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9307B - 自行車煞車把手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煞車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9307B
TWI699307B TW108122326A TW108122326A TWI699307B TW I699307 B TWI699307 B TW I699307B TW 108122326 A TW108122326 A TW 108122326A TW 108122326 A TW108122326 A TW 108122326A TW I699307 B TWI699307 B TW I6993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accommodating groove
oil outlet
distance
bicycle brak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2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0400A (zh
Inventor
陳朝宮
蔡賜芳
蔡伯謙
Original Assignee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2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9930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30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0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0400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Of Braking Force In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自行車煞車把手包含本體、拉桿、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及彈性件。本體具有二容置槽及出油口。其一容置槽位於另一容置槽及出油口之間,出油口連通其一容置槽。拉桿樞設於本體。第一活塞連接拉桿,且其至少部分、第二活塞及彈性件位於遠離出油口之容置槽。第二活塞可移動地套設於第一活塞,其外徑大於第一活塞。彈性件位於第二活塞遠離與出油口相連之容置槽的一側,且其相對二端分別連接二活塞。當第一活塞朝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預定距離時,二容置槽連通相連通。當第一活塞朝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時,第一活塞令二容置槽不連通。

Description

自行車煞車把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煞車把手,特別是一種具有外徑不同之二活塞的自行車煞車把手。
近年來自行車的市場蓬勃發展,無論是競賽型的高階自行車,或是作為代步工具及休閒娛樂的大眾型自行車,都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促使廠商更加重視使用者對於自行車功能的需求,而在車體材料及配備功能上不斷地改善精進,但目前自行車仍有需要改善之處。
以自行車的煞車來說,用於制動車輪的卡鉗是經由煞車把手來控制,且煞車把手是透過液壓油控制卡鉗。當煞車把手之煞車拉桿被按壓時,會帶動煞車把手內的活塞移動而推動液壓油,接著液壓油會致動卡鉗,來讓卡鉗夾持煞車盤以制動車輪。為了使卡鉗迅速夾持煞車盤,目前常見的作法大多是加大煞車把手內之活塞的外徑。然而,加大活塞的外徑會使得活塞受到液壓油作用的面積增加,故需以較大的力量按壓煞車拉桿才可令活塞產生足夠的油壓來維持卡鉗的夾持力,而使得煞車拉桿的按壓手感降低。因此,如何兼具讓卡鉗迅速夾持煞車盤及煞車拉桿具有較佳的按壓手感實為此領域研發人員待解決之問題之一。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自行車煞車把手,藉以解決先前技術中所述之加大活塞之外徑的設計難以兼具讓卡鉗迅速夾持煞車盤及煞車拉桿具有良好的按壓手感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一種自行車煞車把手,包含一把手本體、一煞車拉桿、一第一活塞、一第二活塞及一第一彈性件。把手本體具有一第一容置槽、一第二容置槽及一出油口。第一容置槽位於第二容置槽及出油口之間,出油口連通第一容置槽遠離第二容置槽的一側。煞車拉桿樞設於把手本體。第一活塞連接於煞車拉桿,且第一活塞至少部分位於第二容置槽。第二活塞位於第二容置槽,並套設於第一活塞,第二活塞之外徑大於第一活塞的外徑,第二活塞可相對第一活塞移動。第一彈性件位於第二容置槽,並位於第二活塞遠離第一容置槽的一側,且第一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第二活塞及第一活塞。當第一活塞從一初始位置朝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一預定距離時,第一容置槽連通於第二容置槽,且第一活塞透過第一彈性件一併帶動第二活塞移動。當第一活塞從初始位置朝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時,第一活塞令第一容置槽與第二容置槽不連通,且第一活塞相對第二活塞移動並壓縮第一彈性件。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由於第二活塞的外徑大於第一活塞的外徑,且當第一活塞從初始位置移動的距離小於預定距離時,第一容置槽連通於第二容置槽,且第二活塞與第一活塞同動,故按壓煞車拉桿以帶動第一活塞移動小於預定距離的距離時,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會一同推動液壓油,而迅速地致動與出油口連接的自行車煞車卡鉗進行煞車。
此外,由於在第一活塞從初始位置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的狀況下,第一容置槽與第二容置槽不連通,且第一活塞相對第二活塞移動並壓縮第一彈性件,故在第一活塞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之後,是僅透過外徑較小之第一活塞對於液壓油加壓。因此,施予煞車拉桿較小的力即可令第一活塞產生足夠的油壓,以維持卡鉗的夾持力,故可維持煞車拉桿的按壓手感。
請參閱圖1至圖4。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沿圖1之其中一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圖4為沿圖1之另一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
本實施例揭露了一自行車煞車把手1。自行車煞車把手1例如為自行車的右煞車把手。自行車煞車把手1包含一把手本體10、一煞車拉桿20、一第一活塞30、一第二活塞40及一第一彈性件50。在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煞車把手1還可包含一油槽蓋60、一連桿70、一密封環80、一固定件90、一止擋環100及一第二彈性件110。
把手本體10具有一第一容置槽11、一第二容置槽12、一出油口13、三連通口14、15、16及一儲油槽17。第一容置槽11位於第二容置槽12及出油口13之間,且出油口13連通第一容置槽11遠離第二容置槽12的一側。在本實施例中,出油口13例如與自行車煞車卡鉗(未繪示)連通,且自行車煞車卡鉗用以夾持與車輪同動的煞車盤。連通口14較二連通口15、16靠近第一容置槽11,且二連通口15、16至出油口13的距離例如相等,儲油槽17透過三連通口14、15、16連通第二容置槽12。油槽蓋60裝設於把手本體10,且油槽蓋60遮蔽儲油槽17。
煞車拉桿20樞設於把手本體10。第一活塞30的部分位於第二容置槽12。第一活塞30遠離出油口13的一端透過連桿70連接於煞車拉桿20。第一活塞30具有一端面31、一環側壁面32、一凹槽33及二旁通孔34。端面31面向出油口13,環側壁面32連接端面31。凹槽33自端面31沿第一活塞30的軸向延伸,且凹槽33連通第一容置槽11。二旁通孔34自環側壁面32沿第一活塞30的徑向延伸,二旁通孔34透過凹槽33連通第一容置槽11。
密封環80位於第一容置槽11及第二容置槽12之間,且把手本體10及第一活塞30沿密封環80之徑向夾持密封環80。固定件90位於密封環80與第二容置槽12之間,並與把手本體10沿密封環80之軸向夾持密封環80。第一活塞30可移動地穿設於固定件90,且固定件90具有一環形內壁面91。固定件90的環形內壁面91面向第一活塞30,且固定件90的環形內壁面91與第一活塞30之間具有一縫隙120,此縫隙120連通第二容置槽12。
第二活塞40位於第二容置槽12,且整體第二活塞40之外徑D1大於第一活塞30的外徑D2。第二活塞40包含一主體41、一內密封環42、一第一外密封環43及一第二外密封環44。第二活塞40之主體41套設於第一活塞30,且主體41可相對第一活塞30移動。內密封環42被夾設於第一活塞30及主體41之間。第一外密封環43及第二外密封環44套設於主體41並被夾設於主體41及把手本體10之間,且第一外密封環43較第二外密封環44遠離第一容置槽11。在本實施例中,三連通口14、15、16皆位於第一外密封環43鄰近第一容置槽11的一側。藉此,第二外密封環44可避免液壓油進入第二活塞40遠離第一容置槽11之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活塞30遠離第一容置槽11之一側還具有一凸緣35。第一彈性件50套設於第一活塞30,且第一彈性件50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凸緣35及第二活塞40的主體41。止擋環100裝設於第一活塞30並位於第二活塞40遠離第一彈性件50的一側,並用以止擋第二活塞40。
此外,把手本體10還具有一槽底面18。槽底面18面向第一容置槽11,並位於第一容置槽11及出油口13的連接處。第二彈性件110的部分位於第一容置槽11,且第二彈性件110之另一部分位於第一活塞30之凹槽33。第二彈性件110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槽底面18及第一活塞30,用以提供第一活塞30朝遠離出油口13之方向的作用力。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可按壓於煞車拉桿20,使得煞車拉桿20相對把手本體10樞轉而透過連桿70帶動第一活塞30,來讓第一活塞30從一初始位置P1朝出油口13移動。
如圖4所示,當第一活塞30位於初始位置P1時,第一彈性件50令第二活塞40之主體41抵靠於止擋環100。此時,二旁通孔34位於密封環80及第二活塞40之間,且二旁通孔34透過縫隙120連通第二容置槽12,來讓第一容置槽11連通第二容置槽12。
接著,請參閱圖5,圖5為圖4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小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當第一活塞30從初始位置P1朝出油口13移動的距離小於一預定距離Ta時,第一活塞30會壓縮第二彈性件110,且二旁通孔34仍是位於密封環80及第二活塞40之間,使得二旁通孔34仍可透過縫隙120連通第二容置槽12,來讓第一容置槽11連通於第二容置槽12。也就是說,在二旁通孔34尚未被密封環80遮蔽之前,第一容置槽11與第二容置槽12為相連通的狀態。且,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第一容置槽11連通於第二容置槽12,故移動的第一活塞30會透過第一彈性件50帶動第二活塞40移動,使得第一活塞30及第二活塞40一同推動液壓油,而迅速致動自行車煞車卡鉗夾持煞車盤,以進行煞車。
此外,當第一活塞30從初始位置P1以小於預定距離Ta之距離朝出油口13移動時,第二外密封環44會通過連通口14,而使儲油槽17(如圖3所示)與第二容置槽12中位於第二外密封環44鄰近第一容置槽11之一側的部分不連通,故可確保第二活塞40所推動的液壓油集中傳遞至出油口13,而不會分散至儲油槽17(如圖3所示)。
接著,請參閱圖6及圖7,圖6為圖4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等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圖7為圖4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大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如圖6所示,當第一活塞30繼續移動而從初始位置P1朝出油口13移動的距離等於預定距離Ta時,第一活塞30之二旁通孔34會被密封環80遮蔽,而使二旁通孔34與縫隙120不連通,從而讓第一容置槽11與第二容置槽12不連通。接著,如圖7所示,在第一活塞30再繼續朝出油口13移動的情況下,第一容置槽11與第二容置槽12仍保持於不連通,且第一活塞30會相對第二活塞40移動並壓縮第一彈性件50。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在第一活塞30從初始位置P1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Ta的狀況下,第一容置槽11與第二容置槽12不連通,且第一活塞30相對第二活塞40移動並壓縮第一彈性件50,故在第一活塞30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Ta之後,是僅透過外徑較小之第一活塞30對於液壓油加壓。因此,施予煞車拉桿20(如圖2所示)較小的力即可令第一活塞30產生足夠的油壓,以維持卡鉗的夾持力,故可維持煞車拉桿20的按壓手感。
當使用者放開煞車拉桿20之後,被壓縮的第一彈性件50及第二彈性件110即會回彈,而帶動第一活塞30回到初始位置P1,且第二活塞40再次抵靠於止擋環100。
在本實施例中,自行車煞車把手1包含有固定件90的設置,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煞車把手可無固定件。
此外,自行車煞車把手1並不限包含有止擋環100。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煞車把手可無止擋環。
另外,旁通孔34是經由凹槽33而間接連通於第一容置槽11,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旁通孔可直接連通於第一容置槽。
接著,請參閱圖8,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的剖視示意圖。
本實施例揭露了另一自行車煞車把手。本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煞車把手1,以下僅會針對二者之間的差異之處進行說明,關於相同及相似的部分則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中,第一活塞30a包含相連的一頭部31a及一身部32a。身部32a的部分位於把手本體10a的第二容置槽12a。第二活塞40a套設於身部32a,第一彈性件50a之一端連接於身部32a遠離第一容置槽11a的一端。第一活塞30a之頭部31a的外徑自鄰近把手本體10a之出油口13a的一側朝遠離出油口13a的一側漸增。
密封環80a具有一穿孔81a,且穿孔81a之孔徑自鄰近出油口13a的一側朝遠離出油口13a的一側漸增。第一活塞30之頭部31a之部分的外徑小於穿孔81a的最小孔徑H1,身部32a的外徑D3大於或等於穿孔81a的最小孔徑H1。固定件90a具有一通孔92a,且通孔92a的最小孔徑H2大於第一活塞30a之身部32a的外徑D3。
當第一活塞30a位於初始位置P2時,第一活塞30a之頭部31a的部分位於穿孔81a,頭部31a之另一部分及身部32a的部分位於通孔92a,且第一活塞30a之頭部31a與密封環80a之間有一縫隙120a。此時,第一容置槽11a透過縫隙120a連通第二容置槽12a。
接著,請參閱圖9,圖9為圖8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小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當第一活塞30a從初始位置P2朝出油口13a移動的距離小於預定距離Tb時,雖然縫隙120a已經變小,但縫隙120a仍使第一容置槽11a及第二容置槽12a連通,故同動的第一活塞30a及第二活塞40a可迅速地致動自行車煞車卡鉗進行煞車。
接著,請參閱圖10及圖11。圖10為圖8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等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圖11為圖8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大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如圖10所示,當第一活塞30a從初始位置P2朝出油口13a移動的距離等於預定距離Tb時,第一活塞30a之頭部31a填補縫隙120a(如圖9所示),而令第一容置槽11a與第二容置槽12a不連通。接著,如圖11所示,在第一活塞30a繼續朝出油口13a移動的情況下,第一容置槽11a與第二容置槽12a仍保持於不連通,且第一活塞30a會相對第二活塞40a移動並壓縮第一彈性件50a,且第一活塞30a之身部32a會貫穿穿孔81a及通孔92a。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活塞30a位於初始位置P2的狀況下,第一活塞30a之頭部31a及身部32a的位置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在第一活塞位於初始位置的狀況下,第一活塞之頭部及身部可完全位於第二容置槽。
在前述實施例中,自行車煞車把手為右煞車把手,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煞車把手可以是左煞車把手。
根據上述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由於第二活塞的外徑大於第一活塞的外徑,且當第一活塞從初始位置移動的距離小於預定距離時,第一容置槽連通於第二容置槽,且第二活塞與第一活塞同動,故按壓煞車拉桿以帶動第一活塞移動小於預定距離的距離時,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可一同推動液壓油,而迅速地致動與出油口連接的自行車煞車卡鉗夾持煞車盤,以進行煞車。
此外,由於在第一活塞從初始位置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的狀況下,第一容置槽與第二容置槽不連通,且第一活塞相對第二活塞移動並壓縮第一彈性件,故在第一活塞移動的距離大於預定距離之後,是僅透過外徑較小之第一活塞對於液壓油加壓。因此,施予煞車拉桿較小的力即可令第一活塞產生足夠的油壓,以維持卡鉗的夾持力,故可維持煞車拉桿的按壓手感。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自行車煞車把手 10、10a:把手本體 11、11a:第一容置槽 12、12a:第二容置槽 13、13a:出油口 14、15、16:連通口 17:儲油槽 18:槽底面 20:煞車拉桿 30、30a:第一活塞 31:端面 32:環側壁面 33:凹槽 34:旁通孔 35:凸緣 31a:頭部 32a:身部 40、40a:第二活塞 41:主體 42:內密封環 43:第一外密封環 44:第二外密封環 50、50a:第一彈性件 60:油槽蓋 70:連桿 80、80a:密封環 81a:穿孔 90、90a:固定件 91:環形內壁面 92a:通孔 100:止擋環 110:第二彈性件 120、120a:縫隙 D1、D2、D3:外徑 P1、P2:位置 Ta、Tb:距離 H1、H2:孔徑
圖1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沿圖1之其中一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沿圖1之另一割面線的剖視示意圖。 圖5為圖4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小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圖6為圖4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等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圖7為圖4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大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自行車煞車把手的剖視示意圖。 圖9為圖8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小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圖10為圖8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等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圖11為圖8之第一活塞移動之距離大於預定距離的剖視示意圖。
1:自行車煞車把手
10:把手本體
20:煞車拉桿
60:油槽蓋
70:連桿

Claims (17)

  1. 一種自行車煞車把手,包含: 一把手本體,具有一第一容置槽、一第二容置槽及一出油口,該第一容置槽位於該第二容置槽及該出油口之間,該出油口連通該第一容置槽遠離該第二容置槽的一側; 一煞車拉桿,樞設於該把手本體; 一第一活塞,連接於該煞車拉桿,且該第一活塞至少部分位於該第二容置槽; 一第二活塞,位於該第二容置槽,並套設於該第一活塞,該第二活塞之外徑大於該第一活塞的外徑,該第二活塞可相對該第一活塞移動;以及 一第一彈性件,位於該第二容置槽,並位於該第二活塞遠離該第一容置槽的一側,且該第一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該第二活塞及該第一活塞; 其中,當該第一活塞從一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一預定距離時,該第一容置槽連通於該第二容置槽,且該第一活塞透過該第一彈性件一併帶動該第二活塞移動,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大於該預定距離時,該第一活塞令該第一容置槽與該第二容置槽不連通,且該第一活塞相對該第二活塞移動並壓縮該第一彈性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一活塞具有至少一旁通孔,該至少一旁通孔連通該第一容置槽,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該預定距離時,該第一容置槽透過該至少一旁通孔連通該第二容置槽,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該預定距離時,該至少一旁通孔與該第二容置槽不連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更包含一密封環,該密封環位於該第一容置槽及該第二容置槽之間,該把手本體及該第一活塞沿該密封環之徑向夾持該密封環,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該預定距離時,該至少一旁通孔位於該密封環及該第二活塞之間,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該預定距離時,該密封環令該至少一旁通孔與該第二容置槽不連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更包含一固定件,該固定件位於該密封環與該第二容置槽之間,並與該把手本體沿該密封環之軸向夾持該密封環,該第一活塞可移動地穿設於該固定件,該固定件具有一環形內壁面,該固定件的該環形內壁面面向該第一活塞,該固定件的該環形內壁面與該第一活塞之間具有一縫隙,該縫隙連通該第二容置槽,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該預定距離時,該至少一旁通孔透過該縫隙連通該第二容置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一活塞更具有一端面、一環側壁面及一凹槽,該端面面向該出油口,該環側壁面連接該端面,該凹槽自該端面沿該第一活塞的軸向延伸,該凹槽連通該第一容置槽,該至少一旁通孔自該環側壁面沿該第一活塞的徑向延伸,該至少一旁通孔透過該凹槽連通該第一容置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該預定距離時,該第一活塞與該第一容置槽之間具有一縫隙,該第二容置槽透過該縫隙連通該第一容置槽,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等於或大於該預定距離時,該第一活塞填補該縫隙,而令該第二容置槽與該第一容置槽不連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更包含一密封環,該密封環位於該第一容置槽及該第二容置槽之間,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該預定距離時,該縫隙位於該第一活塞及該密封環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密封環具有一穿孔,該第一活塞包含相連的一頭部及一身部,該身部的部分位於該第二容置槽,該第二活塞套設於該身部,該第一彈性件之一端連接於該身部,該頭部之至少部分的外徑小於該穿孔的最小孔徑,該身部的外徑大於或等於該穿孔的最小孔徑,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該預定距離時,該頭部的部分位於該穿孔,該縫隙位於該頭部及該密封環之間,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大於該預定距離時,該身部貫穿該穿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一活塞之該頭部的外徑自鄰近該出油口的一側朝遠離該出油口的一側漸增,該穿孔之孔徑自鄰近該出油口的一側朝遠離該出油口的一側漸增。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更包含一固定件,該固定件位於該密封環與該第二容置槽之間,並與該把手本體沿該密封環之軸向夾持該密封環,該固定件具有一通孔,該通孔的最小孔徑大於該身部的外徑,當該第一活塞從該初始位置朝該出油口移動的距離小於該預定距離時,該身部的部分位於該通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二活塞包含一主體、一第一外密封環及一第二外密封環,該把手本體具有至少一連通口及一儲油槽,該儲油槽透過該至少一連通口連通於該第二容置槽,該第一外密封環及該第二外密封環套設於該主體並被夾設於該主體及該把手本體之間,該第一外密封環較該第二外密封環遠離該第一容置槽,該至少一連通口位於該第一外密封環鄰近該第一容置槽的一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二活塞包含一內密封環,該內密封環被夾設於該第一活塞及該主體之間。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更包含一止擋環,該止擋環裝設於該第一活塞並位於該第二活塞遠離該第一彈性件的一側,當該第一活塞位於該初始位置時,該第一彈性件令該第二活塞抵靠於該止擋環。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更包含一第二彈性件,該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第一活塞,用以提供該第一活塞朝遠離該出油口之方向的作用力。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把手本體具有一槽底面,該槽底面面向該第一容置槽,並位於該第一容置槽及該出油口的連接處,該第二彈性件的部分位於該第一容置槽,且該第二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該槽底面及該第一活塞。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第一活塞遠離該第一容置槽之一側具有一凸緣,該第一彈性件套設於該第一活塞,且該第一彈性件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該凸緣及該第二活塞。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行車煞車把手,其中該煞車拉桿連接於該第一活塞遠離該出油口之一端。
TW108122326A 2019-06-26 2019-06-26 自行車煞車把手 TWI6993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2326A TWI699307B (zh) 2019-06-26 2019-06-26 自行車煞車把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2326A TWI699307B (zh) 2019-06-26 2019-06-26 自行車煞車把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9307B true TWI699307B (zh) 2020-07-21
TW202100400A TW202100400A (zh) 2021-01-01

Family

ID=72601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326A TWI699307B (zh) 2019-06-26 2019-06-26 自行車煞車把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993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3527B (zh) * 2021-06-16 2022-11-1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把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51785U (en) * 2003-11-28 2004-12-01 China Fineblanking Technology Buffering mechanism for hydraulic brake
CN101676172A (zh) * 2008-09-19 2010-03-24 永克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刹车把手组
TWI404650B (zh) * 2011-05-31 2013-08-11
CN103253336A (zh) * 2012-02-17 2013-08-21 亨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刹车总泵
TW201716275A (zh) * 2015-11-02 2017-05-16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頭油壓刹車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51785U (en) * 2003-11-28 2004-12-01 China Fineblanking Technology Buffering mechanism for hydraulic brake
CN101676172A (zh) * 2008-09-19 2010-03-24 永克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刹车把手组
TWI404650B (zh) * 2011-05-31 2013-08-11
CN103253336A (zh) * 2012-02-17 2013-08-21 亨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刹车总泵
TW201716275A (zh) * 2015-11-02 2017-05-16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頭油壓刹車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0400A (zh) 2021-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6716B2 (en) Reservoir tank for hydraulic brake lever assembly
TWI510401B (zh) 液壓煞車機構
JP4803019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TWM342334U (en) Hydraulic type brake lever
CN110435804B (zh) 自行车的防锁死刹车机构
US20040163897A1 (en) Apparatus for the control of brakes in bicycles and the like
TWI699307B (zh) 自行車煞車把手
JP4418991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ブレーキキャリパ
US6341673B1 (en) Actuator for a hydraulic brake system of bicycles
US11603161B2 (en) Bicycle caliper
US6193030B1 (en) Hydraulic brake system for a bicycle
US11884249B2 (en) Anti-lock brake device for bicycle
US9828059B2 (en) Bicycle disc brake caliper with brake pad spacer
TW201813871A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TWI728739B (zh) 自行車煞車系統、自行車把手組件及自行車把手組件的轉接件
US20130284552A1 (en) Hydraulic brake device
KR101898889B1 (ko) 전동 주차 브레이크
TWI738517B (zh) 自行車的液壓組件及自行車的煞車裝置
TWI804182B (zh) 可變式油壓煞車結構
TW201813867A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TW202026186A (zh) 油壓缸體、油壓煞車模組及自行車煞車卡鉗控制方法
TW201817998A (zh) 汽車煞車之卡鉗結構
JP6703963B2 (ja) ブレーキキャリパー
JPH10196692A (ja) 二系統式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TWM633941U (zh) 自行車之把手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