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5097A - 双面粘合片 - Google Patents

双面粘合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5097A
CN110945097A CN201880048789.4A CN201880048789A CN110945097A CN 110945097 A CN110945097 A CN 110945097A CN 201880048789 A CN201880048789 A CN 201880048789A CN 110945097 A CN110945097 A CN 110945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adhesive
meth
acrylate
mon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87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5097B (zh
Inventor
田村彰规
椿裕行
渡边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2518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026510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945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5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1Paper; Textile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impregnant, bonding, or embedding subst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1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a layer of foam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01/00Adhesive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4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241Polyolefin, e.g.rubb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09J7/26Porous or cellular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rier, e.g.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发泡体基材且自被粘物的剥离性优异的双面粘合片。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粘合片是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均形成粘合面的双面粘合片,所述双面粘合片包含:片状的发泡体基材、配置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侧的第一覆盖部、及配置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二面侧的第二覆盖部。上述第一覆盖部包含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及与该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上述第二覆盖部包含在上述第二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

Description

双面粘合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粘合片。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备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片。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7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48405号及2018年2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5030号的优先权,且将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而并入至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粘合剂(也称为压敏粘接剂。以下相同)具有如下性质:在室温附近的温度区域内呈现柔软的固体(粘弹性体)的状态,可通过压力而简单地粘接于被粘物。有效利用这样的性质,粘合剂以在基材的双面具有粘合剂层的带有基材的双面粘合片的形态、以接合、固定等为目的而被广泛地利用于各种领域中。
使用具有气泡结构的发泡体作为上述基材的带有基材的双面粘合片(带有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片)与将不具有气泡结构的塑料薄膜作为基材的双面粘合片相比,在冲击吸收性、表面形状追随性(例如高度差追随性)等方面变得有利。因此,带有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片可适宜地适用于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中的零件的接合、固定等。作为关于带有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片的技术文献,可列举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376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移动电话、智能型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通过双面粘合片所固定的透镜等构件(被粘物)的重量不断变得更重。因此,对于电子设备所使用的双面粘合片,要求如下功能:即便在对该电子设备施加因掉落等所致的较强的冲击时,也不会剥离而可将构件牢固地固定、保持。另一方面,使用双面粘合片的产品的制造中,在制造中、制造后的检查中判明不良情况时,为了再利用产品中的构件,有时实施自该构件剥离(再剥离)双面粘合片的所谓“再加工”。另外,有时将使用后的产品解体或自该产品回收构件时自该构件剥离双面粘合片。
但是,一般而言,可将被粘物更牢固地固定的双面粘合片存在自该被粘物的剥离变得更困难的倾向。尤其是,在使用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片中,若提高与被粘物的接合强度,则常常会在剥离作业时上述发泡体基材在中途破碎,或者产生该发泡体基材的层间剥离(发泡体基材在其厚度内部破裂的剥离形态)。关于该方面,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选择发泡体基材的结构、交联度、抑制粘合力的经时上升等,而谋求带有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片兼顾将构件牢固地固定的性能及自该构件的剥离性。但是,从提高生产率、再利用效率的观点出发,要求进一步改善自被粘物的剥离性(例如再加工性)。本发明是鉴于该状况而完成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双面粘合片具备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上述双面粘合片中,该片材的双面、即上述第一表面及上述第二表面均形成粘合面。上述双面粘合片包含:片状的发泡体基材、配置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侧的第一覆盖部、及配置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二面侧的第二覆盖部。上述第一覆盖部包含: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及与该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上述第二覆盖部包含在上述第二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具有这样的构成的双面粘合片通过具有上述加强层,可抑制自被粘物剥离时的双面粘合片的破碎、破裂,显示出经改善的剥离性(例如再加工性)。另外,上述双面粘合片通过具备发泡体基材,而可发挥良好的冲击吸收性、高度差吸收性。
上述加强层优选具有空隙。作为这样的加强层的构成材料,例如可适宜地使用如纸等无纺布那样具有空隙的片材。优选构成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浸渗于上述空隙中。由此,可提高加强层与粘合剂层的结合性,适宜地防止在剥离后的被粘物表面残留粘合剂的残渣的现象、即残胶的产生。以下,也将不易产生残胶的性质称为“非残胶性”。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上述加强层可为纤维质片。纤维质片的变形容易性优异,该双面粘合片对卷绕、弯折的适应性较高。因此,可适宜地用作此处公开的加强层。
在一些方式中,上述加强层的厚度例如可为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若为该范围,则存在不会严重损害双面粘合片的表面形状追随性,而可适宜地防止该双面粘合片的破碎、破裂的倾向。
在一些方式中,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可由粘合剂构成,所述粘合剂由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合剂组合物形成。若使用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合剂组合物,则容易形成粘合剂层与加强层的密合性较高的第一覆盖部。特别优选:在使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合剂组合物与加强层接触(例如浸渗)的状态下,进行该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合剂组合物的聚合反应。
在一些方式中,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优选凝胶成分为70%以上。这样的粘合剂层容易成为内聚性较高、非残胶性优异的物质。
在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中,上述加强层的外表面优选被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覆盖。此处,所谓加强层的外表面,是指远离发泡体基材的一侧的面,是指构成第一覆盖部的加强层中靠近双面粘合片的第一表面的一侧的面。另外,所谓加强层的内表面,是指与上述外表面为相反侧的面、即靠近发泡体基材的一侧的面。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覆盖上述加强层的外表面的厚度例如可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若为该范围的厚度,则存在以更高水平兼顾对被粘物的较高的粘合力、及自该被粘物剥离时的非残胶性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有时将粘合剂层覆盖加强层的外表面的厚度称为“外表面覆盖厚度”。另外,在加强层的内表面被粘合剂层覆盖时,有时将该粘合剂层覆盖加强层的内表面的厚度称为“内表面覆盖厚度”。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第一覆盖部可包含加强层及粘合剂层而构成,该加强层具有空隙,该粘合剂层浸渗于上述加强层的空隙中,进而覆盖该加强层的外表面及内表面。
在一些方式中,作为上述发泡体基材,可适宜地采用聚烯烃系发泡体基材。在具有聚烯烃系发泡体基材的双面粘合片中,可特别良好地发挥本发明的应用效果。
在一些方式中,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厚度为200μm以上。若发泡体基材的厚度变大,则耐冲击性提高,另一方面,若为现有的构成,则存在容易产生发泡体基材的破裂(层间剥离)的倾向。因此,根据发泡体基材的厚度为200μm以上的方式,可特别良好地发挥本发明的应用效果。
在一些方式中,上述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为30kPa以上。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压缩强度的发泡体基材,而存在可适宜地实现以下的双面粘合片的倾向,该双面粘合片发挥良好的冲击吸收性、高度差吸收性,且以高水平兼顾将构件牢固地固定的性能及剥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片的构成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适合的实施方式。对于除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实施本发明所必需的事项,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说明书所述的发明的实施的教导和申请时的公知常识可以理解。本发明可以基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容和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对发挥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标附相同符号而进行说明,且有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本说明书中,所谓“粘合剂”,是指如上所述具有如下性质的材料:在室温附近的温度区域内呈现柔软的固体(粘弹性体)的状态,可通过压力而粘接于被粘物。另外,所谓粘合剂的“基础聚合物”,是指该粘合剂中所含的橡胶状聚合物、即在室温附近的温度区域内显示橡胶弹性的聚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本说明书中,所谓“主要成分”,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指含量超过50重量%的成分。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如下构成,包含:第一覆盖部,其具有在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第二覆盖部,其具有在第二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及发泡体基材,其配置在上述第一覆盖部与上述第二覆盖部之间;且上述第一表面及上述第二表面均形成粘合面。上述第一覆盖部及上述第二覆盖部分别配置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侧及第二面侧。上述第一覆盖部进一步包含与在上述第一表面(第一粘合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上述第二覆盖部可包含还可以不包含与在上述第二表面(第二粘合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粘合片的概念包括带状等长条状的形态、以及具有各种外形形状的粘合片。
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的一个构成例。该实施方式的双面粘合片10具有:发泡体基材15、及分别固定地(不意图剥离地)设置于发泡体基材15的第一面15A及第二面15B的第一覆盖部11及第二覆盖部12。
第一覆盖部11包含在双面粘合片10的第一表面10A露出的第一粘合剂层112。即,第一粘合剂层112的外表面112A兼作双面粘合片10的第一表面(第一粘合面)10A。第一粘合剂层112的内表面112B与发泡体基材15的第一面15A结合(接合)。第一覆盖部11进一步包含与第一粘合剂层112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114。在该实施方式中,加强层114埋设于第一粘合剂层112的厚度内。换言之,加强层114配置于第一粘合剂层112的外表面112A与内表面112B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空隙的片材(例如无纺布等纤维质片)作为加强层114,构成第一粘合剂层112的粘合剂浸渗于上述空隙中。加强层114通过使构成第一粘合剂层112的粘合剂覆盖加强层114的外表面114A及内表面114B,并且在上述空隙中浸渗上述粘合剂,从而与构成第一粘合剂层112的粘合剂结合。以下,有时将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浸渗于加强层简化表述为粘合剂层浸渗于加强层中。
第二覆盖部12包含在双面粘合片10的第二表面10B露出的第二粘合剂层122。即,第二粘合剂层122的外表面122A兼作双面粘合片10的第二表面(第二粘合面)10B。第二粘合剂层122的内表面122B与发泡体基材15的第二面15B结合(接合)。如图1所示,第二覆盖部12可进一步包含与第二粘合剂层122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124。加强层124的构成、配置与第一覆盖部11中的加强层114的构成、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或者,还可以省略加强层124。即,第二覆盖部12还可以不包含加强层。图1所示的例中,第二覆盖部12与第一覆盖部11同样地构成,隔着发泡体基材15而与第一覆盖部11对称地配置。即,加强层124通过使构成第二粘合剂层122的粘合剂覆盖加强层124的外表面124A及内表面124B,并且在加强层124的空隙中浸渗上述粘合剂,从而与上述粘合剂结合。
使用前(贴附于被粘物前)的双面粘合片10可为如图1所示那样卷绕成螺旋状的粘合片卷1的形态。该粘合片卷1中,双面粘合片10以与双面剥离性的剥离衬垫20重叠的状态卷绕。由此,双面粘合片10的第一粘合面10A及第二粘合面10B分别抵接于一片剥离衬垫20的第一表面(第一剥离面)20A及第二表面(第二剥离面)20B而被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例中,双面粘合片10以第一覆盖部11成为内周侧的朝向进行卷绕,但并不限定于该朝向,还可以以第二覆盖部12成为内周侧的朝向进行卷绕。另外,图1所示的例中,双面粘合片10的第一粘合面10A及第二粘合面10B通过一片剥离衬垫20而被保护,但还可以通过2张独立的剥离衬垫分别保护双面粘合片10的第一粘合面10A及第二粘合面10B。即,抵接于第一粘合面的第一剥离面与抵接于第二粘合面的第二剥离面还可以抵接于2张不同的剥离衬垫的剥离面。使用前的双面粘合片的形态并不限定于如图1所示的卷形态,还可以为单片状。例如,还可以为2张以上的多片的双面粘合片与2张以上的多片的双面剥离性剥离衬垫交替重叠的形态。
作为剥离衬垫,例如可使用:在塑料薄膜、纸(可为树脂浸渗纸、树脂层压纸)等衬垫基材的表面具有剥离处理层的剥离衬垫;包含如氟系聚合物(聚四氟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之类的低粘接性材料的剥离衬垫等。上述剥离处理层可通过剥离处理剂对上述衬垫基材进行表面处理而形成。作为剥离处理剂的例子,可列举出:有机硅系剥离处理剂、长链烷基系剥离处理剂、氟系剥离处理剂、硫化钼(IV)等。在一个方式中,可适宜地采用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薄膜的单面或双面具有由剥离处理剂(例如有机硅系剥离处理剂)形成的剥离处理层的剥离衬垫。
<发泡体基材>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中的发泡体基材只要具有气泡结构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发泡体基材可具有单层的形态,还可以具有两层以上的复数层(多层)的形态。此处,本说明书中,所谓多层,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是指两层以上。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通过具有发泡体基材,从而具有冲击吸收性、表面形状追随性(例如高度差追随性)优异的优点。从防止层间剥离、提高柔软性等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可适宜地采用由单层(一层)的发泡体层构成的发泡体基材。
发泡体基材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优选为包含通过塑料材料的发泡体(塑料发泡体)所形成的发泡体层的发泡体基材。用于形成塑料发泡体的塑料材料(是指包含橡胶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从公知的塑料材料中适宜选择。塑料材料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适宜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塑料发泡体的具体例,可列举出:聚乙烯制发泡体、聚丙烯制发泡体等聚烯烃系树脂制发泡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发泡体、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制发泡体、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制发泡体等聚酯系树脂制发泡体;聚氯乙烯制发泡体等聚氯乙烯系树脂制发泡体;乙酸乙烯酯系树脂制发泡体;聚苯硫醚树脂制发泡体;脂肪族聚酰胺(尼龙)树脂制发泡体、全芳香族聚酰胺(芳纶(aramid))树脂制发泡体等酰胺系树脂制发泡体;聚酰亚胺系树脂制发泡体;聚醚醚酮(PEEK)制发泡体;聚苯乙烯制发泡体等苯乙烯系树脂制发泡体;聚氨酯树脂制发泡体等氨基甲酸酯系树脂制发泡体等。另外,作为塑料发泡体,还可以使用聚氯丁二烯橡胶制发泡体等橡胶系树脂制发泡体。
作为对在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而言优选的发泡体,可示例出聚烯烃系树脂制发泡体(以下也称为“聚烯烃系发泡体”)。作为构成上述聚烯烃系发泡体基材的聚烯烃系树脂,可使用公知或惯用的聚烯烃系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茂金属催化剂系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作为LLDPE的例子,可列举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Ziegler-Natta catalyst)系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催化剂系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这样的聚烯烃系树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其中,作为上述聚烯烃系树脂,优选为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更优选为聚乙烯系树脂。即,作为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发泡体基材,优选为聚乙烯系发泡体基材、聚丙烯系发泡体基材,更优选为聚乙烯系发泡体基材。此处,所谓聚乙烯系树脂,是指以乙烯作为主要单体(即,单体中的主要成分)的树脂,除HDPE、LDPE、LLDPE等以外,可包含乙烯的共聚比率超过50重量%的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同样地,所谓聚丙烯系树脂,是指以丙烯作为主要单体的树脂。
发泡体基材的平均气泡直径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10μm~1000μm的范围是适宜的。若平均气泡直径变大,则存在耐冲击性提高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平均气泡直径例如可为20μm以上,还可以为30μm以上、50μm以上、70μm以上、100μm以上或150μm以上。另外,若平均气泡直径变小,则存在双面粘合片的强度(尤其是层间剥离强度)提高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平均气泡直径例如可为700μm以下,还可以为600μm以下、500μm以下或400μm以下。此处所谓的平均气泡直径可通过下述方式而得到,即,使用显微镜(KEYENCE公司,数字显微镜VHX-1000),以倍率200倍观察将发泡体基材沿着在其移动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切断所得的截面,测定在沿着该发泡体基材的移动方向的长度1mm的测定范围内观察到的气泡的移动方向的长度,并算出它们的平均值。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移动方向(MD),在长条状的发泡体基材中,一般而言与该发泡体基材的长度方向一致。
发泡体基材的密度(表观密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0.02~0.5g/cm3。若密度为0.02g/cm3以上,则有双面粘合片的强度(尤其是层间剥离强度)提高、耐冲击性及再剥离性提高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发泡体基材的密度例如可为0.05g/cm3以上,还可以为0.07g/cm3以上,还可以为0.1g/cm3以上,还可以为0.2g/cm3以上,还可以为0.25g/cm3以上,还可以为0.3g/cm3以上。另一方面,若密度为0.5g/cm3以下,则有柔软性不会过度降低,高度差追随性提高的倾向。若双面粘合片的高度差追随性良好,则一般而言即便在贴合于具有高度差的被粘物的情况下,在与被粘物表面之间也不易产生间隙、接合可靠性、密封性提高。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发泡体基材的密度例如可为0.45g/cm3以下,还可以为0.40g/cm3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密度(表观密度)例如可通过依据JIS K6767的方法进行测定。
发泡体基材的发泡倍率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为2~50cc/g,更优选为2.5~30cc/g。若发泡倍率为2cc/g以上,则有柔软性提高,高度差追随性提高的倾向。另一方面,若发泡倍率为50cc/g以下,则有双面粘合片的强度(尤其是层间剥离强度)提高,耐冲击性及再剥离性提高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发泡体基材的发泡倍率定义为依据JIS K6767所测定的表观密度的倒数。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中所使用的发泡体基材(例如聚烯烃系发泡体基材)可利用公知或惯用的形成方法(例如利用发泡剂的形成方法等)而形成。这样的形成方法例如可包括如上述的塑料材料的成型步骤、发泡步骤、及交联步骤。另外,根据需要可包括拉伸步骤。发泡步骤还可以兼作成型步骤。作为使上述塑料发泡体交联的方法,例如可列举使用有机过氧化物等的化学交联法或照射电离性辐射线的电离性辐射线交联法等,这些方法可组合使用。作为上述电离性辐射线,可示例出:电子束、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电离性辐射线的剂量没有特别限定,可考虑发泡体基材的目标物性(例如交联度)等而设定为恰当的照射剂量。作为上述发泡体基材,可使用市售品,还可以使用对市售品实施后处理或后加工而得到的物质。或者,还可以通过向市售品的制造商传达有关组成、物性、结构、形状等的要求进行订购而获取所期望的发泡体基材。
作为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中所使用的发泡体基材,可适宜地采用在其表面形成有表层的发泡体基材。上述表层可理解为与发泡体基材的内部相比为高密度的层,可为致密层(例如实质上不具有气泡的层)。通过发泡体基材具有表层,容易提高第一覆盖部和/或第二覆盖部与该发泡体基材的接合强度。由此,存在上述接合界面处的双面粘合片的破裂得到抑制的倾向。从发泡体基材的制造容易性、防止该发泡体基材的内部与表层的边界处的破裂的观点出发,上述表层优选由构成发泡体基材的塑料材料本身构成。通过在使塑料材料发泡时将该塑料材料压挤于模具等的表面而产生的表皮层(skin layer)是包括在此处所谓的表层的概念中的一个典型例。
在发泡体基材中,还可以根据需要配混填充剂(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等)、防老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润滑剂、增塑剂、阻燃剂、表面活性剂等各种添加剂。
对于发泡体基材的表面,还可以实施公知的表面处理。例如,可实施底涂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化学表面处理或物理表面处理。更具体而言,为了提高与粘合剂层等的密合性,可实施利用惯用的表面处理、例如电晕放电处理、铬酸处理、臭氧暴露、火焰暴露、高压电击暴露、离子化辐射线处理等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的氧化处理等,还可以实施利用底涂剂、剥离剂等的涂布处理等。
发泡体基材的厚度可根据双面粘合片的使用目的、使用方式等而适宜选择,没有特别限定。从适宜地发挥对发泡体基材所期待的冲击吸收性、表面形状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使用厚度为30μm以上或50μm以上的发泡体基材是适宜的。另外,从双面粘合片的操作性(例如向窄带形状的加工性、卷绕性、冲裁加工性)等的观点出发,发泡体基材的厚度通常为4000μm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3000μm以下,还可以为2000μm以下,还可以为1500μm以下或1200μm以下。
在一些方式中,发泡体基材的厚度例如可为200μm以上,还可以为250μm以上,还可以为300μm以上。若发泡体基材变厚,则有强度提高,冲击吸收性、再剥离性提高的倾向。在将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适用于重量较重的产品、大型的产品、例如计算机、电视等大型平板显示器等用途时,特别有意义的是使用如此相对较厚的发泡体基材。在该方式中,发泡体基材的厚度例如可为4000μm以下、3000μm以下或2000μm以下。
在一些方式中,发泡体基材的厚度例如可为1000μm以下,还可以为700μm以下,还可以为400μm以下,还可以为300μm以下,还可以低于300μm,还可以低于250μm,还可以低于200μm。在将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用于携带用的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电话、智能型手机等用途时,从双面粘合片的操作性、产品的小型化、轻质化等的观点出发,特别有意义的是使用如此相对较薄的发泡体基材。在该方式中,发泡体基材的厚度例如可为30μm以上、50μm以上、70μm以上、100μm以上或125μm以上。
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硬度(25%压缩强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10kPa以上且300kPa以下的范围。此处,所谓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是指由一对平板夹持测定试样,将其压缩刚好相当于初始厚度的25%的厚度程度时的载荷(压缩率25%下的载荷),该测定试样是使将测定对象的发泡体基材切割成30mm见方的正方形状所得者堆积成约为2mm的厚度而成的。即,是指将上述测定试样压缩至相当于初始厚度的75%的厚度时的载荷。需要说明的是,在测定对象的发泡体基材的厚度大于约2mm时,直接使用将该发泡体基材切割成30mm见方的正方形状所得者作为测定资料即可。通过将25%压缩强度(以下,也简称为“压缩强度”)设为10kPa以上,而存在冲击吸收性、掉落特性提高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压缩强度例如可为30kPa以上,还可以为35kPa以上,还可以为40kPa以上,还可以为50kPa以上,还可以为60kPa以上,还可以为70kPa以上。另外,通过将压缩强度设为300kPa以下,而存在表面形状追随性提高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压缩强度例如可为200kPa以下,还可以为150kPa以下,还可以为100kPa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依据JIS K6767而测定。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测定方法。发泡体基材的压缩强度例如可通过构成该发泡体基材的塑料材料种类的选择、交联度、发泡倍率等而进行控制。
发泡体基材的长度方向(MD)的伸长率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200%~800%,更优选为400%~600%。通过将MD伸长率设为200%以上,而存在耐冲击性、对凹凸的追随性提高的倾向。通过将MD伸长率设为800%以下,而存在发泡体基材的强度提高、掉落特性(例如抑制因掉落冲击等所致的发泡体基材的损伤的性能)提高的倾向。
发泡体基材的宽度方向(TD)的伸长率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50%~800%,更优选为100%~600%。通过将TD伸长率设为50%以上,而存在耐冲击性、对凹凸的追随性提高的倾向。通过将TD伸长率设为800%以下,而存在发泡体基材的强度提高、掉落特性提高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发泡体基材的伸长率(MD伸长率、TD伸长率)依据JIS K6767而测定。发泡体基材的伸长率例如可通过构成发泡体基材的塑料材料种类的选择、发泡倍率、交联度等而进行控制。
发泡体基材的长度方向(MD)的拉伸强度(MD拉伸强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0.5MPa~20MPa,更优选为1MPa~15MPa。通过将MD拉伸强度设为0.5MPa以上,而存在再剥离性提高的倾向。通过将MD拉伸强度设为20MPa以下,而存在冲击吸收性、表面形状追随性提高的倾向。
发泡体基材的宽度方向(TD)的拉伸强度(TD拉伸强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0.2MPa~20MPa,更优选为0.5MPa~15MPa。通过将TD拉伸强度设为0.2MPa以上,而存在再剥离性提高的倾向。通过将TD拉伸强度设为20MPa以下,而存在冲击吸收性、表面形状追随性提高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发泡体基材的拉伸强度(MD拉伸强度、TD拉伸强度)依据JIS K6767而测定。发泡体基材的拉伸强度例如可通过构成该发泡体基材的塑料材料种类的选择、发泡倍率、交联度等而进行控制。
在一些方式中,作为发泡体基材,可适宜地使用闭孔率为70%以上的发泡体基材。此处,所谓“闭孔率”,是指通过下述的方法所测得的值。闭孔率的上限在原理上为100%。
(闭孔率测定方法)
首先,自发泡体基材,切取一边为5cm的平面正方形状且有一定厚度的试验片。测定上述试验片的厚度而算出试验片的表观体积V1(cm3),并且测定试验片的重量W1(g)。
其次,基于下述式子算出上述试验片中的气泡所占的表观体积V2(cm3)。需要说明的是,将构成上述试验片的树脂的密度设为1g/cm3而进行计算。
气泡所占的表观体积V2=V1-W1
接着,使上述试验片于23℃的蒸馏水中浸入自水面起100mm的深度,经过3分钟对上述试验片施加15kPa的压力。然后,将上述试验片自水中取出,去除附着于试验片表面的水分而测定该试验片的重量W2(g)。然后,基于下述式算出闭孔率。
闭孔率(%)=100-{100×(W2-W1)/V2}
在发泡体基材中,一般而言,可存在闭孔(闭孔结构)和/或开孔(开孔结构)。上述闭孔率是成为表示存在在发泡体基材中的气泡(气泡结构)中闭孔的比率的指标的值。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闭孔”,是指由壁包围且不与其它气泡连结的气泡。另一方面,所谓“开孔”,是指与其它气泡连结的气泡。在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中,若发泡体基材的闭孔率为70%以上,则存在强度、掉落特性提高的倾向。上述闭孔率更优选为80%以上。闭孔率可通过构成发泡体基材的塑料材料种类的选择、发泡倍率、拉伸条件等而进行控制。
发泡体基材(例如,聚烯烃系发泡体基材)的交联度例如可为3~60重量%。此处,所谓“交联度”,是指通过下述的方法所测得的值。
(交联度测定方法)
首先,自发泡体基材采集重量约100mg的试验片,准确称量该试验片的重量A(mg)。其次,将该试验片浸渍于120℃的二甲苯30cm3中并放置24小时后,利用200目的金属丝网进行过滤,采集金属丝网上的不溶解成分并进行真空干燥,准确称量不溶解成分的重量B(mg)。基于所获得的重量A及重量B,通过下述式,算出发泡体基材的交联度(单位:重量%)。
交联度(重量%)=100×(B/A)
上述交联度是成为表示构成发泡体基材的聚合物(例如,若为聚烯烃系发泡体,则为聚烯烃系树脂)交联的程度的指标的值。即,发泡体基材的交联度越大,则表示构成上述基材的塑料材料的交联结构越密集。若交联度变高,则存在发泡体基材的强度、掉落特性提高的倾向。若交联度变低,则存在冲击吸收性、表面形状追随性提高的倾向。从平衡良好地兼顾这些性能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发泡体基材的交联度可优选为5~50重量%,更优选为10~4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5~35重量%。交联度可通过构成发泡体基材的塑料材料种类的选择、发泡倍率、交联步骤的条件等而进行控制。
对于发泡体基材,为了使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表现设计性、光学特性(遮光性、光反射性等),还可以进行着色。
例如,在将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用于遮光用途时,发泡体基材的可见光透过率没有特别限定,与下述的双面粘合片的可见光透过率同样地,优选为15%以下(例如0~15%),更优选为10%以下(例如0~10%)。
发泡体基材的着色使用着色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着色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在将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用于遮光用途时,发泡体基材优选为着色为黑色。作为黑色,以L*a*b*色度体系中所规定的L*(亮度)计,优选为35以下(例如0~35),更优选为30以下(例如0~30)。需要说明的是,L*a*b*色度体系中所规定的a*、b*分别可根据L*的值而适宜选择。作为a*、b*,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两者均为-10~10(更优选为-5~5、进一步优选为-2.5~2.5)的范围,特别优选两者均为0或几乎为0。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L*a*b*色度体系中所规定的L*、a*、b*通过使用色差仪(商品名“CR-200”KONICA MINOLTA,INC.制造;色差仪)进行测定而求出。需要说明的是,L*a*b*色度体系是指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1976年推荐且被称为CIE1976(L*a*b*)色度体系的色彩空间。另外,L*a*b*色度体系在日本工业标准中由JIS Z8729所规定。
作为将发泡体基材着色为黑色时所使用的黑色着色剂,例如可使用碳黑(炉黑、槽法炭黑、乙炔黑、热裂法炭黑、灯黑等)、石墨、氧化铜、二氧化锰、苯胺黑、苝黑、钛黑、花青黑(cyan black)、活性碳、铁氧体(非磁性铁氧体、磁性铁氧体等)、磁铁矿、氧化铬、氧化铁、二硫化钼、铬络合物、复合氧化物系黑色色素、蒽醌系有机黑色色素等。其中,从成本、获得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碳黑。
黑色着色剂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可设为以可对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赋予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方式适宜调节的量。
另一方面,在将双面粘合片用于光反射用途时,发泡体基材优选着色为白色。作为白色,以L*a*b*色度体系中所规定的L*(亮度)计,优选为87以上(例如87~100),更优选为90以上(例如90~100)。需要说明的是,L*a*b*色度体系中所规定的a*、b*分别可根据L*的值而适宜选择。作为a*、b*,例如优选两者均为-10~10(更优选为-5~5、进一步优选为-2.5~2.5)的范围,特别优选两者均为0或几乎为0。
作为着色为白色时所使用的白色着色剂,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钛(金红石型二氧化钛、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等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锡、氧化钡、氧化铯、氧化钇、碳酸镁、碳酸钙(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等)、碳酸钡、碳酸锌、氢氧化铝、氢氧化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锌、硅酸铝、硅酸镁、硅酸钙、硫酸钡、硫酸钙、硬脂酸钡、锌白、硫化锌、滑石、二氧化硅、氧化铝、粘土、高岭土、磷酸钛、云母、石膏、白碳、硅藻土、膨润土、锌钡白、沸石、绢云母、水埃洛石等无机系白色着色剂;丙烯酸系树脂颗粒、聚苯乙烯系树脂颗粒、聚氨酯系树脂颗粒、酰胺系树脂颗粒、聚碳酸酯系树脂颗粒、有机硅系树脂颗粒、尿素-福尔马林系树脂颗粒、三聚氰胺系树脂颗粒等有机系白色着色剂等。
作为白色着色剂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可设为以可对本发明的双面粘合片赋予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方式适宜调节的量。
<粘合剂>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中,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包含选自丙烯酸系粘合剂、橡胶系粘合剂(天然橡胶系、合成橡胶系、它们的混合系等)、有机硅系粘合剂、聚酯系粘合剂、氨基甲酸酯系粘合剂、聚醚系粘合剂、聚酰胺系粘合剂、氟系粘合剂等公知的各种粘合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粘合剂而构成的粘合剂层。此处,所谓丙烯酸系粘合剂,是指将丙烯酸系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聚合物成分中的主要成分、即含量超过50重量%的成分)的粘合剂。橡胶系粘合剂等粘合剂也为相同的含义。作为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的粘合剂层,从透明性、耐候性等的观点出发,可适宜地采用由丙烯酸系粘合剂构成的粘合剂层、即丙烯酸系粘合剂层。
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是涵盖地指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的含义。同样地,“(甲基)丙烯酰基”是涵盖地指丙烯酰基及甲基丙烯酰基的含义,“(甲基)丙烯酸酯”是涵盖地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的含义。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丙烯酸系聚合物,是指包含丙烯酸系单体作为构成该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聚合物。即,是指包含源自丙烯酸系单体的单体单元(聚合残基)的聚合物。此处,所谓丙烯酸系单体,是指在1个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单体。
虽没有特别限定,但此处公开的技术的一些方式中,上述粘合剂层可为使用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所形成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层。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是指包含构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粘合剂组合物。此处,所谓“构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是指在由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获得的粘合剂中,构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上述单体成分在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中可以以未反应单体(即,聚合性官能团未反应的原料单体)的形态含有,还可以以聚合残基(即,丙烯酸系聚合物的结构单元(单体单元))的形态含有,还可以这两者的形态含有。以下,主要以粘合剂层为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的情况为例而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中的粘合剂层并不限定于丙烯酸系粘合剂层。
(单体成分)
在此处公开的技术的一方式中,上述粘合剂层可使用包含以下的成分(A)作为上述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在优选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粘合剂层可使用至少包含以下的成分(A)作为上述单体成分的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而适宜地形成。
上述成分(A)是在酯末端具有碳数1~18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以下,有时将在酯末端具有碳数为X以上且Y以下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表述为“(甲基)丙烯酸CX-Y烷基酯”。(甲基)丙烯酸C1-18烷基酯中的C1-18烷基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上述烷基为直链者及为支链者中的任一种。作为成分(A),可单独使用这样的(甲基)丙烯酸C1-18烷基酯中的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在酯末端具有直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C1-18烷基酯,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正戊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庚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正壬酯、(甲基)丙烯酸正癸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七烷基酯及(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直链C2-18烷基酯。
作为在酯末端具有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C3-18烷基酯,可示例出:(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叔戊酯、(甲基)丙烯酸新戊酯、(甲基)丙烯酸异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庚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2-丙基庚酯、(甲基)丙烯酸异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肉豆蔻酯、(甲基)丙烯酸异十五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七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硬脂酯等。
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以成分(A)包含选自丙烯酸C4-9烷基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适宜地实施。作为丙烯酸C4-9烷基酯的优选例子,可列举出: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丙烯酸异辛酯及丙烯酸异壬酯。在一些方式中,成分(A)可单独包含BA,还可以单独包含2EHA,还可以任意的重量比组合包含BA与2EHA。成分(A)组合包含BA与2EHA时的BA/2EHA的重量比例如可为5/95~95/5,还可以为20/80~80/20。在一些方式中,BA/2EHA的重量比可为5/95~60/40,还可以为10/90~40/60。
此处公开的技术例如可以成分(A)整体中丙烯酸C6-9烷基酯(例如2EHA)所占的比率为50~100重量%、60~100重量%或70~100重量%的方式适宜地实施。
上述单体成分中,除上述成分(A)以外,还可以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脂环式单体作为任意成分的成分(B)。
作为脂环式单体,可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具备(甲基)丙烯酰基或乙烯基等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合性官能团且具有含脂环结构的基团的单体。作为(B)成分,可以单独使用这种脂环式单体中的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此处,“含脂环结构的基团”是指包含至少一个脂环结构的部分。另外,“脂环结构”是指不具有芳香族性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碳环结构。在该说明书中,有时将含脂环结构的基团简称为“脂环式基团”。作为脂环式基团的优选例,可列举出包含脂环结构的烃基、烃氧基。
作为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优选脂环式单体的例子,可列举出具有脂环式基团和(甲基)丙烯酰基的脂环式(甲基)丙烯酸酯。作为脂环式(甲基)丙烯酸酯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环丙酯、(甲基)丙烯酸环丁酯、(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庚酯、(甲基)丙烯酸环辛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等、以及下述化学式所示的HPMPA、TMA-2、HCPA等。
Figure BDA0002376420190000191
脂环式单体中的脂环式基团(脂环式(甲基)丙烯酸酯的情况下,是从该脂环式(甲基)丙烯酸酯中去除(甲基)丙烯酰基而得到的部分)的碳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脂环式基团的碳数为4~24(优选为5~18、更优选为5~12)的脂环式单体。其中,优选为丙烯酸环己酯(CHA)、甲基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异冰片酯(IBXA)和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更优选为CHA和IBXA,特别优选为CHA。
构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中,除上述成分(A)以外,还可以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羟基及羧基的至少任一者的单体作为属于任意成分的成分(C)。成分(C)可仅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含羟基单体,还可以仅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含羧基单体。
作为具有羟基的单体、即含羟基单体,可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具备(甲基)丙烯酰基或乙烯基等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合性官能团且具有羟基的单体。含羟基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作为含羟基单体,可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6-羟基己酯、(甲基)丙烯酸8-羟基辛酯、(甲基)丙烯酸10-羟基癸酯、(甲基)丙烯酸12-羟基月桂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甲基环己基)甲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环烷烃酯。除此之外,可列举出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烯丙醇、2-羟基乙基乙烯基醚、4-羟基丁基乙烯基醚、二乙二醇单乙烯基醚等。这些之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可优选使用例如具有碳数2~6的羟基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在一个优选方式中,可以将选自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A)、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酸4-羟基丁酯(4HBA)和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中的1种或2种以上用作含羟基单体。此处公开的技术的适合方式中使用的含羟基单体可以是单独的4HBA、单独的2HEA、或者4HBA与2HEA的组合。
作为具有羧基的单体、即含羧基单体,可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具备(甲基)丙烯酰基或乙烯基等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合性官能团且具有羧基的单体。含羧基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作为含羧基单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甲基)丙烯酸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羧基戊酯等烯属不饱和单羧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等烯属不饱和二羧酸;它们的金属盐(例如碱金属盐);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上述烯属不饱和二羧酸的酐等。这些之中,优选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特别优选为丙烯酸。
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以成分(C)包含含羟基单体的方式适宜地实施。即,优选成分(C)仅包含含羟基单体或者包含含羟基单体及含羧基单体。在成分(C)包含含羟基单体及含羧基单体的情况下,含羟基单体在成分(C)整体中所占的比率优选超过约50重量%,更优选约为80重量%以上(例如约90重量%以上)。从减少由羧基引起的金属腐蚀等的观点等出发,优选增加含羟基单体在成分(C)中所占的比率。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以成分(C)实质上仅包含含羟基单体的方式、即单体成分实质上不含含羧基单体的方式适宜地实施。例如,可将含羧基单体在单体成分中所占的比率设为低于约1重量%、优选低于约0.5重量%、更优选低于约0.2重量%。
另外,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以成分(C)整体的约50重量%以上为含羧基单体的方式适宜地实施。含羧基单体在成分(C)整体中所占的比率更优选约为80重量%以上(例如约90重量%以上)。在欲利用起因于羧基的氢键性分子间力来提高粘合力时,增加含羧基单体在成分(C)中所占的比率可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以成分(C)实质上仅包含含羧基单体的方式、即单体成分实质上不含含羟基单体的方式适宜地实施。例如,可将含羟基单体在单体成分中所占的比率设为低于约1重量%、优选低于约0.5重量%、更优选低于约0.2重量%。
构成丙烯酸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中,除上述成分(A)以外,还可以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含杂环单体作为属于任意成分的成分(D)。作为含杂环单体的例子,可列举含环状氮单体、含环状醚基单体等。
作为含环状氮单体,可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具备(甲基)丙烯酰基或乙烯基等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合性官能团且具有环状氮结构的单体。作为含环状氮单体,例如可列举出:N-乙烯基-2-吡咯烷酮、N-乙烯基-ε-己内酰胺、甲基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内酰胺系乙烯基单体;2-乙烯基-2-噁唑啉、2-乙烯基-5-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2-噁唑啉之类的含噁唑啉基的单体;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哌啶酮、乙烯基嘧啶、乙烯基哌嗪、乙烯基吡嗪、乙烯基吡咯、乙烯基咪唑、乙烯基吗啉等具有含氮杂环的N-乙烯系单体等。作为含环状氮单体的其它例,可列举含有吗啉环、哌啶环、吡咯烷环、哌嗪环、氮丙啶环等含氮杂环的(甲基)丙烯酸系单体。具体而言,可列举出:N-丙烯酰基吗啉、N-丙烯酰基哌啶、N-甲基丙烯酰基哌啶、N-丙烯酰基吡咯烷、N-丙烯酰基氮丙啶等。作为含环状氮单体的其它例子,可列举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月桂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等马来酰亚胺系单体;N-甲基衣康酰亚胺、N-乙基衣康酰亚胺、N-丁基衣康酰亚胺、N-辛基衣康酰亚胺、N-2-乙基己基衣康酰亚胺、N-环己基衣康酰亚胺、N-月桂基衣康酰亚胺等衣康酰亚胺系单体;例如N-(甲基)丙烯酰氧基亚甲基琥珀酰亚胺、N-(甲基)丙烯酰基-6-氧基六亚甲基琥珀酰亚胺、N-(甲基)丙烯酰基-8-氧基六亚甲基琥珀酰亚胺等琥珀酰亚胺系单体等在环结构内具有烯属不饱和键的单体。上述含环状氮单体中,从内聚性等方面出发,优选为内酰胺系乙烯基单体,更优选为N-乙烯基-2-吡咯烷酮。
作为具有环状醚基的单体,可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具备(甲基)丙烯酰基或乙烯基等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合性官能团且具有环氧基、氧杂环丁基、氧杂环戊基等环状醚基的单体。作为含环氧基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4-羟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缩水甘油醚等。作为含氧杂环丁基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3-氧杂环丁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甲基-氧杂环丁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乙基-氧杂环丁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丁基-氧杂环丁基甲酯、(甲基)丙烯酸3-己基-氧杂环丁基甲酯等。作为含氧杂环戊基单体,例如可列举(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
上述成分(A)在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没有特别限定。从容易获得粘合力与内聚力的平衡良好的粘合剂层等出发,上述成分(A)的比率通常为约99重量%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约为97重量%以下,还可以约为95重量%以下。在一些方式中,上述成分(A)的比率可为90重量%以下、85重量%以下或80重量%以下。另外,从对被粘物的初始粘接性等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A)的比率通常优选约30重量%以上,更优选约为50重量%以上。在一些方式中,成分(A)在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可为超过65重量%、超过70重量%或超过75重量%。
在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单体成分除上述成分(A)以外含有上述成分(B)、上述成分(C)及上述成分(D)的至少任一成分的情况下,成分(B)、(C)、(D)的总量在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例如可为0.5重量%以上,通常为1重量%以上是适宜的,还可以为3重量%以上或5重量%以上。在一些方式中,成分(B)、(C)、(D)的总量的比率还可以为10重量%以上,还可以为15重量%以上,还可以为20重量%以上。但是,成分(B)、(C)、(D)的总量在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以与成分(A)的比率的总计成为100重量%以下的方式设定。
使用成分(B)的情况下,成分(B)在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没有特别限定。从内聚力提高、与加强层的结合性提高等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B)的比率例如可为3重量%以上,还可以为5重量%以上、8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上或30重量%以上。另外,从对被粘物的初始粘接性等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B)的比率通常为65重量%以下是适宜的。在一些方式中,上述成分(B)的比率例如可为40重量%以下,还可以为25重量%以下、15重量%以下或低于5重量%。单体成分还可以实质上不含成分(B)。
使用成分(C)的情况下,成分(C)在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没有特别限定。从作为交联起点的有效性提高等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C)的比率例如可为0.1重量%以上,还可以为0.2重量%以上或0.5重量%以上。从内聚力提高、与加强层的结合性提高等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上述成分(C)的比率例如可为1重量%以上,还可以为3重量%以上,还可以为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上或15重量%以上。另外,从对被粘物的初始粘接性等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上述成分(C)的比率为35重量%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30重量%以下,还可以为25重量%以下,还可以为20重量%以下、低于15重量%或低于10重量%。在一些方式中,单体成分还可以实质上不含成分(C)。
使用成分(D)的情况下,成分(D)在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没有特别限定。从内聚力提高、与加强层的结合性提高等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D)的比率例如可为1重量%以上,通常为3重量%以上是适宜的,还可以为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上或20重量%以上。另外,从对被粘物的初始粘接性等的观点出发,上述成分(D)的比率为35重量%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30重量%以下,还可以为25重量%以下,还可以低于20重量%、低于15重量%、低于10重量%或低于5重量%。在一些方式中,单体成分还可以实质上不含成分(D)。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单体成分还可以含有除了上述的成分(A)~成分(D)以外的单体(以下也称为“其它单体”)。
作为上述其它单体的例子,可列举不属于成分(A)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即烷基的碳数为19以上(例如19~24)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这样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正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十九烷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二十烷基酯等。这些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上述其它单体的其它例,可列举含有羟基及羧基以外的官能团且不属于成分(B)、(D)的单体。这样的含官能团单体可以向丙烯酸系聚合物中导入交联点、内聚力提高、与加强层的结合性提高等为目的而使用。作为含官能团单体,可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酰氨基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等含氨基单体;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单体;例如苯乙烯磺酸、烯丙基磺酸、2-(甲基)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甲基)丙烯酰胺丙磺酸、(甲基)丙烯酸磺丙酯、(甲基)丙烯酰氧基萘磺酸、乙烯基磺酸钠等含磺酸基单体;例如丙烯酸2-羟乙酯磷酸酯等含磷酸基单体;例如双丙酮(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甲基)丙烯酸酯、乙烯基甲基酮、乙酰乙酸乙烯酯等含酮基单体;例如异氰酸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等含异氰酸酯基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含烷氧基单体;例如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含烷氧基甲硅烷基单体等。这些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单体成分中,以调节(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Tg、提高内聚力等为目的,作为上述其它单体还可以包含可与上述成分(A)共聚的除上述示例以外的单体。作为这样的单体,可列举出:例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羧酸乙烯酯;例如苯乙烯、取代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芳基酯(例如(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芳氧基烷基酯(例如(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芳基烷基酯(例如(甲基)丙烯酸苄酯)等含芳香族性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乙烯、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异丁烯等烯烃系单体;例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等含氯单体;例如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系单体;例如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等二醇系单体;使(乙烯基聚合而成的在单体末端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乙烯基的大单体等。这些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虽没有特别限定,但成分(A)~成分(D)的总量在上述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典型的是超过约50重量%,优选约为70重量%以上,更优选约为8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约为90重量%以上。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以上述总量的比率约为95重量%以上(例如约99重量%以上)的方式适宜地实施。上述总量的比率还可以为100重量%。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以上述总量在上述单体成分整体中所占的比率为99.999重量%以下(例如99.99重量%以下)的方式适宜地实施。
虽没有特别限定,但从与加强层的密合性等的观点出发,与上述单体成分的组成对应的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20℃以下,还可以为-30℃以下,还可以为-40℃以下,还可以为-45℃以下。另外,上述共聚物的Tg例如可为-70℃以上,还可以为-65℃以上,还可以为-60℃以上,还可以为-55℃以上。
此处,与单体成分的组成对应的共聚物的Tg是指基于上述单体成分的组成通过Fox公式求出的Tg。Fox公式如下所示为共聚物的Tg、与使构成该共聚物的各单体均聚而成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i的关系式。
1/Tg=Σ(Wi/Tgi)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Fox公式中,Tg表示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单位:K),Wi表示该共聚物中的单体i的重量分数(重量基准的共聚比率),Tgi表示单体i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单位:K)。
作为算出Tg时所使用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用公知资料中所记载的值。例如,关于以下所列举的单体,该单体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用以下的值。
Figure BDA0002376420190000261
关于上述示例以外的单体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用“Polymer Handbook”(第3版,John Wiley&Sons,Inc.,1989年)中所记载的数值。关于上述Polymer Handbook中记载有多种数值的单体,采用最高值。关于上述Polymer Handbook中也未记载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单体,使用通过日本专利申请2007-5127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测定方法所获得的值。
<粘合剂组合物>
此处公开的粘合剂层可使用以聚合物、未聚合物(即,聚合性官能团未反应的形态)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的形态包含如上所述的组成的单体成分的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可为如下各种形态:在有机溶剂中包含粘合剂(粘合成分)的形态的组合物(溶剂型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剂分散于水性溶剂中的形态的组合物(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以利用紫外线、辐射线等活性能量射线进行固化而形成粘合剂的方式制备的组合物(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在加热熔融状态下进行涂敷并冷却至室温附近时会形成粘合剂的热熔型粘合剂组合物等。
此处,本说明书中,“活性能量射线”是指具备能够引起聚合反应、交联反应、引发剂的分解等化学反应的能量的能量射线。此处提及的活性能量射线的例子中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之类的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电子射线、中子射线、X射线之类的辐射线等。另外,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的概念中包括:活性能量射线聚合型粘合剂组合物,其构成为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之前为流动性,且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聚合反应进行而可形成粘弹性体(粘合剂);及活性能量交联型粘合剂组合物,其构成为通过去除溶剂等而形成粘合剂层后,通过对该粘合剂层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交联反应进行而可改变粘合物性。从浸渗至加强层中的浸渗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活性能量射线聚合型粘合剂组合物。
上述粘合剂组合物代表性的是以聚合物的形态来包含该组合物的单体成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单体种类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重量的一部分。)。形成上述聚合物时的聚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聚合方法。例如,可以适当采用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等热聚合(代表性地,在热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照射紫外线等光来进行的光聚合(代表性地,在光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照射β射线、γ射线等辐射线来进行的辐射线聚合等。其中,优选为光聚合。这些聚合方法中,聚合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选择现有公知的单体供给方法、聚合条件(温度、时间、压力、光照射量、辐射线照射量等)、单体以外的使用材料(聚合引发剂、表面活性剂等)等来进行。
聚合时,可以根据聚合方法、聚合方式等来使用公知或惯用的光聚合引发剂、热聚合引发剂。这种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适当组合使用2种以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缩酮系光聚合引发剂、苯乙酮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醚系光聚合引发剂、酰基氧化膦系光聚合引发剂、α-酮醇系光聚合引发剂、芳香族磺酰氯系光聚合引发剂、光活性肟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姻系光聚合引发剂、苯偶酰系光聚合引发剂、二苯甲酮系光聚合引发剂、噻吨酮系光聚合引发剂等。作为热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偶氮系聚合引发剂、过氧化物系引发剂、由过氧化物与还原剂的组合形成的氧化还原系引发剂、取代乙烷系引发剂等。需要说明的是,热聚合优选在例如20~100℃(代表性地为40~80℃)左右的温度下实施。这种热聚合引发剂或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可设为与聚合方法、聚合方式等相符的通常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相对于聚合对象的单体100重量份,可以使用聚合引发剂约0.001~5重量份(代表性地约为0.01~2重量份、例如约为0.01~1重量份)。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粘合剂组合物可含有包含该组合物的单体成分(原料单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单体混合物的聚合反应产物。上述单体混合物还可以包含单体成分的全部。上述单体混合物的聚合反应产物可通过使该单体混合物至少部分聚合而制备。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粘合剂组合物可含有包含上述单体成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或完全聚合物。
(包含单体成分的聚合物及未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
在一些方式中,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粘合剂组合物以聚合反应产物(部分聚合物或完全聚合物)的形态含有包含上述单体成分(原料单体)的一部分的单体混合物,以未聚合物(未反应的单体)的形态含有上述单体成分的剩余部分。如此含有未反应单体的粘合剂组合物即便实质上不含溶剂或分散介质或者含量相对较少,也可以成为低粘度的粘合剂组合物,且通过使该未反应单体聚合而可形成发挥良好的粘合性能的粘合剂层。从促进该粘合剂组合物浸渗至加强层中的观点出发,优选粘合剂组合物为低粘度。
另外,此处公开的粘合剂组合物还可以为包含单体成分(原料单体)中的一部分种类的单体的单体混合物的完全聚合物溶解于剩余种类的单体或其部分聚合物中的形态。这样的形态的粘合剂组合物也包括在包含单体成分的聚合物及未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的例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谓“完全聚合物”,是指聚合转化率超过95重量%。上述完全聚合物的聚合转化率例如还可以为97重量%以上,还可以为99重量%以上,还可以实质上为100重量%。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可含有包含上述单体成分的一部分的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这样的部分聚合物是源自上述单体成分的聚合物与上述单体成分中的未反应的单体的混合物,典型的是呈现浆液状(具有粘性的液状)。以下,有时将该性状的部分聚合物称为“聚合物浆液”或简称为“浆液”。
获得单体混合物的聚合反应产物时的聚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适宜选择如上所述的各种聚合方法而使用。从有效、简便性的观点出发,可适宜地采用光聚合法。通过光聚合,可利用光的照射量(光量)等聚合条件,而容易地控制上述单体混合物的聚合转化率。
上述部分聚合物中的单体混合物的聚合转化率(单体转化率(monomerconversion))没有特别限定。从抑制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而提高浸渗至加强层中的浸渗性的观点出发,上述聚合转化率例如可设为约70重量%以下,优选设为约60重量%以下,还可以约为50重量%以下,还可以约为40重量%以下,还可以约为35重量%以下。聚合转化率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但从涂敷性、固化后(聚合反应后)的粘合物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为约1重量%以上是适宜的,优选约为5重量%以上,还可以约为10重量%以上。
包含上述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例如可通过使包含上述单体成分(原料单体)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单体混合物通过适当的聚合方法(例如光聚合法)进行部分聚合而容易地获得。包含上述部分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中,除该部分聚合物以外,还可以包含根据需要使用的其它成分(例如光聚合引发剂、多官能单体、丙烯酸系低聚物、硅烷偶联剂、原料单体的剩余部分、交联剂、增粘树脂等)。含有这样的其它成分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在上述单体混合物的一部分中预先混合其它成分的方法、在上述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中添加其它成分的方法等。这些方法可适宜组合。
多官能单体是具备至少2个(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合性官能团(典型的是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团)的单体。通过使用多官能单体,可在由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层中导入交联结构。因此,使用多官能单体可有助于调节下述的凝胶成分。另外,通过适宜地使用多官能单体,可适度地提高粘合剂层的内聚性,且可提高粘合剂层与加强层的结合性。
作为多官能单体的例子,可列举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2-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2-十二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元醇与(甲基)丙烯酸的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基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作为它们中的优选例,可列举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和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其中作为优选的例子,可列举出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性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从反应性等的观点出发,通常优选具有2个以上丙烯酰基的多官能单体。
多官能单体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按照实现该多官能单体的使用目的方式适合地设定。从平衡良好地兼顾此处公开的优选的储能模量和其它粘合性能或其它特性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相对于单体成分100重量份,多官能单体的用量可设为约3重量份以下,优选约为2重量份以下,还可以约为1重量份以下,还可以约为0.5重量份以下,还可以为0.3重量份以下。关于使用多官能单体时的用量的下限,只要相对于单体成分100重量份,大于0重量份即可,没有特别限定。通常,通过将多官能单体相对于单体成分100重量份的用量设为约0.001重量份以上,从而可适宜地发挥该多官能单体的使用效果。在一些方式中,多官能单体相对于单体成分100重量份的用量例如可约为0.01重量份以上,还可以为0.05重量份以上。
优选的是,多官能单体的用量中的至少一部分添加至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中,在该多官能单体所具有的聚合性官能团未反应的状态下,含有于粘合剂组合物中。由此,抑制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上升而提高该粘合剂组合物浸渗至加强层中的浸渗性,且通过使该多官能单体的聚合性官能团反应而可形成内聚性良好的粘合剂层。还可以将多官能单体的全部用量添加至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中。
此处公开的粘合剂组合物中,从粘合力提高等的观点出发,可以配混丙烯酸系低聚物。作为丙烯酸系低聚物,优选使用Tg比与上述单体成分的组成对应的共聚物的Tg(典型的是,大致对应于由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粘合剂中所含的基础聚合物的Tg)更高的聚合物。使用丙烯酸系低聚物还可以有助于粘合剂层与加强层的结合性提高。
上述丙烯酸系低聚物理想的是Tg为约0℃以上且约300℃以下,优选为约20℃以上且约3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约40℃以上且约300℃以下。通过Tg在上述范围内,可适宜地提高粘合力及与加强层的结合性。需要说明的是,丙烯酸系低聚物的Tg和与上述单体成分的组成对应的共聚物的Tg同样地,为基于Fox公式计算的值。
丙烯酸系低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典型的是约为1000以上且低于约30000,优选约为1500以上且低于约20000,进一步优选约为2000以上且低于约10000。通过使Mw不过低,而存在容易获得良好的粘合力的倾向。另外,通过使Mw不过高,而容易提高加强层与粘合剂层的结合性。例如,抑制因配混低聚物导致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上升,使该粘合剂组合物容易浸渗于加强层的空隙中。丙烯酸系低聚物的Mw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进行测定,并以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的形式而求出。具体而言,东曹株式会社制造的HPLC8020中使用TSK gel GMH-H(20)×2根作为柱,利用四氢呋喃溶剂在流速约0.5ml/分钟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作为构成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单体,可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之类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之类的(甲基)丙烯酸与脂环族醇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之类的(甲基)丙烯酸芳酯;由萜烯化合物衍生醇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等。这种(甲基)丙烯酸酯可单独使用1种或者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丙烯酸系低聚物,从可进一步提高粘合剂层的粘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包含以如下单体为代表的具有体积相对较大的结构的丙烯酸系单体作为单体单元:(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之类的烷基具有支链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之类的(甲基)丙烯酸与脂环式醇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之类的(甲基)丙烯酸芳基酯等具有环状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另外,在合成丙烯酸系低聚物时、制作粘合剂层时采用紫外线的情况下,从不易阻碍聚合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饱和键,可将烷基具有支链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者与脂环式醇的酯适宜地用作构成丙烯酸系低聚物的单体。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作为优选的丙烯酸系低聚物,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DCPMA)、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XMA)、丙烯酸异冰片酯(IBXA)、丙烯酸二环戊酯(DCPA)、甲基丙烯酸1-金刚烷基酯(ADMA)、丙烯酸1-金刚烷基酯(ADA)各自的均聚物、以及CHMA与甲基丙烯酸异丁酯(IBMA)的共聚物、CHMA与IBXMA的共聚物、CHMA与丙烯酰基吗啉(ACMO)的共聚物、CHMA与二乙基丙烯酰胺(DEAA)的共聚物、AD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共聚物、DCPMA与IBXMA的共聚物、DCPMA与MMA的共聚物等。上述的各共聚物中,相对于前文中所记载的单体种的用量,后文中所记载的单体种的用量以重量基准,例如可为0.1倍以上且10倍以下,还可以为0.2倍以上且5倍以下,还可以为0.3倍以上且3倍以下,还可以为0.5倍以上且2倍以下,但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
在使此处公开的粘合剂组合物中含有丙烯酸系低聚物的情况下,其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从适宜地享有由使用丙烯酸系低聚物所带来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相对于单体成分100重量份的丙烯酸系低聚物的含量例如可为3重量份以上,还可以为5重量份以上,还可以为7重量份以上。另外,从对被粘物、发泡体基材的初始粘接性、与加强层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相对于单体成分100重量份的丙烯酸系低聚物的含量通常设为50重量份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30重量份以下,还可以为20重量份以下。
此处公开的粘合剂组合物还可以在包含单体成分(原料单体)的一部分的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中配混有上述单体原料的剩余部分。上述单体成分的剩余部分可为包含在上述单体成分中的单体中的一部分的种类,还可以为一部分的分量。例如,针对构成单体成分的多种单体中属于成分(B)~(D)的任一者的一种单体,可将其一部分或全部自上述单体混合物中除外,对该单体混合物的部分聚合物配混上述除外的单体。自上述单体混合物中除外的单体成分的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单体成分整体的1~50重量%左右,还可以为5~20重量%左右。
此处公开的粘合剂组合物中,可根据需要配混公知的硅烷偶联剂。硅烷偶联剂可有助在加强层与粘合剂层的结合性提高、发泡体基材与粘合剂层的结合性提高。作为硅烷偶联剂,可列举出: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2-(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含环氧基的硅烷偶联剂;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N-(1,3-二甲基亚丁基)丙胺、N-苯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含氨基的硅烷偶联剂;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含(甲基)丙烯酰基的硅烷偶联剂;3-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含异氰酸酯基的硅烷偶联剂等。相对于单体成分100重量份,硅烷偶联剂的用量为1重量份以下是适宜的,优选为0.01~1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0.02~0.6重量份。
作为如此由包含单体成分的聚合物及未聚合物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粘合剂时的固化方法(聚合方法),可适宜地采用光聚合法。这样的粘合剂组合物可理解为光固化型(聚合型)粘合剂组合物。关于包含通过光聚合法所制备的聚合反应产物的粘合剂组合物,特别优选采用光聚合法作为其固化方法。通过光聚合法所获得的聚合反应产物已经包含光聚合引发剂,因此使包含该聚合反应产物的粘合剂组合物进一步固化而形成粘合剂时,即便不追加新的光聚合引发剂,也可以进行光固化。或者,还可以为在通过光聚合法所制备的聚合反应产物中根据需要追加光聚合引发剂所得的组成的粘合剂组合物。所追加的光聚合引发剂与用于制备聚合反应产物的光聚合引发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光聚合以外的方法所制备的粘合剂组合物可通过添加光聚合引发剂而成为光固化性。光固化性的粘合剂组合物具有即便为较厚的粘合剂层也可以容易地形成的优点。在优选的一个方式中,由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粘合剂时的光聚合可通过紫外线照射而进行。紫外线照射可使用公知的高压汞灯、低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黑光灯等。
(以完全聚合物的形态包含单体成分的粘合剂组合物)
其它一些方式的粘合剂组合物可以以完全聚合物的形态包含粘合剂组合物的单体成分。这样的粘合剂组合物例如可为作为单体成分的完全聚合物的丙烯酸系聚合物含有在有机溶剂中的溶剂型粘合剂组合物、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分散于水性溶剂(分散介质)中的水分散型粘合剂组合物等的形态。
此处公开的粘合剂组合物可含有交联剂。作为交联剂,可使用粘合剂的领域中公知或惯用的交联剂。作为交联剂的例子,可列举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噁唑啉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三聚氰胺系交联剂、过氧化物系交联剂、脲系交联剂、金属烷氧基化合物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系交联剂、金属盐系交联剂、碳二亚胺系交联剂、胺系交联剂等。交联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交联剂的含量(在包含两种以上的交联剂的情况下为它们的总量)没有特别限定。从实现平衡良好地发挥粘接力、内聚力等粘合特性的粘合剂的观点出发,相对于粘合剂组合物中所含的单体成分100重量份,交联剂的含量通常设为约5重量份以下是适宜的,优选设为约0.001~5重量份,更优选设为约0.001~4重量份,进一步优选设为约0.001~3重量份。或者,还可以为实质上不含如上所述的交联剂的粘合剂组合物。
在一些方式中,作为交联剂,可将异氰酸酯系交联剂与环氧系交联剂组合而使用。在该方式中,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含量与环氧系交联剂的含量的关系没有特别限定。从平衡良好地兼顾对加强层的密合性及内聚性的观点出发,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含量例如可为多于环氧系交联剂的含量的1倍的量,还可以为2倍以上,还可以为5倍以上,还可以为7倍以上。另外,从有效地提高粘合剂层的内聚性的观点出发,异氰酸酯系交联剂的含量例如以环氧系交联剂的含量的200倍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100倍以下,还可以为50倍以下,还可以为20倍以下。
作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可适宜地使用多官能异氰酸酯(是指每1个分子具有平均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包含具有异氰脲酸酯结构)。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作为多官能异氰酸酯的例子,可列举出:脂肪族多异氰酸酯类、脂环族多异氰酸酯类、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类等。
作为脂肪族多异氰酸酯类的具体例,可列举出:1,2-亚乙基二异氰酸酯;1,2-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3-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4-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2-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3-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4-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5-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2,5-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2-甲基-1,5-戊二异氰酸酯、3-甲基-1,5-戊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脂环族多异氰酸酯类的具体例,可列举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2-环己基二异氰酸酯、1,3-环己基二异氰酸酯、1,4-环己基二异氰酸酯等环己基二异氰酸酯;1,2-环戊基二异氰酸酯、1,3-环戊基二异氰酸酯等环戊基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氢化甲苯二异氰酸酯、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氢化四甲基二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芳香族多异氰酸酯类的具体例,可列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2'-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醚二异氰酸酯、2-硝基二苯基-4,4'-二异氰酸酯、2,2'-二苯基丙烷-4,4'-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丙烷二异氰酸酯、间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萘-1,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3,3'-二甲氧基二苯基-4,4'-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1,4-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1,3-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优选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可示例出每1个分子平均具有3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多官能异氰酸酯。该3官能以上的异氰酸酯可为2官能或3官能以上的异氰酸酯的多聚物(典型的是二聚物或三聚物)、衍生物(例如多元醇与2分子以上的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加成反应产物)、聚合物等。例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二聚物、三聚物、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异氰脲酸酯结构的三聚物加成物)、三羟甲基丙烷与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反应产物、三羟甲基丙烷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反应产物、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聚醚多异氰酸酯、聚酯多异氰酸酯等多官能异氰酸酯。作为该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市售品,可列举出: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制造的商品名“DURANATE TPA-100”、Nippon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的商品名“CORONATE L”、Nippon PolyurethaneIndustry Co.,Ltd.制造的商品名“CORONATE HL”、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的商品名“CORONATE HK”、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的商品名“CORONATE HX”、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 Co.,Ltd.制造的商品名“CORONATE2096”等。
作为环氧系交联剂,可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在1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环氧基的化合物。优选为在1个分子中具有3~5个环氧基的环氧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可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虽没有特别限定,但作为环氧系交联剂的具体例,例如可列举出:N,N,N',N'-四缩水甘油基间苯二甲胺、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基甲基)环己烷、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甘油多缩水甘油醚等。作为环氧系交联剂的市售品,可列举出: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TETRAD-C”及商品名“TETRAD-X”、DIC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EPICLON CR-5L”、Nagase chemteX公司制造的商品名“DENACOL EX-512”、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TEPIC-G”等。
粘合剂组合物中,可根据需要含有增粘树脂。增粘树脂可有助于对被粘物的粘合力提高、对发泡体基材的粘合力提高。作为增粘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选自酚系增粘树脂、萜烯树脂、改性萜烯树脂(萜烯酚树脂等)、松香系增粘树脂(未改性松香、松香酯、它们的氢化物、歧化物、聚合物等)、石油树脂、苯乙烯树脂、香豆酮-茚树脂、酮系树脂等公知的各种增粘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优选例子,可列举聚合松香酯等松香系增粘树脂及萜烯酚树脂。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作为上述增粘树脂,可适宜地使用软化点(软化温度)约为100℃以上(优选约为120℃以上,更优选约为135℃以上)的增粘树脂。通过包含具有上述的下限值以上的软化点的增粘树脂的粘合剂,可实现耐回弹性更优异的粘合片。上述示例的增粘树脂中,可适宜地使用具有这样的软化点的萜烯系增粘树脂(例如萜烯酚树脂)、松香系增粘树脂(例如聚合松香的酯化物)等。上述增粘树脂例如可以包含软化点135℃以上的萜烯酚树脂的方式适宜地使用。另外,通过包含软化点140℃以上的增粘树脂的粘合剂,可实现特别优异的耐回弹性。例如,可适宜地使用软化点为140℃以上的萜烯酚树脂。增粘树脂的软化点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设为约200℃以下(典型的是约为18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增粘树脂的软化点可基于JIS K2207中所规定的软化点试验方法(环球法)进行测定。
增粘树脂的用量理想的是在粘合剂层不变得过硬的范围内进行设定,通常优选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重量份,设为40重量份以下、20重量份以下或10重量份以下。此处公开的技术可以相对于基础聚合物100重量份、增粘树脂的用量为5重量份以下或者实质上不含增粘树脂的方式适宜地实施。由此,即便实质上不含溶剂或分散介质或含量相对较少,也容易获得低粘度的粘合剂组合物。
另外,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粘合剂组合物中,可根据需要含有粘合剂的领域中公知的各种添加剂。例如可根据用途适宜添加染料、颜料等着色剂、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增塑剂、软化剂、交联助剂、流平剂、抗氧化剂、防老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阻聚剂等。关于这样的各种添加剂,可通过常规方法使用现有公知的物质,由于并没有特别地表征本发明,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作为用于形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可适宜地采用活性能量射线(典型的是光)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上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中,特别优选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聚合型粘合剂组合物。上述活性能量射线聚合型粘合剂组合物即便实质上不含溶剂或分散介质或者含量相对较少,也可以成为低粘度的粘合剂组合物,且通过使该未反应单体聚合而可形成发挥良好的粘合性能的粘合剂层。从提高粘合剂与加强层的结合性的观点出发,有意义的是粘合剂组合物为低粘度。尤其是,对如无纺布等具有空隙的加强层,赋予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后,使该粘合剂组合物固化(优选为聚合),由此可形成良好地浸渗于加强层且内聚力优异的粘合剂层。具有如此形成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片可成为自被粘物剥离时该双面粘合片的破碎、破裂得到抑制且非残胶性优异的双面粘合片。
在另一些方式中,作为用于形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组合物,还可以使用单体成分的完全聚合物溶解或分散在溶剂中的形态的粘合剂组合物。在这样的粘合剂组合物中,溶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在一些方式中,溶剂的含量可为粘合剂组合物整体的70重量%以下,还可以为55重量%以下,还可以为45重量%以下。粘合剂组合物中所含的溶剂是应在由该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粘合剂层的过程中通过干燥等而去除的成分。因此,从双面粘合片的生产率提高,材料成本、能量成本降低等的观点出发,优选抑制溶剂的含量。另外,从环境负荷减少等的观点出发,也优选减少有机溶剂的用量。进而,通过减少溶剂的含量,而存在容易抑制在溶剂去除时在粘合剂层内产生发泡的现象的倾向。从粘合性能的均质性提高、非残留残留性提高的观点出发,减少溶剂的含量变得有利。
上述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并没有特別限定,通常为50Pa·s以下是适宜的,优选为25Pa·s以下。若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变低,则通过对加强层赋予该粘合剂组合物,而存在形成与该加强层的粘结性良好的粘合剂层的倾向。在使用具有空隙的加强层(例如无纺布)时,特别有意义的是降低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而提高浸渗性。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例如可为20Pa·s以下,还可以为15Pa·s以下,还可以为10Pa·s以下,还可以为8Pa·s以下。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的下限并没有特別限制。从提高粘合剂组合物的流平性、厚度控制的容易性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例如可为1Pa·s以上,还可以为2Pa·s以上,还可以为3Pa·s以上。
对于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使用BH粘度计,在测定温度30℃、转速10rpm的条件下测定。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也使用相同的测定方法。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例如可通过该粘合剂组合物中所含的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未聚合物和/或溶剂的种类及量、其它成分(例如丙烯酸系低聚物、增粘树脂等)的种类及量等而进行调节。
<加强层>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包含与在第一粘合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作为上述加强层,没有特别限定,可适宜地使用可配置在第一粘合面与发泡体基材之间的物质。作为加强层,例如可利用:由麻、棉等天然纤维、聚酯、维尼纶等合成纤维、醋酸纤维素(acetate)等半合成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无机纤维、金属纤维等纤维状物质构成的纤维质片;多孔质聚乙烯薄膜等多孔质聚烯烃膜、多孔质聚乙烯醇膜、多孔质聚酰胺膜等多孔质树脂膜;聚乙烯(PE)薄膜、聚丙烯(PP)薄膜、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等聚烯烃系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等聚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等塑料薄膜;铝箔、铜箔等金属箔等。对于加强层,还可以实施底涂剂的赋予、电晕放电处理等用以强化粘合剂与加强层的结合的处理。
上述纤维质片的概念包括由如上所述的各种纤维状物质的单独或混纺等形成的织布、无纺布、针织物、网状物等。此处,无纺布的概念包括如使用通常的抄纸机所制作的无纺布、例如日本纸、优质纸等纸类。另外,上述无纺布的概念包括毡。上述塑料薄膜典型地指非多孔质的塑料膜,是与上述的织布、无纺布等纤维质片或上述的多孔质树脂膜区别的概念。作为上述塑料薄膜,可使用无拉伸薄膜及拉伸(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薄膜的任意者。
加强层的厚度优选为以不严重损害双面粘合片的柔软性的方式进行设定。在一些方式中,加强层的厚度例如可为150μm以下,还可以为100μm以下、80μm以下、70μm以下或60μm以下。另外,从强度、操作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15μm以上、20μm以上、25μm以上或30μm以上。从平衡良好地兼顾耐回弹性与强度的观点出发,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加强层的厚度例如可为30μm~60μm,还可以为35μm~55μm,还可以为40μm~50μm。
作为上述加强层,优选使用具有空隙的加强层。上述加强层的空隙典型的是可为在该加强层的表面开口的空隙、换言之对加强层的外部开放的空隙。通过具有这样的空隙的加强层,而存在该加强层与粘合剂层的结合性提高的倾向。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一部分进入至上述空隙中。即,粘合剂层浸渗于加强层中。由此,可提高加强层与粘合剂层的结合性,提高非残胶性。
作为具有空隙的加强层,可利用上述的纤维质片、多孔质树脂膜。其中,优选为使用纤维质片。通过使粘合剂浸渗于作为加强层的纤维质片,可使该粘合剂作为构成纤维质片的纤维的粘合剂发挥作用,提高纤维质片的强度。使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浸渗于纤维质片中还可以有助于强化该粘合剂层。因此,通过在覆盖部中使在双面粘合片的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浸渗于纤维质片而设置,可抑制该双面粘合片的剥离时的破碎、破裂,且可发挥良好的非残胶性。其结果为,可有效地改善双面粘合片的剥离性。
另外,纤维质片的变形容易性(例如伸缩容易性)优异,该双面粘合片对卷绕、弯折的适应性较高。从在处于使用前的双面粘合片卷绕成螺旋状的形态的情况、在制造或使用的过程中使双面粘合片通过搬送辊的情况等情况下,抑制在构成双面粘合片的各层之间产生褶皱、浮起的现象的观点出发,上述特性较为有利。抑制上述褶皱、浮起的产生可有助于非残胶性提高、外观质量提高。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可使用无纺布作为上述加强层。作为无纺布,例如可使用包含木浆、麻浆等纸浆类、棉、麻(例如马尼拉麻)等天然纤维的无纺布;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等聚酯纤维、人造丝、维尼纶、乙酸酯纤维、聚乙烯醇(PVA)纤维、聚酰胺纤维、聚烯烃纤维、聚氨酯纤维等化学纤维(合成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组合使用材质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纤维而构成的无纺布等。其中,从粘合剂的浸渗性、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以木浆、麻浆(例如以马尼拉麻作为原料的麻浆)等浆作为结构纤维的无纺布、由PET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等。
无纺布中,除如上所述的结构纤维以外,还可以含有淀粉(例如阳离子化淀粉)、聚丙烯酰胺、粘胶(viscose)、聚乙烯醇、脲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聚酰胺聚胺表氯醇等树脂成分。上述树脂成分可作为该无纺布基材的纸力增强剂发挥作用。通过根据需要使用该树脂成分,可调节无纺布基材的强度。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无纺布基材可另外根据需要含有成品率提高剂、滤水剂、粘度调节剂、分散剂等有关制造无纺布的领域中通常的添加剂。
纤维质片(例如无纺布)的厚度通常为约150μm以下是适宜的。从容易使粘合剂充分地浸渗于纤维质片的内部的观点出发,上述厚度例如还可以为100μm以下,还可以为80μm以下,还可以为70μm以下,还可以为60μm以下。从强度、操作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厚度通常为10μm以上是适宜的,优选为15μm以上,还可以为20μm以上、25μm以上、30μm以上或40μm以上。
纤维质片(例如无纺布)的基重通常为约4g/m2以上是适宜的。在一些方式中,可适宜地使用上述基重为约5g/m2以上、约7g/m2以上、约10g/m2以上或约12g/m2以上的纤维质片。若基重变高,则存在纤维质片的强度、操作性提高的倾向。另一方面,从容易使粘合剂充分地浸渗至纤维质片的内部的观点出发,上述基重通常为约30g/m2以下是适宜的,优选约为25g/m2以下,还可以约为20g/m2以下,还可以约为18g/m2以下,还可以约为16g/m2以下。
纤维质片(例如无纺布)的体积密度通常为约0.1g/cm3以上是适宜的,优选为约0.2g/cm3以上、例如约0.25g/cm3以上。若体积密度变高,则存在纤维质片的强度、操作性提高的倾向。另一方面,上述体积密度例如可约为1.1g/cm3以下,还可以约为0.8g/cm3以下。从容易使粘合剂浸渗至纤维质片的内部的观点出发,上述体积密度通常为约0.6g/cm3以下是适宜的,优选约为0.5g/cm3以下。在一些方式中,可适宜地使用体积密度约为0.4g/cm3以下、进而约为0.35g/cm3以下、例如约为0.3g/cm3以下的纤维质片。
虽没有特别限定,但加强层的长度方向(MD)的拉伸强度(MD拉伸强度)例如可为1N/15mm以上。若加强层的MD拉伸强度变高,则存在更良好地防止双面粘合带的剥离时的破碎、破裂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加强层的MD拉伸强度例如可为2N/15mm以上,还可以为3N/15mm以上。另外,加强层的MD拉伸强度通常优选50N/15mm以下,例如还可以为30N/15mm以下、20N/15mm以下或10N/15mm以下。若MD拉伸强度变低,则存在粘合剂的浸渗性、加强层的变形容易性提高的倾向。
虽没有特别限定,但出于与MD拉伸强度相同的理由,加强层的宽度方向(TD)的拉伸强度(TD拉伸强度)例如可为1N/15mm以上、2N/15mm以上或3N/15mm以上。另外,出于与MD拉伸强度相同的理由,上述TD拉伸强度例如可为50N/15mm以下、30N/15mm以下、20N/15mm以下或10N/15m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层的拉伸强度(MD拉伸强度、TD拉伸强度)依据JIS P8113,以宽度每15mm的值的形式测定。即,试验片使用将用作加强层的片状材料(例如无纺布)切割成宽度15mm的带状而得到的物体来进行测定。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也使用相同的测定方法。加强层的拉伸强度可通过加强层的构成材料(例如构成纤维质片的纤维的材质)、体积密度、厚度等进行控制。
在使用具有空隙的加强层(例如无纺布等纤维质片)的方式中,该加强层优选:在利用以下的方法进行的透液性试验中,透过时间为1000秒以下。
(透液性试验)
准备内径20mm、高度75mm的圆筒。将用作加强层的片状材料(例如无纺布)切割成可充分覆盖上述圆筒的开口部的尺寸(例如50mm见方的正方形)而准备试验片。利用该试验片自外侧覆盖上述圆筒的一端的开口部,利用四氟乙烯制密封件将伸出至该开口部的外侧的部分固定在上述圆筒的外周。将由上述片状材料覆盖的一侧的端部作为下侧,以该下侧成为悬空的状态的方式,将上述圆筒垂直地立起而保持。然后,自上述圆筒的上端开口部,缓慢地投入试验液(下述的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10g,测量直至该试验液透过上述试验片而最初滴落为止的时间。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也使用相同的方法。
作为上述试验液,使用在以下的条件下制备的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粘度6.0Pa·s)。
[试验液的制备方法]
在由丙烯酸2-乙基己酯(90重量份)及丙烯酸(10重量份)构成的单体混合物中,配混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 651”BASF公司制造、0.05重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 184”BASF公司制造、0.05重量份)。对该配混物,照射包含460nm以下的波长的紫外线,使上述单体混合物进行部分聚合,直至上述配混物的粘度(BH粘度计、No.5转子、10rpm、测定温度:30℃)成为6.0Pa·s,获得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将该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用作上述透液性试验用的试验液。
若加强层的透液性变高(透过时间短),则存在赋予至加强层的粘合剂组合物容易渗透(浸渗)至加强层的内部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上述透过时间例如可为800秒以下,还可以为600秒以下,还可以为400秒以下,还可以为200秒以下。上述透过时间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从加强层的强度、操作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为10秒以上是适宜的,可为20秒以上,还可以为30秒以上。在一些方式中,加强层的透过时间还可以为50秒以上或70秒以上。
<第一覆盖部>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构成为:第一覆盖部及第二覆盖部中至少第一覆盖部包含在第一粘合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及与该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上述加强层是具有空隙的加强层(例如无纺布),上述粘合剂层优选为浸渗于上述加强层中。
在一些方式中,上述粘合剂层可包含构成第一覆盖部的外表面(兼作双面粘合片的第一粘合面)的外层、及构成第一覆盖部的内表面的内层。上述外侧层典型的是包含覆盖加强层的外表面的部分。上述内侧层典型的是包含覆盖加强层的内表面的部分。在浸渗于具有空隙的加强层(例如无纺布)而设置有粘合剂层,且该粘合剂层包含上述外侧层及上述内侧层的方式中,浸渗于上述加强层中的粘合剂层可为外侧层,也可以为内侧层,还可为外侧层及内侧层这两者。在外侧层及内侧层这两者浸渗于加强层的情况下,浸渗至加强层中的程度在外侧层与内侧层中可以为相同程度也可以不同。从有效地提高非残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至少外侧层浸渗于加强层中。
作为形成与加强层结合的粘合剂层的方法,可应用现有公知的各种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在加强层直接涂布粘合剂组合物的方法(直接法);在适当的剥离面上涂布粘合剂组合物而在该剥离面上形成粘合剂层,将该粘合剂层贴合于加强层而进行转印的方法(转印法)等。还可以将这些方法组合而使用。在如上所述粘合剂层包含外侧层及内侧层的构成中,还可以通过转印法形成外侧层及内侧层的一者,通过直接法形成另一者。例如,还可以通过在加强层的内表面转印内侧层后,在该加强层的外表面涂布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外侧层。粘合剂组合物的涂布例如可使用凹版辊式涂布机、逆转辊涂布机、辊舐涂布机、浸渍辊涂布机、棒涂机、刮刀式涂布机、喷雾涂布机等公知或惯用的涂布机进行。
在具备加强层的双面粘合片的一些方式中,优选在该加强层(例如无纺布等纤维质片)中以空隙面积成为500μm2/400μm以下的方式浸渗有粘合剂层。
此处,所谓“空隙面积”,是指沿着与构成双面粘合片的无纺布基材的移动方向(MD方向,典型的是片材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切断线,将该双面粘合片在厚度方向上切断所得的截面(纵截面)中,该截面的长度(典型的是,相当于无纺布基材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每400μm中观察到的空隙的面积(在该截面上的开口面积)。该空隙面积例如可通过对利用倍率100~1000倍左右(例如300倍)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上述截面而得到的图像(SEM图像)进行分析而掌握。更具体而言,可依据下述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方法而求出空隙面积。优选在用作加强层的片材材料的长度方向(MD)使切断位置不同而针对至少3个位置(更优选为5个位置以上,例如5~10个位置)的截面求出空隙面积,采用它们的平均值。
上述空隙面积更小是指粘合剂更良好地浸渗于加强层中。因此,通过以空隙面积变小的方式构成第一覆盖部,可提高加强层与粘合剂层的结合性,有效地提高非残胶性。在一些方式中,上述空隙面积例如可为300μm2/400μm以下,还可以为200μm2/400μm以下,还可以为100μm2/400μm以下。空隙面积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还可以实质上为0μm2/400μm以下。在一些方式中,考虑生产率、材料成本,空隙面积例如还可以为10μm2/400μm以上或30μm2/400μm以上。空隙面积可通过加强层的选择、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粘合剂层的形成方法等而进行调节。
在一些方式的第一覆盖部中,加强层的外表面优选被粘合剂层覆盖。粘合剂层覆盖加强层的外表面的厚度(外表面覆盖厚度)例如可为10μm以上。从提高对被粘物的粘合性的观点出发,上述外表面覆盖厚度可为20μm以上,还可以为25μm以上,还可以为30μm以上,还可以为40μm以上。另外,从适宜地发挥利用加强层的非残胶性提高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上述外表面覆盖厚度通常为200μm以下是适宜的。在一些方式中,上述外表面覆盖厚度可为150μm以下、100μm以下或75μm以下。
在一些方式的第一覆盖部中,加强层的内层优选被粘合剂层覆盖。粘合剂层覆盖加强层的内表面的厚度(内表面覆盖厚度)例如可为3μm以上。在利用覆盖上述内层的粘合剂层而将第一覆盖部贴合于发泡体基材的情况下,从防止第一覆盖部自发泡体基材剥离的观点出发,上述内表面覆盖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还可以为15μm以上或20μm以上。另外,从防止覆盖加强层的内表面的粘合剂层的破坏(内聚破坏)的观点出发,上述内表面覆盖厚度通常为200μm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150μm以下、100μm以下或75μm以下。
外表面覆盖厚度与内表面覆盖厚度的关系没有特别限定。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可将外表面覆盖厚度设为与内表面覆盖厚度同等以上,还可以将外表面覆盖厚度设为大于内表面覆盖厚度。由此,而存在抑制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度,并且在第一粘合面发挥对被粘物的良好的粘合力的倾向。该方式中,特别有意义的是,采用具有空隙的加强层(例如无纺布等纤维质片)、及包含外侧层及内侧层的粘合剂层,且至少使构成外侧层的粘合剂浸渗于加强层中。外表面覆盖厚度的厚度例如可设为内表面覆盖厚度的1.0倍,还可以为超过1.0倍、1.2倍以上或1.5倍以上。
第一覆盖部的厚度(即,该第一覆盖部的外表面与内表面的距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为20μm以上。从提高对被粘物的粘接性且适宜地发挥由设置加强层所带来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第一覆盖部的厚度例如可为30μm以上,还可以为50μm以上、70μm以上或100μm以上。另外,从抑制双面粘合片的总厚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第一覆盖部的厚度例如可为500μm以下,还可以为400μm以下、300μm以下或200μm以下。
<第二覆盖部>
此处公开的技术中的第二覆盖部包含在第二粘合面露出的粘合剂层。作为第二覆盖部的粘合剂层的材质、构成、制造方法等,可自上述作为可适用于第一覆盖部的粘合剂层的材质、构成、制造方法所示例的材质、构成、制造方法中适宜选择。第二覆盖部的粘合剂层的材质、构成、制造方法等分别可以与第一覆盖部的粘合剂层相同也可以不同。从生产率提高、双面粘合带的易用性提高等的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可将相同的粘合剂组合物用于形成第一粘合剂层及第二粘合剂层。
<双面粘合片>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具有在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侧及第二面侧分别配置有第一覆盖部及第二覆盖部的构成。制造该构成的双面粘合片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覆盖部可通过将预先制作的第一覆盖部的内表面贴合于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而配置,还可以通过在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上形成第一覆盖部而配置。作为在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上形成第一覆盖部的方法,例如可使用以下的方法:在上述第一面上通过转印法或直接法配置粘合剂层(内侧层),在该内侧层的外表面贴合加强层,在该加强层的外表面涂布粘合剂组合物而形成粘合剂层(外侧层)。第二覆盖部也同样地,可通过将预先制作的第二覆盖部的内表面贴合于发泡体基材的第二面而配置,还可以通过在发泡体基材的第二面上形成第二覆盖部而配置。在不包含加强层的第二覆盖部的情况下,可将构成该第二覆盖部的粘合剂层通过直接法或转印法设置于发泡体基材。
在一些优选的方式中,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凝胶成分可约为70%以上。若粘合剂的凝胶成分变高,则存在非残胶性提高的倾向。另外,通过在粘合剂浸渗于加强层(例如无纺布等纤维质片)的构成中增多凝胶成分,而存在粘合剂与加强层的结合性提高的倾向,且存在利用该粘合剂的加强层的强度提高的效果也变大的倾向。从该观点出发,在一些方式中,粘合剂的凝胶成分例如可超过70%,还可以为75%以上,还可以为80%以上,还可以为85%以上,还可以为87%以上。凝胶成分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从提高对被粘物的粘合性的观点出发,通常为99%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97%以下。凝胶成分可通过单体成分的组成的选择、聚合方法、聚合条件的选择、多官能单体的使用、交联剂的使用等而进行调节。粘合剂的凝胶成分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在下述的实施例中,也使用相同的方法。上述凝胶成分适用于构成第一粘合面的粘合剂及构成第二粘合面的粘合剂的任一者均可。优选为至少构成第一粘合面的粘合剂具有上述凝胶成分。
(凝胶成分测定方法)
将自粘合剂层采集的约0.1g的粘合剂样品(重量Wg1)利用平均孔径0.2μm的多孔质聚四氟乙烯膜(重量Wg2)包裹成荷包状,将口部利用风筝线(重量Wg3)捆绑。作为上述多孔质聚四氟乙烯膜,使用商品名“NITOFLON(注册商标)NTF1122”(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平均孔径0.2μm、孔隙率75%、厚度85μm)或其相当品。将该包裹浸渍于乙酸乙酯50mL中,在室温(典型的是23℃)下保持7天而使上述样品中的溶胶(乙酸乙酯可溶分)溶出至上述膜外。接着,取出上述包裹,拭去附着于外表面的乙酸乙酯后,将该包裹在130℃下干燥2小时,测定该包裹的重量(Wg4)。将各值代入以下的式而算出粘合剂的凝胶成分GC
凝胶成分GC(%)=[(Wg4-Wg2-Wg3)/Wg1]×100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的总厚(即,自第一粘合面至第二粘合面为止的距离)没有特别限定。从有效利用发泡体基材的特性且发挥对被粘物的良好的粘接的观点出发,双面粘合片的总厚例如可为50μm以上,还可以为75μm以上,还可以为100μm以上,还可以为150μm以上。另外,从双面粘合片的操作性(例如,向窄带形状的加工性、卷绕性、冲裁加工性)等的观点出发,该双面粘合片的厚度通常为5000μm以下是适宜的,还可以为4000μm以下,还可以为3000μm以下,还可以为2500μm以下、2000μm以下或1500μm以下。从应用该双面粘合带的产品的小型化、轻质化等的观点出发,也优选减小双面粘合片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还可以在不严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一步包含除发泡体基材、第一覆盖层及第二覆盖层以外的层(底涂层、抗静电层等功能层、印刷层等装饰层等。以下,也称为“其它层”)。上述其它层例如可位于发泡体基材与第一覆盖层之间和/或发泡体基材与第二覆盖层之间。另外,上述其它层还可以包含在第一覆盖层和/或第二覆盖层中。
<用途>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的贴附对象物(被粘物)没有特别限定。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例如可以贴附在包含以下的材料的被粘物的方式使用:不锈钢(SUS)、铝等金属材料;玻璃、陶瓷等无机材料;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ABS)、耐冲击性聚苯乙烯(HIPS)、PC-ABS共混树脂、PC-HIPS共混树脂等树脂材料;天然橡胶、丁基橡胶等橡胶材料;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
此处公开的双面粘合片由于包含发泡体基材,因此可成为冲击吸收性、防水性、防尘性等优异的双面粘合片。有效利用这样的优势,可适宜地适用于电子设备用途,例如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部固定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保护构件固定用、移动电话的键模块构件固定用、电视的装饰面板固定用、计算机的电池组固定用、数字摄像机的透镜防水等用途。作为特别优选的用途,可列举便携式电子设备用途。尤其是,可适宜地用于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适用于在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将显示部(可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部)或显示部保护构件与壳体接合的用途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显示部保护构件典型的是具有显示沿厚度方向的透光性的区域的构件(以下,也称为“透光性构件”),有时也称为透镜。此处,本说明书中,“透镜”的概念包括显示光的折射作用的构件及不显示光的折射作用的构件这两者。即,本说明书中的“透镜”中也包括无折射作用的透光性构件、例如单纯地保护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部的保护面板等。上述保护面板还可以理解为具有透光性的显示部保护构件或显示部覆盖构件。在上述保护面板的材质为玻璃时,该保护面板还可以称为“护罩玻璃”。但是,上述保护面板或上述透镜的材质并不限定于玻璃,只要为可显示透光性的材质即可。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便携式电子设备,是指通常携带而使用的电子设备,除此以外没有特别限定。此处,所谓“携带”,仅单纯地可携带并不充分,而是是指具有个人(标准成人)可相对容易地搬运水平的携带性。此处所谓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例子中包括移动电话、智能型手机、平板型PC、笔记型PC等。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还可以为所谓的可佩戴型(例如,手表型等腕带型、眼镜型等头戴型等)的终端。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可为电话、钟表、相机、眼镜、计算机等信息终端、血压计、脉搏计、步数计等健康管理工具、具有音乐播放、动画播放、录音、录像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功能的设备。
通过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事项包括以下内容。
(1)一种双面粘合片,其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均形成粘合面,所述双面粘合片包含:
片状的发泡体基材、
配置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侧的第一覆盖部、及
配置在上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二面侧的第二覆盖部,
上述第一覆盖部包含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及与该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
上述第二覆盖部包含在上述第二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具有空隙,构成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浸渗于上述空隙中。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为纤维质片。
(4)根据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的厚度为约20μm以上且约150μm以下。
(5)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由粘合剂构成,所述粘合剂由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合剂组合物形成。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中,凝胶成分约为70%以上。
(7)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的外表面被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覆盖,该粘合面覆盖上述外表面的厚度为约10μm以上且约200μm以下。
(8)根据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发泡体基材为聚烯烃系发泡体基材。
(9)根据上述(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厚度约为200μm以上。
(10)根据上述(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为约30kPa、约35kPa或约40kPa以上。
(11)根据上述(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在上述的透液性试验中的透过时间为约30秒以上且约1000秒以下。
(12)根据上述(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为无纺布(优选为纸)。
(13)根据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为以麻浆作为结构纤维的无纺布(优选为纸)。
(14)根据上述(13)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结构纤维的实质上100重量%(典型的是98重量%以上、例如为99重量%以上)为麻。
(15)根据上述(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加强层的MD拉伸强度为约1N/15mm以上且约50N/15mm以下。
(16)根据上述(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由粘合剂构成,所述粘合剂由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合剂组合物形成,上述粘合剂组合物包含相对于构成该粘合剂组合物的单体成分100重量份为约0.05重量份以上且约1重量份以下的多官能单体。
(17)根据上述(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由粘度为约3Pa·s以上且约50Pa·s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
(18)根据上述(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第二覆盖部包含在上述第二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及与该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
(19)根据上述(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发泡体基材是在其表面形成有表层的发泡体基材。
(20)根据上述(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在上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为丙烯酸系粘合剂层。
(21)根据上述(20)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层由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形成,
上述丙烯酸系粘合剂组合物包含以下的成分(A)作为单体成分,进一步包含以下的成分(B)、成分(C)及成分(D)的至少任一者。
成分(A):在酯末端具有碳数1~18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成分(B):脂环式单体。
成分(C):选自羟基及羧基的单体。
成分(D):含杂环单体。
(22)根据上述(21)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上述成分(A)整体中丙烯酸C6-9烷基酯(例如2EHA)所占的比率约为50重量%以上且100重量%以下、约60重量%以上且100重量%以下或约70重量%以上且100重量%以下。
实施例
以下,对与本发明相关的若干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并无意图将本发明限定于这些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份”及“%”为重量基准。
<例1>
(聚合物浆液1(2EHA/AA=90/10)的制备)
在由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90份)及丙烯酸(AA、10份)构成的单体混合物中,配混光聚合引发剂(0.1份)后,在氮气气氛下照射包含460nm以下的波长的紫外线,直至粘度(BH粘度计、No.5转子、10rpm、测定温度:30℃)成为6.0Pa·s,获得部分聚合物(聚合物浆液1)。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将BASF公司制造的产品名“Irgacure 651”与BASF公司制造的产品名“Irgacure 184”以1:1的重量比使用。
(粘合剂组合物UV-A的制备)
相对于上述的丙烯酸系聚合物浆液1(100份),配混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0.1份),制备实质上不含有机溶剂的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UV-A。该粘合剂组合物UV-A的粘度为6.0Pa·s。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粘合剂组合物UV-A的粘度,使用BH粘度计在No.5转子、10rpm、测定温度:30℃的条件下测定。以下所说明的各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也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覆盖部的制作)
在单面经剥离处理的厚度38μm的聚酯薄膜(聚酯制剥离衬垫A)的剥离处理面,将上述粘合剂组合物UV-A涂布为25μm的厚度。在涂布于上述剥离衬垫A上的粘合剂组合物UV-A的表面(开放面),重叠与该剥离衬垫A同种的聚酯制剥离衬垫B(但是,剥离性高于剥离衬垫A)的剥离处理面,由此形成在2张剥离衬垫A、B的剥离处理面之间夹持有粘合剂组合物UV-A的构成的层叠物。自该层叠物的两侧(两剥离衬垫的外侧),利用照度5mW/cm2的黑光灯照射3分钟紫外线。如此制作厚度25μm的粘合剂层。
将剥离衬垫B自上述粘合剂层剥离而使粘合剂层的单面露出,并贴合于作为加强层的无纺布的第二面(发泡体基材侧的面),由此在该第二面设置利用转印法形成的粘合剂层(内侧粘合剂层)。上述贴合后,上述剥离衬垫A继续用于保护上述粘合剂层。作为上述无纺布,使用以麻浆作为结构纤维的纸A(基重14.2g/m2、可自NIPPON PAPER PAPYLIA CO.,LTD.获得的无纺布)。
接着,在上述纸A的第一面(朝向双面粘合片的第一粘合面侧的面),直接涂布粘合剂组合物UV-A。对于粘合剂组合物UV-A的涂布量,考虑到浸渗于纸A的部分,以粘合剂覆盖该纸A的第一面(外表面)的厚度、即外表面覆盖厚度成为约50μm的方式进行调节。在涂布于纸A的外表面的粘合剂组合物UV-A的表面(开放面),重叠与剥离衬垫A同种的聚酯制剥离衬垫C(但是,剥离性低于剥离衬垫A)的剥离处理面,自该剥离衬垫C的外侧,利用照度5mW/cm2的黑光灯照射3分钟紫外线,由此形成利用直接法得到的外侧粘合剂层。
如此,以粘合剂层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分别由剥离衬垫A、C保护的形态,获得具备内侧粘合剂层与外侧粘合剂层一体化(融合)而成的上述粘合剂层、及浸渗有该粘合剂层的加强层的第一覆盖部。制作2张上述第一覆盖部,将其中一片用作第二覆盖部。
(双面粘合片的制作)
将覆盖上述所获得的第一、第二覆盖部的内表面的剥离衬垫A剥离,分别贴合于双面实施过电晕放电处理的交联聚乙烯系发泡体片材A(产品名“VOLARA”、厚度0.30mm、密度0.20g/cm3、压缩强度80kPa、可自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获取)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接着,在压力0.5MPa、速度10m/分钟的条件下,使其在50℃的层压机中通过1次后,在40℃的烘箱中固化24小时,获得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2>
(粘合剂组合物Sol-A的制备)
在具备搅拌机、温度计、氮气导入管、回流冷凝器及滴液漏斗的反应容器中,添加2EHA(95份)及AA(5份)、及乙酸乙酯与甲苯的混合溶剂(212份、乙酸乙酯/甲苯的重量比=70/30),一边导入氮气一边搅拌2小时。如此去除聚合体系内的氧气后,添加作为聚合引发剂的0.4份的过氧化苯甲酰,在60℃下进行6小时溶液聚合而得到丙烯酸系聚合物的溶液。该丙烯酸系聚合物的Mw约为120×104
在上述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中,相对于该溶液中所含的丙烯酸系聚合物100份,添加异氰酸酯系交联剂(0.4份、东曹公司制造、产品名“CORONATE L”、三羟甲基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三聚物加成物的75%乙酸乙酯溶液)及环氧系交联剂(0.05份、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产品名“TETRAD-C”),进行搅拌混合,制备溶剂型的粘合剂组合物Sol-A。
(覆盖部及双面粘合片的制作)
在上述的剥离衬垫A的剥离处理面涂布粘合剂组合物Sol-A,在100℃下干燥2分钟,制作厚度25μm的粘合剂层。将该粘合剂层贴合于无纺布(纸A)的第二面,由此在该第二面设置利用转印法形成的粘合剂层(内侧粘合剂层)。上述剥离衬垫A继续用于保护上述粘合剂层。
接着,在上述纸A的第一面(朝向双面粘合片的第一粘合面侧的面),直接涂布粘合剂组合物Sol-A,在100℃下干燥2分钟,由此形成利用直接法得到的外侧粘合剂层。对于粘合剂组合物Sol-A的涂布量,考虑到浸渗于纸A的部分,以该纸A的外表面覆盖厚度成为约50μm的方式进行调节。在外侧粘合剂层的表面贴附上述的剥离衬垫C而进行保护。如此,以粘合剂层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分别由剥离衬垫A、C保护的形态,获得具备内侧粘合剂层与外侧粘合剂层一体化(融合)而成的上述粘合剂层、及浸渗有该粘合剂层的加强层的第一覆盖部。制作2张上述第一覆盖部,将其中一张用作第二覆盖部。
使用这些覆盖部,除此以外与例1中的双面粘合片的制作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3>
(聚合物浆液2(2EHA/NVP/HEA)=78/18/4)的制备)
在由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78份)及N-乙烯基-2-吡咯烷酮(NVP、18份)及丙烯酸羟基乙酯(HEA、4份)构成的单体混合物中,配混光聚合引发剂(0.07份)后,照射包含460nm以下的波长的紫外线,直至粘度(BH粘度计、No.5转子、10rpm、测定温度:30℃)成为6.0Pa·s,获得部分聚合物(聚合物浆液2)。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将BASF公司制造的产品名“Irgacure 651”与BASF公司制造的产品名“Irgacure 184”以1:1的重量比使用。
(粘合剂组合物UV-B的制备)
相对于上述的聚合物浆液2(100份),配混HEA(17.5份)、HDDA(0.087份)及硅烷偶联剂(商品名:KBM-4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0.35份),制备实质上不含有机溶剂的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UV-B。该粘合剂组合物UV-B的粘度为6.5Pa·s。
代替粘合剂组合物UV-A,使用粘合剂组合物UV-B,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4>
(丙烯酸系低聚物1的制备)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38.7份)及甲基丙烯酸二环戊酯(DCPMA、57.7份)、作为链转移剂的1-硫代甘油(3.3份)、及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64份)混合,吹入氮气而去除溶解氧。其次,添加作为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异丁腈(0.30份),在70℃下反应2小时,接着在80℃下反应2小时。自所获得的反应液中,在85℃、7.5kPa的真空干燥条件下,将乙酸乙酯及残留单体去除,获得粉末状的丙烯酸系低聚物1。
(粘合剂组合物UV-C的制备)
将上述所获得的粉末状的丙烯酸系低聚物1与2EHA以1:1的重量比混合,搅拌30分钟而使其溶解,获得低聚物/2EHA混合物。
相对于上述的聚合物浆液2(100份),配混上述低聚物/2EHA混合物(12份)、HEA(17.5份)、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0.087份)及硅烷偶联剂(商品名:KBM-403、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0.35份),制备实质上不含有机溶剂的紫外线固化型粘合剂组合物UV-C。该粘合剂组合物UV-C的粘度为5.4Pa·s。
代替粘合剂组合物UV-A,使用粘合剂组合物UV-C,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5~7>
在例1中所使用的粘合剂组合物UV-A的制备中,将HDDA相对于丙烯酸系聚合物浆液1(100份)的用量分别变更为0.05份(例5)、0.15份(例6)、及0.30份(例7),获得粘合剂组合物UV-D、UV-E、UV-F。代替粘合剂组合物UV-A,使用上述粘合剂组合物UV-D、UV-E、UV-F,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例5~7的双面粘合片。
<例8、9>
作为加强层,代替例1中所使用的纸A,在例8中,使用以麻浆作为结构纤维的纸B(基重17.8g/m2、可自NIPPON PAPER PAPYLIA CO.,LTD.获得的无纺布),在例9中,使用以纸浆作为结构纤维的纸C(基重17.2g/m2、可自NIPPON PAPER PAPYLIA CO.,LTD.获得的无纺布)。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例8、9的双面粘合片。
<例10>
在聚合物浆液1的制备中,通过缩短获得部分聚合物时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制备与聚合物浆液1相比为低粘度的聚合物浆液3。使用该聚合物浆液3,除此以外与粘合剂组合物UV-A的制备同样地得到制备实质上不含有机溶剂的粘合剂组合物(粘度3Pa·s)。代替粘合剂组合物UV-A,使用粘合剂组合物UV-G,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11>
在聚合物浆液1的制备中,通过进一步延长获得部分聚合物时的紫外线照射时间,制备与聚合物浆液1相比为高粘度的聚合物浆液4。使用该聚合物浆液4,除此以外与粘合剂组合物UV-A的制备同样地得到制备实质上不含有机溶剂的粘合剂组合物UV-H(粘度30Pa·s)。代替粘合剂组合物UV-A,使用粘合剂组合物UV-H,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12~15>
将在纸A的第一面直接涂布粘合剂组合物UV-A时的涂布量,以成为表2所示的外表面覆盖厚度的方式进行调节。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例12~15的双面粘合片。
<例16>
代替发泡体片材A,使用双面实施过电晕放电处理的交联聚乙烯系发泡体片材B(产品名“VOLARA”、厚度0.2mm、密度0.20cm3、压缩强度45kPa、可自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获取)。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17>
代替发泡体片材A,使用双面实施过电晕放电处理的交联聚乙烯系发泡体片材C(产品名“VOLARA”、厚度2.0mm、密度0.07cm3、压缩强度45kPa、可自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获取)。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18>
代替发泡体片材A,使用双面实施过电晕放电处理的交联聚烯烃系发泡体片材D(厚度0.3mm、密度0.10cm3、压缩强度37kPa)。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19>
代替发泡体片材A,使用双面实施过电晕放电处理的交联聚烯烃系发泡体片材E(厚度0.3mm、密度0.08cm3、压缩强度36kPa)。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20、21>
作为加强层,代替例1中所使用的纸A,在例18中使用以纸浆作为结构纤维的纸D(基重6.0g/m2、可自NIPPON PAPER PAPYLIA CO.,LTD.获得的无纺布),在例19中使用以纸浆作为结构纤维的纸E(基重23.0g/m2、可自NIPPON PAPER PAPYLIA CO.,LTD.获得的无纺布)。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例20、21的双面粘合片。
<例22>
作为加强层,代替例1中所使用的纸A,使用厚度0.012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除此以外与例1同样地得到本例的双面粘合片。
<例23>
在剥离衬垫A的剥离处理面,将粘合剂组合物UV-A涂布为75μm的厚度,在其上重叠剥离衬垫B,自两侧利用照度5mW/cm2的黑光灯照射3分钟紫外线,由此获得双面由剥离衬垫A、B保护的厚度75μm的粘合剂层。准备2张上述粘合剂层,分别将剥离衬垫A剥离,贴合于发泡体片材A的第一面及第二面,由此获得本例的双面粘合片。该双面粘合片在发泡体片材A的第一面侧及第二面侧均不具有与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
<测定及评价>
(空隙面积的测定)
将各例中所制作的第一覆盖部沿着与加强层的MD正交的切断线在厚度方向上切断,使用4%锇(Os)水溶液,在50℃下进行5小时蒸汽染色。然后,通过切片机切取观察用试样,利用导电性粘合带固定于试样台上,实施20秒的Pt-Pd溅射。在以下的条件下观察如此制备的试样的截面。
装置:日立高新技术株式会社产品、场致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S-4800”;
测定条件:在加速电压3kV(倍率300倍)下观察二次电子像。
利用市售的图像分析软件(使用旭化成工程株式会社产品、商品名“A像君”),对如此获得的SEM图像进行分析,由此求出上述试样截面的长度每400μm中观察到的空隙的面积(μm2/400μ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像分析软件中的分析模式设为“颗粒分析”。设定分析条件时,一边观察各个SEM图像,一边注意适宜地读取实际上成为空隙的部分,手动设定空隙或非空隙的阈值。另外,与测定的目标空隙(即,表示向无纺布中的浸渗的程度的空隙)明显不同的部分(例如制备观察用试样时所产生的粘合剂层的裂纹等)不算入空隙面积。针对在无纺布基材的移动方向上使切断位置不同的3个位置的截面,求出上述空隙面积(即n=3),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该双面粘合片的空隙面积。
基于所获得的空隙面积的值,按照以下的4个等级,评价粘合剂浸渗至加强层中程度。
E:空隙面积为100μm2/400μm以下(优)
G:空隙面积超过100μm2/400μm且为200μm2/400μm以下(良)
A:空隙面积超过200μm2/400μm且为500μm2/400μm以下(实用上可容许)
P:空隙面积超过500μm2/400μm(缺乏浸渗性)
(防破碎/破裂性)
针对各例的双面粘合片,进行以下的防破碎/破裂性试验。
具体而言,将双面粘合片裁切成宽度10mm、长度100mm的长方形状而制备试验片。将该试验片的覆盖第一粘合面的剥离衬垫剥离,使2kg的辊往返一次而将所露出的第一粘合面压接于玻璃板(宽度30mm、长度100mm以上)。将其在室温(约25℃)下静置30分钟后,将第二面的剥离衬垫剥离,使用万能拉伸压缩试验机(MinebeaMitsumi Inc.制造、TG-1kN),在拉伸速度1000mm/分钟、剥离角度90度的条件下,将上述试验片自玻璃板剥离,观察此时有无产生破碎/破裂。在上述剥离时,双面粘合片自玻璃板上剥离而没有断裂的情况下,将防破碎/破裂性评价为“G”(良好)。在上述剥离过程中,双面粘合片断裂的情况下,将防破碎/破裂性评价为“P”(缺乏)。
(非残胶性)
将各例的双面粘合片的覆盖第二粘合面的剥离衬垫剥离,贴合厚度25μm的PET薄膜,裁切成宽度25mm、长度100mm的长方形状而制备试验片。将该试验片的覆盖第一粘合面的剥离衬垫剥离,使2kg的辊往返一次而将所露出的第一粘合面压接于玻璃板(宽度30mm、长度100mm以上)。将其在室温(约25℃)下静置30分钟后,使用万能拉伸压缩试验机(MinebeaMitsumi Inc.制造、TG-1kN),在拉伸速度300mm/分钟、剥离角度180度的条件下,将上述试验片自玻璃板剥离。对利用数字相机(CASIO公司、商品名“EXILIM EX-ZS12”)拍摄剥离后的玻璃板表面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通过以下的式算出残胶的比率。
残胶的比率(%)=(在玻璃板上残留有粘合剂的面积)/(在玻璃板上贴合有双面粘合片的面积)×100
基于所获得的值,按照以下的4个等级评价非残胶性。
E:残胶的比率为0%以上且1%以下(非残胶性优异)
G:残胶的比率多于1%且为5%以下(非残胶性良好)
A:残胶的比率多于5%且为15%以下(表示实用上可容许的非残胶性)
P:残胶的比率多于15%(缺乏非残胶性)
将所获得的结果示于表1~3。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涂敷时粘度”表示用于制作双面粘合片的粘合剂组合物的粘度,加强层的“拉伸强度”表示MD拉伸强度。
[表1]
表1
Figure BDA0002376420190000611
[表2]
表2
Figure BDA0002376420190000612
[表3]
表3
Figure BDA0002376420190000621
如表1~3所示,覆盖部不具有加强层的例23的双面粘合片在上述破碎/破裂试验中,试验片断裂。另一方面,覆盖部具有加强层的例1~22的双面粘合片在上述破碎/破裂试验中,可自玻璃板上剥离而在中途未断裂。另外,确认到使用具有空隙的加强层的例1~21的双面粘合片与使用PET薄膜作为加强层的例22的双面粘合片相比,非残胶性明显优异。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但这些仅为示例,并非用于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技术中,包括对以上示例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化、变更而得到的技术方案。
附图标记说明
1 粘合片卷
10 双面粘合片
10A 第一表面(第一粘合面)
10B 第二表面(第二粘合面)
11 第一覆盖部
12 第二覆盖部
15 发泡体基材
15A 第一面
15B 第二面
112 第一粘合剂层(粘合剂层)
112A 外表面
112B 内表面
114 加强层
114A 外表面
114B 内表面
122 第二粘合剂层(粘合剂层)
122A 外表面
122B 内表面
124 加强层
124A 外表面
124B 内表面

Claims (10)

1.一种双面粘合片,其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均形成粘合面,所述双面粘合片包含:
片状的发泡体基材、
配置在所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一面侧的第一覆盖部、及
配置在所述发泡体基材的第二面侧的第二覆盖部,
所述第一覆盖部包含在所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及与该粘合剂层结合而设置的加强层,
所述第二覆盖部包含在所述第二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加强层具有空隙,构成在所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浸渗于所述空隙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加强层为纤维质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加强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在所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由粘合剂构成,所述粘合剂由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粘合剂组合物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在所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中,凝胶成分为70%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加强层的外表面被在所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覆盖,在所述第一表面露出的粘合剂层覆盖所述外表面的厚度为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发泡体基材为聚烯烃系发泡体基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发泡体基材的厚度为200μm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粘合片,其中,所述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为30kPa以上。
CN201880048789.4A 2017-07-31 2018-07-03 双面粘合片 Active CN1109450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8405 2017-07-31
JP2017-148405 2017-07-31
JP2018-025030 2018-02-15
JP2018025030A JP7197983B2 (ja) 2017-07-31 2018-02-15 両面粘着シート
PCT/JP2018/025189 WO2019026510A1 (ja) 2017-07-31 2018-07-03 両面粘着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5097A true CN110945097A (zh) 2020-03-31
CN110945097B CN110945097B (zh) 2022-06-14

Family

ID=65475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8789.4A Active CN110945097B (zh) 2017-07-31 2018-07-03 双面粘合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97983B2 (zh)
KR (1) KR102547575B1 (zh)
CN (1) CN110945097B (zh)
TW (1) TWI78615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562A (zh) * 2020-05-01 2020-07-07 常州斯威克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阻隔性锂电池用包装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59294B1 (ko) * 2019-09-08 2021-05-31 최문성 재사용이 가능한 점착제가 도포된 광고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WO2022018761A1 (en) * 2020-07-22 2022-01-27 Sakharkar Roshan Adhesive tape for fluid-tight sealing
JPWO2023033089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8507A (ja) * 1994-04-11 1995-10-24 Daihatsu Motor Co Ltd 両面接着テー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の付属物取付け構造体
JP2002338919A (ja) * 2001-05-22 2002-11-27 Sekisui Chem Co Ltd 再剥離可能な両面粘着テープ巻状体
JP2005052936A (ja) * 2003-08-05 2005-03-03 Toyo Ink Mfg Co Ltd 研磨パッド積層体及び両面粘着シート
JP2007119584A (ja) * 2005-10-27 2007-05-17 Diatex Co Ltd 発泡粘着シート
CN101747847A (zh) * 2008-12-04 2010-06-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
CN102268230A (zh) * 2010-06-02 2011-12-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741Y2 (ja) 1978-09-01 1983-05-16 信和産業株式会社 ハバ−ドタンクと患者運搬用トロリ−との組合せ
JPH02136042A (ja) * 1988-11-15 1990-05-24 Nec Corp 電池電源装置
JP2535533Y2 (ja) * 1989-04-18 1997-05-14 日之出水道機器 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性積層体
CN104039911B (zh) 2012-04-13 2016-06-29 Dic株式会社 粘合带
TWI468485B (zh) * 2012-05-21 2015-01-11 Dainippon Ink & Chemicals 黏膠帶
JP2015155528A (ja) 2014-01-15 2015-08-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
KR102642645B1 (ko) 2016-02-22 2024-02-29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양면 점착 테이프, 차재 부품 고정용 양면 점착 테이프, 및, 차재용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커버 고정용 양면 점착 테이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8507A (ja) * 1994-04-11 1995-10-24 Daihatsu Motor Co Ltd 両面接着テー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の付属物取付け構造体
JP2002338919A (ja) * 2001-05-22 2002-11-27 Sekisui Chem Co Ltd 再剥離可能な両面粘着テープ巻状体
JP2005052936A (ja) * 2003-08-05 2005-03-03 Toyo Ink Mfg Co Ltd 研磨パッド積層体及び両面粘着シート
JP2007119584A (ja) * 2005-10-27 2007-05-17 Diatex Co Ltd 発泡粘着シート
CN101747847A (zh) * 2008-12-04 2010-06-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
CN102268230A (zh) * 2010-06-02 2011-12-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562A (zh) * 2020-05-01 2020-07-07 常州斯威克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阻隔性锂电池用包装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26824A (ja) 2019-02-21
JP7197983B2 (ja) 2022-12-28
TWI786159B (zh) 2022-12-11
KR20200033312A (ko) 2020-03-27
TW201910462A (zh) 2019-03-16
CN110945097B (zh) 2022-06-14
KR102547575B1 (ko) 202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45097B (zh) 双面粘合片
KR102638495B1 (ko) 양면 점착 시트 및 그 이용
TWI726858B (zh) 附黏著劑層之偏光膜及圖像顯示裝置
JP7175622B2 (ja) アクリル系粘着剤組成物および粘着シート
KR102554742B1 (ko) 아크릴계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점착 시트
CN112400001B (zh) 粘合片
JP2011252095A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KR20180020118A (ko) 점착 시트
KR102606649B1 (ko) 적층 시트 및 롤체
CN112143396A (zh) 双面粘合片
JP2019070103A (ja) 粘着シート
CN115151619A (zh) 粘合片及其使用
KR102589157B1 (ko) 점착 시트
CN109852267B (zh) 粘合片
KR102607273B1 (ko) 점착 시트
WO2019026510A1 (ja) 両面粘着シート
CN110698997B (zh) 粘合片及粘合剂组合物
WO2022249726A1 (ja) 粘着シート、表示装置および積層体
JP7321343B1 (ja) 両面粘着シート
WO2022249727A1 (ja) 粘着シート、表示装置および積層体
KR20230066444A (ko) 점착 시트
CN116075566A (zh) 接合体的分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