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8710B - 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8710B
CN111148710B CN201780095137.1A CN201780095137A CN111148710B CN 111148710 B CN111148710 B CN 111148710B CN 201780095137 A CN201780095137 A CN 201780095137A CN 111148710 B CN111148710 B CN 111148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panel
end plate
pit ladder
ladder
pl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51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8710A (zh
Inventor
若森纯子
镰田紘畅
加藤岳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48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8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87Devices facilitating maintenance, repair or inspection tas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电梯的层站出入口由第一层站门板开闭。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具备底坑梯子和第一保持装置,该第一保持装置将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

Description

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底坑梯子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电梯的折叠式梯子,其为了使作业人员相对于井道的底坑部出入,借助能够弯折的腿部将梯子主体安装于井道的壁面。在这样的现有的电梯中,在将腿部弯折而使梯子主体接近井道的壁面的状态下进行通常运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467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梯的折叠式梯子中,需要在井道的底坑部确保配置梯子主体及腿部的专用空间。由此,无法实现井道的省空间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实现井道的省空间化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具备:底坑梯子;以及第一保持装置,其将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第一层站门板。
此外,本发明的电梯用层站门装置具备:第一层站门板,其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底坑梯子;以及第一保持装置,其将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底坑梯子通过第一保持装置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因此,不需要在井道的底坑部确保设置底坑梯子装置的专用空间。由此,能够实现井道的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层站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横向保持件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纵向保持件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底坑梯子配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层站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层站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第一梯子部件与第二梯子部件彼此连结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用层站门装置的主视图。另外,图1示出了从井道侧观察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时的电梯用层站门装置(以下简称为“层站门装置”)。在建筑物的最下层设置有将层站与井道内彼此连通的层站出入口1。在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的下部,沿着层站出入口1的横宽方向设置有固定于层站地板的层站地坎2。在最下层的层站地坎2的上表面,沿着层站地坎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地坎槽3。
在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设置有层站门装置4。层站门装置4具有第一层站门5、与第一层站门5分开的第二层站门6、设置于第一层站门5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7。
第一层站门5及第二层站门6各自的下端部插入地坎槽3。第一层站门5及第二层站门6能够沿着层站出入口1的横宽方向移动。
第一层站门5具有第一层站门板51。第二层站门6具有第二层站门板61。第一和第二层站门板51、61通过第一和第二层站门5、6的移动来开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在该例中,第一层站门5及第二层站门6能够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即,在该例中,层站门装置4成为中央打开式的门装置。
第一层站门板51以使第一层站门板51的横向与层站出入口1的横宽方向一致、且使第一层站门板51的纵向与层站出入口1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此外,第一层站门板51具有:门板表板部52,其形成了沿着第一层站门板51的横向和纵向两者的平面;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52的关门侧端部;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52的开门侧端部;上部门板端板部55,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52的上端部;下部门板端板部56,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52的下端部;以及门板背板部57,其设置于下部门板端板部56,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厚度方向上与门板表板部52的下部相对。
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上部门板端板部55及下部门板端板部56分别从门板表板部52向井道内突出。由此,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横向上彼此相对。此外,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下部门板端板部56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纵向上彼此相对。
第二层站门板61以使第二层站门板61的横向与层站出入口1的横宽方向一致、且使第二层站门板61的纵向与层站出入口1的高度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此外,第二层站门板61具有:门板表板部62,其形成了沿着第二层站门板61的横向和纵向两者的平面;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62的关门侧端部;开门侧门板端板部64,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62的开门侧端部;上部门板端板部65,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62的上端部;以及下部门板端板部66,其设置于门板表板部62的下端部。
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开门侧门板端板部64、上部门板端板部65及下部门板端板部66分别从门板表板部62向井道内突出。由此,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64在第二层站门板61的横向上彼此相对。此外,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下部门板端板部66在第二层站门板61的纵向上彼此相对。
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7(以下简称为“底坑梯子装置7”)具有:底坑梯子8;第一保持装置9,其将底坑梯子8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以及可动臂10,其将底坑梯子8与第一层站门板51连结。
在井道的下部中的存在于比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即井道的底坑部,设置有缓冲器等未图示的电梯底坑设备。为了对底坑设备进行维护检查,作业人员需要从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进入井道的底坑部。底坑梯子8是用于作业人员相对于井道的底坑部出入的梯子。
底坑梯子8具有第一梯子部件81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第一梯子部件81连结的第二梯子部件82。第一和第二梯子部件81、82分别具有彼此平行的一对纵部件和固定于一对纵部件之间的多个脚蹬部件。
通过第二梯子部件82相对于第一梯子部件81滑动,底坑梯子8能够在缩小状态与比缩小状态长的伸长状态之间伸缩。若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缩小状态,则底坑梯子8的长度成为收纳在第一层站门板51内的长度。此外,若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伸长状态,则底坑梯子8的长度成为比从最下层的层站地坎2到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的距离长的长度。底坑梯子8的厚度比第一层站门板51的厚度小。在底坑梯子8通过第一保持装置9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状态下,底坑梯子8以缩小状态收纳在第一层站门板51内。
第一保持装置9具有:多个横向保持件91,其将底坑梯子8保持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之间;以及纵向保持件92,其将底坑梯子8保持在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下部门板端板部56之间。在该例中,第一保持装置9所包括的横向保持件91的数量为两个。
图2是示出图1的横向保持件91的主视图。各横向保持件91具有:横向按压件911,其配置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底坑梯子8之间;以及横向承接件912,其配置在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与底坑梯子8之间。
横向按压件911通过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而将底坑梯子8朝向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按压。横向承接件912承接被横向按压件911按压的底坑梯子8。由此,底坑梯子8借助横向按压件911及横向承接件912被把持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之间。
在底坑梯子8由横向保持件91保持的状态下,横向按压件911的顶推所产生的张力向第一层站门板51的横向被施加到第一层站门板51。由此,第一层站门板51被加强。即,横向保持件91及底坑梯子8作为第一层站门板51的加强件发挥功能。
横向按压件911具有固定于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的固定部件913和作为设置于固定部件913的按压部件的多个顶推螺栓914。在该例中,两个顶推螺栓914设置于固定部件913。此外,在该例子中,蝶形螺栓被用作顶推螺栓914。
固定部件913具有板状的安装部913a和将安装部913a与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连接的连接部913b。在该例中,固定部件913的形状通过安装部913a及连接部913b而成为L字状。
在安装部913a贯通有多个螺纹孔。各顶推螺栓914以分别嵌入各螺纹孔的状态设置于安装部913a。各顶推螺栓914朝向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从安装部913a突出。各顶推螺栓914从安装部913a的突出量能够通过转动顶推螺栓914来调整。横向按压件911通过将各顶推螺栓914按压到底坑梯子8的第二梯子部件82,而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第二梯子部件82之间顶推。
横向承接件912固定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此外,横向承接件912具有板状的承接部912a和将承接部912a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连接的连接部912b。在该例中,横向承接件912的形状通过承接部912a及连接部912b而成为L字状。横向承接件912在使承接部912a与第二梯子部件82接触的状态下承接底坑梯子8。
横向保持件91通过以在横向按压件911与横向承接件912之间配置有底坑梯子8的状态紧固各顶推螺栓914来保持底坑梯子8。通过松开各顶推螺栓914,横向保持件91对底坑梯子8的保持被解除。
图3是示出图1的纵向保持件92的主视图。纵向保持件92具有设置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上部的纵向按压件921。纵向按压件921通过在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而将底坑梯子8朝向下部门板端板部56按压。如图1所示,下部门板端板部56承接被纵向按压件921按压的底坑梯子8。由此,底坑梯子8借助纵向按压件921而保持在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下部门板端板部56之间。
在底坑梯子8由纵向保持件92保持的状态下,纵向按压件921的顶推所产生的张力向第一层站门板51的纵向被施加到第一层站门板51。由此,第一层站门板51被加强。即,纵向保持件92也作为第一层站门板51的加强件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纵向按压件921具备:可动部件922,其配置在比上部门板端板部55靠下方的位置;以及多个按压弹簧923,其是连接在可动部件922与上部门板端板部55之间的弹性体。
可动部件922能够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向第一层站门板51的纵向移位。此外,可动部件922被各按压弹簧923的弹性恢复力朝向底坑梯子8按压。各按压弹簧923通过在可动部件922与上部门板端板部55之间收缩而产生弹性恢复力。
纵向保持件92利用各按压弹簧923的弹性恢复力将可动部件922按压到底坑梯子8,由此保持底坑梯子8。当可动部件922克服各按压弹簧923的弹性恢复力而接近上部门板端板部55时,纵向保持件92对底坑梯子8的保持被解除。
如图1所示,可动臂10能够以设置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臂轴11为中心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移位。臂轴11沿着第一层站门板51的纵向配置。此外,臂轴11配置在相比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更接近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的位置。可动臂10与底坑梯子8的第一梯子部件81连接。
底坑梯子8通过可动臂10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移位,而能够在收纳在第一层站门板51内的保管位置与从第一层站门板51向关门侧离开的使用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移位。底坑梯子8通过第一层站门板51的井道侧而在保管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当第一层站门板51位于打开层站出入口1的位置时,底坑梯子8能够在保管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
底坑梯子8通过成为缩小状态而能够配置在保管位置。此外,底坑梯子8在配置于保管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第一保持装置9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
图4是示出图1的底坑梯子8配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另外,在图4中,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伸长状态。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门板背板部57设置有缺损部571。缺损部571是使在保管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时的底坑梯子8的下端部通过的空间部。
在下部门板端板部56设置有开闭缺损部571的可动盖572。可动盖572以沿着第一层站门板51的横向的未图示的可动盖轴为中心转动。可动盖572通过以可动盖轴为中心转动,而在堵塞缺损部571的堵塞位置与使缺损部571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移位。当可动盖572位于开放位置时,如图4所示,可动盖572位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方。由此,当底坑梯子8在保管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位时,避免底坑梯子8与可动盖572的干涉。
在底坑梯子8配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第二梯子部件82相对于第一梯子部件81向下方滑动,底坑梯子8的状态能够从缩小状态向伸长状态变化。
在第二梯子部件82设置有未图示的梯子固定件,该梯子固定件嵌入地坎槽3而将底坑梯子8固定于层站地坎2。若底坑梯子8配置在使用位置、且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伸长状态,则底坑梯子8能够通过梯子固定件固定于层站地坎2。在底坑梯子8配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伸长状态,底坑梯子8的下端部到达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12。
接下来,对使用底坑梯子装置7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在电梯的通常运行时,底坑梯子8通过第一保持装置9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
例如,在为了对井道的底坑设备进行维护检查而使用底坑梯子装置7时,首先在最下层的层站处使第一及第二层站门5、6分别移动,打开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
之后,松开各横向保持件91各自的顶推螺栓914。由此,解除各横向保持件91对底坑梯子8的保持。
然后,使可动盖572从堵塞位置向开放位置移位,使门板背板部57的缺损部571开放。
之后,克服按压弹簧923的弹性恢复力,使可动部件922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向接近上部门板端板部55的方向、即上方移位。由此,解除各纵向保持件92对底坑梯子8的保持。
然后,一边以臂轴11为中心使可动臂10移位,一边使缩小状态的底坑梯子8从保管位置移位到使用位置。之后,通过使第二梯子部件82相对于第一梯子部件81向下方滑动,使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伸长状态。由此,如图4所示,底坑梯子8的下端部到达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12。
然后,使用设置于第二梯子部件82的梯子固定件,将底坑梯子8固定于最下层的层站地坎2。由此,能够使用底坑梯子8。
在使用了底坑梯子8之后,按照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将底坑梯子8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然后,使第一和第二层站门5、6分别移动,关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
在这样的层站门装置4及底坑梯子装置7中,底坑梯子8通过第一保持装置9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因此,不需要在井道的底坑部确保设置底坑梯子装置7的专用空间。由此,能够防止井道的底坑部的扩大,能够实现井道的省空间化。此外,由于能够在从最下层的层站容易触及的场所配置底坑梯子装置7,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底坑梯子8的使用及保管。
此外,横向保持件91具有横向按压件911,该横向按压件911通过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而将底坑梯子8朝向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按压。因此,能够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横向上对第一层站门板51施加张力。由此,能够加强第一层站门板51,能够抑制第一层站门板51相对于外力的变形。
此外,纵向保持件92具有纵向按压件921,该纵向按压件921通过在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而将底坑梯子8朝向下部门板端板部56按压。因此,能够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纵向上对第一层站门板51施加张力。由此,能够加强第一层站门板51,能够抑制第一层站门板51相对于外力的变形。
此外,底坑梯子8能够伸缩。因此,通过使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缩小状态,能够容易地将底坑梯子8保管在第一层站门板51内。此外,通过使底坑梯子8的状态成为伸长状态,能够容易地确保使用时所需的底坑梯子8的长度。
此外,底坑梯子8通过可动臂10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移位,能够在保管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层站门板51移位。因此,能够一边使底坑梯子8的重量支承于第一层站门板51,一边使底坑梯子8移位。由此,能够减轻将底坑梯子8分别搬运到保管位置及使用位置的负担。
实施方式2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层站门装置的主视图。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使用底坑梯子8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坑梯子8没有通过可动臂10与第一层站门板51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坑梯子8的长度是固定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坑梯子8不能伸缩。底坑梯子8的长度比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12与最下层的层站地坎2之间的距离长。此外,底坑梯子8的长度是收纳在第一层站门板51内的长度。
在底坑梯子8上,沿着底坑梯子8的宽度方向设置有板状的梯子安装部件83。在该例中,在底坑梯子8的上端部设置有梯子安装部件83。梯子安装部件83的两端部向底坑梯子8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在底坑梯子8从第一保持装置9脱离的状态下,底坑梯子8能够借助梯子安装部件83安装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底坑梯子8通过安装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而配置在使用位置。位于使用位置时的底坑梯子8从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到达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12。
底坑梯子8在门板背板部57的缺损部571开放的状态下,借助梯子安装部件83安装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在底坑梯子8借助梯子安装部件83安装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的状态下,从底坑梯子8突出的梯子安装部件83的两端部插入门板背板部57与门板表板部52之间。因此,在底坑梯子8安装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的状态下,通过梯子安装部件83的两端部勾住门板背板部57,防止了底坑梯子8倒向井道侧。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使用底坑梯子装置7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在使用底坑梯子装置7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首先在最下层的层站处使第一及第二层站门5、6分别移动,打开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之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使可动盖572移位而使门板背板部57的缺损部571开放,并且,解除各横向保持件91及纵向保持件92各自对底坑梯子8的保持。
之后,从第一层站门板51的保管位置拆下底坑梯子8后,将从底坑梯子8突出的梯子安装部件83的两端部插入门板表板部52与门板背板部57之间。由此,底坑梯子8借助梯子安装部件83安装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底坑梯子8设置在使用位置。在底坑梯子8设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底坑梯子8从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到达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12,能够使用底坑梯子8。
在使用了底坑梯子8之后,按照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将底坑梯子8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然后,使第一和第二层站门5、6分别移动,关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
在这样的层站门装置4及底坑梯子装置7中,底坑梯子8在从第一保持装置9脱离的状态下,能够安装在第一层站门板51的下部。因此,当作业人员上下底坑梯子8时,能够将第一层站门板51作为作业人员的把手。由此,能够实现底坑梯子8的小型化,能够使底坑梯子8的处理变得容易。此外,在将底坑梯子8设置在使用位置时,不需要利用梯子固定件将底坑梯子8固定于层站地坎2。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底坑梯子8设置在使用位置的作业。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底坑梯子8的长度是固定的。但是,也可以使底坑梯子8能够伸缩。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横向按压件911设置于第一层站门板51。但是,也可以将横向按压件911设置于底坑梯子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横向承接件912设置于第一层站门板51。但是,也可以将横向承接件912设置于底坑梯子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横向按压件911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但是,横向按压件911也可以在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在该情况下,底坑梯子8被横向按压件911朝向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按压。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底坑梯子8之间配置横向承接件912,也可以取消横向承接件912,使得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直接承接底坑梯子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横向承接件912配置在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与底坑梯子8之间。但是,也可以没有横向承接件912。即使这样,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也能够直接承接底坑梯子8,能够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之间保持底坑梯子8。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也可以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底坑梯子8之间、以及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与底坑梯子8之间的至少任一方配置具有纵向按压件921的结构的按压件,来作为横向按压件91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纵向按压件921仅在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纵向按压件921也可以分别在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底坑梯子8之间、以及下部门板端板部56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此外,纵向按压件921也可以仅在下部门板端板部56与底坑梯子8之间顶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2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通过第一及第二层站门板51、61进行开闭。但是,也可以仅通过第一层站门板51开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此外,也可以通过第一层站门板51、第二层站门板61以及追加的层站门板来开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即,也可以通过3个以上的层站门板开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
实施方式3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层站门装置的主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层站门板61还具有门板背板部67。第二层站门板61的门板背板部67设置于下部门板端板部66。此外,第二层站门板61的门板背板部67在第二层站门板61的厚度方向上与门板表板部62的下部相对。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在第一和第二层站门板51、61各自的门板背板部57、67设置缺损部57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坑梯子8没有通过可动臂10与第一层站门板51连结。
底坑梯子8具有能够彼此连结的第一梯子部件84和第二梯子部件85。第一和第二梯子部件84、85分别具有彼此平行的一对纵部件和固定于一对纵部件之间的多个脚蹬部件。第一梯子部件84的长度是收纳在第一层站门板51内的长度。此外,第二梯子部件85的长度是收纳在第二层站门板61内的长度。第一梯子部件84的厚度比第一层站门板51的厚度小。第二梯子部件85的厚度比第二层站门板61的厚度小。
第一梯子部件84通过第一保持装置9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在第一梯子部件84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的状态下,第一梯子部件84配置在收纳于第一层站门板51内的保管位置。第一保持装置9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第二梯子部件85通过第二保持装置13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层站门板61。在第二梯子部件85保持于第二层站门板61的状态下,第二梯子部件85配置在收纳于第二层站门板61内的保管位置。
第二保持装置13具有:多个横向保持件131,其将第二梯子部件85保持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与开门侧门板端板部64之间;以及纵向保持件132,其将第二梯子部件85保持在上部门板端板部65与下部门板端板部66之间。在该例中,第二保持装置13所包括的横向保持件131的数量为两个。
各横向保持件131的结构与第一保持装置9的横向保持件91的结构相同。此外,纵向保持件132的结构与第一保持装置9的纵向保持件92的结构相同。
图7是示出图6的第一梯子部件84与第二梯子部件85彼此连结的状态的主视图。底坑梯子8在将第一梯子部件84与第二梯子部件85彼此连结的状态下使用。在第一梯子部件84与第二梯子部件85彼此连结的状态下,底坑梯子8的长度比最下层的层站地坎2与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12之间的距离长。
在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打开的状态下使用底坑梯子8时,在位于第一层站门板51与第二层站门板61之间的使用位置配置底坑梯子8。在底坑梯子8配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底坑梯子8的下端部到达井道的底坑部的地面12。
在第一梯子部件84设置有未图示的梯子固定件,该梯子固定件嵌入地坎槽3而将底坑梯子8固定于层站地坎2。在底坑梯子8配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梯子固定件,底坑梯子8能够固定于层站地坎2。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接下来,对使用底坑梯子装置7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在使用底坑梯子装置7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首先在最下层的层站处使第一及第二层站门5、6分别移动,打开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
之后,解除第一保持装置9对第一梯子部件84的保持,将第一梯子部件84从第一层站门板51拆下。此外,解除第二保持装置13对第二梯子部件85的保持,将第二梯子部件85从第二层站门板61拆下。
之后,利用在层站或层站以外的场所确保的空间,将第一及第二梯子部件84、85彼此连结,来组装长条的底坑梯子8。
之后,如图7所示,在位于第一层站门板51与第二层站门板61之间的使用位置配置长条的底坑梯子8。之后,使用设置于第一梯子部件84的梯子固定件,将底坑梯子8固定于最下层的层站地坎2。由此,能够使用底坑梯子8。
在使用底坑梯子8后,进行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即,利用在层站或层站以外的场所确保的空间将底坑梯子8分离成第一及第二梯子部件84、85之后,通过第一保持装置9将第一梯子部件84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并且通过第二保持装置13将第二梯子部件85保持于第二层站门板61。之后,使第一及第二层站门5、6分别移动,关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
在这样层站门装置4及底坑梯子装置7中,第一梯子部件84通过第一保持装置9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层站门板51,第二梯子部件85通过第二保持装置13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层站门板61。因此,能够分别处理比整个底坑梯子8小且轻量的第一及第二梯子部件84、85。由此,能够使底坑梯子8的处理变得容易。此外,能够分别加强第一及第二层站门板51、61,能够抑制第一及第二层站门板51、61各自的变形。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通过第一及第二层站门板51、61进行开闭。但是,也可以通过第一层站门板51、第二层站门板61以及追加的层站门板来开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即,也可以通过3个以上的层站门板开闭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1。在这种情况下,底坑梯子8具有能够彼此连结的三个以上的梯子部件。此外,在该情况下,底坑梯子8的各梯子部件分别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各层站门板。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第一保持装置9的横向按压件911设置于第一层站门板51,第二保持装置13的横向按压件911设置于第二层站门板61。但是,也可以将第一保持装置9的横向按压件911设置于第一梯子部件84。此外,也可以将第二保持装置13的横向按压件911设置于第二梯子部件85。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第一保持装置9的横向承接件912设置于第一层站门板51,第二保持装置13的横向承接件912设置于第二层站门板61。但是,也可以将第一保持装置9的横向承接件912设置于第一梯子部件84。此外,也可以将第二保持装置13的横向承接件912设置于第二梯子部件85。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第一层站门板51中,横向按压件911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顶推。但是,横向按压件911也可以在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顶推。在该情况下,第一梯子部件84被横向按压件911朝向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按压。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配置横向承接件912,也可以取消横向承接件912,使得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直接承接第一梯子部件84。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第二层站门板61中,横向按压件911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顶推。但是,横向按压件911也可以在开门侧门板端板部64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顶推。在该情况下,第二梯子部件85被横向按压件911朝向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按压。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配置横向承接件912,也可以取消横向承接件912,使得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直接承接第二梯子部件85。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也可以没有第一保持装置9的横向承接件912。此外,也可以没有第二保持装置13的横向承接件912。即使这样,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也能够直接承接第一梯子部件84,开门侧门板端板部64也能够直接承接第二梯子部件85。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也可以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3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以及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4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的至少任意一方配置具有纵向按压件921的结构的按压件,来作为横向按压件911。而且,也可以在关门侧门板端板部63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以及开门侧门板端板部64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的至少任一方配置具有纵向按压件921的结构的按压件,来作为横向按压件911。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第一层站门板51中,纵向按压件921也可以在上部门板端板部55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以及下部门板端板部56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分别顶推。此外,纵向按压件921也可以仅在下部门板端板部56与第一梯子部件84之间顶推。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第二层站门板61中,纵向按压件921也可以在上部门板端板部65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以及下部门板端板部66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分别顶推。此外,纵向按压件921也可以仅在下部门板端板部66与第二梯子部件85之间顶推。
标号说明
1:层站出入口;8:底坑梯子;51:第一层站门板;61:第二层站门板;9:第一保持装置;10:可动臂;13:第二保持装置;53:关门侧门板端板部;54:开门侧门板端板部;55:上部门板端板部;56:下部门板端板部;84:第一梯子部件;85:第二梯子部件;91:横向保持件;92:纵向保持件;911:横向按压件;921:纵向按压件。

Claims (10)

1.一种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其具备:
底坑梯子;以及
第一保持装置,其将所述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第一层站门板,
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具有在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预定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端板部,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具有将所述底坑梯子保持在彼此相对的所述端板部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保持件,
所述保持件具有按压件,所述按压件通过在所述端板部的一方与所述底坑梯子之间顶推而朝向所述端板部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底坑梯子。
2.一种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其具备:
底坑梯子;以及
第一保持装置,其将所述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第一层站门板,
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具有在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横向上彼此相对的关门侧门板端板部和开门侧门板端板部,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具有将所述底坑梯子保持在所述关门侧门板端板部与所述开门侧门板端板部之间的横向保持件,
所述横向保持件具有横向按压件,所述横向按压件通过在所述关门侧门板端板部及所述开门侧门板端板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底坑梯子之间顶推而朝向所述关门侧门板端板部及所述开门侧门板端板部中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底坑梯子。
3.一种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其具备:
底坑梯子;以及
第一保持装置,其将所述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第一层站门板,
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具有在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纵向上彼此相对的上部门板端板部和下部门板端板部,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具有将所述底坑梯子保持在所述上部门板端板部与所述下部门板端板部之间的纵向保持件,
所述纵向保持件具有纵向按压件,所述纵向按压件通过在所述上部门板端板部及所述下部门板端板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底坑梯子之间顶推而朝向所述上部门板端板部及所述下部门板端板部中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底坑梯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其中,
所述底坑梯子能够伸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用底坑梯子具备将所述底坑梯子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连结的可动臂,
所述底坑梯子通过所述可动臂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移位,能够在收纳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保管位置与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向关门侧离开的使用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移位,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在所述底坑梯子位于所述保管位置时能够保持所述底坑梯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其中,
所述底坑梯子在从所述第一保持装置脱离的状态下,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其中,
所述层站出入口通过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和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分开的第二层站门板而开闭,
所述底坑梯子具有能够彼此连结的第一梯子部件和第二梯子部件,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将所述第一梯子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
所述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还具备第二保持装置,所述第二保持装置将所述第二梯子部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二层站门板。
8.一种电梯用层站门装置,其具备:
第一层站门板,其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
底坑梯子;以及
第一保持装置,其将所述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
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具有在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预定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端板部,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具有将所述底坑梯子保持在彼此相对的所述端板部的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保持件,
所述保持件具有按压件,所述按压件通过在所述端板部的一方与所述底坑梯子之间顶推而朝向所述端板部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底坑梯子。
9.一种电梯用层站门装置,其具备:
第一层站门板,其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
底坑梯子;以及
第一保持装置,其将所述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
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具有在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横向上彼此相对的关门侧门板端板部和开门侧门板端板部,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具有将所述底坑梯子保持在所述关门侧门板端板部与所述开门侧门板端板部之间的横向保持件,
所述横向保持件具有横向按压件,所述横向按压件通过在所述关门侧门板端板部及所述开门侧门板端板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底坑梯子之间顶推而朝向所述关门侧门板端板部及所述开门侧门板端板部中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底坑梯子。
10.一种电梯用层站门装置,其具备:
第一层站门板,其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
底坑梯子;以及
第一保持装置,其将所述底坑梯子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保持于所述第一层站门板,
所述第一层站门板具有在所述第一层站门板的纵向上彼此相对的上部门板端板部和下部门板端板部,
所述第一保持装置具有将所述底坑梯子保持在所述上部门板端板部与所述下部门板端板部之间的纵向保持件,
所述纵向保持件具有纵向按压件,所述纵向按压件通过在所述上部门板端板部及所述下部门板端板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底坑梯子之间顶推而朝向所述上部门板端板部及所述下部门板端板部中的另一方按压所述底坑梯子。
CN201780095137.1A 2017-09-29 2017-09-29 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Active CN111148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5560 WO2019064513A1 (ja) 2017-09-29 2017-09-29 エレベータ用ピット梯子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用乗場ド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8710A CN111148710A (zh) 2020-05-12
CN111148710B true CN111148710B (zh) 2022-06-17

Family

ID=65901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5137.1A Active CN111148710B (zh) 2017-09-29 2017-09-29 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37567B2 (zh)
CN (1) CN111148710B (zh)
DE (1) DE112017008127T5 (zh)
WO (1) WO20190645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29136B1 (en) 2020-06-26 2024-09-25 Otis Elevator Company Hoistway access ladder storag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1755A1 (en) * 2001-11-21 2003-06-26 Resgata Indústria E Comércio Ltda. Constructive arrangement applied to escape ladders for elevators
JP2009249105A (ja) * 2008-04-04 2009-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ピット用梯子固定装置
WO2011085416A1 (de) * 2010-01-14 2011-07-21 H.U.J. Steiner Ges.M.B.H. Schachtgrubenleiternfixierung in aufzugtürschwellen-profile
JP2014034431A (ja) * 2012-08-07 2014-02-24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ピット梯子装置
WO2014189074A1 (ja) * 2013-05-22 2014-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足場装置
JP2015202959A (ja) * 2014-04-16 2015-11-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用救出支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6760A (ja) 1992-11-02 1994-05-27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折り畳み式梯子
JPH0867442A (ja) * 1994-08-30 1996-03-12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内出入り装置
JPH08231164A (ja) * 1995-02-28 1996-09-10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場ドア装置
JP4436739B2 (ja) * 2004-09-16 2010-03-24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入出装置
JP2011213443A (ja) * 2010-03-31 2011-10-27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乗場敷居一体型梯子
JP2012020826A (ja) * 2010-07-13 2012-02-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災害活動兼用形エレベータ
JP2014051348A (ja) * 2012-09-06 201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ピット昇降用梯子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昇降用梯子の配備方法
CN203255823U (zh) * 2013-04-22 2013-10-30 宁波宏大电梯有限公司 消防电梯逃生装置
CN103241625B (zh) * 2013-05-14 2015-05-27 浙江巨人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厅门护脚板
JP2015074538A (ja) * 2013-10-09 2015-04-20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乗り場ドア装置
EP3088342A1 (en) * 2015-04-30 2016-11-02 Kone Corporation Maintenance platfor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1755A1 (en) * 2001-11-21 2003-06-26 Resgata Indústria E Comércio Ltda. Constructive arrangement applied to escape ladders for elevators
JP2009249105A (ja) * 2008-04-04 2009-10-29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ピット用梯子固定装置
WO2011085416A1 (de) * 2010-01-14 2011-07-21 H.U.J. Steiner Ges.M.B.H. Schachtgrubenleiternfixierung in aufzugtürschwellen-profile
JP2014034431A (ja) * 2012-08-07 2014-02-24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ピット梯子装置
WO2014189074A1 (ja) * 2013-05-22 2014-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足場装置
JP2015202959A (ja) * 2014-04-16 2015-11-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用救出支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4513A1 (ja) 2019-04-04
DE112017008127T5 (de) 2020-07-09
CN111148710A (zh) 2020-05-12
JP6837567B2 (ja) 2021-03-03
JPWO2019064513A1 (ja) 2020-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82944A1 (en) Elevator car rescue device
US8689945B2 (en) Device for preventing travel of an elevator with its doors open
US10597259B2 (en) Elevator apparatus with seal member and link mechanism
KR101681603B1 (ko) 광고판 겸용 비상도어를 형성한 승강장 스크린 도어
KR100305555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반 개폐 장치
US20200010303A1 (en) Device for actuating a car or shaft door of an elevator system
EP3556719B1 (en) Forklift side door
CN111148710B (zh) 电梯用底坑梯子装置和电梯用层站门装置
US10294701B2 (en) Cover device for a retaining jaws module
JP2013116807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ホールドア装置
EP1621511A3 (fr) Dispositif de verrouillage et de dévérouillage pour portes palières d'ascenseur
KR102094885B1 (ko) 방폭형 스위치를 구비한 엘리베이터 도어 잠금장치
JP656771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解錠装置
KR20100101411A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 이탈방지장치
US9643820B2 (en) Device for preventing travel of an elevator with its doors open
US6189673B1 (en) Floor for passenger conveyor
EP1808401B1 (en) Doorway device for elevator
US20200071132A1 (en) Device for unlocking a landing door
KR100769048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강제열림장치
CN211871104U (zh) 电梯的轿厢顶棚救出装置
KR102350108B1 (ko) 화물용 승강기의 도어 잠금 장치
CN217867563U (zh) 一种电梯轿厢门的门锁结构
KR20110046898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승강장 도어용 이탈방지장치
KR100358279B1 (ko) 플랫폼용 가동펜스
JP6239038B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