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6656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6656A
CN111376656A CN201911278341.4A CN201911278341A CN111376656A CN 111376656 A CN111376656 A CN 111376656A CN 201911278341 A CN201911278341 A CN 201911278341A CN 111376656 A CN111376656 A CN 111376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width direction
groove
tire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783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6656B (zh
Inventor
佐野伸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839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711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6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6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6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能够提高干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抗湿滑性能。充气轮胎(1)构成为:在胎面部(2),通过在安装于车辆上的姿势下位于比轮胎赤道线(CL)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且在轮胎周向(TC)上延伸的主沟(3),而在车辆内侧划分出内侧陆地部(50)。在内侧陆地部(50)形成有:在轮胎周向(TC)上呈锯齿状延伸、且沟宽比主沟(3)的沟宽还要窄的锯齿细沟(51)。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构成为:在胎面部形成有:主沟,其位于在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下偏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车辆内侧的位置、且在轮胎周向上呈锯齿状延伸;以及横沟,其使锯齿状的主沟和胎面端连通。
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锯齿状的主沟而能够在胎面部表面较大范围内将路面上的水膜除去,并且,通过横沟而使排水性提高,此外利用主沟的锯齿状的边缘成分而能够提高湿滑路面上的摩擦力,据此,抗湿滑性能得到提高。
另外,通过减小横沟的胎面端处的与轮胎轴向之间的角度,能够提高:通过横沟而被划分出的胎面端部的陆地部的横向刚性,防止陆地部因横向力而倒下,因此,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称为干路面操纵稳定性)得以提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760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引用文献1中记载的充气轮胎中,由于主沟呈锯齿状延伸,所以,排水性不够充分,具有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干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抗湿滑性能得到提高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构成为:
在胎面部,通过在安装于车辆上的姿势下位于比轮胎赤道线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且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主沟而在所述车辆内侧划分出内侧陆地部,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陆地部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呈锯齿状延伸且沟宽比所述主沟的沟宽还要窄的锯齿细沟。
根据本发明,在内侧陆地部所形成的锯齿细沟的沟宽比主沟的沟宽还要窄,因此,容易较大地形成出:通过锯齿细沟而被划分出的中间花纹块及胎肩花纹块。
其结果,在内侧陆地部,容易使中间花纹块及胎肩花纹块的刚性得到提高。特别是,在将充气轮胎以从车辆前表面观察时呈八字状的方式带有外倾角地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使得在除了转弯等以外的通常行驶中负荷容易升高的内侧陆地部的中间花纹块以及胎肩花纹块的刚性得到提高,由此,从而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并且,通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主沟,能够确保排水性,并且,通过发挥出由锯齿细沟带来的边缘效应,能够使雪上的牵引性能(雪地牵引性能)得到提高。
因此,能够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并且,确保排水性,还能够使雪上的牵引性能得到提高。
优选为,所述锯齿细沟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周向锯齿部,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宽度方向锯齿部,其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锯齿细沟在轮胎周向上还交替地具有:第一宽度方向狭缝,其从所述宽度方向锯齿部开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胎面端连通;以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其从所述主沟开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横穿所述周向锯齿部而与所述胎面端连通,
所述内侧陆地部在所述主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
中间花纹块,其是在所述锯齿细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被划分出的,并且,是通过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所述第二宽度方向狭缝而在轮胎周向上被进一步划分出的;
胎肩花纹块,其是在所述锯齿细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被划分出的,并且,是通过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而在轮胎周向上被进一步划分出的,
所述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的沟宽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减少。
根据本构成,能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较大地划分出胎肩花纹块,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上相邻的2个胎肩花纹块而言,1个中间花纹块相对应地而位于该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据此,能够在轮胎周向上较大地形成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对较小地被划分出的中间花纹块,由此,容易确保中间花纹块的刚性。
另外,由于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的沟宽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减少,因此,容易在轮胎周向上较大地划分出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而划分出的胎肩花纹块。据此,能够使内侧陆地部中的特别是负荷容易升高的胎肩花纹块的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另外,优选为,所述周向锯齿部及所述宽度方向锯齿部随着朝向轮胎周向上的一侧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同方向进行倾斜。
根据本构成,经由锯齿细沟的排水的方向在周向锯齿部和宽度方向锯齿部2处是一致的,因此,容易使排水性得到提高。
另外,优选为,通过所述锯齿细沟而在所述中间花纹块划分出的锐角部、和在所述胎肩花纹块划分出的锐角部在轮胎周向上相对置。
根据本构成,刚性相对于低的锐角部在轮胎周向上对置,因此,容易减小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角部处的刚性差。据此,能够抑制由刚性差所引起的胎面边缘磨损。
另外,优选为,在所述中间花纹块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中间花纹块内形成末端的中间宽度方向刀槽花纹。
根据本构成,在轮胎周向上较大构成的中间花纹块在轮胎周向上通过中间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而被划分开。据此,能够抑制中间花纹块的刚性过度升高,由此,降低中间花纹块接地时所产生的压踏声及离开声,并且,能够使散热性得到提高。另外,通过中间宽度方向刀槽花纹而将中间花纹块局部地分割开,由此,能够抑制中间花纹块的刚性过度降低。
另外,优选为,所述周向锯齿部的沟宽随着从位于轮胎周向上的一侧位置的一端部趋向位于另一侧位置的另一端部而减少。
根据本构成,容易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较大地划分出:通过周向锯齿部而被划分出的中间花纹块及胎肩花纹块。据此,能够使中间花纹块及胎肩花纹块的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另外,优选为,将所述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设定为内侧宽度方向狭缝,
在胎面部,通过所述主沟而将外侧陆地部划分在: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外侧,
在所述外侧陆地部形成有:从所述主沟开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端部连通的外侧宽度方向狭缝,
所述内侧宽度方向狭缝的形成数比所述外侧宽度方向狭缝的形成数还要多。
根据本构成,在将充气轮胎以从车辆前表面观察时呈八字状的方式带有外倾角地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在除了转弯等以外的通常行驶中负荷容易升高的内侧陆地部形成有相对较多的内侧宽度方向狭缝,因此,由内侧宽度方向狭缝带来的雪地牵引性能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例如转弯行驶中负荷容易升高的外侧陆地部所形成的外侧宽度方向狭缝相对较少,这容易使外侧陆地部的刚性得到提高,转弯性能得以提高。
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内侧陆地部的雪地牵引性能提高、和外侧陆地部的转弯性能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干路面操纵稳定性和抗湿滑性能能够得到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展开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第一外侧狭缝的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第二外侧狭缝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第一外侧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的、第二外侧宽度方向刀槽花纹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1的VI-VI线的、第一内侧宽度方向狭缝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1的VII-VII线的、第二内侧宽度方向狭缝的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1的VIII-VIII线的、内侧浅沟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2a…胎面端、3…主沟、20…外侧陆地部、21…第一外侧狭缝、22…第二外侧狭缝、24…狭缝中途部、25…狭缝尖端部、26…第一连结部、27…第二连结部、30…倾斜陆地部、31…中心花纹块、32…外侧中间花纹块、33…外侧胎肩花纹块、35…中心凹部、37…中心V字状刀槽花纹、40…中间凹部、42…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5…第一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6…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50…内侧陆地部、51…锯齿细沟、52…周向锯齿部、53…宽度方向锯齿部、54…第一内侧狭缝、55…第二内侧狭缝、61…内侧中间花纹块、62…内侧胎肩花纹块、63…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6…第一内侧胎肩花纹块、67…第二内侧胎肩花纹块、71…胎肩角部、72…中间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以下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另外,附图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中的情况不同。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局部截面图。图1中,充气轮胎1构成为:轮胎宽度方向TW上的TW1侧(图1中为下侧)在安装于车辆的姿势下位于车辆外侧,TW2侧(图1中为上侧)在安装于车辆的姿势下位于车辆内侧。另外,对于轮胎周向TC,在图1中,将左侧设为TC1侧,将右侧设为TC2侧,以下以此进行说明。
(胎面部的整体构成)
在胎面部2,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比轮胎赤道线CL更偏向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的位置,形成有:在轮胎周向TC上延伸的主沟3。胎面部2通过主沟3而被划分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的外侧陆地部20、和位于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的内侧陆地部50。
(主沟)
主沟3与轮胎周向TC平行地延伸。主沟3在开口根部的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缘部之中的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的缘部,形成有:在轮胎周向TC上延伸的周向倒角部4。
主沟3的开口部的沟宽设定为:胎面部2的接地宽度的5%以上10%以上,例如15.1mm。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接地宽度是指:将新品(即、未磨损)状态的充气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且以正规内压填充有空气的状态下,施加有所述正规内压下的最大负荷能力的90%的负荷时,胎面部2的顶面之中的与平坦路面接触的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正规轮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该规格,针对每个轮胎而被确定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设计轮辋”,若为ETRTO则表示“测量轮辋”。
“正规内压”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而被确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
“正规载荷”是: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而被确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表示上述表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负荷能力”。
主沟3形成于:比轮胎赤道线CL更偏向轮胎宽度方向TW2侧(即车辆内侧)的位置,因此,例如,在将充气轮胎1以从车辆前表面观察时呈八字状的方式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在接地区域之中,与车辆外侧的区域相比,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变长且接地区域容易变大的车辆内侧的区域的排水性得以提高。
(外侧陆地部)
在外侧陆地部20形成有:第一外侧狭缝21,其是从主沟3分支出的,且在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1侧而向轮胎周向TC1侧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外侧狭缝22,其与第一外侧狭缝21交叉,且在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向轮胎周向TC2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及第二外侧狭缝21、22分别在轮胎周向TC上空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外侧陆地部20通过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外侧狭缝21而被划分为:在随着朝向轮胎周向TC1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陆地部30。倾斜陆地部30又通过第二外侧狭缝22而被划分为:中心花纹块31、外侧中间花纹块32、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
(第一外侧狭缝)
第一外侧狭缝21随着朝向轮胎周向TC1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进行弯曲,在胎面端2a处,与轮胎宽度方向TW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外侧狭缝21的沟宽W1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减少。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截面图,示出了:沿着第一外侧狭缝21的、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第一外侧狭缝21的沟深D1在与主沟3之间的连通部处与主沟3的沟深D0相等。即,在主沟3与第一外侧狭缝21之间,水能够顺利地从一方向另一方流动。
(第二外侧狭缝)
如图1所示,第二外侧狭缝22以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向轮胎周向TC2弯曲的方式延伸。即,第二外侧狭缝22相对于第一外侧狭缝21而言,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向轮胎周向TC上的相反侧进行倾斜。第二外侧狭缝22是从划分出倾斜陆地部30的一对第一外侧狭缝21之中的位于轮胎周向TC1侧的第一外侧狭缝21的与主沟3侧的基端部连通的一端部,朝向轮胎周向TC2延伸的,并以遍及依次相邻的3个倾斜陆地部30A~30C的方式朝向轮胎周向TC2依次延伸。
通过第二外侧狭缝22而将倾斜陆地部30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1的方向上依次划分为:中心花纹块31、外侧中间花纹块32、外侧胎肩花纹块33。
第二外侧狭缝22具有:狭缝基端部23,其将3个倾斜陆地部30A~30C之中的最靠近轮胎周向TC1侧的倾斜陆地部30A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划分为中心花纹块31和外侧中间花纹块32;狭缝中途部24,其将位于轮胎周向TC上的中央的倾斜陆地部30B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划分为外侧中间花纹块32和外侧胎肩花纹块33;以及狭缝尖端部25,其在最靠近轮胎周向TC2侧的倾斜陆地部30C上延伸。
狭缝基端部23是从与第一外侧狭缝21连通的一端部开始起,在随着朝向轮胎周向TC2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并在轮胎周向TC上贯通倾斜陆地部30A。即,中心花纹块31及外侧中间花纹块32通过狭缝基端部23而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被完全划分开。
狭缝中途部24是从与第一外侧狭缝21连通的一端部24a开始起,在随着朝向轮胎周向TC2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另一端部24b在倾斜陆地部30B内形成末端。即,倾斜陆地部30之中,在狭缝中途部24的轮胎周向TC2侧没有形成出狭缝,而是形成出:外侧中间花纹块32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在轮胎周向TC侧的端部处被连结起来的第一连结部26。
狭缝尖端部25是从与第一外侧狭缝21连通的一端部25a开始起,在随着朝向轮胎周向TC2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另一端部25b在倾斜陆地部30C内、亦即外侧胎肩花纹块33内形成末端。即,外侧胎肩花纹块33之中,在狭缝尖端部25的轮胎周向TC2侧没有形成出狭缝,而是形成出:外侧胎肩花纹块33在狭缝尖端部25的两侧被划分开的部分又在轮胎周向TC2侧的端部处被连结起来的第二连结部27。
在第二外侧狭缝2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连结部27比第一连结部26还要长。具体而言,第二连结部27的长度L2为第一连结部26的长度L1的2倍以上6倍以下。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截面图,示出了:沿着第二外侧狭缝22的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狭缝基端部23形成为大致恒定的沟深D2。沟深D2比第一外侧狭缝21的沟深D1还要浅。例如,沟深D2比沟深D1还要浅1mm。
狭缝中途部24形成为:从一端部24a开始起以大致恒定的沟深D3延伸,并在另一端部24b的附近,沟深逐渐变浅。沟深D3与狭缝基端部23的沟深D2相等。另一端部24b的沟深为例如1mm。
狭缝尖端部25形成为:比狭缝基端部23及狭缝中途部24还要浅。具体而言,狭缝尖端部25的沟深D4为:狭缝基端部23及狭缝中途部24的沟深D2、D3的50%以下,且设定为主沟3的沟深D0的10%以上40%以下。另外,狭缝尖端部25形成为:从一端部25a趋向另一端部25b,沟深D4逐渐变浅。例如,狭缝尖端部25在一端部25a处设定为沟深D0的40%,在另一端部25b处设定为沟深D0的10%。
(中心花纹块)
如图1所示,中心花纹块31通过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外侧狭缝21、主沟3以及狭缝基端部23而被划分为梯形。被划分为梯形的中心花纹块31的4个角部中,面向主沟3一侧的2个角部包括:位于轮胎周向TC1侧的第一部分31a、以及位于轮胎周向TC2侧的第二部分31b。
第一部分31a形成为:将由第一外侧狭缝21划分出的沟壁面21a和由主沟3划分出的沟壁面3a连接成圆弧状而成的R倒角。此外,图1中,进行R倒角之前的一对沟壁面21a、3a用虚线表示,在胎面部表面观察时两者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第一部分31a构成为钝角部。第一部分31a相对于主沟3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突出。
第二部分31b为:第一外侧狭缝21的沟壁面21a与主沟3的沟壁面3a之间的接合部,在胎面部表面观察时两者之间所形成的角度为锐角,第二部分31b构成为锐角部。
在中心花纹块31的主沟3侧的缘部形成有倒角部34。倒角部34从如下位置起朝向轮胎周向TC1延伸而到达第一部分31a,该位置是自第二部分31b朝向轮胎周向TC1侧离开的位置。倒角部34的倒角大小随着趋向轮胎周向TC1而增大。
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中心花纹块31中,位于轮胎周向TC2侧位置的中心花纹块31的第一部分31a、和位于轮胎周向TC1侧位置的中心花纹块31的第二部分31b在轮胎周向TC上通过在第一外侧狭缝21所形成的凸起部28而被连结起来。如图2所示,凸起部28从主沟3的沟底朝向轮胎径向上的外侧隆起。凸起部28的高度H1为:主沟3的沟深D0的大致一半。
如图1所示,在中心花纹块31形成有:凹陷设置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中心凹部35、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的一对中心刀槽花纹36。中心凹部35形成为:在胎面部表面观察时在轮胎宽度方向TW1侧具有顶点、且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延伸的箭头状。一对中心刀槽花纹36与中心凹部35的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的端部连接。
一对中心刀槽花纹36连接于箭头状的中心凹部35的位于轮胎周向TC上的两侧的两个缘部,并以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而向轮胎周向TC2弯曲的方式延伸。一对中心刀槽花纹36以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而彼此的轮胎周向TC上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呈V字状延伸,从而构成中心V字状刀槽花纹37。
中心凹部35形成于:中心花纹块31中的靠近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的角部的位置。中心花纹块31在轮胎周向TC上通过从中心凹部35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延伸的中心V字状刀槽花纹37而被划分为大致三等分。
(外侧中间花纹块)
外侧中间花纹块32通过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外侧狭缝21、以及轮胎宽度方向TW上相邻的一对狭缝基端部23和狭缝中途部24而被划分为菱形,一对对角线分别在轮胎周向TC以及轮胎宽度方向TW上大致一致。
在外侧中间花纹块32的周缘部之中,通过位于轮胎周向TC1侧的第一外侧狭缝21而被划分出的第一缘部32a、和通过狭缝基端部23而被划分出的第二缘部32b分别形成有第一倒角部38、第二倒角部39。第一以及第二倒角部38、39的倒角大小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2而增大。
在外侧中间花纹块32形成有:凹陷设置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中间凹部40、以及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的一对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中间凹部40形成为:在胎面部表面观察时在轮胎宽度方向TW2侧具有顶点、且在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向轮胎周向TC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箭头状。一对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连接于中间凹部40的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的端部。
一对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连接于箭头状的中间凹部40的位于轮胎周向TC上的两侧的两个缘部,并以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向轮胎周向TC2弯曲的方式延伸。一对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具有:位于轮胎周向TC1侧的第一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以及位于轮胎周向TC2侧的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b,并且,一对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以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彼此的轮胎周向TC上的间隔增大的方式呈V字状延伸,从而构成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
外侧中间花纹块32在轮胎周向TC上通过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而被分为三份。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截面图,示出了:沿着第一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的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的截面图,示出了:沿着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b的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截面图。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的中间部而形成为恒定的沟深D5、D6,沟深D5、D6比中间凹部40的深度D7还要深。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的沟深D5、D6比狭缝中途部24的沟深D3还要浅。例如,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的沟深D5、D6为7mm,中间凹部40的深度D7为3mm。
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具有:沟深在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的端部变浅的第一中间浅沟部43、以及沟深在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的端部变浅的第二中间浅沟部44。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借助第一中间浅沟部43而与狭缝中途部24连通,借助第二中间浅沟部44而与中间凹部40连通。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不过,在中心花纹块31所形成的中心凹部35及中心刀槽花纹36也构成为同样的深度关系,中心刀槽花纹36的沟深比中心凹部35的深度还要深。
(外侧胎肩花纹块)
如图1所示,外侧胎肩花纹块33通过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外侧狭缝21、狭缝中途部24、以及胎面端2a而被划分为梯形。如上所述,在外侧胎肩花纹块33中,狭缝尖端部25从轮胎周向TC1侧的缘部朝向轮胎周向TC2延伸,在另一端部25b处形成末端,以便存留下第二连结部27。
在外侧胎肩花纹块33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的一对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第一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沿着第一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的延长线,随着从狭缝中途部24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向轮胎周向TC2弯曲,并延伸至狭缝尖端部25的另一端部25b。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6沿着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b的延长线,随着从狭缝中途部24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向轮胎周向TC2弯曲,并延伸至胎面端2a。
外侧胎肩花纹块33在轮胎周向TC上通过一对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而被划分为大致三等分。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的沟宽W4、W5比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的沟宽W2、W3还要粗。例如,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的沟宽W4、W5为1.5mm,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的沟宽W2、W3为0.8mm。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的中间部形成为:恒定的沟深D8、D9。沟深D8、D9与第一及第二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a、41b的沟深D5、D6大致相等。
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具有:沟深在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的端部变浅的第一胎肩浅沟部47、以及沟深在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的端部变浅的第二胎肩浅沟部48。第一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借助第一胎肩浅沟部47而与狭缝尖端部25的另一端部25b连通。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6借助第一胎肩浅沟部47而与胎面端2a连通。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借助第二胎肩浅沟部48而与狭缝中途部24连通。
(内侧陆地部)
如图1所示,在内侧陆地部50中,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比胎面端2a更靠近主沟3的位置,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呈锯齿状延伸的锯齿细沟51。锯齿细沟51的沟宽比主沟3的沟宽还要窄。内侧陆地部50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通过锯齿细沟51而被划分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的第一内侧陆地部50a、以及位于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的第二内侧陆地部50b。
(锯齿细沟)
锯齿细沟51具有:周向锯齿部52,其大致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宽度方向锯齿部53,其大致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周向锯齿部52以随着从位于轮胎周向TC1侧的基端部52a朝向轮胎周向TC2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倾斜,并延伸至尖端部52b,且在轮胎周向TC上设置有多个。宽度方向锯齿部53是在随着从周向锯齿部52的基端部52a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而向轮胎周向TC2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该宽度方向锯齿部53与在轮胎周向TC1侧相邻的周向锯齿部52的尖端部52b连通。
即,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周向锯齿部52构成为:位于轮胎周向TC1侧这一方的尖端部51b相对于位于轮胎周向TC2侧这一方的基端部51a而言,位于轮胎宽度方向TW2侧,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是重叠的。
周向锯齿部52形成为:其沟宽随着趋向轮胎周向TC2而减少。例如,周向锯齿部52设定为3.5mm以上10mm以下的沟宽,优选为,基端部52a的沟宽为7mm,尖端部52b的沟宽设定为5mm。
此外,在内侧陆地部50形成有:第一内侧狭缝54,其从周向锯齿部52的尖端部52b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延伸;以及第二内侧狭缝55,其与周向锯齿部52的轮胎周向上的大致中央部交叉,且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延伸。第二内侧狭缝55隔着主沟3而形成于:在外侧陆地部20所形成的第一外侧狭缝21的延长线上。
第一内侧狭缝54沿着宽度方向锯齿部53的延长线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延伸,且与胎面端2a连通。第二内侧狭缝55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横穿周向锯齿部52,并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且将主沟3和胎面端2a连通。
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在轮胎周向TC上以大致等间隔交替地形成,且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具体而言,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随着朝趋向轮胎周向TC2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弯曲,从而在胎面端2a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TW而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的沟宽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2而减少。
图6是沿着图1的VI-VI线的截面图,示出了:沿着第一内侧狭缝54的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第一内侧狭缝54的沟深D10比锯齿细沟51的沟深D11还要浅。例如,沟深D10为8.1mm,沟深D11为8.6mm。
图7是沿着图1的VII-VII线的截面图,示出了:沿着第二内侧狭缝55的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第二内侧狭缝55的沟深D12比锯齿细沟51的沟深D11还要浅,与主沟3的沟深D0相比更浅。例如,沟深D12与沟深D10相同为8.1mm。
如图1所示,第一内侧陆地部50a通过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二内侧狭缝55而被划分为:多个内侧中间花纹块61。第二内侧陆地部50b通过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而被划分为多个内侧胎肩花纹块62。
即,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二内侧狭缝55之间,1个内侧中间花纹块61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借助锯齿细沟51而与2个内侧胎肩花纹块62相邻。
(内侧中间花纹块)
内侧中间花纹块61具有:第一部分61a,其位于宽度方向锯齿部53的轮胎周向TC1侧;以及第二部分61b,其位于宽度方向锯齿部53的轮胎周向TC2侧。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第一部分61a比第二部分61b还要长,内侧中间花纹块61形成为大致L字状。
在第一部分61a与第二部分61b之间形成有: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3。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3沿着宽度方向锯齿部53的轮胎周向TC1侧的缘部的延长线而延伸。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3是从在轮胎宽度方向TW2侧而与形成在主沟3的周向倒角部4相邻的一端部63a起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延伸,并到达与宽度方向锯齿部53之间空开间隔的另一端部63b。
在第二部分61b的被周向锯齿部52划分出来的缘部,形成有:在轮胎周向TC上延伸的周向倒角部64。另外,第二部分61b形成有:从与第一部分61a之间的分界部开始起在整个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3上且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延伸的宽度方向倒角部65。宽度方向倒角部65形成为:随着朝向轮胎周向TC1而向轮胎径向内侧进行倾斜。
周向倒角部64的倒角大小随着趋向轮胎周向TC1而增大。宽度方向倒角部65的倒角大小随着从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3的轮胎宽度方向TW上的大致中间位置起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2而增大。
(内侧胎肩花纹块)
内侧胎肩花纹块6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二内侧狭缝55之间具有:第一内侧胎肩花纹块66,其位于轮胎周向TC1侧;以及第二内侧胎肩花纹块67,其位于轮胎周向TC2侧。
第一内侧胎肩花纹块66被划分在周向锯齿部52的尖端部52b的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第二内侧胎肩花纹块67被划分在周向锯齿部52的基端部52a的轮胎宽度方向TW2侧。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第一内侧胎肩花纹块66比第二内侧胎肩花纹块67还要短。
在第一内侧胎肩花纹块66的轮胎周向TC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的第一内侧胎肩刀槽花纹68。第一内侧胎肩刀槽花纹68从与周向锯齿部52连通的一端部开始起,与一对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平行地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TW2侧形成末端。
在第二内侧胎肩花纹块67的轮胎周向TC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的第二内侧胎肩刀槽花纹69。第二内侧胎肩刀槽花纹69从在轮胎宽度方向TW2上与周向锯齿部52空开间隔的一端部开始起,与一对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平行地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TW2侧形成末端。
另外,在第二内侧胎肩花纹块67之中,且在与第一内侧胎肩花纹块66相比更向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突出的部分,形成有:从轮胎周向TC1侧的缘部开始起沿着周向锯齿部52的延长线而向轮胎周向TC2延伸并形成末端的周向狭缝70。
另外,在第二内侧胎肩花纹块67之中,且在与第一内侧胎肩花纹块66相比更向轮胎宽度方向TW1侧突出的部分,在轮胎周向TC1侧形成为:锐角状的胎肩角部71。另一方面,在内侧中间花纹块61之中,且在与第二部分61b相比更向轮胎宽度方向TW2侧突出的第一部分61a,在轮胎周向TC2侧形成有:锐角状的中间角部72。
同时形成为锐角状的、胎肩角部71和中间角部72在轮胎周向TC上中间隔着宽度方向锯齿部53而相对置。据此,在内侧中间花纹块61以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之中,刚性相对较低的锐角状的角部71、72在轮胎周向上相邻,因此,在相邻的内侧中间花纹块61以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处,容易降低周向上的刚性差。
图8是沿着图1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周向狭缝70的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周向狭缝70的沟深D13比周向锯齿部52的沟深D11还要浅。周向狭缝70的沟深D13恒定,例如为1mm。
(外侧陆地部与内侧陆地部的比较)
胎面部2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中间隔着主沟3而被划分为:外侧陆地部20和内侧陆地部50。此外,外侧陆地部20被划分出:中心花纹块31、外侧中间花纹块32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内侧陆地部50被划分出:内侧中间花纹块61和内侧胎肩花纹块62。
在胎面部2中,从外侧陆地部20之中的被划分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外侧狭缝21之间的区域开始,中间隔着主沟3而到内侧陆地部50之中的被划分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一对第二内侧狭缝55之间的区域,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相对应地存在有:1个中心花纹块31、1个外侧中间花纹块32、1个外侧胎肩花纹块33、1个内侧中间花纹块61、以及2个内侧胎肩花纹块62。
中心花纹块31、外侧中间花纹块32、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是在轮胎周向TC上被分为三份的,另一方面,内侧中间花纹块61以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是在轮胎周向TC上被分为两份的。通过内侧陆地部50之中在偏向主沟3侧的位置所形成的锯齿细沟51,可以在轮胎周向TC上较长地划分出内侧中间花纹块61,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较长地划分出内侧胎肩花纹块62。
因此,中心花纹块31、外侧中间花纹块32、外侧胎肩花纹块33、内侧中间花纹块61、以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通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刀槽花纹而被划分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外侧陆地部20通过彼此呈X字状交叉的第一及第二外侧狭缝21、22而被划分出得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内侧陆地部50通过锯齿细沟51和与该锯齿细沟51交叉的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而被划分出得相对较小。
特别是,在内侧陆地部50之中,在轮胎周向TC上划分出内侧胎肩花纹块62的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形成为:其数量是在外侧陆地部20之中在轮胎周向TC上划分出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第一外侧狭缝21的数量的2倍。据此,在外侧陆地部20之中,划分出相对较大的外侧胎肩花纹块33,另一方面,在内侧陆地部50之中,划分出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较长的内侧胎肩花纹块62,且其数量是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2倍。
因此,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位于车辆外侧且在转弯时等容易被施加有负荷的外侧陆地部20之中,划分出相对较大的外侧胎肩花纹块33,由此,可以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位于车辆内侧且在车辆前表面观察时呈八字状地带有外倾角度的情况下在非转弯行驶的通常行驶时容易被施加有负荷的内侧陆地部50之中,通过划分成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较长的内侧胎肩花纹块62、和形成为比外侧陆地部20还要多的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可以容易发挥出雪地牵引性能。
根据上述说明的充气轮胎1,获得如下效果。
(1)在内侧陆地部50所形成的锯齿细沟51的沟宽比主沟3的沟宽还要窄,因此,容易较大地构成:通过锯齿细沟51而被划分出的内侧中间花纹块61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
其结果,在内侧陆地部50之中,可以容易使内侧中间花纹块61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的刚性得到提高。特别是,在将充气轮胎1以从车辆前表面观察时呈八字状的方式带有外倾角度地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在除了转弯等以外的通常行驶中,负荷容易升高的内侧陆地部50的内侧中间花纹块61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的刚性得到提高,由此,可以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并且,通过在轮胎周向TC上延伸的主沟3,能够确保排水性,并且,通过使锯齿细沟51发挥出边缘效应,能够使雪上的牵引性能(雪地牵引性能)得到提高。
因此,能够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并且,确保排水性,还能够使雪上的牵引性能得到提高。
(2)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较大地划分出内侧胎肩花纹块62,并且,相对于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2个内侧胎肩花纹块62而言,与之对应地有1个内侧中间花纹块61位于该轮胎宽度方向TW1侧。据此,在轮胎周向TC上较大地构成: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相对较小地划分出的内侧中间花纹块61,由此,容易确保内侧中间花纹块61的刚性。
另外,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的沟宽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2而减少,因此,容易在轮胎周向TC上较大地划分出:通过上述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而被划分出的内侧胎肩花纹块62。据此,能够使内侧陆地部50之中的特别是负荷容易升高的内侧胎肩花纹块62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3)周向锯齿部52及宽度方向锯齿部53均随着朝向轮胎周向TC2而向轮胎宽度方向TW2倾斜。其结果,经由锯齿细沟51的排水的方向在周向锯齿部52和宽度方向锯齿部53是一致的,因此,容易使排水性得到提高。
(4)通过锯齿细沟51,在内侧中间花纹块61划分出的锐角状的中间角部72、和在内侧胎肩花纹块62划分出的锐角状的胎肩角部71在轮胎周向TC上相对置。其结果,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且刚性相对较低的锐角状的胎肩角部71和中间角部72在轮胎周向TC上相对置,因此,容易降低上述角部71、72处的刚性差。据此,能够抑制由刚性差所引起的胎面边缘磨损。
(5)在轮胎周向TC上较大构成的内侧中间花纹块61在轮胎周向TC上通过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3而被划分开。据此,能够抑制内侧中间花纹块61的刚性过度升高,由此,能够降低内侧中间花纹块61接地时所产生的压踏声及离开声,并且,能够使散热性得到提高。另外,通过内侧中间刀槽花纹63而将内侧中间花纹块61局部地分割,由此,能够抑制内侧中间花纹块61的刚性过度降低。
(6)周向锯齿部52的沟宽随着从基端部52a趋向尖端部52b而减少。其结果,容易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较大地划分出:通过周向锯齿部52而被划分出的内侧中间花纹块61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据此,能够使内侧中间花纹块61及内侧胎肩花纹块62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
(7)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的形成数比第一外侧狭缝21的形成数还要多。其结果,在将充气轮胎1以从车辆前表面观察时呈八字状的方式带有外倾角度地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在除了转弯等以外的通常行驶中,负荷容易升高的内侧陆地部50形成有:相对多的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因此,由第一及第二内侧狭缝54、55带来的雪地牵引性能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例如转弯行驶中负荷容易升高的外侧陆地部20所形成的第一外侧狭缝21相对少,能够容易使外侧陆地部20的刚性得到提高,从而转弯性能得以提高。
(8)通过彼此交叉的第一及第二外侧狭缝21、22而将外侧陆地部20划分为多个花纹块31~33。第一外侧狭缝21从主沟3分支出,且在向轮胎周向TC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容易确保排水性。
另一方面,第二外侧狭缝22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倾斜陆地部30之中向轮胎周向TC2延伸,并间断地形成为:在倾斜陆地部30B及30C中形成末端。据此,外侧中间花纹块32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借助第一连结部26而被连结起来,从而没有被完全分割,此外,外侧胎肩花纹块33没有被完全分割,且是在第二连结部27处未被分割。
因此,通过形成间断地延伸的第二外侧狭缝22,使得外侧中间花纹块32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这两者的刚性得以提高,因此,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并且,第二连结部27比第一连结部26还要长,因此,容易使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进一步提高,例如,使转弯时容易被施加有负荷的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得到提高,由此,容易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虽然第二外侧狭缝22在外侧胎肩花纹块33中形成末端,但是,能够摄取接地部处可能存在的水,因此,还能够有助于排水性的提高。另外,通过使排水性提高,使得冰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牵引性能以及侧滑性能得到提高。
此外,通过呈X字状交叉的第一及第二外侧狭缝21、22,特别是容易使雪上的牵引性能(雪地牵引性能)得到提高。
据此,能够确保排水性,并且,能够使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另外,能够使冰雪路面上的制动性能、牵引性能及侧滑性能得到提高,此外,还能够使雪路面上的雪地牵引性能得到提高。
(9)狭缝尖端部25比狭缝中途部24还要浅,因此,容易抑制由狭缝尖端部25所导致的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降低。
(10)狭缝尖端部25的沟深D4为主沟3的沟深D0的10%以上40%以下,因此,能够确保排水性,并且,容易抑制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降低。如果沟深D4比沟深D0的10%还要浅,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表面处的排水性就会容易不足。如果沟深D4比沟深D0的40%还要深,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就会容易大幅降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提高效果也就容易降低。
(11)第二连结部27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2为第一连结部26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1的2倍以上6倍以下,因此,容易使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如果长度L2比长度L1的2倍还要短,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就会容易大幅降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提高效果也就容易降低。如果长度L2比长度L1的6倍还要长,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表面处的排水性就会容易不足。
(12)以外侧中间花纹块32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在外侧中间花纹块32所形成的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容易在外侧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周向TC上的两侧,划分出相对较大的区域,从而容易抑制该区域中的刚性降低。
另外,虽然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的顶点是一对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的一端部的集合,所以刚性容易降低,但是,通过在此形成比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更浅的中间凹部40,可以抑制顶点处的刚性降低。因此,通过抑制外侧中间花纹块32的刚性降低,能够容易降低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降低。
另外,通过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而在外侧中间花纹块32的轮胎周向TC上的两侧划分出较大的区域,容易降低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中心花纹块31、外侧中间花纹块32以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间的刚性差,因此,胎面边缘磨损降低。
因此,通过在外侧中间花纹块32来形成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并且,在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的顶点来形成中间凹部40,能够构成牵引要素,并且,能够同时实现操纵稳定性降低的抑制和胎面边缘磨损的降低。此外,虽然省略说明,不过,在形成有中心凹部35及中心V字状刀槽花纹37的中心花纹块31,也同样地发挥出上述(12)的效果。
(13)外侧胎肩花纹块33具有:沿着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的另一端部侧的一对延长线而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分别延伸的一对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其结果,能够使由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形成的牵引要素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外侧中间花纹块32及外侧胎肩花纹块33上同时发挥作用,因此,牵引性能得以提高。
(14)通过沟宽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TW1而减少的第一外侧狭缝21,容易在轮胎周向TC上较大地划分出外侧胎肩花纹块33。据此,通过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容易在轮胎周向TC上较大地划分出外侧胎肩花纹块33,因此,能够抑制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降低。因此,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胎面边缘磨损得到抑制,并且,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15)第一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在狭缝尖端部25的另一端部25b形成末端。其结果,与第一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延伸至胎面端2a的情形相比,可抑制划分出过小的外侧胎肩花纹块33,因此,能够抑制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刚性降低。
(16)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的沟宽比外侧中间刀槽花纹41的沟宽还要大。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外侧中间花纹块32的刚性降低,并且,在外侧胎肩花纹块33中,容易使第一及第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45、46作为牵引要素而发挥作用。例如,在充气轮胎的负荷率较低且外侧中间花纹块32的负荷升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侧中间花纹块32的胎面边缘磨损,并且,使外侧胎肩花纹块33的例如雪地牵引性能得到提高。
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内侧陆地部50的雪地牵引性能提高、和外侧陆地部20的转弯性能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中心花纹块31形成出中心凹部35及中心V字状刀槽花纹37、且在外侧中间花纹块32形成出中间凹部40及中间V字状刀槽花纹42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TW上的任意位置的花纹块形成出:箭头状的凹部以及与其连结的一对V字状刀槽花纹。即,虽然省略图示,不过,也可以在外侧胎肩花纹块33形成出箭头状的凹部和V字状刀槽花纹。
例如,通过在接地区域中的接地压力较高的区域(例如,在充气轮胎的负荷率较小的情况下,中央部的轮胎周向上的接地长度容易变长,并且,接地压力容易升高)形成出V字状刀槽花纹,并且,在该V字状刀槽花纹的顶点形成出凹部,能够容易同时实现:该区域的胎面边缘磨损的抑制和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提高。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构成为:在胎面部,通过在安装于车辆上的姿势下位于比轮胎赤道线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且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主沟,而在所述车辆内侧划分出内侧陆地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侧陆地部,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呈锯齿状延伸、且沟宽比所述主沟的沟宽还要窄的锯齿细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锯齿细沟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周向锯齿部,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宽度方向锯齿部,其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锯齿细沟在轮胎周向上还交替地具有:第一宽度方向狭缝,其从所述宽度方向锯齿部开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胎面端连通;以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其从所述主沟开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横穿所述周向锯齿部而与所述胎面端连通,
所述内侧陆地部在所述主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
中间花纹块,其是在所述锯齿细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被划分出的,并且,通过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所述第二宽度方向狭缝而在轮胎周向上被进一步划分出的;
胎肩花纹块,其是在所述锯齿细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被划分出的,并且,是通过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而在轮胎周向上被进一步划分出的,
所述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的沟宽随着趋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锯齿部及所述宽度方向锯齿部随着朝向轮胎周向上的一侧而向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同方向进行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锯齿细沟而在所述中间花纹块划分出的锐角部、和在所述胎肩花纹块划分出的锐角部在轮胎周向上相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花纹块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中间花纹块内形成末端的中间宽度方向刀槽花纹。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锯齿部的沟宽随着从位于轮胎周向上的一侧位置的一端部趋向位于另一侧位置的另一端部而减少。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及第二宽度方向狭缝设定为内侧宽度方向狭缝,
在胎面部,通过所述主沟而将外侧陆地部划分在:被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外侧,
在所述外侧陆地部形成有:从所述主沟开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端部连通的外侧宽度方向狭缝,
所述内侧宽度方向狭缝的形成数比所述外侧宽度方向狭缝的形成数还要多。
CN201911278341.4A 2018-12-27 2019-12-13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13766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83945.5A CN114771162A (zh) 2018-12-27 2019-12-13 充气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5691A JP7198080B2 (ja) 2018-12-27 2018-12-27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245691 2018-12-2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83945.5A Division CN114771162A (zh) 2018-12-27 2019-12-13 充气轮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656A true CN111376656A (zh) 2020-07-07
CN111376656B CN111376656B (zh) 2022-06-17

Family

ID=712196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83945.5A Pending CN114771162A (zh) 2018-12-27 2019-12-13 充气轮胎
CN201911278341.4A Active CN111376656B (zh) 2018-12-27 2019-12-13 充气轮胎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83945.5A Pending CN114771162A (zh) 2018-12-27 2019-12-13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98080B2 (zh)
CN (2) CN11477116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3811A (zh) * 2020-12-21 2022-06-21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4226A1 (en) * 1999-11-30 2003-05-22 Gianfranco Colombo Multipurpose tyr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1306631A (zh) * 2007-05-17 2008-11-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子午线轮胎
US20100252157A1 (en) * 2007-11-02 2010-10-0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CN102529593A (zh) * 2010-11-30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30081744A1 (en) * 2011-10-04 2013-04-0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223825A (zh) * 2012-01-25 2013-07-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118277A (zh) * 2013-04-23 2014-10-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339190A (zh) * 2013-07-16 2016-02-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980169A (zh) * 2013-12-27 2016-09-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60297251A1 (en) * 2013-12-20 2016-10-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031300A (zh) * 2015-11-17 2017-08-1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39029A (zh) * 2016-06-27 2018-0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US20180333990A1 (en) * 2014-12-03 2018-11-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71354B2 (ja) * 1998-05-07 2008-04-0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1121922A (ja) 1999-10-25 2001-05-0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02393B2 (ja) 2003-08-01 2010-01-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315433A (ja) * 2005-05-10 2006-11-2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48321B2 (ja) 2005-06-30 2009-10-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81289B2 (ja) * 2010-11-05 2012-1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0442A (ja) * 2011-06-29 2013-01-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15552B2 (ja) * 2011-11-30 2015-05-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139240A (ja) 2012-01-06 2013-07-1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3225298A1 (de) * 2013-12-09 2015-06-1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Vulkanisationsform und Fahrzeugluftreifen
JP5870123B2 (ja) * 2014-01-20 2016-02-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04837B2 (ja) * 2014-01-17 2017-09-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94226A1 (en) * 1999-11-30 2003-05-22 Gianfranco Colombo Multipurpose tyr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1306631A (zh) * 2007-05-17 2008-11-1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子午线轮胎
US20100252157A1 (en) * 2007-11-02 2010-10-0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CN102529593A (zh) * 2010-11-30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30081744A1 (en) * 2011-10-04 2013-04-04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223825A (zh) * 2012-01-25 2013-07-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118277A (zh) * 2013-04-23 2014-10-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339190A (zh) * 2013-07-16 2016-02-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60297251A1 (en) * 2013-12-20 2016-10-1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5980169A (zh) * 2013-12-27 2016-09-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80333990A1 (en) * 2014-12-03 2018-11-22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031300A (zh) * 2015-11-17 2017-08-1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39029A (zh) * 2016-06-27 2018-0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3811A (zh) * 2020-12-21 2022-06-21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71162A (zh) 2022-07-22
JP2020104720A (ja) 2020-07-09
JP7198080B2 (ja) 2022-12-28
CN111376656B (zh) 2022-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899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494484B1 (ko) 공기 타이어
JP42230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9572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454325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10077177B (zh) 充气轮胎
JPH0692201B2 (ja) 高速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10406327B (zh) 轮胎
JP680565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1599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194030B (zh) 轮胎
JP473237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25865B2 (ja) タイヤ
JP456927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69995B2 (ja) タイヤ
CN111376656B (zh) 充气轮胎
JP4137178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8901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0281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4964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3655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0471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1596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59766B2 (ja) タイヤ
JP200515365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