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7169B -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7169B
TWI667169B TW107125675A TW107125675A TWI667169B TW I667169 B TWI667169 B TW I667169B TW 107125675 A TW107125675 A TW 107125675A TW 107125675 A TW107125675 A TW 107125675A TW I667169 B TWI667169 B TW I6671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icycle
hydraulic cylinder
brake handl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5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7586A (zh
Inventor
謝嘉文
廖翊均
林寶文
Original Assignee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56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67169B/zh
Priority to CN201920823500.3U priority patent/CN2099049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71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716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7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7586A/zh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適於組裝於一車手握把。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包含一殼體、一油壓缸體、一煞車拉桿及一組裝元件。殼體圍繞出一容置空間。油壓缸體設置於容置空間內,並具有一油壓腔室、一儲油腔室及一注油通道。儲油腔室位於油壓腔室及注油通道之間。煞車拉桿具有一樞轉軸,樞轉軸樞設於油壓缸體。組裝元件設置於油壓缸體,並用以裝設於車手握把。其中,油壓腔室、儲油腔室及注油通道位於煞車拉桿的樞轉軸及組裝元件之間,且油壓腔室相較於儲油腔室及注油通道鄰近煞車拉桿的樞轉軸。

Description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特別是一種具有油壓缸體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隨著社會上運動風氣的盛行,目前大眾大多透過騎乘自行車來達到運動及休閒的目的,因此造就了自行車的市場蓬勃發展。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適用於登山或競速的高階自型車,或是供一般大眾休閒娛樂的低階自行車,廠商除了著重於提升自行車的性能與配備之外,亦對於自行車的外觀進行優化。
以目前市面上生產的自行車高階自行車來說,高階自行車大多同時採用油壓式的煞車系統及電子變速系統,故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內通常設有油壓缸體、電池及電路板等元件。一般而言,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油壓缸體內的油壓腔室及儲油腔室的排列方式通常為橫向並排或垂向排列,但橫向並排或垂向排列的油壓腔室及儲油腔室分別會讓整體油壓缸體的寬度或高度增加,而使煞車把手的寬度及高度亦隨之增加,因此降低了自行車的美觀性。
另一方面,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殼體通常為二半殼,且二半殼上皆設有同時容納電池的槽體。然而,在將電池組裝於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殼體的過程中,需將二半殼的槽體進行對位來讓二半殼的槽體同時容納電池,故造成組裝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時間增加,進而降低了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組裝效率。因此,關於如何縮小油壓缸體的寬度或高度以及增加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組裝效率,乃為此產業研發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藉以解決先前技術中橫向並排或垂向排列的油壓腔室及儲油腔室會增加煞車把手的寬度及高度,以及容納電池之二半殼的槽體會降低煞車把手組裝效率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適於組裝於一車手握把。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包含一殼體、一油壓缸體、一煞車拉桿及一組裝元件。殼體圍繞出一容置空間。油壓缸體設置於容置空間內,並具有一油壓腔室、一儲油腔室及一注油通道。儲油腔室位於油壓腔室及注油通道之間。煞車拉桿具有一樞轉軸,樞轉軸樞設於油壓缸體。組裝元件設置於油壓缸體,並用以裝設於車手握把。其中,油壓腔室、儲油腔室及注油通道位於煞車拉桿的樞轉軸及組裝元件之間,且油壓腔室相較於儲油腔室及注油通道鄰近煞車拉桿的樞轉軸。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包含一殼體、一油壓缸體、一煞車拉桿及一訊號傳輸模組。殼體包含相組裝的一第一半殼及一第二半殼。第一半殼具有一第一組裝邊緣及一第一容置槽體,第二半殼具有一第二組裝邊緣。第一組裝邊緣貼合於第二組裝邊緣,且第一半殼與第二半殼共同圍繞出一容置空間。第一組裝邊緣與第二組裝邊緣貼合處形成一貼合面,第一容置槽體朝第二半殼延伸並凸出於貼合面。油壓缸體設置於容置空間內,煞車拉桿樞設於油壓缸體。訊號傳輸模組包含一電池,電池設置於第一容置槽體。
本發明之又另一實施例所揭露之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適於組裝於一車手握把。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包含一殼體、一油壓缸體、一煞車拉桿、一活塞組件及一組裝元件。殼體圍繞出一容置空間。油壓缸體設置於容置空間內。油壓缸體具有一油壓腔室及一出油孔,出油孔位於油壓腔室。煞車拉桿具有一樞轉軸及一驅動軸,樞轉軸樞設於油壓缸體。活塞組件包含一連桿及一活塞。連桿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煞車拉桿的驅動軸及活塞,活塞可滑動地設置於油壓腔室內,且出油孔位於煞車拉桿的驅動軸及活塞之間。組裝元件設置於油壓缸體,用以裝設於一車手握把。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由於油壓腔室、儲油腔室及注油通道為依序從油壓缸體鄰近樞轉軸的一側排列至油壓缸體鄰近組裝元件的一側而成前後排列,故油壓缸體的高度及寬度相較於油壓腔室及儲油腔室為橫向並排或垂向排列的油壓缸體更為縮減,故縮短了整體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高度及寬度,因此提升了自行車外觀的美觀性。
此外,由於第一半殼的第一容置槽體凸出於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之間的貼合面而具有足夠的長度,故在電池置入於第一容置槽體之後,第一容置槽體即可單獨提供承載電池的作用,因此可不用於第二半殼再設置另一容置槽體來與第一容置槽體共同承載電池。如此一來,可免除在組裝過程中額外花費讓二半殼之容置槽體對位的時間,故提升了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組裝效率。
請參閱圖1至圖2。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裝設於車手握把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分解示意圖。
本實施例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例如為自行車右側的煞車把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包含一殼體10、一襯套20、一煞車拉桿30、一油壓缸體40、一組裝元件50、一活塞組件60、一訊號傳輸模組70及一訊號控制模組80。
殼體10包含相組裝的一第一半殼11及一第二半殼12。第一半殼11具有一第一組裝邊緣111,且第二半殼12具有一第二組裝邊緣121。第一組裝邊緣111貼合於第二組裝邊緣121,且第一半殼11與第二半殼12共同圍繞出一容置空間13(請先參照圖3)及面對容置空間13的一內壁面14(請先參照圖4)。襯套20的材質例如為塑膠,且襯套20套設於殼體10。
請一併參閱圖2與圖3。圖3為圖1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剖視示意圖。
油壓缸體40設置於容置空間13內。煞車拉桿30具有一樞轉軸31,樞轉軸31樞設於油壓缸體40。組裝元件50設置於油壓缸體40,且組裝元件50及煞車拉桿30分別位於油壓缸體40的相對二側。在本實施例中,組裝元件50例如為夾箍,用以裝設於自行車的一車手握把2。
油壓缸體40具有互相連通的一油壓腔室41、一儲油腔室42及一注油通道43。儲油腔室42位於油壓腔室41及注油通道43之間,且油壓缸體40的油壓腔室41、儲油腔室42及注油通道43位於煞車拉桿30的樞轉軸31及組裝元件50之間。其中,油壓腔室41相較於儲油腔室42及注油通道43鄰近於煞車拉桿30的樞轉軸31,且貫穿注油通道43的一中心軸線P與儲油腔室42保持一距離。也就是說,油壓腔室41、儲油腔室42及注油通道43依序從油壓缸體40鄰近於樞轉軸31之一側排列至油壓缸體40鄰近於組裝元件50之一側,且注油通道43位於儲油腔室42的側邊而非儲油腔室42的頂部。
在本實施例中,油壓缸體40還具有一通口45及一閥栓46,且煞車把手30還具有一驅動軸33。通口45連通油壓腔室41,閥栓46裝設於通口45。活塞組件60包含一連桿61、一活塞62及一彈性復位件63。活塞62可滑動地設置於油壓腔室41內,且彈性復位件63具有相對的一固定端631及一活動端632。固定端631固定於閥栓46,且活動端632抵靠活塞62。連桿61穿設彈性復位件63及閥栓46,且連桿61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煞車拉桿30的驅動軸33及活塞62。此外,油壓缸體40更具有一出油孔44,出油孔44位於油壓腔室41,且出油孔44位於煞車拉桿30的驅動軸32及活塞62之間,彈性復位件63用以施予活塞62朝遠離出油孔44之方向移動的作用力。在本實施例中,活塞組件60例如為拉式的增壓結構。詳細來說,當使用者按壓煞車拉桿30時,煞車拉桿30會透過連桿61拉動活塞62,以令活塞62朝出油孔44移動,故位於油壓腔室41內的液壓油即被活塞62推動而從出油孔44擠出。接著,從出油孔44擠出的液壓油會經由管路流至自行車的煞車卡鉗(未繪示),而讓煞車卡鉗進行煞車。
請一併參閱圖2、圖3與圖4。圖4為圖1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另一剖視示意圖。
第一半殼11還具有一第一容置槽體112及一第二容置槽體113,且第一組裝邊緣111與第二組裝邊緣121貼合處形成一貼合面S。第一容置槽體112與第二容置槽體113皆位於內壁面14及油壓缸體40之間,且第一容置槽體112朝第二半殼12延伸並凸出於貼合面S。詳細來說,煞車拉桿30遠離樞轉軸31之一側具有一端緣32,第一容置槽體112與第二容置槽體113分別位於儲油腔室42的相鄰二側,且第一容置槽體112相較於儲油腔室42鄰近於煞車拉桿30的端緣32。換句話說,第一容置槽體112是位於儲油腔室42的下方,而第二容置槽體113則是位於儲油腔室42的側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容置槽體112與第二容置槽體113各具有一容置槽1121、1131。
訊號傳輸模組70包含一電池71、一電路板72及一天線73。電池71電性連接電路板72,且天線73設置於電路板72。電池71設置於第一容置槽體112的容置槽1121而位於儲油腔室42的下方,電路板72設置於第二容置槽體113的容置槽1131而位於儲油腔室42的側邊。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半殼12更具有一開口122,開口122對應第一容置槽體112的容置槽1121。藉此,當電池71的電量耗盡時,使用者可先將襯套20移開,接著再經由開口122將位於第一容置槽體112之容置槽1121的電池71取出進行更換。
訊號控制模組80包含一撥桿81及一訊號控制器82。撥桿81樞設於煞車拉桿30,且訊號控制器82設置於煞車拉桿30並電性連接於電路板72。當使用者於騎乘腳踏車欲換檔時,可藉由撥動撥桿81來讓訊號控制器82傳送換檔訊號至電路板72,接著天線73會再將換檔訊號發送至自行車之變速器(未繪示)的接收器(未繪示),以令變速器進行換檔。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油壓腔室41、儲油腔室42及注油通道43為依序地從油壓缸體40鄰近樞轉軸31的一側排列至油壓缸體40鄰近組裝元件50的一側而成前後排列,故油壓缸體40的高度及寬度相較於油壓腔室41及儲油腔室42為橫向並排或垂向排列的油壓缸體40更為縮減,故縮短了整體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的高度及寬度,因此提升了自行車外觀的美觀性。
另外,從圖3可知,本實施例的油壓腔室41為傾斜的腔室,故採用拉式的活塞組件60可讓出油孔44位的位置遠離油壓缸體40的底部,因此與出油孔44相連的管路亦避開油壓缸體40底部,而騰出油壓缸體40底部的空間來供電池71放置,故達到有效利用空間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殼體10分為第一半殼11及第二半殼12,故在組裝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的過程中,可先將油壓缸體40、電路板72及電池71放置於第一半殼11,接著才將第二半殼12蓋上而與第一半殼11結合。其中,由於第一半殼11的第一容置槽體112凸出於貼合面S而具有足夠的長度,故在電池71置入於第一容置槽體112之後,第一容置槽體112即可單獨提供承載電池71的作用,因此可不用於第二半殼12再設置另一容置槽體來與第一容置槽體112共同承載電池71。如此一來,可免除在組裝過程中額外花費讓二半殼之容置槽體對位的時間,故提升了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的組裝效率。
在前述實施例中,油壓腔室41及儲油腔室42為前後排列之設置,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5及圖6。圖5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立體示意圖。圖6為圖5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剖視示意圖。
本實施例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a包含一殼體10a、一油壓缸體30a、一煞車拉桿40a、一活塞組件50a、一組裝元件60a、一油槽蓋70a、一第一定位件80a、一第二定位件90a及一訊號傳輸模組100a。
殼體10a圍繞出一容置空間11a,且油壓缸體30a設置於容置空間11a內。油壓缸體30a具有一油壓腔室31a、一出油孔32a、一通口33a及一閥栓34a。出油孔32a位於油壓腔室31a,且通口33a連通油壓腔室31a,以及閥栓34a裝設於通口33a。
煞車拉桿40a具有一樞轉軸41a、一端緣42a及一驅動軸43a。驅動軸43a位於樞轉軸41a的上方,且端緣42a位於煞車拉桿40a遠離樞轉軸41a之一側。在本實施例中,樞轉軸41a樞設於油壓缸體30a。活塞組件50a例如為拉式的增壓結構。詳細來說,活塞組件50a包含一連桿51a、一活塞52a及一彈性復位件53a。活塞52a可滑動地設置於油壓腔室31a內,且彈性復位件53a具有相對的一固定端531a及一活動端532a。固定端531a固定於閥栓34a,且活動端532a抵靠活塞52a。連桿51a穿設彈性復位件53a及閥栓34a,且連桿51a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煞車拉桿40a的驅動軸43a及活塞52a。其中,出油孔32a位於煞車拉桿40a的驅動軸43a及活塞52a之間,且彈性復位件53a用以施予活塞52a朝遠離出油孔32a之方向移動的作用力。組裝元件60a例如為夾箍,用以裝設於自行車的一車手握把2。
油槽蓋70a透過第一定位件80a及第二定位件90a定位於油壓缸體30a,而與油壓缸體30a共同形成一儲油腔室110a。儲油腔室110a位於油壓腔室31a的上方,並連通油壓腔室31a。也就是說,儲油腔室110a相較於油壓腔室31a遠離煞車拉桿40a的端緣42a。油槽蓋70a具有一注油孔71a,且注油孔71a連通儲油腔室110a。
如圖6所示,儲油腔室110a具有相連通的一第一儲油部111a及一第二儲油部112a,且第一儲油部111a相較於第二儲油部112a遠離組裝元件60a。在本實施例中,油槽蓋70a遠離組裝元件60a的一側相較於油槽蓋70a鄰近組裝元件60a的一側隆起,而令油槽蓋70a匹配於殼體10a的形狀,且第一儲油部111a的深度D1大於第二儲油部112a的深度D2。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油槽蓋70a匹配於殼體10a的形狀,故使用者在握持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a時,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a可提供較佳的支撐效果。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儲油部112a的深度D2小於油壓腔室31a的內徑R。藉此,可確保在儲油腔室110a及油壓腔室31a為上下相疊之配置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a仍保有薄型化的效果,而維持自行車之煞車把手1a的美觀性。
訊號傳輸模組100a包含一電池101a、一電路板102a及一天線103a。電池101a電性連接電路板102a,天線103a設置於電路板102a。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0a具有面對容置空間11a的一內壁面12a。電池101a與電路板102a的設置位置類似於圖4的電池71與電路板72。詳細來說,電池101a與電路板102a皆位於內壁面12a及油壓缸體30a之間,且電池101a與電路板102a分別位於油壓腔室31a的相鄰二側。其中,電池101a相較於油壓腔室31a鄰近於煞車拉桿40a的端緣42a。也就是說,電池101a是位於油壓腔室31a的下方,而電路板102a則是位於油壓腔室31a的側邊。
上述的說明皆是以自行車之右側的煞車把手為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的配置亦可套用於自行車之左側的煞車把手。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由於油壓腔室、儲油腔室及注油通道為依序地從油壓缸體鄰近樞轉軸的一側排列至油壓缸體鄰近組裝元件的一側的設置,故油壓缸體的高度及寬度相較於油壓腔室及儲油腔室為橫向並排或垂向排列的油壓缸體更為縮減,故縮短了整體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高度及寬度,因此提升了自行車外觀的美觀性。
另外,採用拉式的活塞組件可讓出油孔位的位置遠離油壓缸體的底部,故與出油孔相連的管路亦避開油壓缸體底部,而騰出油壓缸體底部的空間來供電池放置,因此達到有效利用空間的效果。
此外,由於第一半殼的第一容置槽體凸出於貼合面而具有足夠的長度,故在電池置入於第一容置槽體之後,第一容置槽體即可單獨提供承載電池的作用,因此可不用於第二半殼再設置另一容置槽體來與第一容置槽體共同承載電池。如此一來,可免除在組裝過程中額外花費讓二半殼之容置槽體對位的時間,故提升了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組裝效率。
在油槽蓋裝設於油壓缸體上方的配置中,由於油槽蓋匹配於殼體的形狀,因此使用者在握持自行車之煞車把手時,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可提供較佳的支撐效果。另外,透過儲油腔室之第二儲油部的深度小於油壓腔室的內徑之設置,可令自行車之煞車把手仍保有薄型化的效果,而維持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美觀性。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a‧‧‧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2‧‧‧車手握把
10、10a‧‧‧殼體
11‧‧‧第一半殼
111‧‧‧第一組裝邊緣
112‧‧‧第一容置槽體
113‧‧‧第二容置槽體
1121、1131‧‧‧容置槽
12‧‧‧第二半殼
121‧‧‧第二組裝邊緣
122‧‧‧開口
13、11a‧‧‧容置空間
14、12a‧‧‧內壁面
20‧‧‧襯套
30、40a‧‧‧煞車拉桿
31、41a‧‧‧樞轉軸
32、42a‧‧‧端緣
33、43a‧‧‧驅動軸
40、30a‧‧‧油壓缸體
41、31a‧‧‧油壓腔室
42、110a‧‧‧儲油腔室
45、33a‧‧‧通口
46、34a‧‧‧閥栓
111a‧‧‧第一儲油部
112a‧‧‧第二儲油部
43‧‧‧注油通道
44、32a‧‧‧出油孔
50、60a‧‧‧組裝元件
60、50a‧‧‧活塞組件
61、51a‧‧‧連桿
62、52a‧‧‧活塞
63、53a‧‧‧彈性復位件
631、531a‧‧‧固定端
632、532a‧‧‧活動端
70、100a‧‧‧訊號傳輸模組
71、101a‧‧‧電池
72、102a‧‧‧電路板
73、103a‧‧‧天線
80‧‧‧訊號控制模組
81‧‧‧撥桿
82‧‧‧訊號控制器
70a‧‧‧油槽蓋
71a‧‧‧注油孔
80a‧‧‧第一定位件
90a‧‧‧第二定位件
P‧‧‧軸線
S‧‧‧貼合面
D1、D2‧‧‧深度
R‧‧‧內徑
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裝設於車手握把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1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另一剖視示意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圖5的自行車之煞車把手的剖視示意圖。

Claims (22)

  1. 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適於組裝於一車手握把,包含:一殼體,圍繞出一容置空間;一油壓缸體,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油壓缸體具有一油壓腔室、一儲油腔室及一注油通道,該儲油腔室位於該油壓腔室及該注油通道之間;一煞車拉桿,具有一樞轉軸,該樞轉軸樞設於該油壓缸體;以及一組裝元件,設置於該油壓缸體,並用以裝設於該車手握把;其中,該油壓腔室、該儲油腔室及該注油通道位於該煞車拉桿的該樞轉軸及該組裝元件之間,且該油壓腔室相較於該儲油腔室及該注油通道鄰近該煞車拉桿的該樞轉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定義貫穿該注油通道的一中心軸線,該中心軸線與該儲油腔室保持一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更包含一活塞組件,且該煞車拉桿更具有一驅動軸,該活塞組件包含一連桿及一活塞,該連桿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該煞車拉桿的該驅動軸及該活塞,該活塞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油壓腔室內,該油壓缸體更具有一出油孔,該出油孔位於該油壓腔室,且該出油孔位於該煞車拉桿的該驅動軸及該活塞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活塞組件更包含一彈性復位件,且該油壓缸體具有一通口及一閥栓,該通口連通該油壓腔室,該閥栓裝設於該通口,該彈性復位件具有相對的一固定端及一活動端,該固定端固定於該閥栓,該活動端抵靠該活塞,該彈性復位件用以施予該活塞朝遠離該出油孔之方向移動的作用力,該連桿穿設該彈性復位件及該閥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更包含一訊號傳輸模組,該訊號傳輸模組包含一電池、一電路板及一天線,該電池電性連接該電路板,該天線設置於該電路板,該殼體具有面對該容置空間的一內壁面,該電池與該電路板皆位於該內壁面及該油壓缸體之間,且該電池與該電路板分別位於該儲油腔室的相鄰二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煞車拉桿遠離該樞轉軸之一側具有一端緣,該電池相較於該儲油腔室鄰近於該煞車拉桿的該端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殼體具有一開口,該開口對應於該電池。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殼體包含相組裝的一第一半殼及一第二半殼,該第一半殼具有一第一組裝邊緣及一第一容置槽體,該第二半殼具有一第二組裝邊緣,該第一組裝邊緣貼合於該第二組裝邊緣,該第一半殼與該第二半殼共同形成該容置空間及該內壁面,該第一組裝邊緣與該第二組裝邊緣貼合處形成一貼合面,該第一容置槽體朝該第二半殼延伸並凸出於該貼合面,且該電池設置於該第一容置槽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一半殼更具有一第二容置槽體,該電路板設置於該第二容置槽體。
  10. 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包含:一殼體,包含相組裝的一第一半殼及一第二半殼,該第一半殼具有一第一組裝邊緣及一第一容置槽體,該第二半殼具有一第二組裝邊緣,該第一組裝邊緣貼合於該第二組裝邊緣,且該第一半殼與該第二半殼共同圍繞出一容置空間,該第一組裝邊緣與該第二組裝邊緣貼合處形成一貼合面,該第一容置槽體朝該第二半殼延伸並凸出於該貼合面;一油壓缸體,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一煞車拉桿,樞設於該油壓缸體;以及一訊號傳輸模組,包含一電池,該電池設置於該第一容置槽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訊號傳輸模組更包含一電路板及一天線,該電池電性連接該電路板,該天線設置於該電路板,該第一半殼更具有一第二容置槽體,該電路板設置於該第二容置槽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二半殼具有一開口,且該第一容置槽體具有一容置槽,該開口對應該容置槽,且該電池位於該容置槽內。
  13. 一種自行車之煞車把手,適於組裝於一車手握把,包含:一殼體,圍繞出一容置空間;一油壓缸體,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油壓缸體具有一油壓腔室及一出油孔,該出油孔位於該油壓腔室;一煞車拉桿,具有一樞轉軸及一驅動軸,該樞轉軸樞設於該油壓缸體;一活塞組件,包含一連桿及一活塞,該連桿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該煞車拉桿的該驅動軸及該活塞,該活塞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油壓腔室內,且該出油孔位於該煞車拉桿的該驅動軸及該活塞之間;一組裝元件,設置於該油壓缸體,用以裝設於該車手握把;以及一油槽蓋,裝設於該油壓缸體,且該油槽蓋與該油壓缸體共同形成一儲油腔室,該儲油腔室位於該油壓腔室的上方,且該儲油腔室連通該油壓腔室,該油槽蓋具有連通該儲油腔室的一注油孔。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儲油腔室具有相連通的一第一儲油部及一第二儲油部,該第一儲油部相較於該第二儲油部遠離該組裝元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一儲油部的深度大於該第二儲油部的深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二儲油部的深度小於該油壓腔室的內徑。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更包含一第一定位件,該油槽蓋透過該第一定位件定位於該油壓缸體。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更包含一第二定位件,該油槽蓋透過該第一定位件及該第二定位件定位於該油壓缸體,且該第一定位件與該第二定位件位於該油壓缸體的相對二側。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更包含一訊號傳輸模組,該訊號傳輸模組包含一電池、一電路板及一天線,該電池電性連接該電路板,該天線設置於該電路板,該殼體具有面對該容置空間的一內壁面,該電池與該電路板皆位於該內壁面及該油壓缸體之間,且該電池與該電路板分別位於該油壓腔室的相鄰二側。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煞車拉桿遠離該樞轉軸之一側具有一端緣,該電池相較於該油壓腔室鄰近於該煞車拉桿的該端緣。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活塞組件更包含一彈性復位件,且該油壓缸體具有一通口及一閥栓,該通口連通該油壓腔室,該閥栓裝設於該通口,該彈性復位件具有相對的一固定端及一活動端,該固定端固定於該閥栓,該活動端抵靠該活塞,該彈性復位件用以施予該活塞朝遠離該出油孔之方向移動的作用力,該連桿穿設該彈性復位件及該閥栓。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自行車之煞車把手,其中該驅動軸位於該樞轉軸的上方。
TW107125675A 2018-07-25 2018-07-25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TWI6671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5675A TWI667169B (zh) 2018-07-25 2018-07-25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CN201920823500.3U CN209904972U (zh) 2018-07-25 2019-06-03 自行车的刹车把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5675A TWI667169B (zh) 2018-07-25 2018-07-25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7169B true TWI667169B (zh) 2019-08-01
TW202007586A TW202007586A (zh) 2020-02-16

Family

ID=68316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5675A TWI667169B (zh) 2018-07-25 2018-07-25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04972U (zh)
TW (1) TWI667169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3703A (zh) * 2019-11-13 2021-05-14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辆的电气装置
CN112793705A (zh) * 2019-11-13 2021-05-14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设备
CN112793704A (zh) * 2019-11-13 2021-05-14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US11390356B2 (en) 2020-05-01 2022-07-19 Shimano Inc. Electric connector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97466B2 (en) 2020-08-26 2023-03-07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14130B2 (en) 2021-03-25 2023-11-14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97573B2 (en) 2020-08-26 2024-02-1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8739B (zh) * 2020-03-11 2021-05-2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系統、自行車把手組件及自行車把手組件的轉接件
TWI755859B (zh) * 2020-09-16 2022-02-2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的車頭組件及自行車的變速控制盒
TWI793794B (zh) * 2021-10-08 2023-02-2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把手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6068B (zh) * 2008-09-01 2011-08-01 Ashima Ltd
CN106184576A (zh) * 2015-05-27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操作装置
TW201738145A (zh) * 2016-04-21 2017-11-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9937978B2 (en) * 2016-06-15 2018-04-10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6068B (zh) * 2008-09-01 2011-08-01 Ashima Ltd
CN106184576A (zh) * 2015-05-27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操作装置
TW201738145A (zh) * 2016-04-21 2017-11-01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9937978B2 (en) * 2016-06-15 2018-04-10 Shimano Inc.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3703A (zh) * 2019-11-13 2021-05-14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辆的电气装置
CN112793705A (zh) * 2019-11-13 2021-05-14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设备
CN112793704A (zh) * 2019-11-13 2021-05-14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CN112793703B (zh) * 2019-11-13 2022-06-28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辆的电气装置
CN112793704B (zh) * 2019-11-13 2022-07-12 株式会社岛野 用于人力车的操作装置
US11425472B2 (en) 2019-11-13 2022-08-2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472510B2 (en) 2019-11-13 2022-10-18 Shimano Inc. Electric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48586B2 (en) 2019-11-13 2023-01-10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390356B2 (en) 2020-05-01 2022-07-19 Shimano Inc. Electric connector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97466B2 (en) 2020-08-26 2023-03-07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97573B2 (en) 2020-08-26 2024-02-1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14130B2 (en) 2021-03-25 2023-11-14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04972U (zh) 2020-01-07
TW202007586A (zh) 2020-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7169B (zh)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US9415831B2 (en)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TWI675776B (zh) 剎車變速組件
US9573650B2 (en) Hidden hydraulic structure of bike disc brake
TW201938449A (zh) 剎車變速組件
US10843763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697431B (zh) 自行車車頭
US10308313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202348489A (zh) 用於自行車之控制裝置
US20010030404A1 (en) Shock absorber for a scooter
CN210212650U (zh) 自行车刹车把手
US20180208266A1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I755859B (zh) 自行車的車頭組件及自行車的變速控制盒
CN107878659B (zh) 自行车液压操作装置
TW201831362A (zh) 用於自行車管狀件之手把端部元件總成
TWI699307B (zh) 自行車煞車把手
TWI710497B (zh) 自行車操控組件
TWI720927B (zh) 自行車煞車把手
TWI712537B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TWI677454B (zh) 剎車變速組件
TWM595084U (zh) 自行車煞車把手
JPWO2023007292A5 (zh)
TW202413185A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202000531A (zh) 變速驅動裝置與包含其之自行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