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8669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8669B
CN114488669B CN202111241562.1A CN202111241562A CN114488669B CN 114488669 B CN114488669 B CN 114488669B CN 202111241562 A CN202111241562 A CN 202111241562A CN 114488669 B CN114488669 B CN 1144886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fluid
unit
cooling
evaporat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15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88669A (zh
Inventor
长谷要
胜田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488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8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88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8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13Plural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3/00Colour photography, other than mere exposure or projection of a colour film
    • G03B33/10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 G03B33/12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using beam-splitting or beam-combining systems, e.g. dichroic mirr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投影仪,能够简化设置。投影仪具有第1冷却对象、冷却装置、收纳第1冷却对象及冷却装置的外装壳体。冷却装置具有:第1压缩部,压缩气相工作流体;冷凝部,将第1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工作流体;第1膨胀部,对冷凝部冷凝后的液相工作流体减压而使液相工作流体变化为液气混合的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以从第1冷却对象传递的热使从第1膨胀部流入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工作流体,将变化后的气相工作流体向第1压缩部排出;第1连接管,将从第1膨胀部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蒸发部;第2连接管,将从第1蒸发部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压缩部;第1壳体,将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第1蒸发部及第2连接管密闭在内部。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配置于室内并投射影像的室内单元和配置在室外的室外单元的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室内单元除了具有RGB的各激光簇、光学合成部以及投射镜头之外,还具有RGB的激光吸热器、第1制冷剂配管、排放管以及电子膨胀阀。室外单元具有第2制冷剂配管、冷却装置以及制冷剂加热器。在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配设有制冷剂配管和通信线,该制冷剂配管将第1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第2制冷剂配管的一端连接,并将第1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与第2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连接。
在上述投影仪中,电子膨胀阀、G激光吸热器、B激光吸热器、R激光吸热器按该顺序经由第1制冷剂配管串联连接。
第2制冷剂配管经由制冷剂配管与第1制冷剂配管一起形成环状的制冷剂路径。制冷剂按照电子膨胀阀的一端、各激光吸热器、制冷剂加热器、冷却装置的制冷剂压缩机及冷凝器、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的顺序循环。
制冷剂压缩机通过压缩制冷剂气体,使制冷剂气体高温化和高压化。冷凝器使高温化和高压化后的制冷剂气体与通过风扇从室外单元的外部流入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来使制冷剂气体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电子膨胀阀对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使其成为容易气化的液体制冷剂。另外,电子膨胀阀通过控制第1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减压量来控制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利用制冷剂的潜热效应来冷却各激光吸热器。
另外,若制冷剂在未完全气化的状态下流入制冷剂压缩机,则会对制冷剂压缩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利用制冷剂加热器对向制冷剂压缩机流入的制冷剂进行了加热。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制冷剂路径中的从电子膨胀阀的一端到各激光吸热器以及制冷剂加热器之间的部分,通过制冷剂的潜热效应,将各激光吸热器等的温度保持为恒定。这样,冷却装置能够经由在致冷剂路径内循环的致冷剂,将各激光吸热器、进而将RGB的各激光簇冷却到某个恒定温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2659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由于具有经由制冷剂配管以及通信线与室内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因此存在投影仪的设置变得繁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的投影仪,该投影仪具有:第1冷却对象;冷却装置,其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外装壳体,其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壳并收纳所述第1冷却对象和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1压缩部,其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冷凝部,其将被所述第1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膨胀部,其对被所述冷凝部冷凝后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其利用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传递的热使从所述第1膨胀部流入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并将变化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第1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1膨胀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1蒸发部;第2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1蒸发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1压缩部;以及第1壳体,其将所述第1膨胀部、所述第1连接管、所述第1蒸发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管密闭在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A、1B、1C、1D、1E、1F、1G、1H:投影仪;2:外装壳体;411:光源;5A、5B、5C、5D、5E、5F、5G、5H:冷却装置;51:第1压缩部;52:冷凝部;53:第1膨胀部;54:第1蒸发部;55:配管;551:第1配管;552:第2配管;553:第3配管(第1连接管);554:第4配管(第2连接管);56:冷却风扇;57:第1壳体;58:循环风扇(第1循环风扇);58B:循环风扇(第2循环风扇);58C:循环风扇(第3循环风扇);61:第2压缩部;62:第2膨胀部;63:第2蒸发部;64:配管;641:第1配管;642:第2配管;643:第3配管(第3连接管);644:第4配管(第4连接管);645:第5配管(第1连接管);646:第6配管(第2连接管);65:第2壳体;CT1:第1冷却对象;CT2:第2冷却对象。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的外观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的图像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投影仪1A具有构成投影仪1A的外壳的外装壳体2。
[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左侧面部25和右侧面部26,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底面部22具有与载置投影仪1A的设置面接触的多个脚部221。
正面部23在外装壳体2中位于图像的投射侧。正面部23具有使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36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231,由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通过开口部231。另外,正面部23在夹着开口部231的位置处具有排气口232和导入口233。排气口232在正面部23位于左侧面部25侧,将对投影仪1A内的冷却对象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气体排出到外装壳体2的外部。导入口233在正面部23位于右侧面部26侧,将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等气体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内部。
[投影仪的内部结构]
图2是示出投影仪1A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投影仪1A还具有图像投射装置3、电源装置PS以及控制装置CD。图像投射装置3、电源装置PS以及控制装置CD收纳在外装壳体2内。另外,虽然在图2中省略了图示,但投影仪1A具有第1冷却对象CT1以及冷却装置5A(参照图4)。
电源装置PS对从外部供给的电力的电压进行变压,并将变压后的电力供给到投影仪1A的各电子部件。
控制装置CD对投影仪1A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装置CD可以例示安装有例如集成电路的电路基板。
[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
图像投射装置3形成与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投射所形成的图像。图像投射装置3具有光源装置4、均匀化部31、颜色分离部32、中继部33、图像形成部34、光学部件用壳体35和投射光学装置36。
光源装置4射出照明光。关于光源装置4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均匀化部31使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照明光均匀化。均匀化后的照明光经过颜色分离部32和中继部33,对图像形成部34的后述的光调制装置343的调制区域进行照明。均匀化部31具有2个透镜阵列311、312、偏振转换元件313和重叠透镜314。
颜色分离部32将从均匀化部31入射的光分离为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颜色分离部32具有2个分色镜321、322和反射由分色镜321分离出的蓝色光的反射镜323。
中继部33设置在比其他色光的光路更长的红色光的光路上,抑制红色光的损失。中继部33具有入射侧透镜331、中继透镜333、反射镜332、3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红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了中继部33。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光路比其他色光长的色光为蓝色光,在蓝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部33。
图像形成部34对入射的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进行调制,并对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从而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34具有对应于所入射的色光设置的3个场透镜341、3个入射侧偏振片342、3个光调制装置343、3个视野角补偿片344、3个射出侧偏振片345以及1个颜色合成部346。
光调制装置343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343包含红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R、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G以及蓝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B。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343由透射型的液晶面板构成,由入射侧偏振片342、光调制装置343、射出侧偏振片345构成液晶光阀。
颜色合成部346对通过光调制装置343B、343G、343R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而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颜色合成部346由十字分色棱镜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光学部件用壳体35在内部收纳上述的各部分31~34。此外,在图像投射装置3中设定有作为设计上的光轴的照明光轴Ax,光学部件用壳体35在照明光轴Ax上的规定位置处保持各部分31~34。另外,光源装置4和投射光学装置36配置在照明光轴Ax上的规定位置处。
投射光学装置36是将从图像形成部34入射的图像放大投射到被投射面的投射镜头。即,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由光调制装置343B、343G、343R调制后的光。投射光学装置36例如构成为在筒状的镜筒内收纳有多个透镜的透镜组。
[光源装置的结构]
图3是示出光源装置4的结构的示意图。
光源装置4将照明光射出到均匀化部31。如图3所示,光源装置4具有光源用壳体CA以及收纳在光源用壳体CA内的光源部41、远焦光学元件42、均束光学元件43、偏振分离元件44、第1聚光元件45、波长转换元件46、第1相位差元件47、第2聚光元件48、扩散反射部49和第2相位差元件RP。
光源用壳体CA构成为尘埃等难以侵入内部的密闭壳体。
光源部41、远焦光学元件42、均束光学元件43、偏振分离元件44、第1相位差元件47、第2聚光元件48和扩散反射部49配置在设定于光源装置4的照明光轴Ax1上。
波长转换元件46、第1聚光元件45、偏振分离元件44和第2相位差元件RP配置在设定于光源装置4且与照明光轴Ax1正交的照明光轴Ax2上。照明光轴Ax2在透镜阵列311的位置处与照明光轴Ax一致。换言之,照明光轴Ax2设定在照明光轴Ax的延长线上。
[光源部的结构]
光源部41具有射出光的光源411和准直透镜415。
光源411具有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以及支承部件414。
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作为激励光的s偏振的蓝色光L1s。蓝色光L1s例如是峰值波长为440nm的激光。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的蓝色光L1s入射到波长转换元件46。
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p偏振的蓝色光L2p。蓝色光L2p是例如峰值波长为460nm的激光。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的蓝色光L2p入射到扩散反射部49。
支承部件414支承在与照明光轴Ax1垂直的平面上分别配置成阵列状的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
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的蓝色光L1s和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的蓝色光L2p被准直透镜415转换为平行光束,并入射到远焦光学元件4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411是射出s偏振的蓝色光L1s和p偏振的蓝色光L2p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光源411也可以构成为射出作为偏振方向相同的线偏振光的蓝色光。在这种情况下,在光源部41和偏振分离元件44之间设置将入射的一种线偏振光转换为包含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光的相位差元件即可。
[远焦光学元件和均束光学元件的结构]
远焦光学元件42调整从光源部41入射的蓝色光L1s、L2p的光束直径,使它们入射到均束光学元件43。远焦光学元件42由对入射的光进行会聚的透镜421和使由透镜421会聚的光束平行化的透镜422构成。
均束光学元件43使蓝色光L1s、L2p的照度分布均匀化。均束光学元件43由一对多透镜阵列431、432构成。另外,也可以代替均束光学元件43,而设置使入射的光扩散的扩散元件。
[偏振分离元件的结构]
穿过了均束光学元件43的蓝色光L1s、L2p入射到偏振分离元件44。
偏振分离元件44是棱镜型的偏振分束器,将包含在入射的光中的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分离。具体而言,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s偏振成分,使p偏振成分穿过。另外,偏振分离元件44具有无论是s偏振成分还是p偏振成分均使规定波长以上的光穿过的颜色分离特性。因此,s偏振的蓝色光L1s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入射到第1聚光元件45。另一方面,p偏振的蓝色光L2p穿过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
[第1聚光元件的结构]
第1聚光元件45将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的蓝色光L1s会聚到波长转换元件46。此外,第1聚光元件45使从波长转换元件46入射的荧光YL平行化。在图3的例子中,第1聚光元件45由两个透镜451、452构成,但构成第1聚光元件45的透镜的数量不限。
[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
波长转换元件46被入射光激励,产生波长比入射的光长的荧光YL,并将荧光YL射出到第1聚光元件45。换言之,波长转换元件46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并射出转换后的光。由波长转换元件46生成的荧光YL例如是峰值波长为500nm~700nm的光。波长转换元件46具有波长转换部461以及散热部462。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波长转换部461具有波长转换层和反射层。波长转换层包含将荧光YL扩散并射出的荧光体,荧光YL是对入射的蓝色光L1s的波长进行转换而获得的非偏振光。反射层将从波长转换层入射的荧光YL反射到第1聚光元件45侧。
散热部462设置在波长转换部461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侧的面上,释放由波长转换部461产生的热。
从波长转换元件46射出的荧光YL在沿照明光轴Ax2穿过第1聚光元件45后,入射到具有上述颜色分离特性的偏振分离元件44。然后,荧光YL沿着照明光轴Ax2穿过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
另外,波长转换元件46也可以是通过电机等旋转装置以与照明光轴Ax2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结构。
[第1相位差元件和第2聚光元件的结构]
第1相位差元件47配置在偏振分离元件44与第2聚光元件48之间。第1相位差元件47将穿过了偏振分离元件44的蓝色光L2p转换为圆偏振的蓝色光L2c。蓝色光L2c入射到第2聚光元件48。
第2聚光元件48将从第1相位差元件47入射的蓝色光L2c会聚到扩散反射部49。另外,第2聚光元件48使从扩散反射部49入射的蓝色光L2c平行化。另外,构成第2聚光元件48的透镜的数量可以适当变更。
[扩散反射部的结构]
扩散反射部49以与从波长转换元件46射出的荧光YL同样的扩散角反射并扩散所入射的蓝色光L2c。作为扩散反射部49的结构,可以例示具有使所入射的蓝色光L2c进行朗伯反射的反射片、和使反射片以与照明光轴Ax1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旋转装置的结构。
由扩散反射部49反射的蓝色光L2c在穿过第2聚光元件48后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蓝色光L2c在被扩散反射部49反射时,被转换为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圆偏振光。因此,经由第2聚光元件48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的蓝色光L2c不是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时的p偏振的蓝色光L2p,而被转换为s偏振的蓝色光L2s。然后,蓝色光L2s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即,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的光是蓝色光L2s和荧光YL混合存在的白色光。
[第2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2相位差元件RP将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的白色光转换为s偏振光和p偏振光混合存在的光。这样转换后的白色的照明光WL入射到上述均匀化部31。
[冷却装置的结构]
图4是示出冷却装置5A的示意图。另外,在图4中,将工作流体的流通方向用虚线的箭头表示。
冷却装置5A对构成投影仪1A的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冷却装置5A使在液相和气相之间进行相变的工作流体循环,从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作为第1冷却对象CT1,能够例示光源411、波长转换元件46以及光调制装置343中的至少1个。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A中,第1冷却对象CT1是光源411。如图4所示,冷却装置5A和第1冷却对象CT1收纳在外装壳体2内。
冷却装置5A具有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和第1蒸发部54、多个配管55、冷却风扇56以及第1壳体57。
[多个配管的结构]
多个配管55是将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以及第1蒸发部54连接成环状的管状部件,工作流体在内部流通。多个配管55包含第1配管551、第2配管552、第3配管553以及第4配管554。
第1配管551连接第1压缩部51和冷凝部52。
第2配管552连接冷凝部52和第1膨胀部53。
第1配管551和第2配管552由对压力比较高的工作流体的强度耐性比较高的材料、例如金属形成。
第3配管553相当于第1连接管。第3配管553连接第1膨胀部53和第1蒸发部54,从而将从第1膨胀部53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蒸发部54。
第4配管554相当于第2连接管。第4配管554连接第1蒸发部54和第1压缩部51,从而将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压缩部5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3配管553和第4配管554中流通压力比较低的工作流体,所以第3配管553和第4配管554由确保针对压力比较低的工作流体的强度耐性的材料、例如金属或树脂形成。
[第1压缩部的结构]
第1压缩部51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即,第1压缩部51通过对从第4配管554流入的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而使气相的工作流体高温化和高压化。第1压缩部51将高温化和高压化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1配管551排出到冷凝部52。
[冷凝部的结构]
冷凝部52经由第1配管551而与第1压缩部51连接。冷凝部52将由第1压缩部51压缩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即高温化和高压化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具体而言,冷凝部52通过在压缩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与从外装壳体2的外部导入内部并通过冷却风扇56流通到冷凝部52的冷却气体之间热交换,将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成高压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冷凝部52将冷凝后的工作流体经由第2配管552排出到第1膨胀部53。
[第1膨胀部的结构]
第1膨胀部53是减压器,并且经由第2配管552而与冷凝部52连接。在第1膨胀部53中流入被冷凝部52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
第1膨胀部53对被冷凝部52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从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即,第1膨胀部53使工作流体的温度降低。第1膨胀部53将液相和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经由第3配管553向第1蒸发部54排出。
第1膨胀部53可以由例如能够控制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温度的膨胀阀(详细而言,电子膨胀阀)构成,还可以由毛细管构成。
[第1蒸发部的结构]
第1蒸发部54经由第3配管553而与第1膨胀部53连接。在第1蒸发部54中经由第3配管553从第1膨胀部53流入液相和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
第1蒸发部54经由热传递部件TM而与第1冷却对象CT1连接。热传递部件TM是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制部件。即,第1蒸发部54与第1冷却对象CT1以能够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1蒸发部54通过经由热传递部件TM从第1冷却对象CT1传递来的热而使从第1膨胀部53流入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而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54将变化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4配管554向第1压缩部51排出。由此,第1冷却对象CT1的热被消耗,第1冷却对象CT1被冷却。
例如,在第1冷却对象CT1为光源411的情况下,由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产生的热经由支承部件414和热传递部件TM传递至第1蒸发部54,通过所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由此冷却各半导体激光器412、413。在第1冷却对象CT1为波长转换元件46和光调制装置343等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另外,也可以没有热传递部件TM。
这样,冷却装置5A具有工作流体的循环路径CR,在该循环路径CR中,工作流体依次流通过第1压缩部51、第1配管551、冷凝部52、第2配管552、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第4配管554,并再次流入第1压缩部51。循环路径CR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
[第1壳体的结构]
第1壳体57是将第1膨胀部53、作为第1连接管的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作为第2连接管的第4配管554密闭在内部的密闭壳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57还在内部收纳第1压缩部51。
这里,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553流入到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1压缩部51排出并经由第1配管551、冷凝部52以及第2配管552流入到第1膨胀部5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即,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流入到第1压缩部51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1压缩部51排出并经由冷凝部52流入到第1膨胀部5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因此,根据投影仪1A的使用环境的湿度,存在因从第1膨胀部53到达第1压缩部51的低温的工作流体而在第1膨胀部53中的工作流体的出口、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产生结露的可能性。当在这些部件产生结露而在配置于这些部件的附近的电子部件上附着水分时,电子部件有可能发生故障。
另一方面,考虑了对第1膨胀部53中的减压进行调整,将从第1膨胀部53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设为设想即使在使用了投影仪1A的情况下也不产生结露的温度,由此抑制结露的产生。
但是,当这样对工作流体的温度进行调整时,虽然能够抑制结露的产生,但由于难以使从第1膨胀部53流入到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更低,所以难以进一步提高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效率。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A中,将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密闭在第1壳体57内进行收纳。即,处于低温侧的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配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第1壳体57是通过湿度被管理的工厂等的设备组装而成的,因此能够使第1壳体57内的湿度低于投影仪1A的使用环境的湿度。
这样,通过在湿度比投影仪1A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的第1壳体57内密闭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即使在使低温的工作流体从第1膨胀部53流入第1蒸发部54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1壳体57内产生结露。而且,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被第1膨胀部53减压而流入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被第1蒸发部54冷却的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压缩部51密闭在第1壳体57内。在第1压缩部51中与第4配管554连接的流入端有可能因从第1蒸发部54经由第4配管554流入的工作流体而容易结露。因此,通过将第1压缩部51也密闭在第1壳体57内,抑制了在第1压缩部51产生结露。
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1压缩部51也可以不密闭收纳在第1壳体57内。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起到以下效果。
投影仪1A对从光源41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投影仪1A具有:第1冷却对象CT1;冷却装置5A,其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以及外装壳体2,其构成投影仪1A的外壳并收纳第1冷却对象CT1和冷却装置5A。
冷却装置5A具有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作为第1连接管的第3配管553、作为第2连接管的第4配管554以及第1壳体57。
第1压缩部51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冷凝部52将被第1压缩部51压缩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工作流体。第1膨胀部53对被冷凝部52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54通过从第1冷却对象CT1传递的热使从第1膨胀部53流入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并将变化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向第1压缩部51排出。第3配管553将从第1膨胀部53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蒸发部54。第4配管554将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压缩部51。第1壳体57将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冷却装置5A与第1冷却对象CT1一起设置在外装壳体2内,所以与冷却装置5A的一部分设置于外装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1A的设置。并且,除了能够使投影仪1A的外观良好之外,还能够使投影仪1A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使投影仪1A移动。
此外,通过使第1壳体57内的湿度比投影仪1A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使得不容易在配置于第1壳体57内的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中产生由于流通过低温的工作流体而引起的结露。因此,能够防止因结露产生的水分附着于电子部件而导致电子部件故障的情况,并且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1蒸发部54流通,因此,能够提高被第1蒸发部54消耗热量的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效率。
在投影仪1A中,第1壳体57将第1压缩部51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1压缩部51中流通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1压缩部51产生结露。
并且,由于第1压缩部51密闭在第1壳体57的内部,所以能够通过第1壳体57使由于第1压缩部51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噪声衰减,能够降低向投影仪1A的外部输出的噪声。
在投影仪1A中,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流入第1压缩部51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1压缩部51排出并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1膨胀部5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处于低温侧的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配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第3配管553相当于第1连接管,第4配管554相当于第2连接管。
根据这样的结构,处于低温侧的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以及第4配管554配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结露的产生。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同样的结构,但在通过在第1壳体57内循环的冷却气体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的点上与投影仪1A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所具有的冷却装置5B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除了具有图5所示的冷却装置5B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A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冷却装置5B除了具有循环风扇58代替热传递部件TM之外,具有与冷却装置5A同样的结构,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即,冷却装置5B除了具有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配管55(551~554)、冷却风扇56以及第1壳体57之外,还具有循环风扇58。
第1壳体57将第1膨胀部53、作为第1连接管的第3配管553、第1蒸发部54、作为第2连接管的第4配管554、第1压缩部51、第1冷却对象CT1以及循环风扇58密闭收纳在内部。
另外,第1冷却对象CT1不是经由热传递部件TM与第1蒸发部54连接,而是在第1壳体57内与第1蒸发部54分开设置。
循环风扇58相当于第1循环风扇。循环风扇58配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使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循环风扇58如在图5中箭头AR1所示那样吸引被第1蒸发部54冷却的冷却气体,并且如箭头AR2所示那样将所吸引的冷却气体向第1冷却对象CT1送出。向第1冷却对象CT1送出并冷却了第1冷却对象CT1后的冷却气体如箭头AR3所示那样向第1蒸发部54流通并被第1蒸发部54冷却。换言之,第1蒸发部54对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
这样,在冷却装置5B中,第1冷却对象CT1被设置于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冷却。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除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
在投影仪1B中,第1冷却对象CT1配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第1蒸发部54对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1冷却对象CT1被密闭在第1壳体57内,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第1冷却对象CT1。并且,能够通过在第1壳体57内被第1蒸发部54冷却的冷却气体对第1冷却对象CT1的整体进行冷却。此外,在第1冷却对象CT1是红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R、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G以及蓝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B的情况下等第1冷却对象CT1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时,与对多个构成要素分别设置第1蒸发部54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5B的结构。
在投影仪1B中,冷却装置5B具有循环风扇58,该循环风扇58设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使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循环风扇58相当于第1循环风扇。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循环风扇58使在第1壳体57内循环并被第1蒸发部54冷却的冷却气体向第1冷却对象CT1流通。因此,能够提高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效率。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同样的结构之外,在还具有用于对与第1冷却对象CT1不同的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结构的点上与投影仪1A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所具有的冷却装置5C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除了如图6所示具有对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5C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A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即,投影仪1C具有第1冷却对象CT1和与第1冷却对象CT1不同的第2冷却对象CT2。
第2冷却对象CT2与冷却装置5C一起配置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第1冷却对象CT1例如是光源411,第2冷却对象CT2例如是光调制装置343。
冷却装置5C除了具有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冷却风扇56以及第1壳体57之外,还具有作为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结构的第2压缩部61、第2膨胀部62、第2蒸发部63以及在内部流通工作流体的多个配管64。
[多个配管的结构]
多个配管64包含第1配管641、第2配管642、第3配管643、第4配管644、第5配管645以及第6配管646。
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配管551同样,第1配管641连接第2压缩部61和冷凝部52。第2配管642连接冷凝部52和第2膨胀部62。第1配管641和第2配管642由针对压力比较高的工作流体的强度耐性比较高的材料形成。
第3配管643相当于第3连接管。第3配管643连接第2膨胀部62、第1膨胀部53以及第2蒸发部63。第3配管643将从第2膨胀部62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膨胀部53和第2蒸发部63。另外,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1膨胀部53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和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4配管644相当于第4连接管。第4配管644连接第2蒸发部63与第1压缩部51和第2压缩部61。第4配管644使从第1压缩部51排出的工作流体与从第2蒸发部63排出的工作流体合流而引导至第2压缩部61。
第5配管645相当于第1连接管。第5配管645连接第1膨胀部53和第1蒸发部54并将从第1膨胀部53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蒸发部54。
第6配管646相当于第2连接管。第6配管646连接第1蒸发部54和第1压缩部51并将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1压缩部51。
通过这样的配管64,从冷凝部52排出的工作流体经由第2配管642流入第2膨胀部62。从第2膨胀部62排出的工作流体被第3配管643分流并流入第1膨胀部53和第2蒸发部63。
从第1膨胀部53排出的工作流体经由第5配管645流入第1蒸发部54,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工作流体经由第6配管646流入第1压缩部51。
从第2蒸发部63排出的工作流体和从第1压缩部51排出的工作流体被第4配管644合流并流入第2压缩部61,从第2压缩部61排出的工作流体经由第1配管641流入冷凝部52。
这样,冷却装置5C具有工作流体的第1循环路径CR1,在该第1循环路径CR1中,工作流体从冷凝部52排出并依次流通过第2配管642、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第6配管646、第1压缩部51、第4配管644、第2压缩部61、第1配管641,并再次流入冷凝部52。
并且,冷却装置5C具有工作流体的第2循环路径CR2,在该第2循环路径CR2中,工作流体从冷凝部52排出并依次流通过第2配管642、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第4配管644、第2压缩部61、第1配管641,并再次流入冷凝部52。
[第2膨胀部、第2蒸发部以及第2压缩部的结构]
第2膨胀部62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膨胀部53同样地发挥功能。第2膨胀部62是减压器,液相的工作流体从冷凝部52经由第2配管642流入第2膨胀部62。第2膨胀部62对被冷凝部52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减压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
第2蒸发部63与冷却装置5A中的第1蒸发部54同样地发挥功能。液相的工作流体从第1膨胀部53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第2蒸发部63通过从以能够经由热传递部件TM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第2冷却对象CT2传递的热使被第2膨胀部62减压后的工作流体蒸发,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由此,第2冷却对象CT2的热被消耗,第2冷却对象CT2被冷却。
第2压缩部61与冷却装置5A中的第1压缩部51同样地发挥功能。第2压缩部61对经由第4配管644从第2蒸发部63和第1压缩部51流入的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第2压缩部61将压缩后的工作流体经由第1配管641排出到冷凝部52。
[第1膨胀部和第1蒸发部的结构]
在冷却装置5C中,第1膨胀部53经由第2配管642、第2膨胀部62以及第3配管643而与冷凝部52连接。第1膨胀部53对经由第3配管643从第2膨胀部62流入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一步进行减压,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即,第1膨胀部53使从第2膨胀部62流入的工作流体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第1蒸发部54经由第5配管645而与第1膨胀部53连接。第1蒸发部54通过从以能够经由热传递部件TM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第1冷却对象CT1传递的热使从第1膨胀部53流入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由此,第1冷却对象CT1的热被消耗,第1冷却对象CT1被冷却。第1蒸发部54将变化后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6配管646排出到第1压缩部51。
[第1压缩部的结构]
第1压缩部51对从第1蒸发部54经由第6配管646流入的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第1压缩部51将压缩后的工作流体经由第4配管644排出到第2压缩部61。
这里,冷却装置5C中的第1压缩部51对从第1蒸发部54流入的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以使从第1压缩部51流入第4配管644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与从第2蒸发部63流入第4配管644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从第1压缩部51流入第4配管644的气相的工作流体与从第2蒸发部63流入第4配管644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合流而流入第2压缩部61。
另外,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与第2压缩部61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由此,通过使驱动频率的相位错开半个周期来驱动第1压缩部51和第2压缩部61,能够抑制在各压缩部51、61产生的噪声变大。另外,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与第2压缩部61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包括各驱动频率相同。
[第1壳体的结构]
在冷却装置5C中,第1壳体57也将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第1压缩部51、第5配管645以及第6配管646密闭收纳在内部。第5配管645相当于第1连接管,第6配管646相当于第2连接管。
这里,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5配管645流入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并且,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排出并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因此,由于从第1膨胀部53流入第1蒸发部54的低温的工作流体,容易在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以及第1蒸发部54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在冷却装置5C中,通过将从第1膨胀部53到达第1压缩部51的工作流体的流路上的结构密闭收纳在第1壳体57内,抑制了结露的产生。
另外,在冷却装置5C中也是,第1压缩部51也可以不密闭收纳在第1壳体57的内部。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除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
投影仪1C具有配置在外装壳体2内并与第1冷却对象CT1不同的第2冷却对象CT2。
冷却装置5C具有第2压缩部61、第2膨胀部62、第2蒸发部63、第3配管643以及第4配管644。第3配管643相当于第3连接管,第4配管644相当于第4连接管。第2膨胀部62对被冷凝部52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减压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第2蒸发部63通过从第2冷却对象CT2传递的热使被第2膨胀部62减压后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第2压缩部61对从第2蒸发部63流入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第3配管643将从第2膨胀部62排出的工作流体引导至第2蒸发部63和第1膨胀部53。第4配管644使从第1压缩部51排出的工作流体和从第2蒸发部63排出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合流而引导至第2压缩部61。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CT2设置在外装壳体2内,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和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同样地,除了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1C的设置之外,还能够容易地使投影仪1C移动。
并且,由于能够通过1个冷却装置5C对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所以不需要为每个冷却对象设置冷却装置,能够在冷却第1冷却对象CT1的第1循环路径CR1和冷却第2冷却对象CT2的第2循环路径CR2中共用第2压缩部61、冷凝部52以及第2膨胀部62。因此,能够抑制具有冷却装置5C的投影仪1C的大型化。
在投影仪1C中,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排出并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并且,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5配管645流入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第5配管645相当于第1连接管,第6配管646相当于第2连接管。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在第2蒸发部6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所以在第1冷却对象CT1的管理温度比第2冷却对象CT2的管理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
这里,在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以及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因此,容易在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以及第1蒸发部54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以及第6配管646密闭在第1壳体57内。而且,通过使第1壳体57内的湿度比投影仪1C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抑制在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以及第6配管646产生结露。因此,由于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在第1蒸发部54中流通,所以能够提高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效率。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结构,但在与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中的冷却装置5B同样,通过在第1壳体57内循环的冷却气体来冷却第1冷却对象CT1的点上与投影仪1C不同。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D所具有的冷却装置5D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D除了具有图7所示的冷却装置5D代替冷却装置5C之外,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冷却装置5D除了具有循环风扇58代替热传递部件TM之外,具有与冷却装置5C同样的结构,对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冷却装置5D还具有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冷却风扇56、第1壳体57、循环风扇58、第2压缩部61、第2膨胀部62、第2蒸发部63以及配管64(641~646)。循环风扇58相当于第1循环风扇。
并且,冷却装置5D具有工作流体的第1循环路径CR1,在该第1循环路径CR1中,从冷凝部52排出的工作流体在依次流通过第2配管642、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第6配管646、第1压缩部51、第4配管644、第2压缩部61、第1配管641之后,再次流入冷凝部52。
并且,冷却装置5D具有工作流体的第2循环路径CR2,在该第2循环路径CR2中,从冷凝部52排出的工作流体在依次流通过第2配管642、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第4配管644、第2压缩部61、第1配管641之后,再次流入冷凝部52。
在冷却装置5D中,与第3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57同样,第1壳体57将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第6配管646和第1压缩部51、第1冷却对象CT1密闭收纳在内部。第5配管645相当于第1连接管,第6配管646相当于第2连接管。
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壳体57的内部同样,在第1壳体57的内部设置有供第1壳体57内的冷却气体循环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向第1冷却对象CT1流通的冷却气体被第1蒸发部54冷却。即,与冷却装置5B中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同样,被第1蒸发部54冷却的冷却气体在如箭头AR1所示那样被循环风扇58吸引之后,如箭头AR2所示被循环风扇58送出到第1冷却对象CT1。送出到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气体如箭头AR3所示那样向第1蒸发部54流通并被第1蒸发部54冷却。这样,第1蒸发部54对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另外,虽然冷却装置5D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但第1蒸发部54的冷却对象也可以称为第1壳体57内的冷却气体。
另外,在冷却装置5D中也是,第1压缩部51也可以不收纳在第1壳体57的内部。
[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D起到与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同样的效果和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结构,但在第1壳体57的密闭范围扩大的点上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E所具有的冷却装置5E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E除了具有图8所示的冷却装置5E代替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C之外,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与冷却装置5C同样,冷却装置5E具有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冷却风扇56、第1壳体57、第2压缩部61、第2膨胀部62、第2蒸发部63以及多个配管64(641~646),并且具有由这些部件构成的第1循环路径CR1和第2循环路径CR2。
在冷却装置5E中,与冷却装置5C的第1壳体57同样,第1壳体57将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第6配管646以及第1压缩部51密封收纳在内部。此外,第1壳体57还将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第4配管644以及第2压缩部61密闭收纳在内部。
这里,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排出并经由第1配管641、冷凝部52以及第2配管64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
并且,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5配管645流入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
因此,通过将冷却装置5E的构成部件中的供经由第1配管641、冷凝部52以及第2配管642向第2膨胀部62流入的比较高温的工作流体流通的构成部件以外的构成部件密闭收纳在第1壳体57内,如上所述,能够抑制产生结露。
另外,第1压缩部51和第2压缩部61中的至少1个压缩部也可以不收纳在第1壳体57内。
[第5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E除了起到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
在投影仪1E中,第1壳体57不仅将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以及第6配管646密闭在内部,还将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密闭在内部。第5配管645相当于第1连接管,第6配管646相当于第2连接管,第3配管643相当于第3连接管,第4配管644相当于第4连接管。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不容易在配置于第1壳体57内的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中产生由于流通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而引起的结露。因此,能够防止因结露产生的水分附着于电子部件而导致电子部件故障的情况,并且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63流通,因此,能够提高被第2蒸发部63消耗热的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在投影仪1E中,第1壳体57将第2压缩部61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2压缩部61中流通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2压缩部61产生结露。
在投影仪1E中,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排出并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5配管645流入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1冷却对象CT1的管理温度比第2冷却对象CT2的管理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供温度比向第2蒸发部6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的工作流体流通的第1蒸发部54高效地对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并且,通过使第1壳体57内的湿度比投影仪1E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抑制在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以及第6配管646产生结露。因此,由于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1蒸发部54流通,所以能够提高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效率。
另一方面,在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以及第2蒸发部6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因此,根据从第2膨胀部62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有可能在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以及第2蒸发部63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密闭在第1壳体57内。而且,通过使第1壳体57内的湿度比投影仪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抑制在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产生结露。因此,由于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63流通,所以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5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E同样的结构,但在通过在第1壳体57内循环的冷却气体对设置在第1壳体57内的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分别进行冷却的点上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F所具有的冷却装置5F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F除了具有图9所示的冷却装置5F代替冷却装置5E之外,具有与第5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E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冷却装置5F除了在第1壳体57内设置有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之外,具有与第5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E同样的结构和功能。即,冷却装置5F除了具有循环风扇58、58B代替连接第1蒸发部54和第1冷却对象CT1的热传递部件TM以及连接第2蒸发部63和第2冷却对象CT2的热传递部件TM之外,具有与冷却装置5E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在冷却装置5F中,第1壳体57除了将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第6配管646以及第1压缩部51密闭收纳在内部之外,还将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第4配管644以及第2压缩部61密闭收纳在内部。并且,第1壳体57将第1冷却对象CT1、第2冷却对象CT2以及循环风扇58、58B密闭收纳在内部。
循环风扇58相当于第1循环风扇。循环风扇58使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循环风扇58对第1壳体57内的冷却气体中的被第1蒸发部54冷却的冷却气体进行吸引并向第1冷却对象CT1送出,由此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冷却了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气体向第1蒸发部54流通并被第1蒸发部54冷却,并再次被循环风扇58吸引。
循环风扇58B使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对第1壳体57内的冷却气体中的被第2蒸发部63冷却的冷却气体进行吸引并向第2冷却对象CT2送出,由此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冷却了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气体向第2蒸发部63流通并被第2蒸发部63冷却,并再次被循环风扇58B吸引。
[第6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F除了起到与第5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E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
在投影仪1F中,第2冷却对象CT2配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第2蒸发部63对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CT2密闭在第1壳体57内,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第2冷却对象CT2。并且,能够通过在第1壳体57内被第2蒸发部63冷却的冷却气体对第2冷却对象CT2的整体进行冷却。此外,在第2冷却对象CT2是红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R、绿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G以及蓝色光用的光调制装置343B的情况下等第2冷却对象CT2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时,与对多个构成要素分别设置第2蒸发部63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5F的结构。
在投影仪1F中,冷却装置5F具有循环风扇58B,该循环风扇58B设置在第1壳体57的内部,使第1壳体57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循环风扇58B相当于第2循环风扇。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循环风扇58B使在第1壳体57内循环并被第2蒸发部63冷却的冷却气体向第2冷却对象CT2流通。因此,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第7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结构,但在个别地设置有将第1膨胀部53等收纳在内部的第1壳体和将第2膨胀部62等收纳在内部的第2壳体的点上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G所具有的冷却装置5G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G除了具有图10所示的冷却装置5G代替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C之外,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冷却装置5G除了还具有第2壳体65之外,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C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在冷却装置5G中,与冷却装置5C中的第1壳体57同样,第1壳体57将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第6配管646和第1压缩部51、第1冷却对象CT1密闭收纳在内部。第1蒸发部54经由热传递部件TM与第1冷却对象CT1以能够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第2壳体65是将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第4配管644、第2压缩部61以及第2冷却对象CT2密闭收纳在内部的密闭壳体,与第1壳体57分别设置。第2蒸发部63经由热传递部件TM与第2冷却对象CT2以能够热传递的方式连接。
另外,通过在湿度被管理的工厂等的设备组装第2壳体65,第2壳体65内的湿度比设想的投影仪1A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
这样,供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经过冷凝部52到达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的工作流体流通的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第4配管644以及第2压缩部61密闭在第2壳体65内。
并且,供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经过冷凝部52到达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的工作流体流通的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第6配管646以及第1压缩部51密闭在第1壳体57内。
由此,能够抑制在配置于第1壳体57内的各构成部件和配置于第2壳体65内的各构成部件产生结露。
另外,在图10所示的冷却装置5G的例子中,第3配管643和第4配管644大致全部收纳在第2壳体65内。但是,并不限于此,在第3配管643中从工作流体的分支部朝向第1膨胀部53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设置在第2壳体65的外部。并且,在第4配管644中从第1压缩部51朝向工作流体的合流部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设置在第2壳体65的外部。并且,第1压缩部51也可以设置在第1壳体57的外部,第2压缩部61也可以设置在第2壳体65的外部。
[第7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G除了起到与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
在投影仪1G中,冷却装置5G具有将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密闭在内部的第2壳体65。第3配管643相当于第3连接管,第4配管644相当于第4连接管。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第2壳体65内的湿度比投影仪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使得不容易在配置于第2壳体65内的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中产生由于流通过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而引起的结露。因此,由于能够防止因结露产生的水分附着于电子部件而导致电子部件故障的情况,并且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63流通,所以能够提高被第2蒸发部63消耗热的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并且,通过使第1壳体57和第2壳体65分体,能够容易地在第1壳体57内配置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以及第6配管646,并且能够容易地在第2壳体65内配置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1G的组装。
在投影仪1G中,第2壳体65将第2压缩部61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2压缩部61中流通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2压缩部61产生结露。
在投影仪1G中,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排出并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并且,从第1膨胀部53排出并经由第5配管645流入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膨胀部62排出并经由第3配管643流入第2蒸发部63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向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向第2蒸发部6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所以在第1冷却对象CT1的管理温度比第2冷却对象CT2的管理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
并且,通过使第1壳体57内的湿度比投影仪1E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抑制在第1膨胀部53、第5配管645、第1蒸发部54以及第6配管646产生结露。因此,由于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1蒸发部54流通,所以能够提高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效率。
另一方面,在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以及第2蒸发部6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61经由冷凝部52流入第2膨胀部62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因此,根据从第2膨胀部62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有可能在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以及第2蒸发部63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密闭在第2壳体65内。而且,通过使第2壳体65内的湿度比投影仪1G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抑制在第2膨胀部62、第3配管643、第2蒸发部63以及第4配管644产生结露。因此,由于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63流通,所以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第8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公开的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7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G同样的结构,但在第1壳体57内设置有冷却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并且设置有对第2壳体65内的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的点上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H所具有的冷却装置5H的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H除了具有图11所示的冷却装置5H代替第7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G之外,具有与第7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G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冷却装置5H除了具有循环风扇58来代替连接第1蒸发部54和第1冷却对象CT1的热传递部件TM、具有循环风扇58C来代替连接第2蒸发部63和第2冷却对象CT2的热传递部件TM之外,具有与冷却装置5G同样的结构和功能。
循环风扇58C相当于第3循环风扇。循环风扇58C设置在第2壳体65内,使第2壳体65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循环风扇58C对在第2壳体65内被第2蒸发部63冷却的冷却气体进行吸引并向第2冷却对象CT2送出,从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冷却了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气体被第2蒸发部63冷却,并再次被循环风扇58C吸引。即,在冷却装置5H中,在第2壳体65内设置有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第2蒸发部63对第2壳体65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
另外,在第1壳体57内设置有冷却气体的循环流路,在该循环流路中,通过循环风扇58循环并被第1蒸发部54冷却的冷却气体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
[第8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H除了起到与第7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G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效果。
在投影仪1H中,第2冷却对象CT2配置在第2壳体65的内部。第2蒸发部63对第2壳体65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CT2密闭在第2壳体65内,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第2冷却对象CT2。并且,由于第2冷却对象CT2被在第2壳体65内被第2蒸发部63冷却的冷却气体冷却,所以能够通过冷却气体对第2冷却对象CT2的整体进行冷却。此外,在像第2冷却对象CT2是光调制装置343B、343G、343R的情况那样第2冷却对象CT2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时,与对多个构成要素分别设置第2蒸发部63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5H的结构。
在投影仪1H中,冷却装置5H具有循环风扇58C,该循环风扇58C设置在第2壳体65的内部,使第2壳体65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循环风扇58C相当于第3循环风扇。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循环风扇58C使在第2壳体内循环并被第2蒸发部63冷却的冷却气体向第2冷却对象CT2流通。因此,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和改良等包含在本公开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57将第1压缩部51密闭在内部。但是,并不限于此,第1压缩部51也可以设置在第1壳体57的外部。
在上述第5和第6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57将第2压缩部61密闭在内部。在上述第7和第8实施方式中,第2壳体65将第2压缩部61密闭在内部。但是,并不限于此,第2压缩部61也可以设置在第1壳体57的外部和第2壳体65的外部。
在上述第3~第8实施方式中,向第2膨胀部62流通从冷凝部52排出的工作流体,向第2压缩部61流入从第2蒸发部63排出的工作流体和从第1压缩部51排出的工作流体。即,第2膨胀部62在工作流体的流路中设置在冷凝部52与第1膨胀部53之间,第2压缩部61在工作流体的流路中设置在第1压缩部51和第2蒸发部63与冷凝部52之间。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2膨胀部62设置在从与冷凝部52经由第2配管642而连接的第1膨胀部53排出的工作流体所流入的位置,第2压缩部61设置在将从第2蒸发部63流入的工作流体排出到第4配管644的位置,第1压缩部51设置在从第2压缩部61排出的工作流体和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工作流体经由第4配管644流入的位置。即,在冷却装置5C~5G中,也可以调换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62,调换第1蒸发部54和第2蒸发部63,调换第1压缩部51和第2压缩部61。在该情况下,只要将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连接第1膨胀部53和第1蒸发部54的第1连接管、连接第1蒸发部54和第1压缩部51的第2连接管密闭在第1壳体57内即可。
在上述第1、第3、第5及第7实施方式中,第1蒸发部54通过向在第1蒸发部54的内部流通的工作流体传递以能够与第1蒸发部54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的第1冷却对象CT1的热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在上述第2、第4、第6及第8实施方式中,第1蒸发部54对向第1冷却对象CT1流通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但是,并不限于此,第1蒸发部54也可以通过对向第1冷却对象CT1流通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冷却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第2蒸发部63也同样如此。
在上述第2、第4、第6及第8实施方式中,在第1壳体57内设置有循环风扇58。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在第1壳体57内设置有循环风扇58B。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中,在第2壳体65内设置有循环风扇58C。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存在这样的循环风扇。
在上述第6实施方式中,在第1壳体57内设置有循环风扇58和循环风扇58B这2个循环风扇。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1个循环风扇使第1壳体57内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这两者进行冷却。并且,也可以在第1壳体57内设置2个循环风扇,通过该2个循环风扇使第1壳体57内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这两者进行冷却。此外,也可以在第1壳体57内设置3个以上的循环风扇而对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例示了光源411、波长转换元件46以及光调制装置343。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是投影仪的构成部件,就能够成为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例如,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中的1个也可以是电源装置PS和控制装置CD中的1个。并且,第1冷却对象CT1可以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第2冷却对象CT2可以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即,第1冷却对象CT1和第2冷却对象CT2没有限定。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57和第2壳体65是密闭壳体。在这样的第1壳体57和第2壳体65也可以设置将壳体的内部的水分排出到壳体的外部的除湿元件。通过设置除湿元件,能够将壳体内部的湿度维持为较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A、1B、1C、1D、1E、1F、1G、1H具有图2所示的图像投射装置3,图像投射装置3具有图3所示的光源装置4。但是不限于此,图像投射装置3具有的光学部件的结构和布局可以适当变更,光源装置4具有的光学部件的结构和布局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光源装置4所具有的波长转换元件46是将由波长转换部461生成的荧光YL向蓝色光L1s的入射侧射出的反射型的波长转换元件,但也可以在光源装置中采用沿着蓝色光L1s的入射方向射出荧光的透射型的波长转换元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的光源411具有半导体激光器412、413。但是不限于此,光源装置4也可以具有超高压水银灯等光源灯、或LED等其他固体光源来作为光源。并且,光源装置4也可以具有分别射出红、绿和蓝的色光的LD、LED等其他固体光源或光源灯来作为光源。在该情况下,冷却装置5A、5B、5C、5D、5E、5F、5G、5H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其他固体光源或光源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A、1B、1C、1D、1E、1F、1G、1H具有3个光调制装置343(343B、343G、343R)。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具有2个以下或者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中应用本公开。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343为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不同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但是不限于此,作为光调制装置,也可以采用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并且,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则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微镜的器件,例如利用了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的器件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本公开的总结]
以下,附记本公开的总结。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的投影仪,该投影仪具有:第1冷却对象;冷却装置,其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外装壳体,其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壳并收纳所述第1冷却对象和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1压缩部,其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冷凝部,其将被所述第1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膨胀部,其对被所述冷凝部冷凝后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其利用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传递的热使从所述第1膨胀部流入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并将变化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第1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1膨胀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1蒸发部;第2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1蒸发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1压缩部;以及第1壳体,其将所述第1膨胀部、所述第1连接管、所述第1蒸发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管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冷却装置与第1冷却对象一起设置在外装壳体内,所以与冷却装置的一部分设置于外装壳体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的设置。并且,除了能够使投影仪的外观良好之外,还能够使投影仪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使投影仪移动。
此外,通过使第1壳体内的湿度比投影仪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使得不容易在配置于第1壳体内的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第1蒸发部以及第2连接管中产生由于流通过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而引起的结露。因此,由于能够防止因结露产生的水分附着于电子部件而导致电子部件故障的情况,并且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1蒸发部流通,所以能够提高被第1蒸发部消耗热的第1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壳体将所述第1压缩部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1压缩部中流通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1压缩部产生结露。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冷却对象配置在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所述第1蒸发部对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1冷却对象密闭在第1壳体内,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第1冷却对象。并且,能够通过在第1壳体内被第1蒸发部冷却的冷却气体对第1冷却对象的整体进行冷却。此外,在第1冷却对象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时,与对多个构成要素分别设置第1蒸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的结构。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1循环风扇,该第1循环风扇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第1循环风扇使在第1壳体内循环并被第1蒸发部冷却的冷却气体向第1冷却对象流通。因此,能够提高第1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从所述第1膨胀部排出并经由所述第1连接管、所述第1蒸发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管流入所述第1压缩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并经由所述冷凝部流入所述第1膨胀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低,处于低温侧的所述第1膨胀部、所述第1连接管、所述第1蒸发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管配置在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处于低温侧的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第1蒸发部以及第2连接管配置在第1壳体的内部,能够有效地抑制结露的产生。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该投影仪具有与所述第1冷却对象不同的第2冷却对象,该第2冷却对象配置在所述外装壳体内,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2膨胀部,其对被所述冷凝部冷凝后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第2蒸发部,其通过从所述第2冷却对象传递的热使被所述第2膨胀部减压后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第2压缩部,其对从所述第2蒸发部流入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第3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2膨胀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2蒸发部和所述第1膨胀部;以及第4连接管,其使从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和从所述第2蒸发部排出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合流而引导至所述第2压缩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设置在外装壳体内,所以与上述同样地,除了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的设置之外,还能够容易地使投影仪移动。
并且,由于能够通过1个冷却装置对第1冷却对象和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所以不需要对每个冷却对象设置冷却装置,在冷却第1冷却对象的循环路径和冷却第2冷却对象的循环路径中能够共用第2压缩部、冷凝部以及第2膨胀部。因此,能够抑制具有冷却装置的投影仪的大型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壳体将所述第2膨胀部、所述第3连接管、所述第2蒸发部以及所述第4连接管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得不容易在配置于第1壳体内的第2膨胀部、第3连接管、第2蒸发部以及第4连接管中产生由于流通过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而引起的结露。因此,由于能够防止因结露产生的水分附着于电子部件而导致电子部件故障的情况,并且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流通,所以能够提高被第2蒸发部消耗热的第2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壳体将所述第2压缩部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2压缩部中流通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2压缩部产生结露。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冷却对象配置在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所述第2蒸发部对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密闭在第1壳体内,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第2冷却对象。
并且,由于第2冷却对象被在第1壳体内被第2蒸发部冷却的冷却气体冷却,所以能够通过冷却气体对第2冷却对象的整体进行冷却。此外,在第2冷却对象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时,与对多个构成要素分别设置第2蒸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的结构。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2循环风扇,该第2循环风扇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第2循环风扇使在第1壳体内循环并被第2蒸发部冷却的冷却气体向第2冷却对象流通。因此,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2壳体,该第2壳体将所述第2膨胀部、所述第3连接管、所述第2蒸发部以及所述第4连接管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第2壳体内的湿度比投影仪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使得不容易在配置于第2壳体内的第2膨胀部、第3连接管、第2蒸发部以及第4连接管中产生由于流通过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而引起的结露。因此,由于能够防止因结露产生的水分附着于电子部件而导致电子部件故障的情况,并且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流通,所以能够提高被第2蒸发部消耗热的第2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并且,通过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分体,能够在第1壳体内容易地配置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第1蒸发部以及第2连接管,并且能够在第2壳体内容易地配置第2膨胀部、第3连接管、第2蒸发部以及第4连接管。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的组装。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壳体将所述第2压缩部密闭在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第2压缩部中流通比较低温的工作流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2压缩部产生结露。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冷却对象配置在所述第2壳体的内部,所述第2蒸发部对所述第2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密闭在第2壳体内,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第2冷却对象。并且,由于第2冷却对象被在第2壳体内被第2蒸发部冷却的冷却气体冷却,所以能够通过冷却气体对第2冷却对象的整体进行冷却。此外,在第2冷却对象由多个构成要素构成时,与对多个构成要素分别设置第2蒸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的结构。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3循环风扇,该第3循环风扇设置在所述第2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第2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第3循环风扇使在第2壳体内循环并被第2蒸发部冷却的冷却气体向第2冷却对象流通。因此,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也可以是,从所述第2膨胀部排出并经由所述第3连接管流入所述第2蒸发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所述第2压缩部排出并经由所述冷凝部流入所述第2膨胀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低,从所述第1膨胀部排出并经由所述第1连接管流入所述第1蒸发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所述第2膨胀部排出并经由所述第3连接管流入所述第2蒸发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低。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向第1蒸发部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向第2蒸发部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所以在第1冷却对象的管理温度比第2冷却对象的管理温度低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对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并且,由于在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以及第1蒸发部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经由冷凝部流入第2膨胀部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所以容易在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以及第1蒸发部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第1蒸发部以及第2连接管密闭在第1壳体内。而且,通过使第1壳体内的湿度比投影仪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抑制在第1膨胀部、第1连接管、第1蒸发部以及第2连接管产生结露。因此,由于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1蒸发部流通,所以能够提高第1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此外,由于在第2膨胀部、第3连接管以及第2蒸发部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第2压缩部经由冷凝部流入第2膨胀部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低,所以根据从第2膨胀部排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有可能在第2膨胀部、第3连接管以及第2蒸发部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在第2膨胀部、第3连接管、第2蒸发部以及第4连接管密闭在第1壳体或第2壳体内的情况下,通过使第1壳体内的湿度和第2壳体内的湿度比投影仪的使用环境的湿度低,能够抑制在第2膨胀部、第3连接管、第2蒸发部以及第4连接管产生结露。因此,由于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流通,所以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Claims (14)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
该投影仪具有:
第1冷却对象;
冷却装置,其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
外装壳体,其构成所述投影仪的外壳并收纳所述第1冷却对象和所述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第1压缩部,其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
冷凝部,其将被所述第1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第1膨胀部,其对被所述冷凝部冷凝后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
第1蒸发部,其利用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传递的热使从所述第1膨胀部流入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并将变化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
第1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1膨胀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1蒸发部;
第2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1蒸发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1压缩部;以及
第1壳体,其将所述第1膨胀部、所述第1连接管、所述第1蒸发部、所述第2连接管以及所述第1冷却对象密闭在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将所述第1压缩部密闭在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蒸发部对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1循环风扇,该第1循环风扇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1膨胀部排出并经由所述第1连接管、所述第1蒸发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管流入所述第1压缩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比从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并经由所述冷凝部流入所述第1膨胀部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温度低。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该投影仪具有与所述第1冷却对象不同的第2冷却对象,该第2冷却对象配置在所述外装壳体内,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第2膨胀部,其对被所述冷凝部冷凝后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而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
第2蒸发部,其利用从所述第2冷却对象传递的热使被所述第2膨胀部减压后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第2压缩部,其对从所述第2蒸发部流入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压缩;
第3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2膨胀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引导至所述第2蒸发部和所述第1膨胀部;以及
第4连接管,其将从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的所述工作流体和从所述第2蒸发部排出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合流而引导至所述第2压缩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将所述第2膨胀部、所述第3连接管、所述第2蒸发部、所述第4连接管以及所述第2冷却对象密闭在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将所述第2压缩部密闭在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蒸发部对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2循环风扇,该第2循环风扇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第1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2壳体,该第2壳体将所述第2膨胀部、所述第3连接管、所述第2蒸发部、所述第4连接管以及所述第2冷却对象密闭在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壳体将所述第2压缩部密闭在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蒸发部对所述第2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3循环风扇,该第3循环风扇设置在所述第2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第2壳体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循环而对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
CN202111241562.1A 2020-10-27 2021-10-25 投影仪 Active CN114488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9865A JP2022070675A (ja) 2020-10-27 2020-10-27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79865 2020-10-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8669A CN114488669A (zh) 2022-05-13
CN114488669B true CN114488669B (zh) 2023-09-19

Family

ID=81258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1562.1A Active CN114488669B (zh) 2020-10-27 2021-10-25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73484B2 (zh)
JP (1) JP2022070675A (zh)
CN (1) CN11448866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558A (zh) * 2006-02-23 200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01375097A (zh) * 2006-10-06 2009-02-25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灯单元及使用该灯单元的投影仪
CN101535891A (zh) * 2006-10-31 2009-09-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
JP2018110200A (ja) * 2017-01-06 2018-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熱輸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8428B2 (ja) 1999-04-15 2005-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TWI269930B (en) * 2005-06-15 2007-01-01 Benq Corp Projecting device with energy recycle function
TW200809381A (en) * 2006-08-02 2008-02-16 Coretronic Corp Projection apparatus
CN101275787B (zh) * 2007-03-29 2010-06-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冷冻单元的装置及具有冷冻单元的投影机
CN101275788B (zh) 2007-03-29 2012-06-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备冷冻单元的装置以及具备冷冻单元的投影机
JP5103144B2 (ja) 2007-11-14 2012-1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の起動方法
US20110037954A1 (en) 2008-03-17 2011-02-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JP4625851B2 (ja) * 2008-04-28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WO2009150850A1 (ja) 2008-06-13 2009-1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8093547B2 (en) * 2008-08-21 2012-01-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an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having a second reflector for reflecting light in infrared region
JP2010072592A (ja) 2008-09-22 2010-04-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10113204A (ja) * 2008-11-07 2010-05-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20100302463A1 (en) 2009-05-27 2010-12-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video display device
JP2011028030A (ja) * 2009-07-27 2011-02-10 Panasonic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80241A (ja) 2010-02-26 2011-09-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KR101815579B1 (ko) 2010-07-28 2018-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 운전방법
US9146046B2 (en) 2010-07-28 2015-09-29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101705528B1 (ko) 2010-07-29 2017-0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냉장고 제어 방법
CN102818390B (zh) 2011-06-08 2015-12-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KR101973621B1 (ko) 2012-06-22 2019-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EP2835601B1 (en) 2013-08-06 2017-10-04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2181650B1 (ko) 2013-10-04 2020-1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 개의 압축기를 구동하기 위한 인버터 모듈
JP6341664B2 (ja) 2014-01-10 2018-06-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KR101611699B1 (ko) 2014-06-19 2016-04-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KR20160011001A (ko) 2014-07-21 2016-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262722B1 (ko) 2015-01-23 2021-06-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용 냉각사이클장치
US20190168582A1 (en) 2017-12-01 2019-06-06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temperature transport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JP2020148410A (ja) 2019-03-14 2020-09-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96533B2 (ja) 2019-08-20 2022-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558A (zh) * 2006-02-23 200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01375097A (zh) * 2006-10-06 2009-02-25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灯单元及使用该灯单元的投影仪
CN101535891A (zh) * 2006-10-31 2009-09-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仪
JP2018110200A (ja) * 2017-01-06 2018-07-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熱輸送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28892A1 (en) 2022-04-28
US11573484B2 (en) 2023-02-07
JP2022070675A (ja) 2022-05-13
CN114488669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15839B (zh) 投影仪
US7628494B2 (en)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CN111694205B (zh) 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US20190116343A1 (en) Projector
US10877361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CN210401984U (zh) 投影仪
US10747043B2 (en) Projector
CN113189830B (zh) 投影仪
CN114488669B (zh) 投影仪
CN113495408B (zh) 投影仪
CN113189829B (zh) 投影仪
US11480858B2 (en) Projector and cooling device
CN218099906U (zh) 投影仪
JP737167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230291875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808477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5903354A (zh) 投影仪及冷却装置
JP2020153586A (ja)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