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865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8655A
CN112578655A CN202010995594.XA CN202010995594A CN112578655A CN 112578655 A CN112578655 A CN 112578655A CN 202010995594 A CN202010995594 A CN 202010995594A CN 112578655 A CN112578655 A CN 112578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air
forming apparatus
printing
air bl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955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泰佑
村野顺一
石光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78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86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3Humidit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单面印刷中,减少附着在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部件上的水分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1)是具有在单面印刷时不使用的输送部件(双面翻转辊(33a)、双面翻转滚轮(33b))的装置,包括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吸引空气的吸气口(吹气导管吸气口(43))和被设置在不同于吸气口的端部并与输送部件相向而对的开口部(吹气导管排气口(41))的导管(吹气导管(4))、设置在导管内并将从开口部向输送部件吹送从吸气口吸引的空气的送风机构(42),以及进行至少在单面印刷时通过送风机构(42)将空气向输送部件吹送的控制的控制机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的有考虑到了减轻因附着在输送部件上的水分而引起的异常图像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构成是为了应对结露异常图像,而在双面翻转辊轴上设置气流发生机构,并将排纸部的空气导入机内。
但是,排纸部的空气含有大量水蒸气,存在不能充分应对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单面印刷中,减少附着在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部件上的水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91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具有在单面印刷时不使用的输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其具有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吸引空气的吸气口,和被设置在不同于所述吸气口的端部并与所述输送部件相向而对的开口部;送风机构,其被设置在所述导管内,并将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输送部件吹送从所述吸气口吸引的空气,和控制机构,其进行的控制是至少在所述单面印刷时通过所述送风机构将空气向所述输送部件吹送。
根据本发明,在单面印刷中,能够减少附着在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部件上的水分。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说明图。
图2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概要说明图。
图3所示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说明图。
图4所示是吹气导管的配置结构的说明例图。
图5所示是吹气导管的内部构成的示意说明图。
图6所示是控制部所控制的功能模块的一个说明例图。
图7所示是根据印刷模式来控制送风机构的运行的动作的流程说明例图。
图8所示是在单面印刷中驱动双面翻转辊的动作的流程说明图。
图9所示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使送风机构开始运行的动作的流程说明图。
图10所示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使双面翻转辊开始旋转的动作的流程说明图。
图11所示是根据打印开始后的经过时间以及印刷模式来控制送风机构的运行的动作的流程说明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为了说明的明确,以下的记载及附图被适当地省略或简化化。在各附图中,对于具有相同的构成或功能的构成要素及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以减少对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部件的水滴附着为目的时,设置在输送部件附近开口的导管,并向输送部件喷射外部空气。详细地说,减少对输送部件的水滴附着的机构是将水蒸气量少的空气直接向输送部件吹送的构成。由此,就可以切实地降低输送部件附近的空气的水蒸气量,并且能够防止对输送部件的水滴的附着。对于结露图像而言最显著的是,在单面印刷时在不使用的输送构件(例如,仅在双面印刷时使用的输送辊、输送滚轮)上附着有水滴的情况。因此,特别是在单面印刷时,较好的是减少对输送部件的水滴附着。
对于上述记载的本发明的特征,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2,对适用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说明图。图像形成装置1所示的构成例包括有操作面板6、配送原稿的自动文档馈送器ADF(Auto Document Feeder)7、可叠加地收纳图像记录之前的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供给托盘8、排出图像记录后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排出托盘9、双面翻转部18。
图2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的概要说明图。图像形成装置1的构成是包括有形成外观形状并内置有各功能部的框体11、设置在框体11的顶面并且向记录介质排出托盘9排出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排出部12、从记录介质供给托盘8单张地送出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供给部13、以连接记录介质供给部13和记录介质排出部12的方式来形成并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输送路径14、设置在记录介质供给部13和记录介质排出部12之间并根据图像数据来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15、将由调色剂像形成部15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14中的记录介质上的转印部16、设置在转印部16和记录介质排出部12之间并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加压及加热来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部(也称为"定影单元")17、以横跨转印部16和定影部17的方式与记录介质输送路径14连接并使得记录介质反转的双面翻转部18。
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具有将基于图像数据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并定影后,从顶面的记录介质排出部12向记录介质排出托盘9排出的公知的工序来进行图像记录的。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适当地将纸张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来说明。记录介质除了纸张以外,也可以是OHP片材、OHP膜材、布等。另外,纸张除了普通纸以外,还可以是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和纸等的凹凸纸、描图纸等。
参照图3,来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
[图像形成时的纸张输送路径]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单面印刷时,纸张经过未图示的供纸、对位、转印后,通过定影单元20、纵向输送辊31a和纵向输送滚轮31b的组对、分支爪34的下部、排纸辊32a和排纸滚轮32b的组对,来被输送到作为排纸区域的记录介质排出部5。从作为记录介质出口的排纸出口51出来的纸张被堆叠在排纸盘50上。通过经过供纸、对位、转印后再通过定影单元20,图像形成装置1来对纸张进行第一面的成像、定影。在该工序中,纸张是从输送路径a到输送路径b(输送路径a→b)的顺序来被输送的。
双面印刷时,纸张经过未图示的供纸、对位、转印,并通过定影单元20、纵向输送辊31a和纵向输送滚轮31b的组对后,通过分支爪34的上部,由双面翻转辊33a和双面翻转滚轮33b的组对,被输送到作为记录介质翻转出入口的纸张翻转出入口52。通过经过供纸、对位、转印后再通过定影单元20,图像形成装置1来对纸张进行第一面的成像、定影。在该工序中,纸张是从输送路径a到输送路径c、d(输送路径a→c→d)的顺序来被输送的。
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未图示的纸张端部检测传感器,来确认纸张是否到达了规定的位置,并使双面翻转辊33a反向旋转来使纸张转向。转向后,纸张经由输送路径e再次进入对位转印(输送路径d→e)。图像形成装置1对纸张进行第二面的成像、定影。第二面定影后,纸张与单面印刷同样地按输送路径a到输送路径b的顺序来输送,并堆叠在排纸盘50上。
[结露图像产生的机理]
在单面印刷后的双面印刷时,有时会在双面印刷的第二面产生水滴引起的漏白。
在连续进行单面印刷的情况下,从被定影单元20加热的纸张会放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根据纸张的输送或通过自然的上升气流,朝着图像形成装置内部扩散。其结果是,主要在输送路径a、b附近大多作为水滴来附着。另外,在存在于输送路径b上方的输送路径d以及双面翻转辊33a、双面翻转滚轮33b上也容易附着水滴。持续单面印刷时,输送路径a、b、纵向输送辊31a及纵向输送滚轮31b的水滴因为被连续通过的纸张擦去,或输送部件接受纸张的热而加温,所以会逐渐减少。
但是,输送路径d、双面翻转辊33a以及双面翻转滚轮33b依然是冷的,水滴的附着就会扩大。
如果在单面印刷后立即在该状态下进行双面印刷,第一面定影后的纸张通过输送路径d时,被含有大量水滴的双面翻转辊33a和双面翻转滚轮33b夹住后,水滴就会转印到纸张上。此后,在纸张翻转出入口52进行转向,并经由输送路径e来进行第二面的转印时,含有水滴的部位的调色剂就会脱落。
以下,将由该水滴引起的漏白状的品质异常的图像称为"结露图像"。
另外,作为水滴附着的特征,结露图像通常是与输送肋条的水滴相比,输送辊和滚轮的组对的水滴的影响更为显著。输送导向板为肋条状,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被水平地配置。因此,假设输送肋的水滴被转印到纸张上时,就会变成细线状,难以显眼。另一方面,纸张通过输送辊和滚轮的组对时,由于用它们来夹入纸张,所以辊或滚轮的宽度长度的水滴就会附着到纸张上。另外,由于输送辊和滚轮的组对是紧贴着旋转的,所以当水滴附着其上时,水滴对纸张的附着就会变得非常确定。
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结露图像的应对,切实地除去输送辊和滚轮的组对的水滴是有效的。
[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单面印刷时不使用的输送部件,至少具备导管、送风机构以及控制机构。
导管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来吸引空气的吸气口,以及被设置在不同于吸气口的端部并与搬运部件相向而对的开口部。
送风机构被设置在导管内,并从开口部向输送构件吹送从吸气口吸引的空气。
控制机构进行的控制是,至少在单面印刷时通过送风机构将空气向输送部件吹送。控制机构例如使得送风机构至少在单面印刷时运行。后面将参照图6来说明控制机构。
图3的构成例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作为输送部件的双面翻转辊33a和双面翻转滚轮33b的组合、作为导管的吹气导管4、作为送风手段的送风机构42、作为吸气口的吹气导管吸气口(以下称为"吸气口")43、作为开口部的吹气导管排气口(以下称为"排气口")41。
这里,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单面印刷时不使用的输送构件"(以下也适当地称为"单面印刷中不使用的输送构件")是输送记录介质的部件,是在单面印刷中不使用(例如,记录介质不通过)的输送构件件。单面印刷中不使用的输送部件,例如作为仅在双面印刷时使用的一对辊(例如辊和滚轮的组合),是不管驱动辊或从动辊的哪一个辊的。另外,单面印刷中不使用的搬运部件例如是在单面印刷中不使用而在双面印刷时使用的输送记录介质的带等的部件,以及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后的后处理(折叠处理、订书处理、装订处理、分类处理等)时使用的搬运部件(辊和滚轮的组对、带等)。
另外,开口部设置在与输送部件相向而对的位置里。开口部优选设置在输送部件的附近,例如,优选的是设置在通过送风机构从导管的开口部排气来的风直接吹送输送部件上的位置。开口部被设置在直接将风吹送到输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里。另外,开口部优选的是被设置成使得能够将风直接吹到输送部件上的部分(面积)变大。
例如,当输送部件为一对辊时,开口部被设置在将风直接吹送到至少一方的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里。另外,开口部优选设置在直接将风吹送到一对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里。
在以下说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作为单面印刷中不使用的输送部件,将图3所示的双面翻转辊33a以及双面翻转滚轮33b作为一例来说明详细的构成例。
在图3所示的构成例中,设置有吹气导管4,并通过送风机构42产生用于向输送部件吹送的气流40。更进一步地,采用的是在排气口41的附近配置希望防止结露的双面翻转辊33a和双面翻转滚轮33b的构成。
在单面印刷中,水蒸气虽然成为撒到双面翻转辊33a和双面翻转滚轮33b上的状况,但同时也吹送有气流40。因此,能够防止水滴附着在双面翻转辊33a和双面翻转滚轮33b上。由此,在单面印刷后的双面印刷中,能够防止结露图像。
接着,参照图4来说明具体的吹气导管4的配置构成例。图4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部分,示出了取下图像形成装置1的顶面后可以见到的吹气导管4的内部。吹气导管4的周围被顶面包围,空气通过送风机构42在导管内流动。另外,在图4中,是取下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部的一部分,以能够看见内部的。
图4所示是在双面翻转滚轮33b的附近配置排气口41的例子。
用于吹送的气流40可以通过设置在吹气导管4中的送风机构42来产生。这里所示的是送风机构42使用轴流风扇电动机的例子。送风机构也可以用多叶片式风扇等来代替。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背面部61的吸气口43来进行外部空气的吸气,并吹送到双面翻转滚轮33b上。与定影单元上方含水蒸气较多的空气相比,由于外部空气的水蒸气量低,所以对于防止结露是有效的。
另外,吹气导管4在一端具有一个吸气口43,在另一端具有多个排气口41。双面翻转滚轮33b以相对于纸张的输送方向为横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图4中所示是设置了四个的例子。为了能够对各个双面翻转滚轮33b均等地送风,优选的是吹气导管4设有多个(在图4中为4个)与双面翻转滚轮33b分别对应的排气口41的构成。
在图4中,进气口43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背面部61上。与其他面相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背面部61的水蒸气量少,因此优选作为吸气口43的配置。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吸气口43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部(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右侧的侧面部62)。此时,由于从排纸出口51排出的纸张含有水蒸气,因此,吸气口43的配置优选的是远离水蒸气增多的排纸盘50所设置的位置(纸张被排出到排纸盘50里的空间)。此外,吸气口43也可以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部,由于是用户对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操作的一侧,所以优选设置在其他面上。
这里,参照图5来说明吹气导管4的内部构成例。
吹气导管4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背面部61的吸气口43进行吸气,并在通过送风机构42后分流到四个流路,以能够向四个双面翻转滚轮33b供给外部空气。分流流路的截面积的比率会影响对双面翻转滚轮33b的外部空气供给量。通常,为了能够向各个双面翻转滚轮33b均等地供给外部空气而进行最佳化,如果有希望特别集中地供给外部空气的部分,也可以改变流路截面积,进行集中地供给外部空气的对应。
如此,能够具有确定且均匀地除去输送部件的水滴的效果,而不会导致风或者分散或者偏向。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通过对各个双面翻转滚轮33b设置专用的送风机构42,并进行使其独立运行的方法,也能够获得结露的对应效果。例如,也可以以吹气导管4分别与双面翻转滚轮33b对应的方式,在分支后的导管中设置送风机构。
[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的动作例]
接着,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控制送风机构42等的动作例进行说明。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控制机构进行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整体并作为控制各功能的执行的控制机构的控制部。
图6所示是控制部所控制的功能模块的一个说明例图。
控制部100控制印刷动作、图像的读取动作等。控制部100例如使用存储器110来控制操作部120、I/F部130、图像读取部140、成像部150、纸张输送驱动部160以及送风机构170的动作。
控制部100例如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
CPU执行各种程序,并基于运算处理、控制程序来控制图像处理装置的整体。
RAM是用于高速读写信息的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并作为CPU执行程序时的工作区域而发挥功能。
ROM是存储有各种程序及控制程序的读出专用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存储器110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来暂时或永久地保存数据等的存储机构。
操作部120是用于进行图像的打印、扫描等操作和指令的用户所操作的机构,例如能够使用图1的操作面板6。
I/F部130是具有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WiFi等可以与外部通信的端子等,并且发送接收数据的接口。
图像读取部140具有通过扫描仪或ADF等,将原稿转换为读取图像数据的功能。
成像部150是接到印刷指令时将期望的图像数据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并输出的装置。成像部150例如由图2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15、转印部16、定影部17等构成。
纸张输送驱动部160是用于对被输出的记录介质进行输送的装置。具有根据控制部100的指令来进行单面印刷用的输送、双面印刷用的输送的功能。
送风机构170是为了冷却、除湿等目的而具有在机内产生气流的功能的部件(例如风扇),上述送风机构42是一例。
以下,说明控制部100对送风机构42的运行时间的控制。
图7所示是根据印刷模式来控制送风机构的运行的动作的流程说明例图。
送风机构42具体假定为是风扇。当进行风扇的运行时,由于会伴随耗电量的增加或噪音的增加等,所以优选的是进行尽量缩短运行时间的控制。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结露图像较多的是在单面印刷之后立即进行双面印刷时产生的。但是,在持续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下,由于热的纸张通过几乎所有的输送路径,因此水滴或因温度而蒸发,或者是水滴被热的纸张吸收而直接被排出,所以就有难以产生结露图像的特征。
因此,即使在双面印刷中(纸张通过双面翻转辊33a和双面翻转滚轮33b的情况)不进行送风机构的运行,而仅在单面印刷时进行送风,也能够减少附着在输送部件上的水分,并在进行结露图像的消除的同时,减少风扇的运行时间。如此,由于是有效地防止水滴在单面印刷中的滞留,所以通过仅在单面印刷中限制运行,就能够得到降低耗电量和噪音的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通过双面印刷和单面印刷之一的运行模式来控制送风机构42的运行时间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当经由操作部120、I/F部130等接受到印刷动作的指令时,作为打印任务受理,控制部100开始控制(步骤S101)。控制部100判断印刷指令是双面印刷还是单面印刷(步骤S102),是单面印刷时(步骤S102为“否”)就开始送风机构42的运行(步骤S103-A),是双面印刷时(步骤S102为“是”)就进入不进行送风机构42的运行的状态。图像形成装置1实施印刷动作(步骤S104),并在印刷动作结束后,控制部100停止送风机构42的运行(步骤S105-A),并结束控制(步骤S106)。在连续输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印刷指令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作为对每个打印任务指令来进行该控制,是从S101开始重新进行的。
接着,说明输送部件的驱动控制的动作例。在此,作为输送部件的一例,对双面翻转辊33a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8所示是在单面印刷中驱动双面翻转辊的动作的流程说明图。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排气口41相对于双面反转辊33a是从一个方向来吹送风时,由于辊的约一半不易受到风的影响,即成为所谓的死角,而难以除去水滴。因此,在辊停止的状态下,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吹送风来除去水滴的效果。因此,通过在双面印刷时也驱动双面翻转辊33a,就能够始终向辊的全圆周面来供给风了。另外,通过使辊旋转,就能够向辊和滚轮整体供给风。此外,通过驱动辊并使滚轮从动地来使辊和滚轮的组对转动,周围的空气得到搅拌,水滴就难以附着到辊和滚轮上了。
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地去除辊和滚轮上的水滴了。
具体来说就是,对驱动控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当经由操作部120、I/F部130等接受到印刷动作的指令时,作为打印任务受理,控制部100开始控制(步骤S101)。控制部100判断印刷指令是双面印刷还是单面印刷(步骤S102),是单面印刷时(步骤S102为“否”)就驱动双面翻转辊33a,并进入打印中一直使其旋转的状态(步骤S103-B)。另一方面,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102为“是”),就按照通常的双面印刷时的动作控制来运行双面翻转辊33a。图像形成装置1实施印刷动作(步骤S104),并在印刷动作结束后,控制部100停止双面翻转辊33a的运行(步骤S105-B),并结束控制(步骤S106)。在连续输入印刷指令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作为对每个打印任务指令来进行该控制,是从S101开始重新进行的。
接着,对送风机构的运行开始时间的控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图9所示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使送风机构开始运行的动作的流程说明图。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数张的印刷中,从定影后的纸张出来的水蒸气的量比长时间的连续印刷要少。在长时间进行多张的连续印刷时,对输送部件的水滴附着会变得显著。因此,即使不进行送风机构42的运行,也可以预想到不至于结露图像的发生。因此,在数张的打印任务中,通过不进行送风机构42的运行的控制,就能够防止送风机构42的运行引起的噪音以及耗电量增加,并且同时能够实现异常图像的防止。
参照图9,说明具体的控制的动作例。对于任意的设定时间T,当打印持续时间t1超过设定时间T时,就进行送风机构42的运行。这里,设定时间T例如是将预先设定的值保持在控制部100能够参照的记录区域等中。打印持续时间t1例如是由设置在控制部100中的计时器所测量的时间。
与图7、8的步骤S101同样地,在打印任务受理后(步骤S201),控制部100启动计时器,以确认打印持续时间(步骤S202),并测量打印持续时间t1。同时开始印刷动作(步骤S203)。控制部100判定打印持续时间t1是否达到了设定时间T(步骤S204)。在打印持续时间t1未达到设定时间T(t1<T)的情况下(步骤S204为“否”),控制部100确认是否打印是否在继续(步骤S205)。打印在继续时(步骤S205为“否”),就重返步骤S204,并再次进行打印持续时间t1的比较。当印刷动作结束时(步骤S205为“是”),就进入步骤S207并实施以后的处理。
在步骤S204中打印持续时间t1达到了设定时间T(t1≥T)时(步骤S204为“是”),控制部100就开始送风机构42的运行(步骤S206-A),并进入步骤S207实施以后的处理。送风机构42的运行持续到印刷结束时。
控制部100实施所受理的一个打印任务的印刷动作并结束(步骤S207)。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会存在有多个的打印任务被积存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情况(步骤S208为“是”),多个的打印任务被连续地处理,并且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继续打印。此时,控制部100在保持打印持续时间t1的值的状态下返回步骤S203,并继续执行下一个打印任务(步骤S208为“是”)。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下一个打印任务(步骤S208为“否”),控制部100就停止送风机构42(步骤S209-A)并重置打印持续时间t1(步骤S210),结束控制(步骤S211)。
作为通过打印持续时间t1与设定时间T的大小关系来控制送风机构42的运行的方法的代替方法,可以列举通过印刷页数来判断的方法。打印中可能发生画质调整动作、卡纸等的动作不良情况,有时也不希望根据打印持续时间来判断送风机构42的运行控制。作为替代方法,将打印持续时间t1替换为流程图中的总计印刷页数,将设定时间T替换为基准的印刷页数。由此,就可以在不受印刷中的画质调整动作、卡纸等动作不良情况的影响下,决定送风机构42的运行时机了。
接着,说明输送部件的驱动控制的动作例。在此,作为输送部件的一例,对双面翻转辊33a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10所示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开始双面翻转辊的旋转的动作例的流程说明图。
如图8的动作例所说明的,通过一边转动双面翻转辊33a一边吹风,除去水滴的效果会变大。通过输送辊的驱动,也会发生噪音增加、因输送辊和滚轮的磨损导致能够使用的寿命变短的担心。因此,除了减少附着在输送部件上的水分以外,尽量不执行运行也是重要的课题。
如图9的动作例中所说明的那样,如果是几张纸的打印,由于产生的水蒸气量少,因此发生结露图像的风险变小。因此,以打印持续时间t1是否超过某设定时间T来控制辊驱动的方法是有效的。
图10的双面翻转辊的驱动控制的动作例是在步骤S206-B中驱动双面翻转辊33a、以及在步骤S209-B中停止双面翻转辊33a,控制对象是与图9不同的。由于其他的动作与图9相同,因此省略动作例的说明。
接着,参照图11,说明基于打印开始后的经过时间及印刷模式的送风机构42的运行控制的动作例。
作为图7及图9所示的动作例的复合形式,来说明在一定时间后且单面印刷时,运行送风机构42的控制的具体方法的动作例。
与图7、8同样地,打印任务受理后(步骤S301),控制部100进行打印任务的形式的判断(步骤S302)。
当打印任务为双面印刷时(步骤S302为“是”),控制部100不进行送风机构42的运行(停止送风机构42)(步骤S303),并重置打印持续时间t1(步骤S304),进行双面印刷动作(步骤S305)。在步骤S304中,假定在单面印刷之后立即进行双面印刷的情况,并进行打印持续时间t1的重置。
另一方面,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302为“否”),控制部100启动计时器,并开始打印持续时间t1的测量(步骤S306)。另外,控制部100在计时器已经处于开始状态,正在测量打印持续时间t1时(后述的步骤S311为"是"的动作),就原样不变地继续测量。
控制部100开始单面印刷动作(步骤S307)。
由于从步骤S308到步骤S310的动作以及步骤S312的动作与图7的步骤S204、S206、S207以及步骤S205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控制部100在一个打印任务的印刷动作结束后(步骤S310),判断下一个打印任务是否马上就有(步骤S311)。在没有下一个打印任务的情况下(步骤S311为“否”),控制部100就进行送风机构42的停止(步骤S313)、打印持续时间t1的重置(步骤S314),并结束控制(步骤S315)。
在有下一个打印任务的情况下(步骤S311为“是”),返回步骤S302,进行打印任务的形式(双面/单面)的判定。
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302为“否”),控制部100就在维持送风机构42的状态(运行状态/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继续处理至步骤S308。由于以后的动作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说明。
在两面印刷的情况下(步骤S302为“是”),控制部100就停止送风机构42(步骤S303),并且为了接下来的单面印刷而重置打印持续时间t1(步骤S304),进行双面印刷(步骤S305),并进入步骤S310。由于以后的动作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说明。
这样,在连续进行单面印刷的打印任务时,只有从单面印刷开始时经过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够开始送风机构42的运行。通过将打印持续时间t1限定为从开始单面印刷后进行测量,能够进一步提高降低耗电量和噪音的效果。
另外,也能够进行将步骤S303、S309、S313的控制对象从送风机构42置换到双面翻转辊33a里的控制,对于有效除去水滴是有效果的。
参照图7至图11来说明的动作例例如可以通过程序来实现。程序也可以预先存储在ROM中。或者,也可以通过I/F部130等从外部来接收,并保存到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有的存储区域(例如存储器110)中。在控制部100中,CPU加载存储在ROM或其他存储区域中的程序,并通过将RAM作为工作区域执行程序的指令组,来实现上述的动作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一种方式是在单面印刷中不使用的输送部件的附近配置具有开口部的导管,并将导管的吸气口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背面部,在单面印刷时进行送风机构的控制。这样,可以减少附着在输送部件上的水分,特别是在单面印刷中,能够有效地减少附着水分。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各要素变更、追加、变换到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容易地想到的内容里。

Claims (8)

1.一种具有在单面印刷时不使用的输送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其具有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吸引空气的吸气口,和被设置在不同于所述吸气口的端部并与所述输送部件相向而对的开口部;
送风机构,其被设置在所述导管内,并将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输送部件吹送从所述吸气口吸引的空气,和
控制机构,其进行的控制是至少在所述单面印刷时通过所述送风机构将空气向所述输送部件吹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件为一对辊,
所述开口部被设置在向所述一对辊中的至少一方吹送风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单面印刷时使所述一对辊的至少一方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口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背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在记录介质通过所述输送部件时使所述送风机构停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在开始印刷时使所述送风机构为停止状态,从印刷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后使所述送风机构变为运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单面印刷的开始时使所述送风机构为停止状态,从所述单面印刷的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开始所述送风机构的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在从所述单面印刷的开始印刷了规定的页数后,使所述送风机构为运行状态。
CN202010995594.XA 2019-09-30 2020-09-21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25786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8538 2019-09-30
JP2019178538A JP7327054B2 (ja) 2019-09-30 2019-09-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8655A true CN112578655A (zh) 2021-03-30

Family

ID=72615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95594.XA Pending CN112578655A (zh) 2019-09-30 2020-09-2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26587B2 (zh)
EP (1) EP3798736A1 (zh)
JP (1) JP7327054B2 (zh)
CN (1) CN11257865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15579A (ja) 2021-07-20 2023-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6781A (ja) * 2009-04-28 2010-11-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101A (ja) * 2009-10-06 2011-04-2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13972A (zh) * 2013-01-07 2014-07-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39643A (ja) * 2013-01-21 2014-07-3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475035A (zh) * 2015-12-28 2018-08-3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2088B2 (ja) * 2005-09-13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4946392B2 (ja) 2006-11-28 2012-06-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2679A (ja) 2007-05-23 2008-12-04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92B2 (ja) 2009-09-11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5624B2 (ja) 2009-10-05 2012-07-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89458B2 (ja) 2011-09-15 2015-10-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52095B2 (ja) 2013-10-18 2017-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41313A (ja) 2014-01-29 2015-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362413B2 (ja) 2014-05-22 2018-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9131B2 (ja) 2014-12-19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81523B2 (ja) 2015-04-27 2018-02-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49115A (ja) 2016-09-21 2018-03-2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6924A (ja) 2017-03-09 2018-09-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気流制御装置
KR20190004907A (ko) 2017-07-05 2019-01-15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유한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7163594B2 (ja) 2018-03-12 2022-11-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微粒子捕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6781A (ja) * 2009-04-28 2010-11-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101A (ja) * 2009-10-06 2011-04-2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13972A (zh) * 2013-01-07 2014-07-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39643A (ja) * 2013-01-21 2014-07-3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475035A (zh) * 2015-12-28 2018-08-3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26587B2 (en) 2022-01-18
EP3798736A1 (en) 2021-03-31
US20210096508A1 (en) 2021-04-01
JP2021056343A (ja) 2021-04-08
JP7327054B2 (ja)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4849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to dry sheets on which ink is applied
US6654573B2 (en) Paper tray moisture control
JP57284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19372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72190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0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57865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2386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278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06013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5134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densation prevention
JP540274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804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3431B2 (ja)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搬送ユニット
JP48863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シート搬送制御方法、シート搬送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50821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12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41597A (ja)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101982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51256B2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20063089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0050A (ja) シート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1978B2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53491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29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印刷結果検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