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4535B - 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4535B
TWI444535B TW099126808A TW99126808A TWI444535B TW I444535 B TWI444535 B TW I444535B TW 099126808 A TW099126808 A TW 099126808A TW 99126808 A TW99126808 A TW 99126808A TW I444535 B TWI444535 B TW I4445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cylinder head
oxygen concentration
cylinder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6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1618A (en
Inventor
Kazuhiro Nara
Hiroyuki Kaminokado
Michihisa Nakamura
Yasuhiro Fujita
Kiyoto Tsutsumi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11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16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4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45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8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exhaust sensors in or on exhaust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08Safety, indicating, or supervising devices
    • F02B77/085Safety, indicating, or supervising devices with sensors measuring combustion processes, e.g. knocking, pressure, ionization, combustion flame
    • F02B77/086Sensor arrangements in the exhaust, e.g. for temperature, misfire, air/fuel ratio, oxygen sen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60/00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 F01N2560/02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s being an exhaust gas sensor
    • F01N2560/025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s being an exhaust gas sensor for measuring or detecting O2, e.g. lambda sen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Description

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更特定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括用以檢測廢氣之氧濃度之氧濃度感測器之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作為此種先前技術,提出有一種例如專利文獻1所示之單缸引擎。
參照圖19(a)及(b),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單缸引擎係汽缸蓋(cylinder head)1a於其外周面包含隆起部2a,且以貫通隆起部2a之方式形成有排氣通路3a。並且,用以檢測廢氣之氧濃度之氧濃度感測器4a係以於汽缸蓋1a之汽缸蓋上蓋(cylinder head cover)安裝用之凸緣5a與汽缸蓋1a之隆起部2a間之凹部中,相對引擎之汽缸軸線傾斜之方式,安裝於隆起部2a。又,氧濃度感測器4a係以其檢測部位於排氣通路3a內之方式安裝於隆起部2a。此種氧濃度感測器4a係由穿過排氣通路3a之高溫廢氣加熱而迅速升溫至該感測器激活之溫度為止。因此,可實現直熱式(heaterless)之氧濃度感測器。
又,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先前技術之其他例。
參照圖20,專利文獻2揭示之單缸引擎係自汽缸軸線之前方觀察,於汽缸蓋1b之左側部形成有收納用以驅動凸輪軸(cam shaft)之正時鏈條(Timing chain)之空間2b。於汽缸蓋1b之下部,以向右傾斜之方式形成有排氣口3b。並且,用以檢測廢氣之氧濃度之氧濃度感測器4b係以其檢測部位於排氣口3b內之方式安裝於汽缸蓋1b。即便該單缸引擎中,氧濃度感測器4b亦由穿過排氣口3b之高溫廢氣加熱而迅速升溫至該感測器激活之溫度為止。因此,可實現直熱式之氧濃度感測器。
再者,於圖19及圖20中,係將曲柄軸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汽缸軸線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與曲柄軸及汽缸軸線均正交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41527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183489號公報
專利文獻1之氧濃度感測器4a係配置成與用以將汽缸蓋1a結合於缸體之螺絲柱部6a、或設置於汽缸蓋1a之前方之汽缸蓋上蓋不產生干擾。然而,如圖19(b)所示,氧濃度感測器4a即便避開凸緣5a安裝,氧濃度感測器4a之前端部亦沿汽缸蓋1a之左方向凸出。
又,專利文獻2之氧濃度感測器4b係設置成自排氣口3b之右側部向右延伸,從而避免與汽缸蓋1b之左側部或汽缸蓋上蓋產生干擾。然而,若自汽缸軸線方向觀察汽缸蓋1b,則氧濃度感測器4b之前端部(於圖20中為右端部)係沿汽缸蓋1b之右方向大幅度凸出。
如此般,即便專利文獻1及2之任一引擎中,均會導致氧濃度感測器向汽缸蓋之左方向或右方向凸出,造成引擎尺寸增大。尤其單缸引擎或V型雙缸引擎原本具有可使左右方向緊湊之特性,卻使如此之特性極大受損。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該引擎係即便於汽缸蓋中廢氣溫度較高之位置處設置氧濃度感測器,亦可防止氧濃度感測器向汽缸蓋之外側凸出,從而可抑制引擎之尺寸。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將提供一種引擎,其係單缸或V型雙缸之引擎,且包括:汽缸蓋,其包含蓋本體及自蓋本體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燃燒凹部,其形成於蓋本體;排氣通路,其係形成為自燃燒凹部貫通突出部,以自燃燒凹部排出廢氣;以及氧濃度感測器,其包括本體部及設置於本體部之檢測部,以檢測廢氣之氧濃度;且,氧濃度感測器係以自汽缸軸線之方向觀察使本體部及檢測部與突出部重合且使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排氣通路內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
於本發明中,汽缸蓋係包括蓋本體及自蓋本體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且以貫通突出部之方式形成有排氣通路。並且,以自汽缸軸線之方向觀察使本體部及檢測部與突出部重合且使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排氣通路內之方式,將氧濃度感測器安裝於突出部。藉此,即便於廢氣溫度較高之位置設置氧濃度感測器,亦可防止氧濃度感測器相較汽缸蓋進而向外側突出。因此,單缸或V型雙缸之引擎不會損及左右方向緊湊之特性,從而可抑制單缸或V型雙缸之引擎尺寸。再者,汽缸蓋係僅突出部之部分向外側突出,但由於可相應地縮短安裝於汽缸蓋之排氣裝置,因此引擎周邊之結構不會增大。
較佳為,氧濃度感測器係以本體部相較檢測部位於前方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於該情形時,可避免本體部與缸體之空氣冷卻用之散熱片(fin)或曲柄軸箱(crankcase)產生干擾,故而可易於將氧濃度感測器安裝於汽缸蓋且避免沿左右方向凸出。
又,較佳為,氧濃度感測器係以使氧濃度感測器之中心軸線與汽缸軸線平行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於該情形時,可容易防止氧濃度感測器向汽缸蓋外側凸出。
進而較佳為,突出部係自蓋本體至少向下方突出。於該情形時,可有效利用蓋本體之下方之空間,設置突出部。
較佳為,突出部係自汽缸軸線方向觀察,自蓋本體向斜下方突出。於該情形時,可一面確保突出部之長度,一面緊湊地形成汽缸蓋。
又,較佳為,氧濃度感測器係以自汽缸軸線方向觀察,相較蓋本體而不向左右方向突出之方式所配置。於該情形時,可更準確防止氧濃度感測器向汽缸蓋之外側凸出,從而可進一步抑制引擎之尺寸。
進而較佳為,突出部係包括作為排氣通路之下游端之開口部,且開口部之中心自汽缸軸線方向觀察,相較蓋本體,於左右方向上不位於外側。於該情形時,可抑制突出部向汽缸蓋之外側凸出,從而可進一步抑制引擎之尺寸。
較佳為,蓋本體之外周面係包括自汽缸軸線之方向觀察向蓋本體之內側凹陷之凹部,且突出部形成於凹部。於該情形時,由於可在凹部附近將氧濃度感測器安裝於突出部,因此可抑制突出部向汽缸蓋之外側突出。因此,可緊湊地形成汽缸蓋。
又,較佳為,凹部係向上方凹陷。於該情形時,可一面確保設置於凹部之突出部之長度,一面緊湊地形成汽缸蓋。
進而較佳為,凹部係向側方凹陷。於該情形時,可一面確保設置於凹部之突出部之長度,一面緊湊地形成汽缸蓋。
較佳為,凹部係形成為使蓋本體之角部凹陷。於該情形時,可一面確保設置於凹部之突出部之長度,一面緊湊地形成汽缸蓋。
又,較佳為,引擎更包括設置於汽缸蓋之前方之汽缸蓋上蓋、以及設置於汽缸蓋上蓋以覆蓋本體部之至少前方的感測器蓋部。於該情形時,可由突出部及感測器蓋部覆蓋氧濃度感測器之前後。因此,於將引擎載置於跨坐型車輛之情形時,可適當地保護氧濃度感測器免受路面碎石等之影響。又,氧濃度感測器係以自汽缸軸線之方向觀察與突出部重合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且位於汽缸蓋之附近,因此感測器蓋部不會變大。
進而較佳為,引擎係包括設置於汽缸蓋之前方之汽缸蓋上蓋,汽缸蓋係包含安裝有汽缸蓋上蓋之上蓋安裝面,突出部係包含安裝有氧濃度感測器之感測器安裝面,且上蓋安裝面與感測器安裝面形成為彼此平行。於該情形時,可易於藉由機械加工而形成上蓋安裝面與感測器安裝面。
較佳為,引擎更包括設置於汽缸蓋之前方之汽缸蓋上蓋,汽缸蓋係包含安裝有汽缸蓋上蓋之上蓋安裝面,突出部係包含安裝有氧濃度感測器之感測器安裝面,且上蓋安裝面與感測器安裝面位於同一平面上。於該情形時,可藉由機械加工而同時形成上蓋安裝面與感測器安裝面,從而可更容易獲得汽缸蓋。
又,較佳為,引擎更包括設置於汽缸蓋之前方之汽缸蓋上蓋、以及連接於本體部且沿著汽缸蓋上蓋而配置之電線。於該情形時,可以與形成於汽缸蓋之排氣通路隔開之方式,配置電線。因此,來自排氣通路之排氣熱對電線造成之影響變小,故可抑制電線劣化。又,可藉由以沿著汽缸蓋上蓋之方式配置電線,而縮小自引擎拉出之電線所需之空間。
進而較佳為,引擎包括設置於汽缸蓋上蓋以保持電線之保持部。於該情形時,可藉由保持部,而易於以沿著汽缸蓋上蓋之方式配置電線,故而佈線變得容易。
根據本發明之引擎,可防止氧濃度感測器向汽缸蓋之外側凸出,從而可抑制引擎之尺寸。因此,若本發明之引擎應用於機車等跨坐型車輛,則可抑制跨坐型車輛變大。
較佳為,汽缸軸線係朝前方斜著向上傾斜。於該情形時,可抑制引擎向下方凸出。因此,此種構成將較佳用於具備單缸或V型雙缸之引擎之跨坐型車輛。
於本發明中,對汽缸蓋而言所謂「外側」,係指與汽缸軸線正交且自汽缸軸線放射狀延伸之方向,不僅包括左右方向,而且包括上下方向。
又,所謂「自汽缸軸線之方向觀察,本體部及檢測部與突出部重合」,係指自汽缸軸線之方向觀察,本體部及檢測部不自突出部之輪廓伸出。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態樣及優點將根據與隨附圖式關聯進行之以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詳細說明而更加明晰。
根據本發明,即便於汽缸蓋中廢氣溫度較高之位置處設置氧濃度感測器,亦可防止氧濃度感測器向汽缸蓋之外側凸出,從而可抑制引擎之尺寸。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再者,對於本發明之引擎,將曲柄軸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汽缸軸線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與曲柄軸及汽缸軸線均正交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機車而言,係以乘員朝向車把(handle)乘坐於機車座椅之狀態為基準,定義左右方向、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圖式中之十字狀箭頭係表示方向者,「F」表示前方,「Rr」表示後方,「U」表示上方,「Lo」表示下方,「R」表示右側,「L」表示左側。
圖1係表示具備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引擎36之所謂速可達(scooter)型機車10之左側視圖。
參照圖1,機車10係包括車體車架12。於車體車架12之前部之上方及下方,分別設置有車把14及前輪16。於車體車架12之後部上方,設置有供乘員乘坐之座椅18。於車把14與座椅18之間,以沿著車體車架12之方式,設置有用以供乘員擱腳之腳踏(foot rest)20。腳踏20係以擱置乘坐於座椅18之乘員之右腳之部分與擱置左腳之部分以相同高度連續之方式而形成。藉此,於車把14與座椅18之間且腳踏20之上方,形成有較大空間。車體車架12係以穿過腳踏20之下方之方式設置。
車體車架12係包括左右隔開配置之一對車架22(參照圖3)。一對車架22係於左右方向彼此留有特定間隔而設置,且朝後方斜著向上延伸。於一對車架22,經由連桿機構24而支撐動力單元(power unit)26可上下自如擺動。
連桿機構24係包括連結一對車架22之樞軸(pivot shaft)28、以及連結樞軸28與動力單元26且設置為以樞軸28為中心沿上下方向自如擺動之連桿構件30。
動力單元26係設置於座椅18之下方,且動力單元26之後部與車架22係由後避震器單元(rear cushion unit)32連結。於動力單元26之後端部設置有後輪34。
圖2係表示動力單元26、後輪34及其附近之左側視圖。圖3係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車體車架12、動力單元26、後輪34及其附近之圖解圖。
動力單元26係包括例如空冷式單缸引擎36、以及收納著包含變速機或減速機等之動力傳動裝置(未圖示)之傳動箱38。
於機車10側視時,引擎36係與車架22交叉。引擎36係包括曲柄軸40、曲柄軸箱42、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曲柄軸箱42、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係以自車輛前後方向之後方朝向前方之順序,設置於引擎36之汽缸軸線A上。曲柄軸箱42、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係與相鄰之構件連接。如圖1及圖2所示,汽缸軸線A係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朝前方斜著向上傾斜,於該實施形態中,係為略微傾斜。
曲柄軸箱42係支撐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曲柄軸40使其可旋轉。如圖3所示,曲柄軸箱42之右部係設置於車架22之後方。又,以動力單元26不與車架22產生干擾且可沿上下方向擺動之方式,將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以自汽缸軸線A方向觀察,設置於左右一對車架22之間。
傳動箱38係設置於車架22之後方且曲柄軸箱42之左側。於傳動箱38之後端部安裝著後輪34且使其旋轉自如。後輪34係以與傳動箱38排列於車輛寬度方向之方式設置於引擎36之後方。由引擎36產生之驅動力係經由動力傳輸裝置傳輸至後輪34。
如下所述,於汽缸蓋46,設置有用以檢測由引擎36之燃燒室90(汽缸蓋46之燃燒凹部70)排出之廢氣之氧濃度的氧濃度感測器50、以及用以檢測流動於引擎36內之機油之溫度的油溫感測器52。又,於汽缸蓋46之上表面,連接有用以經由引擎36之吸氣通路74對燃燒室90供給空氣之吸氣裝置54。於汽缸蓋46之下部,連接有用以自引擎36之燃燒室90經由排氣通路80將廢氣排出之排氣裝置56。
參照圖4~圖8,對引擎36進行詳細說明。
圖4係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引擎36之圖解圖。圖5係表示引擎36之主要部分之右側視圖。圖6係表示引擎36之主要部分之立體圖。圖7係圖4之I-I線局部剖面圖解圖。圖8係圖5之II-II線剖面圖。
缸體44係於其外側面包含空氣冷卻用之散熱片58,且於其內部包含沿汽缸軸線A之方向延伸之圓柱狀之汽缸孔(cylinder bore)60。於汽缸孔60內,可往復運動地設置有活塞(piston)62。活塞62係經由連桿(con rod)64而連結於曲柄軸40。再者,所謂汽缸軸線A,係指汽缸孔60之中心軸線。
汽缸蓋46係包括蓋本體65及突出部66。突出部66係設置於蓋本體65之外周面,且向蓋本體65之外側突出。參照圖4及圖6,蓋本體65之外周面係包含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向蓋本體65之內側凹陷之彎曲狀之凹部68。亦即,凹部68係相較蓋本體65之下表面65a向上方凹陷。又,凹部68係向側方(該實施形態中,係相較蓋本體65之右面65b而向左側)凹陷。進而,凹部68係形成為使蓋本體65之角部凹陷。進而換言之,凹部68係以向汽缸軸線A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蓋本體65之外周面。
突出部66係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形成於凹部68。突出部66係以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自蓋本體65朝右斜著向下突出之方式形成。再者,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相較蓋本體65不向左右方向突出之方式配置。
如圖7所示,於包含於汽缸蓋46之蓋本體65之後方端部,形成有燃燒凹部70。燃燒凹部70與汽缸蓋46之上表面之開口部72係經由吸氣通路74而連通。吸氣通路74之面向燃燒凹部70之開口成為吸氣口76。於開口部72連接有吸氣裝置54。燃燒凹部70與突出部66之開口部78係經由排氣通路80而連通。排氣通路80之面向燃燒凹部70之開口成為排氣口82。於突出部66之開口部78連接有排氣裝置56。排氣裝置56係於其端部包含凸緣部84,且使用柱頭螺栓(stud bolt)86及螺母88而將凸緣部84安裝於突出部66。
參照圖4,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引擎36時,形成於汽缸蓋46之排氣通路80係形成為相對上下方向(與曲柄軸40及汽缸軸線A均正交之方向)傾斜地向下方延伸。更具體而言,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引擎36時,形成於汽缸蓋46之排氣通路80係形成為自燃燒室90(燃燒凹部70)及排氣口82朝右斜著向下延伸。又,作為排氣通路80之下游端之突出部66之開口部78係朝向相對上下方向傾斜之方向。更具體而言,作為排氣通路80之下游端之突出部66之開口部78係朝向右斜下方。進而,開口部78之中心79係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相較蓋本體65,於左右方向上不位於外側。如此般,排氣通路80亦形成於突出部66。排氣通路80係沿著與設置於引擎36之左側部分之傳輸構件98及旋轉構件100(下述)分離之方向延伸。再者,燃燒室90係由汽缸孔60與活塞62所包圍之空間及燃燒凹部70所形成。
於引擎36中,空氣係穿過吸氣裝置54及吸氣通路74而導入至燃燒室90。廢氣係自燃燒室90穿過排氣通路80及排氣裝置56而排出。
參照圖7,引擎36更包括汽門裝置92、吸氣閥(valve)94及排氣閥96。
汽門裝置92係包括傳輸構件98、旋轉構件100、凸輪軸(cam shaft)102、凸輪104及臂桿構件106、108。傳輸構件98係包含例如金屬鏈條,且連結曲柄軸40與旋轉構件100,以將曲柄軸40之旋轉傳遞至旋轉構件100。旋轉構件100係包含例如鏈輪(sprocket),且藉由傳輸構件98而進行旋轉。凸輪軸102係藉由旋轉構件100而進行旋轉,臂桿構件106、108係藉由設置於凸輪軸102上之凸輪104而進行擺動。並且,吸氣閥94係藉由臂桿構件106而開關吸氣口76,排氣閥96係藉由臂桿構件108而開關排氣口82。
汽缸蓋46係包含安裝有汽缸蓋上蓋48之上蓋安裝面110。如圖4~圖6所示,例如自汽缸蓋上蓋48之前表面安裝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兩個)螺釘等緊固構件111,藉此將汽缸蓋上蓋48固定於汽缸蓋46。藉由如此般,將汽缸蓋上蓋48安裝於上蓋安裝面110,而使汽缸蓋46無需汽缸蓋上蓋安裝用之凸緣。因此,可以沿汽缸軸線A方向延伸之方式,設置氧濃度感測器50。作為緊固構件111,可使用柱頭螺栓與螺母、或鉚釘(rivet)等普通之緊固構件。
突出部66係包含感測器安裝面112,且於感測器安裝面112安裝有氧濃度感測器50。
上蓋安裝面110與感測器安裝面112係形成為彼此平行。
此處應注意到,用以檢測穿過排氣通路80之廢氣之氧濃度之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與汽缸蓋46之突出部66重合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66之感測器安裝面112。所謂「氧濃度感測器50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與突出部66重合」,係指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時,氧濃度感測器50不自突出部66之輪廓中伸出。如下所述,氧濃度感測器50之中心軸線B既可與汽缸軸線A平行,亦可相對汽缸軸線A傾斜。
於感測器安裝面112中,平行於汽缸軸線A,形成有與排氣通路80連通之安裝孔114。安裝孔114係包含內螺紋部116。
氧濃度感測器50係包括柱狀之本體部118、以及與本體部118同軸且設置於本體部118之一端之圓柱狀之檢測部120。氧濃度感測器50係形成為軸向之長度大於半徑之柱狀。本體部118係包含外螺紋部122。於該實施形態中,本體部118之直徑並非固定,而是因軸向之位置不同而不同。
於將氧濃度感測器50安裝於突出部66時,以將檢測部120插入至安裝孔114且面向排氣通路80內之方式,將外螺紋部122旋入內螺紋部116。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本體部118及檢測部120與汽缸蓋46之突出部66重合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66。又,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沿著凹部68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66。換言之,柱狀之氧濃度感測器50係沿著凹部68延伸之方向設置。於氧濃度感測器50之安裝狀態下,氧濃度感測器50之中心軸線B與汽缸軸線A達到平行,且檢測部120之至少一部分位於排氣通路80內。
於本體部118之另一端部連接有電線124之連接器(connector)125。於該實施形態中,電線124係相對本體部118可自如裝卸。氧濃度感測器50之檢測部120係包含例如穩定化之鋯而構成,故於特定之感測器激活溫度以上時,可準確檢測。由於檢測部120之至少一部分係位於供高溫廢氣流通之排氣通路80內,因此,檢測部120係由廢氣加熱。因此,氧濃度感測器50可迅速達到感測器激活溫度。因此,作為氧濃度感測器50,可使用無需用以加熱檢測部120之另外之加熱機構之直熱式感測器,因此氧濃度感測器50變小且成本下降。
氧濃度感測器50之檢測信號係經由電線124而傳送至引擎控制裝置126。引擎控制裝置126係基於所傳送之檢測信號,將供給至燃燒室90之燃料之空燃比控制為最佳狀態。具體而言,引擎控制裝置126係驅動設置於吸氣裝置54之燃料噴射閥128,對供給至燃燒室90之空氣噴射燃料。
又,如圖4、圖6及圖8所示,汽缸蓋46係於其側面包含油溫感測器安裝用之螺絲柱部130。螺絲柱部130係形成於汽缸蓋46之右側面之上部。螺絲柱部130之螺絲柱孔132係與形成於汽缸蓋46之內部之機油通路134相連。機油通路134係形成為與汽缸軸線A平行。又,於汽缸蓋46內形成有凸輪軸102之軸座部136。軸座部136與螺絲柱孔132係藉由機油通路138而連通。於此種螺絲柱部130安裝有油溫感測器52。
若由曲柄軸箱42支撐之曲柄軸40進行旋轉,則將經由曲柄軸箱42內之惰輪(idler gear)驅動油泵。如此一來,則機油將自油泵穿過形成於曲柄軸箱42之機油通路、形成於曲柄軸箱42與缸體44之接觸面之機油通路、形成於缸體44之機油通路、形成於汽缸蓋46之機油通路134,供給至凸輪軸102及汽門裝置92。又,機油係自油泵供給至曲柄軸40及機油冷卻器(oil cooler)。如此般自油泵直接連接之線路中,於曲柄軸40之旋轉過程中,始終強制性供給有機油。
油溫感測器52係設置於接近燃燒室90且於曲柄軸40之旋轉過程中機油始終流動之位置。因此,於曲柄軸40之旋轉過程中,可藉由油溫感測器52準確且穩定地檢測出燃燒室90之溫度、亦即引擎36之溫度。油溫感測器52之檢測值係用於設定或修正燃料噴出量。
根據具備此種引擎36之機車10,汽缸蓋46係構成為於蓋本體65之外周面中之右斜下方之面包含突出部66,且,以自燃燒室90朝右斜著向下延伸貫通突出部66之方式形成有排氣通路80。突出部66之下游端之開口部78係朝向右斜下方。並且,以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氧濃度感測器50之本體部118及檢測部120與突出部66重合且使檢測部120之至少一部分位於排氣通路80內之方式,將氧濃度感測器50安裝於突出部66。
藉此,即便於廢氣溫度較高之位置、亦即汽缸蓋46之突出部66設置氧濃度感測器50,亦可防止氧濃度感測器50相較汽缸蓋46向外側(尤其左右方向)凸出。因此,單缸之引擎36可無損左右方向上之緊湊性特性,而抑制單缸之引擎36之尺寸。又,氧濃度感測器50係不相較汽缸蓋上蓋48向前方突出。因此,可防止氧濃度感測器50亦於引擎36之前後方向上凸出。進而,於引擎36中,由於汽門裝置92之前端部相較排氣通路80位於前方,因此,自突出部66之感測器安裝面112起至汽缸蓋上蓋48之前表面為止之汽缸軸線A方向之距離充分變長。更具體而言,自突出部66之感測器安裝面112起至汽缸蓋上蓋48之前表面為止之汽缸軸線A方向之距離變得大於氧濃度感測器50中之自感測器安裝面112露出之部分之長度。因此,連接於氧濃度感測器50之電線124不會向引擎36之前方較大突出,從而可縮小電線124之佈線所需之空間。再者,汽缸蓋46係僅突出部66之部分向外側突出,但可相應地縮短安裝於汽缸蓋46之排氣裝置56,因此引擎周邊之結構不會變大。
尤其於該實施形態之引擎36中,自突出部66之感測器安裝面112起至汽缸蓋上蓋48之前表面為止之汽缸軸線A方向之距離充分長,且,氧濃度感測器50形成為其軸向之長度大於半徑之柱狀。若為此種構成,則容易將氧濃度感測器50以自汽缸軸線A方向觀察與突出部66重合之方式安裝於汽缸蓋46,故而本發明尤為有效。
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使本體部118相較檢測部120位於更前方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66。因此,可避開本體部118與缸體44之空氣冷卻用之散熱片58或曲柄軸箱42干擾,故而可將氧濃度感測器50不向左右方向凸出地容易安裝於汽缸蓋46。
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使中心軸線B平行於汽缸軸線A之方式安裝於汽缸蓋46。藉此,可容易防止氧濃度感測器50向左右方向及下方凸出。
突出部66係自蓋本體65至少向下方突出。因此,可有效利用蓋本體65之下方之空間來設置突出部66。
突出部66係自汽缸軸線A方向觀察,自蓋本體65向斜下方突出。藉此,可一面確保突出部66之長度,一面緊湊地形成汽缸蓋46。
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自汽缸軸線A方向觀察,相較蓋本體65不向左右方向突出之方式配置。藉此,便可更準確防止氧濃度感測器50向汽缸蓋46之外側凸出,從而可進一步抑制引擎36之尺寸。
突出部66係包括作為排氣通路80之下游端之開口部78,且開口部78之中心79係自汽缸軸線A方向觀察,相較蓋本體65,於左右方向上不位於外側。因此,可抑制突出部66向汽缸蓋46之外側凸出,從而可進一步抑制引擎36之尺寸。
汽缸蓋本體65之外周面係包括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向蓋本體65之內側凹陷之凹部68,突出部66係形成於凹部68。如此般,便可在凹部68將氧濃度感測器50附近安裝於突出部66,因此可抑制突出部66向汽缸蓋46之外側突出。因此,可緊湊地形成汽缸蓋46。
凹部68係向上方及側方凹陷。又,凹部68係形成為使蓋本體65之角部凹陷。因此,可一面確保設置於凹部68之突出部66之長度,一面緊湊地形成汽缸蓋46。
上蓋安裝面110與感測器安裝面112係以彼此平行之方式形成。藉此,便可易於藉由機械加工來形成上蓋安裝面110與感測器安裝面112。
汽缸軸線A係朝前方斜著向上傾斜,因此可抑制引擎36向下方之凸出。因此,此種構成係較佳用於具備單缸或V型雙缸之引擎之跨坐型車輛。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係採用連桿機構24,但亦可無需設置連桿機構24,而將動力單元26上下擺動自如地直接設置於車體車架12。
傳輸構件98亦可包含例如橡膠製傳送帶。於該情形時,旋轉構件90係為滑輪(pulley)。
圖9係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引擎36a之圖解圖。
於引擎36a中,使用包含電線124a之氧濃度感測器50a來代替氧濃度感測器50,使用電線124b來代替電線124,且於汽缸蓋上蓋48形成有保持部140。其他構成因與圖4~圖7所示之引擎36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
氧濃度感測器50a係於其本體部118a之內部連接有電線124a之一端,且電線124a自本體部118a拉出。電線124a之另一端係經由電線124b而連接於引擎控制裝置126。再者,電線124a及124b分別包含連接器125a及125b。電線124a與124b係藉由連接連接器125a與125b而連接。
於汽缸蓋上蓋48之前表面設置有複數個(該實施形態中為四個)保持部140。藉由該等保持部140,而保持連接於氧濃度感測器50a之本體部118a之電線124a。保持部140即便一體形成於汽缸蓋上蓋48,亦可以其它零件之方式形成。又,保持部140亦可為如可將電線124a壓緊於汽缸蓋上蓋48上之接著性或黏著性之膠帶狀者。進而,保持部140亦可為可穿過且保持電線124a之呈大致C字狀或U字狀者。又,如圖9中以一點鏈線所示,保持部140亦可形成於汽缸蓋上蓋48之右側面。進而,保持部140亦可形成於汽缸蓋上蓋48之左側面、上表面或下表面之任一面。
如此般,可藉由利用保持部140以沿著汽缸蓋上蓋48之方式保持電線124a,而以與形成於汽缸蓋46之排氣通路80分離之方式,配置電線124a。因此,可減少來自排氣通路80之排氣熱對電線124a造成之影響,故而可抑制電線124a之劣化。又,可藉由以沿著汽缸蓋上蓋48之方式配置電線124a,而減小自引擎36a拉出之電線124a所需之空間。又,可易於藉由使用保持部140來配置電線124a。
再者,保持部140亦可用於先前之實施形態中。於該情形時,係藉由保持部140來保持連接於氧濃度感測器50之電線124。
圖10係表示安裝有空氣罩(air shroud)142之引擎36之局部省略右側視圖。
如圖10所示,亦可於圖4~圖7所示之引擎36安裝空氣罩142,並於空氣罩142之表面上形成保持部140,且藉由保持部140來保持連接於氧濃度感測器50之電線124。進而,保持部140亦可設置於汽缸蓋46。
圖11(a)係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形成有感測器蓋部144之汽缸蓋上蓋48之主要部分及其附近之圖解圖,圖11(b)係該圖11(a)之立體圖。
如圖11(a)及(b)所示,亦可於汽缸蓋上蓋48中之氧濃度感測器50附近之角落部一體形成感測器蓋部144。
感測器蓋部144係包括覆蓋氧濃度感測器50之本體部118之前方之蓋前部146、以及覆蓋本體部118之外側之一部分之蓋側部148。於此,所謂本體部118之「外側」,係指與氧濃度感測器50之中心軸線B正交且自中心軸線B放射狀延伸之方向。
於將包含形成有此種感測器蓋部144之汽缸蓋上蓋48之引擎36載置於機車10之情形時,可適當地保護氧濃度感測器50免受路面碎石等之影響。又,氧濃度感測器50係以自汽缸軸線A方向觀察與突出部66重合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66,且位於汽缸蓋46之附近。因此,感測器蓋部144不會變大。
圖12(a)係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形成有感測器蓋部144a之汽缸蓋上蓋48之主要部分及其附近之圖解圖,圖12(b)係該圖12(a)之立體圖。如圖12(a)及(b)所示,亦可於汽缸蓋上蓋48中之氧濃度感測器50附近之角落部,藉由例如螺釘等緊固構件150而安裝不同之感測器蓋部144a。感測器蓋部144a係包括覆蓋氧濃度感測器50之本體部118之前方之蓋前部146a、以及覆蓋本體部118之外側之一部分之蓋側部148a。
於該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使用包含形成有感測器蓋部144之汽缸蓋上蓋48之引擎36之情形相同之效果。
再者,緊固構件150並不限定於螺釘,而可使用可緊固之任意構件。又,為防止安裝於汽缸蓋上蓋48之感測器蓋部144a進行旋轉,亦可將例如突起狀之防旋轉體(未圖示)設置於汽缸蓋上蓋48。
於使用圖9所示之氧濃度感測器50a作為氧濃度感測器之情形時,亦可將感測器蓋144、144a形成於汽缸蓋上蓋48。
又,感測器蓋部144、144a以覆蓋氧濃度感測器50之本體部118之至少前方之方式,分別包含蓋前部146、146a即可。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引擎36b之局部剖面圖解圖。
參照圖13,包含於引擎36b之汽缸蓋46a係安裝有汽缸蓋上蓋48之上蓋安裝面110、與安裝有氧濃度感測器50之感測器安裝面112a位於同一平面上。亦即,上蓋安裝面110與感測器安裝面112a係彼此形成於同一面。其他構成因與圖7所示之引擎36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
於該情形時,可藉由機械加工而同時形成上蓋安裝面110與感測器安裝面112a,故而可更容易獲得汽缸蓋46a。
圖14係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本發明之進而其他實施形態之引擎36c之圖解圖。
圖14所示之引擎36c係使用包含突出部66a之汽缸蓋46b來代替包含突出部66之汽缸蓋46。
若自汽缸軸線A之前方觀察引擎36c,則突出部66a係自汽缸蓋46b向下方突出,且作為排氣通路80a之下游端之開口部78a形成為朝向左斜下方。又,形成於汽缸蓋46b之排氣通路80a係形成為自燃燒室90及排氣口82向下方延伸。其他構成因與圖4所示之引擎36相同,因此省略其重複之說明。
引擎36c亦可獲得與引擎36相同之效果。
圖15係表示使氧濃度感測器50傾斜地安裝於突出部66之狀態之主要部分之圖解圖。圖16係圖15所示之III-III線剖面圖解圖。
如圖15及圖16所示,氧濃度感測器50係亦可以其中心軸線B相對汽缸軸線A傾斜之方式設置。為了與其進行對比,而以兩點鏈線表示以中心軸線B平行於汽缸軸線A之方式設置之氧濃度感測器50。
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時,只要氧濃度感測器50之本體部118及檢測部120與汽缸蓋46之突出部66重合,則中心軸線B相對汽缸軸線A之傾斜角度可為任意角度。換言之,參照圖16,於本體部118及檢測部120不自線C與線D之間伸出之範圍內,氧濃度感測器50亦可以相對汽缸軸線A傾斜之方式設置。線C係連接於突出部66之一端且平行於汽缸軸線A之直線,線D係連接於突出部66之另一端且平行於汽缸軸線A之直線。
再者,自汽缸軸線A之方向觀察時,本體部118位於線C與線D之間即可,且連接於本體部118之電線124(124a)亦可自線C與線D之間伸出。
圖17(a)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V型雙缸之引擎36d之側面圖解圖,圖17(b)係自上方觀察引擎36d之圖解圖。
於引擎36d中,氧濃度感測器50係分別安裝於各汽缸之汽缸蓋46。再者,亦可僅於其中一個汽缸之汽缸蓋46上安裝氧濃度感測器50,控制引擎36d。
如此般,本發明不僅可應用於單缸之引擎,而且亦可同樣應用於複數個汽缸並非排列於左右方向之V型雙缸之引擎。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機車10a之左側視圖。
機車10a係於車體車架152之下方設置有引擎36e之所謂彎梁(underbone)型之機車。
參照圖18,機車10a係包含車體車架152。車體車架152係包括頭管154、主車架(main frame)156及座椅架(seat frame)158。頭管154係設置於車體車架152之前端部之車寬方向中心。主車架156係自頭管154在車寬方向中心朝後方斜著向下延伸。座椅架158係自主車架156朝後方斜著向上延伸。
前叉160係以可左右轉向之方式由頭管154支撐,前輪162以可轉動之方式由前叉160之下端部支撐。於前叉160之上端部安裝有轉向車把164。
空冷式單缸之引擎36e係使曲柄軸166朝向車寬方向,由主車架156懸掛支撐。引擎36e係被固定於車體車架152而不會晃動。由引擎36e之後端部,以可上下擺動之方式支撐著後臂(rear arm)168,且由後臂168之後端部支撐著後輪170。於座椅架158之上方設置有座椅172。車體車架152或引擎36e之左右側方係由車罩174所覆蓋。
引擎36e係包括收納著曲柄軸166及變速機(未圖示)之曲柄軸箱176、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係與包含於引擎36者相同。
曲柄軸箱176、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係自車輛前後方向之後方朝向前方以該順序,設置於引擎36e之汽缸軸線A上。曲柄軸箱176、缸體44、汽缸蓋46及汽缸蓋上蓋48係與相鄰之構件連接。汽缸軸線A係相對車輛前後方向,朝前方斜著向上傾斜,於該實施形態中為略微傾斜。於機車10a中,後輪170為鏈條驅動。
於汽缸蓋46之上表面,以與吸氣通路74連通之方式連接有吸氣裝置178。又,與圖4所示之引擎36相同,於汽缸蓋46之突出部66,以與排氣通路80連通之方式連接有排氣裝置56。
於具備引擎36e之機車10a中,亦可獲得與機車10相同之效果。
再者,亦可將如引擎36a~36d之引擎、如圖11及圖12所示之附帶感測器蓋之汽缸蓋上蓋、如圖15及圖16所示之相對汽缸軸線A傾斜之氧濃度感測器應用於機車10a。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汽缸軸線A與車輛前後方向所成之角度,並無特別限定。該角度亦可為零。亦即,汽缸軸線A與車輛前後方向亦可一致。又,本發明係亦可應用於沿著垂直方向或大致垂直方向設置有汽缸軸線A之引擎。本發明之引擎亦可為水冷式。
氧濃度感測器50亦可以本體部118相較檢測部120位於後方之方式,安裝於突出部66。於該情形時,本體部118之前方及後方係分別由汽缸蓋46及曲柄軸箱42所覆蓋。於將如此安裝有氧濃度感測器50之引擎載置於機車之情形時,可適當地保護氧濃度感測器50免受路面碎石等之影響。又,包含於氧濃度感測器50之本體部118之直徑亦可形成為大致固定。檢測部120之直徑亦可因軸向位置不同而不同。氧濃度感測器50a之情況亦為相同。
用於本發明之氧濃度感測器亦可為直熱式或附帶加熱器之任一種。於使用附帶加熱器類型之氧濃度感測器之情形時,亦可抑制氧濃度感測器之耗電。
以沿著氧濃度感測器之方式形成於汽缸蓋之外周面上之凹部,並不限定於彎曲狀。例如,凹部亦可為將汽缸蓋之外周面角落部沿著汽缸軸線方向切成V字狀者。
形成於汽缸蓋之排氣通路之位置可相應於載置有引擎之跨坐型車輛而適當設計。
較佳為,突出部自蓋本體至少向下方突出。例如,突出部亦可自汽缸軸線方向觀察時,自蓋本體向右斜下方向、下方或左斜下方之任一方向突出。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本發明之引擎應用於圖1所示之速可達型或圖18所示之彎梁型(水平汽缸型)之機車之情形,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本發明之引擎亦可應用於例如機器腳踏車(motorcycle)型等並非水平汽缸型之機車。又,本發明之引擎係可應用於雪地機車(snow mobile)、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 VEHICLE)等其他任意跨坐型車輛。
若本發明之引擎應用於跨坐型車輛,則即便於汽缸蓋中廢氣溫度較高之位置處安裝氧濃度感測器,亦可抑制引擎之尺寸,故而可抑制跨坐型車輛變大。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業者明白只要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便可進行各種變更。本發明之範圍係僅由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
1a、1b、46、46a、46b...汽缸蓋
2a...隆起部
2b...空間
3a、80、80a...排氣通路
3b、82...排氣口
4a、4b、50、50a...氧濃度感測器
5a...凸緣
6a、130...螺絲柱部
10、10a...機車
12、152...車體車架
14...車把
16、162...前輪
18、172...座椅
20...腳踏
22...車架
24...連桿機構
26...動力單元
28...樞軸
30...連桿構件
32...後避震器單元
34、170...後輪
36、36a、36b、36c、36d、36e...引擎
38...傳動箱
40、166...曲柄軸
42、176...曲柄軸箱
44...缸體
48...汽缸蓋上蓋
52...油溫感測器
54、178...吸氣裝置
56...排氣裝置
58...散熱片
60...汽缸孔
62...活塞
64...連桿
65...蓋本體
65a...下表面
65b...右面
66、66a...突出部
68...凹部
70...燃燒凹部
72、78、78a...開口部
74...吸氣通路
76...吸氣口
79...開口部之中心
84...凸緣部
86...柱頭螺栓
88...螺母
90...燃燒室
92...汽門裝置
94...吸氣閥
96...排氣閥
98...傳輸構件
100...旋轉構件
102...凸輪軸
104...凸輪
106、108...臂桿構件
110...上蓋安裝面
111、150...緊固構件
112、112a...感測器安裝面
114...安裝孔
116...內螺紋部
118、118a...本體部
120...檢測部
122...外螺紋部
124、124a、124b...電線
125、125a、125b...連接器
126...引擎控制裝置
128...燃料噴射閥
132...螺絲柱孔
134、138...機油通路
136...軸座部
140...保持部
142...空氣罩
144、144a...感測器蓋部
146、146a...蓋前部
148、148a...蓋側部
154...頭管
156...主車架
158...座椅架
160...前叉
164...轉向車把
168...後臂
174...車罩
A...汽缸軸線
B...中心軸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動力單元、後輪及其附近之左側視圖;
圖3係自汽缸軸線之前方觀察車體車架、動力單元、後輪及其附近之圖解圖;
圖4係自汽缸軸線之前方觀察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引擎之圖解圖;
圖5係表示引擎之主要部分之右側視圖;
圖6係表示引擎之主要部分之立體圖;
圖7係圖4之I-I線局部剖面圖解圖;
圖8係圖5之II-II線剖面圖;
圖9係自汽缸軸線之前方觀察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引擎之圖解圖;
圖10係表示安裝有空氣罩之引擎之一例的局部省略右側視圖;
圖11(a)係自汽缸軸線之前方觀察形成有感測器蓋部之汽缸蓋上蓋之一例之主要部分及其附近之圖解圖,圖11(b)係圖11(a)之立體圖;
圖12(a)係自汽缸軸線之前方觀察形成有感測器蓋部之汽缸蓋上蓋之其他例之主要部分及其附近之圖解圖,圖12(b)係圖12(a)之立體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引擎之局部剖面圖解圖;
圖14係自汽缸軸線之前方觀察本發明之進而其他實施形態之引擎之圖解圖;
圖15係表示使氧濃度感測器傾斜安裝於突出部之狀態之主要部分之圖解圖;
圖16係圖15所示之III-III線剖面圖解圖;
圖17(a)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V型雙缸之引擎之側面圖解圖,圖17(b)係自上方觀察該引擎之圖解圖;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19(a)及(b)係表示專利文獻1之汽缸蓋之立體圖;及
圖20係表示專利文獻2之汽缸蓋之剖面圖。
44...缸體
46...汽缸蓋
48...汽缸蓋上蓋
50...氧濃度感測器
52...油溫感測器
58...散熱片
65...蓋本體
65a...下表面
65b...右面
66...突出部
68...凹部
78...開口部
79...開口部之中心
80...排氣通路
111...緊固構件
118...本體部
130...螺絲柱部

Claims (18)

  1. 一種引擎,其係單缸或V型雙缸之引擎,且包括:汽缸蓋,其包含形成有1個燃燒凹部之蓋本體及自上述蓋本體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汽缸蓋上蓋,其設置於上述汽缸蓋之前方;排氣通路,其形成為自上述燃燒凹部貫通上述突出部,以自上述燃燒凹部排出廢氣;以及氧濃度感測器,其包括本體部及設置於上述本體部之檢測部,以檢測上述廢氣之氧濃度;上述突出部係設置成自汽缸軸線方向觀察時,比上述汽缸蓋上蓋之外周更向外側方突出,且上述氧濃度感測器係以自上述汽缸軸線之方向觀察時,上述本體部及上述檢測部與上述突出部重合且使上述檢測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排氣通路內之方式,安裝於上述突出部。
  2.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氧濃度感測器係以上述本體部相較上述檢測部更位於前方之方式,安裝於上述突出部。
  3.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氧濃度感測器係以上述氧濃度感測器之中心軸線與上述汽缸軸線平行之方式,安裝於上述突出部。
  4.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突出部係自上述蓋本體至少向下方突出。
  5. 如請求項4之引擎,其中上述突出部係自上述自汽缸軸 線方向觀察時,自上述蓋本體向斜下方突出。
  6. 如請求項5之引擎,其中上述氧濃度感測器係以自上述汽缸軸線方向觀察時,相較上述蓋本體不更向左右方向突出之方式配置。
  7.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突出部係包括成為上述排氣通路之下游端之開口部,且上述開口部之中心係自上述汽缸軸線方向觀察時,相較上述蓋本體,在左右方向上不更位於外側。
  8.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蓋本體之外周面係包括自上述汽缸軸線方向觀察時,向上述蓋本體之內側凹陷之凹部,且上述突出部係形成於上述凹部。
  9. 如請求項8之引擎,其中上述凹部係向上方凹陷。
  10. 如請求項8之引擎,其中上述凹部係向側方凹陷。
  11. 如請求項8之引擎,其中上述凹部係形成為使上述蓋本體之角部凹陷。
  12.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該引擎更包括:感測器蓋部,其設置於上述汽缸蓋上蓋,以覆蓋上述本體部之至少前方。
  13.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汽缸蓋包含安裝上述汽缸蓋上蓋之上蓋安裝面,上述突出部包含安裝上述氧濃度感測器之感測器安裝面, 且上述上蓋安裝面與上述感測器安裝面形成為彼此平行。
  14.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上述汽缸蓋包含安裝上述汽缸蓋上蓋之上蓋安裝面,上述突出部包含安裝上述氧濃度感測器之感測器安裝面,且上述上蓋安裝面與上述感測器安裝面係位於同一平面上。
  15. 如請求項1之引擎,其中該引擎更包括:電線,其連接於上述本體部且沿著上述汽缸蓋上蓋配置。
  16. 如請求項15之引擎,其中該引擎更包括設置於上述汽缸蓋上蓋,以保持上述電線之保持部。
  17.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引擎。
  18. 如請求項1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汽缸軸線係朝前方而斜著向上傾斜。
TW099126808A 2009-08-21 2010-08-11 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TWI444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2352 2009-08-21
JP2010173163A JP2011064193A (ja) 2009-08-21 2010-07-30 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1618A TW201111618A (en) 2011-04-01
TWI444535B true TWI444535B (zh) 2014-07-11

Family

ID=43296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6808A TWI444535B (zh) 2009-08-21 2010-08-11 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295762B1 (zh)
JP (1) JP2011064193A (zh)
CN (1) CN102022217B (zh)
BR (1) BRPI1003105B1 (zh)
ES (1) ES2654604T3 (zh)
MY (1) MY165720A (zh)
TW (1) TWI44453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2182B (zh) * 2017-11-21 2019-06-11 宏佳騰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氧濃度感測器之機車用引擎
CN112302824A (zh) * 2019-08-02 2021-02-02 南台学校财团法人南台科技大学 具氧浓度感测器的机车用引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3279A (ja) * 2011-11-30 2013-06-1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847597B2 (ja) * 2012-01-18 2016-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油温センサー取付け構造
CN103437871B (zh) * 2013-08-20 2016-12-28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氧传感器安装结构
CN103437874A (zh) * 2013-08-22 2013-12-1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的氧传感器安装结构总成
JP5864063B2 (ja) * 2013-11-11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ガスセンサーの取付け構造
JP6057966B2 (ja) * 2014-09-30 2017-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排ガスセンサ配置構造
JP2018159368A (ja) * 2017-03-24 2018-10-11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排気浄化装置
WO2019198107A1 (en) * 2018-04-12 2019-10-17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n engine assembly
WO2020035921A1 (ja) * 2018-08-15 2020-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o2センサ配置構造
JP7016596B2 (ja) * 2020-03-17 2022-02-0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支持ブラケ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1820A (en) * 1987-12-11 1989-05-23 Outboard Marine Corporation Engine with exhaust gas sensing
US4903648A (en) * 1989-04-14 1990-02-27 Outboard Marine Corporation Engine with improved exhaust gas sensing
JPH08177471A (ja) * 1994-12-28 1996-07-09 Yamaha Motor Co Ltd 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H11200913A (ja) * 1998-01-13 1999-07-27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排気ガスセンサ配置構造
JP2002070551A (ja) * 2000-08-25 2002-03-08 Honda Motor Co Ltd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4152796B2 (ja) * 2003-04-10 2008-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の排気ガスセンサの取付け構造
JP4368298B2 (ja) 2004-12-27 2009-1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
JP4909136B2 (ja) * 2007-03-15 2012-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排ガスセンサ取付け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2182B (zh) * 2017-11-21 2019-06-11 宏佳騰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氧濃度感測器之機車用引擎
CN112302824A (zh) * 2019-08-02 2021-02-02 南台学校财团法人南台科技大学 具氧浓度感测器的机车用引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003105A2 (pt) 2012-04-24
TW201111618A (en) 2011-04-01
ES2654604T3 (es) 2018-02-14
CN102022217B (zh) 2015-09-30
CN102022217A (zh) 2011-04-20
MY165720A (en) 2018-04-20
JP2011064193A (ja) 2011-03-31
EP2295762B1 (en) 2017-10-04
EP2295762A1 (en) 2011-03-16
BRPI1003105B1 (pt) 202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4535B (zh) 引擎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US7360620B2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US7044253B2 (en) Exhaust pipe structure of vehicle with low floor
US7004276B2 (en) Rear cush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JP4209441B2 (ja) 内燃機関
US8707926B2 (en) Cylinder head cover structure of miniaturized vehicle
CN102889128B (zh) 内燃机和具有该内燃机的骑乘式车辆
US9322722B2 (en) Oil temperature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610467B2 (ja) 内燃機関
JPWO2007080653A1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
CN102889127A (zh) 内燃机和具有该内燃机的骑乘式车辆
JP615521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54385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599991A2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TWI727290B (zh) 跨坐型車輛
WO2018180383A1 (ja) 鞍乗型車両の内燃機関
EP2960479B1 (en) Knock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in unit swing engine
JP7022219B2 (ja) 内燃機関
JP6222568B2 (ja)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JP2004114869A (ja) 低床式車両の低床支持構造
JP2004116424A (ja) 低床式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12215115A (ja) エンジン
JP2015098798A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