320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增大。
凭借这种结构,座椅靠背S2与椅座S1之间的角度可调整至适合使乘坐者保持松弛的自然姿势的角度,从而使乘坐者可以在车辆座椅S上获得较好的休息。
举例来说,同需要诸如凸轮部件、滚轮、连杆等两个以上部件来实现可移动部件摆动的结构相比,由于仅通过上述的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便可实现向可移动部件320传递摆动动作的结构,因此实现了以简化结构摆动可移动部件320的目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设置为,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位置(图22)摆向位于最后侧的向后倾倒位置(图23)的摆动期间,使可移动部件320的摆动方式从前述第一方式切换到前端相对于后端向下移动的第二方式。换句话说,在座椅靠背S2从基准位置摆向向后倾倒位置的后期,可移动部件320与水平面的角度逐渐减小。
凭借这种结构,当座椅靠背S2置于向后倾倒位置时,可移动部件320和座椅靠背S2几乎均处于大致平坦的状态,从而使乘坐者可在大致平坦的车辆座椅S上舒展身体,并获得较好的休息。
在基准位置(图22)中,前侧可移动轴371B位于前侧固定轴371A后方的位置,并且在包含前侧固定轴371A轴线的第一水平面FF1和包含前侧固定轴371A轴线的第一竖直平面PF1这二者中,前侧可移动轴371B更靠近前者。
凭借这种结构,在前侧可移动轴371B围绕前侧固定轴371A向斜前上方旋转的初期,可增加前侧可移动轴371B的向上移动量(每单位旋转角度的向上移动量)。此外,在前侧可移动轴371B的旋转后期,可将前侧可移动轴371B的向上移动量限制在较小的量上。其中,上述旋转后期是指:前侧可移动轴371B在第一竖直平面PF1和第一水平面FF1之间更靠近前者之后的阶段。因此,可将可移动部件320的摆动方式从第一方式适当地切换到第二方式。
后侧可移动轴372B位于某一位置。其中,在包含后侧固定轴372A的轴线的第二竖直平面PF2和包含后侧固定轴372A的轴线的第二水平面FF2之间,该位置更靠近第二竖直平面PF2,且位于第2竖直平面PF2的前方。凭借这种结构,在后侧可移动轴372B围绕后前侧固定轴372A向斜前上方旋转的初期,可将后侧可移动轴372B的向上移动量(每单位旋转角度的向上移动量)限制在较小的量上。此外,在后侧可移动轴372B的旋转后期,可增加后侧可移动轴372B的向上移动量。其中,上述旋转后期是指:后侧可移动轴372B在第二水平面FF2和第二竖直平面PF2之间更靠近前者之后的阶段。因此,可将可移动部件320的摆动方式从第一方式适当地切换到第二方式。
如图18、19和21所示,多个传动机构330均包括第一传动连杆331、第二传动连杆332以及第三传动连杆333。这些传动连杆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左、右侧架310的内侧。举例来说,同传动机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外侧的结构相比,传动机构33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上述侧架310内侧的这种设置可以减小车辆座椅S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传动机构330的一部分(除第三传动连杆333的前端侧部之外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310后部314与内架340后部(位于连接部J之后的部分)之间。凭借这种结构,可防止物体在左右方向上从内侧进入传动机构330的位于侧架310与内架340之间的那一部分内,从而可保证传动机构330的正常运转。
第一传动连杆331从座椅靠背架F2的近端部(靠近摆动轴线F21)朝斜前下方延伸,其后端部通过第一连接轴A1与座椅靠背架F2连接,其前端部通过第二连接轴A2与第二传动连杆332连接。换句话说,第一传动连杆331的前端部通过第二连接轴A2以及下文中将要介绍的第二传动连杆332和第三传动连杆333直接与可移动部件320连接。这样,座椅靠背架F2的摆动通过第一传动连杆331、第二传动连杆332和第三传动连杆333传递至可移动部件320。
更具体而言,在基准位置(图22),第一连接轴A1在位于摆动轴F21(摆动轴线)前方的位置上,更具体而言,该位置略微高于连接摆动轴F21和第二连接轴A2的直线。当座椅靠背S2摆动至基准位置与向前倾倒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第一连接轴A1、第二连接轴A2以及摆动轴F21在一条直线上排列。其中,在向前倾倒位置中,座椅靠背S2摆动至最靠前的位置(图24)。
凭借这种结构,当座椅靠背S2摆动至基准位置与向前倾倒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摆动轴F21、第一连接轴A1和第二连接轴A2成直线排列。这样,第一连接轴A1经过连接摆动轴F21和第二连接轴A2的直线。由此可将可移动部件320的移动方向切换至反方向。
从侧方看,第二连接杆332具有字母‘V’的形状,并包括基部332B、第一臂部332C和第二臂部332D。其中,基部332B通过旋转轴332A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侧架10连接,第一臂部332C从基部332B处朝向斜后下方延伸,而第二臂部332D从基部332B处朝向斜后上方延伸。第一传动连杆331通过第二连接轴A2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在第一臂部332C的远端部上。第三传动连杆333通过第三连接轴A3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在第二臂部332D的远端部上。换句话说,位于与第二传动连杆332轴线隔开的位置上的第一臂部332C远端部形成输入部。该输入部接收来自第一传动连杆331的驱动量。位于与第二传动连杆332的旋转中心隔开的位置上且区别于输入部的第二臂部332D远端部形成输出部。该输出部将驱动量传递给第三传动连杆333。
第三传动连杆333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连杆,其后端部通过第三连接轴A3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传动连杆332连接,而其前端部则通过上述的前侧可移动轴371B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可移动部件320的前侧部连接。换句话说,连接第三传动连杆333与可移动部件320的连接轴和连接前连杆371与可移动部件320的连接轴为同轴设置,也就是说,这两个连接轴同为前侧可移动轴371B。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同第三传动连杆与前连杆分别连接于移动部件上的不同点的结构相比,实现了结构的简化。
凭借上述传动机构30,如图22、23所示,当座椅靠背架F2从基准位置向后摆动时,从附图中的视角观察,第一传动连杆331被座椅靠背架F2向斜后上方牵拉,从而使第二传动连杆332逆时针旋转,并使第三传动连杆333向前移动。这样,当座椅靠背架F2向后摆动时,由于来自传动机构(330)的向前的力作用在可移动部件320的前侧部上(从而提起前连杆371),由上述的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支承的可移动部件320向前移动,同时在连杆371和372的作用下,可移动部件320的摆动方式从第一方式切换到第二方式。
如图22、24所示,在座椅靠背架F2从基准位置向前摆动的初期,从附图中的视角观察,第一传动连杆331由座椅靠背架F2朝向斜前下方推动,从而使第二传动连杆332顺时针旋转,并使第三传动连杆向后移动。这样,在操纵座椅靠背架F2从基准位置向前摆动的初期,来自传动机构330的向后的力作用在可移动部件320上,由此使可移动部件向后移动,与此同时,在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的作用下,可移动部件320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逐渐缩小。
当座椅靠背架F2从基准位置向前倾斜23度时(即:与竖直方向成0度时)(附图中省略了对于这种状态-“与竖直方向成0度”的图解),第一连接轴A1、第二连接轴A2和摆动轴F21在同一条直线上排列。在第一连接轴A1、第二连接轴A2和摆动轴F21于同一条直线上排列之后(座椅靠背架F2从基准位置向前摆动的后期),如图24所示,从附图中的视角观察,第一传动连杆331被座椅靠背架F2朝向斜后上方牵拉,从而使第二传动连杆332逆时针旋转,并使第三传动连杆33向前移动。
这样,在座椅靠背架F2从基准位置向前摆动的后期,来自传动机构330的向前的力作用在可移动部件320上,从而使可移动部件320向前移动,与此同时,在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的作用下,可移动部件320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逐渐变大。
举例来说,同可移动部件在座椅靠背从基准位置朝向前倾倒位置摆动时连续向后移动一段时间的结构相比,在座椅靠背S2摆动至基准位置(图22)与向前倾倒位置(图24)之间的中间位置时,由于可移动部件320的移动方向从前方切换至后方,因此可防止可移动部件320或设置在可移动部件320上的椅座S1后端部与座椅靠背S2发生干涉。
如图25所示,在椅座垫根据座椅靠背S2的摆动可在前、后、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车辆座椅S中,前述安全带引导部件210设置在座椅靠背架F2肩部的上端(即:相当于连接部的肩部的上端,在该连接部上,侧架381与上侧连接部件383连接)。安全带引导部件21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作为安全带引导器实例的引导孔211。安全带SB穿过这一引导孔211。座椅靠背架F2的侧架381,382之一,即设置有安全带引导部件210的右侧侧架381,具有封闭的截面结构,以提供足够大的刚性。该封闭的截面结构由彼此连接在一起的外侧侧架381A和内侧侧架381B构成。更具体而言,外侧侧架381A和内侧侧架381B的形状均具有呈字母‘U’形的截面,而外侧侧架381A和内侧侧架381B的‘U’形结构的开口端彼此面对面设置,并组合在一起形成封闭截面结构。与之不同,左侧的侧架382仅由外侧侧架构成。这样,来自安全带SB的载荷可由具有较大刚性的右侧的侧架381承受,同时还可降低制造成本,因为左侧的侧架382仅由外侧侧架构成。
在左右方向上,安全带引导部件210的引导孔211位于设置有侧架310和对应左、右侧之一(即:右侧)位置上的内架340的区域(范围)WD(左右方向上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孔211在横向(左右方向)上整体位于上述区域WD内。
如图26所示,安全带SB设置有舌部220和带扣221。其中用于扣紧舌部220的带扣221固定在左侧的侧架310上。如图27所示,用于扣紧安全带SB一端的锚部222固定在右侧的侧架310上。
如图25所示,安全带SB穿过安全带引导部件210的引导孔211,并向下延伸。如图27所示,安全带SB在椅座架F1的下方从椅座架F1右侧部的后端伸出,并沿着椅座S1的底面向上延伸。在椅座S1下方,安全带SB在下侧引导器430的引导下向前延伸,并由安全带牵引器(未示出)以能够向外拉出安全带SB的方式的牵引。
如图38所示,下侧引导器430包括作为第二遮罩部件实例的导轨部件431以及遮罩部件432。
导轨部件431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延伸,并且包括引导板431A、侧引导431B、钩状部431C以及固定部431F。其中,引导板431A位于安全带SB的下方,侧引导431B从引导板431A的左右两侧突起,钩状部431C设置在侧引导431B的后端,而固定部431F设置在侧引导431B的前端部。钩状部431C具有竖直延伸的板状结构,并且具有朝向后方的开口431D。固定部431F具有水平延伸的板状结构,并具有穿透上下方向的连接孔431G。导轨部件431设置在安全带SB的下方并遮罩安全带SB,其不仅用于引导安全带SB,还与遮罩部件432一起起到保护安全带SB的作用。
遮罩部件432包括主体部432A、侧轨432B、钩状部432C以及固定部432F。其中,主体部432A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延伸且位于安全带SB上方,侧轨432B从主体部432A的左右两侧向下延伸,钩状部432C设置在侧轨432B的后端,而固定部432F则设置在主体部432A的前端部。钩状部432C具有竖直延伸的板状结构,并且具有朝向后方的开口432D。固定部432F具有水平延伸的板状结构,并具有穿透上下方向的连接孔432G。在主体部432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部位置中,形成有向上突出的左右长条形突起432H。
如图27所示,上述的下侧引导器430固定在后支架450和前支架470上。其中,后支架450和前支架470是侧架310的一部分。
后支架450焊接在侧架310的后部。前支架470包括上侧支架471和下侧支架472。上侧支架471焊接在侧架310上,而下侧支架472由螺丝固定在上侧支架471上。
如图28(a)所示,后支架450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前壁部451、以及从前壁部451的左右两端向后延伸的侧壁部452。侧壁部452具有圆形通孔453。
如图28(b)所示,遮罩部件432置放在导轨部件431上,而安全带SB穿过导轨部件431与遮罩部件432之间的空间。导轨部件431与遮罩部件432组合在一起,从而使轨道部件431的钩状部431C与遮罩部件432的钩状部432C以其开口431D,432D彼此对齐的方式设置在一起。在此之后,成直线排列的开口431D,432D进一步与后支架450的通孔453对齐,而作为杆状部件实例的销460插入通孔453和开口431D,432D,从而实现对于遮罩部件432后部的支承。其周围环绕着安全带SB的销460作为一种引导部件,用于将在椅座架F1下方于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安全带的延伸方向改变成另一方向,从而使安全带SB沿座椅靠背架F2的后侧延伸。
如图27所示,固定部431F,432F与下侧支架472对齐,并通过螺丝固定在下侧支架472上。
椅座架F1的侧架310支承在滑轨机构440上,使椅座架F1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更具体而言,左右延伸的横轨441固定在前后滑轨机构的滑块(未示出)上,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横轨441接合的横向滑块442则固定在左、右侧架310上。
前述遮罩部件432的设置如下:遮罩部件432的一部分面向滑轨机构440,而突起432H设置在遮罩部件432的面向滑轨机构440的那一部分区域内。如上所述,突起432H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即:在滑轨机构440的纵向上延伸。即便滑轨机构440的动作使横轨441与遮罩部件432相接触,这种接触也仅发生于左右长条状突起432H的顶端,因此可抑制接触噪音,并可使滑动更加平顺。
突起432H设置在固定部431F,432F与销460之间。
采用具有如上结构的车辆座椅S,能够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如图19所示,由于连接于侧架310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架340设置在椅座架F1的一对侧架310的内侧,因此可提高侧架310的刚性。即便在车辆发生碰撞或类似情况下有较大的拉伸载荷施加于安全带SB,进而在前后方向上产生施加至引导孔211且传递给椅座S1的较大的力时,这一载荷可由侧架310和椅座S1的内架340承受。由于上述引导孔211位于设置右侧的侧架310和内架340的(左右方向上的)区域WD内,来自安全带SB的载荷被引导向侧架310和内架340之间,因此座椅靠背架F2和椅座架F1几乎不会发生扭曲,从而可由侧架310和内架340平稳地承受这一载荷。这样,可抑制椅座架F1的变形。
由于内架340包括多个弯曲部344,各弯曲部的后侧向内弯曲,由此可确保内架具有较大刚性,并可更加有效地抑制椅座架F1的变形。
由于左右侧的内架340的后端部347通过连接管353连接,因此可抑制内架340向左或向右变形,可提高内架340的刚性。这样,可进一步抑制椅座架F1的变形。
由于左右侧的内架340的前端部(接合部J)由连接管352连接,因此可抑制内架340向左或向右变形,可极大地提高内架340的刚性。此外,左、右侧架310和内架340的后端部通过连接梁351连接,因此可极大地提高侧架310的刚性。这样,可更进一步抑制椅座架F1的变形。
由于遮罩部件432在椅座F1下方设置于安全带SB和滑轨机构440之间,因此可避免在安全带SB与滑轨机构440之间产生干涉。因此,当滑轨机构440开动时,不会在安全带SB与滑轨机构440之间产生干涉。此外,当安全带SB被拉出或收回时,不会在安全带SB与滑轨机构440之间产生干涉。换句话说,可抑制安全带SB与滑轨机构440之间的干涉,从而实现安全带SB与滑轨机构440的平顺操作,提高了安全带SB的使用寿命。
由于遮罩部件432具有形成在面向滑轨机构440的区域内的突起432H,而且该突起432在滑轨机构440的纵向上延伸,因此即便在遮罩部件432与滑轨机构440之间发生干涉时,这些组件彼此间也可平顺滑动,并可实现滑轨机构440的平顺运转。
由于遮罩部件432的后端和导轨部件431的后端分别设置有具有开口432D的钩状部432C和具有开口431D的钩状部431C,而且这些开口432D,432D均与卡合在后支架450上的销460卡合,以支承遮罩部件和导轨部件431,其中后支架450设置在侧架310的后端部,这样可实现遮罩部件432和导轨部件431的稳定支承。此外,同安全带SB引导器与支承遮罩部件432的部件分别单独设置的结构相比,由于销460还可用作安全带SB的引导器,因此可减少部件数量。
由于遮罩部件432和导轨部件431由突起432H前侧的固定部432F,431F和突起432H后侧的销460支承,因此可实现遮罩部件432和导轨部件431的稳定支承。在遮罩部件432的突起432H与滑轨机构440之间发生干涉时,也可以使突起432H和滑轨机构440之间保持稳定的滑动。
尽管上文介绍了第三实施例,但在第三实施例基础上适当修改的本发明也可付诸实践。在随后介绍其它实施例时,将对所述适当修改予以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左、右侧架310分别设置有内架340,然而只要这一对侧架31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安全带引导器的侧架设置有内架即可。举例来说,可将上述实施例修改为:仅在右侧设置一个内架340,而省略掉左侧的内架340。
在上述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典型结构,在该结构中,椅座架F1的可移动部件320以与座椅靠背S2的摆动相连动的方式进行移动。然而,可不设置用于连动运动的机构。在这样一种变型中,举例来说,如图29所示,盘架390优选固定在侧架310及内架340上。在这种变型结构中,可扩大盘架390的支承部件(即侧架310和内架340)的尺寸。这样,同盘架固定在可移动部件320上的前述实施例相比,可实现对于盘架390的牢固支承。此外,由于盘架390连接左、右侧架310和内架340,因此可极大地提高椅座架F1的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孔211的整体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区域WD内。然而,还有一种可行的变型结构,在该结构中,只有引导孔的一部分位于左右方向上的区域WD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部件的实例具体为圆柱形连接管353。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作为替代,还可使用多边形的管状或杆状部件,或其它类似部件。
第四实施例
下面,主要参照图30至图33,详细介绍第四实施例。在下文中,首先将主要介绍作为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的一般设置过程,然后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特征。
如图30所示,车辆座椅S是作为汽车驾驶员座椅使用的座椅,并且主要包括椅座S1、座椅靠背S2和头枕S3。
如图31所示,椅座S1和座椅靠背S2一起构成了座椅框架F。该座椅框架F主要包括:构成了椅座S1框架的椅座架F1、以及构成了座椅靠背S2框架的座椅靠背架F2。椅座S1的构造如下:椅座架F1布置有座椅缓冲垫和外罩。该座椅缓冲垫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而该外罩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而座椅靠背S2的构造如下:座椅靠背架F2布置有座椅靠背垫和外罩。该座椅靠背垫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而该外罩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
座椅靠背架F2的下部通过靠背倾角调节机构RL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椅座架F1的后部连接,凭借这种结构,座椅靠背架F2是可旋转的。相应地,座椅靠背S2可相对于椅座S1前后摆动。
不难理解,图31示出了座椅靠背架F2相对于椅座架F1摆动至最后侧位置(与第三实施例的图23所示位置相似的后摆动位置)的状态。在本文中,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用于表示以坐在车辆座椅S上的乘坐者视角为准的方向,其中,假设此时的座椅靠背S2未在倾斜机构RL作用下摆动(座椅靠背S2位于同第三实施例的图22所示位置相似的基准位置)。
下面,详细介绍椅座架F1。
如图31至图33所示,椅座架F1包括:左、右侧架310、可移动部件320、传动机构330以及滑轨机构440。其中,可移动部件320可前后移动并可相对于左、右侧架310摆动。传动机构330与可移动部件320和座椅靠背架F2连接,并用于将座椅靠背架F2的摆动传递给可移动部件320。滑轨机构440作为左右滑动机构的实例,用于支承侧架310,以使侧架310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左、右侧架310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架,且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介绍的侧架结构大致相同,且设置在左右分开的位置上。侧架310包括:形成在侧架310侧面的第一侧壁部31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侧壁部311的外周边缘朝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凸缘部312。作为侧架310前端侧部的前端部31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作为前端部313的后侧部位的后部314在前端部313的后端于左右方向上朝向外侧弯折,并进一步向后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3所示,侧架310的后部314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面向内架340的后端部347及后端部347前方的弯曲部344,后文将介绍该部分)内形成有延长部315。该延长部315在第一侧壁部311的下边缘朝左右方向的内侧弯曲,并从第一侧壁部311的下边缘朝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该延长部315在第一侧壁部311的下边缘朝左右方向的内侧弯曲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侧架310后部314的刚性。
更具体而言,延长部315在左右方向上突出于内架340的内侧,并通过焊接固定在内架340上。下文将要介绍的滑轨机构440与通过弯曲提高刚性的该延长部连接,这样可由滑轨机构440对侧架310提供稳定的支承。
前后延伸且连接于相应侧架310的多个内架340(图中仅示出了其中之一)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左、右侧架310的内侧。
内架340与第三实施例中内架相似,包括:构成内架340侧表面的第二侧壁部34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二侧壁部341的外周边缘朝向内侧延伸的第二凸缘部342。作为内架340前端侧部的前端部34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通过焊接直接与侧架310的前端部313连接。
除前述前端部343之外,内架340还包括:三个弯曲部344、第一中间部345、第二中间部346以及后端部347。这些部位345,346和347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前端部343的内侧。第一中间部345通过弯曲部344与前端部343的后端连接,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前端部343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而第二中间部346通过弯曲部344与第一中间部345的后端连接,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第一中间部345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
后端部347通过弯曲部344与第二中间部346的后端连接,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比第二中间部346更靠近内侧的位置上。凭借这种结构,内架340的后端部347与侧架310的后部314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彼此间隔的位置上。内架340的后端部347由作为连接部件实例的连接梁351连接。此处所述连接梁351是具有普通矩形截面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管状部件。该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左、右侧架310的后部314连接。
多个内架340在后端部347上的某一位置上由连接管(连接部件)353连接在一起。其中,该位置在连接梁351的前方,而该连接管具有连接左、右内架340的圆筒形状。
如上所述,内架340与侧架310之间的连接使用内架340来强化侧架310,由此可提高侧架310的刚性。此外,举例来说,同加强部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外侧的结构相比,由于强化侧架310的内架34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310的内侧,因此可缩小车辆座椅S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内架340具有多个弯曲部344,由此呈现出具有较高刚性的三维形状。左、右侧架340的后端部347由连接梁351和连接管353连接,因此,可抑制扭曲,并实现了具有极高刚性的结构。
举例来说,同侧架的后端部与内架的后端部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结构相比,由于侧架310的前端部313和内架340的前端部343直接连接在一起,因此可抑制由侧架310与内架340之间的连接部J对传动机构330运动的妨碍,进而可实现传动机构330的平顺运转。下文将介绍的这一传动机构。
从平面上看,侧架310、内架340和连接梁351构成三角形状,由此使这些部件具有较大的刚性,进而在水平面上不容易变形。这些部件还被构造成大致竖直延伸的板状,由此使这些部件具有较大的刚性,进而也不容易向上或向下变形。
直接连接侧架310前端部313和内架340前端部343的连接部J与第三实施例中的连接部相似,具有封闭的截面结构(参见图20)。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连接部J由上述侧架310的第一侧壁部311和第一凸缘部312的前端侧部以及上述内架340的第二侧壁部341和第二凸缘部342的前端侧部形成,从而使第一凸缘部312的前端侧部与第二凸缘部342的前端侧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进行形成封闭的截面结构。
如上所述,通过将连接部J设置成封闭截面结构,可以提高连接部J的刚性,并由此提高侧架310的刚性。
如图32所示,这种封闭截面结构还可应用于座椅靠背架F2。更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架F2包括: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外侧的外侧靠背架F3、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内侧的内侧靠背架F4。外侧靠背架F3包括第三侧壁部F31和第三凸缘部F32,其中第三侧壁部形成外侧靠背架F3的侧表面,而第三凸缘部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三侧壁部F31的外周边缘朝向内侧延伸。内侧靠背架F4包括第四侧壁部F41和第四凸缘部F42,其中第四侧壁部形成外侧靠背架F4的侧表面,而第四凸缘部在左右方向上从第四侧壁部F41的外周边缘朝向外侧延伸。这些凸缘部F32,F42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
具有这种封闭截面结构的座椅靠背架F2设置在侧架310与第一传动杆331之间。
左、右连接部J分别针对左、右侧架310、左、右内架340设置,左、右连接部J由连接管352连接。该连接管352具有圆筒形状,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这种结构可以抑制内架340的扭曲,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左、右连接部J的刚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侧架310的刚性。
支架360通过焊接与侧架310和内架340的下侧连接,具体是在邻近连接部J后端的位置上与侧架310和内架340的焊接在一起。其中该支架在左右方向上将侧架310与内架340夹入并保持在中间。支架360为一体成型部件,其包括基部361、第一保持部(夹持部)362和第二保持部(夹持部)363。其中,基部361具有板状结构,该结构在垂直于竖直方向的方向上从侧架310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位置延伸至内架34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位置。第一保持部362从基部361的前端向上延伸以夹持连接部J,而第二保持部363从基部361的后端向上延伸以夹持除连接部J之外的其它部位。
如图20(a)所示,第一保持部362具有宽度大致与连接部J的左右宽度相同的槽362A,由此可将连接部J保持在槽362A内。而槽362A的左、右侧边焊接在连接部J上。如图20(b)所示,第二保持部363具有槽363A。槽363A的宽度大致与某一长度相同,该长度是位于侧架310后部314的横向外侧上的外表面距离位于内架340第一中间部345的横向内侧上的内表面的长度,由此可将侧架310的后部314和内架340的第一中间部345保持在槽363A内,而槽363A的左、右侧边焊接在侧架310或内架340上。
上述支架36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侧架310的刚性。此外,举例来说,同分别单独设置用于保持连接部的支架和用于保持除连接部之外的其它部位的支架的结构相比,由于支架36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保持部362和第二保持部363,因此可减少部件数量并简化支架360的安装操作。
在支架360与可移动部件320之间,设置有始终对可移动部件320向下施力的弹簧SP。
如图31所示,设置有两个可移动部件320,其中一个设置在左侧,另一个设置在右侧,且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支承椅座垫的盘架370与这些可移动部件320连接。这些可移动部件320均包括基部320C和侧壁部320D。其中,基部320C具有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结构,而侧壁部320D在横向上从基部320C的外侧向下延伸。基部320C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于基部320C的内侧向下弯曲,由此可提高基部320C的刚性。
在基部320C的前部与后部设有连接杆321与连接架322,连接杆321用于将基部320C的前部连接在一起,连接架322用于将基部320C的后部连接在一起。如此,由连接杆321与连接架322将左侧的可移动部件320与右侧的可移动部件320连接起来,从而能够提高可移动部件320的刚性。
由金属制成的杆状部件通过多次弯曲而形成的连接杆321具有较大的刚性。而连接架322通常为向前开口的字母‘U’形,并基于大致呈U-形的截面获得较大的刚性。用于连接盘架370的多个连接孔320A,320B,322A分别形成在左、右可移动部件320及连接架322上。更具体而言,圆形连接孔320A形成在每个可移动部件320的前部,而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长条状连接孔320B则形成在每个可移动部件320的后部。此外,两个圆形连接孔322A形成在连接架322上,并位于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的位置上。在这种结构中,左、右可移动部件320和连接架322形成有连接孔320A,320B,322A,也就是说,左、右可移动部件320和连接架322的结构可使盘架370与其连接,从而可使盘架370获得各可移动部件320和连接架322的稳定支承。
形成有前侧连接孔320A的左、右可移动部件320的部分是与前述连接杆321相连接的那一部分。凭借这种结构,可提高连接孔320A附近部位的刚性,并可使盘架370获得可移动部件320的稳定支承。
可移动部件320的基部320C和侧壁部320D具有形成于其中的切口槽320E。切口槽320E中形成有避让部,该避让部用于使螺母(螺帽)N1向上露出,该螺母N1用于通过支架360将下述的滑轨机构440安装在侧架310上。凭借这种结构,可从上方穿过该切口槽320E将工具装套在螺母N1上,从而可方便实施支架360与滑轨机构440的安装操作。
该切口槽320E形成在可移动部件320上的第一部位320F和第二部位320G之间且离开第一部位320F和第二部位320G的位置上。其中,该第一部位安装着前连杆371,而该第二部位连接着后连杆372。第一部位320F是可移动部件320的与前连杆371相接触的区域,而第二部位320G是可移动部件320的与后连杆372相接触的区域。由于切口槽320E形成在离开第一部位320F和第二部位320G的位置上,所以可避免可移动部件320的用于安装前连杆371和后连杆372的部位(第一部位320F和第二部位320G)处的刚性降低,从而能够保证可移动部件320的刚性。
可移动部件320由左、右前连杆371和左、右后连杆372支承。这些连杆分别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左、右侧架310上,由此使可移动部件320能够相对于侧架310前后移动及摆动。前连杆371从侧架310前端部313的横向外侧延伸至该前端部313的横向内侧,其一个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侧架310前端部313的横向外侧连接,而其另一个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可移动部件320的前侧部连接(特别是与可移动部件320的前壁部320D连接)。可移动部件320、前连杆371、后连杆372以及传动机构330的结构、设置和运转方式与其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设置和运转方式相似(详见图21至图24以及参照这些附图进行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3所示,分别设置在侧架310前侧及后侧上的各滑轨机构440主要包括横轨441和横向滑块442。其中,横轨441为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的实例。而横向滑块44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由横轨441支承,从而使其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前、后侧横轨442分别直接或间接地与左、右侧架310连接。前、后侧横轨442与前、后侧滑轨机构的滑块(未示出)连接。
更具体而言,前侧滑块442由螺栓B1和螺母N1固定在安装于侧架310上的支架360上。后侧滑块442由两对作为紧固部件实例的螺栓B2和螺母N2直接连接在前述侧架310的延长部315上。这两对螺栓B2和螺母N2设置在左右分开的位置上。由于这些螺栓B2和螺母N2如此并排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因而很容易将这些螺栓B2和螺母N2分别置于左右延伸的横轨442的前后宽度范围内,因此侧架310可以通过横向滑块442从横轨441处获得稳定的支承。
这些螺栓B2和螺母N2分别设置于侧架310后部314和内架340后端部347之间,且位于离开侧架310后部314和内架340后端部347的位置上。话句话说,内架340经由螺栓B2、螺母N2的左右方向内侧连接在连接梁351上,从而在从上下方向上观察时内架340并不与每个螺栓B2和螺母N2重叠。凭借这种结构,内架340不会妨碍各螺栓B2和螺丝N2的紧固操作,从而可比较容易地实现侧架310与滑轨机构440的连接。由于各螺栓B2和螺丝N2的设置利用了侧架310后部314与内架340后端部347之间的空间,因此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可避免增加车辆座椅S的尺寸。
如上所述,由于内架340的后端部347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二中间部346的内侧,其中第二中间部346位于该后端部347的前方,因此增加了侧架310后部314与内架340后端部347之间的空间,进而使各螺栓B2和螺母N2的紧固操作变得更加容易。上述空间的增加使诸如螺栓B2和螺母N2等较大部件的使用成为可能。由此可提高一些部位的刚性,这些部位包括设置有螺栓B2和螺母N2的区域。
从上下方向上观察,第一传动连杆331并不与各螺栓B2和螺母N2重叠。更具体而言,第一传动连杆331在右侧的螺栓B2、螺母N2和左侧的螺栓B2、螺母N2之间与各螺栓B2和螺母N2分开设置。这种设置使第一传动连杆331几乎不会妨碍各螺栓B2和螺母N2的紧固操作,从而使侧架310与滑轨机构440的连接更加容易。
尽管上文介绍了第四实施例,但在第四实施例基础上适当修改的本发明也可付诸实践。在随后介绍其它实施例时,将对所述适当修改予以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螺栓B2和螺母N2作为紧固部件的实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举例来说,还可使用螺钉。紧固部件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介绍的两个,该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不小于两个。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连杆331通过其它部件与可移动部件320连接,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第一传动连杆331可直接与可移动部件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部件(连接梁341)为具有矩形截面的管状部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连接部件可以是圆柱形、圆筒形或多边棱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移动部件是板状部件,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可移动部件可以使杆状部件。
第五实施例
下面,主要参照图34至图40,详细介绍第五实施例。在下文中,首先将主要介绍作为交通工具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的一般设置过程,然后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特征。
如图34所示,车辆座椅S是一种诸如面包车(minivan)等具有较大行李舱的汽车的后排座椅。其中,这种后排座椅位于此类汽车的车舱内的第二排。如图35(a)所示,该车辆座椅S以能够借助前后滑动机构和左右滑动机构以能够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辆CR的地板FL上。其中,上述前后滑动机构和左右滑动机构为本领域公知技术。该车辆座椅S可在图35(a)所示位置(下文称为“OF位置”)与图35(b)所示位置(下文称为“OR位置”)之间移动。此处,OF位置是指:在车辆座椅S可移动范围内的左右方向上最靠近外侧、在车辆座椅S可移动范围内的前后方向上最靠近前侧的位置。而OR位置是指:在车辆座椅S可移动范围内的左右方向上最靠近外侧、在车辆座椅S可移动范围内的前后方向上最靠近后侧的位置。当车辆座椅S位于OF位置时,从左右方向观察,下文将具体介绍的车辆座椅S侧盖S5与车轮罩WH的重叠程度计为第一重叠量LP1,而当车辆座椅S位于OR位置时,上述重叠程度计为第二重叠量LP2。其中,第二重叠量LP2大于第一重叠量LP1。
如图34所示,车辆座椅S主要包括椅座S1、座椅靠背S2、头枕S3、搁脚板S4和侧盖S5。
椅座S1的构造如下:椅座架F1(参见图36)布置有座椅缓冲垫和外罩。该座椅缓冲垫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而该外罩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座椅靠背S2的构造如下:座椅靠背架F2(参见图36)布置有座椅靠背垫和外罩。该座椅靠背垫由诸如聚氨酯泡沫等缓冲材料制成,而该外罩由合成革、织物或类似材料制成。
座椅靠背S2通过公知的靠背倾角调节机构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椅座S1连接。因此,座椅靠背S2可相对于椅座S1前后摆动。
搁脚板S4是用于支承乘坐者双脚的垫子,其包括公知的框架(未示出)、搁脚缓冲垫和外罩。搁脚板S4可借助公知的搁脚板驱动机构(未示出)在支承位置(参见图中的双点划线)和位于该支承位置下方的收回位置(参见图中的实线)之间移动。在该支承位置中,搁脚板向前突出于椅座S1以支承乘坐者的双脚。
侧盖S5包括:用于操纵搁脚板S4的第一操纵杆L1、用于左右滑动车辆座椅S的第二操纵杆L2、用于调整车辆座椅S高度的第三操纵杆L3以及用于使座椅靠背S2倾斜的第四操纵杆L4。
如图35(a),(b)所示,无论车辆座椅S位于OF位置和OR位置之间的哪一位置,第一操纵杆L1在左右方向上始终位于不面向车轮罩WH的位置上。凭借这种结构,车轮罩WH不会妨碍第一操纵杆L1的操作,从而确保第一操纵杆L1的使用便利性。
第二操纵杆L2设置在第一操纵杆L1的后侧,并在车辆座椅S位于OR位置时,于左右方向上位于面向车轮罩WH的位置上。这样,在OR位置上,车轮罩WH妨碍第二操纵杆L2的操作,从而避免错误地使车辆座椅S在OR位置处进行左右滑动。
下面,详细介绍椅座架F1、第一操纵杆L1及相关组件。
如图36、37所示,椅座架F1包括左、右侧架510和可移动部件520。其中,可移动部件520可相对于左、右侧架510进行前后移动和摆动。
左、右侧架510是前后延伸的金属架,且位于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上。侧架510包括第一侧壁部511和第一凸缘部512。其中,第一侧壁部形成侧架510的侧表面,而第一凸缘部512从第一侧壁部511的外周边缘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作为侧架510前端侧部的前端部51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作为前端部513后部的后侧部514在前端部513的后端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弯曲,并进一步向后弯曲延伸。
更具体而言,侧架510包括第一部514A。该第一部514A形成在侧架510后侧部514的前端侧,并被构造成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第一部514A设置在与某一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上。该区域介于形成在下文将详细介绍的侧盖S5上的第一连接孔S512和第二连接孔S522之间。这样可充分利用分别与连接孔S512,S522连接的操纵杆壳H1,H2之间的空间。
侧架510的前端部513包括第二部513A和第三部513B。其中,第二部513A设置在位于第一部514A前方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部514A内侧的位置上。而第三部513B设置在位于第二部513A上方且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二部513A内侧的位置上。第一台阶部514B形成于第一部514A和第二部513A之间。第二台阶部513C形成于第二部513A与第三部513B之间。
前后延伸且分别与相应侧架510连接的多个内架540分别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左、右侧架510的内侧。
内架540包括第二侧壁部541和第二凸缘部542。其中,第二侧壁部542形成内架540的侧表面。而第二凸缘部542从第二侧壁部541的外周边缘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延伸。作为内架540前端侧部的前端部54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直接焊接在侧架510的前端部513上。
内架540包括作为前端部543后部的后侧部544。该后侧部在前端部543的后端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曲,并进一步向后弯曲延伸。该后侧部在横向上位于与侧架的后端部514位置相分开的位置上。后侧部544的后端部通过连接梁561间接地连接于侧架510的后端部。连接梁561是具有矩形截面且左右延伸的管状部件,并且其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右侧架510。
如此,由于内架540与侧架510连接,因此可由内架540加强侧架510,进而提高了侧架510的刚性。此外,举例来说,同加强部件设置在侧架外侧的结构相比,由于加强侧架510的内架54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510的内侧,因此可缩小车辆座椅S的左右方向尺寸。
在左、右内架540的后侧部544上设置有作为连接部件实例的线状物部件562。该线状物部件562设置在左、右内架540之间,并与左、右内架540连接。该线状物部件562是一种与设置在椅座S1的外侧盖后侧部一端的钩子卡合的线状物,并且包括一对倾斜部562A(在附图中仅示出了其中之一)和水平部562B。其中,该倾斜部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向下倾斜,并向下突出于侧架510。而该水平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连接这对倾斜部562A的下端。相应地,线状物562的一部分,即水平部562B设置在高度低于侧架510的位置上。不难理解,线状物部件562可保持用于驱动座椅的线状物。
如图38所示,由直接将侧架510前端部513与内架540前端部543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连接部J具有封闭的截面。更具体而言,连接部J由上述的第一侧壁部511的前端侧部、侧架510的第一凸缘部512、第二侧壁部541的前端侧部及内架540的第二凸缘部542构成,进而将第一凸缘部512的前端侧部与第二凸缘部542的前端侧部焊接在一起,形成封闭的截面结构。
这一具有封闭的截面结构的连接部J与操纵杆支架550连接。其中,该操纵杆支架用于连接第一操纵杆L1和侧架510。凭借这种结构,操纵杆支架550可从具有高刚性封闭截面结构的连接部J处获得稳定的支承。下文将详细介绍操纵杆支架550。
如图37所示,分别设置在左、右侧架510和内架540上的左、右连接部J由连接管563连接在一起。其中,该连接管为圆筒形状,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凭借这种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左、右连接部J的刚性,从而提高侧架510的刚性。
如图36和37所示,可移动部件520是通过盘架支承椅座垫的部件。两个可移动部件520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且均为前后延伸的长条形状。各可移动部件52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510的内侧及内架540的上侧。凭借这种结构,可抑制可移动部件520与侧盖S5之间的干涉。
更具体而言,各可移动部件520的横向宽度范围是从侧架51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边附近位置到内架540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位置之间的范围。此外,各可移动部件520的纵向宽度范围是从侧架510前端和内架540前端的附近位置到侧架510后端和内架540后端的附近位置之间的范围。凭借这种结构,侧架510与内架540之间的间隙可由各可移动部件520覆盖。
左、右可移动部件520可相对于侧架510前后移动及摆动,并通过传动机构(未示出)与座椅靠背架F2连接。凭借这种结构,可移动部件520能够与座椅靠背架F2摆动的相连动而前后移动及摆动。
更具体而言,左、右可移动部件520分别由左、右前连杆571和左、右后连杆57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左、右侧架510上。前连杆571的一端通过作为固定轴实例的前侧固定轴571A与侧架510前端部513的横向外侧连接,而其另一端则通过前侧可移动轴571B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可移动部件520的前侧部连接。后连杆572设置在位于前连杆571后侧和侧架510横向内侧的位置上,并且其一端通过后侧固定轴572A以可旋转的方式与侧架510连接,其另一端通过后侧可移动轴572B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可移动部件520的后侧部连接。
更具体而言,前连杆571和后连杆572的构造如下:前侧可移动轴571B位于向斜后上方偏离前侧固定轴571A的位置上,并且在座椅靠背S2位于基准位置时,即座椅靠背S2以预设角度竖起时,后侧可移动轴572B位于后侧固定轴572A的下方。
操纵杆支架550与侧架510的位于前连杆571下方的一部分连接。举例来说,同操纵杆支架和连杆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重叠的结构相比,由于操纵杆550的连接位置位于前连杆571的下方,因此可缩小车辆座椅S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操纵杆支架550特别设置在前侧固定轴571A的下方。凭借这种结构,可利用操纵杆支架550提高侧架510的位于前侧固定轴571A下方的那一部分的刚性,从而可使前连杆571的前侧固定轴571A获得稳定的支承。
此外,操纵杆支架550与位于第一部514A横向内侧的第二部513A连接。凭借这种结构,可限制操纵杆支架550在横向外侧突出于第一部514A的突出量,从而可限制车辆座椅S左右方向尺寸的增加。采用本发明,第二部513A相对于第一部514A的位置特别可设置如下:该位置使操纵杆支架550位于第一部514A的横向内侧,由此可进一步限制车辆座椅S左右方向尺寸的增加。
在介于操纵杆支架550固定点(焊点W)与前侧固定轴571A之间的侧架510区域内,形成有前述第二台阶部513C。由此可凭借该第二台阶部513C提高前侧固定轴571附近区域及操纵杆支架550固定点附近区域的刚性,从而可由侧架510向前侧固定轴571A和操纵杆支架550提供稳定支承。
侧架510具有线状物孔CB。该线状物孔形成在向后偏离操纵杆支架550的位置上,以便借此穿过线状物CA(参见图40)。该线状物CA用于将第一操纵杆L1的操作动作传递至前述的搁脚板驱动机构。举例来说,同操纵杆和侧架分别形成有线状物孔的结构相比,上述设置可简化结构并使线状物CA穿过线状物孔CB的操作更加容易。
此外,操纵杆支架550包括窄部551和宽部552。其中,窄部55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线状物孔CB附近。而宽部552所在位置的高度要小于窄部551所在位置的高度,并且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要大于窄部551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同操纵杆支架整体均具有较大宽度的结构相比,由于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线状物孔CB附近的窄部551的宽度小于宽部552的宽度,因此操纵杆支架550的下部(宽部552)可被设置在更靠近线状物孔CB的位置上,从而可使与线状物CA连接的第一操纵杆L1的结构更加紧凑。
更具体而言,如图39所示,操纵杆支架550的窄部551包括第一壁部551A、第二壁部551B和第三壁部551C。其中,第一壁部551A大致垂直于左右方向。第二壁部551B从第一壁部551A的左、右端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而第三壁部551C从第二壁部551B的横向内侧边缘伸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延伸。宽部552包括第四壁部552A、第五壁部552B以及突出块552C。其中,第四壁部552A的宽度大于第一壁部551A的宽度。第五壁部552B从第四壁部552A的外周边缘向内侧延伸。而突出块552C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突出于第五壁部552B的上部。
如图38所示,操纵杆支架550以其窄部551的第三壁部551C焊接在侧架510的第一侧壁部511上的方式,固定在侧架510上。如图36所示,对于线状物孔CB与窄部551之间距离的设定以不允许焊点W接触到线状物孔CB为准。该焊点W是将窄部551与侧架510连接在一起的焊点。这样,可限制因焊点W进入到线状物孔CB中而使线状物孔CB变小的现象的发生。
固定在侧架510上的操纵杆支架550的定位如下:宽部552向下突出于侧架510,使操纵杆支架550的下端550A位于侧架510下方且与侧架510分开的位置上。凭借操纵杆支架550的下端550A位于侧架510下方且与侧架510分开的位置上的这种结构,上述线状物部件562的水平部562B可配置于平面FS上方。其中,该平面FS与操纵杆支架550的下端550A和侧架510后端部的下端510A相接。
这样,当椅座架F1被放置到地板上时,其中该椅座架未设置前后滑动机构、左右滑动机构、连接第二操纵杆L2和侧架510的支架L21以及其它连接于该椅座架F1的组件,可避免线状物部件562与地板相接触,从而可抑制线状物部件562的变形。
如图34和37所示,侧盖S5的设置可从侧架510的横向外侧盖住侧架510。而且该侧盖具有第一凹陷部S51和第二凹陷部S52。其中,第一凹陷部S51形成在侧盖S5的前侧下部,而第二凹陷部S52形成在侧盖S5的后侧下部。其中第一操纵杆L1通过第一操纵杆壳H1与第一凹陷部S51连接,而第二操纵杆L2通过第二操纵杆壳H2与第二凹陷部S52连接。由于第二凹陷部S52、第二操纵杆L2和第二操纵杆壳H2的结构与第一凹陷部S51、第一操纵杆L1和第一操纵杆壳H1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下文不再针对第一凹陷部S51及其附属部件和第二凹陷部S52及其附属部件的典型结构进行赘述。
第一凹陷部S51从侧盖S5的外表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凹陷,其底部S511具有贯穿左右方向的第一连接孔S512。第一凹陷部S51允许第一操纵杆壳H1从其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安装到第一连接孔S512中。
与操纵杆壳只能从侧盖的横向内侧与侧盖的连接孔进行连接的结构形成鲜明对照,由于侧盖S5的结构允许第一操纵杆壳H1从左右方向的外侧安装到侧盖S5的第一连接孔S512中,因此可在侧盖S5安装到侧架510上之后再将第一操纵杆壳H1与侧盖S5连接,由此可简化第一操纵杆壳H1的安装操作。具体而言,迄今为止,本领域内的公知结构仅允许操纵杆壳从横向内侧安装到侧盖的连接孔中,该结构需要操作者在操纵杆壳与侧架连接之后握住较大体积的侧盖(即:拿起侧盖,将其连接孔与操纵杆壳对准,之后再将连接孔与操纵杆壳连接),由此使这一连接操作显得十分笨重。然而,上述的本发明结构则使这种连接操作变得相当简单。
由于第一连接孔S512形成在第一凹陷部S51的底部S511,因此可将第一操纵杆壳H1的凸缘部H12与第一凹陷部S51组合在一起,防止凸缘部H12突出于侧盖S5,并可改善侧盖S5的外观。
第一凹陷部S51的一对彼此相面对的侧壁部S513的宽度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逐渐递增。其中该侧壁部S513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这种结构可实现第一凹陷部S51的底部S511向第一操纵壳H1的轻松插入,由此可使第一操纵杆壳H1的连接操作更加容易。
在侧盖S5的背侧形成有多个从背侧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加强筋S53。这些加强筋于某些位置处上下延伸。这些位置位于形成于第一凹陷部S51底部S511的第一连接孔S512和形成于第二凹陷部S52底部的第二连接孔S522之间。凭借这种结构,可由这些加强筋S53提高各连接孔S512,S522周围部分的刚性。
第一操纵杆壳H1包括主体部H11和多个凸缘部H12。其中,主体部H11的宽度朝左右方向的内侧端逐渐递减。而凸缘部H12在前后方向上向外突出于主体部H11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端,并与第一连接孔S512左右方向上的外侧边缘卡合。主体部H11为具有底部和开口的矩形管状部件。其中,该开口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开放。而主体部的底部则通过螺丝SC固定在操纵杆支架550上。
如图40所示,第一操纵杆L1以能够围绕旋转轴L11的方式支承在第一操纵杆壳H1内。更具体而言,第一操纵杆L1包括一对前、后支承壁部L12以及供乘坐者使用的操纵扣L13。其中,支承壁部L12以能够使设置在线状物CA远端上的支承圆柱体部CC旋转的方式支承该圆柱体部CC。
这对支承壁部L12中的一个具有支承孔L14和狭缝L15。其中,该支承孔以能够使支承圆柱体部CC旋转的方式支承该圆柱体部CC。而该狭缝由支承孔L14形成,其沿斜下方向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的内外两侧穿透支承壁部L12。另一支承壁部L12(未示出)形成有支承凹部。圆柱体部CC在与支承孔L14相配合的情况下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该支承凹部内。
在将位于线状物CA远端的圆柱体部CC与这一对支承壁部L12进行连接时,首先使圆柱体部CC和线状物CA在左右方向上从其中一个支承壁部L12的外侧穿过支承孔L14和狭缝L15,并将线状物CA放置在这个支承壁部L12的内侧。在此之后,相对于第一操纵杆L1转动线状物CA,以使线状物CA与狭缝L15的朝向错开,进而使线状物CA设置在这对支承壁部L12之间。
如图36所示,第一操纵杆L1设置在前连杆371的下方。
尽管上文介绍了第五实施例,但在第五实施例基础上适当修改的本发明也可付诸实践。在随后介绍其它实施例时,将对所述适当修改予以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7所示,前连杆57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操纵杆支架550的内侧位置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前连杆还可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操纵杆支架的外侧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左右方向上观察前连杆和第一操纵杆彼此重叠设置,则会在左右方向上朝外侧增加第一操纵杆的尺寸,由此会增加交通工具座椅的左右方向尺寸。在依据本发明的结构中,第一操纵杆11位于前连杆571的下方,由此可缩小交工工具座椅S的左右方向尺寸。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移动部件520通过连杆571,572与侧架510连接,并由此可相对于侧架510前后移动和摆动,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这些连杆可被省略,而可移动部件可固定在侧架上。更具体而言,如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那样,可移动部件可从侧架横向内侧边缘的附近延伸至内架的横向内侧,并固定在侧架上。通过这种结构将可移动部件固定在侧架上,能够利用可移动部件盖住侧架与内架之间形成的间隙,并可提高可移动部件与侧架之间的连接的刚性。
基于上文详细介绍的具体实施例,于此处揭示下列发明构思。
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椅座、由椅座支承的座椅靠背和座椅安全带。其中,座椅靠背包括安全带引导器。该安全带引导器以使安全带可以被拉出的方式将安全带支承在与肩部上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其中,椅座包括一对侧架和内架。这对侧架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彼此分开的位置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该内架则设置在这对侧架中的设置有安全带引导器的侧架的内侧。该内架与这一侧架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其中,安全带引导器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该位置使安全带引导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具有左右宽度范围的区域内。在该区域的左右宽度范围内设置有一个侧架以及与该侧架连接的内架。
凭借这种结构,首先,因为内架设置在这对侧架中的至少一个侧架上,而内架与该侧架连接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因此可提高侧架的刚性。此外,即便在较大张拉载荷作用在安全带时,例如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而且来自前后方向上的较大的力施加于安全带引导器并传递至椅座,椅座的侧架和内架也可承受住这种载荷。特别是凭借上述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安全带引导器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该位置使安全带引导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涵盖了一个侧架和内架的左右宽度范围,凭借这一结构可将来自座椅安全带的载荷传导至侧架与内架之间的位置,由此使座椅靠背和椅座不易发生扭曲,从而使侧架和内架能够稳定地承受该载荷。相应地,也可抑制椅座(具体来说你,包含在椅座内的框架)的变形。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地,内架的后侧向内侧弯曲。
凭借这种结构,可提高内架的刚性,并可更加有效地抑制椅座的变形。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在左、右侧架上均可设置内架,并可在其内架之间设置连接两个内架的连接部件。
凭借这种结构,可抑制内架向左或向右变形,并提高了内架的刚性,从而可更加有效地抑制椅座的变形。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在左、右侧架上均可设置内架,并可在其内架之间设置在上述弯曲部后方的位置连接两个内架的连接部件。
凭借这种结构,除了可以提高内架的刚性,由连接部件提供的加强刚性的连接及较短的连接距离均能抑制内架的横向变形,因此从本质上提高了内架的刚性。相应地,可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椅座的变形。
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椅座、由椅座支承的座椅靠背和座椅安全带。其中,该座椅安全带在椅座下方沿椅座延伸。该交通工具座椅包括:滑轨机构和遮罩部件。该滑轨机构支承椅座,使椅座能够沿其滑动。而该遮罩部件设置在滑轨机构和椅座下方的座椅安全带之间。
凭借遮罩部件设置在椅座下方的座椅安全带和滑轨机构之间的这种结构,可避免座椅安全带与滑轨机构之间发生干涉。相应地,当滑轨机构被致动(工作)时,座椅安全带与滑轨机构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此外,在座椅安全带被抽出或收回时,滑轨机构和座椅安全带之间也不会发生干涉。相应地,对于座椅安全带和滑轨机构之间干涉的抑制能够实现座椅安全带和滑轨机构的平顺操作,并能够延长座椅安全带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遮罩部件优选具有突起,该突起形成在该遮罩部件的面向滑轨机构的侧表面上。
凭借这种结构,即便在遮罩部件与滑轨机构之间发生干涉时,滑轨机构与遮罩部件之间的接触也仅限于该突起的顶部,从而可使滑轨机构的致动相对平顺。
在上述交通工具中,该突起优选沿滑轨机构的纵向延伸。
凭借这种结构,即便在滑轨机构和遮罩部件之间发生干涉,也可实现滑轨机构的平顺致动。
上述交通工具座椅进一步包括支承在侧架后端部上的杆状部件。该杆状部件于左右方向上延伸。其中,位于椅座下方的座椅安全带和遮罩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且其中所述遮罩部件包括后端部。该后端部具有向后开放的开口。该开口与杆状部件卡合。
凭借这种结构,遮罩部件的后端部可获得稳定支承。
这种交通工具座椅的构造还可如下:座椅安全带绕过杆状部件,并且其走向是从椅座下方向上延伸。
凭借遮罩部件由座椅安全带走向引导部件来支承的这种结构,可减少部件的数量。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地,在位于椅座下方的座椅安全带部分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遮罩部件。
凭借这一设置在座椅安全带下方的第二遮罩部件,可以进一步保护座椅安全带。
在带有第二遮罩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地,第二遮罩部件包括具有开口的后端部。该后端部向后开口,并与杆状部件卡合。
凭借这种结构,第二遮罩部件的后端可获得稳定支承。
带有第二遮罩部件的交通工具座椅优选结构如下:多个用于连接遮罩部件以及第二遮罩部件的固定部分别设置在遮罩部件和第二遮罩部件中,而在多个固定部与杆状部件之间设置有突起。
凭借遮罩部件和第二遮罩部件由位于突起前侧的固定部和位于突起后侧的杆状部件支承的这种结构,可实现对于遮罩部件和第二遮罩部件的稳定支承,从而在滑轨机构与遮罩部件的突起发生干涉时该突起及滑轨机构可平顺滑动。
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座椅框架、设置在座椅框架上的线状物以及引导器。其中该线状物包括金属线和护套。其中,护套以使金属线可以在护套内移动的方式覆盖并包裹着金属线。而引导器用于保持护套。其中,该引导器具有一对开口。这对开口设置在由引导器固定的护套延伸方向上的两个分开位置。护套穿过这对开口。引导器可以引导护套沿连接这对开口的路径移动。
凭借这种结构,护套并未由引导器固定,并可相对于引导器移动。因此,当座椅框架移动时,护套不会被引导器卡住。相应地,能够使座椅框架顺利地移动。此外,由于护套不会被引导器卡住,因此可抑制不良变形。
上述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基部、第一滑轨和第一滑块。其中,该第一滑块可与第一滑轨卡合,并可沿第一滑轨滑动。第一滑块固定在座椅框架上,其中前述引导器设置在基部或第一滑轨上。
凭借这种结构,即便在座椅框架相对于基部滑动时,护套同时在引导器的引导下也可移动,因此护套不会被引导器牵拉,并使座椅框架的滑动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可抑制护套一旦被引导器卡住而产生的变形。
在这一结构中,基部包括第二滑轨及第二滑块。其中第二滑轨沿与第一滑轨交叉的方向延伸。而第二滑块能够以可滑动的方式与第二滑轨卡合。第一滑轨固定在第二滑块上,从而使引导器固定在第二滑块或第一滑轨上。
尽管在第二滑轨延伸方向上移动的座椅框架可能会使护套卡在引导器中,但设置在第二滑块或第一滑轨上的上述引导器会与座椅框架和护套一起移动,因此护套不会被引导器牵拉。相应地,座椅框架能够比较容易地移动。此外,在这一操作中,可抑制护套一旦卡在引导器内而产生的变形。
在引导器设置在第二滑块的结构中,优选地,第二滑块包括:窄部和宽度大于窄部的宽部。其中,引导器设置在宽部上。
凭借这种结构,引导器设置在第二滑块上的具有较大刚性的部位上,因此可使引导器获得稳定的支承。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地,引导器可相对于座椅框架以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其中该轴线垂直于连接一对上述开口的路径。
凭借这种结构,使引导器可以旋转,因此可增加护套的可移动范围,从而能够抑制护套的变形。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地,引导器为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述开口的圆筒形状。
凭借这种结构,护套的移动有内圆筒面引导,因此可使护套更容易移动。
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中,优选地,座椅框架包括一对侧架和连接这对侧架的连接部件。其中,这对侧架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面对面设置。其中,引导器设置在于前后方向上偏离该连接部件的位置上。
凭借这种结构,当安装引导器时,连接部件不会成为阻碍,从而使上述安装操作比较容易实现。
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构成椅座左、右框架的左、右侧架以及横向滑动机构。其中,该横向滑动机构用于支承侧架,并能够使侧架在左右方向上滑动。其中,横向滑动机构与延伸部连接。该延伸部由侧架后部朝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而成。该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从侧架后部朝向内侧延伸。
凭借这种结构,可通过弯曲侧架的后部来提高侧架后部的刚性。此外,由于横向滑动机构与通过弯曲而提高刚性的延伸部连接,因此侧架可由横向滑动机构稳定支承。
在上述实施例中,横向滑动机构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导轨部件和滑块。其中,该滑块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由导轨部件支承,从而使上述延伸部通过在左右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紧固件与滑块连接。
凭借紧固部件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这种结构,可非常容易地将紧固部件设置在横向长条形状的导轨部件的前后宽度范围内。因此,导轨部件可通过滑块向侧架提供稳定的支承。
在上述结构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架设置在侧架的横向内侧,并与侧架以及连接左、有侧架后端部的连接部件连接,从上下方向观察,内架与连接部件连接,而未与紧固部件重叠。
凭借这种结构,内架几乎不会妨碍紧固部件的紧固操作,从而使侧架与横向滑动机构的连接更为便利。
在上述结构中,侧架的后部与内架的后部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的位置上,多个紧固部件设置在侧架的后部与内架的后部之间。
凭借这种结构,可利用侧架后部与内架后部之间的空间来设置紧固部件,从而通过有效利用空间来限制交通工具座椅尺寸的增加。
在上述结构中,内架的后部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向内偏离内架中部的位置上。其中,内架中部位于内架后部的前方。
凭借内架后部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向内偏离内架中部的位置上的这种结构,可扩大侧架后部与内架后部之间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施紧固部件的紧固操作,并更容易实现侧架与横向滑动机构之间的安装操作。此外,通过扩大上述空间,可以使用较大尺寸的紧固部件,从而能够增加位于紧固部件之上及其周围的侧架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设置有可移动部件和传动部件。其中,可移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侧架移动。而传动部件的一端与构成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架连接,而其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可移动部件连接,以便将座椅靠背的摆动传递给可移动部件。从上下方向观察,该传动部件与紧固部件不重叠。
凭借这种结构,传动部件几乎不会妨碍紧固部件的紧固操作,从而使侧架与横向滑动机构的连接更加便利。
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构成椅座左、右框架的左、右侧架、可移动部件、搁脚板、操纵杆以及操纵杆支架。其中,可移动部件可相对于侧架移动,并由侧架通过多个连杆支承。搁脚板可在支承位置和位于支承位置下方的收回位置间移动。在支承位置上,搁脚板向前突出于椅座,以支承乘坐者的双脚。该操纵杆用于操纵搁脚板,而操纵杆支架用于连接操纵杆和侧架。其中,该操纵杆支架设置在多个连杆中的一个的下方,并与侧架连接。
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同从左右方向观察时操纵杆支架与连杆彼此重叠的结构相比,可缩小交通工具座椅左右方向的尺寸。
在上述结构中,线状物部件设置在左、有侧架之间,而该线状物部件的一部分设置在侧架下方的位置上。该线状物部件的这一部分可设置在下述平面的上方,该平面为与侧架后端部下端与操纵杆支架下端相接的平面。
凭借这种结构,当座椅框架处于未与滑动机构连接或放置在地板上的状态时,其中该滑动机构用于使座椅前后及横向(左右)滑动,此时线状物部件不会与地板接触,从而可抑制线状物部件变形。
在上述结构中,设置有前后延伸且与侧架连接的内架,该内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侧架的内侧。操纵杆支架与连接部连接。内架在连接部上于侧架连接。
凭借这种结构,操纵杆支架可由高刚性的连接部稳定支承。
在上述结构中,连接部包括:第一侧壁部、第一凸缘部、第二侧壁部和第二凸缘部。其中,第一侧壁部形成侧架的侧表面,第一凸缘部从第一侧壁部的外周边缘延伸至横向内侧,第二侧壁部形成内架的侧表面,而第二凸缘部从第二侧壁部的外周边缘延伸至横向外侧。其中,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彼此连接在一起。
凭借这种结构,连接部具有封闭的截面结构,由此可提高连接部的刚性,进而使操纵杆支架可从侧架处获得更加稳定的支承。
在上述结构中,线状物孔形成在侧架上偏离操纵杆支架的位置上,其中,该线状物孔允许连接于操纵杆的线状物穿过其中。
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同在操纵杆支架与侧架这二者上都形成有线状物孔的结构相比,实现了结构的简化,由此可使将线状物穿过线状物孔的操作更加容易实现。
在上述结构中,操纵杆支架可连接在连接轴的下方。多个连杆中的一个可借助该连接轴与侧架连接。
凭借这种结构,可由操纵杆支架提高侧架上位于该连接轴下方的区域的刚性,从而可实现对于连接杆连接轴的稳定支承。
在上述结构中,侧架具有阶梯形状(台阶状部)。其中,该阶梯形状形成在侧架与操纵杆支承的固定点和连接轴之间。
凭借这种结构,可利用阶梯形状提高连接轴附近区域和固定着操纵杆支架的固定点附近区域的刚性,从而可使连接轴和操纵杆支架获得更稳定的支承。
在上述结构中,操纵杆支架具有窄部和宽部。其中,窄部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线状物孔的附近,而宽部设置在高度低于窄部的位置上。宽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窄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同操纵杆支架整体形成有相同宽度的结构相比,由于在前后方向上毗邻线状物孔的窄部的宽度小于宽部的宽度,因此操纵杆支架可位于更靠近线状物孔的位置,从而可使操纵杆结构更加紧凑。
在上述结构中,侧架包括第一部位和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部位内侧的第二部位。其中操纵杆支架与第二部位连接。
凭借这种结构,可限制操纵杆支架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程度(长度),从而可限制交通工具座椅左右方向尺寸的增加。
在上述结构中,侧盖用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遮罩侧架,操纵杆壳用于支承操纵杆并于形成在侧盖上的连接孔连接,操纵杆壳可从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安装到侧盖的连接孔中。
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与操纵杆壳只能从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安装到侧盖上的结构不同,操纵杆壳可在侧盖被安装到侧架上之后与侧盖连接,因此可使操纵杆壳与侧盖的连接操作更加便利。
在上述结构中,操纵杆设置在连杆的下方。
凭借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尽管存在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连杆设置在操纵杆支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但从左右方向上观察连杆与操纵杆彼此重叠,由此会朝左右方向的外侧增加操纵杆的尺寸,进而增加交通工具座椅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在同一结构中,操纵杆设置在连杆的下方则会缩小交通工具座椅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在上述结构中,以应用于汽车上的车辆座椅S为例介绍了交通工具座椅,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应用。该交通工具座椅可以应用为其它交通工具的座椅,举例来说,应用于除汽车之外的船舶、飞行器的任意座椅。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基部架和设置在基部架上方的座椅框架,其中,所述座椅框架包括:
椅座架,其可相对于所述基部架在第一位置和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座椅靠背架,其可相对于所述椅座架转动;
锁止部件,其用于限制所述座椅靠背架向后摆动;以及
解锁机构,其与所述椅座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相连动,解除由所述锁止部件施加的锁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锁止部件能够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锁止位置,所述座椅靠背架被限制向后摆动;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座椅靠背架被允许向后摆动;
其中,所述解锁机构包括:与所述锁止部件连接的牵拉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架上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卡合;并且
其中,当所述椅座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向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实现卡合,由此使所述牵拉部件被拉动,进而使所述牵拉部件将所述锁止部件从所述锁止位置移向所述解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卡合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架移动,在所述牵拉部件所施加作用力在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一起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向某一方向对所述卡合部施力,其中所述某一方向与所述卡合部承受的来自于所述牵拉部件的力的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大于移动所述锁止部件所需要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锁止部件施加从所述解锁位置朝向所述锁止位置的作用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在所述椅座架即将到达所述第二位置之前,所述牵拉部件与所述卡合部实现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椅座,其包括所述椅座架;
座椅靠背,其包括所述座椅靠背架;以及
座椅安全带;
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包括安全带引导器,所述安全带引导器用于在对应于肩部上端的位置支承所述座椅安全带,并允许所述座椅安全带被拉出;
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一对侧架、以及内架;其中,所述一对侧架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两个分开的位置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而所述内架设置在这对侧架中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的内侧;所述内架与这对侧架中的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安全带引导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侧架中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和所述内架的设置位置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座还包括:第一内架和第二内架;所述第一内架为设置在所述侧架中的同所述安全带引导器设置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内侧的内架;所述第二内架为设置在所述侧架中的未同所述安全带引导器设置在同一侧的另一个侧架内侧的内架;所述第二内架与所述另一个侧架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内架与所述第二侧架均具有从其后侧向内侧偏移的弯曲部;
其中所述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内架和所述第二内架的连接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椅座,其包括所述椅座架;
座椅靠背,其包括所述座椅靠背架;以及
座椅安全带;
所述座椅安全带在所述椅座下方沿所述椅座延伸;
其中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包括:
滑轨机构,其用于以能够使所述椅座沿所述滑轨机构滑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椅座;以及
遮罩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滑轨机构和位于所述椅座下方的所述座椅安全带部分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遮罩部件具有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遮罩部件的面向所述滑轨机构的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还包括:支承在所述侧架的后端部上的杆状部件;所述杆状部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其中,位于所述椅座下方的所述座椅安全带部分和所述遮罩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遮罩部件的后端部具有向后开放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杆状部件卡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安全带绕过杆状部件,从椅座下方向上弯折。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上的线状物,所述线状物包括内部线和护套,所述护套以使所述内部线在所述护套内部能够移动的方式覆盖并保持所述金属线;
引导器,其用于保持所述护套;
其中,所述引导器具有一对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两个不同位置;这两个位置在所述引导器所托持的所述护套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分开;所述护套穿过一对所述开口;所述引导器引导所述护套沿连接着一对所述开口的路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
左、右侧架,其构成椅座的左、右框架;以及
横向滑动机构,其用于以使所述侧架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承所述侧架;
其中,所述横向滑动机构与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弯曲侧架的后部而形成的延伸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侧架的后部向内侧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椅座,其包括所述椅座架;
座椅靠背,其包括所述座椅靠背架;
搁脚板,其在支承位置和位于所述支承位置下方的收回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所述支承位置,所述搁脚板向前突出于所述椅座以支承乘坐者双脚;以及
操纵杆,其用于操纵所述搁脚板;
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
左、右侧架,其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框架;
可移动部件,其通过多个连杆支承在所述侧架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侧架移动;以及
操纵杆支架,其用于将所述操纵杆安装在所述侧架上;
其中,所述操纵杆支架设置在多个所述连杆中的一个连杆的下方,并安装在所述侧架上。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中国专利局PCT处:
以下是根据
PCT第19条
□PCT第28条
□PCT第41条
□国际初步审查报告附件
所作修改的中文译文,其中
1.用修改后的权利要求第1项替换
    原 权 利 要 求 第1项;
2.用修改后的说明书第__页替换
  原  说  明  书  第__页;
3.用修改后的附图第__页替换
  原   附  图   第__页.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2015年6月1日

Claims (15)

1.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基部架和设置在基部架上方的座椅框架,其中,所述座椅框架包括:
椅座架,其可相对于所述基部架在第一位置和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水平移动;
座椅靠背架,其可相对于所述椅座架转动;
锁止部件,其用于限制所述座椅靠背架向后摆动;以及
解锁机构,其与所述椅座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的移动相连动,解除由所述锁止部件施加的锁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锁止部件能够在锁止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锁止位置,所述座椅靠背架被限制向后摆动;在所述解锁位置,所述座椅靠背架被允许向后摆动;
其中,所述解锁机构包括:与所述锁止部件连接的牵拉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架上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卡合;并且
其中,当所述椅座架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向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实现卡合,由此使所述牵拉部件被拉动,进而使所述牵拉部件将所述锁止部件从所述锁止位置移向所述解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卡合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架移动,在所述牵拉部件所施加作用力在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牵拉部件一起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向某一方向对所述卡合部施力,其中所述某一方向与所述卡合部承受的来自于所述牵拉部件的力的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力大于移动所述锁止部件所需要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锁止部件施加从所述解锁位置朝向所述锁止位置的作用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在所述椅座架即将到达所述第二位置之前,所述牵拉部件与所述卡合部实现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椅座,其包括所述椅座架;
座椅靠背,其包括所述座椅靠背架;以及
座椅安全带;
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包括安全带引导器,所述安全带引导器用于在对应于肩部上端的位置支承所述座椅安全带,并允许所述座椅安全带被拉出;
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一对侧架、以及内架;其中,所述一对侧架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两个分开的位置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而所述内架设置在这对侧架中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的内侧;所述内架与这对侧架中的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安全带引导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一对侧架中与所述安全带引导器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和所述内架的设置位置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座还包括:第一内架和第二内架;所述第一内架为设置在所述侧架中的同所述安全带引导器设置在同一侧的那个侧架内侧的内架;所述第二内架为设置在所述侧架中的未同所述安全带引导器设置在同一侧的另一个侧架内侧的内架;所述第二内架与所述另一个侧架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一内架与所述第二侧架均具有从其后侧向内侧偏移的弯曲部;
其中所述交通工具座椅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内架和所述第二内架的连接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椅座,其包括所述椅座架;
座椅靠背,其包括所述座椅靠背架;以及
座椅安全带;
所述座椅安全带在所述椅座下方沿所述椅座延伸;
其中所述交通工具座椅包括:
滑轨机构,其用于以能够使所述椅座沿所述滑轨机构滑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椅座;以及
遮罩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滑轨机构和位于所述椅座下方的所述座椅安全带部分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遮罩部件具有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遮罩部件的面向所述滑轨机构的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还包括:支承在所述侧架的后端部上的杆状部件;所述杆状部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其中,位于所述椅座下方的所述座椅安全带部分和所述遮罩部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遮罩部件的后端部具有向后开放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杆状部件卡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安全带绕过杆状部件,从椅座下方向上弯折。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上的线状物,所述线状物包括内部线和护套,所述护套以使所述内部线在所述护套内部能够移动的方式覆盖并保持所述金属线;
引导器,其用于保持所述护套;
其中,所述引导器具有一对开口;所述开口设置在两个不同位置;这两个位置在所述引导器所托持的所述护套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分开;所述护套穿过一对所述开口;所述引导器引导所述护套沿连接着一对所述开口的路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
左、右侧架,其构成椅座的左、右框架;以及
横向滑动机构,其用于以使所述侧架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承所述侧架;
其中,所述横向滑动机构与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弯曲侧架的后部而形成的延伸部连接;所述延伸部在左右方向上从所述侧架的后部向内侧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座椅,其包括:
椅座,其包括所述椅座架;
座椅靠背,其包括所述座椅靠背架;
搁脚板,其在支承位置和位于所述支承位置下方的收回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所述支承位置,所述搁脚板向前突出于所述椅座以支承乘坐者双脚;以及
操纵杆,其用于操纵所述搁脚板;
其中所述椅座架包括:
左、右侧架,其构成所述椅座的左、右框架;
可移动部件,其通过多个连杆支承在所述侧架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侧架移动;以及
操纵杆支架,其用于将所述操纵杆安装在所述侧架上;
其中,所述操纵杆支架设置在多个所述连杆中的一个连杆的下方,并安装在所述侧架上。
CN201380062870.5A 2012-11-30 2013-11-12 交通工具座椅 Active CN104853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2323A JP5952722B2 (ja) 2012-11-30 2012-11-30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262323 2012-11-30
JP2012-279193 2012-12-21
JP2012279194A JP6039405B2 (ja) 2012-12-21 2012-12-21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279193A JP6039404B2 (ja) 2012-12-21 2012-12-21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279194 2012-12-21
JP2012-287261 2012-12-28
JP2012286692A JP6039416B2 (ja) 2012-12-28 2012-12-28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286692 2012-12-28
JP2012-287231 2012-12-28
JP2012287231A JP5985388B2 (ja) 2012-12-28 2012-12-28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287261A JP6121713B2 (ja) 2012-12-28 2012-12-28 乗物用シート
PCT/JP2013/080543 WO2014084036A1 (ja) 2012-11-30 2013-11-12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3954A true CN104853954A (zh) 2015-08-19
CN104853954B CN104853954B (zh) 2017-03-08

Family

ID=50827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2870.5A Active CN104853954B (zh) 2012-11-30 2013-11-12 交通工具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9849809B2 (zh)
CN (1) CN104853954B (zh)
WO (1) WO201408403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7005A (zh) * 2017-12-1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12895998A (zh) * 2016-03-03 2021-06-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7465B2 (ja) * 2014-05-23 2017-11-2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5216668A (zh) * 2014-06-26 2016-01-06 李宛豫 能翻转的车用座椅框架及其组件
CN104802664B (zh) * 2015-05-14 2018-06-15 东风李尔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汽车后排座椅的地钩锁解锁机构
CN108290511B (zh) * 2015-11-20 2020-02-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JP6551195B2 (ja) * 2015-11-30 2019-07-31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ケーブル装置
JP6822318B2 (ja) * 2017-05-25 2021-01-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BR112019027427B1 (pt) 2017-06-20 2022-09-20 Kokuyo Co., Ltd. Cadeira
JP6610723B1 (ja) 2018-07-10 2019-11-27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操作装置
US10821864B2 (en) * 2018-12-18 2020-11-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odular seating assembly
JP7200701B2 (ja) * 2019-01-30 2023-01-1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
CN110497823B (zh) * 2019-08-28 2024-07-30 浙江龙生汽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用高低滑轨
US11214180B1 (en) 2019-09-23 2022-01-04 Apple Inc. Vehicle seat with reclining mechanism
DE102020118582A1 (de) * 2020-07-14 2022-01-20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Verstellbarer kraftfahrzeugsitz
US11865952B2 (en) * 2020-10-05 2024-01-09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lever to provide space saving
US11198378B1 (en) * 2021-06-24 2021-12-14 Ming C Kuo Double-deck passenger vehic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9168A1 (en) * 2001-07-06 2004-12-02 Rabindranath Persad Tip easy entry and fold flat recliner assembly
CN1827421A (zh) * 2005-02-11 2006-09-06 C.劳勃汉默斯坦两合有限公司 有底架和可向前折放的座椅靠背的可向前移动的车辆座椅
WO2008020647A1 (fr) * 2006-08-18 2008-02-21 Ts Tech Co., Ltd. Siège de véhicule
JP2008285091A (ja) * 2007-05-21 2008-11-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09262796A (ja) * 2008-04-25 2009-11-12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476593A (zh) * 2010-11-29 2012-05-3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47521A (en) * 1917-03-27 1917-11-20 Frank F Fischer Auditorium-chair.
US4057214A (en) * 1976-07-26 1977-11-08 Coach And Car Equipment Corporation Seat with energy absorbing mounting
US4623114A (en) * 1982-08-31 1986-11-18 Tachikawa Spring Co. Ltd. Seat frame for vehicle seat
JPS6087727U (ja) 1983-11-22 1985-06-17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シ−ト装置
JPH0730420Y2 (ja) * 1989-04-28 1995-07-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H0515150Y2 (zh) 1989-08-30 1993-04-21
US5439272A (en) 1989-12-26 1995-08-08 Bertrand Faure Automobile Seat for a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safety belt with fixation points embarked on the armature of the seat
FR2656263B1 (fr) 1989-12-26 1992-04-03 Faure Bertrand Automobile Siege pour vehicule muni d'une ceinture de securite a points de fixation embarques sur l'armature du siege.
JPH0424129A (ja) 1990-05-17 1992-01-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H05112205A (ja) 1991-10-21 1993-05-07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H0649809A (ja) 1992-07-29 1994-02-22 Taisei Corp 既存設備の上を通過する桁の架設方法
JPH0649809U (ja) 1992-12-09 1994-07-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固定回転クリップ
JP3173700B2 (ja) 1994-03-25 2001-06-04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9613164C2 (de) * 1996-04-02 1998-06-10 Keiper Recaro Gmbh Co Rückenlehne für Fahrzeugsitze
US5785387A (en) * 1996-09-23 1998-07-28 Excel Industries,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position-fixing means
DE19909362B4 (de) 1998-03-05 2005-06-23 Aisin Seiki K.K., Kariya Sitzrahmenbaugruppe
JPH11245692A (ja) 1998-03-05 1999-09-14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4024428B2 (ja) * 1999-06-16 2007-12-19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ラット化シート構造
JP3498177B2 (ja) 1999-07-16 2004-02-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におけるハーネスの配線構造
US6402240B1 (en) 1999-07-16 2002-06-11 Ts Tech Co., Ltd. Seat having passenger's sitting posture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harness wiring structure in seat
JP2002059770A (ja) 2000-08-23 2002-02-26 Araco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US6682146B2 (en) * 2001-11-28 2004-01-27 Taichi-S Co., Ltd. Structure of seat cushion frame in vehicle seat
JP4076423B2 (ja) 2002-10-02 2008-04-16 難波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座席を前後左右に移動可能にする機構
JP4239670B2 (ja) 2003-05-08 2009-03-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マニュアルシートスライドのロック解除機構
DE10341643A1 (de) * 2003-09-10 2005-04-07 Dr.Ing.H.C. F. Porsche Ag Ver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n Rücksitz eines Fahrzeugs
US7435918B2 (en) * 2005-07-15 2008-10-14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Underframe of a motor vehicle seat with weight sensors
CN102009630B (zh) * 2005-09-30 2013-03-20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车辆用座椅的乘员重量测定装置以及载荷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JP2010035970A (ja) 2008-08-08 2010-02-18 Mazda Motor Corp オットマン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396886B2 (ja) 2009-01-29 2014-01-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8245994B2 (en) 2009-01-29 2012-08-21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5423037B2 (ja) 2009-02-19 2014-0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連結体の長さ調整機構
JP5499885B2 (ja) 2010-04-30 2014-05-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8585145B2 (en) * 2011-01-14 2013-11-19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easy entry system
JP5754355B2 (ja) 2011-11-18 2015-07-2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9168A1 (en) * 2001-07-06 2004-12-02 Rabindranath Persad Tip easy entry and fold flat recliner assembly
CN1827421A (zh) * 2005-02-11 2006-09-06 C.劳勃汉默斯坦两合有限公司 有底架和可向前折放的座椅靠背的可向前移动的车辆座椅
WO2008020647A1 (fr) * 2006-08-18 2008-02-21 Ts Tech Co., Ltd. Siège de véhicule
JP2008285091A (ja) * 2007-05-21 2008-11-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09262796A (ja) * 2008-04-25 2009-11-12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476593A (zh) * 2010-11-29 2012-05-3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5998A (zh) * 2016-03-03 2021-06-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12895998B (zh) * 2016-03-03 2022-11-1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CN109987005A (zh) * 2017-12-1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09987005B (zh) * 2017-12-15 2021-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49809B2 (en) 2017-12-26
US10507748B2 (en) 2019-12-17
US10272801B2 (en) 2019-04-30
WO2014084036A1 (ja) 2014-06-05
US20180079323A1 (en) 2018-03-22
US20150306978A1 (en) 2015-10-29
US20190193593A1 (en) 2019-06-27
CN104853954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3954A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101934749B (zh)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主动式头部支撑装置系统
CN113968288A (zh) 车辆
US20130168994A1 (en) Utility vehicle
JPH06336131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US6164712A (e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180361882A1 (en) Automobile seat
US20090218869A1 (en) Collapsible Seat and System
CN104981374A (zh) 车用座椅
CN103442940A (zh) 乘坐物用座椅
US20110266854A1 (en) Car seat
US20190106022A1 (en)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US20180170218A1 (en) Vehicle
CN106660470B (zh) 交通工具座椅的安装结构
JP5690369B2 (ja) シート装置
CN113942433A (zh) 车辆的座椅装置
JP652755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727221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該シートフレームを備えた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CN101652267B (zh)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JP2007118877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構造
JP2015093527A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補強構造
JP6494464B2 (ja) 車両
JP2003146120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9010905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9532581B (zh) 儿童安全座椅头枕调节装置及儿童安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