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9312B - 电动机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9312B
CN109219312B CN201810687648.9A CN201810687648A CN109219312B CN 109219312 B CN109219312 B CN 109219312B CN 201810687648 A CN201810687648 A CN 201810687648A CN 109219312 B CN109219312 B CN 1092193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control device
motor control
air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876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9312A (zh
Inventor
髙木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19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9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9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9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409Outer radiating structures on heat dissipating housings, e.g. fins integrated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其可在不必使装置外形大型化的情况下抑制进气不良导致的冷却不良,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固定发热体的框架(10)和固定于框架(10)上的罩部件(20),由框架(10)和罩部件(20)构成壳体(2)。在框架(10)上一体形成有散热片(30),用于向散热片(30)送出冷却风的风扇(60)被容纳在壳体(2)中。在壳体(2)的底面(2A),在与风扇(6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进气口(81),而且,在壳体(2)的第一侧面(2E)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2),在第二侧面(2F)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3)。

Description

电动机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冷却发热体的风扇的电动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倒相器装置或伺服放大器等电子设备内置有在电流流通时形成高温的电子零件等发热体,因此具备冷却用的风扇。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种电子设备。专利文献1的电子设备将覆盖装置的侧面的壳体的一部分(罩板)设为向内侧凹陷的形状,将风扇进气口设于后退到比装置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即使电子设备的侧面与其它物体的侧面抵接,风扇进气口也不会被堵塞,所以能够在将其它物体放置于电子设备的附近的状态下进行进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54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风扇进气口只有与风扇对置的一处。因此,如果不能确保来自该进气口的进气,就不能送出冷却风。因此,必须要在装置外面形成凹部,且在凹部内形成进气口,因此,装置外形会大型化。在装置外表面未形成有凹部的情况下,只有一处的进气口有可能会被堵塞,有可能不能充分地送出冷却风。因此,不能充分冷却形成高温的电子零件等发热体,有可能产生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不使装置外形大型化的情况下抑制进气不足导致的冷却不良,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控制伺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发热体;支承所述发热体的框架;向形成于所述框架上的散热片送出冷却风的风扇;以及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罩部件,所述框架及所述罩部件构成容纳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风扇的壳体,所述壳体具备底面及顶面、背面、侧面,在所述壳体上,在与所述风扇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且在所述侧面、所述背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风扇位于进气侧的第二进气口。
根据本发明,在容纳发热体及风扇的壳体上,形成有与风扇对置的第一进气口,而且,在壳体的侧面、背面及顶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第二进气口。这样,如果具备第二进气口,即使在第一进气口被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第二进气口进气。另外,不需要为了确保来自第一进气口的进气而在形成第一进气口的面上形成凹部来在第一进气口的外侧确保空间。另外,由于第二进气口相对于风扇位于进气侧,因此,能够向风扇的进气侧供给空气。因此,可以减少进气不足导致的冷却不良产生的可能性,而不必使装置外形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进气口形成于所述侧面。这样,即使在壳体的底面和背面被设置面等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第二进气口进气。
在本发明中,所述发热体是发热电子零件。电动机控制装置具备因电流流通而形成高温的发热电子零件。例如,包含用于生成电动机驱动电流的IGBT晶体管等开关元件或将开关元件和控制IC等模块化形成的IPM(智能功率模块)。另外,电动机控制装置也可以具备再生电流流通的再生电阻。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冷却用的风扇将来自这种发热电子零件的发热高效地放出,因此,能够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相对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底面一侧配置所述风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底面,所述第二进气口相对于所述风扇形成于所述底面一侧的位置。这样,从第一进气口进气时,能够从壳体的底面进气并从底面侧朝向顶面送风来冷却散热片。另外,从第二进气口进气时,也能够与相对于风扇从底面侧进气并从第一进气口进气的情况同样地送风。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散热片沿来自所述风扇的所述冷却风的送风方向延伸,所述风扇设于从所述送风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散热片重叠的位置。这样,能够高效地冷却散热片。因此,不需要进行风扇的高速化或大型化,能够实现风扇的小型化以及耗电量的减少及降噪。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具备固定所述发热体的框架本体,所述散热片向所述框架本体的固定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沿着所述散热片形成有所述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所述送风路的一端在所述风扇所在的一侧开口,所述送风路的另一端在所述风扇的相反侧开口。这样,通过设置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可以统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另外,通过使送风路在风扇的相反侧开口,可以在风扇的相反侧排出冷却风。因此,能够使冷却风有效地流通,可以提高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散热片具备相对于所述风扇配置于送出所述冷却风的一侧的散热片本体和从所述散热片本体沿着所述风扇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这样,可以增大散热片的表面积,且能够利用风扇的侧方的空间进行散热。另外,由于是以环绕冷却风不接触的风扇的侧方的空间的方式设置突出部,所以能够从风扇的侧方的空间沿着突出部将空气吸引到散热片本体侧。因此,可以提高冷却效率。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所述底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散热用的孔。这样,能够从散热用的孔通过自然散热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框架具备构成所述背面的背面板,在所述背面板的所述底面一侧的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固定部,在所述罩部件上,在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第二进气口在所述凹部内开口。这样,由于可经由背面板将电动机控制装置固定在支承部件上,所以能够将电动机控制装置设置成稳定的状态。另外,由于仅将固定螺丝固定于背面板的固定部即可,所以构造简单,容易进行固定作业。另外,不仅可以将固定部的周围的空间作为固定作业用的空间,而且还可以用作进气用的空间。因此,对装置的小型化有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容纳发热体及风扇的壳体上形成有与风扇对置的第一进气口,而且,在壳体的侧面和背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第二进气口。这样,如果具备第二进气口,即使在第一进气口被堵塞的情况下,也可以从第二进气口进气。另外,不需要为了确保来自第一进气口的进气而在形成第一进气口的面上形成凹部来在第一进气口的外侧确保空间。而且,第二进气口相对于风扇位于风扇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向风扇的进气侧供给空气。因此,可以减少进气不足导致的冷却不良产生的可能性而不必使装置外形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表面侧(斜右上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表面侧(斜右下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表面侧(斜左上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斜左上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从第一罩部件这一侧观察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发热体相对于框架的固定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电动机控制装置、2…壳体、2A…底面、2B…顶面、2C…前表面、2D…背面、2E…第一侧面、2F…第二侧面、10…框架、11…框架本体、12…背面板、13…钩、14…固定部、15…凸台部、16…凸台部、17…发热体固定面、18…上框架、19…下框架、20…罩部件、21…第一罩部件、22…第二罩部件、23…第三罩部件、24…连接器部、25…开闭盖、26…散热孔、27、28…卡合孔、30…散热片、31…散热片本体、32…突出部、39…送风路、40…第一基板、42…IPM、50…散热片、60…风扇、61…框体、81…第一进气口、82、83…第二进气口、141、142…固定部、171…凸台部、211…侧板部、212…上板部、213…底板部、214…缺口、215…第一罩部分、216…凹部、217…内侧侧面、218…连接面、221…侧板部、222…上板部、223…底板部、226…凹部、231…钩、L…旋转轴线、X…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Z…前后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本方式的电动机控制装置是用于控制伺服电动机的伺服放大器。
图1~图3是从前表面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立体图,图1是从斜右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右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从斜左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从背面侧(斜左上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立体图。图1~4的说明中的“左”和“右”是从前表面侧观察电动机控制装置1时的“左”和“右”。在本说明书中,XYZ这三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X方向是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上下方向,Z方向是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前后方向。另外,由+X表示X方向的一侧(右侧),由-X表示另一侧(左侧),由+Y表示Y方向的一侧(上侧),由-Y表示另一侧(下侧),由+Z表示Z方向的一侧(前侧),由-Z表示另一侧(后侧)。
(壳体)
如图1~图4所示,电动机控制装置1整体为长方体状。电动机控制装置1具备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大致中央的框架10和固定于框架10上的罩部件20。框架10和罩部件20构成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壳体2。罩部件20具备相对于框架10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一侧(+X方向)的第一罩部件21、相对于框架10配置于宽度方向X的另一侧(-X方向)的第二罩部件22、配置于第一罩部件21的前方(+Z方向)的第三罩部件23。
壳体2具备朝向-Y方向的底面2A、朝向+Y方向的顶面2B、朝向+Z方向的前表面2C、朝向-Z方向的背面2D、朝向+X方向的第一侧面2E、朝向-X方向的第二侧面2F。如图1~图3所示,壳体2的前表面2C由第二罩部件22和第三罩部件23构成。前表面2C的+X方向侧(右侧)的部分由第三罩部件23构成,在该部分设有连接器部24。另外,前表面2C的-X方向侧(左侧)的部分由第二罩部件22构成,在该部分设有开闭盖25。在开闭盖25的内侧设有输出用的端子部(省略图示)。
框架10具备配置于壳体2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的框架本体11和设于框架本体11的后端(-Z方向的端部)的矩形的背面板12。如图4所示,壳体2的背面2D由背面板12构成。如图1、图2所示,第一罩部件21具备构成壳体2的第一侧面2E的侧板部211、与侧板部211的+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上板部212、与侧板部211的-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底板部213。另外,如图2、图3所示,第二罩部件22具备构成壳体2的第二侧面2F的侧板部221、与侧板部221的+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上板部222、与侧板部221的-Y方向的边缘连接的底板部223。
如图1、图3所示,壳体2的顶面2B由构成框架本体11的+Y方向的端面的上框架18、第一罩部件21的上板部212、第二罩部件22的上板部222、第三罩部件23的+Y方向的端面构成。另外,如图2所示,壳体2的底面2A由构成框架本体11的-Y方向的端面的下框架19、第一罩部件21的底板部213、第二罩部件22的底板部223、第三罩部件23的-Y方向的端面构成。在构成顶面2B的上板部212、222及构成底面2A的底板部213、223上形成有散热孔26。散热孔26是在宽度方向X上长的长孔,沿前后方向Z排列。壳体2的内部空间经由散热孔26与外部连通。
如图1、图2所示,在上框架18及下框架19上,分别在三个部位形成有钩13。第一罩部件21及第二罩部件22具备形成于与钩13对应的位置的卡合孔27,通过这些钩机构将第一罩部件21及第二罩部件22固定在框架10上。另外,第三罩部件23具备与形成于第一罩部件21的侧板部211的卡合孔28卡合的钩231,第三罩部件23通过该钩机构相对于第一罩部件21被固定。此外,框架10和罩部件20的固定构造也可以是钩机构以外的构造。
如图2所示,在第一罩部件21的-Y方向侧的端部的-Z方向侧的部分,形成有向宽度方向X的内侧(-X方向)凹陷的凹部216。凹部216具备设于后退至比侧板部211靠宽度方向X的内侧(-X方向)的位置的内侧侧面217、连接内侧侧面217和侧板部211的连接面218。连接面218是除背面侧(-Z方向)的端部以外相对于前后方向Z倾斜的倾斜面。连接面218的+Z方向的端部与底板部213连接,-Z方向的端部延伸至到达背面板12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背面板12上,在+Y方向的边缘的两端的角部、及-Y方向的边缘的一角部形成有固定部14。固定部14在设置电动机控制装置1时,用于经由背面板12将电动机控制装置1固定在支承部件(省略图示)上。例如,固定部14包含形成于-Y方向的边缘的一角部的固定部141和形成于其对角方向的角部的固定部142。通过将固定螺丝螺纹紧固在固定部141、142这两个部位,可以将背面板12在对角位置的两个部位固定于支承部件。
形成于背面板12的-Y方向的边缘的一角部的固定部141是将背面板12的边缘切开形成的缺口部。另一方面,形成于固定部141的对角位置的固定部142是贯通孔。如图2所示,固定部141配置在形成于第一罩部件21的凹部216的内侧。因此,可以将螺纹紧固用的工具插入凹部216内,将固定螺丝螺纹紧固在固定部141上。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二罩部件22上形成有使侧板部221的+Y方向的边缘向宽度方向X的内侧(+X方向)凹陷的凹部226。因此,可以将螺纹紧固用的工具插入该凹部226内,将固定螺丝螺纹紧固于固定部142。
(内部构造)
图5是从第一罩部件21侧观察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所示,在第一罩部件21的内侧配置有与框架本体11一体形成的散热片30及第一基板40。第一基板40配置于散热片30和第三罩部件23之间,并被螺纹紧固于从框架本体11向+X方向突出的凸台部15。另外,在第二罩部件22的内侧配置有第二基板(省略图示)。第二基板被螺纹紧固于从框架本体11向-X方向突出的凸台部16(参照图6)。
第一基板40是控制用的基板,基于经由连接器部24从外部输入的控制命令及来自搭载于伺服电动机上的编码器的信号,向第二基板供给驱动信号。第二基板是驱动器基板。在第二基板上安装有构成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图案及电子零件,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用于按照来自第一基板40的驱动信号从电源电流生成U相、V相、W相的交流电流并将其向伺服电动机供给。
(发热体及其冷却构造)
图6是表示发热体相对于框架10的固定状态的说明图。在本方式中,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包含作为发热体的IPM(智能功率模块)42。IPM42固定在框架本体11的发热体固定面17上。发热体固定面17是朝向-X方向的平坦面,形成于框架本体11的-Z方向侧(背面板12侧)的部分。IPM42是将构成伺服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倒相电路、栅极驱动IC、转换器等的一部分或整体模块化形成的电子零件。
如图6所示,框架本体11具备连接于背面板12的+Y方向的边缘的大致中央并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上框架18和连接于背面板12的-Y方向的边缘的大致中央并沿前后方向Z延伸的下框架19。发热体固定面17与上框架18连接,在发热体固定面17和下框架19之间配置有冷却用的风扇60。风扇60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框体61,在框体61的内侧配置有叶片部件及风扇电动机(省略图示)。风扇60通过将框体61螺纹紧固在形成于发热体固定面17的-Y方向的边缘的凸台部171而固定于框架本体11上。
风扇60的旋转轴线L沿上下方向Y延伸。风扇60构成为从设于朝向-Y方向的面的进气口进气,将冷却风从设于朝向+Y方向的面的送风口向+Y方向吹出。即,风扇60的送风方向是上下方向Y,-Y方向是进气侧,+Y方向是送风侧。
如图5、图6所示,在框架本体11上一体形成有向与固定发热体的一侧(-X方向)的相反侧(+X方向)突出的散热片30。在框架本体11上设有朝向与发热体固定面17相反侧(+X方向)的面,散热片30从该面向+X方向突出。另外,在发热体固定面17的+Y方向侧,形成有从上框架18向-X方向突出的散热片50。散热片30、50是板状,沿上下方向Y以规定的长度(高度)延伸,在前后方向Z上以一定节距排列。在固定发热体的一侧(-X方向)的相反侧形成有沿着散热片30在上下方向Y上延伸的送风路39。送风路39的一端(下端)在风扇60所在的一侧开口。另外,送风路39的另一端(上端)在风扇60的相反侧开口,将冷却风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
风扇60相对于固定在发热体固定面17的发热体及散热片30配置于底面2A侧(-Y方向侧)。另外,风扇60配置于从上下方向Y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发热体及散热片30重叠的位置。如图5所示,第一罩部件21的底板部213和第二罩部件22的底板部223覆盖风扇60的-Y方向侧。在底板部213、223,在与风扇60在上下方向Y上对置的区域形成有第一进气口81。第一进气口81形成于以风扇60的旋转轴线L为中心的圆形的区域。当在第一进气口81未被堵塞的状态下驱动风扇60时,经由第一进气口81从设于风扇60的底面的开口进气,送出冷却风。
如图5所示,散热片30具备在从上框架18到风扇60的+Y方向侧的范围内向+X方向突出的散热片本体31和从散热片本体31的+X方向的前端部分向-Y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2。散热片30沿风扇60的送风方向即上下方向Y延伸,冷却风沿着散热片本体31向+Y方向送风。风扇60配置于从送风方向(上下方向Y)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散热片本体31重叠的位置。突出部32沿着风扇60的框体61的+X方向的侧面在上下方向Y上延伸。即,散热片30具备环绕风扇60的侧面的突出部32。突出部32的-Y方向的前端位于风扇60的上下方向Y的高度的大致中央附近。这样,当突出部32环绕在风扇60的侧方时,在冷却风沿着散热片本体31流动时,风扇60的侧方的空气沿着突出部32被吸引到散热片本体31侧。因此,冷却效率增大。
(第二进气口)
如上所述,在壳体2的底面2A上,在与冷却用的风扇6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进气口81,但在壳体2上,在其它位置也形成有进气口。在本方式中,在壳体的第一侧面2E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2。另外,在第二侧面2F也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3。因此,在壳体2的底面2A被堵塞的情况下,可以从第一侧面2E和第二侧面2F中的一侧或两侧进气。
如图2所示,在第一侧面2E的-Y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凹部216。如上所述,凹部216具备向比壳体2的宽度方向X的外形靠内侧(-X方向)凹陷的内侧侧面217,第二进气口82形成于内侧侧面217。因此,第二进气口82在凹部216内开口。在本方式中,作为第二进气口82,在两个部位形成有在前后方向Z上长的长孔状的贯通孔。两个部位的贯通孔设于距壳体2的底面2A的高度相同的位置,沿前后方向Z排列成一列。另外,如图3、图4所示,在第二侧面2F的-Y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3。在第二侧面2F,作为第二进气口83,在三个部位形成有在前后方向Z上长的长孔状的贯通孔。三个部位的贯通孔设于距壳体2的底面2A的高度相同的位置,沿前后方向Z排列成一列。
在本方式中,第二进气口82、83配置于风扇60的进气侧。具体而言,第二进气口82、83相对于风扇60配置于底面2A侧的位置。另外,第二进气口82、83相对于风扇60配置于散热片30的相反侧。如图5所示,风扇60通过框架本体11的下框架19从-Y方向侧进行支承。下框架19在上下方向Y上具有规定的厚度,该厚度比第二进气口82、83距底面2A的高度大。因此,在下框架19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在风扇60和底板部213、223之间,形成在宽度方向X上与第二进气口82、83对置的空间。风扇60和底板部213、223之间的空间是在上下方向Y上具有规定的高度的空间,第二进气口82、83位于比风扇60靠下侧(-Y方向)、且比底板部213、223靠上方(+Y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从第二进气口82、83向风扇60的进气侧供给空气。
(本方式的主要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方式的电动机控制装置1中,作为发热体的IPM42被容纳于壳体2,由与框架10一体形成的散热片30形成散热器。在壳体2内容纳有用于向散热片30送出冷却风的风扇60,且形成有与风扇60对置的第一进气口81。另外,在壳体2的第一侧面2E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2,在第二侧面2F形成有第二进气口83。因此,即使第一进气口81被堵塞,也能够从第二进气口82、83中的一方或双方进气并送出冷却风。这样,如果具备第二进气口82、83,则不需要为了确保来自第一进气口81的进气,而在形成有第一进气口81的底面2A形成凹部来设置进气用的空间,所以,可以避免壳体2的外形大型化。因此,不必使装置外形大型化就可以减少进气不良导致的冷却不良产生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热造成的损伤或动作不良。
另外,在本方式中,第二进气口82、83位于风扇60的进气侧(-Y方向侧)。因此,可以从第二进气口82、83向风扇60的进气侧供给空气,能够与从第一进气口81进气时同样地送出冷却风。
此外,第二进气口82、83也可以只有任一方。另外,也可以将第二进气口形成于背面2D而非形成于壳体2的侧面(第一侧面2E、第二侧面2F)。例如,也可以在背面板12的-Y方向的端部形成作为第二进气口的贯通孔。这样,即使在壳体2的第一侧面2E及第二侧面2F与周围的物体或壁面等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从背面2D侧进气。
另外,在本方式中,将风扇60与底面2A对置地配置,但也可以使风扇60与背面2D或第一侧面2E对置。例如,可以将风扇配置在背面板12和散热片30之间,朝向散热片30送风。或者,也可以将风扇60配置在侧板部211和散热片30之间,朝向散热片30送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壳体2的顶面2B形成第二进气口,从顶面2B侧进气。即,第二进气口可以根据风扇60的配置而形成于壳体2的第一侧面2E、第二侧面2F、背面2D、顶面2B中的至少一面。无论是哪种情况下,在风扇60的进气侧形成第二进气口较理想。
在本方式中,风扇60相对于散热片30配置在底面2A侧,第一进气口81形成于底面2A,第二进气口82、83相对于风扇60形成于底面2A。因此,可以从壳体2的底面2A朝向顶面2B送风,可以从散热片30侧的相反侧进气,朝向散热片30送风。另外,散热片30沿来自风扇60的冷却风的送风方向(上下方向Y)延伸,风扇60设于从送风方向(上下方向Y)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散热片30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散热片30,因此,可以实现风扇60的小型化以及耗电量的降低及降噪,而不需要进行风扇60的高速化或大型化。
本方式的框架10具备固定作为发热体的IPM42的框架本体11,散热片30向框架本体11的固定IPM42的一侧(-X方向)的相反侧(+X方向)突出,沿着散热片30形成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39。另外,送风路39的一端在风扇60所在的一侧(-Y方向)开口,送风路39的另一端在风扇60的相反侧(+Y方向)开口。因此,可以统一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可以在风扇60的相反侧排出冷却风。因此,可以使冷却风有效地流动,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本方式的散热片30具备相对于风扇60配置于送出冷却风的一侧(+Y方向)的散热片本体31和从散热片本体31沿着风扇60的+X方向的侧面向-Y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2。因此,可以通过突出部32增加散热片30的表面积,可以利用风扇60的侧方(+X方向)的空间进行散热。另外,由于以环绕风扇60的侧方的空间的方式形成有突出部32,所以空气被从风扇60的侧方(+X方向)的空间沿着突出部32吸引到散热片本体31侧。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在本方式中,在壳体2的底面2A及顶面2B形成有散热孔26。因此,可以通过来自散热孔26的自然散热冷却发热体,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冷却。此外,散热孔26也可以只形成于底面2A、或只形成于顶面2B。另外,也可以在背面2D、第一侧面2E、第二侧面2F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散热孔。
本方式的框架10具备构成壳体2的背面2D的背面板12,在背面板12上,至少在对角方向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固定部14(固定部141、142)。因此,经由背面板12可将电动机控制装置1固定在支承部件(省略图示)上,从而能够将电动机控制装置1设置成稳定的状态。另外,由于可以仅通过固定螺丝等将背面板12固定,所以构造简单,容易进行固定作业。而且,对角方向的固定部141设于底面2A侧的角部,在形成于第一罩部件21的凹部216内开口。另外,在凹部216内开设有第二进气口82。即,可以将固定部141的周围的空间用作进气用的空间及固定作业用的空间。因此,空间效率好,对电动机控制装置1的小型化有利。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方式中,IPM42被固定在框架本体11的发热体固定面17上,将来自IPM42的发热从发热体固定面17的背侧的散热片30散热,但固定在发热体固定面17上的发热体也可以是其它发热电子零件。例如,可以将IGBT晶体管等开关元件固定在发热体固定面17上,将来自IGBT的发热经由散热片散热。该情况下,可以经由绝缘件将IGBT固定于发热体固定面17。另外,也可以将与驱动器电路连接的再生电阻固定于发热体固定面17,经由散热片将再生电流流过再生电阻时的发热进行散热。

Claims (13)

1.一种电动机控制装置,控制伺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热体;
支承所述发热体的框架;
向形成于所述框架上的散热片送出冷却风的风扇;以及
固定在所述框架上的罩部件,
所述框架及所述罩部件构成容纳所述发热体及所述风扇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备底面及顶面、背面、侧面,
在所述壳体上,在与所述风扇对置的面上形成有第一进气口,且在所述侧面、所述背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有相对于所述风扇位于进气侧的第二进气口,
所述框架具备构成所述背面的背面板,
在所述背面板的所述底面一侧的角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固定部,
在所述罩部件上,在与所述固定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第二进气口在所述凹部内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进气口形成于所述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是发热电子零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底面一侧配置所述风扇,
所述第一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底面,
所述第二进气口相对于所述风扇形成于所述底面一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沿来自所述风扇的所述冷却风的送风方向延伸,
所述风扇设于从所述送风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散热片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备固定所述发热体的框架本体,
所述散热片向所述框架本体的固定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
沿着所述散热片形成有所述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
所述送风路的一端在所述风扇所在的一侧开口,所述送风路的另一端在所述风扇的相反侧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具备相对于所述风扇配置于送出所述冷却风的一侧的散热片本体和从所述散热片本体沿着所述风扇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散热用的孔。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散热片在所述底面一侧配置有所述风扇,
所述第一进气口形成于所述底面,
所述第二进气口相对于所述风扇形成于所述底面一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沿来自所述风扇的所述冷却风的送风方向延伸,
所述风扇设于从所述送风方向观察至少一部分与散热片重叠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备固定所述发热体的框架本体,
所述散热片向所述框架本体的固定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相反侧突出,
沿着所述散热片形成有所述冷却风通过的送风路,
所述送风路的一端在所述风扇所在的一侧开口,所述送风路的另一端在所述风扇的相反侧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片具备相对于所述风扇配置于送出所述冷却风的一侧的散热片本体和从所述散热片本体沿着所述风扇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面及所述顶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散热用的孔。
CN201810687648.9A 2017-06-30 2018-06-28 电动机控制装置 Active CN1092193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8803 2017-06-30
JP2017128803A JP6989306B2 (ja) 2017-06-30 2017-06-30 モータ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9312A CN109219312A (zh) 2019-01-15
CN109219312B true CN109219312B (zh) 2020-07-24

Family

ID=64989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87648.9A Active CN109219312B (zh) 2017-06-30 2018-06-28 电动机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89306B2 (zh)
CN (1) CN10921931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1478A (zh) * 2011-08-02 2011-12-07 浙江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壳体
CN103037652A (zh) * 2011-10-10 2013-04-10 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外壳
CN104811097A (zh) * 2014-01-24 2015-07-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驱动装置
CN105451526A (zh) * 2016-01-07 2016-03-30 深圳市正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新型散热器结构的伺服驱动器
CN205385417U (zh) * 2016-01-21 2016-07-13 昆山鸿图电子有限公司 新型逆变器壳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8289U (ja) * 1982-08-12 1984-0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タ装置
JPS59158389U (ja) * 1983-04-08 1984-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JPH11340669A (ja) * 1998-05-28 1999-12-10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廃熱装置
JP2002124793A (ja) * 2000-10-18 2002-04-26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JP2006237366A (ja) * 2005-02-25 2006-09-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シンク
JP2008177314A (ja) * 2007-01-18 2008-07-31 Yaskawa Electric Corp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4737639B2 (ja) * 2007-03-19 2011-08-03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110266229A1 (en) * 2010-04-30 2011-11-03 M&A Technology, Inc. Stackable modular personal computer arra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1478A (zh) * 2011-08-02 2011-12-07 浙江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容纳电子元件的壳体
CN103037652A (zh) * 2011-10-10 2013-04-10 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外壳
CN104811097A (zh) * 2014-01-24 2015-07-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驱动装置
CN105451526A (zh) * 2016-01-07 2016-03-30 深圳市正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新型散热器结构的伺服驱动器
CN205385417U (zh) * 2016-01-21 2016-07-13 昆山鸿图电子有限公司 新型逆变器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12772A (ja) 2019-01-24
JP6989306B2 (ja) 2022-01-05
CN109219312A (zh) 201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3227B (zh) 控制盘
KR20090013023A (ko) 전력 변환 장치
CN110325332B (zh) 机器人控制器
US20050122682A1 (en) Electronics arrangement
CN108882617B (zh) 驱动装置
CN109936967B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CN109219312B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JP2010135673A (ja) 半導体機器の放熱器
TWI527360B (zh) Motor drive
CN112243334B (zh) 发热部件的散热结构
JP3880913B2 (ja) 制御盤
JP7442585B2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TWI702778B (zh) 馬達驅動裝置
JP7192004B2 (ja) ロボットコントローラ
JP2019165549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蓄電池システム
JP7106269B2 (ja) モータ制御装置
US20240155812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JP6242169B2 (ja) 制御盤及びポンプ装置
JP2004111655A (ja) 電子部品の冷却装置用ケース、およびこの冷却装置用ケースを用いた冷却装置
US7290270B2 (en) Optical disk apparatus
CN115149725A (zh) 马达控制装置
JP2003101271A (ja) 制御装置
JP2002299868A (ja) 発熱素子の放熱構造
JP2011194441A (ja) 電源装置用の電気部品
JP2007235012A (ja) Hdd搭載機器の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