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69821B - 防眩膜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69821B
CN110869821B CN201880045264.5A CN201880045264A CN110869821B CN 110869821 B CN110869821 B CN 110869821B CN 201880045264 A CN201880045264 A CN 201880045264A CN 110869821 B CN110869821 B CN 110869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lare
value
film
antiglare layer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52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69821A (zh
Inventor
菅原庆峰
林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523394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086982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61268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475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69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69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69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膜,其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且具有防眩层,所述防眩层的刺目值为6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所述刺目值是基于在安装于显示器表面的状态下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而规定的值,所述防眩层的以60度镜面光泽测定的镜面光泽度为30%以下范围的值,所述防眩层在光梳宽度0.5mm的透射图像清晰度为60%以下范围的值,并且,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被设定为50%以下范围的值。由此,可适当地抑制显示器的刺目,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眩性。

Description

防眩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外部光线向显示器表面的映入的防眩膜。
背景技术
防眩膜是例如对表面进行粗糙化而形成了凹凸的膜,其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使外部光线散射而防止外部光线向显示器的映入。
作为在防眩膜的表面形成凹凸的方法,例如可列举: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的在基体树脂中分散微粒(填料)的法(以下称为微粒分散法);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样的利用从多个聚合物的液相的旋节线分解而形成的相分离结构的方法(以下称为相分离法);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那样的利用模具进行凹凸形状的转印成形的方法(以下称为转印成形法)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97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5595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023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愿2012-2314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显示器的表面安装防眩膜时,虽然可防止外部光线向显示器的映入,但另一方面,存在导致经由了防眩膜的显示器的显示性能降低的情况。
特别是,如果在具有高精细像素的显示器等的表面安装防眩膜,则有时会由于透过防眩膜的来自显示器的光因防眩膜的表面凹凸而发生折射、或因防眩膜的表面凹凸所引起的透镜效果而使得显示器的像素被放大地观察到,由此引发刺目、变得难以观察到图像。
作为抑制显示器的刺目的方法,可考虑例如减小防眩膜的表面凹凸,但如果减小防眩膜的表面凹凸,则存在导致防眩性降低的隐患。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适当地抑制显示器的刺目、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眩性的防眩膜。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是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的防眩膜,其中,该防眩膜具有防眩层,所述防眩层的基于在安装于上述显示器的上述表面的状态下上述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而规定的刺目值为6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所述防眩层的以60度镜面光泽测定的镜面光泽度为30%以下范围的值,所述防眩层在光梳宽度0.5mm的透射图像清晰度为60%以下范围的值,并且,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被设定为50%以下范围的值。
此处,刺目值是指,成为可定量地评价显示器的刺目的客观性指标的值。具体而言,刺目值是基于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而规定的值,表示显示器上的亮点的不规则程度。
另外,雾度值及透射清晰度是与防眩性的良好与否相关的值,存在雾度值越大则防眩性越高、而另一方面透射清晰度越小则防眩性越高的关系。然而,雾度值变得过大时,会引起来自光源的光向广角散射、发生文字模糊的问题。
就上述的刺目值、镜面光泽度、透射图像清晰度及雾度值而言,例如在通过相分离法形成防眩层的情况下,可通过在其制造工序中调整所组合的相分离材料的种类、或干燥工艺中的组合物的加热温度、对组合物吹送的干燥空气的风量、或线速度等来实现。另外,例如在通过微粒分散法形成防眩层的情况下,可通过在其制造工序中,将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与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调整为给定范围来实现。另外,为了使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达到给定范围,作为两者所使用的材料而选择会达到给定的折射率差的材料,或者调整微粒的形状、个数、基体树脂中所含的微粒的密度等。此外,调整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之比G2/G1的值。
根据上述构成,防眩层的刺目值会成为6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因此,可以进行设定、使得可基于定量的评价而有效地抑制刺目。
另外,防眩层被设定为使得雾度为50%以下范围的值、且透射图像清晰度为40%以下范围的值。由此,可以抑制文字模糊的发生,同时可以得到高防眩性。
另外,由于以60度镜面光泽测定的镜面光泽度被设定为30%以下的低值,因此,可以抑制外部光线的映入。
由此,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会发挥出可适当抑制显示器的刺目、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眩性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可以为下述构成:在上述的构成中,上述防眩层包含多种树脂成分,且具有由于上述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而形成的共连续相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可以为下述构成:在上述的构成中,上述防眩层包含基体树脂、和分散于该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且上述微粒与上述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像这样地,通过将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设定为给定范围,并在基体树脂中分散多个微粒,可以适当地抑制显示器的刺目、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眩性。
另外,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防眩膜可以为下述构成:在上述的构成中,上述防眩层的上述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上述防眩层中所含的上述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之比G2/G1为0.02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
由此,可以良好地制造具有在基体树脂中分散有多个微粒的结构的防眩层的防眩膜。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构成,防眩膜会发挥出可适当地抑制显示器的刺目、同时具有良好的防眩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眩膜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眩膜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刺目检查机的简要构成的一例的图。
符号说明
1 防眩膜
3 防眩层
16a 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防眩膜1的构成的剖面图。防眩膜1安装于显示装置16(参照图3)的显示器16a的表面。防眩膜1具备基材膜2、防眩层3、及粘合层4。
基材膜2配置于显示器16a的表面和防眩层3之间,支撑防眩层3。粘合层4配置于显示器16a的表面和基材膜2之间,将防眩膜1固定在显示器16a的表面。
防眩层3形成在基材膜2的至少一面。防眩层3对防眩膜1赋予防眩性,使外部光线发生散射反射而防止外部光线向显示器16a映入。防眩层3也作为覆盖基材膜2的表面的硬涂(HC)层而发挥功能。作为一个实例,防眩层3包含可发生相分离的多种树脂成分。
以使刺目值为6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的方式设定防眩层3。需要说明的是,刺目值是基于将防眩膜1安装于显示器16a的表面的状态下时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而规定的。该刺目值可以使用后述的刺目检查机10而求出。
另外,以使光梳宽度0.5mm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图像清晰度)为60%以下范围的值的方式设定防眩层3。透射图像清晰度是将透过防眩层3的光的模糊、畸变定量化的标准,是通过基于JIS K7105的测定方法而测定的值。
另外,以使雾度值为50%以下范围的值的方式设定防眩层3。本实施方式的雾度值表示依据JIS K7136而测定的值。
另外,防眩层3的以60度镜面光泽测定的镜面光泽度(60度光泽度)被设定为30%以下范围的值。镜面光泽度通常被称作光泽度,是表示物体表面的镜面反射光的程度的值,是基于JIS K7136而测定的值。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采用可客观地对刺目进行定量评价的刺目值,被设计成使得该刺目值达到6以上10以下范围的值。因此,与例如基于利用主观性评价而显示刺目程度的值来进行设计的情况相比,可以稳定地将刺目抑制于期望的范围。
另外,可以在将雾度值抑制为50%以下范围的值的同时、将透射清晰度抑制为60%以下范围的值。因此,可以在抑制文字模糊的同时得到高防眩性。
另外,由于防眩层3的以60度镜面光泽测定的镜面光泽度(60度光泽度)被设定为30%以下这样的低值,因此,可以抑制外部光线向显示器16a的表面的映入。
粘合层4配置于显示器16a的表面与基材膜2之间,将防眩膜1固定于显示器16a的表面。
以下,对基材膜2及防眩层3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其中,分别将通过相分离法形成的防眩层3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将通过微粒分散法形成的防眩层3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将通过转印成形法形成的防眩层3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进行说明。
[基材膜]
作为基材膜2的材质,可举出例如:玻璃、陶瓷、及树脂。作为树脂,可使用与防眩层3的材质同样的树脂。作为优选的基材膜2的材质,可举出透明性聚合物,例如:纤维素衍生物(三乙酸纤维素(TAC)、二乙酸纤维素等乙酸纤维素等)、聚酯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芳酯类树脂等)、聚砜类树脂(聚砜、聚醚砜(PES)等)、聚醚酮类树脂(聚醚酮(PEK)、聚醚醚酮(PEEK)等)、聚碳酸酯类树脂(PC)、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环状聚烯烃类树脂(JSR株式会社制膜[ARTON](注册商标)、日本瑞翁株式会社制膜[ZEONEX](注册商标)等)、含卤素树脂(聚偏氯乙烯等)、(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类树脂(聚苯乙烯等)、乙酸乙烯酯或乙烯醇类树脂(聚乙烯醇等)。
基材膜2也可以经过了单轴或双轴拉伸,但优选为光学各向同性且低折射率的膜。作为光学各向同性的基材膜2,可举出未拉伸膜。
基材膜2的厚度尺寸可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5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5μm以上且1000μm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范围的值。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具有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结构。作为一个实例,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具有通过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结构而在表面形成有多个细长状(绳状或线状)凸部的结构。细长状凸部发生支化,以致密的状态形成了共连续相结构。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通过多个细长状凸部、及位于相邻的细长状凸部间的凹部而表现出防眩性。防眩膜1通过具备这样的防眩层3而成为雾度值与透射图像清晰度之间的平衡优异的膜。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表面因细长状凸部形成为大致网状而具有网状结构、即具有连续或部分缺失的不规则的多个环结构。
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形成这样的结构,可以防止在该防眩层3形成透镜状(海岛状)的凸部。由此,可防止透过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来自显示器16a的光因防眩层3的表面凹凸而发生折射、或因防眩层3的表面凹凸所引起的透镜效果而使得显示器16a的像素被放大地观察到,从而可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由此,即使将防眩膜1安装于具有高精细像素的显示器16a,也能够在确保防眩性的同时高度地抑制刺目,还能够抑制文字模糊等。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细长状凸部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连接在一起。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相分离结构如下所述,可使用成为该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通过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湿式旋节线分解)而形成。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详细情况,例如可参照专利文献4的记载。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的材质]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所含的多种树脂成分只要是可发生相分离的树脂即可。从得到形成有细长状凸部且具有高耐擦伤性的防眩层3的观点考虑,防眩层3所含的多种树脂成分优选包含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
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所含的聚合物,可举出例如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举出例如: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有机酸乙烯酯类树脂、乙烯基醚类树脂、含卤素树脂、烯烃类树脂(包含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热塑性聚氨酯树脂、聚砜类树脂(聚醚砜、聚砜等)、聚苯醚类树脂(2,6-二甲苯酚的聚合物等)、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类、纤维素醚类等)、有机硅树脂(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等)、及橡胶或弹性体(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等二烯类橡胶、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橡胶、聚氨酯橡胶、有机硅橡胶等)等。这些热塑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此外,作为聚合物,还可举出具有参与固化反应的官能团、或与固化性化合物反应的官能团的物质。该聚合物也可以在主链或侧链具有官能团。
作为官能团,可举出:缩合性基团、反应性基团(例如羟基、酸酐基、羧基、氨基或亚氨基、环氧基、缩水甘油基、异氰酸酯基等)、以及聚合性基团(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烯丙基等C2-6烯基、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等C2-6炔基、乙烯叉等C2-6烯叉、及具有这些聚合性基团的基团((甲基)丙烯酰基)等)等。这些官能团中,优选聚合性基团。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也可以包含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上述的各聚合物可以是可通过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而发生相分离,也可以相互不相容。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中包含的第1聚合物和第2聚合物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在加工温度附近相互不相容的物质。
例如,在第1聚合物为苯乙烯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的情况下,第2聚合物可以是纤维素衍生物(例如,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酯类)、(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酸甲酯等)、脂环式烯烃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类树脂、及聚酯类树脂(聚C2-4亚烷基芳酯类共聚酯等)等。
此外,在第1聚合物为纤维素衍生物(例如,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的纤维素酯类)的情况下,第2聚合物可以是苯乙烯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脂环式烯烃类树脂(以降冰片烯为单体的聚合物等)、聚碳酸酯类树脂、及聚酯类树脂(聚C2-4亚烷基芳酯类共聚酯等)等。
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中,可至少包含纤维素酯类(例如,二乙酸纤维素、三乙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等纤维素C2-4烷基羧酸酯类)。
此处,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相分离结构可通过在制造该防眩层3时使多种树脂成分中包含的固化性树脂的前体因活性能量射线(紫外线、电子束等)或热等发生固化而得以固定。此外,通过这样的固化性树脂,可赋予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以耐擦伤性及耐久性。
从得到耐擦伤性的观点考虑,多个种类的聚合物中包含的至少一种聚合物优选为在侧链具有可与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的官能团的聚合物。作为形成相分离结构的聚合物,除所述相互不相容的两种聚合物以外,还可以包含热塑性树脂或其它聚合物。第1聚合物的质量M1与第2聚合物的质量M2的质量比M1/M2、及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适当设定。
作为固化性树脂前体,可举出例如:具有因活性能量射线(紫外线、电子束等)或热等而发生反应的官能团、并可通过该官能团发生固化或交联而形成树脂(特别是固化树脂或交联树脂)的固化性化合物。
作为这样的化合物,可举出例如热固性化合物或热固性树脂(具有环氧基、聚合性基团、异氰酸酯基、烷氧基甲硅烷基、及硅烷醇基等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例如环氧类树脂、不饱和聚酯类树脂、氨基甲酸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等))、或因紫外线或电子束等而固化的光固化性(电离放射线固化性)化合物(光固化性单体及低聚物等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等)等。
作为优选的固化性树脂前体,可举出因紫外线或电子束等而在短时间内固化的光固化性化合物。其中,特别是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是实用的。为了提高耐擦伤性等耐性,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在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优选2~15个,进一步优选4~10个左右)的聚合性不饱和键。具体而言,光固化性化合物优选为环氧(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酯、及至少具有2个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多官能性单体。
固化性树脂前体中也可以包含与其种类相应的固化剂。例如,在热固性树脂前体中,可包含胺类、多元羧酸类等的固化剂,在光固化性树脂前体中,可包含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惯用的成分,例如苯乙酮类或苯丙酮类、苯偶酰类、苯偶姻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及酰基氧化膦类等。
此外,固化性树脂前体中也可以包含固化促进剂。例如,在光固化性树脂前体中,可包含光固化促进剂,例如叔胺类(二烷基氨基苯甲酸酯等))、及膦类光聚合促进剂等。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制造工序中,将成为该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中包含的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中的至少两种成分以在加工温度附近会相互发生相分离的组合使用。作为发生相分离的组合,例如可举出:(a)使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彼此互不相容且发生相分离的组合;(b)使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不相容且发生相分离的组合;(c)使多种固化性树脂前体彼此互不相容且发生相分离的组合等。这些组合中,通常可举出(a)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彼此的组合、或(b)聚合物和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组合,特别优选为(a)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彼此的组合。
这里,通常,聚合物与由固化性树脂前体通过固化而生成的固化树脂或交联树脂之间,具有相互不同的折射率。此外,通常,多个种类的聚合物(第1聚合物及第2聚合物)的折射率也相互不同。聚合物与固化树脂或交联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多个种类的聚合物(第1聚合物和第2聚合物)彼此的折射率之差例如优选为0以上且0.2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另外,防眩层3也可以包含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填料)。微粒可以是有机类微粒及无机类微粒中的任意微粒,多个微粒可包含多个种类的微粒。
作为有机类微粒,可举出交联丙烯酸粒子、交联苯乙烯粒子。此外,作为无机类微粒,可举出二氧化硅粒子及氧化铝粒子。此外,作为一个实例,防眩层3中包含的微粒与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可设为0以上且0.2以下范围的值。该折射率之差优选为0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微粒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设为0.5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该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且4.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范围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的平均粒径是库尔特计数法中的50%体积平均粒径(以下所述的平均粒径也同样)。微粒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如果微粒的平均粒径过小,则难以得到防眩性,如果过大,则存在显示器的刺目增大的隐患,因而需要注意。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厚度尺寸可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0.3μm以上且2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15μm以下范围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且10μm以下范围的值。通常可以设定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范围的值(特别是3μm以上且7μm以下范围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省略了基材膜2的防眩膜1,该情况下的防眩层3的厚度尺寸例如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
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中,可以在不损害光学特性的范围内包含惯用的添加剂,例如有机或无机粒子、稳定剂(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等)、表面活性剂、水溶性高分子、填充剂、交联剂、偶联剂、着色剂、阻燃剂、润滑剂、蜡、防腐剂、粘度调整剂、增粘剂、流平剂及消泡剂等。
就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制造方法而言,作为一个实例,包括下述工序:制备成为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以下,也简称为溶液)的制备工序;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涂布于给定的支撑体(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基材膜2)的表面,使溶液中的溶剂蒸发,同时通过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而形成相分离结构的形成工序;以及在形成工序后使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的固化工序。
[制备工序]
在制备工序中,制备包含溶剂和用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树脂组合物的溶液。溶剂可根据上述防眩层3中包含的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种类及溶解性而进行选择。溶剂是至少能够将固体成分(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引发剂、以及其它添加剂)均匀溶解的溶剂即可。
作为溶剂,例如可举出:酮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
Figure BDA0002356749790000101
烷、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化碳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水、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溶纤剂乙酸酯类、亚砜类(二甲亚砜等)、及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此外,溶剂也可以是混合溶剂。
作为树脂组合物,优选热塑性树脂、光固化性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及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光固化性化合物的组合物。或者,作为树脂组合物,优选包含互不相容的多个种类的聚合物、光固化性化合物、及光聚合引发剂的组合物。
混合液中的溶质(聚合物及固化性树脂前体、反应引发剂、以及其它添加剂)的浓度可以在会发生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的范围、及不会损害流延性或涂布性等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形成工序]
形成工序中,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这里,作为一个实例为基材膜2)的表面。作为溶液的流延方法或涂布方法,可举出惯用的方法,例如:喷涂机、旋涂机、辊涂机、气刀涂布机、刮涂机、棒涂机、反向涂布机、绕线棒涂布器、缺角轮涂布机、浸涂机、浸渍挤压涂布机、模涂机、凹版涂布机、微型凹版涂布机、及丝网涂布机等。
从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的表面的溶液中,通过干燥使溶剂蒸发而除去。伴随该蒸发过程中的溶液的浓缩,会发生多种树脂成分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而引起的相分离,形成相间距离(间距或网眼直径)比较规则的相分离结构。细长状凸部的共连续相结构,可通过设定可使溶剂蒸发后的树脂成分的熔融流动性一定程度地提高的干燥条件及配比而制作。
就溶剂的蒸发而言,从易于在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表面形成细长状凸部的观点出发,优选通过加热干燥而进行。如果干燥温度过低、或干燥时间过短,则存在对于树脂成分的热量赋予不充分、树脂成分的熔融流动性降低、细长状凸部的形成变得困难的隐患,因而需要注意。
另一方面,如果干燥温度过高、或干燥时间过长,则存在暂时形成的细长状凸部流动而导致高度降低的情况,但是其结构得到保持。因此,可以将防眩层3的刺目值、镜面光泽度、透射图像清晰度及雾度值设定为可满足上述条件的范围的值,因此,除了调整相分离材料的组合以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从而调整细长状凸部的高度等来实现。此外,在形成工序中,可通过提高溶剂的蒸发温度、或在树脂成分中使用粘性低的成分,来制作相分离结构相连的共连续相结构。
在伴随着由多种树脂成分从液相的旋节线分解引起的相分离的进行而形成共连续相结构、发生粗大化时,连续相会发生非连续化,形成液滴相结构(球状、正球状、圆盘状、椭球状等的独立相的海岛结构)。在此,根据相分离的程度不同,也会形成共连续相结构和液滴相结构的中间性结构(从共连续相向液滴相转移的过程的相结构)。溶剂除去后,会形成表面具有微细凹凸的层。
[固化工序]
固化工序中,通过使溶液中所含的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从而将形成工序中形成的相分离结构固定化、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固化性树脂前体的固化可以根据固化性树脂前体的种类,通过加热或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或者这些方法的组合而进行。照射的活性能量射线根据光固化成分等的种类而进行选择。
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活泼气体氛围中进行。在活性能量射线为紫外线的情况下,作为光源,可使用:远紫外线灯、低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超高压水银灯、卤素灯及激光光源(氦-镉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等光源)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粘合层4的情况下,在制备包含粘合成分的溶液后,可通过惯用的方法、例如在形成工序中所述的流延方法或涂布方法,将溶液在基材膜2的另一面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
通过经由以上的各工序,可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具有剥离性的支撑体作为支撑体的情况下,通过将防眩层3从支撑体剥离,能够得到仅由防眩层3构成的防眩膜1。此外,在使用非剥离性支撑体(优选为基材膜2等透明支撑体)作为支撑体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具有支撑体(基材膜2)和防眩层3的叠层结构的防眩膜1。
此处,作为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的方法,例如可考虑缩小防眩层3的表面凹凸,但存在导致防眩膜1的防眩性降低的隐患。然而,通过不仅将防眩层3的凹凸缩小,还在提高防眩层3的凹凸的倾斜而使凹凸陡峭化的同时增加凹凸的数量,能够在抑制显示器的刺目的同时提高防眩性。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的旋节线分解,能够在防眩层3形成这样的凹凸,通过其它的方法也能够在防眩层3形成这样的凹凸。例如在如第2实施方式所述那样为了形成防眩层3的表面凹凸而使用多个微粒的情况下,通过以使得防眩层3形成时微粒与其以外的树脂、溶剂之间的斥力相互作用增强的方式进行材料选定,能够引起微粒的适度的凝聚、在防眩层3形成陡峭并且数量密度高的凹凸的分布结构。因此,以下,对于其它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以下,对其它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实施方式3)的防眩层3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包含基体树脂、和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多个微粒可以形成为正球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实质上的球形状、椭球形状。此外,微粒可以形成为实心的,也可以形成为中空的。在微粒形成为中空的情况下,在微粒的中空部可以填充有空气或者其它的气体。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中,各微粒可以以初级粒子的形式分散,也可以分散有多个微粒凝聚而形成的多种二次粒子。
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设定为0以上且0.2以下范围的值。该折射率之差进一步优选为0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微粒的平均粒径设定为0.5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微粒的平均粒径进一步优选为0.5μm以上且4.0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范围的值。
此外,优选微粒粒径的偏差小的情况,例如,防眩层3中包含的微粒的粒径分布中,防眩层3中包含的微粒的50重量%以上的平均粒径优选控制为1.0μm以内的偏差。
这样,利用粒径较为均一且平均粒径被设定为上述范围的微粒,可在防眩层3的表面形成均匀且适度的凹凸。由此,能够在确保防眩性的同时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
另外,防眩层3中的基体树脂的重量与多个微粒的总重量之比可以适当设定。在第2实施方式中,防眩层3的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防眩层3中所含的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之比G2/G1设定为0.02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比G2/G1优选为0.04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0.04以上且0.12以下范围的值。
基体树脂中分散的微粒可以为无机类及有机类中的任意微粒,优选具有良好的透明性。作为有机类微粒,可举出塑料珠。作为塑料珠,可举出:苯乙烯珠(折射率1.59)、三聚氰胺珠(折射率1.57)、丙烯酸珠(折射率1.49)、丙烯酸-苯乙烯珠(折射率1.54)、聚碳酸酯珠、聚乙烯珠等。塑料珠优选在表面具有疏水基团。作为这样的塑料珠,可举出苯乙烯珠。
作为基体树脂,可举出通过活性能量射线而固化的光固化性树脂、通过涂布时添加的溶剂的干燥而固化的溶剂干燥型树脂、及热固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光固化性树脂,可举出:具有丙烯酸酯类的官能团的树脂、例如比较低分子量的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结缩树脂(spiroacetal resin)、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等的低聚物、预聚物、反应性稀释剂。
作为它们的具体例,可举出:(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单官能单体以及多官能单体、例如聚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在光固化性树脂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米氏苯甲酰苯甲酸酯(Michlerbenzoylbenzoate)、α-戊基肟酯、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噻吨酮类。此外,也优选在光固化性树脂中混合使用光敏剂。作为光敏剂,可举出正丁胺、三乙胺、聚正丁基膦等。
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可举出公知的热塑性树脂。作为该热塑性树脂,可举出: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乙酸乙烯酯类树脂、乙烯基醚类树脂、含卤素树脂、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有机硅类树脂、及橡胶或弹性体等。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优选为在有机溶剂中可溶的树脂,特别是优选为在有机溶剂中可溶且成形性、制膜性、透明性及耐候性优异的树脂。作为这样的溶剂干燥型树脂,可举出: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脂环式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等)。
此处,在基材膜2的材质为三乙酸纤维素(TAC)等纤维素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可举出纤维素类树脂。该纤维素类树脂可举出:硝基纤维素、乙酸纤维素、乙酸丁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基羟乙基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通过使用纤维素类树脂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可使基材膜2与防眩层3良好地密合,同时,在防眩膜1中可得到优异的透明性。
此外,作为溶剂干燥型树脂,另外还可举出:乙烯基类树脂、缩醛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及聚碳酸酯树脂等。
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举出:酚醛树脂、脲醛树脂、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尿素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在作为基体树脂而使用热固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以将交联剂、聚合引发剂等固化剂、聚合促进剂、溶剂、及粘度调整剂等的至少任一种组合使用。
作为一个实例,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制备成为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原料的溶液的制备工序;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涂布于给定的支撑体(在第2实施方式中为基材膜2)的表面的涂布工序;以及使涂布的溶液中的树脂固化的固化工序。
[制备工序]
在制备工序中,制备包含溶剂和用于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层的树脂组合物及微粒的溶液。作为溶剂,可举出:醇类(异丙醇、甲醇、乙醇等)、酮类(甲乙酮(MEK)、甲基异丁基酮(MIBK)、环己酮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卤代烃、芳香族烃(甲苯、二甲苯等)中的至少一种。溶液中,可以进一步添加公知的流平剂。例如,通过使用氟类、有机硅类的流平剂,能够赋予防眩层以良好的耐擦伤性。
[涂布/固化工序]
在涂布工序中,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将制备工序中制备的溶液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此处作为一个实例为基材膜2)的表面。从流延或涂布于支撑体的表面的溶液中通过干燥使溶剂蒸发而除去。
在基体树脂为光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在涂布工序后,作为一个实例,进行基于紫外线或电子束的固化工序。作为紫外线源,可举出:各种水银灯、紫外线碳弧灯、黑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的光源。此外,作为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例如可举出190nm~380nm的波长范围。
此外,作为电子束源,可举出公知的电子束加速器。具体而言,可举出:范德格拉夫型、科克罗夫-瓦耳顿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直线型、高频高压(Dynamitron)型、以及高频型等的各种电子束加速器。
通过使溶液中包含的基体树脂固化,可使基体树脂中的微粒的位置得到固定。由此,可形成在基体树脂中分散有多个微粒、在表面形成有基于微粒的凹凸的结构的防眩层。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通过将基体树脂与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设为给定范围、并在基体树脂中分散多个微粒,能够确保良好的防眩性并且抑制显示器16a的刺目。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防眩层3具有在与基材膜2侧相反一侧的表面赋形了凹凸形状的结构。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由树脂层构成。作为一个实例,该树脂层由与第2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中所含的基体树脂同样的材质形成。
作为一个实例,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可通过在基材膜2上形成包含固化性树脂的涂层、对该涂层的表面赋形凹凸形状后使涂层固化而制造。图2是示出了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制造方法的图。图2的实例中,作为固化性树脂而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树脂。
如图2所示,在该制造方法中,基材膜2从未图示的开卷辊开卷、沿给定方向运送。基材膜2的运送方向下游端部向一对辊21、22的辊隙点N1插入并通过。
在辊22的周面上,被从与辊22邻接地发生轴支撑的辊23的周面附着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当基材膜2通过辊隙点N1时,该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被涂布于基材膜2的一面。
被涂布于基材膜2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的层(以下,称为涂层)在辊21、24的辊隙点与基材膜2一同被挤压。辊24是在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的辊状模具(压花辊),在通过辊21、24的辊隙点N2时,凹凸形状转印于涂层的表面。
通过辊24而在表面转印了凹凸形状的涂层可通过由辊21、24的下方设置的紫外线灯26照射的紫外线而固化。由此,可形成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防眩层3。这样制造的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通过与辊24邻接地发生轴支撑的辊25而从辊24被释放,向给定方向运送。
这里,辊24的表面的凹凸部是通过喷射法使给定粒径的喷射粒子进行击打而形成的,通过调整喷射粒径,能够调整在防眩膜1的涂层形成的凹凸形状。
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基材膜2,可以优选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TAC(三乙酸纤维素)膜、COP(环烯烃聚合物)膜、丙烯酸树脂膜、聚碳酸酯树脂膜。
这样,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基材膜2涂布固化性树脂前体的步骤(a);使喷射粒子进行击打而制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辊状模具的步骤(b);使用该辊状模具在涂布于基材膜2的固化性树脂前体的表面转印凹凸形状的步骤(c);以及使转印了凹凸形状的固化性树脂前体固化,形成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3的步骤(d)。
步骤(b)中使用的喷射粒子的平均粒径可适当设定,但作为一个实例,可设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范围的值。喷射粒子的平均粒径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45μm以下范围的值,更优选为30μm以上且40μm以下范围的值。由此,可得到表面被赋形了凹凸形状的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
需要说明的是,第3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模具除了可以是辊状模具以外,还可以是例如板状模具(压花板)。此外,可以在第3实施方式的基材膜2的一面形成涂层(树脂层)后,利用模具而对该涂层的表面赋形,从而形成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此外,上述实例中,是在将涂层的表面赋形后使涂层发生了固化,但也可以同时进行涂层的赋形与固化。
就模具的材质而言,作为一个实例,可举出金属、塑料、及木材。模具的与涂层的接触面上,为了提高模具的耐久性(耐磨耗性),可以设置被膜。作为一个实例,喷射粒子的材质可举出金属、二氧化硅、氧化铝、及玻璃。喷射粒子例如可以通过气体或液体的压力而对模具的表面进行击打。此外,如果固化树脂前体为电子束固化型的,则可以替代紫外线灯26而利用电子束加速器等电子束源,如果为热固性的,则可以替代紫外线灯26而利用加热器等加热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防眩层3还可以进一步具有配置在与基材膜2侧相反一侧的表面的上层。通过设置该上层,能够易于调整防眩层3的外部雾度,并且能够易于从外部保护防眩膜1。
上层的厚度可以适当设定,可以设定为例如10nm以上且2.0μm以下范围的值。上层的厚度更优选为50nm以上且1.0μm以下范围的值,进一步优选为70nm以上且0.5μm以下范围的值。
接下来,参照图3对用于定量地评价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防眩膜1的刺目的评价装置和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刺目检查机)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刺目检查机10的简要构成的一例的图。刺目检查机10是检查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装置16的显示器16a的刺目的大小的设备。刺目检查机10具备:筐体11、拍摄装置12、保持部(调整部)13、拍摄装置用支架14、显示装置用支架(调整部)15、及图像处理装置17。
筐体11是用于形成暗室作为进行刺目评价的检查空间的部分,制成了中空的长方体形状。筐体11内收纳有:拍摄装置12、保持部13、拍摄装置用支架14、及显示装置用支架15、以及成为刺目评价的对象的显示装置16。需要说明的是,筐体11形成为可以在利用拍摄装置12进行拍摄时防止光从外部向筐体11内侵入的构成。
作为一个实例,拍摄装置12是具有透镜18和拍摄元件的区域相机(Area camera),其拍摄在显示器16a显示的图像。拍摄装置12以使透镜18与显示器16a相对的方式被保持于保持部13。拍摄装置12与图像处理装置17连接,通过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被发送至图像处理装置17。
保持部13是沿竖直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具有棒形状的构件,该保持部13的基端侧通过拍摄装置用支架14而固定,在前端侧保持有拍摄装置12。而且,拍摄装置12可通过保持部13而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可以变更显示器16a与透镜18之间的相对距离。
显示装置16在使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与拍摄装置12相对的状态下被载置于显示装置用支架15的上面。显示装置用支架15以使得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表面与拍摄装置12相对并且成为水平面的方式支撑显示装置16,并且使显示装置16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变更显示器16a与透镜18之间的相对距离。
刺目检查机10中,通过调整拍摄装置12与显示器16a之间的相对距离,来调整在通过拍摄装置12的拍摄元件拍摄的显示器16a上显示的图像的尺寸。换言之,可对拍摄装置12的拍摄元件的每单位像素(例如1像素)所拍摄的、显示器16a显示的图像的像素尺寸进行调整。
图像处理装置17进行由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的数据处理。具体而言,图像处理装置17根据由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求得显示器16a显示的图像的亮度的标准偏差的值。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17具备:输入由拍摄装置12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的输入部、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部、以及将由图像处理部处理得到的结果输出至未图示的显示器或印刷装置等的输出部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拍摄元件的每单位像素(例如1像素)所拍摄的显示于显示器16a的图像的像素尺寸的调整方法,除了改变拍摄装置12与显示器16a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方法之外,在拍摄装置12具备的透镜18为变焦镜头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改变拍摄装置12的焦点距离的方法。
(刺目评价方法)
接下来,对使用了刺目检查机10的刺目评价方法进行说明。该刺目评价方法中,为了便于评价,使表面安装有防眩膜1的状态下的显示器16a预先以单色(作为一个实例为绿色)均匀地发光而进行显示。
首先,将拍摄装置12的拍摄元件的每单位像素所拍摄的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像素尺寸调整为给定值(调整步骤)。
在调整步骤中,根据拍摄装置12的拍摄元件的有效像素数调整拍摄装置12与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之间的相对距离,调整至在通过拍摄装置12拍摄的图像数据中没有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所显示的图像的像素的亮线、或者即使有亮线也不会对刺目的评价造成影响的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拍摄装置12与显示装置16之间的相对距离优选考虑实际的显示装置16的使用方式(例如用户的眼睛与显示器16a之间的相对距离)而设定。
进行了调整步骤后,设定对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刺目进行评价的测定区域(设定步骤)。在设定步骤中,测定区域例如可以根据显示器16a的尺寸等进行适当设定。
进行了调整步骤后,通过拍摄装置12拍摄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测定区域(拍摄步骤)。此时,作为一个实例,对拍摄装置12的曝光时间或显示器16a的全像素的亮度中的至少一者进行调整,以得到8位灰度显示且平均亮度为170灰阶的灰阶图像的图像数据。拍摄步骤中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被输入至图像处理装置17。
拍摄步骤后,图像处理装置17通过图像数据求出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测定区域的图像中的亮度不均(运算步骤)。在该运算步骤中,可以通过求出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而将亮度的不均数值化。此处,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亮度的不均越大,则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刺目程度越大。基于此,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越小,则越可以定量且客观地评价为刺目小。此外,由于在调整步骤中调整到了安装有防眩膜1的显示器16a的亮线不会对刺目的评价造成影响的程度,因此能够抑制亮线导致的亮度不均、进行准确的刺目评价。
通过经由以上的各步骤,能够求出表面安装有防眩膜1的状态下的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并通过该值的大小来评价刺目。
(实施例及比较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到这些实施例的限定。
实施例1~3是通过相分离法制作的满足下述条件的防眩膜1的一例:使刺目值为6以上且10以下、镜面光泽度(60度光泽度)为30%以下、光梳宽度0.5mm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图像清晰度)为60%以下、且雾度值为50%以下的条件。换言之,实施例1~3是可以基于通过相分离法在防眩膜1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而满足上述的条件的防眩膜1的一例。
实施例4是通过微粒分散法制作的满足下述条件的防眩膜1的一例:使刺目值为6以上且10以下、镜面光泽度(60度光泽度)为30%以下、光梳宽度0.5mm的透射图像清晰度(图像清晰度)为60%以下、且雾度值为50%以下的条件。换言之,实施例4是可以通过将防眩膜1中的防眩层3的基体树脂与分散于该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调整为0.07以下而满足上述的条件的防眩膜1的一例。
另一方面,比较例1~3是通过微粒分散法制作的防眩膜1的一例,比较例4、5是通过转印形成法制作的防眩膜1的一例。
[原料]
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的各原料使用了下述物质。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记载的折射率,对于通过交联而固化的物质而言,表示交联后(固化后)的折射率。
具有聚合性基团的丙烯酸类聚合物A: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CYCLOMER P](折射率1.51)
乙酸丙酸纤维素:EASTMAN公司制[CAP-482-20](折射率1.49)、乙酰化度=2.5%、丙酰化度=46%、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75000
含纳米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MOMENTIVE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合同会社制[UVHC7800G](折射率1.52)
硅氧烷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EB1360](折射率1.52)
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UA-53H](折射率1.52)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DPHA](折射率1.52)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PETRA](折射率1.52)
含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爱克工业株式会社制[Z-757-4RL](折射率1.52)
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类化合物: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氟类防污添加剂[KY-1203]
烷基苯酮类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A):BASF制[IRGACURE 184]
烷基苯酮类光聚合引发剂(光聚合引发剂B):BASF制[IRGACURE 907]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DIAFOIL]
三乙酸纤维素(TAC)膜:FUJIFILM株式会社制[FUJITAC TG60UL]
[实施例1]
将具有聚合性基团的丙烯酸类聚合物50质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4质量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76质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1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A 1质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B1质量份溶解于甲乙酮176质量份与1-丁醇28质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剂。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8)在PET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9μm的涂层。然后,通过例如高压水银灯等紫外线灯对涂层照射紫外线约5秒钟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1的防眩膜。
[实施例2]
将具有聚合性基团的丙烯酸类聚合物50质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4质量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76质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1质量份、具有聚合性基团的氟类化合物1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A1质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B1质量份溶解于甲乙酮176质量份与1-丁醇28质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剂。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4)在PET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6μm的涂层。然后,通过紫外线灯对涂层照射紫外线约5秒钟而对涂层进行了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2的防眩膜。
[实施例3]
将具有聚合性基团的丙烯酸类聚合物17.5质量份、乙酸丙酸纤维素3.0质量份、含纳米二氧化硅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149.7质量份、硅氧烷丙烯酸酯0.2质量份、光聚合引发剂A1质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B1质量份溶解于甲乙酮129质量份、1-丁醇24质量份及1-甲氧基-2-丙醇13质量份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溶剂。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2)在TAC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4μm的涂层。然后,通过紫外线灯对涂层照射紫外线约5秒钟而进行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3的防眩膜。
[实施例4]
制备了含二氧化硅(折射率1.46)的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折射率1.52)50质量份与1-丁醇50质量份的混合溶剂。
将该溶液使用线棒(#16)在PET膜(基材膜2)上流延后,在80℃的烘箱内放置1分钟,使溶剂蒸发而形成了厚度约7μm的涂层。然后,通过紫外线灯对涂层照射紫外线约5秒钟而进行紫外线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实施例4的防眩膜。需要说明的是,将基体树脂(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化合物)的重量设为G1、将防眩层3中所含的微粒(二氧化硅)的重量设为G2时,两者的比G2/G1为0.14。
[比较例1]
作为透明基材,准备了三乙酸纤维素(FUJIFILM株式会社制,厚度80μm)。
作为透明树脂,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51),使其中相对于透明树脂100质量份分别以10.0质量份及16.5质量份的量含有作为透光性粒子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1.51,平均粒径9.0μm)及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60,平均粒径3.5μm)。向其中以相对于透明树脂100质量份为190质量份的量混合甲苯(沸点110℃)和环己酮(沸点156℃)的混合溶剂(质量比7:3),得到了树脂组合物。
将该树脂组合物涂布在透明基材上,以1m/s的流速流通85℃的干燥空气,进行了1分钟干燥。其中,使涂膜厚度为5μm。然后,利用紫外线灯照射紫外线(氮气氛围中200/cm2)而对透明树脂进行UV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比较例1的防眩膜。
[比较例2]
作为透明基材,准备了三乙酸纤维素(FUJIFILM株式会社制,厚度80μm)。
作为透明树脂,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DAICEL ALLNEX株式会社制)、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R85;MITSUBISHI RAYON制)的混合物(质量比;PETA/DPHA/PMMA=86/5/9)(折射率1.51),使其中相对于透明树脂100质量份分别以18.5质量份及3.5质量份的量含有作为透光性粒子的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60,平均粒径3.5μm)及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粒子(折射率1.56,平均粒径3.5μm)。向其中以相对于透明树脂100质量份为190质量份的量混合甲苯(沸点110℃)与环己酮(沸点156℃)的混合溶剂(质量比7:3),得到了树脂组合物。
将该树脂组合物涂布在透明基材上,以0.2m/s的流速流通70℃的干燥空气,进行了1分钟干燥。其中,使涂膜厚度为3.5μm。然后,利用紫外线灯照射紫外线(氮气氛围中200mJ/cm2)而对透明树脂进行UV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比较例2的防眩膜。
[比较例3]
作为透明基材,准备了三乙酸纤维素(FUJIFILM株式会社制,厚度80μm)。
作为透明树脂,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3A;共荣社化学制,折射率1.53),使其中相对于透明树脂100重量份分别以26质量份及6.6质量份的量含有作为透光性粒子的二氧化硅粒子(SS50F;TOSOH-SILICA工业制,折射率1.47,平均粒径1.1μm)及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59,平均粒径3.5μm)。向其中混合光聚合引发剂A5.3质量份和作为溶剂的甲苯(沸点110℃)138质量份,得到了树脂组合物。
将该树脂组合物涂布在透明基材上,以0.2m/s的流速流通90℃的干燥空气,进行了1分钟干燥。其中,使涂膜厚度为5μm。然后,利用紫外线灯照射紫外线(氮气氛围中200mJ/cm2)而对透明树脂进行UV固化处理,由此形成防眩层3,得到了比较例3的防眩膜。
[比较例4及5]
比较例4及5的防眩膜是在基材膜上形成使用模具而在表面转印了凹凸的由紫外线固化树脂形成的涂层而制作的。关于利用转印成形法进行的防眩膜的制作工艺,在上述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即,比较例4及5的防眩膜的制作方法包括:在基材膜上涂布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的步骤(a);使喷射粒子进行击打而制作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辊状模具的步骤(b);使用该辊状模具在涂布于基材膜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的表面转印凹凸形状的步骤(c);以及对转印了凹凸形状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前体照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形成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涂层的步骤(d)。
其中,在步骤(b)中,制作了喷射粒径的值在10μm以上且40μm以下的范围变化的辊状模具,通过上述制作方法制作了雾度(Hz)值不同的2种膜(比较例4及5)。
需要说明的是,基材膜可适宜使用TAC(三乙酸纤维素)膜。另外,对实施例1~4及比较例1~5的各防眩膜测定以下的项目而进行了评价。
[雾度及总透光率]
使用雾度计(日本电色株式会社制,NDH-5000W),基于JIS K7136而进行了测定。以使得具有凹凸结构的表面为受光器侧的方式进行配置而测定了雾度。
[透射图像清晰度]
使用图像清晰度计(SUGA TEST INSTRUMENTS株式会社制,ICM-1T),基于JISK7105,以使得防眩膜的制膜方向与光梳的梳齿的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防眩膜并进行了测定。光梳宽度设为0.5mm。
[60度光泽度]
使用光泽度计(株式会社掘场制作所制,IG-320),基于JIS K7105,以角度60°进行了测定。
[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刺目值)]
作为显示装置16,使用智能手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制[Galaxy S4]),在其显示器16a的表面通过光学糊粘贴了各样品的防眩膜。需要说明的是,该智能手机的显示器16a的分辨率为441ppi。然后,使用KOMATSU NTC株式会社制的刺目检查机10,经由各样品的防眩膜测定了显示器16a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刺目值)。该测定时,对拍摄装置12的曝光时间或显示器16a的全像素的亮度中的至少一者进行调整,以得到8位灰度显示且平均亮度为170灰阶的灰阶图像的图像数据。
在此,将对上述项目的各测定结果示于表1。
Figure BDA0002356749790000261
如表1所示,通过基于实施例1~3的原料及制作条件的相分离法、以及基于实施例4的原料及制作条件的微粒分散法,可以得到满足上述条件(刺目值为6以上且10以下、镜面光泽度为30%以下、透射图像清晰度为60%以下、且雾度值为50%以下)的防眩膜。
即,可知:通过如实施例1~3那样设定所组合的相分离材料的种类、或干燥工艺中的组合物的加热温度、对组合物吹送的干燥空气的风量、或线速度等,可以在防眩膜1的表面形成可满足上述条件的凹凸形状。
另外可知:通过以使微粒与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使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防眩层中所含的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之比G2/G1达到0.02~0.15的方式选择分散于基体树脂中的微粒,并通过实施例4所示的制作条件进行制作,可以形成满足上述条件的防眩膜1。也就是说,可认为,在实施例4的微粒分散法中,通过在形成防眩层3时进行材料选择、使得微粒与其以外的树脂、溶剂之间的斥力相互作用增强,能够引发微粒的适度凝聚,在防眩层3形成陡峭且数量密度高的凹凸的分布结构。
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比较例1~3的原料及制作条件的微粒分散法,未能制作出满足上述条件的防眩膜。即,在比较例1、2中,微粒与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大于0.07。在比较例3中,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防眩层中所含的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之比G2/G1不在0.02以上且0.15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通过基于比较例4、5的原料及制作条件的转印成形法,无法像例如实施例1~3的相分离法那样在防眩膜形成可在统计学上控制的凹凸形状,未能制作出满足上述条件的防眩膜。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其构成或方法进行变更、添加或删除。例如,也可以使第2实施方式的微粒分散于第1实施方式或第3实施方式的防眩层3的基体树脂中。

Claims (4)

1.一种防眩膜,其安装于显示器的表面,
其中,该防眩膜具有防眩层,
该防眩层的刺目值为6以上且10以下范围的值,所述刺目值是基于在安装于所述显示器的所述表面的状态下所述显示器的亮度分布的标准偏差的值而规定的值,
该防眩层的以60度镜面光泽测定的镜面光泽度为30%以下范围的值,
该防眩层在光梳宽度0.5mm的透射图像清晰度为60%以下范围的值,并且,
该防眩层的雾度值被设定为50%以下范围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防眩层包含多种树脂成分,且具有由于所述多种树脂成分的相分离而形成的共连续相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防眩层包含基体树脂、和分散于该基体树脂中的多个微粒,
所述微粒与所述基体树脂的折射率之差为0以上且0.07以下范围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膜,其中,
所述防眩层的所述基体树脂的重量G1与所述防眩层中包含的所述多个微粒的总重量G2的比G2/G1为0.02以上且0.15以下范围的值。
CN201880045264.5A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Active CN110869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12684.7A CN114347578A (zh)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1463 2017-08-04
JP2017-151463 2017-08-04
PCT/JP2018/023953 WO2019026471A1 (ja)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フィル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12684.7A Division CN114347578A (zh)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69821A CN110869821A (zh) 2020-03-06
CN110869821B true CN110869821B (zh) 2021-12-21

Family

ID=652339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5264.5A Active CN110869821B (zh)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CN202111612684.7A Pending CN114347578A (zh)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12684.7A Pending CN114347578A (zh) 2017-08-04 2018-06-25 防眩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650357B2 (zh)
JP (1) JP6743305B2 (zh)
KR (1) KR102300811B1 (zh)
CN (2) CN110869821B (zh)
WO (1) WO20190264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7018B2 (ja) * 2018-01-29 2021-03-0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樹脂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7483661B2 (ja) * 2021-06-22 2024-05-1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
EP4152056A1 (en) * 2021-09-17 2023-03-22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High-haze anti-glare film and high-haze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film
TWI789017B (zh) * 2021-09-17 2023-01-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JP7347627B2 (ja) * 2021-10-28 2023-09-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240046775A (ko) 2022-09-30 2024-04-09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필름, 그리고, 상기 광학 필름을 사용한 편광판, 표면판, 화상 표시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상기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광학 필름의 선정 방법, 그리고, 지문 닦아내기성의 평가 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06757A1 (ja) * 2005-03-30 2006-10-12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JP2007090613A (ja) * 2005-09-28 2007-04-12 Fujifilm Corp 環状ポリオレフィン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偏光板、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80886A (ja) * 2008-01-30 2009-08-1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防眩性積層体
JP2010097011A (ja) * 2008-10-17 2010-04-30 Lintec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CN101779146A (zh) * 2008-06-09 2010-07-14 索尼公司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505A (en) 1978-07-05 1980-01-23 Ricoh Co Ltd Transfer and separating device of electrophotographic copier
US5933781A (en) 1997-01-31 1999-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based, reversed channel power control
JP3559505B2 (ja) 2000-07-24 2004-09-0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透過型光散乱シート
JP2003207945A (ja) 2002-01-16 2003-07-25 Canon Inc ブラックトナー
JP2004004417A (ja) * 2002-04-18 2004-01-08 Nitto Denko Corp 光拡散性シート、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70298193A1 (en) * 2004-09-16 2007-12-27 Kazuhiro Nakamura Method of Producing Light-Scattering Film, Polarizing Plate Comprising Light-Scattering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JP2006113561A (ja) 2004-09-16 2006-04-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該光散乱性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739720B2 (ja) 2004-10-01 2011-08-03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の製造方法
KR100634437B1 (ko) * 2004-10-05 2006-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제조용 마스크 및 그 제조방법
TWI411817B (zh) * 2005-02-21 2013-10-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minates
JP2007156132A (ja) * 2005-12-06 2007-06-21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187952A (ja) * 2006-01-16 2007-07-2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そのための金型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JP5007506B2 (ja) 2006-01-31 2012-08-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非水電解質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7206482A (ja) 2006-02-03 2007-08-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方法、非磁性一成分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958609B2 (ja) * 2007-04-06 2012-06-2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09585B2 (ja) * 2007-10-30 2012-12-2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
JP2009175041A (ja) 2008-01-25 2009-08-06 Asahi Kasei Corp 表示画像のギラツキ評価方法
JP5163943B2 (ja) * 2008-02-26 2013-03-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394985B (zh) * 2008-05-07 2013-05-01 Ind Tech Res Inst 抗眩膜及其製造方法
JP5538708B2 (ja) 2008-12-01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加熱回転部材
JP5008734B2 (ja) * 2010-03-18 2012-08-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20008463A (ko) * 2010-07-16 2012-01-30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 산란 시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463279B2 (ja) 2010-12-21 2014-04-09 チェイル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防眩フィルム
JP5653378B2 (ja) 2011-09-27 2015-01-14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987466B2 (ja) 2012-05-16 2016-09-07 日油株式会社 色調補正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JP6190581B2 (ja) 2012-10-19 2017-08-3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02356A (ja) 2012-11-19 2014-06-05 Suntechopt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2014119552A (ja) * 2012-12-14 2014-06-3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ための金型の製造方法、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751157B1 (ko) * 2013-07-05 2017-06-26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편광판, 액정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15132744A (ja) 2014-01-15 2015-07-23 株式会社きもと アンチグレアフィルム
JP6515377B2 (ja) 2014-03-11 2019-05-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5874357B (zh) 2014-03-26 2018-08-21 琳得科株式会社 防眩性硬涂膜
JP6313096B2 (ja) 2014-04-02 2018-04-1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用電極
JP6476582B2 (ja) * 2014-04-23 2019-03-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SG11201608892PA (en) * 2014-04-25 2016-11-2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Textured coating for optical products
KR20160015161A (ko) * 2014-07-30 2016-02-12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KR20160015162A (ko) * 2014-07-30 2016-02-12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JP6458408B2 (ja) 2014-08-28 2019-01-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ギラツキ発生の評価方法
JP6702529B2 (ja) 2014-12-05 2020-06-0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延伸フィルムの製法、及び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包装材料
JP6711002B2 (ja) 2015-03-13 2020-06-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
JP6351532B2 (ja) 2015-03-26 2018-07-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機能性フィルムおよび機能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8027461B (zh) * 2015-09-15 2022-07-22 3M创新有限公司 低闪光哑光涂层及制备方法
JP6719677B2 (ja) 2017-08-04 2020-07-0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06757A1 (ja) * 2005-03-30 2006-10-12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JP2007090613A (ja) * 2005-09-28 2007-04-12 Fujifilm Corp 環状ポリオレフィン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補償フィルム、偏光板、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80886A (ja) * 2008-01-30 2009-08-1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防眩性積層体
CN101779146A (zh) * 2008-06-09 2010-07-14 索尼公司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JP2010097011A (ja) * 2008-10-17 2010-04-30 Lintec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00811B1 (ko) 2021-09-13
US20200166678A1 (en) 2020-05-28
JPWO2019026471A1 (ja) 2020-01-23
KR20200029017A (ko) 2020-03-17
US11880051B2 (en) 2024-01-23
JP6743305B2 (ja) 2020-08-19
US11650357B2 (en) 2023-05-16
US20230244009A1 (en) 2023-08-03
CN114347578A (zh) 2022-04-15
WO2019026471A1 (ja) 2019-02-07
CN110869821A (zh) 2020-03-06
US20240103206A1 (en)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69821B (zh) 防眩膜
JP6721794B2 (ja) 防眩フィルム
CN110709734B (zh) 防眩膜
CN110832360B (zh) 防眩膜
CN110720058B (zh) 防眩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