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10587B - 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10587B
CN111510587B CN202010028109.1A CN202010028109A CN111510587B CN 111510587 B CN111510587 B CN 111510587B CN 202010028109 A CN202010028109 A CN 202010028109A CN 111510587 B CN111510587 B CN 1115105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flexible
flexible portion
image pickup
viewf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281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10587A (zh
Inventor
岩井圭太
奥野良治
毛井秀俊
山本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510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0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10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10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摄像设备包括取景器单元,该取景器单元包括可在缩回状态与突出状态这两个状态之间移动的取景器旋转单元。在突出状态下取景器旋转单元被可旋转地保持。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电子取景器的摄像设备,更特别地,涉及一种数字相机。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包括电子取景器(以下称为“取景器”)的相机是如下的相机:在该相机中,取景器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旋转,从而增大使用者的摄像姿势的自由度。
日本特开2017-21303号公报讨论了一种摄像设备,该摄像设备包括能够利用旋转机构旋转的取景器。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7-21303号公报讨论的构造中,取景器单元总是从相机的外形突出。因此,取景器会干涉拍摄操作或妨碍例如在不使用相机时携带相机的便携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减小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旋转的取景器的尺寸,并且提供一种包括在不使用时不从相机主体突出的取景器的摄像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摄像设备包括:电子取景器单元,其能够在缩回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缩回状态下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缩回在主体中,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从所述主体突出。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包括:旋转单元,其包括电子显示单元;和外装盖,其覆盖所述旋转单元。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旋转单元能够绕着由所述外装盖保持的旋转轴旋转。柔性板的与所述电子显示单元连接的一端被所述旋转轴弯曲,并且所述柔性板的另一端与不随所述旋转单元一起旋转的板连接。所述柔性板包括柔性部,该柔性部的挠曲量通过所述旋转单元的旋转而变化。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2A、图2B和图2C是取景器突出的摄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3A、图3B、图3C和图3D是示出滑动抑制机构的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取景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取景器盖和取景器的旋转操作的说明图。
图6A、图6B和图6C是取景器旋转单元的说明图。
图7A和图7B是柔性板的布局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在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分配给相同的构件,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参照图1A和图1B,将说明作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示例的摄像设备1的构造。
图1A、图1B和图2A、图2B、图2C是摄像设备1的立体图。图1A和图1B分别是摄像设备1的正面立体图和背面立体图。
摄像设备1包括镜筒单元2,镜筒单元2包括摄像透镜(未示出)和摄像元件(未示出),摄像元件对通过摄像透镜形成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以生成图像数据。
镜筒单元2具有可伸缩镜头结构,并且在被收纳时缩回到摄像设备1中。
另外,摄像设备1包括安装有将由摄像元件生成的图像数据转换成数字信息的处理回路的主板(未示出)、辅助板(未示出)等。
当完全按下释放钮4时,图像被拍摄并且被摄体像的图像数据被记录于记录介质(未示出)。
变焦杆5可旋转地保持于释放钮4的外周。当变焦杆5旋转时,执行变焦操作。
电源钮6被使用者按下以接通或关断。
显示装置15设置于摄像设备1的背面,并且用于检查待拍摄的被摄体像或者用于再现或显示所拍摄的图像。
利用诸如前盖9、后盖10和顶盖16等的外装构件覆盖摄像设备1。
顶盖16形成摄像设备1的上部的外观,并且还形成取景器20的开口。
取景器20内置在摄像设备1中,并且在缩回期间被锁定机构锁定在保持于摄像设备1内部的状态。
在摄像设备1的侧面构造有侧盖13,其形成了外观的一部分。
释放杆14可滑动地保持于侧盖13。通过操作释放杆14,取景器20的锁定被释放,并且取景器20在摄像设备1的上方突出。
参照图2A至图2C,将说明图1所示的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取景器20的操作。
图2A至图2C是摄像设备的背面立体图,其中取景器20突出。
图2A示出了通过操作如上所述的布置于摄像设备1的侧面的释放杆14使取景器20在摄像设备1中从缩回状态向上突出的状态。
目镜窗22固定于目镜单元28。传感器窗23设置在目镜窗22的上侧。
传感器窗23被设置为用于内部传感器(例如,光学检测传感器)的光路。
内部光学传感器检测到使用者注视目镜单元28,并且切换到取景器20上的显示。
图2B示出了取景器20的目镜单元28从图2A中的取景器20的突出状态被拉出到摄像设备1的背面侧的状态。
取景器20能够在目镜单元28被拉出到近侧的状态下使用,并且能够从目镜单元28检查待拍摄的被摄体像或者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再现和显示。
图2C示出了包括目镜单元28的取景器旋转单元41在图2B中的取景器20的可用状态下旋转的状态。
取景器旋转单元41旋转大约90°至目镜单元28与顶盖16平行的位置。
因此,使用者还能够从相机的上表面侧确认待拍摄的被摄体像,并确认所拍摄的图像的再现和显示。
参照图3A至图3D,将说明在突出状态之后对抗缩回状态的滑动抑制机构。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缩回状态和突出状态,图3C和图3D分别示出了目镜单元28被拉出的状态和取景器旋转单元41旋转的状态。
如图3A和图3B所示,取景器单元21包括滑动止动件39并且在缩回状态和突出状态下一体地执行竖直滑动操作。作为外装部的一部分的后盖10包括外装接合部10a。
如图3C所示,与沿箭头方向拉出目镜单元28连动地拉出滑动止动件39,并且滑动止动件39抵接于外装接合部10a。
因此,限制了取景器单元21朝向缩回状态侧滑动。另外,总是通过弹簧(未示出)沿箭头方向推滑动止动件39。
因此,如图3D所示,即使在取景器旋转单元41旋转时,滑动止动件39也保持与外装接合部10a接触。
结果,在目镜单元28被拉出的状态下,取景器单元21继续被限制朝向缩回状态侧滑动。
以这种方式,在突出状态之后将目镜单元28从取景器单元21拉出,从而限制了取景器单元21在缩回状态方向上移动。
因此,不会存在使用相机时取景器单元21意外落下并且无法观察取景器显示图像的缺陷。
在向缩回状态的转变中,与之前的情况相反,通过以图3D、图3C、图3B和图3A的顺序进行操作,滑动止动件39从外装接合部10a释放,并且取景器单元21缩回到摄像设备1中。
参照图4A和图4B,将说明取景器20的构造。图4A是取景器20的分解立体图。
取景器单元21包括目镜单元28和透镜保持件42,透镜保持件42保持如下的透镜:该透镜将从显示单元46发射的光束引导至目镜单元28。
在突出状态下,取景器旋转单元41能够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旋转,该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由取景器盖49保持并垂直于透镜的光轴。
如图4A所示,取景器20包括取景器单元21和在缩回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切换的竖直运动机构单元51。
图4A是用于说明构成取景器20的竖直运动机构单元51的分解立体图。基板32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型锻(swage)有由金属材料形成的两个导杆33。
另外,在基板32上形成有接合销32a。导杆33形成有在径向上部分地增大的凸缘形状部33a。
电子取景器(EVF)保持件30由树脂材料制成,型锻于基板32的两个导杆33以能够上下滑动的方式插入并保持在EVF保持件30中。
这样做时,突出时的滑动位置由导杆33的与EVF保持件30接触的凸缘形状部33a确定。
EVF保持件30相对于图1A所示的前盖9定位且固定。突出弹簧38缩回EVF保持件30的内部并向上推导杆33。
弹簧保持件35由金属片材制成,并且固定于EVF保持件30,从而抑制突出弹簧38的各端部。
通过型锻销(swaging pin)37使锁定杆36相对于弹簧保持件35可旋转地被保持,并且锁定杆36包括接合爪部36a。
施力弹簧34的一端被保持为与锁定杆36接合,另一端被保持为与弹簧保持件35接合。施力弹簧34被构造为处于沿一个方向对锁定杆36施力的状态。
锁定杆36被构造成使得图1A所示的释放杆14的操作允许锁定杆36绕着型锻销37旋转。
在缩回期间,通过基板32的被锁定杆36的接合爪部36a接合的接合销32a使取景器20保持在缩回状态。
在使用取景器20时,操作释放杆14,因而锁定杆36旋转以释放接合销32a的接合,取景器20从而突出。
将说明取景器单元21的构造。
图4B是取景器单元21的分解立体图。取景器单元21设置有取景器顶盖31,该取景器顶盖31与顶盖16一起形成上表面的外观。
另外,取景器单元21包括取景器盖49,取景器盖49包括在突出状态下与可移动方向平行的两个侧面49a。
构成取景器单元21的取景器旋转单元41包括透镜保持件42和取景器引导筒43,透镜保持件42保持光学透镜,取景器引导筒43以使透镜保持件42可线性移动的方式保持透镜保持件42。
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引导取景器引导筒43的引导轴44贯通取景器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
各引导轴44的一端固定于取景器固定筒45。目镜单元28通过设置于取景器引导筒43的侧面的接合爪43c与取景器引导筒43接合。
通过将目镜单元28拉出到近侧,由引导轴44可枢转地支撑的取景器引导筒43与设置在内部的透镜保持件42一体地平移,并且目镜单元28变为可以使用的状态。
密封构件43b设置于取景器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的外周。
密封构件43b使取景器固定筒45与取景器引导筒43之间密封以形成防尘结构。
显示单元保持件47保持显示单元46。接合爪47a设置于显示单元保持件47的侧面,并通过位于取景器固定筒45侧的接合部45f一体化。
显示面板施力板48包括固定于取景器固定筒45的臂部48a并且朝向显示单元保持件47侧对显示单元46施力。
臂部48a的各末端48b相对于取景器引导筒43兼作为棘爪部,其中取景器引导筒43在目镜单元28被拉向近侧时一体地操作。
在取景器单元21的下部与竖直运动机构单元51之间设置有板基部60,竖直运动机构单元51在缩回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切换。
通过多个紧固螺钉使板基部60与取景器盖49一起固定于基板32。
取景器板24固定于板基部60。
取景器板24连接至用于从摄像设备1内部的主板(未示出)传输图像信号的柔性板(未示出),并且还通过连接至显示单元46的柔性板61传输信号。
柔性板盖62固定于板基部60。
参照图5,将说明取景器20的旋转操作和取景器盖49。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与设置于构成取景器旋转单元41的取景器固定筒45的轴孔部45b可旋转地接合,并且被取景器盖49的两个侧面49a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保持。
图5是示出取景器盖49与取景器固定筒45之间的关系的图。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被保持在孔49c中,该孔49c设置于构成取景器盖49的相应的两个侧面49a。
通过与具有刚性的取景器盖49联接,能够确保作为旋转轴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强度。
在取景器固定筒45中,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一部分与轴孔部45b可旋转地接合。
因此,取景器固定筒45能够相对于取景器盖49旋转。取景器盖49设置有旋转止动部49d。
取景器固定筒45具有如下的构造:当取景器固定筒45旋转大约90°时接触部45d接触旋转止动部49d。
取景器旋转单元41能够在0°与90°之间旋转,其中取景器透镜的光轴与摄像透镜的光轴大致平行。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被分成两个构件,但是也能够由单个构件构造。
在取景器盖49与设置于取景器固定筒45的轴孔部45b之间夹有施加摩擦的摩擦构件(未示出)。
摩擦构件是例如盘簧或O形环,并且通过摩擦构件施加的摩擦力能够使旋转操作停止在任意位置。
取景器盖49包括平行的两个侧面49a以及位于被摄体侧的将两个侧面49a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面49b,并且取景器盖49在垂直于缩回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的可移动方向V的截面F中呈大致U字形。
孔49c设置于构成取景器盖49的平行的两个侧面49a的两侧。
在摄像设备1中,设置于取景器盖49的孔49c位于目镜窗22的相反侧并且位于取景器单元21的上侧。
因此,在取景器单元21的旋转操作中,取景器旋转单元41操作以远离摄像设备1的外装构件(诸如顶盖16和前盖9等)地移动,因此不存在由于旋转操作对摄像设备1的干涉。
为此原因,取景器盖49在缩回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的可移动方向上的截面中呈大致U字形,并且能够确保旋转操作所需的强度。
参照图6A至图6C,将说明构成取景器单元21的取景器旋转单元41。
图6A是从取景器旋转单元41的侧面观察的图。
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下部处设置有用于限制取景器旋转单元41在突出状态下的旋转操作的接合部45a。
另外,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上部处设置有用于相对于形成外观的取景器盖49可枢转地支撑的轴承部45e。
轴承部45e设置有轴孔部45b。轴承部45e还设置有第一接触部45ba。
第一接触部45ba与目镜单元28的与显示单元46的显示屏平行的表面接触。此外,轴承部45e设置有第二接触部45bb。
第二接触部45bb与目镜单元28的平行于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表面接触。
轴孔部45b是刚性的,因为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接合。
因此,通过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轴承部45e上设置第一接触部45ba和第二接触部45bb,目镜单元28缩回时的抵接面和滑动面设置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刚性部。
因此,能够改善目镜单元28的操作的可靠性。
图6B是图4A和图4B所示的取景器单元21的截面图。
在摄像设备1中,设置于取景器盖49的孔49c位于目镜窗22的相反侧并且位于取景器单元21的上侧。
因此,在取景器单元21的旋转操作中,取景器旋转单元41操作以移动远离摄像设备1的外装构件(诸如顶盖16和前盖9等),因而不存在对摄像设备1的干涉。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布置在显示单元46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不影响取景器引导筒43的凸缘部43a与取景器固定筒45之间的防尘结构。
因此,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来构造取景器单元21的内部布局。
柔性板61的一端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侧与显示单元46连接。
柔性板61形成中心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中心大致相同的柔性部61a,并且布置为穿过柔性板盖62与取景器盖49之间的间隙。
图6C是垂直于取景器单元21的取景器透镜的光轴的截面。
接合构件63通过施力弹簧64可滑动地附接到板基部60。
通过接合构件63限制设置在取景器固定筒45的下部处的接合部45a旋转。
在取景器旋转单元41的旋转操作期间,接合构件63抵抗着施力弹簧64地缩回,并且接合部45a越过接合构件63。
因此,构成取景器单元21的取景器旋转单元41以平行于取景器透镜和摄像透镜(未示出)的光轴的状态被接合。
为了防止取景器旋转单元41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旋转,取景器单元21包括接合构件63和板基部60,接合构件63使将光引导至目镜单元28的透镜的光轴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平行,板基部60用于保持接合构件63,接合构件63可滑动地附接到板基部60。
柔性板盖62与用于保持接合构件63的板基部60一体化,并且覆盖不与取景器旋转单元41一起旋转的取景器板24。
参照图7A和图7B,将说明取景器单元21内部的柔性板61的布局。
摄像设备1包括取景器单元21,其可以在取景器单元21缩回到主体中的缩回状态与取景器单元21从主体突出的突出状态之间移动。
取景器单元21包括:取景器旋转单元41,其包括显示单元46;和取景器盖49,其覆盖旋转单元(即取景器旋转单元41)。
在突出状态下,取景器旋转单元41能够绕着由取景器盖49保持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旋转。
柔性板61的连接至显示单元46的一端被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弯曲,并且柔性板61的另一端与取景器板24连接,该取景器板24不与取景器旋转单元41一起旋转。在柔性板61中,柔性板61的柔性部61a至61d的挠曲量通过取景器旋转单元41的旋转而变化。
取景器盖49由附接有取景器旋转单元41的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两个侧面49a和将两个侧面49a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面49b一体地形成。
当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柔性板61的柔性板盖62布置在显示单元46与连接面49b之间。
当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柔性板61布置在取景器盖49的连接面49b与柔性板盖62之间的间隙中。
柔性板61包括位于柔性板61的一端侧的第一柔性部61a和位于柔性板61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柔性部61d。
在取景器单元21的可移动方向上,第三柔性部61b和61c设置在第一柔性部61a与第二柔性部61d之间。
第一柔性部61a绕着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缠绕。
第一柔性部61a的半径大于第三柔性部61b和61c的半径。
第二柔性部61d的半径大于第三柔性部61b和61c的相应半径。
向显示单元46施力的显示面板施力板48包括固定于取景器固定筒45的臂部48a,并且与取景器旋转单元41一起旋转。
图7A是取景器单元21的垂直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截面图。
柔性板61的一端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侧与显示单元46连接。
柔性板61是以诸如聚酰亚胺等的树脂作为基材的厚度为大约0.1mm至0.2mm的柔性印刷配线板。
柔性板61形成第一柔性部61a并且被布置为穿过柔性板盖62与取景器盖49之间的间隙,其中第一柔性部61a的中心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中心大致相同。
柔性板盖62由金属板形成。柔性板盖62的位于靠近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那侧的端面通过卷边弯曲180°。
为此原因,柔性板61不与柔性板盖62的端面接触。
因此,取景器旋转单元41能够在不妨碍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配置构造的情况下旋转。
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被分成两个构件,但是也能够由单个构件构造。
另外,即使取景器旋转单元41在取景器盖49内部旋转,柔性板61也不会露出并且被柔性板盖62保护,因此能够改善可靠性。
柔性板61被布置为在柔性板61穿过柔性板盖62与取景器盖49之间的间隙的点处形成多个柔性部61b、61c和61d。
两端处的第一柔性部61a和第二柔性部61d的半径均大于设置在内侧的柔性部61b和61c的相应半径。柔性板61的连接端子部61e与取景器板24连接。
参照图7B,将说明柔性板61的可移动部。
当取景器单元21旋转时,柔性板61的柔性部61a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附近弯曲。
柔性部61a的半径通过配置在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外侧而大于取景器单元旋转轴50的轴半径。
通过取景器单元21的旋转操作使柔性部61a移动,从而在柔性板61中产生应力。
为此原因,能够防止因柔性部61a的大半径而破损。图7B示出了在取景器单元21旋转大约90°的情况下取景器盖49的内部状态。
当取景器单元21旋转大约90°时,柔性部61a移动。
也就是,在柔性板61中,柔性部61a的圆周的1/4被形成为额外长度部(柔性部)。
于是,由该运动产生的额外长度部(柔性部)穿过柔性板盖62和取景器盖49之间的间隙,并沿箭头方向行进。
结果,通过使柔性部61b的中心平行地移动,吸收了由该运动产生的额外长度部(柔性部)。
柔性部61b的半径可以小于柔性部61a的半径,因为柔性部61b在吸收额外长度部(柔性部)时仅需要平行地向下移动。
关于柔性板61的中心,仅需要在连接端子部61e之前设置额外长度部(柔性部)的吸收点。
如上所述,由于设置了吸收额外长度部(柔性部)的柔性部61b,因此由于取景器单元21的旋转操作导致的柔性板61的运动不会影响连接端子部61e的连接可靠性。
此外,通过设置半径比柔性部61a的半径小的柔性部61c,在柔性部61b中,能够在竖直运动机构单元51与前盖9之间设置额外长度部(柔性部)的吸收点。
通过在取景器单元21的外部设置额外长度部(柔性部)的吸收点,能够在不影响连接端子部61e的连接可靠性的情况下减小取景器单元21的尺寸。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取景器板24通过多个紧固螺钉固定到板基部60的基板32。
为此原因,通过竖直运动机构单元51使取景器板24相对于图4A和图4B所示的取景器单元21的EVF保持件30上下移动。
然而,当取景器板24未上下移动时,仅需要移动柔性部61d。换言之,当取景器板24不上下移动时,取景器单元21的竖直运动的额外长度被柔性部61d吸收。
关于柔性部61d的半径,通过取景器单元21的竖直运动在柔性板61中产生应力。因此,增大柔性部61d的半径以防止破损。
柔性部61b是取景器单元21的旋转操作的额外长度部(柔性部),柔性部61d是取景器单元21的竖直运动的额外长度部(柔性部),它们是不同的可移动额外长度部(柔性部)。
因此,柔性板61包括在竖直运动方向上的不同高度处的多个柔性部:柔性部61a、柔性部61b、柔性部61c和柔性部61d,并且两端处的柔性部61a和61d的半径分别大于内侧的柔性部61b和61c的半径。
当包括上下移动且旋转的可移动部时,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配置额外长度部(柔性部)。
显示面板施力板48是金属板,并且通过与显示单元46接触而热结合。
显示单元46是具有较高清晰度和较高帧率的产生热的热源。显示面板施力板48被取景器固定筒45保持,并且与取景器旋转单元41的旋转操作一起旋转。
显示面板施力板48具有比柔性板盖62的导热率高的导热率,由此还用作显示单元46的散热构件。
柔性板61的另一端与固定至板基部60的取景器板24连接。
板基部60覆盖取景器板24。
即使当取景器旋转单元41旋转时,取景器板24也不向外部露出并且由板基部60保护,因此能够改善可靠性。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小型且可旋转的取景器,当不使用取景器时,该取景器相对于摄像设备的主体不突出。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公开,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这些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电子取景器单元,其能够在缩回状态与突出状态之间移动,在所述缩回状态下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缩回在主体中,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从所述主体突出,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包括:旋转单元,其包括电子显示单元;和外装盖,其覆盖所述旋转单元,
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旋转单元能够绕着由所述外装盖保持的旋转轴旋转,
柔性板的与所述电子显示单元连接的一端被所述旋转轴弯曲,并且所述柔性板的另一端与不随所述旋转单元一起旋转的板连接,并且
所述柔性板包括柔性部,该柔性部的挠曲量通过所述旋转单元的旋转而变化,
所述外装盖由所述旋转单元的所述旋转轴所附接的附接面和连接所述附接面的连接面一体地形成,
当从所述旋转轴延伸的方向观察时,用于所述柔性板的保护盖布置在所述电子显示单元与所述连接面之间,并且
当从所述旋转轴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柔性板布置在所述外装盖的所述连接面与所述保护盖之间的间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
所述柔性板包括位于所述柔性板的一端侧的第一柔性部、位于所述柔性板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柔性部以及在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的可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柔性部与所述第二柔性部之间的第三柔性部,
所述第一柔性部绕着所述旋转轴缠绕,并且
所述第一柔性部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三柔性部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
所述第三柔性部包括第四柔性部和第五柔性部,并且
所述第一柔性部的半径大于所述第四柔性部的半径和所述第五柔性部的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旋转轴与设置于构成所述旋转单元的固定筒的轴孔部可旋转地接合,并且由所述外装盖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向所述电子显示单元施力的施力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固定筒的臂部并且与所述旋转单元一起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施力构件与所述电子显示单元热结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施力构件的导热率高于所述保护盖的导热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
所述电子取景器单元包括目镜单元和透镜保持件,所述透镜保持件保持将从所述电子显示单元发射的光束引导至所述目镜单元的透镜,并且
在所述突出状态下,所述旋转单元能够绕着由所述外装盖保持并垂直于所述透镜的光轴的旋转轴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设备,还包括:
接合构件,其被构造为保持将所述光束引导至所述目镜单元的所述透镜的光轴与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轴平行;和
板,其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接合构件,所述接合构件可滑动地附接到所述板,以防止所述旋转单元绕着所述旋转轴旋转,
其中,所述保护盖与被构造为保持所述接合构件的所述板一体化,以覆盖不与所述旋转单元一起旋转的所述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柔性部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三柔性部的半径。
CN202010028109.1A 2019-01-31 2020-01-10 摄像设备 Active CN1115105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6312 2019-01-31
JP2019016312A JP7237615B2 (ja) 2019-01-31 2019-01-31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10587A CN111510587A (zh) 2020-08-07
CN111510587B true CN111510587B (zh) 2022-03-04

Family

ID=71835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28109.1A Active CN111510587B (zh) 2019-01-31 2020-01-10 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15570B2 (zh)
JP (1) JP7237615B2 (zh)
CN (1) CN1115105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87236B2 (ja) * 2018-10-03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218189B2 (ja) * 2019-01-29 2023-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7292888B2 (ja) * 2019-01-31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406890B2 (ja) * 2019-09-11 2023-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475986B2 (ja) * 2020-06-25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23178037A (ja) * 2022-06-03 2023-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5797A (zh) * 2012-03-28 2014-12-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57059B1 (ko) * 2002-01-15 2008-09-05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카메라의 뷰 파인더 고정구조
WO2004028138A2 (en) * 2002-09-23 2004-04-01 Concord Camera Corp. Image capture device
US8213788B2 (en) * 2010-11-29 2012-07-03 Soll David B Viewfinder
JP2011053330A (ja) * 2009-08-31 2011-03-17 Canon Inc 電子機器
KR20110093081A (ko) * 2010-02-11 2011-08-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
KR20150014320A (ko) 2013-07-29 2015-0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식 뷰파인더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
JP2015227902A (ja) * 2014-05-08 2015-12-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EP3142348B1 (en) * 2014-05-08 2020-01-15 Sony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JP6415193B2 (ja) 2014-09-05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524413B2 (ja) 2015-07-15 2019-06-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05797A (zh) * 2012-03-28 2014-12-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22946A (ja) 2020-08-13
CN111510587A (zh) 2020-08-07
US20200252530A1 (en) 2020-08-06
US11115570B2 (en) 2021-09-07
JP7237615B2 (ja) 202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10587B (zh) 摄像设备
CN111510588B (zh) 摄像设备
US10951795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movable part that is movable between retracted position and projecting position
US7808731B2 (en) Lens guide mechanism,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10958367A (zh) 配备有多个显示装置的摄像设备
US11212428B2 (en)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N114167570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摄像模组的拍摄方法
JP2010141743A (ja) 撮像装置
US1096965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movable display section
JP7250543B2 (ja) 撮像装置
JP7237629B2 (ja) 撮像装置
JP6238773B2 (ja) 電子機器
JP2007183418A (ja) 撮像装置
JP3825880B2 (ja) ビデオカメラ
JP7154834B2 (ja) 電子機器
KR101355556B1 (ko) 편리한 셀프 촬영 기능을 구비하는 디지털 카메라
KR101025402B1 (ko) 촬상 장치, 캠 장치 및 광학 줌 기구
JP4287720B2 (ja) 電子カメラ
JP6137974B2 (ja) 撮像装置
JP2005077787A (ja) レンズ装置
JP2007036589A (ja) ロック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7052334A (ja) カメラ
JP2003158648A (ja) カメラ装置
JP2015022211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