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89830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89830B
CN113189830B CN202110109432.6A CN202110109432A CN113189830B CN 113189830 B CN113189830 B CN 113189830B CN 202110109432 A CN202110109432 A CN 202110109432A CN 113189830 B CN113189830 B CN 1131898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ing fluid
pipe
unit
cooling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094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89830A (zh
Inventor
长谷要
胜田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89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9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89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9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66Reflectors in illumination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73Polarisers in the lamp hous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54Refrigerating circuit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投影仪,能够简化设置。投影仪具备第1及第2冷却对象、冷却装置和外装壳体。冷却装置包括:第1至第6配管;第1压缩部,压缩气相工作流体;冷凝部,将被第1压缩部压缩的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工作流体;第1膨胀部,对被冷凝部冷凝的一部分工作流体进行减压;第1蒸发部,用来自第1冷却对象的热使从第1膨胀部流通的液相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工作流体,将变化的气相工作流体向第1压缩部排出;第2膨胀部,对由冷凝部冷凝的其他工作流体进行减压;第2蒸发部,用来自第2冷却对象的热使从第2膨胀部流通的液相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工作流体;第2压缩部,与第1压缩部及第2蒸发部连接,压缩从第2蒸发部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并向第1压缩部排出。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配置于室内并投射影像的室内单元和配置在室外的室外单元的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室内单元除了具备RGB的各激光簇、光学合成部以及投射透镜之外,还具备RGB的激光吸热器、第1制冷剂配管、排放管以及电子膨胀阀。室外单元具备第2制冷剂配管、冷却装置及制冷剂加热器。在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之间配设有制冷剂配管和通信线,该制冷剂配管将第1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第2制冷剂配管的一端连接,并将第1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与第2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连接。
在上述投影仪中,电子膨胀阀、G激光吸热器、B激光吸热器、R激光吸热器按该顺序经由第1制冷剂配管串联连接。
第2制冷剂配管经由制冷剂配管与第1制冷剂配管一起形成环状的制冷剂路径。制冷剂按照电子膨胀阀的一端、各激光吸热器、制冷剂加热器、冷却装置的制冷剂压缩机及冷凝器、电子膨胀阀的另一端的顺序循环。
制冷剂压缩机通过压缩制冷剂气体,使制冷剂气体高温化及高压化。冷凝器使高温化及高压化后的制冷剂气体与通过风扇从室外单元的外部流入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来使制冷剂气体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电子膨胀阀对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使其成为容易气化的液体制冷剂。另外,电子膨胀阀通过控制第1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的减压量来控制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利用制冷剂的潜热效果来冷却各激光吸热器。
另外,若制冷剂在未完全气化的状态下流入制冷剂压缩机,则会对制冷剂压缩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利用制冷剂加热器对向制冷剂压缩机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制冷剂路径中的从电子膨胀阀的一端到各激光吸热器及制冷剂加热器之间的部分,通过制冷剂的潜热效果,将各激光吸热器等的温度保持为固定。这样,冷却装置可以通过在致冷剂路径内循环的致冷剂,将各激光吸热器、进而将RGB的各激光簇冷却到某固定温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2659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由于具备经由制冷剂配管及通信线与室内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因此存在投影仪的设置变得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是对从光源出射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的投影仪,该投影仪具备:第1冷却对象;第2冷却对象;冷却装置,其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及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外装壳体,其收纳所述第1冷却对象、所述第2冷却对象及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备:第1配管、第2配管、第3配管、第4配管、第5配管及第6配管;第1压缩部,其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冷凝部,其经由所述第1配管与所述第1压缩部连接,将由所述第1压缩部压缩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膨胀部,其经由所述第2配管与所述冷凝部连接,对由所述冷凝部冷凝的一部分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其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其经由所述第3配管与所述第1膨胀部连接,利用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传递来的热,使从所述第1膨胀部流通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将变化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经由所述第4配管连接的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第2膨胀部,其经由所述第2配管与所述冷凝部连接,对由所述冷凝部冷凝的其他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其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第2蒸发部,其经由所述第5配管与所述第2膨胀部连接,利用从所述第2冷却对象传递来的热,使从所述第2膨胀部流通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第2压缩部,其经由所述第4配管与所述第1压缩部连接,并且经由所述第6配管与所述第2蒸发部连接,对从所述第2蒸发部流入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并经由所述第4配管向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仪具备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冷凝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A、1B:投影仪;2:外装壳体;343(343B、343G、343R):光调制装置;36:投射光学装置;411:光源;5A、5B:冷却装置;51:第1压缩部;52:冷凝部;53:第1膨胀部;54:第1蒸发部;55:第2膨胀部;56:第2蒸发部;57:第2压缩部;58:配管;581:第1配管;582:第2配管;5821:分流管;5822:支管(第1支管);5823:支管(第2支管);5824:流通管;583:第3配管;584:第4配管;5841:支管(第1连接管);5842:支管(第2连接管);43:合流管;585:第5配管;586:第6配管;59:冷却风扇;60:冷凝部;601:第1流入部;602:第1流路;603:第1流出部;604:第2流入部;605:第2流路;606:第2流出部;607:热交换部;CF:循环风扇;CR1:第1循环路径;CR2、CR3:第2循环路径;CT1:第1冷却对象;CT2:第2冷却对象;SC:密闭壳体(壳体);SC1:隔壁;TM:导热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的外观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A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的图像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投影仪1A具有构成投影仪1A的外壳的外装壳体2。
[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左侧面部25及右侧面部26,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底面部22具有与载置投影仪1A的设置面接触的多个脚部221。
正面部23在外装壳体2中位于图像的投射侧。正面部23具有使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36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231,由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的图像通过开口部231。另外,正面部23具有将对投影仪1A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排出到外装壳体2的外部的排气口232。
右侧面部26具有将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等气体作为冷却气体向内部导入的导入口261。
[投影仪的内部结构]
图2是表示投影仪1A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投影仪1A还具备收纳在外装壳体2内的图像投射装置3。此外,虽然在图2中省略图示,但投影仪1A具备冷却对象、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5A(参照图4)、控制投影仪1A的动作的控制装置、以及对投影仪1A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
[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
图像投射装置3形成与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投射所形成的图像。图像投射装置3具备光源装置4、均匀化部31、颜色分离部32、中继部33、图像形成部34、光学部件用壳体35及投射光学装置36。
光源装置4射出照明光。关于光源装置4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均匀化部31使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照明光均匀化。均匀化后的照明光经由颜色分离部32及中继部33对图像形成部34的后述的光调制装置343的调制区域进行照明。均匀化部31具备2个透镜阵列311、312、偏振转换元件313及重叠透镜314。
颜色分离部32将从均匀化部31入射的光分离为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颜色分离部32具备2个分色镜321、322和使由分色镜321分离出的蓝色光反射的反射镜323。
中继部33设置在比其他色光的光路更长的红色光的光路上,抑制红色光的损失。中继部33具备入射侧透镜331、中继透镜333、反射镜332、3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红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了中继部33。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光路比其他色光长的色光为蓝色光,在蓝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部33。
图像形成部34对入射的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进行调制,并对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从而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34具备对应于所入射的色光设置的3个场透镜341、3个入射侧偏振板342、3个光调制装置343、3个视场角补偿板344及3个出射侧偏振板345、以及1个颜色合成部346。
光调制装置343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装置4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343包括红色光用光调制装置343R、绿色光用光调制装置343G以及蓝色光用光调制装置343B。在本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343由透射型的液晶面板构成,由入射侧偏振板342、光调制装置343、出射侧偏振板345构成液晶光阀。
颜色合成部346对由光调制装置343B、343G、343R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而形成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颜色合成部346由十字分色棱镜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光学部件用壳体35在内部收纳上述的各部31~34。此外,在图像投射装置3中设定有作为设计上的光轴的照明光轴Ax,光学部件用壳体35在照明光轴Ax的预定位置保持各部31~34。另外,光源装置4及投射光学装置36配置在照明光轴Ax的规定位置。
详情后述,投影仪1A具有利用光学部件用壳体35形成一部分的密闭壳体SC(参照图4)。密闭壳体SC在内部收纳构成图像形成部34的入射侧偏振板342、光调制装置343、视场角补偿板344、出射侧偏振板345及颜色合成部346。入射侧偏振板342、光调制装置343、视场角补偿板344、出射侧偏振板345及颜色合成部346被在密闭壳体SC内循环的冷却气体冷却。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被冷却装置5A的构成要素中的配置在密闭壳体SC内的第2蒸发部56(参照图4)冷却。
投射光学装置36是将从图像形成部34入射的图像放大投射到被投射面的投射镜头。即,投射光学装置36投射由光调制装置343B、343G、343R调制后的光。投射光学装置36例如构成为在筒状的镜筒内收纳有多个透镜的透镜组。
[光源装置的结构]
图3是表示光源装置4的结构的示意图。
光源装置4将照明光射出到均匀化部31。如图3所示,光源装置4具有光源用壳体CA、收纳在光源用壳体CA内的光源部41、远焦光学元件42、均束光学元件43、偏振分离元件44、第1聚光元件45、波长转换元件46、第1相位差元件47、第2聚光元件48、扩散反射部49及第2相位差元件RP。
光源用壳体CA构成为尘埃等难以侵入内部的密闭壳体。
光源部41、远焦光学元件42、均束光学元件43、偏振分离元件44、第1相位差元件47、第2聚光元件48及扩散反射部49配置在光源装置4中设定的照明光轴Ax1上。
波长转换元件46、第1聚光元件45、偏振分离元件44以及第2相位差元件RP配置在设定于光源装置4中且与照明光轴Ax1正交的照明光轴Ax2上。照明光轴Ax2在透镜阵列311的位置处与照明光轴Ax一致。换言之,照明光轴Ax2设定在照明光轴Ax的延长线上。
[光源部的结构]
光源单元41包括射出光的光源411和准直透镜415。
光源411具备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及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以及支承部件414。
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作为激励光的s偏振的蓝色光L1s。蓝色光L1s例如是峰值波长为440nm的激光。从第1半导体激光412射出的蓝色光L1s入射至波长转换元件46。
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p偏振的蓝色光L2p。蓝色光L2p例如是峰值波长为460nm的激光。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的蓝色光L2p入射到扩散反射部49。
支承部件414支承在与照明光轴Ax1正交的平面上分别配置成阵列状的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支承元件414是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制部件,通过导热部件TM连接到第1蒸发部54。而且,具有作为热源的半导体激光器412、413的光源411的热量通过导热部件TM传递到第1蒸发部54。由此,光源411被冷却。
从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射出的蓝色光L1s以及从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射出的蓝色光L2p被准直透镜415转换为平行光束,并入射到远焦光学元件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411是射出s偏振的蓝色光L1s和p偏振的蓝色光L2p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光源411也可以构成为射出作为偏振方向相同的线偏振光的蓝色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光源部41和偏振分离元件44之间设置相位差元件,该相位差元件将入射的一种线偏振光转换成包含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光。
[远焦光学元件及均束光学元件的构成]
远焦光学元件42调整从光源部41入射的蓝色光L1s、L2p的光束直径,使其入射到均束光学元件43。远焦光学元件42由对入射的光进行聚光的透镜421和使由透镜421聚光的光束平行化的透镜422构成。
均束光学元件43使蓝色光L1s、L2p的照度分布均匀化。均束光学元件43包括一对多透镜阵列431、432。
[偏振分离元件的结构]
通过了均束光学元件43的蓝色光L1s、L2p入射到偏振分离元件44。
偏振分离元件44是棱镜型偏振分束器,将包含在入射光中的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分离。具体而言,偏振分离元件44使s偏振成分反射,使p偏振成分通过。另外,偏振分离元件44具有使无论其是s偏振成分还是p偏振成分均使规定波长以上的光通过的颜色分离特性。因此,s偏振的蓝色光L1s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入射到第1聚光元件45。另一方面,p偏振的蓝色光L2p通过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
[第1聚光元件的结构]
第1聚光元件45将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的蓝色光L1s聚光到波长转换元件46。另外,第1聚光元件45使从波长转换元件46入射的荧光YL平行化。在图3的例子中,第1聚光元件45由两个透镜451、452构成,但构成第1聚光元件45的透镜的数量不限。
[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
波长转换元件46被入射光激励,产生波长比入射的光长的荧光YL,并将荧光YL射出到第1聚光元件45。换言之,波长转换元件46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并射出转换后的光。由波长转换元件46生成的荧光YL例如是峰值波长为500nm~700nm的光。波长转换元件46具备波长转换部461以及散热部462。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波长转换部461但是具有波长转换层及反射层。波长转换层包括荧光体,该荧光体将作为对入射的蓝色光L1s的波长进行转换而获得的非偏振光的荧光YL扩散并射出。反射层将从波长转换层入射的荧光YL反射到第1聚光元件45侧。
散热部462设置在波长转换部461的与光入射侧相反侧的面上,放出由波长转换部461产生的热。
从波长转换元件46射出的荧光YL沿照明光轴Ax2通过第1聚光元件45后,入射到具有上述颜色分离特性的偏振分离元件44。然后,荧光YL沿着照明光轴Ax2通过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
另外,波长转换元件46也可以是通过马达等旋转装置以与照明光轴Ax2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结构。
[第1相位差元件以及第2聚光元件的结构]
第1相位差元件47配置在偏振分离元件44与第2聚光元件48之间。第1相位差元件47将通过了偏振分离元件44的蓝色光L2p转换为圆偏振的蓝色光L2c。蓝色光L2c入射到第2聚光元件48。
第2聚光元件48将从第1相位差元件47入射的蓝色光L2c聚光到扩散反射部49。另外,第2聚光元件48使从扩散反射部49入射的蓝色光L2c平行化。另外,构成第2聚光元件48的透镜的数量可以适当变更。
[扩散反射部的结构]
扩散反射部49以与从波长转换元件46射出的荧光YL同样的扩散角反射并扩散入射的蓝色光L2c。作为扩散反射部49的结构,可以例示具有使入射的蓝色光L2c进行朗伯反射的反射板和使反射板以与照明光轴Ax1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旋转装置的结构。
由扩散反射部49反射的蓝色光L2c在通过第2聚光元件48后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蓝色光L2c在被扩散反射部49反射时,被转换为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圆偏振光。因此,通过第2聚光元件48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的蓝色光L2c不是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1相位差元件47时的p偏振的蓝色光L2p,而是被转换成s偏振的蓝色光L2s。然后,蓝色光L2s被偏振分离元件44反射,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即,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RP的光是蓝色光L2s及荧光YL混合存在的白色光。
[第2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2相位差元件RP将从偏振分离元件44入射的白色光转换为s偏振光以及p偏振光混合存在的光。这样转换后的白色的照明光WL入射到上述均匀化部31。
[冷却装置的结构]
图4是表示冷却装置5A的示意图。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的箭头表示工作流体的流通方向,用带斜线的箭头表示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
冷却装置5A对构成投影仪1A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冷却装置5A使在液相以及气相之间进行相变的工作流体循环,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冷却对象包括第1冷却对象CT1及第2冷却对象CT2。如图4所示,冷却装置5A、第1冷却对象CT1及第2冷却对象CT2被外装壳体2收纳。第1冷却对象CT1的管理温度范围是第1温度范围,第1冷却对象CT1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光源411。第2冷却对象CT2的管理温度范围是比第1温度范围低的第2温度范围,第2冷却对象CT2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光调制装置343。即,第2冷却对象CT2的管理温度范围比第1冷却对象CT1的管理温度范围低。
另外,第1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也可以比第2温度范围的上限值低。此时,第1温度范围的中间值也可以高于第2温度范围的中间值。
冷却装置5A包括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第2膨胀部55、第2蒸发部56和第2压缩部57、将它们以工作流体能够流动的方式连接的配管58、冷却风扇59。
[配管的结构]
配管58具有第1配管581、第2配管582、第3配管583、第4配管584、第5配管585以及第6配管586。
第1配管581连接第1压缩部51和冷凝部52,第2配管582连接冷凝部52和第1膨胀部53及第2膨胀部55。第3配管583连接第1膨胀部53和第1蒸发部54,第4配管584连接第1蒸发部54及第2压缩部57与第1压缩部51。第5配管585连接第2膨胀部55和第2蒸发部56,第6配管586连接第2蒸发部56和第2压缩部57。
第2配管582具有分流管5821和支管5822、5823。
分流管5821连接冷凝部52和支管5822、5823。分流管5821使从冷凝部52流入的工作流体在内部流通,使工作流体向第1膨胀部53及第2膨胀部55分流。
支管5822连接分流管5821和第1膨胀部53。支管5822使由分流管5821分流的一部分工作流体向第1膨胀部53流通。支管5822相当于第1支管。
支管5823连接分流管5821和第2膨胀部55。支管5823使由分流管5821分流的其他工作流体向第2膨胀部55流通。支管5823相当于第2支管。
另外,第2配管582构成为:从分流管5821经由支管5822向第1膨胀部5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比从分流管5821经由支管5823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大。即,从冷凝器52流到第1膨胀部53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大于从冷凝器52流到第2膨胀部55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进而,流到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大于流到第2蒸发部56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但是,不限于此,经由支管5822向第1膨胀部5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与经由支管5823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也可以相同。另外,经由支管5822向第1膨胀部53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也可以比经由支管5823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小。
第4配管584具有支管5841、5842和合流管5843。
支管5841连接第1蒸发部54和合流管5843。支管5841使从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向合流管5843流通。支管5841相当于第1连接管。
支管5842连接第2压缩部57和合流管5843。支管5842使从第2压缩部57流通的工作流体向合流管5843流通。支管5842相当于第2连接管。
合流管5843连接支管5841、5842和第1压缩部51。合流管5843使经由支管5841从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和经由支管5842从第2压缩部57流通的工作流体合流,并向第1压缩部51流通。
[第1压缩部的结构]
第1压缩部51压缩气相的工作流体。即,第1压缩部51通过对从第4配管584流入的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使气相的工作流体高温化及高压化。在第1压缩部51中被高温化及高压化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1配管581流通到冷凝部52。
[冷凝部的结构]
冷凝部52经由第1配管581与第1压缩部51连接。冷凝部52将被第1压缩部51压缩的气相工作流体、即高温化和高压化的气相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工作流体。具体而言,冷凝部52通过在被压缩的气相工作流体与从外装壳体2的外部导入到内部并通过冷却风扇59流通到冷凝部52的冷却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将气相工作流体冷凝成高压的液相工作流体。
[第1膨胀部的结构]
第1膨胀部53是减压器,经由第2配管582与冷凝部52连接。详细地说,第1膨胀部53通过分流管5821和支管5822与冷凝部52连接。在冷凝部52中冷凝的液相工作流体的一部分工作流体流入第1膨胀部53。
第1膨胀部53对由冷凝部52冷凝的一部分液相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工作流体的状态变化为液相与气相混合的状态。即,第1膨胀部53使工作流体的温度降低。第1膨胀部53例如由能够控制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蒸发温度的膨胀阀、详细而言由电子膨胀阀构成。
[第1蒸发部的结构]
第1蒸发部54经由第3配管583与第1膨胀部53连接。液相和气相混合的状态的工作流体从第1膨胀部53流入第1蒸发部54。
如上所述,第1蒸发部54经由导热部件TM与光源411的支承部件414连接,由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产生的热经由支承部件414和导热部件TM传递到第1蒸发部54。即,第1蒸发部54与光源411以能够导热的方式连接,光源411的热被传递到第1蒸发部54。
第1蒸发部54利用从光源411传递来的热使从第1膨胀部53流通的液相工作流体蒸发,变化成气相工作流体。由此,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的热量被消耗,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器412和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器413被冷却。
第1蒸发部54经由第4配管584的支管5841及合流管5843与第1压缩部51连接。第1蒸发部54通过第4配管584将变化出的气相工作流体排出到第1压缩部51。
这样,冷却装置5A具有工作流体按第1压缩部51、第1配管581、冷凝部52、第2配管582的分流管5821及支管5822、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83、第1蒸发部54、第4配管584的顺序流通并再次流入第1压缩部51的第1循环路径CR1。如上所述,第1循环路径CR1对第1冷却对象CT1所包含的光源411进行冷却。
[第2膨胀部的结构]
第2膨胀部55是减压器,经由第2配管582与冷凝部52连接。详细而言,第2膨胀部55经由第2配管582的分流管5821及支管5823与冷凝部52连接。在冷凝部52中被冷凝的液相工作流体中的其他工作流体流入第2膨胀部55。
第2膨胀部55对被冷凝部52冷凝的其他液相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工作流体的状态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状态,由此使工作流体的温度降低。作为这样的第2膨胀部55,与第1膨胀部53同样,例如由膨胀阀、详细而言由电子膨胀阀构成。
另外,构成第1膨胀部53的膨胀阀的开度和构成第2膨胀部55的膨胀阀的开度可以分别调整。换言之,从第1膨胀部53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从第2膨胀部55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能够分别进行调整。
[第2蒸发部的结构]
第2蒸发部56经由第5配管585与第2膨胀部55连接。被第2膨胀部55减压的工作流体经由第5配管585流入第2蒸发部56。
如上所述,第2蒸发部56设置在密闭壳体SC内,该密闭壳体SC在内部配置有入射侧偏振板342、光调制装置343、视场角补偿板344、出射侧偏振板345及颜色合成部346。第2冷却对象CT2包括入射侧偏振板342、光调制装置343、视场角补偿板344、出射侧偏振板345及颜色合成部346。例如,第2冷却对象CT2可以为光调制装置343及出射侧偏振板345中的至少任一个。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冷却对象CT2至少包括光调制装置343,但第2冷却对象CT2也可以至少包括出射侧偏振板345。这样,投影仪1A具备在内部配置有第2冷却对象CT2及第2蒸发部56的密闭壳体SC。
第2蒸发部56利用从第2冷却对象CT2中的至少一个热源受热的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的热、即从第2冷却对象CT2传递的热,使从第2膨胀部55流入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而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因此,第2蒸发部56冷却密闭壳体SC中的冷却气体。即,从第2蒸发部56经由第6配管586流到第2压缩部57的工作流体是气相工作流体。
另外,投影仪1A具备使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在密闭壳体SC内循环的循环风扇CF。另外,在密闭壳体SC内设置有隔壁SC1,被第2蒸发部56冷却的冷却气体通过循环风扇CF沿着由隔壁SC1形成的空气循环流路在密闭壳体SC内循环。因此,密闭壳体SC中的图像形成部34的结构、例如光调制装置343和出射侧偏振板345被由第2蒸发部56冷却的冷却气体冷却。
[第2压缩部的结构]
第2压缩部57通过第6配管586与第2蒸发部56连接。另外,第2压缩部57经由第4配管584与第1压缩部51连接。
第2压缩部57压缩通过第6配管586从第2蒸发部56流入的气相工作流体。即,第2压缩部57使气相的工作流体高温化及高压化。由第2压缩部57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在第4配管584的支管5842中流通,与在支管5841中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在合流管5843中合流后向第1压缩部51流通。即,第2压缩部57将被压缩的气相工作流体经由第4配管584向第1压缩部51排出。
在此,第2压缩部57以如下方式对从第2蒸发部56流入的气相工作流体进行压缩:使得从第2压缩部57流入第4配管584的支管5842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与从第1蒸发部54流入第4配管584的支管5841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大致相同。换句话说,由第2压缩部57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与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大致相同。因此,从第2压缩部57流过支管5842的气相工作流体和从第1蒸发部54流过支管5841的气相工作流体能够容易地在合流管5843处合流后向第1压缩部51流通。
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与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由此,能够抑制在驱动频率的相位一致的定时,在各压缩部51、57产生的噪音变大。另外,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与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包括各驱动频率相同的情况。
这样,冷却装置5A具有工作流体按第1压缩部51、第1配管581、冷凝部52、第2配管582的分流管5821及支管5823、第2膨胀部55、第5配管585、第2蒸发部56、第6配管586、第2压缩部57、第4配管584的顺序流通并再次流入第1压缩部51的第2循环路径CR2。第2循环路径CR2和上述的第1循环路径CR1共用从第4配管584的合流管5843到第2配管582的分流管5821的路径。如上所述,第2循环路径CR2对第2冷却对象CT2所包含的光调制装置343等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光源411的第1冷却对象CT1的发热量比包括光调制装置343的第2冷却对象CT2的发热量大。因此,分流管5821使得通过支管5822和第1膨胀部53供给到第1蒸发部54的液相工作流体的流量大于通过支管5823、第2膨胀部55和第5配管585供给到第2蒸发部56的液相工作流体的流量。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冷却发热量比第2冷却对象CT2的发热量大的第1冷却对象CT1。因此,能够将第1冷却对象CT1的温度维持在第1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并且将第2冷却对象CT2的温度维持在第2温度范围内的温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A中,通过利用第1蒸发部54夺取由多个第1半导体激光412及多个第2半导体激光413产生的热量,能够冷却光源411。除此以外,在冷却装置5A中,通过第2蒸发部56夺取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的热量,从而冷却冷却气体,进而能够冷却包括光调制装置343的图像形成部34。因此,能够冷却两个冷却对象。
另外,在冷凝部52中变成液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2配管582流通到第1膨胀部53及第2膨胀部55。
在此,若向第1膨胀部53流通的工作流体是液相及气相混合的状态的工作流体,则在第1膨胀部53使工作流体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异常声音。在第2膨胀部55中也同样。
与此相对,在冷凝部52中变化成液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2配管582分别流通到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由此,能够抑制工作流体在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中膨胀时产生异常声音。因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5A乃至投影仪1A的静音化。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投影仪1A对从光源41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投影仪1A具备第1冷却对象CT1、第2冷却对象CT2、对第1冷却对象CT1及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5A、收纳第1冷却对象CT1、第2冷却对象CT2及冷却装置5A的外装壳体2。冷却装置5A具备第1配管581、第2配管582、第3配管583、第4配管584、第5配管585及第6配管586、第1压缩部51、冷凝部52、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第2膨胀部55、第2蒸发部56及第2压缩部57。
第1压缩部51压缩气相的工作流体。
冷凝部52经由第1配管581与第1压缩部51连接。冷凝部52将被第1压缩部51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工作流体。
第1膨胀部53经由第2配管582与冷凝部52连接。第1膨胀部53对由冷凝部52冷凝后的一部分液相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工作流体的状态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状态。
第1蒸发部54经由第3配管583与第1膨胀部53连接。第1蒸发部54利用从第1冷却对象CT1传递的热使从第1膨胀部53流通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54将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排出到经由第4配管584而连接的第1压缩部51。
第2膨胀部55经由第2配管582与冷凝部52连接。第2膨胀部55对由冷凝部52冷凝后的其他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工作流体的状态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状态。
第2蒸发部56经由第5配管585与第2膨胀部55连接。第2蒸发部56利用从第2冷却对象CT2传递的热使从第2膨胀部55流通的液相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工作流体。
第2压缩部57通过第4配管584与第1压缩部51连接,并且通过第6配管586与第2蒸发部56连接。第2压缩部57将从第2蒸发部56流入的气相工作流体压缩后经由第4配管584排出到第1压缩部51。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从第1压缩部51经由第1配管581、冷凝部52、第2配管582、第1膨胀部53、第3配管583、第1蒸发部54及第4配管584再次向第1压缩部51流通的工作流体的第1循环路径CR1,能够冷却第1冷却对象CT1。另外,利用从第1压缩部51经由第1配管581、冷凝部52、第2配管582、第2膨胀部55、第5配管585、第2蒸发部56、第6配管586、第2压缩部57及第4配管584再次向第1压缩部51流通的工作流体的第2循环路径CR2,能够冷却第2冷却对象CT2。
由此,能够利用一个冷却装置5A冷却第1冷却对象CT1及第2冷却对象CT2。因此,无需对每个冷却对象均设置供工作流体循环的循环路径,在冷却第1冷却对象CT1的第1循环路径CR1和冷却第2冷却对象CT2的第2循环路径CR2中,能够共用第1压缩部51、第1配管581和冷凝部52。因此,能够使具备冷却装置5A的投影仪1A小型化。
并且,冷却装置5A与第1冷却对象CT1及第2冷却对象CT2一起设置在外装壳体2内。由此,与冷却装置5A的一部分设置于外装壳体2的外部的情况相比,除了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1A的设置之外,还能够使投影仪1A的外观变得良好。进而,能够小型地构成投影仪1A,能够便携地构成投影仪1A。
此外,在冷凝部52中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分别流通到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由此,能够抑制工作流体在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中膨胀时产生异常声音。因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5A乃至投影仪1A的静音化。
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分别由膨胀阀构成。构成第1膨胀部53的膨胀阀的开度和构成第2膨胀部55的膨胀阀的开度能够分别进行调整。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分别调整从第1膨胀部53流到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从第2膨胀部55流到第2蒸发部56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因此,除了能够使在第1蒸发部54中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为适于第1冷却对象CT1的冷却的温度之外,还能够使在第2蒸发部56中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为适于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的温度。
在此,在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与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不同的情况下,在驱动频率的相位一致的时刻,第1压缩部51的噪音与第2压缩部57的噪音重叠,从冷却装置5A发出的噪音变大。在该情况下,噪音以固定的周期变大,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感。另一方面,在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与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之差非常大的情况下,相位一致的周期变得非常大,给用户带来的不适感不大。然而,当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之差非常大时,即,当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大幅不同时,第2压缩部57无法将从第2蒸发部56流通的工作流体压缩成与从第1蒸发部54向第1压缩部51流通的工作流体的压力一致。
与此相对,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在确保压缩部的压缩性能的同时,抑制噪音以固定的周期变大。因此,能够难以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第4配管584具有作为第1连接管的支管5841、作为第2连接管的支管5842及合流管5843。支管5841与第1蒸发部54连接。支管5842与第2压缩部57连接。合流管5843使经由支管5841从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和经由支管5842从第2压缩部57流通的工作流体合流,并向第1压缩部51流通。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使工作流体高效地从第1蒸发部54和第2压缩部57向第1压缩部51流通。
第1冷却对象CT1的发热量比第2冷却对象CT2的发热量大。供给到第1蒸发部54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大于供给到第2蒸发部56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向对发热量比第2冷却对象CT2的发热量大的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的第1蒸发部54流通比向第2蒸发部56流通的工作流体多的工作流体。因此,能够向第1蒸发部54流通适于冷却第1冷却对象CT1的流量的工作流体,能够容易地将第1冷却对象CT1的温度维持为管理温度。
被第2压缩部57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与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大致相同。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与由第2压缩部57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容易地在第4配管584中合流。因此,能够使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和从第2压缩部57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高效地向第1压缩部51流通。
投影仪1A具备对从光源41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343。第1冷却对象CT1包括光源411。第2冷却对象CT2包括光调制装置343。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1个冷却装置5A对光源411及光调制装置343进行冷却。
投影仪1A具备:作为壳体的密闭壳体SC,其在内部配置有第2冷却对象CT2及第2蒸发部56;以及循环风扇CF,其使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在密闭壳体SC内循环。第2蒸发部56利用从第2冷却对象CT2传递来的冷却气体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CT2配置在密闭壳体SC内,因此,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于第2冷却对象CT2。另外,第2冷却对象CT2被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冷却,第2蒸发部56将从第2冷却对象CT2传递到冷却气体的热利用于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蒸发,从而冷却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由此,与对第2冷却对象CT2所包含的多个光调制装置343中的各个光调制装置均设置第2蒸发部56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5A的结构。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说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结构。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A中,从冷凝部52流出的工作流体的一部分经由第2配管582向第2膨胀部55流通。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备的冷却装置中,从冷凝部流出的工作流体的一部分在再次流通冷凝部后向第2膨胀部55流通。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不同。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进行了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所具备的冷却装置5B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B除了代替冷却装置5A而具备图5所示的冷却装置5B之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冷却装置的结构]
冷却装置5B与冷却装置5A同样地对第1冷却对象CT1及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详细而言,冷却装置5B对包含光源411的第1冷却对象CT1进行冷却,并且,经由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空气对包含光调制装置343的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冷却装置5B除了代替冷凝部52及第2配管582而具备冷凝部60及第2配管582B这点以外,具有与冷却装置5A同样的结构及功能。
具体地,冷却装置5B包括第1压缩部51、冷凝部60、第1膨胀部53、第1蒸发部54、第2膨胀部55、第2蒸发部56和第2压缩部57、连接它们的配管58、以及冷却风扇59。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58代替第2配管582而具有第2配管582B。
第2配管582B除了具有分流管5821和支管5822、5823之外,还具有流通管5824。
与冷却装置5A相同,分流管5821连接冷凝部60和支管5822、5823。分流管5821使从冷凝部60流入的工作流体在内部流通,将工作流体分流为一部分流向第1膨胀部53,一部分再次流向冷凝部60。
作为第1支管的支管5822连接分流管5821和第1膨胀部53。支管5822使由分流管5821分流的一部分工作流体向第1膨胀部53流通。
作为第2支管的支管5823连接分流管5821和冷凝部60。支管5823使由分流管5821分流的其他工作流体流通到冷凝部60的后述的第2流路605。流入支管5823的工作流体是由冷凝部60冷凝一次后的液相工作流体。即,在冷却装置5B中,被冷凝部60冷凝而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再次流通到冷凝部60。因此,在冷凝器60中变成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温度由于工作流体再次流过冷凝器60而降低。
流通管5824连接冷凝部60和第2膨胀部55。流通管5824使流过冷凝部60的第2流路605的液相工作流体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经由支管5823再次流通冷凝部60后的工作流体流入流通管5824。即,流过冷凝部60两次的工作流体流入流通管5824。在流通管5824中流通的液相工作流体向第2膨胀部55流通。
[冷凝部的结构]
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凝部52同样,冷凝部60冷凝由第1压缩部51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将气相工作流体转换为液相工作流体。具体地,冷凝部60通过冷却风扇59在向冷凝部60流通的冷却气体和压缩的气相工作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气相工作流体冷凝成高压液相工作流体。此外,冷凝部60通过在流过冷凝部60一次的液相工作流体和向冷凝部60流通的冷却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将该液相工作流体冷凝成高压的液相工作流体。即,冷凝部60可以换言之为热交换器。
图6是示意地表示冷凝部60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冷凝部60具有第1流入部601、第1流路602、第1流出部603、第2流入部604、第2流路605、第2流出部606以及热交换部607。
第1流入部601与第1配管581连接。来自第1压缩部51的工作流体流入第1流入部601。
第1流路602连接第1流入部601和第1流出部603。气相的工作流体从第1压缩部51经由第1流入部601在第1流路602中流通。
第1流出部603与第2配管582的分流管5821连接。第1流出部603使流过第1流路602的工作流体向分流管5821流通。
第2流入部604与支管5823连接。来自第1流路602的工作流体流入第2流入部604。
第2流路605是与第1流路602不同的流路,第2流路605连接第2流入部604和第2流出部606。在冷凝部60的第1流路602中流通并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中的其他工作流体经由支管5823和第2流入部604向第2流路605流通。即,流入第2流路605的液相工作流体是排出到分流管5821的液相工作流体中的除了经由支管5822向第1膨胀部53流通的一部分工作流体以外的其他工作流体。
第2流出部606经由流通管5824与第2膨胀部55连接。第2流出部606使流过第2流路605的液相工作流体经由流通管5824向第2膨胀部55流通。
在热交换部607设置有第1流路602及第2流路605。热交换部607例如由金属等导热材料构成,在第1流路602及第2流路605中流通的工作流体和通过冷却风扇59流通的冷却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通过热交换部607,在第1流路602中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被冷凝,变化为液相工作流体。即,在第1流路602中流通的工作流体被冷却气体冷却而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
通过热交换部607,在第2流路605中流通的液相工作流体通过与冷却气体的热交换而被冷却。
这样,从第1压缩部51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通过在第1流路602中流通而变化为液相工作流体。流过第1流路602的工作流体中的一部分工作流体经由分流管5821及支管5822向第1膨胀部53流通。流过第1流路602的工作流体中的其他工作流体经由分流管5821及支管5823向冷凝部60的第2流路605流通。然后,在第2流路605中流通而被进一步冷却的液相工作流体经由流通管5824向第2膨胀部55流通。
另外,第1流路602及第2流路605不限于直线状延伸的流路。例如,第1流路602也可以从第1流入部601向第1流出部603蜿蜒前进。同样,第2流路605也可以从第2流入部604向第2流出部606蜿蜒前进。即,第1流路602及第2流路605也可以具有变更工作流体的流通方向的弯折部、弯曲部或折返部。
另外,在图6的示例中,第1流路602中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方向与第2流路605中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方向彼此为相反方向。然而,不限于此,第1流路中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方向也可以与第2流路中的工作流体的流通方向相同。
此外,第1流路602和第2流路605也可以是分别形成于热交换部607的流路,也可以由在内部可流通工作流体的管状部件构成。此时,热交换部607也可以与各管状部件可导热地连接,也可以将管状部件彼此可导热地连接。
[第2循环路径的结构]
如图5所示,冷却装置5B具有与冷却装置5A同样的第1循环路径CR1和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第2循环路径CR3。第2循环路径CR3与第1循环路径CR1共用一部分。即,冷却装置5B具有第2循环路径CR3来代替第2循环路径CR2。
第2循环路径CR3是工作流体按第1压缩部51、第1配管581、冷凝部60、分流管5821、支管5823、冷凝部60、流通管5824、第2膨胀部55、第5配管585、第2蒸发部56、第6配管586、第2压缩部57、第4配管584的顺序流通并再次流入第1压缩部51的循环路径。
在第2循环路径CR3中,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是从第1压缩部51流出后在冷凝部60中变化成液相后再次通过冷凝部60而被冷却的液相工作流体。因此,由于能够使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为液相的工作流体,能够抑制在第2膨胀部55使工作流体膨胀时产生异常声音。另外,由于工作流体能够被第2膨胀部55进一步冷却,因此与冷却装置5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向第2蒸发部56流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蒸发部56对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除了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冷凝部60具有经由第1配管581从第1压缩部51流通工作流体的第1流路602和与第1流路602不同的第2流路605。第2配管582具有分流管5821、作为第1支管的支管5822、作为第2支管的支管5823及流通管5824。分流管5821将从第1流路602流通的工作流体分流。支管5822使由分流管5821分流的一部分工作流体向第1膨胀部53流通。支管5823使由分流管5821分流的其他工作流体向第2流路605流通。流通管5824使流过第2流路605的工作流体向第2膨胀部55流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为从第1压缩部51向冷凝部60的第1流路602流通并进一步流过冷凝部60的第2流路605的工作流体。即,能够使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为多次流通冷凝部60的工作流体。由此,在将从第1压缩部51流出的工作流体再次流入第1压缩部51的循环作为一个循环的情况下,与在一个循环中工作流体在冷凝部60中流通的次数为一次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向第2膨胀部55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因此,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从第2膨胀部55向对第2冷却对象CT2进行冷却的第2蒸发部56流通。因此,能够提高冷却装置5B对第2冷却对象CT2的冷却效率。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公开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含在本公开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由膨胀阀构成。但是,不限于此,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中的至少一方的膨胀部也可以是毛细管等膨胀阀以外的结构。
另外,构成第1膨胀部53的膨胀阀的开度和构成第2膨胀部55的膨胀阀的开度可以分别调整。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能够调整构成第1膨胀部53和第2膨胀部55中的一方的膨胀部的膨胀阀的开度,也可以不能够调整构成各膨胀部53、55的膨胀阀的开度。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但是,不限于此,在第1压缩部51的噪音以及第2压缩部57的噪音足够小的情况下等,第1压缩部51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57的驱动频率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经由作为第1支管的支管5822流到第1膨胀部53的工作流体的流量比经由作为第2支管的支管5823流到第2膨胀部55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大。即,向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大于向第2蒸发部56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然而,不限于此,向第1膨胀部53进而向第1蒸发部54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向第2膨胀部55进而向第2蒸发部56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流量。
另外,第2冷却对象CT2的管理温度范围比第1冷却对象CT1的管理温度范围低。但是,不限于此,第2冷却对象的管理温度范围也可以与第1冷却对象的管理温度范围相同,也可以比第1冷却对象的管理温度范围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压缩部57中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与从第1蒸发部54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大致相同。然而,不限于此,各个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也可以不同。换句话说,从第1蒸发部54经由支管5841向合流管5843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也可以不同于从第2压缩部57经由支管5842向合流管5843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即,经由支管5841向合流管5843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和经由支管5842向合流管5843流通的气相工作流体的压力中的一方的压力也可以比另一方的压力高。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循环路径CR1的第1蒸发部54所冷却的第1冷却对象CT1包括光源411,构成第2循环路径CR2、CR3的第2蒸发部56所冷却的第2冷却对象CT2包括光调制装置343。但是,不限于此,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冷却装置5A、5B的冷却对象既可以是偏振转换元件313、偏振分离元件44、波长转换元件46的波长转换部461及扩散反射部49的反射板等光学部件,也可以是设置于控制装置、电源装置的电路元件。
另外,例如,第1冷却对象及第2冷却对象中的一方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多个光源中的一个光源,另一方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多个光源中的另一个光源。进而,例如,第1冷却对象及第2冷却对象之中的一方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多个光调制装置343之中的1个光调制装置,另一方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多个光调制装置之中的另1个光调制装置。即,在设置有多个为相同种类但管理温度、发热量以及冷却难度中的至少一个互不相同的冷却对象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至少一个冷却对象作为第1冷却对象,将其他冷却对象作为第2冷却对象。
另外,例如,冷却装置可以具有将从第2膨胀部55流出的工作流体分流到多个第2蒸发部56的分流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2蒸发部56与包括光调制装置343的第2冷却对象CT2一起设置在密闭壳体SC内,利用作为密闭壳体SC内的气体且向第2冷却对象CT2流通的冷却气体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从而冷却第2冷却对象CT2。即,第2蒸发部56消耗从第2冷却对象CT2传递的冷却气体的热量来冷却冷却气体,通过使冷却后的冷却气体向第2冷却对象CT2流通来冷却第2冷却对象CT2。但是,并不限于此,第2蒸发部56也可以不设置在密闭壳体SC内。即,第2蒸发部56也可以不配置在密闭壳体SC内,而对向第2冷却对象CT2流通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另外,第2蒸发部56也可以如第1蒸发部54那样与第2冷却对象CT2能够导热地连接,而直接冷却第2冷却对象CT2。此外,设置有第2蒸发部56的壳体也可以不是气体难以从外部进入的密闭壳体。
此外,只要通过密闭壳体SC内的冷却气体冷却第2冷却对象CT2即可,循环风扇CF可以不是必需的,也可以代替循环风扇CF而设置使被第2蒸发部56冷却后的冷却气体向第2冷却对象CT2流通的风扇。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第1蒸发部54及第1冷却对象CT1设置在配置于外装壳体2内的其他壳体内,第1蒸发部54在其他壳体内对向第1冷却对象CT1流通的冷却气体进行冷却。
此外,由第1蒸发部54和第2蒸发部56冷却的冷却对象不一定必须设置在密闭壳体SC等壳体内。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5A、5B具备使冷却气体向冷凝部52流通的冷却风扇59。但是,并不限于此,冷却装置5A、5B也可以不必具备冷却风扇59。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A、1B具有图2所示的图像投射装置3,图像投射装置3具有图3所示的光源装置4。但是,并不限于此,图像投射装置3所具有的光学部件的结构和布局可以适当变更,光源装置4具有的光学部件的结构及布局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光源装置4所具有的波长转换元件46是将由波长转换部461生成的荧光YL向蓝色光L1s的入射侧射出的反射型的波长转换元件,但也可以在光源装置中采用沿着蓝色光L1s的入射方向射出荧光的透射型的波长转换元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的光源411具有半导体激光器412、413。但是,并不限于此,光源装置4也可以具有超高压水银灯等光源灯、LED等其他固体光源作为光源。并且,光源装置4也可以具有分别射出红、绿及蓝的色光的LD、LED等其他固体光源、光源灯作为光源。该情况下,冷却装置5A、5B的冷却对象也可以是其他固体光源、光源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A、1B具备3个光调制装置343(343B、343G、343R)。但是,并不限于此,在具备2个以下或者4个以上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中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343为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不同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光调制装置,也可以采用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并且,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则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微镜的器件,例如利用了DMD(Digital Micromirror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等的器件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本公开的总结]
在下文中,将说明本公开的总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该投影仪具备:第1冷却对象;第2冷却对象;冷却装置,其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及所述第2冷却对象;以及外装壳体,其收纳所述第1冷却对象、所述第2冷却对象及所述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备:第1配管、第2配管、第3配管、第4配管、第5配管及第6配管;第1压缩部,其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冷凝部,其经由所述第1配管与所述第1压缩部连接,将由所述第1压缩部压缩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膨胀部,其经由所述第2配管与所述冷凝部连接,对由所述冷凝部冷凝的一部分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其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第1蒸发部,其经由所述第3配管与所述第1膨胀部连接,利用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传递来的热,使从所述第1膨胀部流通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将变化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经由所述第4配管连接的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第2膨胀部,其经由所述第2配管与所述冷凝部连接,对由所述冷凝部冷凝的其他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其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第2蒸发部,其经由所述第5配管与所述第2膨胀部连接,利用从所述第2冷却对象传递来的热,使从所述第2膨胀部流通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第2压缩部,其经由所述第4配管与所述第1压缩部连接,并且经由所述第6配管与所述第2蒸发部连接,对从所述第2蒸发部流入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并经由所述第4配管向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从第1压缩部经由第1配管、冷凝部、第2配管、第1膨胀部、第3配管、第1蒸发部及第4配管再次流通到第1压缩部的工作流体的第1循环路径,能够冷却第1冷却对象。另外,利用从第1压缩部经由第1配管、冷凝部、第2配管、第2膨胀部、第5配管、第2蒸发部、第6配管、第2压缩部及第4配管再次流通到第1压缩部的工作流体的第2循环路径,能够冷却第2冷却对象。
由此,能够通过1个冷却装置冷却第1冷却对象及第2冷却对象。因此,不需要对每个冷却对象均设置供工作流体循环的循环路径,在冷却第1冷却对象的第1循环路径和冷却第2冷却对象的第2循环路径中,能够共用第1压缩部、第1配管、冷凝部、第2配管及第4配管。因此,能够使具备冷却装置的投影仪小型化。
进而,冷却装置与第1冷却对象及第2冷却对象一起设置于外装壳体内。由此,与冷却装置的一部分设置于外装壳体的外部的情况相比,除了能够容易地实施投影仪的设置之外,还能够使投影仪的外观良好。进而,能够小型地构成投影仪,能够便携地构成投影仪。
在此,若在第1膨胀部及第2膨胀部中流通的工作流体是液相及气相混合的工作流体,则在第1膨胀部及第2膨胀部使工作流体膨胀时,产生异常声音。
与此相对,通过冷凝部而变化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在第1膨胀部和第2膨胀部中流通。由此,能够抑制工作流体在第1膨胀部和第2膨胀部中膨胀时产生异常声音。因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乃至投影仪的静音化。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凝部具有:第1流路,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1压缩部向该第1流路流通;以及与所述第1流路不同的第2流路,所述第2配管具有:分流管,其对从所述第1流路流通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分流;第1支管,其使由所述分流管分流的一部分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1膨胀部流通;第2支管,其使由所述分流管分流的其他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部的所述第2流路流通;以及流通管,其使流过所述第2流路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2膨胀部流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向第2膨胀部流通的工作流体为从第1压缩部流过冷凝部的第1流路再流过冷凝部的第2流路的工作流体。即,能够使向第2膨胀部流通的工作流体为多次流通冷凝部的工作流体。由此,在将从第1压缩部流出的工作流体再次流入第1压缩部的循环作为1个循环的情况下,与在1个循环中工作流体在冷凝部中流通的次数为1次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向第2膨胀部流通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因此,能够使温度更低的工作流体从第2膨胀部向冷却第2冷却对象的第2蒸发部流通。因此,能够提高第2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膨胀部和所述第2膨胀部各自由膨胀阀构成,构成所述第1膨胀部的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和构成所述第2膨胀部的所述膨胀阀的开度能够分别进行调整。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分别调整从第1膨胀部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从第2膨胀部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因此,除了能够使从第1膨胀部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成为适于第1冷却对象的冷却的温度之外,还能够使从第2膨胀部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温度成为适于第2冷却对象的冷却的温度。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和所述第2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
在此,在第1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的驱动频率不同的情况下,在驱动频率的相位一致的时刻,第1压缩部的噪音和第2压缩部的噪音重叠,从冷却装置发出的噪音变大。在该情况下,噪音以固定的周期变大,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感。另外,在第1压缩部的驱动频率与第2压缩部的驱动频率之差非常大的情况下,相位一致的周期变得非常大,带给用户的不适感不大。然而,当第1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的驱动频率之差非常大时,即,当第1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彼此大幅不同时,第2压缩部不能将从第2蒸发部流通的工作流体压缩为与从第1蒸发部向第1压缩部流通的工作流体的压力一致。
与此相对,由于第1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和第2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能够在确保压缩部的压缩性能的同时抑制噪音以固定的周期变大。因此,能够难以给用户带来不适感。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第4配管具有:第1连接管,其与所述第1蒸发部连接;第2连接管,其与所述第2压缩部连接;以及合流管,其使经由所述第1连接管从所述第1蒸发部流通的所述工作流体和经由所述第2连接管从所述第2压缩部流通的所述工作流体合流并向所述第1压缩部流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工作流体从第1蒸发部及第2压缩部向第1压缩部高效地流通。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发热量比所述第2冷却对象的发热量大,向所述第1蒸发部供给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比向所述第2蒸发部供给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大。
根据这样的结构,液相工作流体可以更多地流向第1蒸发部,该第1蒸发部冷却具有比由第2蒸发部冷却的第2冷却对象的发热量大的发热量的第1冷却对象。因此,能够使适合于第1冷却对象的冷却的流量的工作流体向第1蒸发部流通,能够容易地将第1冷却对象的温度维持为管理温度。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被所述第2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压力与从所述第1蒸发部排出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压力大致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从第1蒸发部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和被第2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工作流体容易地在第4配管中合流。因此,能够使从第1蒸发部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和从第2压缩部排出的气相工作流体高效地向第1压缩部流通。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投影仪具备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所述第1冷却对象包含所述光源,所述第2冷却对象包括所述光调制装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1个冷却装置对光源及光调制装置进行冷却。
在上述一个方式中,优选的是,所述投影仪具备:壳体,其在内部配置有所述第2冷却对象及所述第2蒸发部;以及循环风扇,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冷却气体在所述壳体内循环,所述第2蒸发部利用从所述第2冷却对象传递来的所述冷却气体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2冷却对象配置在壳体内,所以能够抑制尘埃等附着在第2冷却对象上。此外,第2冷却对象被壳体内的冷却气体冷却,第2蒸发部通过将从第2冷却对象传递到冷却气体的热用于液相工作流体的蒸发来冷却壳体内的冷却气体。据此,在存在多个第2冷却对象的情况下,与针对各第2冷却对象设置第2蒸发部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冷却装置的结构。

Claims (9)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并投射,该投影仪具备:
第1冷却对象;
第2冷却对象;
冷却装置,其对所述第1冷却对象及所述第2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以及
外装壳体,其收纳所述第1冷却对象、所述第2冷却对象及所述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具备:
第1配管、第2配管、第3配管、第4配管、第5配管及第6配管;
第1压缩部,其对气相的工作流体进行压缩;
冷凝部,其经由所述第1配管与所述第1压缩部连接,将由所述第1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成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第1膨胀部,其经由所述第2配管与所述冷凝部连接,对由所述冷凝部冷凝后的一部分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其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
第1蒸发部,其经由所述第3配管与所述第1膨胀部连接,利用从所述第1冷却对象传递来的热,使从所述第1膨胀部流通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将变化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向经由所述第4配管连接的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
第2膨胀部,其经由所述第2配管且不经由所述第3配管与所述冷凝部连接,对由所述冷凝部冷凝后的其他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减压,使其变化为液相和气相混合的所述工作流体;
第2蒸发部,其经由所述第5配管与所述第2膨胀部连接,利用从所述第2冷却对象传递来的热,使从所述第2膨胀部流通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第2压缩部,其经由所述第4配管与所述第1压缩部连接,并且经由所述第6配管与所述第2蒸发部连接,对从所述第2蒸发部流入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压缩,并经由所述第4配管向所述第1压缩部排出,
所述第2配管使从所述冷凝部流出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朝向所述第1膨胀部以及所述第2膨胀部分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部具有:
第1流路,所述工作流体从所述第1压缩部向该第1流路流通;以及
与所述第1流路不同的第2流路,
所述第2配管具有:
分流管,其对从所述第1流路流通的所述工作流体进行分流;
第1支管,其使由所述分流管分流的一部分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1膨胀部流通;
第2支管,其使由所述分流管分流的其他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部的所述第2流路流通;以及
流通管,其使流过所述第2流路的所述工作流体向所述第2膨胀部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膨胀部和所述第2膨胀部各自由膨胀阀构成,
构成所述第1膨胀部的所述膨胀阀的开度和构成所述第2膨胀部的所述膨胀阀的开度能够分别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和所述第2压缩部的驱动频率大致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4配管具有:
第1连接管,其与所述第1蒸发部连接;
第2连接管,其与所述第2压缩部连接;以及
合流管,其使经由所述第1连接管从所述第1蒸发部流通的所述工作流体和经由所述第2连接管从所述第2压缩部流通的所述工作流体合流并向所述第1压缩部流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对象的发热量比所述第2冷却对象的发热量大,
向所述第1蒸发部供给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比向所述第2蒸发部供给的所述工作流体的流量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第2压缩部压缩后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压力与从所述第1蒸发部排出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压力大致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
所述第1冷却对象包括所述光源,
所述第2冷却对象包括所述光调制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备:
壳体,其在内部配置有所述第2冷却对象及所述第2蒸发部;以及
循环风扇,其使所述壳体内的冷却气体在所述壳体内循环,
所述第2蒸发部利用从所述第2冷却对象传递来的所述冷却气体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CN202110109432.6A 2020-01-29 2021-01-27 投影仪 Active CN113189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2783A JP7322726B2 (ja) 2020-01-29 2020-01-29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012783 2020-0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89830A CN113189830A (zh) 2021-07-30
CN113189830B true CN113189830B (zh) 2022-06-17

Family

ID=76970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09432.6A Active CN113189830B (zh) 2020-01-29 2021-01-27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8427B2 (zh)
JP (1) JP7322726B2 (zh)
CN (1) CN1131898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7738B2 (ja) 2021-08-27 2023-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69930B (en) * 2005-06-15 2007-01-01 Benq Corp Projecting device with energy recycle function
TW200809381A (en) * 2006-08-02 2008-02-16 Coretronic Corp Projection apparatus
JP4603523B2 (ja) * 2006-10-06 2010-12-22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ランプ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JP4703539B2 (ja) * 2006-10-31 2011-06-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275787B (zh) * 2007-03-29 2010-06-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有冷冻单元的装置及具有冷冻单元的投影机
CN101275788B (zh) * 2007-03-29 2012-06-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备冷冻单元的装置以及具备冷冻单元的投影机
JP2009042379A (ja) * 2007-08-07 2009-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の冷却装置
JP2009086272A (ja) 2007-09-28 2009-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の起動システム
JP5103144B2 (ja) 2007-11-14 2012-1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の起動方法
US20110037954A1 (en) * 2008-03-17 2011-02-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or
JP4625851B2 (ja) * 2008-04-28 2011-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WO2009150850A1 (ja) * 2008-06-13 2009-1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8093547B2 (en) * 2008-08-21 2012-01-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an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having a second reflector for reflecting light in infrared region
JP2010113204A (ja) * 2008-11-07 2010-05-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4831202B2 (ja) * 2009-04-03 2011-1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100302463A1 (en) * 2009-05-27 2010-12-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video display device
JP2011028030A (ja) * 2009-07-27 2011-02-10 Panasonic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180241A (ja) * 2010-02-26 2011-09-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KR101904870B1 (ko) * 2012-01-30 2018-10-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압축기 제어 장치와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냉장고
KR101962129B1 (ko) 2012-06-22 2019-07-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KR101973621B1 (ko) 2012-06-22 2019-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US20160147034A1 (en) 2013-07-19 2016-05-26 Nec Corporation Cooling structure of sealed casing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6341664B2 (ja) * 2014-01-10 2018-06-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6828438B2 (ja) * 2017-01-06 2021-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熱輸送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48410A (ja) * 2019-03-14 2020-09-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96533B2 (ja) * 2019-08-20 2022-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89830A (zh) 2021-07-30
JP7322726B2 (ja) 2023-08-08
JP2021117454A (ja) 2021-08-10
US11768427B2 (en) 2023-09-26
US20210232030A1 (en) 2021-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15839B (zh) 投影仪
JP5081558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20190116343A1 (en) Projector
CN110873998B (zh) 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US10877361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CN111736412A (zh) 波长转换装置、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CN113189830B (zh) 投影仪
CN113189829B (zh) 投影仪
CN113495408B (zh) 投影仪
JP201907891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480858B2 (en) Projector and cooling device
CN114488669B (zh) 投影仪
JP2018084777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0330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