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6005A - 机床的控制板 - Google Patents

机床的控制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6005A
CN111386005A CN201911219783.1A CN201911219783A CN111386005A CN 111386005 A CN111386005 A CN 111386005A CN 201911219783 A CN201911219783 A CN 201911219783A CN 111386005 A CN111386005 A CN 111386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member
fan
groove
internal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197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岛和茂
篠宫克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r Mic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r Mic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r Mic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r Mic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86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60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00Members which are comprised in the general build-up of a form of machine, particularly relatively large fixed members
    • B23Q1/0009Energy-transferring means or control lines for movable machine parts; Control panels or boxes; Control parts
    • B23Q1/0045Control panels or box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a constant temperature in parts of machine tools
    • B23Q11/14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a constant temperature in parts of machine tools using a closed fluid circuit for cool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56Cooling; Ventilation
    • H02B1/565Cooling; Ventilation for cabin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本发明的机床1的控制板2具备壳体10、管道构件100、及风扇200。壳体10具有可开闭的门14,在门14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30的密闭型内部空间40封闭。管道构件100具有封闭端部121封闭且开口端部122朝向内部空间40开口的槽120、及在较开口端部122更接近封闭端部121的位置上将槽120与内部空间40连接的通风口130,且使槽120朝向壳体10的内壁20而固定。风扇200配置在通风口130。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通过风扇200驱动而通过由内壁20及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槽120。

Description

机床的控制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床的具有密闭型内部空间的控制板。
背景技术
车床等机床的控制板具备防止配置在内部空间的控制设备放热造成的过热的冷却机构。此处,从机床产生源自切削油的油雾等。为了将控制板外部中存在的冷却空气导入到内部空间,必须使外部空气通过捕捉油雾的过滤器。但,如果油雾附着在过滤器上,则冷却效率下降,因此,必须频繁更换过滤器。另外,在使用热交换器或散热器作为冷却机构的情况下,不仅热交换器或散热器昂贵,而且在控制板的壳体外部出现热交换器或散热器,导致控制板变大。因此,提出一面使用风扇一面不将外部空气导入到控制板的内部空间的冷却机构。
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控制板具备:箱状控制板主体,在内部安装有控制设备;冷却空间构件,与该控制板主体的顶板协作,在控制板主体的上方整体,形成箱状冷却用空间;及侧部风路构件,与控制板主体的侧板协作,形成垂直风路。在控制板主体的顶板,开设有具备循环用风扇的排出口。垂直风路使冷却用空间与吸入口连通。控制板主体内的空气从顶板排出口进入到控制板主体上方的冷却用空间,经由垂直风路从吸入口再次返回到控制板主体内。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742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控制板必须在控制板主体的上方整体设置冷却用空间,因此会导致控制板在铅直方向上变大。
此外,如上所述的问题存在于各种机床的控制板中。
本发明揭示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机床的控制板具有如下形态,该形态具备:壳体,具有可开闭的门,在所述门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的密闭型内部空间封闭;
管道构件,具有一端封闭且另一端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开口的槽、及在较所述另一端更接近所述一端的位置上将所述槽与所述内部空间连接的通风口,且使所述槽朝向所述壳体的内壁而固定;及
风扇,配置在所述通风口;
通过所述风扇的驱动使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由所述内壁及所述管道构件包围的所述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在门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机床的控制板的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设置有风扇的管道构件的例子的图。
图3是在穿过送风风扇的位置上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水平截面的例子的横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散热路径的纵剖视图。
图5是在门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另一例的图。
图6是在门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当然,以下的实施方式仅例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所有特征不一定为发明解决手段所必备。
(1)本发明所包含的技术概要:
首先,参照图1~6所示的例子对本发明中包含的技术概要进行说明。此外,本申请案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例子的图,这些图中所示的各方向的放大率有时不同,从而存在各图不匹配的情况。当然,本技术的各要素并不限于以符号所示的具体例。
[形态1]
本技术的一形态的机床1的控制板2具备壳体10、管道构件100、及风扇200。所述壳体10具有可开闭的门14,在所述门14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30的密闭型内部空间40封闭。所述管道构件100具有一端(例如封闭端部121)封闭且另一端(例如开口端部122)朝向所述内部空间40开口的槽120、及在较所述另一端(122)更接近所述一端(121)的位置上将所述槽120与所述内部空间40连接的通风口130,且使所述槽120朝向所述壳体10的内壁20而固定。所述风扇200配置在所述通风口130。本控制板2通过所述风扇200的驱动使所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通过由所述内壁20及所述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所述槽120。
在所述形态1中,管道构件100的槽120的开口端部122朝向内部空间40开口,因此,在槽120的朝向AX1上,管道构件100短于壳体10的内壁20。配置有控制设备30的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利用配置在管道构件100的通风口130的风扇200的驱动,通过由壳体10的内壁20及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槽120。例如,在风扇200经由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送出到内部空间40的情况下,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沿壳体10的内壁20从开口端部122进入,朝向通风口130流动,并从通风口130送出到内部空间40。在风扇200经由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内部空间40吸入到管道构件100的槽120的情况下,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朝向开口端部122流动,并从该开口端部122沿壳体10的内壁20送出到内部空间40。
因壳体10的外壁与温度相对较低的外部空气接触,故通过管道构件100的槽120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Ar的热能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另外,因空气Ar通过槽120而在壳体10的内壁20附近,空气Ar的流速上升,因此,热传递系数变高,促进从槽120内的空气Ar向外部空气的散热。由此,即便不使用昂贵的热交换器或散热器,也可将控制板的内部冷却。另外,在槽120的朝向AX1上,管道构件100可短于壳体10的内壁20。因此,本形态即便不在控制板2的上方整体设置冷却用空间也可从控制板2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
此处,密闭是指以没有粉尘或油雾穿过的间隙的方式关闭,且不限于在内部空间与外部之间将空气流通完全隔断。另外,本技术中的密闭型内部空间是指当门打开时向外部开放的空间。因此,密闭型内部空间是指在门关闭时粉尘或油雾不会从外部侵入的空间,且不限于当门关闭时与外部空气完全隔断的空间。
槽朝向内部空间开口是指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位于壳体的内壁与槽的开口端部之间。
通风口位于较槽的另一端更接近槽的一端的位置设为从槽的一端到通风口的最短距离短于从槽的另一端到通风口的最短距离。
此外,所述附言在以下的形态中也适用。
[形态2]
所述内壁20也可包含底面部21、顶部22、及从所述底面部21连接到所述顶部22的立壁部23。所述管道构件100也可固定在所述立壁部23中较所述底面部21更接近所述顶部22的位置、及所述顶部22中的至少一个。因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40,存在空气Ar的温度为上部高于下部的倾向,故如果将管道构件100固定在所述位置,则内部空间40中容易成为相对较高温度的上部的空气Ar将通过槽120。因此,本形态可从控制板2更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使机床的控制板更小型化。
此处,管道构件位于较底面部更接近顶部的位置是设为顶部到管道构件的最短距离短于底面部到管道构件的最短距离。该附言在以下的形态中也适用。
[形态3]
所述风扇200也可包含经由所述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所述槽120送出到所述内部空间40的送风风扇201、及经由所述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所述内部空间40吸入到所述槽120的吸风风扇202。所述管道构件100也可包含设置有所述送风风扇201的送风管道构件101、及设置有所述吸风风扇202的进气管道构件102。该进气管道构件102也可在所述送风风扇201与所述吸风风扇202对向的位置处固定在所述内壁20。
在所述形态3中,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利用送风风扇201相对于送风管道构件101的槽120从开口端部122进入,且朝向通风口130流动,从通风口130送出到内部空间40,并朝向与送风风扇201对向的吸风风扇202流动。另外,内部空间40中朝向吸风风扇202流动的空气Ar利用吸风风扇202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且朝向开口端部122流动,从该开口端部122返回到内部空间40。由此,在壳体10内产生空气Ar的较宽的循环流C1,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的热能在更宽的范围内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因此,本形态可从控制板2更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使机床的控制板更小型化。
[形态4]
所述管道构件100也可对于所述内壁20能够进行装卸。该形态可根据控制板2改变管道构件100的位置,因此,可进行与控制板2相应的有效率散热。因此,本形态可使机床的控制板更小型化。
[形态5]
所述控制设备30也可包括将驱动对象驱动的放大器32。所述风扇200的上端200a也可位于较所述放大器32的上端32a更靠上。因放大器释出大量热,故较多为从下方吸引空气并从上方排出的放大器。例如,在风扇200为吸风风扇202的情况下,从放大器32向上方排出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被吸入到管道构件100的槽120,通过该槽120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的热能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在风扇200为送风风扇201的情况下,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将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送出到放大器32的上方,从而抑制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滞留在放大器32的上方。因此,本形态可从控制板2更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使机床的控制板更小型化。
(2)控制板的构成的具体例:
图1在门14打开的状态下示出机床1的控制板2作为例子。图1仅示出了为说明本技术而简化的一例,并不限定本技术。
机床1具有加工工件的加工部3、及控制该加工部3运行的控制板2。在机床1为NC(数控)车床的情况下,加工部3具备:主轴台,设置有固持工件的主轴;刀具台,保持有加工主轴上固持的工件的工具;驱动部,使主轴台与刀具台相对移动;及切削油供给装置,对主轴上固持的工件供给切削油等。控制板2具有:印刷基板31,具有包含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或半导体存储器等的电路;及放大器32等控制设备30,用于驱动加工部3的马达等驱动对象;且控制工件的固持、主轴的旋转、主轴台或刀具台的移动、切削油的供给等。半导体存储器中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控制设备30配置在金属制壳体10的内部空间40。从利用由外部供给的电力运行的控制设备30中产生热。尤其,放大器32为了将驱动对象驱动而产生大量的热。因此,放大器32中使用从下方吸引空气Ar并从上方排出的放大器。放大器32为了将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向上方排出而在放大器32的上端32a与内壁20的顶部22之间设置有间隙。
为了防止控制设备30过热,控制板2具备设置有风扇200的管道构件100作为冷却机构。以下,将设置有风扇200的管道构件100称作带风扇的管道构件100。
图1所示的壳体10具有位于控制设备30之下的矩形状底板11、位于控制设备30之上的矩形状顶板12、在控制设备30前方可开闭的矩形状的门14、位于控制设备30后方的矩形状背板15、位于控制设备30左方的矩形状左侧板16、及位于控制设备30右方的矩形状右侧板17。背板15及侧板16、17位于底板11与顶板12之间,支持顶板12。门14经由铰链安装在左侧板16上,可进行以铰链为中心向前侧旋转而打开的动作、及向后侧旋转而关闭的动作。在门14打开时,内部空间40的前表面开口,在门14关闭时,内部空间40的前表面关闭。壳体10由底板11、顶板12、门14、背板15、及侧板16、17形成为箱状。
从具备切削油供给装置的加工部3,由切削油产生油雾。虽然只要将控制板2的外部中存在的冷却空气导入到内部空间40,便可将内部空间40冷却,但需要将油雾与粉尘一起捕捉的过滤器。如果油雾附着在过滤器上,则冷却效率下降,因此必须频繁更换过滤器。另外,在使用热交换器或散热器作为控制板的冷却机构的情况下,不仅热交换器或散热器较为昂贵,而且在控制板的壳体外部露出热交换器或散热器,导致控制板变大。因此,本具体例的控制板2具有当门14关闭时,形成如没有粉尘或油雾穿过的间隙的密闭型内部空间40的构造。当然,在门14打开时,内部空间40向外部空气开放,当门14关闭时,以没有粉尘或油雾穿过的间隙的方式将内部空间40封闭。
此外,壳体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壳体10的构造。例如,也可在控制设备30前方配置具有可开闭的门的前板而代替门14。
为了将密闭型内部空间40冷却,而在壳体10的内壁20固定有带风扇的管道构件100。此处,将内壁20中底板11的内壁称作底面部21,将顶板12的内壁称作顶部22,将门14、背板15及侧板16、17的内壁称作立壁部23。立壁部23从底面部21连接到顶部22。图1所示的管道构件100包含左侧板16中固定在立壁部23的送风管道构件101、及右侧板17中固定在立壁部23的进气管道构件102。在送风管道构件101设置有送风风扇201,在进气管道构件102设置有吸风风扇202。各管道构件101、102位于立壁部23中较底面部21更接近顶部22的位置。
图2是例示带风扇的管道构件100的外观。此外,送风管道构件101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形状相同,送风风扇201与吸风风扇202的形状相同。因此,在图2中,将两个管道构件101、102统称表示为管道构件100,将两个风扇201、202统称表示为风扇200。图3在图1所示的送风风扇201的位置处示意性地例示了控制板2的水平截面。
管道构件100具有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进行流动的槽120、及被配置风扇200的通风口130。
管道构件100的槽120由对向部111及侧部112、113形成,所述对向部111与壳体10的内壁20对向,所述侧部112、113位于夹隔该对向部111的位置。管道构件100更具有在槽120的一端连接到对向部111及侧部112、113的封闭部114、及多个安装部115。槽120的一端由封闭部114封闭,槽120的另一端朝向内部空间40开口。此处,将槽120被封闭的一端称作封闭端部121,将槽120开口的另一端称作开口端部122。槽120朝向内部空间40开口是指开口端部122从对向的内壁20、例如图1所示的底面部21分离。因此,内部空间40的一部分位于开口端部122与内壁20之间。图2所示的4处安装部115包含位于封闭端部121附近的2处安装部、及位于开口端部122附近的2处安装部。封闭端部121附近的2处安装部115包含从侧部112向朝向门14或背板15的方向伸出的安装部、及从侧部113向槽120的相反方向伸出的安装部。开口端部122附近的2处安装部115包含从侧部112向槽120弯折后向朝向底板11的方向伸出的安装部、及从侧部113向槽120弯折后向朝向底板11的方向伸出的安装部。
管道构件100的通风口130在槽120的封闭端部121的附近形成在对向部111。也就是说,通风口130位于较开口端部122更接近封闭端部121的位置。通风口130将槽120与内部空间40连接。
管道构件100使槽120朝向壳体10的内壁20而固定。由内壁20及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槽120成为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的通道。管道构件100相对于内壁20的固定例如可使用螺丝SC1(包含螺栓)。在使用螺栓的情况下,例如可预先在各安装部115及壳体10形成使螺栓通过的贯通孔,使各安装部115的贯通孔与壳体10的贯通孔对准而使螺栓通过后与螺母螺合后,将管道构件100可拆卸地安装在内壁20。另外,如果预先在各安装部115形成与螺丝SC1螺合的螺丝孔,则可通过例如使通过壳体10的各贯通孔的螺丝SC1与各安装部115螺合而将管道构件100可拆卸地安装在内壁20。当然,安装螺丝SC1的朝向不限于图2所示的朝向,也可为与图2所示的朝向相反的朝向。
图1所示的管道构件100以封闭部114离开顶部22的状态固定在立壁部23的上部。
此外,管道构件100可为金属制,也可为树脂制等。在管道构件10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将各安装部115焊接在内壁20来固定管道构件100。另外,管道构件100相对于内壁20的固定不限于螺丝或焊接,也可为使用高耐热双面胶带的固定等。
在管道构件100,以覆盖通风口130的方式安装有风扇200。风扇200通过通电而驱动。当风扇200被驱动时,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沿槽120的朝向AX1通过由内壁20及管道构件100包围的槽120。风扇200的通风朝向AX2与槽120的朝向AX1正交。由此,即便将带风扇的管道构件100配置在壳体10内的角落等无效空间,空气Ar也顺畅地流动。此外,风扇200的通风朝向AX2与槽120的朝向AX1交叉即可,也可不与槽120的朝向AX1正交。
在风扇200为图1、3所示的送风风扇201的情况下,管道构件100利用送风风扇201,成为经由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槽120送出到壳体10的内部空间40的送风管道构件101。在该情况下,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送风管道构件101的槽120从开口端部122进入,且沿槽120的朝向AX1向通风口130流动,从通风口130送出后变为风扇201的通风朝向AX2送出到内部空间40。
在风扇200为图1所示的吸风风扇202的情况下,管道构件100利用吸风风扇202,成为经由通风口130将空气Ar从壳体10的内部空间40吸入到槽120的进气管道构件102。在该情况下,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沿通风朝向AX2流入,变为槽120的朝向AX1后向开口端部122流动,从开口端部122沿槽120的朝向AX1送出而返回到内部空间40。如图1所示,在送风风扇201与吸风风扇202位于对向的位置的情况下,空气Ar从送风风扇201向吸风风扇202送出。
壳体10的外壁与温度相对较低的外部空气相接。无论管道构件100是送风管道构件101还是进气管道构件102,通过槽120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Ar的热能均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另外,因空气Ar通过槽120而在壳体10的内壁20附近,空气Ar的流速上升,因此,热传递系数变高,从而促进从槽120内的空气Ar向外部空气的散热。
另外,如果像图1所示那样风扇200的上端200a位于较放大器32的上端32a更靠上(也就是说,风扇200的上端200a位于较放大器32的上端32a更接近顶板22的位置),则从放大器32向上方排出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滞留得到抑制。在风扇200为吸风风扇202的情况下,从放大器32向上方排出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被吸入到管道构件100的槽120,通过该槽120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的热能经由壳体10而释放到外部空气。因此,上端200a位于较放大器32的上端32a更靠上的风扇200优选吸风风扇202。但,即便风扇200为送风风扇201,也从管道构件100的槽120将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送出到放大器32的上方,抑制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滞留在放大器32的上方。
进而,在放大器32固定在背板15的情况下,固定在侧板16、17的管道构件100的风扇200的位置优选较门14更接近背板15的位置。如果风扇200位于该位置,从放大器32向上方排出的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滞留进一步得到抑制。
为了促进散热,优选使槽120的深度L1小于槽120的宽度L2,使槽120的空气Ar靠近内壁20。在图2所示的槽120中,深度L1相当于与对向部111正交的方向上的槽120的长度,宽度L2相当于侧部112、113间的距离。也可根据控制板2的放热状态,以L1<L2/2、进而L1<L2/3等方式形成管道构件100。另外,槽120的深度L1优选小于风扇200的直径D,槽120的宽度L2优选大于风扇200的直径D。
另外,为了将槽120的空气Ar的流动保持在内壁20附近,优选槽120的长度L3大于槽120的宽度L2。在图2所示的槽120中,长度L3相当于朝向AX1上的对向部111的长度。也可根据控制板2的放热状态,以L3>2×L2、进而L3>3×L2等方式形成管道构件100。如图1所示,槽120的长度L3短于槽120的朝向上的立壁部23的长度。
(3)所述具体例的作用及效果:
其次,参照图1~4对所述具体例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图4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2的散热路径。
在送风管道构件101的附近,壳体10的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利用送风风扇201相对于送风管道构件101的槽120从开口端部122进入。从开口端部122进入的空气Ar沿槽120的朝向AX1向通风口130流动。因壳体10的外壁与温度低于内部空间40的外部空气接触,故如图4中散热朝向H1所示,通过槽120的空气Ar的热能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此处,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越到上部则温度越容易上升,因此,通过将送风管道构件101固定在立壁部23的上部,而使更高温度的空气Ar通过送风管道构件101的槽120,将槽120内的空气Ar的热能有效率地释放到外部空气。另外,通过槽120的空气Ar的流动较快,因此,从槽120内的空气Ar向外部空气迅速散热。
流入通风口130的空气Ar从通风口130送出,变为风扇201的通风朝向AX2返回到内部空间40。返回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沿顶部22向吸风风扇202流动。在此期间,如图4中散热朝向H1所示,空气Ar的热能经由顶板12释放到外部空气。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越到上部则温度越容易上升,因此,在内部空间40的上部流动的空气Ar的热能有效率地释放到外部空气。靠近吸风风扇202的空气Ar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沿通风朝向AX2流入,变为槽120的朝向AX1向开口端部122流动。沿槽120的朝向AX1在槽120内流动的空气Ar的热能如图4中散热朝向H1所示,经由右侧板17释放到外部空气。通过将进气管道构件102固定在立壁部23的上部,而使更高温度的空气Ar通过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将槽120内的空气Ar的热能有效率地释放到外部空气。另外,通过槽120的空气Ar的流动较快,因此,从槽120内的空气Ar向外部空气迅速散热。
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开口端部122返回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沿右侧板17的立壁部23向下方流动。在此期间,空气Ar的热能经由右侧板17释放到外部空气。如图1所示,沿右侧板17的立壁部23向下方流动的空气Ar最终改变朝向,当靠近进气管道构件102附近时,利用送风风扇201相对于送风管道构件101的槽120从开口端部122进入。
如上所述,在壳体10内产生空气Ar的较宽的循环流C1,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的热能在较宽的范围内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当然,因内部空间40为密闭型,故粉尘或油雾的侵入得到抑制。另外,在槽120的朝向AX1上,管道构件100可短于立壁部23。因此,本具体例无需昂贵的热交换器或散热器,即便不在控制板2的上方整体设置冷却用空间,也可从控制板2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
进而,在管道构件100相对于内壁20可装卸的情况下,可根据控制板2改变管道构件100的位置,因此,可进行与控制板2相应的有效散热。因此,可使机床的控制板更小型化。
(4)变化例:
本发明考虑各种变化例。
例如,固定在壳体10的内壁20的带风扇的管道构件100可仅为设置有送风风扇201的送风管道构件101,也可仅为设置有吸风风扇202的进气管道构件102。另外,固定在内壁20的带风扇的管道构件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为1个,也可为3个以上。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管道构件100以封闭部114离开顶部22的状态固定在立壁部23,但管道构件100也可以封闭部114与顶部22接触的状态固定在立壁部23。
将带风扇的管道构件100固定在内壁20的位置不限于侧板16、17的立壁部23,也可为背板15的立壁部23,也可为顶部22,也可为底面部21。
如图5所例示,即便在内壁20固定多个进气管道构件102,也可使壳体10内产生空气Ar的循环流C2。图5在门14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2的另一例。为了容易理解,而利用虚线表示控制设备30。图5所示的控制板2与图1所示的控制板2相比,固定在左侧板16的立壁部23的带风扇的管道构件100不同。在图5所示的左侧板16的立壁部23的上部,固定有设置有吸风风扇202的进气管道构件102。
在吸风风扇202附近,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后朝向开口端部122,所述吸风风扇202设置在左侧板16上固定的进气管道构件102。此时,在槽120内流动的空气Ar的热能经由左侧板17释放到外部空气。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开口端部122返回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沿左侧板16的立壁部23向下方流动,最终改变朝向而上升。在吸风风扇202附近,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后朝向开口端部122,所述吸风风扇202设置在右侧板17上固定的进气管道构件102。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开口端部122返回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沿右侧板17的立壁部23向下方流动,最终改变朝向而上升。
如上所述,在壳体10内产生空气Ar的循环流C2,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的热能在较宽的范围内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因此,图5所示的控制板2也可在无上方整体的冷却用空间的情况下从控制板2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小型化。
如图6所例示,即便将进气管道构件102固定在顶部22,且将进气管道构件102固定在背板15的立壁部23的上部,也可使壳体10内产生空气Ar的循环流C3。图6在门14打开的状态下示意性地表示控制板2的另一例。为了容易理解,利用虚线表示控制设备30。固定在顶部22的进气管道构件102在左侧板16的附近存在封闭端部121及吸风风扇202,且开口端部122与右侧板17的立壁部23对向。固定在背板15的立壁部23的进气管道构件102在顶部22的附近存在封闭端部121及吸风风扇202,且开口端部122与底面部21对向。
在吸风风扇202的附近,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利用吸风风扇202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后朝向开口端部122,所述吸风风扇202设置在顶部22上固定的进气管道构件102。在槽120内流动的空气Ar的热能经由顶板12释放到外部空气。此处,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越到上部则温度越容易上升,因此,通过将进气管道构件102固定在顶部22,而使更高温度的空气Ar通过槽120。其结果,将热能有效率地释放到外部空气。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开口端部122返回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沿顶板12向右方流动。在此期间,空气Ar的热能经由顶板12释放到外部空气。
朝向吸风风扇202的空气Ar利用吸风风扇202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后朝向开口端部122,所述吸风风扇202设置在背板15的立壁部23上固定的进气管道构件102。在槽120内流动的空气Ar的热能经由背板15释放到外部空气。即便在此处,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也是越到上部,温度越容易上升,因此,通过将进气管道构件102固定在立壁部23的上部,而使更高温度的空气Ar通过槽120。其结果,将热能有效率地释放到外部空气。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开口端部122返回到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在右侧板17的立壁部23的附近沿背板15的立壁部23向下方流动。在此期间,空气Ar的热能经由背板15释放到外部空气。沿背板15的立壁部23向下方流动的空气Ar最终改变朝向,当靠近设置在顶部22中固定的进气管道构件102的吸风风扇202附近时,相对于进气管道构件102的槽120从通风口130进入。
如上所述,在壳体10内产生空气Ar的较宽的循环流C3,内部空间40的空气Ar的热能在较宽的范围内经由壳体10释放到外部空气。因此,图6所示的控制板2也可在无上方整体的冷却用空间的情况下从控制板2有效率地进行散热,从而可小型化。
(5)结论: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利用各种形态使机床的控制板小型化的技术等。当然,仅由独立权利要求的构成要件构成的技术也可获得所述基本作用、效果。
另外,也可实施将所述例中揭示的各构成相互置换或变更组合所成的构成、将公知技术及所述例中揭示的各构成相互置换或变更组合所成的构成等。本发明也包含这些构成等。
[符号说明]
1 机床
2 控制板
3 加工部
10 壳体
11 底板
12 顶板
14 门
15 背板
16、17 侧板
20 内壁
21 底面部
22 顶部
23 立壁部
30 控制设备
32 放大器
32a 上端
40 内部空间
100 管道构件
101 送风管道构件
102 进气管道构件
111 对向部
112、113 侧部
114 封闭部
115 安装部
120 槽
121 封闭端部
122 开口端部
130 通风口
200 风扇
200a 上端
201 送风风扇
202 吸风风扇
Ar 空气
AX1 槽的朝向
AX2 通风朝向
C1~C3 循环流
H1 散热朝向

Claims (5)

1.一种机床的控制板,具备:
壳体,具有可开闭的门,在所述门关闭时将配置有控制设备的密闭型内部空间封闭;
管道构件,具有一端封闭且另一端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开口的槽、及在较所述另一端更接近所述一端的位置上将所述槽与所述内部空间连接的通风口,且使所述槽朝向所述壳体的内壁而固定;及
风扇,配置在所述通风口;
通过所述风扇的驱动使所述内部空间的空气通过由所述内壁及所述管道构件包围的所述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的控制板,其中所述内壁包含底面部、顶部、及从所述底面部连接到所述顶部的立壁部,且
所述管道构件固定在所述立壁部中较所述底面部更接近所述顶部的位置、及所述顶部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床的控制板,其中所述风扇包含经由所述通风口将空气从所述槽送出到所述内部空间的送风风扇、及经由所述通风口将空气从所述内部空间吸入到所述槽的吸风风扇,
所述管道构件包含设置有所述送风风扇的送风管道构件、及设置有所述吸风风扇的进气管道构件,
该进气管道构件在所述送风风扇与所述吸风风扇对向的位置处固定在所述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床的控制板,其中所述管道构件能相对于所述内壁进行装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床的控制板,其中所述控制设备包含将驱动对象驱动的放大器,且
所述风扇的上端较所述放大器的上端更靠上方。
CN201911219783.1A 2018-12-25 2019-12-03 机床的控制板 Pending CN1113860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0986A JP7216882B2 (ja) 2018-12-25 2018-12-25 工作機械の制御盤
JP2018-240986 2018-12-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6005A true CN111386005A (zh) 2020-07-07

Family

ID=68731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19783.1A Pending CN111386005A (zh) 2018-12-25 2019-12-03 机床的控制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7016B2 (zh)
EP (1) EP3677378A1 (zh)
JP (1) JP7216882B2 (zh)
KR (1) KR20200079420A (zh)
CN (1) CN111386005A (zh)
TW (1) TWI8149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9935A (zh) * 2020-12-29 2021-04-30 诸暨市迅翔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机械加工钻孔装置
CN116388027B (zh) * 2023-05-15 2023-11-10 唐山市君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中频电源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6190A (ja) * 1994-10-14 1996-05-07 Totsu Soken:Kk 通信装置用キャビネット
JPH09140013A (ja) * 1995-11-09 1997-05-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制御盤
JP2000190163A (ja) * 1998-12-22 2000-07-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制御盤
JP2003174275A (ja) * 2001-12-04 2003-06-20 Fuji Heavy Ind Ltd 工作機械の制御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4404A (ja) 1984-02-17 1985-09-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原子炉給水制御装置
JPS60174404U (ja) * 1984-04-23 1985-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全閉外扇形制御盤
JPH052861U (ja) * 1991-01-17 1993-0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工作機械の制御盤
JPH052861A (ja) 1991-06-27 1993-01-08 Seiko Epson Corp 情報機器
JPH05215476A (ja) 1992-02-04 1993-08-2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熱交換装置
JP2001358483A (ja) * 2000-06-13 2001-12-26 Mori Seiki Co Ltd 制御盤の放熱構造
US20090059525A1 (en) * 2007-09-05 2009-03-05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for computer add-on cards
JP5164706B2 (ja) * 2008-07-17 2013-03-2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装置内冷却構造、及び超音波観測装置
JP2013083414A (ja) * 2011-10-12 2013-05-09 Craft Engi Kk 冷却装置
TWI472291B (zh) * 2011-12-16 2015-02-01 Inventec Corp 伺服器
TWM433720U (en) * 2012-03-06 2012-07-11 Chun Long Technology Co Ltd Exhaust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cabinet
CN208128744U (zh) * 2018-05-09 2018-11-20 小青柑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通信机柜
CN108712849A (zh) * 2018-06-12 2018-10-26 世图兹空调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一体式机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6190A (ja) * 1994-10-14 1996-05-07 Totsu Soken:Kk 通信装置用キャビネット
JPH09140013A (ja) * 1995-11-09 1997-05-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制御盤
JP2000190163A (ja) * 1998-12-22 2000-07-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制御盤
JP2003174275A (ja) * 2001-12-04 2003-06-20 Fuji Heavy Ind Ltd 工作機械の制御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47016B2 (en) 2023-01-03
JP2020099978A (ja) 2020-07-02
US20200198080A1 (en) 2020-06-25
JP7216882B2 (ja) 2023-02-02
TWI814955B (zh) 2023-09-11
EP3677378A1 (en) 2020-07-08
TW202023738A (zh) 2020-07-01
KR20200079420A (ko) 2020-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68873B1 (ko) 서버랙의 항온장치
KR102262442B1 (ko) 로봇 컨트롤러
CN111386005A (zh) 机床的控制板
EP2950625A1 (en) Electric apparatus
WO2018155689A1 (ja) 制御盤
JP4498367B2 (ja) 電源盤
CN111094857B (zh) 热交换器单元和空调装置
JP2001358487A (ja) 制御盤の冷却装置
JP6485224B2 (ja) 工作機械
JP5446547B2 (ja)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
US20170188482A1 (en) Compartmentalized heat exchanger in industrial component system
JP2004269244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01148588A (ja) 工作機械の放熱装置
JP6242169B2 (ja) 制御盤及びポンプ装置
CN106961238B (zh) 电动机驱动装置
JP6683487B2 (ja) 冷蔵庫
JP3075274B2 (ja) 冷却装置
JP2015161475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20493436U (zh)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JP483120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7345666B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9219312B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CN216561693U (zh) 分隔式散热机箱
JP4496403B2 (ja) 制御盤
WO2022158317A1 (ja) 光照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