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3436U -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3436U
CN220493436U CN202322010663.9U CN202322010663U CN220493436U CN 220493436 U CN220493436 U CN 220493436U CN 202322010663 U CN202322010663 U CN 202322010663U CN 220493436 U CN220493436 U CN 2204934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ontrol
side wall
control box
electric contro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106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猛
汤志国
杜荣辉
刘祥如
雷海涛
苏林
杨凯中
贾小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1066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934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34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34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电控盒包括多个电控器件、散热器以及外壳,散热器设于外壳的第一开口处;多个所述电控器件分设于外壳的容纳腔的多个安装区域,且相邻两个安装区域间隔设置。本申请通过将电控盒的多个电控器件有序规划于多个安装区域内,气流能够顺畅地在相邻两个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流动,并从第一开口的散热器处出入容纳腔,散热通路顺畅,能够有效提高电控盒的散热效率。本申请的电控盒只需在外壳开设一处第一开口即可满足散热需求,能够有效兼顾散热和防水、防尘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背景技术
电控盒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内部的电控器件较多,工作时很容易发热,现有技术中为解决此问题经常在电控盒上设有散热口,以通过散热口和外界进行气流交换,以此对电控盒进行降温。然而,外界水分和灰尘等杂质容易经过散热口进入电控盒内部,进而损坏电控器件,影响电控盒的使用寿命和工作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控盒以及机房空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房空调的电控盒难以兼顾散热和防尘防水需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控盒,包括:
多个电控器件;
散热器,用于对所述电控器件进行散热;及
外壳,具有容纳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
其中,所述容纳腔包括多个安装区域,多个所述电控器件分设于多个所述安装区域内,且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区域间隔设置,所述电控器件的热量发散至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并从所述散热器发散出所述电控盒。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器件包括发热元件;所述电控盒还包括:
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容纳腔并安装于所述外壳,在竖直方向,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散热器下方。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散热器下方;所述发热元件包括驱动板、主控板和电抗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顶壁、底壁、连接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周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周侧壁限定出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包括两个安装区域,在垂直于所述顶壁朝向所述底壁的方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前侧壁可开合;在所述前侧壁朝向所述后侧壁的方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间隔设置;
所述电控盒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安装于所述外壳,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电控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以处于所述安装区域。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区域,所述电控盒还包括设于另一个所述安装区域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安装于所述外壳;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另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前侧壁朝向所述后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二支撑架至所述前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架至所述前侧壁的距离;
所述第二支撑架具有镂空区域,所述电控器件对应所述镂空区域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器件包括驱动板、驱动散热件、电抗器、主控板和空开;
所述驱动散热件设于所述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和所述电抗器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主控板和所述空开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处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区域且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另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处于另一个所述安装区域且安装于所述前侧壁。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器件包括驱动板、驱动散热件、电抗器、主控板和空开;
所述主控板安装于所述前侧壁;所述驱动散热件设于所述驱动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抗器和所述空开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分别与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后侧壁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前侧壁朝向所述后侧壁的方向,所述后侧壁具有所述第一开口。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具有多个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风口;所述散热器其中一部分伸至所述容纳腔内、另一部分经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外壳。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散热主体和多个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主体安装于所述外壳,且所述第一散热片穿设所述第一开口,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设有所述通风口;或,
所述散热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的两个散热单元,其中一个所述散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另一个所述散热单元安装于所述外壳外壁面;各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的第二散热主体、与所述第二散热主体一体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设有所述通风口。
所述外壳包括安装凸缘和前侧壁,所述安装凸缘限定出供所述电控器件出入所述容纳腔的第二开口,所述前侧壁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安装凸缘,且在所述前侧壁安装于所述安装凸缘的关闭状态,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安装凸缘密封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房空调,包括支撑件及如上所述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的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支撑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具有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换热开口,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换热开口处,且所述电控盒具有所述第一开口的部分伸至所述换热风道内。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控盒及机房空调,通过将电控盒的多个电控器件有序规划于多个安装区域内,气流能够顺畅地在相邻两个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流动,并从第一开口的散热器处出入容纳腔,电控器件的热量发散至相邻两个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能够被气流带动至从散热器处发散出电控盒,散热通路顺畅,能够有效提高电控盒的散热效率。并且,本申请的电控盒只需在外壳开设一处第一开口即可满足散热需求,无需再在外壳的其它位置开设开口,外壳的其他区域均可做密封处理以阻隔外界物质出入外壳的容纳腔。在外壳仅开设一处第一开口的基础上,还便于电控盒与机房空调的其它结构配合对第一开口处做防水、防尘处理,因此,本申请的电控盒能够有效兼顾散热和防水、防尘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电控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前侧壁处于开启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散热器安装于外壳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驱动板和空开安装于第一支撑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主控板安装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主控板安装于前侧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主控板安装于前侧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两个散热单元安装于外壳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电控盒安装于机房空调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电控盒;10a、容纳腔;10b、安装区域;
11、电控器件;111、驱动板;112、驱动散热件;113、空开;114、主控板;115、电抗器;
12、散热器;121、散热主体;122、第一散热片;123、散热单元;123a、第二散热主体;123b、第二散热片;124、通风口;
13、外壳;131、顶壁;132、底壁;133、周侧壁;1331、前侧壁;1332、后侧壁;1333、左侧壁;1334、右侧壁;134、第一开口;135、安装凸缘;135a、密封胶条;1351、第一台阶面;1352、第二台阶面;
14、散热风扇; 15、第一支撑架; 16、第二支撑架;
17、锁扣; 171、第一部分; 172、第二部分;
18、固定部件;181、侧法兰;182、顶法兰;
20、过线密封部件;
21、机房空调;210、支撑件;220b、换热开口;220、风机;230、换热组件;
H、竖直方向;T、水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发明人发现,在对电控盒进行散热时,通常在电控盒上设置散热口,通过散热口与外界进行气流交换,以此对电控盒进行降温。而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常将电控盒的体积设计的较大,或者,在电控盒的外壳开设多个散热口或开设体积较大的散热口,散热口的存在,容易导致外界水分和灰尘等杂质从散热口进入电控盒内部,进而损坏电控器件,影响电控盒的使用寿命和工作稳定性。因此,在对电控盒进行设置时,难以兼顾电控盒的散热和防水、防水等密封需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请参阅图1和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电控盒10的结构示意图,电控盒10包括多个电控器件11、散热器12以及外壳13。
如图3所示,外壳13具有容纳腔10a,多个电控器件11容置于容纳腔10a内。具体地,外壳13包括顶壁131、底壁132、连接于顶壁131和底壁132之间的周侧壁133,顶壁131、底壁132和周侧壁133限定出容纳腔10a。
外壳13具有与容纳腔10a连通的第一开口134,散热器12设于第一开口134处,散热器12用于对电控器件11进行散热。第一开口134连通外部空间和电控盒10的容纳腔10a,气流能够从第一开口134处出入容纳腔10a,将散热器12设于第一开口134处,气流在穿过第一开口134时能够与散热器12接触,气流能够与散热器12进行热量交换,提高散热效率,例如,容纳腔10a内的热气流与散热器12接触,热气流将热量传导至散热器12,通过散热器12发散至电控盒10的外部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容纳腔10a包括多个安装区域10b,多个电控器件11分设于多个安装区域10b内,且相邻两个安装区域10b间隔设置,电控器件11的热量发散至相邻两个安装区域10b之间的区域并从散热器12发散出电控盒10。例如,第一开口134与其中一个安装区域10b连通,或者,第一开口134与相邻两个安装区域10b之间的区域连通,以使容纳腔10a内的气流能够顺畅地到达第一开口134。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电控盒10的多个电控器件11有序规划于多个安装区域10b内,气流能够顺畅地在相邻两个安装区域10b之间的区域流动,并从第一开口134的散热器12处出入容纳腔10a,电控器件11的热量发散至相邻两个安装区域10b之间的区域,能够被气流带动至从散热器12处发散出电控盒10,散热通路顺畅,能够有效提高电控盒的散热效率。并且,本申请的电控盒10只需在外壳13开设一处第一开口134即可满足散热需求,无需再在外壳13的其它位置开设开口,外壳13的其他区域均可做密封处理以阻隔外界物质出入外壳的容纳腔10a。在外壳13仅开设一处第一开口134的基础上,还便于电控盒10与机房空调21的其它结构配合对第一开口134处做防水、防尘处理,因此,本申请的电控盒10能够有效兼顾散热和防水、防尘需求。
电控盒10包括散热风扇14,散热风扇14设于容纳腔10a并安装于外壳13,散热风扇14运转时能够搅动容纳腔10a内的气体流动产生气流。电控器件11包括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工作时产生热量,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容纳腔10a内流动的气流带走。其中,当电控盒100安装于机房空调21时,在竖直方向H,散热风扇14位于发热元件和散热器12下方,散热风扇14位于发热元件和散热器12同侧搅动容纳腔10a内的气体,使得气流能够趋近于同向经过发热元件和散热器12,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可选地,散热风扇14可处于其中一个安装区域10b,散热风扇14运转时,先搅动其所在的安装区域10b的气流,进而带动容纳腔10a的其他区域的气体流动;或者,散热风扇14可处于相邻两个安装区域10b之间的区域,散热风扇14通过先搅动相邻两个安装区域10b之间的区域的气体流动,再带动容纳腔10a的其他区域的气体流动。本申请实施例对散热风扇14是否处于安装区域10b以及散热风扇14处于安装区域10b是的状态不做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散热风扇14的出风方向朝向发热元件和散热器12,散热风扇14运转时,在竖直方向H上,散热风扇14搅动容纳腔10a内的气体形成从下向上流动的出风气流,出风气流自散热风扇14流动至经过发热元件和散热器12流出电控盒100,外部空间的进风气流从散热器12处进入容纳腔10a并流至发热元件,以便对发热元件高效地散热。
在竖直方向H,发热元件可位于散热器12上方,例如,散热器12位于散热风扇14和发热元件之间,以使设于第一开口134处的散热器12邻近散热风扇14,以便更高效地换热。或者,在竖直方向H上,发热元件位于散热器12下方,例如,如图4所示,散热器12处于电控盒10的上部区域,且散热器12位于发热元件远离散热风扇14的一侧,使得出风气流能够自散热风扇14依次经过发热元件、散热器12流出电控盒100,对发热元件高效散热。
优选地,在竖直方向H,散热器12位于全部发热元件上方,如此,使得容纳腔10a内的气体顺着热气体上浮、冷气体下沉的流向流动,进一步提高容纳腔10a内气体流动的顺畅性,降低容纳腔10a内气体的流阻,以此加速电控盒10内外热量交换,从而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控器件11包括驱动板111、主控板114、电抗器115、驱动散热件112和空开113,其中,发热元件包括驱动板111、主控板114和电抗器115,上述发热元件可处于同一安装区域10b,或者,上述发热元件也可分设于不同的安装区域10b。以上仅为示例性地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控盒10的电控器件11包括但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电控器件11,能够容置于外壳13的容纳腔10a内的电控器件11均适用于本申请的电控器件11的排布方式。
可选地,容纳腔10a包括两个安装区域10b,在垂直于顶壁131朝向底壁132的方向,两个安装区域10b间隔设置。当电控盒10安装于机房空调时,顶壁131朝向底壁132的方向为竖直方向H,安装区域10b沿水平方向T间隔设置,如此,使得容纳腔10a内的气流能够更顺畅地按照热气体上浮、冷气体下沉的流向流动,进一步地降低流阻。
请参阅图4和图5,电控盒10包括第一支撑架15,第一支撑架15安装于外壳13,其中至少部分电控器件11设于第一支撑架15以处于安装区域10b。例如,电控器件11可设于第一支撑架15的表面;或者,第一支撑架15具有安装槽、安装孔等预设定位区域,电控器件11可容置于第一支撑架15的预设定位区域内。
可选地,第一支撑架15设于其中一个安装区域10b,电控盒10还包括设于另一个安装区域10b的第二支撑架16,第二支撑架16安装于外壳。其中一部分电控器件11设于第一支撑架15、另一部分电控器件11设于第二支撑架16,通过第一支撑架15和第二支撑架16为对应的电控器件11提供支撑,使各电控器件11能够稳定地安装于对应的安装区域10b内。
周侧壁133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1331和后侧壁1332,前侧壁1331可开合。周侧壁133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左侧壁1333和右侧壁1334,左侧壁1333朝向右侧壁1334的方向垂直于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方向。在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方向,两个安装区域10b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架15相对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左侧壁1333和右侧壁1334,第二支撑架16相对的两端分别安装于左侧壁1333和右侧壁1334,在此种安装情况下,使全部电控器件11均固定于左侧壁1333和右侧壁1334稳定安装。
当两个安装区域10b沿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方向间隔设置时,通过开启前侧壁1331,能够对邻近前侧壁1331的安装区域10b内的电控器件11进行安装检修,以及能够在拆除邻近前侧壁1331的安装区域10b内的电控器件11后对远离前侧壁1331的安装区域10b内的电控器件11进行安装检修,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同时,便于电控器件11的安装检修。
可选地,在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方向,第二支撑架16至前侧壁1331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架15至前侧壁1331的距离。第二支撑架16具有镂空区域,电控器件11对应镂空区域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支撑架16。可通过将安装于第二支撑架16的镂空区域的电控器件11拆除之后,被第二支撑架16和电控器件11遮挡住的设于第一支撑架15的电控器件11得以暴露出来,便于拆卸维修。
可选地,驱动散热件112设于驱动板111,驱动散热件112用于将驱动板111工作产生的热量散至电控盒10的容纳腔10b内,驱动板111和电抗器115设于第一支撑架15,主控板114和空开113设于第二支撑架16。具体地,如图结合图4和图5,散热风扇14、驱动板111、电抗器115和散热器12沿竖直方向H从下往上依次排布,驱动板111、电抗器115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散热风扇14安装于周侧壁133且与底壁132间隔设置,主控板114和空开113安装于第二支撑架16,主控板114沿竖直方向H位于空开113上方,空开113与散热风扇14可处于垂直于竖直方向H的同一平面,散热风扇14将驱动板111、电抗器115和主控板114所产生的热量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吹送至散热器12,经过散热器12处将电控盒10内的热量传递至电控盒10的外部空间。进一步地,驱动板111、电抗器115可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背离后侧壁1332的表面,驱动板111、电抗器115和散热风扇14可处平行于竖直方向的同一平面。
请参阅图6至图7,可选地,电控盒10的一部分电控器件11处于其中一个安装区域10b且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另一部分电控器件11处于另一个安装区域10b且安装于前侧壁1331。第一支撑架15两端分别安装于左侧壁1333和右侧壁1334,安装于前侧壁1331的电控器件11能够随前侧壁1331移动,当前侧壁1331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使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上的电控器件11和安装于前侧壁1331的电控器件11均暴露,能够更加方便地对电控器件11进行安装检修。
可选地,主控板114安装于前侧壁1331,驱动散热件112设于驱动板111,驱动板111、电抗器115和空开113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例如,如图4所示的将散热风扇14、驱动板111、电抗器115和散热器12沿竖直方向H从下往上依次排布,以将散热器12置于最上方的区域的情况下,可设置空开113沿竖直方向H设于驱动板111上方且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空开113与电抗器115可在水平方向并排设置;或者,如图7所示,电抗器115、空开113、散热风扇14、散热器12、驱动板111沿竖直方向H从下往上依次排布,将散热风扇14邻近散热器12设置,且上述电控器件11全部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或者,上述电控器件11的其中部分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另一部分安装于周侧壁133,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控器件11全部安装于周侧壁133。
第一支撑架15分别与前侧壁1331和后侧壁1332间隔设置,使第一支撑架15分别与前侧壁1331和后侧壁1332之间存在间隙,以便于气流流通。电控器件11可安装于第一支撑架15朝向前侧壁1331的表面,气流可流经第一支撑架15背离前侧壁1331的一侧出入第一开口134,以便气流流动顺畅,降低流阻。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34可开设于顶壁131、底壁132、后侧壁1332、左侧壁1333和右侧壁1334中的任一处。优选地,第一开口134开设于后侧壁1332,且沿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方向,第一开口134贯穿后侧壁1332,如此,以便于将散热器12安装于第一开口134处,且便于将电控盒100安装于机房空调21的其他结构件。
如图8所示,散热器12具有多个与通风口124,当散热器12安装于第一开口134处时,通风口124与容纳腔10a连通,流经第一开口134处的气流从通风口124处出入容纳腔10a。
本结合图3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12其中一部分伸至容纳腔10a内、另一部分经第一开口134伸出外壳13,散热器12伸至容纳腔10a内的部分能够与容纳腔10a内的气体接触以进行换热,散热器12伸出外壳13的部分能够与外部空间的气体接触以进行换热,通过散热器12的传导,能够将容纳腔10a内气体的热量高效地传导至外壳13的外部空间,提高散热效率。
请再参阅图3,可选地,散热器12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散热主体121和多个第一散热片122,第一散热主体121安装于外壳13,且第一散热片122穿设第一开口134,例如,第一散热主体121安装于后侧壁1332的外壁面,各第一散热片122自外壳13的外部空间穿设第一开口134并伸至容纳腔10a内。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122之间设有通风口124,每两个第一散热片122平行设置,以使穿过通风口124的气流能够顺畅地从相邻两个第一散热片122之间穿过,降低流阻。散热器12包括多个第一散热片122,使散热器1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助于提高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电控盒10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9,可选地,散热器12包括对应第一开口134设置的两个散热单元123,其中一个散热单元123容置于容纳腔10a、另一个散热单元123安装于外壳13的外壁面。各散热单元123包括安装于外壳13的第二散热主体123a、与第二散热主体123a一体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片123b,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片123b之间设有通风口124。
当两个散热单元123相对安装于第一开口134相对的两侧时,两个散热单元123通风口124之间连通,以使外气体能够通过通风口124进出外壳13。通过设置散热器12包括分体的两个散热单元123,便于散热器12的加工成型,例如,采用多个第二散热主体123a一体成型于第二散热主体123a同侧的散热结构,即可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单元123,无需再单独对散热单元123进行开模。
前侧壁1331其中一侧铰接于左侧壁1333,电控盒10还包括锁扣17,前侧壁1331另一侧通过锁扣17与右侧壁1334连接,以使前侧壁1331可开合。锁扣17包括第一部分171和第二部分172,第一部分171设于外壳13的前侧壁1331,第二部分172设于右侧壁1334,第一部分171与第二部分172可相互配合连接,以固定前侧壁1331的位置,使前侧壁1331处于关闭状态。当前侧壁1331处于开启状态时,前侧壁1331的开启角度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270°。
外壳13包括安装凸缘135,安装凸缘135限定出供电控器件11出入容纳腔10a的第二开口,前侧壁1331可开合地设于安装凸缘135,安装凸缘135上设有密封胶条135a,当前侧壁1331处于关闭状态时,前侧壁1331与密封胶条135a过盈配合,以在第二开口处形成密封结构,能够使电控盒10的容纳腔10a形成密闭空间,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
可选地,安装凸缘135呈台阶结构,呈台阶结构的安装凸缘135包括第一台阶面1351和第二台阶面1352,第一台阶面1351垂直于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方向,第二台阶面1352平行于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方向,密封胶条135a设于台阶结构处且分别与第一台阶面1351和第二台阶面1352相接触。前侧壁1331朝向后侧壁1332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当前侧壁1331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台阶面1352伸至限位槽内,前侧壁1331限定限位槽的壁面与密封胶条135a抵接,以形成密封结构,且前侧壁1331还与第一台阶面1351相接触,以提高前侧壁1331在关闭状态时的安装稳定性。
电控盒10还包括过线密封部件20,过线密封部件20设于电控盒的外壳13,具体地,外壳13的底壁132开设有过线孔,过线密封部件20安装于过线孔,与各电控器件11连接的线缆从线密封部件20处穿出并引至外壳13的外部空间。过线密封部件20用于封装相邻两个线缆之间的间隙,防止水分、灰层等外部物质从过线孔处进入容纳腔10a内。
电控盒10还包括固定部件18,固定部件18包括侧法兰181和顶法兰182,侧法兰181设于电控盒10的左侧壁1333、右侧壁1334中的至少一个,顶法兰18设于顶壁131、底壁132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侧法兰181和顶法兰182将电控盒10可拆卸地安装机房空调21的结构件,以便于电控盒10的安装固定。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机房空调21,包括支撑件210及如上的电控盒10,电控盒10安装于支撑件210,例如,电控盒10的固定部件18包括侧法兰181和顶法兰182,侧法兰181设于电控盒10的左侧壁1333和右侧壁1334,顶法兰18设于顶壁131和底壁132,通过侧法兰181和顶法兰182将电控盒10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撑件210上。
支撑件210具有换热风道、与换热风道连通的换热开口210b,电控盒10设于换热开口210b处,且电控盒10具有第一开口134的部分伸至换热风道内,散热器12伸出第一开口134的部分与换热风道的气体相接触,换热风道内的气体在流动时,能够与散热器12进行热交换,同时抽吸容纳腔10a内的气体,或向容纳腔10a内吹送气体,加速容纳腔10a内的气体流动,提高电控盒10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通过增加电控盒10伸入换热风道内的深度,还能够增加电控盒10的外壳12与换热风道内气体的接触面积,使外壳12也能作为换热媒介,进一步提高电控盒10的散热效率。例如,可设置固定部件18邻近前侧壁1331,当电控盒10伸入换热风道安装于支撑件210时,能够使后侧壁1332、左侧壁1333、右侧壁1334、顶壁131和底壁132均伸入换热风道,以用于换热。
机房空调21还包括风机220,风机220对应换热风道设置,风机220运转时向换热风道吹送气体或抽吸气体,进而对电控盒10进行散热。
可选地,由支撑件210直接限定出换热风道;或者,机房空调21还包括换热组件230,支撑件210与换热组件230拼接出换热风道,换热组件230包括板换热器、冷凝器等。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控器件;
散热器,用于对所述电控器件进行散热;及
外壳,具有容纳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处;
其中,所述容纳腔包括多个安装区域,多个所述电控器件分设于多个所述安装区域内,且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区域间隔设置,所述电控器件的热量发散至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并从所述散热器发散出所述电控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器件包括发热元件;所述电控盒还包括:
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容纳腔并安装于所述外壳,在竖直方向,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散热器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散热器下方;所述发热元件包括驱动板、主控板和电抗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顶壁、底壁、连接于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之间的周侧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和所述周侧壁限定出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包括两个安装区域,在垂直于所述顶壁朝向所述底壁的方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周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所述前侧壁可开合;在所述前侧壁朝向所述后侧壁的方向,两个所述安装区域间隔设置;
所述电控盒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安装于所述外壳,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电控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以处于所述安装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区域,所述电控盒还包括设于另一个所述安装区域的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安装于所述外壳;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另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侧壁朝向所述后侧壁的方向,所述第二支撑架至所述前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架至所述前侧壁的距离;
所述第二支撑架具有镂空区域,所述电控器件对应所述镂空区域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器件包括驱动板、驱动散热件、电抗器、主控板和空开;
所述驱动散热件设于所述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和所述电抗器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主控板和所述空开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其中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处于其中一个所述安装区域且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另一部分所述电控器件处于另一个所述安装区域且安装于所述前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器件包括驱动板、驱动散热件、电抗器、主控板和空开;
所述主控板安装于所述前侧壁;所述驱动散热件设于所述驱动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抗器和所述空开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分别与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后侧壁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侧壁朝向所述后侧壁的方向,所述后侧壁具有所述第一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具有多个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风口;所述散热器其中一部分伸至所述容纳腔内、另一部分经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外壳。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包括一体设置的第一散热主体和多个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主体安装于所述外壳,且所述第一散热片穿设所述第一开口,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设有所述通风口;或,
所述散热器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开口设置的两个散热单元,其中一个所述散热单元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另一个所述散热单元安装于所述外壳外壁面;各所述散热单元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的第二散热主体、与所述第二散热主体一体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片,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设有所述通风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安装凸缘和前侧壁,所述安装凸缘限定出供所述电控器件出入所述容纳腔的第二开口,所述前侧壁可开合地设于所述安装凸缘,且在所述前侧壁安装于所述安装凸缘的关闭状态,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安装凸缘密封连接。
16.一种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及
如上述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的所述外壳安装于所述支撑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有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风道连通的换热开口,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换热开口处,且所述电控盒具有所述第一开口的部分伸至所述换热风道内。
CN202322010663.9U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Active CN2204934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0663.9U CN220493436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0663.9U CN220493436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3436U true CN220493436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4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10663.9U Active CN220493436U (zh) 2023-07-27 2023-07-27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934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8975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eatherproof cabinets with multiple compartment cooling
JP4453803B2 (ja) 制御盤
CN215336965U (zh) 一种电控盒散热机构以及空调器
JP3039360B2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220493436U (zh) 一种电控盒及机房空调
US20110198062A1 (en) Cooler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al or equipment cabinet having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cassettes
JP308522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691144B2 (ja) 電子機器収容ラック
JPH0629194U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JP201914388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12241938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727664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09124074A (ja) 通信装置収容用の密閉筐体
KR100887935B1 (ko) 천장 카세트형 환기유닛의 프론트 커버
CN213488418U (zh) 一种烹饪电器的散热结构
CN218242289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板对板连接器
JP6322820B2 (ja) 電気機器収納用箱
JP434989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H0714743Y2 (ja) 空気調和機のリアクター冷却装置
JP7345666B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7685392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00294965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KR20040074941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WO2024058200A1 (ja) 電力装置
JP2910740B2 (ja) 電子機器収納用筐体の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