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7360B - Motor drive - Google Patents

Motor driv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7360B
TWI527360B TW103143373A TW103143373A TWI527360B TW I527360 B TWI527360 B TW I527360B TW 103143373 A TW103143373 A TW 103143373A TW 103143373 A TW103143373 A TW 103143373A TW I527360 B TWI527360 B TW I5273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drive
drive unit
fan
circuit board
mo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3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5958A (zh
Inventor
Hajime Takagi
Masaya Kuramoto
Wataru Maruyama
Kenichi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35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5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7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73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 H05K7/20918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the components being isolated from air flow, e.g. hollow heat sinks, wind tunnels or fun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Manipulator (AREA)

Description

馬達驅動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驅動複數個馬達之馬達驅動裝置。
先前,已知有一種具有散熱器及風扇馬達之馬達驅動裝置(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中,於散熱器之基座部固定有開關元件等發熱零件。又,於散熱器形成有散熱片。風扇馬達以向散熱器之基座部輸送空氣之方式配置。散熱器及風扇馬達被金屬製之殼體覆蓋。於殼體之與風扇馬達對向之對向面形成有用於向殼體之內部吸入空氣之通氣孔。於殼體之外側面形成有向馬達驅動裝置之外側突出之突起部,於鄰接配置複數個馬達驅動裝置之情形時,突起部之前端面與鄰接之馬達驅動裝置抵接。因此,即使於鄰接配置複數個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形成於殼體之通氣孔堵塞,從而能夠抑制冷卻發熱零件之效率下降。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209062號公報
於利用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驅動複數個馬達之情形時,需要鄰接配置複數個馬達驅動裝置。於該情形時,由於按每個馬 達驅動裝置設置風扇馬達,因此複數個馬達驅動裝置整體之成本變高。又,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中,由於於殼體形成有突起部,因此即使如上所述般鄰接配置複數個馬達驅動裝置,亦能夠抑制冷卻發熱零件之效率下降。但是,於鄰接配置複數個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之情形時,無法使馬達驅動裝置彼此靠近與突起部相應之量。因此,於鄰接配置複數個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之情形時,其設置空間變大。
因此,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馬達驅動裝置,其即使於鄰接配置複數個用於對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之馬達驅動單元之情形時,亦能夠降低成本,並且能夠抑制冷卻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之效率下降,且能夠縮小設置空間。
為了解决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馬達驅動裝置之特徵在於,馬達驅動裝置具備複數個用於對特定台數之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之馬達驅動單元,馬達驅動單元具備:安裝有馬達之驅動電路及控制電路之驅動電路基板;及固定有驅動電路基板之框架;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以於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相互接觸之方式配置,驅動電路基板固定於框架,將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之一方設為第1方向,將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之另一方設為第2方向,將於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中配置於第1方向側之馬達驅動單元設為第1馬達驅動單元,將於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中配置於第2方向側之馬達驅動單元設為第2馬達驅動單元,於至少一個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框架之第2方向側之側面安裝有風扇,風扇用於對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進行冷卻,與安裝有風扇之第1馬達驅動單元鄰接配置之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以自第2方向側與風扇之吸氣側或排氣側對向之 方式配置,於框架形成有通氣口。
於本發明之馬達驅動裝置中,於至少一個馬達驅動單元之框架之第2方向側之側面安裝有用於對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進行冷卻之風扇。又,於本發明中,與安裝有風扇之第1馬達驅動單元鄰接配置之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以自第2方向側與風扇之吸氣側或排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因此,於本發明中,於安裝於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框架之風扇旋轉時,於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之周圍產生空氣之流動,能夠對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進行冷卻。因此,於本發明中,能夠藉由安裝於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風扇對安裝於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之發熱零件及安裝於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即,於本發明中,能夠利用共用之風扇對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及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因此,於本發明中,即使鄰接配置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之情形時,亦能夠減少所設置之風扇之數量,其結果,能夠降低馬達驅動裝置之成本。
又,於本發明之馬達驅動裝置中,於固定有驅動電路基板之框架形成有通氣口。因此,於本發明中,即使第1馬達驅動單元與第2馬達驅動單元以於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相互接觸之方式配置,亦能夠自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通氣口或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通氣口向馬達驅動單元之內部吸入空氣,並藉由風扇對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進行冷卻。即,於本發明中,即使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般設置突起部,而於鄰接配置之馬達驅動單元之間不形成突起部分之間隙,亦能夠自通氣口向馬達驅動單元之內部吸入空氣,對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進行冷卻卻。因此,於本發明中,於鄰接配置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之情形時,即使於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之間不設置間隙,亦能夠抑制冷卻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之效率 下降。其結果,於本發明中,即使於鄰接配置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之情形時,亦能夠抑制冷卻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之效率下降,並能夠縮小馬達驅動裝置之設置空間。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於框架之第1方向側之側面固定有驅動電路基板,於框架之第2方向側之側面形成有散熱部,該散熱部用於對固定於框架之驅動電路基板進行散熱,與安裝有風扇之第1馬達驅動單元鄰接配置之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以自第2方向側與風扇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風扇自與安裝有風扇之第1馬達驅動單元鄰接配置之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通氣口吸入空氣,向安裝有風扇之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散熱部輸送空氣。若如此構成,則由於能夠提高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散熱部之冷卻效率,因此能夠提高冷卻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之效率。又,若如此構成,則由於於所有馬達驅動單元中,於框架之第1方向側之側面固定有驅動電路基板,因此無論於第2方向側鄰接配置馬達驅動單元之哪一個馬達驅動單元安裝風扇,均能夠利用共用之風扇對馬達驅動單元中之鄰接配置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最靠第1方向側配置之馬達驅動單元係具備電源電路基板之主馬達驅動單元,於上述電源電路基板安裝有用於向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供給電力之電源電路,於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中,主馬達驅動單元之輸出容量最大,於主馬達驅動單元安裝有風扇。若如此構成,則能夠利用風扇有效地對發熱量最大之主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於驅動電路基板之第2方向側之面安裝有用於向風扇供給電力之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若如此構成,則能夠於未安裝風扇之馬達驅動單元容易地安裝風扇。又,若如此構成,則能夠使安裝有風扇之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及未安裝風扇之馬達驅動 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共用化。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馬達驅動單元具備用於向外部風扇供給電力之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該外部風扇係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之外部。若如此構成,則即使不另外設置用於向外部風扇供給電力之機構,亦能夠自馬達驅動單元向外部風扇供給電力。
於本發明中,例如馬達驅動單元以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與水平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之底面或上表面或第2方向側之側面。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與外部風扇連接,外部風扇向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輸送空氣。若如此構成,則能夠利用1個外部風扇對複數個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與外部風扇連接,外部風扇向未安裝風扇之馬達驅動單元輸送空氣。若如此構成,則能夠利用外部風扇對未安裝風扇之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因此,能夠對馬達驅動裝置之需要冷卻之所有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與外部風扇連接,外部風扇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之下側,並向馬達驅動單元之上側輸送空氣。若如此構成,則能夠配合自然對流有效地對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之底面,向外部風扇供給電力之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自馬達驅動單元之底面側被插入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若如此構成,則能夠防止灰塵進入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之內部。因此,能夠防止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中產生不導通或短路。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框架之通氣口於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較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驅動電路基板靠第1 方向側之位置。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於散熱部沿自通氣口朝向風扇之方向形成有槽。
如以上般,於本發明中,即使於鄰接配置複數個用於對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之馬達驅動單元之情形時,亦能夠降低馬達驅動裝置之成本,並且能夠抑制冷卻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之效率下降,且能夠縮小馬達驅動裝置之設置空間。
1‧‧‧馬達驅動裝置
2A‧‧‧馬達驅動單元(主馬達驅動單元)
2B‧‧‧馬達驅動單元
2C‧‧‧馬達驅動單元
2D‧‧‧馬達驅動單元
3‧‧‧驅動電路基板
4‧‧‧框架
4a‧‧‧基底部
4b‧‧‧背面部
4c‧‧‧上表面部
4e‧‧‧散熱部
4f‧‧‧通氣口
5‧‧‧面板
6‧‧‧外罩零件
6a‧‧‧通氣口
7‧‧‧電源電路基板
8‧‧‧外罩零件
9‧‧‧風扇
10‧‧‧外罩零件
10a‧‧‧通氣口
15‧‧‧連接器端子(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
16‧‧‧連接器端子(供電用連接器端子)
18‧‧‧外部風扇
X‧‧‧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
X1‧‧‧第2方向
X2‧‧‧第1方向
Y‧‧‧方向
Y1‧‧‧方向
Y2‧‧‧方向
Z‧‧‧方向
Z1‧‧‧方向
Z2‧‧‧方向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馬達驅動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自另一方向示出圖1所示之馬達驅動裝置之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之馬達驅動裝置之仰視圖。
圖4係將圖1所示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分離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5係自另一方向示出圖4所示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之立體圖。
圖6係自圖4所示之馬達驅動單元拆掉外罩零件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7係自圖5所示之馬達驅動單元拆掉外罩零件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8係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馬達驅動裝置之前視圖。
圖9係參考形態之馬達驅動裝置之前視圖。
以下,一面參考附圖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馬達驅動裝置之構成)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馬達驅動裝置1之立體圖。圖2係自另一方向示出圖1所示之馬達驅動裝置1之立體圖。圖3係圖1所示之馬達驅動裝置1之仰視圖。圖4係將圖1所示之馬達驅動單元2A與馬達驅動 單元2B分離後之狀態之立體圖。圖5係自另一方向示出圖4所示之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立體圖。圖6係自圖4所示之馬達驅動單元2A拆掉外罩零件8後之狀態之立體圖。圖7係自圖5所示之馬達驅動單元2A拆掉外罩零件10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於以下說明中,分別將相互正交之3個方向設為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又,將X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將Y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Z方向設為上下方向。進而,將X1方向側設為“右”側,將X2方向側設為“左”側,將Y1方向側設為“前”側,將Y2方向側設為“後”側,將Z1方向側設為“上”側,將Z2方向側設為“下”側。
本形態之馬達驅動裝置1係用於對產業用伺服馬達(省略圖示)進行驅動及控制之機器,該馬達驅動裝置1具備用於對伺服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之馬達驅動單元2A及馬達驅動單元2B。即,馬達驅動裝置1由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構成,馬達驅動單元2A、2B分別對一台伺服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該馬達驅動裝置1安裝於用於裝設馬達驅動裝置1之上位裝置(省略圖示)之控制盤等來使用。於本形態中,馬達驅動裝置1以上下方向(Z方向)與鉛垂方向(重力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
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以於左右方向上相互接觸之方式鄰接配置。於本形態中,馬達驅動單元2A配置於左側,馬達驅動單元2B配置於右側。又,於本形態中,馬達驅動單元2A之輸出容量較馬達驅動單元2B之輸出容量大。
馬達驅動單元2A、2B具備:安裝有伺服馬達之驅動電路(反相器電路)及控制電路之驅動電路基板3(參考圖4及圖6);固定有驅動電路基板3之框架4;固定於框架4之前端之面板5;及固定於框架4之下端之外罩零件6(參考圖3)。又,馬達驅動單元2A具備:安裝有用於向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供給電力之電源電路之電源 電路基板7(參考圖6);覆蓋驅動電路基板3及電源電路基板7之外罩零件8;用於對馬達驅動單元2A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之風扇9(參考圖7);及覆蓋風扇9之外罩零件10。驅動電路基板3及電源電路基板7係形成為大致長方形之平板狀之剛性基板。
框架4由鋁合金等具有散熱性之散熱性材料形成。該框架4具備:形成為大致長方形之平板狀且以與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式配置之基底部4a;構成框架4之背面之大致平板狀之背面部4b;及構成框架4之上端面之大致平板狀之上表面部4c。背面部4b以與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式配置,上表面部4c以與上下方向正交之方式配置。又,背面部4b自基底部4a之後端朝向左側突出,上表面部4c自基底部4a之上端朝向左側突出。再者,馬達驅動單元2A之框架4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馬達驅動單元2B之框架4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但是馬達驅動單元2A之框架4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框架4除了左右方向之寬度不同之外,大致形成為相同。
於基底部4a之左側面固定有驅動電路基板3。於基底部4a之右側面形成有散熱部4e,該散熱部4e用於對固定於基底部4a之左側面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散熱。散熱部4e由散熱用之複數個散熱片構成。於背面部4b形成有插通孔,於該插通孔內貫穿插入有用於將馬達驅動裝置1固定於上位裝置之控制盤等之螺釘。於上表面部4c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上表面部4c之複數個通氣口4f。通氣口4f以自上表面部4c之左端向右側缺口之方式而形成,於自上下方向觀察時之通氣口4f之形狀呈細長之大致U形狀。又,複數個通氣口4f沿前後方向排列。
驅動電路基板3以驅動電路基板3之厚度方向與左右方向大致一致之方式固定於基底部4a之左側面。本形態之左右方向(X方向)係驅動電路基板3之厚度方向,馬達驅動單元2A、2B以驅動電路基板3之厚度方向與水平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又,本形態之左方向(X2方向) 係驅動電路基板3之厚度方向之一方即第1方向,右方向(X1方向)係驅動電路基板3之厚度方向之另一方即第2方向。又,於本形態中,馬達驅動單元2A係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厚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中配置於第1方向側即左側之第1馬達驅動單元,馬達驅動單元2B係於左右方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中配置於第2方向側即右側之第2馬達驅動單元。
於驅動電路基板3安裝有各種電子零件。於本形態中,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左面安裝有驅動IC等發熱零件。又,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前端側安裝有與自伺服馬達引出之電纜等連接之各種連接器端子。又,如圖3所示,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下端側安裝有能夠與省略圖示之供電用之電纜(供電用電纜)連接之連接器端子13、14。於馬達驅動單元2A中,連接器端子13、14係用於自驅動電路基板3輸出電力之輸出用連接器端子。另一方面,於馬達驅動單元2B中,連接器端子13係用於向驅動電路基板3輸入電力之輸入用連接器端子,連接器端子14係用於自驅動電路基板3輸出電力之輸出用連接器端子。
再者,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下端側安裝有作為用於向外部風扇18(參考圖8)供給電力之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之連接器端子15,該外部風扇18係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外部。連接器端子15能夠與向外部風扇18供給電力之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連接。但是,於本形態中,於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外部未配置外部風扇18。又,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右面安裝有作為供電用連接器端子之連接器端子16,該連接器端子16用於向風扇9供給電力。連接器端子16能夠與向風扇9供給電力之風扇供電用電纜連接。
連接器端子13~15安裝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前端側。又,如上所述,連接器端子13~15安裝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下端側,連接器端子13~15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底面。連接器端子13~15以將 供電用電纜及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自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底面側插入之方式安裝於驅動電路基板3。即,連接器端子13~15以連接器端子13~15之插入口朝向下側之方式安裝於驅動電路基板3。如圖7所示,連接器端子16配置於基底部4a之右側面。連接器端子16以將風扇供電用電纜自馬達驅動單元2A之右側插入之方式安裝於驅動電路基板3。
電源電路基板7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驅動電路基板3之左側。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基底部4a之左側面固定有向左側立起之支柱,電源電路基板7藉由螺釘而固定於該支柱之左端面。電源電路基板7以電源電路基板7之厚度方向與左右方向大致一致之方式配置。於電源電路基板7安裝有各種電子零件。又,於電源電路基板7之前端側安裝有與自交流電源引出之電纜連接之連接器端子。本形態之馬達驅動單元2A係具有電源電路基板7之主馬達驅動單元。
風扇9係軸流風扇。該風扇9安裝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即,馬達驅動單元2A之框架4之右側面)。又,風扇9固定於散熱部4e之後端側或中央部,並且固定於散熱部4e之上下方向之中心。風扇9藉由螺釘而固定於散熱部4e。又,風扇9以風扇9之軸向與左右方向一致之方式固定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又,風扇9以自右側吸入空氣並向左側排出空氣之方式配置。即,風扇9之吸氣側配置於右側,風扇9之排氣側配置於左側。風扇9經由風扇供電用電纜(省略圖示)而與連接器端子16連接。另外,風扇9亦能夠安裝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框架4之右側面。
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面板5,形成有用於使固定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前端側之連接器端子及固定於電源電路基板7之前端側之連接器端子露出之開口部。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面板5,形成有用於使固定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前端側之連接器端子露出之開口部。又,於面板5之 上端側配置有控制台。再者,馬達驅動單元2A之面板5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馬達驅動單元2B之面板5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
馬達驅動單元2A之外罩零件6覆蓋驅動電路基板3、框架4及電源電路基板7之下端。馬達驅動單元2B之外罩零件6覆蓋驅動電路基板3及框架4之下端。如圖3所示,於外罩零件6形成有用於使連接器端子13~15露出之開口部。又,於外罩零件6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通外罩零件6之複數個通氣口6a。通氣口6a形成為左右方向細長之長圓形狀。又,複數個通氣口6a形成於外罩零件6之後端側且沿前後方向排列。再者,馬達驅動單元2A之外罩零件6之左右方向之寬度較馬達驅動單元2B之外罩零件6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
外罩零件8固定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框架4之左端側。該外罩零件8自左側覆蓋驅動電路基板3及電源電路基板7。外罩零件10固定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框架4之右側面。該外罩零件10自右側覆蓋風扇9。如圖5所示,於外罩零件10之與風扇9對應之部位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貫通外罩零件10之複數個通氣口10a。通氣口10a形成為大致圓弧狀,複數個通氣口10a呈圓環狀配置。
如上所述,馬達驅動單元2A、2B以於左右方向上相互接觸之方式鄰接配置。具體而言,馬達驅動單元2A、2B以馬達驅動單元2A之外罩零件10之右側面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上表面部4c之左端面及外罩零件6之左端面接觸之方式鄰接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A中,驅動電路基板3與電源電路基板7以自電源電路基板7向驅動電路基板3供給電力之方式利用省略圖示之電纜等而電性連接。又,馬達驅動單元2A之連接器端子13或連接器端子14與供電用電纜之一端連接,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連接器端子13與供電用電纜之另一端連接。
於外罩零件10之右側面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之間形成有間隙。又,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配置於風扇9之 右側。即,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以自右側與風扇9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具體而言,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以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之安裝有發熱零件之部分直接自右側與風扇9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又,馬達驅動單元2B之框架4之通氣口4f及馬達驅動單元2B之外罩零件6之通氣口6a於左右方向上配置於較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靠左側(第1方向側)之位置。
於本形態中,於風扇9旋轉時,如圖1、圖2之箭頭V1所示,自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通氣口4f、6a吸入空氣,自通氣口4f、6a吸入之空氣藉由風扇9向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輸送。即,風扇9自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通氣口4f、6a吸入空氣,朝向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輸送空氣,藉此對散熱部4e進行冷卻。向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輸送之空氣與馬達驅動單元2A之基底部4a之右側面接觸之後,沿基底部4a之右側面沿上下方向流動,如圖1、圖2之箭頭V2所示般排出至馬達驅動裝置1之外部。又,於本形態中,由於當風扇9旋轉時自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通氣口4f、6a吸入空氣,因此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之周圍產生空氣之流動。再者,自通氣口4f、6a吸入之空氣通過外罩零件10之通氣口10a被吸入到風扇9。此處,於散熱部4e沿自通氣口朝向風扇之方向形成有槽,以便自通氣口4f、6a吸入之空氣高效地朝向風扇9流動,並且於與馬達驅動單元2A之基底部4a之右側面接觸之後,沿著基底部4a之右側面高效地沿上下方向流動。於本實施例中,沿散熱部4e之上下方向形成有槽。
(本形態之主要效果)
如以上說明,於本形態中,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框架4之右側面安裝有風扇9,於風扇9旋轉時,自通氣口4f、6a吸入之空氣被向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輸送,並且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 板3之周圍產生空氣之流動。因此,於本形態中,能夠利用被向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輸送之空氣經由散熱部4e對固定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基底部4a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並且能夠藉由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之周圍產生之空氣之流動對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因此,於本形態中,能夠利用共用之風扇9對馬達驅動單元2A之發熱零件及馬達驅動單元2B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即,於本形態中,即使於鄰接配置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情形時,亦能夠藉由1個風扇9對馬達驅動單元2A之發熱零件及馬達驅動單元2B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其結果,能夠降低馬達驅動裝置1之成本。
於本形態中,於框架4形成有通氣口4f,於外罩零件6形成有通氣口6a。又,馬達驅動單元2A、2B以馬達驅動單元2B之上表面部4c之左端面及外罩零件6之左端面與外罩零件10之右側面接觸之方式鄰接配置,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通氣口4f、6a配置於較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靠左側之位置。又,作為軸流風扇之風扇9以風扇9之軸向與左右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
因此,於本形態中,即使馬達驅動單元2A與馬達驅動單元2B以於左右方向上相互接觸之方式配置,亦能夠自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通氣口4f、6a向馬達驅動單元2B之內部吸入空氣,並藉由風扇9對馬達驅動單元2A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即,於本形態中,即使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馬達驅動裝置般於馬達驅動單元2A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間不形成間隙,亦能夠自通氣口4f、6a向馬達驅動單元2B之內部吸入空氣,對馬達驅動單元2A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因此,於本形態中,於鄰接配置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情形時,即使於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間不設置間隙,亦能夠抑制冷卻馬達驅動單元2A之發熱零件之效率下降。其結果,於本形態中,即使於鄰接 配置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情形時,亦能夠抑制冷卻馬達驅動單元2A之發熱零件之效率下降,並能夠縮小馬達驅動裝置1之設置空間。
於本形態中,於輸出容量較馬達驅動單元2B之輸出容量大之馬達驅動單元2A安裝有風扇9,風扇9經由散熱部4e對固定於馬達驅動單元2A之基底部4a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因此,於本形態中,能夠利用風扇9有效地對發熱量大之馬達驅動單元2A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於本形態中,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亦安裝有連接器端子16。因此,於本形態中,能夠容易地將風扇9安裝於馬達驅動單元2B。又,於本形態中,能夠使馬達驅動單元2A之驅動電路基板3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共用化。
於本形態中,連接器端子13~15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底面,連接器端子13~15以將供電用電纜及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自馬達驅動單元2A、2B之底面側插入之方式安裝於驅動電路基板3。因此,於本形態中,能夠防止灰塵進入到連接器端子13~15之內部,從而能夠防止連接器端子13~15中產生不導通或短路。
(其他實施形態)
上述形態係本發明之較佳之形態之一例,但是並不限定於此,於不變更本發明之宗旨之範圍內,可實施各種變化。
於上述形態中,馬達驅動裝置1由2個馬達驅動單元2A、2B構成,但是馬達驅動裝置1亦可以由3個以上之馬達驅動單元構成。例如,如圖8所示,馬達驅動裝置1亦可以由4個馬達驅動單元2A~2D構成。於圖8所示之例子中,自左側依次配置有馬達驅動單元2A~2D。又,馬達驅動單元2C、2D與馬達驅動單元2B相同地構成。
於該情形時,為了對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 冷卻,而設置外部風扇18。例如,1個外部風扇18以朝向2個馬達驅動單元2C、2D輸送空氣之方式設置。又,外部風扇18例如配置於2個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下側,並朝向2個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上側輸送空氣。又,於該情形時,外部風扇18經由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省略圖示)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連接器端子15或馬達驅動單元2D之連接器端子15連接。進而,於該情形時,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連接器端子14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連接器端子13藉由供電用電纜連接,馬達驅動單元2C之連接器端子14與馬達驅動單元2D之連接器端子13藉由供電用電纜連接。
於該情形時,即使不另外設置用於向外部風扇18供給電力之機構,亦能夠自馬達驅動單元2C或馬達驅動單元2D向外部風扇18供給電力。又,能够利用1個外部風扇18對2個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又,由於能够利用1個外部風扇18對2個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因此能夠對馬達驅動裝置1之需要冷卻之所有發熱零件進行冷卻。進而,由於外部風扇18配置於2個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下側,且朝向2個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上側輸送空氣,因此能夠配合自然對流有效地對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再者,外部風扇18亦可以經由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而與馬達驅動單元2A之連接器端子15或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連接器端子15連接。又,外部風扇18亦可以經由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而與馬達驅動單元2B~2D中之任一馬達驅動單元之連接器端子16連接。又,亦可以將安裝於驅動電路基板3之外部風扇供電用之連接器端子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A~2D之上表面,並將外部風扇18經由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而與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A~2D之上表面之任一連接器端子連接。又,亦可以設置朝向馬達驅動單元2C輸送空氣之外部風扇18及朝向 馬達驅動單元2D輸送空氣之外部風扇18這2個外部風扇18。進而,1個外部風扇18既可以朝向3個馬達驅動單元2B~2D輸送空氣之方式設置,亦可以朝向4個馬達驅動單元2A~2D輸送空氣之方式設置。又,外部風扇18亦可配置於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上側。
又,例如,於由4個馬達驅動單元2A~2D構成馬達驅動裝置1之情形時,亦可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框架4之右側面及馬達驅動單元2C之框架4之右側面安裝風扇9。於該情形時,馬達驅動單元2C之驅動電路基板3以自右側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風扇9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馬達驅動單元2D之驅動電路基板3以自右側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風扇9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馬達驅動單元2A之風扇9及馬達驅動單元2B之風扇9有效地對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並且能夠藉由馬達驅動單元2B之風扇9及馬達驅動單元2C之風扇9有效地對馬達驅動單元2C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又,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馬達驅動單元2C之風扇9對馬達驅動單元2D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
再者,於該情形時,亦可不設置外部風扇18。又,於該情形時,於圖8中,於馬達驅動單元2B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間及馬達驅動單元2C與馬達驅動單元2D之間配置有外罩零件10。又,於該情形時,就馬達驅動單元2B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關係而言,馬達驅動單元2B係第1馬達驅動單元,馬達驅動單元2C係第2馬達驅動單元。又,就馬達驅動單元2C與馬達驅動單元2D之關係而言,馬達驅動單元2C係第1馬達驅動單元,馬達驅動單元2D係第2馬達驅動單元。
又,例如,於由4個馬達驅動單元2A~2D構成馬達驅動裝置1之情形時,亦可於馬達驅動單元2C之框架4之右側面安裝風扇9。於該情形時,馬達驅動單元2D之驅動電路基板3以自右側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風扇9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馬達驅 動單元2C之風扇9對馬達驅動單元2C之驅動電路基板3及馬達驅動單元2D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再者,於該情形時,亦可不設置外部風扇18。又,於該情形時,於圖8中,於馬達驅動單元2C與馬達驅動單元2D之間配置有外罩零件10。又,於該情形時,馬達驅動單元2C係第1馬達驅動單元,馬達驅動單元2D係第2馬達驅動單元。
進而,例如,於由4個馬達驅動單元2A~2D構成馬達驅動裝置1之情形時,亦可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框架4之右側面安裝風扇9。於該情形時,馬達驅動單元2C之驅動電路基板3以自右側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風扇9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於該情形時,能夠藉由馬達驅動單元2A之風扇9及馬達驅動單元2B之風扇9有效地對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並且能夠藉由馬達驅動單元2B之風扇9對馬達驅動單元2C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再者,於該情形時,為了對馬達驅動單元2D之驅動電路基板3進行冷卻而設置有外部風扇18。又,於該情形時,於圖8中,於馬達驅動單元2B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間配置有外罩零件10。又,於該情形時,就馬達驅動單元2B與馬達驅動單元2C之關係而言,馬達驅動單元2B係第1馬達驅動單元,馬達驅動單元2C係第2馬達驅動單元。
如此,例如,於由4個馬達驅動單元2A~2D構成馬達驅動裝置1之情形時,由於於所有馬達驅動單元2A~2D之框架4之左側面固定有驅動電路基板3,因此無論於右側鄰接配置馬達驅動單元2B~2D之馬達驅動單元2A~2C中之哪一個安裝風扇9,都能夠利用共用之風扇9對馬達驅動單元2A~2D中之鄰接配置之2個馬達驅動單元之發熱零件進行冷卻。
又,即使於由4個馬達驅動單元2A~2D構成馬達驅動裝置1之情形時,只要馬達驅動單元2C、2D之發熱量小,就無需設置外部風扇18,且亦可不於馬達驅動單元2B之框架4之右側面及馬達驅動單元2C 之框架4之右側面安裝風扇9。再者,無論於馬達驅動單元2A~2C中之哪一個馬達驅動單元之右側面都無需安裝風扇9。於該情形時,例如,如圖9所示,設置對馬達驅動單元2A~2D進行冷卻之外部風扇18即可。
於上述形態中,風扇9以自右側吸入空氣並向左側排出空氣之方式配置。除此之外,風扇9例如亦可以自左側吸入空氣並向右側排出空氣之方式配置。於該情形時,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以自右側與風扇9之排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又,於該情形時,於風扇9旋轉時,以通過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之方式自馬達驅動單元2A之散熱部4e之上下兩端側吸入空氣,吸入之空氣藉由風扇9被向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輸送。又,被向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輸送之空氣於與馬達驅動單元2B之驅動電路基板3接觸之後,沿著驅動電路基板3沿上下方向流動,並自馬達驅動單元2B之通氣口4f、6a排出至馬達驅動裝置1之外部。
於上述形態中,固定有外罩零件6,該外罩零件6固定於框架4之下端,但是亦可不於框架4之下端固定外罩零件6。於該情形時,於框架4之整個底面側形成有通氣口。又,於上述形態中,馬達驅動單元2A具備外罩零件10,但是馬達驅動單元2A亦可不具備外罩零件10。又,於上述形態中,馬達驅動單元2B不具備電源電路基板7,但是馬達驅動單元2B亦可具備電源電路基板7。又,於上述形態中,馬達驅動單元2A、2B分別對1台伺服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但是馬達驅動單元2A、2B亦可分別對2台或3台等複數台伺服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
1‧‧‧馬達驅動裝置
2A‧‧‧馬達驅動單元(主馬達驅動單元)
2B‧‧‧馬達驅動單元
3‧‧‧驅動電路基板
4‧‧‧框架
4a‧‧‧基底部
4b‧‧‧背面部
4c‧‧‧上表面部
4e‧‧‧散熱部
4f‧‧‧通氣口
5‧‧‧面板
6‧‧‧外罩零件
6a‧‧‧通氣口
8‧‧‧外罩零件
10‧‧‧外罩零件
X‧‧‧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
X1‧‧‧第2方向
X2‧‧‧第1方向
Y‧‧‧方向
Y1‧‧‧方向
Y2‧‧‧方向
Z‧‧‧方向
Z1‧‧‧方向
Z2‧‧‧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馬達驅動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馬達驅動裝置具備複數個用於對特定台數之馬達進行驅動及控制之馬達驅動單元,上述馬達驅動單元包括:安裝有上述馬達之驅動電路及控制電路之驅動電路基板、及固定有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框架,複數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以於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相互接觸之方式配置,且上述驅動電路基板固定於上述框架,將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之一方設為第1方向,將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之另一方設為第2方向,將於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2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中配置於上述第1方向側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設為第1馬達驅動單元,將於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相互鄰接配置之2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中配置於上述第2方向側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設為第2馬達驅動單元,則於至少1個上述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框架之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面安裝有風扇,上述風扇用於對上述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驅動電路基板進行冷卻,其中於上述框架之上述第1方向側之側面固定有上述驅動電路基板,於上述框架之上述第2方向側之側面形成有散熱部,上述散熱部用於對固定於上述框架之上述驅動電路基板進行散熱,與安裝有上述風扇之上述第1馬達驅動單元鄰接配置之上述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以自上述第2方向側而與上 述風扇之吸氣側對向之方式配置,於上述框架形成有通氣口,上述風扇自與安裝有上述風扇之上述第1馬達驅動單元鄰接配置之上述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通氣口吸入空氣,向安裝有上述風扇之上述第1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散熱部輸送空氣。
  2.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最靠上述第1方向側配置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係具備電源電路基板之主馬達驅動單元,於上述電源電路基板安裝有用於向複數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供給電力之電源電路,於複數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中,上述主馬達驅動單元之輸出容量最大,於上述主馬達驅動單元安裝有上述風扇。
  3. 如請求項2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於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上述第2方向側之面安裝有用於向上述風扇供給電力之供電用連接器端子。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馬達驅動單元具備用於向外部風扇供給電力之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上述外部風扇係配置於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外部。
  5. 如請求項4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以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與水平方向一致之方式配置,上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配置於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底面或上表面或第2方向側之側面。
  6. 如請求項5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與上述外部風扇連接,上述外部風扇向複數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輸送空氣。
  7. 如請求項6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與 上述外部風扇連接,上述外部風扇向未安裝上述風扇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輸送空氣。
  8. 如請求項7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與上述外部風扇連接,上述外部風扇配置於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下側,並向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上側輸送空氣。
  9. 如請求項8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配置於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底面,向上述外部風扇供給電力之外部風扇供電用電纜自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底面側被插入到上述第2供電用連接器端子內。
  10.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框架之上述通氣口於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驅動電路基板更靠上述第1方向側之位置。
  11. 如請求項2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上述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框架之上述通氣口於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厚度方向上配置於較上述第2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驅動電路基板更靠上述第1方向側之位置。
  12. 如請求項10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最靠上述第1方向側配置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係具備電源電路基板之主馬達驅動單元,於上述電源電路基板安裝有用於向複數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之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供給電力之電源電路,於複數個上述馬達驅動單元中,上述主馬達驅動單元之輸出容量最大,於上述主馬達驅動單元安裝有上述風扇。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於上述驅動電路基板之上述第2方向側之面安裝有用於向上述風扇供給電力之供電用連接器端子。
  14. 如請求項1之馬達驅動裝置,其中於上述散熱部沿自上述通氣口朝向上述風扇之方向形成有槽。
TW103143373A 2014-01-24 2014-12-11 Motor drive TWI527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1768A JP6271265B2 (ja) 2014-01-24 2014-01-24 モータ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5958A TW201535958A (zh) 2015-09-16
TWI527360B true TWI527360B (zh) 2016-03-21

Family

ID=53695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3373A TWI527360B (zh) 2014-01-24 2014-12-11 Motor driv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71265B2 (zh)
KR (1) KR101718201B1 (zh)
CN (1) CN104811097B (zh)
TW (1) TWI527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9306B2 (ja) * 2017-06-30 2022-01-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US20240196575A1 (en) * 2021-03-01 2024-06-13 Moog Inc. Modular rugged cooled actuator control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68602B2 (ja) * 1992-08-05 1998-06-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盤
JPH08168293A (ja) * 1994-12-15 1996-06-25 Japan Servo Co Ltd 多軸モータ駆動装置の連結方法
JP2806373B2 (ja) * 1996-07-22 1998-09-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JP3510092B2 (ja) * 1997-12-01 2004-03-22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型電気機器制御装置及び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00323881A (ja) * 1999-05-10 2000-11-24 Pfu Ltd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JP2001057487A (ja) * 1999-08-18 2001-0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装置及びそのユニット
JP2006002707A (ja) * 2004-06-18 2006-01-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ファンモーターの取付構造
JP4725338B2 (ja) * 2006-01-31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の冷却構造
KR200435691Y1 (ko) * 2006-11-23 2007-02-09 주식회사 엔씨파워텍 컴퓨터본체용 송풍팬조립체
JP4737639B2 (ja) * 2007-03-19 2011-08-03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3027282A (ja) * 2011-07-26 2013-02-04 Denso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US8634193B2 (en) * 2011-12-05 2014-01-21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induction to improve natural convection cooling
JP2013225622A (ja) * 2012-04-23 2013-10-31 Jtekt Corp モーター制御用多層回路基板
JP6125287B2 (ja) * 2013-03-21 2017-05-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71265B2 (ja) 2018-01-31
TW201535958A (zh) 2015-09-16
KR20150088725A (ko) 2015-08-03
KR101718201B1 (ko) 2017-03-20
JP2015139356A (ja) 2015-07-30
CN104811097A (zh) 2015-07-29
CN104811097B (zh) 2017-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73546B2 (ja) コントローラ組立体
JP6998115B2 (ja) ロボットコントローラ
JP2006054215A (ja) 電子機器の放熱構造
TWI613951B (zh) 馬達驅動裝置
TWI527360B (zh) Motor drive
KR102057776B1 (ko) 구동 장치
JP5668843B2 (ja) 電子機器
TWI527361B (zh) Motor drive
JP2014059502A (ja) 表示装置
JP6941005B2 (ja) 電気機器
JP2008261508A (ja) 空気調和機の電装品箱と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2164743A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
JP6570293B2 (ja) 盤用冷却装置
JP2007017509A (ja) 表示装置の取付構造
CN219329947U (zh) 一种风冷式电源
JP6652732B1 (ja) 電子機器
JP7192004B2 (ja) ロボットコントローラ
JP6133608B2 (ja) 電子機器
CN109219312B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
JP2010283067A (ja) 電子機器
JP2018073885A (ja) 電気機器ユニット
JP2009265379A (ja) 投影装置
JP2008186844A (ja) 電子機器
JPH06104588A (ja) パッケージ実装装置
JP2007235012A (ja) Hdd搭載機器の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