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02329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02329A CN111902329A CN201980021967.9A CN201980021967A CN111902329A CN 111902329 A CN111902329 A CN 111902329A CN 201980021967 A CN201980021967 A CN 201980021967A CN 111902329 A CN111902329 A CN 1119023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column
- cam
- steering
- adjust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转向装置,能够减少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所需的力,顺畅地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并且确保了调节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作业的顺畅度。利用配置于支撑托架(14a)的一对支撑板部(22c、22d)的宽度方向两外侧的一对拉伸弹簧(73a、73b),来对配置于调节杆(17a)的两端侧部分的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以及按压板(30a)赋予朝向斜前上方的力,并且被驱动侧凸轮(26a)的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被弹性地按压到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如图23所示,将转向盘1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基于输入轴3的旋转对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4进行推拉,来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转向装置具备在其后端部支撑转向盘1的转向轴5、以及在将转向轴5沿轴向插通在其内侧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撑该转向轴5的圆筒状的转向柱6。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而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它万向接头9而与输入轴3连接。此外,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
转向装置能够具备用于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用于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在图示的构造中,固定于转向柱6的前部的齿轮箱10相对于车身11由沿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轴12支撑为能够进行摆动位移。在转向柱6的下方具备位移托架13,并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位移托架13的位置配置支撑托架14。支撑托架14具有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上下方向长孔15,位移托架13具有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前后方向长孔16。调节杆17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插通在上下方向长孔15及前后方向长孔16内。转向轴5及转向柱6具备能够伸缩的构造。通过调节支撑托架14从宽度方向两侧夹住位移托架13的夹紧力,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
参照图24及图25来说明具备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转向装置的具体构造。图25示出与日本特开2015-214291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转向柱6具备配置于后侧的外柱18和配置于前侧的内柱19,使外柱18的前部与内柱19的后部以能够在轴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并构成为能够使其全长伸缩。外柱18在其前部具备狭缝20,并且外柱18的前部的内径能够弹性地扩缩。外柱18在从宽度方向两侧隔着狭缝20的部分具备构成位移托架13的一对被夹持板部21a、21b。一对被夹持板部21a、21b具有前后方向长孔16a、16b。支撑托架14具备一对支撑板部22a、22b,一对支撑板部22a、22b具有上下方向长孔15a、15b。调节杆17配置为插通在一对上下方向长孔15a、15b以及一对前后方向长孔16a、16b内。
在调节杆17的一端侧,调节手柄23的基部固定于从一对支撑板部22a、22b中一方的支撑板部22a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在一方的支撑板部22a的外侧面与调节手柄23的基部之间配置有凸轮装置24。凸轮装置24具备驱动侧凸轮25及被驱动侧凸轮26,能够基于上述凸轮的相对旋转来扩缩宽度方向尺寸。被驱动侧凸轮26在其内侧面具备卡合凸部27,卡合凸部27以仅能够进行沿上下方向长孔15a的位移的方式与一方的支撑板部22a的上下方向长孔15a卡合。驱动侧凸轮25通过调节手柄23能够与调节杆17一起转动。在调节杆17的另一端侧,螺母28螺纹结合于从一对支撑板部22a、22b中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b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在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b的外侧面与螺母28之间配置有推力轴承29及按压板30。
若为了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而使调节手柄23向预定方向摆动,则驱动侧凸轮25向解锁方向旋转,凸轮装置24的宽度方向尺寸缩小,被驱动侧凸轮26与按压板30的间隔扩大。其结果,支撑板部22a、22b的内侧面与被夹持板部21a、21b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面压降低或丧失,与此同时,外柱18前部的内径弹性地扩大,外柱18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9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面压降低。在该松开状态下,在调节杆17能够在上下方向长孔15a、15b以及前后方向长孔16a、16b的内侧移动的范围内,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
当使转向盘1移动到所希望位置后,使调节手柄23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摆动。由此,驱动侧凸轮25向锁定方向旋转,凸轮装置24的宽度方向尺寸扩大,一对支撑板部22a、22b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缩小。其结果,支撑板部22a、22b的内侧面与被夹持板部21a、21b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与此同时,外柱18的前部的内径弹性地缩小,外柱18的前部内周面与内柱19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在该夹紧状态下,保持转向盘1的调节后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
当解除上述夹紧力后,为了防止转向柱6向转向盘1落下的方向倾动,转向装置能够具备弹簧31。弹簧31的一端部卡定于支撑托架14,弹簧31的另一端部弹性地抵接于按压板30的下表面。经由按压板30,由弹簧31在大致沿上下方向长孔15b的伸长方向的方向上对调节杆17的另一端部赋予朝上的力。因此,当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时,能够防止转向柱6的倾动,从而用较轻的力就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142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构造中,由于由弹簧31对调节杆17赋予大致沿上下方向长孔15b的伸长方向的朝上的力,所以调节杆17被按压到前后方向长孔16a、16b的内周面中的上表面。因此,调节杆17的外周面与前后方向长孔16a、16b的上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变大,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所需的力变大。因此,有损害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作业的顺畅度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使转向盘1向下方移动了的状态下,弹簧31的挠曲量变大,调节杆17按压前后方向长孔16a、16b的上表面的力也变大,从而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需要更大的力。
并且,在现有构造中,弹簧31未设置于调节杆17的一端部侧,而仅设置于调节杆17的另一端部侧。因此,当解除支撑托架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位移托架的夹紧力后,仅对配置于调节杆17的另一端部侧的按压板30赋予朝向上方向的力,从而有调节杆17上下倾斜的情况。因此,当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时,调节杆17无法顺畅地在上下方向长孔15a、15b内位移,并且也有调节手柄23上下振动(横冲直撞)的情况。
对于转向装置,一般而言,在为了调节转向盘的位置而解除了支撑托架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位移托架的夹紧力后,也要求转向盘不会产生突然跳起、突然落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基于上述的状况,提供一种转向装置,能够减少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所需的力,顺畅地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并且也确保了调节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作业的顺畅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柱、位移托架、支撑托架、调节杆、凸轮装置、以及调节手柄。
上述转向柱用于在将转向轴沿轴向插通在其内侧的状态下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向轴,其具有筒状的形状,安装于车身或者能够固定于车身的部件,能够以沿宽度方向配置并支撑该转向柱或者固定于该转向柱的部件的倾斜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该转向柱能够由内柱、以及配置于该内柱的后侧并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与该内柱嵌合的外柱构成。
上述位移托架配备于上述转向柱的一部分,而且具有沿宽度方向贯通该位移托架的柱侧通孔。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伸缩机构的情况下,上述位移托架设置于上述外柱的一部分,上述柱侧通孔能够由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前后方向长孔(伸缩调节用长孔)构成。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不具备伸缩机构的情况下,能够由圆孔构成。
上述支撑托架具有安装板部、与该安装板部连结并配置于上述位移托架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支撑板部、以及配备于该一对支撑板部且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一对上下方向长孔(倾斜调节用长孔)。
上述调节杆沿宽度方向插通在上述柱侧通孔及上述一对上下方向长孔内。
上述凸轮装置具有驱动侧凸轮和被驱动侧凸轮,在上述调节杆的一端侧,配置于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中的一方的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围。
上述调节手柄具有固定于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基部。
上述被驱动侧凸轮在其内侧面具备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以能够沿上述一对上下方向长孔中的一方的上下方向长孔进行位移的方式与该一方的上下方向长孔卡合。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配置有一对拉伸弹簧。该一对拉伸弹簧中的一方的拉伸弹簧架设在上述支撑托架与上述调节手柄的上述基部之间,上述一对拉伸弹簧中的另一方的拉伸弹簧架设在上述支撑托架与被卡定部之间,该被卡定部在上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侧,设置于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中的另一方的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
在将上述调节手柄摆动操作到缩小上述凸轮装置的宽度方向尺寸的方向(解锁方向)的状态下,上述一对拉伸弹簧在相对于上述转向柱的中心轴以相彼此相同的角度朝向斜前上方的作用方向上对上述调节手柄的基部以及上述被卡定部赋予彼此相同的大小的力。由此,上述卡合凸部的前侧面被弹性地按压到上述一方的上下方向长孔的前侧缘。
上述相同的角度包括实际上相同的角度,上述相同的大小包括实际上相同的大小。
上述被卡定部能够由上述调节杆的另一端部或者配置于该调节杆的另一端侧的部件构成。该部件的功能及种类没有限制。作为该部件,可以举出按压板、推力轴承、螺母等。
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能够采用上述调节杆与上述驱动侧凸轮同步地旋转的构造、以及仅上述驱动侧凸轮旋转而上述调节杆不旋转的构造中任一种。
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上述作用方向能够比与上述倾斜轴和上述调节杆正交的假想直线的方向更朝向上方。
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中,上述一对拉伸弹簧能够由具有线圈部的螺旋弹簧构成。在该情况下,至少上述一方的拉伸弹簧能够在上述线圈部的内侧或外侧具备缓冲部件。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减少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所需的力,顺畅地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并且也能够确保调节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作业的顺畅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后方侧并在上方侧从调节手柄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在后方侧并在上方侧从与调节手柄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在前方侧并在上方侧从调节手柄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在后方侧并在下方侧从调节手柄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在后方侧并在下方侧从与调节手柄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从调节手柄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从与调节手柄相反的一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仰视图。
图10是图6的A-A剖视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
图11是组装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凸轮装置的立体图。
图12的(A)~图12的(D)示意性地示出组装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凸轮装置的驱动侧凸轮及被驱动侧凸轮,图12的(A)是驱动侧凸轮的主视图,图12的(B)是驱动侧凸轮的后视图,图12的(C)是被驱动侧凸轮的主视图,并且图12的(D)是被驱动侧凸轮的后视图。
图13的(A)及图13的(B)示出组装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的按压板,图13的(A)是按压板的俯视图,图13的(B)是按压板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0的B-B剖视图。
图15的(A)及图15的(B)关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转向装置,是调节手柄的摆动位置与凸轮装置的卡合状态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5的(A)示出(a)锁定状态下的调节手柄的摆动位置以及(b)锁定状态下的驱动侧凸轮与被驱动侧凸轮的卡合状态,图15的(B)示出(a)解锁状态下的调节手柄的摆动位置以及(b)解锁状态下的驱动侧凸轮与被驱动侧凸轮的卡合状态。
图16是与图6的左右中间部相当的部分的局部省略放大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图17是与图6的左右中间部相当的部分的局部剖视放大图,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图18是图16的D-D剖视图。
图19的(A)及图19的(B)示出组装于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转向装置的拉伸弹簧,图19的(A)是拉伸弹簧的立体图,图19的(B)是拉伸弹簧的端视图。
图20关于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转向装置,是示出在解锁状态下的调节手柄的摆动位置中拉伸弹簧卡定于调节手柄的基部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图。
图21关于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转向装置,是示出在解锁状态下的调节手柄的摆动位置中拉伸弹簧卡定于调节手柄的基部的状态的局部省略图。
图22的(A)及图22的(B)示出组装于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转向装置的按压板,图22的(A)是按压板的俯视图,图22的(B)是按压板的主视图。
图23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现有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简图。
图24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现有的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一例的局部侧视图。
图25是图24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使用图1~图15来说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此外,图1~图10及图15的(A)示出将调节手柄23a摆动操作到保持转向盘1(参照图23)的位置的锁定位置的状态,图15的(B)示出将调节手柄23a摆动操作到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的解锁位置的状态。
本例的转向装置具备在其后端部支撑转向盘1的转向轴5a、以及支撑于车身11(参照图23)并在将转向轴5a沿轴向插通在其内侧的状态下经由多个滚动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该转向轴5a的筒状的转向柱6a。
在转向柱6a的前端部固定构成电动辅助装置的齿轮箱10a。齿轮箱10a相对于能够固定于车身11的下托架32,被支撑为能够进行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轴12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未图示的电动马达支撑于齿轮箱10a,该电动马达的输出转矩经由配置在齿轮箱10a的内部的减速机构而赋予给转向轴5a。由此,实现减少操作转向盘1所需的力。
本例的转向装置具备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型、驾驶姿势来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以及用于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
转向柱6a构成为,配置于后侧(上方侧)的外柱18a的前部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与配置于前侧(下方侧)的内柱19a的后部嵌合,从而能够使全长伸缩。外柱18a相对于支撑托架14a被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转向轴5a具有内轴33与外轴34通过花键卡合等组合成能够传递转矩并能够伸缩的构造。由这样的构造构成伸缩机构。
转向柱6a及齿轮箱10a相对于车身11被支撑为能够进行以倾斜轴12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外柱18a相对于支撑托架14a被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构成倾斜机构。
外柱18a由被夹持部35和筒状部36构成,其中,被夹持部35由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制成,并配置于前半部,筒状部36由碳素钢等铁合金制成,配置于后半部,并在轴向上与被夹持部35结合。被夹持部35相对于支撑托架14a被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外柱18a的被夹持部35在其上半部具备柱嵌合部37,并在其下半部具备位移托架13a。如图10所示,柱嵌合部37外嵌于内柱19a的后部,并在其下端部具备沿轴向伸长的狭缝20a。本例中,位移托架13a具备在柱嵌合部37的下侧配置于狭缝20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被夹持板部21c、21d。一对被夹持板部21c、21d的下端部彼此在宽度方向上连结。
一对被夹持板部21c、21d具备沿其宽度方向贯通并且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前后方向长孔(伸缩调节用长孔)16c、16d。图示例子中,前后方向长孔16c、16d由形成于被夹持板部21c、21d的下孔38a、38b、以及装配在下孔38a、38b的宽度方向外半部的内侧的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呈长圆筒状的套筒39a、39b的内表面构成。套筒39a、39b由聚酰胺树脂、聚缩醛树脂、聚四氟乙烯树脂等滑动性优异的合成树脂制成。
支撑托架14a由钢、铝合金等具有充足的刚性的金属板制成,具有安装板部40、与安装板部40连结并配置于位移托架13a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支撑板部22c、22d、以及一对支撑板部22c、22d所具备的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一对上下方向长孔(倾斜调节用长孔)15c、15d。
安装板部40相对于支撑固定于车身的卡定舱41被卡定为能够向前方脱离。安装板部40在通常时经由卡定舱41支撑于车身11,但在产生碰撞事故时,基于二次碰撞的冲击,安装板部40从卡定舱41向前方脱离,允许外柱18a向前方位移。
安装板部40具备配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桥接部42和配置于宽度方向两侧部的一对侧板部43a、43b。桥接部42的截面呈倒U字状,并且配置于外柱18a的被夹持部35的上方。桥接部42具备以在前后方向上隔离的状态配置的多个(图示例子中为三个)肋44,确保了其刚性。一对侧板部43a、43b分别呈平板状,并具备在其后端缘开口并用于卡定卡定舱41的卡定切口。一对侧板部43a、43b分别在其前端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具备大致呈L字状的卡定臂部45a、45b。卡定臂部45a、45b具有从一对侧板部43a、43b各自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朝向下方大致成直角地折弯、并从其下端部朝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卡定臂部45a、45b的形状及其形成位置优选在宽度方向上对称。
一对支撑板部22c、22d的上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桥接部42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一对支撑板部22c、22d配置为与外柱18a的被夹持部35的宽度方向两侧相互大致平行。本例中,一对支撑板部22c、22d具备呈以倾斜轴12a为中心的局部圆弧状并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一对上下方向长孔15c、15d。并且,一对支撑板部22c、22d在其前端部具备沿上下方向伸长的加强突条46a、46b。加强突条46a、46b的上端部与桥接部42不连续。本例中,由于在一对支撑板部22c、22d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配置拉伸弹簧73a、73b,所以为了确保截面模量并抑制向宽度方向外侧的突出量,加强突条46a、46b具有其前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折返的截面呈圆弧状的形状。一对支撑板部22c、22d在其后端部具备沿上下方向伸长并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大致成直角地折弯而成的弯曲板部47a、47b。为了提高支撑板部22c、22d的弯曲刚性(扭曲强度),具备加强突条46a、46以及弯曲板部47a、47b。上下方向长孔的形状不限定于以倾斜轴为中心的局部圆弧状,也能够代替地采用随着趋向上方而向趋向后方的方向伸长的直线状的形状。
如图10所示,调节杆17a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插通在一对前后方向长孔16c、16d以及一对上下方向长孔15c、15d内。调节杆17a在其一端部具备头部48,并在其另一端部具备外螺纹部49。在调节杆17a的一端侧,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2c、22d中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围、即在头部48与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外侧面之间,从宽度方向外侧起依次配置碟形弹簧50、调节手柄23a、凸轮装置24a。在调节杆17a的另一端侧,在从一对支撑板部22c、22d中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d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围,从宽度方向外侧起依次配置螺母28a、推力轴承29a、按压板30a。螺母28a螺纹结合于调节杆17a的另一端部的外螺纹部49。配置于调节杆17a的两端部的头部48及螺母28a不能进行在调节杆17a的轴向上的相对位移,从而配置于头部48及螺母28a的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件作为阻止向宽度方向外侧位移的位移限制部发挥功能。
在本例的构造中,由调节手柄23a和凸轮装置24a构成扩缩机构。通过使调节手柄23a摆动,并使凸轮装置24a的宽度方向尺寸扩缩,能够使被驱动侧凸轮26a与按压板30a的间隔以及一对支撑板部22c、22d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扩缩。利用该扩缩机构,能够调节支撑托架14a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位移托架13a的夹紧力的大小。
调节手柄23a是驾驶员在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时用于摆动操作的部件。调节手柄23a由钢板、不锈钢钢板等金属板制成,并具有大致呈曲柄形地折弯的长条状形状。本例中,调节手柄23a配置为随着趋向前端侧而趋向后方侧(驾驶座侧)并向下方伸长。调节手柄23a在其前端侧部分(上端侧部分)具备平板状的基部51。基部51具备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大致矩形的安装孔52。基部51在位于比安装孔52更靠前方的部分具备圆形的弹簧卡定孔53。调节手柄23a利用安装孔52来无法相对旋转地固定于驱动侧凸轮25a。因此,通过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驱动侧凸轮25a能够相对于被驱动侧凸轮26a相对旋转。本例中,在使调节手柄23a向上方摆动后的图15的(A)(a)所示的状态下,凸轮装置24a成为锁定状态,并在使调节手柄23a向下方摆动后的图15的(B)(a)所示的状态下,凸轮装置24a成为解锁状态。
凸轮装置24a由驱动侧凸轮25a与被驱动侧凸轮26a的组合来构成。驱动侧凸轮25a配置于宽度方向外侧,被驱动侧凸轮26a配置于宽度方向内侧。
驱动侧凸轮25a由烧结金属制成,整体具有圆轮板状的形状,并且具备用于供调节杆17a插通的中心孔54。如图12的(A)所示,驱动侧凸轮25a在其内侧面具备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驱动侧凸轮面55。如图12的(B)所示,驱动侧凸轮25a在其外侧面具备用于嵌合固定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并在正面观察时大致呈矩形的嵌合凸部56。
驱动侧凸轮面55具有平坦面状的驱动侧基底面57和驱动侧凸部58,驱动侧凸部58从驱动侧基底面57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图示例子中为四处)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且截面大致呈梯形。在驱动侧凸部58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在向解锁状态切换时的驱动侧凸轮25a的旋转方向亦即解锁方向上的前方侧具备驱动侧限位面59,并在其后方侧具备驱动侧引导斜面60。驱动侧引导斜面60与驱动侧限位面59的圆周方向上的倾斜方向相反,对于相对于驱动侧基底面57的倾斜角度的大小而言,驱动侧限位面59比驱动侧引导斜面60大。本例中,实际上不利用驱动侧限位面59。
通过在驱动侧凸轮25a的嵌合凸部56,非圆形嵌合地嵌合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的安装孔52,来将驱动侧凸轮25a固定于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从而能够伴随调节手柄23a的往复摆动而往复旋转。调节手柄23a与调节杆17a通过未图示的凹凸嵌合等而无法相对旋转地卡合,由此驱动侧凸轮25a能够进行与调节杆17a同步的旋转。但是,也可采用驱动侧凸轮能够相对旋转地外嵌于调节杆的结构。
被驱动侧凸轮26a与驱动侧凸轮25a相同,由烧结金属制成,整体具有圆轮板状的形状,并且具备用于供调节杆17a插通的中心孔61。如图12的(C)所示,被驱动侧凸轮26a在其外侧面具备作为周向上的凹凸面的被驱动侧凸轮面62。如图12的(D)所示,被驱动侧凸轮26a在其内侧面具备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卡合凸部27a。
被驱动侧凸轮面62被驱动侧凸轮面62具有平坦面状的被驱动侧基底面63和数目与驱动侧凸部58的数目相同的被驱动侧凸部64,被驱动侧凸部64从被驱动侧基底面63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多处分别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截面大致呈梯形。在被驱动侧凸部64的圆周方向两侧面中,在解锁方向上的前方侧具备被驱动侧引导斜面65,并在其后方侧具备被驱动侧限位面66。被驱动侧引导斜面65与被驱动侧限位面66的圆周方向上的倾斜方向相反,对于相对于被驱动侧基底面63的倾斜角度的大小而言,被驱动侧限位面66比被驱动侧引导斜面65大。本例中,实际上不利用被驱动侧限位面66。
被驱动侧凸轮26a以能够进行相对于调节杆17a的相对旋转以及在调节杆17a的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调节杆17a。卡合凸部27a以仅能够进行沿上下方向长孔15c的位移的方式与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上下方向长孔15c卡合。因此,被驱动侧凸轮26a能够沿上下方向长孔15c升降,但由存在于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后方向侧缘与卡合凸部27a的前后方向侧面之间的缝隙引起微量转动,除此之外,不会大幅度地转动。
当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时,调节手柄23a从图15的(A)(a)所示的锁定位置向下方摆动直至图15的(B)(a)所示的解锁位置为止。由此,如图15的(A)(b)所示,驱动侧凸轮25a向解锁方向旋转,如图15的(B)(b)所示,成为驱动侧凸部58与被驱动侧凸部64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解锁状态。凸轮装置24a的宽度方向尺寸缩小,被驱动侧凸轮26a与按压板30a的间隔扩大。其结果,支撑板部22c、22d的内侧面与被夹持板部21c、21d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面压降低或丧失,与此同时,外柱18a的柱嵌合部37的内径弹性地扩大,柱嵌合部37的内周面与内柱19a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面压降低。在该松开状态下,在调节杆17a在一对上下方向长孔15c、15d以及一对前后方向长孔16c、16d的内侧可动的范围内,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
当为了将转向盘1保持于所希望位置而使转向盘1移动到所希望位置后,使调节手柄23a从图15的(B)(a)的状态向上方摆动,并使驱动侧凸轮25a向锁定方向旋转。如图15的(A)(b)所示,驱动侧凸部58的前端面与被驱动侧凸部64的前端面成为相互抵接的状态(锁定状态),凸轮装置24a的宽度方向尺寸扩大,被驱动侧凸轮26a与按压板30a的间隔(一对支撑板部22c、22d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缩小。其结果,支撑板部22c、22d的内侧面与被夹持板部21c、21d的外侧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与此同时,柱嵌合部37的内径弹性地缩小,柱嵌合部37的内周面与内柱19a的后部外周面的抵接部的面压上升。在该夹紧状态下,转向盘1保持于调节后的位置。
碟形弹簧50由碳素钢、碳素工具钢、弹簧钢等金属制成,具有圆轮状的形状,外嵌于调节杆17a的靠近一端的部分,并夹持在调节杆17a的头部48的内侧面与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的外侧面之间。碟形弹簧50由头部48的内侧面和基部51的外侧面赋予相互分离的方向的弹力。因此,同样,当为了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而解除上述夹紧力后,在头部48的内侧面与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外侧面之间,能够抑制凸轮装置24a产生宽度方向的松动,并在螺母28a的内侧面与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d的外侧面之间,能够抑制推力轴承29a及按压板30a产生宽度方向的松动。本例中,利用作用于按压板30a的力矩,能够抑制凸轮装置24a及推力轴承29a产生宽度方向的松动,从而也能够省略碟形弹簧50。
如图13所示,按压板30a由冷轧钢板(SPCC)、热轧钢板(SPHC)等金属板制成,并且整体具有曲柄形状。按压板30a以能够进行相对于调节杆17a的相对旋转以及在调节杆17a的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外嵌于调节杆17a的靠近另一端的部分。按压板30a具备:具有用于供调节杆17a插通的插通孔67并外嵌于调节杆17a的圆轮状的板主体68;以及配置于板主体68的外周缘的圆周方向一处的大致L字形的卡定板部69。卡定板部69的基半部70呈平板状,并从板主体68的外周缘朝向宽度方向外侧(板主体68的轴向)伸长,卡定板部69的顶半部71呈平板状,并以从基半部70的宽度方向外端部(前端部)朝向与板主体68相反的一侧大致成直角地折弯的方式伸长。板主体68配置在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d的外侧面与推力轴承29a的内侧面之间。卡定板部69的顶半部71具备圆形的弹簧卡定孔72。本例中,调节杆17a的旋转中心(中心轴)至弹簧卡定孔72的距离比调节杆17a的旋转中心至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所具备的弹簧卡定孔53的距离相同。板主体68与卡定板部69的顶半部71配置为相互平行,卡定板部69的基半部70相对于板主体68及卡定板部69的顶半部71成直角地配置。本例中,按压板30a相当于被卡定部。
推力轴承29a具有圆轮板状的一对轨道圈和呈放射状地配置在上述一对轨道圈彼此之间的多根针状件。推力轴承29a对从螺母28a作用于按压板30a的推力载荷进行支撑,从而能够进行螺母28a的往复摆动。
本例中,当为了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而缩小凸轮装置24a的宽度方向尺寸、解除上述夹紧力后,为了防止转向柱6a以使转向盘1落下的方式倾动,在支撑托架14a的一对支撑板部22c、22d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配置一对拉伸弹簧73a、73b。本例中,一对拉伸弹簧73a、73b由同一螺旋弹簧构成,由不锈钢、钢琴线等弹簧钢制成,具有彼此相同的弹簧常量,并且自由状态下的长度尺寸彼此相同。如图9所示,一对拉伸弹簧73a、73b各自的中心轴Oa、Ob配置为相对于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随着趋向前方而向趋向宽度方向外侧的(相互分离的)方向稍微倾斜几度(例如1度~5度)左右,或者配置为平行。如图6及图7所示,一对拉伸弹簧73a、73b各自的中心轴Oa、Ob随着趋向前方而向趋向上方的方向倾斜几十度(例如30度~50度)左右。本例中,相对于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在宽度方向上倾斜的倾斜角度在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和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中大致相同。
一对拉伸弹簧73a、73b中的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具备配置于一端部的U字状的钩挂部74a、配置于另一端部的U字状的钩挂部74b、以及配置于中间部的线圈部77a。钩挂部74a从宽度方向外侧卡定于一方的侧板部43a的卡定臂部45a。钩挂部74b从宽度方向内侧卡定于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的弹簧卡定孔53。由此,一方的拉伸弹簧73a配置为架设在一方的侧板部43a与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之间。由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对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赋予朝向斜前上方的力F1,如图14所示,被驱动侧凸轮26a的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被弹性地按压于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
一对拉伸弹簧73a、73b中的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具备配置于一端部的U字状的钩挂部75a、配置于另一端部的U字状的钩挂部75b、以及配置于中间部的线圈部77b。钩挂部75a从宽度方向外侧卡定于另一方的侧板部43b的卡定臂部45b。钩挂部75b从宽度方向内侧卡定于按压板30a的卡定板部69的顶半部71的弹簧卡定孔72。由此,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配置为架设在另一方的侧板部43b与按压板30a之间。由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对按压板30a赋予朝向斜前上方的力F2。
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由配置于支撑托架14a的宽度方向两外侧的一对拉伸弹簧73a、73b,对调节杆17a的两端部分别赋予朝向斜前上方的力。因此,对外柱18a赋予朝向上方的力,但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时(松开时),能够防止转向柱6a倾动,从而用较轻的力就能够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从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对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赋予的力、以及从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对按压板30a赋予的力。
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的弹簧卡定孔53的位置由于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以调节杆17a的中心轴O17为中心呈圆弧状地移动,从而弹簧卡定孔53至卡定臂部45a的距离变化。因此,架设在卡定臂部45a与弹簧卡定孔53之间的一方的拉伸弹簧73a也由于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相对于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的倾斜角度及其全长变化。本例中,将调节手柄23a摆动操作到缩小凸轮装置24a的宽度方向尺寸的方向,在使调节手柄23a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即在使调节手柄23a向下方转动了的状态下,限制相关的部件的尺寸以及调节手柄23a与驱动侧凸轮25a的组装相位等,以便图15的(B)(a)所示的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相对于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的倾斜角度θ1以及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全长L1、与图7所示的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相对于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的倾斜角度θ2以及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的全长L2彼此相同(θ1=θ2,L1=L2),或者实际上相同(θ1≒θ2,L1≒L2)。
按压板30a基于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拉力而被按压到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外侧面以及推力轴承29a的内侧面,从而在使调节杆17a沿上下方向移动后,其旋转相位也基本不变化。因此,与调节杆17a的上下位置无关,当使调节手柄23a移动到解锁位置后,在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和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中,相对于转向柱6a的倾斜角度及其全长都相互相同。本例中,与调节杆17a的上下位置无关,在调节手柄23a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一对拉伸弹簧73a、73b的力的作用方向比与倾斜轴12a及调节杆17a正交的假想直线M(参照图7)的方向更朝向上方预定角度(例如10度~30度左右)。换言之,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与拉伸弹簧73a、73b的力的作用方向所成的角度比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与假想直线M所成的角度大。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将调节手柄摆动操作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一对拉伸弹簧能够在相对于转向柱的中心轴以彼此相同的角度朝向斜前上方的作用方向上对该调节手柄的基部以及上述被卡定部赋予彼此相同的大小的力,只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限制为上述的优选例子,也能够采用其构造、形状、长度(两端部的安装位置)在一方的拉伸弹簧与另一方的拉伸弹簧之间不同的结构。
从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对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赋予的力作为抑制驱动侧凸轮25a的旋转的抗力(制动)来起作用。
若为了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而使调节手柄23a从图15的(A)(a)所示的夹紧位置某程度地向下方摆动,则驱动侧凸轮面55的驱动侧凸部58的驱动侧引导斜面60由被驱动侧凸轮面62的被驱动侧凸部64的被驱动侧引导斜面65引导。此时,不仅对驱动侧凸轮25a作用惯性力,还作用一对被夹持板部21c、21d的弹性复原力以及调节手柄23a的自重,从而成为在旋转方向上受到施力的状态,驱动侧凸轮25a处于剧烈地旋转的趋势。若调节手柄23a向下方摆动,而弹簧卡定孔53向上方移动,则在预定位置处,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一端侧的钩挂部74a、另一端侧的钩挂部74b、以及调节杆17a的中心轴O17在同一直线上排列,拉伸弹簧73a成为最大压缩的状态。为了使调节手柄23a从上述预定位置进一步向下方摆动(使驱动侧凸轮25a进一步旋转),需要使一方的拉伸弹簧73a伸长,从而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弹簧力作为抗力起作用。也就是说,从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对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赋予抵抗调节手柄23a的向下方的摆动动作的力。
本例中,在调节手柄23a移动至向下方的摆动极限(摆动下端)为止之前,限制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安装位置、调节手柄23a与驱动侧凸轮25a的组装相位等,以便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一端侧的钩挂部74a、另一端侧的钩挂部74b、以及调节杆17a的中心轴O17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由此,本例中,利用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力,当使调节手柄23a从夹紧位置向下方摆动后,与上述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无关,如图15的(B)(b)所示,在驱动侧引导斜面60正由被驱动侧引导斜面65引导的中途的阶段、即在调节手柄23a移动至摆动下端为止之前,自动地停止调节手柄23a的向下方的摆动动作。因此,在因驱动侧凸轮面55与被驱动侧凸轮面62全面抵接而凸轮装置24a的宽度方向尺寸变为最小前,停止调节手柄23a的向下方的摆动动作。因此,在使调节手柄23a移动到松开位置的状态下,驱动侧凸轮面55与被驱动侧凸轮面62成为部分接触的状态。具体而言,驱动侧引导斜面60仅与被驱动侧引导斜面65抵接,在驱动侧凸部58的前端面与被驱动侧基底面63之间形成缝隙76a,在被驱动侧凸部64的前端面与驱动侧基底面57之间形成缝隙76b,并且在驱动侧限位面59与被驱动侧限位面66之间形成缝隙76c。
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当使调节手柄23a从夹紧位置向下方摆动后,能够防止驱动侧凸部58的前端面与被驱动侧基底面63、被驱动侧凸部64的前端面与驱动侧基底面57、以及驱动侧限位面59与被驱动侧限位面66分别剧烈地碰撞而产生异响(金属接触声)的情况。另外,如图15的(B)(b)所示,能够和驱动侧凸部58的前端面与被驱动侧基底面63之间的缝隙76a、以及被驱动侧凸部64的前端面与驱动侧基底面57之间的缝隙76b相应地,增大解锁状态下的凸轮装置24a的宽度方向尺寸。因此,在头部48的内侧面与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外侧面之间,能够抑制凸轮装置24a产生宽度方向的松动,并在螺母28a的内侧面与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d的外侧面之间,能够抑制推力轴承29a及按压板30a产生宽度方向的松动。另外,由于由一方的拉伸弹簧73a对驱动侧凸轮25a的旋转施加制动,所以也能够防止调节手柄23a剧烈地摆动而调节手柄23a的一部分碰撞到乘员的手指等情况。
从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对按压板30a赋予的力对按压板30a作用力矩。
本例中,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的钩挂部75b卡定于卡定板部69的顶半部71,该卡定板部69的顶半部71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外嵌于调节杆17a的板主体68偏离(偏移)后的位置。因此,如图13所示,基于从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作用的力F2,以板主体68与卡定板部69的基半部70的折弯部为支点,绕沿该折弯部的伸长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Z对按压板30a作用箭头α方向的力矩。因此,由板主体68对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d的外侧面和推力轴承29a的内侧面赋予相互分离的方向的力。因此,与碟形弹簧50相同,同样,当解除上述夹紧力后,在作为位移限制部的头部48的内侧面与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外侧面之间,能够抑制凸轮装置24a产生宽度方向的松动,并在作为位移限制部的螺母28a的内侧面与板主体68的外侧面之间,能够抑制推力轴承29a产生宽度方向的松动。
根据本例的转向装置,不仅能够减少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所需的力,还能够确保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作业的顺畅度。即,在支撑托架14a的一对支撑板部22c、22d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配置一对拉伸弹簧73a、73b,对配置于调节杆17a的两端侧部分的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以及按压板30a分别赋予朝向斜前上方的力。因此,对外柱18a赋予朝向上方的力(分力),从而在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时解除上述夹紧力后,也能够防止转向柱6a以使转向盘1落下的方式倾动,从而能够减少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所需的力。
一对拉伸弹簧73a、73b所产生的力的作用方向并非沿一对上下方向长孔15c、15d的伸长方向的上方,而是朝向斜前上方的方向,从而能够将向上方向的分力抑制为较小。
由于被驱动侧凸轮26a的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弹性地抵接于一方的支撑板部22c的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所以当调节杆17a向上方移动时,能够在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与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能够减少将调节杆17a按压到前后方向长孔16c、16d的内周面中的上表面的力,从而减少调节杆17a的外周面与前后方向长孔16c、16d的上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因此,能够防止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所需的力变大,从而能够确保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作业的顺畅度。
在本例的转向装置中,与现有构造相比,调节杆17a上推前后方向长孔16c、16d的上表面的力容易变弱,从而能够使一对拉伸弹簧73a、73b的力的作用方向比与倾斜轴12a的中心轴及调节杆17a的中心轴正交的上述假想直线M的方向更朝向上方预定角度,防止上推力变得过低。
本例中,在使调节手柄23a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下,由一对拉伸弹簧73a、73b对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及按压板30a赋予朝向相同方向的相互相同大小的力。因此,在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时,能够使调节杆17a的姿势稳定,从而能够防止调节杆17a上下倾斜。
本例中,一对拉伸弹簧73a、73b所产生的力的作用方向并非沿一对上下方向长孔15c、15d的伸长方向的上方,而是朝向斜前上方的方向,从而能够将向上方向的分力抑制为较小,并且能够在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与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当解除上述夹紧力后,能够使转向盘1的位置停在解除了该夹紧力的状态下的位置。因此,对于转向装置,能够实现一直以来需求的当解除夹紧力后转向盘1不会产生突然跳起、突然落下的构造。
本例中,优选为,一对拉伸弹簧73a、73b各自的中心轴Oa、Ob相对于转向柱6a的中心轴O6随着趋向前方而向趋向宽度方向外侧的(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在该情况下,能够对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及按压板30a分别作用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分力。从这一方面看,当解除夹紧力后,能够抑制凸轮装置24a及推力轴承29a在宽度方向上松动。
由于由一方的拉伸弹簧73a朝向斜前上方拉动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所以当解除夹紧力后,能够防止因调节手柄23a的自重而调节杆17a的一端侧以朝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倾斜。因此,当调节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时,调节杆17a在上下方向长孔15c内无法顺畅地位移,从而能够防止调节手柄23a上下振动(横冲直撞)。因此,能够防止异响(卡搭声)的产生,并且也能够防止向转向盘1传递微振动。
若为了调节转向盘1的位置而使调节手柄23a某程度地向下方摆动,则驱动侧凸轮25a处于剧烈地旋转的趋势。此时,基于驱动侧凸轮面55与被驱动侧凸轮面62的凹凸卡合,被驱动侧凸轮26a也处于以调节杆17a为中心旋转的趋势。但是,本例中,因拉伸弹簧73a的弹力,被驱动侧凸轮26a的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被弹性地按压到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被驱动侧凸轮26a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因卡合凸部27a的前后方向侧面与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后方向侧缘剧烈地碰撞而产生异响(金属接触声)。
当调节转向盘1的前后位置时,使转向盘1向前方侧最大限度地移动,并将调节杆17a夹持在一对前后方向长孔16c、16d的后端缘与一对上下方向长孔15c、15d的前侧缘之间,此时,由于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预先抵接于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所以也能够防止因卡合凸部27a的前侧面与上下方向长孔15c的前侧缘剧烈地碰撞而产生碰撞声的情况。
也能够采用以下结构:在调节手柄的基部的一部分设有从上述基部伸长的伸出臂部,并在该伸出臂部中在宽度方向上从上述基部偏离的位置安装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端部。当采用这样的结构时,基于从一方的拉伸弹簧73a作用的力,也能够对调节手柄作用与作用于按压板30a的力矩相同的力矩。
本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具备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双方的转向装置,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具备倾斜机构的转向装置。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转向柱的轴向中间部,具备沿宽度方向贯通有截面呈圆形的通孔的位移托架来代替前后方向长孔,调节杆在宽度方向上插通在该通孔和支撑托架的一对上下方向长孔内。在该情况下也获得以下作用效果:当因一对拉伸弹簧双方或一方的存在而解除夹紧力时,能够抑制凸轮装置及推力轴承在宽度方向上松动;当调节转向盘的上下位置时,调节杆无法顺畅地在上下方向长孔内位移,从而能够抑制调节手柄上下振动(横冲直撞);以及通过将被驱动侧凸轮的卡合凸部的前侧面弹性地按压到上下方向长孔的前侧缘,来抑制被驱动侧凸轮旋转。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使用图16~图18来说明实施方式的第二例。本例中,当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时,为了防止从一对拉伸弹簧73a、73b产生异响,一对拉伸弹簧73a、73b具备配置于线圈部77a、77b的内侧的缓冲部件78。
缓冲部件78由橡胶、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制成,在自由状态下,整体具有圆环状的形状以及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缓冲部件78以变形的状态配置于线圈部77a、77b的内侧。具体而言,以使缓冲部件78中在直径方向上位于相反侧的部分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压溃(折叠),来使缓冲部件78整体变形成直线状(板状),在该状态下,缓冲部件78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在线圈部77a、77b的内侧。在缓冲部件78配置于线圈部77a、77b的内侧的状态下,缓冲部件78的外周面弹性地抵接于线圈部77a、77b的内周面。
限制缓冲部件78在线圈部77a、77b内的长度(折径),以便伴随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时的线圈部77a、77b的伸缩,缓冲部件78沿线圈部77a、77b的轴向移动但不会从线圈部77a、77b的内侧脱落。具体而言,为了防止缓冲部件78从线圈部77a、77b的上侧脱落,缓冲部件78的上端部抵接于卡定臂部45a、45b的下表面的状态下的、存在于线圈部77a、77b的内侧的缓冲部件78的长度(配合余量)充分确保为例如比线圈部77a、77b的上端面至卡定臂部45a、45b的下表面的距离长。为了防止缓冲部件78从线圈部77a、77b的下侧脱落,缓冲部件78的下端部抵接于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以及按压板30a的卡定板部69(参照图7及图13)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的、存在于线圈部77a、77b的内侧的缓冲部件78的长度(配合余量)充分确保为例如比线圈部77a、77b的下端面至调节手柄23a的基部51以及按压板30的卡定板部69的上表面的距离长。本例中,限制缓冲部件78的长度尤其从线圈部77a、77b的突出量,以便当进行拉伸弹簧73a、73b的安装作业时,配置于线圈部77a、77b的内侧的缓冲部件78不会被拉伸弹簧73a、73b的安装夹具损伤。
本例中,当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时,能够防止从线圈部77a、77b产生开裂声、回响声等异响。即,当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时,调节手柄23a的弹簧卡定孔53以及按压板30a的弹簧卡定孔72相对于卡定臂部45a、45b的位置变化。因此,拉伸弹簧73a、73b的钩挂部74b、75b分别沿作为圆孔的弹簧卡定孔53、72的内周缘移动,有产生爬行(微振动)的可能性。若产生爬行,则振动向拉伸弹簧73a、73b传播,有线圈部77a、77b作为扬声器而产生异响的可能性。本例中,由于在线圈部77a、77b的内侧配置有作为吸声材料发挥功能的缓冲部件78,所以能够使线圈部77a、77b的振动衰减,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从线圈部77a、77b产生异响。
由于在调节了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时产生的、按压板30a的旋转相位的变化微小,所以拉伸弹簧73b的钩挂部75b(参照图7)沿按压板30a的弹簧卡定孔72的内周缘移动的量微小。因此,缓冲部件78也能够采用仅配置于构成一方的拉伸弹簧73a的线圈部77a的内侧而未配置于构成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的线圈部77b的内侧的结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使用图19来说明实施方式的第三例。本例中,在构成拉伸弹簧73a、73b的线圈部77a、77b的外侧配置缓冲部件78a。缓冲部件78a由橡胶、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制成,在自由状态下,呈具有比线圈部77a、77b的外径稍小的内径的圆筒状的形状。缓冲部件78a以将内径弹性地稍微扩大的状态外嵌于线圈部77a、77b的外侧。在缓冲部件78a配置于线圈部77a、77b的外侧的状态下,缓冲部件78a的内周面弹性地抵接于线圈部77a、77b的外周面。
本例中,由于能够从外部识别缓冲部件78a,所以能够防止忘记组装缓冲部件78a。缓冲部件78a外嵌于线圈部77a、77b,存在于线圈部77a、77b的两侧的钩挂部74a、74b、75a、75b分别卡定于卡定臂部45a、45b、调节手柄23a、以及按压板30a,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缓冲部件78a脱落。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四例]
使用图20来说明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本例中,弹簧卡定孔53a并非简单的圆孔,而是具有大致泪形的开口形状,该形状将配置于前侧(图20的左侧)并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开口形状(三角孔)的导向孔部79和配置于后侧(图20的右侧)并具有大致半圆形的开口形状的大径孔部80组合而成。导向孔部79具有随着趋向前侧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的一对直线状的导向边81a、81b和将一对导向边81a、81b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局部圆弧状的连结部82。一对导向边81a、81b与调节杆17a的中心轴O17正交,并且相对于通过连结部82的圆周方向中央部的假想直线N形成线对称。并且,大径孔部80的中心O 80位于假想直线N上。大径孔部80的内径d80充分比拉伸弹簧73a的钩挂部74b的线径D74大(d80>D74)。连结部82的曲率半径比钩挂部74b的线径D74的二分之一小。考虑钩挂部74b的线径D74、基部51的形状等来决定一对导向边81a、81b彼此之间的夹角θ3的大小,例如在30度~90度的范围内设定,优选在45度~75度的范围内设定。此外,图示例子中,夹角θ3的大小为60度。
在钩挂部74b卡定于弹簧卡定孔53a的状态下,钩挂部74b利用线圈部77a发挥的弹性复原力,向接近连结部82的方向亦即一对导向边81a、81b的间隔变小的方向被拉动。由此,钩挂部74b被弹性地压入(如楔形那样嵌入)到一对导向边81a、81b彼此之间,并且被弹性地按压到一对导向边81a、81b。在钩挂部74b与连结部82之间、以及钩挂部74b与大径孔部80之间分别存在缝隙。换言之,钩挂部74b仅与一对导向边81a、81b接触。并且,由于大径孔部80的内径d80充分比钩挂部74b的线径D74大,所以钩挂部74b能够缓慢地插入到大径孔部80。
本例中,在拉伸弹簧73a的钩挂部74b卡定于调节手柄23a的弹簧卡定孔53a的状态下,利用线圈部77a发挥的弹性复原力,钩挂部74b被弹性地压入到一对导向边81a、81b彼此之间,并且被弹性地按压到一对导向边81a、81b。因此,当进行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时,也由一对导向边81a、81b限制钩挂部74b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钩挂部74b沿弹簧卡定孔53a的内周缘移动(滑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进行了转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调节手柄23a的摆动操作的情况下,钩挂部74b与一对导向边81a、81b的接触位置也能够不变化,从而能够抑制在拉伸弹簧73a与调节手柄23a之间产生爬行。
并且,能够使大径孔部80的内径d80充分比钩挂部74b的线径D74大,从而能够将钩挂部74b缓慢地插入到大径孔部80。因此,能够将钩挂部74b容易地插入到弹簧卡定孔53a,从而能够确保转向装置的组装作业的作业性。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第三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五例]
使用图21来说明实施方式的第五例。本例中,从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构造变更出调节手柄23b的基部51a的形状。基部51a的前侧部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前端尖细形状,与调节杆17a的中心轴O17正交并通过连结部82的圆周方向中央部的假想直线N在基部51a的顶部通过。
在本例的情况下,拉伸弹簧73a的钩挂部74b被弹性地压入到构成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开口形状的导向孔部79的一对导向边81a、81b彼此之间。因此,能够防止钩挂部74b沿弹簧卡定孔53a的内周缘移动,从而能够抑制产生爬行。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六例]
使用图22的(A)及图22的(B)来说明实施方式的第六例。本例中使用的按压板30b具备:具有用于供调节杆17a插通的插通孔67a并外嵌于调节杆17a的圆轮状的板主体68a;以及配置于板主体68a的外周缘的圆周方向一处的平板状的卡定板部69a。卡定板部69a从板主体68a的外周缘部起随着趋向宽度方向外侧(板主体68的轴向)而向趋向前方侧(板主体68的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伸长。卡定板部69a在沿宽度方向从板主体68a偏离(偏移)后的位置具备用于卡定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的端部的弹簧卡定孔72a。
在本例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从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作用于按压板30b的力,来对按压板30b作用力矩。即,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的端部卡定于弹簧卡定孔72a,该弹簧卡定孔72a在卡定板部69a中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外嵌于调节杆17a的板主体68a偏离后的位置。因此,基于从另一方的拉伸弹簧73b作用的力F2,以板主体68a与卡定板部69a的基端部的折弯部为支点,绕沿该折弯部的伸长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Z对按压板30b作用箭头α方向的力矩。因此,能够由板主体68a对另一方的支撑板部22d的外侧面和推力轴承29a的内侧面赋予相互分离的方向的力。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其它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实施方式的各例的构造在相互没有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来实施。
符号的说明
1—转向盘,2—转向齿轮单元,3—输入轴,4—转向横拉杆,5、5a—转向轴,6、6a—转向柱,7—万向接头,8—中间轴,9—万向接头,10、10a—齿轮箱,11—车身,12、12a—倾斜轴,13、13a—位移托架,14、14a—支撑托架,15a、15b、15c、15d—上下方向长孔,16a、16b、16c、16d—前后方向长孔,17、17a—调节杆,18、18a—外柱,19、19a—内柱,20、20a—狭缝,21a、21b、21a、21d—被夹持板部,22a、22b、22c、22d—支撑板部,23、23a、23b—调节手柄,24、24a—凸轮装置,25、25a—驱动侧凸轮,26、26a—被驱动侧凸轮,27、27a—卡合凸部,28、28a—螺母,29、29a—推力轴承,30、30a、30b—按压板,31—弹簧,32—下托架,33—内轴,34—外轴,35—被夹持部,36—筒状部,37—柱嵌合部,38a、38b—下孔,39a、39b—套筒,40—安装板部,41—卡定舱,42—桥接部,43a、43b—侧板部,44—肋,45a、45b—卡定臂部,46a、46b—加强突条,47a、47b—弯曲板部,48—头部,49—外螺纹部,50—碟形弹簧,51、51a—基部,52—安装孔,53、53a—弹簧卡定孔,54—中心孔,55—驱动侧凸轮面,56—嵌合凸部,57—驱动侧基底面,58—驱动侧凸部,59—驱动侧限位面,60—驱动侧引导斜面,61—中心孔,62—被驱动侧凸轮面,63—被驱动侧基底面,64—被驱动侧凸部,65—被驱动侧引导斜面,66—被驱动侧限位面,67、67a—插通孔,68、68a—板主体,69、69a—卡定板部,70—基半部,71—顶半部,72、72a—弹簧卡定孔,73a、73b—拉伸弹簧,74a、74b—钩挂部,75a、75b—钩挂部,76a、76b、76c—缝隙,77a、77b—线圈部,78、78a—缓冲部件,79—导向孔部,80—大径孔部,81a、81b—导向边,82—连结部。
Claims (4)
1.一种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柱,其具有筒状的形状,能够相对于车身或者能够固定于车身的部件以沿宽度方向配置的倾斜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
位移托架,其配备于上述转向柱的一部分,而且具有沿宽度方向贯通的柱侧通孔;
支撑托架,其具有安装板部、与该安装板部连结并配置于上述位移托架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支撑板部、以及配备于该一对支撑板部且沿上下方向伸长的一对上下方向长孔;
调节杆,其沿宽度方向插通在上述柱侧通孔及上述一对上下方向长孔内;
凸轮装置,其具有驱动侧凸轮和被驱动侧凸轮,在上述调节杆的一端侧,配置于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一方的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的周围;以及
调节手柄,其具有固定于上述驱动侧凸轮的基部,
上述被驱动侧凸轮在其内侧面具备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以能够沿上述一对上下方向长孔的一方的上下方向长孔进行位移的方式与该一方的上下方向长孔卡合,
上述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支撑板部的宽度方向两外侧配置有一对拉伸弹簧,并且该一对拉伸弹簧中的一方的拉伸弹簧架设在上述支撑托架与上述调节手柄的基部之间,上述一对拉伸弹簧中的另一方的拉伸弹簧架设在上述支撑托架与被卡定部之间,该被卡定部在上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侧,配备于从上述一对支撑板部中的另一方的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在将上述调节手柄摆动操作到缩小上述凸轮装置的宽度方向尺寸的方向的状态下,上述一对拉伸弹簧在相对于上述转向柱的中心轴以彼此相同的角度朝向斜前上方的作用方向上对上述调节手柄的基部以及上述被卡定部赋予彼此相同的大小的力,并且上述卡合凸部的前侧面被按压到上述上下方向长孔的前侧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向柱具有内柱、以及配置于该内柱的后侧并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位移的方式与该内柱嵌合的外柱,上述转向柱的一部分由上述外柱的一部分构成,上述柱侧通孔由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前后方向长孔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作用方向比与上述倾斜轴和上述调节杆正交的假想直线的方向更朝向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拉伸弹簧由具有线圈部的螺旋弹簧构成,至少上述一方的拉伸弹簧在上述线圈部的内侧或外侧具备缓冲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59631 | 2018-03-27 | ||
JP2018-059631 | 2018-03-27 | ||
JP2018-074164 | 2018-04-06 | ||
JP2018074164 | 2018-04-06 | ||
JP2018075911 | 2018-04-11 | ||
JP2018-075911 | 2018-04-11 | ||
JP2018156901 | 2018-08-24 | ||
JP2018-156901 | 2018-08-24 | ||
PCT/JP2019/013375 WO2019189474A1 (ja) | 2018-03-27 | 2019-03-27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02329A true CN111902329A (zh) | 2020-11-06 |
CN111902329B CN111902329B (zh) | 2022-09-20 |
Family
ID=6805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22558.0A Active CN111918809B (zh) | 2018-03-27 | 2019-03-27 | 转向装置 |
CN201980021967.9A Active CN111902329B (zh) | 2018-03-27 | 2019-03-27 | 转向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22558.0A Active CN111918809B (zh) | 2018-03-27 | 2019-03-27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273859B2 (zh) |
JP (2) | JP7283468B2 (zh) |
CN (2) | CN111918809B (zh) |
DE (2) | DE112019001599T5 (zh) |
WO (3) | WO201918947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30198B2 (ja) * | 2016-04-22 | 2021-09-01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支持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7331865B2 (ja) | 2018-12-05 | 2023-08-2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11267959B (zh) * | 2020-03-11 | 2020-12-22 | 河南工学院 | 用于提高汽车nvh性能的减振车身 |
JP2023136735A (ja) | 2022-03-17 | 2023-09-29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38878A (zh) * | 2010-08-06 | 2012-05-0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
CN102481945A (zh) * | 2010-06-16 | 2012-05-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
CN203544098U (zh) * | 2010-10-18 | 2014-04-16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转向装置 |
JP2016094950A (ja) * | 2014-11-12 | 2016-05-2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カム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WO2016186144A1 (ja) * | 2015-05-19 | 2016-11-24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512972D0 (en) * | 1985-05-22 | 1985-06-26 | Univ Glasgow | Vaccine production |
JPS6223772U (zh) * | 1985-07-30 | 1987-02-13 | ||
FR2597605B1 (fr) * | 1986-04-16 | 1989-06-23 | Merieux Inst | Nouveau materiau pour chromatographie d'affinite et son application a la separation et a la purification des antigenes proteiques des bacteries du genre bordetella |
DE3619125C1 (de) * | 1986-06-06 | 1987-10-22 | Daimler Benz Ag | Aufnahmevorrichtung fue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aeule eines Kraftwagens |
DK0427462T3 (da) * | 1989-11-06 | 1996-03-11 | Smithkline Beecham Biolog | Fremgangsmåde |
JP2515722Y2 (ja) * | 1990-03-24 | 1996-10-30 |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 チルトハンドルにおける上段ロック機構 |
JP2989680B2 (ja) * | 1991-02-15 | 1999-12-13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5338064A (en) * | 1992-11-25 | 1994-08-16 | Nsk Ltd. | Tilting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
US5655413A (en) * | 1994-06-22 | 1997-08-12 | The Torrington Company | Antifriction element for use between relatively sliding components of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DE19512346C1 (de) * | 1995-04-01 | 1996-06-13 | Behringwerke Ag |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von Filamenthämagglutinin und Pertussis-Toxin |
US6189405B1 (en) * | 1998-04-30 | 2001-02-20 | Kabushiki Kaisha Yamada Seisa Kusho |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s |
DE19839496A1 (de) * | 1998-08-29 | 2000-03-09 | Lemfoerder Metallwaren Ag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zwei relativ zueinander verschiebbare Komponenten einer in Höhe und Neigung einstellbaren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
DE19915341A1 (de) * | 1999-04-03 | 2000-10-05 | Lemfoerder Lenksaeulen Gmbh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in Höhe und Neigung einstellbare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
US6164152A (en) * | 1999-05-10 | 2000-12-26 | Nagle Industries, Inc. | Column tilt actuator assembly |
GB2352286A (en) * | 1999-07-19 | 2001-01-24 | Delphi Tech Inc | Clamping device for a steering column |
US6481310B2 (en) * | 2000-04-24 | 2002-11-19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Fine increment tilt mechanism |
FR2822782B1 (fr) * | 2001-04-03 | 2003-06-06 | Nacam | Dispositif de serrag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DE10217534A1 (de) * | 2002-04-16 | 2003-11-06 | Willi Elbe Gelenkwellen Gmbh & | Verriegelungseinrichtung von Einstelleinrichtungen für Lenksäulen von Kraftfahrzeugen |
CN1459398A (zh) * | 2002-05-21 | 2003-12-03 | 日本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方向盘柱装置 |
DE10333228A1 (de) * | 2003-07-21 | 2005-02-2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Feststelleinrichtung einer in mindestens eine Verstellrichtung verstellbaren Lenksäule |
US20050178231A1 (en) * | 2004-02-13 | 2005-08-18 | Timken U.S.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device |
GB2415485B (en) * | 2004-06-22 | 2008-07-02 | Nsk Steering Sys Europ Ltd |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Steering Apparatus |
JP4740722B2 (ja) * | 2005-07-29 | 2011-08-03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502006005542D1 (de) | 2005-10-05 | 2010-01-1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20070295145A1 (en) * | 2006-05-30 | 2007-12-27 | Nsk Ltd. | Steering device |
US7635149B2 (en) * | 2007-03-21 | 2009-12-2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Rocker-arm lock device of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JP5086724B2 (ja) * | 2007-06-14 | 2012-11-28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GB0725145D0 (en) * | 2007-12-22 | 2008-01-30 | Trw Ltd | Locking assembly for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DE102008007094B4 (de) * | 2008-01-31 | 2009-11-19 | Zf Lenksysteme Nacam Gmbh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längs- und/oder neigungsverstellbare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2009196436A (ja) | 2008-02-20 | 2009-09-03 | Nsk Ltd |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FR2933058B1 (fr) * | 2008-06-30 | 2010-08-27 |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 Dispositif d'assistance au verrouillag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
GB2465179A (en) * | 2008-11-07 | 2010-05-12 | Nsk Steering Sys Europ Ltd | Clamping device for an adjustable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
WO2010122958A1 (ja) * | 2009-04-20 | 2010-10-2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FR2962101B1 (fr) * | 2010-06-30 | 2012-07-20 |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 Colonne de direction comprenant un ensemble support ayant un profil de came integree |
US8919220B2 (en) * | 2011-03-31 | 2014-12-30 | Nsk Ltd. |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
DE102012104055A1 (de) * | 2012-05-09 | 2013-11-14 | Zf Lenksysteme Gmbh | Rastvorrichtung für eine manuell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
DE102012109079A1 (de) * | 2012-09-26 | 2014-03-27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6044259B2 (ja) | 2012-10-22 | 2016-12-14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KR101465496B1 (ko) * | 2013-02-04 | 2014-11-26 | 남양공업주식회사 | 자동차의 조향장치 |
JP6103294B2 (ja) * | 2013-03-12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DE102013016534B3 (de) * | 2013-10-07 | 2014-12-24 | Daimler Ag | Lenksäulenanordn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 |
WO2015056538A1 (ja) * | 2013-10-16 | 2015-04-2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位置調節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GB201318833D0 (en) * | 2013-10-24 | 2013-12-11 | Trw Ltd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JP6351007B2 (ja) * | 2014-02-07 | 2018-07-0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5214291A (ja) | 2014-05-12 | 2015-12-0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9278706B2 (en) * | 2014-06-30 | 2016-03-08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
KR20160050315A (ko) * | 2014-10-29 | 2016-05-11 | 주식회사 만도 |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 |
US10279833B2 (en) * | 2015-01-13 | 2019-05-07 | Nsk Ltd. | Cam device and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 |
JP2016147515A (ja) * | 2015-02-10 | 2016-08-1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拡縮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CN104670298A (zh) * | 2015-02-11 | 2015-06-03 | 浙江万达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 | 开槽夹紧结构的可调管柱 |
JP6668619B2 (ja) * | 2015-06-12 | 2020-03-1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6323621B2 (ja) * | 2015-10-02 | 2018-05-1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調節レバー組立体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CN205059713U (zh) * | 2015-10-15 | 2016-03-02 | 吉安汽车配件(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管柱的锁紧机构 |
JP6627427B2 (ja) * | 2015-10-30 | 2020-01-0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609211B2 (ja) * | 2016-03-28 | 2019-11-2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CN107487353A (zh) * | 2016-10-12 | 2017-12-19 |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 转向管柱用齿形片组、转向管柱调节机构和车辆 |
RU171216U1 (ru) * | 2016-10-18 | 2017-05-24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Ар Си Эр" | Рулевая колонк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JP6819332B2 (ja) * | 2017-02-07 | 2021-01-2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923390B2 (ja) * | 2017-08-09 | 2021-08-18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10894558B2 (en) * | 2018-03-16 | 2021-01-19 | Jtekt Corporation | Steering system |
US11066093B2 (en) * | 2018-05-04 | 2021-07-20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locking assembly |
JP7093720B2 (ja) * | 2018-12-11 | 2022-06-3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US10913483B2 (en) * | 2019-04-04 | 2021-02-09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Damper assembly for steering column |
CN112339853A (zh) * | 2020-11-06 | 2021-02-09 | 株洲易力达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管柱 |
-
2019
- 2019-03-27 US US17/041,866 patent/US11273859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27 WO PCT/JP2019/013374 patent/WO201918947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3-27 CN CN201980022558.0A patent/CN111918809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27 DE DE112019001599.0T patent/DE112019001599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3-27 CN CN201980021967.9A patent/CN111902329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27 DE DE112019001618.0T patent/DE112019001618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3-27 WO PCT/JP2019/013372 patent/WO20191894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3-27 JP JP2020509259A patent/JP728346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3-27 WO PCT/JP2019/013375 patent/WO20191894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3-27 JP JP2020509258A patent/JP73716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3-27 US US17/041,872 patent/US1122528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81945A (zh) * | 2010-06-16 | 2012-05-30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
CN102438878A (zh) * | 2010-08-06 | 2012-05-0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
CN203544098U (zh) * | 2010-10-18 | 2014-04-16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转向装置 |
JP2016094950A (ja) * | 2014-11-12 | 2016-05-26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カム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WO2016186144A1 (ja) * | 2015-05-19 | 2016-11-24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02329B (zh) | 2022-09-20 |
DE112019001599T5 (de) | 2020-12-24 |
US11273859B2 (en) | 2022-03-15 |
DE112019001618T5 (de) | 2020-12-24 |
JPWO2019189474A1 (ja) | 2021-03-18 |
JP7283468B2 (ja) | 2023-05-30 |
JP7371615B2 (ja) | 2023-10-31 |
WO2019189473A1 (ja) | 2019-10-03 |
WO2019189471A1 (ja) | 2019-10-03 |
WO2019189474A1 (ja) | 2019-10-03 |
US11225280B2 (en) | 2022-01-18 |
US20210129890A1 (en) | 2021-05-06 |
CN111918809B (zh) | 2022-09-20 |
JPWO2019189473A1 (ja) | 2021-06-17 |
US20210009186A1 (en) | 2021-01-14 |
CN111918809A (zh) | 2020-1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02329B (zh) | 转向装置 | |
JP6112015B2 (ja) |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8622427B2 (en) |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apparatus | |
JP6455200B2 (ja) | 減速機構付カム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WO2010122958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JP6796255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0518994A (ja) | 自動車部品の調整フィッティング及び調整フィッティングのラッチ固定方法 | |
JP5293374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JP2016145615A (ja) | 減速機構付カム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JP2014083906A (ja) |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11970205B2 (en) | Steering column device | |
WO2014024779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 |
JP2016147515A (ja) | 拡縮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WO2019189472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7347060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912346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06117196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WO2023038013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WO2024123610A1 (en) | Breakaway device for an automotive steering column | |
JP2017132323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JP2015214263A (ja) |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5041447A (ja) | 揺動支持部材の回転支持装置及び、シートの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
JP2007314083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