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10588A - 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10588A
CN111510588A CN202010035448.2A CN202010035448A CN111510588A CN 111510588 A CN111510588 A CN 111510588A CN 202010035448 A CN202010035448 A CN 202010035448A CN 111510588 A CN111510588 A CN 1115105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viewfinder
image pickup
pickup apparatus
eye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54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10588B (zh
Inventor
岩井圭太
奥野良治
毛井秀俊
山本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510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0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10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05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摄像设备包括电子取景器单元,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被构造为在收纳于主体的收纳状态与从所述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其中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被保持为在所述突出状态下能够转动,并且被保持为在所述收纳状态下不能转动。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电子取景器的摄像设备。特别地,本公开涉及一种数字相机。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包括电子取景器(以下也称为取景器)的相机,该取景器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转动以使使用者的摄影姿势的灵活性增大。
日本特开2017-021303号公报讨论了一种摄像设备,其能够使用旋转机构来转动取景器。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7-021303号公报中说明的构造中,取景器单元总是从相机的外形突出。
因此,在不使用取景器单元的情况下,取景器单元可能妨碍拍摄操作的执行,并且对于携带相机时的便携性是阻碍。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取景器的摄像设备,通过实现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转动的取景器的小型化,该取景器在相机未被使用时不从相机主体突出。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摄像设备包括电子取景器单元,该电子取景器单元被构造为在收纳于主体的收纳状态与从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其中电子取景器单元被保持为在突出状态下能够转动,并且被保持为在收纳状态下不能转动。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均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2A至图2C均是示出摄像设备的立体图,其中取景器从该摄像设备突出。
图3A至图3D均是示出示例性滑动抑制机构的图。
图4A和图4B均是示出取景器的示例性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示出示例性外装盖和取景器转动操作的图。
图6A至图6C均是示出示例性取景器转动单元的图。
图7A至图7C均是示出示例性检测传感器和检测传感器柔性板的图。
图8A和图8B均是示出柔性板的布局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及其各种特征。在附图中,相同的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其重复说明。
参照图1A和图1B说明作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示例的摄像设备1的构造。
图1A和图1B是示出摄像设备1的立体图。图1A和图1B分别是摄像设备1的正面立体图和背面立体图。
摄像设备1包括镜筒单元2,该镜筒单元2包括成像光学系统(未示出)。
摄像设备1还包括摄像元件(未示出),该摄像元件对通过构成成像光学系统的多个成像透镜形成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并生成图像数据。
镜筒单元2是可缩回的,并且在收纳时缩回到摄像设备1中。
摄像设备1还包括安装有用于处理回路的主板(未示出)和辅助板(未示出),该处理回路用于将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转换为数字信息。
在完全按下释放钮4的情况下拍摄图像,并且将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记录在存储介质(未示出)中。
变焦杆5被保持为能够在释放钮4的外周上转动。在变焦杆5转动的情况下,执行变焦操作。
使用者按压电源钮6以在接通状态(使用状态)和关断状态(不使用状态)之间切换。
显示装置15设置于摄像设备1的背面,并且用于检查待拍摄的被摄体像以及再现和显示所拍摄的图像。
摄像设备1覆盖有包括前盖9、后盖10和顶盖16的外装构件。
顶盖16构成摄像设备1的顶部的外观面和取景器20的开口部。
取景器20内置在摄像设备1中,并且在收纳时通过锁定机构锁定在被保持于摄像设备1内部的状态。
形成外观面的一部分的侧盖13设置于摄像设备1的侧面。
能够滑动的释放杆14被保持于侧盖13。通过使用者操作释放杆14,取景器20被解锁并且从摄像设备1向上突出。
接下来,参照图2A至图2C说明图1A和图1B所示的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取景器20的操作。
图2A至图2C是均示出摄像设备1的背面立体图,取景器20从摄像设备1突出。
图2A示出了通过使用者操作配置于上述摄像设备1的侧面的释放杆14使取景器20从被收纳在摄像设备1中的状态开始从摄像设备1向上突出的状态。
目镜窗22固定于目镜28。传感器窗23布置于目镜窗22的上侧。
传感器窗23被布置成用于内部传感器(诸如光学检测传感器等)的光路。
内部光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使用者已经注视目镜28,并将显示切换到取景器20。
图2B示出了将取景器20的目镜28从图2A中的取景器20的突出状态拉出到摄像设备1的背面侧的状态。
在目镜28被朝向使用者拉出的状态下,取景器20变得可用,并且使用者能够通过目镜28检查待拍摄的被摄体像以及所拍摄的图像的再现和显示。
图2C示出了在取景器20处于图2B中的可用状态下包括目镜28的取景器转动单元41转动的状态。
取景器转动单元41转动大约90度到目镜28与顶盖16平行的位置。
换言之,目镜窗22向上转动到目镜窗22面对相机主体的顶面的状态。
因此,使用者能够从相机的顶面侧检查待拍摄的被摄体像以及所拍摄的图像的再现和显示。
参照图3A至图3D说明滑动抑制机构,该滑动抑制机构抑制从突出状态到收纳状态的移动。
摄像设备(也称为相机主体)1包括电子取景器单元21,该电子取景器单元21能够在收纳于相机主体1中的收纳状态与从相机主体1中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移动。
电子取景器单元21被保持为在突出状态下能够转动而在收纳状态下不能转动。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分为两个体部,即,贯穿第一面的第一轴和贯穿第二面的第二轴。
在取景器透镜的光轴平行于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情况下,电子取景器单元21能够从突出状态移动到收纳状态。
摄像设备1包括滑动止动件(也称为抑制单元)39,在取景器透镜的光轴与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预定角度的情况下,该滑动止动件39抑制电子取景器单元21从突出状态移动到收纳状态。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
图3A示出了电子取景器单元21收纳在相机主体1内部的状态。
图3B示出了电子取景器单元21从相机主体1向上(沿箭头方向)突出的状态。
图3C和图3D分别示出了目镜28被拉出的状态以及取景器转动单元41转动的状态。
如图3A和图3B所示,电子取景器单元21包括滑动止动件39,并且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一体地执行滑动操作。
作为外装件的一部分的后盖10包括外部锁定部10a。
接下来,如图3C所示,滑动止动件39沿箭头方向与目镜28的拉出连动地被拉出,并且抵接外装锁定部10a。
因此,抑制了电子取景器单元21滑动到收纳状态。
滑动止动件39被弹簧(未示出)沿箭头方向恒定地施力。
因此,如图3D所示,即使取景器转动单元41转动,滑动止动件39也维持抵接外装锁定部10a的状态。
因此,在目镜28被拉出的状态下,持续地抑制电子取景器单元21滑入收纳状态。
如上所述,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处于突出状态之后目镜28被拉出,使得其后抑制了电子取景器单元21沿收纳状态方向移动。
因此,能够防止这样的故障:诸如电子取景器单元21在使用相机时意外掉落以及取景器20上显示的图像无法被观察的故障。
以与上述方式相反的方式执行到收纳状态的转换。滑动止动件39从被外装锁定部10a抑制的状态释放,并且通过按照图3D、图3C、图3B和图3A的顺序的操作将电子取景器单元21收纳在摄像设备1中。
接下来,参图4A和图4B说明取景器20的构造。
图4A和图4B是取景器20的立体分解图。
电子取景器单元21包括取景器转动单元(转动单元)41,取景器转动单元包括电子显示单元46、目镜28和透镜保持件42,透镜保持件42保持取景器透镜用于将从电子显示单元46发射的光束引导到目镜28。
电子取景器单元21还包括覆盖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外装盖49。
在突出状态下,取景器转动单元41能够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转动,该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垂直于由外装盖49保持的取景器透镜的光轴。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设置在目镜28的关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相对于透镜保持件42的相反侧且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突出的那侧。
如图4A所示,取景器20包括电子取景器单元21以及在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切换的竖直移动弹出机构单元51。
图4A是示出包括在取景器20中的竖直移动弹出机构单元51的立体分解图。
基板32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两个导杆33被型锻(swage)到基板32上。
接合销32a形成于基板32。
在各导杆33上形成有凸缘形状部33a,以局部增大导杆33的径向尺寸。
电子取景器(EVF)保持件30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被保持为在被型锻于上述基板32的两个导杆33插入EVF保持件30的情况下在竖直方向上可滑动。
导杆33的凸缘形状部33a与EVF保持件30接触,并因此确定了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突出时的滑动位置。
EVF保持件30相对于图1A中示出的前盖9定位且固定。
突出弹簧38收纳在EVF保持件30内部,并对导杆33向上施力。
弹簧保持件35由金属片材形成并且固定到EVF保持件30以保持突出弹簧38的端部。
利用型锻销37将锁定杆36保持为能够相对于弹簧保持件35转动,并且锁定杆36包括接合爪部36a。
施力弹簧34通过在一端与锁定杆36接合并在另一端与弹簧保持件35接合而被保持,并且沿一个方向对锁定杆36施力。
锁定杆36被构造为在图1A所示的释放杆14被操作的情况下执行绕着型锻销37的转动操作。
在收纳时,基板32的接合销32a与锁定杆36的接合爪部36a接合,因此,取景器20维持在收纳状态。
在使用取景器20的情况下,操作释放杆14,锁定杆36转动以释放接合销32a的接合,从而执行突出操作。
接下来,说明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构造。
图4B是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立体分解图。
电子取景器单元21包括取景器顶盖31,其与顶盖16一起构成顶面的外观面。
电子取景器单元21还包括外装盖49,该外装盖49包括在突出状态下沿可移动方向平行的两个侧面49a。
外装盖49包括位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左侧的第一侧面和位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右侧的第二侧面。
电子取景器单元21中所包括的取景器转动单元41包括:透镜保持件42,其保持取景器透镜;取景器引导筒43,其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保持透镜保持件42;以及取景器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
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引导取景器引导筒43的引导轴44贯穿凸缘部43a。
引导轴44的一端固定到取景器固定筒45。
目镜28利用设置于取景器引导筒43的侧面的接合突起43c与取景器引导筒43接合。
在将目镜28朝向使用者拉出的情况下,由引导轴44支撑的取景器引导筒43与其内部的透镜保持件42一体地执行平移移动,因此目镜28变得可用。
密封构件43b设置于取景器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的外周。密封构件43b密封取景器固定筒45与取景器引导筒43之间的间隙以形成防尘结构部。
显示单元保持件47保持电子显示单元46。
接合突起47a设置于显示单元保持件47的侧面,并与位于取景器固定筒45侧的接合部45f一体化。
显示面板施力板48包括固定于取景器固定筒45的臂部48a,并且朝向显示单元保持件47对电子显示单元46施力。
臂部48a的前端48b相对于取景器引导筒43用作点击单元(clicking unit),在将目镜28朝向使用者拉出的情况下,该取景器引导筒43一体地移动。
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下部与在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之间切换的竖直移动弹出机构单元51之间设置有板基部60。
板基部60与外装盖49一起利用多个紧固螺钉固定到基板32。
取景器板24固定到板基部60。
取景器板24连接到柔性板(未示出)以从摄像设备1内部的主板传输图像信号,并且该信号由连接到电子显示单元46的柔性板61传输。
柔性板盖62固定到板基部60。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外装盖49和取景器转动操作。
图5示出了外装盖49与取景器固定筒45之间的关系。
外装盖49包括第一和第二侧面49a,第一和第二侧面49a平行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方向且平行于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可移动方向,并且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被第一和第二侧面49a保持。
第一和第二侧面49a通过第三侧面49b连接,该第三侧面49b比第一和第二侧面49a靠近被摄体,并且第一和第二侧面49a以及第三侧面49b在垂直于收纳方向的截面中形成U字形。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以可转动的方式装配到轴孔部45b中,该轴孔部45b设置于在取景器转动单元41中包括的取景器固定筒45,并且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由外装盖49的第一和第二侧面49a保持。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由孔部49c保持,各孔部49c设置于构成外装盖49的各侧面49a。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与具有刚性的外装盖49结合,以确保作为旋转轴的强度。
在取景器固定筒45中,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一部分可转动地装配到轴孔部45b中。
因此,取景器固定筒45能够相对于外装盖49转动。外装盖49包括转动止动部49d。
取景器固定筒45具有如下构造:如果取景器固定筒45转动大约90度,则接触部45d与转动止动部49d接触。
取景器转动单元41能够在零度与90度之间转动,在零度时,取景器透镜的光轴大致平行于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被分为诸如螺钉等的两个构件,但是也可以由单个构件形成。
用于施加摩擦的摩擦构件(未示出)置于外装盖49与设置于取景器固定筒45的轴孔部45b之间。
摩擦构件是例如盘形弹簧或O形环,并且能够通过由摩擦构件施加的摩擦力使转动操作在任何位置停止。
外装盖49包括作为两个平行平板的侧面49a和位于被摄体侧且连接两个侧面49a的侧面49b。
外装盖49在垂直于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的可移动方向V的截面F上具有大致U字形。
作为构成外装盖49的两个平行面的侧面49a均设置有孔部49c。
设置在外装盖49上的孔部49c位于目镜窗22的相反侧并且在摄像设备1的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上部。
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转动操作中,操作取景器转动单元41以从摄像设备1的诸如顶盖16和前盖9等的外装构件移开,从而在转动操作中没有干涉摄像设备1的部分。
位于被摄体侧的第三侧面49b垂直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
因此,外装盖49在垂直于收纳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的可移动方向的截面上具有大致U字形,并且能够确保转动操作所需的强度。
接下来,参照图6A至图6C说明电子取景器单元21中包括的取景器转动单元41。
图6A示出了从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侧面观察的取景器转动单元41。
取景器转动单元41包括取景器引导筒43,该取景器引导筒43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收纳在取景器固定筒45中并且保持透镜保持件42。
取景器引导筒43与目镜28接合。
取景器固定筒45的形成有目镜28的轴承部45e包括第一接触部45ba,第一接触部45ba与目镜28的平行于电子显示单元46的显示面的面接触。
轴承部45e包括第二接触部45bb,第二接触部45bb与目镜28的平行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面接触。
接合部45a设置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下部,以调整处于突出状态的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转动操作。
轴承部45e设置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上部,以可枢转地支撑取景器固定筒45,从而使取景器固定筒45能够相对于形成外观面的外装盖49转动。
轴孔部45b形成于轴承部45e。
轴承部45e还包括第一接触部45ba。
第一接触部45ba与目镜28的平行于电子显示单元46的显示面的面接触。
轴承部45e还包括第二接触部45bb。第二接触部45bb与目镜28的平行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面接触。
轴孔部45b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装配在一起并因此具有刚性。
取景器固定筒45的轴承部45e包括第一接触部45ba和第二接触部45bb,因此在收纳时目镜28的抵接面和滑动面设置于取景器固定筒45的具有刚性的部分。
因此,能够改善目镜28的操作可靠性。
图6B是图4A和图4B所示的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截面图。
在垂直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方向上的截面中,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设置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从电子显示单元46突出的那侧。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被配置为在电子显示单元46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不影响取景器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与取景器固定筒45之间的防尘结构部。因此,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形成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内部布局。
柔性板61的一端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一侧连接到电子显示单元46。
柔性板61具有半径(R)部61a,该半径(R)部61a的中心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中心大致相同,并且柔性板61被布置为穿过柔性板盖62和外装盖49之间的间隙。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垂直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
图6C示出了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中垂直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截面。
接合构件63通过施力弹簧64可滑动地附接到板基部60。
接合构件63调整设置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下部处的接合部45a的转动操作。
在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转动操作中,接合构件63抵抗着施力弹簧64地缩回,并且接合部45a越过接合构件63。
因此,电子取景器单元21中包括的取景器转动单元41被锁定在平行于取景器透镜和成像透镜(未示出)的光轴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7A至图7C说明取景器转动单元41中的检测传感器71和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的布局。
如图6A至图6C以及图7B所示,传感器窗23设置在目镜28中包括的目镜窗22的上部。内部检测传感器71是例如接近传感器,并且在检测到使用者注视目镜28时将显示切换至取景器20。
检测传感器71和传感器窗23设置在目镜窗22的上部,因此检测传感器71能够在取景器转动单元41已经转动的范围内检测到使用者注视目镜28。
相机主体1包括从相机主体1突出的电子取景器单元21。
取景器转动单元41包括电子显示单元46、连接到电子显示单元46的柔性板(第一柔性板)61以及保持取景器透镜的透镜保持件42。
取景器转动单元41还包括:检测传感器71,其检测使用者已接近目镜28;目镜窗22,其设置在目镜28的前面;以及传感器窗23,其设置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从目镜窗22突出的方向上。
电子取景器单元21包括取景器转动单元41和覆盖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外装盖49。
取景器转动单元41在突出状态下能够绕着与被外装盖49保持的取景器透镜的光轴垂直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转动。
第一柔性板61从与电子显示单元46的连接部朝向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延伸。
外装盖49包括第一和第二侧面49a,第一和第二侧面49a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方向平行并且与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可移动方向平行,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被第一和第二侧面49a保持。
取景器转动单元41包括覆盖取景器固定筒45的顶面的取景器顶盖31。
第二重叠部72c布置在取景器固定筒45与取景器顶盖31之间,并且布置在垂直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平面中的具有安装部72a的宽度W的区域中。
如图7A所示,检测传感器71与外围回路组成部件一起安装于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
取景器转动单元41包括:取景器引导筒43,其与目镜28接合并且保持透镜保持件42;和取景器固定筒45,其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收纳取景器引导筒43。
取景器转动单元41还包括:取景器顶盖31,其覆盖取景器固定筒45的顶面;安装部72a,其上安装有检测传感器71;以及检测传感器柔性板(也称为第二柔性板)72,其从安装部72a朝向主体延伸。
第一柔性板61包括第一重叠部,柔性部在该第一重叠部中折叠。
第二柔性板72包括第二重叠部72c和第三重叠部72e,柔性部在靠近传感器窗23的那侧在第二重叠部72c中折叠,柔性部在远离传感器窗23的那侧在第三重叠部72e中折叠。
第一柔性板61和第二柔性板72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缠绕。
在将目镜28朝向使用者拉出的情况下,第二柔性板72的第二重叠部72c伸长。
在取景器转动单元41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柔性板61的第一重叠部和第二柔性板72的第三重叠部72e伸长。
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的安装有检测传感器71的安装部72a利用固定单元(未示出)与传感器窗23一体化。
图7B和图7C示出了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的构造和配置。
第二柔性板72布置在柔性板盖62与外装盖49之间的间隙中,该柔性板盖62邻近第一柔性板61并且向相机主体1引导第一柔性板61。
从安装部72a延伸的第二重叠部(也称为第一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c被收纳在取景器顶盖31与取景器固定筒45之间。
此外,从目镜28的方向观察,第一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c布置在安装部72a的宽度W内。
第一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c在目镜28被朝向使用者拉出时移动并执行平移移动。
因此,能够在不损害构成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可移动部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配置或不妨碍转动操作的情况下布置第一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c。
如图7B所示,传感器窗23设置在目镜28中所包括的目镜窗22的上部,因此,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配置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
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的从第一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c延伸的延伸部72d被布置成邻近与电子显示单元46连接的柔性板61,并且穿过柔性板盖62与外装盖49之间的间隙。
第三重叠部(也称为第二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e被布置成从延伸部72d延伸。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在从第一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c到延伸部72d的区域中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缠绕。因此,在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可移动盈余长度部72e延伸且不会妨碍转动操作。
因此,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使目镜28能够执行平移移动且不妨碍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转动操作或损害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构造。
由于在取景器转动单元41转动时检测传感器柔性板72的延伸部72d不暴露于外部并且受到保护,因此能够改善可靠性。
图8A是与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垂直的截面图。
柔性板61的一端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侧连接到电子显示单元46。
柔性板61是使用诸如聚酰亚胺等的树脂作为基材并且厚度为大约0.1mm至0.2mm的柔性印刷配线板。
柔性板61具有R部61a,该R部61a的中心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中心大致相同,并且被布置为穿过柔性板盖62与外装盖49之间的间隙。
柔性板盖62由金属板形成。在柔性板盖62的靠近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那侧的端面应用将板折叠180度的卷边处理(hemming processing)。
因此,柔性板61不与柔性板盖62的端面接触。
因此,能够在不损害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配置构造的情况下执行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转动操作。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分成两个构件,但是也可以构造为单个构件。
柔性板61在取景器转动单元41在外装盖49内部转动时不暴露并且由柔性板盖62保护,从而能够改善可靠性。
柔性板61被布置成在穿过柔性板盖62与外装盖49之间的间隙之后形成多个R部,诸如R部61b、R部61c和R部61d。
接下来,参照图8A和图8B说明电子取景器单元21内部的柔性板61的布局。
摄像设备1包括电子取景器单元21,该电子取景器单元21能够在收纳于相机主体的收纳状态与从相机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移动。
电子取景器单元21包括取景器转动单元41和外装盖49,取景器转动单元41包括电子显示单元46,外装盖49覆盖作为转动单元的取景器转动单元41。
取景器转动单元41能够在突出状态下绕着由外装盖49保持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转动。
柔性板61的连接到电子显示单元46的一端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处弯曲,并且柔性板61的另一端连接到不随取景器转动单元41一起转动的取景器板24。柔性板61的R部(也称为柔性部)61a至61d的弯曲量能够根据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转动而改变。
外装盖49与安装有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侧面(也称为安装面)49a和连接安装面49a的侧面(也称为连接面)49b一体地形成。
当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延伸的方向观察时,用于柔性板61的柔性板盖62布置在电子显示单元46与连接面49b之间。
当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柔性板61布置在外装盖49的连接面49b与柔性板盖62之间的间隙中。
柔性板61包括位于柔性板61的一端侧的第一柔性部61a和位于柔性板61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柔性部61d。
柔性板61包括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可移动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柔性部61a与第二柔性部61d之间的第三柔性部61b和61c。
第一柔性部61a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缠绕。
第一柔性部61a的半径大于第三柔性部61b和61c的半径。
第二柔性部61d的半径大于第三柔性部61b和61c的半径。
对电子显示单元46施力的显示面板施力板48包括固定于取景器固定筒45的臂部48a,并与取景器转动单元41一起转动。
参照图8B说明柔性板61的可移动部。
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转动操作中,柔性板61的R部61a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附近弯曲。
R部61a布置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外部,使得R部61a的半径大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轴半径。
R部61a随着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转动操作而移动,因此在柔性板61中产生应力。
因此,具有较大半径的R部61a能够防止断开连接。图8B示出了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转动大约90度时外装盖49内的状态。
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转动大约90度的情况下,R部61a移动。
更具体地,R部61a的圆周的四分之一成为柔性板61中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
由移动引起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穿过柔性板盖62与外装盖49之间的间隙并且朝箭头方向移动。
因此,通过使R部61b的中心平行移动来吸收由移动引起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
通过形成向下的平行移动来吸收盈余长度部(柔性部),使得R部61b的半径可以小于R部61a的半径。
柔性板61可以包括用于吸收直到连接端子部61e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的部分。
如上所述,设置了用于吸收盈余长度部(柔性部)的R部61b,因此由于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转动操作而引起的柔性板61的移动不会影响连接端子部61e的连接可靠性。
设置了半径比R部61a的半径小的R部61c,因此R部61b能够包括用于吸收竖直移动弹出机构单元51与前盖9之间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的部分。
在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吸收盈余长度部(柔性部)的多个部分,因此,能够在不影响连接端子部61e的连接可靠性的情况下使电子取景器单元21小型化。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取景器板24利用多个紧固螺钉固定到板基部60的基板32。
因此,通过竖直移动弹出机构单元51使取景器板24相对于图4A和图4B所示的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EVF保持件30竖直移动。
然而,在取景器板24未竖直移动的情况下,R部61d可以移动。更具体地,在取景器板24未竖直移动的情况下,由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竖直移动引起的盈余长度部被R部61d吸收。
通过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竖直移动在柔性板61的R部61d上产生应力。因此,能够通过增大R部61d的半径来防止断开连接。
R部61b和R部61d分别用作用于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转动操作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和用于电子取景器单元21的竖直移动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使得R部61b和R部61d用作用于不同移动的盈余长度部(柔性部)。
换言之,柔性板61包括多个R部,即,在竖直移动方向上的不同高度处的R部61a、61b、61c和61d,并且位于柔性板61的两端的R部61a和61d的半径大于位于柔性板61的内侧的R部61b和61c的半径。
因此,在包括用于竖直移动和转动操作的可移动部的情况下,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布置盈余长度部(柔性部)。
显示面板施力板48是金属板,并且热结合到与其相邻的电子显示单元46。
电子显示单元46因为改善了清晰度且增加了帧速率而用作为产生热的热源。显示面板施力板48由取景器固定筒45保持并且随着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转动操作而转动。
显示面板施力板48由导热率高于柔性板盖62的导热率的构件制成,因此用作电子显示单元46的散热构件。
柔性板61的另一端连接到取景器板24,取景器板24固定到板基部60。
板基部60覆盖取景器板24。
在取景器转动单元41的转动操作中,取景器板24不暴露于外部并且由板基部60保护,从而能够改善可靠性。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限于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能够在本公开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型或改变。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摄像设备,该摄像设备包括小型可转动取景器而且在不使用取景器时相对于摄像设备的主体不具有突出部。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公开,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这些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电子取景器单元,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被构造为在收纳于主体的收纳状态与从所述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被保持为在所述突出状态下能够转动,并且被保持为在所述收纳状态下不能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
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包括:转动单元,其包括电子显示单元;目镜;以及透镜保持件,所述透镜保持件被构造成保持将从所述电子显示单元发射的光束引导到所述目镜的透镜;以及外装盖,所述外装盖被构造为覆盖所述转动单元,并且
所述转动单元在所述突出状态下绕着与由所述外装盖保持的透镜的光轴垂直的旋转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
所述外装盖包括平行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且平行于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的可移动方向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并且
所述旋转轴由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通过所处的位置比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靠近被摄体的第三面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面在垂直于收纳方向的截面上形成U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旋转轴被分成两个体部,所述两个体部包括贯穿所述第一面的第一轴和贯穿所述第二面的第二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还包括抑制单元,所述抑制单元被构造为在透镜的光轴平行于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的情况下使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能够从所述突出状态移动到所述收纳状态,并且在所述透镜的光轴与所述成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预定角度的情况下抑制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从所述突出状态移动到所述收纳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旋转轴设置在所述目镜的关于所述透镜的光轴的相对于所述透镜保持件的相反侧且在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从所述透镜的光轴突出的那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旋转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装配到构成所述转动单元的固定筒上所设置的轴孔部中,并且所述旋转轴由所述外装盖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的截面中,所述旋转轴设置在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从所述电子显示单元突出的那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
所述转动单元包括引导筒,所述引导筒被构造为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固定筒并保持所述透镜保持件,
所述引导筒与所述目镜接合,并且
所述固定筒的形成有所述目镜的轴承部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目镜的平行于所述电子显示单元的显示面的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目镜的平行于所述透镜的光轴的面接触。
CN202010035448.2A 2019-01-31 2020-01-14 摄像设备 Active CN1115105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6310 2019-01-31
JP2019016310A JP7292888B2 (ja) 2019-01-31 2019-01-31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10588A true CN111510588A (zh) 2020-08-07
CN111510588B CN111510588B (zh) 2022-03-04

Family

ID=71836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5448.2A Active CN111510588B (zh) 2019-01-31 2020-01-14 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5564B2 (zh)
JP (1) JP7292888B2 (zh)
CN (1) CN1115105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7236B2 (ja) * 2018-10-03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218189B2 (ja) * 2019-01-29 2023-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7292888B2 (ja) * 2019-01-31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475986B2 (ja) * 2020-06-25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3368A (ja) * 1993-11-19 1995-06-02 Canon Inc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228097A (ja) * 2002-02-06 2003-08-15 Ace Kogaku Kk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
CN1630345A (zh) * 2003-12-17 2005-06-22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US20050249491A1 (en) * 2004-05-05 2005-11-10 Jih-Yung Lu Device with retractable viewfinder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20150029380A1 (en) * 2013-07-29 2015-0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viewfinder capable of providing various photographing angles to a user,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8351575A (zh) * 2015-11-11 2018-07-31 稻叶稔 数字照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48334A (en) * 1990-01-11 1996-08-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ideo camera having viewfinder rotatably mounted on camera body
JPH08125890A (ja) * 1994-10-21 1996-05-17 Sony Corp ビデオカメラ
JP2001028700A (ja) * 1999-07-13 2001-01-30 Sharp Corp 可動式ビューファインダ
KR100412485B1 (ko) * 2001-06-22 2003-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자동인출가능한 촬상장치용 뷰파인더 및 이를 구비한촬상장치
JP2010109454A (ja) * 2008-10-28 2010-05-13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6132430B2 (ja) * 2013-04-04 2017-05-24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カメラ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無線通信端末
DE102013218222A1 (de) * 2013-09-11 2015-03-12 Arnold & Richter Cine Technik Gmbh & Co. Betriebs Kg Sucher- und Bedieneinheit
CN106233199B (zh) * 2014-05-01 2020-11-10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
JP6524413B2 (ja) 2015-07-15 2019-06-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501807B2 (ja) * 2017-01-20 2019-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7187236B2 (ja) * 2018-10-03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US10809597B2 (en) * 2018-10-11 2020-10-2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ing device
JP7292888B2 (ja) * 2019-01-31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237615B2 (ja) * 2019-01-31 2023-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3368A (ja) * 1993-11-19 1995-06-02 Canon Inc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228097A (ja) * 2002-02-06 2003-08-15 Ace Kogaku Kk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
CN1630345A (zh) * 2003-12-17 2005-06-22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US20050249491A1 (en) * 2004-05-05 2005-11-10 Jih-Yung Lu Device with retractable viewfinder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20150029380A1 (en) * 2013-07-29 2015-0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viewfinder capable of providing various photographing angles to a user,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8351575A (zh) * 2015-11-11 2018-07-31 稻叶稔 数字照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92888B2 (ja) 2023-06-19
US20200249547A1 (en) 2020-08-06
US11175564B2 (en) 2021-11-16
JP2020122944A (ja) 2020-08-13
CN111510588B (zh) 2022-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0588B (zh) 摄像设备
CN111510587B (zh) 摄像设备
US10951795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part that is movable between retracted position and projecting position
US1088752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5156975A (ja) レンズ移動装置
US11212428B2 (en)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N114167570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摄像模组的拍摄方法
JP7250543B2 (ja) 撮像装置
JP6265762B2 (ja) 電子機器
US1096965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movable display section
JP7237629B2 (ja) 撮像装置
JP6238773B2 (ja) 電子機器
JP2007114421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7154834B2 (ja) 電子機器
JP2005257784A (ja) カメラ及びレンズ装置及び携帯型情報機器
JP3825880B2 (ja) ビデオカメラ
JP6137974B2 (ja) 撮像装置
JP6195360B2 (ja) 撮像装置
US9413938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JP2019200246A (ja) 電子機器
JP2015022211A (ja) 撮像装置
JP2005215079A (ja) カメラ
JP2007036589A (ja) ロック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5169922A (ja) 撮像装置
JP2014059343A (ja) バリ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