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82559B - 转子 - Google Patents

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82559B
CN111082559B CN201910992444.0A CN201910992444A CN111082559B CN 111082559 B CN111082559 B CN 111082559B CN 201910992444 A CN201910992444 A CN 201910992444A CN 111082559 B CN111082559 B CN 1110825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lightening
magnetic pole
rotor
rib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924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82559A (zh
Inventor
相马慎吾
大图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82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2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82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82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子,其能够抑制转子铁心的外周部的变形,有效地接受由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的弯曲载荷。转子(100)具备转子铁心(1)及多个磁极部(20)。转子铁心(1)的减重部(30)设置成与多个磁极部(20)之间在径向上隔着各磁极部(20)的q轴磁路。减重部(30)具备:第一减重孔(31),其配置于各磁极部(20)的d轴上;一对第二减重孔(32),它们在周向上隔着第一减重孔(31)而对置;以及一对肋(33),它们形成于第一减重孔(31)与一对第二减重孔(32)之间。一对肋(33)设置成在径向上从外侧趋向内侧而一对肋之间的距离变长。

Description

转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近年来,要求更轻质且高输出的旋转电机。伴随旋转电机的轻质化,而转子铁心中设置有多个减重孔。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转子,其具备:转子铁心,其具有紧固转子轴的转子轴孔、沿周向设置的多个磁铁插入孔、以及在径向上配置于转子轴孔与多个磁铁插入孔之间的多个孔部;以及多个磁极部,其由插入到磁铁插入孔中的磁铁构成。
另一方面,伴随旋转电机的高输出化,正在开展转子的大径化及高转速化。随着转子的大径化及高转速化,具有如下倾向,即通过转子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的离心力及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变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81657号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子中,由肋接受弯曲载荷,该肋位于在多个孔部之间形成的各磁极部的d轴上,该弯曲载荷由通过转子的旋转而施加到各磁极部的离心力及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各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因此,若由通过转子的旋转而施加到各磁极部的离心力及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各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的弯曲载荷变大,则肋可能会变形,转子铁心的外周部也可能会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子,其能够抑制转子铁心的外周部的变形,并且有效地接受弯曲载荷,该弯曲载荷由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
本发明的转子,其具备:
转子铁心,其具备紧固转子轴的转子轴孔、沿周向设置的多个磁铁插入孔、以及在径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子轴孔与多个所述磁铁插入孔之间的减重部;以及
多个磁极部,它们由插入到所述磁铁插入孔中的磁铁构成,
所述转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减重部设置成与多个所述磁极部之间在所述径向上隔着各磁极部的q轴磁路,
所述减重部具备:
第一减重孔,其配置于各磁极部的d轴上;
一对第二减重孔,它们在所述周向上隔着所述第一减重孔而对置;以及
一对肋,它们形成于所述第一减重孔与所述一对第二减重孔之间,
所述一对肋设置成在所述径向上从外侧趋向内侧而所述一对肋之间的距离变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转子铁心的外周部的变形,并且有效地接受由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的弯曲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子铁心的主视图。
图2是磁极部及减重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在改变与一对肋中的各肋之间的形成角度时,通过由转子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的离心力而产生的如下两个应力的图,所述两个应力是指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第一减重孔)的外径侧周向端部产生的应力、以及在第二冷却剂流路孔(第二减重孔)的周向端部产生的应力。
附图标记说明:
1 转子铁心;
2 转子轴;
3 磁铁;
4 转子轴孔;
14 磁铁插入孔;
20 磁极部;
30 减重部;
31 第一冷却剂流路孔(第一减重孔);
32 第二冷却剂流路孔(第二减重孔);
33 一对肋;
34 第一肋;
35 第二肋;
40 q轴磁路;
100 转子;
E1、E2 延长线;
α、β 形成角度;
P 交点;
G 重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转子铁心]
转子铁心1是将多个电磁钢板沿转子轴2的轴向层叠而构成的,并且与组装于转子铁心1的转子轴2及多个磁铁3一同构成马达的转子100。
如图1所示,转子铁心1具有在中心CL设置有转子轴孔4的圆环形状,所述转子轴孔4通过压入而紧固转子轴2。转子铁心1具备:第一孔部组6,其设置于转子轴孔4的径向外侧,且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孔部5;以及轴保持部7,其在径向上设置于转子轴孔4与第一孔部组6之间。转子铁心1还具备:第二孔部组9,其设置于第一孔部组6的径向外侧,且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孔部8;以及第一圆环部10,其在径向上设置于第一孔部组6与第二孔部组9之间。转子铁心1还具备:第三孔部组12,其设置于第二孔部组9的径向外侧,且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孔部11;第二圆环部13,其在径向上设置于第二孔部组9与第三孔部组12之间;减重部30,其在径向上设置于第三孔部组12的外侧;以及电磁部15,其在径向上设置于减重部30的外侧,且具有分别供磁铁3插入的多个磁铁插入孔14。
[电磁部]
电磁部15配置于转子铁心1的外周部,且与未图示的定子对置。在电磁部15中,多个磁极部20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各磁极部20由三个磁铁3构成,该三个磁铁3插入到配置成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大致圆弧状的三个磁铁插入孔14中。磁铁3是例如钕磁铁等永久磁铁。需要说明的是,磁极部20优选周向中央部构成为比周向两端部靠转子铁心1的径向内侧。例如,磁极部20可以由配置于两个磁铁插入孔的两个磁铁构成,该两个磁铁插入孔配置成朝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V字形状,该磁极部20也可以由一个圆弧磁铁构成,该一个圆弧磁铁配置于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圆弧状的一个磁铁插入孔中。
[减重部]
减重部30设置成与多个磁极部20(电磁部15)之间在径向上隔着各磁极部20的q轴磁路。减重部30具备: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其位于将各磁极部20的中心和转子铁心1的中心CL进行连接的假想线L1上;一对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它们位于通过各磁极部20的周向端部和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假想线L2上,且夹着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而对置;以及一对肋33,它们形成于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与一对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假想线L1与作为磁极部20的中心轴的d轴一致,假想线L2与相对于d轴隔开90°电角度的q轴一致。
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及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与设置于转子轴2的内部的未图示的冷却剂供给路连通,作为液体介质的冷却剂从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及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轴向一侧向另一侧流动,由此对配置于各磁极部20的磁铁3进行冷却。由此,能够在磁极部20的附近形成冷却剂流路,因此提高了转子100的冷却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冷却剂也可以通过在轴向上从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及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中央向两侧流动,而对配置于各磁极部20的磁铁3进行冷却。对配置于各磁极部20的磁铁3进行了冷却的冷却剂可以从转子铁心1的端面向外部排出,也可以返回到转子轴2。
位于磁极部20的周向两端部中的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和位于该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共用,位于磁极部20的周向两端部中的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和位于该另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共用。即,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与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沿周向交替配置。
由此,能够将磁极部20的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和与该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设成一个减重孔,同样地,能够将磁极部20的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和与该另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设成一个减重孔,因此能够简化转子铁心1的结构。
[冷却剂流路孔的形状]
如图2所示,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顶部的大致五边形状。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具有:外径侧第一端部31a及外径侧第二端部31b,它们形成外径侧的周向两端部;内径侧第一端部31c及内径侧第二端部31d,它们形成内径侧的周向两端部;以及内径侧顶部31e,其配置于假想线L1上,内径侧顶部31e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比内径侧第一端部31c及内径侧第二端部31d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短,且形成径向内侧的顶部。
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还具有:外周壁31f,其从外径侧第一端部31a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外径侧第二端部31b;内周壁31g,其具有从内径侧第一端部31c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内径侧顶部31e的第一内周壁31h、以及从内径侧第二端部31d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内径侧顶部31e的第二内周壁31i;第一侧壁31j,其从外径侧第一端部31a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内径侧第一端部31c;以及第二侧壁31k,其从外径侧第二端部31b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内径侧第二端部31d。
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周壁31f与假想线L1大致正交,并且与配置于磁极部20的周向中央部的磁铁3的径向内侧端面3a隔着q轴磁路40而对置。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内周壁31g具备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形状。而且,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内周壁31g与和在后面叙述的肋18相邻的第三孔部组12的孔部11的外周壁11e大致平行地对置。更具体而言,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一内周壁31h与和在后面叙述肋18的一侧相邻的第三孔部组12的孔部11的第二外周壁11g大致平行地对置,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二内周壁31i与和在后面叙述肋18的另一侧相邻的第三孔部组12的孔部11的第一外周壁11f大致平行地对置。
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内径侧顶部31e配置于假想线L1上,因此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针对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而以内径侧顶部31e被向径向外侧推压的方式变形。通过该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变形,从而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被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吸收。另一方面,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周壁31f具有与假想线L1正交的直线形状,由此,通过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而作用于外周壁31f的力在外周壁31f的周向中央部几乎不具有径向成分。由此,能够抑制由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引起的转子铁心1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变形。从而,能够吸收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的同时,抑制由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引起的转子铁心1的外周部的变形,因此能够将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配置于转子铁心1的更靠外周侧的位置,提高了转子100的冷却性能。
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具有向周向两侧及径向两侧凸出的大致四边形状。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具有:第一端部32a及第二端部32b,它们形成周向两端部;外径侧顶部32c,其配置于假想线L2上,外径侧顶部32c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比第一端部32a及第二端部32b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长,且形成径向外侧的顶部;内径侧顶部32d,其配置于假想线L2上,内径侧顶部32d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比第一端部32a及第二端部32b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短,且形成径向内侧的顶部。
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还具备外周壁32e,该外周壁32e具有:第一外周壁32f,其从第一端部32a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外径侧顶部32c;以及第二外周壁32g,其从第二端部32b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外径侧顶部32c。并且,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具备内周壁32h,该内周壁32h具有:第一内周壁32i,其从第一端部32a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内径侧顶部32d;以及第二内周壁32j,其从第二端部32b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内径侧顶部32d。
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外径侧顶部32c位于比磁极部20的最内径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在磁极部20的周向端部附近形成冷却剂流路,因此提高了转子100的冷却性能。
位于磁极部20的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外周壁32e中,第二外周壁32g与磁极部20的在该一侧配置的磁铁3的径向内侧端面3a隔着q轴磁路40而大致平行地对置,第一外周壁32f和与该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在周向另一侧配置的磁铁3的径向内侧端面3a隔着q轴磁路40而大致平行地对置。同样地,位于磁极部20的该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外周壁32e中,第一外周壁32f与磁极部20的在该另一侧配置的磁铁3的径向内侧端面3a隔着q轴磁路40而大致平行地对置,第二外周壁32g和与该另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在一侧配置的磁铁3的径向内侧端面3a隔着q轴磁路40而大致平行地对置。
由此,能够确保q轴磁路40,并且在磁极部20的周向端部附近形成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因此在不降低q轴电感的情况下提高了转子100的冷却性能。
位于磁极部20的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内周壁32h中,第二内周壁32j与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一侧壁31j大致平行地对置,第一内周壁32i和与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二侧壁31k大致平行地对置。位于磁极部20的另一侧的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内周壁32h中,第一内周壁32i与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二侧壁31k大致平行地对置,第二内周壁32j和与另一侧相邻的磁极部20的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一侧壁31j大致平行地对置。
由于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内径侧顶部32d配置于假想线L2上,因此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对于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而以内径侧顶部32d被向径向外侧推压的方式变形。通过该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变形,从而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被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吸收。由此,能够抑制通过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使转子铁心的外周部变形,并且将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配置于转子铁心1的更靠外周侧的位置,提高了转子100的冷却性能。
[一对肋]
一对肋33具有: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一侧壁31j与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二内周壁32j之间形成的第一肋34;以及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二侧壁31k与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一内周壁32i之间形成的第二肋35。
由于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一侧壁31j与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二内周壁32j大致平行地对置,因此第一肋34的宽度W34大致均匀。由于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第二侧壁31k与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一内周壁32i大致平行地对置,因此第二肋35的宽度W35大致均匀。
从而,一对肋33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因此一对肋33能够接受通过转子100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离心力。
并且,一对肋33设置成第一肋34与第二肋35之间的距离从径向外侧趋向径向内侧而变长。具体而言,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内周壁31g的宽度W31g比外周壁31f的宽度W31f长。
从而,一对肋33随着沿着径向远离构成磁极部20的三个磁铁3的重心G而一对肋33之间的间隔变宽。由此,一对肋33能够在弯曲方向上接受弯曲载荷,并且也能够通过沿着压缩(拉伸)方向分散而接受弯曲载荷,该弯曲载荷由通过转子100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因此,一对肋33能够有效地接受弯曲载荷,该弯曲载荷由通过转子100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
一对肋33设置成第一肋34的延长线E1与第二肋35的延长线E2的交点P和构成磁极部20的三个磁铁3的重心G大致一致。由此,一对肋33能够更有效地接受通过转子100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离心力及通过转子100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周向上的惯性力所引起的弯曲载荷。
若将第一肋34的延长线E1与假想线L1(d轴)的形成角度设为α,将第二肋35的延长线E2与假想线L1(d轴)的形成角度设为β,则形成角度α、β均成为15度以上且45度以下。更优选为形成角度α、β均成为15度以上且25度以下。
图3是表示在改变图2中示出的第一肋34及第二肋35与假想线L1(d轴)之间的形成角度α、β时,通过由转子100的旋转施加到磁极部20的离心力而产生的如下两个应力的图,所述两个应力是指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径侧第一端部31a或外径侧第二端部31b产生的应力、以及在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二端部32b或第一端部32a产生的应力。此时,将磁极部20的三个磁铁插入孔14、三个磁铁3、以及q轴磁路40的位置和形状保持不变,并且使第一肋34的延长线E1与第二肋35的延长线E2的交点P和构成磁极部20的三个磁铁3的重心G保持大致一致的状态下,改变形成角度α、β。
如图3所示,当形成角度α、β小于15度时,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径侧第一端部31a或外径侧第二端部31b产生的应力大。从而,将形成角度α、β均设为15度以上,由此能够缓和由通过转子100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离心力引起的向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径侧第一端部31a或外径侧第二端部31b的应力集中。
另一方面,当形成角度α、β大于45度时,在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二端部32b或第一端部32a产生的应力变得大于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径侧第一端部31a或外径侧第二端部31b产生的应力。从而,将形成角度α、β均设为45度以下,由此能够将由通过转子100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离心力引起的在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二端部32b或第一端部32a产生的应力设为,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径侧第一端部31a或外径侧第二端部31b产生的应力的相同程度以下。当形成角度α、β为25度以下时,在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二端部32b或第一端部32a产生的应力尤其小。从而,形成角度α、β均设为15度以上且25度以下,由此能够使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的外径侧第一端部31a或外径侧第二端部31b产生的应力、以及在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的第二端部32b或第一端部32a产生的应力这双方较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肋34的宽度W34及第二肋35的宽度W35大致相同。而且,第一肋34及第二肋35配置成关于假想线L1(d轴)而线对称。由此,一对肋33能够平衡良好地接受通过转子100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离心力及通过转子100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20的周向上的惯性力所引起的弯曲载荷。
接着,对配置于减重部30的径向内侧的、第一孔部组6、第二孔部组9及第三孔部组12进行说明。第一孔部组6、第二孔部组9及第三孔部组12、以及由这些孔部组6、9、12形成的第一圆环部10及第二圆环部13作为吸收由转子的旋转引起的离心力及转子轴2的紧固载荷的区域发挥功能。
[孔部组]
返回到图1,第一孔部组6的各孔部5具有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大致三角形状,且以周向中心位置与假想线L2交叉的方式配置。
第二孔部组9的各孔部8具有向周向两侧及径向两侧凸出的大致四边形状,且以周向中心位置位于假想线L1上的方式配置。
第三孔部组12的各孔部11具有向周向两侧及径向两侧凸出的大致四边形状,且以周向中心位置与假想线L2交叉的方式配置。
如图2所示,第三孔部组12的各孔部11具有:第一端部11a及第二端部11b,它们形成周向两端部;外径侧顶部11c,其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比第一端部11a及第二端部11b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长,且形成径向外侧的顶部;以及内径侧顶部11d,其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比第一端部11a及第二端部11b距转子铁心1的中心CL的径向距离短,且形成径向内侧的顶部。
第三孔部组12的孔部11还具备外周壁11e,该外周壁11e具有:第一外周壁11f,其从第一端部11a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外径侧顶部11c;以及第二外周壁11g,其从第二端部11b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外径侧顶部11c。并且,第三孔部组12的孔部11具备内周壁11h,该内周壁11h具有:第一内周壁11i,其从第一端部11a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径侧顶部11d;第二内周壁11j,其从第二端部11b以大致直线状延伸至内径侧顶部11d。
而且,在第三孔部组12的相邻的孔部11之间形成有肋18。肋18以周向中心位置位于假想线L1上的方式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设置于减重部30的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及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中流过作为液体介质的冷却剂的情况,但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及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只要是减重孔即可,也可以不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及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中流过冷却剂。并且,也可以设为在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及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中的任一方中流过冷却剂。
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在括号内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转子(转子100),其具备:
转子铁心(转子铁心1),其具备紧固转子轴(转子轴2)的转子轴孔(转子轴孔4)、沿周向设置的多个磁铁插入孔(磁铁插入孔14)、以及在径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子轴孔与多个所述磁铁插入孔之间的减重部(减重部30):
以及多个磁极部(磁极部20),它们由插入到所述磁铁插入孔中的磁铁(磁铁3)构成,
所述转子(转子100)的特征在于,
所述减重部设置成与多个所述磁极部之间在所述径向上隔着各磁极部的q轴磁路(q轴磁路40),
所述减重部具备:
第一减重孔(第一冷却剂流路孔31),其配置于各磁极部的d轴上;
一对第二减重孔(第二冷却剂流路孔32),它们在所述周向上隔着所述第一减重孔而对置;以及
一对肋(一对肋33),它们形成于所述第一减重孔与所述一对第二减重孔之间,
所述一对肋设置成在所述径向上从外侧趋向内侧而所述一对肋之间的距离变长。
根据(1),由于一对肋设置成在径向上从外侧趋向内侧而一对肋之间的距离变长,因此能够抑制转子铁心的外周部的变形,并且有效地接受由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引起的弯曲载荷。
(2)根据(1)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一对肋设置成各肋(第一肋34、第二肋35)的延长线(延长线E1,E2)与所述d轴之间的形成角度(形成角度α、β)均成为15度以上。
根据(2),由于各肋的延长线与d轴之间的形成角度均为15度以上,因此能够缓和由通过转子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的离心力引起的向第一减重孔的外径侧周向端部的应力集中。
(3)根据(1)或(2)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一对肋设置成各肋(第一肋34、第二肋35)的延长线(延长线E1、E2)与所述d轴之间的形成角度均成为45度以下。
根据(3),由于一对肋设置成各肋的延长线与d轴之间的形成角度均成为45度以下,因此能够使由通过转子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的离心力引起的在第二减重孔的周向端部产生的应力为在第一减重孔的外径侧周向端部产生的应力的相同程度以下。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一对肋设置成各肋(第一肋34、第二肋35)的延长线(延长线E1,E2)的交点(交点p)与构成所述磁极部的所述磁铁的重心(重心G)大致一致。
根据(4),由于一对肋设置成各肋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构成磁极部的磁铁的重心大致一致,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接受通过转子的旋转而施加到磁极部的离心力及通过转子的旋转速度变化而施加到磁极部的周向上的惯性力所引起的弯曲载荷。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所述第一减重孔及所述第二减重孔的至少一方中流过液态介质。
根据(5),能够将第一减重孔及所述第二减重孔中的至少一方设为供液态介质流动的冷却剂流路。由此,能够在磁极部附近形成冷却剂流路,从而提高了转子的冷却性能。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位于所述磁极部的周向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和位于所述一侧相邻的磁极部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共用,
位于所述磁极部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和位于所述另一侧相邻的磁极部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共用。
根据(6),能够将磁极部的一侧的第二减重孔和与该一侧相邻的磁极部的另一侧的第二减重孔设成共用的一个减重孔,同样地,能够将磁极部的另一侧的第二减重孔和与该另一侧相邻的磁极部的一侧的第二减重孔设成共用的一个减重孔,因此能够简化转子铁心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转子,其具备:
转子铁心,其具备紧固转子轴的转子轴孔、沿周向设置的多个磁铁插入孔、以及在径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子轴孔与多个所述磁铁插入孔之间的减重部;以及
多个磁极部,它们由插入到所述磁铁插入孔中的磁铁构成,
所述转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减重部在所述径向上与多个所述磁极部对置、且q轴磁路设置成由各磁极部与所述减重部夹着,
所述减重部具备:
第一减重孔,其配置于各磁极部的d轴上;
一对第二减重孔,它们在所述周向上隔着所述第一减重孔而对置;以及
一对减重孔间肋,它们形成于所述第一减重孔与所述一对第二减重孔之间,
所述一对减重孔间肋设置成在所述径向上从外侧趋向内侧而所述一对减重孔间肋之间的距离变长,
在多个所述磁铁插入孔之间形成有磁铁插入孔间肋,
在各所述磁极部中,多个所述磁铁插入孔形成有至少三个,所述磁铁插入孔间肋形成有至少两个,
在所述周向上,所述磁铁插入孔间肋配置成,至少一个所述磁铁插入孔间肋位于所述一对减重孔间肋中的一方的所述减重孔间肋的延长线的一侧,剩余的所述磁铁插入孔间肋位于所述一方的所述减重孔间肋的延长线的另一侧,且所述磁铁插入孔间肋配置成,至少一个所述磁铁插入孔间肋位于所述一对减重孔间肋中的另一方的所述减重孔间肋的延长线的一侧,剩余的所述磁铁插入孔间肋位于所述另一方的所述减重孔间肋的延长线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一对减重孔间肋设置成各减重孔间肋的延长线与所述d轴之间的形成角度均成为15度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一对减重孔间肋设置成各减重孔间肋的延长线与所述d轴之间的形成角度均成为45度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一对减重孔间肋设置成各减重孔间肋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构成所述磁极部的所述磁铁的重心大致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所述第一减重孔及所述第二减重孔的至少一方中流过液态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中,
位于所述磁极部的周向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和位于所述一侧相邻的磁极部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共用,
位于所述磁极部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和位于所述另一侧相邻的磁极部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二减重孔共用。
CN201910992444.0A 2018-10-19 2019-10-17 转子 Active CN111082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7886A JP6755921B2 (ja) 2018-10-19 2018-10-19 ロータ
JP2018-197886 2018-10-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82559A CN111082559A (zh) 2020-04-28
CN111082559B true CN111082559B (zh) 2022-04-22

Family

ID=70279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92444.0A Active CN111082559B (zh) 2018-10-19 2019-10-17 转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1451B2 (zh)
JP (1) JP6755921B2 (zh)
CN (1) CN1110825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90775B (zh) * 2018-07-05 2021-11-19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转子以及旋转电机
DE102020115286A1 (de) * 2020-06-09 2021-12-0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Elektromotor mit Aufnahmetaschen zur Aufnahme von Magnete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11011A (ja) * 2007-06-26 2009-01-15 Meidensha Corp 永久磁石式リラクタンスモータの回転子
CN204967578U (zh) * 2015-09-23 2016-01-13 渤海大学 降低永磁同步电机转矩波动的转子结构
JP2016032340A (ja) * 2014-07-28 2016-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CN108599416A (zh) * 2018-05-04 2018-09-28 深圳市泉胜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机的转子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1657A (ja) 2008-09-23 2010-04-08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
CN201294443Y (zh) * 2008-12-01 2009-08-19 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永磁自启动同步电机转子
EP2645536B1 (en) * 2012-03-30 2020-01-08 GE Renewable Technologies Wind B.V. Permanent magnet rotor
JP5990475B2 (ja) * 2013-02-14 2016-09-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6126859B2 (ja) * 2013-02-14 2017-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WO2014174579A1 (ja) * 2013-04-22 2014-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US10027193B2 (en) * 2014-04-22 2018-07-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type electric motor,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9793783B2 (en) * 2014-06-27 2017-10-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Rotor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6422566B2 (ja) * 2015-03-09 2018-1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回転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圧縮機用モータ並びに圧縮機
US11190070B2 (en) 2017-01-12 2021-11-30 Aisin Aw Co., Ltd. Ro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11011A (ja) * 2007-06-26 2009-01-15 Meidensha Corp 永久磁石式リラクタンスモータの回転子
JP2016032340A (ja) * 2014-07-28 2016-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CN204967578U (zh) * 2015-09-23 2016-01-13 渤海大学 降低永磁同步电机转矩波动的转子结构
CN108599416A (zh) * 2018-05-04 2018-09-28 深圳市泉胜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机的转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11451B2 (en) 2022-08-09
CN111082559A (zh) 2020-04-28
JP6755921B2 (ja) 2020-09-16
JP2020068535A (ja) 2020-04-30
US20200127515A1 (en)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15510B2 (ja) 回転電機
US8957560B2 (e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US10312755B2 (en) Motor
CN111082559B (zh) 转子
JP5511921B2 (ja) 電動機及び送風機及び圧縮機
JP5128928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6025998B2 (ja) 磁気誘導子型電動機
WO2017077789A1 (ja) 回転電機
CN111030336B (zh) 转子
US11233432B2 (en) Rotor
JP6485844B2 (ja) 回転電機
KR20230024411A (ko) 모터
CN116636116A (zh) 转子铁芯
CN111082558B (zh) 转子
JP2013115836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ポンプ
JPH10174323A (ja) 内磁形モータのロータ
JP2018148697A (ja) 回転電気機械
CN216390625U (zh) 马达的转子和包括马达的转子的马达
JP2019057984A (ja) 永久磁石式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WO2023238309A1 (ja) 回転電機
US10873225B2 (en) Ro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gap for alleviating stress during rotation
JP2023035442A (ja) 埋込磁石型回転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08005591A (ja) 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JP2023102516A (ja) ロ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KR20230039380A (ko) 회전자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회전자 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