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8687A - 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8687A
TW202118687A TW109139148A TW109139148A TW202118687A TW 202118687 A TW202118687 A TW 202118687A TW 109139148 A TW109139148 A TW 109139148A TW 109139148 A TW109139148 A TW 109139148A TW 202118687 A TW202118687 A TW 2021186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ircuit
reference plane
operating device
accommod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9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駒田耕之
酒井拓真
日髙祐一郎
掛橋駿
森一磨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8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868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3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viding power to equipment other than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16Arrangement of 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6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saddle pillars, e.g. adjustable during r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asings, housings
    • H04B1/034Portable transmi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62J2001/085Seat pillars having mechanisms to vary seat height, independently of the cy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12Handlebars; Handlebar 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26Handlebar 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0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 H04Q2209/80Arrangements in the sub-station, i.e. sensing device
    • H04Q2209/88Providing power supply at the sub-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包括一基座構件以及電路。該基座構件包括一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該部分設置成容納沿著一參考平面延伸的一電源供應器。將該電路設置到該基座構件,以沿著與該參考平面相交的一額外參考平面延伸。

Description

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人力車輛包括設置成操作一受操作單元的一操作單元。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態樣,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包括一基座構件和電路。該基座構件包括一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該部分設置成容納沿著一參考平面延伸的一電源供應器。將該電路設置到該基座構件,以沿著與該參考平面相交的一額外參考平面延伸。
運用依照該第一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沿著該基座構件的形狀來配置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態樣,設置依照該第一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參考平面與該額外參考平面彼此交叉,以定義一交叉角度。該交叉角度等於或小於150度。
運用依照該第二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沿著該基座構件的形狀來配置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態樣,設置依照第二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
運用依照該第三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沿著該基座構件的形狀來配置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態樣,依照該第一至第三態樣任一者的該操作裝置另包括一操作構件,其以樞轉方式繞著一樞轉軸線連結至該基座構件。
運用依照該第四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通過使用該操作構件操作其他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態樣,設置依照該第四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至少該參考平面與該額外參考平面之一者沿著該樞轉軸線延伸。
運用依照該第五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沿著該基座構件的形狀來配置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態樣,設置依照該第四或第五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至少該參考平面與該額外參考平面之一者沿著該樞轉軸線延伸。
運用依照該第六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沿著該基座構件的形狀來配置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態樣,設置依照第四至第六態樣任一者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基座構件包括一第一末端部分,其設置成連結至一車手把、與該第一末端部分相對的一第二末端部分,以及一握把部分,其配置在該第一末端部分與該第二末端部分之間。
運用依照該第七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將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應用於一公路型及/或桿末端型操作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態樣,設置依照第七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至少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與該電路之一者至少部分設置在該基座構件的該第二末端部分上。
運用依照該第八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將該基座構件的第二末端部分當成設置有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的部分。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態樣,設置依照第七或第八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在該第一末端部分已連結至該車手把的一固接狀態下,至少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與該電路之一者至少部分設置在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與該電路之另一者之上。
運用依照該第九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將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有效配置在該基座構件內。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態樣,設置依照該第七至第九態樣任一者的該操作裝置,如此當從該樞轉軸線看過去,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至少部分與該樞轉軸線重疊。
運用依照該第十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運用該樞轉軸線的一周圍區域當成其中設置有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區域。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態樣,設置依照該第七至第十態樣任一者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比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另一者更靠近該操作構件。
運用依照該第十一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將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有效配置在該基座構件內。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態樣,設置依照第四至第十一態樣任一者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基座構件包括一第一側表面與一第二側表面。該第二側表面沿著該樞轉軸線設置在該第一側表面的相反側。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至少部分設置在該第一側表面和該第二側表面之一者上。
運用依照該第十二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運用該基座構件的一側表面用於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態樣,設置依照第一至第十二態樣任一者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包括一第一內表面與一插入開口。該第一內表面沿著該參考平面延伸並且具有一第一輪廓,在垂直於該參考平面的方向上觀察時該第一輪廓限定了一第一區域。該插入開口沿著與該參考平面不平行的一插入開口平面延伸。該插入開口具有一開口輪廓,在垂直於該插入開口平面的方向上觀察時該輪廓限定了一插入開口區域。該第一區域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
運用依照該第十三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將諸如形狀像扁平圓柱體的鈕扣電池之類的該電源供應器插入到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中或從中移除。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態樣,設置依照該第十三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包括一容納空間以及沿著該參考平面延伸的一第二內表面。該插入開口區域界定在該第一內表面與該第二內表面之間。該容納空間至少部分界定在該第一內表面與該第二內表面之間。
運用依照該第十四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通過使用該第一內表面與該第二內表面來確定該容納結構內的該容納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態樣,設置依照該第十四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包括在該第一內表面與該第二內表面之間延伸的一第三內表面。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至少部分由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二內表面與該第三內表面界定。該第三內表面包括面朝向該插入開口的一面對部分。
運用依照該第十五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通過使用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二內表面和該第三內表面來有效確定該容納空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六態樣,依照該第十五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另包括一電接點。該電接點設置在至少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二內表面和該第三內表面之一者中,以在該電源供應器容納在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中之狀態下可與該電源供應器接觸。
運用依照該第十六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將該電接點與該容納部分內一正電極及/或一負電極電連接。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七態樣,設置依照該第一至第十六態樣任一者的該操作裝置,如此該電路包括至少一通訊器、一天線、一通知單元以及一控制器之一者。
運用依照該第十七態樣的該操作裝置,可透過一無線及/或有線通訊通道來發射一信號。
此時將參考附圖來說明本發明,其中許多圖式中,相同的參考號碼指定對應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具體實施例
如圖1內所見,用於人力車輛的一操作或電動裝置10設置成固接至一車手把3。在此具體實施例內,操作裝置10設置成固接至一下彎式車手把。然而,操作裝置10的結構可套用至固接到像是平車手把、計時賽車手把與牛角車手把這些其他種車手把的其他操作裝置。
例如,人力車輛2是以動力行駛的車輛,該動力至少包括乘坐人力車輛2的騎士(即騎士)之人力。人力車輛2具有任意數量的車輛,例如,人力車輛2至少具有一個車輪。在此具體實施例內,人力車輛2的大小較佳小於四輪汽車的大小。然而,人力車輛2可為任意大小,例如,人力車輛2的大小可大於四輪汽車的大小。人力車輛2的範例包括自行車、三輪車以及腳踏滑板車。在此具體實施例內,人力車輛2為自行車。包括電動馬達的電輔助系統可以應用於人力車輛2 (例如自行車),以輔助該使用者的肌肉動力。換言之,人力車輛2可為電動自行車。
操作裝置10操作連結到至少一個裝置,來操作該至少一個裝置。在此具體實施例內,操作裝置10操作連結至一受操作裝置BC1,像是煞車裝置。操作裝置10透過一液壓軟管4,操作連結至該受操作裝置BC1。然而,操作裝置10可透過包括一內鋼索的一機械控制鋼纜,操作連接至一機械組件,像是煞車裝置。該受操作裝置BC1可包括煞車裝置以外的裝置。
操作裝置10電連接至一電動組件BC2和一額外電動組件BC3。如此,操作裝置10也可稱為一電動裝置1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無線連接至該電動組件BC2和該額外電動組件BC3。然而,操作裝置10可透過一電控制纜線連接至該電動組件BC2和該額外電動組件BC3。
該電動組件BC2和該額外電動組件BC3的範例包括一額外或衛星操作裝置、一可調式座椅柱、一懸吊、一變速裝置、一煞車裝置、一照明裝置和一顯示裝置。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電動組件BC2包括一變速裝置,例如變速器。該額外電動組件BC3包括一可調式座椅柱。然而,該電動組件BC2和該額外電動組件BC3並不受限於上述裝置。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為一右手側操作/控制裝置,設置成由騎士的右手操作來致動該受操作裝置BC1。不過,操作裝置10的結構可適用於左手側操作裝置。
在本申請案當中,以下方向用語「前」、「後」、「往前」、「往後」、「左」、「右」、「橫向」、「往上」和「往下」以及其他任何類似方向用語都代表根據一使用者(例如騎士)坐在人力車輛2內該使用者標準位置上(例如在該座墊或座椅上),面向車手把3所決定之方向。因此,用於描述操作裝置10或其他組件的這些用語應該以配備操作裝置10的人力車輛2於水平表面上正常騎乘位置時來解釋。
操作裝置10包括開關SW1、SW2和SW3。該開關SW1設置成啟動以回應一使用者輸入U1,該開關SW2設置成啟動以回應一使用者輸入U2,該開關SW3設置成啟動以回應一使用者輸入U3。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動組件BC2設置成受操作以回應該等開關SW1和SW2的該使用者輸入U1和U2,額外電動組件BC3設置成受操作以回應該開關SW3的該使用者輸入U3。例如,電動組件BC2設置成升檔和降檔,以回應該等開關SW1和SW2接收的該使用者輸入U1和U2,額外電動組件BC3設置成在一鎖定狀態與一可調式狀態之間改變該額外電動組件BC3之狀態,以回應該開關SW3接收的該使用者輸入U3。然而,每一開關SW1至SW3都可用來操作其他裝置。
如圖2內所見,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10包括一基座構件12,電動裝置10另包括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的至少一操作構件與一致動構件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10包括一操作構件14。基座構件12往一縱向方向D1延伸。基座構件12包括一第一末端部分16與一第二末端部分18,第一末端部分16設置成連結至車手把3,第二末端部分18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在該縱向方向D1內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構成基座構件12的一自由端。基座構件12包括一抓握部分20,其配置在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抓握部分20配置於往該縱向方向D1內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
操作構件14可移動連結至基座構件12。操作構件14繞著一樞轉軸線A1以樞轉方式連結至基座構件12。該樞轉軸線A1比起第一末端部分16更靠近第二末端部分18。操作構件14包括一近端部分14A以及與近端部分14A相對的一遠端部分14B。操作構件14從近端部分14A延伸至遠端部分14B。近端部分14A比遠端部分14B還要靠近該樞轉軸線A1。遠端部分14B在操作構件14的縱向方向上比該樞轉軸線A1更遠離近端部分14A。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遠端部分14B在操作構件14中離近端部分14A最遠,並且構成操作構件14的自由端部分。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一固接狀態下,遠端部分14B設置在該樞轉軸線A1和近端部分14A的下方。
操作構件14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在一坐落位置P11與一操作位置P12之間繞該樞轉軸線A1樞轉。操作裝置10包括界定該樞轉軸線A1的一樞轉轉軸24。樞轉轉軸24將操作構件14樞轉連結至基座構件1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通過該樞轉軸線A1和該遠端部分14B界定該坐落位置P11和該操作位置P12。
在本申請案當中,「坐落位置」一詞用來代表在該使用者未操作一可移動部分的狀態下,該可移動部分(例如操作構件14)仍舊維持靜止的位置。「操作位置」一詞代表該可移動部分已經由該使用者操作,來執行例如該受操作裝置BC1這類裝置的操作之一位置。
基座構件12包括設置在基座構件12內的一液壓單元26。液壓單元26設置成產生液壓以回應操作構件14的動作。例如,液壓單元26包括一液壓孔、一活塞以及一儲液壺。因為液壓單元26包括已知的結構,為了簡化起見將不詳細說明。操作裝置14可操作連結至另一個結構而非液壓單元26。例如,操作裝置14可操作連結至一機械控制鋼纜,例如Bowden鋼纜,如此操作該受操作裝置BC1。
操作裝置10另包括一抓握蓋28。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12,從而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至少部分覆蓋基座構件12。例如,抓握蓋28由像是彈性材料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彈性材料的範例包括橡膠。騎士有時在騎乘過程中握住基座構件12 (例如,抓握部分20),並通過抓握蓋28倚靠在基座構件12 (例如,抓握部分20)上。操作裝置10上可省略抓握蓋28。
該等開關SW1和SW2都固接至操作構件14,可與操作構件14一起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該開關SW3固接至基座構件12。該開關SW3配置於第二末端部分18。該SW3配置於基座構件12與抓握蓋28之間。該開關SW3設置成由該使用者透過抓握蓋28來操作。然而,該等開關SW1、SW2和SW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3所見,第一末端部分16包括一接觸表面16A,其設置成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接觸車手把3。操作裝置10另包括一固接結構30,其設置成將第一末端部分16連結至車手把3。如圖1所見,固接結構30較佳包括一帶夾具32以及一鎖緊構件34。鎖緊構件34設置成將帶夾具32連結至第一末端部分16,鎖緊構件34包括一固接螺栓36,如此將車手把3夾在帶夾具32與第一末端部分16之間。固接結構30可包括其他結構,該結構類似於帶夾具32並且用於固接至一下彎車手把的變速器。
如圖2內所見,操作裝置10包括一電源供應器40。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10包括一電路42。電源供應器40設置成供電至電路42和其他組件。電源供應器40的範例包括一次電池、二次電池以及電容器。在此具體實施例內,電源供應器40包括平圓柱形鈕扣電池。然而,電源供應器40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操作裝置10包括一連接器CN,至少一根電氣控制電纜以可分離方式與之連接。該連接器CN附接至基座構件1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連接器CN包括連接口CN1和CN2 (請參閱例如圖3),其設置成以可分離方式接收電氣控制電纜。電路42設置成電連接至電源供應器40、該等開關SW1、SW2和SW3以及該連接器CN。該等連接口總數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該連接器CN可包括一個連接口或至少三個連接口。
本文內使用的「可分離方式及/或可附接方式」一詞,涵蓋一種組態,其中一個元件可與另一個元件重複分離與附接而無實質性損壞。
基座構件12包括一容納結構43,換言之,人力車輛2的電動裝置10包括容納結構43。容納結構43配置於第二末端部分18。沿該樞轉軸線A1觀察時,容納結構43沿著該縱向方向D1佈置在第二末端部分18內距第一末端部分16最遠的位置。容納結構43包括一容納部分44,其設置成容納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44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尤其是,容納部分44包括一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一電路容納部分44C。換言之,基座構件12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44C。容納結構43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44C。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電路容納部分44C設置成容納電路42。然而,容納部分44可設置成只容納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從容納部分44中可省略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與電路容納部分44C之一者。
容納部分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44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44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完整設置在基座構件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然而,容納部分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44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一者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
基座構件12包括一基座本體46。容納結構43為與基座本體46分開的構件,並且用扣件或像是黏著劑這類接合結構固定至基座本體46。基座本體46包括基座構件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和抓握部分20。操作構件14繞著該樞轉軸線A1以樞轉方式連結至基座本體46。然而,容納結構43可與基座本體46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基座構件12內容納結構4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40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40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上。
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可等於電路42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可完整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上。
如圖4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沿著一參考平面RP11延伸。電路容納部分44C沿著一額外參考平面RP12延伸。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設置成容納沿著該參考平面RP11延伸的電源供應器40。將電路42設置到基座構件12,以沿著與該參考平面RP11相交的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延伸。電路42包括一電路板42A。將電路板42A設置到基座構件12,以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延伸。
該參考平面RP1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彼此交叉,以界定一交叉角度AG1。該交叉角度AG1等於或小於150度。該交叉角度AG1等於或大於30度。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交叉角度AG1為90度。例如,該樞轉軸線A1和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都配置在該參考平面RP1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之間界定的區域RG1中。該交叉角度AG1界定在其中配置該樞轉軸線A1與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之該區域RG1內。然而,該交叉角度AG1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和上述範圍。
容納部分44包括一容納空間52,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包括其中要配置電源供應器40的容納空間52。然而,容納空間52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容納空間52可設置成容納電路42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容納部分44包括一容納空間53,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C包括其中要配置電路42的容納空間53。然而,容納空間5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路容納部分44C。容納空間53可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如圖5內所見,容納結構43包括一主體54和一附接構件55。附接構件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5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配置給至少主體54與附接構件55之一者,如此容納電源供應器4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配置給主體54。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可配置給附接構件55或主體54和附接構件55兩者。
附接構件55為與主體54分開的構件。主體54可整合配置成一體成形構件。主體54和附接構件55每一者都由像是纖維強化塑膠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然而,主體54和附接構件55的材料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5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包括插入開口56。容納空間52包括插入開口56。當電源供應器40已插入容納空間52或從此移除時,電源供應器40通過插入開口56。在插入開口56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52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往一軸向方向D2通過插入開口56打開。附接構件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54,來覆蓋插入開口56。
附接構件55以可拆卸方式附接至主體54。電動裝置10進一步包括一扣件43B,扣件43B設置成將附接構件55扣至主體54,而可從主體54無損分離。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動裝置10包括許多扣件43B。扣件43B的範例包括一螺絲。附接構件55以可拆卸方式用許多扣件43B附接至主體54。容納結構43設置成允許在附接構件55與主體54分離的打開狀態下,將電源供應器40從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移除。在附接構件55附接至主體54的狀態下,附接構件55設置成關閉插入開口56。然而,附接構件55可通過諸如一帶子的另一構件連接到主體54,以防止附接構件55意外從主體54掉落。
電動裝置10另包括一密封構件43A,在附接構件55附接至主體54的狀態下,密封構件43A設置成配置在主體54與附接構件55之間。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密封構件43A由像是彈性材料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彈性材料的範例包括橡膠。密封構件43A用整合模具或像是黏著劑的黏貼結構附接至主體54。然而,密封構件43A可用整合模具或像是黏著劑的黏貼結構附接至主體55。
電動裝置10另包括一固定架57,固定架57設置成至少部分接收電源供應器40,並設置成佈置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中。固定架57為與主體54分離的構件。固定架57配置至附接構件55。固定架57從附接構件55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在附接構件55已固定至主體54的狀態下,固定架57設置成配置在容納空間52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固定架57與附接構件55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然而,固定架57可配置至主體54。固定架57為與附接構件55分離的構件。
如圖6內所見,固定架57包括一第一固定臂57A、一第二固定臂57B以及一支撐基座57C。第一固定臂57A從附接構件55往該軸向方向D2突出。第二固定臂57B從附接構件55往該軸向方向D2突出。第一固定臂57A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一固定表面57D。第二固定臂57B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二固定表面57E。第二固定表面57E與第一固定表面57D相隔。第一固定表面57D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第二固定表面57E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一固定表面57D和第二固定表面57E的形狀並不受限於該彎曲形狀。支撐基座57C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支撐基座57C配置在第一固定臂57A與第二固定臂57B之間。支撐基座57C連結第一固定臂57A和第二固定臂57B。支撐基座57C從第一固定表面57D朝向第二固定表面57E延伸。支撐基座57C從第二固定表面57E朝向第一固定表面57D延伸。
如圖7內所見,第一固定臂57A、第二固定臂57B和支撐基座57C界定一支撐凹陷57G,其中配置電源供應器40。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支撐凹陷57G內之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附接構件55和固定架57可看待成單一單元。
如圖8內所見,固定架57設置成當電源供應器40通過插入開口56插入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及/或從此移除時,承載電源供應器40。固定架57設置成當附接構件55已經固定至主體54及/或從此拆除時,承載電源供應器40。
如圖9內所見,容納部分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58。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C包括插入開口58。容納空間53包括插入開口58。當電路42已插入容納空間53或從此移除時,電路42通過插入開口58。在插入開口58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53通過插入開口58往與該軸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打開。
容納結構43包括一額外附接構件59,額外附接構件59設置成附接至主體54,來覆蓋插入開口58。額外附接構件59包括許多貫穿孔59A。至少一條電纜延伸通過至少許多貫穿孔59A之一者。額外附接構件59包括四個貫穿孔59A。然而,貫穿孔59A的總數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2內所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容納結構43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主體54一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55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然而,抓握蓋2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上述結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主體54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55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
如圖4內所見,容納部分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6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包括第一內表面60,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包括第二內表面62。第二內表面62面向第一內表面60。第二內表面62與第一內表面60相隔。容納空間52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60和第二內表面6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的容納空間52。
第一內表面60沿著該參考平面RP11延伸。第二內表面62沿著該參考平面RP11延伸。該參考平面RP11界定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都與該參考平面RP11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都可不平行於該參考平面RP11。
第一內表面60沿著一第一方向D4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62。第二內表面62沿著該第一方向D4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6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60往一第二方向D4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62。該第一方向D41與該參考平面RP11平行。該第二方向D4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41並平行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然而,該參考平面RP11、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該第一方向D41和該第二方向D4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10內所見,容納部分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64,其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包括第三內表面64,其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64往該第二方向D42延伸。容納空間52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60、第二內表面62與第三內表面64界定。第三內表面64包括面朝向插入開口56的一面對部分64A。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容納空間52從第三內表面64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至插入開口5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參考平面RP11與該軸向方向D2平行。然而,該參考平面RP11與該軸向方向D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11內所見,第三內表面64具有弧形。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空間52內的狀態下,第三內表面64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三內表面64的形狀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44包括一第四內表面66以及一第五內表面68。第四內表面66沿著該軸向方向D2從第三內表面64延伸至插入開口56。第五內表面68沿著該軸向方向D2從第三內表面64延伸至插入開口56。第三內表面64從第四內表面66往圓周方向延伸至第五內表面68。
如圖4內所見,第四內表面66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延伸。第五內表面68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延伸。   第四內表面66和第五內表面68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四內表面66與第五內表面68之間的容納空間52。第四內表面66面向第五內表面68。第四內表面66往該第二方向D42延伸。第五內表面68往該第二方向D42延伸。然而,第四內表面66以及第五內表面6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4內所見,容納部分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7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7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C包括第一內表面70,電路容納部分44C包括第二內表面72。第二內表面72與第一內表面70相隔。容納空間53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70和第二內表面7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之間的容納空間53。
第一內表面70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延伸。第二內表面72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延伸。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界定在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之間。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都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都可不平行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
第一內表面70沿著一第一方向D5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72。第二內表面72沿著該第一方向D5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7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70往一第二方向D5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72。該第一方向D5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和該第二方向D42平行。該第二方向D5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51並平行於該參考平面RP11和該第一方向D41。然而,該參考平面RP11、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該第一方向D41和該第二方向D42、該第一方向D51和該第二方向D5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74,其在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C包括第三內表面74,其在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74往該第二方向D52延伸。容納空間53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70、第二內表面72與第三內表面74界定。第三內表面74包括相對於容納空間53面朝向插入開口58的一面對部分74A。電路容納部分44C往該第一方向D51延伸。容納空間53從第三內表面74往該第一方向D51延伸至插入開口58。
如圖11內所見,容納部分44包括一第四內表面76以及一第五內表面78。第四內表面76在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之間延伸。第五內表面78在第一內表面70與第二內表面72之間延伸。   第四內表面76和第五內表面78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四內表面76與第五內表面78之間的容納空間53。第四內表面76面向第五內表面78。
如圖12內所見,第四內表面76從第三內表面74往該第一方向D51延伸至插入開口58。第五內表面78從第三內表面74往該第一方向D51延伸至插入開口58。然而,第四內表面76以及第五內表面7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第三內表面74從第四內表面76延伸至第五內表面78。
如圖10內所見,操作裝置10進一步包括一電接點80,換句話說,電動裝置10進一步包括電接點80。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內的狀態下,電接點80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60、第二內表面62和第三內表面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容納部分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60、第二內表面62和第三內表面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60和第三內表面64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容納部分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電接點80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例如,電接點80可配置在至少第二內表面62和第三內表面64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容納部分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
在此具體實施例內,電接點80包括一正接點82以及一負接點84,該負接點為與正接點82分開的構件。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82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正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負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82配置在第三內表面64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配置在第一內表面60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11內所見,固定架57的支撐基座57C包括一凹陷處57H。凹陷處57H配置在第一固定臂57A與第二固定臂57B之間,避免固定架57與電接點80之間干擾。在固定架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內的狀態下,電接點80至少部分配置在凹陷處57H內。在固定架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內的狀態下,至少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之一者至少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57H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固定架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57H內。然而,固定架57與電接點80之間的位置關係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13內所見,主體54包括一第一附接溝槽85A以及一對第二附接溝槽85B。第一附接溝槽85A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60、第二內表面62與第三內表面64之一者內。第二附接溝槽85B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60、第二內表面62與第三內表面64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附接溝槽85A和該對第二附接溝槽85B都配置在第一內表面60內。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附接溝槽85A中以固定到主體54。負接點84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該對第二附接溝槽85B中以固定到主體54。然而,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10和圖11內所見,至少該參考平面RP1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之一者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參考平面RP1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都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該參考平面RP1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都與該樞轉軸線A1平行。然而,至少該參考平面RP1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12之一者可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傾斜。
如圖14內所見,第一內表面60具有第一輪廓OL11。從與該參考平面RP11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該第一輪廓OL11界定一第一區域AR11。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1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該第一輪廓OL11界定該第一區域AR11。
如圖15內所見,第二內表面62具有第二輪廓OL12。從與該參考平面RP11垂直的方向觀看,該第二輪廓OL12界定一第二區域AR1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1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該第二輪廓OL12界定該第二區域AR12。
如圖16內所見,第三內表面64具有第三輪廓OL13。從與該參考平面RP11平行的方向觀看,該第三輪廓OL13界定一第三區域AR13。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11平行的該軸向方向D2觀看,該第三輪廓OL13界定該第三區域AR13。
如圖14內所見,插入開口56沿著一插入開口平面RP14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插入開口平面RP14往該第一方向D41延伸。該插入開口平面RP14與該第一方向D41平行,並與該軸向方向D2垂直。如圖11內所見,主體54包括一附接表面54B。在密封構件43A附接至主體54的狀態下,密封構件43A與附接表面54B接觸。該插入開口平面RP14界定在附接表面54B上。
如圖17內所見,插入開口56具有一開口輪廓OL14。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14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14),該開口輪廓OL14界定一插入開口區域AR14。該插入開口區域AR14界定在第一內表面60與第二內表面62之間。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14垂直的該軸向方向D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14),該開口輪廓OL14界定該插入開口區域AR14。
該插入開口區域AR14具有一第一長度L11和一第二長度L12。該第一長度L11界定在與該參考平面RP11平行的一第一長度方向D61內。該第一長度L11界定成往該第一長度方向D61,從第四內表面66至第五內表面68。如此,插入開口56的該第一長度L11等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界定在該第一長度方向D61 (即該第一方向D41)內的長度。
該第二長度L12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61垂直的一第二長度方向D62內。該第二長度L12界定成往該第二長度方向D62,從第一內表面60至第二內表面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長度L11長於該第二長度L12。然而,該第一長度L11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12。
如圖14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具有一第三長度L13,其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61垂直並且與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的一第三長度方向D63內。該第三長度L1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的最大深度。尤其是,該第三長度L1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的容納空間52之最大深度。該第三長度方向D63與該軸向方向D2平行。
如圖14和圖17內所見,該第三長度L13長於該第二長度L12。該第一區域AR11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14。然而,該第一區域AR11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14。該第三長度L13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12。
如圖15和圖17內所見,該第二區域AR12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14。然而,該第二區域AR12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14。
如圖14和圖17內所見,該第一區域AR11大於該第三區域AR13。然而,該第一區域AR11可等於或小於該第三區域AR13。
如圖18內所見,該開關SW1透過一電纜C1電連接至電路42。該開關SW2透過一電纜C2電連接至電路42。該開關SW3透過一電纜C3電連接至電路42。該連接器CN透過一電纜C4電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4包括許多對應於該連接器CN的該連接口CN1和CN2之線。該電纜C1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59A之一者,將該開關SW1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2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59A之一者,將該開關SW2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3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59A之一者,將該開關SW3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4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59A之一者,將該連接器CN連接至電路42。
主體54包括許多溝槽54A。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包括許多溝槽54A,許多溝槽54A配置在主體54的一外表面上。該電纜C3部分配置於許多溝槽54A之一者內。該電纜C4部分配置於許多溝槽54A之一者內。溝槽54A的總數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並且可增加或減少。至少溝槽54A之一者可從本體54省略。
操作裝置10包括一支撐構件91。支撐構件91附接至基座構件12 (請參閱例如圖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支撐構件91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基座本體46。支撐構件91與容納結構43相隔。電纜C3和C4有一部分配置在容納結構43與支撐構件91之間。
如圖19內所見,容納空間52與容納結構43之內的容納空間53連通。容納結構43包括一中間開口92。中間開口92配置在容納空間52與53之間,用於將容納空間52連接至容納空間53。
如圖11內所見,正接點82透過一電纜94電連接至電路42。負接點84透過一電纜96電連接至電路42。電纜94和96從容納空間53通過中間開口92延伸至容納空間53。
如圖1內所見,操作裝置10包括一充電單元98,通過此單元對電源供應器40充電。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充電單元98包括一充電口98A。充電口98A設置成以可拆卸方式連接至一充電纜線。充電口98電連接至電池4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充電單元98配置至主體54。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充電單元98由抓握蓋28覆蓋。在基座構件12固接至車手把3的固接狀態下,充電單元98配置在該樞轉軸線A1之上。該充電纜線的範例包括一萬用序列匯流排(USB)纜線以及一micro USB纜線。充電單元98的範例包括一USB連接埠以及一micro USB連接埠。然而,充電單元98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充電單元98可包括一無線充電結構,通過此可對電源供應器40無線充電。
如圖20和圖21內所見,電路42包括至少通訊器、天線、通知單元以及控制器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42包括通訊器100、天線101、通知單元102和控制器CR。通訊器100、天線101、通知單元102和控制器CR都電固接至電路板42A上。通訊器100、天線101、通知單元102和控制器CR都透過電路板42A彼此電連接。
通訊器100設置成經由至少有線通訊通道和無線通訊通道之一者與另一裝置通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通訊器100包括一有線通訊器WC1和一無線通訊器WC2,該有線通訊器WC1設置成經由一有線通訊通道與一電動組件BC2的一有線通訊器通訊,該無線通訊器WC2設置成使用天線101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與該電動組件BC2的一無線通訊器通訊。該無線通訊器WC2設置成使用天線101經由一無線通訊通道與該額外電動組件BC3的一無線通訊器通訊。
該控制器CR設置成控制其他裝置,以回應該等使用者輸入U1至U3及/或其他資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控制器CR設置成控制該有線通訊器WC1和該無線通訊器WC2,以將一控制信號CS1及/或CS2發送到該電動組件BC2。該控制器CR設置成控制該有線通訊器WC1和該無線通訊器WC2,以將一控制信號CS3發送到該額外電動組件BC3。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控制信號CS1指示該電動組件BC2升檔,該控制信號CS2指示該電動組件BC2降檔。該控制信號CS3指示該額外電動組件BC3的狀態在該鎖定狀態與該可調整狀態之間改變。
該控制器CR設置成選擇該有線通訊器WC1和該無線通訊器WC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控制器CR設置成選擇該無線通訊器WC2當成預設通訊器。該控制器CR設置成偵測該連接器CN與一電控制纜線之間的連線。該連接器CN包括許多連接器接點CN11和CN21,該連接器接點CN11設置成電連接至已連接至該連接器CN的該連接埠CN1 (請參閱例如圖2)之一電控制纜線。該連接器接點CN21設置成電連接至已連接至該連接器CN的該連接埠CN2 (請參閱例如圖2)之一電控制纜線。
該等許多連接器接點CN11和CN21都電連接至該控制器CR,該控制器CR設置成偵測從該電動電源PS供應至該連接器CN的電力。該控制器CR設置成若該電控制纜線尚未連接至該連接器CN,則選擇該無線通訊器WC2。該控制器CR設置成若該電控制纜線已連接至該連接器CN,則選擇該有線通訊器WC1。然而,該控制器CR設置成選擇該有線通訊器WC1當成預設通訊器。
該控制器CR包括一處理器CR1、一記憶體CR2和一系統匯流排CR4。該處理器CR1和該記憶體CR2都電固接在電路42上,該處理器CR1包括一中央處理單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以及一記憶體控制器。該處理器CR1用電路42與該系統匯流排CR4,電連接至該記憶體CR2。該總有線通訊器和該總無線通訊器都設置成電固接在該電路上,每一該有線通訊器WC1和該該無線通訊器WC2都用電路42和系統匯流排CR4電連接至該處理器CR1和該記憶體CR2。
該記憶體CR2包括一唯讀記憶體(ROM)和一隨機存取記憶體(RAM)。該記憶體CR2包括儲存區,每一區都在該ROM和該RAM內具有一位址。該處理器CR1設置成控制該記憶體CR2將資料儲存在該記憶體CR2的該等儲存區內,並從該記憶體CR2的該等儲存區內讀取資料。該記憶體CR2 (例如該ROM)儲存一程式,該程式讀入該處理器CR1,並藉此執行通訊器100的組態及/或演算法。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允用電力線通訊(PLC)技術創建該有線通訊通道。尤其是,該電配線結構WS包括一接地線以及一電壓線。該PLC技術用於在電動組件之間通訊,該PLC在導體上承載資料,而該導體也同時用於傳輸電力或將電力分配至該電零件。
如圖21內所見,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人力車輛2包括與電源供應器40分開配置的一電動電源PS。該電動電源PS設置成固接至一自行車架。例如:該電動電源PS的容量大於電源供應器40的容量。該電動電源PS設置成透過一電配線結構WS的一電控制纜線,電連接至操作裝置10的該連接器CN。電力從電動電源PS通過連接至操作裝置10的該電配線結構WS、該電動組件BC2和該額外電動組件BC3來供應。更進一步,該有線通訊器WC1設置成經由該電配線結構WS運用該PLC接收來自彼此的信號。該電動電源PS的範例包括一次電池以及二次電池。然而,該電動電源PS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該PLC使用唯一裝置識別(ID),來指派給例如操作裝置10的一電動組件。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記憶體CR2設置成儲存裝置資訊,該資訊包括指派給操作裝置10的唯一裝置ID。根據該唯一裝置ID,該控制器CR設置成在經由該有線通訊通道發送的信號之間,識別對其自身必需的信號。例如,該控制器CR設置成產生信號,其中包括指示通訊器100的裝置資訊。
該控制器CR設置成將包括其他裝置資訊的信號識別為經由有線通訊通道從該電動組件BC2發送之信號。該有線通訊器WC1設置成將輸入信號分離為一電源電壓和包括裝置資訊的信號。該有線通訊器WC1設置成將該電源電壓調節到通訊器100可適當操作的位準。該有線通訊器WC1進一步設置成將諸如包括該裝置資訊的信號疊加在從該電動電源PS施加至該電配線結構WS之該電源電壓上。
該無線通訊器WC2包括一信號發射電路以及一信號接收電路。該無線通訊器WC2設置成使用預定的無線通信協定,將數位信號疊加在載波上,然後以無線方式發射該數位信號。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無線通訊器WC2設置成使用一加密金鑰加密信號,來產生已加密的無線信號。
該無線通訊器WC2設置成通過天線101接收及/或發射一無線信號。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無線通訊器WC2設置成對該無線信號進行解碼,以識別從另一無線通訊器無線發射的信號及/或資訊。該無線通訊器WC2設置成使用該加密金鑰將該無線信號解密。該無線通訊器WC2也稱為無線通訊電路WC2。
該控制器CR設置成產生該控制信號CS1,以回應該使用者輸入U1。該控制器CR設置成產生該控制信號CS2,以回應該使用者輸入U2。該控制器CR設置成產生該控制信號CS3,以回應該使用者輸入U3。該控制器CR設置成如果該控制器CR選擇該有線通訊器WC1,則控制該有線通訊器WC1經由有線通訊通道分別發送控制信號CS1、CS2和CS3,以回應該使用者輸入U1、U2和U3。該控制器CR設置成如果該控制器CR選擇該無線通訊器WC2,則控制該無線通訊器WC2經由無線通訊通道分別發送控制信號CS1、CS2和CS3,以回應該使用者輸入U1、U2和U3。
充電單元98包括一充電接點98B,充電接點98B電連接至該控制器CR。該控制器CR設置成偵測從該電動電源PS供應至該連接器CN的電力。該控制器CR包括一充電控制器CR3,其設置成控制電源供應器40的充電。該充電控制器CR3設置成偵測從一外部電源供應器供應至充電單元98的電力。該充電控制器CR3設置成若該外部電源供應器已連接至充電單元98,則控制電源供應器40的二次電池之充電。
如圖4內所見,通知單元102設置成將操作裝置10的狀態通知該使用者。操作裝置10的狀態範例包括通訊器100的通訊狀態、電源供應器40的剩餘電量、電源供應器40的充電狀態以及通訊器100的配對狀態。通知單元102的範例包括一發光裝置,像是發光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和揚聲器。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通知單元102配置至容納結構43。通知單元102配置至電路容納結構44C。容納結構43包括一透光部分104。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12的狀態下,透光部分104配置在抓握蓋28未覆蓋透光部分104的位置。在基座構件12固接至車手把3的固接狀態下,通知單元102和透光部分104都配置在該樞轉軸線A1之上。然而,通知單元102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第二具體實施例
底下將參閱圖22至圖37說明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的操作或電動裝置210,除了容納結構43以外,操作或電動裝置210具有與操作或電動裝置10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如此,會用相同編號編排具有與該第一具體實施例內相同功能的元件,並且為了簡化起見,不會重複詳細說明及/或例示。
如圖22內所見,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210包括一基座構件212,電動裝置210另包括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的至少一操作構件與一致動構件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210包括操作構件14。基座構件212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基座構件12相同的結構。
如圖23內所見,基座構件212往該縱向方向D1延伸。基座構件212包括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第一末端部分16設置成連結至車手把3,第二末端部分18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在該縱向方向D1內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構成基座構件212的一自由端。基座構件212包括抓握部分20,其配置在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抓握部分20配置於往該縱向方向D1內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基座構件212包括基座本體46。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操作裝置210設置成透過像是一Bowden鋼索的一機械控制鋼纜204,連接至一電動組件BC21,像是煞車裝置。該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液壓單元26已經從操作裝置210當中省略。然而如同第一具體實施例,操作裝置210可包括一液壓單元,其設置成致動該受操作裝置BC1。
如圖23內所見,基座構件212包括一容納結構243。換言之,人力車輛2的電動裝置210包括容納結構243。容納結構243配置於第二末端部分18。沿該樞轉軸線A1觀察時,容納結構243沿著該縱向方向D1佈置在第二末端部分18內距第一末端部分16最遠的位置。容納結構243包括容納部分244,其設置成容納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244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容納部分244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容納部分44相同的結構。尤其是,容納部分244包括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容納部分244C。換言之,基座構件212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244C。容納結構243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244C。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相同的結構。電路容納部分244C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電路容納部分44C相同的結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電路容納部分244C設置成容納電路42。然而,容納部分244可設置成只容納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從容納部分244中可省略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與電路容納部分244C之一者。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電路容納部分244C和基座本體46之間的位置關係不同於第一具體實施例內所說明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電路容納部分44C和基座本體46之間的位置關係。
如圖24內所見,基座構件212包括一第一側表面212A以及一第二側表面212B。第二側表面212B沿著該樞轉軸線A1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12A的相反側。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該第一側表面212A和第二側表面212B之一者上。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該第一側表面212A和第二側表面212B之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42至少部分配置在第一側表面212A上。第一側表面212A配置在車手把3的第二側表面212B與一軸向中心平面CP之間。在基座構件212固接至車手把3的固接狀態下,該軸向中心平面CP與該樞轉軸線A1垂直。該軸向中心平面CP被限定為將車手把3的軸向長度一分為二。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第二側表面212B上。電源供應器40可至少部分配置該第一側表面212A和第二側表面212B之一者上。
如圖23內所見,容納部分2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2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244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2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2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2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244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完整設置在基座構件2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然而,容納部分2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2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244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之一者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2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
基座構件212包括基座本體46。容納結構243為與基座本體46分開的構件,並且附接至基座本體46。然而,容納結構243可與基座本體46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基座構件212內容納結構24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同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40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40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上。
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可等於電路42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可完整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上。
如圖25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沿著一參考平面RP21延伸。電路容納部分244C沿著一額外參考平面RP22延伸。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設置成容納沿著該參考平面RP21延伸的電源供應器40。將電路42設置到基座構件12,以沿著與該參考平面RP21相交的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延伸。將電路板42A設置到基座構件12,以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延伸。
該參考平面RP2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彼此交叉,以界定一交叉角度AG2。該交叉角度AG2等於或小於150度。該交叉角度AG2等於或大於30度。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交叉角度AG2為90度。例如,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都配置在該參考平面RP2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之間界定的區域RG2中。該交叉角度AG2界定在其中配置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在例示的具體實施例中為整個基座本體46)之該區域RG2內。然而,該交叉角度AG2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和上述範圍。
容納部分244包括一容納空間252,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包括其中要配置電源供應器40的容納空間252。然而,容納空間252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容納空間252可設置成容納電路42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容納部分244包括一容納空間253,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244C包括其中要配置電路42的容納空間253。然而,容納空間25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路容納部分244C。容納空間253可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如圖26內所見,容納結構243包括一主體254和一附接構件255。附接構件2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25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配置給至少主體254與附接構件255之一者,如此容納電源供應器4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配置給主體254。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可配置給附接構件255或主體254和附接構件255兩者。
附接構件255為與主體254分開的構件。主體254可整合配置成一體成形構件。主體254和附接構件255每一者都由像是纖維強化塑膠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然而,主體254和附接構件255的材料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2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2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25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包括插入開口256。容納空間252包括插入開口256。當電源供應器40已插入容納空間252或從此移除時,電源供應器40通過插入開口256。在插入開口256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252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往該軸向方向D2通過插入開口256打開。附接構件2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254,來覆蓋插入開口256。
附接構件255以可拆卸方式附接至主體254。電動裝置210進一步包括扣件43B,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動裝置210包括許多扣件43B。附接構件255以可拆卸方式用許多扣件43B附接至主體254。容納結構243設置成允許在附接構件255與主體254分離的打開狀態下,將電源供應器40從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移除。在附接構件255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附接構件255設置成關閉插入開口256。然而,附接構件255可通過諸如一帶子的另一構件連接到主體254,以防止附接構件255意外從主體254掉落。
電動裝置210另包括一密封構件243A,在附接構件255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密封構件243A設置成配置在主體254與附接構件255之間。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密封構件243A由像是彈性材料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彈性材料的範例包括橡膠。密封構件243A用整合模具或像是黏著劑的黏貼結構附接至主體254。然而,密封構件243A可用整合模具或像是黏著劑的黏貼結構附接至主體255。
電動裝置210另包括一固定架257,固定架257設置成至少部分接收電源供應器40,並設置成佈置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中。固定架257為與主體254分離的構件。固定架257配置至附接構件255。固定架257從附接構件255延伸。在附接構件255已固定至主體254的狀態下,固定架257設置成配置在容納空間252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固定架257與附接構件255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然而,固定架257可配置至主體254。固定架257為與附接構件255分離的構件。
如圖27內所見,固定架257包括一第一固定臂257A、一第二固定臂257B以及一支撐基座257C。第一固定臂257A從附接構件255往該軸向方向D2突出。第二固定臂257B從附接構件255往該軸向方向D2突出。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固定臂257A直接連結至第二固定臂257B。第一固定臂257A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一固定表面257D。第二固定臂257B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二固定表面257E。第二固定表面257E有一部分與第一固定表面257D相隔。第二固定表面257E連續連接至第一固定表面257D。第一固定表面257D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第二固定表面257E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一固定表面257D和第二固定表面257E的形狀並不受限於該彎曲形狀。支撐基座257C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支撐基座257C配置在第一固定臂257A與第二固定臂257B之間。支撐基座257C連結第一固定臂257A和第二固定臂257B。支撐基座257C從第一固定表面257D朝向第二固定表面257E延伸。支撐基座257C從第二固定表面257E朝向第一固定表面257D延伸。
第一固定臂257A、第二固定臂257B和支撐基座257C界定一支撐凹陷257G,其中配置電源供應器40。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支撐凹陷257G內之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附接構件255和固定架257可看待成單一單元。
固定架257包括一第一突出257M和一第二突出257N。當附接構件255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第一突出257M配置至第一固定臂257A來引導固定架257。當附接構件255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第二突出257N配置至第二固定臂257B來引導固定架257。第一突出257M從第一固定臂257A突出。第二突出257N從第二固定臂257B突出。第一突出257M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第二突出257N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
固定架257設置成當電源供應器40通過插入開口256插入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及/或從此移除時,承載電源供應器40。固定架257設置成當附接構件255已經固定至主體254及/或從此拆除時,承載電源供應器40。
如圖26內所見,容納部分2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2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258。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244C包括插入開口258。容納空間253包括插入開口258。當電路42已插入容納空間253或從此移除時,電路42通過插入開口258。在插入開口258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253通過插入開口258往與該軸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打開。
附接構件2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254,來覆蓋插入開口258。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附接構件2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254,來覆蓋插入開口256和258。然而,容納結構243可包括另一附接構件,其設成覆蓋與赴接構件255分開的插入開口258。
如圖23內所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2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212的狀態下,容納結構243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2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212的狀態下,主體254一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2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2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255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然而,抓握蓋2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上述結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2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212的狀態下,主體254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2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2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255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
如圖25內所見,容納部分2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26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2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包括第一內表面260,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包括第二內表面262。第二內表面262面向第一內表面260。第二內表面262與第一內表面260相隔。容納空間252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260和第二內表面26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的容納空間252。
第一內表面260沿著該參考平面RP21延伸。第二內表面262沿著該參考平面RP21延伸。該參考平面RP21界定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都與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都可不平行於該參考平面RP21。
第一內表面260沿著一第一方向D24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262。第二內表面262沿著該第一方向D24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26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260往一第二方向D24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262。該第一方向D241與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該第二方向D24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241並平行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然而,該參考平面RP21、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該第一方向D241和該第二方向D24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2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264,其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包括第三內表面264,其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264往該第二方向D242延伸。容納空間252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260、第二內表面262與第三內表面264界定。第三內表面264包括面朝向插入開口256的一面對部分264A。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容納空間252從第三內表面264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至插入開口25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參考平面RP21與該軸向方向D2平行。然而,該參考平面RP21與該軸向方向D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28內所見,第三內表面264具有弧形。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空間252內的狀態下,第三內表面264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三內表面264的形狀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244包括一第四內表面266以及一第五內表面268。第四內表面266沿著該軸向方向D2從第三內表面264延伸至插入開口256。第五內表面268沿著該軸向方向D2從第三內表面264延伸至插入開口256。第三內表面264從第四內表面266往圓周方向延伸至第五內表面268。
如圖29內所見,第四內表面266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延伸。第五內表面268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延伸。   第四內表面266和第五內表面268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四內表面266與第五內表面268之間的容納空間252。第四內表面266面向第五內表面268。第四內表面266往該第二方向D242延伸。第五內表面268往該第二方向D242延伸。然而,第四內表面266以及第五內表面26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244包括一第一引導溝槽269A和一第二引導溝槽269B。第一引導溝槽269A設置成往該軸向方向D2引導第一突出257M,第二引導溝槽269B設置成往該軸向方向D2引導第二突出257N。第一引導溝槽269A配置於第四內表面266處,第二引導溝槽269B配置於第五內表面268處。
如圖25內所見,容納部分2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27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27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244C包括第一內表面270,電路容納部分244C包括第二內表面272。第二內表面272與第一內表面270相隔。容納空間253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270和第二內表面27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之間的容納空間253。
第一內表面270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延伸。第二內表面272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延伸。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界定在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之間。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都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都可不平行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
第一內表面270沿著一第一方向D25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272。第二內表面272沿著該第一方向D25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27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270往一第二方向D25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272。該第一方向D25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和該第二方向D242平行。該第二方向D25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251並平行於該參考平面RP21和該第一方向D241。然而,該參考平面RP21、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該第一方向D241、該第二方向D242、該第一方向D251和該第二方向D25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2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274,其在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244C包括第三內表面274,其在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274往該第二方向D252延伸。容納空間253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270、第二內表面272與第三內表面274界定。第三內表面274包括相對於容納空間253面朝向插入開口258的一面對部分274A。電路容納部分244C往該第一方向D251延伸。容納空間253從第三內表面274往該第一方向D251延伸至插入開口258。
如圖28內所見,容納部分244包括一第四內表面276以及一第五內表面278。第四內表面276在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之間延伸。第五內表面278在第一內表面270與第二內表面272之間延伸。   第四內表面276和第五內表面278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四內表面276與第五內表面278之間的容納空間253。第四內表面276面向第五內表面278。
如圖30內所見,第四內表面276從第三內表面274往該第一方向D251延伸至插入開口258。第五內表面278從第三內表面274往該第一方向D51延伸至插入開口258。然而,第四內表面276以及第五內表面27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第三內表面274從第四內表面276延伸至第五內表面278。
如圖25內所見,操作裝置210進一步包括電接點80,換句話說,電動裝置210進一步包括電接點80。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244內的狀態下,電接點80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260、第二內表面262和第三內表面2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容納部分2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260、第二內表面262和第三內表面2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260和第三內表面264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容納部分2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電接點80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2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82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正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2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負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2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82配置在第三內表面264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2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配置在第一內表面260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28內所見,固定架257的支撐基座257C包括一凹陷處257H。凹陷處257H配置在第一固定臂257A與第二固定臂257B之間,避免固定架257與電接點80之間干擾。在固定架2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內的狀態下,電接點80至少部分配置在凹陷處257H內。在固定架2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內的狀態下,至少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之一者至少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257H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固定架2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257H內。然而,固定架257與電接點80之間的位置關係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31內所見,基座構件212包括一額外附接構件292。額外附接構件292設置成附接至主體254。主體254包括一開口294。開口294與容納空間253連通,並與插入開口258分隔配置。在額外附接構件292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額外附接構件292設置成覆蓋開口294。
如圖30內所見,額外附接構件292包括許多貫穿孔292A。該電纜C1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292A之一者,將該開關SW1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2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292A之一者,將該開關SW2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3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292A之一者,將該開關SW3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4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292A之一者,將該連接器CN連接至電路42。
如圖24內所見,基座構件212包括一引導溝槽212G以及一蓋板212C。電纜C1至C4配置在引導溝槽212G內。蓋板212C附接至基座本體46,以至少部分覆蓋引導溝槽212G。
如圖25內所見,至少該參考平面RP2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之一者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至少該參考平面RP2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之一者與該樞轉軸線A1交叉。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參考平面RP21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於該樞轉軸線A1。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與該樞轉軸線A1交叉。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與該樞轉軸線A1垂直。然而,至少該參考平面RP2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之一者可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傾斜。
如圖32內所見,第一內表面260具有第一輪廓OL21。從與該參考平面RP21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25),該第一輪廓OL21界定一第一區域AR21。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2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2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25),該第一輪廓OL21界定該第一區域AR21。
如圖33內所見,第二內表面262具有第二輪廓OL22。從與該參考平面RP21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25),該第二輪廓OL22界定一第二區域AR2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2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2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25),該第二輪廓OL22界定該第二區域AR22。
如圖34內所見,第三內表面264具有第三輪廓OL23。從與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的方向觀看,該第三輪廓OL23界定一第三區域AR23。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的該軸向方向D2觀看,該第三輪廓OL23界定該第三區域AR23。
如圖35內所見,插入開口256沿著一插入開口平面RP24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插入開口平面RP24往與該第一和第二方向D241和D242垂直的一第三方向D243延伸。如圖25內所見,該插入開口平面RP24相對於該參考平面RP2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傾斜。然而,該參考平面RP21、該額外參考平面RP22和該插入開口平面RP24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主體254包括一附接表面254B。在密封構件243A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密封構件243A與附接表面254B接觸。如圖35內所見,該插入開口平面RP24界定在附接表面254B上。
如圖36內所見,插入開口256具有一開口輪廓OL24。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24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35),該開口輪廓OL24界定一插入開口區域AR24。該插入開口區域AR24界定在第一內表面260與第二內表面262之間。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24垂直的該軸向方向D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35),該開口輪廓OL24界定該插入開口區域AR24。
該插入開口區域AR24具有一第一長度L21和一第二長度L22。該第一長度L21界定在與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的一第一長度方向D261內。該第一長度L21界定成往該第一長度方向D261,從第一引導溝槽269A至第二引導溝槽269B。如此,插入開口256的該第一長度L21等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界定在該第一長度方向D261 (即該第一方向D241)內的長度。
該第二長度L22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261垂直的一第二長度方向D262內。該第二長度L22界定成往該第二長度方向D262,從第一內表面260至第二內表面2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長度L21長於該第二長度L22。然而,該第一長度L21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22。
如圖37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具有一第三長度L23,其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261垂直並且與該參考平面RP21平行的一第三長度方向D263內。該第三長度L2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的最大深度。尤其是,該第三長度L2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的容納空間252之最大深度。該第三長度方向D263與該軸向方向D2平行。該第三長度L23長於該第二長度L22。然而,該第三長度L23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22。
如圖32和圖36內所見,該第一區域AR21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24。然而,該第一區域AR21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24。
如圖33和圖36內所見,該第二區域AR22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24。然而,該第二區域AR22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24。
如圖32和圖34內所見,該第一區域AR21大於該第三區域AR23。然而,該第一區域AR21可等於或小於該第三區域AR23。 第三具體實施例
底下將參閱圖38至圖51說明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的操作或電動裝置310,除了容納結構43以外,操作或電動裝置310具有與操作或電動裝置10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如此,會用相同編號編排具有與上述具體實施例內相同功能的元件,並且為了簡化起見,不會重複詳細說明及/或例示。
如圖38內所見,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310包括一基座構件312,電動裝置310另包括可相對於基座構件312移動的至少一操作構件與一致動構件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310包括操作構件14。基座構件312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基座構件12相同的結構。基座構件312往該縱向方向D1延伸。基座構件312包括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第一末端部分16設置成連結至車手把3,第二末端部分18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在該縱向方向D1內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構成基座構件312的一自由端。基座構件312包括一抓握部分20,其配置在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抓握部分20配置於往該縱向方向D1內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基座構件312包括基座本體46。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如同第二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210,操作裝置310設置成透過像是一Bowden鋼索的機械控制鋼纜204,連接至該電動組件BC21,像是煞車裝置。該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液壓單元26已經從操作裝置310當中省略。然而如同第一具體實施例,操作裝置310可包括一液壓單元,其設置成致動該受操作裝置BC1。
如圖39內所見,基座構件312包括一容納結構343。換言之,人力車輛2的電動裝置310包括容納結構343。容納結構343配置於第二末端部分18。沿該樞轉軸線A1觀察時,容納結構343沿著該縱向方向D1佈置在第二末端部分18內距第一末端部分16最遠的位置。容納結構343包括一容納部分344,其設置成容納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344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容納部分344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容納部分44相同的結構。尤其是,容納部分344包括一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一電路容納部分344C。換言之,基座構件312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344C。容納結構343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344C。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相同的結構。電路容納部分344C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電路容納部分44C相同的結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電路容納部分344C設置成容納電路42。然而,容納部分344可設置成只容納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從容納部分344中可省略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與電路容納部分344C之一者。
容納部分3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3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344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3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3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3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344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電路42完整設置在基座構件3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然而,容納部分3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3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344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電路42之一者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3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
基座構件312包括基座本體46。容納結構343為與基座本體46分開的構件,並且附接至基座本體46。然而,容納結構43可與基座本體46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基座構件312內容納結構4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同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40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40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上。
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可等於電路42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可完整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上。
如圖40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沿著一參考平面RP31延伸。電路容納部分344C沿著一額外參考平面RP32延伸。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設置成容納沿著該參考平面RP31延伸的電源供應器40。將電路42設置到基座構件312,以沿著與該參考平面RP31相交的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延伸。將電路板42A設置到基座構件312,以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延伸。
該參考平面RP3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彼此交叉,以界定一交叉角度AG3。該交叉角度AG3等於或小於150度。該交叉角度AG3等於或大於30度。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交叉角度AG3為120度。例如,該樞轉軸線A1和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都配置在該參考平面RP3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之間界定的區域RG3中。該交叉角度AG3界定在其中配置該樞轉軸線A1與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之該區域RG3內。然而,該交叉角度AG3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和上述範圍。
容納部分344包括一容納空間352,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包括其中要配置電源供應器40的容納空間352。然而,容納空間352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容納空間352可設置成容納電路42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容納部分344包括一容納空間353,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344C包括其中要配置電路42的容納空間353。然而,容納空間35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路容納部分344C。容納空間353可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如圖41內所見,容納結構343包括一主體354和一附接構件355。附接構件3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35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配置給至少主體354與附接構件355之一者,如此容納電源供應器4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配置給主體354。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可配置給附接構件355或主體354和附接構件355兩者。
附接構件355為與主體354分開的構件。主體354可整合配置成一體成形構件。主體354和附接構件355每一者都由像是纖維強化塑膠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然而,主體354和附接構件355的材料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3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3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35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包括插入開口356。容納空間352包括插入開口356。當電源供應器40已插入容納空間352或從此移除時,電源供應器40通過插入開口356。在插入開口356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352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往該軸向方向D2通過插入開口356打開。附接構件3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354,來覆蓋插入開口356。
附接構件355以可拆卸方式附接至主體354。電動裝置310進一步包括扣件43B,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動裝置310包括複數個扣件43B。附接構件355以可拆卸方式用複數個扣件43B附接至主體354。容納結構343設置成允許在附接構件355與主體354分離的打開狀態下,將電源供應器40從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移除。在附接構件355附接至主體354的狀態下,附接構件355設置成關閉插入開口356。然而,附接構件355可通過諸如一帶子的另一構件連接到主體354,以防止附接構件355意外從主體354掉落。對應至第一和第二具體實施例的密封構件43A和343A之一密封構件已從電動裝置310當中省略。然而,電動裝置310可包括一密封構件。
電動裝置310另包括一固定架357,固定架357設置成至少部分接收電源供應器40,並設置成佈置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中。固定架357為與主體354分離的構件。固定架357配置至附接構件355。固定架357從附接構件355延伸。在附接構件355已固定至主體354的狀態下,固定架357設置成配置在容納空間352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固定架357與附接構件355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然而,固定架357可配置至主體354。固定架357為與附接構件355分離的構件。
如圖42內所見,固定架357包括一第一固定臂357A、一第二固定臂357B以及一支撐基座357C。第一固定臂357A從附接構件355往該軸向方向D2突出。第二固定臂357B從附接構件355往該軸向方向D2突出。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固定臂357A直接連結至第二固定臂357B。第一固定臂357A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一固定表面357D。第二固定臂357B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二固定表面357E。第二固定表面357E有一部分與第一固定表面357D相隔。第二固定表面357E連續連接至第一固定表面357D。第一固定表面357D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第二固定表面357E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一固定表面357D和第二固定表面357E的形狀並不受限於該彎曲形狀。支撐基座357C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支撐基座357C配置在第一固定臂357A與第二固定臂357B之間。支撐基座357C連結第一固定臂357A和第二固定臂357B。支撐基座357C從第一固定表面357D朝向第二固定表面357E延伸。支撐基座357C從第二固定表面357E朝向第一固定表面357D延伸。
第一固定臂357A、第二固定臂357B和支撐基座357C界定一支撐凹陷357G,其中配置電源供應器40。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支撐凹陷357G內之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附接構件355和固定架357可看待成單一單元。
固定架357包括一第一突出357M和一第二突出357N。當附接構件355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第一突出357M配置至第一固定臂357A來引導固定架357。當附接構件355附接至主體254的狀態下,第二突出357N配置至第二固定臂357B來引導固定架357。第一突出357M從第一固定臂357A突出。第二突出357N從第二固定臂357B突出。第一突出357M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第二突出357N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
固定架357設置成當電源供應器40通過插入開口356插入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及/或從此移除時,承載電源供應器40。固定架357設置成當附接構件355已經固定至主體354及/或從此拆除時,承載電源供應器40。
如圖41內所見,容納部分3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3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358。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344C包括插入開口358。容納空間353包括插入開口358。當電路42已插入容納空間353或從此移除時,電路42通過插入開口358。在插入開口358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353通過插入開口358往與該軸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打開。
如圖39內所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3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312的狀態下,容納結構343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3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312的狀態下,主體354一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3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3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355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然而,抓握蓋2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上述結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3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312的狀態下,主體354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3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3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355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
如圖40內所見,容納部分3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36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3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包括第一內表面360,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包括第二內表面362。第二內表面362面向第一內表面360。第二內表面362與第一內表面360相隔。容納空間352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360和第二內表面36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的容納空間352。
第一內表面360沿著該參考平面RP31延伸。第二內表面362沿著該參考平面RP31延伸。該參考平面RP31界定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都與該參考平面RP31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都可不平行於該參考平面RP31。
第一內表面360沿著一第一方向D34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362。第二內表面362沿著該第一方向D34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36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360往一第二方向D34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362。該第一方向D341與該參考平面RP31平行。該第二方向D342與該第一方向D341垂直,並相對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傾斜。然而,該參考平面RP31、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該第一方向D341和該第二方向D34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43內所見,容納部分3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364,其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包括第三內表面364,其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364往該第二方向D342延伸。容納空間352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360、第二內表面362與第三內表面364界定。第三內表面364包括面朝向插入開口356的一面對部分364A。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容納空間352從第三內表面364往該軸向方向D2延伸至插入開口35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參考平面RP31與該軸向方向D2平行。然而,該參考平面RP31與該軸向方向D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44內所見,第三內表面364具有弧形。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空間352內的狀態下,第三內表面364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三內表面364的形狀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344包括一第四內表面366以及一第五內表面368。第四內表面366沿著該軸向方向D2從第三內表面364延伸至插入開口356。第五內表面368沿著該軸向方向D2從第三內表面364延伸至插入開口356。第三內表面364從第四內表面366往圓周方向延伸至第五內表面368。
如圖40內所見,第四內表面366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延伸。第五內表面368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延伸。   第四內表面366和第五內表面368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四內表面366與第五內表面368之間的容納空間352。第四內表面366面向第五內表面368。第四內表面366往該第二方向D342延伸。第五內表面368往該第二方向D342延伸。然而,第四內表面366以及第五內表面36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344包括一第一引導溝槽369A和一第二引導溝槽369B。第一引導溝槽369A設置成往該軸向方向D2引導第一突出357M,第二引導溝槽369B設置成往該軸向方向D2引導第二突出357N。第一引導溝槽369A配置於第四內表面366處,第二引導溝槽369B配置於第五內表面368處。
容納部分3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37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37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344C包括第一內表面370,電路容納部分344C包括第二內表面372。第二內表面372與第一內表面370相隔。容納空間353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370和第二內表面37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之間的容納空間353。
第一內表面370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延伸。第二內表面372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延伸。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界定在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之間。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都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都可不平行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
第一內表面370沿著一第一方向D35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372。第二內表面372沿著該第一方向D35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37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370往一第二方向D35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362。該第一方向D35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和該第二方向D342平行。該第二方向D352與該第一方向D351垂直,並相對於該參考平面RP31和該第一方向D341傾斜。然而,該參考平面RP31、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該第一方向D341、該第二方向D342、該第一方向D351和該第二方向D35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3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374,其在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344C包括第三內表面374,其在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374往該第二方向D352延伸。容納空間353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370、第二內表面372與第三內表面374界定。第三內表面374包括相對於容納空間353面朝向插入開口358的一面對部分374A。電路容納部分344C往該第一方向D351延伸。容納空間353從第三內表面374往該第一方向D351延伸至插入開口358。
如圖45內所見,容納部分344包括一第四內表面376以及一第五內表面378。第四內表面376在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之間延伸。第五內表面378在第一內表面370與第二內表面372之間延伸。   第四內表面376和第五內表面378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四內表面376與第五內表面378之間的容納空間353。第四內表面376面向第五內表面378。
如圖46內所見,第四內表面376從第三內表面374往該第一方向D351延伸至插入開口358。第五內表面378從第三內表面374往該第一方向D351延伸至插入開口358。然而,第四內表面376以及第五內表面37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第三內表面374從第四內表面376延伸至第五內表面378。
如圖43內所見,操作裝置310進一步包括一電接點380,換句話說,電動裝置310進一步包括電接點380。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344內的狀態下,電接點380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3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360、第二內表面362和第三內表面3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容納部分3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3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360、第二內表面362和第三內表面3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接點380配置在第一內表面360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容納部分3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電接點380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在此具體實施例內,電接點380包括一正接點382以及一負接點384,該負接點為與正接點382分開的構件。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3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382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正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3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384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負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3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384配置在第一內表面360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3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384配置在第一內表面360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正接點382和負接點384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44內所見,固定架357的支撐基座357C包括一凹陷處357H。凹陷處357H配置在第一固定臂357A與第二固定臂357B之間,避免固定架357與電接點380之間干擾。在固定架3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內的狀態下,電接點380至少部分配置在凹陷處357H內。在固定架3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內的狀態下,至少正接點382和負接點384之一者至少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357H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固定架3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384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357H內。然而,固定架357與電接點380之間的位置關係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43和圖45內所見,至少該參考平面RP3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之一者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參考平面RP3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都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該參考平面RP3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都與該樞轉軸線A1平行。然而,至少該參考平面RP3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32之一者可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傾斜。
如圖47內所見,第一內表面360具有第一輪廓OL31。從與該參考平面RP31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該第一輪廓OL31界定一第一區域AR31。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3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3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0),該第一輪廓OL31界定該第一區域AR31。
如圖48內所見,第二內表面362具有第二輪廓OL32。從與該參考平面RP31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0),該第二輪廓OL32界定一第二區域AR3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3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3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0),該第二輪廓OL32界定該第二區域AR32。
如圖49內所見,第三內表面364具有第三輪廓OL33。從與該參考平面RP31平行的方向觀看,該第三輪廓OL33界定一第三區域AR33。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31平行的該軸向方向D2觀看,該第三輪廓OL33界定該第三區域AR33。
如圖47內所見,插入開口356沿著一插入開口平面RP34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插入開口平面RP34往該第一方向D341延伸。該插入開口平面RP34與該第一方向D341平行,並與該軸向方向D2垂直。如圖44內所見,主體354包括一附接表面354B。在附接構件355附接至主體354的狀態下,附接構件355與附接表面354B接觸。該插入開口平面RP34界定在附接表面354B上。
如圖50內所見,插入開口356具有一開口輪廓OL34。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34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6),該開口輪廓OL34界定一插入開口區域AR34。該插入開口區域AR34界定在第一內表面360與第二內表面362之間。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34垂直的該軸向方向D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47),該開口輪廓OL34界定該插入開口區域AR34。
該插入開口區域AR34具有一第一長度L31和一第二長度L32。該第一長度L31界定在與該參考平面RP31平行的一第一長度方向D361內。該第一長度L31界定成往該第一長度方向D361,從第一引導溝槽369A至第二引導溝槽369B。如此,插入開口356的該第一長度L31等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界定在該第一長度方向D361 (即該第一方向D341)內的長度。
該第二長度L32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361垂直的一第二長度方向D362內。該第二長度L32界定成往該第二長度方向D362,從第一內表面360至第二內表面3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長度L31長於該第二長度L32。然而,該第一長度L31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32。
如圖47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具有一第三長度L33,其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361垂直並且與該參考平面RP31平行的一第三長度方向D363內。該第三長度L3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的最大深度。尤其是,該第三長度L3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的容納空間352之最大深度。該第三長度方向D363與該軸向方向D2平行。
如圖47和圖50內所見,該第三長度L33長於該第二長度L32。該第一區域AR31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34。然而,該第一區域AR31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34。該第三長度L33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32。
如圖48和圖50內所見,該第二區域AR32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34。然而,該第二區域AR32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34。
如圖47和圖49內所見,該第一區域AR31大於該第三區域AR33。然而,該第一區域AR31可等於或小於該第三區域AR33。
如圖51內所見,容納結構343包括配置在第二內表面372的一開口379。電路42有一部分從容納結構343透過開口379露出。電纜94和96從容納空間353通過中間開口92延伸至正和負接點82和84的末端。電纜C1至C4延伸通過開口379,將開關SW1、SW2和SW3以及該連接器CN連接至電路42。 第四具體實施例
底下將參閱圖52至圖65說明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的操作或電動裝置410,除了容納結構43以外,操作或電動裝置410具有與操作或電動裝置10相同的結構及/或組態。如此,會用相同編號編排具有與上述具體實施例內相同功能的元件,並且為了簡化起見,不會重複詳細說明及/或例示。
如圖52內所見,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410包括一基座構件412,電動裝置410另包括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的至少一操作構件與一致動構件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人力車輛2的操作裝置410包括操作構件14。基座構件412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基座構件12相同的結構。基座構件412往該縱向方向D1延伸。基座構件412包括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第一末端部分16設置成連結至車手把3,第二末端部分18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在該縱向方向D1內與第一末端部分16相對。第二末端部分18構成基座構件412的一自由端。基座構件412包括抓握部分20,其配置在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抓握部分20配置於往該縱向方向D1內第一末端部分16與第二末端部分18之間。基座構件412包括基座本體46。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操作裝置410設置成透過像是一Bowden鋼索的一機械控制鋼纜204,連接至一電動組件BC21,像是煞車裝置。該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液壓單元26已經從操作裝置410當中省略。然而如同第一具體實施例,操作裝置410可包括一液壓單元,其設置成致動該受操作裝置BC1。
如圖52內所見,基座構件412包括一容納結構443。換言之,人力車輛2的電動裝置410包括容納結構443。容納結構443配置於第二末端部分18。沿該樞轉軸線A1觀察時,容納結構443沿著該縱向方向D1佈置在第二末端部分18內距第一末端部分16最遠的位置。容納結構443包括容納部分444,其設置成容納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444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容納部分444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容納部分44相同的結構。尤其是,容納部分444包括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容納部分444C。換言之,基座構件412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444C。容納結構443包括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該電路容納部分444C。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相同的結構。電路容納部分444C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電路容納部分44C相同的結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電路容納部分444C設置成容納電路42。然而,容納部分444可設置成只容納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從容納部分444中可省略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與電路容納部分444C之一者。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電路容納部分444C和基座本體46之間的位置關係不同於第一具體實施例內所說明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電路容納部分44C和基座本體46之間的位置關係。
如圖53內所見,基座構件412包括一第一側表面412A以及一第二側表面412B。第二側表面412B沿著該樞轉軸線A1設置在第一側表面412A的相反側。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配置更靠近該第一側表面412A和第二側表面412B之一者,而非該第一側表面412A和第二側表面412B之另一者。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和電路42之一者配置更靠近該第一側表面412A和第二側表面412B之一者,而非該第一側表面412A和第二側表面412B之另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42配置更靠近第一側表面412A,而非第二側表面412B。第二側表面412B配置在車手把3的第一側表面412A與該軸向中心平面CP之間。電路42可配置更靠近第二側表面412B,而非第一側表面412A。電源供應器40配置至該第一側表面412A和第二側表面412B之一者,而非該第一側表面412A和第二側表面412B之另一者。
如圖52內所見,容納部分4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4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444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4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容納部分4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至少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4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444部分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42完整設置在基座構件4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然而,容納部分444在該縱向方向D1上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的近端部分14A更遠離基座構件412的第一末端部分16。容納部分444完整配置成比操作構件14更遠離第一末端部分16的接觸表面16A。至少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42之一者部分設置在基座構件412的第二末端部分18上。
基座構件412包括基座本體46。容納結構443為與基座本體46分開的構件,並且附接至基座本體46。然而,容納結構443可與基座本體46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基座構件412內容納結構44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同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40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40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上。
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42之一者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更靠近操作構件1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42比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更靠近操作構件14。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可比電路42更靠近操作構件1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可等於電路42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距離。
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42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和電路42之另一者上。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至少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可完整配置在電路42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上。
如圖54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沿著一參考平面RP41延伸。電路容納部分444C沿著一額外參考平面RP42延伸。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設置成容納沿著該參考平面RP41延伸的電源供應器40。將電路42設置到基座構件12,以沿著與該參考平面RP41相交的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延伸。將電路板42A設置到基座構件12,以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延伸。
該參考平面RP4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彼此交叉,以界定一交叉角度AG4。該交叉角度AG4等於或小於150度。該交叉角度AG4等於或大於30度。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交叉角度AG4為90度。例如,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都配置在該參考平面RP4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之間界定的區域RG4中。該交叉角度AG4界定在其中配置基座本體46的一半以上(在例示的具體實施例中為整個基座本體46)之該區域RG4內。然而,該交叉角度AG4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和上述範圍。
容納部分444包括一容納空間452,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包括其中要配置電源供應器40的容納空間452。然而,容納空間452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容納空間452可設置成容納電路42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容納部分444包括一容納空間453,其中要配置至少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之一者。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4C包括其中要配置電路42的容納空間453。然而,容納空間453的位置並不受限於電路容納部分444C。容納空間453可設置成容納電源供應器40或電源供應器40與電路42兩者。
如圖55內所見,容納結構443包括一主體454和一附接構件455。附接構件4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454。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配置給至少主體454與附接構件455之一者,如此容納電源供應器4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配置給主體454和附接構件455。然而,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可只配置給附接構件455與附接構件455之一者。
附接構件455為與主體454分開的構件。主體454可整合配置成一體成形構件。主體454和附接構件455每一者都由像是纖維強化塑膠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然而,主體454和附接構件455的材料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在此具體實施例內,主體454包括一第一主體454A和一第二主體454B。第二主體454B為與第一主體454A分離的構件。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配置給第一主體454A。電路容納部分444C配置給第二主體454B。然而,電路容納部分444C配置給至少第一主體454A與第二主體454B之一者。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配置給第一主體454A與第二主體454B。第二主體454B可與第一主體454A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
如圖56內所見,附接構件455以樞轉方式連結至主體454,如此可在一開放位置P421與一封閉位置P422之間移動。附接構件455用一樞轉插銷454C以樞轉方式連結至主體454。附接構件455以樞轉方式連結至在一開放位置P421與一封閉位置P422之間的主體454。附接構件455設置成允許附接構件455在該開放位置P421內的打開狀態下,將電源供應器40從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移除。附接構件455在該封閉位置P422內的封閉狀態下,附接構件455設置成關閉插入開口56。
附接構件455可繞著一額外樞轉軸線A4相對於主體454樞轉。附接構件455可繞著該開放位置P421與該封閉位置P422之間該額外樞轉軸線A4相對於主體454樞轉。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附接構件455繞著該額外樞轉軸線A4以樞轉方式連結至第一主體454A。然而,附接構件455可以樞轉方式連結至第二主體454B或第一主體454A與第二主體454B兩者。
如圖55內所見,容納部分4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4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456。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包括插入開口456。容納空間452包括插入開口456。當電源供應器40已插入容納空間452或從此移除時,電源供應器40通過插入開口456。在插入開口456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452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往該軸向方向D2通過插入開口456打開。附接構件455設置成附接至主體454,來覆蓋插入開口456。
電動裝置410進一步包括扣件43B,附接構件455用扣件43B固定至主體454。容納結構443設置成允許在附接構件455與主體454分離的打開狀態下,將電源供應器40從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移除。在附接構件455附接至主體454的狀態下,附接構件455設置成關閉插入開口456。然而,附接構件455可通過諸如一帶子的另一構件連接到主體454,以防止附接構件455意外從主體454掉落。
電動裝置410另包括一密封構件443A,在附接構件455附接至主體454的狀態下,密封構件443A設置成配置在主體454與附接構件455之間。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密封構件443A由像是彈性材料這類非金屬材料製成。彈性材料的範例包括橡膠。密封構件443A用整合模具或像是黏著劑的黏貼結構附接至主體454。然而,密封構件443A可用整合模具或像是黏著劑的黏貼結構附接至主體455。
如圖57內所見,電動裝置410進一步包括一固定架457,固定架457設置成至少部分接收電源供應器40,並設置成佈置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中。固定架457為與主體454分離的構件。固定架457配置至附接構件455。固定架457從附接構件455延伸。在附接構件455已固定至主體454的狀態下,固定架457設置成配置在容納空間452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固定架457與附接構件455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然而,固定架457可配置至主體454。固定架457為與附接構件455分離的構件。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附接構件455包括一容納凹陷455A和一內表面455B。內表面455B至少部分界定容納凹陷455A。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內表面455B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內表面455B的形狀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固定架457上的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有一部分配置在容納凹陷455A內。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固定架457上並且附接構件455位於該封閉位置P422內之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
如圖58內所見,固定架457包括一第一固定臂457A和一第二固定臂457B。第一固定臂457A從附接構件455往該軸向方向D2突出。第二固定臂457B從附接構件455突出。
如圖57內所見,第一固定臂457A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一固定表面457D。第二固定臂457B包括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的一第二固定表面457E。第二固定表面457E有一部分與第一固定表面457D相隔。第一固定表面457D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第二固定表面457E具有彎曲形狀,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一固定表面457D和第二固定表面457E的形狀並不受限於該彎曲形狀。
如圖54內所見,容納部分444包括配置在容納部分444的一端上之一插入開口458。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4C包括插入開口458。容納空間453包括插入開口458。當電路42已插入容納空間453或從此移除時,電路42通過插入開口458。在插入開口458未被其他構件覆蓋的狀態下,容納空間453通過插入開口458往與該軸向方向D2不同的方向打開。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二主體454B包括容納空間453和插入開口458。然而,容納空間453和插入開口458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第一主體454A設置成附接至主體454,來覆蓋插入開口458。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主體454A包括一額外凹陷處454R。電路容納部分444C包括容納空間453和額外凹陷處454R。電路42配置在容納空間453和額外凹陷處454R內。然而,額外凹陷處454R可從電路容納部分444C中省略。
如圖52內所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4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412的狀態下,容納結構443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4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412的狀態下,主體454一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4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4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455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然而,抓握蓋2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上述結構。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4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412的狀態下,主體454不會從抓握蓋28露出。抓握蓋28設置成附接至基座構件412,如此在抓握蓋28附接至基座構件412的狀態下,附接構件455至少部分從抓握蓋28露出。
如圖54內所見,容納部分4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46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4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包括第一內表面460,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包括第二內表面462。第二內表面462面向第一內表面460。第二內表面462與第一內表面460相隔。容納空間452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460和第二內表面46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之間的容納空間452。
第一內表面460沿著該參考平面RP41延伸。第二內表面462沿著該參考平面RP41延伸。該參考平面RP41界定在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之間。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都與該參考平面RP41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都可不平行於該參考平面RP41。
第一內表面460沿著一第一方向D44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462。第二內表面462沿著該第一方向D44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46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460往一第二方向D44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462。該第一方向D441與該參考平面RP41平行。該第二方向D44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441並平行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然而,該參考平面RP41、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該第一方向D441和該第二方向D44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54內所見,容納部分4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464,其在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包括第三內表面464,其在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464往該第二方向D442延伸。容納空間452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460、第二內表面462與第三內表面464界定。第三內表面464包括面朝向插入開口456的一面對部分464A。
如圖57內所見,容納空間452往該軸向方向D2從第三內表面464延伸至插入開口456。第三內表面464具有彎曲形狀。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空間452內的狀態下,第三內表面464沿著電源供應器40的外周邊延伸。然而,第三內表面464的形狀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54內所見,容納部分444包括一第一內表面470以及一第二內表面47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4C包括第一內表面470,電路容納部分444C包括第二內表面472。第二內表面472與第一內表面470相隔。容納空間453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之間。換句話說,第一內表面470和第二內表面472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之間的容納空間453。
第一內表面470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延伸。第二內表面472沿著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延伸。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界定在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之間。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都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平行。然而,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都可不平行於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
第一內表面470沿著一第一方向D541延伸並面朝向第二內表面472。第二內表面472沿著該第一方向D541延伸並面朝向第一內表面470。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470往一第二方向D542面朝向第二內表面472。該第一方向D451與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和該第二方向D442平行。該第二方向D452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451並平行於該參考平面RP41和該第一方向D441。然而,該參考平面RP41、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該第一方向D441、該第二方向D442、該第一方向D451和該第二方向D452之間的關係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容納部分444包括一第三內表面474,其在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之間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路容納部分444C包括第三內表面474,其在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之間延伸。第三內表面474往該第二方向D452延伸。容納空間453至少部分由第一內表面470、第二內表面472與第三內表面474界定。第三內表面474包括相對於容納空間453面朝向插入開口458的一面對部分474A。電路容納部分444C往該第一方向D451延伸。容納空間453從第三內表面474往該第一方向D451延伸至插入開口458。
如圖59內所見,容納部分444包括一第四內表面476以及一第五內表面478。第四內表面476在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之間延伸。第五內表面478在第一內表面470與第二內表面472之間延伸。   第四內表面476和第五內表面478彼此相隔,以至少部分界定在第四內表面476與第五內表面478之間的容納空間453。第四內表面476面向第五內表面478。
如圖60內所見,第四內表面476從第三內表面474往該第一方向D451延伸至插入開口458。第五內表面478從第三內表面474往該第一方向D51延伸至插入開口458。然而,第四內表面476以及第五內表面47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第三內表面474從第四內表面476延伸至第五內表面478。
如圖57內所見,操作裝置410進一步包括電接點80,換句話說,電動裝置410進一步包括電接點80。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4內的狀態下,電接點80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460、第二內表面462和第三內表面4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容納部分4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460、第二內表面462和第三內表面464之一者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電接點80配置在至少第一內表面460和第三內表面464中,以在電源供應器40配置在容納部分444中之狀態下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電接點80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82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正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設置成與電源供應器40的負電極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的狀態下,正接點82配置在第一內表面460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在電源供應器40已配置在容納部分444 (例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配置在第一內表面460內可與電源供應器40接觸。然而,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的位置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固定架457包括一凹陷處457H。凹陷處457H配置在第一固定臂457A與第二固定臂457B之間,避免固定架457與電接點80之間干擾。在固定架4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的狀態下,電接點80至少部分配置在凹陷處457H內。在固定架4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的狀態下,至少正接點82和負接點84之一者至少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457H內。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在固定架457已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內的狀態下,負接點84有一部分配置在凹陷處457H內。然而,固定架457與電接點80之間的位置關係並不受限於此具體實施例。
如圖59內所見,主體454包括許多貫穿孔454H。在此具體實施例中,第二主體454B包括許多貫穿孔454H。該電纜C1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454H之一者,將該開關SW1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2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454H之一者,將該開關SW2連接至電路42。該電纜C4延伸通過該等許多貫穿孔454H之一者,將該連接器CN連接至電路42。
如圖54內所見,至少該參考平面RP4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之一者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至少該參考平面RP4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之一者與該樞轉軸線A1交叉。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參考平面RP41沿著該樞轉軸線A1延伸。該參考平面RP41平行於該樞轉軸線A1。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與該樞轉軸線A1交叉。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與該樞轉軸線A1垂直。然而,至少該參考平面RP41和該額外參考平面RP42之一者可相對於該樞轉軸線A1傾斜。
如圖61內所見,第一內表面460具有第一輪廓OL41。從與該參考平面RP41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54),該第一輪廓OL41界定一第一區域AR41。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4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4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54),該第一輪廓OL41界定該第一區域AR41。
如圖62內所見,第二內表面462具有第二輪廓OL42。從與該參考平面RP41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54),該第二輪廓OL42界定一第二區域AR4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41垂直的該第二方向D442觀看(請參閱例如圖54),該第二輪廓OL42界定該第二區域AR42。
如圖63內所見,第三內表面464具有第三輪廓OL43。從與該參考平面RP41平行的方向觀看,該第三輪廓OL43界定一第三區域AR43。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參考平面RP41平行的該第一方向D441觀看,該第三輪廓OL43界定該第三區域AR43。
如圖57內所見,插入開口456沿著一插入開口平面RP44延伸。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插入開口平面RP44往與該第一和第二方向D441和D442垂直的一第三方向D443延伸。主體454包括一附接表面454S。在密封構件443A附接至主體454的狀態下,密封構件443A與附接表面454S接觸。該插入開口平面RP44界定在附接表面454S上。
如圖64內所見,插入開口456具有一開口輪廓OL44。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44垂直的方向觀看(請參閱例如圖57),該開口輪廓OL44界定一插入開口區域AR44。該插入開口區域AR44界定在第一內表面460與第二內表面462之間。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從與該插入開口平面RP44垂直的該第一方向D441觀看(請參閱例如圖57),該開口輪廓OL44界定該插入開口區域AR44。
該插入開口區域AR44具有一第一長度L41和一第二長度L42。該第一長度L41界定在與該參考平面RP41平行的一第一長度方向D461內。該第一長度L41界定成往該第一長度方向D461,從第一引導溝槽469A至第二引導溝槽469B。如此,插入開口456的該第一長度L41等於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界定在該第一長度方向D461內的長度。
該第二長度L42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461垂直的一第二長度方向D462內。該第二長度L42界定成往該第二長度方向D462,從第一內表面460至第二內表面46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長度L41長於該第二長度L42。然而,該第一長度L41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42。
如圖57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具有一第三長度L43,其界定在與該第一長度方向D461垂直並且與該參考平面RP41平行的一第三長度方向D463內。該第三長度L4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的最大深度。尤其是,該第三長度L43界定為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4P的容納空間452之最大深度。容納空間452至少部分由第三內表面464與附接構件455的內表面455B界定。該第三長度L43界定在第三內表面464與內表面455B之間。該第三長度方向D463相對於該軸向方向D2傾斜。該第三長度L43長於該第二長度L42。然而,該第三長度L43可等於或短於該第二長度L42。
如圖61和圖64內所見,該第一區域AR41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44。然而,該第一區域AR41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44。
如圖62和圖64內所見,該第二區域AR42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44。然而,該第二區域AR42可等於或小於該插入開口區域AR44。
如圖61和圖63內所見,該第一區域AR41大於該第三區域AR43。然而,該第一區域AR41可等於或小於該第三區域AR43。 修改
第二具體實施例的容納結構243可從圖65例示的結構中省略。在此修改中,額外附接構件292與主體254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許多貫穿孔292A直接配置在容納結構243的主體254上。
在圖2內所示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有一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如圖66內所示操作裝置10中所件,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上。
在圖23內所示第二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210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有一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如圖67內所示操作裝置210中所件,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上。
在圖39內所示第三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310中,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有一部分配置在電路42上。然而如圖68內所示操作裝置310中所件,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40上。在第一末端部分16已連結至車手把3的該固接狀態下,電路42可至少部分配置在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344P上。
在圖56內所示第四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410中,在附接構件455在該封閉位置P422內的該封閉狀態下,該額外樞轉軸線A4配置在附接構件455的前側上。然而如圖69內所示,在附接構件455在該封閉位置P422內的該封閉狀態下,該額外樞轉軸線A4可配置在附接構件455的後側上。容納結構443與圖69中修改的樞轉連結結構可應用於第一至第三具體實施例以及圖65至圖68所示之修改。
更進一步,如圖70和圖71內所見,附接構件55可滑動附接至主體54。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附接構件55包括一引導溝槽554A與一引導部分555A之一者。主體54包括引導溝槽554A與引導部分555A之另一者。在例示的具體實施例中,附接構件55包括許多引導部分555A。主體54包括許多引導溝槽554A。當附接構件55附接至主體54時,引導部分555A插入引導溝槽554A。密封構件43A固定至附接構件55。此結構適用於第二至第四具體實施例及圖65至圖68內所示的修改。
在圖2內所示第一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中,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只配置至主體54。然而如圖72內所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可配置給主體54和附接構件55。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附接構件55包括一額外凹陷處655A。在附接構件55附接至主體54的狀態下,電源供應器40有一部分配置在額外凹陷處655A內。此結構適用於第二至第四具體實施例及圖65至圖68內所示的修改。
在圖23內所示第二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210中,當沿著該樞轉軸線A1往一第一方向觀看,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並不會與該樞轉軸線A1重疊。然而如圖73內所見,當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244P和電路42至少有一部分與該樞轉軸線A1重疊。在例示的修改中,當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時,電路與該樞轉軸線A1重疊,而當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時,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44P不會與該樞轉軸線A1重疊。當沿著該樞轉軸線A1觀看時,電路容納部分244P與該樞轉軸線A1重疊。此結構適用於圖65和圖67的修改。
在圖28內所示第二具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210中,固定架257與附接構件255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然而如圖74內所見,固定架257可為與附接構件255分離的構件。固定架257可與主體254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此結構適用於第一、第三和第四具體實施例及圖65和圖73的修改。
在圖2內所示第一具體實施例的電動裝置10中,電動裝置10包括操作構件14。然而,電動裝置10可包括至少一操作構件與一受操作構件之一者。該電動裝置可包括至少一變速器、一懸吊、一可調整座椅柱、一煞車裝置、一照明裝置以及一顯示裝置之一者。如圖75內所見,例如電動裝置710可包括一變速器。電動裝置710包括一基座構件712、一受操作構件714以及一致動器715。受操作構件714以可移動方式連結至基座構件712。致動器715設置成相對於基座構件712移動受操作構件714。容納結構43固定至基座構件712。電源供應器40容納在容納結構43內,並設置成供電給致動器715。此結構適用於第一至第四具體實施例及圖65至圖74內所示的修改。
本說明書中使用的「包括」及其變化為開放式用語,指定所陳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和/或步驟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陳述特徵、元件、組件、整數和/或步驟存在。此概念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文字,例如「包含」、「具有」及其變化等用語。
以單數型態使用「構件」、「區段」、「部分」、「零件」、「元件」以及「結構」等詞時,可具有單數與複數雙重用意。
排序編號,例如本說明書內「第一」、「第二」的順序編號僅為識別,並不具備其他意義,例如特定順序等等。再者,例如「第一元件」用詞本身並非暗示「第二元件」存在,並且「第二元件」用詞本身並非暗示「第一元件」存在。
如本說明書所使用,「配對」用詞可涵蓋其中彼此具有不同形狀或結構的元件配對組態,加上其中彼此具有相同形狀或結構的元件配對組態。
在本說明書中,「一」(a或an)、「一或多者」以及「至少一者」可交換使用。
最後,程度用語,例如本說明書內所使用的「大體上」、「大約」以及「約略」表示合理的修改用語偏移量,如此結果未顯著改變。本申請案內所描述的所有數值可解釋為包括像是「大體上」、「大約」以及「近似」的術語。
很明顯,本發明的許多修改與變化都可以上述為依據。因此吾人可了解到在申請專利範圍的領域之下,可用本說明書特定說明以外的實例來實踐本發明。
2:人力車輛 3:車手把 4:液壓軟管 10,210,310,410,710:操作或電動裝置 12,212,312,412,712:基座構件 14:操作構件 14A:近端部分 14B:遠端部分 16:第一末端部分 16A:接觸表面 18:第二末端部分 20:抓握部分 24:樞轉轉軸 26:液壓單元 28:抓握蓋 30:固接結構 32:帶夾具 34:鎖緊構件 36:固接螺栓 40:電源供應器 42:電路 42A:電路板 43,243,343,443:容納結構 43A,243A,443A:密封構件 43B:扣件 44,244,344,444:容納部分 44P,244P,344P,444P: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 44C,244C,344C,444C:電路容納部分 46:基座本體 52,53,252,253,352,353,452,453:容納空間 54,254,354,454:主體 54A:溝槽 54B,254B,354B,454S:附接表面 55,255,355,455:附接構件 56,58,256,258,356,358,456,458:插入開口 57,257,357,457:固定架 57A,257A,357A,457A:第一固定臂 57B,257B,357B,457B:第二固定臂 57C,257C,357C,457C:支撐基座 57D,257D,357D,457D:第一固定表面 57E,257E,357E,457E:第二固定表面 57G,257G,357G:支撐凹陷 57H,257H,357H,457H:凹陷處 59:額外附接構件 59A,292A,454H:貫穿孔 60,70,260,270,360,370,460,470:第一內表面 62,72,262,272,362,372,462,472:第二內表面 64,74,264,274,364,374,464,474:第三內表面 64A,74A,264A,274A,364A,374A,464A,474A:面對部分 66,76,266,276,366,376,476:第四內表面 68,78,268,278,368,378,478:第五內表面 80,380:電接點 82,382:正接點 84,384:負接點 85A:第一附接溝槽 85B:第二附接溝槽 91:支撐構件 92:中間開口 94,96:電纜 98:充電單元 98A:充電口 98B:充電接點 100:通訊器 101:天線 102:通知單元 104:透光部分 204:機械控制鋼纜 212A,412A:第一側表面 212B,412B:第二側表面 212C:蓋板 212G:引導溝槽 257M,357M:第一突出 257N,357N:第二突出 269A,369A:第一引導溝槽 269B,369B:第二引導溝槽 292:額外附接構件 294,379:開口 454A:第一主體 454B:第二主體 454C:樞轉插銷 454R,655A:額外凹陷處 455A:容納凹陷 455B:內表面 554A:引導溝槽 555A:引導部分 714:受操作構件 715:致動器 A1:樞轉軸線 A4:額外樞轉軸線 AG1,AG2,AG3,AG4:交叉角度 AR11,AR21,AR31,AR41:第一區域 AR12,AR22,AR32,AR42:第二區域 AR13,AR23,AR33,AR43:第三區域 AR14,AR24,AR34,AR44:插入開口區域 BC1:受操作裝置 BC2,BC21:電動組件 BC3:額外電動組件 C1,C2,C3,C4:電纜 CN:連接器 CN1,CN2:連接口 CN11,CN21:連接器接點 CP:軸向中心平面 CR:控制器 CR1:處理器 CR2:記憶體 CR3:充電控制器 CR4:系統匯流排 CS1,CS2,CS3:控制信號 D1:縱向方向 D2:軸向方向 D41,D51,D241,D251,D341,D351,D441,D451:第一方向 D42,D52,D242,D252,D342,D352,D442,D452:第二方向 D243,D443:第三方向 D61,D261,D361,D461:第一長度方向 D62,D262,D362,D462:第二長度方向 D63,D263,D363,D463:第三長度方向 L11,L21,L31,L41:第一長度 L12,L22,L32,L42:第二長度 L13,L23,L33,L43:第三長度 OL11,OL21,OL31,OL41:第一輪廓 OL12,OL22,OL32,OL42:第二輪廓 OL13,OL23,OL33,OL43:第三輪廓 OL14,OL24,OL34,OL44:開口輪廓 P11:坐落位置 P12:操作位置 P421:開放位置 P422:封閉位置 PS:電動電源 RG1,RG2,RG3,RG4:區域 RP11,RP21,RP31,RP41:參考平面 RP12,RP22,RP32,RP42:額外參考平面 RP14,RP24,RP34,RP44:插入開口平面 SW1,SW2,SW3:開關 U1,U2,U3:使用者輸入 WC1:有線通訊器 WC2:無線通訊器 WS:電配線結構
參考下列詳細說明並考慮附圖,將會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更完整評價及其許多隨附優點。
圖1為根據第一具體實施例的一操作裝置之透視圖。
圖2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側立面圖。
圖3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另一透視圖。
圖3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側立面圖。
圖4為沿著圖1中IV-IV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5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一容納結構之分解透視圖。
圖6為圖5所例示該容納結構的一固定架和一附接構件之平面圖。
圖7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分解透視圖。
圖8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9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一容納結構之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10為沿著圖4中X-X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11為沿著圖4中XI-X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12為沿著圖4中XII-X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13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一容納結構之另一分解透視圖,含該容納結構的一主體之剖面圖。
圖14為沿著圖4中XIV-XIV線的該容納結構之該主體之剖面圖。
圖15為沿著圖4中XV-XV線的該容納結構之該主體之另一剖面圖。
圖16為沿著圖14中XVI-XVI線的該容納結構之該主體之另一剖面圖。
圖17為圖14內所例示該容納結構的該主體之側立面圖。
圖18為圖1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19為圖14內所例示該容納結構的該主體之剖面透視圖。
圖20為包括圖1內所示該操作裝置(無線通訊)的該人力車輛之方塊圖。
圖21為圖1內所示該操作裝置(無線通訊)的該人力車輛之方塊圖。
圖22為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的一操作裝置之透視圖。
圖23為圖2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側立面圖。
圖24為圖2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俯視圖。
圖25為沿著圖23中XXV-XXV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26為圖2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一容納結構之分解透視圖。
圖27為圖2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28為沿著圖25中XXVIII-XXVI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29為沿著圖25中XXIX-XXIX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30為沿著圖25中XXX-XXX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31為圖2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32為沿著圖25中XXXII-XXXII線的該容納結構之一主體之部分剖面圖。
圖33為沿著圖25中XXXIII-XXXIII線的該容納結構之該主體之另一剖面圖。
圖34為沿著圖32中XXXIV-XXXIV線的該容納結構之該主體之另一剖面圖。
圖35為圖32內所例示該容納結構的該主體之透視圖。
圖36為圖32內所例示該容納結構從與該主體的一附接表面垂直之方向觀看的該主體之側立面圖。
圖37為沿著圖36中XXXVII-XXXVII線的該容納結構之該主體之另一剖面圖。
圖38為根據第三具體實施例的一操作裝置之透視圖。
圖39為圖38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側立面圖。
圖40為沿著圖38中XL-XL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41為圖38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一容納結構之分解透視圖。
圖42為圖38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另一分解透視圖。
圖43為沿著圖40中XLIII-XLI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的部分剖面圖。
圖44為沿著圖40中XLIV-XLIV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的部分剖面圖。
圖45為沿著圖40中XLV-XLV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的部分剖面圖。
圖46為沿著圖40中XLVI-XLV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的部分剖面圖。
圖47為沿著圖40中XLVII-XLV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主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48為沿著圖40中XLVIII-XLVI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主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49為沿著圖47中XLIX-XLIX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主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50為圖47內所例示該容納結構的該主體之側立面圖。
圖51為圖38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透視圖。
圖52為根據第四具體實施例的一操作裝置之側立面圖。
圖53為圖5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54為沿著圖57中LIV-LIV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55為圖5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一容納結構之分解透視圖。
圖56為圖5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俯視圖。
圖57為沿著圖54中LVII-LV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58為圖52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固定架之透視圖。
圖59為沿著圖54中LIX-LIX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60為沿著圖54中LX-LX線的該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61為沿著圖54中LXI-LX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主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62為沿著圖54中LXII-LX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主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63為沿著圖54中LXIII-LXIII線的該操作裝置之該容納結構主體的部分剖面圖。
圖64為圖54內所例示該容納結構的該主體之側立面圖。
圖65為根據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透視圖。
圖66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側立面圖。
圖67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側立面圖。
圖68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側立面圖。
圖69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一容納結構的頂立面圖。
圖70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一容納結構的頂立面圖。
圖71為圖70所例示該操作裝置的該容納結構之分解側立面圖。
圖72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一容納結構的部分剖面圖。
圖73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側立面圖。
圖74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操作裝置之部分剖面圖。
圖75為根據另一修改的一電動裝置之側立面圖。
2:人力車輛
3:車手把
4:液壓軟管
10:操作或電動裝置
12:基座構件
14:操作構件
14A:近端部分
14B:遠端部分
16:第一末端部分
18:第二末端部分
20:抓握部分
24:樞轉轉軸
26:液壓單元
28:抓握蓋
30:固接結構
32:帶夾具
40:電源供應器
42:電路
43:容納結構
44:容納部分
44C:電路容納部分
44P: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
46:基座本體
54:主體
55:附接構件
A1:樞轉軸線
BC1:受操作裝置
BC2:電動組件
BC3:額外電動組件
CN:連接器
D1:縱向方向
P11:坐落位置
P12:操作位置
SW1,SW2,SW3:開關

Claims (17)

  1. 一種用於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包括: 一基座構件,其包括一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該部分設置成容納沿著一參考平面延伸的一電源供應器;以及 電路,其配置給該基座構件,以沿著與該參考平面相交的一額外參考平面延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參考平面和該額外參考平面彼此交叉,以界定一交叉角度,以及 該交叉角度等於或小於150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交叉角度等於或大於30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操作裝置,另包括: 一操作構件,其繞著一樞轉軸線以樞轉方式連結至該基座構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至少該參考平面和該額外參考平面之一者沿著該樞轉軸線延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至少該參考平面和該額外參考平面之一者與該樞轉軸線交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基座構件包括 一第一末端部分,其設置成連結至一車手把, 一第二末端部分,其與該第一末端部分相對,以及 一抓握部分,其配置於該第一末端部分與該第二末端部分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至少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至少有一部分配置在該基座構件的該第二末端部分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在該第一末端部分已連結至該車手把的一固接狀態下,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至少有一部分配置在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另一者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當沿著該樞轉軸線觀看時,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至少有一部分與該樞轉軸線重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比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另一者更靠近該操作構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基座構件包括一第一側表面與一第二側表面, 該第二側表面沿著該樞轉軸線配置在該第一側表面的相反側,以及 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和該電路之一者至少部分配置在該第一側表面和該第二側表面之一者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包括: 一第一內表面,其沿著該參考平面延伸並且具有一第一輪廓,在垂直於該參考平面的方向上觀察時該輪廓界定了一第一區域,以及 一插入開口,其沿著與該參考平面不平行的一插入開口平面延伸,該插入開口具有一開口輪廓,在垂直於該插入開口平面的方向上觀察時該輪廓界定了一插入開口區域,以及 該第一區域大於該插入開口區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包括一容納空間以及沿著該參考平面延伸的一第二內表面, 該插入開口區域界定在該第一內表面與該第二內表面之間,以及 該容納空間至少部分界定在該第一內表面與該第二內表面之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包括一第三內表面,其在該第一內表面與該第二內表面之間延伸, 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至少部分由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二內表面與該第三內表面界定,以及 該第三內表面包括面朝向該插入開口的一面對部分。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操作裝置,另包括 一電接點,其配置在至少該第一內表面、該第二內表面和該第三內表面之一者中,且該第三內表面在該電源供應器容納在該電源供應器容納部分中之狀態下可與該電源供應器接觸。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操作裝置,其中: 該電路包括至少一通訊器、一天線、一通知單元以及一控制器其中之一者。
TW109139148A 2019-11-13 2020-11-10 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TW2021186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683,212 US11425472B2 (en) 2019-11-13 2019-11-13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6/683,212 2019-1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8687A true TW202118687A (zh) 2021-05-16

Family

ID=75683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9148A TW202118687A (zh) 2019-11-13 2020-11-10 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5472B2 (zh)
CN (1) CN112793704B (zh)
DE (1) DE102020129331A1 (zh)
TW (1) TW20211868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72510B2 (en) * 2019-11-13 2022-10-18 Shimano Inc. Electric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425472B2 (en) 2019-11-13 2022-08-2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48586B2 (en) 2019-11-13 2023-01-10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390356B2 (en) 2020-05-01 2022-07-19 Shimano Inc. Electric connector device and electric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597466B2 (en) * 2020-08-26 2023-03-07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97573B2 (en) 2020-08-26 2024-02-1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814130B2 (en) 2021-03-25 2023-11-14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JP7449895B2 (ja) * 2021-04-28 2024-03-14 双葉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連結部材及びラジオコントロール送信機
DE102022112144A1 (de) 2022-05-16 2023-11-16 Shimano Inc.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muskelkraftbetriebenes fahrzeug
EP4286260A1 (en) * 2022-06-01 2023-12-06 ZUMA Innovation, S.L. Derailleur groupset for bicycle and bicycle comprising the derailleur groups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521316T2 (de) * 1995-09-20 2002-04-18 Starting Ind Co Bedienungshebel Trag-/Sperrmechanismus in einer Hebeleinrichtung
JP3474080B2 (ja) 1997-05-16 2003-12-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スイッチ
US20030032327A1 (en) 2001-08-08 2003-02-13 Labonte John A. Filler unit for a control device of a vehicle
JP4523584B2 (ja) * 2006-12-28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ITMI20070398A1 (it) 2007-03-01 2008-09-02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di comando per bicicletta e bicicletta che lo comprende
US7760078B2 (en) 2008-06-20 2010-07-20 Shimano Inc. Wireless bicyc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434437B2 (en) 2009-07-23 2016-09-06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Master cylinder-mounted display for a motorcycle
CN201589171U (zh) * 2009-10-13 2010-09-22 陈莆堦 自行车头灯
US20120096978A1 (en) * 2010-10-21 2012-04-26 Stemlite Inc. Bicycle stem with integrated headlamp assembly
US8909424B2 (en) * 2012-10-11 2014-12-09 Sram, Llc Electronic shif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ES2547627B1 (es) * 2013-08-26 2016-07-13 Rotor Componentes Tecnológicos S.L. Dispositivo dual de control de bicicletas con accionamiento hidráulico para un cambio de marchas
US20150284049A1 (en) * 2014-04-04 2015-10-08 Sram, Llc Control assembly for a wireless electromechanical bicycle shifting system
US9963197B2 (en) 2015-10-26 2018-05-08 Shimano Inc. Electric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9616964B2 (en) 2015-04-27 2017-04-11 Shimano Inc. Bicycle wireless control system
DE102016010801A1 (de) 2015-09-22 2017-03-23 Sram Deutschland Gmbh Ansteuereinrichtung zum drahtlosen Ansteuern wenigstens einer Komponente eines Fahrrads
US10414463B2 (en) 2016-08-26 2019-09-17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1027709B2 (en) 2016-04-21 2021-06-08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556637B2 (en) 2016-08-26 2020-02-11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DE102017002798A1 (de) * 2016-04-21 2017-10-26 Shimano Inc. Fahrradbetätigungsvorrichtung
DE102017002789A1 (de) 2016-04-21 2017-10-26 Shimano Inc. Fahrradbetätigungseinrichtung
US10513307B2 (en) 2016-08-26 2019-12-24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486658B2 (en) 2016-04-21 2019-11-26 Shimano Inc.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IT201600069087A1 (it) 2016-07-04 2018-01-04 Campagnolo Srl Deragliatore elettrico anteriore di bicicletta
CN107585248A (zh) * 2016-07-07 2018-01-16 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实时显示信息的自行车握把套
TWI694945B (zh) 2016-08-26 2020-06-0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10894578B2 (en) 2018-01-11 2021-01-19 Sram, Llc Electronic shift control device for a bicycle derailleur
TWI667168B (zh) 2018-03-21 2019-08-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剎車變速組件
CN208248365U (zh) * 2018-03-30 2018-12-18 宁波小星星车业有限公司 自行车的刹车警告装置
US10513311B1 (en) * 2018-06-15 2019-12-24 Sram, Llc Integrated bicycle control device
US10807675B2 (en) 2018-06-15 2020-10-20 Sram, Llc Integrated bicycle control device
TWM570268U (zh) 2018-07-06 2018-11-21 天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Bicycle hydraulic brake handle
TWI667169B (zh) 2018-07-25 2019-08-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之煞車把手
TWM582004U (zh) * 2019-04-29 2019-08-11 威祺有限公司 Manual control device
US11548586B2 (en) 2019-11-13 2023-01-10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425472B2 (en) 2019-11-13 2022-08-23 Shimano Inc.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3704A (zh) 2021-05-14
US11425472B2 (en) 2022-08-23
US20210144453A1 (en) 2021-05-13
CN112793704B (zh) 2022-07-12
DE102020129331A1 (de) 2021-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18687A (zh) 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CN112793705B (zh) 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设备
CN112793703B (zh) 用于人力车辆的电气装置
TWI708707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805736B (zh) 操作裝置
US20230090059A1 (en) Bicycle derailleur
US11827306B2 (en) Operating system and electrical switch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981391B2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TW202237460A (zh) 用於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TW202142436A (zh) 電連接器裝置及用於人力車輛之電裝置
TW202208227A (zh) 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TW202237459A (zh) 用於人力車輛之操作裝置
CN116946299A (zh) 用于人力车辆的拨链器
CN115806013A (zh) 用于人力驱动车辆的操作装置
US20230312041A1 (en)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30312042A1 (en) Electric device and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TW202346161A (zh)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CN113581351B (zh) 用于人力驱动车辆的操作装置
TW202400474A (zh) 用於人力驅動車之切換單元及操作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