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94204B - 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4204B
CN111694204B CN202010164826.7A CN202010164826A CN111694204B CN 111694204 B CN111694204 B CN 111694204B CN 202010164826 A CN202010164826 A CN 202010164826A CN 111694204 B CN111694204 B CN 1116942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fluid
layer
phase
liquid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48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4204A (zh
Inventor
清水克矢
今冈纪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94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4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4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4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5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 H04N9/3158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the spectru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5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 H04N9/3161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using laser light sources

Abstract

提供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能够提高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冷却装置具有蒸发部、冷凝部、蒸气管以及液管。蒸发部具有:壳体,其具有储液器,该储液器对流入到内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贮存;芯部,其设置在壳体内,输送液相的工作流体;以及槽部件,其与芯部连接,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多个流路。芯部具有多个贯通孔,该贯通孔沿着从储液器朝向槽部件的第1方向贯通芯部,将贮存在储液器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沿第1方向输送。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冷却电子装置等的冷却装置,公知有利用封入在内部的工作流体的相变来输送发热体的热从而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环型热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环型热管具有蒸发部、冷凝部、蒸气管以及液管。蒸发部通过发热体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蒸气管使在蒸发部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向冷凝部流通。冷凝部使气相的工作流体通过散热而冷凝,从而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液管使在冷凝部中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向蒸发部流通。
这样,工作流体在环型热管内循环,发热体的热从蒸发部输送到冷凝部并由冷凝部释放,由此发热体被冷却。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环型热管中,蒸发部具有平板型的芯部、配置在芯部的下侧而形成蒸气流路的槽以及收纳芯部和槽的壳体,发热体与壳体连接。
芯部由多孔质的材料形成。在芯部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细孔,多个细孔从贮液部侧向蒸气流路侧连通。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毛细管现象从壳体内的贮液部浸入到多个细孔中。浸入到多个细孔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从发热体传递的热而蒸发,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气相的工作流体在槽的蒸气流路内流通并流通到蒸气管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3082号公报
专利文献1记载的环型热管所具有的芯部是如上述那样由多孔质的材料形成并在内部具有多个细孔(空隙)的芯部。在这样的芯部中,液相的工作流体一边沿着与从芯部朝向槽部件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各细孔内往返,一边被输送到槽部件侧。这样的芯部的最大毛细管力例如可以通过减小构成芯部的粒子、减小空隙径来提高。
但是,当空隙径较小时,芯部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浸透率下降,工作流体通过芯部时的压力损失增大。
这样,在作为多孔质体的芯部中,在最大毛细管力与压力损失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存在难以提高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输送效率的问题。
因此,期望能够将液相的工作流体高效地向槽部件侧输送、能够提高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的芯部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冷却装置具有:蒸发部,其利用从冷却对象传递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从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部,其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气管,其使在所述蒸发部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部流通;以及液管,其使在所述冷凝部中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部流通,所述蒸发部具有:壳体,其与所述液管连接,具有对流入到该壳体的内部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贮存的储液器;芯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供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浸入并输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槽部件,其与所述芯部连接,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的多个流路,所述芯部具有多个贯通孔,该多个贯通孔沿着从所述储液器朝向所述槽部件的第1方向贯通所述芯部,将贮存在所述储液器中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沿所述第1方向输送。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芯部具有:第1层,其具有所述多个贯通孔;以及第2层,其位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槽部件之间,所述第2层的空隙率比所述第1层的空隙率大。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第2层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1层的热传导率大。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芯部配置成与所述槽部件接触,所述芯部和所述槽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芯部和所述槽部件中的所述一个部件与所述芯部和所述槽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之间形成使所述多个贯通孔与所述多个流路连通的间隙。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冷却装置具有:蒸发部,其利用从冷却对象传递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部,其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气管,其使在所述蒸发部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部流通;以及液管,其使在所述冷凝部中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部流通,所述蒸发部具有:壳体,其与所述液管连接,具有对流入到该壳体的内部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贮存的贮存部;以及热交换部,其使从所述贮存部供给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所述热交换部具有沿着从所述贮存部朝向所述热交换部的第1方向依次设置的流体输送层和流路形成层,所述流路形成层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并与所述蒸气管连通的多个流路,并且所述流路形成层与所述流体输送层连接,所述流体输送层具有多个贯通孔,该多个贯通孔沿着所述第1方向贯通所述流体输送层,将贮存在所述贮存部中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沿所述第1方向输送。
在上述第2方式中,优选所述流体输送层具有:第1层,其具有所述多个贯通孔;以及第2层,其位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流路形成层之间,所述第2层的空隙率比所述第1层的空隙率大。
在上述第2方式中,优选所述第2层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1层的热传导率大。
在上述第2方式中,优选所述流体输送层配置成与所述流路形成层接触,所述流体输送层和所述流路形成层中的一个层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流体输送层和所述流路形成层中的所述一个层与所述流体输送层和所述流路形成层中的另一个层之间形成使所述多个贯通孔与所述多个流路连通的间隙。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光源,其射出光;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对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射;以及上述冷却装置。
在上述第3方式中,优选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部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部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7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芯部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俯视图。
图8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蒸发部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10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图。
图11是对在第2实施方式的贯通孔中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入第2层的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备的蒸发部所具有的热交换部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示意图。
图13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的热交换部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343(343B、343G、343R):光调制装置;36:投射光学装置;4:光源装置;411:光源;5:冷却装置;51:环型热管;52:蒸气管;53:冷凝部;54:液管;6A、6B、6C:蒸发部;61:壳体;62:贮存部(储液器);63A、63B、63C、63D:热交换部;64A、64B、64C:芯部(流体输送层);641:第1层;642:第2层;64C1:突出部;65、65D:槽部件(流路形成层);65D1:突出部;SP:间隙;TH: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外观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如下的图像显示装置:对从后述的光源装置4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并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构成投影仪1的外装的外装壳体2。
[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左侧面部25和右侧面部26,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底面部22具有与载置投影仪1的设置面接触的多个脚部221。
正面部23在外装壳体2中位于图像的投射侧。正面部23具有使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36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231,由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通过开口部231。此外,正面部23具有将对投影仪1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排出到外装壳体2的外部的排气口232。
右侧面部26具有将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等气体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到内部的导入口261。
[投影仪的内部结构]
图2是示出投影仪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投影仪1还具有分别收容在外装壳体2内的图像投射装置3和冷却装置5。除此以外,省略图示,但是,投影仪1具有对投影仪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以及向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
[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
图像投射装置3形成与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进行投射。图像投射装置3具有光源装置4、均匀化装置31、颜色分离装置32、中继装置33、图像形成装置34、光学部件用壳体35和投射光学装置36。
光源装置4射出照明光。光源装置4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均匀化装置31对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照明光进行均匀化。该均匀化后的照明光经由颜色分离装置32和中继装置33对图像形成装置34的后述光调制装置343的调制区域进行照明。均匀化装置31具有2个透镜阵列311、312、偏振转换元件313和重叠透镜314。
颜色分离装置32将从均匀化装置31入射的光分离成红、绿和蓝的各色光。颜色分离装置32具有2个分色镜321、322、以及使由分色镜321分离后的蓝色光反射的反射镜323。
中继装置33设置在比其他色光的光路长的红色光的光路中,抑制红色光的损耗。中继装置33具有入射侧透镜331、中继透镜333、反射镜332、3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光路比其他色光的光路长的色光为红色光,在红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装置33。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光路比其他色光的光路长的色光为蓝色光,在蓝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装置33。
图像形成装置34对所入射的红、绿和蓝的各色光进行调制,对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34具有根据分别入射的色光设置的3个场透镜341、3个入射侧偏振板342、3个光调制装置343、3个视野角补偿板344和3个射出侧偏振板345、1个颜色合成装置346。
光调制装置343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343包含红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R、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G和蓝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B。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343由透过型的液晶面板构成,通过入射侧偏振板342、光调制装置343和射出侧偏振板345构成液晶光阀。
颜色合成装置346对由光调制装置343B、343G、343R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颜色合成装置346由十字分色棱镜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光学部件用壳体35在内部收容上述的各装置31~34。另外,在图像投射装置3中设定了作为设计上的光轴的照明光轴Ax,光学部件用壳体35在照明光轴Ax中的规定位置保持各装置31~34。另外,光源装置4和投射光学装置36配置在照明光轴Ax中的规定位置。
投射光学装置36将从图像形成装置34入射的图像放大并投射到被投射面上。即,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由光调制装置343B、343G、343R调制后的光。投射光学装置36例如构成为在筒状的镜筒内收纳有多个透镜的组透镜。
[光源装置的结构]
图3是示出光源装置4的结构的示意图。
光源装置4向均匀化装置31射出照明光。如图3所示,光源装置4具有光源用壳体CA以及分别收容在光源用壳体CA内的光源部41、远焦光学元件42、均束光学元件43、偏振分离元件44、第1会聚元件45、波长转换元件46、第1相位差元件47、第2会聚元件48、扩散反射装置49和第2相位差元件RP。
光源用壳体CA构成为尘埃等不容易进入内部的密闭壳体。
光源部41、远焦光学元件42、均束光学元件43、偏振分离元件44、第1相位差元件47、第2会聚元件48和扩散反射装置49配置在照明光轴Ax1上,该照明光轴Ax1设定在光源装置4中。
波长转换元件46、第1会聚元件45、偏振分离元件44和第2相位差元件RP配置在照明光轴Ax2上,该照明光轴Ax2设定在光源装置4中,并且与照明光轴Ax1正交。照明光轴Ax2在透镜阵列311的位置处与照明光轴Ax一致。换言之,照明光轴Ax2设定在照明光轴Ax的延长线上。
[光源部的结构]
光源部41具有射出光的光源411和准直透镜415。
光源411具有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以及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支承部件414。
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作为激励光的s偏振的蓝色光L1s。蓝色光L1s例如是峰值波长为440nm的激光。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的蓝色光L1s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46。
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p偏振的蓝色光L2p。蓝色光L2p例如是峰值波长为460nm的激光。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的蓝色光L2p入射到扩散反射装置49。
支承部件414支承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该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在与照明光轴Ax1正交的平面中分别呈阵列状配置。支承部件414是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制部件,与后述的蒸发部6A连接。而且,作为热源的各半导体激光器412、413即光源411的热传递到蒸发部6A。
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的蓝色光L1s以及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的蓝色光L2p通过准直透镜415转换为平行光束,入射到远焦光学元件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411构成为射出s偏振的蓝色光L1s和p偏振的蓝色光L2p。但是,不限于此,光源411也可以构成为射出偏振方向相同的直线偏振光即蓝色光。该情况下,将相位差元件配置在光源部41与偏振分离元件44之间即可,该相位差元件将入射的1种直线偏振光形成为包含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光。
[远焦光学元件和均束光学元件的结构]
远焦光学元件42对从光源部41入射的蓝色光L1s、L2p的光束直径进行调整并使其入射到均束光学元件43。远焦光学元件42由对所入射的光进行会聚的透镜421、对由透镜421会聚后的光束进行平行化的透镜422构成。
均束光学元件43对蓝色光L1s、L2p的照度分布进行均匀化。均束光学元件43由一对多透镜阵列431、432构成。
[偏振分离元件的结构]
通过了均束光学元件43后的蓝色光L1s、L2p入射到偏振分离元件44。
偏振分离元件44是棱镜型的偏振分束器,对所入射的光中包含的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进行分离。具体而言,偏振分离元件44使s偏振成分反射,使p偏振成分透过。此外,偏振分离元件44具有不管是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中的哪个偏振成分,都使规定波长以上的光透过的色分离特性。因此,s偏振的蓝色光L1s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入射到第1会聚元件45。另一方面,p偏振的蓝色光L2p透过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
[第1会聚元件的结构]
第1会聚元件45将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的蓝色光L1s会聚于波长转换元件46。此外,第1会聚元件45对从波长转换元件46入射的荧光YL进行平行化。在图3的例子中,第1会聚元件45由2个透镜451、452构成,但是,构成第1会聚元件45的透镜的数量是任意的。
[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
波长转换元件46被所入射的光激励,生成波长比所入射的光的波长长的荧光YL,并向第1会聚元件45射出荧光YL。换言之,波长转换元件46对所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射出被转换后的光。由波长转换元件46生成的荧光YL例如是峰值波长为500nm~700nm的光。波长转换元件46具有波长转换部461和散热部462。
省略图示,但是,波长转换部461具有波长转换层和反射层。波长转换层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扩散射出对所入射的蓝色光L1s进行波长转换后的非偏振光即荧光YL。反射层使从波长转换层入射的荧光YL向第1会聚元件45侧反射。
散热部462设置在波长转换部461中的与光入射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释放由波长转换部461产生的热。
从波长转换元件46射出的荧光YL沿着照明光轴Ax2通过第1会聚元件45后,入射到具有上述色分离特性的偏振分离元件44。然后,荧光YL沿着照明光轴Ax2通过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
另外,波长转换元件46也可以构成为通过电机等旋转装置而以与照明光轴Ax2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第1相位差元件以及第2会聚元件的结构]
第1相位差元件47配置在偏振分离元件44与第2会聚元件48之间。第1相位差元件47将通过偏振分离元件44后的蓝色光L2p转换为圆偏振的蓝色光L2c。蓝色光L2c入射到第2会聚元件48。
第2会聚元件48将从第1相位差元件47入射的蓝色光L2c会聚在扩散反射装置49。此外,第2会聚元件48对从扩散反射装置49入射的蓝色光L2c进行平行化。另外,构成第2会聚元件48的透镜的数量能够适当变更。
[扩散反射装置的结构]
扩散反射装置49使所入射的蓝色光L2c以与由波长转换元件46生成并射出的荧光YL相同的扩散角进行扩散反射。作为扩散反射装置49的结构,能够例示具有使所入射的蓝色光L2c进行朗伯反射的反射板以及使反射板以与照明光轴Ax1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旋转装置的结构。
由扩散反射装置49扩散反射的蓝色光L2c通过第2会聚元件48后,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蓝色光L2c被扩散反射装置49反射时,转换为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圆偏振光。因此,经由第2会聚元件48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的蓝色光L2c不是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时的p偏振的蓝色光L2p,而是被转换为s偏振的蓝色光L2s。然后,蓝色光L2s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即,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的光是蓝色光L2s和荧光YL混合后的白色光。
[第2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2相位差元件RP将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的白色光转换为混合s偏振光和p偏振光后的光。这样转换后的白色的照明光WL入射到上述的均匀化装置31。
[冷却装置的结构]
冷却装置5对构成投影仪1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对象为光源装置4的光源411。如图2所示,冷却装置5具有环型热管51和冷却风扇55。
冷却风扇55在外装壳体2内的空间中设置在排气口232与环型热管51的后述冷凝部53之间。冷却风扇55在抽吸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气体并从排气口232排出的过程中,使冷却气体流通到冷凝部53,由此,对冷凝部53进行冷却。另外,冷却风扇55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外装壳体2内的空间中设置在导入口261与后述的冷凝部53之间,抽吸外装壳体2外的冷却气体并向冷凝部53送出冷却气体。
环型热管51具有通过以减压状态封入而在较低温度下相状态变化的工作流体进行循环的循环流路。详细地讲,环型热管51通过从冷却对象传递的热而使以减压状态封入内部的工作流体的相状态从液相相变化为气相,由工作流体的从液相相变化为气相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夺走热,使工作流体的相态从气相变化为液相,并且释放夺走的热,由此,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这种环型热管51具有蒸发部6A、蒸气管52、冷凝部53以及液管54。另外,蒸发部6A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蒸气管的结构]
蒸气管52是在工作流体的循环流路中以气相的工作流体能够流通的方式连接蒸发部6A和冷凝部53的管状部件。蒸气管52使蒸发部6A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且从蒸发部6A流入蒸气管52的工作流体流通到冷凝部53。
[冷凝部的结构]
冷凝部53夺走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而进行散热,使工作流体从气相相变化为液相,并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液管54流出。即,冷凝部53通过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而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冷凝部53具有:主体部,其连接有蒸气管52和液管54;以及散热部,其与主体部连接。
主体部在内部具有相变流路,该相变流路与液管54连通,供从蒸气管52流入的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气相的工作流体在相变流路中流通的过程中被主体部吸收热而冷却,由此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然后,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进一步在相变流路内流通,在被主体部吸收热而被冷却之后向液管54流出。
散热部是释放传递到主体部的工作流体的热的部件,是所谓的散热器。通过冷却风扇55的驱动而使冷却气体在散热部流通,由此,冷凝部53被冷却。
[液管的结构]
液管54是在工作流体的循环流路中以液相的工作流体能够流通的方式连接冷凝部53和蒸发部6A的管状部件。液管54使冷凝部53中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向蒸发部6A流通。
[蒸发部的结构]
蒸发部6A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源411连接,通过从光源411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具体而言,蒸发部6A与光源411的支承部件414连接,通过经由支承部件414传递的半导体激光器412、413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由此对半导体激光器412、413进行冷却。
图4是示出蒸发部6A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5和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蒸发部6A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5是示出包含有在图4中用虚线示出的假想线VL1的蒸发部6A的剖面的图,图6是示出包含有在图4中用单点划线示出的假想线VL2的蒸发部6A的剖面的图。即,图5所示的蒸发部6A的剖面与图6所示的蒸发部6A的剖面垂直。另外,在图5中,考虑到易见性,对多个流路VC中的一部分的流路VC标注标号。
如图4~图6所示,蒸发部6A除了具有壳体61之外,如图5和图6所示,还具有贮存部62和热交换部63A。
[壳体的结构]
壳体61除了具有分别由金属形成的第1壳体611和第2壳体612之外,如图5和图6所示,还具有密封部件613。壳体61通过在内部设置有密封部件613的状态下组合第1壳体611和第2壳体612而使整体大致形成为长方体的形状。如图4所示,这样的壳体61具有顶面部61A、底面部61B以及侧面部61C~61F。
顶面部61A和底面部61B是在壳体61中互相处于相反侧的部位。
侧面部61C和侧面部61D是在壳体61中互相处于相反侧的部位。另外,侧面部61E和侧面部61F是在壳体61中互相处于相反侧的部位。即,在以侧面部61C为壳体61的正面部,顶面部61A位于上侧,底面部61B位于下侧的方式观察壳体61的情况下,侧面部61D是壳体61的背面部,侧面部61E是壳体61的左侧面部,侧面部61F是壳体61的右侧面部。
底面部61B与作为环型热管51的冷却对象的光源411以能够热传递的方式连接。而且,光源411的热传递到底面部61B,进而传递到第2壳体612。另外,在底面部61B与光源411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将从光源411接收的热传递到底面部61B的受热部件。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互相垂直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及+Z方向。而且,将+X方向设为从侧面部61F朝向侧面部61E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从底面部61B朝向顶面部61A的方向,将+Z方向设为从侧面部61D朝向侧面部61C的方向。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为了便于说明,将+X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将+Y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将+Z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Z方向。
如图4~图6所示,第1壳体611构成顶面部61A和侧面部61C~61F的+Y方向的部位。在与第2壳体612组合时,第1壳体611的内部的空间构成贮存部62。即,在第1壳体611设置有作为储液器的贮存部62。
第1壳体611具有沿+Z方向突出并与液管54连接的液管连接部6111。液管连接部6111与第1壳体611的内部连通,在液管54中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经由液管连接部6111而流入到第1壳体611内。
第2壳体612构成底面部61B和侧面部61C~61F的-Y方向的部位。在第2壳体612内,除了配置有作为热交换部63A的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之外,还形成有构成作为热交换部63A的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的多个流路VC。即,第2壳体612与槽部件65一体化,在第2壳体612设置有包含芯部64A和槽部件65的热交换部63A。
第2壳体612具有沿+X方向突出并与蒸气管52连接的蒸气管连接部6121。蒸气管连接部6121与形成在第2壳体612内的多个流路VC连通,在后面进行详述,但在多个流路VC中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蒸气管连接部6121而流入到蒸气管52内。
如图5和图6所示,密封部件613将第1壳体611与第2壳体612之间密封,以抑制工作流体向壳体61外漏出。密封部件613是与后述的芯部64A的外径形状对应的圆环状部件,在密封部件613的中央形成有使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与芯部64A的+Y方向的面接触的孔部6131。而且,在从+Y方向观察密封部件613的情况下,密封部件613被配置成密封部件613的中心与芯部64A的中心大致一致,密封部件613的外缘位于比芯部64A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密封部件613相对于设置在第2壳体612内的芯部64A配置在+Y方向上,并以与第1壳体611和芯部64A连接的方式安装在第1壳体611与第2壳体612之间。
[贮存部的结构]
贮存部62相当于储液器,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将第1壳体611和第2壳体612组合起来而在第1壳体611内形成贮存部62。贮存部62对经由液管54流入到壳体61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贮存。换言之,贮存部62是在壳体61内贮存未被芯部64A吸引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部位。
[热交换部的结构]
热交换部63A设置于第2壳体612。热交换部63A通过从作为冷却对象的光源411传递的热而使从贮存部62供给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生成作为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的蒸气,并将生成的蒸气排出到蒸气管52。
热交换部63A具有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和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即,蒸发部6A具有构成热交换部63A的芯部64A和槽部件65。详细来说,热交换部63A具有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以及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该芯部64A以及槽部件65在从贮存部62朝向热交换部63A的第1方向即-Y方向上依次设置。
[芯部的结构]
芯部64A以与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第2壳体612内,通过毛细管力将从贮存部62浸入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沿-Y方向输送。即,芯部64A将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槽部件65侧输送。芯部64A例如由铜、不锈钢(SUS:SteelUse Stainless)等金属材料构成。
另外,在后面对芯部64A的结构进行详述。
[槽部件的结构]
槽部件65如上述那样与第2壳体612一体化。换言之,槽部件65是第2壳体612的一部分。槽部件65具有连接面651,该连接面651是槽部件65的+Y方向的面,并与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连接。
另外,槽部件65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槽状的多个流路VC。多个流路VC是分别从连接面651向-Y方向凹陷的槽部,沿着+X方向延伸并且沿着+Z方向排列。多个流路VC与连接于蒸气管52的蒸气管连接部6121连通。
在热交换部63A中,由芯部64A沿-Y方向输送的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从第2壳体612传递到槽部件65的光源411的热而蒸发,变化为工作流体的蒸气即气相的工作流体。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蒸发部位有时是槽部件65,有时是芯部64A。
在蒸发部位是槽部件65的情况下,经由芯部64A沿多个流路VC的表面输送的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传递到槽部件65的热而蒸发。
在蒸发部位是芯部64A的情况下,保持于芯部64A的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从槽部件65传递到芯部64A的热而蒸发。
然后,在槽部件65或芯部64A中蒸发而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多个流路VC中流通并向与蒸气管连接部6121连通的蒸气管52流入。这样,从光源411夺走的热通过用于工作流体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而促进热传递,使光源411被冷却。
[芯部的详细结构]
图7是将从贮存部62侧即+Y方向观察的芯部64A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俯视图。图8是将热交换部63A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图。另外,在图7中,考虑到易见性而仅对贯通孔TH的一部分标注标号。
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具有沿着从作为储液器的贮存部62朝向槽部件65的-Y方向贯通芯部64A的多个贯通孔TH。换言之,芯部64A具有沿着从贮存部62朝向热交换部63A的-Y方向贯通芯部64A的多个贯通孔TH。
另外,芯部64A中的多个贯通孔TH以外的部位由上述金属材料形成为实心。另外,芯部64A的+Y方向的面与贮存部62连接,-Y方向的面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槽部件65的+Y方向的面即连接面651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64A配置成与槽部件65接触。
如图7所示,在从+Y方向观察芯部64A时,多个贯通孔TH沿+X方向和+Z方向排列。而且,如图8所示,多个贯通孔TH在芯部64A中向作为贮存部62侧的+Y方向开口,并且在芯部64A中向作为槽部件65侧的-Y方向开口。由此,多个贯通孔TH将贮存在作为储液器的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沿作为第1方向的-Y方向输送。
另外,贯通孔TH在从+Y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状,但也可以是多边形状。当贯通孔TH的形状为圆形状时,与多边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贯通孔TH中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通阻力。
[芯部的作用]
与将粒子烧结而构成的、通过内部所含的细孔(空隙)来形成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的芯部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具有贯通孔TH的芯部64A能够减少压力损失。以下,对将粒子烧结而成的上述芯部的压力损失K和本发明的芯部64A的压力损失K’进行比较。另外,准确来说,压力损失K、K’表示将粒子烧结而成的上述芯部和相当于本发明的芯部的芯部64A的各压力损失的系数,是表示K、K’的值越大压力损失越小的数值。
将粒子烧结而成的上述芯部的压力损失K由以下的式(1)表示。式(1)中的ε表示芯部的空隙率。式(1)中的dP表示芯部的空隙径。另外,式(1)在如下的情况下成立:芯部所含有的粒子为球状,芯部的空隙径为粒子直径的0.41倍的大小。
[式1]
K=dP 2ε3/(150×0.412(1-ε)2)…(1)
另一方面,芯部64A的压力损失K’由以下的式(2)表示。另外,式(2)中的ε是芯部64A的空隙率,dP是芯部64A的空隙径即贯通孔TH的直径。
[式2]
K’=dP 2ε/32…(2)
这里,作为各式(1)和(2)的空隙率ε,当采用将球状的粒子烧结而成的上述芯部的通常的空隙率即0.4时,K’/K大致为1.8。
这样,与将球状的粒子烧结而成的上述芯部相比,芯部64A能够将压力损失降低到1/1.8倍。换言之,与将球状的粒子烧结而成的上述芯部相比,采用具有多个贯通孔TH的芯部64A的结构,能够减少压力损失。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4,其具有射出光的光源411;光调制装置343(343B、343G、343R),其对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36,其投射被光调制装置343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5,其将光源411作为冷却对象。冷却装置5具有环型热管51,该环型热管51具有蒸发部6A、冷凝部53、蒸气管52以及液管54。冷凝部53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而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液管54使在冷凝部53中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向蒸发部6A流通。蒸气管52使在蒸发部6A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向冷凝部53流通。
蒸发部6A通过从光源411传递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该蒸发部6A具有壳体61、作为储液器的贮存部62、芯部64A以及槽部件65。壳体61与液管54连接,并且液相的工作流体向该壳体61的内部流入。贮存部62设置在壳体61内,对流入到壳体61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贮存。槽部件65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多个流路VC,并且该槽部件65与芯部64A连接。
芯部64A设置在壳体61内,供液相的工作流体浸入并输送液相的工作流体。这样的芯部64A具有多个贯通孔TH,该贯通孔TH沿着从贮存部62朝向槽部件65的第1方向即-Y方向贯通芯部64A,将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沿-Y方向输送。
换言之,冷却装置5的蒸发部6A具有:壳体61,其与液管54连接,并且液相的工作流体向该壳体61的内部流入;贮存部62,其设置在壳体61内,对流入到壳体61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贮存;以及热交换部63A,其使从贮存部62供给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热交换部63A具有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和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该槽部件65和芯部64A沿着从贮存部62朝向热交换部63A的第1方向即-Y方向依次设置。槽部件65具有多个流路VC,该多个流路VC与蒸气管52连通,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并且该槽部件65与芯部64A连接。芯部64A具有多个贯通孔TH,该贯通孔TH沿着+Y方向贯通芯部64A,将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沿-Y方向输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液相的工作流体从贮存部62朝向槽部件65输送的多个贯通孔TH沿着从贮存部62朝向槽部件65的-Y方向贯通芯部64A,由此,如上述那样,与将粒子烧结而成的芯部相比,能够减少压力损失。因此,通过对贯通孔TH的直径及密度进行调整,能够实现芯部64A的最大毛细管力的提高和压力损失的减少这两者。
由此,能够通过芯部64A将液相的工作流体高效地输送到槽部件65侧。因此,能够促进由光源411的热实现的工作流体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并且能够促进从光源411向壳体61的热传递,因此能够提高作为冷却对象的光源411的冷却效率。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但构成流体输送层的芯部的构造是不同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投影仪的结构]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蒸发部6B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9是示出包含设置在与上述假想线VL1同样的位置的假想线在内的蒸发部6B的剖面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具有图9所示的蒸发部6B来代替蒸发部6A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即,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以光源411为冷却对象,并具有蒸发部6B来代替蒸发部6A。
[蒸发部的结构]
如图9所示,蒸发部6B除了具有热交换部63B来代替热交换部63A之外,具有与蒸发部6A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另外,热交换部63B除了具有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B来代替芯部64A之外,具有与热交换部63A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即,热交换部63B具有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B和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该芯部64B和槽部件65沿着从贮存部62朝向热交换部63B的第1方向即-Y方向依次设置。
[芯部的结构]
与芯部64A同样,芯部64B配置在贮存部62与槽部件65之间。芯部64B供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浸入并将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槽部件65侧输送。
芯部64B具有多个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B具有第1层641和第2层642。
[第1层的结构]
图10是将热交换部63B的沿着YZ平面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图。
第1层641相对于第2层642位于+Y方向,并与贮存部62连接。与芯部64A同样,第1层641由铜、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具有与芯部64A同样的结构。
即,如图10所示,第1层641具有多个贯通孔TH,该多个贯通孔TH沿+X方向和+Z方向排列,并沿着-Y方向贯通第1层641。而且,与芯部64A同样,第1层641通过毛细管力将流入到多个贯通孔TH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向第2层642侧输送。
另外,第1层641中的多个贯通孔TH以外的部位由上述金属材料形成为实心。另外,第1层641的+Y方向的面与贮存部62连接,-Y方向的面与第2层642接触。
[第2层的结构]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2层642设置在第1层641与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之间。第2层642的+Y方向的面与第1层641接触,-Y方向的面与槽部件65的连接面651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64B配置成与槽部件65接触。
第2层642具有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的空隙率。即,第2层642的空隙率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因此,在第1层641的贯通孔TH中沿-Y方向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容易流入到第2层642内,并经由第2层642输送到槽部件65。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层642具有将金属网那样的层层叠多层而成的结构,该金属网是由具有比构成第1层641的金属的热传导率大的热传导率的金属形成的线材编织而成的。由此,第2层642的热传导率比第1层641的热传导率大。因此,能够高效地从槽部件65向第2层642传递热,从而能够促进第2层642中的工作流体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即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此外,能够使第2层642的空隙率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
另外,构成第2层642的线材也可以由与第1层641相同的金属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第1层641和第2层642因电腐蚀而劣化。另外,作为第2层642,也可以采用具有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的空隙率的多孔质体。
[第2层的作用]
由于芯部64B具有第2层642,因此第1层641所具有的多个贯通孔TH中的与槽部件65的连接面651对置的贯通孔TH不会被该连接面651堵塞。在与连接面651对置的贯通孔TH内沿-Y方向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经由具有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的空隙率的第2层642而流入到对应的流路VC内。
另外,由于多个贯通孔TH中的向从连接面651向-Y方向凹陷的槽部即流路VC内开口的贯通孔TH不会被连接面651堵塞,所以在该贯通孔TH内沿-Y方向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流入到对应的流路VC内。
图11是对在第1层641的贯通孔TH中沿-Y方向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向第2层642流入的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与此相对,除了第1层641之外,芯部64B还具有配置在第1层641与槽部件65的连接面651之间的第2层642,第2层642的空隙率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
由此,如图11中箭头AR所示,在多个贯通孔TH中沿-Y方向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向第2层642的空隙内流出之后,被供给到槽部件65的多个流路VC。因此,能够抑制一部分贯通孔TH被连接面651封闭,从而能够高效地通过芯部64B将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槽部件65侧输送。
另外,即使在贯通孔TH内工作流体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生成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2层642向流路VC流通。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B具有:第1层641,其具有多个贯通孔TH;以及第2层642,其位于第1层641与槽部件65的连接面651之间。第2层642的空隙率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
根据这样的结构,如上述那样,能够抑制一部分贯通孔TH被连接面651封闭。因此,能够高效地通过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B将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槽部件65侧输送。因此,能够促进由作为冷却对象的光源411的热实现的工作流体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因此能够提高光源411的冷却效率。
另外,如上述那样,即使在贯通孔TH内产生工作流体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气相的工作流体从贯通孔TH向流路VC排出的排出效率,因此,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促进由光源411的热实现的工作流体的相变,因此能够提高光源411的冷却效率。
第2层642的热传导率比第1层641的热传导率大。
由此,如上述那样,能够高效地从槽部件65向第2层642传递热。因此,能够促进第2层642中的工作流体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即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蒸发,因此能够提高光源411的冷却效率。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结构,其不同之处在于,热交换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形成使芯部的贯通孔与槽部件的流路连通的间隙。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图1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蒸发部6C的热交换部63C的沿着XY平面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具有图12所示的热交换部63C来代替热交换部63A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即,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具有蒸发部6C,该蒸发部6C具有热交换部63C来代替热交换部63A,并且该冷却装置5以光源411为冷却对象。
热交换部63C除了具有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C来代替芯部64A之外,具有与热交换部63A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即,热交换部63C具有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C和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该芯部64C和槽部件65沿着从贮存部62朝向热交换部63C的第1方向即-Y方向依次设置。
与芯部64A同样,芯部64C配置在贮存部62与槽部件65之间。芯部64C供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浸入,并且将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槽部件65侧输送。芯部64C由与芯部64A同样的金属材料以与芯部64A同样的方式构成。例如,与芯部64A同样,芯部64C具有沿着-Y方向贯通芯部64C的多个贯通孔TH。另外,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C配置成与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接触。
此外,芯部64C还具有多个突出部64C1,该多个突出部64C1在-Y方向的面上设置在贯通孔TH以外的区域,并向-Y方向突出。
在芯部64C和槽部件65被组合起来时,多个突出部64C1与槽部件65的连接面651接触而在芯部64C与连接面651之间形成间隙SP。换言之,多个突出部64C1与连接面651接触而形成使芯部64C的多个贯通孔TH与槽部件65的多个流路VC连通的间隙SP。
经由这样形成的间隙SP,在贯通孔TH中沿-Y方向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流路VC流入。由此,贯通孔TH不会被连接面651封闭。能够使液相的工作流体从贯通孔TH向流路VC流通。
另外,即使在贯通孔TH内工作流体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生成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由突出部64C1形成的间隙SP而向流路VC流通。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C和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中的作为一个层且一个部件的芯部64C具有突出部64C1,该突出部64C1在芯部64C与槽部件65接触时,在芯部64C与作为另一个层且另一个部件的槽部件65的连接面651之间形成使多个贯通孔TH与多个流路VC连通的间隙SP。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热交换部63B具有第2层642的情况同样,能够抑制贯通孔TH被封闭从而在贯通孔TH中流通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或在贯通孔TH中从液相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不向流路VC流通。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液相的工作流体或气相的工作流体引导至流路VC,因此能够提高作为冷却对象的光源411的冷却效率。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
图13是将作为热交换部63C的变形的热交换部63D的沿着XY平面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而示出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63C中,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C具有形成使贯通孔TH与流路VC连通的间隙SP的突出部64C1。但是,并不限于此,槽部件也可以具有形成间隙SP的突出部。
例如,蒸发部6C也可以代替热交换部63C而具有图13所示的热交换部63D。
如图13所示,热交换部63D除了具有槽部件65D来代替槽部件65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63A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即,热交换部63D具有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和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D。另外,芯部64A配置成与槽部件65D接触。另外,如上述那样,芯部64A与贮存部62连接,通过多个贯通孔TH将贮存在贮存部62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向作为槽部件65D侧的-Y方向输送。
与槽部件65同样,槽部件65D具有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并与蒸气管连接部6121连通的多个流路VC。此外,槽部件65D具有多个突出部65D1,该多个突出部65D1与芯部64A连接并从作为+Y方向的面的连接面651向+Y方向突出。
即,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和作为流路形成层的槽部件65D中的作为一个层且一个部件的槽部件65D具有突出部65D1,该突出部65D1在芯部64A与槽部件65D接触时,在该槽部件65D与作为另一个层且另一个部件的芯部64A之间形成使多个贯通孔TH与多个流路VC连通的间隙SP。
在芯部64A和槽部件65D被组合起来时,多个突出部65D1在芯部64A的-Y方向的面上与多个贯通孔TH以外的区域接触而形成使多个贯通孔TH与多个流路VC连通的间隙SP。
根据具备具有这样的热交换部63D来代替热交换部63C的蒸发部6C的冷却装置5及投影仪,能够起到与具备具有热交换部63C的蒸发部6C的冷却装置5和投影仪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包含在本发明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A~64C上的多个贯通孔TH沿+X方向和+Z方向排列。但是,并不限于此,贯通孔TH也可以在芯部中随机设置。另外,在多个贯通孔TH之间,贯通孔TH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流体输送层的芯部64B具有第1层641和第2层642。但是,并不限于此,芯部64B也可以具有设置在第1层641与第2层642之间的第3层。在该情况下,如果第3层的空隙率比第1层641的空隙率大且与第2层642的空隙率相同或比第2层642的空隙率小,则能够容易地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槽部件65侧流通,并且能够抑制气相的工作流体向贮存部62侧逆流。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芯部64C所具有的突出部64C1分别设置在相邻的贯通孔TH之间。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中,槽部件65D所具有的突出部65D1被设置成与在芯部64A的-Y方向的面上相邻的贯通孔TH之间的区域接触。即,突出部65D1是根据在芯部64A的-Y方向的面上相邻的贯通孔TH之间的区域而设置的。但是,并不限于此,在芯部64C的-Y方向的面上形成突出部64C1的密度及在槽部件65D的+Y方向的面即多个连接面651上形成突出部65D1的密度能够适当变更。即,只要能够形成使贯通孔TH与流路VC连通的间隙SP,则形成间隙SP的突出部的位置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突出部64C1也可以不与芯部64C一体,突出部65D1也可以不与槽部件65D一体。即,也可以在芯部与槽部件之间设置作为形成上述间隙SP的突出部而发挥功能的间隔件。
此外,由突出部64C1、65D1形成的间隙SP也可以形成为使贯通孔TH与流路VC连通的槽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槽部件65、65D与构成壳体61的第2壳体612一体化。但是,并不限于此,槽部件和第2壳体也可以是分体的。在该情况下,芯部和槽部件只要配置在第2壳体的内部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的光源411具有半导体激光器412、413。但是不限于此,光源装置也可以具有超高压汞灯等光源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其他固体光源作为光源。该情况下,环型热管51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光源灯、其他固体光源。
另外,冷却装置5的冷却对象并不限于光源411,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冷却装置5可以对光调制装置343和偏振转换元件313等光学部件进行冷却,也可以对设置于控制装置或电源装置的电路元件进行冷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仪具有3个光调制装置343(343B、343G、343R)。但是,不限于此,在具有2个以下或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343是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不同的透过型的液晶面板。但是,不限于此,作为光调制装置,也可以使用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此外,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制并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即可,也可以使用利用微镜的器件,例如利用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的装置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列举出将具有环型热管51的冷却装置5应用于投影仪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冷却装置除了能够应用于投影仪以外的装置和设备以外,还能够以单体形式进行利用。即,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用途不限于对投影仪的结构部件进行冷却。

Claims (8)

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冷却装置具有:
蒸发部,其利用从冷却对象传递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从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冷凝部,其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蒸气管,其使在所述蒸发部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部流通;以及
液管,其使在所述冷凝部中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部流通,
所述蒸发部具有:
壳体,其与所述液管连接,具有对流入到该壳体的内部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贮存的储液器;
芯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供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浸入并输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槽部件,其与所述芯部连接,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的多个流路,
所述芯部具有多个贯通孔,该多个贯通孔沿着从所述储液器朝向所述槽部件的第1方向贯通所述芯部,将贮存在所述储液器中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沿所述第1方向输送,
所述芯部配置成与所述槽部件接触,
所述芯部和所述槽部件中的一个部件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芯部和所述槽部件中的所述一个部件与所述芯部和所述槽部件中的另一个部件之间形成使所述多个贯通孔与所述多个流路连通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部具有:
第1层,其具有所述多个贯通孔;以及
第2层,其位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槽部件之间,
所述第2层的空隙率比所述第1层的空隙率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层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1层的热传导率大。
4.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冷却装置具有:
蒸发部,其利用从冷却对象传递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冷凝部,其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蒸气管,其使在所述蒸发部中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部流通;以及
液管,其使在所述冷凝部中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部流通,
所述蒸发部具有:
壳体,其与所述液管连接,具有对流入到该壳体的内部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贮存的贮存部;以及
热交换部,其使从所述贮存部供给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发,
所述热交换部具有沿着从所述贮存部朝向所述热交换部的第1方向依次设置的流体输送层和流路形成层,
所述流路形成层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并与所述蒸气管连通的多个流路,并且所述流路形成层与所述流体输送层连接,
所述流体输送层具有多个贯通孔,该多个贯通孔沿着所述第1方向贯通所述流体输送层,将贮存在所述贮存部中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沿所述第1方向输送,
所述流体输送层配置成与所述流路形成层接触,
所述流体输送层和所述流路形成层中的一个层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流体输送层和所述流路形成层中的所述一个层与所述流体输送层和所述流路形成层中的另一个层之间形成使所述多个贯通孔与所述多个流路连通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输送层具有:
第1层,其具有所述多个贯通孔;以及
第2层,其位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流路形成层之间,
所述第2层的空隙率比所述第1层的空隙率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层的热传导率比所述第1层的热传导率大。
7.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光源,其射出光;
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对被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射;以及
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对象是所述光源。
CN202010164826.7A 2019-03-14 2020-03-11 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 Active CN111694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6948A JP7302207B2 (ja) 2019-03-14 2019-03-14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9-046948 2019-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4204A CN111694204A (zh) 2020-09-22
CN111694204B true CN111694204B (zh) 2023-06-06

Family

ID=72424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4826.7A Active CN111694204B (zh) 2019-03-14 2020-03-11 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5733B2 (zh)
JP (1) JP7302207B2 (zh)
CN (1) CN1116942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48410A (ja) * 2019-03-14 2020-09-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09381A (en) * 2006-08-02 2008-02-16 Coretronic Corp Projection apparatus
JP2009229955A (ja) * 2008-03-25 2009-10-0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US7748436B1 (en) * 2006-05-03 2010-07-06 Advanced Cooling Technologies, Inc Evaporator for capillary loop
CN108255002A (zh) * 2016-12-28 2018-07-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热输送装置和投影仪
CN108613578A (zh) * 2016-12-13 2018-10-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蒸发器
JP2019007725A (ja) * 2017-06-23 2019-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9131589A1 (ja) * 2017-12-25 2019-07-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放熱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4075A (ja) * 1992-12-22 1994-07-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蒸発器用ウイック
JP2005300038A (ja) * 2004-04-13 2005-10-27 Sony Corp 熱輸送装置、熱輸送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20060279706A1 (en) * 2005-06-14 2006-12-14 Bash Cullen E Projection system
WO2007029359A1 (en) 2005-09-01 2007-03-15 Fuchigami Micro Co., Ltd. Heat pip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4119944B2 (ja) * 2006-04-03 2008-07-16 株式会社渕上ミクロ ヒートパイプ
JP5664107B2 (ja) 2010-10-14 2015-0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そのような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5720338B2 (ja) * 2011-03-17 2015-05-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
JP6091194B2 (ja) 2012-12-06 2017-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宇宙用ループ形ヒートパイプおよび宇宙用ループ形ヒートパイプ用蒸発器
JP6341664B2 (ja) * 2014-01-10 2018-06-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18110200A (ja) * 2017-01-06 2018-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熱輸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022402B2 (ja) 2017-06-06 2022-02-18 公立大学法人山陽小野田市立山口東京理科大学 沸騰冷却装置
CN207816069U (zh) * 2017-12-13 2018-09-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蒸发器及回路热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8436B1 (en) * 2006-05-03 2010-07-06 Advanced Cooling Technologies, Inc Evaporator for capillary loop
TW200809381A (en) * 2006-08-02 2008-02-16 Coretronic Corp Projection apparatus
JP2009229955A (ja) * 2008-03-25 2009-10-08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CN108613578A (zh) * 2016-12-13 2018-10-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蒸发器
CN108255002A (zh) * 2016-12-28 2018-07-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热输送装置和投影仪
JP2019007725A (ja) * 2017-06-23 2019-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9131589A1 (ja) * 2017-12-25 2019-07-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放熱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55733B2 (en) 2021-03-23
US20200292926A1 (en) 2020-09-17
JP2020148416A (ja) 2020-09-17
JP7302207B2 (ja) 2023-07-04
CN111694204A (zh) 202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94205B (zh) 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CN110873998B (zh) 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JP2021032955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8255002B (zh) 热输送装置和投影仪
CN111694204B (zh) 冷却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11103747B (zh) 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US10877361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JP2017151213A (ja) 光学装置、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34897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026929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53586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096027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808477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48375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085611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59599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4488669B (zh) 投影仪
JP2020134671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067388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480858B2 (en) Projector and cooling device
JP2021081156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018002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01576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9082608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