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2762B - 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异常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异常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2762B
CN112422762B CN202010845437.0A CN202010845437A CN112422762B CN 112422762 B CN112422762 B CN 112422762B CN 202010845437 A CN202010845437 A CN 202010845437A CN 112422762 B CN112422762 B CN 112422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distance
edge
width direction
abnormality determ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54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2762A (zh
Inventor
潮田尚之
平山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22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2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04N1/00689Pres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04N1/00013Read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37Detecting, i.e.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a predetermined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04N1/00018Scann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26Methods therefor
    • H04N1/00029Diagnosis, i.e. identifying a problem by comparison with a normal st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82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9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the original or to the reproducing medium, e.g. imperfections or di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639Binding, stapling, folding or perforating, e.g. pun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2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8Size or dimensions
    • H04N1/0071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18Ske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29Detection means
    • H04N1/00734Optical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42Detection methods
    • H04N1/00745Detecting the leading or trailing ends of a moving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42Detection methods
    • H04N1/00748Detecting edges, e.g. of a stationary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63Action taken as a result of detection
    • H04N1/00769Comparing, e.g. with thres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609Fault detection or counter-measures, e.g. original mis-positioned, shortage of paper
    • H04N1/32625Fault detection
    • H04N1/3263Fault detection of reading apparatus or transmitter, e.g. original j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异常判定方法。在装订异常中存在原稿前端的边缘的倾斜量较小的情况,因此以往的基于原稿前端的边缘的倾斜来判断输送异常的方法无法检测到异常而继续进行原稿的输送,有可能对原稿造成显著的损伤。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控制单元在相对于介质的前端区域设定的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将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即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异常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另外,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存储介质。进而,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异常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仪具有边输送原稿边读取原稿图像的片材供给型的扫描仪,在这样的片材供给型的扫描仪中,通常采用检测原稿的斜行而进行规定处理的方法。如专利文献1所示,许多传统的扫描仪在读取原稿的前端区域的图像之后,算出原稿的边缘的倾斜度,使基于此获取的图像旋转,或者在斜行显著的情况下作为输送异常而停止原稿的输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017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扫描仪中,存在如下情况,即,多张原稿在通过装订机等被装订的状态下而被设置在供送托盘上,从而开始进行供送。并且,若在这样的状况下继续进行原稿的输送,则会对原稿造成显著的损伤。以下,将由此产生的异常称为装订异常。
并且,在这样的装订异常中,有时原稿前端的边缘的倾斜量较小,因此像传统的扫描仪那样基于原稿前端的边缘倾斜来判断输送异常的方法不能检测到异常而继续进行原稿的输送,有可能对原稿造成显著的损伤。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输送路径,在该介质输送路径输送介质;读取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并读取介质;以及控制单元,处理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数据,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的介质的输送,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读取数据的前端区域设定异常判定区域,并对所述异常判定区域进行异常判定处理,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第一判定处理,所述第一判定处理包括:在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的步骤;以及将作为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的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示出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4是示出扫描仪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示出扫描仪的原稿输送路径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供送由装订针装订的原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供送由装订针装订的原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原稿的前端角弯折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原稿的斜行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异常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卡纸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第一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第二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在卡纸判定处理中判定的原稿前端的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16是示出在第一判定处理中判定的原稿前端的图像例的图。
图17是示出在第一判定处理中判定的原稿前端的图像例的图。
图18是示出在第一判定处理中判定的原稿前端的图像例的图。
图19是示出在第二判定处理中判定的原稿前端的图像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2…装置主体;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5…排纸托盘;6…供送口;7…操作面板;10…上盖;11…路径形成部件;12A、12B…边缘引导件;14A、14B…供送辊;15A、15B…分离辊;16…输送辊对;16a…输送驱动辊;16b…输送从动辊;17…排出辊对;17a…排出驱动辊;17b…排出从动辊;18…排出口;19…前盖;20…读取部;20A…上部传感器单元;20B…下部传感器单元;21A、21B…传感器模块;22A、22B…背景板;28…挡板;29…设置引导件;30…重送检测部;30a…超声波发送部;30b…超声波接收部;31…第一原稿检测部;31a…发光部;31b…受光部;32…第二原稿检测部;33…载置检测部;40…控制部;41…CPU;42…ROM;43…存储器;44…程序;45…供送辊用电动机;46…输送辊用电动机;49…单向离合器;50…扭矩限制器;51…分离辊用电动机;100…外部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概要地说明本发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输送路径,在该介质输送路径输送介质;读取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并读取介质;以及控制单元,处理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数据,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的介质的输送,所述控制单元对介质的前端区域设定异常判定区域,并对所述异常判定区域进行异常判定处理,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第一判定处理,所述第一判定处理包括:在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的步骤;以及将作为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的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的步骤。
在多张介质通过装订机等被装订的状态下开始供送介质时,更具体地,在多张介质在输送方向下游通过装订机等被装订的状态下开始供送介质时,介质前端的角部成为弯折的状态。因此,在读取了介质前端的读取图像中,介质前端的角部被弯折的部分缺失,其结果是,存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读取图像的位置偏向左右任一方的倾向。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将介质前端的角部弯折简称为“前端角弯折”。
因此,在本方式中,在所述异常判定区域的上游位置,获取从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和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并将其之比或差即值R与阈值R0进行比较,由此评价所述读取图像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偏移。由此,能够检测装订异常,并且能够抑制对介质造成的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一侧边缘”和“另一侧边缘”不一定是指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一对边缘,也包括以下情况:在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检测到的边缘;由于介质的斜行、介质的前端角弯折而导致任意一方成为介质前端的边缘。
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判定处理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距离WR大于所述距离WL的情况下,通过R=WL/WR求出所述值R,在所述距离WL大于所述距离WR的情况下,通过R=WR/WL求出所述值R,在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相等的情况下,将所述值R设为R=1,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值R与小于1的所述阈值R0进行比较,在所述值R小于所述阈值R0的情况下,判定为异常并进行规定的处理。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距离WL与所述距离WR的比求出所述值R,因此不易受介质尺寸的影响,能够良好地检测装订异常。
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第二判定处理,所述第二判定处理是作为所述规定的处理而在所述第一判定处理中所述值R小于所述阈值R0时进行的处理,所述第二判定处理包括:沿着所述介质输送方向获取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多个介质宽度的步骤;获取值d的步骤,所述值d是所获取的多个所述介质宽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以及将所述值d与预定阈值dw进行比较的步骤,在所述值d为所述阈值dw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停止介质的输送。
除了在发生前端角弯折的介质之外,例如还在将尺寸较小的介质设置在与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偏离的位置并送出时也发生所述读取图像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偏移。在这种情况下,与发生前端角弯折的介质不同,具有介质输送方向上的介质宽度几乎没有变化的性质。
因此在本方式中,利用这种性质,包括获取作为所获取的多个所述介质宽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值d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值d与预定阈值dw进行比较的步骤,并且在所述值d为所述阈值dw以上的情况下,假设发生前端角弯折时,所述控制单元停止介质的输送,因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装订异常。
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第三判定处理,所述第三判定处理在所述第二判定处理中所述值d小于所述阈值dw的情况下进行,所述第三判定处理包括:获取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介质前端的边缘的倾斜角θ的步骤;以及将所述倾斜角θ与预定阈值θ0进行比较的步骤,在所述倾斜角θ为所述阈值θ0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停止介质的输送。
根据本方式,在介质前端的边缘的倾斜角θ为预定阈值θ0以上的情况下,停止介质的输送,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输送显著斜行的介质而对介质造成显著的损伤或发生卡纸的情况。
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的边缘即第三边缘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位置和另一端部位置来获取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原稿的一侧边缘即第一边缘的位置和另一侧边缘即第二边缘的位置。
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述读取单元的光源从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向下游或从下游向上游照射光,因此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边缘或下游边缘容易获得对比度,容易进行边缘的提取,但与此相对,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边缘难以获得对比度,难以提取边缘。特别是在厚度薄且难以获得与背景的对比度的介质中,该倾向变得明显。其结果是,有可能无法准确地获取所述距离WL和所述距离WR。
因此,在本方式中,因为基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的边缘即第三边缘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位置和另一端部位置来获取所述第一边缘的位置和所述第二边缘的位置,所以能够无大的误差且更可靠地获取所述距离WL和所述距离WR。
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在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中的所述读取单元的上游设置有与介质的前端接触并检测所述介质的前端的通过的传感器,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判定介质是否存在变形的卡纸判定处理,针对判断为介质的前端边缘已到达基于所述读取单元的读取位置的定时下的读取线,在判断为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传感器的配置位置处不存在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卡纸判定处理搜索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上是否存在介质,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都发现介质的情况以及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都未发现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卡纸判定处理停止介质的输送。
在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中的所述读取单元的上游设置有与介质的前端接触并检测所述介质的前端的通过的传感器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厚度薄且刚性低的介质的前端不能通过所述传感器的位置时,有可能前端变形而只有远离所述传感器的位置的前端部分向输送方向下游行进,或者介质的前端遍及整个宽度方向而停留在所述传感器的位置。而且,若在未检测到这样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继续输送,则有可能对介质造成较大的损伤。
因此,在本方式中,针对判断为介质的前端边缘已到达基于所述读取单元的读取位置的定时下的读取线,在判断为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传感器的配置位置处不存在介质的情况下,搜索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上是否存在介质,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都发现介质的情况以及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都未发现介质的情况下,停止介质的输送,因此能够良好地检测如上所述的输送不良的发生,并且能够抑制对介质造成较大的损伤。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存储介质的特征在于,用于存储在图像读取装置中执行的异常判定程序,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介质输送路径,在该介质输送路径输送介质;读取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并读取介质;以及控制单元,处理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数据,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的介质的输送,所述异常判定程序包括第一判定处理,所述第一判定处理对介质的前端区域设定异常判定区域,并对所述异常判定区域进行异常判定,所述第一判定处理包括:在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的步骤;以及将作为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的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的步骤。
根据本方式,与上述第一方式同样地,获取从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并将其之比或差即值R与阈值R0进行比较,由此评价所述读取图像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偏移,因此能够检测装订异常,并且能够抑制对介质造成的损伤。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异常判定方法的特征在于,是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异常判定方法,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介质输送路径,在该介质输送路径输送介质;读取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并读取介质;以及控制单元,处理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数据,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的介质的输送,在对介质的前端区域设定的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将作为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的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
根据本方式,与上述第一方式同样地,获取从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并将其之比或差即值R与阈值R0进行比较,由此评价所述读取图像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左右偏移,因此能够检测装订异常,并且能够抑制对介质造成的损伤。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以下,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列举能够读取原稿的正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面的扫描仪1。扫描仪1是在使原稿相对于读取单元移动的同时进行读取的所谓文档扫描仪。
另外,在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也是原稿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并且是沿向水平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是沿向铅垂方向的方向。此外,V轴方向是与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T平行的方向。但是,在各图中,在不需要Y轴时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Y方向作为从装置的背面朝向正面的方向,并且将-Y方向作为从装置的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此外,当从装置正面观察时,左为+X方向,右为-X方向。
此外,以下,有时将原稿被输送的方向(+V方向)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V方向)称为“上游”。
在图1~图3中,扫描仪1具备装置主体2和将装置主体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台5。
装置主体2构成为具备下部单元3和上部单元4。
上部单元4被设置成可相对于下部单元3以未图示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打开和关闭,并且能够通过将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方打开而使后述的原稿输送路径露出。
构成装置主体2的下部单元3被设置成可经由旋转轴5b相对于构成支承台5的臂部5a旋转,并且构成为可通过旋转来改变姿态。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的装置主体2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姿态保持单元,能够保持三个姿态,具体而言是原稿输送路径T(参照图3)最接近垂直的第一姿态、最接近水平的第三姿态、以及所述第一姿态与所述第三姿态之间的第二姿态。图1~图3示出装置主体2处于上述第二姿态的状态。所述第二姿态及所述第三姿态是读取原稿时的姿态,所述第一姿态是不使用时的姿态。
上部单元4具备前盖19,下部单元3具备上盖10。前盖19被设置成可相对于上部单元4旋转,并且通过旋转,可采取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和图2所示的打开状态。前盖19通过打开而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作为接收经读取而排出的原稿的原稿接收托盘发挥功能。
上部单元4在上表面具备操作面板7,如图2所示,该操作面板7进行各种读取设定、读取执行的操作,并且实现用于示出读取设定内容等的用户界面(UI)。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7是能够进行显示和输入这两者的所谓触摸面板,并且兼备用于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和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操作面板7通过打开前盖19而露出。
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上盖10被设置成可相对于下部单元3旋转,并且通过旋转,可采取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以及图2和图3所示的打开状态。上盖10通过打开而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作为支承被供送的原稿的原稿支承托盘发挥功能。
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与装置主体2的内部相连的供送口6,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从供送口6向装置主体2的内部传送。
在图2中,附图标记12A、12B是引导原稿的X轴方向的边缘的边缘引导件。边缘引导件12A、12B被设置成通过未图示的齿条齿轮机构并通过操作其中的一方而能够相互接近或分离。
接着,主要参照图3,说明扫描仪1中的原稿输送路径T。图3所示的原稿输送路径T是装置主体2处于上述第二姿态时的原稿输送路径。原稿输送路径T是形成在下部单元3与上部单元4之间的直线状的原稿输送路径。当装置主体2处于上述第二姿态时,原稿输送路径T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斜下方延伸。
在原稿输送路径T的最上游设置有上述的上盖10,在上盖10的下游设置有路径形成部件11。此外,在上盖10的下游设置有将载置的原稿朝向下游传送的供送辊14以及在与供送辊14之间夹持原稿而进行分离的分离辊15。供送辊14与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中的最下方的原稿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当将多张原稿载置于上盖10时,从最下方的原稿开始依次向下游进行供送。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的下表面是与上盖10相对的第一面,其相反的面为第二面。供送辊14与原稿的第一面接触,分离辊15与原稿的第二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供送辊14配置成相对于原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CL左右对称。在图5中,用附图标记14A表示相对于中心位置CL的左侧的供送辊14,并且用附图标记14B表示相对于中心位置CL的右侧的供送辊。同样地,分离辊15也相对于中心位置CL由左侧的分离辊15A和右侧的分离辊15B构成。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CL是原稿的供送基准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是何种尺寸的原稿,中心位置CL都不改变。
返回到图3,供送辊14经由单向离合器49从供送辊用电动机45(参照图4)获得旋转扭矩,并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扭矩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参照图4)经由扭矩限制器50被传递至分离辊15。
供送辊14通过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将原稿向下游供送。由于在供送辊14与供送辊用电动机45(参照图4)之间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单向离合器49,因此即使供送辊用电动机45反向旋转,供送辊14也不会反向旋转。此外,在供送辊用电动机45停止的状态下,供送辊14与被输送的原稿接触,能够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
例如,在由配置于输送辊对16的下游的第二原稿检测部32检测到原稿的前端时,控制部40(参照图4)停止供送辊用电动机45(参照图4)的驱动,并且仅驱动输送辊用电动机46(参照图4)。由此,通过输送辊对16输送原稿,而且供送辊14与被输送的原稿接触而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
接着,当在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未介入原稿时,或者仅介入一张原稿时,使分离辊15向正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扭矩超过扭矩限制器50的扭矩上限值即极限扭矩,由此在扭矩限制器50中产生滑动,从而不管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参照图4)接收的旋转扭矩如何,分离辊15都向正旋转方向从动旋转即空转。在原稿的供送动作中,分离辊用电动机51基本上反向旋转,即产生使分离辊15反向旋转的驱动扭矩。
接着,当除了应供送的原稿以外,还将第二张及以后的原稿送入供送辊14与分离辊15之间时,在原稿之间产生滑动,从而分离辊15通过从分离辊用电动机51接收的驱动扭矩而反向旋转。由此,要被重送的第二张及以后的原稿返回到上游,即防止重送。
接着,在图3中,用附图标记28表示的部件是挡板,该挡板28防止在供送开始之前设置于上盖10的原稿与分离辊15接触。挡板28能够以旋转轴28a为中心旋转,并且在供送开始之前通过下端部与设置引导件29卡合,从而阻止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当开始供送时,设置引导件29以旋转轴29a为中心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使得挡板28可旋转,并且载置于上盖10的原稿摞的前端与分离辊15抵接。
接着,在供送辊14的下游设置有输送辊对16、作为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单元的读取部20以及排出辊对17。输送辊对16具备由输送辊用电动机46(参照图4)旋转驱动的输送驱动辊16a和从动旋转的输送从动辊16b。
由供送辊14和分离辊15夹持而向下游供送的原稿被输送辊对16夹持,并被输送到与位于输送辊对16的下游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和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相对的位置。
读取部20具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上方且设置于上部单元4的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和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下方且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下部传感器单元20B。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具有传感器模块21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具有传感器模块21B。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模块21A、21B是紧密接触式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通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上方的传感器模块21A来读取原稿的上表面即第二面,通过相对于原稿输送路径T位于下方的传感器模块21B来读取原稿的下表面即第二面。
另外,基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的原稿读取面以及基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的原稿读取面呈与原稿输送路径T平行的面。
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在与下部传感器单元20B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B相对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A,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在与上部传感器单元20A所具备的传感器模块21A相对的位置具备背景板22B。
背景板22A、22B是为了进行明暗校正而由相对的传感器模块读取的基准板,例如可以使用白色、灰色、黑色等树脂板或涂装成白色、灰色、黑色等的金属板等。
背景板22A、22B被设置成可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的动力旋转,并且通过旋转,能够在如实线所示的与相对的传感器模块面对面的对面状态与如双点划线所示的解除所述对面状态的非对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关于背景板22A、22B,作为一例呈白色,在所述对面状态下能够获取白色基准值,并且在所述非对面状态下能够获取黑色基准值。
在读取部20中读取了原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的至少一面的图像之后,原稿由位于读取部20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17夹持,并从排出口18排出。
排出辊对17具备由输送辊用电动机46(参照图4)旋转驱动的排出驱动辊17a和从动旋转的排出从动辊17b。
接着,参照图4说明扫描仪1中的控制系统。图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扫描仪1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在图4中,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40进行包括原稿的供送、输送、排出控制以及读取控制在内的其他扫描仪1的各种控制。来自操作面板7的信号被输入控制部40。
控制部40控制供送辊用电动机45、输送辊用电动机46、分离辊用电动机51这些电动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辊的电动机是DC电动机。
来自读取部20的读取数据被输入到控制部40,此外,将用于控制读取部20的信号从控制部40发送到读取部20。
来自后述的重送检测部30、第一原稿检测部31、第二原稿检测部32以及其他检测单元的信号也被输入到控制部40。
此外,检测供送辊用电动机45的旋转量的编码器和检测输送驱动辊16a及排出驱动辊17a的旋转量的编码器的检测值也被输入到控制部40,由此控制部40能够检测基于各辊的原稿输送量。
控制部40具备CPU41、闪存ROM42、RAM43。CPU41按照闪存ROM42中存储的程序44进行各种运算处理,从而控制整个扫描仪1的动作。闪存ROM42是可读出及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并且还存储有后述的异常判定所需的数据等。在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后述的异常判定所需的数据、控制所需的参数等全部存储在闪存ROM42中,并且根据需要该值通过控制部40进行更新。此外,用户经由操作面板7输入的各种设定信息也存储在闪存ROM42中。
闪存ROM42中存储的程序44不一定是指一个程序,而是由多个程序构成,其中包括用于判定原稿输送路径T中的异常的程序、输送和读取原稿P所需的各种控制程序等。RAM43是易失性存储器,被用作CPU41的工作区等。
此外,扫描仪1构成为可与外部计算机100连接,并且信息从外部计算机100输入到控制部40。外部计算机100具备未图示的显示部。在该显示部上通过存储在外部计算机10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存储单元中的控制程序来实现用户界面(UI)。
接着,对各检测单元进行说明。
载置检测部33是设置于路径形成部件11(参照图3)的检测部。控制部40根据从载置检测部33发送的信号,能够检测上盖10上是否存在原稿。
第一原稿检测部31是设置于供送辊14(参照图3)的下游的检测部。关于第一原稿检测部31,作为一例,构成为光学式传感器,且具备如图3所示隔着原稿输送路径T而相对配置的发光部31a和受光部31b,受光部31b向控制部40发送表示检测光的强度的电信号。被输送的原稿遮挡从发光部31a发出的检测光,从而使得表示所述检测光的强度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由此控制部40能够检测原稿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
在第一原稿检测部31的下游配置有检测原稿的重送的重送检测部30。重送检测部30具备如图3所示隔着原稿输送路径T而相对配置的超声波发送部30a和接收超声波的超声波接收部30b,超声波接收部30b向控制部40发送与检测到的超声波的强度相对应的输出值。当发生原稿的重送时,表示所述超声波的强度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由此控制部40能够检测原稿的重送。
在重送检测部30的下游进而在输送辊对16的下游设置有第二原稿检测部32。第二原稿检测部32构成为具有杆的接触式传感器,当杆随着原稿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而转动时,从第二原稿检测部32发送到控制部40的电信号发生变化,由此控制部40能够检测原稿的前端或后端的通过。
控制部40能够通过上述第一原稿检测部31和第二原稿检测部32来掌握原稿P在原稿输送路径T中的位置。
接着,对异常判定处理进行说明。
作为输送异常的一例,以下列举原稿的前端角弯折和斜行。后面说明的异常判定处理是检测原稿的前端角弯折和斜行的处理。
首先,参照图6和图7,具体地说明前端角弯折。
附图标记P1表示与供送辊14接触而被送出的最下方的原稿,附图标记P2表示堆叠在其上方的原稿。
此外,附图标记P1F表示原稿P1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即前端边缘,附图标记P2F表示原稿P2的输送方向下游端即前端边缘。
在图6中,原稿P1和原稿P2在输送方向下游的-X方向的角部处由装订针S装订。当从该状态起通过供送辊14向输送方向下游送出原稿P1时,在原稿P2的前端边缘P2F停止于分离辊15的状态下,仅原稿P1的前端边缘P1F向下游行进,因此如图7所示,-X方向的角部如箭头u所示向上翻起,发生如附图标记G所示的前端角弯折。
由此,关于发生前端角弯折的原稿P1,前端区域的读取图像缺失前端角弯折部,如图8所示,成为读取图像偏向+X方向的状态。另外,在图8及以后的附图中,用附图标记Er表示的区域是异常判定区域,控制部40对异常判定区域进行异常判定处理。此外,附图标记La是异常判定区域Er中的上游边缘,附图标记Lb是异常判定区域Er中的下游边缘。
图9示出作为比较对象原稿P1未发生前端角弯折而发生斜行的情况。附图标记θ1表示前端边缘P1F的倾斜角,图8所示的发生了前端角弯折的原稿P1的前端P1F的倾斜角θ2有时比图9所示的单纯发生斜行的原稿P1的情况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法区分图8所示的状态和图9所示的状态。
控制部40进行的异常判定处理包括图10所示的卡纸判定处理(步骤S101)、第一判定处理(步骤S103)、第二判定处理(步骤S105)、第三判定处理(步骤S107)。另外,在图10所示的异常判定处理中,除了至少在第一判定处理(步骤S103)之后进行第二判定处理(步骤S105)以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顺序,例如可以在第二判定处理(步骤S105)或第三判定处理(步骤S107)之后执行卡纸判定处理(步骤S101)。
以下,参照图11和图15说明卡纸判定处理(步骤S101)。另外,为了方便起见,在图15及以后的附图中,省略原稿整体的图示,仅图示异常判定区域Er。
控制部40在异常判定区域Er中获取规定的读取线SL的像素数据(图11中的步骤S201)。读取线SL是判断为原稿的前端边缘已到达读取位置的定时下的读取线,是输送了使从通过第二原稿检测部32(参照图3、图5)检测到原稿的前端边缘开始直到前端边缘到达读取线SL为止的理论上的原稿输送量具有一些余量的原稿输送量的定时。
位置PE是第二原稿检测部32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像素Qe是读取线SL上的位置PE的像素。当像素Qe的数据表示存在原稿时(在图11的步骤S202中为是),控制部40判定为不存在卡纸异常(图11的步骤S205)。在这样的情况下,图15中从上数第四个所示的原稿P1-4成为一例。
当像素Qe的数据不表示存在原稿时(在图11的步骤S202中为否),在第一边缘E1方向和第二边缘E2方向上搜索是否存在原稿,当仅在第一边缘E1方向和第二边缘E2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发现了原稿时(在图11的步骤S203中为是),判定为不存在卡纸异常(图11的步骤S205)。在这样的情况下,图15中从上数第三个所示的原稿P1-3成为一例,即在这种情况下仅判断为原稿斜行。
另一方面,当根据像素Qe在第一边缘E1方向和第二边缘E2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发现了原稿时(在图11的步骤S203中为否),判断为发生了如图15的最上面所示的原稿P1-1那样原稿前端钩挂在第二原稿检测部32上而变形等状况,从而判定为存在卡纸异常(图11的步骤S204)。
此外,当根据像素Qe在第一边缘E1方向和第二边缘E2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都未发现原稿时(在图11的步骤S203中为否),判断为发生如图15中从上数第二个所示的原稿P1-2那样原稿前端钩挂并停留在第二原稿检测部32上等状况,从而判定为存在卡纸异常(图11的步骤S204)。
返回到图10,当在以上的卡纸判定处理中判定为存在异常时(在步骤S102中为是),停止原稿的输送(步骤S109)。由此,能够良好地检测输送不良的发生,并且能够抑制对原稿造成大的损伤。
接着,控制部40进行第一判定处理(步骤S103)。以下,参照图12和图16说明第一判定处理。
控制器40读取阈值R0(图12中的步骤S301),然后基于异常判定区域Er的图像获取距离WL、WR(图12中的步骤S302)。异常判定区域Er的图像是输送了例如从第二原稿检测部32(参照图3、图5)检测到原稿的前端边缘开始直到前端边缘到达与异常判定区域Er的下游端相隔距离Ya的位置为止的理论上的原稿输送量的定时下的图像。
另外,距离Yb是从异常判定区域Er的上游端到理论上的前端边缘为止的距离。虽然通过将距离Yb设定得较长能够获取更多的原稿图像,但是判定异常的定时延迟,因此从该观点来看,距离Yb优选为较短。基于这样的观点,例如相对于A4尺寸原稿的短边,考虑将距离Ya设定为10mm左右,将距离Yb设定为30mm以下。
而且,如图16所示,在异常判定区域Er的上游位置中,距离WL是从中心位置CL到原稿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距离WR是从中心位置CL到原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一侧边缘”和“另一侧边缘”如图16所示不一定是指原稿的宽度方向的一对边缘,也包括以下情况:在异常判定区域Er中的上游位置检测到的边缘;由于原稿的斜行、前端角弯折而导致任意一方是原稿前端的边缘。
接着,当距离WR大于距离WL时(在图12的步骤S303中为是),控制器40通过R=WL/WR求出值R(图12的步骤S304),当距离WL大于距离WR时(在图12的步骤S303中为否),通过R=WR/WL求出值R(图12的步骤S305)。另外,虽然在图12中未示出,但是当距离WR和距离WL相等时,将值R设为R=1。
接着,将值R与阈值R0进行比较(图12的步骤S306)。阈值R0是小于1的值。而且,当值R小于阈值R0时(在图12的步骤S306中为是),判定为前端角弯折(图12的步骤S307),当值R为阈值R0以上时(在图12的步骤S306中为否),判定为不存在前端角弯折(图12的步骤S308)。
即,如参照图8进行说明的那样,在多张原稿在输送方向下游被进行了装订的状态下开始供送时,由于发生原稿的前端角弯折,因此在读取原稿前端得到的读取图像中,前端角弯折的部分缺失,其结果是,如图16所示读取图像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向左右任一方。因此,利用该性质,通过将距离WL与距离WR之比即值R与阈值R0进行比较,能够检测装订异常,并相应地停止原稿的输送,从而能够抑制对原稿造成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值R作为距离WL与距离WR之比,并且值R是小于1的值,但是值R也可以是大于1的值。在这种情况下,阈值R0也是大于1的值,当值R大于阈值R0时,判定为存在前端角弯折。
此外,也可以不用距离WL与距离WR之比而用差来求出值R。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求出异常判定区域Er中的最上游位置处的距离WL、WR,但根据情况,如图17所示,也有可能因斜行而使前端角部非意图地超前,因此假定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如图17所示异常判定区域Er中的最下游位置处的距离ML、MR来代替上述距离WL、WR。
另外,上部传感器单元20A和下部传感器单元20B(参照图3)从原稿输送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或者从下游朝向上游照射光,因此原稿的输送方向的上游边缘或下游边缘容易获得对比度,并且容易进行边缘的提取,但与此相对,原稿宽度方向的边缘有时难以获得对比度,并且难以提取边缘。特别是在厚度薄且难以获得与背景的对比度的原稿中,该倾向变得明显。其结果是,有可能无法准确地获取上述距离WL、WR。
因此,如图18所示,控制部40也可以基于原稿输送方向下游的边缘即第三边缘E3的原稿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位置X1和另一端部位置X2,获取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边缘即第一边缘E1的位置以及另一侧边缘即第二边缘E2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端部位置X1、X2分别直接设置为第一边缘E1、第二边缘E2的位置。
通过这样做,能够无大的误差且可靠地获取上述距离WL、WR。
返回到图10,当在第一判定处理中判定为存在前端角弯折时(在步骤S104中为是),前进到第二判定处理(步骤S105)。在第一判定处理中判定为存在前端角弯折时未立即作为装订异常而停止原稿的输送是基于以下理由。
即,除了在发生前端角弯折的情况以外,还在例如图19的下方图所示将尺寸小的原稿设置在偏离中心位置CL的位置而送出的情况下也发生读取图像在原稿宽度方向上的左右偏移。
在第二判定处理中,将这种情况与图19的上方图所示的前端角弯折区分开。控制部40首先获取多个原稿宽度Wi(i=1、2、···n)(图13的步骤S401)。接着,通过从原稿宽度Wi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求出值d(图13的步骤S402),接着读取阈值dw(步骤S403),并且将值d与阈值dw进行比较(步骤S404),当值d为阈值dw以上时(在步骤S404中为是),判定为前端角弯折(步骤S405)。此外,当值d小于阈值dw时(在步骤S404中为否),判定为不存在前端角弯折(步骤S406)。
即,与图19的下方图所示未发生前端角弯折的情况相比,如图19的上方图所示在发生前端角弯折的情况下,原稿宽度Wi的变化大,因此利用该性质来区分是否存在前端角弯折。由此,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装订异常。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扫描仪1如上所述具备一对边缘引导件12A、12B(参照图5),这一对边缘引导件12A、12B通过未图示的齿条齿轮机构而位于以原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CL为中心始终对称的位置,因此图19的下方图所示的情况很少发生。因此能够省略上述第二判定处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当在上述第一判定处理中判定为前端角弯折时也可以立即停止原稿的输送。
返回到图10,由于通过第二判定处理更可靠地判定是否存在前端角弯折,因此当通过第二判定处理判定为前端角弯折时(在步骤S106中为是),停止原稿输送(步骤S109)。由此,能够良好地检测输送不良的发生,并且能够抑制对原稿造成大的损伤。
当通过第二判定处理未判定为前端角弯折时(在步骤S106中为否),控制部40进行第三判定处理(步骤S107)。在第三判定处理中,如图14所示,获取原稿前端边缘(步骤S501),接着算出边缘倾斜角θ(步骤S502),读取阈值θ0(步骤S503),将倾斜角θ与阈值θ0进行比较,当倾斜角θ为阈值θ0以上时(在步骤S504中为是),判定为容许范围外斜行(步骤S505),当倾斜角θ小于阈值θ0时(在步骤S504中为否),判定为容许范围内斜行(步骤S506)。
并且,返回到图10,当斜行在容许范围外时(在步骤S108中为否),停止原稿的输送(步骤S109)。由此,能够良好地检测输送不良的发生,并且能够抑制对原稿造成大的损伤。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当然这些变形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原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CL是原稿的供送基准位置,并且不管原稿尺寸如何,中心位置CL都没有变化,但是原稿的供送基准位置根据情况,有时例如也以原稿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边缘位置为基准。在这种情况下,原稿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CL根据原稿尺寸而发生变化。这样,中心位置CL是指理论上的原稿的中心位置,而与原稿的供送基准位置无关。

Claims (8)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介质输送路径,在该介质输送路径输送介质;
读取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并读取介质;以及
控制单元,处理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数据,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的介质的输送,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读取数据的前端区域设定异常判定区域,并对所述异常判定区域进行异常判定处理,
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第一判定处理,
所述第一判定处理包括:
在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的步骤;以及
将作为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的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判定处理中,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距离WR大于所述距离WL的情况下,通过R=WL/WR求出所述值R,在所述距离WL大于所述距离WR的情况下,通过R=WR/WL求出所述值R,在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相等的情况下,将所述值R设为R=1,
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值R与小于1的所述阈值R0进行比较,在所述值R小于所述阈值R0的情况下,判定为异常并进行规定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第二判定处理,所述第二判定处理是作为所述规定的处理而在所述第一判定处理中所述值R小于所述阈值R0时进行的处理,
所述第二判定处理包括:
沿着所述介质输送方向获取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多个介质宽度的步骤;
获取值d的步骤,所述值d是所获取的多个所述介质宽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以及
将所述值d与预定阈值dw进行比较的步骤,
在所述值d为所述阈值dw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停止介质的输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第三判定处理,所述第三判定处理在所述第二判定处理中所述值d小于所述阈值dw的情况下进行,
所述第三判定处理包括:
获取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介质前端的边缘的倾斜角θ的步骤;以及
将倾斜角θ与预定阈值θ0进行比较的步骤,
在所述倾斜角θ为所述阈值θ0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停止介质的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介质的输送方向下游的边缘即第三边缘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位置和另一端部位置来获取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原稿的一侧边缘即第一边缘的位置和另一侧边缘即第二边缘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中的所述读取单元的上游设置有与介质的前端接触并检测所述介质的前端的通过的传感器,
所述异常判定处理包括判定介质是否存在变形的卡纸判定处理,
针对判断为介质的前端边缘已到达基于所述读取单元的读取位置的定时下的读取线,在判断为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传感器的配置位置处不存在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卡纸判定处理搜索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上是否存在介质,
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都发现介质的情况以及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都未发现介质的情况下,停止介质的输送。
7.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在图像读取装置中执行的异常判定程序,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介质输送路径,在该介质输送路径输送介质;
读取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并读取介质;以及
控制单元,处理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数据,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的介质的输送,
所述异常判定程序包括第一判定处理,所述第一判定处理对所述读取数据的前端区域设定异常判定区域,并对所述异常判定区域进行异常判定,
所述第一判定处理包括:
在所述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的步骤;以及
将作为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的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的步骤。
8.一种异常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异常判定方法,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介质输送路径,在该介质输送路径输送介质;
读取单元,设置于所述介质输送路径,并读取介质;以及
控制单元,处理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读取数据,并控制所述介质输送路径上的介质的输送,
在对所述读取数据的前端区域设定的异常判定区域中的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位置,获取从与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L以及从所述中心位置到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为止的距离WR,
将作为所述距离WR与所述距离WL之比或差的值R与预定阈值R0进行比较。
CN202010845437.0A 2019-08-22 2020-08-20 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异常判定方法 Active CN112422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2095A JP7272173B2 (ja) 2019-08-22 2019-08-22 画像読取装置、異常判定プログラム、異常判定方法
JP2019-152095 2019-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2762A CN112422762A (zh) 2021-02-26
CN112422762B true CN112422762B (zh) 2022-06-10

Family

ID=72193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5437.0A Active CN112422762B (zh) 2019-08-22 2020-08-20 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异常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2167B2 (zh)
EP (1) EP3783875B1 (zh)
JP (1) JP7272173B2 (zh)
CN (1) CN1124227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1404B2 (ja) * 2019-12-19 2024-01-11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391671B2 (ja) * 2020-01-15 2023-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原稿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37727B2 (ja) * 2020-02-19 2023-09-04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2448A (en) * 1997-05-16 1999-06-15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paper skew in image and document scanning devices
JP4154394B2 (ja) * 2005-01-24 2008-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
CN1840338A (zh) * 2005-03-29 2006-10-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和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JP2007096803A (ja) * 2005-09-29 2007-04-12 Brother Ind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2008133123A (ja) * 2006-11-29 2008-06-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記録体搬送装置
JP5163375B2 (ja) * 2008-09-04 2013-03-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35846B2 (ja) * 2009-03-31 2012-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2076902A (ja) * 2010-10-05 2012-04-19 Seiko Epson Corp スキュー検出方法、スキュー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2016001795A (ja) 2014-06-11 2016-0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26755A (ja) * 2016-08-12 2018-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
JP6826317B2 (ja) * 2017-01-31 2021-02-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WO2018167973A1 (ja) * 2017-03-17 2018-09-20 株式会社Pfu 画像撮像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912755B2 (ja) * 2017-07-31 2021-08-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047318B2 (ja) * 2017-10-12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066424B2 (ja) * 2018-01-31 2022-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988551B2 (ja) * 2018-02-20 2022-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7196545B2 (ja) * 2018-11-07 2022-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148865B2 (ja) * 2018-11-30 2022-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搬送制御方法
JP6783346B2 (ja) 2019-05-17 2020-11-11 株式会社ノザワ 押出成形セメント板
JP7298305B2 (ja) * 2019-05-29 2023-06-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58519A1 (en) 2021-02-25
EP3783875B1 (en) 2022-03-23
EP3783875A1 (en) 2021-02-24
JP7272173B2 (ja) 2023-05-12
JP2021034842A (ja) 2021-03-01
US11122167B2 (en) 2021-09-14
CN112422762A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2762B (zh) 图像读取装置、存储介质、异常判定方法
JP711559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7140244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7359251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576434B2 (ja) 給紙装置及び消色装置
CN110171731B (zh) 介质进给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JP682631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900655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719654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0083600A (ja)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原稿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CN114671268B (zh)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JP6386628B2 (ja) 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3129509A (ja)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655748B (zh) 介质进给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介质进给方法
JP7040005B2 (ja)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5102575B2 (ja) モノクロ多値原稿読取装置、カラー原稿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8338A (ja)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75728A (ja) 媒体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3142013A (ja) 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03944A (ja)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JP2009214989A (ja) 自動原稿給紙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