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3704B -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3704B
CN112793704B CN202011192816.0A CN202011192816A CN112793704B CN 112793704 B CN112793704 B CN 112793704B CN 202011192816 A CN202011192816 A CN 202011192816A CN 112793704 B CN112793704 B CN 1127937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reference plane
accommodating part
circuit
op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28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93704A (zh
Inventor
驹田耕之
酒井拓真
日高祐一郎
挂桥骏
森一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793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3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93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3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3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viding power to equipment other than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16Arrangement of 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6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saddle pillars, e.g. adjustable during r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asings, housings
    • H04B1/034Portable transmi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62J2001/085Seat pillars having mechanisms to vary seat height, independently of the cy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26Handlebar 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0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 H04Q2209/80Arrangements in the sub-station, i.e. sensing device
    • H04Q2209/88Providing power supply at the sub-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包括基座构件和电路。基座构件包括电源容纳部件,该电源容纳部件配置为容纳沿着参考平面延伸的电源。电路设置在基座构件上以沿着与参考平面相交的附加参考平面延伸。

Description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人力车,包括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配置为操作被操作单元。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包括基座构件和电路。基座构件包括电源容纳部件,该电源容纳部件配置为容纳沿着参考平面延伸的电源。电路设置在基座构件上以沿着与参考平面相交的附加参考平面延伸。
利用根据第一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沿着基座构件的形状布置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参考平面和附加参考平面彼此相交以限定交叉角。该交叉角等于或小于150度。
利用根据第二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沿着基座构件的形状布置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交叉角等于或大于30度。
利用根据第三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沿着基座构件的形状可靠地布置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还包括操作构件,该操作构件围绕枢转轴线枢转地耦接到基座构件。
利用根据第四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通过使用操作构件来操作其他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参考平面和附加参考平面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枢转轴线延伸。
利用根据第五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沿着基座构件的形状布置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参考平面和附加参考平面中的至少一个与枢转轴线相交。
利用根据第六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沿着基座构件的形状布置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四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基座构件包括配置为耦接到把手的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以及设置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抓握部分。
利用根据第七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将电源容纳部件应用于道路型和/或杆端型操作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七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的第二端部处。
利用根据第八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利用基座构件的第二端部作为设置有电源容纳部件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在第一端部耦接到把手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另一个的上方。
利用根据第九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有效地将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布置在基座构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根据第七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当沿着枢转轴线观察时,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一个与枢转轴线至少部分地重叠。
利用根据第十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利用枢转轴线的周围区域作为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一个设置于其中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据第七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一个比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
利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有效地将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布置在基座构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据第四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基座构件包括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第二侧表面沿着枢转轴线设置在第一侧表面的相反侧上。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一个上。
利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将基座构件的侧表面用于电源容纳部件和电路中的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电源容纳部件包括第一内表面和插入开口。第一内表面沿着参考平面延伸,并且具有第一轮廓,该第一轮廓限定了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的方向上观察时的第一区域。插入开口沿着不平行于参考平面的插入开口平面延伸。插入开口具有开口轮廓,该开口轮廓限定了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的方向上观察时的插入开口区域。第一区域大于插入开口区域。
利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将诸如形状为扁平圆柱形的纽扣电池的电源插入电源容纳部件或从电源容纳部件移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据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电源容纳部件包括容纳空间和沿着参考平面延伸的第二内表面。插入开口区域限定在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之间。容纳空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之间。
利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通过使用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来确保容纳结构中的容纳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据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电源容纳部件包括在第一内表面和第二内表面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电源容纳部件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和第三内表面限定。第三内表面包括面向插入开口的面对部件。
利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通过使用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和第三内表面来有效地确保容纳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据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装置还包括电触点。电触点设置在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和第三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容纳在电源容纳部件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接触。
利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将电触点与容纳部件中的正电极和/或负电极电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装置配置为使得电路包括通信器、天线、通知单元和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
利用根据第十七方面的操作装置,可能经由无线通信信道和/或有线通信信道来发送信号。
附图说明
将容易获得对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的更完整的理解,因为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考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点变得更好理解。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另一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线IV-IV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容纳结构的保持器和附接构件的平面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10是沿着图4的线X-X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4的线XI-X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4的线XII-X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另一分解透视图,具有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剖视图。
图14是沿着图4的线XIV-XIV截取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4的线XV-XV截取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另一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4的线XVI-XVI截取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另一剖视图。
图17是图14所示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侧正视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图14所示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剖视透视图。
图20是包括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无线通信)的人力车的框图。
图21是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有线通信)的人力车的框图。
图22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透视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顶视图。
图25是沿着图23的线XXV-XXV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6是图2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7是图2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28是沿着图25的线XXVIII-XXVI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9是沿着图25的线XXIX-XXIX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0是沿着图25的线XXX-XXX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1是图2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32是沿着图25的线XXXII-XXXII截取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33是沿着图25的线XXXIII-XXXIII截取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另一剖视图。
图34是沿着图32的线XXXIV-XXXIV截取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另一剖视图。
图35是图32所示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透视图。
图36是当在垂直于主体的附接表面的方向上观察时的图32所示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侧正视图。
图37是沿着图36的线XXXVII-XXXVII截取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另一剖视图。
图38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透视图。
图39是图38所示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40是沿着图38的线XL-XL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1是图38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2是图38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图43是沿着图40的线XLIII-XLI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4是沿着图40的线XLIV-XLIV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5是沿着图40的线XLV-XLV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6是沿着图40的线XLVI-XLV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7是沿着图40的线XLVII-XLV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48是沿着图40的线XLVIII-XLVI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49是沿着图47的线XLIX-XLIX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50是图47所示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侧正视图。
图51是图38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透视图。
图52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53是图5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前视图。
图54是沿着图57的线LIV-LIV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5是图5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56是图5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顶视图。
图57是沿着图54的线LVII-LV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8是图5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保持器的透视图。
图59是沿着图54的线LIX-LIX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0是沿着图54的线LX-LX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1是沿着图54的线LXI-LX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62是沿着图54的线LXII-LX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63是沿着图54的线LXIII-LXIII截取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64是图54所示的容纳结构的主体的侧正视图。
图65是根据一个变型的操作装置的透视图。
图66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67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68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69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顶正视图。
图70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顶正视图。
图71是图70所示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分解侧正视图。
图72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容纳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73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侧正视图。
图74是根据另一变型的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5是根据另一变型的电气装置的侧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方式,其中,在所有的各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应的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10或电气装置配置为安装到把手3。在此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10配置为安装到下拉式把手。然而,操作装置10的结构可应用于安装到诸如平把手、计时把手和牛角把手的其他类型的把手的其他操作装置。
例如,人力车2是利用至少包括骑在人力车2上的用户(即,骑乘者)的人力的动力行驶的车辆。人力车2具有任意数量的车轮。例如,人力车2具有至少一个车轮。在此实施方式中,人力车2优选地具有比四轮汽车更小的尺寸。然而,人力车2可具有任意尺寸。例如,人力车2可具有比四轮汽车更大的尺寸。人力车2的实例包括自行车、三轮车和滑板车。在此实施方式中,人力车2是自行车。包括电动机的电气辅助系统可应用于人力车2(例如,自行车)以辅助用户的肌肉动力。即,人力车2可以是电动自行车。
操作装置10可操作地耦接到至少一个装置以操作该至少一个装置。在此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10可操作地耦接到被操作装置BC1,例如制动装置。操作装置10经由液压软管4可操作地耦接到被操作装置BC1。然而,操作装置10可经由包括内部金属丝的机械控制缆线可操作地耦接到诸如制动装置的机械部件。被操作装置BC1可包括除了制动装置之外的装置。
操作装置10与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电连接。因此,操作装置10也可以称为电气装置。在此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10无线连接到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然而,操作装置10经由电气控制缆线连接到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
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的实例包括附加或附属的操作装置、可调节座杆、悬架、变速装置、制动装置、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气部件BC2包括变速装置,例如变速器。附加电气部件BC3包括可调节座杆。然而,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不限于上述装置。
在此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10是右手侧操作/控制装置,其配置为由骑乘者的右手操作以启动被操作装置BC1。然而,操作装置10的结构可应用于左手侧操作装置。
在本申请中,以下方向术语“前”、“后”、“向前”、“向后”、“左”、“右”、“横向”、“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他类似的方向术语指的是基于用户(例如骑乘者)确定的那些方向,该用户(例如骑乘者)处于人力车2中的用户的标准位置(例如在车座或座位上),面向把手3。因此,这些术语在用于描述操作装置10或其他部件时应相对于配备有在水平表面上以直立骑行位置使用的操作装置10的人力车2来解释。
操作装置10包括开关SW1、SW2和SW3。开关SW1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输入U1而激活。开关SW2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输入U2而激活。开关SW3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输入U3而激活。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气部件BC2配置为响应于开关SW1和SW2的用户输入U1和U2而操作。附加电气部件BC3配置为响应于开关SW3的用户输入U3而操作。例如,电气部件BC2配置为响应于由开关SW1和SW2接收的用户输入U1和U2而升档和降档。附加电气部件BC3配置为响应于由开关SW3接收的用户输入U3而在锁定状态和可调节状态之间改变附加电气部件BC3的状态。然而,开关SW1至SW3中的每个可用于操作其他装置。
如图2所示,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10包括基座构件12。电气装置10还包括操作构件和可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动的被致动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此实施方式中,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10包括操作构件14。基座构件12在纵向方向D1上延伸。基座构件12包括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第一端部16配置为耦接到把手3。第二端部18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在纵向方向D1上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构成基座构件12的自由端部。基座构件12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的抓握部分20。抓握部分20在纵向方向D1上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
操作构件14可移动地耦接到基座构件12。操作构件14围绕枢转轴线A1枢转地耦接到基座构件12。枢转轴线A1设置成离第二端部18比离第一端部16更近。操作构件14包括近端部分14A和与近端部分14A相对的远端部分14B。操作构件14从近端部分14A延伸到远端部分14B。近端部分14A比远端部分14B更靠近枢转轴线A1。在操作构件14的纵向方向上,远端部分14B比枢转轴线A1更远离近端部分14A。在此实施方式中,远端部分14B在操作构件14中距近端部分14A最远,并且构成操作构件14的自由端部。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远端部分14B设置在枢转轴线A1和近端部分14A的下方。
操作构件14可相对于基座构件12在静止位置P11和操作位置P12之间围绕枢转轴线A1枢转。操作装置10包括限定枢转轴线A1的枢轴24。枢轴24将操作构件14枢转地耦接到基座构件12。在此实施方式中,静止位置P11和操作位置P12由枢转轴线A1和远端部分14B限定。
在本申请中,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静止位置”是指在诸如操作构件14的可移动部件未由用户操作的状态下该可移动部件保持静止的位置。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操作位置”是指可移动部件已经由用户操作以执行诸如被操作装置BC1的装置的操作的位置。
基座构件12包括设置在基座构件12中的液压单元26。液压单元26配置为响应于操作构件14的运动而产生液压。例如,液压单元26包括缸膛(cylinder bore)、活塞和贮存器。由于液压单元26包括已知的结构,所以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操作构件14能可操作地耦接到另一结构而不是液压单元26。例如,操作构件14可以可操作地耦接到诸如波顿拉线的机械控制缆线,以操作被操作装置BC1。
操作装置10还包括抓握盖28。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至少部分地覆盖基座构件12。例如,抓握盖28由诸如弹性材料之类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弹性材料的实例包括橡胶。骑乘者有时会握住基座构件12(例如,抓握部分20)并在骑乘过程中通过抓握盖28倚靠在基座构件12(例如,抓握部分20)上。可从操作装置10中省略抓握盖28。
开关SW1和SW2安装到操作构件14以便与操作构件14一起可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动。开关SW3安装到基座构件12。对第二端部18设置开关SW3。开关SW3设置在基座构件12和抓握盖28之间。开关SW3配置为由用户经由抓握盖28来操作。然而,开关SW1、SW2和SW3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第一端部16包括接触表面16A,其配置为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接触把手3。操作装置10还包括安装结构30,其配置为将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如图1所示,安装结构30优选地包括带夹32和紧固构件34。紧固构件34配置为将带夹32耦接到第一端部16。紧固构件34包括安装螺栓36,以便将把手3夹紧在带夹32和第一端部16之间。安装结构30可包括与带夹32相似的其他结构,并且该结构在用于安装到下拉式把手的公路换档器中使用。
如图2所示,操作装置10包括电源40。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10包括电路42。电源40配置为向电路42和其他部件供电。电源40的实例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电容器。在此实施方式中,例如,电源40包括形状为扁平圆柱形的钮扣电池。然而,电源40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操作装置10包括连接器CN,至少一个电气控制缆线可拆卸地连接到该连接器。连接器CN附接到基座构件12。在此实施方式中,连接器CN包括配置为可拆卸地接收电气控制缆线的连接端口CN1和CN2(参见,例如,图3)。电路42配置为电连接到电源40、开关SW1、SW2和SW3,以及连接器CN。连接端口的总数不限于此实施方式。连接器CN可包括一个连接端口或至少三个连接端口。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可拆卸的和/或可附接的”涵盖一个元件可从另一个元件重复拆卸和附接到另一个元件而没有显著损坏的构造。
基座构件12包括容纳结构43。即,用于人力车2的电气装置10包括容纳结构43。容纳结构43设置在第二端部18上。容纳结构43设置于第二端部18中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沿着纵向方向D1距第一端部16最远的位置。容纳结构43包括容纳部件44,其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44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具体地,容纳部件44包括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C。即,基座构件12包括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C。容纳结构43包括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C。电源容纳部件44P配置为容纳电源40。电路容纳部件44C配置为容纳电路42。然而,容纳部件44可配置为仅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可从容纳部件44中省略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C中的一个。
容纳部件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12的第二端部18处。
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44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44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全部设置在基座构件12的第二端部18处。然而,容纳部件44可全部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44可完全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可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12的第二端部18处。
基座构件12包括基座主体46。容纳结构43是与基座主体46分开的构件,并且通过紧固件或诸如粘合剂的粘合结构固定到基座主体46。基座主体46包括基座构件12的第一端部16和抓握部分20。操作构件14围绕枢转轴线A1枢转地耦接到基座主体46。然而,容纳结构43可与基座主体46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容纳结构43在基座构件12中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路42比电源40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40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可以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的上方。
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42比电源容纳部件44P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容纳部件44P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电源容纳部件44P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可等于电路42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44P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44P可以完全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P的上方。
如图4所示,电源容纳部件44P沿着参考平面RP11延伸。电路容纳部件44C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12延伸。电源容纳部件44P配置为容纳沿着参考平面RP11延伸的电源40。电路42设置在基座构件12上以沿着与参考平面RP11相交的附加参考平面RP12延伸。电路42包括电路板42A。电路板42A设置在基座构件12上以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12延伸。
参考平面RP11和附加参考平面RP12彼此相交以限定交叉角AG1。交叉角AG1等于或小于150度。交叉角AG1等于或大于30度。在此实施方式中,交叉角AG1是90度。例如,枢转轴线A1和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设置在限定于参考平面RP11和附加参考平面RP12之间的区域RG1中。在枢转轴线A1和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设置于其中的区域RG1中定义了交叉角AG1。然而,交叉角AG1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和上述范围。
容纳部件44包括容纳空间52,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P包括电源40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52。然而,容纳空间52的位置不限于电源容纳部件44P。容纳空间52可配置为容纳电路42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容纳部件44包括容纳空间53,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C包括电路42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53。然而,容纳空间53的位置不限于电路容纳部件44C。容纳空间53可配置为容纳电源40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如图5所示,容纳结构43包括主体54和附接构件55。附接构件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54。电源容纳部件44P设置在主体54和附接构件55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容纳电源40。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P设置在主体54上。然而,电源容纳部件44P可设置在附接构件55上,或者设置在主体54和附接构件55两者上。
附接构件55是与主体54分开的构件。主体5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主体54和附接构件55中的每个都由诸如纤维增强塑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然而,主体54和附接构件55的材料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56。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P包括插入开口56。容纳空间52包括插入开口56。当电源40插入容纳空间52或从容纳空间52移除时,电源40穿过插入开口56。在插入开口56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52相对于枢转轴线A1在轴向方向D2上穿过插入开口56打开。附接构件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54以覆盖插入开口56。
附接构件55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54。电气装置10还包括紧固件43B。紧固件43B配置为将附接构件55紧固到主体54,以可从主体54移除而不损坏。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气装置10包括多个紧固件43B。紧固件43B的实例包括螺钉。附接构件55通过该多个紧固件43B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54。容纳结构43配置为在附接构件55从主体54脱离的打开状态下允许电源40从电源容纳部件44P移除。附接构件55配置为在附接构件55附接到主体54的状态下关闭插入开口56。然而,附接构件55可通过诸如带子的另一构件连接到主体54,以防止附接构件55从主体54意外掉落。
电气装置10还包括密封构件43A。密封构件43A配置为在附接构件55附接到主体54的状态下设置在主体54和附接构件55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43A由诸如弹性材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弹性材料的实例包括橡胶。密封构件43A通过整体成型或诸如粘合剂的粘合结构附接到主体54。然而,密封构件43A可通过整体成型或诸如粘合剂的粘合结构附接到附接构件55。
电气装置10还包括保持器57。保持器57配置为至少部分地接收电源40并且配置为布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P中。保持器57是与主体54分开的构件。保持器57设置在附接构件55上。保持器57从附接构件55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保持器57配置为在附接构件55固定到主体54的状态下设置在容纳空间52中。在此实施方式中,保持器57与附接构件55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然而,保持器57可设置在主体54上。保持器57可以是与附接构件55分开的构件。
如图6所示,保持器57包括第一保持臂57A、第二保持臂57B和支撑基座57C。第一保持臂57A在轴向方向D2上从附接构件55伸出。第二保持臂57B在轴向方向D2上从附接构件55伸出。第一保持臂57A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一保持表面57D。第二保持臂57B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二保持表面57E。第二保持表面57E与第一保持表面57D间隔开。第一保持表面57D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第二保持表面57E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然而,第一保持表面57D和第二保持表面57E的形状不限于弯曲形状。支撑基座57C可与电源40接触。支撑基座57C设置在第一保持臂57A和第二保持臂57B之间。支撑基座57C耦接第一保持臂57A和第二保持臂57B。支撑基座57C从第一保持表面57D朝向第二保持表面57E延伸。支撑基座57C从第二保持表面57E朝向第一保持表面57D延伸。
如图7所示,第一保持臂57A、第二保持臂57B和支撑基座57C限定了电源40将设置于其中的支撑凹部57G。在电源40设置在支撑凹部57G中的状态下,电源40、附接构件55和保持器57可作为单个单元来对待。
如图8所示,保持器57配置为当电源40通过插入开口56插入电源容纳部件44P和/或从电源容纳部件44P移除时承载电源40。保持器57配置为当附接构件55固定到主体54和/或从主体54脱离时承载电源40。
如图9所示,容纳部件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58。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C包括插入开口58。容纳空间53包括插入开口58。当电路42插入容纳空间53和从容纳空间53移除时,电路42穿过插入开口58。在插入开口58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53在不同于轴向方向D2的方向上通过插入开口58打开。
容纳结构43包括附加附接构件59。附加附接构件59配置为附接到主体54以覆盖插入开口58。附加附接构件59包括多个通孔59A。至少一条缆线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59A中的至少一个。附加附接构件59包括四个通孔59A。然而,通孔59A的总数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抓握盖28配置为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附接到基座构件12以便从抓握盖28至少部分地暴露容纳结构43。在此实施方式中,抓握盖28配置为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附接到基座构件12以便从抓握盖28部分地暴露主体54。抓握盖28配置为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附接到基座构件12以便不从抓握盖28暴露附接构件55。然而,抓握盖2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抓握盖28可配置为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附接到基座构件12以便不从抓握盖28暴露主体54。抓握盖28可配置为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附接到基座构件12以便至少部分地从抓握盖28暴露附接构件55。
如图4所示,容纳部件44包括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P包括第一内表面60。电源容纳部件44P包括第二内表面62。第二内表面62面向第一内表面60。第二内表面62和第一内表面60间隔开。容纳空间52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52。
第一内表面60沿着参考平面RP11延伸。第二内表面62沿着参考平面RP11延伸。参考平面RP11限定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平行于参考平面RP11。然而,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可不平行于参考平面RP11。
第一内表面60沿着第一方向D41延伸并面向第二内表面62。第二内表面62沿着第一方向D41延伸并面向第一内表面6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60在第二方向D4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62。第一方向D41平行于参考平面RP11。第二方向D42垂直于第一方向D41,并且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12。然而,参考平面RP11、附加参考平面RP12、第一方向D41和第二方向D4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容纳部件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6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P包括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64。第三内表面64在第二方向D42上延伸。容纳空间52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60、第二内表面62和第三内表面64限定。第三内表面64包括面向插入开口56的面对部件64A。电源容纳部件44P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容纳空间52在轴向方向D2上从第三内表面64延伸到插入开口56。在此实施方式中,参考平面RP11平行于轴向方向D2。然而,参考平面RP11和轴向方向D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第三内表面64具有弯曲形状。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空间52中的状态下,第三内表面64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然而,第三内表面64的形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44包括第四内表面66和第五内表面68。第四内表面66沿着轴向方向D2从第三内表面64延伸到插入开口56。第五内表面68沿着轴向方向D2从第三内表面64延伸到插入开口56。第三内表面64从第四内表面66周向地延伸到第五内表面68。
如图4所示,第四内表面66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延伸。第五内表面68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延伸。第四内表面66和第五内表面68彼此间隔开,以在第四内表面66和第五内表面68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52。第四内表面66面向第五内表面68。第四内表面66在第二方向D42上延伸。第五内表面68在第二方向D42上延伸。然而,第四内表面66和第五内表面68的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容纳部件44包括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C包括第一内表面70。电路容纳部件44C包括第二内表面72。第二内表面72与第一内表面70间隔开。容纳空间53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53。
第一内表面70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12延伸。第二内表面72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12延伸。附加参考平面RP12限定在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之间。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12。然而,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可不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12。
第一内表面70沿着第一方向D51延伸并面向第二内表面72。第二内表面72沿着第一方向D51延伸并面向第一内表面7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70在第二方向D5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72。第一方向D51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12和第二方向D42。第二方向D52垂直于第一方向D51,并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11和第一方向D41。然而,参考平面RP11、附加参考平面RP12、第一方向D41、第二方向D42、第一方向D51和第二方向D5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7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C包括在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74。第三内表面74在第二方向D52上延伸。容纳空间53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70、第二内表面72和第三内表面74限定。第三内表面74包括相对于容纳空间53面向插入开口58的面对部件74A。电路容纳部件44C在第一方向D51上延伸。容纳空间53在第一方向D51上从第三内表面74延伸到插入开口58。
如图11所示,容纳部件44包括第四内表面76和第五内表面78。第四内表面76在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之间延伸。第五内表面78在第一内表面70和第二内表面72之间延伸。第四内表面76和第五内表面78彼此间隔开,以在第四内表面76和第五内表面78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53。第四内表面76面向第五内表面78。
如图12所示,第四内表面76在第一方向D51上从第三内表面74延伸到插入开口58。第五内表面78在第一方向D51上从第三内表面74延伸到插入开口58。然而,第四内表面76和第五内表面78的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第三内表面74从第四内表面76延伸到第五内表面78。
如图10所示,操作装置10还包括电触点80。即,电气装置10还包括电触点80。电触点80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60、第二内表面62和第三内表面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容纳部件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60、第二内表面62和第三内表面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三内表面64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电触点80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例如,电触点80可设置在第二内表面62和第三内表面64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触点80包括正触点82和作为与正触点82分开的构件的负触点84。正触点82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正电极。负触点84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负电极。正触点82设置在第三内表面64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负触点84设置在第一内表面60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保持器57的支撑基座57C包括凹部57H。凹部57H设置在第一保持臂57A和第二保持臂57B之间,以避免保持器57和电触点80之间的干涉。在保持器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电触点8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57H中。在保持器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57H中。在此实施方式中,在保持器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P中的状态下,负触点84部分地设置在凹部57H中。然而,保持器57和电触点80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主体54包括第一附接槽85A和一对第二附接槽85B。第一附接槽85A设置在第一内表面60、第二内表面62和第三内表面64中的至少一个中。第二附接槽85B设置在第一内表面60、第二内表面62和第三内表面64中的至少一个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附接槽85A和这对第二附接槽85B设置在第一内表面60中。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附接槽85A中以固定到主体54。负触点84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这对第二附接槽85B中以固定到主体54。然而,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10和图11所示,参考平面RP11和附加参考平面RP12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参考平面RP11和附加参考平面RP12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参考平面RP11和附加参考平面RP12平行于枢转轴线A1。然而,参考平面RP11和附加参考平面RP12中的至少一个可相对于枢转轴线A1倾斜。
如图14所示,第一内表面60具有第一轮廓OL11。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11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第一轮廓OL11限定第一区域AR11。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11的第二方向D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第一轮廓OL11限定第一区域AR11。
如图15所示,第二内表面62具有第二轮廓OL12。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11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二轮廓OL12限定第二区域AR12。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11的第二方向D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第二轮廓OL12限定第二区域AR12。
如图16所示,第三内表面64具有第三轮廓OL13。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11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13限定第三区域AR13。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11的轴向方向D2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13限定第三区域AR13。
如图14所示,插入开口56沿着插入开口平面RP14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插入开口平面RP14在第一方向D41上延伸。插入开口平面RP14平行于第一方向D41并且垂直于轴向方向D2。如图11所示,主体54包括附接表面54B。在密封构件43A附接到主体54的状态下,密封构件43A与附接表面54B接触。插入开口平面RP14限定在附接表面54B上。
如图17所示,插入开口56具有开口轮廓OL14。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14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14),开口轮廓OL1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14。插入开口区域AR14限定在第一内表面60和第二内表面62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14的轴向方向D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14),开口轮廓OL1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14。
插入开口区域AR14具有第一长度L11和第二长度L12。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11的第一长度方向D61上限定第一长度L11。在第一长度方向D61上从第四内表面66到第五内表面68限定第一长度L11。因此,插入开口56的第一长度L11等于在第一长度方向D61(即,第一方向D41)上限定的电源容纳部件44P的长度。
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61的第二长度方向D62上限定第二长度L12。在第二长度方向D62上从第一内表面60到第二内表面62限定第二长度L12。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L11比第二长度L12长。然而,第一长度L11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12。
如图14所示,电源容纳部件44P具有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61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的第三长度方向D63上限定的第三长度L13。第三长度L1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44P的最大深度。具体地,第三长度L1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44P的容纳空间52的最大深度。第三长度方向D63平行于轴向方向D2。
如图14和图17所示,第三长度L13比第二长度L12长。第一区域AR11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14。然而,第一区域AR11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14。第三长度L13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12。
如图15和图17所示,第二区域AR12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14。然而,第二区域AR12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14。
如图14和图17所示,第一区域AR11大于第三区域AR13。然而,第一区域AR11可等于或小于第三区域AR13。
如图18所示,开关SW1经由电缆C1电连接到电路42。开关SW2经由电缆C2电连接到电路42。开关SW3经由电缆C3电连接到电路42。连接器CN经由电缆C4电连接到电路42。电缆C4包括多条对应于连接器CN的连接端口CN1和CN2的线路。电缆C1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59A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1连接到电路42。电缆C2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59A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2连接到电路42。电缆C3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59A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3连接到电路42。电缆C4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59A中的一个以将连接器CN连接到电路42。
主体54包括多个凹槽54A。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P包括该多个凹槽54A。该多个凹槽54A设置在主体54的外表面上。电缆C3部分地设置在该多个凹槽54A中的一个中。电缆C4部分地设置在该多个凹槽54A中的一个中。凹槽54A的总数不限于此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增加或减少。可从主体54中省略该至少一个凹槽54A。
操作装置10包括支撑构件91。支撑构件91附接到基座构件12(例如,参见图2)。在此实施方式中,支撑构件91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基座主体46。支撑构件91与容纳结构43间隔开。电缆C3和C4部分地设置在容纳结构43和支撑构件91之间。
如图19所示,容纳空间52与容纳结构43内的容纳空间53连通。容纳结构43包括中间开口92。中间开口92设置在容纳空间52和56之间,以将容纳空间52连接到容纳空间53。
如图11所示,正触点82经由电缆94电连接到电路42。负触点84经由电缆96电连接到电路42。电缆94和96通过中间开口92从容纳空间52延伸到容纳空间53。
如图1所示,操作装置10包括充电单元98,将通过该充电单元对电源40充电。在此实施方式中,充电单元98包括充电端口98A。充电端口98A配置为可拆卸地连接到充电电缆。充电单元98电连接到电路42。在此实施方式中,充电单元98设置在主体54上。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充电单元98由抓握盖28覆盖。在基座构件12安装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充电单元98设置在枢转轴线A1的上方。充电电缆的实例包括通用串行总线(USB)电缆和微型USB电缆。充电单元98的实例包括USB端口和微型USB端口。然而,充电单元98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充电单元98可包括无线充电结构,通过该无线充电结构可以对电源40进行无线充电。
如图20和图21所示,电路42包括通信器、天线、通知单元和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42包括通信器100、天线101、通知单元102和控制器CR。通信器100、天线101、通知单元102和控制器CR电安装在电路板42A上。通信器100、天线101、通知单元102和控制器CR经由电路板42A彼此电连接。
通信器100配置为经由有线通信信道和无线通信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与另一装置通信。在此实施方式中,通信器100包括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有线通信器WC1配置为经由有线通信信道与电气部件BC2的有线通信器通信。无线通信器WC2配置为使用天线101经由无线通信信道与电气部件BC2的无线通信器通信。无线通信器WC2配置为使用天线101经由无线通信信道与附加电气部件BC3的无线通信器通信。
控制器CR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输入U1至U3和/或其他信息来控制另一装置。在此实施方式中,控制器CR配置为控制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以将控制信号CS1和/或CS2传输到电气部件BC2。控制器CR配置为控制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以将控制信号CS3传输到附加电气部件BC3。
在此实施方式中,控制信号CS1指示电气部件BC2的升档。控制信号CS2指示电气部件BC2的降档。控制信号CS3指示附加电气部件BC3的状态在锁定状态和可调节状态之间改变。
控制器CR配置为选择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中的一个。在此实施方式中,控制器CR配置为选择无线通信器WC2作为默认通信器。控制器CR配置为检测连接器CN和电气控制缆线之间的连接。连接器CN包括多个连接器触点CN11和CN21。连接器触点CN11配置为电连接到电气控制缆线,该电气控制缆线连接到连接器CN的连接端口CN1(例如,参见图2)。连接器触点CN21配置为电连接到电气控制缆线,该电气控制缆线连接到连接器CN的连接端口CN2(例如,参见图2)。
该多个连接器触点CN11和CN21电连接到控制器CR。控制器CR配置为检测从电源PS向连接器CN供应的电力。控制器CR配置为如果电气控制缆线未连接到连接器CN则选择无线通信器WC2。控制器CR配置为如果电气控制缆线连接到连接器CN则选择有线通信器WC1。然而,控制器CR可配置为选择有线通信器WC1作为默认通信器。
控制器CR包括处理器CR1、存储器CR2和系统总线CR4。处理器CR1和存储器CR2电安装在电路42上,处理器CR1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存储器控制器。处理器CR1通过电路42和系统总线CR4电连接到存储器CR2。主有线通信器和主无线通信器配置为电安装在电路上。有线通信器WC1和无线通信器WC2中的每个通过电路42和系统总线CR4电连接到处理器CR1和存储器CR2。
存储器CR2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存储器CR2包括存储区域,每个存储区域具有ROM和RAM中的地址。处理器CR1配置为控制存储器CR2以将数据存储在存储器CR2的存储区域中,并且从存储器CR2的存储区域读取数据。存储器CR2(例如ROM)存储程序。将该程序读入处理器CR1,从而执行通信器100的配置和/或算法。
在此实施方式中,使用电力线通信(PLC)技术建立有线通信信道。更具体地,电气布线结构WS包括地线和电压线。PLC技术用于电气部件之间的通信。PLC在导体上携带数据,该导体也同时用于对电气部件的电力传输或电力分配。
如图21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人力车2可包括与电源40分开设置的电源PS。电源PS配置为安装到车架。例如,电源PS具有比电源40的容量大的容量。电源PS配置为经由电气配线结构WS的电气控制缆线电连接到操作装置10的连接器CN。从电源PS通过与操作装置10、电气部件BC2和附加电气部件BC3连接的电气布线结构WS供电。此外,有线通信器WD1配置为使用PLC通过电气布线结构WS接收来自彼此的信号。电源PS的实例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然而,电源PS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PLC使用分配给诸如操作装置10的电气部件的唯一装置标识(ID)。在此实施方式中,存储器CR2配置为存储装置信息,该装置信息包括分配给操作装置10的唯一装置ID。基于该唯一装置ID,控制器CR配置为识别经由有线通信线路传输的信号中的自身所需的信号。例如,控制器CR配置为生成信号,该信号包括指示通信器100的装置信息。
控制器CR配置为将包括其他装置信息的信号识别为从电气部件BC2经由有线通信信道传输的信号。有线通信器WC1配置为将输入信号与电源电压和包括装置信息的信号分开。有线通信器WC1配置为将电源电压调节到通信器100可正确操作的电平。有线通信器WC1还配置为将诸如包括装置信息的信号的输出信号叠加在从电源PS施加到电气布线结构WS的电源电压上。
无线通信器WC2包括信号发送电路和信号接收电路。无线通信器WC2配置为使用预定无线通信协议将数字信号叠加在载波上,以无线地发送数字信号。在此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器WC2配置为使用加密密钥加密信号以生成加密的无线信号。
无线通信器WC2配置为经由天线101接收和/或发送无线信号。在此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器WC2配置为对无线信号解码以识别从另一无线通信器无线发送的信号和/或信息。无线通信器WC2配置为使用加密密钥对无线信号进行解密。无线通信器WC2还可称为无线通信电路WC2。
控制器CR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输入U1而生成控制信号CS1。控制器CR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输入U2而生成控制信号CS2。控制器CR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输入U3而生成控制信号CS3。控制器CR配置为如果控制器CR选择有线通信器WC1,则响应于用户输入U1、U2和U3而控制有线通信器WC1,以经由有线通信信道分别发送控制信号CS1、CS2和CS3。控制器CR配置为如果控制器CR选择无线通信器WC2,则响应于用户输入U1、U2和U3而控制无线通信器WC2,以经由无线通信信道分别发送控制信号CS1、CS2和CS3。
充电单元98包括充电触点98B。充电接触点98B电连接到控制器CR。控制器CR配置为检测从电源PS向连接器CN供应的电力。控制器CR包括充电控制器CR3,其配置为控制电源40的充电。充电控制器CR3配置为检测从外部电源向充电单元98供应的电力。充电控制器CR3配置为如果外部电源连接到充电单元98,则控制电源40的二次电池的充电。
如图4所示,通知单元102配置为将操作装置10的状态通知给用户。操作装置10的状态的实例包括通信器100的通信状态、电源40的剩余电量、电源40的充电状态,以及通信器100的配对状态。通知单元102的实例包括诸如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装置和扬声器。在此实施方式中,通知单元102设置在容纳结构43上。通知单元102设置在电路容纳部件44C上。容纳结构43包括透光部件104。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12的状态下,透光部件104设置在透光部件104未由抓握盖28覆盖的位置。在基座构件12安装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通知单元102和透光部件104设置在枢转轴线A1的上方。然而,通知单元102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22至图37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10或电气装置。除了容纳结构43之外,操作装置210或电气装置具有与操作装置或电气装置10的结构和/或构造相同的结构和/或构造。因此,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功能基本上相同功能的元件在这里将具有相同的标号,并且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再详细描述和/或说明。
如图22所示,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210包括基座构件212。电气装置还包括操作构件和可相对于基座构件12移动的被致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此实施方式中,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210包括操作构件14。基座构件21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座构件1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
如图23所示,基座构件212在纵向方向D1上延伸。基座构件212包括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第一端部16配置为耦接到把手3。第二端部18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在纵向方向D1上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构成基座构件212的自由端部。基座构件212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的抓握部分20。抓握部分20在纵向方向D1上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基座构件212包括基座主体46。
在此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210配置为经由诸如波顿拉线的机械控制缆线204连接到诸如制动装置的电气部件BC21。从操作装置210中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单元26。然而,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操作装置210可包括液压单元,其配置为致动被操作装置BC1。
如图23所示,基座构件212包括容纳结构243。即,用于人力车2的电气装置210包括容纳结构243。容纳结构243设置在第二端部18上。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容纳结构243沿着纵向方向D1设置在第二端部18中离第一端部16最远的位置处。容纳结构243包括容纳部件244,其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244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容纳部件244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44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具体地,容纳部件244包括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容纳部件244C。即,基座构件212包括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容纳部件244C。容纳结构243包括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容纳部件244C。电源容纳部件244P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容纳部件44P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路容纳部件244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容纳部件44C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源容纳部件244P配置为容纳电源40。电路容纳部件244C配置为容纳电路42。然而,容纳部件244可配置为只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可从容纳部件244中省略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容纳部件244C中的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244P、电路容纳部件244C和基座主体46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电源容纳部件44P、电路容纳部件44C和基座主体46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
如图24所示,基座构件212包括第一侧表面212A和第二侧表面212B。第二侧表面212B沿着枢转轴线A1设置在第一侧表面212A的相反侧上。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侧表面212A和第二侧表面212B中的一个上。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侧表面212A和第二侧表面212B中的一个上。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4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侧表面212A上。第一侧表面212A设置在第二侧表面212B和把手3的轴向中心平面CP之间。在基座构件212安装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轴向中心平面CP垂直于枢转轴线A1。轴向中心平面CP定义为平分把手3的轴向长度。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侧表面212B上。电源40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一侧表面212A和第二侧表面212B中的一个上。
如图23所示,容纳部件2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2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2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212的第二端部18处。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244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2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244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完全设置在基座构件212的第二端部18处。然而,容纳部件244可完全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2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244可完全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可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212的第二端部18处。
基座构件212包括基座主体46。容纳结构243是与基座主体46分开的构件,并且附接到基座主体46。然而,容纳结构243可与基座主体46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容纳结构243在基座构件212中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一样,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路42比电源40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40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可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的上方。
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42比电源容纳部件244P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容纳部件244P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可等于电路42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244P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244P可完全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的上方。
如图25所示,电源容纳部件244P沿着参考平面RP21延伸。电路容纳部件244C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22延伸。电源容纳部件244P配置为容纳沿着参考平面RP21延伸的电源40。电路42设置在基座构件12上以沿着与参考平面RP21相交的附加参考平面RP22延伸。电路板42A设置在基座构件12上以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22延伸。
参考平面RP21和附加参考平面RP22彼此相交以限定交叉角AG2。交叉角AG2等于或小于150度。交叉角AG2等于或大于30度。在此实施方式中,交叉角AG2是90度。例如,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设置在限定于参考平面RP21和附加参考平面RP22之间的区域RG2中。在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是基座主体46的全部)设置于其中的区域RG2中定义了交叉角AG2。然而,交叉角AG2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和上述范围。
容纳部件244包括容纳空间252,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244P包括电源40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252。然而,容纳空间252的位置不限于电源容纳部件244P。容纳空间252可配置为容纳电路42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容纳部件244包括容纳空间253,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244C包括电路42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253。然而,容纳空间253的位置不限于电路容纳部件244C。容纳空间253可配置为容纳电源40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如图26所示,容纳结构243包括主体254和附接构件255。附接构件2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254。电源容纳部件244P设置在主体254和附接构件255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容纳电源40。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244P设置在主体254上。然而,电源容纳部件244P可设置在附接构件255上,或者设置在主体254和附接构件255两者上。
附接构件255是与主体254分开的构件。主体25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主体254和附接构件255中的每个都由诸如纤维增强塑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然而,主体254和附接构件255的材料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2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2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256。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244P包括插入开口256。容纳空间252包括插入开口256。当电源40插入容纳空间252或从容纳空间252移除时,电源40穿过插入开口256。在插入开口256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252相对于枢转轴线A1在轴向方向D2上穿过插入开口256打开。附接构件2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254以覆盖插入开口256。
附接构件255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254。电气装置210还包括紧固件43B。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气装置210包括多个紧固件243B。附接构件255通过该多个紧固件43B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254。容纳结构243配置为在附接构件255从主体254脱离的打开状态下允许电源40从电源容纳部件244P移除。附接构件255配置为在附接构件255附接到主体254的状态下关闭插入开口256。然而,附接构件255可通过诸如带子的另一构件连接到主体254,以防止附接构件255从主体254意外掉落。
电气装置210还包括密封构件243A。密封构件243A配置为在附接构件255附接到主体254的状态下设置在主体254和附接构件255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243A由诸如弹性材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弹性材料的实例包括橡胶。密封构件243A通过整体成型或诸如粘合剂的粘合结构附接到主体254。然而,密封构件243A可通过整体成型或诸如粘合剂的粘合结构附接到附接构件255。
电气装置210还包括保持器257。保持器257配置为至少部分地接收电源40并且配置为布置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保持器257是与主体254分开的构件。保持器257设置在附接构件255上。保持器257从附接构件255延伸。保持器257配置为在附接构件255固定到主体254的状态下设置在容纳空间252中。在此实施方式中,保持器257与附接构件255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然而,保持器257可设置在主体254上。保持器257可以是与附接构件255分开的构件。
如图27所示,保持器257包括第一保持臂257A、第二保持臂257B和支撑基座257C。第一保持臂257A在轴向方向D2上从附接构件255伸出。第二保持臂257B在轴向方向D2上从附接构件255伸出。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臂257A直接耦接到第二保持臂257B。第一保持臂257A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一保持表面257D。第二保持臂257B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二保持表面257E。第二保持表面257E与第一保持表面257D部分地间隔开。第二保持表面257E连续地连接到第一保持表面257D。第一保持表面257D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第二保持表面257E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然而,第一保持表面257D和第二保持表面257E的形状不限于弯曲形状。支撑基座257C可与电源40接触。支撑基座257C设置在第一保持臂257A和第二保持臂257B之间。支撑基座257C耦接第一保持臂257A和第二保持臂257B。支撑基座257C从第一保持表面257D朝向第二保持表面257E延伸。支撑基座257C从第二保持表面257E朝向第一保持表面257D延伸。
第一保持部件257A、第二保持臂257B和支撑基座257C限定了电源40将设置于其中的支撑凹部257G。在电源40设置在支撑凹部257G中的状态下,电源40、附接构件255和保持器257作为单个单元来对待。
保持器257包括第一凸起257M和第二凸起257N。第一凸起257M设置在第一保持臂257A上,以在附接构件255附接到主体254时引导保持器257。第二凸起257N设置在第二保持臂257B上,以在附接构件255附接到主体254时引导保持器257。第一凸起257M从第一保持臂257A伸出。第二凸起257N从第二保持臂257B伸出。第一凸起257M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第二凸起257N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
保持器257配置为当电源40通过插入开口256插入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或从电源容纳部件244P移除时承载电源40。保持器257配置为当附接构件255固定到主体254和/或从主体254脱离时承载电源40。
如图26所示,容纳部件2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2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258。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244C包括插入开口258。容纳空间253包括插入开口258。当电路42插入容纳空间253和从容纳空间253移除时,电路42穿过插入开口258。在插入开口258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253在与轴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上通过插入开口258打开。
附接构件2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254以覆盖插入开口258。在此实施方式中,附接构件2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254以覆盖插入开口256和258。然而,容纳结构243可包括配置为覆盖插入开口258的另一附接构件,该另一附接构件是与附接构件255分开的构件。
如图23所示,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2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2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至少部分地暴露容纳结构243。在此实施方式中,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2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2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部分地暴露主体254。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2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212的状态下,不从抓握盖28暴露附接构件255。然而,抓握盖2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抓握盖28可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2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212的状态下,不从抓握盖28暴露主体254。抓握盖28可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2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2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至少部分地暴露附接构件255。
如图25所示,容纳部件244包括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244P包括第一内表面260。电源容纳部件244P包括第二内表面262。第二内表面262面向第一内表面260。第二内表面262与第一内表面260间隔开。容纳空间252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252。
第一内表面260沿着参考平面RP21延伸。第二内表面262沿着参考平面RP21延伸。参考平面RP21限定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然而,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可不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
第一内表面260沿着第一方向D241延伸,并且面向第二内表面262。第二内表面262沿着第一方向D241延伸,并且面向第一内表面26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260在第二方向D24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262。第一方向D241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第二方向D242垂直于第一方向D241,并且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22。然而,参考平面RP21、附加参考平面RP22、第一方向D241和第二方向D24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2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26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244P包括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264。第三内表面264在第二方向D242上延伸。容纳空间252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260、第二内表面262和第三内表面264限定。第三内表面264包括面向插入开口256的面对部件264A。电源容纳部件244P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容纳空间252在轴向方向D2上从第三内表面264延伸到插入开口256。在此实施方式中,参考平面RP21平行于轴向方向D2。然而,参考平面RP21和轴向方向D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28所示,第三内表面264具有弯曲形状。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空间252中的状态下,第三内表面264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然而,第三内表面264的形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244包括第四内表面266和第五内表面268。第四内表面266沿着轴向方向D2从第三内表面264延伸到插入开口256。第五内表面268沿着轴向方向D2从第三内表面264延伸到插入开口256。第三内表面264从第四内表面266周向地延伸到第五内表面268。
如图29所示,第四内表面266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延伸。第五内表面268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延伸。第四内表面266和第五内表面268彼此间隔开,以在第四内表面266和第五内表面268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252。第四内表面266面向第五内表面268。第四内表面266在第二方向D242上延伸。第五内表面268在第二方向D242上延伸。然而,第四内表面266和第五内表面268的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244包括第一引导槽269A和第二引导槽269B。第一引导槽269A配置为在轴向方向D2上引导第一凸起257M。第二引导槽269B配置为在轴向方向D2上引导第二凸起257N。第一引导槽269A设置在第四内表面266中。第二引导槽269B设置在第五内表面268中。
如图25所示,容纳部件244包括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244C包括第一内表面270。电路容纳部件244C包括第二内表面272。第二内表面272与第一内表面270间隔开。容纳空间253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253。
第一内表面270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22延伸。第二内表面272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22延伸。附加参考平面RP22限定在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之间。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22。然而,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可不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22。
第一内表面270沿着第一方向D251延伸并面向第二内表面272。第二内表面272沿着第一方向D251延伸并面向第一内表面27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270在第二方向D25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272。第一方向D251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22和第二方向D242。第二方向D252垂直于第一方向D251,并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和第一方向D241。然而,参考平面RP21、附加参考平面RP22、第一方向D241、第二方向D242、第一方向D251和第二方向D25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2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27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244C包括在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274。第三内表面274在第二方向D252上延伸。容纳空间253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270、第二内表面272和第三内表面274限定。第三内表面274包括相对于容纳空间253面向插入开口258的面对部件274A。电路容纳部件244C在第一方向D251上延伸。容纳空间253在第一方向D251上从第三内表面274延伸到插入开口258。
如图28所示,容纳部件244包括第四内表面276和第五内表面278。第四内表面276在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之间延伸。第五内表面278在第一内表面270和第二内表面272之间延伸。第四内表面276和第五内表面278彼此间隔开,以在第四内表面276和第五内表面278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253。第四内表面276面向第五内表面278。
如图30所示,第四内表面276在第一方向D251上从第三内表面274延伸到插入开口258。第五内表面278在第一方向D251上从第三内表面274延伸到插入开口258。然而,第四内表面276和第五内表面278的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第三内表面274从第四内表面276延伸到第五内表面278。
如图25所示,操作装置210还包括电触点80。即,电气装置210还包括电触点80。电触点80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244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260、第二内表面262和第三内表面2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容纳部件2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260、第二内表面262和第三内表面2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三内表面264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2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电触点80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正触点82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2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正电极。负触点84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2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负电极。正触点82设置在第三内表面264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2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负触点84设置在第一内表面260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2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28所示,保持器257的支撑基座257C包括凹部257H。凹部257H设置在第一保持臂257A和第二保持臂257B之间,以避免保持器257和电触点80之间的干涉。在保持器2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电触点8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257H中。在保持器2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257H中。在此实施方式中,在保持器2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中的状态下,负触点84部分地设置在凹部257H中。然而,保持器257和电触点80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31所示,基座构件212包括附加附接构件292。附加附接构件292配置为附接到主体254。主体254包括开口294。开口294与容纳空间253连通并与插入开口258分开设置。附加附接构件292配置为在附加附接构件292附接到主体254的状态下覆盖开口294。
如图30所示,附加附接构件292包括多个通孔292A。电缆C1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292A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1连接到电路42。电缆C2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292A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2连接到电路42。电缆C3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292A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3连接到电路42。电缆C4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292A中的一个以将连接器CN连接到电路42。
如图24所示,基座构件212包括引导槽212G和盖212C。电缆C1至C4设置在引导槽212G中。盖212C附接到基座主体46以至少部分地覆盖引导槽212G。
如图25所示,参考平面RP21和附加参考平面RP22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参考平面RP21和附加参考平面RP22中的至少一个与枢转轴线A1相交。在此实施方式中,参考平面RP21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参考平面RP21平行于枢转轴线A1。附加参考平面RP22与枢转轴线A1相交。附加参考平面RP22垂直于枢转轴线A1。然而,参考平面RP21和附加参考平面RP22中的至少一个可相对于枢转轴线A1倾斜。
如图32所示,第一内表面260具有第一轮廓OL21。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21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25),第一轮廓OL21限定第一区域AR21。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21的第二方向D2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25),第一轮廓OL21限定第一区域AR21。
如图33所示,第二内表面262具有第二轮廓OL22。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21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25),第二轮廓OL22限定第二区域AR22。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21的第二方向D2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25),第二轮廓OL22限定第二区域AR22。
如图34所示,第三内表面264具有第三轮廓OL23。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23限定第三区域AR23。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的轴向方向D2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23限定第三区域AR23。
如图35所示,插入开口256沿着插入开口平面RP24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插入开口平面RP24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241和第二方向D242的第三方向D243上延伸。如图25所示,插入开口平面RP24相对于参考平面RP21和附加参考平面RP22倾斜。然而,参考平面RP21、附加参考平面RP22和插入开口平面RP24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主体254包括附接表面254B。在密封构件243A附接到主体254的状态下,密封构件243A与附接表面254B接触。如图35所示,插入开口平面RP24限定在附接表面254B上。
如图36所示,插入开口256具有开口轮廓OL24。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24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35),开口轮廓OL2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24。插入开口区域AR24限定在第一内表面260和第二内表面262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24的轴向方向D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35),开口轮廓OL2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24。
插入开口区域AR24具有第一长度L21和第二长度L22。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的第一长度方向D261上限定第一长度L21。在第一长度方向D261上从第一引导槽269A到第二引导槽269B限定第一长度L21。因此,插入开口256的第一长度L21等于电源容纳部件244P的在第一长度方向D261(即,第一方向D241)上限定的长度。
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261的第二长度方向D262上限定第二长度L22。在第二长度方向D262上从第一内表面260到第二内表面262限定第二长度L22。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L21比第二长度L22长。然而,第一长度L21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22。
如图37所示,电源容纳部件244P具有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261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21的第三长度方向D263上限定的第三长度L23。第三长度L2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244P的最大深度。具体地,第三长度L2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244P的容纳空间252的最大深度。第三长度方向D263平行于轴向方向D2。第三长度L23比第二长度L22长。然而,第三长度L23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22。
如图32和图36所示,第一区域AR21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24。然而,第一区域AR21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24。
如图33和图36所示,第二区域AR22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24。然而,第二区域AR22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24。
如图32和图34所示,第一区域AR21大于第三区域AR23。然而,第一区域AR21可等于或小于第三区域AR23。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38至图51描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310或电气装置。除了容纳结构43之外,操作装置310或电气装置具有与操作装置10或电气装置的结构和/或构造相同的结构和/或构造。因此,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功能基本上相同功能的元件在这里将具有相同的标号,并且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再详细描述和/或说明。
如图38所示,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310包括基座构件312。电气装置310还包括操作构件和可相对于基座构件312移动的被致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此实施方式中,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310包括操作构件14。基座构件31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座构件1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基座构件312在纵向方向D1上延伸。基座构件312包括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第一端部16配置为耦接到把手3。第二端部18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在纵向方向D1上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构成基座构件312的自由端部。基座构件312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的抓握部分20。抓握部分20在纵向方向D1上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基座构件312包括基座主体46。
在此实施方式中,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10一样,操作装置310配置为经由诸如波顿拉线的机械控制缆线204连接到诸如制动装置的电气部件BC21。从操作装置310中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单元26。然而,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操作装置310可包括液压单元,其配置为致动被操作装置BC1。
如图39所示,基座构件312包括容纳结构343。即,用于人力车2的电气装置310包括容纳结构343。容纳结构343设置在第二端部18上。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容纳结构343沿着纵向方向D1设置在第二端部18中离第一端部16最远的位置处。容纳结构343包括容纳部件344,其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344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容纳部件344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44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具体地,容纳部件344包括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容纳部件344C。即,基座构件212包括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容纳部件344C。容纳结构343包括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容纳部件344C。电源容纳部件344P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容纳部件44P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路容纳部件344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容纳部件44C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源容纳部件344P配置为容纳电源40。电路容纳部件344C配置为容纳电路42。然而,容纳部件344可配置为只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可从容纳部件344中省略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容纳部件344C中的一个。
容纳部件3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3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3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312的第二端部18处。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344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3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344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42完全设置在基座构件312的第二端部18处。然而,容纳部件344可完全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3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344可完全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可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312的第二端部18处。
基座构件312包括基座主体46。容纳结构343是与基座主体46分开的构件,并且附接到基座主体46。然而,容纳结构343可与基座主体46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容纳结构343在基座构件312中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一样,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路42比电源40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40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可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的上方。
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42比电源容纳部件344P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容纳部件344P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可等于电路42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344P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344P可完全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的上方。
如图40所示,电源容纳部件344P沿着参考平面RP31延伸。电路容纳部件344C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32延伸。电源容纳部件344P配置为容纳沿着参考平面RP31延伸的电源40。电路42设置在基座构件312上以沿着与参考平面RP31相交的附加参考平面RP32延伸。电路板42A设置在基座构件312上以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32延伸。
参考平面RP31和附加参考平面RP32彼此相交以限定交叉角AG3。交叉角AG3等于或小于150度。交叉角AG3等于或大于30度。在此实施方式中,交叉角AG3是120度。例如,枢转轴线A1和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设置在限定于参考平面RP31和附加参考平面RP32之间的区域RG3中。在枢转轴线A1和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设置于其中的区域RG3中定义了交叉角AG3。然而,交叉角AG3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和上述范围。
容纳部件344包括容纳空间352,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344P包括电源40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352。然而,容纳空间352的位置不限于电源容纳部件344P。容纳空间352可配置为容纳电路42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容纳部件344包括容纳空间353,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344C包括电路42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353。然而,容纳空间353的位置不限于电路容纳部件344C。容纳空间353可配置为容纳电源40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如图41所示,容纳结构343包括主体354和附接构件355。附接构件3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354。电源容纳部件344P设置在主体354和附接构件355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容纳电源40。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344P设置在主体354上。然而,电源容纳部件344P可设置在附接构件355上,或者设置在主体354和附接构件355两者上。
附接构件355是与主体354分开的构件。主体35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主体354和附接构件355中的每个都由诸如纤维增强塑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然而,主体354和附接构件355的材料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3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3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356。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344P包括插入开口356。容纳空间352包括插入开口356。当电源40插入容纳空间352或从容纳空间352移除时,电源40穿过插入开口356。在插入开口356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352相对于枢转轴线A1在轴向方向D2上穿过插入开口356打开。附接构件3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354以覆盖插入开口356。
附接构件355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354。电气装置310还包括紧固件43B。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气装置310包括多个紧固件43B。附接构件355通过该多个紧固件43B可拆卸地附接到主体354。容纳结构343配置为在附接构件355从主体354脱离的打开状态下允许电源40从电源容纳部件344P移除。附接构件355配置为在附接构件355附接到主体354的状态下关闭插入开口356。然而,附接构件355可通过诸如带子的另一构件连接到主体354,以防止附接构件355从主体254意外掉落。从电气装置310中省略了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密封构件43A和343A相对应的密封构件。然而,电气装置310可包括密封构件。
电气装置310还包括保持器357。保持器357配置为至少部分地接收电源40并且配置为布置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保持器357是与主体354分开的构件。保持器357设置在附接构件355上。保持器357从附接构件355延伸。保持器357配置为在附接构件355固定到主体354的状态下设置在容纳空间352中。在此实施方式中,保持器357与附接构件355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然而,保持器357可设置在主体354上。保持器357可以是与附接构件355分开的构件。
如图42所示,保持器357包括第一保持臂357A、第二保持臂357B和支撑基座357C。第一保持臂357A在轴向方向D2上从附接构件355伸出。第二保持臂357B在轴向方向D2上从附接构件355伸出。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臂357A直接耦接到第二保持臂357B。第一保持臂357A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一保持表面357D。第二保持臂357B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二保持表面357E。第二保持表面357E与第一保持表面357D间隔开。第二保持表面357E连续地连接到第一保持表面357D。第一保持表面357D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第二保持表面357E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然而,第一保持表面357D和第二保持表面357E的形状不限于弯曲形状。支撑基座357C可与电源40接触。支撑基座357C设置在第一保持臂357A和第二保持臂357B之间。支撑基座357C耦接第一保持臂357A和第二保持臂357B。支撑基座357C从第一保持表面357D朝向第二保持表面357E延伸。支撑基座357C从第二保持表面357E朝向第一保持表面357D延伸。
第一保持部件357A、第二保持臂357B和支撑基座357C限定了电源40将设置于其中的支撑凹部357G。在电源40设置在支撑凹部357G中的状态下,电源40、附接构件355和保持器357作为单个单元来对待。
保持器357包括第一凸起357M和第二凸起357N。第一凸起357M设置在第一保持臂357A上,以在附接构件355附接到主体354时引导保持器357。第二凸起357N设置在第二保持臂357B上,以在附接构件355附接到主体354时引导保持器357。第一凸起357M从第一保持臂357A伸出。第二凸起357N从第二保持臂357B伸出。第一凸起357M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第二凸起357N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
保持器357配置为当电源40通过插入开口356插入电源容纳部件344P和/或从电源容纳部件344P移除时承载电源40。保持器357配置为当附接构件355固定到主体354和/或从主体354脱离时承载电源40。
如图41所示,容纳部件3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3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358。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344C包括插入开口358。容纳空间353包括插入开口358。当电路42插入容纳空间353和从容纳空间353移除时,电路42穿过插入开口358。在插入开口358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353在与轴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上通过插入开口358打开。
如图39所示,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3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3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至少部分地暴露容纳结构343。在此实施方式中,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3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3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部分地暴露主体354。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3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312的状态下,不从抓握盖28暴露附接构件355。然而,抓握盖2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抓握盖28可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3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312的状态下,不从抓握盖28暴露主体354。抓握盖28可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3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3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至少部分地暴露附接构件355。
如图40所示,容纳部件344包括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344P包括第一内表面360。电源容纳部件344P包括第二内表面362。第二内表面362面向第一内表面360。第二内表面362与第一内表面360间隔开。容纳空间352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352。
第一内表面360沿着参考平面RP31延伸。第二内表面362沿着参考平面RP31延伸。参考平面RP31限定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平行于参考平面RP31。然而,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可不平行于参考平面RP31。
第一内表面360沿着第一方向D341延伸,并且面向第二内表面362。第二内表面362沿着第一方向D341延伸,并且面向第一内表面36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360在第二方向D34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362。第一方向D341平行于参考平面RP31。第二方向D342垂直于第一方向D341,并且相对于附加参考平面RP32倾斜。然而,参考平面RP31、附加参考平面RP32、第一方向D341和第二方向D34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43所示,容纳部件3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36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344P包括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364。第三内表面364在第二方向D342上延伸。容纳空间352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360、第二内表面362和第三内表面364限定。第三内表面364包括面向插入开口356的面对部件364A。电源容纳部件344P在轴向方向D2上延伸。容纳空间352在轴向方向D2上从第三内表面364延伸到插入开口356。在此实施方式中,参考平面RP31平行于轴向方向D2。然而,参考平面RP31和轴向方向D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44所示,第三内表面364具有弯曲形状。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空间352中的状态下,第三内表面364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然而,第三内表面364的形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344包括第四内表面366和第五内表面368。第四内表面366沿着轴向方向D2从第三内表面364延伸到插入开口356。第五内表面368沿着轴向方向D2从第三内表面364延伸到插入开口356。第三内表面364从第四内表面366周向地延伸到第五内表面368。
如图40所示,第四内表面366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延伸。第五内表面368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延伸。第四内表面366和第五内表面368彼此间隔开,以在第四内表面366和第五内表面368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352。第四内表面366面向第五内表面368。第四内表面366在第二方向D342上延伸。第五内表面368在第二方向D342上延伸。然而,第四内表面366和第五内表面368的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344包括第一引导槽369A和第二引导槽369B。第一引导槽369A配置为在轴向方向D2上引导第一凸起357M。第二引导槽369B配置为在轴向方向D2上引导第二凸起357N。第一引导槽369A设置在第四内表面366中。第二引导槽369B设置在第五内表面368中。
容纳部件344包括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344C包括第一内表面370。电路容纳部件344C包括第二内表面372。第二内表面372与第一内表面370间隔开。容纳空间353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353。
第一内表面370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32延伸。第二内表面372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32延伸。附加参考平面RP32限定在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之间。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32。然而,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可不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32。
第一内表面370沿着第一方向D351延伸并面向第二内表面372。第二内表面372沿着第一方向D351延伸并面向第一内表面37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370在第二方向D35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372。第一方向D351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32和第二方向D342。第二方向D352垂直于第一方向D351,并且相对于参考平面RP31和第一方向D341倾斜。然而,参考平面RP31、附加参考平面RP32、第一方向D341、第二方向D342、第一方向D351和第二方向D35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3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37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344C包括在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374。第三内表面374在第二方向D352上延伸。容纳空间353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370、第二内表面372和第三内表面374限定。第三内表面374包括相对于容纳空间353面向插入开口358的面对部件374A。电路容纳部件344C在第一方向D351上延伸。容纳空间353在第一方向D351上从第三内表面374延伸到插入开口358。
如图45所示,容纳部件344包括第四内表面376和第五内表面378。第四内表面376在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之间延伸。第五内表面378在第一内表面370和第二内表面372之间延伸。第四内表面376和第五内表面378彼此间隔开,以在第四内表面376和第五内表面378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353。第四内表面376面向第五内表面378。
如图46所示,第四内表面376在第一方向D351上从第三内表面374延伸到插入开口358。第五内表面378在第一方向D351上从第三内表面374延伸到插入开口358。然而,第四内表面376和第五内表面378的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第三内表面374从第四内表面376延伸到第五内表面378。
如图43所示,操作装置310还包括电触点380。即,电气装置还包括电触点380。电触点380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344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电触点3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360、第二内表面362和第三内表面3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容纳部件3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电触点3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360、第二内表面362和第三内表面3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触点3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360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3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电触点380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触点380包括正触点382和作为与正触点382分开的构件的负触点384。正触点382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3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正电极。负触点384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3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负电极。正触点382设置在第一内表面364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3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负触点384设置在第一内表面360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3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正触点382和负触点384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44所示,保持器357的支撑基座357C包括凹部357H。凹部357H设置在第一保持臂357A和第二保持臂357B之间,以避免保持器357和电触点380之间的干涉。在保持器3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电触点38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357H中。在保持器3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正触点382和负触点384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357H中。在此实施方式中,在保持器3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中的状态下,负触点384部分地设置在凹部357H中。然而,保持器357和电触点380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43和图45所示,参考平面RP31和附加参考平面RP32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参考平面RP31和附加参考平面RP32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参考平面RP31和附加参考平面RP32平行于枢转轴线A1。然而,参考平面RP31和附加参考平面RP32中的至少一个可相对于枢转轴线A1倾斜。
如图47所示,第一内表面360具有第一轮廓OL31。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31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0),第一轮廓OL31限定第一区域AR31。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31的第二方向D3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0),第一轮廓OL31限定第一区域AR31。
如图48所示,第二内表面362具有第二轮廓OL32。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31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0),第二轮廓OL32限定第二区域AR32。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31的第二方向D3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0),第二轮廓OL32限定第二区域AR32。
如图49所示,第三内表面364具有第三轮廓OL33。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31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33限定第三区域AR33。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31的轴向方向D2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33限定第三区域AR33。
如图47所示,插入开口356沿着插入开口平面RP34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插入开口平面RP34在第一方向D341上延伸。插入开口平面RP34平行于第一方向D341且垂直于轴向方向D2。如图44所示,主体354包括附接表面354B。在附接构件355附接到主体354的状态下,附接构件355与附接表面354B接触。插入开口平面RP34限定在附接表面354B上。
如图50所示,插入开口356具有开口轮廓OL34。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34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6),开口轮廓OL3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34。插入开口区域AR34限定在第一内表面360和第二内表面362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34的轴向方向D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47),开口轮廓OL3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34。
插入开口区域AR34具有第一长度L31和第二长度L32。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31的第一长度方向D361上限定第一长度L31。在第一长度方向D361上从第一引导槽369A到第二引导槽369B限定第一长度L31。因此,插入开口356的第一长度L31等于电源容纳部件344P的在第一长度方向D361(即,第一方向D341)上限定的长度。
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361的第二长度方向D362上限定第二长度L32。在第二长度方向D362上从第一内表面360到第二内表面362限定第二长度L32。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L31比第二长度L32长。然而,第一长度L31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32。
如图47所示,电源容纳部件344P具有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361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31的第三长度方向D363上限定的第三长度L33。第三长度L3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344P的最大深度。具体地,第三长度L3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344P的容纳空间352的最大深度。第三长度方向D363平行于轴向方向D2。
如图47和图50所示,第三长度L33比第二长度L32长。第一区域AR31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34。然而,第一区域AR31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34。第三长度L33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32。
如图48和图50所示,第二区域AR32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34。然而,第二区域AR32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34。
如图47和图49所示,第一区域AR31大于第三区域AR33。然而,第一区域AR31可等于或小于第三区域AR33。
如图51所示,容纳结构343包括设置于第二内表面372中的开口379。电路42通过开口379从容纳结构343部分地暴露。电缆94和96通过中间开口92从容纳空间353延伸到正触点82和负触点的端部。电缆C1至C4延伸穿过开口379以将开关SW1、SW2和SW3以及连接器CN连接到电路42。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图52至图65描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410或电气装置。除了容纳结构43之外,操作装置410或电气装置具有与操作装置10或电气装置的结构和/或构造相同的结构和/或构造。因此,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功能基本上相同功能的元件在这里将具有相同的标号,并且为了简洁起见,这里将不再详细描述和/或说明。
如图52所示,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410包括基座构件412。电气装置还包括操作构件和可相对于基座构件412移动的被致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此实施方式中,用于人力车2的操作装置410包括操作构件14。基座构件41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座构件12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基座构件412在纵向方向D1上延伸。基座构件412包括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第一端部16配置为耦接到把手3。第二端部18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在纵向方向D1上与第一端部16相对。第二端部18构成基座构件412的自由端部。基座构件412包括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的抓握部分20。抓握部分20在纵向方向D1上设置在第一端部16和第二端部18之间。基座构件412包括基座主体46。
在此实施方式中,操作装置410配置为经由诸如波顿拉线的机械控制缆线204连接到诸如制动装置的电气部件BC21。从操作装置410中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单元26。然而,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操作装置410可包括液压单元,其配置为致动被操作装置BC1。
如图52所示,基座构件412包括容纳结构443。即,用于人力车2的电气装置410包括容纳结构443。容纳结构443设置在第二端部18上。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容纳结构443沿着纵向方向D1设置在第二端部18中离第一端部16最远的位置处。容纳结构443包括容纳部件444,其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444配置为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容纳部件444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纳部件44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具体地,容纳部件444包括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4C。即,基座构件412包括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4C。容纳结构443包括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4C。电源容纳部件444P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容纳部件44P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路容纳部件444C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容纳部件44C的结构基本上相同的结构。电源容纳部件444P配置为容纳电源40。电路容纳部件444C配置为容纳电路42。然而,容纳部件444可配置为只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可从容纳部件444中省略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容纳部件444C中的一个。
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4P、电路容纳部件444C和基座主体46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电源容纳部件44P、电路容纳部件44C和基座主体46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
如图53所示,基座构件412包括第一侧表面412A和第二侧表面412B。第二侧表面412B沿着枢转轴线A1设置在第一侧表面412A的相反侧上。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设置成与第一侧表面412A和第二侧表面412B中的另一个相比更靠近第一侧表面412A和第二侧表面412B中的一个。电源容纳部件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设置成与第一侧表面412A和第二侧表面412B中的另一个相比更靠近第一侧表面412A和第二侧表面412B中的一个。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42设置成与第二侧表面412B相比更靠近第一侧表面412A。第二侧表面412B设置在第一侧表面412A和把手3的轴向中心平面CP之间。电路42可设置成与第一侧表面412A相比更靠近第二侧表面412B。电源40可设置成与第一侧表面412A和第二侧表面412B中的另一个相比更靠近第一侧表面412A和第二侧表面412B中的一个。
如图52所示,容纳部件4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4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444至少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412的第二端部18处。在此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444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4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444部分地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42完全设置在基座构件412的第二端部18处。然而,容纳部件444可完全设置成在纵向方向D1上比操作构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远离基座构件412的第一端部16。容纳部件444可完全设置成比操作构件14更远离第一端部16的接触表面16A。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可部分地设置在基座构件412的第二端部18处。
基座构件412包括基座主体46。容纳结构443是与基座主体46分开的构件,并且附接到基座主体46。然而,容纳结构443可与基座主体46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容纳结构443在基座构件412中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一样,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路42比电源40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40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可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的上方。
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比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操作构件1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42比电源容纳部件444P更靠近操作构件14。然而,电源容纳部件444P可以比电路42更靠近操作构件14。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可等于电路42和操作构件14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和电路42中的另一个的上方。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444P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容纳部件444P可完全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的上方。
如图54所示,电源容纳部件444P沿着参考平面RP41延伸。电路容纳部件444C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42延伸。电源容纳部件444P配置为容纳沿着参考平面RP41延伸的电源40。电路42设置在基座构件12上以沿着与参考平面RP41相交的附加参考平面RP42延伸。电路板42A设置在基座构件12上以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42延伸。
参考平面RP41和附加参考平面RP42彼此相交以限定交叉角AG4。交叉角AG4等于或小于150度。交叉角AG4等于或大于30度。在此实施方式中,交叉角AG4是90度。例如,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设置在限定于参考平面RP41和附加参考平面RP42之间的区域RG4中。在基座主体46的多于一半(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是基座主体46的全部)设置于其中的区域RG4中定义了交叉角AG4。然而,交叉角AG4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和上述范围。
容纳部件444包括容纳空间452,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4P包括电源40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452。然而,容纳空间452的位置不限于电源容纳部件444P。容纳空间452可配置为容纳电路42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容纳部件444包括容纳空间453,电源40和电路42中的至少一个将设置在该容纳空间中。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4C包括电路42将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453。然而,容纳空间453的位置不限于电路容纳部件444C。容纳空间453可配置为容纳电源40或容纳电源40和电路42两者。
如图55所示,容纳结构443包括主体454和附接构件455。附接构件4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454。电源容纳部件444P设置在主体454和附接构件455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容纳电源40。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4P设置在主体454上。然而,电源容纳部件444P可仅设置在主体454和附接构件455中的一个上。
附接构件455是与主体454分开的构件。主体45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主体454和附接构件455中的每个都由诸如纤维增强塑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然而,主体454和附接构件455的材料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主体454包括第一主体454A和第二主体454B。第二主体454B是与第一主体454A分开的构件。电源容纳部件444P设置在第一主体454A上。电路容纳部件444C设置在第二主体454B上。然而,电路容纳部件444C设置在第一主体454A和第二主体454B中的至少一个上。电源容纳部件444P设置在第一主体454A和第二主体454B上。第二主体454B可与第一主体454A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
如图56所示,附接构件455枢转地耦接到主体454,以可在打开位置P421和关闭位置P422之间移动。利用枢轴销454C将附接构件455枢转地耦接到主体454。附接构件455在打开位置P421和关闭位置P422之间可移动地耦接到主体454。附接构件455配置为在附接构件455处于打开位置P421的打开状态下允许电源40从电源容纳部件444P移除。附接构件455配置为在附接构件455处于关闭位置P422的关闭状态下关闭插入开口56。
附接构件455可相对于主体454围绕附加枢转轴线A4枢转。附接构件455可相对于主体454围绕附加枢转轴线A4在打开位置P421和关闭位置P422之间枢转。在此实施方式中,附接构件455围绕附加枢转轴线A4枢转地耦接到第一主体454A。然而,附接构件455可枢转地耦接到第二主体454B或耦接到第一主体454A和第二主体454B两者。
如图55所示,容纳部件4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4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456。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4P包括插入开口456。容纳空间452包括插入开口456。当电源40插入容纳空间452或从容纳空间452移除时,电源40穿过插入开口456。在插入开口456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452相对于枢转轴线A1在轴向方向D2上通过插入开口456打开。附接构件455配置为附接到主体454以覆盖插入开口456。
电气装置410还包括紧固件43B。附接构件455通过紧固件43B固定到主体454。容纳结构443配置为在附接构件455从主体454脱离的打开状态下允许电源40从电源容纳部件444P移除。附接构件455配置为在附接构件455附接到主体454的状态下关闭插入开口456。然而,附接构件455可通过诸如带子的另一构件连接到主体454,以防止附接构件455从主体454意外掉落。
电气装置410还包括密封构件443A。密封构件443A配置为在附接构件455附接到主体454的状态下设置在主体454和附接构件455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密封构件443A由诸如弹性材料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弹性材料的实例包括橡胶。密封构件443A通过整体成型或诸如粘合剂的粘合结构附接到主体454。然而,密封构件443A可通过整体成型或诸如粘合剂的粘合结构附接到附接构件455。
如图57所示,电气装置410还包括保持器457。保持器457配置为至少部分地接收电源40并且配置为布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保持器457是与主体454分开的构件。保持器457设置在附接构件455上。保持器457从附接构件455延伸。保持器457配置为在附接构件455固定到主体454的状态下设置在容纳空间452中。在此实施方式中,保持器457与附接构件455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然而,保持器457可设置在主体454上。保持器457可以是与附接构件455分开的构件。
在此实施方式中,附接构件455包括容纳凹部455A和内表面455B。内表面455B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凹部455A。在此实施方式中,内表面455B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然而,内表面455B的形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在电源40设置在保持器457上的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容纳凹部455A中。在电源40设置在保持器457上并且附接构件455处于关闭位置P422的状态下,电源40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
如图58所示,保持器457包括第一保持臂457A和第二保持臂457B。第一保持臂457A在轴向方向D2上从附接构件455伸出。第二保持臂457B从附接构件455伸出。
如图57所示,第一保持臂457A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一保持表面457D。第二保持臂457B包括可与电源40接触的第二保持表面457E。第二保持表面457E与第一保持表面457D间隔开。第一保持表面457D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第二保持表面457E具有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的弯曲形状。然而,第一保持表面457D和第二保持表面457E的形状不限于弯曲形状。
如图54所示,容纳部件444包括设置在容纳部件444的端部处的插入开口458。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4C包括插入开口458。容纳空间453包括插入开口458。当电路42插入容纳空间453和从容纳空间453移除时,电路42穿过插入开口458。在插入开口458未由其他构件覆盖的状态下,容纳空间453在与轴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上通过插入开口458打开。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454B包括容纳空间453和插入开口458。然而,容纳空间453和插入开口458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第一主体454A配置为附接到第二主体454B以覆盖插入开口458。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454A包括附加凹部454R。电路容纳部件444C包括容纳空间453和附加凹部454R。电路42设置在容纳空间453和附加凹部454R中。然而,可从电路容纳部件444C中省略附加凹部454R。
如图52所示,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4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4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至少部分地暴露容纳结构443。在此实施方式中,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4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4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部分地暴露主体454。抓握盖28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4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412的状态下,不从抓握盖28暴露附接构件455。然而,抓握盖2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抓握盖28可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4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412的状态下,不从抓握盖28暴露主体454。抓握盖28可配置为附接到基座构件412,以便在抓握盖28附接到基座构件412的状态下,从抓握盖28至少部分地暴露附接构件455。
如图54所示,容纳部件444包括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4P包括第一内表面460。电源容纳部件444P包括第二内表面462。第二内表面462面向第一内表面460。第二内表面462与第一内表面460间隔开。容纳空间452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452。
第一内表面460沿着参考平面RP41延伸。第二内表面462沿着参考平面RP41延伸。参考平面RP41限定在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之间。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然而,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可不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
第一内表面460沿着第一方向D441延伸,并且面向第二内表面462。第二内表面462沿着第一方向D441延伸,并且面向第一内表面46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460在第二方向D44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462。第一方向D441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第二方向D442垂直于第一方向D441,并且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42。然而,参考平面RP41、附加参考平面RP42、第一方向D441和第二方向D44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54所示,容纳部件4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46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源容纳部件444P包括在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464。第三内表面464在第二方向D442上延伸。容纳空间452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460、第二内表面462和第三内表面464限定。第三内表面464包括面向插入开口456的面对部件464A。
如图57所示,容纳空间452在轴向方向D2上从第三内表面464延伸到插入开口456。第三内表面464具有弯曲形状。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空间452中的状态下,第三内表面464沿着电源40的外围延伸。然而,第三内表面464的形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54所示,容纳部件444包括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4C包括第一内表面470。电路容纳部件444C包括第二内表面472。第二内表面472与第一内表面470间隔开。容纳空间453至少部分地限定在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之间。即,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彼此间隔开,以在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453。
第一内表面470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42延伸。第二内表面472沿着附加参考平面RP42延伸。附加参考平面RP42限定在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之间。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42。然而,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可不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42。
第一内表面470沿着第一方向D451延伸并面向第二内表面472。第二内表面472沿着第一方向D451延伸并面向第一内表面470。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表面470在第二方向D452上面向第二内表面472。第一方向D451平行于附加参考平面RP42和第二方向D442。第二方向D452垂直于第一方向D451,并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和第一方向D441。然而,参考平面RP41、附加参考平面RP42、第一方向D441、第二方向D442、第一方向D451和第二方向D452之间的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容纳部件444包括在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474。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路容纳部件444C包括在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之间延伸的第三内表面474。第三内表面474在第二方向D452上延伸。容纳空间453至少部分地由第一内表面470、第二内表面472和第三内表面474限定。第三内表面474包括相对于容纳空间453面向插入开口458的面对部件474A。电路容纳部件444C在第一方向D451上延伸。容纳空间453在第一方向D451上从第三内表面474延伸到插入开口458。
如图59所示,容纳部件444包括第四内表面476和第五内表面478。第四内表面476在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之间延伸。第五内表面478在第一内表面470和第二内表面472之间延伸。第四内表面476和第五内表面478彼此间隔开,以在第四内表面476和第五内表面478之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容纳空间453。第四内表面476面向第五内表面478。
如图60所示,第四内表面476在第一方向D451上从第三内表面474延伸到插入开口458。第五内表面478在第一方向D451上从第三内表面474延伸到插入开口458。然而,第四内表面476和第五内表面478的结构不限于此实施方式。第三内表面474从第四内表面476延伸到第五内表面478。
如图57所示,操作装置410还包括电触点80。即,电气装置410还包括电触点80。电触点80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4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460、第二内表面462和第三内表面4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容纳部件4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460、第二内表面462和第三内表面464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电源40容纳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在此实施方式中,电触点80设置在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三内表面464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4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电触点80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正触点82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正电极。负触点84配置为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接触电源40的负电极。正触点82设置在第一内表面460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负触点84设置在第一内表面460中,以在电源40设置在容纳部件444(例如,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可与电源40接触。然而,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的位置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保持器457包括凹部457H。凹部457H设置在第一保持臂457A和第二保持臂457B之间,以避免保持器457和电触点80之间的干涉。在保持器4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电触点8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457H中。在保持器4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正触点82和负触点84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凹部457H中。在此实施方式中,在保持器457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4P中的状态下,负触点84部分地设置在凹部457H中。然而,保持器457和电触点80之间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实施方式。
如图59所示,主体454包括多个通孔454H。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主体454B包括多个通孔454H。电缆C1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454H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1连接到电路42。电缆C2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454H中的一个以将开关SW2连接到电路42。电缆C3延伸穿过该多个通孔454H中的一个以将连接器CN连接到电路42。
如图54所示,参考平面RP41和附加参考平面RP42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参考平面RP41和附加参考平面RP42中的至少一个与枢转轴线A1相交。在此实施方式中,参考平面RP41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参考平面RP41平行于枢转轴线A1。附加参考平面RP42与枢转轴线A1相交。附加参考平面RP42垂直于枢转轴线A1。然而,参考平面RP41和附加参考平面RP42中的至少一个可相对于枢转轴线A1倾斜。
如图61所示,第一内表面460具有第一轮廓OL41。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41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54),第一轮廓OL41限定第一区域AR41。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41的第二方向D4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54),第一轮廓OL41限定第一区域AR41。
如图62所示,第二内表面462具有第二轮廓OL42。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41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54),第二轮廓OL42限定第二区域AR42。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参考平面RP41的第二方向D442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54),第二轮廓OL42限定第二区域AR42。
如图63所示,第三内表面464具有第三轮廓OL43。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的方向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43限定第三区域AR43。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的第一方向D441上观察时,第三轮廓OL43限定第三区域AR43。
如图57所示,插入开口456沿着插入开口平面RP44延伸。在此实施方式中,插入开口平面RP44在垂直于第二方向D442的第三方向D443上延伸。主体454包括附接表面454S。在密封构件443A附接到主体454的状态下,密封构件443A与附接表面454S接触。插入开口平面RP44限定在附接表面454S上。
如图64所示,插入开口456具有开口轮廓OL44。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44的方向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57),开口轮廓OL4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44。插入开口区域AR44限定在第一内表面460和第二内表面462之间。在此实施方式中,当在垂直于插入开口平面RP44的第一方向D441上观察时(例如,参见图57),开口轮廓OL44限定插入开口区域AR44。
插入开口区域AR44具有第一长度L41和第二长度L42。在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的第一长度方向D461上限定第一长度L41。在第一长度方向D461上从第一引导槽469A到第二引导槽469B限定第一长度L41。因此,插入开口456的第一长度L41等于电源容纳部件444P的在第一长度方向D461上限定的长度。
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461的第二长度方向D462上限定第二长度L42。在第二长度方向D462上从第一内表面460到第二内表面462限定第二长度L42。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L41比第二长度L42长。然而,第一长度L41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42。
如图57所示,电源容纳部件444P具有在垂直于第一长度方向D461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41的第三长度方向D463上限定的第三长度L43。第三长度L4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444P的最大深度。具体地,第三长度L43定义为电源容纳部件444P的容纳空间452的最大深度。容纳空间452至少部分地由第三内表面464和附接构件455的内表面455B限定。在第三内表面464和内表面455B之间限定第三长度L43。第三长度方向D463相对于轴向方向D2倾斜。第三长度L43比第二长度L42长。然而,第三长度L43可等于或短于第二长度L42。
如图61和图64所示,第一区域AR41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44。然而,第一区域AR41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44。
如图62和图64所示,第二区域AR42大于插入开口区域AR44。然而,第二区域AR42可等于或小于插入开口区域AR44。
如图61和图63所示,第一区域AR41大于第三区域AR43。然而,第一区域AR41可等于或小于第三区域AR43。
变型
第二实施方式的容纳结构243可修改为图65所示的结构。在此变型中,附加附接构件292与主体25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该多个通孔292A直接设置在容纳结构243的主体254上。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如图66所示的操作装置10所示,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44P的上方。
在图2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10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如图67所示的操作装置210所示,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244P的上方。
在图39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310中,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电路42的上方。然而,如图68所示的操作装置310所示,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40的上方。在第一端部16耦接到把手3的安装状态下,电路42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电源容纳部件344P的上方。
在图56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410中,在附接构件455处于关闭位置P422的关闭状态下,附加枢转轴线A4设置在附接构件455的前侧。然而,如图69所示,在附接构件455处于关闭位置P422的关闭状态下,附加枢转轴线A4可设置在附接构件455的后侧。容纳结构443和图69的变型的枢转耦接结构可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和图65至图68所示的变型。
此外,如图70和图71所示,附接构件55能可滑动地附接到主体54。在此变型中,附接构件55包括引导槽554A和引导部分555A中的一个。主体54包括引导槽554A和引导部分555A中的另一个。在所示变型中,附接构件55包括该多个引导部分555A。主体54包括该多个引导槽554A。当附接构件55附接到主体54时,引导部分555A插入引导槽554A。密封构件43A固定到附接构件55。此结构可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和图65至图68所示的变型。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中,电源容纳部件44P仅设置在主体54上。然而,如图72所示,电源容纳部件44P可设置在主体54和附接构件55上,在此变型中,附接构件55包括附加凹部655A。在附接构件55附接到主体54的状态下,电源40部分地设置在附加凹部655A中。此结构可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和图65至图68所示的变型。
在图2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10中,当从沿着枢转轴线A1延伸的第一方向观察时,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不与枢转轴线A1重叠。然而,如图73所示,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源容纳部件244P和电路42中的一个可至少部分地与枢转轴线A1重叠。在所示变型中,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路42与枢转轴线A1重叠,而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源容纳部件44P不与枢转轴线A1重叠。当沿着枢转轴线A1观察时,电路容纳部件244C与枢转轴线A1重叠。此结构可应用于图65和图67的变型。
在图2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210中,保持器257与附接构件255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然而,如图74所示,保持器257可以是与附接构件255分开的构件。保持器257可与主体254一体地设置成单件整体式构件。此结构可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以及图65和图73的变型。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装置10中,电气装置10包括操作构件14。然而,电气装置10可包括操作构件和被操作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电气装置可包括变速器、悬架、可调节座杆、制动装置、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如图75所示,例如,电气装置710可包括变速器。电气装置710包括基座构件712、操作构件714和致动器715。操作构件714可移动地耦接到基座构件712。致动器715配置为相对于基座构件712移动被操作构件714。容纳结构43固定到基座构件712。电源40容纳在容纳结构43中,并且配置为向致动器715供电。此结构可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和图65至图74所示的变型。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是开放式术语,其指定所提到的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提到的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此概念也适用于类似含义的词语,例如,术语“具有”、“包含”及其派生词。
术语“构件”、“段”、“部分”、“部件”、“元件”、“主体”和“结构”当以单数使用时可具有单个部件或多个部件的双重含义。
在本申请中记载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只不过是标识符,并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别的顺序等。此外,例如,术语“第一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二元件”的存在,并且术语“第二元件”本身并不暗示“第一元件”的存在。
如本文所使用的,除了一对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之外,术语“一对”可涵盖一对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或结构的构造。
术语“一”(或“一个”)、“一个或多个”和“至少一个”在本文中可互换地使用。
最后,如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的程度术语是指所修饰术语的合理偏差量,使得最终结果不会显著改变。本申请中描述的所有数值可解释为包括诸如“基本上”、“大约”和“近似”的术语。
显然,根据上述教导,本发明的许多变型和变化是可能的。因此,应理解,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以不同于本文具体描述的方式实践。

Claims (16)

1.一种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包括:
基座构件,包括电源容纳部件和第一端部,所述电源容纳部件配置为容纳沿着参考平面延伸的电源,所述第一端部配置为耦接到把手;
电路,设置在所述基座构件上以沿着与所述参考平面相交的附加参考平面延伸;以及
操作构件,围绕枢转轴线枢转地耦接到所述基座构件,所述操作构件包括近端部分和与所述近端部分相对的远端部分,所述近端部分比所述远端部分更靠近所述枢转轴线,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至少一个部分地设置成,在纵向方向上比所述操作构件的所述近端部分更远离所述基座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参考平面和所述附加参考平面彼此相交以限定交叉角,并且
所述交叉角等于或小于1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交叉角等于或大于3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参考平面和所述附加参考平面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所述枢转轴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参考平面和所述附加参考平面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枢转轴线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构件还包括
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以及
抓握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基座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端部耦接到所述把手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另一个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当沿着所述枢转轴线观察时,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一个与所述枢转轴线至少部分地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一个比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另一个更靠近所述操作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基座构件包括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
所述第二侧表面沿着所述枢转轴线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表面的相反侧上,并且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和所述电路中的一个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中的一个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包括
第一内表面,沿着所述参考平面延伸,并且具有第一轮廓,所述第一轮廓限定了当在垂直于所述参考平面的方向上观察时的第一区域,以及
插入开口,沿着不平行于所述参考平面的插入开口平面延伸,所述插入开口具有开口轮廓,所述开口轮廓限定了当在垂直于所述插入开口平面的方向上观察时的插入开口区域,并且
所述第一区域大于所述插入开口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包括容纳空间和沿着所述参考平面延伸的第二内表面,
所述插入开口区域限定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并且
所述容纳空间至少部分地限定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包括第三内表面,所述第三内表面在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内表面之间延伸,
所述电源容纳部件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和所述第三内表面限定,并且
所述第三内表面包括面向所述插入开口的面对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操作装置,还包括,
电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和所述第三内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中,以在所述电源容纳在所述电源容纳部件中的状态下可与所述电源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电路包括通信器、天线、通知单元和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
CN202011192816.0A 2019-11-13 2020-10-30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Active CN1127937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683,212 US11425472B2 (en) 2019-11-13 2019-11-13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6/683,212 2019-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3704A CN112793704A (zh) 2021-05-14
CN112793704B true CN112793704B (zh) 2022-07-12

Family

ID=75683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2816.0A Active CN112793704B (zh) 2019-11-13 2020-10-30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5472B2 (zh)
CN (1) CN112793704B (zh)
DE (1) DE102020129331A1 (zh)
TW (1) TW20211868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72510B2 (en) * 2019-11-13 2022-10-18 Shimano Inc. Electric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425472B2 (en) 2019-11-13 2022-08-2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48586B2 (en) 2019-11-13 2023-01-10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390356B2 (en) 2020-05-01 2022-07-19 Shimano Inc. Electric connector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97466B2 (en) * 2020-08-26 2023-03-07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97573B2 (en) 2020-08-26 2024-02-1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14130B2 (en) 2021-03-25 2023-11-14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JP7449895B2 (ja) * 2021-04-28 2024-03-14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連結部材及びラジオコントロール送信機
DE102022112144A1 (de) 2022-05-16 2023-11-16 Shimano Inc.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muskelkraftbetriebenes fahrzeug
EP4286260A1 (en) * 2022-06-01 2023-12-06 ZUMA Innovation, S.L. Derailleur groupset for bicycle and bicycle comprising the derailleur groupse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89171U (zh) * 2009-10-13 2010-09-22 陈莆堦 自行车头灯
CN103723238A (zh) * 2012-10-11 2014-04-16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换挡系统和方法
CN104973207A (zh) * 2014-04-04 2015-10-14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无线机电自行车变速系统的控制组件
CN107776814A (zh) * 2016-08-26 2018-03-0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操作装置
TWI667169B (zh) * 2018-07-25 2019-08-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TWM582004U (zh) * 2019-04-29 2019-08-11 威祺有限公司 Manual control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521316T2 (de) * 1995-09-20 2002-04-18 Starting Ind Co Bedienungshebel Trag-/Sperrmechanismus in einer Hebeleinrichtung
JP3474080B2 (ja) 1997-05-16 2003-12-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スイッチ
US20030032327A1 (en) 2001-08-08 2003-02-13 Labonte John A. Filler unit for a control device of a vehicle
JP4523584B2 (ja) * 2006-12-28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ITMI20070398A1 (it) 2007-03-01 2008-09-02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di comando per bicicletta e bicicletta che lo comprende
US7760078B2 (en) 2008-06-20 2010-07-20 Shimano Inc. Wireless bicyc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434437B2 (en) 2009-07-23 2016-09-06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Master cylinder-mounted display for a motorcycle
US20120096978A1 (en) * 2010-10-21 2012-04-26 Stemlite Inc. Bicycle stem with integrated headlamp assembly
ES2547627B1 (es) * 2013-08-26 2016-07-13 Rotor Componentes Tecnológicos S.L. Dispositivo dual de control de bicicletas con accionamiento hidráulico para un cambio de marchas
US9963197B2 (en) 2015-10-26 2018-05-08 Shimano Inc. Electric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9616964B2 (en) 2015-04-27 2017-04-11 Shimano Inc. Bicycle wireless control system
DE102016010801A1 (de) 2015-09-22 2017-03-23 Sram Deutschland Gmbh Ansteuereinrichtung zum drahtlosen Ansteuern wenigstens einer Komponente eines Fahrrads
US10556637B2 (en) 2016-08-26 2020-02-11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486658B2 (en) 2016-04-21 2019-11-26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513307B2 (en) 2016-08-26 2019-12-24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DE102017002789A1 (de) 2016-04-21 2017-10-26 Shimano Inc. Fahrradbetätigungseinrichtung
DE102017002798A1 (de) * 2016-04-21 2017-10-26 Shimano Inc. Fahrradbetätigungsvorrichtung
US11027709B2 (en) 2016-04-21 2021-06-08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414463B2 (en) 2016-08-26 2019-09-17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IT201600069087A1 (it) 2016-07-04 2018-01-04 Campagnolo Srl Deragliatore elettrico anteriore di bicicletta
CN107585248A (zh) * 2016-07-07 2018-01-16 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实时显示信息的自行车握把套
US10894578B2 (en) * 2018-01-11 2021-01-19 Sram, Llc Electronic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derailleur
TWI667168B (zh) 2018-03-21 2019-08-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剎車變速組件
CN208248365U (zh) * 2018-03-30 2018-12-18 宁波小星星车业有限公司 自行车的刹车警告装置
US10513311B1 (en) * 2018-06-15 2019-12-24 Sram, Llc Integrated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10807675B2 (en) 2018-06-15 2020-10-20 Sram, Llc Integrated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M570268U (zh) 2018-07-06 2018-11-21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Bicycle hydraulic brake handle
US11425472B2 (en) 2019-11-13 2022-08-2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48586B2 (en) 2019-11-13 2023-01-10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89171U (zh) * 2009-10-13 2010-09-22 陈莆堦 自行车头灯
CN103723238A (zh) * 2012-10-11 2014-04-16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机电换挡系统和方法
CN104973207A (zh) * 2014-04-04 2015-10-14 什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无线机电自行车变速系统的控制组件
CN107776814A (zh) * 2016-08-26 2018-03-09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操作装置
TWI667169B (zh) * 2018-07-25 2019-08-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CN209904972U (zh) * 2018-07-25 2020-01-07 彦豪金属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TWM582004U (zh) * 2019-04-29 2019-08-11 威祺有限公司 Manual control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44453A1 (en) 2021-05-13
DE102020129331A1 (de) 2021-05-20
US11425472B2 (en) 2022-08-23
TW202118687A (zh) 2021-05-16
CN112793704A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93704B (zh)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CN112793705B (zh) 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设备
CN112793703B (zh) 用于人力车辆的电气装置
CN108341016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US11827306B2 (en) Operating system and electrical switch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N115195933A (zh) 用于人力驱动车辆的操作装置
TW202246114A (zh) 用於人力驅動車之操作裝置
CN107878657B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
CN114104176B (zh) 用于人力驱动车辆的操作装置
TW202142436A (zh) 電連接器裝置及用於人力車輛之電裝置
CN105936327B (zh) 自行车电部件
TW202237459A (zh) 用於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TW202346161A (zh)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US20230312041A1 (en)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30312042A1 (en) Electric device and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N113581351B (zh) 用于人力驱动车辆的操作装置
CN116946299A (zh) 用于人力车辆的拨链器
CA2411143A1 (en) Universal auxiliary signall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