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2195A -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2195A
CN110462195A CN201880016368.3A CN201880016368A CN110462195A CN 110462195 A CN110462195 A CN 110462195A CN 201880016368 A CN201880016368 A CN 201880016368A CN 110462195 A CN110462195 A CN 110462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ensor
spark plug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63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2195B (zh
Inventor
永田裕树
五十嵐和则
俵田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Honda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R&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62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2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2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35/00Controlling engines, dependent on conditions exterior or interior to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42Shape or arrangement of intake or exhaust channels in cylinder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具有如下的压力传感器的配置结构:即使在单缸发动机上设置了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也不与周边的发动机相关部件干涉,使制造工序高效化。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在气缸盖(35b)的上下表面设置有进气口(95)和排气口(101),在所述气缸盖(35b)的一侧的侧面(35b0)配置有发动机相关部件(70),其中,在所述气缸盖(35b)的另一侧的侧面(35b1)配置有火花塞(133)和检测燃烧室(92)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44),所述火花塞(133)与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孔(142)设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检测气缸内压力的压力传感器配置在气缸盖的绕燃烧室的水套内的配置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20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发动机的燃烧室周围,集中了油泵、进气排气管、凸轮链条张紧器等发动机相关部件,因此,压力传感器的配置布局被限制。此外,在将压力传感器配置于气缸盖时,为了检测燃烧室的压力,必须对气缸盖加工孔,加工工序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具有如下的压力传感器的配置结构:即使在发动机上设置了压力传感器的情况下,也不与周边的发动机相关部件干涉,使制造工序高效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3月2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061765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在气缸盖(35b)的上下表面设置有进气口(95)和排气口(101),在所述气缸盖(35b)的一侧的侧面(35b0)配置有发动机相关部件(70),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气缸盖(35b)的另一侧的侧面(35b1)配置有火花塞(133)和检测燃烧室(92)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44),所述火花塞(133)与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检测部(144b)的孔(142、241)设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连接所述气缸盖(35b)与气缸体(35a)的双头螺栓(81)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设置有所述火花塞(133)的基座面(131)和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基座面(141),以所述火花塞(133)的基座面(131)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基座面(141)连续的方式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144)与所述火花塞(133),所述火花塞(133)的盖(151)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保持规定间隔而配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内燃机(30)借助设置于曲轴箱(34)上部的连杆机构(38)以能够摇动的方式安装于车体(1),所述压力传感器(144)配置在沿着所述内燃机(30)的揺动方向的方向上。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氧传感器(150)的线束(161)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线束(163)被捆束在一起,并安装于所述内燃机(30)。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孔(142)是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142),所述火花塞(133)的支承孔(132)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142)平行地设置,所述火花塞(133)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平行地排列配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242)相对于所述孔(241)连续地形成,所述火花塞(133)的支承孔(132)和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142)倾斜地设置,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相对于所述火花塞(133)倾斜地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在气缸盖的上下表面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在所述气缸盖的一侧的侧面配置有发动机相关部件,在所述气缸盖的另一侧的侧面配置有火花塞和检测燃烧室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火花塞与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部的孔设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根据该结构,在气缸盖周边的小空间配置压力传感器,并且将火花塞与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部的孔配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由此能够同时加工火花塞的孔和位于同一方向的传感器的孔,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连接所述气缸盖与气缸体的双头螺栓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设置有所述火花塞的基座面和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基座面,以所述火花塞的基座面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基座面连续的方式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火花塞,所述火花塞的盖与所述压力传感器保持规定间隔而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气缸盖侧面的小空间配置火花塞和压力传感器。此外,能够在难以接收到火花塞的噪音的位置配置压力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内燃机借助设置于曲轴箱上部的连杆机构以能够摇动的方式安装于车体,所述压力传感器配置在沿着所述内燃机的揺动方向的方向上。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压力传感器配置成难以受到发动机的揺动。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氧传感器的线束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线束被捆束在一起,并安装于所述内燃机。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化线束。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孔是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支承孔,所述火花塞的支承孔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支承孔平行地设置,所述火花塞与所述压力传感器平行地排列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部的孔作为压力传感器的支承孔,与分别设置孔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压力传感器的配置空间,并且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而且,能够使压力传感器与火花塞平行地相邻。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支承孔相对于所述孔连续地形成,所述火花塞的支承孔和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支承孔倾斜地设置,所述压力传感器相对于所述火花塞倾斜地配置。根据该结构,当火花塞的支承孔与配置压力传感器的检测部的孔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排列设置时,通过将压力传感器相对于火花塞倾斜地配置,能够使压力传感器与火花塞相邻地配置,能够提高压力传感器的配置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鞍乘型车辆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右视图。
图3是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气缸盖的左视图。
图4是从火花塞的轴向观察气缸盖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假设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左视图。另外,在图1中,左右一对地设置的部件仅图示左侧的部件。
鞍乘型车辆1是具有就座于座椅10的乘员放置脚的低位脚踏板11的速可达型的机动二轮车。
在车体框架12的前方具有前轮2,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轴支承于配置在车辆后部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
鞍乘型车辆1具备轴支承于车体框架12的前端部的前叉14,前轮2轴支承于前叉14的下端部。乘员操作的把手15安装于前叉14的上端。鞍乘型车辆1具备覆盖车体框架12等车体的车体罩16。
车体框架12具备:前立管17,其设置于前端;主框架18,其从前立管17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侧框架19、19,其与主框架18的下部侧面连接,向后方延伸后,从下端向后上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20,其与侧框架19、19的上端连接,向后上方延伸。
侧框架19、19及座椅框架20、2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管状。侧框架19、19具备:水平部21、21,其从主框架18向后方延伸;以及倾斜部22、22,其从水平部21、21的后端前低后高地延伸。侧框架19、19和座椅框架20、20分别被未图示的横框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
图2示出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支承结构。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由作为内燃机的单缸的发动机30与支承后轮3的臂部31一体化而构成。发动机30具备:曲轴箱34,其容纳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曲轴33(参照图1);以及气缸35,其从曲轴箱34的前面部向前方延伸。
气缸35从曲轴箱34侧依次具备气缸体35a、气缸盖35b及盖罩35c。气缸35的气缸孔的轴线35d以稍微前高后低的姿势大致水平地延伸。
支承后轮3的臂部31为中空壳体状,在臂部31的内部容纳有将发动机30的输出向后轮3传递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未图示)。后轮3支承于臂部31的右侧面。在臂部31支承有后悬架42的下端,后悬架42的上端与图2中未图示的座椅框架20连结。后悬架42使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摆动衰减。
从侧框架19、19的倾斜部22、22的后表面以向倾斜部22、22的后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发动机支架28、28。在发动机支架28、28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将发动机支架28、28之间连接起来的枢轴39。
在枢轴39轴支承有连杆机构38的连结片38b、38b的前端部,在连结片38b、38b的后端部支承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棒状的连杆撑条部38a。连杆撑条部38a固定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曲轴箱34的上部。连杆撑条部38a与连结片38b、38b构成连杆机构38。
根据上述结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部通过枢轴39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倾斜部22、22连结(上连杆连结),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后部借助后悬架42与座椅框架20、20连结。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配置在倾斜部22、22的后方,并借助连杆机构38以从侧框架19的倾斜部22、22吊下的方式被支承。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容易在前后方向上摆动。
如图1所示,车体罩16具有覆盖车体前侧上部的前罩43。在前罩43的侧部,连接有在侧面视图中为L字状的左右一对前侧罩44、44,车体前侧的侧部由前侧罩44、44覆盖。前侧罩44、44的后方由上部内罩45及下部内罩46覆盖,由前侧罩44、44、上部内罩45及下部内罩46覆盖前叉14、前立管17等。在前侧罩44、44的下部连接有构成脚踏板11、11的左右一对下罩47、47,下罩47延伸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
下罩47、47的下方由左右一对底部护罩48、48覆盖。下罩47、47与座椅10之间的空间由前端与前侧罩44、44的后端相连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罩49、49覆盖。在后侧罩49、49的后部,从上方依次安装有同乘者把持的扶手50、组合灯51、后挡泥板52。此外,鞍乘型车辆1具备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9。
如图2所示,发动机30的排气管36的前端与气缸盖35b连接并向后方延伸,排气管36的后端与消音器37连接。消音器37配置在后轮3的右侧方(一侧侧方)。排气管36在其排气通路的中途具备对排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装置60。包括催化剂装置60的排气管36利用气缸35及曲轴箱34的下方空间来配置。包括催化剂装置60的排气管36、以及消音器37由于固定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因此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一体地以枢轴39为中心摆动。在气缸盖35b的下部形成有排气口101,在排气口101的下游端102连接有排气管36的上游端。
臂部31从曲轴箱34的左后部向后方延伸,位于后轮3的左侧方(另一侧侧方)。后轮3轴支承于臂部31的后端部的后轮车轴31a,由臂部31悬臂支承。
发动机30的进气装置具备空气滤清器盒40(参照图1)和与空气滤清器盒40的下游连接的节流阀体(未图示)。
空气滤清器盒40支承于臂部31,位于臂部31的上方。节流阀体(未图示)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盒40的前方且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其下游端与气缸盖35b的上部的进气口95连接。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具备冷却装置70。冷却装置70(发动机相关部件)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冷却装置70具备:水泵71,其设置在气缸盖35b的右侧面(一侧的侧面)35b0;散热器72,其设置在曲轴箱34的一侧;第1软管73,其对水泵71的下部与发动机30的下部进行连接;第2软管74,其对发动机30的上部与散热器72的上部进行连接;第3软管75,其对散热器72的下部与水泵71进行连接;以及旁路软管76,其对第2软管74与散热器72之间进行连接。
在水泵71中,支承于凸轮轴63的叶轮(未图示)旋转,由此冷却水被压送。冷却水经由软管73~76在散热器72与发动机30之间循环。
图3是示出气缸盖35b的左视图。
如上所述,在气缸盖35b的右侧面(图3中未图示)配置有包括水泵71的冷却装置70,相对于此,在气缸盖35b的左侧面设置有小的空间S。本实施方式中,在向该空间S露出的气缸盖35b的左侧面安装有火花塞133和压力传感器144。火花塞133和压力传感器144如图4所示,配置成各自的轴线方向平行,并且分别配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气缸体35a和气缸盖35b借助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双头螺栓81固定于曲轴箱34。盖罩35c利用螺栓82固定于气缸盖35b。在盖罩35c与气缸盖35b之间设置有未图示的气门传动室,并且配置有凸轮轴63、进气门(未图示)、排气门(未图示)等。
在气缸体35a形成有气缸孔90,在气缸孔90的前方构成有燃烧室92。
在气缸盖35b形成有进气门孔93及排气门孔94,进气门孔93形成于从气缸盖35b的上部延伸的进气口95的下游端。在进气口95的上游端96连接有进气管97,从空气滤清器盒40供给的空气与燃料喷射装置(未图示)喷射的燃料的混合气被供给到燃烧室92。
排气门孔94形成于在气缸盖35b的下部形成的排气口101的上游端。在排气口101的下游端102连接有排气管36的上游端。在气缸盖35b和气缸体35a的右侧部(一侧部)形成有传递部件的容纳室108。在传递部件的容纳室108配置有将来自曲轴33的动力向凸轮轴63传递的凸轮链84。通过凸轮链84而旋转的凸轮轴63在盖罩35c与气缸盖35b之间,借助一对摇臂(未图示),使进气门(未图示)和排气门(未图示)驱动。由此,进气门孔93和排气门孔94按规定的时刻开闭。
在气缸体35a和气缸盖35b形成有供冷却水流动的水套110。水套110形成在气缸孔90的周围。水套110在气缸盖35b的下部连接有第1软管73,在气缸盖35b的上部侧连接有第2软管74。在水套110中,由水泵71压送的冷却水通过,来冷却发动机30。
在本实施方式中,火花塞133和压力传感器144配置在上下的双头螺栓81间的空间S。
在空间S设置有火花塞基座面131,火花塞基座面131呈圆形地凹陷形成在气缸盖35b的侧面35b1。在火花塞基座面131的中心形成有从火花塞基座面131向燃烧室92贯通的轴孔状的火花塞支承孔132。火花塞支承孔132相对于前后方向稍稍倾斜,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火花塞支承孔132内固定支承有轴状的火花塞133。火花塞133的密封垫圈133b与火花塞基座面131接触并密封火花塞支承孔132。
在火花塞基座面131的上方形成有传感器基座面141。传感器基座面141呈圆形地凹陷形成在气缸盖35b的侧面35b1。传感器基座面141的圆形的一部分与火花塞基座面131重叠,传感器基座面141构成与火花塞基座面131连续的凹陷形状。在传感器基座面141的中心形成有与火花塞支承孔132沿同一方向贯通的传感器支承孔142。传感器支承孔142形成为与火花塞支承孔132大致平行。因此,能够同时加工传感器支承孔142和火花塞支承孔132,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传感器支承孔142具有外侧的大径孔142a和比大径孔142a靠内侧的小径孔142b。在传感器支承孔142插入并配置有压力传感器144。压力传感器144由压电式的传感器构成。
压力传感器144构成为轴状,具备:圆柱状的主体部144a;检测部144b,其以比主体部144a小的直径设置在主体部144a的前端;以及端子部144c,其形成于主体部144a的基端部。
压力传感器144以检测部144b配置在小径孔142b的内部且不到达燃烧室92的状态配置。主体部144a以隔开间隙的状态固定于大径孔142a的内壁面。压力传感器144通过设置在压力传感器144的外周的螺纹部144d固定于传感器支承孔142。由检测部144b检测到的压力通过主体部144a的电路部转换为电信号,并经由端子部144c向发动机30或车辆的控制部输出。
传感器支承孔142与水套110相邻地形成,与传感器支承孔142和火花塞支承孔132之间的壁146的厚度相比,水套110和传感器支承孔142之间的壁147的厚度较薄。压力传感器144容易被冷却水冷却。
如图3、图4所示,在火花塞133的终端部133c连接有火花塞盖151。火花塞盖151与相邻的压力传感器144分离地配置。火花塞盖151相对于压力传感器144隔开规定的间隔被保持,以使难以受到火花塞133的噪音影响。规定的间隔可以通过实验设定。
火花塞盖151形成为L字状,具有盖主体151a和延长部151b,所述盖主体151a与火花塞133连接。在延长部151b连接有高压电缆154。高压电缆154向与压力传感器144相反的一侧延伸,固定于从撑条155向前侧下方延伸的夹紧部件156,在气缸盖35b的下部迂回,并与点火线圈157连接。
点火线圈157固定于撑条155。高压电缆154向与压力传感器144相反的一侧延伸,避开压力传感器144来进行布线。因此,难以在压力传感器144产生高压电缆154引起的噪音影响。
在排气口101(参照图5)的下游端102配置有氧传感器150。氧传感器150检测排气口101的氧浓度。
在氧传感器150连接有氧传感器的线束161。氧传感器的线束161固定于撑条155的夹紧部162,如图3所示,呈S字状配置,并与线束170的连接器部171连接。连接器部171固定于撑条155的固定部164,氧传感器的线束161从连接器部171向后方,作为被进一步捆束的线束170沿着气缸体35a延伸。线束170与车辆的控制部(未图示)连接。氧传感器的线束161的连接器部171侧的上部分161a沿着前后方向被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氧传感器150安装于气缸盖35b的排气口101,但也可以在排气口101的下游侧的排气管36配置氧传感器150。
压力传感器14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压力传感器144的端子部144c连接有传感器线束163。传感器线束163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后,呈U字状地弯曲,通过捆束部件165与氧传感器的线束161的上部分161a捆束在一起。传感器线束163在比捆束部件165靠后方侧的位置被捆束于线束170,与车辆的控制部(未图示)连接。
传感器线束163的一端固定于沿着前后方向的压力传感器144,另一端与沿着前后方向的氧传感器的线束161一起被固定,因此传感器线束163被配置为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压力传感器144连接的传感器线束16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配置,因此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在前后方向上揺动的情况下,传感器线束163在同一方向上揺动,抑制了压力传感器144与传感器线束163的接触不良、安装不良。因此,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揺动对传感器线束163带来的影响少,能够将压力传感器144配置成难以受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揺动的影响。
由于氧传感器的线束161与传感器线束163被捆束,与各线束161、163未被捆束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线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力传感器144在与燃烧室92连接的传感器支承孔142中检测压力,以不到达燃烧室92的状态配置,因此难以受到爆发的影响,能够正确检测燃烧室92的压力。根据压力传感器144的检测结果,调整混合气中的燃料与空气的比率等,能够防止燃烧室92内的混合气的异常燃烧、即所谓的敲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30中,在气缸盖35b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35b1,火花塞133与检测燃烧室92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44配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
在气缸盖35b的周边的小空间S配置压力传感器144,并且将火花塞133与压力传感器144配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由此能够同时加工火花塞133的火花塞支承孔132与传感器支承孔142,能够简化加工工序。
即使在单缸的发动机30上设置了压力传感器144的情况下,也不会与周边的发动机相关部件70干涉,能够使加工工序高效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双头螺栓81、81的上下方向之间,连续相邻地设置有火花塞基座面131与传感器基座面141,在各基座面131、141分别相邻地设置有火花塞133与压力传感器144。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火花塞133与压力传感器144相对于气缸盖35b的侧面35b1,能够配置在避开了双头螺栓81的小空间S。
在本实施方式中,火花塞133的火花塞盖151与压力传感器144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与比规定的间隔窄的情况相比,能够在难以接收到火花塞133的噪音的位置配置压力传感器144。特别是火花塞盖151为L字形,高压电缆154向压力传感器144的相反侧延伸,因此能够在难以接收到火花塞133的噪音的位置配置压力传感器14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压力传感器144连接的传感器线束163在沿着发动机30的揺动方向的方向上延伸配置。传感器线束163的一端固定于压力传感器144,另一端与氧传感器的线束161一起固定于固定部164。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在前后方向上揺动的情况下,传感器线束163相对于压力传感器144难以相对地摇动,因此抑制了压力传感器144与传感器线束163的接触不良或安装不良的发生等。因此,能够将压力传感器144配置成难以受到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揺动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氧传感器的线束161与传感器线束163被捆束,简化了线束170。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压力传感器144的检测部144b的孔142是支承压力传感器144的传感器支承孔142,火花塞支承孔132与传感器支承孔142平行地设置,火花塞133与压力传感器144平行地排列配置。因而,使得配置压力传感器144的检测部144b而供压力传感器144检测压力的孔与支承压力传感器144的传感器支承孔142共用化,与分别设置孔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压力传感器144的配置空间,并且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而且,能够使压力传感器144与火花塞133平行地相邻。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配置压力传感器144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火花塞支承孔132的上部,与火花塞支承孔132大致平行地形成有贯通孔241。贯通孔241从气缸盖35b的侧面35b1延伸到燃烧室92。在贯通孔241,从侧部向斜方向外方分支地连续形成有传感器支承孔242。传感器支承孔242除了形成位置不同这点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支承孔142相同,具有大径孔142a和小径孔142b。在传感器支承孔242内插入并固定支承有压力传感器144。压力传感器144以检测部144b配置于贯通孔241且不到达燃烧室92的状态配置。贯通孔241被设置于火花塞133的密封垫圈133d密封。
在第2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41与燃烧室92连接,压力传感器144检测贯通孔241的内侧的压力,由此能够检测燃烧室92的压力,能够防止敲缸。在第2实施方式中,配置检测部144b且被检测压力的空间、即贯通孔241与火花塞支承孔132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加工变容易。
在第2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配置压力传感器144的检测部144b的孔241,连续地形成传感器支承孔242,火花塞支承孔132与传感器支承孔242倾斜地设置,压力传感器144相对于火花塞133倾斜地配置。因而,当火花塞支承孔132与配置压力传感器144的检测部144b的孔241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排列设置时,通过将压力传感器144相对于火花塞133倾斜地配置,能够使压力传感器144与火花塞133相邻地配置,从而能够提高配置在小空间S中的压力传感器144的配置自由度。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变形及应用。
说明了压力传感器144通过螺纹部144d被螺钉固定的结构,但也可以利用插销等其他的部件来固定。
说明了压力传感器144是压电传感器的结构,但只要能够检测压力,可以使用任意的压力传感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是上连杆式的结构,但还能够应用于下连杆式的结构。
本发明对于如水冷发动机的单缸发动机那样在气缸盖的侧部配置有冷却装置的发动机类型特别有效,但是不限于发动机的气缸数或车辆类型,可以应用于各种发动机形式或车辆类型。
标号说明
1:车体;
35b:气缸盖;
35b0:一侧的侧面;
35b1:另一侧的侧面;
30:内燃机;
34:曲轴箱;
38:连杆机构;
70:发动机相关部件;
81:双头螺栓;
92:燃烧室;
94、101:进气排气口;
131:基座面;
133:火花塞;
141:基座面;
144:压力传感器;
150:氧传感器;
151:盖;
161:线束;
163:线束。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在气缸盖(35b)的上下表面设置有进气口(95)和排气口(101),在所述气缸盖(35b)的一侧的侧面(35b0)配置有发动机相关部件(70),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缸盖(35b)的另一侧的侧面(35b1)配置有火花塞(133)和检测燃烧室(92)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44),所述火花塞(133)与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检测部(144b)的孔(142、241)设置在同一方向的轴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所述气缸盖(35b)与气缸体(35a)的双头螺栓(81)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设置有所述火花塞(133)的基座面(131)和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基座面(141),
以所述火花塞(133)的基座面(131)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基座面(141)连续的方式配置所述压力传感器(144)与所述火花塞(133),所述火花塞(133)的盖(151)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保持规定间隔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30)借助设置于曲轴箱(34)上部的连杆机构(38)以能够摇动的方式安装于车体(1),
所述压力传感器(144)配置在沿着所述内燃机(30)的揺动方向的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氧传感器(150)的线束(161)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线束(163)被捆束在一起,并安装于所述内燃机(3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142)是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142),
所述火花塞(133)的支承孔(132)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142)平行地设置,
所述火花塞(133)与所述压力传感器(144)平行地排列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242)相对于所述孔(241)连续地形成,
所述火花塞(133)的支承孔(132)和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的支承孔(142)倾斜地设置,
所述压力传感器(144)相对于所述火花塞(133)倾斜地配置。
CN201880016368.3A 2017-03-27 2018-03-09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Active CN1104621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1765 2017-03-27
JP2017061765 2017-03-27
PCT/JP2018/009332 WO2018180383A1 (ja) 2017-03-27 2018-03-09 鞍乗型車両の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2195A true CN110462195A (zh) 2019-11-15
CN110462195B CN110462195B (zh) 2021-05-25

Family

ID=63677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6368.3A Active CN110462195B (zh) 2017-03-27 2018-03-09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05056B2 (zh)
CN (1) CN110462195B (zh)
BR (1) BR112019019234A2 (zh)
WO (1) WO20181803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1838B (zh) * 2020-03-26 2021-03-1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車輛引擎點火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2439A (ja) * 1988-06-10 1989-12-18 Nissan Motor Co Ltd 筒内圧検出装置
JPH05312093A (ja) * 1992-05-12 1993-11-2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の制御方法
CN1731116A (zh) * 2004-08-05 2006-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烧压力检测装置
JP2008223728A (ja) * 2007-03-15 2008-09-25 Honda Motor Co Ltd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排ガスセンサ取付け構造
JP2008255882A (ja) * 2007-04-04 2008-10-23 Toyota Motor Corp 圧力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1302961A (zh) * 2007-05-10 2008-11-1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天然气发动机
US20090217913A1 (en) * 2008-02-28 2009-09-03 Denso Corporation Engine head structure
JP2010196712A (ja) * 2010-05-24 2010-09-09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配置構造
CN104145108A (zh) * 2012-02-27 2014-11-12 西铁城精技美优达株式会社 燃烧压力检测装置、带燃烧压力检测装置的内燃机
US20160319771A1 (en) * 2015-04-29 2016-11-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ylinder block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312439A (ja) * 1988-06-10 1989-12-18 Nissan Motor Co Ltd 筒内圧検出装置
JPH05312093A (ja) * 1992-05-12 1993-11-2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の制御方法
CN1731116A (zh) * 2004-08-05 2006-02-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烧压力检测装置
JP2008223728A (ja) * 2007-03-15 2008-09-25 Honda Motor Co Ltd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排ガスセンサ取付け構造
JP2008255882A (ja) * 2007-04-04 2008-10-23 Toyota Motor Corp 圧力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01302961A (zh) * 2007-05-10 2008-11-1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天然气发动机
US20090217913A1 (en) * 2008-02-28 2009-09-03 Denso Corporation Engine head structure
JP2010196712A (ja) * 2010-05-24 2010-09-09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配置構造
CN104145108A (zh) * 2012-02-27 2014-11-12 西铁城精技美优达株式会社 燃烧压力检测装置、带燃烧压力检测装置的内燃机
US20160319771A1 (en) * 2015-04-29 2016-11-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ylinder block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1838B (zh) * 2020-03-26 2021-03-1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車輛引擎點火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80383A1 (ja) 2018-10-04
JP6705056B2 (ja) 2020-06-03
JPWO2018180383A1 (ja) 2020-01-16
CN110462195B (zh) 2021-05-25
BR112019019234A2 (pt) 202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76138B1 (en) Saddle-riding-type vehicle exhaust device
TWI444535B (zh) 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JP3154637U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596272B (zh) 二輪機車之排氣裝置
WO2011096291A1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取付構造
JP2007127039A (ja) 内燃機関
JP560943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取付構造
CN110462195A (zh) 鞍乘型车辆的内燃机
JP2013238159A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制御装置
EP2599991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110552824B (zh)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JP2003090216A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センサ配置構造
EP2599975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6302926B2 (ja) エンジン
EP2960479B1 (en) Knock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in unit swing engine
JP2007270733A (ja) 自動二輪車の減速ショック低減装置
JP4611269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系センサ配置構造
US11384672B2 (en) Secondary air introduction device
JP6420884B2 (ja)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ノックセンサ取付け構造
JP2008151040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排ガスセンサ取付け構造
JP2015132227A (ja) インジェクタ取付構造
CN110352298A (zh) 内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