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8247A - 蓄电元件用电极、蓄电元件和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用电极、蓄电元件和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8247A
CN110178247A CN201780065531.0A CN201780065531A CN110178247A CN 110178247 A CN110178247 A CN 110178247A CN 201780065531 A CN201780065531 A CN 201780065531A CN 110178247 A CN110178247 A CN 1101782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harge storage
storage element
insulating properties
tab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55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井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78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82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4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01G11/16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against electric overloads, e.g. including f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G11/86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24Electrodes for 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4/26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意外的层叠偏移等而产生的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的蓄电元件用电极、具备该蓄电元件用电极的蓄电元件、和该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元件用电极,其具备: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以及被覆上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的绝缘性层。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是一种具备上述蓄电元件用电极的蓄电元件。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如下工序:形成绝缘性层,该绝缘性层被覆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中的上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用电极、蓄电元件和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元件用电极、蓄电元件和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于能量密度的高度,多用于个人计算机、通信终端等电子设备、汽车等。一般而言,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由片状的正极和负极构成的一对电极以及介于该电极间的非水电解质,以通过在两电极间进行离子的传递而进行充放电的方式构成。此外,作为除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蓄电元件,锂离子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也广泛普及。
上述一对电极通常隔着间隔件通过层叠或卷绕而形成交替地重叠的电极体。此外,有时在上述电极上设置用于集电的的极耳。该带有极耳的电极中,在形成上述结构的电极体的状态下,以正极的多个极耳彼此和负极的多个极耳彼此分别重合的方式设置各极耳。这样的电极体中,由于意外的振动、外力等,有时电极和间隔件的层叠状态产生偏移。在产生这样的意外的偏移时,由于一个电极对另一个电极的极耳的接触,有可能产生短路。为了防止该短路的产生,开发出了在极耳表面设置有绝缘层的电极(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第2015-5171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所述的设置有绝缘层的带有极耳的电极是通过利用涂布在基材表面形成电极合材层和绝缘层,其后,将基材切断为带有极耳的电极的形状而制造的。因此,极耳的侧面成为裸露出导电性基材的状态。在蓄电元件的设计方面,通常使用时不会产生问题,但在蓄电元件暴露于意外的异常状况下时,在以往的带有极耳的电极中,一个电极与另一个电极的极耳的侧面进行电接触,因此有可能蓄电元件的性能降低。特别是,如上所述,在电极体中多个极耳成为各电极的每个极耳层叠的状态。因此,对于该层叠状态的极耳,虽然其表面和背面被邻接的其它极耳保护,但在其侧面以露出了基材的状态从电极体的主体突出。因此,在正极和负极的一个电极产生了意外的偏移时,有可能在从电极体的主体突出的另一个电极的极耳的侧面,偏移的电极进行电接触。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意外的层叠偏移等而产生的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的蓄电元件用电极、具备该蓄电元件用电极的蓄电元件、以及该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元件用电极,其具备: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以及被覆上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的绝缘性层。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是具备上述蓄电元件用电极的蓄电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是一种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如下工序:形成绝缘性层,该绝缘性层被覆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中的上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意外的层叠偏移等而产生的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的蓄电元件用电极、具备该蓄电元件用电极的蓄电元件、以及该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的A-A箭头截面图。
图3是图1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的B-B箭头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所具备的电极体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集合多个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而构成的蓄电装置的简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用电极是具备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以及被覆上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的绝缘性层的蓄电元件用电极(以下,也简称为“电极”)。
该电极中,极耳部的侧面也由绝缘性层被覆,因此其它电极对极耳部侧面接触时也难以产生电接触。因此,根据该电极,可以抑制由于意外的层叠偏移等而产生的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
被覆上述极耳部的侧面的上述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优选大于被覆上述极耳部的表面的上述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如此,通过增厚电极容易接触的侧面的绝缘性层,可以防止因在形成极耳时有时产生在集电体的狭缝时的导电性的毛刺所致的短路,可靠性更高地防止其它电极对极耳部侧面的电接触。此外,通过干式涂布等进行绝缘性层的形成时,被覆极耳部的表面的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与被覆极耳部的侧面的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相关。因此,在有时为了卷绕偏移、毛刺的检查而进行的极耳部的形状观察时,也可以通过测定被覆极耳部的侧面的相对厚而容易测定的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从而进行被覆极耳部的表面的绝缘性层的厚度管理。
上述绝缘性层优选含有绝缘性粒子和粘合剂。如此,可以有效率地形成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的绝缘性层等。
该电极优选具备层叠于上述主体部的表面的电极合材层,且被覆上述极耳部的表面的上述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为从上述主体部的表面到上述电极合材层的表面为止的平均高度以下。如此,在层叠或卷绕结构的电极体中,可以抑制层叠有极耳部的部分变厚,实现蓄电元件的小型化等。
该电极优选为正极。例如,若在使用中在正极附着金属异物,则有时由于该金属异物在电解质中溶出而在负极上析出,因而引起导致蓄电元件的电化学性能降低的电接触。因此,通过将设置有上述绝缘性层的电极用于正极,可以抑制因这样的金属异物所致的蓄电元件的性能降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是具备该电极的蓄电元件。该蓄电元件因为具备在极耳部的表面和侧面设置有绝缘性层的该电极,因此可以抑制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形成绝缘性层的工序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该绝缘性层被覆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中的上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根据该制造方法,可得到能够抑制由于意外的层叠偏移等而产生的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的电极。
优选通过干式涂布进行上述绝缘性层的形成。通过利用干式涂布进行绝缘性层的形成,可以有效率地制造可相对容易地增厚形成于极耳部侧面的绝缘性层的厚度且可以可靠性高地防止其它电极对极耳部侧面的物理性接触时的电接触的电极。此外,根据干式涂布,可以形成与湿式涂布等相比容易控制涂布量且均匀性高的绝缘性层。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蓄电元件进行详述。
<蓄电元件用电极>
图1~3的电极10(蓄电元件用电极)具备电极基材11、电极合材层12和绝缘性层13(特别参照图3)。电极基材11具有主体部14和极耳部15(特别参照图1)。此外,电极合材层12在主体部14的表面和背面上残留而层叠极耳部15侧的边缘部分(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绝缘性层13在主体部14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和极耳部15的基端部分上层叠。
电极基材11具有导电性。应予说明,具有“导电性”是指按照JIS-H-0505(1975年)测定的体积电阻率为107Ω·cm以下。此外,电极基材11具有片状的形状。
该电极10为正极时,作为电极基材11(正极基材)的材质,使用铝、钛、钽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它们之中,从耐电位性、导电性的高度和成本的平衡出发,优选为铝和铝合金。即,作为正极基材,优选为铝箔。应予说明,作为铝或铝合金,可以例示JIS-H-4000(2014年)所规定的A1085P、A3003P等。另一方面,该电极10为负极时,作为电极基材11(负极基材)的材质,使用铜、镍、不锈钢、镀镍钢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优选为铜或铜合金。即,作为负极基材,优选为铜箔。作为铜箔,可例示轧制铜箔、电解铜箔等。
主体部14在俯视时具有属于方形状或带状的形状。在主体部14的两主面(表面和背面)存在层叠有电极合材层12的电极合材层形成部和未层叠电极合材层12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主体部14中的上述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为沿着极耳部15所连接的一侧的端面的带状的区域。
极耳部15以与主体部14的长边侧(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侧)的端面连接的方式形成。极耳部15具有板状的形状。应予说明,“板状”是指一对主面(表面和背面)以外存在连结该主面间的侧面的形状。另外,虽然在图1中仅图示了一个极耳部15,但对一个主体部14可以设置多个极耳部15,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极耳部15。另外,在得到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电极体时,通常一个电极基材11具有一个极耳部15。另一方面,在得到卷绕有正极、负极和间隔件的结构的电极体时,通常一个电极基材11具有多个极耳部15。
作为极耳部15的俯视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通常具有大致方矩形状。应予说明,“大致方形状”为包含顶点带有圆形的方形、各边弯曲的方形等的概念。极耳部15的前端侧可以为半圆状等。
主体部14和极耳部15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厚度,主体部14和极耳部15形成连续的表面和背面。具有主体部14和极耳部15的电极基材11可以是通过切断铝箔、铜箔等金属箔等的1个片状导电性材料而得到的。此外,也可以通过接合分离的主体部14和极耳部15而形成电极基材11。
作为电极基材11的平均厚度,例如可以为5μm~30μm。应予说明,“平均厚度”是指在任意的十点测定的厚度的平均值。以下,对于其它构件等,在称为“平均厚度”的情况下也同样地定义。
电极合材层12层叠于电极基材11的主体部14的表面和背面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以外的区域。电极合材层12包含活性物质和根据需要的导电剂、粘合剂(粘结剂)、增稠剂、填料等任意成分。这些各成分可使用一般的电极合材层所使用的公知的成分。
作为该电极10为正极时的上述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由LixMOy(M表示至少一种的过渡金属)表示的复合氧化物(层状的具有α―NaFeO2型结晶结构的LixCoO2、LixNiO2、LixMnO3、LixNiαCo(1-α)O2、LixNiαMnβCo(1-α-β)O2、Li1+wNiαMnβCo(1-α-β-w)O2等、具有尖晶石型结晶结构的LixMn2O4、LixNiαMn(2-α)O4等)、由LiwMex(AOy)z(Me表示至少一种过渡金属,A表示例如P、Si、B、V等)表示的聚阴离子化合物(LiFePO4、LiMnPO4、LiNiPO4、LiCoPO4、Li3V2(PO4)3、Li2MnSiO4、Li2CoPO4F等)。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或聚阴离子可以被其它元素或阴离子种取代一部分。电极合材层中,可以单独使用这些化合物中的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该电极10为负极时的上述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Si、Sn等金属或半金属;Si氧化物、Sn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或半金属氧化物;聚磷酸化合物;石墨(graphite)、非晶质碳(易石墨化性碳或难石墨化性碳)等碳材料等。
作为电极合材层12的平均厚度,例如可以设为每个单面1μm~100μm。
绝缘性层13为被覆主体部14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和极耳部15的基端部分的层。应予说明,绝缘性层13中的“绝缘性”是指导电性比电极基材11低。具体而言,在形成有绝缘性层的位置抵接电阻率计(Mitsubishi Chemical Analytech制的“Loresta-EP MCP-T360”)的双探针探测器,测定表面电阻值A。同样地,测定极耳部的未形成绝缘性层的部分的表面电阻值B。若A的值比B的值增加50倍以上,则判断为具有绝缘性。
绝缘性层13被覆极耳部15的基端部分的表面、背面和一对侧面。即,极耳部15的基端部分的整面被绝缘性层被覆,电极基材11未露出。如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这里,极耳部15的“基端部分”是指极耳部15中与主体部14连结的一侧的部分。
此外,绝缘性层13也可以被覆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的端面部分,即主体部14的极耳部15侧端面。通过由绝缘性层13被覆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中的端面部分,从而蓄电元件的安全性提高,因此优选。另外,绝缘性层13也可以被覆电极合材层12的一部分。
极耳部15中,与基端部分相反的一侧为前端部分。在该前端部分,成为未层叠绝缘性层13而露出极耳部15(电极基材11)的状态。如后所述,该极耳部15的前端部分在形成有电极体的状态下成为连接导电性的连接构件(也称为集电构件等)的位置。
作为极耳部15中层叠绝缘性层13的区域的长度的下限,优选为极耳部15的长度的10%,更优选为20%。通过将极耳部15中的绝缘性层层叠区域的长度设为上述下限以上,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接触抑制功能。此外,作为该长度的上限,优选为极耳部15的长度的70%,更优选为50%。通过将极耳部15中的绝缘性层层叠区域的长度设为上述上限以下,可以充分地确保与连接构件的连接区域。应予说明,层叠该极耳部15中的绝缘性层13的区域的长度是指以与主体部14连接的基端侧的端边为基准的极耳部15的突出方向长度(图1中的上下方向长度)。
被覆极耳部15的侧面的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T1)优选大于被覆极耳部15的表面的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T2)(参照图2)。极耳部15的侧面与极耳部15的表面和背面相比表面粗糙且平滑性低,因此通过使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为T1>T2,可以进一步抑制其它电极与极耳部15的侧面之间的电接触。例如,上述平均厚度(T1)优选为上述平均厚度(T2)的超过1倍且为3倍以下。
作为被覆极耳部15的侧面的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T1)的下限,可以为1μm,优选为3μm,更优选为7μm。通过使侧面的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T1)为上述下限以上,可以提高其它电极与极耳部15的侧面接触时的电接触抑制功能。另一方面,作为该平均厚度(T1)的上限,例如可以设为100μm,可以为30μm,也可以为20μm。
作为被覆极耳部15的表面的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T2)的下限,可以为1μm,优选为3μm,更优选为7μm。通过使表面的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T1)为上述下限以上,可以挥发充分的电接触抑制功能。另一方面,作为该平均厚度(T2)的上限,例如可以设为100μm,可以为30μm,也可以为20μm。
被覆极耳部15的表面的绝缘性层13的平均厚度(T2)优选为从主体部14(电极基材11)的表面到电极合材层12的表面为止的平均高度(H1)以下(参照图3)。应予说明,“平均高度”是指在任意的十点测定的高度的平均值。图3的电极10中,上述平均高度(H1)等于电极合材层12的平均厚度。
绝缘性层13优选含有绝缘性粒子和粘合剂。绝缘性层13也可以含有绝缘性粒子和粘合剂以外的其它成分。
作为上述绝缘性粒子,可以为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中的任一者,从耐热性等的方面出发,优选为无机粒子。作为无机粒子,可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铈、氧化钇、氧化锌、氧化铁等无机氧化物、氮化硅、氮化钛、氮化硼等无机氮化物、以及碳化硅、碳酸钙、硫酸铝、氢氧化铝、钛酸钾、滑石、高岭土粘土、高岭石、勃姆石、埃洛石、叶蜡石、蒙脱石、绢云母、云母、镁绿泥石、膨润土、石棉、硅酸铝、硅酸钙、硅酸镁、硅藻土、硅砂、玻璃等。这些之中,优选为无机氧化物,更优选为氧化铝。
上述粘合剂通常使用可以固定绝缘性粒子且在使用范围电化学性稳定的粘合剂。作为上述粘合剂,可举出氟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等热塑性树脂;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磺化EPDM、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氟橡胶等弹性体;多糖类高分子等。这些之中,从耐热性等观点出发,优选为氟树脂,更优选为PVDF。
该电极10可以采用正极和负极中的任一者,优选作为正极使用。此外,正极和负极这两者中,也可以采用该电极10。
<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该电极10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即,该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形成绝缘性层,该绝缘性层被覆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中的上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
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通过以下的工序1~3得到该电极10。
(工序1)在片状的电极基材上层叠电极合材层。
(工序2)将层叠有上述电极合材层的电极基材切断为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形状。
(工序3)切断后,在主体部中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和极耳部中的基端部分层叠绝缘性层。
另外,也可以首先将电极基材切断为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形状,其后,在电极基材上层叠电极合材层。即,也可以将工序1和工序2的顺序反过来。此外,在工序1之后,也可以是在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层叠绝缘性层(工序3)、切断为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形状(工序2)这样的步骤。在这种情况下,在切断为具有极耳部的形状后,可以再次在极耳部的侧面层叠绝缘性层。
上述工序1中的电极合材层的层叠可通过在片状的电极基材两面将电极合材涂布为带状等而进行。上述电极合材通常为活性物质、粘合剂等成分、以及包含分散介质的糊料。涂布电极合材后,通过使其干燥而形成电极合材层。另外,电极合材层可以通过干式涂布而形成。“干式涂布”是不使用溶剂的涂布方法,也称为粉体涂布等。作为干式涂布,可举出静电涂装、流动浸渍法等。
上述工序2中的电极基材的切断例如可以通过激光、冲裁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另外,极耳部形成于片状的电极基材中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
作为上述工序3中的绝缘性层的层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通过涂布等公知的方法进行。涂布时,在电极合材层和极耳部的前端部分进行掩模。由此,可以在主体部中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和极耳部中的基端部分涂布绝缘性层。另外,此时,在主体部中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的侧面(端面)和极耳部中的基端部分的侧面也形成绝缘性层。
上述工序3中的绝缘性层的涂布可以是湿式涂布也可以是干式涂布,优选通过干式涂布进行。例如通过将包含绝缘性粒子和粘合剂的粉体涂料涂布,其后,加热至粘合剂的熔融温度附近,从而形成绝缘性层。通过以涂布、特别是干式涂布形成绝缘性层,形成于极耳部等的侧面的绝缘性层的厚度与形成于表面的绝缘性层的厚度相比容易变厚。此外,容易控制膜厚,可以有效率地形成均匀性高的绝缘性膜。作为干式涂布(粉体涂布)的方法,可举出静电涂装法、流动浸渍法等。干式涂布中,优选为静电涂装法。通过静电涂装法,可以有效率地形成均匀性高的绝缘性膜。
<蓄电元件>
将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矩形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的简要图示于图4。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将图5所示的电极体21(图4中未图示)收纳于壳体22。
如图5所示,电极体21是将均具有一定宽度的长条的带状形状的正极23、第1间隔件24、负极25和第2间隔件26重叠并卷绕成扁平状而成的。电极体21在这样的卷绕状态下收容于壳体22。
正极23可以采用图1~3的电极10。即,正极23具备:具有主体部27和极耳部28的电极基材29、将主体部27的两面的大部分被覆为带状的电极合材层30、以及被覆主体部27的电极合材层非形成部和极耳部28的基端部分的绝缘性层31。该正极23的详细结构作为电极10而如上所述。
此外,负极25具备:具有主体部32和极耳部33的电极基材34、以及将主体部32的大部分被覆为带状的电极合材层35。负极25中,绝缘性层可以形成,也可以不形成。此外,负极25可以以极耳部33的侧面露出的方式仅在表面和背面形成绝缘性层。
作为第1间隔件24和第2间隔件26,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公知的蓄电元件用间隔件。作为上述间隔件的材质,例如可使用织布、无纺布、多孔树脂膜等。这些之中,优选为多孔树脂膜。作为多孔树脂膜的主成分,从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此外,也可以使用复合有这些树脂与芳纶、聚酰亚胺等树脂的多孔树脂膜。也可以使用在多孔树脂膜层叠有无机层的间隔件。
在卷绕有正极23、第1间隔件24、负极25和第2间隔件26的状态下,正极23的多个极耳部28和负极25的多个极耳部33分别以重叠的状态从主体部27、32等突出。这些层叠状态的多个极耳部28和多个极耳部33分别通过焊接等与连接构件(也称为集电构件等)接合,与正极端子38或负极端子39进行电连接。
作为壳体22,可使用通常作为一般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壳体使用的公知的铝壳体、不锈钢壳体、树脂壳体等。壳体22具有盖体36和壳体主体37。此外,在盖体36设置有正极端子38和负极端子39。
在收纳有电极体21的壳体22内填充非水电解质。作为上述非水电解质,可使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通常使用的公知的非水电解质。上述非水电解质可使用电解质盐溶解于非水溶剂而成的电解质。
作为上述非水溶剂,例如可举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链状碳酸酯等。
作为上述电解质盐,可举出锂盐、钠盐、钾盐、镁盐、盐等,优选为锂盐。作为上述锂盐,可举出LiPF6、LiPO2F2、LiBF4、LiClO4、LiN(SO2F)2等无机锂盐、LiSO3CF3、LiN(SO2CF3)2、LiN(SO2C2F5)2、LiN(SO2CF3)(SO2C4F9)、LiC(SO2CF3)3、LiC(SO2C2F5)3等具有氟化烃基的锂盐等。
此外,作为上述非水电解质,也可以使用常温熔融盐、离子液体、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等。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可以以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实施。例如,在图1的电极10中设为在电极基材的主体部的表面直接层叠有电极合材层的结构,但也可以在电极基材与电极合材层之间配设中间层。这样的中间层例如可以由含有树脂粘合剂和导电性粒子的组合物形成。应予说明,该电极具有这样的中间层时,“从主体部的表面到电极合材层的表面为止的平均高度”为由中间层和电极合材层构成的2层结构体的平均厚度。
此外,图4、5的蓄电元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正极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10,但负极也可以采用电极10。此外,在该电极10中设为以绝缘性层被覆极耳部的基端部分中的两侧面的结构,但也可以以绝缘性层仅被覆一个侧面。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没有完全被覆极耳部的侧面的以往的电极相比也可以发挥优异的电接触抑制能力。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中,在卷绕有正极、负极和间隔件的状态下形成电极体,但也可以是通过将多个正极和多个负极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而形成的电极体。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蓄电元件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形态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它蓄电元件。作为其它蓄电元件,可举出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一次电池)等。进而,也可以为电解质为水溶液的蓄电元件。在任何蓄电元件中,通过将本发明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用于正极和负极中的至少一者,都可以抑制由于层叠偏移等而产生的一个电极的极耳部与另一个电极之间的电接触。
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圆筒型电池、角型电池(矩形状的电池)、扁平型电池等作为一个例子。本发明也可以以具备多个上述的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的形式实现。将蓄电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示于图6。图6中,蓄电装置40具备多个蓄电单元41。各个蓄电单元41具备多个蓄电元件42(例如,图4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20)。上述蓄电装置40可以作为电动汽车(EV)、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的汽车用电源搭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作为个人计算机、通信终端等电子设备、汽车等的电源使用的蓄电元件和其中具备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等。
符号说明
10 电极
11 电极基材
12 电极合材层
13 绝缘性层
14 主体部
15 极耳部
20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21 电极体
22 壳体
23 正极
24 第1间隔件
25 负极
26 第2间隔件
27 主体部
28 极耳部
29 电极基材
30 电极合材层
31 绝缘性层
32 主体部
33 极耳部
34 电极
35 电极合材层
36 盖体
37 壳体主体
38 正极端子
39 负极端子
40 蓄电装置
41 蓄电单元
42 蓄电元件

Claims (8)

1.一种蓄电元件用电极,具备:
导电性的电极基材,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以及
绝缘性层,被覆所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用电极,其中,被覆所述极耳部的侧面的所述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大于被覆所述极耳部的表面的所述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用电极,其中,所述绝缘性层含有绝缘性粒子和粘合剂。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蓄电元件用电极,其中,
具备层叠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的电极合材层,
被覆所述极耳部的表面的所述绝缘性层的平均厚度为从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到所述电极合材层的表面为止的平均高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用电极,为正极。
6.一种蓄电元件,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用电极。
7.一种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形成绝缘性层,该绝缘性层被覆具有主体部和1个或多个板状的极耳部的导电性的电极基材中的所述极耳部的基端部分的表面和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干式涂布进行所述绝缘性层的形成。
CN201780065531.0A 2016-11-04 2017-11-01 蓄电元件用电极、蓄电元件和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01782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6603 2016-11-04
JP2016216603 2016-11-04
PCT/JP2017/039465 WO2018084162A1 (ja) 2016-11-04 2017-11-01 蓄電素子用電極、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8247A true CN110178247A (zh) 2019-08-27

Family

ID=62077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5531.0A Pending CN110178247A (zh) 2016-11-04 2017-11-01 蓄电元件用电极、蓄电元件和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8019B2 (zh)
JP (1) JP7024723B2 (zh)
CN (1) CN110178247A (zh)
DE (1) DE112017005581T5 (zh)
WO (1) WO201808416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6831A (zh) * 2020-08-25 2020-10-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短路的电芯极耳
WO2021027492A1 (zh) * 2019-08-14 2021-02-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和电池单体
WO2022142693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2198401A1 (zh) * 2021-03-22 2022-09-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96040A1 (zh) * 2018-04-11 2019-10-1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锂离子电池
CN109686912A (zh) * 2018-12-26 2019-04-2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极片及其制作方法、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3583A (ja) * 1998-11-16 2001-04-06 Denso Corp 積層型電池及びその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4659368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模块
CN105393382A (zh) * 2013-07-17 2016-03-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用端子被覆树脂薄膜、二次电池用接头片部件、以及二次电池
CN105870390A (zh) * 2016-04-21 2016-08-17 格远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ev锂电池削边极耳及其制备方法
CN205508932U (zh) * 2016-03-25 2016-08-24 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绝缘防护结构
CN105940521A (zh) * 2014-01-29 2016-09-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用端子薄膜及蓄电装置
CN105940520A (zh) * 2014-10-16 2016-09-14 株式会社Lg化学 涂覆有电绝缘层的电极片及包括该电极片的二次电池
CN108886128A (zh) * 2016-04-08 2018-11-23 锂能源和电力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能量储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34719A (ja) 1995-11-09 1997-05-2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非水二次電池
JPH1126021A (ja) 1997-07-01 1999-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0348695A (ja) 1999-03-31 2000-12-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薄型電池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US7981548B2 (en) 2005-01-28 2011-07-19 Nec Energy Devices, Ltd. Multilaye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4932263B2 (ja) 2005-01-28 2012-05-16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6053273A1 (de) 2006-11-06 2008-05-08 Varta Microbattery Gmbh Galvanisches Element mit Kurzschluss-Schutz
JP5131686B2 (ja) * 2007-12-12 2013-01-30 アオイ電子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9163942A (ja) 2007-12-28 2009-07-23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09818A (ja) 2008-06-25 2010-01-14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1082039A (ja) 2009-10-07 2011-04-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組電池
JP2012014935A (ja) 2010-06-30 2012-01-1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
DE102010026093A1 (de) * 2010-07-05 2012-01-05 Li-Tec Battery Gmbh Galvanische Zelle
JP5165158B1 (ja) * 2012-03-13 2013-03-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54056B2 (ja) 2012-05-01 2013-11-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125182B2 (ja) * 2012-09-14 2017-05-10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964253B2 (ja) 2013-01-18 2016-08-03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エナジーサプライ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塗工装置
KR101586530B1 (ko) 2013-03-11 2016-01-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양극 탭 상에 절연층을 포함하는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US9755213B2 (en) 2013-03-11 2017-09-05 Lg Chem, Ltd. Cathode including insulation layer on cathode tab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cathode
JP2015146237A (ja) 2014-02-03 2015-08-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6040755A (ja) * 2014-08-12 2016-03-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3583A (ja) * 1998-11-16 2001-04-06 Denso Corp 積層型電池及びその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5393382A (zh) * 2013-07-17 2016-03-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用端子被覆树脂薄膜、二次电池用接头片部件、以及二次电池
CN104659368A (zh) * 2013-11-25 2015-05-2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模块
CN105940521A (zh) * 2014-01-29 2016-09-1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用端子薄膜及蓄电装置
CN105940520A (zh) * 2014-10-16 2016-09-14 株式会社Lg化学 涂覆有电绝缘层的电极片及包括该电极片的二次电池
CN205508932U (zh) * 2016-03-25 2016-08-24 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绝缘防护结构
CN108886128A (zh) * 2016-04-08 2018-11-23 锂能源和电力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能量储存装置
CN105870390A (zh) * 2016-04-21 2016-08-17 格远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ev锂电池削边极耳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7492A1 (zh) * 2019-08-14 2021-02-1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和电池单体
CN111816831A (zh) * 2020-08-25 2020-10-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短路的电芯极耳
WO2022142693A1 (zh) * 2020-12-31 2022-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2198401A1 (zh) * 2021-03-22 2022-09-2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5581T5 (de) 2019-08-29
JPWO2018084162A1 (ja) 2019-09-19
US20200075920A1 (en) 2020-03-05
US11128019B2 (en) 2021-09-21
JP7024723B2 (ja) 2022-02-24
WO2018084162A1 (ja) 2018-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8247A (zh) 蓄电元件用电极、蓄电元件和蓄电元件用电极的制造方法
JP6640690B2 (ja) 電極構造体、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KR101829528B1 (ko) 전극, 비수전해질 전지 및 전지 팩
JP6659609B2 (ja) 電極構造体、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JP2014086228A (ja) 密閉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062369B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WO2018194159A1 (ja)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化学デバイス、並びにポリマ電解質組成物
JP2019053862A (ja) 積層電極体及び蓄電素子
JP6747577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220302436A1 (en) Electrode,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CN110476278A (zh) 电极和蓄电元件
JP6376442B2 (ja) 蓄電素子
JP2010086813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9192564A (ja) 全固体電池
JP5474596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JP6573150B2 (ja) 蓄電素子
US11374225B2 (en) Electrode plate,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plate
JPWO2019022063A1 (ja) 電極、蓄電素子、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EP3930042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element
JP2018078029A (ja) 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蓄電素子
JP2008311011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419714B2 (ja) 電極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WO2014175213A1 (ja) 蓄電装置
JP2023031157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19207757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7